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被低估的东方心理学大师——森田正马序言东方的“弗洛伊德”:森田正马与森田疗法1.被低估的东方心理学大师——森田正马当今社会,“神经症”一词经常被提起,许多人还有过切身体验。也就是说,“神经症”、“强迫症”、“恐惧症”一类的概念,对现代人来说,不但没有什么古旧之感,反而是被称作“精神紧张社会”中最具代表性的一些名词。然而,很多人却不知道,这些看起来很“现代”的心理学名词,早在近百年前,已经在东方心理疾病研究领域出现了。很多心理疾病、心理问题的研究和治疗,并非完全是“舶来品”。在东方,自古就有许多经典的心理咨询和伟大的心理咨询家。但是在近代,最早把东方智慧运用到具体的神经症治疗上的先驱,无庸置疑,应该是日本人森田正马。虽然森田正马的学说很晚才被介绍到中国,但他和奥地利著名心理学大师弗洛伊德,却几乎是同一个时代的人——当弗洛伊德在西方开创深具影响力的精神分析学说的时候,在东方,也几乎同时出现了一个在方法论上完全不同的、完全是东方特色的心理疗法——这就是由森田正马所开创的森田疗法。和其他心理学家相比,森田正马的心理疗法更贴合现代都市人的心态,也更贴合东方的无为而治、顺其自然的哲学、宗教思想。事实上,森田疗法被介绍到中国,也已经有近20年的时间了。但直到现在,对强迫症、社交恐惧症等典型神经症的治疗和咨询,也并没有突破前人的水平。森田的学说,至今依然为种种心理研究、医疗机构所运用。那么,森田正马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呢?森田正马,1874年1月18日出生于日本高知县香美郡兔田村,是日本最著名的专治神经症的森田疗法的创始人,毕业于东京帝国大学医学院,后来成为一名精神科医生。他通过对神经症的亲身体验,毕生致力于对神经症的治疗与研究。1924年8月,森田正马获得了医学博士学位,后来成为日本著名的精神病学家和心理学家。1938年4月12日,森田正马因患肺炎而病逝,享年64岁。由于曾医治好了自己的神经症,森田由此领悟到,那些“病”都是“假想的结果”、“是不存在的”。正如他在自传中所说的:“为了了解人生问题,我认为首先必须知道身体结构的情况,然后再从身体和精神两方面着手研究,这方是解开人生问题的最正确的道路。”这一切,最重要的原因在于,“当初,我投身于神经质研究的第一个条件,就因为我自身也是神经质。”于是,他着手对当时认为治疗神经症有效的各种疗法进行实践验证,尝试运用药物治疗、说服疗法、催眠疗法,均未收到预期效果。最后,他从当时的主要疗法,如安静疗法、作业疗法、生活疗法中吸取精华,有机结合,创造了一套独特的精神疗法。由于森田本人的心理特点在当时的日本社会中具有相当的普遍性,于是就产生了森田疗法独特的日本背景。正如日本著名精神卫生专家斋藤茂太在《神经质的人》一书中所写的:“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没有比日本人更容易为了琐碎小事而全体起哄的了。只要有一点点事情发生,几乎全国国民都会‘向右看齐’,而变成一种集体性的歇斯底里症,尤其是遇到有疾病,身体稍微有点儿发酸、发软,他们就以为得了重病而耿耿于怀,不得安宁。”森田正马正是根据本民族的这种特点,结合“西方的精神医学、东方医学、通俗疗法、催眠术、迷信疗法等学科及疗法的研究成果,亲自对其进行实地检验,直到自己彻底理解为止。通过长达20余年的摸索、试验,最后终于发现了神经症的本质和治疗方法,同时发表了许多治愈的病例,以证明这种理论的正确性。”简单地说,森田正马的基本理论可以概括为一句话:神经症根源于先天性的疑病素质——有这种素质的人得神经症,没有这种素质的人不得神经症。森田的基本治疗方法也可以概括为一句话:对于病理症状顺其自然,不理它,随它去——这样症状就会消失,疾病就会痊愈。事实上,随着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速度加快,这种神经质人格特征,早已不仅限于日本民族。在全世界范围内,越来越多的人在紧张的生活节奏中挣扎,面临着来自工作和家庭等方面的巨大压力,逐渐有了神经质素质,不单自己深受其苦,而且给身边的人带来了相当程度的困扰,并由此引发了各种社会矛盾和冲突。这时候,回头审视森田正马先生的研究与著述,学习并了解其深邃的医疗原理,对自我治疗、防范病症和治疗患者方面,毫无疑问都是有着莫大的益处的。于是,在西医统治全世界医学界的今天,人们发现,来自东方的森田疗法的独特魅力,以及其卓越的价值,一直以来被大大低估了。森田疗法,不仅对于保持人们的心理健康来说是一门精深的医学技艺,而且对于确立生命价值和实现人生幸福而言,是一部最佳的教科书。(本章完)第2章 坎坷而执著的的成长经历2.坎坷而执著的的成长经历(1)幼年频受“恐惧症”折磨森田正马出生于日本高知县农村,他父亲森田正文是个武士兼农民的“乡士”,年轻时曾任小学临时教师,因此对子女的要求十分严格,尤其在长子森田正马身上,父亲寄予了很大的期望。小时候,森田正马的父亲就手把手地教小正马读书、写字,5岁时就送正马上了小学。每天,森田正马一放学回家,父亲就让他诵读古文和史书。而森田正马也酷爱读书,由于天资聪颖,还被人称作“神童”。然而,这样的幼年学习一直持续了5年,到森田正马10岁时,父子之间的矛盾终于爆发了。那时候,父亲给小正马定下的学习计划非常严格,晚上如果背不完书,父亲便不允许他睡觉。对于一个孩子而言,白天在学校的学习压力已经很大,功课本已十分紧张,回家之后,父亲还强迫他背这记那。渐渐地,小正马变得厌烦起来,开始越来越讨厌学习。如此恶性循环下去,甚至每天早晨,小正马都是又哭又闹,缠着大人不愿去上学了。到小学毕业时,他的学习成绩产生了很大退步,于是厌学情绪越来越严重。更加雪上加霜的是,森田正马的性格,较常人来说显得格外敏感。举个例子:在他10岁时,有一次,他去村里的寺庙里游玩,无意中看到描绘着各式恐惧的地狱图景的的图画。这些恐惧的场景,在他的心里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这就是后来森田理论中关于“死的恐惧”一说的来源。从此,他经常对死亡产生恐惧感,导致夜里也难以入眠,还常常会被噩梦惊醒。这一切,也与父亲总是强迫他学习有关。14岁时,森田正马进入高知县县立中学读书,并寄宿在母亲的一个朋友家里。但是,他的成绩并不理想。相反,在上初二时,他不幸患了心脏神经症,学习成绩一落千丈。后来,由于父亲经常在学费问题上给森田正马许多限制,他一气之下,跟着朋友离家去了东京。经过一番努力,终于考取了邮政电信学校。这时,他虽得到了父亲的学费支持,却遭遇了又一次打击——他得了很严重的脚气病,渐渐地,连走路也变得十分困难,不得不整天待在寄宿处。不得已,他只得辍学回到家乡。这时,森田正马第一次感到了恐惧症的可怕。一次,他得了伤寒症,卧床休息时,突然感到心悸难忍,并强烈意识到自己可能会死去。从此,他常常经受这种痛苦心理的折磨,成了诊所的常客。(2)青春期为种种神经质症所累森田正马曾在文章中剖析过自己的神经质倾向。他写道:“我在12岁时,常常为患夜尿症而苦恼,16岁时,又患了头痛病,常常出现心跳过速的症状,而且容易疲劳。这些都令我总是担心自己的病,是所谓‘神经衰弱症状’。幼年时,因为患夜尿症,为了不弄湿被褥,我总是铺着草席睡觉。当有人故意问我‘铺上草席干什么’时,我总是生气的回答说‘为了夜里不尿炕’。这种回答,其实是对大人故意的嘲笑挖苦的一种反抗,每当我这样说的时候,内心总是十分的难过。”这种情绪对森田正马的一生影响至深,后来,他在著作中写道:“不要谴责孩子的夜尿症,你越是谴责、挖苦孩子,孩子的症状就越恶化”。之所以这么写,也是基于他自己的切身体验。由于为自己的夜尿症深感自卑,森田正马从小即有着深深的自卑感。后来,当他听说当地的名人——明治维新时代著名的改革家坂本龙马小时候也得过这种病,这才感到一些安慰,心情也有所好转。但是,在日后的成长过程中,种种神经症依然不时地困扰着他。25岁时,森田正马考入了著名的东京大学。在大学初期,他曾去东京大学内科看诊,并被医生诊断为神经衰弱和脚气病,于是不得不经常服药治疗。大学一年级时,有一次,父母因农忙,忘了给他寄生活费,在两个月里,森田不得不紧衣缩食度日。他误以为父母不支持自己上大学,并为此气愤不已,甚至一度想要当着父母的面自杀。好在没过多久,他又改变了想法,暗下决心,要不顾一切地拼命学习,干出个样子来让家里人看看。这个时期,因为抱着不顾一切的态度,森田正马完全放弃了药物和其他治疗手段,只是一门心思埋头苦读。结果,他的学习成绩突飞猛进,甚至连他自己也不敢相信。最令他感到意外的是,就在这段时间内,困扰他多年的脚气病和神经衰弱等症状也不知不觉地消失了。对于这种奇异的现象,森田正马思考良多。为此,他曾撰文道:“曾经,有两件事对我的精神世界造成了重大转机,一是在太多的关注死的体验下参加这次考试;二是高中二年级时的某夜,饮酒之后被友人用刀砍伤之事”。以这次考试为转机,接下来,森田正马的头痛也消失,神经症也好转了。(3)专攻精神疗法成绩卓著严重的神经症忧患,让森田正马从自身经历中受到启发,决心从事精神卫生领域的工作。1904年,森田正马进入东京大学医学院,专攻精神疗法。大学毕业后,先在东京帝国大学医科大学担任助教,后在东京慈惠会医学院任吴秀山教授的助理。同时,在吴教授所主持的巢鸭医院兼任作业疗法主任,不久升任医学院讲师。在医疗实践中,森田正马对当时认为治疗神经症有效的各种疗法进行验证,尝试运用药物治疗、说服疗法、催眠疗法,均未收到预期效果。