学习的革命 作者:[美]珍妮特-10

梁启超曾评论李鸿章说:“吾欲以两言论之,曰:不学无术、不敢破格,是其所短也;不避劳苦、不畏谤言,是其所长也。”李鸿章事事迎奉老佛爷慈禧太后,既成就了他,也毁灭了他!李鸿章的误国心结分析李鸿章的心误一来在于对骗子讲“诚”字,对强盗讲良心,如此与虎谋皮,何以真正做到“外敦和好”?!二来在于他对昏主讲“忠”字,可谓是彻头彻尾的愚忠。在这一错误认知的引导下,李鸿章在误国误民的道路上越走越远,形成了强烈的心理定式,由“择善固执”变成了一意孤行,其结果只能如《孟子?尽心上》所言:“所恶执一者,为其贼道也,举一而废百。”李鸿章之执迷不悟,给晚清的中国外交带来了一系列灾难性的结果!反之,如果李鸿章能够听取各方面的意见,以“从善如流”来确保“择善固执”,他就有可能像林则徐、左宗棠、丘逢甲等人那样敢于向洋人说“不”字,成为一名真正的爱国者。李鸿章:定式思维导致误国心结(4)1901年11月6日,《辛丑条约》签订后四个月,李鸿章因为受尽洋人的气而病危,本已穿好寿衣,却挨至次日中午“目犹瞠视不瞑”。他的旧属周馥抚之痛哭曰:“老夫子,有何心思放不下,不忍去耶?公所经手未了事,我辈可以办了,请放心去吧!”李鸿章“忽目张口动,欲语泪流”。周馥“以手抹其目,且抹且呼”,其目遂瞑,须臾气绝。周馥曾赋诗以志怀念曰:“吐握余风久不传,穷途何意得公怜。偏裨骥尾三千士,风雨龙门四十年。报国恨无前箸效,临终犹忆泪珠悬。山阳痛后侯芭老,翘首中兴望后贤。”(《周悫慎公全集》诗集卷4)李鸿章就是死到临头,也表现出其超强的心理素质。他似乎在向世人呼吁:我受了一辈子的气,我不甘心啊!骂他也好,赞他也好,心理学的分析无疑为他一生写下了最好的、中肯的脚注。什么是心理定式心理定式,是人们从事某项活动时的一种预先准备的状态。它能影响后继心理活动的趋势、程度、方式,其中包括知觉定式、思维定式、观念定式、情感定式、意向定式等。定式实际上是人们从事某项活动时的一种心理背景,主要表现为态度的效用。国外许多社会心理学家是把态度作为定式的同义语来看待的。在决策活动中,决策者已有的心理定式既有积极效用,也有消极效用。从积极方面的意义说,已有定式能帮助决策者减少决策程序,迅速地做出决策;消极方面则在于容易使决策者的心理活动特别是思维固着嵌塞,缺乏变通,仿佛沿着一条不变的路径前进。这显然是有碍科学决策的。袁世凯:欺己盗国源自错误暗示(1)袁世凯:欺己盗国源自错误暗示袁世凯是近代中国历史上一个极其重要的人物,一个伪装维新的封建专制主义者。他的名字已经成为近代中国反动政治的同义语,每一部中国近代史书都不能不提到他。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了,清王朝陷于崩溃的绝境,袁世凯迅速集结起北洋集团的军事政治力量,打着“实行君主立宪”的旗号,强夺了清政府的一切权力,同时又举着“赞成共和”的幌子,巧取了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的职务。1914~1915年,袁世凯悍然恢复帝制,企图建立万世一系的“洪宪”王朝,强令人民世世代代接受袁氏的暴虐奴役。为什么袁世凯敢于逆历史的潮流,不顾国家和人民的反对,恢复帝制呢?他为什么又会顾盼自雄,以为自己是天运所选定的人物,可以随心所欲地改变历史进程呢?心理学对袁世凯的这些行为又有什么解释呢?袁世凯袁世凯(1859—1916年),字慰庭,河南项城人。年轻时两次乡试未中,遂弃文就武,投靠淮军统领吴长庆。1894年受李鸿章保举为驻朝总理大臣,1895年赴天津督练“新式陆军”,1899年任山东巡抚,1901年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1908年宣统帝继位,受清皇室排挤,被迫下野。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袁世凯出任总理内阁大臣,倒戈一击,逼清帝退位。1912年3月,当选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1915年12月宣布恢复帝制,1916年3月22日,撤销帝制。1916年6月6日,因尿毒症不治,死于北京。袁世凯迷信自己有“九五尊相”袁世凯从小就十分迷信,做事经常看相问卦,测算风水。1909年春,袁世凯在谪居卫辉间,曾找许长义(许瞎子)为他算命。许瞎子掐算一番后对袁说,他会在辛亥年八月(1911年10月)转运,并官位更高。辛亥年八月南昌起义爆发,袁世凯不久出山,并出任内阁总理。民国5年(1916年),袁世凯为自己诱骗革命党让贤、逼清皇室退位及武力征服全国等一系列成果而忘乎所以,妄想步拿破仑的后尘,由民国总统变为帝国皇帝。但袁世凯的称帝思想不是一日形成的,而是在接受了一系列的不良心理暗示后形成的。这些心理暗示又进一步形成特定的心理作用,它严重误导了袁世凯对自我的清醒认识及对时局的准确判断,做出了误国误己的事情!在心理学上,自我暗示(autosuggestion)是暗示的一种,属于自我刺激过程,指通过主观想象或自信某些特殊的事、物、人的存在,据此来进行自我刺激,达到改变行为和主观经验的目的,同时引起心理-生理上相应的变化。其中,消极的自我暗示可以误导个人的判断和自信,使人生活在幻觉中不能自拔,并做出脱离实际的事情。消极的自我暗示还可以使人对外界事物的认知形成某种心理定式,为人处世偏听误信,凭直觉办事(见表2-3)。袁世凯:欺己盗国源自错误暗示(2)表2-3心理学概念定义表现后果自我暗示通过主观想象某种特殊形成心理定式偏听偏信的人与事物的存在来进行凭直觉办事鬼迷心窍自我刺激,达到改变行为过分自信与焦虑和主观经验的目的袁世凯生下来就自命不凡,早年虽曾有过一段坎坷,但中年发迹后升迁很快,辛亥革命成功使他由清政府的总理大臣跃居民国大总统,其自命不凡到了极点!可惜的是,袁世凯没有将自己的成就看做时代的恩赐,而是归功于个人命数的转变。所以,他当上总统后更加痴迷于堪学的指点。仅在1913~1914年,他就曾找过贾兴连、张振龙(张铁嘴)、郭三威(郭阴阳)、张晓初(张天师)等人为他算命,求证自己有无“龙兴之运”(见表2-4)。表2-4袁世凯主要看相/算卦一览表日期何人看相/算卦看相/问卦结果袁世凯的反应1913~1914年贾兴连新华宫门皇气散而不重赏贾兴连聚,建议在新华门左侧在新华门左侧修一厕所修一厕所,以聚收污气1913~1914年张振龙有“九五尊位”,不登袁命人奖赏其500大洋,(张铁嘴)位有负上苍后又命人密杀之(续)日期何人看相/算卦看相/问卦结果袁世凯的反应1913~1914年郭三威察看了袁氏彰德祖墓,重赏郭三威(郭阴阳)称其是真帝王之脉1914年张晓初封袁世凯为“圣主”重赏张晓初并下令重修(张天师)并赠《玉牒金书》天师府袁世凯:欺己盗国源自错误暗示(3)贾兴连是山东人,年约40岁,他奉承袁世凯有“九五尊相”,却指出新华宫(袁世凯的办公与居住地方)门皇气散而不聚,建议在新华门左侧修一厕所,以聚收污气,并助龙运。袁世凯后来果真在新华门左侧修一厕所,这一度成为民国的笑谈。张振龙又名张铁嘴,年约50岁,早年曾闯过关东,他看了袁世凯的生辰八字后也奉承说:“此人大贵,有‘九五尊位’,不登位将有负上苍”。袁世凯得知后十分喜悦,先是命人奖赏他500大洋,后又命人将他密杀,以防泄露天机。郭三威又名郭阴阳,是直隶人,年约60岁。他察看了袁氏彰德祖墓后,称果乃真帝王之脉,令袁“龙心大悦”,大加赏赐。张晓初又名张天师,年约60岁,自称是正一教第62代传人,他不仅认可袁世凯有“九五尊相”,还封他为“圣主”,并赠《玉牒金书》。为了报答张晓初,袁世凯特下令重修天师府。由于这一系列迷信活动,袁世凯逐渐形成了强烈的自我暗示:自己就是真龙转世,当登九五尊位,所以认可杨度等人建立“筹安会”来推动帝制。袁世凯因“九五尊相”暗示而备受愚弄袁世凯自从迷信自己会有“九五之尊”的龙运后,便对自己的“帝相”迹象十分痴迷,竟因此在生活中屡屡受骗。例如,袁世凯有一只朝鲜国王赐给他的碧雕茶杯,袁世凯每觉醒来必先喝一杯由此杯盛放的香茶。一天,一个茶童给袁世凯送茶,见他还在鼾睡,就一直看他,不小心将茶杯打碎,就跑了出去。袁世凯醒来后,发现茶杯摔碎了,就大声训斥茶童,并问茶童是怎么回事。茶童说:“刚才我看见睡在床上的不是大总统,而是一条玉爪大金龙,它浑身闪闪发光,正要腾飞,所以将茶杯跌落。”袁世凯听后怒容全消,赏给茶童一笔钱,叫他不要告诉别人。其实,这是茶童的领班教他这么说的。还有一日,袁世凯将要就寝,他的一个小妾忽来说看到一条满身通红的蟒蛇潜入居仁堂,在梁上缠绕了好几圈,她还主动提出陪袁世凯去见那条蟒蛇。袁世凯等人来到居仁堂,真的看见一条浑身赤色的蟒蛇,不想那蛇见到袁世凯等人后,一点儿也不害怕,反而温顺地沿着大梁慢慢爬行,到西墙后即不见了,袁世凯对此大为吃惊。其实,这条蛇是袁克定与那个小妾连手搞的骗局,蟒蛇是从马戏团借来的。另有一日,北海的丛林中忽然升起一道火光,平地冒出一堆新土。袁世凯得知后命人挖地三尺,结果发现一块石碑。当时人们都看不懂,就叫梁士诒来看,他也看不懂,又召刘师培来解读。结果发现石碑上的篆文书:龙站玄黄,坠统失纲。庶民不和,洪范宪章。天命攸归,安吉衣裳。新我华夏,山高水长。这碑文就是说(宣)统失纲,洪(宪)命归。但事实的真相是,这块石碑是由袁克定与梁士诒、刘师培合谋伪造的。袁世凯:欺己盗国源自错误暗示(4)1914年,袁氏祖茔守坟人韩诚匆忙赶来京城,向袁世凯报告:曾祖袁保中坟侧,夜间不时有红光出现,形同火炬,照耀四方。此外,袁氏祖茔附近还长出一株紫藤树,状似盘龙,长逾丈许。最后,祖坟附近还发现了一块刻有“天命攸归”字样的石块。袁世凯闻知大喜,即命将此保护起来。其实,这一切也都是急于当太子的袁克定一手导演的把戏。至此,袁世凯已完全接受了“九五尊相”的暗示。在他的心目中,中国社会需要有皇帝来治理,眼下只有他才配当皇帝。