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被这么定义,真的很悲唉.很清楚的一点,日本人的经济学有独到的成就,但他们把商学(经营学)归划的又笼统又混乱,仍然初级到没把市场学和人事管理学分类的阶段.所以不要把日本人说什么就都当成真的.纯学术上讲,人对理论有不同的理解是很平常的,因为人智有限,看待问题总会不那么全面透彻.但现实中的不同"理解"往往带有强大的目的性,比如永动机的争论,再比如掷色子的上帝的争论.而经济学家的争论,又有其特殊性,因为经济学本身是追求利益最大化的,而追求利益最大化,就有很明显一个问题是谁的利益应该优先最大化.某些经济学家,就会把自己的利益最大化摆在第一位,某跟他们相关的利益集团的利益最大化第二位,国家,公众的利益最大化可能要到三位四位.这是他们受经济学理论熏陶后所产生的偏性,当然也跟本性有关.说他们不负责,其实应该是很"负责"的,只是公众在接受经济学家的建议时,应格外小心而已.而最除根的办法,是自己掌握扎实的经济理论,尤其是争议不多的微观经济学理论,那么就不会被人牵着鼻子走.------------------------------------------------------------------------------[愚蠢小猪]回偏微分网友和汉时关网友:首先明确我是经济的外行,只是技术专家。我写的东西只是从一个技术专家眼里的考察,与什么经济学理论不沾边,当然很多人把我的东西归成什么一类。两位网友是经济学科班出身的。原来我在太傻论坛论战时,发现经济学博士没有科学精神,让我很吃惊,但现在不吃惊了。几乎百分百在国内学经济的不知道科学是什么。我觉得需要普及一下科学的常识。“科学”从西方传到日本,由日本翻译成汉字词汇后再到中国。但在中国完全走样了,与什么正确和真理联系起来了。科学的真理就只有一个“可重复,可检验”。所有的科学理论都是假说,迟早要被扫入历史的垃圾堆,顶多是相对真理。如果宣称自己的理论是科学理论,就是假说,必然可以是“可重复,可检验”,与正误无关。只有在不断“可重复,可检验”中,理论才能不断修改完善提高。“可重复,可检验”有两层意思,一层意思是在实践中可以不断重复,另一层意思是无论什么人,都可以进行检验,得到一致的结果。不会出现称职的和聪明的人才能检验,那是“皇帝的新衣”。那么对于社会运动来说,本身不能重复,但不同的人对它的结果都可以进行检验,得到一致的结论。既然要检验,就需要客观的检验方法和评价标准,很遗憾,社会问题及很多物理工程问题没有办法提出客观的检验方法和评价标准。怎么办,就由研究者本人提出主观的检验方法和评价标准,这种主观的检验方法和评价标准一定要可以操作,不同的人拿这个标准去评价事物,可以得到一致的结论,否则又是皇帝的新衣,当然,这种一致是在这自定义标准下的一致。这就是科学论文强调的“有不有标准,能不能贯彻标准”。满足了这一条就是科学论文,因为它具有可以被重复,被检验的特性。当然实践中可能并不满足,但由于有检验标准,可以在实践中不断完善提高。但是,这种评价标准只是研究者主观定义的,很难说是不是符合客观实际。因此,需要不同的研究者提出不同的评价标准,让这些标准去相互斗争、借鉴和提高,逐步逼近客观的检验方法和评价标准。偏微分网友提到的地心说,当然是科学理论,科学理论就是假说,按照地心说理论提供的评价标准,在实践中“被重复,被检验”了。但是日心说提出了新的评价标准,这个新的评价标准比旧的标准更能够刻画客观事物,于是地心说就被抛弃了。日心说是真理吗,其实也不是,现在已经抛弃日心说了。这反映了科学是在“可重复,可检验”精神指导下,人类认识不断深化的过程,旧理论不断完善甚至舍弃的过程,用茂密的假说之林逐步逼近客观真理的过程。很遗憾,科学是永远达不到客观真理的,如果谁声称掌握的是真理,那是对“可重复,可检验”的科学精神的背叛。汉时关网友谈到:“正是因为社会环境“不重复,不检验”所以经济理论就不可能“可重复,可检验”。你要是以为经济理论应该“可重复,可检验”,那只说明你没有认识到中国社会环境的“不重复,不检验”。”这是完全没有科学精神的话。社会环境不能重复,但可以提供评价标准,让不同的人对社会运行的结果进行评价,得到一致的结论。当然这个一致是在自定义标准下的一致。这也是我为什么要你自己提出一个技术力评价标准的原因。好或者坏,不是凭自己的主观好恶去说,而是任何人都可以拿着你提供的尺子去测量,去评价,得到一致的结论。当然是你的评价标准好,还是我的评价标准好,那是标准斗争的问题,科学非常强调标准斗争。具体例子是,比如说谈到东北改革,就需要把要达到的各种指标,检测方法和评价标准列出来,然后制定实施步骤。要记住,所有的方法都可能有问题,但不要紧,因为有检验,如果实际运行与理论预测不合,就需要停下来,找原因和对策。不是认为这个理论是真理,不符合理论的就是不好,就需要改,那是神学。-------------------------------------------------------------[汉时关]愚蠢小猪:先说经济问题。你的观点到底是什么,我到现在还是没有清楚地看到。难道讲一点逻辑就这么难么。如果你的观点只是中国比日本落后四十年,那也可以用逻辑表达。按你前面帖子的逻辑就是:大前提:日本有本书说中国比日本落后四十年。小前提:那本书说的肯定是对的。结论:中国比日本落后四十年。你这样表达了以后,那我们就有讨论的可能了。我要不就是调查一下到底有没有那本书,要不就研究一下那本书到底说的对不对。这个就是讨论的平台和框架。不过,你的观点如果只是中国比日本落后四十年,那我不准备和你讨论。舰船上说中国比日本落后一百年的都有。我很怀疑你想说的其实是中国的现行经济政策不是最优的。那么你的逻辑就应该是:大前提:中国没有实行X政策。小前提:实行X政策肯定有利于中国经济。结论:中国现行政策不是最优的。我把逻辑提示了一下,请你自己表达你的观点。我基于你的逻辑,才能进行分析。哲学问题,我想提醒你一下。哲学是一门学科,有这门学科自己的术语。不是你想怎么说就怎么样的。当然了,“你的科学”和“你的神学”是你首先提出的概念。我尊重你组合和运用这几个汉字的权力。所以我特意回避你的符号系统,我采用这门学科通行的符号:“真理”。事实上,一个经济理论,只要被证明为真理,即能够基于客观实在,反映事物规律,那么无论你是否定义它为“你的科学”,我觉得都有研究和提倡的价值。因此,我只讨论真理,不讨论你创造的概念。真理是否必须可重复?不必须。我说“如果你把自己的脑袋斩下来,你就会死”。这是否真理?可否重复?真理是否必须可检验?不必须。虚数论能否检验?黎曼几何能否检验?测不准原理能否检验?真理可否既不能重复,又不能检验?可以。我说“你刚刚生下来时肯定活着的”。是否真理?可否重复与检验?另外,帮助你和大家理解一下我的话。正因为社会环境在不断变化,经济理论也在不断变化。因此强调可否检验是没有意义的。因为检验得到的结论,只能是关于过去环境下过去理论的正确与否。而一个理论在过去环境下不正确,现在可能又正确。过去环境下正确的,现在可能不正确。这样的检验,对实践不能起到正确的指导作用,是没有意义的。退一步说,如果你想强调的只是建立经济政策的评判系统。那么大可不必这么激动。现在,即使是最愚蠢的官员也至少知道一条特别“你的科学”的标准:GDP。又可重复,又可检验。那就再退一步,你只是想改进GDP这种标准。那就太好了,国内外的经济学界都在研究这个呢。你有好的方案,请拿出来吧?---------------------------------------------------------------[改版]厉害!