最后,他从当时的主要疗法,如安静疗法、作业疗法、生活疗法中吸取精华,并把各种疗法有机地结合,创造了他独特的精神疗法。1917年,他与中村古崃共同创设日本精神医学会。1919年,他开始尝试家庭疗法。1920年,出版《神经质及神经衰弱的治疗法》,森田治疗法正式诞生。1921年,他又出版了《精神疗法讲义》。1924年8月,森田正马获得了医学博士学位。1930年,在森田正马的主持下,成立了神经质研究会,是森田治疗法集体研究的开端,同时发行新杂志《神经质》。1932年,他接管地热海一家旅馆,改名为森田馆,兼为旅馆及精神治疗所用。那些影响至深的个人经历,导致森田正马后来提倡神经质的本质论,包括疑病素质论。所谓的神经衰弱,并不是真的衰弱,而是假想的主观的臆断。神经质患者,本能上是有很强的生存欲望,是努力主义者。其中,最重要的是,森田先生发现了“放弃治疗的心态”,对神经质具有治疗作用。从他的个人经历可以看出,森田疗法理论基础的内容,全都是他自己痛苦体验的结晶。1937年,森田正马从自创的森田馆正式退休。1938年4月12日,森田正马因患肺炎病逝,享年64岁。(本章完)第3章 顺应自然的东方禅悟基因3.顺应自然的东方禅悟基因森田正马对精神病学和心理学的主要贡献,是创建了一种新的心理治疗方法——森田疗法(MoritaTherapy)。这是一种在禅宗的影响下形成的具有明显东方色彩的心理治疗方法。在森田所处时代的日本精神病学界,德国精神病学家和心理学家E.克雷佩林的理论占据着统治地位,他认为:神经症是由生物和体质障碍引起的。森田正马以自己的切身体验为基础,进行了新的探索,不仅研究了神经症患者的病因,还探讨了其治疗方法,并以多年来对神经质患者的观察,把握其症状的实际表现,密切注意病人的反应和心理变化,把这些观察与自己的体验相对照。除此以外,他还阅读了大量国内外文献,结合当时认为有较强的治疗神经症的各种治疗方法,进行实践验证。最后,把当时的主要治疗方法,如安静疗法、作业疗法、说理疗法、生活疗法等,取其精华,去其糟粕,通汇贯通成一套独特的心理疗法。其实,森田疗法治愈的第一个病人,正是森田正马本人。那还是在这一疗法产生之前,但是为其产生奠定了基础。正如森田正马所说:“怨恨就是怨恨。实事求是,听其自然地亮出自己的真实情感,用不着想方设法掩盖或去否定它。照实地怨恨一番,或许也可以说,含恨在心也可以。这样一来,如果只是这样限度的怨恨,一般人在数日之内就可忘却。”“一切活动必须经常出自本意才行,这就是去掉虚伪,回归本人的自然状态。什么叫平凡的生活?人为万物之灵,这样的人间生活怎么会平凡呢?我们只要能照朴素的欲望去活动,就可以了。”这些话语,冷静而又幽默,洒脱豁达而又富含哲理。在医治病人的过程中,他洞悉患者的执著与拘泥,以及糊涂之处,于是主张无为而治,又称“不问疗法”,强调患者本身的自觉体验,不用吃药。“凡勇猛众生,皆立地成佛。”其中援引的佛家智慧,可谓一语惊醒梦中人。如临济禅师有言,“夺人夺镜”,意即“无自我,忘外界”。神经质患者,恰恰是太执著于自我,如同对左手拿碗、右手拿筷的吃饭方式、办法等,都要提出疑问,所以连送饭进口这样简单的事都做不到了。又如“身入深山不见山”,就是说当你进入痛苦之中,对其听之任之,不以为然时,就会感受不到自己当初感觉到的那些痛苦。由此可以看出,森田疗法是一种完全东方式智慧的产物,故又被称为“禅疗法”。又如“身入深山不见山”,就是说当你进入痛苦之中,对其听之任之,不以为然时,就会感受不到自己当初感觉到的那些痛苦。由此可以看出,森田疗法是一种完全东方式智慧的产物,故又被称为“禅疗法”。(本章完)第4章 心理学界的不朽传奇——森田疗法简述4.心理学界的不朽传奇——森田疗法简述数十年来,经过森田正马的后继者不断地发展和完善,森田疗法已成为一种带有明显的东方色彩,并被国际公认的有效实用的心理疗法。具有神经质倾向的人,求生欲望强烈,内省力强,将专注力指向自己的生命安全,当专注力过分集中在某种自身不适感上,这些不适就会愈演愈烈,形成恶性循环。森田疗法,就是要打破这种精神交互作用,协调欲望和压抑之间的相互对抗关系,主张顺应自然。这么优秀的治疗方法,究竟是怎样创立的呢?森田正马认为是基于自己是神经质素质,具有内省性强的性格,又结合治疗患者的经验,才能创立森田疗法的。的确,这种疗法不是一开始就被确认为有效的,而是经过反复实验证实、修正错误,直至最后获得成功。森田正马因为自身的神经衰弱,在学生时代就接受过药物疗法,服用过安定剂、阿片、砷化物等药物,也试过Binswangerit的生活正规法和Dubois的说服疗法,但这些疗法都没能治愈他的病,只是从某种程度上获得一些收效而已。后来,他自己在巢鸭医院从医期间,给患者用过作业疗法,例如在给患儿做睡眠疗法时,用过绝对卧床法以阻挡外界的刺激,对不安和苦闷状态的学生做过四天的绝对安静卧床期试验,均收效显著。基于此,又对多种类型的患者尝试过卧床疗法。森田正马又在自家宅院收治精神发育迟滞的患者,开始教育训练的尝试。除此之外,他还做过不少动物实验。当时,他还根据意大利精神科医生蒙台梭利(M.montessori)女士的治疗教育感知障碍患儿的方法,建立了叫做“孩子之家”的设施。在此培育患儿的“自发性”,提高“注意的集中能力”,进行蒙台梭利式教育。在这里,游戏被称作“作业”,而做饭游戏被称作“日常生活训练”。森田正马在其代表作《神经质的本质和疗法》中讲到,患者从寂寞感转向自发性活动和运动作业欲望,是自然本能的冲动,经过训练教育,效果显著。而且,在他的疗法中设定了依次为“绝对安静、轻作业、重作业、日常生活训练”的分期治疗系统程序。森田正马把这个从蒙台梭利女士的教育法发展而来的特殊疗法又称为“再教育疗法”。另外,他所说的“生存欲望”和“死亡恐惧”也从奥地利心理学家阿尔弗雷德•阿德勒(A.Adler)的“优越感”和“自卑感”等概念中,吸取了有益的成分。在《神经质的实质与治疗》一书中,有14处从病理、7处从诊断、6处从治疗方面,对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法提出了不同的见解,森田正马生动地比喻说:“弗洛伊德分析法像检察官,专门注重揭露患者的病情;而森田疗法则是以辩护律师的姿态为患者疏导、指路。”1983年日本森田疗法学会正式成立,第一任会长高良武久教授及第二任会长大原健上郎教授继承并发展了森田疗法,并将森田疗法的适应症扩大到神经质以外的神经症、精神病、人格障碍、酒精依赖症等治疗领域,并且已广泛应用于正常人适应及改善生活质量的实践中。因此,近年来,日本掀起一股学习森田理论的热潮,森田疗法学习活动已遍及全国。此外,森田疗法学会还面向社会大量发行普及读物、专业书刊和录音、录像带等。今天,森田疗法不仅风行于日本,而且也受到欧美学者的关注。大卫•雷诺兹(DavidReynolds)将森田疗法介绍到美国,并应用于神经症的治疗中。1991年,国际森田疗法学会成立。现在,中国各地也成立了森田疗法学会,其影响力也正变得越来越大。核。(本章完)第5章 心理治疗的伟大发现——自然与领悟5.心理治疗的伟大发现——自然与领悟作为森田疗法的创始人,森田正马早年饱受神经症的折磨,这些经历给他后来创立森田疗法提供了很好的启示。森田正马认为,我们每个人都会关心自己的身体状况,这是一种人类本性中生存欲望的表现,即每个人都有强烈的活着的欲望。人的生存欲包括:希望自己身体健康,希望被别人尊重,生活得更美好,努力追求知识的欲望,希望自己成为一个伟大的幸福的人,希望自己不停地向上发展……然而,当这些生存欲很强时,可能就会引起心理、情绪上的不稳定,甚至会患心理疾病。而且,过高的生存欲望,往往伴随着对死亡的恐惧。例如:过高的成功欲望,同时会产生对失败的恐惧;过强保持健康的个体,会伴随着对疾病的恐惧。按照森田正马的观点,人之所以会产生种种精神冲突、苦恼,其根源在于思想的矛盾。这种矛盾,是人们思想中的欲望与实际情形相反时产生的矛盾。正如森田正马所说:“所谓思想矛盾,是我对‘但愿如此’、‘必须这样’的思想愿望和实际情况,即预计的结果相反,因而发生了矛盾等情况暂定的说法。”他把这种现象称为“重在情感”现象。针对思想矛盾,森田提出了“事实唯真”的观点,意即“事实即是真理”,并以此作为座右铭。在生活中,要顺应自然,不要以自己的主观想法去套客观事物,认清任何客观事物都有其自身的活动规律,包括每个人的感觉、情感、精神活动等。这些都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森田疗法的治疗原理是使患者通过自然的方式通向领悟之道。森田认为,当焦虑出现时,患者既想竭力回避它,又过多地集中关注它。结果,患者越是过多地集中关注他的焦虑,就变得越敏感,从而形成恶性循环。森田把这一动力过程称为“精神交互作用”。在这种精神交互作用的影响下,患者就用身体或躯体的症状来表现他的焦虑。他认为,神经症并非由患者的体质状况所引起的,而是由于患者过多地注意自己而产生的结果。患者越是关心自己,症状就越严重。对于这些情况,最好的方法就是顺其自然,慢慢地理顺自己的问题。如果在治疗期间让患者“保持原状,听其自然”,不为自我感受所扰,那么这种自我感受便会自生自灭。根据上述理论,森田提出了针对性的治疗原理与方法,疗法的着眼点在于陶冶疑病素质,打破精神交互作用,消除思想矛盾。其治疗原理可概括为两点:(1)顺应自然。森田认为,要达到治疗目的,说理是徒劳的。单靠理智上的理解是不行的,只有在感情上实际体验到才能有所改变。