所以,由民选总统过渡到天佑皇帝只是一步之差,这是他袁某人的历史使命。可他从来没有想过,那些奇谈怪事都是骗人的把戏,为的是让他陷入“九五尊相”的圈套!袁世凯“九五之尊”的暗示分析袁世凯自从形成了“九五尊相”的自我暗示后,就不断寻求天理的支持,而且乐此不疲。他在请郭三威为他察看祖坟时,就曾问:“龙兴之运,年数如何?”郭三威掐算了一番回答:“若称帝,当应八二之数。”袁世凯再问:“这是820年?还是82年?甚至是8年2个月?”郭三威回答:“帝位长久,事后自知,天机不可泄也!”袁世凯寻思,自己的朝代绵延820年不大可能,但寿短8年2个月也绝无可能,而82年则完全有可能,这也恩泽三代人了,所以值得一搏。不想袁世凯一称帝就遭到全国人民的唾弃,只做了83天的洪宪皇帝便一病呜呼。后来袁家人曾找到郭三威,责怪他的掐算坑害了大总统。郭三威不紧不慢地回答:“大总统称帝确为八二之数,我何错之有?!事实上,袁世凯确实做了82天的洪宪皇帝,第83天逊位并死亡。袁家人无言以对,这是因为袁家人本能地将“应八二之数”理解为是820年或是82年,他们从未想过这可能只是82个月、82天,甚至是82小时!袁世凯:欺己盗国源自错误暗示(5)袁世凯之女袁静雪曾尖锐地说:“我父亲是有迷信思想的,他既相信批八字,也相信风水之说。有人给我父亲批过八字,说他的命‘贵不可言’。还听得说,我们项城老家的坟地,一边是龙,一边是凤。龙凤相配,我家应该出一代帝王。这些说法,无疑会使我父亲的思想受到影响。他之所以‘洪宪称帝’,未始不是想借此来‘应天承运’吧。”由此,袁世凯称帝不仅是贪婪昏聩的结果,也是不良自我暗示的恶果。袁世凯因迷信自己会有九五尊相而利令智昏,偏听偏信,把谗言当真理,将梦幻当现实。到头来只能是一相情愿,一枕黄粱!袁世凯为人阴险狡诈,一生曾坑害过无数人。他最后因洪宪称帝而赔上了自家性命,不能寿终正寝。这才是他真正的命数!什么是心理暗示暗示是人类心理活动的一个基本属性。任何人都存在一定的暗示性,但每个人的强弱程度不同。暗示表现为对他人的动作、语言、观念不加批判地模仿或认同,从而导致自己的知觉、判断、情感或行为改变的心理过程。暗示不是以分析、思考、说理的形式发生作用,而是以含蓄、迂回的方式,在无意识中不知不觉地接受信息并产生效果。根据暗示的来源,可分为自我暗示和他人暗示,自我暗示的信息来自本人,他人暗示的信息来自他人或外界情境。依据暗示对个体心理和生理的影响情况,可将暗示分为积极暗示和消极暗示。积极暗示有利于促进心身健康;消极暗示则会损害个体的心身健康,甚至诱发精神失常或导致严重的后果。海明威:挥之不去的自杀意念(1)海明威:挥之不去的自杀意念美国著名作家海明威塑造了许多硬汉形象,也疯狂地喜爱各种诸如斗牛一般的冒险活动。有趣的是,在1932年创作的一部关于西班牙斗牛的专著《死在午后》中,海明威写道:“一个国家要热爱斗牛,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那里必须饲养公牛;二是那里的人必须对死感兴趣。”为什么海明威会把斗牛和死亡联系在一起呢?又是什么样的心理导致他最终以自杀了结自己的生命呢?海明威欧内斯特?米勒尔?海明威(ErnestHemingway,l899—1961),美国小说家。1954年度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新闻体”小说的创始人。他出生于乡村医生家庭,从小喜欢钓鱼、打猎、音乐和绘画,曾作为红十字会车队司机参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长期担任驻欧记者,并曾以记者身份参加第二次世界大战和西班牙内战。晚年罹患多种疾病,精神极度抑郁,经多次医治无效,终用猎枪自杀。海明威的早期长篇小说《太阳照常升起》、《永别了,武器》成为表现美国“迷惘的一代”的主要代表作。20世纪三四十年代他转而塑造摆脱迷惘、悲观,为人民利益而英勇战斗和无畏牺牲的反法西斯战士形象,如《第五纵队》、《丧钟为谁而鸣》等。50年代后,他以“宁可被消灭也不能被击败”的硬汉性格为主题,创作了《打不败的人》、《五万大洋》以及代表作《老人与海》。在艺术上,他那简约有力的文体和多种现代派手法的出色运用,在美国文学中曾引起过一场“文学革命”,许多欧美作家都明显受到了他的影响。1961年7月2日清晨,在美国艾奥瓦州肯乡居的书室中,美国当代一位伟大的作家、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海明威,把一支双管猎枪塞进嘴里,然后扣动扳机,轰然一响,毁掉了他自己大半个脑袋。自海明威自杀以后,半个多世纪以来,有关海明威的人生一直都是争论的焦点。他有过辉煌,也有过绝望。为什么在海明威迷人成功的一面背后,却是失败的人生另一半?他的自杀是一种勇敢的“硬汉”之举,还是因为他再也无法承受“硬汉”形象给他带来的负担?这背后,又有什么深层次的原因促使海明威做出如此之举?海明威对死亡的渴望在海明威的生活经历中,充满了各种冒险式的紧张与压力,他的内心也因此时刻经受着剧烈痛苦而复杂纷呈的变化。他不停歇地旅行冒险,寻求各种刺激性生活,只是企图利用这些方式摆脱和逃避沮丧与低落的情绪。他在身体上企盼生存,在心理上却渴望死亡。海明威:挥之不去的自杀意念(2)在海明威的著作如《在我们的时代》、《战斗者》、《太阳照常升起》、《丧钟为谁而鸣》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的主题是失落、了结和死亡。海明威所塑造的英雄永远在失败中等待死亡,如果一个人要从死亡中显示出生命的光彩,要从死亡中走出幻灭的狭小世界,要从死亡的阴影中逃脱,那么唯一的方法就是酗酒、性交、狩猎、打斗、流血、凶杀。1954年,55岁的海明威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当时,他因为身体不舒服而没能亲自去斯德哥尔摩领奖。实际上,他那时候已经病得很重。他的血压高达215/125,他的胆固醇含量达到18%毫克,肝功能也出现了衰竭的症状。这时候,他的情绪出现了很大波动,而且感到眼球十分“干燥” “无眼泪”的眼睛是一种抑郁症的典型症状。1959年夏天,海明威为了庆祝自己60岁生日,破例在西班牙举行了一次铺张豪华的生日宴会。整个宴会延续24小时,由巴黎运来的香槟酒,从伦敦运来的中国菜,又向马戏团租来一个射击小队。然而这个时候的海明威,已经在心理上产生了严重障碍。他除了对别人说自己那些浪漫的往事之外,什么也不再提及。此外,他嘲笑自己的妻子,辱骂客人,使整个宴会气氛陷入尴尬。1960年,海明威完全丧失了工作能力,他产生了一种病态的固定观念:由于一次轻微的汽车相撞事故,他就担心自己会坐牢;尽管他在银行有足够的存款,但他相信自己再也买不起房屋;他时常感觉到美国联邦调查局的间谍在不断地监视和跟踪自己。他在书桌前可以面对自己的手稿坐上无数个小时,而不能完成任何事情。他越来越频繁地出现要自杀的念头。有时,他久久地站在存放枪支的橱柜旁边,手里握着一支枪,通过窗户凝视着远处的山脉。从1960年11月到1961年6月,海明威两次被送往明尼苏达州的海奥医院。这是美国最好的医疗中心之一。医生采用电休克疗法对他的大脑进行治疗,但没有获得丝毫成功。海明威断言,在他的房间里藏着传声器,而医生都是秘密间谍。他的精神状况仍无好转,而且显示出越来越严重的自我摧残倾向。1961年7月1日,海明威和妻子以及一位朋友去一家饭店用餐。在餐厅入座后,他怀疑周围的顾客都是美国联邦调查局的间谍。回到家里,海明威跟妻子玛丽一起唱了一首意大利民歌,最后海明威向妻子叫喊:“晚安,我的小猫。”这天夜里,他一个人睡在一间小房间里。7月2日早晨,玛丽被剧烈的嘈杂声吵醒。海明威被发现时,已经躺在门厅里。一支步枪就放在他的两条腿中间。血液和肌肉组织的液体飞溅到天花板上。海明威同时发射了两颗子弹,其中一颗子弹穿破了他的头颅盖。海明威:挥之不去的自杀意念(3)从医学的角度讲,海明威的自杀也有一定的家族遗传因素。海明威的父亲用一把手枪对准自己的太阳穴开枪自杀。海明威一生似乎都在模仿并试图超越父亲,让自己表现得更为勇敢,就像所有的儿子都希望超越并战胜自己的父亲一样。海明威去世后,他最爱的妹妹厄休拉在夏威夷大学为文学创作设立了欧内斯特?海明威纪念奖,然而这一举措并没有能够扫除因海明威自杀而投下的阴影。当从医生那儿得知自己已身患癌症时,厄休拉于1966年服毒自杀。海明威的弟弟莱斯特在13岁时亲眼目睹了父亲自杀后的场面,这对他的影响极大,后来哥哥的自杀对他无疑又是一声晴天霹雳。1982年,当他的医生告诉他由于糖尿病的缘故不得不进行双腿截肢手术时,莱斯特也将一粒子弹射进了自己的头部。海明威的一个孙女(当过模特和影星)也死于自杀。海明威患有抑郁症在举枪的一瞬间,海明威到底患了什么病?可以说,除了高血压、动脉硬化等多种生理疾病外,在精神方面,海明威是个抑郁症患者。在所有精神疾病中,抑郁症是最可怕的疾病。医学家做过一个统计,世界上80%的自杀者都是抑郁症患者,抑郁症患者中有20%以上最后因为不能忍受抑郁的痛苦而选择自杀。抑郁症在人群中的发病几率是80%。也就是说,80%的人一生中要受到不同程度抑郁情绪的困扰,只是时间长短和病情轻重的问题。抑郁症可以彻底摧毁一个人的生活意志,也可以让一个人整日生活在高度兴奋与狂躁当中。那么,什么是抑郁症呢?对此,人们要先分清什么是忧郁症,什么是抑郁症。从医学角度讲,忧郁症是神经官能症的一种,它通常由于用脑过度、精神紧张、体力劳累等引起,包含失眠症、焦虑症、疑病症、恐惧症、强迫症、神经衰弱、神经性呕吐等病症;抑郁症则属于精神病的一种,通常由于长期的自我仇视及情绪低落引起,包含狂躁症、双向抑郁症等。