汉时关的这个逻辑阐述得很清楚,很直接。我最喜欢看的就是“虚无”的逻辑争论。 所以,愚蠢小猪一开始就强调“可检验可重复”,看来有点问题,至少没有说清楚其含义。我粗粗地看了《刷盘子系列》,觉得愚蠢小猪的观点简单说就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没有发展技术力,而技术力其实才是一个国家发展的根本动力,所以改革开放其实是有问题的;而且与历史和周边相比,甚至是退步了。为了支持这个结论,用了日本来作为对比进行阐述。不知道理解得有没有问题? 我想,如果愚蠢小猪能就“技术力”概念再作一点清晰的阐述,效果会更好。 而且,“可检验可重复”的真理,到底是适用于什么范畴,也确实需要说明白。我想说的是,汉时关的“斩头”和“婴儿”,并不是经济学范畴的概念;而且汉时关的“强调可否检验是没有意义的”的结论,应该只是在长的时间阶段条件下才成立,比如在前面叙述过的经济学历史。但是在特定的时期,“可检验可重复”是否应该成立?或者在其他条件下成立?-------------------------------------------------------------[谢尔曼2]汉时关:。。。。。。。。正是因为社会环境“不重复,不检验”所以经济理论 就不可能“可重复,可检验”。你要是以为经济理论应该“可重复,可 检验”,那只说明你没有认识到中国社会环境的“不重复,不检验”。黑色游鱼说的“反对教条主义”,要用科学实践观来看,才是正解。=======================照此推理,客观物质世界、整个宇宙都是不重复的,我们是否要把大 千世界先前的所有科学理论,都全盘抛弃? 人不吃饭要死的,但这 是昨天的理论,客观物质世界都在变化,所以不能照搬,得研究研究, 发展新理论?想起了当年哲学课上的一词,好象是形而上学!------------------------------------------------------------------------------[偏微分]我总结的愚蠢小猪 的逻辑,还望其本人来指正。大前提:以发展技术力的原则为优先的日本比以经济学原则为优先的其他国家,尤其是中国,会发展的更好.小前提1:日本的发展技术力的原则比其他国家相应的都优先小前提2:适合日本的原则就一定适合其他国家 小前提3:其他国家,尤其是中国,的确是经济学原则优先的小前提4:发展的是否更好,不能以GDP衡量,而应以技术力衡量.结论:发展技术力的原则应该优先于经济学原则-----------------------------------------------------------------------------[愚蠢小猪]回汉时关网友:真理和逻辑只有在一个体系下有效。佛教有它的真理和逻辑,基督教也有它的真理和逻辑。各教派之间的真理逻辑完全不能相互理解,没有争论的必要,只有灌输和圣战。科学的真理就一个“可重复,可检验”。我们不在一个体系下,所以争论逻辑和真理是不必要的。对于科学来说,通过了实践检验,也还是相对真理。有两方面因素,一方面实践检验的评价标准不是客观的,只能逼近客观。另一方面实践是不会重复的,100%的重复过程是没有的,只能近似重复。那么,这个相对真理,在新的实践中,或在新的检验标准下就不一定成立,需要修改完善提高,甚至舍弃。科学理论即不能检验自己,也不能检验别的理论是否正确。比如,牛顿的理论是相对真理,但它还需要在实践中检验,不符合牛顿定理的也不一定不对。你说很多事不能检验和重复,即使是自然科学在严格意义上也是不能重复和检验的。我已经告诉你了,可以制定主观的检验方法,不能重复的事,则要找不同的人用这自定义的检验方法去检验结果,可以得到一致的结果。多个人检验同一个事物,也是一种“可重复”。你提的问题,如“你刚刚生下来时肯定活着的”等。当然可以被重复,被检验。比如我定义的检验条件是现在活着就是刚刚生下来时肯定活着的,这没有道理可讲,只是我的检验定义而已。检验标准有了,找不同的人来,检验现在我是不是活着的,如何判断是不是活的,也可以定义检测标准,比如说可以发贴子,也没有道理可讲,只是我的定义。如果其它网友看到我发的贴子了,就说明我是活的,且刚刚生下来时肯定活着的。当然这种可检验可重复的判断是基于我自定义的标准,这个自定义的标准是否客观准确,另当别论,别人还可以提出新的判断标准。这是科学的论证逻辑,当然佛教等可以用它的逻辑去论证。下面我不是讨论逻辑,只是叙述《刷盘子读书》是怎么用科学精神写的。《刷盘子读书》的立论非常清楚,是系列的最后一句话,即“贫穷是可贵的美德,土地资源钱财是身外之物,知识和技术才是宝贵财富,民族安身立命之本。”你原来没有看清楚,现在应该知道了吧。这是整个立论的根,就是说把经济定义成了技术力了,什么GDP等通通靠边站。到底是技术力好,还是GDP好,那是标准争夺问题,不是本文叙述问题。那么技术力是什么呢?给出了定义,即“什么是技术力,有很多指标衡量,如国民识字率、技术工人数量,各门类专业人才,钢铁、机械、化学、电子等基干产业的规模和技术水准等,有大量的数据图表。”这个定义非常清楚,可以用手指头和脚趾头去数出来。国民识字率可以用手指头和脚趾头去数出来,技术工人数量和各门类专业人才用手指头和脚趾头去数出来。钢铁、机械、化学、电子等基干产业的规模和技术水准,涉及大量的数据图表,但是由于专业性太强,就没有列,这些数据也是可以用手指头和脚趾头去数出来。不管是谁,无论是否聪明和称职,都可以用手指头和脚趾头去数出来,结果都是一样的。但问题在于,由于专业性太强,又没有实际列出具体项目,非专业人员如何用手指头和脚趾头去数呢?为了克服这个问题,就数民族第一吧,什么第一台汽车,第一艘万吨轮,第一架飞机……,组装品不能算。因为组装品不能反映钢铁、机械、化学、电子等基干产业的技术水准。用手指头和脚趾头数的结果,会发现,“中国几乎所有的第一都诞生在那个年代”。无论是谁,无论是否聪明和称职,都可以用手指头和脚趾头去数出来,结果都是一样的。至于为什么民族第一能够反映钢铁、机械、化学、电子等基干产业的技术水准,不需要我展开说了吧,当然如果提出要求,可以展开。这样,整个文章的立论、检测方法和评价标准都有了,满足了科学论文的要件“可重复,可检验”。什么人,都可以开动手指头和脚趾头去数,去评价和判断,结论还是一致的,不会出现这个人数的结果与那个人不同。如果用脑子去领悟,就会有问题,因为个人立场信仰不同,结果会大相径庭。有了这个评价标准后,回顾的是历史。并没有提出什么观点和逻辑,所以你找不到什么观点和逻辑,完全不符合你的理论,科学论文不需要符合某某理论。那么用手指头和脚趾头数的结果是,毛泽东时代的如国民识字率、技术工人数量,各门类专业人才,钢铁、机械、化学、电子等基干产业的规模和技术水准等得到了飞跃发展。在毛泽东时代以前,几乎没有。而在毛泽东时代之后,却没有数出什么民族第一来。当然,大学生和教授多了,不过如果扣掉没有科学精神的部分,实际比过去还少,因为没有出什么成果,具体可以去数中国的重大成果。我对这段历史的叙述有什么问题吗,欢迎指出。把日本引进来,只不过作为一个参照系,另外,中国人非常迷信洋人,对增加感染力很有好处。不过,这不是英雄行径,作为伏笔,在《刷盘子读书》的开始就留下了,具体可以去查。总之在科学上找不到我的任何把柄。具体为什么会有这种结果,深层次的原因是什么,留给大家去思考。我只是把日本的体制与中国的体制做了一番比较。老实说,我没有看过任何系统介绍中国计划经济时代是如何运做的书,可能从来就没有出版过。