而人的感情变化有它的规律,注意力越集中,情感越加强;听其自然不予理睬,反而逐渐消退;在同一感觉下习惯了,情感即变得迟钝;对患者的苦闷、烦恼情绪不加劝慰,任其发展到顶点,也就不再感到苦闷、烦恼了。因此,要求患者对症状首先要承认现实,不必强求改变,而是要顺其自然。(2)为所当为。森田疗法把与人相关的事物划分为两大类:可控制的事物和不可控制的事物。所谓可控制的事物,是指个人通过自己的主观意志可以调控、改变的事物;而不可控制的事物,是指个人主观意志不能决定的事物。森田疗法要求神经质症患者通过治疗,以学习顺应自然的态度,不去控制不可控制之事,如人的情感,但还是注意为所当为,即控制那些可以控制之事,如人的行动。总体来说,“为所当为”是指在顺应自然的态度指导下的行动,是对顺应自然治疗原则的充实。森田疗法认为,改变患者的症状,一方面,要对症状采取顺应自然的态度;另一方面,还要随着本来有的生的欲望,去做应该做的事情,通常症状不会即刻消失,在症状仍存在的情况下,尽管痛苦也要接受,把注意力及能量投向自己生活中有确定意义且能见成效的事情上,努力做应做之事;把注意力集中在行动上,任凭症状起伏,都有助于打破精神交互作用,逐步建立起从症状中解脱出来的信心。这样,就打破了过去那种精神束缚行动的模式。(本章完)第6章 人类心中潜藏的魔鬼——神经质(1)人类心中潜藏着一个魔鬼,它能让本来宁静的心湖泛起轩然大波,直至拧结成痛苦,让人生不如死,把人间变成地狱,这就是存在于我们自身的神经质。本章主要介绍存在于我们周围的神经质现象,以及神经质发病与日常生活的关系。通过案例让读者了解那些神经质患者所经受的病痛折磨,使读者对神经质这种病症有一个概念式的了解。1.神经衰弱与神经质日常生活中,大家经常提到“神经衰弱”,其实,应该给它一个更为准确的称谓。所以,我用“神经质”这个词取代通常人们所说的“神经衰弱”。例如,对于长途强行军所遭受的疲劳,就不能把它叫做神经衰弱。再如,因肥厚性鼻炎,出现鼻子堵塞、头昏眼花、刺激难忍,心情焦躁不安等情况,或因肺尖炎症造成的疲惫不安、呼吸困难、精神过敏等,也不能一概而论地称为神经衰弱。当这种过度劳累或自身患病的人同时也具有神经症状时,情况就会比较复杂。这样的患者,即使他的疲劳恢复了,病症痊愈了,但由于在精神上依旧顽固地认为自己“有病”,结果致使症状久久无法消除——这就是神经质了,也就是通常所说的神经衰弱患者。所以,我主张不能把神经衰弱简单地跟肺病、鼻炎等疾病一样等量齐观。神经质是一种具有先天性因素的病。每个人在幼年时代,经历的不同境遇,对这种病症的发展会造成各种不同的影响。而如果把它看成是成年以后,因为某种职业或岗位等特殊情况才引发的,未免就过于偏颇了。2.男人更容易患上神经质人们普遍认为,“神经质”患者主要是女人。因为女人比男人感觉敏锐,而且女性还要经历分娩这一重大过程,这个过程中会患上“妇女病”等实际上的神经质症状(很多妇女病,在森田正马看来不过是一种神经质)。然而,这只是一种推论性的观点,很难令人信服。对于男性或女性,哪种性别更易于患神经质这个问题,据我医治过的、手头有记录的共529人统计,其中男的有475人,女的有54人。从来我处就诊的人数看,女性神经质患者仅是男性的1/10。当然,不能仅仅根据这个统计数字,就得出女子患神经质的人数比男子少的结论。如果分析实际原因,可能男子多数外出方便,到医院看医生、尝试各种治疗试验的途径,比女子自由得多。一般而言,女子除非病症严重到一定程度,通常较少会到医院接受治疗。另外,家庭的经济状况是否承担得起昂贵的治疗费用等因素,也是选择就医与否的现实原因。还有,不来医院的人中,有的是因为家务忙,“忙得连看病的闲空也没有”,因而不能脱身。再有,即使患有神经衰弱的人数很多,但或许因为它是一种较为单纯的病,很多人也不会想到去医院救治,而是凑合着过日子。据欧美学者统计:在神经质的患病人群中,以教师和护士的人数最多。但是因为没有具体的统计数字,所以我想事情也远非这么简单。3.什么职业容易得神经质在我治疗过的男性患者中,社会职业情况如下:学生153人,商人79人,公司、银行或商店的职员52人,农民47人,职工43人,官员39人,教师17人,医生、画家、僧侣、记者16人,实业家15人,无职业者14人。从这组数字中可以看到,学生人数最多,占32%,相当于全体的1/3。但是并不能说学生就是最容易患神经质的人群,也不能说是由于当前的考试制度导致学习负担过重使然,这样说是不科学的。由于神经质是一种先天性素质,在思维发达旺盛的青春期发病率较高,所以,在学校教育得到广泛普及的今天,学生患神经质的自然多一些。在一些对社会职业的统计中,年龄较大的人大多数都经历过学生时代,很多是从那时即发病,而到现在才要求救治的情况。如果想对这一问题做出令人信服的结论,有待对发病时的年龄进行更深一步的调查研究。从事商业方面工作的患者也很多,占到17%。当然也不能以此就判断,从事商业的人通常精神过度疲劳。这些都不能仅仅通过数字来得出结论,而须进行具体情况调查,才能得知。在农业人口方面,比例也相当大,至少占了全体的10%。我在东京从医时,经常有农民从他们远方的故乡特地赶来找我。我在高知县时,诊断过的70个神经质患者中,农民有18人,占到26%。即便偶尔到农村去走一趟,也能看出农夫中患神经质的人很多,快接近学生人数32%的比例了。以此同时,劳动者、职工的人数也相当的多,仅次于农业。学者患神经质的人数也占一定的比例。通常,人们会把学者患有的神经衰弱叫做“文化病”,并推测是由于精神疲劳导致的。但是,因为缺乏对其中各个患者的个别调查,这也只不过是一种泛泛而谈。归根结底,作为社会劳动者中的一员,每个人都可能是由于某种境遇差别而导致患病的。总之,从上面的数字中,可以大致得到下面的结论:神经质是由患者的天生素质引起的,而造成病患的第二大因素则是职业影响。但是,职业影响同神经质的关系,也是不能仅凭数字进行肤浅解释的。4.神经质的发病因素作为神经症的发病条件,可以从外因(或称环境因素)及内因(或称心理因素)两个方面进行剖析。(1)外因——环境造成精神紧张①渎神恐惧的例子有一位小学教师,已经被一种奇怪的恐惧症困扰了5年。这几年中,他一直生活在苦恼和不安当中。经过我的诊治,他才慢慢地道出了原委。(本章完)第7章 人类心中潜藏的魔鬼——神经质(2)事情的起因非常简单:有一次,他不小心把一张某位大人物的相片丢落在地上,由于没人理睬,这张相片被来来往往的人踩得脏兮兮的。他当时就感到很不舒服,从那以后,他就对此事念念不忘,搞得自己终日惴惴不安,那张破旧的照片也经常浮现在他的脑海中,无论如何都不能摆脱。到了最严重的时候,他觉得就像是自己被践踏过似的,为此,心中充满着莫名其妙的负罪感,就连走路时,这种想法也总是纠缠着他。因为怕踩脏了空想中的那张“相片”,他甚至变得连买来的新鞋也不肯穿。发展到后来,在他的心里,仿佛一切行动都失去了自由,仿佛社会上所有犯罪、欠债的事情都是自己做的,自己所做的一切都对不起别人。这种无止境的自我谴责令他苦恼万分,痛不欲生。再如,有一些患者看见佛像受到破坏,心里反而会异常高兴,并为此沾沾自喜;还有一些人,总会莫名其妙地担心这、担心那,甚至害怕自己某一天会突然精神错乱杀死父母;还有的人,总是感觉自己的手或其他部位不干净,生怕自己那“不洁净的手”不小心摸脏了报纸杂志上某要人的照片,或某高贵者的姓名或国名等,从而亵渎了他们,并因此招来祸患……还有一些“渎神恐惧症”患者,时时刻刻担心冒犯或亵渎了神像而遭受天谴,这些其实是迷信心理。除此之外,生活中还能见到各种奇怪的恐惧心理,例如社交恐惧、不洁恐惧、猝倒恐惧、死亡恐惧、密室恐惧等,都是最常见的心理问题。②不洁恐惧症的例子有一位38岁的中年女性,是因为“削木松鱼”引发了严重的恐惧心理,事情的原委是这样的:6年前,她的婶婶因患中毒性细菌性痢疾而住院治疗,由这位妇女陪护。陪护期间,她一直战战兢兢,生怕被传染。从那时起,这种恐惧心理就在她心里生根了,以至于对到药房买药找来的零钱也担心是否被痢疾病人接触过,为此终日惴惴不安。后来,发展到连看到消毒车也会感到莫名的恐惧。6年后的现在,婶婶再度因中风住院,她不得不再次负责护理。由于婶婶平时十分讨厌腥臭味,致使患者不知不觉地也受她的影响,开始讨厌起类似鱼类的腥味儿来。自此之后,她对传染病的恐惧倒是淡忘了,但对鱼腥味儿的恐惧却加深了,一旦接触有味道的东西,一整天都会变得忐忑不安,且无法忘怀。出于生活需要,她又不得不经常去鱼市。一旦去过鱼店后,她总觉得身上还沾染着浓浓的鱼腥味儿。每次回到家,就赶紧洗手洗脸,最后发展到连衣服也得洗一遍。有时候,当她吃到鱼肉、山芋做的蒸饼后,就会突然觉得蒸饼里带有鱼腥味儿。由于实在忍受不了难受的心理,只好不断去洗手、漱口,洗了一遍又一遍,还是没法摆脱心理阴影。有一次,她忽然由“木松鱼”联想到“削木松鱼”时的肮脏情况[木松鱼,又名鲣鱼。金枪鱼科,体呈纺锤形,长达1米,头大,嘴尖,尾部细小,背黑腹白。供鲜食或制成咸干食品,是日本人主要的食用鱼之一。日本的高知县、鹿儿岛和静冈县盛产且甚有名。日本人的习惯吃法是烤干后削成片再吃,故“削木松鱼”一词已成为日本的日常生活用语。——编译注],这种印象就此在她的脑海中盘旋,始终难以忘却。最后,从早到晚,她的脑海里总是萦绕着“削木松鱼”的事,以至对“木松鱼”这个词,以及与之相关的任何事物,都会害怕起来,甚至一听到邻居削木松鱼的声音,也要彻底洗净自己的衣服和手。因为与附近邻居共用一个水井,每天早上她都要特意早起,争取第一个打水,生怕井水被其他削过木松鱼的人打过。稍微听到有砍削的声音,就担心是削木松鱼的声音。一天到晚,她都过得战战兢兢,如履薄冰。有一次,她外出时在火车上看到了一个装满货物的木桶,就满腹狐疑,展开联想,觉得这个木桶是装木松鱼用的。