此外,忧郁症患者还多出现入睡困难,入睡1~2小时后即醒,醒后再难入睡等症状,并伴有坐卧不安、无缘无故的恐惧与焦虑等现象;而抑郁症患者则多出现沮丧、忧伤、自卑、对日常活动兴趣显著减退甚至丧失等症状。应该说,长期的忧郁症会导致抑郁症。总之,忧郁症是严重的神经官能症,是亚健康状态的突出表现,如不及时就诊会导致抑郁症;而抑郁症是严重的精神疾患,也是情绪障碍的突出表现,如果不及时治疗,会完全摧毁一个人的生活意志与身心健康。海明威:挥之不去的自杀意念(4)就心理学来说,忧郁与抑郁是心灵枯萎的程度不同,是开心能力的不断下降。由此,维护一个人的心理健康,本质上就是提高并维持一个人开心的能力。那么,海明威为什么会产生种种抑郁的症状呢?这要从海明威的幼年经历开始分析。海明威自杀意念的心理分析海明威在幼年时,和大他一岁半的姐姐马塞利娜长得极为相似,因此被他的母亲格雷丝当做性别相同的双胞胎一样对待。母亲格雷丝经常给海明威穿戴上女童的服装,如粉红的方格花布衣、带花边的白色兜帽、黑色的女童皮鞋、长筒袜。不仅如此,海明威的母亲格雷丝还希望他们“感觉就是双胞胎,什么都保持一致”。在这对假扮的双胞胎之间,马塞利娜在身体上的优势要比海明威大18个月,她不仅个头高,懂得也多,在海明威早年表现出对姐姐的爱戴背后,一直存在一种怨恨,且随着年龄的增加,这种怨恨更加强烈。他一直称马塞利娜是个“排挤专家”,因为在竞争中,他一直被马塞利娜“排挤”出来,处于不利的地位。精神分析学家霍妮提出:由于各种不利的影响,儿童不能按照自己的意志成长,结果儿童不能形成归属感,而代之以深深的不安全感和莫名的恐惧感,并将其称为基本焦虑。海明威本来是一个男孩,却被像一个女孩子一样对待,还人为地给他树立了一个似乎平等但却强有力的“对手”,这种人为的故意的养育方式带给海明威强烈的焦虑和不安全感,这种焦虑,持续了他的一生,并成为他日后抑郁症产生的根源。为缓解焦虑,海明威必定在潜意识中采取各种方法,他有一种急切凌驾于他人之上的需求。但是,他的内心最终只有一种方法可以满足他的需求,而且可以马上满足他的需求:通过想象。这种日积月累的想象工作最终在海明威心中创造出自我的一种理想形象。在这个过程中,海明威赋予这个形象无限的力量和至高的能力:他变成一个硬汉、一个英雄、一个无所畏惧敢于冒险的人。这个形象的特点与他的特殊需求以及他的才能(写作)有关,他在其中找到了幼年时期缺乏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在其后来的生活中,尽管海明威可能感到他的雄心或完美的理想是他想要达到的,但在潜意识里,他是被迫要达到的。也就是说,在海明威的身上,发生了自发性驱力和强迫性驱力之间的冲突,即“我想做一个硬汉”与“我必须做一个硬汉”之间的冲突。这时,他不再是一个追求者,而是一个被迫者了。他被迫表达自己,表现他理想化的自我,并将这种表达渗透到他现实的生活行为、人际关系和文学作品中。诚如英国作家詹姆斯?乔伊斯所评说的那样:“一个敏感的人硬要充硬汉。”海明威:挥之不去的自杀意念(5)由此可见,海明威一生大部分的精力都在达成“理想自我”这一任务,他为自己制定了严格的内心指令系统,要求自己做绝对完美的理想形象—硬汉、英雄。然而遗憾的是,过于强烈的硬汉人生,会导致自我的刚愎自用,一旦“硬汉”遭受到打击,自我形象受到破坏,就会因为强烈的反差而产生情绪上的极端失望和绝望,从而对自己丧失信心。当海明威为之奋斗了一生的“硬汉、英雄”形象在疾病、衰老中逐渐倒下时,他没有能力再用自己的行为维护理想的形象,他体验到矛盾的折磨和痛苦,他感到焦虑与忧郁正在不可避免地侵袭而来。在海明威生活的最后十年里,他经常会无缘无故地用言语中伤他人,无论在什么时候,大庭广众或是私下里,每当他感到某些人在某种程度上对他是一种威胁时,他会对别人的身体进行攻击,最常用的武器就是指责对方断子绝孙、性无能、同性恋。同时,他还开始酗酒,希望通过酗酒以及沉溺于写作来改变这种局面,缓解焦虑,但当各种病痛使他无法忍受,健康不再允许、再也写不出作品时,海明威的安全感彻底丧失了,而且最主要的是,对现实的局面,他无能为力,他只能体验更深层次的焦虑和无助。最终,焦虑和无助激起了他对自己的敌意、愤怒、轻蔑和仇恨。任何形式的自杀都是一种谴责。海明威的自杀是对自己的谴责。对硬汉人生的追求成就了海明威一系列硬汉作品以及文学,可是最终对达不到自己理想的“神话”而自我谴责、自我憎恨,他对自己矛盾的生活恐惧并最终绝望,最后选择了死亡。海明威的自杀告诉后人:死亡臆想是人情感脆弱时的自由浮想,是人之常情的表现。如果这种死亡幻想进入一种偏执的状态,并且不断膨胀,那就会导致自杀。也就是说,很多有死亡动机的人只是无限夸大了个人的精神痛苦,认定自己所蒙受的打击是举世无双、空前绝后的,于是便有了万念俱灰的感觉,死也就成为顺理成章的事情。其实,与死亡的意念作斗争,本质上是与自我无助感作斗争,也是在与偏执的膨胀作斗争。到头来,死只是一念之差、一相情愿的事。在现实生活中,死带来的问题往往比它带走的问题要多得多。相信死可以解决一切问题的人大多误会了人生!俄国著名诗人普希金曾说:“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不要忧郁,也不要愤慨!不顺心的时候暂且容忍,相信吧,快乐的日子就会到来。”愿所有珍惜生命的人,都记住这句话!心理学论自杀弗洛伊德认为:“生命与死亡的本能是人格中的建设倾向和破坏倾向。人生一开始就带有自我破坏的倾向,它结合种种内在的心理与外在环境因素才可能构成自杀行动。”心理学认为,绝望是自杀的根源。它来自个人的孤独感、自卑感、无助感,以及精神疾患等因素。这些因素会使人感到受排斥、遭拒绝、被淘汰,令人感到倒霉的事情专门发生在个人身上。久而久之,人就会越来越绝望。自杀幻想多是自我偏执不断膨胀的结果。由此,有自杀意念的人大多夸大了个人的精神痛苦程度,认定自己所蒙受的打击举世无双,于是便有了万念俱灰的感觉。《历史中的心理学》:第3章:人格缺陷篇诸葛亮:鞠躬尽瘁源自完美主义(1)第3章人格缺陷篇人格缺陷(personalitydefect)是介于正常人格与人格障碍之间的一种人格状态,也可以说是一种人格发展的不良倾向,或是说某种轻度的人格障碍。常见的人格缺陷有自卑、冷漠、依赖、多疑,或者自负、孤傲、偏执、强迫等,甚至出现敌视、暴躁、冲动、破坏等。这些都是不健康的心理因素,它们不仅影响个体的活动效率,也妨碍其正常的人际关系,进而对其涉及的社会生活产生影响。诸葛亮:鞠躬尽瘁源自完美主义东汉末年,魏、蜀、吴三国形成鼎立的局面。在这种局面的形成过程中,蜀国丞相诸葛亮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在其著名的《隆中对》三分天下方针的指导下,诸葛亮辅佐刘备借荆州、占益州,西入巴蜀,连吴抗曹。终于在赤壁一战后,三国时期的政治格局得以成形。然而在诸葛亮主持蜀国政务期间,在《隆中对》的策略方针指引之下,诸葛亮六出祁山,讨伐魏国,并且朝中事情,不分大小,事必躬亲,可谓是追求完美的代表。可恰恰因为他过分追求完美,导致军政管理上的诸多失误,使得蜀国实力衰弱,刘备克复中原的梦想终成泡影。蜀国之兴亡,可以说成也孔明,败也孔明。是什么样的心理动因支持着诸葛亮一定要以《隆中对》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呢?他为何如此执著于完美呢?诸葛亮是一个完美主义者诸葛亮的完美主义人格具体反映在其主政蜀国的两大特点上:第一,军政管理,事无巨细;第二,连年北伐,穷兵黩武。而其完美主义人格的心理根源可以归结为“效忠以死情结”和“克复中原情结”。诸葛亮追求完美,一方面让他自己承担了过多的责任和压力,导致他夙夜忧叹、身心疲惫,过早退出了历史舞台;另一方面也让蜀国后期缺明主、乏能将、国力衰微,真是可悲可叹。在心理学中,完美主义(perfectionism)是一种人格特质和思维方式。中国台湾地区心理学家张春兴(1991年)在《张氏心理学词典》指出,完美主义是指:“在工作表现上对己或对人所要求的一种态度。持完美主义的人,对任何事都要求达到毫无缺点的地步,难免只按理想的工作标准苛求,而不按现实情境考虑应否富有弹性或余地。”诸葛亮:鞠躬尽瘁源自完美主义(2)史书中对于诸葛亮的记述十分丰富,使得我们有丰富的资料支持对于他人格特点的推断。诸葛亮治理蜀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总体上讲,对于蜀国的巨大功绩和贡献,自古以来多无异议。而史学界争议最多的内容主要涉及两个方面:一是诸葛亮在政务军务上面事无巨细、务必躬亲的做法;二是诸葛亮在刘备去世后连年兴兵北伐的战略决策。这两个方面都与诸葛亮的完美主义人格有密切的关系。由此,诸葛亮的工作状态完全称得上“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了。而这些都是他完美主义人格的典型表现:一方面,他本性上注意细节,务求完美;另一方面,他认为自己才智超人,担心他人代劳不能尽善,因此不愿放权属下。诸葛亮完美主义人格的后果军政管理,事必躬亲撇开史书,先总结一下源于诸葛亮主政的成语,也收获颇丰。事无巨细,德薄任重,食少事繁。可见,其管理上事必躬亲的这一特点是广受世人关注的。《三国志?诸葛亮传》记载:“建兴元年,封亮武乡侯,开府治事。顷之,又领益州牧。政事无巨细,咸决于亮。”就是说,诸葛亮一人身兼中央、地方两职,等于从大政方针决策,到政令下达到地方的具体实行,都是诸葛亮一个人来担纲。《三国志?诸葛亮传》中记载:“及备殂没,嗣子幼弱,事无巨细,亮皆专之。于是外连东吴,内平南越,立法施度,整理戎旅,工械技巧,物究其极,科教严明……”可见,诸葛亮实际上将蜀国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外交、立法等方方面面都纳入自己的职责范围。