日本计划经济时代是如何运作的则比较详细,关于中国的部分只是日本学者的只言片语。我比对的结果大体是吻合的。是不是真的吻合,另当别论。至于说40年,20年问题,只是日本学者基于他们的标准,评价出来的结果,无所谓对错,只是一种视角。当然他们的标准与我的是一致的,只是他们直接比对的是基干工业的技术水准,然后用年份标注。我只能数第一,可惜这20年没有数出什么,反而还把原来的第一给数掉了不少,既然没有,说明这20年基干工业的技术力停滞了。当然,你可以不同意这个技术力评价标准,所以我说你自己可以创一个技术力评价标准,然后让大家都可以用手指头和脚趾头去数就可以了。具体那种评价技术力标准好,那就需要标准斗争、借鉴和提高了。其实标准体现了立场。比如说,你对外贸很熟悉,应该可以从外贸中定义一些指标。当然,你可以完全不管技术力评价标准问题。就说整篇文章的立论不对,经济怎么能够是技术力呢,应该是GDP嘛。那么整篇文章就不值一驳,因为体系完全不一样。你完全没有懂检验对实践的重要意义。社会问题太复杂,简单点吧,建一座大厦,人类可是已经建了无数大厦。建大厦的理论可以说非常成熟了吧,但你看看大厦是如何施工的,时刻用铅垂线检验。不要铅垂线检验一条路摸到黑,不是施工,而是赌博。大厦还好说,歪了炸掉就是,社会呢?所谓用手指头和脚趾头思考,意识是说动手去实践,开动双脚去调查。难道很荒谬吗?-----------------------------------------------------------[谢尔曼2]说实话,“经济乃艺术”一说,令人极感惊讶,闹半天,帖主难道是在开 一帖“艺术讲座”不成?“经济理论在中国的不可重复、不可检验”,更令人惊讶之极,这也就是 说,在中国环境下的经济理论,是无半点真理的,因为真理是可检验、可 证伪的。-----------------------------------------------------------[herby]关兄,我认为仅仅是从一般意义上向愚蠢小猪他们解释是不够的。这个贴子的以前的读者普遍比较倾向于相信自 由市场理论,因此大家比较积极地听你的讲座以及大家的探讨。而现在的则不一样,他们压根不相信自 由市场理论,这样的人现在蛮多的,他们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就包括“刷盘子”理论,以及担心我们国家拉美化。他们的核 心观点就是自 由市场机制并不能保证后进国家赶超先进国家,甚至永远只是成为先进国家的加工厂,永远处于附 庸地位。自由市场理论要战胜这些人的理论是非常困难的,因为迄今为止还没有很好的例子能证明奉行自 由市场能赶超先进国家。而“刷盘子派”(姑且这样简称,希望不要误会)则有日本、苏联以及我国的某段时期做例证。所以请关兄要慎对。----------------------------------------------------------------[愚蠢小猪]To汉时关:有网友很吃惊,我现在一点也不吃惊。“可重复,可检验”的科学精神应该小学生就掌握了。看看这里的发言,竟然对“可重复,可检验”科学精神提出怀疑的人不少,别处也一样。说教育如何大发展了,大学生数目比以前多了N多倍,没有科学精神什么也不是。我想起一个相声,说是找算命的询问兄弟几人,算命的的回答:“桃园三结义,孤独一枝”。到底兄弟几人,只能去领悟,什么结果都对。这是不具有检验性的论断,自然就不是科学论断了。如果回答“兄弟3人”,就是科学论断。因为无论什么人都可以掰手指头数出来,是3人就是对的,不是就是错的。这就是科学理论的可检验和可证伪性,符合科学精神“可重复,可检验”。曾有人询问你的治国方略,你回答说“治大国若烹小鲜”。这也是只能去领悟,什么结果都对。小鲜是什么,烹法是什么,如何判断是否烹好了,各人的领悟理解五花八门。日本人喜欢吃生鱼片,干脆不烹了,就这么吃吧。这是没有可检验和可证伪的论断。就象你说的,不需要检验,搞的是艺术。实际上算命先生对个人,其实也没有太大危害,但对国家民族呢?你开的这个讲座是算命讲座?整个中国的经济学界是算命先生?我在科学的殿堂里摸爬滚打,刺刀见红了这么多年。出手是非常重的,会整个把对手的脊梁和根给磋掉。这也是许多网友觉得我为什么得意洋洋的原因。其实无它,是“可重复,可检验”的科学精神。To偏微分:你也是学经济的,好象在英国学的,你是我接触的在海外学经济的唯一一个例外,即没有科学精神。谈起来就是以什么理论为参照,按什么理论如何如何。竟然怀疑起“可重复,可检验”的科学精神来了。你的什么理论,我没有看过,就象我没有系统读过《圣经》一样。但我不会按照《圣经》做学问。我也不会按照牛顿,爱因斯坦的理论做学问,我还想打倒他们的理论呢,只是才疏学浅没有这个本事。科学讲究的就是批判和挑战现有的学说和理论。你总结的我的逻辑是不正确的。我没有进行任何逻辑推理,只是从另一个视角描述历史。历史有它固有的逻辑,但不知道,需要用科学精神由浅入深去探查它,得到它的本来面目。什么大前提小前提一类逻辑,在历史固有逻辑面前不值一提。根据我的考察,人口大国,又是发达国家的,无一例外是技术力先进的国家。小国则不一定。这也很好理解,做二奶或狗腿子也可能挣很多钱,也可能会有势利。但要问问自己,自己是做二奶或狗腿子的料吗?只能发愤图强,当然博士也可能出现穷困僚倒的时候,也要被迫去刷盘子,但是只要自强不息,还会站起来的。-----------------------------------------------------------------[改版]愚蠢小猪还是没有将问题说明白,或者说,逻辑是不清晰的。 这里我想至少有两个问题需要阐述:第一、科学是强调可检验可重复的,但是科学不是经济学。在经济学上也要求“可检验可重复”是否有意义?道理何在?第二、“可检验可重复”在经济学上的含义是什么?这里就涉及到“技术力”,技术力如何才是“可检验可重复”的,不能简单地说“用手指头和脚趾头去数”。这个技术力的概念还是太简单,没有说服力。“什么是技术力,有很多指标衡量,如国民识字率、技术工人数量,各门类专业人才,钢铁、机械、化学、电子等基干产业的规模和技术水准等,有大量的数据图表” ,“如”,是不能当成定义使的;还有就是这么多指标,到底如何才能满足“可检验可重复”要求的,是不是仅仅进行数字比较就是检验重复了?我觉得偏微分的思想还是很尖锐的,并不是夸夸其谈者。----------------------------------------------------------[偏微分]我真的很庆幸,没有长篇大论的浪费我的时间,某些"人"一口一个科学精神,却又称呼"科学精神"就不必讲逻辑,而只需要用手指头和脚指头数数.真是让我感动的泪流满面,激动的血脉奔涌啊~~~~~~~我们知道,某些昆虫是非常讲"科学精神"的,比如苍蝇可以往任何地方毫无目的的乱飞,如果碰巧发现了什么秽物,就群拥而上,仿佛找到了什么大宝藏.又比如某些蜘蛛会在强风暴雨下仍坚持不懈的织网,不管被吹烂多少次.而那些刷盘子派,见到如此伟大的情景,则仿佛一下找到了祖宗,把苍蝇蜘蛛那惊世骇俗的"科学精神"顶礼膜拜.所以让我抱着万分崇敬的心情称呼他们为:伟大而感人的"昆虫派".伟大而感人的昆虫派们由于崇拜昆虫,所以认为人类进步的根本目的和必然的最终结果,就是变成昆虫.所以他们主张人类应该放弃包括逻辑思维在内的人类大脑所特有的能力,而改为昆虫类的机械运动,我对此表示万分的敬意,和十万分的感动.在此,我对这些伟大的先驱者们予以最美好的祝福,期望他们不会立即被专吃昆虫的动物吃掉,因此而提前结束他们那伟大而感人的昆虫事业.但是,我是人,不是昆虫.