于是,后来只要听到火车的声音她就会感到害怕,在别处看到这种大木桶时,也总是胆战心惊。总之,凡是一切与木松鱼相关的事情,只要一想到,她就开始变得提心吊胆、疑神疑鬼。类似这样的强迫观念患者,通常只是由于某种偶然的机会,对某种特定的不快情感产生偏执情绪。随后,这种不快印象在他们的心里会烙下深深的印记,从此越来越放不开,直至不能自拔、恶性循环,终至形成一种完全违背常理的思维形式。(2)内因——心理因素引起的偏执有一次,在一次治疗中,我对一位先后患有吉凶恐惧、渎神恐惧及其他多种恐惧症的强迫观念患者,列举了一个“鼻尖恐惧”的例子。结果,他立即把注意力转移到鼻子上面,在后来的连续几天中,他总觉得自己的鼻子在找他麻烦。神经质患者与一般人最大的不同在于:凡是遇到一丁点儿不愉快的事情,就会立即变得忧心忡忡、局促不安起来,而且还会越来越严重。一般而言,这类人会过分注意保护自己的身体,稍有风吹草动就打冷颤,好像马上要感冒似的。而且,一些对一般人来说无关紧要的事,他们则常会感到厌恶、恐惧,对待这些小事,他们就像是对待一生中最重大的事件。关于心理因素引起的偏执,下面我将详细地加以说明。5.恐惧是恶魔——几个神经质的病例其实,很多神经质都是在常态下发生的普通心理现象,是由某种契机引起的精神拮抗作用,通常不会形成强迫观念。但是,如果主观上认为它是异常的、病态的特殊心理,就会发展成神经质。也就是说,常态与强迫观念症之间的差距,仅仅是毫厘之差。(本章完)第8章 人类心中潜藏的魔鬼——神经质(3)通过下面这些病例,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神经质患者的特殊心理过程。(1)“不洁恐惧”不讲卫生不洁恐惧患者,是真的讲究卫生吗?当然不是。不仅不是,反而他们会变得越来越不讲卫生。红脸恐惧患者也一样,会慢慢地变成不知耻的人。同理,疾病恐惧患者,会变得不注意健康,吉凶恐惧患者会对失去自己的好运和幸福毫不顾惜。这并不是耸人听闻,正是由于思想矛盾,导致他们所关注的与实际情况正好相反。例如,不洁恐惧的症状,往往是对传染病或中毒等相关原因的过度担心引起的,或是护理某传染病人时,担心跟传染病人近距离讲话会被传染等原因引起的。总之,是由于各种不同原因加在一起,才演变成为不洁恐惧的。前面所举的木松鱼恐惧的例子,也属于不洁恐惧症。由此可知,各种原因使患者的强迫观念经过不同的变化,就会出现不同症状。有个患者,起初由于双亲去世后,在礼拜佛像之前洗手时,唯恐手洗不干净会亵渎神灵而遭受惩罚,后来这种念头越来越强烈,最后因渎神恐惧而导致发病。每当他去完厕所,或者触摸过什么脏东西后,就会无休止地洗手。尽管已经洗得十分干净了,但还是洗个没完没了,总觉得手上沾染了不洁之物。对于这种心理现象,患者也明知是在干傻事。但是,每当想到那脏东西,便难以抑制地产生一种厌恶情绪,或怀疑自己手上、身上还残存在着不洁物,继而深感不安,痛苦万分。在这种内在情绪的影响下,患者尽管理智上明知事实并非如此,却不能服从事实。为了消除这种厌恶情绪,只好盲目地反复洗手,甚至连胳膊及全身都要清洗一遍,之后还会觉得不放心。继而的必然后果,先是想方设法不让自己身体接触到一丁点儿像是“不干净的东西”,随后,又要煞费苦心地分析“什么东西干净,什么东西不干净”等等。当这位患者听说硫黄的化合物是红色的,就再也不敢触摸任何红色的东西,听说有的糕点厂用□□的鸡蛋做点心的新闻之后,就一口点心也不吃了,甚至连其他厂生产的也都摒弃。他所关注的事情,无一例外都是耗费精力的琐事。最后到了触摸任何东西时都要先用纸铺垫一下,最多时一天要用100多张纸,后来甚至索性用木棉做了一双专用手套戴上。有时为上厕所准备手纸,竟然要花一个多小时的时间。他面对这样麻烦的准备工作,只有尽量减少上厕所的次数。于是,他常常有在半路上尿裤子的经历,只好无可奈何地忍受着裤子尿湿以后的种种窘态。在大便时,他总是担心有秽物抹在手上,开启厕所门时,为了使手不接触厕所门的把手,就拿5层纸双折起来垫着,便完出门,还要另拿5页纸四折后垫着开关。谁都知道,这种让人惊愕的做法并不能真的擦净秽物。但是,患者只是殚精竭虑地恐惧手上沾染脏物,对这样明显的事实都失去了辨别能力。患者因为担心会触到脏物,就不敢贸然替换衣服,也不敢洗澡沐浴。一两周不洗浴,可想而知,身体会多么的脏。(2)“红脸恐惧”不知羞耻大多数红脸恐惧患者,或是因为在学校受到耻笑,或是因为在女友面前吃了闭门羹等缘故,产生了偏执心理而引起的。还有的红脸恐惧患者从童年开始就性格内向、腼腆害羞,不会像别人那样,在生人面前应对自如,于是就产生了自我悲观的情绪。这些人长大后,随着思想的进一步发展,一律把自己的这种心理状况固执地认为是病态的,并逐渐形成强迫观念。于是,他们越来越害怕和讨厌与生人接触,甚至连参加聚会时也坐立不安、羞涩难堪,平时不敢外出,连电车也不敢坐。他们一旦与别人的眼光交会,就如经受当头棒喝,战战兢兢,感到履薄冰般局促不安,随后马上回避对方的眼光。久之,患者感觉不能这样下去了,打算改善自己的状况。于是,他们就好像要拉开打架的姿势,两眼发红,直直地瞪着对方,这也属于一种情感作用的结果,越要掩饰自己这种羞怯,越拼命装出一种不害羞的样子。由于过分关注这些细节,他们对周围的事物已失去了分辨的能力,导致连自己的粗暴行为或对别人的失礼都茫然无觉或不以为然了,只求自己不要表现出羞愧、腼腆的窘态,就心满意足了。这些心态和行为,当然是不符合常理的。错就错在过分绝对地把“害羞才感觉腼腆”这种对应关系弃之脑后了。一个正常的人,为了不感到羞耻,就要努力争取不被人耻笑,不遭受恶言恶语。而红脸恐惧患者,由于思想矛盾的纠结,往往思绪混乱,关注要点恰恰与此相反,导致行为、表现“过度”。有很多患者写信向我询问治疗方法,所问的问题都详细至极,几乎到了不厌其烦的程度。其中,红脸恐惧患者与其他强迫观念患者相比,很明显地让人感到,他们只想到了自己的方便,把信写得长而啰唆,还经常有邮资不足的信出现,而且都提出希望详细告诉他们治疗方法等冒昧要求。他们丝毫意识不到,这些要求是肆意强加给别人的麻烦,而对自己的行为却毫无羞耻之心,虽然表示自己可以付出最大的努力,但在待人接物方面,连最起码的原则和礼貌也不顾,自然也无暇顾及丢面子的事了。(3)“吉凶恐惧”迷失幸福吉凶恐惧的患者有许多忌讳,比如从来不坐车牌号中带“4”字(因为日语读音与“死”字相同)的汽车,或不愿遇到双亲病亡之类的事情。如果他们生了病,也要考虑方位、朝向等琐碎问题。如果方位不适合,连最适当的医生也不会去请等。(本章完)第9章 人类心中潜藏的魔鬼——神经质(4)为了避免因上述情况引起不安,他们对可能给自己带来巨大麻烦的事情都能无原则地去做;反之,即使是对危及个人生命的事,也都不屑一顾。对于这样的患者而言,只有个人的心情是最重要的,其他的事情一律都无所谓。他们盼望幸福的到来,恐惧灾祸的降临,因此深度沉溺于自己心中最初形成的各种吉凶规则和戒律,以至于不顾当前的一切真实福祸。这类强迫观念者,往往是把自己的烦恼过分的夸张化,并陷入严重的思想矛盾中,不断加深恐惧感受。这种为了虚拟的恐惧而牺牲了真实幸福的病态心理,可作为参考资料,供研究者探究。那些常忧虑不安、一筹莫展、醉生梦死的人,和那些不拘成败、大刀阔斧地在人生道路上施展风采的人之间,形成了巨大的差异,这种差异多数与心理有关。所以有人说,“成功就是一种心态”并不是没有一定道理的。(4)“罪恶恐惧”自欺欺人有个关于罪恶恐惧的例子。一个男子从7年前开始感到自己后背上似乎沾上了什么不干净的东西,经常觉得脊背发痒,十分难受。因此,他就经常思考发痒的原因,越想就越难受,乃至形成强迫观念。在某个“鬼节”(农历七月十五日)的当晚,他给亡兄做祭祷时,一个偶然的机会,对亡兄之妻有了非礼的行为。自此就产生了自责的念头,感觉对不起亡兄,因而觉得苦恼万分。以后每天一早一晚,他就坐在地板上,向亡兄和祖先忏悔。每当忏悔时,他就能明显地感觉到后背的不适感,特别难以忍受。这样,患者自忖:即使是谢罪忏悔,也不需要这么长久地做下去吧?虽然对不起亡兄。但兄长也不至于希望他的弟弟出现什么坏事吧?于是,他就停止了忏悔,但自责的念头,却经常困扰着他。一想到亡兄会因此而生气,他的后背就会产生极不舒服的感觉。他还想到,七月十五他的亡兄的灵魂回来时,如果憎恨他的罪过,必定会对他报复。但是,既然没有出现报复现象,也就不必再这么费力地考虑为其罪行而悔恨了吧。另外,还有一次,他拿来亡兄的一件和服裤裙,想自己穿上它。但在系裤带时,脊背又出现了那种不适的感觉,苦不堪言,于是只好将那条裤裙还给大嫂。久而久之,患者的自责念头就这样密密麻麻地混乱交错着,折磨得他烦恼不堪。其实,他的所谓自责,全都是为了把自己从懊悔的痛苦中解脱出来,出于一种对自我不道德的辩护,一种自欺欺人的想法。这当然不能算是真诚的悔罪,而只是想逃避惩罚,敷衍罪责。一旦陷入这样的思想纠结后,就会促使强迫观念滋生并发展。患者表面上是向亡兄谢罪,实际上却只是用一种消极的态度试图回避或消除个人痛苦,试图将这一罪行简单地一笔勾销。而真正的忏悔是,既然自己已经犯下罪过,就应当心甘情愿地接受责罚。还有与此相同的例子,因为饮食不当而引起腹痛时,理所当然是要忍受一定的时间。那些急于吃点儿什么东西,或服上一剂药,或求神佛保佑而减除痛苦的办法,也是不符合现实的妄想。如果犯下了罪过,就像是受了什么伤一样,除了当时要忍受伤痛,将来还要留下疤痕。只不过,经年累月之后,伤疤会慢慢变得浅淡一些罢了。真正勇敢的人,会如实地认罪,大胆地负责,这样才有可能惩前毖后,不再重犯。如果运用伎俩,企图搪塞敷衍,那么内心深处仍会多次重复原来的那些罪过。