首先,蜀汉朝中的人事考察和任免都由他亲自安排。他上表后主,安排了从侍中、侍郎郭攸之、费、董允、将军向宠,到尚书、长史、参军等一般官员来管理国务。可以说,从上到下的整个行政体系,诸葛亮对每个官阶的人选都亲自考察任用。另据记载,甚至后主刘禅的纳妃,诸葛亮也曾以“甚贤”为由,力荐张飞之女入主后宫。此外,诸葛亮还亲自主持屯田、修路、架桥等基础设施建设,派兵驻守都江堰等水利工程;他亲自过问农业生产和蜀锦纺织业的发展;亲手改进兵器“连弩”,发明“木牛流马”,推演兵法,作八阵图。此外还亲自将这些施政经历记述下来,多达24篇,14万余字。对此,陈寿谓曰:“亮言教书奏多客观,别为一集。”诸葛亮:鞠躬尽瘁源自完美主义(3)正史中对于诸葛亮“事必躬亲”较为详细的记载是《襄阳集》中杨劝谏一节。主簿杨曾经见诸葛亮亲自校订簿书,于是说:“为治有体,上下不可相侵,请为明公以作家譬之。今有人使奴执耕稼,婢典炊爨,鸡主司晨,犬主吠盗,牛负重载,马涉远路,私业无旷,所求皆足,雍容高枕,饮食而已,忽一旦尽欲以身亲其役,不复付任,劳其体力,为此税务,形疲神困,终无一成。岂其智之不如奴婢鸡狗哉?”此话让诸葛亮感触很深,在杨去世之时,诸葛亮为知己的故去垂泣三日。章武三年春天,刘备在永安病危,将管教儿子连同兴国安邦的内外事务托付给诸葛亮。从此诸葛亮凡事必言不负先帝之托,不辱先帝之望。为此,他夙兴夜寐,日理万机,意尤嫌不足。首先,诸葛亮情绪抑郁。对此,他自己的陈述是:“受命以来,夙夜忧叹。”其次,诸葛亮有进食障碍,《魏氏春秋》记载:“亮使至,(司马懿)问其寝食及其事之繁简,不问戎事。使对曰,诸葛公夙兴夜寐,罚二十以上,皆亲览焉;所食不至数升。宣王(司马懿)曰,亮将死矣。”再次,诸葛亮非常可能因为长期的工作压力和抑郁情绪而罹患身心疾病,《魏书》对此的描述是“亮粮尽食穷,忧恚呕血”。总之,诸葛亮完美主义人格影响下细致辛苦的工作状态,以及由此导致的沉重的心理压力,令诸葛亮第五次北伐失败之后,带着无限的遗憾病殁五丈原,早早地退出了历史舞台。连年北伐,穷兵黩武据内地学者王国民先生(2006年)对史料记载的不完全统计,“自刘备攻占益州至蜀亡的50年间,蜀汉对外用兵近30次,其中大规模战争和军事行动将近20次”。而其中在刘备亡故,诸葛亮主政的短短11年间,他指挥的对曹魏的大战就多达七次,包括“五次出征和两次御敌”。五次主动出击的北伐战争,更是集中在六年时间里。笔者依照正史记载,将诸葛亮北伐年表整理如表3-1所示。表3-1蜀建兴6年春公元228年首次北伐失街亭,诸葛亮斩马谡,自贬为右将军蜀建兴6年冬公元228年诸葛亮再次北伐,蜀军出大散关,围攻陈仓20余日不下,粮尽而退蜀建兴7年公元229年诸葛亮第三次北伐,夺取武都、阴平,恢复丞相职位诸葛亮:鞠躬尽瘁源自完美主义(4)蜀建兴9年公元231年诸葛亮北伐攻祁山,大败魏军,伏杀魏将张。因粮草不济退兵蜀建兴12年公元234年诸葛亮最后一次北伐,因积劳成疾,病故五丈原诸葛亮每次出兵中原,都面临三大困境:山高路远、兵源不足、粮草不济。因此,尽管他对于每一次的作战都进行审慎的考虑和精心的部署,仍然不免负多胜少。单从兵力对比上看,蜀国就处于明显的劣势。据台湾学者陈文德先生考证,在第一次北伐前,“曹魏一方占有九州岛岛领地,总户数大约60万户,人口约为433万;孙权集团占有三州,总户数约52万户,人口约230万;而蜀汉只辖有益州,总户数约38万户,人口约94万。”由此,诸葛亮每次出山,魏军可以在很短时间内召集数十万军马对抗蜀军,这是蜀国倾尽国民也无法抗衡的。依内地学者吴国联先生考据,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时的实际兵力只有5万,而魏国单在长安就驻有20万部队,曹真、郭淮的20万部队迅速增援,其后魏明帝亲率30万大军作为后备。可见北伐受挫并非意外,依笔者之见,纵使马谡未失街亭,蜀国胜率依然不大。《三国志?诸葛亮传》曰:“亮每患粮不继,使己志不申”,他五次北伐有两次就是因为粮草问题而退兵。唐朝李白诗曰:“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秦岭地区山势险恶,部队长途出征沿途缺少补给,只能依赖后方的粮草运抵前线,这种作战方式显然具有极大的风险,难以持久支撑。即使他才智过人,以木牛运粮,也是于事无补。诸葛亮在后期发现了之前的战略弊端,“是以分兵屯田”,可惜为时已晚,无力回天。由此,诸葛亮每次兵出祁山,在交通、兵源、粮草上均不占优势。在蜀魏国力悬殊至此的情况下,即便刘备在世,也未必会为了复兴汉室而如此穷兵黩武。诸葛亮却知其不可为而为之,一次次的举全国之力北伐曹魏,具有明显的偏执性行为特点。值得提出的是,六年五伐实际上是与诸葛亮的治国初衷相违背的。《三国志?诸葛亮传》记载了刘备三顾茅庐时,诸葛亮陈述了一套整体的战略构想,这就是著名的《隆中对》。根据诸葛亮在《隆中对》中的设想,复兴汉室的大业应当分为三个战略步骤:第一步,占据荆州,夺取益州;第二步,连吴抗曹,三分天下;第三步,“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如果真的这样做了,“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这个三步战略表达的是诸葛亮稳步提升国力、伺机收服失地的思想。与此对照,诸葛亮的连年北伐显然有失理性。诸葛亮:鞠躬尽瘁源自完美主义(5)诸葛亮的完美主义人格分析心理学上,完美主义人格一般用来描述一类负面的心理特征,临床上属于病理心理的范畴。那么,诸葛亮这种完美主义人格影响下的工作方式是否给他造成了不良影响呢?身心医学研究表明,完美主义和许多心理障碍及心身疾病有密切关系。内地学者王敬群等曾将完美主义与心理病理现象之间的关系总结为六类,包括“①抑郁;②社交焦虑与社交恐怖;③人格障碍;④强迫症;⑤进食障碍;⑥身心障碍”。由此,我们可以经由心理学科学研究的发现,给予诸葛亮“夙夜忧叹、食少事繁”以合理的解释。诸葛亮非理性的连年北伐,通俗地讲包含了他对既定理想与目标的执著追求,也包含有酬答知己、报知遇之恩的因素。就心理学而言,诸葛亮作为一个完美主义人格者,常因为对自己完美理想的信仰而陷入定式思维,因此才执著于频繁的军事行动。那么,又是什么样的心理导致诸葛亮如此苛求完美呢?这可以归结为他的两大情结,即效忠以死情结和克复中原情结。效忠以死情结《心理学大词典》将情结定义为:“由一些被意识压抑的意念(即无意识的思想、感情、知觉、记忆等)所组成的具有类似核心作用的复杂的心理现象。它能吸附许多经验,使当事者的思想行为及情绪易受这种情结的影响而遵循一定的方式进行,形成固定的行为模式。”情结会在潜移默化中影响一个人的思维和情感方式,使人形成特殊的偏见或偏好。情结也是人情感的自然流露,很难加以理性控制。诸葛亮去世之后,后主刘禅赐其谥号为“忠武侯”,可以说是对其忠诚的最大肯定。诸葛亮表现如此鲜明的誓死效忠,最为直接的心理原因,可以称为效忠以死情结。据《三国志?诸葛亮传》记载,刘备在蜀中称帝,封诸葛亮为丞相时对他说:“丞相亮其悉朕意,无怠辅朕之阙,助宣重光,以照明天下,君其勖哉!”对诸葛亮给予了极高的评价,并期望诸葛亮能够勤勉努力,尽心辅政。由于完美主义者对于重要人物评价的高度重视,刘备的信任和期望就令诸葛亮逐渐将知遇之恩与其对完美道德的追求结合起来,形成了其对忠君报国这一完美形象的信仰。后来刘备托孤时的嘱托,更加强化了诸葛亮的这种完美思考。诸葛亮:鞠躬尽瘁源自完美主义(6)章武三年春,刘备于永安病重,召亮于成都嘱托后事,他对诸葛亮说:“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亮涕泣曰:“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刘备白帝城托孤是中国古代君臣关系的一出绝戏,这前一半戏由刘备唱,因为他巧言托孤,给诸葛亮以无限的信任和尊重;而这后一半戏则由诸葛亮唱,他以实际行动实现了自己在刘备病榻前的誓言。换言之,刘备的一番临终之言使诸葛亮的思维中形成了“效忠以死情结”。它使得诸葛亮凡事必言不负先帝之托,不辱先帝之望。蜀国的军务政务中出现任何纰漏,诸葛亮都会归咎于己。所以诸葛亮可以心甘情愿地夙兴夜寐,日理万机,意尤嫌不足。而当他听说司马懿评论他“食少事烦,岂能长久”时,泣曰道:“吾非不知,但受先帝托孤之重,唯恐他人不似我尽心也。”可见诸葛亮“效忠以死情结”有多深。由此,诸葛亮早已将个人的生死置之度外,只要是能做到“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就能报效其对先帝的一片忠心。如此算来,诸葛亮死在五丈原绝非偶然,他要以自己的死来实现两个目的:一是报答主公对他的无限信任;二是为后人树立一个榜样,激励他们去完成先帝未竟的事业。克复中原情结诸葛亮受刘备托孤之重,视克复中原为己之大任,经年用兵不断,虽皆无功而退,却仍矢志不渝。其实诸葛亮对于国力的衰弱并非没有意识。在第一次北伐前,他上书后主刘禅,提到:“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但是六年五征的偏执行为也是事实。如前文所述,诸葛亮连年兴兵是他完美主义人格的表现。具体地讲,他的完美主义人格之所以与连年北伐这一事件纠结起来,正是由于“克复中原情结”的作用。诸葛亮在南阳隐居时,“好为《梁父吟》。身长八尺,每自比管仲、乐毅……”表现出极高的自我评价。他虽在隆中躬耕陇田,却尽晓天下大事,一直在留心寻找可以使自己施展抱负的主公。笔者认为,诸葛亮生长在汉末战乱环境中,同时因为家庭上的汉臣背景及儒家教育,对篡权多为的军阀怀有鄙恶之情,一直称曹操为汉贼。由此,诸葛亮年轻时起就明确了“兴复汉室”这一政治理想。