不管有多少人愿意变成昆虫,甚至已经变成昆虫,我都不对参与其中抱任何兴趣,我只认为自己是人,不是其他任何一类生物.而作为人,我对自己能有包括逻辑思维在内的一切脑思维而感到自豪,也对因生理结构有缺陷而不具备相关功能的昆虫派予以最充分的理解和同情.--------------------------------------------------------[偏微分]我不妨做一次小人,以最恶毒的视点思考愚蠢小猪那或许是"最善良"的目的.大凡邪门歪道,都有其四大万世不变的"经典"捧在手里.1.外理邪说,愚弄驱使群众.比如说人不必长脑袋思维,不必考虑逻辑,只要长手长脚,有用就行了.2.大力推销自己的观点,包上美丽的外衣,比如"科学精神",而为了推销观点,可以无所不用其极,比如:"中国人非常迷信洋人,对增加感染力很有好处。"3.大力批驳现有制度,仿佛现有制度一钱不值,因此让昆虫们期待某某超级昆虫出来拯救他们.比如改革开放,原来是社会大倒退呢~~~救世主是不是已经下生产线了?4.四处找人辩驳,积累经验,认清自身弱点.但一旦遇到强手,绝不深究,改为耍无赖.比如自己逻辑不行,就拒绝谈逻辑,认为只要有"科学思想"的根本教宗,就不必有逻辑.而昆虫派们的独特一点,是他们自称海龟,而且是日本那只劣种龟的后代.众所周知,日本人的昆虫性"万世一系",神风突击队的昆虫性堪称史上经典.所以,某某昆虫就打量自己是否可以从劣种龟那里学到精髓,回国后以期一步步加冕为新天蝗,成为昆虫们的万世之王.可惜,昆虫就是昆虫,披上人皮也变不成人,因为没有人的能力.--------------------------------------------------------------[烈火之河]To[偏微分]:你的发言真精彩,很有文采,很有气势。看的出你很愤怒。不知道你是故意装糊涂还是没有看明白小猪原话的意思。小猪说的数手指、脚趾,我觉得很容易理解。辩论中,歪曲对方的观点,然后对歪曲后的观点进行反驳。这是经常见到的一种辩论技巧,为了辩论而辩论或别有用心的人常这么干。法庭上的巧嘴律师们也这么干。靠文采,玩弄文字游戏。虽然说出来的话很好听,很有气势的样子,但是不能让人信服。-----------------------------------------------------------------[愚蠢小猪]To改版:科学就是“可重复,可检验”,是没有道理可讲的。就象基督徒信上帝,佛教徒信佛祖一样。信仰了“可重复,可检验”就是科学,否则就不是。任何学问都可以当科学,也可以当神学研究,这是个人的自由。研究经济时坚持“可重复,可检验”,就是科学经济学,否则就是神学经济学。落实到你,是科学还是神学?这是个人选择的自由。科学经济学和神学经济学间完全没有争论和讨论逻辑的必要。就象用科学向基督徒宣传上帝不存在一样。我已经说得很清楚了,科学的“可重复,可检验”,实际没有客观的“可重复,可检验”标准,是通过主观自定义标准去逐步逼近客观标准的。各研究者可以自定义可以操作的标准,如何定义是研究者自己的自由。但要有可操作性,不能要求聪明和称职,那是“皇帝的新衣”。那个技术力的定义是我的定义,当然是抄的,每一项都有详细的检测方法和评价标准。只是专业性太强,转用“民族第一”来代替,专业人员请直接去分析具体数字。这样无论是谁,是否聪明和称职都能数出来。无论什么人都可以进行检验,得到一致的结论。“无论什么人”体现了“可重复”,“得到一致的结论”体现了“可检验”。如果只有聪明的人,称职的人才能检验,那是“皇帝的新衣”。当然这是我定义的标准,你或者其它人也可以定义自己的技术力标准。科学鼓励自定义标准,通过大量的自定义标准去逐步逼近客观标准。上面讲的科学的“可重复,可检验”的方法,是没有逻辑的,没有道理可讲的。满足了就是科学论文和研究,不满足就不是。你就把它当科学的公理好了,是不证自明的。偏微分网友的思想尖锐,不是夸夸其谈者。这种判断只在同一个宗教体系内有效,跨宗教毫无意义。不管逻辑多么严谨,思想多么尖锐,如果没有“可重复,可检验”的检验标准,在科学的眼里就是垃圾。To偏微分:不同信仰体系的人之间完全没有讨论逻辑的必要。我有时去教堂聆听上帝的教诲,或去听高僧讲佛经。我觉得他们的思想博大精深,对人性的感悟深刻。科学就是你所说的昆虫派,在科学的殿堂中,自己不过是在黑暗中摸索的愚人,历经无数失败,跌到了又爬起来,不断奋斗。这大概是我的网名“愚蠢小猪”的来历吧。---------------------------------------------------------------------[汉时关]愚蠢小猪:我在这个帖子里开过多次哲学入门课了。象你这样自创一说的倒比较少见。我还是不走你自己定义“你的科学”这条路。 归纳与演绎,是哲学四大基本问题之一。你有空读一点这方面的书,比在这里斗嘴强。想来书上也会说得比我清楚。 正如我回答谢尔曼2的一样,“经过检验”是真理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的。比如我们说万有引力定律。“万有”那是包括一切物质,至少是包括地球上的一切物质吧。谁检验了?人类从猿猴到今天,也才接触过多少物品,谁说一定“万有引力”?我偏说爪哇国某个山洞里有块石头不服从万有引力。那是不是万有引力也先别当定律,等等检验过了再说? 我们只检验了一部分物质,就归纳出了所有物质的共性,这就是归纳。从这一部分物质的性质,推广到所有物质,这就是演绎。归纳的范围,小于人类实践范围。牛顿当年肯定没有发动全人类来检验,他只动用了几个人来检验。但是演绎的范围,可以大于人类实践范围,超越人类能力的界限。 与此基本问题相关的,还有一个行与知的问题。先行可以后知,但是也可以先知而后行。但是知与行之间,互不为存在的前提。不行,也可以知,这个知,也可以是真理。最后强调一下,不经检验的,仍然可以是鸡蛋。这是客观性问题。但我也承认,你把它吃下去之前,最好还是检验一下,这是主观性问题。------------------------------------------------------------------[愚蠢小猪]To汉时关:我对于科学的定义,你可以随便去问问理工系的专家,看说词是不是与我一样。你是我接触的第一个,知道“可重复,可检验”科学精神之后,仍然拒绝承认的人,很佩服。归纳与演绎之后的结果,必须接受检验。就象牛顿的理论被归纳与演绎推广后,经过检验,发现它并不处处成立,有很多限制条件。在科学研究中,所有的逻辑都必须建立在“可重复,可检验”基础之上。如果这个根没有,就不是科学,神学也讲归纳与演绎。你完全没有懂检验是什么回事。前面跟你讲了建大厦的例子,我想你不会看不懂吧。建大厦的理论那么成熟,为什么在建造过程中不断检测,建完后还要验收。那么我受点累,把工程上是如何用“可重复,可检验”科学精神去解决未来的实践的,是如何实施一个大工程的。要记住,大工程往往只能建一次,必须成功,不能失败。没有完全相同的大工程,可以实施真正意义上的“可重复,可检验”。那请你看看科学家工程师们是怎么做的。1.必须进行工程论证:这个论证,不是耍嘴皮子纸上谈兵,搞什么逻辑归纳与演绎等。而是1)先要科学家工程师们确定一个工程问题相关的角度与参数。也就是说尽量防止有什么问题没有考虑到。从多视角考察事物非常重要。这种研究往往是研究类似工程的历史。2)对达到的指标参数必须要量化。3)把这个母系统分割成相对独立的子系统。这时才能应用科学工程中的理论进行计算。看有没有问题。2.工程论证后还要进行模拟试验。 根据原始参数建立模型,进行模拟试验,或者比例实验,测试理论计算有没有可能在系统范围出问题。