(5)“声音恐惧”处处折磨通常,遇到痛苦的事情,当然会痛苦。涉及生活的困难越大,痛苦也就越大,而且持续的时间越久。相反,那些不能引发我们投入感情的事情,在思想上也不能直接引起什么震动。在正常情况下,当挂钟的声音引起你注意时,即便会觉得心烦,可过不了几分钟,也就忘掉了。看书的时候,邻近白铁铺的敲打声虽然让人十分烦躁,但经过几十分钟的时间,也就不会再构成什么干扰了。儿童听了《四谷怪谈》[《四谷怪谈》,日本传统戏剧之一的歌舞伎剧脚本《东海道四谷怪谈》的通称,共五幕。该剧本并非以历史事实为题材,而是以当时日常社会生活内容为题材。由四世鹤屋南北创作,文政8年(1826),江户中村座初演,是怪谈故事中的代表作,在日本流行很广。四谷系东京的区及街名之一.故事讲述了盐治家的浪人民谷伊右卫门得到伊藤喜兵卫孙女小梅的恋爱后,虐待其妻小岩,致使她悲愤而死。这时,伊右卫门又将曾偷盗其家传秘藏药物的佣人惨杀,并将二人的尸体捆在一个门板的两侧,放入河中使之顺流而下。后来,这两个人的亡灵又一起折磨了伊右卫门。——编译注]的鬼怪故事会害怕,但经过两三天,就会忘掉了。假如你在电车上被掏走了钱包,可能当时会愤恨万分,但过了一周左右,也就看淡了。对于地震灾难的恐惧回忆,人们通常需要半年的时间去淡忘,而对于丧失子女的群体来说,其悲痛大约会持续一年左右。对于记忆的长短,因具体情况而有所不同,但大致情况基本如此,这是自然赋予人类对情感关注时间的规律。要想对这些规律人为地作调配,是很难如愿以偿的,而且还会陷入思想矛盾的纠结中。对于那些神经质患者来说,那些简单的钟摆声,其影响的严重程度不仅仅是会引起呕吐等反应,其影响还是深远的,这种痛苦是长年累月也难以消除的,而且会越来越剧烈。有一位大学生,每当学习的时候,就会因为周围某些声响的干扰而痛苦不堪。为此,他曾数次搬迁宿舍,临考前又逃避到信州的深山。但是,来到信州后,仍然有水声、风声不断干扰。由于声响太烦人,他就想堵塞两耳。但是,从鼻孔仍能传入声音,再把鼻孔堵塞,则呼吸困难,憋得要死。(本章完)第10章 人类心中潜藏的魔鬼——神经质(5)这时候,患者悲哀地想:“普通人对这些声音都不以为然,只有我对这些声音感到烦恼不堪,普通人就像聋子,唯独我能听得见。”他的这种自我判断,和前面所说的鼻尖恐惧患者认为“别人都看不到自己的鼻子尖,唯独我能看到”等想法是相同的。他的这种想法,完全是从自我中心主义的思想出发。于是,就更想到“切莫听到它,切莫注意它”等,然而越不想听,越听得分外清楚,如此思想矛盾,渐渐就形成了强迫观念。(6)“悔恨恐惧”思想矛盾一位大学生,在几年前曾受到一位朋友的恶语中伤,当时他感到特别屈辱难堪。此后,他一想起此事就感到懊恼,学习或做事也都提不起劲,只是一味地想方设法要消除这种念头,但却无论如何都不能消除,反而形成了强迫观念。若患者根据宗教或道德修养的传统,应让自己从心理上真诚地饶恕对方,不再责备对方。但是,受过精神创伤的痛苦却总残留在心头。一想到那个友人当时的非礼之词,他就会感到巨大的创痛。想要舍弃这番遗恨,却又找不到发泄口。他自忖:“为什么我就不能和一般人那样宽宏大量呢?”转念间,他又想“得想办法报复他一下”。如此反复回想,自觉羞愧难当。(他不愿意涉足报复行为,这也是神经质的性格特点。如果是意志薄弱性素质的人,就不会这样。)于是,就这样,他从早到晚沉溺于苦海中,无心做事,甚至还想到“不如干脆杀了他”,以彻底了结这场恩怨,解脱此番深切的痛苦。这就是一种被命名为“遗恨恐惧”的强迫观念,患者始终遭受着想从遗恨中解脱的苦恼和恐惧。如果是正常的人,像这样的事情,过不了几天就会忘掉。然而,这位患者历经数载仍难以忘怀,而且产生了巨大的痛苦,就是因为在他尚未形成怨恨的时候,就已陷入想摆脱这种苦恼的纠结之中。因为具有所谓“道德或宗教的传统观念”,这件事让他感到祸事缠身。如果他是被石头绊了一脚,或走路不小心让柱子撞了一下额头的话,那种懊恼或许很容易地就能被忘却,但由于受到同辈人的恶语中伤,“道德或宗教的传统观念”在他脑海中起了作用才造成这样的后果。当然,也有那种情况,有的患者仅因为被石头绊了一脚,也形成了强迫观念。这位患者的情况,用我的理论去分析,就要放下所谓“宽恕之德行或爱护敌对者之道义。”实事求是,怨恨就是怨恨,坦诚地亮出自己的真实情感反应,用不着掩盖或去否定它。按照真实的感受去怨恨一番,或者含恨在心也行。如果只是怨恨,一般人过几天也就可以忘记了。或者,找到对方开诚布公地沟通一下,还可能转怨恨为友谊。总之,只要能化解思想矛盾,多么大的伤痛都能逐渐消退。或是像常人那样,将痛苦期限极大地缩短;或是从内心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直至自动消除。然而,这里所说的意思绝不是让患者自暴自弃、放任自流或满不在乎,而是要无牵无挂,自我消解。说来说去,就是要“归顺自然”。(7)“猝倒恐惧”并非真的曾经有一位受过高等教育的人,他是一位经常自己担心晕倒、恐惧精神错乱的强迫观念患者,有时候,他甚至连坐电车都害怕。他曾经进修禅学许多年,因为富于创见,而成为一位在这方面成就卓著的人。我听过他关于“正常心态合乎道”的观念,他自己就可以照此观念通过坐禅收归精神,恢复正常的心态,步入快乐的天地。但是,当他每次在电车中感到不安时,却无论如何也不能控制自己,更别说达到那样的体验了。据我看来,他的修炼禅学不过是众人面前的表演而已。其效果,还不如宴会的滑稽歌舞表演,可以当做体育运动,或为宴会凑凑热闹。但是,要想“合乎道”,光靠坐禅是不行的,必须得经受中国古代心学大师王阳明[王守仁,字伯安,(1472-1528)明代哲学家、儒学家、教育家。浙江余姚人,出生于官僚家庭。因曾在阳明洞读书、讲学,自称阳明子,世称阳明先生。他自幼立志“读书学圣贤”,28岁举进士,任刑部主事等。因反对宦官刘瑾被贬,后经□□农民起义,封新建伯。官至南京后部尚书。谥文成。他是封建官吏,曾为“破山中贼”效力,又是学者,力主倡明圣学,致力于“破心中贼”。他先后创办过龙冈书院、濂溪书院、稽山书院、贵阳书院。他讲学时,四方学子前来听讲者达300余人,讲堂已容纳不下。故此,他对发展书院与讲学活动影响较大。他还制订民约乡规、举办学社,积极从事社会教育。他对儿童教育提出过分班制度,规定了教学日程,提倡“儿童心理”,反对“鞭挞绳缚、若待拘囚”。他主张“资质不同,因材施教”,学习既要别人“点化”,更要自我“解化”、“自得”。他认为教育或学习的目神经衰弱和强迫观念的根治法的就是进行“内心修养”,他的主观唯心主义的“心学”与程朱客观唯心主义的“理学”相对。主张知行合一,致良知,用内心修养代替实践活动,断言“万事万物皆吾心”,否认心外有事有物有理。曾就“既物穷理”辩论说:“就事物上求理”或“就事物之中求理,”均“析心与理为二”,而应该“合心与理为一”。他的修养方法是静处体悟、默坐澄心、事上磨炼、精察内心。他的学说对反对当时记诵词章的形式主义,强调“行”的重要性起了积极的作用。阳明学派在明代中期以后影响很大,还流传到了日本。著作由门人辑成《王文成公全书》38卷,哲学方面有《传习录》和《大学问》等。——编译注(本章完)第11章 人类心中潜藏的魔鬼——神经质(6)]所谓的“事实上的磨炼”过程。所谓“正常心态合于道”中的“正常心态”,可简单理解为日常生活中应有的原始状态,“道”就是客观现实的规律。就这位患者而言,因在电车中感到不安与恐惧,至今还心慌意乱。这就是他的原本精神状态,是此时此地此人的一种正常心态。只要能保持这种原有状态,就可以无须多虑,能忍受着这种恐惧不安就可以。也就是说,能达到按时去上班的状态就可以了。但是,若要妄想以心智的力量去打消恐惧、摆脱苦恼,则会因此引发思想矛盾,也就不可能像禅家所谓的“自在随缘”。连生活中的一切都不能完全做好,怎么能做到时时归道呢?恐惧就让他恐惧好了,这种恐惧也是正常心态。如果想把这种恐惧变做安心,那就有失虚伪,成为自欺欺人了。坐禅也罢,在电车中恐惧不安也罢,这都是一种顺时应境的正常心态。在当下能熄灭心中的各种欲望和杂念,把苦痛和甘甜都看做正常状态,这才是真正的“正常心态合乎道”。6.神经质的痛苦有多深所谓疾病的痛苦到底是怎么回事?疾病将会威胁我们的生命。另外,即使不致于威胁到生命,也会影响生活质量。换句话说,正因为认识到它对生命和生活的影响,人们才会担心生病的问题。所以,佛教说“人生是苦”,而神经质患者也经常抱怨人生是痛苦的。但是,究竟什么叫痛苦呢?解释清楚并不容易。简单地说,所谓痛苦,即作为一个抽象的概念,是一个与“快乐”相对应的词语。如同明与暗、前与后一样。如果不从这种相比关系来看,此类词语的意义就会消失。这类名词,都有特定的某种具体的或抽象的思维含义。如果这种意义不存在,这类词语也就无意义了。当像你自己现在的立足点不存在时,那么,针对你的处境,前与后这对概念,也就不复存在了。再如,当你的视觉不存在时,那么对你明与暗这对概念的认识,也就不复存在。由此可见,它们都是在限定条件下,表示着它原有的自然状态。如果不加苦与乐的判断,听其自然的话,也就没有谁善、谁恶,何是、何非的判断了。这时候的痛苦,失去了主体。可以把这种情况比喻为“身入深山不见山”,即当你进入痛苦之中,对于痛苦从而顺之,并不以为然的时候,那些痛苦也就感受不到了。这种情况,就像明知道脸上有麻子,但如果不去照镜子,一切照常任其自然,也就不会觉出有丝毫不妥。痛苦也是这样。只要不是麻痹或失去知觉,不管是聪明、善感的人或是平庸凡俗之辈,当判断出其生理方面或心理方面存在的痛苦时,都能自发地对其有所适应。只要不把这种痛苦投影在他思想认识的“镜子”上,也就不能对它进行评价,也只是仅仅把它叫做痛苦而已。