正如诸葛亮在《出师表》中所称:“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因此,他要寻找的主公必须是一位刘姓的汉室宗亲。而当时刘姓权势人物只有荆州刘表,益州刘璋。此二人皆无大器之相。所以诸葛亮其实早已注意到刘皇叔的存在,后来故意三顾而相见以试探刘备的诚心。一旦刘备表现出了诚意,诸葛亮即以三分天下之大计相告,刘备顿感“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于是一代君臣相依的楷模就这样出现了。由此可以说,诸葛亮期盼刘备之心一点儿不亚于刘备期盼孔明之心。诸葛亮:鞠躬尽瘁源自完美主义(7)诸葛亮辅佐刘备,志在匡扶汉室,一统天下。可惜刘备中道故去,于是克复中原的重任就全落在诸葛亮一人身上。诸葛亮日夜图报先帝之恩,经年在外作战,不能督教后主刘禅及自己的儿子诸葛瞻,使他们成为贪图安逸、纸上谈兵之徒。但在诸葛亮心中,中原一日不克,他就一日不心安。诸葛亮“克复中原情结”之深可谓到了强迫意念的地步。对于诸葛亮“克复中原情结”的形成,陈寿在《三国志》中的评论可资借鉴:“(亮)又自以为无身之日,则未有能蹈涉中原、抗衡上国者,是以用兵不戢,屡耀其武。”也就是说,诸葛亮执著于克复中原,一方面与其一直以来的政治理想有关;另一方面,也因为他对自身智力和道德上的优越感使得他不能信任他人。可悲的是,诸葛亮还是不辞劳苦,六年五伐,为了克复中原,匡扶汉室,病殁在克复中原途中。其“克复中原情结”之深,令人泣下。诸葛亮的人格悲剧就在于他过分地追求完美,既累死了自己,也拖累了国政。相比之下,东吴君臣,虽国势强过蜀汉,又据有荆州之战略要地,却从不言克复中原之事,而是随遇而安。由此,在东吴做臣子要比在蜀国轻松得多。难怪诸葛瑾有机会好好调教诸葛恪,使其父子皆成为东吴之权臣。在三国史上,诸葛瑾并不比乃弟功勋卓越,其子诸葛恪对东吴政坛所产生的影响却不是乃侄诸葛瞻所能相比的。也不知诸葛瑾、诸葛亮两兄弟在九泉之下,怎样讨论这件事。完美主义人格的表现完美主义人格的具体表现可以简单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辛苦工作,注意细节,做事务求尽善尽美。?认为自己在智力上和道德上高于别人。?要求规矩,缺乏弹性,容易产生对自己完美理想的信仰,从而陷入定式思维。?行事谨慎,力图成功,不能宽容自己甚至他人的失误。?非常在意生活中重要人物的评价和期待。康有为:激进人格导致欲速不达(1)康有为:激进人格导致欲速不达1895年的戊戌变法是中国近代史上重大的政治事件,但它只维持了103天就夭折了。那么,是什么决策失误导致了戊戌变法的失败?对此问题,史家们至今仍聚讼不休,尚无定论,但如果从心理学的角度看问题,或许可以得出一些新的启示。康有为康有为(1858—1927年),又名祖诒,字广厦,号长素、更生,晚年别署天游化人,广东南海人,人称“康南海”,清光绪年间进士,官授工部主事。出生于士宦家庭,广东望族,世代为儒,以理学传家。近代著名政治家、思想家、社会改革家、书法家和学者,他信奉孔子的儒家学说,并致力于将儒家学说改造为可以适应现代社会的国教,曾担任孔教会会长。《马关条约》签订后,康有为曾联合1300多名举人,上万言书,即“公车上书”。他和梁启超创办《中外纪闻》,不久又在北京组织强学会。康有为多次上书光绪帝请求变法,和梁启超组织保国会,号召救国图强。1897年,光绪帝任命他为总理衙门章京,筹备变法事宜,史称戊戌变法。但新法推行仅103天即被慈禧太后废止,因此又称百日维新。变法失败后,康有为逃往日本,组织保皇会,鼓吹开明专制,反对革命。辛亥革命后,康有为回国,主编《不忍》杂志,宣扬尊孔复辟。1927年,康有为病死于青岛。戊戌变法的三大决策失误史学界一向认为,戊戌变法的失败有三大症结:一是变革操之过急,不仅导致维新派与洋务派决裂,也使维新派与保守派过早摊牌;二是没有积极争取慈禧太后的支持,反而把她推向保守派一边;三是关键时刻错用袁世凯,致使维新派被一网打尽。而这三大失误的形成,都与变法维新的核心人物康有为做出了一系列错误决定有关。戊戌变法的第一大败笔是举措激进,言辞激烈,没有注意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反而使一些最初支持或同情维新的朝臣大吏改变了原有的立场。这在很大程度上与康有为的个性张扬与刚愎自用有极大的关系。其实,在治学早期,康有为就以自己的名气而骄躁轻狂。例如,当年孙中山曾仰慕康有为之名,托人转信致结交之意,但康有为却回复说:“孙某如欲结交,宜先具门生帖拜师乃可。”孙中山由此黯然离去,这使康有为失去了一个很好的志同道合者。假如康有为诚心接受了孙中山,真不知中国的近代史会是什么样。康有为:激进人格导致欲速不达(2)还如,变法初期,时任两江总督、南洋大臣的张之洞曾对康有为十分礼遇,盛邀他“入江宁后20余日……隔日一谈,每至深夜”,其关爱之殷殷,可见一斑。其间,张之洞曾力劝康有为言辞谨慎,少讲过激言论。但康有为完全不把这位长自己21岁的前辈放在眼中,反而认为张之洞“不信孔子改制,频劝勿言此学”是与自己对立,最终“以论学不合背盟”为由,将张之洞拒于千里之外。戊戌变法的第二大败笔是没有积极争取慈禧太后及其他权臣对变法的支持,反而深深触犯了他们的尊严与利益。这也与康有为的偏激思维有直接关系。例如,康有为曾力劝光绪皇帝下令裁去一大批闲散衙门和冗员,这本无问题。但其中不少是慈禧太后的心腹人员,对此光绪帝应当谨慎从事才对。可惜,光绪帝没有注意这一点,反而为自己一时的皇威表现而自我陶醉。这导致慈禧太后在变法后的第四天,迫使光绪帝发出三道谕旨:罢黜支持变法的帝师翁同;新授二品以上大员须到太后前谢恩;任命荣禄署直隶(今河北)总督,兼领董福祥(甘军)、聂士成(武毅军)和袁世凯(新建军)三军。这样做旨在孤立光绪帝,打击维新派,并将精锐的北洋诸军掌握在自己手中。此外,公车上书后,康有为带领弟子建立了强学会,洋务派首领李鸿章当时有仰慕之心,特提出“以三千元入股”来支持强学会,不料这遭到了康有为的严词拒绝。其实,强学会拒绝李鸿章本无可厚非(因为他当时代表清朝与日本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但严词拒绝就有一些不明智了。事实上,在戊戌变法的危急时刻,光绪帝曾十分后悔当时将李鸿章贬为两广总督,这样就缺少了一位与慈禧太后及其他保守派沟通的人物。清朝的另一位权臣,协办大学士、户部尚书翁同曾是朝臣中支持变法的人,但后来他也因康有为“语太讦直,无益只生衅耳”而力劝光绪帝弃用康有为,并十分担心他的轻狂躁进会导致整个变法的失败。戊戌变法的第三大败笔是在变法危机的关键时刻,维新派们误信袁世凯,请他执行囚禁慈禧、铲除荣禄的计划。这就是所谓的“杀禄围园”,其幕后推动者也正是康有为。其实,这是一个铤而走险的方案,完全没有胜算的把握。因此当时维新派的一些核心人物(如王照、毕永年、谭嗣同等人)都曾十分怀疑这一计划的可行性和成功性。但康有为坚持己见,一意孤行,并声称自己已成功离间了袁世凯与荣禄的关系,“袁必为我所动”。最终维新派决定由谭嗣同夜访法华寺,劝说袁世凯勤王救主。可结果正如王照等人所担心的那样,袁世凯一方面假意和维新派周旋,骗得谭嗣同对他的信任;另一面投靠旧党,向荣禄告密,彻底出卖了光绪帝和维新派。康有为:激进人格导致欲速不达(3)在这一系列重大决策失误的作用下,慈禧太后于1895年9月21日颁发诏书,囚禁光绪帝,捉拿维新派,并于28日杀六君子,百日维新遂告失败。康有为举事操之过急变法初期,慈禧也是全力支持变法强国的(见表3-2),因为她也深受甲午海战中国战败,最终签订《马关条约》的刺激,并图谋变法自强。为此,她曾一度放手让光绪帝主持朝政,尝试变法维新,并特别面谕光绪帝:“变法乃素志,同治初即纳曾国藩议,派子弟出洋留学,造船制械,以图富强也。”“苟可致富强者,儿自为之,吾不内制也”。由此,光绪发布了由翁同起草的《定国是诏》,把讲求西学,变法自强,作为清王朝的国策,使维新运动取得了合法地位。可见慈禧当时并不反对变法,而是持赞同态度。如果康有为能够充分抓住这一契机,调整变法步伐,把“主张变法”的桂冠送给慈禧,并维持其权威地位,则有可能争取到她对变法维新的进一步支持。这样就有可能排除顽固派官僚对变法的阻力,使变法得以进行下去。可惜的是,康有为看不到慈禧对变法的赞同态度,坚决“扶此抑彼之策”,甚至把慈禧的赞同视为阻挠,这种策略性的失误最终惹恼了慈禧本人,为后来的戊戌政变埋下了祸根。表3-2慈禧支持改革的部分事例时间事例1901年7月24日慈禧下令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班列六部之前1901年12月23日慈禧发布懿旨,破除满汉不通婚禁令,禁止妇女缠足1905年9月2日经慈禧太后恩准,清王朝下诏废止科举制1906年9月1日慈禧做出了发布立宪诏书的决定,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宪法性文档《钦定宪法大纲》的雏形至于李鸿章,虽然他当时名声很差,但他自始至终对变法是持欢迎态度的。如在百日维新中,裁撤冗衙一事曾阻力很大。李鸿章时在总理衙门,他曾引经据典,制定了并裁方案,使之得以顺利实行。可惜的是,康有为等人对此并不领情。此外,虽然维新派一向拒绝加入其阵营,但李鸿章对康有为的作为仍颇为赞许。即使在戊戌政变后,他还直言“捕新党之谬”;而当西太后说有人告他是新党时,李鸿章曾坦然表示:“若旧法能富强,中国之强久矣,何待今日?主张变法者即指为新党,臣无可逃,臣实是康党。”可惜,这一切都来得太晚了!康有为:激进人格导致欲速不达(4)康有为认为:“以皇上之圣武行之,中国之强,可计日而待也。”