3.模拟试验通过必须进行工程计划分阶段。把一个大工程分割成可以反馈调整的几个阶段。在每一阶段,要反馈检测与预期理论是否相合。做及时调整。任何不能划分可测试阶段的工程都不能上马。大工程建完后才发现问题,那不叫工程反馈,那叫赌博。不能反馈调整的阶段划分不能叫工程的划分。4.工程实施过程中必须进行定量检测反馈,调整。 即使如此严格的工程操作,人类历史上还有无数的工程灾难。工程上这四个步骤的划分,是经历无数失败得来的。科学家工程师们从来就认为自己掌握的谬误,需要在不断“可重复,可检验”中进行修正完善提高。中国的经济学家们对国家经济政策的影响全凭一张嘴,哪个嘴更有名,哪个理论后面有更有名的理论。工程四步中哪一步也没有做。所谓的专家论证与中国千百年来的清流清议没有任何区别,引经据典而已。正因为这样,工人下岗结束了,才发现社会问题严重(不说别的,分阶段反馈在哪里?)。国企改革成了大嘴名嘴们的嘴皮子玩耍场。 正是没有科学的精神,工程的思维,没有量化的概念,养成了中国文人们阉割西方理论的癖好。而社会科学的不成熟性无异于给他们提供了阉割的乐园。我不知道你现在理解科学精神没有?你把“经济建设”替换掉上面工程四步中的“工程”,会发现什么?经济建设问题其实是超大型工程问题,风险非常大,只能成功,不能失败。我的《刷盘子读书》只是研究类似工程历史(经济历史)的一个新视角,我的文章有“可重复,可检验”的要件。但你的呢?科学家工程师们是不会去争论逻辑归纳与演绎正确与否,因为隐含的前提就是错的,而是检查这套理论的“可重复,可检验”要件在何处。这也是我要你提供检验技术力标准的原因。结果你看看,你前面的言论中,把中国目前的经济问题往体制,过去一推,或者干脆幻想以后可以上天堂。可曾怀疑过自己的那套理论和操作步骤。口口声声掌握真理,不是科学家工程师们的习惯。科学家工程师们喜欢认为自己是愚蠢的,自己的理论是在胡说八道。--------------------------------------------------------------------------------[偏微分]愚蠢小猪:真的不想因为说你而浪费楼主的空间,但你居然拿工程学来硬套经济学,你怎么不找其他学科?说全地球上就只有工程学啊?说啊!工程中建一个普通的楼房,给你一万年,全地球的资源.我相信你会建的比给你十年,一千万英镑的等价资源要好,如果你不是太蠢或居心不良.但你建这么一个房子给我看看啊!全地球人为了你那个破房子就要一万年不吃不喝了?建设经济等于建设工程?我真服了你!经济中谁是水泥?谁是钢筋?你傻站那儿考虑来考虑去,水泥钢筋一万年不会变(也许),人可是早生老病死不知多少代了!你别装糊涂,我不信你搞建筑工程的时候身边没有经济师指点!你下次搞建筑时先把那个人踢走再说!经济学最根本的就是有限资源的前提下避免无谓浪费,提高效率.你去建你的破房子,如果中国13亿人口,你建20亿座破房子,那才是标准的白吃!可以搞别的东西的资源都去建那多余的破房子去了!最后告诉你,谁说只有刷盘子才能读书?读书是天上掉下来的吗?大学是平白搞出来的吗?不需要钱吗?收入增加了,谁说就不能用来读书了?谁说就不能用来搞科研了?外行人!--------------------------------------------------------------------------------[改版]“可检验可重复”原本是自然科学实验的要求,由于有实验条件、实验结果等非常明确清晰的定义,所以可检验可重复就成为检验自然科学真确性的一项标准。在这种意义下,可重复指实验条件、环境和结果的可再现性;可检验是指每次再现的结果,是可以检测,并保持一致的。那么愚蠢小猪的“可检验可重复”是否是这个意思?从帖子来看,似乎不是。愚蠢小猪的“可检验可重复”我觉得更多的是指科学态度,愚蠢小猪反复提到了科学和神学,我想“可检验可重复”的标准是指“科学态度”的角度来理解更合适。所以我是想知道,这个“可检验可重复”到底是指什么?再说科学态度,在社会科学领域,科学态度应该是什么?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坚持实事求是原则,还是“可检验可重复”?愚蠢小猪提出的标准就是“可检验可重复”,并且强调这个标准是无逻辑的先验的!我觉得在这里愚蠢小猪是将自然科学实验的标准扩大化了,认为其适用于所有领域。但是比如在历史学上,谈论“可检验可重复”就没有多少意义。在这一点上,恰恰是愚蠢小猪坚持了静止的观点,从而陷入了形而上学,这才是神学。不过,《刷盘子系列》确实有道理,并不是纯粹唬人的花架子。我以为,如果这样来表达,是不是要好些:改革开放的实践过程,中国完全忽视了对[基础科学]的研究和提高,导致目前在基础科学领域与发达国家差距越来越大;而基础科学是国家发展的要素,所以改革开放存在着巨大缺陷?在对类似这样的问题的理解上,我觉得存在着希望与现实的巨大反差。这一点使我们在认识问题时,总是带着有色眼镜。--------------------------------------------------------------------------------[偏微分]或许是我错了,至少在中国的社会环境中,经济学家所面对的不仅仅是服从利益集团所获得的利益,更存在违抗利益集团所承担的风险.我现在...可能有点站着说话不腰疼的味道.也或许对中国的经济学家保持一定的外界压力是很必要的,某些人甚至会期望有这种压力,只要不大的过分.我先前所期望的每个人都能掌握经济学基础知识,就可以除根的想法,或许太理想化了.....--------------------------------------------------------------------------------[汉时关] 愚蠢小猪:哲学是博大精深的学问,你不愿意学,我也就不讲了。反正哲学不是随你口说的学问。不过你的回帖仍然很好,终于把你的思路讲清楚了,那我们就有讨论的余地了。 把治理国家经济当作工程,这本身就错了。你的这个思路,以前不是没有过,斯大林就是这个思路。虽然在当时那个历史条件下很有效,但我要告诉你,现在时代变了。现代经济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分工,产业链极度细化。你在麦当劳里吃顿饭,消费品可以来自全球十几个国家,为你服务的人可以成千上万。经济发展程度越高,计划经济的用武之地就越小。 我们说苏联解体是病急乱投医,主要注意力放在“乱投医”上了。可是它为什么会“病急”呢?这个深层次原因值得严肃讨论。 工程学的模型再精密,用到经济里来,仍然是挂一漏万。什么时候你把个人的各种行为都模型化了,都数据化了,把人脑原理彻底破译了,那才能把经济学发展成工程学。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才能用到经济学里来。 北昆仑:谢谢你说看了我许多帖子。我认为,如果你把我发表的观点综合一下,不可能得出我是推崇放任自由主义的。其实你看我的整个思维,都是属于马克 思主义的。当然我不照搬照抄经典著作的经典结论。那是因为照搬照抄本身就是违背马克 思主义的。 我考量问题的整个思路框架,至少是尽量去符合辩证唯物主义哲学的。一个人,他的思维是怎么组织的,一分析问题就看出来了。武术里有句话:行家一出手,就知道有没有。希望你是行家,能看出我“有没有”。 改版,海盗,各位网友:怎么看待我和愚蠢小猪之间的讨论。我们两个到底在讨论什么? 至少在我看来,我们讨论的指导思想是如何把国家建设得更好。