可以用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原理对这种情况加以说明。例如,人站在铁路旁边看火车驶过,就能看到它们飞驰的速度,而如果坐在火车里面,却很难感觉到速度的存在。假如我乘坐物体以光速前进,那么万事万物就将消失殆尽而不被看到了。同样,若能对痛苦听之任之,回到其自然状态,那么无论多大的痛苦,也就感觉不到了。前面列举的那位在电车中烦闷不安的患者,如果他能把这种不安视作必然,一切顺其自然,就摆脱了思想矛盾,那么也就会感觉这种不安的痛苦了,更不能作出什么评价了。这时的他,才算是真正得到了“正常心态合于道”的体验。有些容易心悸加剧发作的恐惧患者,当受到死亡恐惧来袭时,虽没有这般强度的恐惧和痛苦,但是当他发作时,如能坦然撒手,放弃一切寻求治疗方法和安心的举措,随顺自然地忍受着原有恐惧,就能够立即获得这种“正常心态合于道”的体验。日本的白隐禅师[白隐(1685-1768),日本江户年代中期临济宗之僧。讳慧鹤、别号鹄林、勅封神机独妙禅师、正宗国师。他承嗣正受老人之法,享保二年曾在故乡的松隐寺住持。翌年入妙心寺。后因厌弃名利,游历诸国,布施佛教,兼授健身长生之道。遂使临济禅之正宗得以极大的复兴。成为日本当时佛教流派中最大、独立性最强的宗派。以后,该流派主要分化为天龙寺派、相国寺派等15个派别。其中,兴圣寺有9个寺院,国泰寺有35个,佛通寺有51个,而妙心寺则有3434个,占临济宗的过半数。故该僧被称为临济禅宗复兴之祖。先后著有《槐安国语》7卷、《夜船闲话》《远罗天釜》等。——编译注]也曾患过神经衰弱(神经质)。据文献记载:“心火逆上,肺金焦枯,双脚如浸冰雪中,两耳如闻山涧溪流声。肝胆常虚弱、举措多恐惧,心神困倦不宁,寝寐则梦游异境。两腋常生汗液、两眼常带泪痕。于是遍求名医。虽经名义妙手、尝服百药,却无寸效。”看起来当时的情况就是这样,大概已经归入不治之症。最后,求访幽居白河山里的白幽先生,先生授之以“内观法”,终于治好了他的神经质。这位白幽先生曾对白隐禅师说:“我在20岁时,身体也曾多病。比您的病还要严重十倍以上,乃至天下良医均感无能为力。虽经多方求治,仍无可救之术。”由此可见,白幽先生所患的也是神经质。有趣的是,他所谓的“身体多病”及“十倍以上”。所谓多病的“多”,其实只是神经质这一种病,“多”即是“一”;而所谓“十倍”,是比喻他的病在人世间最重,不是像用2倍或5倍等算式表述的那样。(本章完)第12章 人类心中潜藏的魔鬼——神经质(7)因为神经质患者的痛苦是主观上的极端性感受,所以大多数患者均异口同声地称自己是最痛苦的。他们无论是说头疼的,还是胃病的,或者杞人忧天、自寻苦恼的,或者郁郁寡欢、局促不安的,百分之百都认为“任何人也没有像自己这般痛苦、不可救药”。无论他人得了怎样的病都无所谓,唯独他自己的病才是最痛苦的。例如头痛的人,总感觉他的头痛比人家的胃疼要严重得多。那些神经质患者,自发病开始,从最初对某些细微琐事引起情绪不安,逐步发展恶化,终于成为不能自拔的痛苦者。虽然生活在人世间,却像整日生活在地狱中一样。一般人对于随时感到的细微情绪的变化,通常都不会记挂于心,过后也会置于脑后,仍能客观地对待周围的各种实际事物,因而不会导致强迫观念。由于思想矛盾在萌芽时期已被切断,所以就不会再长成参天大树。而神经质患者在内在感情的驱使下,开始只是些细微的厌恶情绪,逐渐陷入了“必须彻底将它排除”的顽固念头,从而使心胸变得越来越狭隘,对其他事物已经完全丧失了正确判断的标准和能力。最后,就连回避真正不洁的能力也完全失去了。7.失眠、多梦的误区大多数人在经历忧伤和情感震动后,或者身心交瘁,或者患上某种疾病后,都会时常出现失眠或睡眠障碍等现象。普通人只在当时感觉难受,没有记挂在心,并给自己套上“失眠患者”的帽子所以几天后大多可以恢复正常。但是,神经质患者却不问缘由地立刻把它当做严重的症状来看待。他们为了迅速摆脱失眠的痛苦,就开始想方设法探求安眠的措施。如果这样做,仅仅是为了研究人的睡眠状况,或研究自身素质、秉性所特有的睡眠状况,那还算是件好事。然而,遗憾的是,他们却往往立即极端化地把它看做是症状,而且惶惶不可终日起来。连愚人也懂得,睡眠或者忘却是指不受思维控制的行动,是一种与思考无关的状态。当你用思想的方式想方设法争取入睡、忘却或不再争取、不再思考时,怎能睡着或忘却或不思考呢?神经质患者在想睡的时候却常常睁大眼睛、烦躁不安,然后越发不能入睡,最终会引起身体的不适反应,头脑发涨、血往上涌,还有附带出现的发烧、盗汗及其他各种异常表现。这时,他们就自我诊断为是神经衰弱患者了。有些人虽然能够入睡,但却睡得不踏实或者多梦。若在普通人看来,不过觉得“这晚没睡好”,并不过多加以注意,多半抱有无所谓的态度。但是,神经质患者便感觉惊恐万分,随后擅自开始钻研“病因”,并对之加以详细的观察。这样的结果,使感觉神经越发敏感起来。若按睡眠时间为7小时算来,真正熟睡的时间,只不过是在刚入睡的一两个小时之内,或临起床前的半小时左右。而在这之间的其他时间,只是处于迷迷糊糊、似睡非睡的半睡眠状态。如果是儿童,你轻轻喊他一声,他有可能还会答应一下。一般人的半睡眠状态,仍是静卧不动、无知无觉,所以这时候的感受和正常睡眠没什么不同。而神经质患者所谓的“半夜觉醒、难能入睡”,只是由于担心失眠的恐惧心理与渴求入睡的努力意识,不断激发着自己的精神活动。因此,当时的精神活动就更加兴奋起来,意识也更加清醒了。上述两种情况之间的差别,其实是微乎其微的,并且几乎对身体没有多大妨碍。这就是有些神经质患者虽说是“失眠历经数载”,但身体却未衰弱的原因。再如,所谓“做梦”,经常是在半睡半醒或觉醒时的一刹那出现的。多数人因为对此并不注意,所以有时候起来也总是感觉不到做梦。这种现象,正常人通常会不予注意。而对某些神经质患者而言,这却是一项严重“病症”的根据,哪怕是忘了梦的内容,也总是说每晚都在做梦,并对此感到焦虑不安。8.精神紧张如同病毒有一个形象而有趣的比喻,就是把这种强迫性的思想称为“烦恼之犬”,这是一种自制的引起精神紧张的病毒。这些强迫性的思想,伴随某种痛苦与不快,头脑中会不间断地浮现某种观念,越是打算不去注意它,而它越是在那儿,还汪汪狂吠,对自己纠缠不休。这时候,人往往会认为是受魔鬼或外力因素的影响,强制着自己要这样想的,并不是自己本身要这样,或是感觉像被外物附了体似的。殊不知,正是他们自己制造出了这种病毒,并使之在思想中迅速蔓延、衍生。他们往往把那个外物所强制的意识当成真实,而自己却像是映射在镜子之中的影子一样。自己和镜中的自己,两者如影随形,锲而不舍地纠缠,的确像是被可怕的犬追赶的样子。因为神经质患者对于这只“犬”的过分恐惧,总是不想让自己遇到它,不让自己朝着那个方向看。一方面,他对这种恐惧感到自卑、可耻,想方设法尽最大努力,让自己不再怕它;另一方面,却又被吓得惊慌失措。与此同时,他还在不断地观察判断自己的状态。比如感觉上腹提起,呼吸困难,心跳加速,手足冰凉,口腔干燥,舌头僵硬,腰背摇晃,步履慌张,头晕脑涨,自己已经不是自己了,等等。在这样持久而又细致入微地自我观察后,他已经忘记了他自己和外界的真实关系,无视外界的存在,完全被自己的情绪所掌控,被这种特定的感觉牢牢抓住,越发断定自己的感觉是与别人不同的,属于一种特殊的异常病态。因此,各种神经质症状就越来越严重,最终形成了强迫观念。“与思虑相比,实际去做倒更简单”,这句名言说得好。而所谓“思虑”,无非是在预感降临的痛苦及想象中自我力量的虚弱这两者之间,存在着的精神冲突的痛苦。若是真实地去接触一下,就能感受到,实际上并没有什么。与想象中的烦闷苦恼相比,实际痛苦反而更容易承受。所以摆脱烦恼之犬,就是解脱神经质痛苦的关键。而豢养烦恼之犬的主人,除了自己,还有谁呢?(本章完)第13章 职场中的森田心理学(1)【职场中的森田心理学】人生的目的是寻找真我人为什么而活着,又为什么而死,人生的目的到底是什么?这是人生的首要课题,有效地解决这个课题,能减少人类的灾难和痛苦,使人的素质提高得更快,生活得更快乐。神经质患者往往会产生生不如死的感觉,但与他们病态的痛苦相比,我们正常人就真的快乐吗?我们的人生就真是有价值的吗?通过对于神经质种种病患的反思,引发我们感悟出:其实,人生的目的就是寻觅真我。1.建立客观的自我判断一个人行走在社会中,会迎来一个又一个挑战与机遇,怎么才能在风雨中不迷失方向,不被虚妄的思绪纠缠,不为失落的情绪捕获,不在困难面前止步?这就需要确定你的立场,建立一个客观的自我判断。当我们要对某一事物进行观察、判断时,必须确定是由谁、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怎样进行等的事项,才能得出客观的结论。例如,俗语所谓:“为人父母之心既然昭昭,又怎能只是迷惑于思念子女之途呢!”这句话,上一句是在一般场合,对普通家长的心从外部角度进行客观的观察;下一句则是对自己为了子女受苦受累的情况,进行主观上的自我观察。又如“必死必生”这句话,就是一种纯客观性的判断,意思是说:如果人处在必死的境地,就会设法突破危机,因此必然能免除一死。所谓“必死”,是自己为自己设身处地着想的一种心理状态。这就像人们对自己脑袋的重量并不了解那样。有时候,人是不能对真正所处的状态进行客观的感受与观察的。只有在经过这一境遇之后,在回想这段经历时,才能作出客观性的判断。所以,“必死”是一种纯粹主观的心情。以客观性观察自己,“必死”是不可能的,这里只是具备必死的情感,这就形成了“死的恐惧”。有些宣传口号,什么“鼓足勇气”呀,“努力奋斗”呀,“克己爱人”呀,“为社会服务”等等,都是虚妄地决定自己的立场,单凭想象使自己这样做、那样做,结果必然要适得其反。