这种偏激思维极大地误导了光绪皇帝,使之过分相信自己的皇威,在变法中不分轻重缓急,而是冒进改革,在短短的几个月内,不仅在宪法制度上力求速变,还在服式、发式、纪元等中国几千年的传统文化上力求突变。结果欲速而不达,逼得保守派疯狂反扑。毛主席曾言:“正确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因素。”变法维新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次重大事件。史学界一致认为,操之过急是戊戌变法夭折的根本原因之一,而用人不当又是导致操之过急的根本原因。康有为作为变法维新的核心人物,其激进性格对变法理念的推广曾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但对政策实施起到极大的误导作用。决策学上有一条原则,就是“做对事,并把它做对。”康有为的悲剧在于:他虽然做了正确的事情,却没有能把它做对。可惜,历史无法重来!康有为的激进人格分析康有为性格中的狂妄与自大,在很大程度上酿成了戊戌变法的失败。而从心理学上讲,康有为的狂妄与自大是典型的激进性格表现。著名心理学家阿德勒曾将人的性格(character)定义为一个人尝试去适应他所居住的环境,因而显现出来的特殊作风,并将人的性格分为激进性格(攻击性性格)和非激进性格(非攻击性性格)两种。具体地说,如果一个人在追求权力或优越目标时,以与他人为敌的方式呈现自我,并在表面上伤害他人,那他就属于激进性格;如果一个人以自我撤退的方式来操纵他人的关心,并在表面上不伤害他人,那他就属于非激进性格。激进性格如果过度发展,就会达到一种偏激状态,它使人看问题总是戴着有色眼镜,以偏概全,固执己见,钻牛角尖,对他人善意的规劝一概不予理会。它还会使人做事急功近利、好大喜功、重名轻实,对他人的优点视而不见,却总是夸大自己的作用。而在决策过程中,激进性格者可导致思维的两极化,每当面临错综复杂的局面时,会将问题简单化、单一化。这样的“一根筋”做法,缺乏变通,一条道走到黑,不撞南墙不回头,表现出A型人格的特征。激进性格的最终结果就是自恋人格障碍,即当自我由于不能以正常方式满足成就动机,就会过度关注自我的外在评价,有时甚至会把是否得到他人的关注视为行动的唯一理由,并且经常沉浸在自己不切实际的幻想中。康有为:激进人格导致欲速不达(5)联系到康有为身上,狂妄与激进可谓贯穿了他的一生。在他看来,自己是同天上诸“魔”斗争的“超人”,“常夜坐弥月不睡,恣意游思,天上人间,极苦极乐,皆现身试之。始则诸魔杂沓,继则诸梦皆息,神明超胜,欣然自得”。如此“超人”,怎么可能与无名鼠辈的孙中山来往,又怎么会屈就张之洞等人的压力?在此狂妄偏激的心理作用下,康有为单纯地认为,只要光绪帝“令群臣签名具表,咸去守旧之谬见,力图维新”,则可“一日之间,风云俱变”。他甚至拍着胸脯放言,只要中国效仿日本维新,定能“三年而宏规成,五年而条理备,八年而成效举,十年而霸图定矣”。这种简单思维的荒唐在于,变法维新是一场深刻的思想革命,众大臣只有先在思想上完全接受了变法维新的理念,才能在行动上心甘情愿地加以实施。而这岂能是“一日之间,风云俱变”的事?!更可怕的是,光绪帝当时虽贵为天子,却根本没有实力抗衡以慈禧太后为代表的保守派,而中国的现状也与明治维新时期的日本有着天壤之别。由此看来,戊戌变法的失败,康有为的骄气、狂妄的偏激人格岂可辞其咎!康有为的狂妄激进表现见表3-3。表3-3康有为的狂妄激进表现言论表现影响(续)言论表现影响A、B型人格理论1959年美国心脏科医生弗里德曼(Friedman)和罗森曼(Rosenman)发现在冠心病患者中有一种特征性的行为模式,他们称之为“A型行为类型”,并提出“A型行为的人易患冠心病”这一假说。这一身心医学研究所涉及的行为模式理论逐步被人格心理学收纳,成为描述人格特征的一个概念。A型人格与B型人格已经成为人格特质的一种区分方式。A型人格者较具进取心、侵略性、自信心、成就感,并且容易紧张。A型人格者总愿意从事高强度的竞争活动,不断驱动自己要在最短的时间里干最多的事,并对阻碍自己努力的其他人或其他事进行攻击。与此相反,B型人格者则属较松散、与世无争,对任何事皆处之泰然。康有为:激进人格导致欲速不达(6)恺撒:自负人格导致忘乎所以罗马帝国统治者恺撒,在世界古代史上赫赫有名。他虽从未登上过皇位,却被人常以“大帝”相称。千百年来欧洲人谈论恺撒就如同中国人谈论秦始皇那样。恺撒是英雄的象征,是才智的化身。他的姓被用来代表罗马历中的五月,他的名曾被用来代表罗马皇帝的尊号,但他也是一个悲剧人物,在元老院被自己亲信的人刺杀。为什么说恺撒是一位悲剧人物呢?他的悲剧,又是如何酿成的呢?恺撒盖乌斯?尤利乌斯?恺撒(前102年—前44年),或称恺撒大帝,罗马共和国末期杰出的军事统帅、政治家。恺撒出身贵族,历任财务官、祭司长、大法官、执政官、检察官、独裁官等职。前60年与庞培、克拉苏秘密结成三头同盟,随后出任高卢总督,花了八年时间征服了高卢全境(大约是现在的法国),还袭击了日耳曼和不列颠。公元前49年,他率军占领罗马,打败庞培,集大权于一身,实行独裁统治。制定了《儒略历》。公元前44年,恺撒遭以布鲁图斯所领导的元老院成员暗杀身亡。恺撒被杀后,布鲁图斯说:“我爱恺撒,但我更爱罗马!”可是罗马的平民没有一个人对恺撒之死表示高兴,恺撒身后,其甥孙及养子屋大维击败安东尼,开创罗马帝国,并成为第一位帝国皇帝。辉煌成就使恺撒自我陶醉恺撒于公元前102年诞生在罗马一个名门贵族家庭。他的父亲出任过罗马大法官,他的叔父出任过罗马执政官,他的母亲则出生于另一个罗马执政官的家族。少年时期,恺撒就有远大的志向,他善于辞令,工于心计,且为人坦诚热情。20岁时,恺撒投身军旅,开始了他为期10年的戎马生涯,并作战英勇,屡立战功。这不仅增长了恺撒的军事才干,也磨炼了他的坚毅斗志。30岁时,恺撒退出军旅,投身政治。他以自己高贵的出身、俊朗的外表、华丽的服装、丰富的阅历及善辩的口才很快赢得社会各界的重视,并很快赢得了“慷慨大方,虚怀若谷”的名声。恺撒32岁时,升任罗马财政官,这使他成为罗马政坛上的一颗明星。投身政界后,他利用平民对苏拉寡头统治的不满,屡屡质疑当权者的错误政策,扩大了个人的政治影响,人们普遍称赞他慷慨仁慈,忠于朋友,富于同情心。所有这一切,都使恺撒对自我充满了优越感。恺撒40岁时,出任西班牙总督。在当时的罗马政坛,有两个著名人物,一个是庞培,另一个是克拉苏。他们为了各自的利益勾心斗角,并争相拉拢恺撒。恺撒也与庞培和克拉苏达成秘密协议(史称“三头同盟”),规定其中任何一方都不得单独执掌政权,而要三方协作。康有为:激进人格导致欲速不达(7)这样,恺撒跻身罗马政坛三雄之列,成为罗马政治的实权派人物。42岁时,恺撒当选为执政官,实现了他梦寐以求的政治梦想。任满后,他又出任高卢(今法国、比利时一带)总督。在任内,他利用高卢各部落之间的矛盾,展开了一系列的战争活动,在十年间征服了大半个高卢。其中,恺撒也掠夺了大量的战利品及几十万战俘,这都使元老院的贵族们对他大喜过望,不断给他发贺表,这更增强了恺撒的自我陶醉感。他不再满足于跻身于“罗马三强”之列,而要向马其顿的亚历山大大帝看齐。恺撒48岁时,三巨头之一的克拉苏因羡慕恺撒在高卢的战绩,也出兵帕提亚(安息),企图掠夺那里的资源。不料克拉苏竟被安息人打得一败涂地,本人也在交战中阵亡。由此,恺撒的对手仅剩庞培一人。公元前52年,庞培的亲信迈罗杀害了深受平民拥护并同情恺撒的保民官克罗狄,引发了平民和被释奴隶的暴动。元老院的贵族们惊恐万状,连忙任命庞培为罗马独一无二的执政官。庞培上台后,一方面残酷镇压暴动,另一方面也实行了一系列打击恺撒势力的活动。在庞培的影响下,元老院通知恺撒,要他限期交出兵权。恺撒知道这是庞培的阴谋,便提出除非庞培也交出兵权,否则他是不会主动交出兵权的。由此,元老院宣布恺撒为人民公敌,并任命庞培为罗马的保卫者。对此,恺撒毫不示弱,他亲率大军渡过意大利与高卢省之间的界河,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挺进罗马。庞培虽然也是身经百战的将领,却无法抵抗恺撒的神速进军,带领着一批元老院的贵族逃往希腊。就这样,恺撒不费吹灰之力就占领了罗马。在之后的两年内,恺撒转战西班牙、希腊等地,彻底消灭庞培的势力。恺撒用兵时常出其不意,攻其不备,并进军神速,屡创胜绩。特别是在法萨卢战役中,恺撒的兵力虽只有2.3万人,却能一举击溃5.4万人的庞培军团。这是恺撒一生中最辉煌的一仗,也使他成为名副其实的常胜将军。庞培兵败后逃亡埃及,后被埃及国王托勒密十二世杀死,并将其人头献给恺撒。至此,恺撒成为罗马共和国前所未有的最高主宰,没有人敢当他的面说“不”字。自我陶醉使恺撒轻视政敌恺撒56岁时返回罗马,受到空前的欢迎。他被推举为终身保民官、终身罗马大祭司及为期10年的执政官,并被冠以“祖国之父”的称号。由此,恺撒集军、政、司法大权于一身,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不光如此,元老院还规定恺撒可以坐由黄金象牙雕饰的宝座上处理公务;可以永远穿着凯旋的服装致祭;最高行政长官就职时要向恺撒宣誓效忠;将罗马历中的昆提利斯月改为带有恺撒家族姓氏的朱利亚(July)月。康有为:激进人格导致欲速不达(8)由此,恺撒成了一个空前大国的无冕之王。他的名字成了尊严和权力的象征,他的雕像出现在罗马城的大街小巷,他的亲信遍布帝国各级政府机构,他的事迹被人们广泛地传诵。此时,恺撒的功名已超过了他的崇拜偶像—亚历山大大帝。他听惯了别人对他的颂扬,开始像帝王那样发号施令。恺撒的自我陶醉真是达到了顶点!由于恺撒的权势超过了罗马共和国历史上任何一位权力人物,元老院的某些贵族对他日益不满。他们暗中串联,阴谋刺杀恺撒,其中就有曾是恺撒最亲密的同事与战友的狄西摩斯?布鲁图斯,还有西泽情妇的儿子马可斯?布鲁图斯—一个屡次蒙西泽赦免死罪的优柔寡断的年轻人。