目的指向是如何提高我国的科学技术水平。决策范畴是经济政策。归纳起来,就是如何设计出一个比现行经济政策更好的经济政策,更快更好地提高我国的科学技术水平。 如果是讨论这个。我反对回到计划经济的作法,反对照搬照抄其它国家地区、其它历史阶段的经验。如果愚蠢小猪网友确实有好办法,我很愿意讨论。前面绕了这么多口舌,等的就是要听他的办法。 大的结论是显然的,有意义的只是商量具体办法。如果大家以为我们还是在讨论“要不要发展科技”“要刷盘子还是要读书”。那我觉得这种问题未免也太低级了。不符合我这个帖子的水平。 我希望网友们不要沉浸在文字里,跳不出来,抓不住讨论的精髓。 当然了,网络之大,无奇不有。也有许多人是从根本上不爱国,不想国家科技水平提高的。那些人,确实需要用写点文章去教育教育。但是大而化之,盲人摸象,以偏盖全,那就不好了。要说什么是科学精神,愚蠢小猪自己归纳了一条。我觉得至少还要加上一条:“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毛主席说“不经过调查研究就没有发言权”,就是这个意思。其它还有什么,大家也可以补充。--------------------------------------------------------------------------------[叹服]攻击敌人之前,至少要知道敌人手上的武器是什么以计量经济学的应用为例经济计量模型的建立需要经济学提供经济理论框架(比如货币和财政的政策,利率、收入、汇率、国际储备、税收收入、预算赤字、经常项帐户赤字、资本的流动以及外债的变化等等),都可设为参数,、利用统计学提供经济数据资料拟合出一个回归方程,,求解,分析所得数据,这样一个新的定理(模型)就算形成了也就是说一个新的可能的政策依据就算形成了基本的经济学理论并不指望能够跟具体的事实有多大程度的吻合理论结论与事实是否符合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理论模型的适当建立,现实的发展到底能否检验经济理论的正误?由于社会科学的特殊性,它不象自然科学那样可以进行可重复的试验。这也正是为什么经济学最终走上严重依赖严密推理的根本原因。但是,这并不意味着经济学应该远离现实。相反, 它只是经济学更好地解释现实的手段通过严密推理,在对现实进行预测和判断的过程中可以知道哪些地方肯定没有错,如果我预测与事实有偏差,那一定是因为其他需要进一步寻找的原因所致。配服汉兄的耐心------------------------------------------------------------------[愚蠢小猪]To[改版]:科学从根本上来讲,就象你说的,就是“可重复,可检验”的治学态度,在这个意义上,科学也是神学的一种,是一种信仰。你所看到的自然科学能在实践中能很好地满足“可重复,可检验”,是科学家不断用主观“可重复,可检验”去逼近客观的“可重复,可检验”结果。科学只能逼近客观真理,自然科学其实也是根本做不到“可重复,可检验”,因为没有100%重复过程,还是测不准的。你谈到历史学,在自然科学里对应的是天文学,研究的是天体历史,从历史中总结规律,预测天体的演化趋势。历史是不能重复的,所以天文学其实也是不能重复的。但历史是相似的,可以把相似条件定义为重复条件,去逐步逼近历史演化的客观规律。比如说,天文学发现了恒星有诞生消亡的过程,那些星体被人类发现,往往已经过了多少亿年,完全走入了历史。但太阳有与其它恒星的相似性,那么天文学也预测太阳也会最终消亡。科学的本质是通过研究历史去规划未来的,实验一结束就走入历史了,在工程上体现非常明显。从研究类似工程开始,找出内在规律,找出原有工程优点和不足,去规划现在的工程建设。由于是建立在历史的基础上,和现在的实际情况不会完全吻合,所以在工程实施过程中非常要强调检验,研究理论值与实际值的差异,找出新规律,不断修改完善提高现有的理论,甚至舍弃,创立新理论。如果不要检验,那不是施工,是赌博。实事求是和一切从实际出发不是科学的本质特征,神学也讲一切从实际出发和实事求是,我听过高僧讲佛法,佛学也讲一切从实际出发和实事求是。科学的本质特征是“可重复,可检验”,实事求是和一切从实际出发是从这个本质特征派生出来的。《刷盘子读书》从科学论文的写作角度来说,是非常讲究技巧的,可以说非常狡猾。类似这种科学论文我经常写,就是我在文中说的,数字游戏门出身,专门干坑蒙拐骗的勾当。无非是为了推销自己的工程方案和设想。强烈推销和暗示什么,但什么也不明说,抓不到把柄。把客户搞晕了,下面的黑货就系统的出来了。你那么理解《刷盘子读书》也可以,但我什么也没有说,呵呵。--------------------------------------------------------------------------------[愚蠢小猪]To偏微分:你不要太激动。你说我蠢也好,外行也罢,我以前都已经承认了,而且欣然接受。我的目的是让愚蠢和不称职的人也能够看到新衣服。“经济学最根本的就是有限资源的前提下避免无谓浪费,提高效率.”这个论断很好,和工程一模一样。工程学最根本的就是在有限的资金、资源、时间,使工程发挥最大的效益。在本质上与经济学有区别吗?我没有看出什么区别,所以我认为经济学是工程学的一种。当然你还可以说经济学与人打交道。但大型工程也是,比如要大量移民,在施工过程中如何把对人的影响降到最小,完成后如何分配工程产生的效益,使工程的效益最大化。现在大型工程的实施,其实涉及到的工程本身的东西不多,因为理论非常成熟,主要的是进行人文调查和研究。你还提到要读什么XX经济学理论才有发言权和批驳权。我也认为你说的是对的,所以我从开始就没有对XX经济学理论表示过任何疑问和批驳。相反,我还很尊重这套理论,认为它是科学理论。只是要求在中国实施,需要“可重复,可检验”的要件,这是科学实践的起码条件。--------------------------------------------------------------------------------[愚蠢小猪]To汉时关:象你这么死不悔改的人很少见,你说:“把治理国家经济当作工程,这本身就错了。你的这个思路,以前不是没有过,斯大林就是这个思路。虽然在当时那个历史条件下很有效,但我要告诉你,现在时代变了。现代经济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分工,产业链极度细化。你在麦当劳里吃顿饭,消费品可以来自全球十几个国家,为你服务的人可以成千上万。经济发展程度越高,计划经济的用武之地就越小。”我给偏微分网友关于经济与工程的关系应该看到了吧,这里就不重复了。你说“现代经济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分工,产业链极度细化。你在麦当劳里吃顿饭,消费品可以来自全球十几个国家,为你服务的人可以成千上万。”我很赞同。但把你的话稍微改一下会怎么样,既“现代工程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分工,各学科极度细化。完成一个子系统,部品可以来自全球十几个国家,为你服务的人可以成千上万。”对仗还比较工整吧。工程学与经济学本质的区别在何处?在我的理解里,经济学是个超大型工程,是整个国家,工程越大,对检验要求越高。你完全没有搞清工程实践的过程。并不是把什么问题都搞清楚了,才能进行工程实施。现在工程理论应该比较成熟了吧,但离搞清楚客观事物还差得很远,其实大量使用的是近似模型和经验公式。