还有,像“人人都过着幸福美满的生活,只有我自己心中却充满了痛苦”,“我对人们虽然满怀感情,但人们对我却冷酷无情”等等说法,都是将主观与客观上的观察方法相提并论、混为一谈而造成的错觉。我们的身体功能和精神现象,时时刻刻都在不断地变化运转,就像河水永不停息地流动一样。我们的欲望或恐惧、痛苦等,不是实际存在的事实。换句话说,欲望或痛苦,都是随着时间的不断变化而相应改变着的。对于这些痛苦的判断,不能用一成不变的态度。进一步说,对待快乐和痛苦,只要能够顺应自然地,把快乐当做快乐,把痛苦当做痛苦,就可以了。如果想把快乐进一步扩大,把痛苦尽力减轻,这都是力所不及的想法,是不可能的。除了听任时间自然经过,别无他法。所以,一个成熟的人除了对于自己本身的素质作出明确判断外,对于自己的一切感受,切不可过分执著,更不要过早下结论,给自己带上“异样”、“有病”的帽子,从此沉湎于痛苦的深渊。他应该顺应自然,诚心诚意地接受那些“成长的烦恼”——那些飘忽不定的思绪和莫名的忧愁,把宝贵的时间和注意力集中于一个适于自己的目标上。只有这样,那些烦恼和痛苦也会自然而然地随风而逝了。2.接受现实,接受自我有个经营美容整形诊所的人说,女人对于容貌的美丑有着非常独特的眼光。其独特之处就在于:她们评判同性的眼光,既苛刻而准确。然而,当面对镜子里的自己时,眼睛就突然模糊起来了。也就是说,她们戴上了“滤光镜”。通常,戴“滤光镜”的人可以分为两类:一类只看自己的优点,另一类只看自己的缺点。前者似乎是自负型,后者则为自卑型。无论哪类人,都不可能作出客观的评判。在接待来咨询美容的女性时,通常首先给客人看几张她本人的照片,正脸的和侧脸的。大多数女性看了相片后都会大吃一惊:“哎呀,这是我吗?”。其中还有人会说:“骗人!”然后便大哭起来的。这就是女性不能客观地评价自己容貌的证据。“原来真有这样的事!”这就是说,她们的镜子只照别人的缺点,照自己的优点。要对自己作出一个客观的评价的确很难,这一点表现在职场上,最明显的地方是,对待工作中的人事变动产生的不同反应,诸如晋级、升迁、评奖等问题,对于职场人士来讲,是一段悲喜交集的敏感期。当然,它也与前面提到的“受害者意识”有关。那些得到晋级、升迁的人,自然兴高采烈,而没有得到晋级的,特别是那些确信自己定能晋级而没实现的人,大多会勃然大怒,并这样想:“我在工作上也并不比他差,可是他倒提升了,而我却被排除在外。这还不是因为他总低三下四地巴结领导的缘故吗?公司太不公正了。”这个人深信“我在工作上干得不错”,但领导和周围的人都不这么认为。也就是说,主观的评价和客观的评价之间差距太大。他往往不能客观地认识自己的缺点,于是就产生了“受害者意识”。这等于白白丧失了一次审视真实的自我的机会。不过,人是感情的动物。因没能得到晋级而感到悲伤、恼怒,也是一种正常心理状态,不足为怪。关键是不要沉溺于这种感情之中,而是要把每次受到的冲击都视为客观审视自己的契机。实际上,做到客观地认识自己,是相当困难的。苏格拉底的名言就是“认识你自己”。从古希腊时代起,这就是哲学上的一大命题,佛教禅修的目的之一也在于此。(本章完)第14章 职场中的森田心理学(2)神经质中的红脸恐惧患者,一见到人,就感到非常紧张,面色变红,态度也变得生硬而不自然。这种症状不断重复出现,最后便会害怕见人,不得不终日把自己关在家里。他们往往心里在想:“别人是否会看出我的窘迫,这是否会给对方带来不快?”抑或“我的乡下口音一定会遭到对方的嘲笑”等等。但真实的情况是,别人在和他们谈话时,几乎谁也无意去注意他有多窘迫,口音有多重他是在自己夸大自己的缺点。森田疗法将这种现象称为“主观的虚构性。”这也就是他们不能客观地认识自我。无论什么人,都有两个方面,即同别人比,有好的方面和差的方面。比较理想的态度是,客观看清这两个方面,发扬好的方面,改正差的方面。但是,一般人很难做到这点。今天的商业社会是个充满竞争的世界。生活在其中的人,能够冷静地审视真实的自我,是极难做到的;能够坦诚地承认自己的缺点,就更不容易了。但是,只有承认自己的缺点,以顺应的方式予以改正,才能最终在竞争中取胜。因此,如果一个人身边有能及时给予批评、指出缺点的良师益友,就等于得到了一块璞玉。这个人,若能够不从虚荣的角度看自己,而是诚恳地接受批评和劝导,这块璞玉就能变成真正的美玉;反之,他只是一块普通的石头罢了。领导和前辈们,通常总是为了尽量不伤害对方,精心地选择合适的言辞给予劝告。关键就看你,能够在多大程度上去除虚荣心,以坦诚的态度,去理解潜藏其中有价值的内涵了。3.让“生的欲望”自然流露人通常都有崇高的理想,但在接触到现实后,就会感到理想被残酷的现实击得粉碎,从而形成一种怀疑一切、否定一切的悲观情绪。所谓理想,是对自我有所期望,也就是前文中提到的“生的欲望”。理想固然崇高,但如果没有建立对自我的真实的信心,那就只是镜花水月,华而不实。别说根本不能实现,就连自己或许到后来都不能相信了。那么,一个人怎样在现实中建立真实的自信心呢?在人刚学会走路时,能够跨越几寸高的门坎,走出屋子,心里就会十分高兴。这是对自己实际能力的发展感到自豪和喜悦。当我们只身一人独处某地,与别人绝无来往时,就像买菜做饭或烧洗澡水这类事务,也要自己去做,做成后,就会感到由衷的欣慰。这两个例子的意思一样,都是告诉人们,只有通过自己的行动,才能建立真正的自信心。说到烧洗澡水,能够让一小块煤炭也不浪费,想方设法以最有效的方式把水烧好,然后小心翼翼地节约使用热水,这些都是纯真的“生的欲望”的表现。纯真的“生的欲望”通过人的行动体现出来,慢慢积累,就会在一个人的心里形成自己对做这件事的真实的自信心。普通人在生活中是以一种自己认为的价值判断来支配自己的行动,并以此来编织自我期许。比如一个靠写作为生的人,如果在烧洗澡水的同时,还在写小说,那么此时节约煤炭对于他来说就相对无关紧要了,或许那时候,他就可以不顾及节约问题,而是专心致志地写作,同时只要求水烧热就好。另外,如果写剧本的稿费比写小说多,那么他以后可能会选择多写剧本。这些都是一种自然的价值选择,是正常人经常会有的现象。但是,如果他一边在写小说,一边为没有节约煤炭感到揪心,结果心思全都转移到烧水上,致使一个字也写不下去。或者,一边为了多挣钱写着剧本,一边抱怨不能按照自己的意愿写小说,致使文学才华不能得到发挥……这些都是陷入了思想矛盾中的表现。最后的结果,不但一件事也做不好,而且还容易产生思想矛盾的痛苦。这些思想矛盾都是过分关注自己利益的结果,如果只从纯真的“生的欲望”出发,不过分执著自己的利益考虑,就不会产生如此的思想矛盾。该烧洗澡水时,就认真烧洗澡水,该写小说时,就认真写小说,或该写剧本时,就认真写剧本等,都是同样心无旁鹜、一心一意,就不会产生任何困扰。因为这都是从主观上产生的纯真情感,从纯真的“生的欲望”发展起来的。烧洗澡水的操作,与学者的科学研究、艺术家的创作灵感、发明家的努力钻研没有区别,它们之间的价值不存在丝毫的差异。无论什么时候,任何场合或境遇,当想摆脱思想矛盾,掩饰生存欲望的自然流露,都会产生持续紧张的身心活动。同理,不论对什么事情,也都可以充分地发挥出自身的最佳适应性,在生的欲望驱动下,以和谐的心态去面对工作和生活。无论是学生、职员,哪怕是神经质患者,可以分别发挥出适应各自情况的生的欲望。达尔文在少年时代身体曾经非常虚弱;爱迪生的年轻时曾在邮电局做过听差。但是最后,他们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就是因为他们在不同程度上分别发挥出适应生的欲望,并与痛苦的冲突达到了和谐的结果。所以,一个健康的人应遵循自己“生的欲望”的自然流露,以此为基础建立自我期许,在实践的积累下,一点一点不断夯实自信心,直到乐观、积极地走上一条成功之路。4.潜藏在积极行为中的魔力在社会上生存,需要有点儿“人家怎么看我,我都无所谓”的精神,这也是一种顺应自然的思想,同灰心丧气、自暴自弃是截然不同的。灰心丧气、自暴自弃,两者都是“回避真实的自我”,而顺应自然的思考方法,则是审视“真实的自我”。换句话说,就是老老实实地承认“自己反映在别人心目中的形象”。(本章完)第15章 职场中的森田心理学(3)那种“感到被人嘲弄,在人前蒙受耻辱”等这类事情,确实令人厌恶,让人羞愧。无论是谁,都想尽量避免这类事情的发生。但如果你想在社会上生存,就会有许多情况难以回避,所以必须有承受羞愧、痛苦的思想准备。比如,在单位举行例会或参加社会上的公益活动时,有时候会要求,请人上台做简短的致辞。有相当多的人不擅长在大会上发言,特别是那种“杞人忧天型”的人,这会令他们感到紧张、惶恐。随着活动日期的临近,他们会变得毫无食欲,没精打采。在那天早晨,他们甚至都想请假,放弃这次参加的机会。如果问他们“为什么如此讨厌发言”,他们通常会回答:“自己只要一站在众人面前,就会怯场脸红,紧张得连话都说不出来,而且不愿让别人看到自己这个样子,太丢人了。”对面对众人讲话的事情感到紧张、怯场,这本是很自然的事情,无论是谁,都可能产生这样的心理状态。造成这种紧张的原因,是因为他内心存在着“想说得好些、漂亮些”的愿望,生怕自己在众人面前丢丑。对于这样的问题,最简单的解决方法就是向大众坦然地承认,自己在众人面前易怯场、不擅长演讲这个事实。当然,要做到这样并不容易,特别是在□□上,面对大众将真实的自我主动地展示出来,的确是一件令人羞愧的事。但要任凭畏惧心理的驱使,企图用其他措施掩饰自己的羞耻心,则于事无补。而且,如果因为不愿蒙受耻辱而请假缺席的话,那么下次再遇到这样的场合,你所承受的压力还会存在,而且还会加倍放大。那么,你是否准备永远放弃面对大众的场合呢?