他们经过精心策划,于公元前44年3月15日邀请恺撒到元老院议事,并每人身藏一把匕首,预谋当场刺杀恺撒。那天,恺撒只身一人来到会议厅。坐到黄金宝座上,笑着说:“现在不就是3月15日吗?”就在这时,一个阴谋者跑到他面前,抓住他的紫袍,像是有什么事要请求他。原来,这就是动手的暗号,之后众人一拥而上,用短剑刺向恺撒。开始时,恺撒还奋力反抗,但当他看到自视为绝对亲信的马可斯?布鲁图斯也举剑向他刺来时,便放弃了抵抗,颓然倒在地下,用紫袍蒙面,听任他的仇敌乱刺、乱砍,至咽气为止。他一共被刺23处,其中3处是致命的,最后死在庞培雕像的脚下。恺撒的自负人格分析从心理学上讲,恺撒之所以会死在一批令他平时不上心的小人物手中,是因为他人格当中存在相当成分的自负。这突出表现为:自以为是,轻信他人,喜欢听恭维之辞,对伤害过自己的人过分宽容。反映在恺撒身上,他早年处事还是十分谨慎的,但随着他功名的不断扩大及地位的不断提高,他变得越来越自负,越来越享受别人对他的赞赏,也越来越丧失了对政敌的警惕。由此,恺撒过分相信自己的宽容,误以为这一定会得到善意的回报。但在政治斗争中,宽恕并不能化解所有的政见冲突。所以,当恺撒发现就连马可斯?布鲁图斯也持刀上来刺杀他时,他彻底绝望了,因为他的自负令他无法接受这一事实。此外,一个人如果长期处于自负人格的状态下,他还会形成表演型人格障碍。所谓表演型人格障碍,是一种过分情感化和用夸张的言行吸引他人注意为主要特点的人格障碍。这类人感情多变,容易受别人的暗示影响,希望表扬和敬佩,自我陶醉,喜欢表现自我,愿意出风头,有个人英雄主义倾向,极端追求并享受他人对自我的关注。他们常感情用事,用自己的好恶来判断事物,喜欢幻想,言行与事实往往相差甚远。康有为:激进人格导致欲速不达(9)反映在恺撒身上,他太迷信个人的领袖魅力与感召力了,误以为凭借自己当时的权势,没有人敢挑战他的权威。可是在政治运作中,“众望所归”与“众的放矢”只是一个铜板的两面,随时都有可能相互转化。恺撒的自我陶醉使他失去了自知之明,整个人都沉浸在个人光辉、英勇、宽容大度的英雄形象里,以至于忽视了很多可以拯救自己的机会。然而,就在罗马街头的某些人为恺撒欢呼时,元老院的某些罗马人正在为他的存在而担忧。具有戏剧性的是,恺撒在只身一人奔赴元老院会议厅之前,他就已经得到警告,说这天会有人要谋刺他,但他拒绝带卫队,并说:“要卫队来保护,那是胆小鬼干的事。”在恺撒奔赴元老院的路上,还有人给他递上了一个小布条。可是由于恺撒太专注于与沿途的罗马人握手致意,虽一直手握那个布条,却忘了加以阅读。后来发现,那个小布条上所写的内容正是提醒他元老院有人想刺杀他!恺撒一生在对敌斗争中绝少失误,可就是由于这次小小的失误,他成为历史人物。这都是因为恺撒太自我陶醉了!恺撒从一个没落贵族荣升到罗马共和国最有权势的人物,用了整整38年。可他从罗马最高统帅和执政官到被刺身亡,用了不到一年的时间。恺撒一生发表过无数激动人心的演讲,但他说的最后一句话却是:“怎么还有你,布鲁图斯。”恺撒之死,本质上也是由于他的自负人格误区所导致。自负型人格特征自负型人格的特点是:自以为是,自命不凡,对自己的能力估计过高,惯于把失败和责任归咎于他人,在工作和学习上往往言过其实。同时,自负的人又很容易感情用事,待人处事不能正确、客观地分析形势,有问题易从个人感情出发,主观片面性大。持这种人格的人缺乏自我觉察,在家常不能和睦,在外不能与朋友、同事相处融洽,喜欢听别人的恭维之词,令他人对他敬而远之。麦克阿瑟:表演型人格造就个人的誉毁(1)麦克阿瑟:表演型人格造就个人的誉毁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9月2日晨,日本代表团登上美国密苏里号战舰,签署投降书。代表同盟国在受降仪式上签字的是身穿开领衬衫,斜戴镶金边军帽的美国五星上将道格拉斯?麦克阿瑟。纵观麦克阿瑟的戎马生涯,他是美国西点军校最优秀的毕业生,也是战场上最英勇无畏的将领,历任美国远东军司令、西南太平洋战区盟军最高司令等职,可谓功勋卓著。同时,麦克阿瑟也傲慢自大,爱出风头,不仅得罪了不少同事,也直接导致朝鲜战争中美军的惨败。为什么麦克阿瑟会取得辉煌的成就,同时也经历惨痛的失败?他的行为处事有什么人格特征?这种特征又反映了什么?麦克阿瑟麦克阿瑟(1880—1964年),美国五星上将,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历任美国远东军司令、西南太平洋战区盟军最高司令;战后出任驻日盟军最高司令和“联合国军”总司令等职。麦克阿瑟1903年以第一名的成绩毕业于美国西点军校,毕业成绩是西点军校创办100年来最好的,后被任命为少尉军官。第一次世界大战时任美军第42师师长,1919年被任命为美国西点军校校长,是美国陆军史上最年轻的西点军校校长。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在西南太平洋进行“跳岛战术”,有选择地攻占对美军推进有重要意义的岛屿。麦克阿瑟是“美国陆军历史上最年轻的陆军参谋长”。麦克阿瑟爱出风头在美军高级将领中,麦克阿瑟是一个典型的出生于军人世家的军人。他生于1880年1月26日,去世于1964年4月3日。在他一生的军事生涯中,先后担任过旅长、师长、西点军校校长、驻菲律宾美军总司令、美军太平洋西南战区司令、盟军总司令、联合国军总司令等职务,参加过第一次世界大战、太平洋战争和朝鲜战争。麦克阿瑟渴望胜利,敢于冒险,骨子里是一个具有狼一般性格的人:在战争中,他打的胜仗,如同狼捕获的猎物一样多;尽管他也曾像狼一样,有过失败的捕猎,然而,他却把失败的捕猎作为磨炼自己技能、增添对成功渴望的手段。从心理学角度来看,狼一般的性格,即是对成功有着强烈的甚至偏执的渴望。渴求成功心态的人,在心理上会表现得十分机敏,而在行动上则会果敢而有决断力。用在麦克阿瑟身上,在他的梦想里,他就是战斗不息的人,永远要做战场上的英雄。麦克阿瑟:表演型人格造就个人的誉毁(2)麦克阿瑟最崇拜的人是他的父亲。而他对战斗的天然热爱,也来自于他的父亲。麦克阿瑟的父亲名叫阿瑟?麦克阿瑟。美国内战爆发后,老麦克阿瑟急于参战,竟在西点军校学习期间,托人说情,最后到第24志愿步兵团当了一名少尉副官。从此,麦克阿瑟军事家族开始进入显赫阶段。老麦克阿瑟的最高军衔是中将,最高职务是美国驻菲律宾首任军事总督,这就为麦克阿瑟热爱的战争事业搭建了平台。所以,当麦克阿瑟还是个婴儿时,就开始熟悉军营生活。他晚年曾说:“我最早的记忆就是军号声!而这一切,都是我的父亲给我的。我的父亲不仅给予我生命,而且给予了我一生的职业道路。”麦克阿瑟从小追求的目标,就是做一名军人,当一名将军。1912年9月5日,老麦克阿瑟因心肌梗塞去世,从那天起,麦克阿瑟一直带着父亲的照片,走到哪里,带到哪里,半个多世纪从来没有离开过他父亲那张微胖的面容和略带骄傲的目光。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麦克阿瑟是美国著名“彩虹师”的指挥官。1918年2月中旬,麦克阿瑟率彩虹师开进洛林南部吕内维尔防区的堑壕中。很快他便在一次夜袭中证明自己是远征军中最引人注目、最英勇无畏的军官之一。麦克阿瑟指挥彩虹师勇猛而顽强地投入了战斗。在一次出击中,他亲自指挥一个营向敌军发起进攻,第一个跃出战壕,冒着枪林弹雨向前冲去,并高喊:“跟我来!”于是士兵们呼喊着冲了上去,与敌短兵相接,最后夺取了战斗的胜利。有一次,他一身乔装打扮,手提马鞭,脸上涂泥,未报告师长就随法国人的突击队去袭击德军阵地。战斗进行得异常激烈而残酷,最后大约有600名德国人被俘,其中有一名德军上校是麦克阿瑟用马鞭击中擒获的。还有一次敌军进行炮击,麦克阿瑟镇静地坐在指挥所里无动于衷,他身边的参谋人员都为他捏着一把汗,麦克阿瑟却对他们说:“整个德国还没造出一发能打死麦克阿瑟的炮弹。”对于麦克阿瑟这种狼一般的战斗精神与渴望胜利的强烈勇气,他的师长这样说道:“在英雄主义和勇敢行为非常普遍的地方,他的勇敢是很杰出的。”美国另一位著名将领巴顿将军曾在一封写给他妻子的信中这么形容麦克阿瑟:“我正好行进在一个旅的阵地上,他们都卧倒在弹坑里,但麦克阿瑟将军没有,他站在一个小高地上……我走过去,一阵炮火向我们袭来……我想两个人都打算离开但又不肯开口,于是我们就等着炮火向我们扑来。”当一发炮弹在他们身边爆炸,尘土扑面而来时,巴顿直直地站着,但向后退了一步。“别害怕,上校,”麦克阿瑟幽默地说,“你是听不到打中你的那发炮弹的”。这一天麦克阿瑟在战场上的表现使他赢得了第五枚银星勋章和巴顿永久的尊敬。巴顿告诉他的家人,麦克阿瑟是他见过的最勇敢的人。麦克阿瑟:表演型人格造就个人的誉毁(3)后来,战争结束后,彩虹师师部的参谋们给了麦克阿瑟一个永久的纪念。那是一个金质烟盒,上面的铭文可能是美军参谋军官们历史上独一无二的:“献给勇敢人群中的最勇者。”麦克阿瑟刚愎自用在麦克阿瑟的意识中,一直充满着强烈的成功欲和表现欲。他那贵族出身的母亲从他孩提时起就开始向儿子灌输功名思想和责任感。这种过高的成就意识虽然对麦克阿瑟成长有着积极的一面,但也确实造成了一定的消极影响,使得他对那些平凡的工作总是提不起精神。1903年6月11日,年仅23岁的麦克阿瑟以平均分数98.14分的记录毕业于西点军校,被分配到工兵部服役。他首先被安排到萨克拉门托和圣华金谷参加一座矿井的管理工作。岂知他认为这项工作索然无味,因而情绪低落,牢骚满腹,总是抱怨离家太远。1904年,麦克阿瑟同第三工兵营一起被派往菲律宾执行任务,归国后他进入华盛顿的一所高级工程师学校深造。在校学习期间,他有幸成为西奥多?罗斯福总统的兼职低级军事助手。同枯燥的学习生活相比,白宫里令人眼花缭乱的社交活动使他兴奋不已,以致驰心旁骛而荒废了学业。这使得学校校长温斯洛非常不满,他向麦克阿瑟所在部队负责人抱怨:“我不得不遗憾地如实报告……麦克阿瑟中尉缺乏职业热情,他表现平平,比西点军校履历表上所记载的要低能得多。”