尤其是如果大型工程涉及人民生活时,更是如此。人的活动是随机的,就象你所说的,还没有把人脑原理彻底破译了。怎么办,通过问卷调查,统计,概率论等方式去逼近客观,揭示规律。因为工程上用来指导实践的理论本质上都是近似的,所以在实施的过程中要强调检验。要不断分析实际和理论的差异,不断进行调整,同时也对理论进行完善提高。我觉得你完全没有领会西方经济学的精髓,虽然我没有系统的读过。西方理论的精髓是科学精神。你看到的自由市场经济的模型,是西方研究者把复杂社会问题给抽象简化了,是一个简化模型,当然其它研究者也抽象出了各种其它简化模型。简化模型往往被称为“理想模型”,“理想”并不是说这种模型是楷模,大家需要照着做。而是讨论问题方便,定量计算容易,只是客观现实的近似模型。经济学中各种近似模型非常多,因为各种研究的着眼点不同,相互之间无所谓对错之分,相互之间进行什么逻辑论战是没有必要的。各种近似模型都有各自的优缺点,适用范围。具体实施时要对各种近似模型进行比较综合,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选择。由于是近似模型,在实施过程中要不断检验调整,同时修改完善近似模型。上面是我一个外行对西方经济学的描述。可能你觉得我描述的完全不对。那么,把上面的“经济”用“工程”替换,会发现什么?整就一个工程学的描述。日本学者的著述,能够清晰体现出这种工程思想,这也是我比较能看懂的原因。而中国主流经济学家呢,完全是从“理想模型”去套现实,不符合“理想模型”的就要去改革,而不是通过检验去逐步完善和提高“理想模型”。你看你的讲座是不是用“理想模型”套现实的。我没有对你的“理想模型”提出任何怀疑。在进行科学争论的时候,是尊重和理解对方的“理想模型”,认为是相对真理。既然是相对真理,必然存在很多不完善的地方,当然自己由于没有研究过对方的“理想模型”,所以根本也找不出什么问题。而是检查“可重复,可检验”的要件,所以我没有对你的理论有什么怀疑,只是要你提供“可重复,可检验”的要件,这个要求应该不过分。至于我的《刷盘子读书》,只是回顾的是历史,没有提出任何自己的“理想模型”。当然我有自己的“理想模型”,以后慢慢贩卖吧。但不管怎么说,科学精神是第一位的。你最后说的科学定义还要加上什么,我很接受,所以一开始就声明自己是外行,对你的理论也不说三道四。而是要求你的理论产生的实际效果,要象我这种愚蠢的,不称职的人能够看得见。--------------------------------------------------------------------------------[汉时关] 改版:具体方法不可一概念而论。科学和技术两者又要分开。 基础科学的研究,很难用物质利益来调动和促进。但是也要对工作人员提供基础的物质保障。从这个角度说,高校和部委研究所是非常适合的地方。国家确实要养一批人,让他们没有后顾之忧,一心一意地搞基础研究。 “科学无国界”这句话,很大程度上是正确的。物理化学生物等等研究成果,一般是向学术界公开的。爱丁堡大学搞出克隆羊以后,把基本原理发了好多篇论文,马上各国就都搞出了克隆羊、克隆牛。 但是技术和科学又不一样。汽车的原理谁都知道。但是具体的技术,各个掌握者都是保密的。要说克隆羊,不是克隆你一只羊,几十斤肉出来就算了。克隆羊的意义在于转基因,这个就是技术,英国人不可能公开。 又比如说出国留学,你学空气动力学,那很容易把西方空气动力学基础知识给掌握。但是空中客车的飞机设计技术,是绝对不可能通过留学学到的。所以中国学生到美国去,学得最多的就是基础学科。美国人也不怕你学了基础科学以后,就能在技术上超越它。 那么中国谁来发展技术,我看这一块工作,就要放给企业去做。你让高校和部委研究所的人来,就作不好这个工作。就算硬着头皮做了,也是无头苍蝇。前面我已经提到过,我国各项专利积压闲置达几万项,都不能转化为效益。这个就是科研与市场脱节所致。 民营企业搞不搞得好技术?这个问题不要虚谈。巨大中华四个企业的发展历程,就是最好的证明。当然,我还是不搞“出身论”,无论国企还是民企,有效益就是好企业。也正因为我不搞“出身论”,所以以任何借口打击民营企业,为计划经济招魂的主张,我都是不能同意的,任何借口打击国有企业,为放任自由主义开锣的主张,我也是不能同意的。 愚蠢小猪:我劝你发言之前先思考一下。你真的准备坚持把经济当作工程?你的观点到底是什么?我最后说一声“请明确表达一下”。如果还是计划经济的那一套的话,我觉得没必要再讨论了。 神龙见首不见尾的长篇大论,在许多人看来是精彩绝伦。但你要是把你的真正观点最后明明白白地亮出来,恐怕许多原来为你叫好的网友,都要把他们的掌声收起来了。--------------------------------------------------------------------------------[愚蠢小猪]To汉时关:我刚来是就表明自己的目的了,是为了推销“可重复,可检验”的科学精神。我之所以不厌其烦,长篇大论,就是推销科学精神。我觉得非常重要,比什么模式方案要重要的多。科学和工程的关系是科学认识客观世界,工程是改造客观世界。科学和工程是孪生兄弟,一块硬币的两面。我不反对你的自由市场经济理论,但要求有科学精神,工程思想。日本也有很多自由市场经济流派的学者,怎么他们都能尊从科学精神,工程思想。搞自由市场经济信仰科学精神就那么难吗?我没有提到计划经济的事,没有表明自己的观点,你怎么就认为是计划经济那一套?难道科学精神,工程思想就是计划经济?没有科学精神,与贩卖“皇帝的新衣”有什么区别?另外,关于如何发展科学技术问题,你完全是外行。--------------------------------------------------------------------------------[恶梦]看了大段的争论,我觉得焦点问题还在于什么是科学,经济学是不是一种科学?我想简单定义一下科学。科学是一种“假说”。在这个假说中存在N条“公理”(或者叫做“信仰”,不证自明),存在M条“逻辑”(或者叫做算子,由假说提出者定义)。由这些公理和逻辑可以推导出该假说中的一切“定理”和“推论”(或者叫做“理论体系”)及对应的“边界条件”。这个“假说”是不是“真理”呢?这不重要,科学是只是“相对真理”,科学只能被“证伪”。在一个“假说”被证伪之前,它就是所有信仰科学的人们的“真理”。那么怎么证伪呢?这就必须由不同的人通过两种途径进行可重复的“检验”:理论检验和实践检验。如何进行理论检验?根据该假说提供的公理和逻辑,推导出至少一个悖论。如何进行实践检验?根据该假说提供的边界条件,设计一个真实实验或者理想实验,检查实验结果数据是否符合该假说的定理和推论。证伪了以后怎么办?修改该假说的公理、逻辑和边界条件。使该假说的理论体系再次回到“自恰”状态,并且符合实验结果数据。最后一个问题,经济学是不是科学?信仰科学的人说“是”,不信科学的人说“不是”。唯物主义者说“是”,唯心主义者说“不是”。--------------------------------------------------------------------------------[好阿友]小猪你究竟卖什么?要读书不要刷盘子?还是可重复可检验?两者并不等同。没学费就刷盘子赚点学费,读书累了或空下来甚至毕业后找不到工作也可以刷刷盘子,毕业后挣大钱了就可以休息休息不必再刷盘子了,如果精力充沛刷刷盘子也无妨既可以调节身心也可以赚点外快,当然,如果读书没有天赋还不如趁早刷盘子。