所以,只有去面对,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要记住的是,第一次不要奢望自己能讲得多么漂亮,也不要因怯场而试图掩盖。如果因紧张而手发抖,就让它抖好了。站在主席台上,应首先向在场听众表明“我拙于言辞”,这才是积极的行动。如果真能够采取这样的积极行动,下面的局面就会产生令人惊讶的改观。当然,致辞时口才不可能一下子完美绝伦,但至少心理上会坦荡些,想到自己“居然能够以这样的水平在人前表述自己要说的话”,心情就会变得轻松一些,会积累一定的自信心。下次再遇到这样的场合,就会开动脑筋,更多地关注演讲的内容,从而会讲得比这次更从容,更有条理,然后会越讲越好。5.一生中真正想做点儿什么在由美国文化人类学家D.K.雷诺鲁兹博士所著的《活泼的生活方式》[《活泼的生活方式》,日本创元社出版。——编译注]一书中,有一个非常独特的观点。雷诺鲁兹博士认为:“当在你还活在世上的时候,不妨仔细考虑一下,在你死后,希望别人在你的葬礼上致什么样的悼词,在你的墓碑上刻下什么样的词句?”雷诺鲁兹博士说这番话的用意在于,让我们每个人认真地思考一下——自己为了什么而活着?在人有限的一生中,究竟想做些什么?常言道:“人生五十载,世事如梦幻。”如今,人均寿命已经长到80岁,但是人生有限这一事实并未改变过。为此,有许多人产生了及时享乐的念头,既然人生有限,那只要过得快活、高兴就行了,何必想身后之事呢?正因为人生有限,才更需为自己制定一个长期目标,并为这个目标的实现作出最大的努力。这才是一个人应持的生活态度。在一个人漫长的人生道路上,如果仅仅满足于每天稀里糊涂地去上班、下班,那才是犹如梦幻,虚度一生呢!那样的话,在他退休后或临终前就会无限悔恨地念叨:“我这一辈子是怎么度过的?我工作究竟是为了什么?”为了防止出现这个结局,应该尽早地确定自己的目标,选择自己真正愿意做的工作,并争取在工作中发挥自身的才干。一个人,生命的价值只有获得社会的承认,一辈子生活才能做到坦荡舒心、无怨无悔!假如你是一个公司职员,当初次见面的人问你:“你是从事什么工作的?”你将如何回答呢?估计在公司工作的人会报出公司的名字来:“我在A公司供职。”而在西方国家,大多数人则回答他们自己具体从事的职业:“我是工程师”“我从事电子计算机工作”“我是记者”等等。不同的回答,反映出人们对于工作的基本想法。也就是说,前者认为,选择自己愿意进的公司比选择自己愿意做的事更重要。这种想法源于东方固有的文化传统,例如对村落等群体组织的强烈归属意识。当然,对于这样的回答,也不能一概予以否定,它至少反映出职员对公司的忠诚,但更多的是反映出职员对公司的某种依赖感。很多求职者都这样想:“只要能顺利地进入自己所期待的公司,就心满意足了”。如果不确定自己的具体目标,比如“在这家公司想做什么工作”“想要做到什么程度”等等,那还是会一辈子碌碌无为的。所谓具体目标,具体而言是你要沿着行政职务方向发展,还是沿着技术职务方向发展。若沿着行政职务方向发展,那么是想做后勤工作,还是想当经理?这需要有明确的方向。当然,公司内部的人事变动不一定都能随人心愿,也许事与愿违的情况更常见。但是,这并不影响你设立自己的目标,并灵活地根据具体情况随之转变。一旦选择了自己喜爱的工作,就要为之付出努力。而如果没有机会从事自己倾心的工作,可以与领导沟通,如实在不行,也可自己另谋出路。社会上有各种各样的职业,诸如医生、律师、作家、画家、设计师等自由职业,另外还有公务员、政治家、教师、新闻记者等各种职业,数不胜数,重要的是,找到自己真正喜爱的工作,并为其实现付出真正的努力。无论对于哪种工作,光有憧憬和向往之心是不可能干好的。然而,假如你不喜欢此项工作,即便为之付出的努力再多,最终恐怕也不会有什么成果。总之,没有目标,庸庸碌碌地在混日子,一般不会产生人生价值的满足感,同时还容易产生空虚感,陷入各种纠缠不清的虚妄情绪之中。6.展示独特的生命风采佛教中有个概念,叫做“我执”,说的是:只要是人,心中都有一个顽固不化的“我”,这是一切痛苦的根源。在生活中最常见的表现,就是经常被提到的“自尊心”。谁也不愿意随便受人愚弄和轻视,也不想给别人留下不好的印象,这些都是人之常情。现在的家庭只有一个或两个孩子。这些孩子大多娇生惯养,在家长过分的溺爱中长大,长大后往往缺乏社会生活经验,不懂集体生活的基本准则。这些人来到工作岗位后,面临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如何处理好公司内部的人际关系。在家里可以随心所欲,但在公司却不行了。上自总经理、各级管理人员、资深前辈,一直到周围同事,他们都是需要你煞费心机地与之相处的对象。工作单位的人际关系极其复杂、严峻,对于富于个性的年轻人来说,如何才能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呢?只说答案的话,就是看你能在多大程度上把“真实的自我”展示在大家面前了。如果只凭“不愿受周围人的愚弄、轻视”“不想给别人留下坏的印象”这样的情绪去做事的话,就会竭力粉饰自己,言不由衷,不懂装懂,装腔作势。久而久之,不但结交不到真诚的朋友,而且还会加重自己的精神负担。人本性中有自我诚实的需求。对自己不诚实的结果,会遭到别人的不满和鄙夷,如果对此心存郁闷,又会背地里说别人坏话,中伤别人。在这之后,就会产生罪恶感,受到自我良心的谴责。随着这种自我谴责的日积月累,就给人造成越来越紧张的精神环境。要展示“真实的自我”,就要具有敢做敢为的勇气,哪怕是遭到别人的嘲笑和抨击,也不要管他。不管是在家里,还是在单位,所有的喜怒哀乐完全从自己的真心出发,这样就达到了自由自在的境界,自然的人情味也会随之而生。只有达到这样的境界,才能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这种境界,别人通过你散发出的各种信息,可以感觉到。“真实的自我”首先要做到“无我”,放下对自己利益得失的考虑,只想着“不管别人怎么看自己,只要能给周围人带来愉快和幸福,就应毫不犹豫地付诸行动”。这样一来,一切精神紧张就会冰融雪化了。对于利益的得失,不是一个绝对值,关键是你怎么看待问题。比如,生活中常见这样的情景:夫妇二人用猜拳的方式决定由谁来承担家务。对于做家务是吃亏还是得益,就不能一概而论,要看当事人的态度和想法了。假如这样想,“怎么只让我一个人做,而别人都在开心地玩”,这自然就会感到做家务是件吃亏的事,于是会倍觉烦恼,甚至会生气。反之,若能想“自己承担家务是为了心爱的家人消除疲劳,让他们能够好好休息”,或者“对方因自己承担了家务会感到幸福”。这样一想,家务便成了一件值得去做的事情,而且做起来也会轻松愉快,那么抵触做家务的情绪也就会随之烟消云散了。在社会生活中也是一样,只要为了别人的快乐,能高高兴兴地做下去,那么人际关系必定会有意想不到的改善。把这种做法用在夫妇之间,效果之显著,也会让人大吃一惊。还有重要的一点,就是要站在对方的立场上着想。这一点看似简单,实际做起来却相当不容易,坚固的“我执”会让人陷入以自我为中心的泥潭。例如:只一味地谈论自己的事情,而不愿倾听对方陈述;为了引起别人的注意,往往在不知不觉间言过其实、自吹自擂。那些善于处理人际关系的人,在这些方面都非常注意。他们与对方交谈时,会自觉挑选对方感兴趣的话题,营造融洽的交往氛围。在今天这样的商业社会中,特别对从事推销工作的人而言,能否圆满地处理好人际关系,将是决定事业成败的关键。在下一章中,将专门就如何处理人际关系问题予以详细阐述。作为一个健康的现代人,应不为人际关系所困扰,不为名利财色所捕获,只在客观地自我判断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个性与特点,设立一个切实可行的奋斗目标,然后用真实的行动去接近它,勇敢地展示真我风采,潇洒地放开人生的步伐。这样,不仅能把握自己,还能发挥特长,把自己独特的生命展示得美妙绝伦,发挥得淋漓尽致。这样才算是寻到了人生之旅的真谛!(本章完)第16章 神经质的病根(1)很多人都受到神经质的折磨,西方的心理学家也束手无策,然而森田正马提出了前无古人的观点:神经质是人天生的素质。那么,天生的病能不能治?好治还是难治?通过本章可以了解神经质与普通疾病之间的本质差别。1.侃侃而谈的“失忆者”有些患者说自己“某一方面的记忆丧失了”,有的说“突然丧失了对某事物的兴趣”。然而,这并不是什么“丧失”,却是发生了变化,是他自己意识的分配与指向变化了,精神关照的目标变化了。如上所述,由于该患者已将全身心的注意力转移到新的焦点上,所以对原有的兴趣已不再关注,不再继续追求了。虽然患者的感觉十分锐敏,但却只围绕与疾病相关的事情。例如,当他与别人谈话时,总显得神态昏慵、眼光呆滞、语流不畅。但在医生面前倾诉症状时却一反常态,专心致志,能一连说上一两个小时,而且越说越起劲,说个没完没了,直到医生早已听得腻烦,他仍谈吐不止。这种侃侃而谈的现象,怎么能说是神经衰弱呢?他所说的“记忆力衰退,好忘事”等,实际情况是:当他在看报时,心里却不时思考着自己的病情,所以,即便看的是失恋自杀之类耸人听闻的新闻,也只是引发自怜自伤,尽管目光还在报纸上,却早已魂不守舍、心不在焉,因而只是视而不见,既留不下什么印象,更谈不上什么记忆的问题。没有去记的事情,当然也就无所谓忘记。这既不是什么“健忘”,也不是什么“懦弱得失魂丢魄”,只不过是没有形成过记忆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