从工程学校结业之后,麦克阿瑟被分配到米尔沃基,在贾德森少校手下任职,主要负责拟定工程计划和监督工程实施情况。这一点点权力对这位心比天高的年轻人来说,当然不能称心如意。为了摆脱工作的苦闷,麦克阿瑟经常擅离职守,去陪伴住在附近的父母。为了让他能集中精力好好工作,贾德森少校决定将他调往距米尔沃基60英里的马尼托沃克。贾德森少校在他的鉴定中写道:“我认为麦克阿瑟中尉在执行任务时,没有表现出推荐书中所列出的优点,他除了相貌英俊、仪表堂堂以外,所履行的职责无法令人满意。”闻听此事后,麦克阿瑟很是不满,当即加以反驳:“在任职期间,我一直认为自己行为得体,遵守纪律,没有什么出格之处,贾德森少校如此评价令人伤心。如果这样下去,我认为自己在军中没有必要再继续干下去了。”麦克阿瑟:表演型人格造就个人的誉毁(4)麦克阿瑟把这份充满怒气的意见书越级上递给了总工程师威廉姆L.马歇尔准将。马歇尔准将当场对麦克阿瑟进行了批评,指责他不应越级汇报,说他这种违反规定的行为本身就证明贾德森少校的报告是正确的。麦克阿瑟最鲜明的个人特点,就是好大喜功、傲慢骄人。美国总统杜鲁门就曾经称麦克阿瑟为“虚荣自大、高官厚禄的五星麦克阿瑟将军”。而杜鲁门说这句话的时候,太平洋战争还没有结束,麦克阿瑟还是美国太平洋战区的总司令,正处于他一生声望的顶点。大概是出于对杜鲁门这句评价的不满,麦克阿瑟总是找机会“报复”杜鲁门。有一次,杜鲁门亲赴麦克阿瑟军驻地威克岛与之会晤。按美军传统,总统就是国家武装部队总司令,全体军人都应向他行礼,但接机时,麦克阿瑟却没有向杜鲁门行礼。接下来,在会谈中,大家谈兴正浓,麦克阿瑟掏出了他的大烟斗,装满烟丝,叼在嘴上,取出火柴。正要划燃火柴时,他停下手,转头瞅着杜鲁门总统,显出犹豫的样子问道:“我抽袋烟,您不介意吧?”周围的人静了下来,都看着杜鲁门总统。谁都知道,这不是真心实意地征求意见。他已做好了抽烟的准备,如果总统说自己介意,那就显得总统太粗鲁、霸道了。杜鲁门狠狠盯了麦克阿瑟一眼,甜蜜地说:“抽吧,将军。别人喷到我脸上的烟雾要比喷在任何一个美国人脸上的烟雾都多。”麦克阿瑟对自己的骄傲,有时候会表现出绝对的傲慢和刚愎自用,甚至一旦下定决心,就再也不愿听到“行不通”或“也许行得通”之类的话。因此,麦克阿瑟也有因为自己的好大喜功、傲慢骄人而付出沉重代价的失败一面。朝鲜战争期间,麦克阿瑟被任命为“联合国军”总司令,指挥以美军为主的联合国部队进攻朝鲜。在扩大的战火面前,中国总理周恩来以明确的语气宣布:“如果美军越过三八线,我们将出兵参战。”面对周恩来的警告,自大的麦克阿瑟并没有放在心上,而是傲慢地说:“中国共产党敢出兵,我立刻炸断鸭绿江上所有的桥梁,除非他们游过鸭绿江。”美国参谋首长联席会议主席布莱德雷则认为这样的军事判断太盲目自大了,他提醒麦克阿瑟:“将军,现在是朝鲜的冬季,鸭绿江会封冻的。”麦克阿瑟却不愿意听见“不行”二字,坚持认为:“据我本人军事上的估计,没有任何一个中国军事指挥官会冒这样的风险,把大量兵力投入已被破坏殆尽的朝鲜半岛。他们要冒的是给养短缺而毁灭的风险。朝鲜冬季多雪,就请他们吃雪吧!中国军队就是过了江,我也会炸断它们每条供给线。”麦克阿瑟同时还认为朝鲜战事将在感恩节前结束,称要让美国士兵回家过感恩节。麦克阿瑟:表演型人格造就个人的誉毁(5)950年10月19日,中国人民志愿军第42军率先渡过鸭绿江入朝作战,并且很快取得了第一次战役的胜利。在第一次战役惨败之后,麦克阿瑟依然坚持中国出兵只是象征性的,并不值得担忧。1950年11月24日,麦克阿瑟在东京一号大楼得意洋洋地向新闻界公布了一项他的战争计划:前进到鸭绿江畔,合围朝鲜人民军主力,结束朝鲜战争。他的最新宣称是,要让美军士兵“回家过圣诞节”。结果,中国人民志愿军于11月25日发动了第二次战役,迫使美军全线南撤至三八线,12月5日更是弃守已经占领的平壤。12月13日,毛泽东亲自发来电报,要求志愿军必须越过三八线。1950年12月31日,中朝军队发起第三次战役,推进至三八线以南50英里处,汉城被中国人民志愿军第50军与朝鲜人民军第一军团占领。在巨大的失利面前,1951年4月11日,杜鲁门最终决定免除麦克阿瑟的最高司令官职务,由李奇微将军接任。令人讽刺的是,这项命令是麦克阿瑟在无线电广播中与全世界民众一起知悉的,它无异于是对骄傲的麦克阿瑟的最大羞辱。朝鲜战争的失利,也就此成为“战神”麦克阿瑟军人史上一个无法抹去的污点。接替麦克阿瑟的克拉克将军在板门店协议上签字后沮丧地说:“我成了美国历史上第一个在没有取得胜利的停战协议上签字的陆军司令官,我感到一种失望的痛苦。”而美军的失望和羞辱正是麦克阿瑟的骄傲造成的。麦克阿瑟的表演型人格分析麦克阿瑟的人格特征非常有趣,他傲慢、自大、想象力丰富、善于自我表现,同时也勤奋、独立、富于创造性、敢于冒险,不折不扣是一名典型美国人的代表。在对美国人性格的刻画中,心理学家一般都会使用精力充沛、动力十足、近乎愚蠢的乐观主义、宗教狂热、傲慢自大、救世主情怀等词汇来形容。这和中国人性格中保守、谦虚、约束、谨慎、集体主义等形成鲜明的对比。而蕴涵在美国人性格中的一个共同点,就是他们均十分热衷于自我表现。20世纪80年代,社会心理学家一般把自我表现看做一个边缘概念,自我表现理论或者被看做对研究过程的一种干扰,或者被看做主要是与广告、商业或政治有关的一个应用课题。它很少被看做一个基本的人际过程,也许这与自我表现的概念和理论首先在社会学界提出和研究有关。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对自我表现的概念分析出现了明显的变化。麦克阿瑟:表演型人格造就个人的誉毁(6)在社会心理学中,人们把自觉的印象控制过程称做自我表现。自我表现是人与人之间相互作用的一个基本方面。在现实社会中,人们经常有意识地按照一定的模式表现自己,以便给别人留下一个自己所期望的印象,并借此达到某一预定的目的。加拿大裔美籍社会心理学家戈夫曼(Goffman)更是进一步把人看做生活舞台上的演员,把人际行为看做参加者的自我表现。他指出:“当个体出现在他人面前时,通常总是有某些理由去推动他的行动,以便这种行为向他人传递出符合他个人利益的形象。”纵观麦克阿瑟的一生,除了晚年朝鲜战争的失败以外,可谓是真正的自我表现者,他无论做什么,都要求自己要么不做,要做就要做到历史第一!他在西点军校学习时的考试成绩到现在还无人可破;他是美军历史上最年轻的将军,并且是获勋最多的将军,达到22枚;士兵崇敬他:“勇者中的最勇者,最年轻的西点军校校长,并被后人称为西点之父”;最年轻的陆军参谋;最年轻的四星将军;美国奥林匹克委员会主席,取得的成绩又是有史以来最好的。他在菲律宾担任驻菲美军总司令,菲律宾的元帅,亦是美军中唯一被外国任职为元帅的人;他曾任美军远东部队总司令、太平洋西南战区司令、盟军总司令;改造日本计划又创造了史无前例的经济奇迹;直到他生命终结的前一天,还出版了回忆录!这种强烈的自我表现欲,即便是在美国人中间,也是出类拔萃得少见。1962年5月12日,82岁高龄的麦克阿瑟,不顾重病缠身,应邀参加西点军校授予他西尔维纳斯?塞耶奖的典礼。在领奖的颁奖典礼上,麦克阿瑟发表了他一生中最后一次,也是最精彩、最感人的演说:同学们,你们所从事的职业是武装的职业,这种职业需要必胜的意志!在战争中,没有也不可能有任何东西可以代替胜利。你们是国家安全的守护者,是国家的卫兵,是国家在战争竞技场上的角斗士,如果你们失败了,国家就会灭亡。不要让那些文人政客的争辩牵扯你们的注意力,你们心中只有一个路标,这就是我们西点的校训:责任—荣誉—国家。麦克阿瑟:表演型人格造就个人的誉毁(7)我现在老了,耳朵听不见什么了,但我仍然渴望听到军号那迷人的旋律,听到从那长长队列里传来的阵阵鼓声。即使在梦里,我也渴望再次听到炮声、枪声和战场上那奇怪的哀鸣。在记忆中的黄昏,我时常回到西点,想起让我魂牵梦绕的校训:责任—荣誉—国家。今天,在我淡出人生、淡出世界的前夕,我最后一次和你们一起接受我们西点军校的点名……永别了!表演型人格的诊断依据《中国精神疾病诊断标准》(CCMD-3)表演型人格的诊断标准如下。?符合人格障碍的诊断标准。?以过分的感情用事或夸张言行,吸引他人的注意为特点,并至少有下列7项中的3项。富于自我表演性、戏剧性、夸张性地表达情感;肤浅和易变的情感;以自我为中心,自我放纵和不为他人着想;追求刺激和以自己为注意中心的活动;不断渴望受到赞赏,情感易受伤害;过分关心躯体的性感,以满足自己的需要;暗示性高,易受他人影响。--------------------

上一章 下一章
目录
打赏
夜间
日间
设置
11
正序
倒序
学习的革命 作者:[美]珍妮特
学习的革命 作者:[美]珍妮特-2
学习的革命 作者:[美]珍妮特-3
学习的革命 作者:[美]珍妮特-4
学习的革命 作者:[美]珍妮特-5
学习的革命 作者:[美]珍妮特-6
学习的革命 作者:[美]珍妮特-7
学习的革命 作者:[美]珍妮特-8
学习的革命 作者:[美]珍妮特-9
学习的革命 作者:[美]珍妮特-10
学习的革命 作者:[美]珍妮特-11
需支付:0 金币
开通VIP小说免费看
金币购买
您的金币 0

分享给朋友

学习的革命
学习的革命
获月票 0
  • x 1
  • x 2
  • x 3
  • x 4
  • x 5
  • x 6
  • 爱心猫粮
    1金币
  • 南瓜喵
    10金币
  • 喵喵玩具
    50金币
  • 喵喵毛线
    88金币
  • 喵喵项圈
    100金币
  • 喵喵手纸
    200金币
  • 喵喵跑车
    520金币
  • 喵喵别墅
    1314金币
网站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