我主张要多读点书,如果读书后可以作个警察或税务官到时收收保护费或收收税就比较理想,当然如果能开银行也行,但恐怕有点难度,一无关系而无本钱,故想请教一下读什么书比较有钱图?如何刷盘子?如何烧菜?如何开饭店?或者如何生产盘子或刷盘子机?给个建议?经济和理工各有其特点,你不会不知道吧?理工科所研究的对象包括环境、结果均可再现,结果也可以检验,严格讲应该是其结果可以事先预测或推导且必须与实际结果是一致的。可重复是前提,包括所有外界的干扰因数均在可控范围内或误差范围内。而宏观经济是不可重复的、干扰太多,太过复杂,故根据经济理论推导所得的结果虽然也是可以检验的但与实际结果可能有较大的误差,如果能够再现经济理论中的条件或环境则结果也是应该一致的。但事实上从严格意义上讲环境是无法再现的,即不可重复的,因此也就产生了各种理论,多种流派。否则就没有必要争论了。另外,我想知道你是否认识你所推崇的日本经济学家?是否有机会与他们探讨过经济学是科学还是神学?结论如何?--------------------------------------------------------------------------------[偏微分]愚蠢小猪:我不明白为什么独独你就可以说话不讲逻辑?谁赋予你的特权?你说一切都是假说,一切都会被扫入垃圾堆.那么你看看自己说话,哪次不冒出一堆假说?我看是假说属你说的多,你都"可重复,可检验"过了吗?没有吧!那你张嘴说话干什么?拿出来垃圾来浪费别人时间的?你如果喜欢检验,那么可以跑到菜市场捧本经济书蹲点.蹲上十天半个月,再回来说你的说话.那非常欢迎--------------------------------------------------------------------------------[愚蠢小猪]To恶梦:于我心有戚戚焉。但问题是在中国象你这样知道“科学”的人怎么这么少?To偏微分:“我不明白为什么独独你就可以说话不讲逻辑?谁赋予你的特权?”我高兴不讲逻辑,这点自由总有吧。如果真讲起逻辑来,讲得过我吗,我是搞科学技术出身的,成天与什么逻辑公式推导打交道,侃起来不把你们绕晕了。虽然我没有系统读过什么经济学的理论,但用脚趾头想就知道,经济学才刚刚向工程学习,搞什么逻辑公式推导,这也是我在《刷盘子读书》里说的只有小学文化程度。没有科学精神,逻辑有用吗?数学发展到现在可以说非常严密完善了吧,就在数学理论体系本身进行严密的逻辑推导,还有许多悖论。问题在何处?数学公理有问题?数学的各种逻辑有问题?都不知道。经济学拿着只有小学文化程度的算术进行什么逻辑推导,还敢说逻辑严密,不需要检验。To好阿友:《刷盘子读书》只是药引子,真正贩卖的是“可重复,可检验”的科学精神。你关于宏观经济的描述,我把什么“经济”用“工程”替换了,如下:“而大型工程是不可重复的、干扰太多,太过复杂,故根据工程理论推导所得的结果虽然也是可以检验的但与实际结果可能有较大的误差,如果能够再现工程理论中的条件或环境则结果也是应该一致的。但事实上从严格意义上讲环境是无法再现的,即不可重复的,因此也就产生了各种理论,多种流派。否则就没有必要争论了。”看样子你是工程科班出身的,怎么对工程的描述这么准确,很令人惊叹。是不是你也认为经济学理论需要检验?日本学者百分百是科学经济学出身,信奉自由市场的都是。我认识的几个朋友是经济学教授,劝我到他们那去旁听,说可以优惠。有时一起闲聊,自然喜欢侃经济政治,不要检验,那是做学问吗?第三章 工业化的轨迹 雄鹰折翼第一节 前言《刷盘子读书》揭示了这么一个简单而深刻的道理——“知识就是力量”。对于普通人来说,知识是立身之本。对于民族国家,土地资源钱财是身外之物,知识和技术才是宝贵的财富,民族安身立命之本。技术力先进是先进国家的充分必要条件。当然如果做二奶或狗腿子,则不需要什么知识技术,纯粹取决于主子的需要和可能。但对于中国这样的大国来说,没有做二奶的可能,只能靠自己。在这个章节中,则是从历史的脉络中寻找成为先进国家的模式,详细比较中日两国工业化的轨迹。并试图回答这样的疑惑:日本1955年恢复战前水平,经过约20年的经济高度成长期,平均成长率近10%,成为先进国家,并且人均GDP大体赶上了其它先进国家。而中国从1978年开始改革开放,也经过了20余年的年平均成长率近10%的高度成长,但依然是后进国家,人均收入还处于后进国家的末流。连续20年的高度经济成长是世界经济史上罕见的事,中国不知道还需要几个20年的高度经济成长,才能赶上先进国家。这个系列涉及一些模型和图表,不比《刷盘子读书》通俗易懂,学术气比较重,且可能有些篇幅翻译日文,不够通顺,希望能够谅解。第二节 工业和农业经济的GDP一谈到经济,自然就联想到GDP及GDP的成长率。发达国家的人均GDP是多少,中国的是多少,以年均多少成长率,经过四则运算,就能得到多少年能翻几翻,多少年能赶上发达国家。几年前参加一个纪念首批日本移民登陆秘鲁100周年座谈会。会上一位秘鲁人介绍秘鲁的经济现状:面积是日本的3倍多,人口2千余万(日本约1.3亿),经济以农业矿业为主,有少量的纺织等工业,人均收入2千余US$。近几年的GDP增长率5%左右,但以US$计算,却连年减少。从帐面上看,数据还是不错,但实际的生活却非常贫困,中国人均约1000$,很多家电产品都普及了,在秘鲁却是稀罕物,属于奢侈品,而秘鲁的物价水平并不高。这是件很奇怪的事,帐面上人均不低,物价水平不高,但实际人均消费的产品却很少。我产生了探索GDP数字背后秘密的念头。在日本,有关中国的经济数据和研究很多,但有关拉美的却很少。这个时候,我结识了一个来自巴西的朋友,与我一样,也是政治经济爱好者。他对中国有浓厚兴趣,正在学中文,喜欢研究中国的政治和经济。据他的比对,10年前,中国经济就超过巴西,现在则远超巴西,而且继续急升。反观巴西,仍然贫困,重要的是还看不到希望。拉美国家的经济状况都差不多,以前阿根廷好些,现在也不行了。问题出在何处,巴西一直是自由市场经济对外开放,也有民主宪政。政治上没有什么动乱,经济发展也很顺利,至少在GDP的成长率上,但100年后却是穷国,而日本却是超级发达国家。日本实行市场经济和民主政治是近几十年的事,而且还不那么纯正。日本的经济成长,55-73年是高度成长期,平均年率不足10%,74以后是稳定增长期,平均年率不足5%,进入90年代则平均年率为1%,是失去的十年,当然数字的出典不同会有区别,增长率也不太高。如果把数字倒推回去,几十年前的日本应该是富裕国家,其实不是,从中老年日本人嘴里,还能听到食品不足和配给制的经历。再往前溯,战前日本也不是富裕国家,还一直向拉美移民,由于太平洋战争爆发才停止。战前日本的人多地少,自然农业也没有什么出产。工业则几乎完全是军事工业,与民生没有太多关系。军事工业是典型的计划经济,自然没有优化配置,成本核算等等。军事工业做出了一些产品,但没有做成而夭折的产品更多,效率是极低的。即使做成了,可能完全落后于时代,如大和战舰,花费了无数金钱和人工,工程方案几经反复修改,做出来的却是“无用长物”。 军事工业像大黑洞,吞噬了日本所有资源,尤其是人力资源。农田没有劳力耕做,农业生产下降,小孩也半工半读的在工厂劳动,做出来的武器不能吃不能喝也不能用,实际完全浪费了。战败后,军事工业被彻底清盘,日本战后再出发。在中国学者通常的认识里,现在日本的经济繁荣源于市场经济和民主改革。而日本学者却认为是战前普遍的国民教育,大量的熟练工人和中层技术和管理人才。战后的市场经济和民主改革并没有被列入日本的大变革,日本历史上有三次大变革,圣得太子、织田信长和明治维新,战后的改革换汤不换药。都叫GDP,即使有一致的定义,一致的核算方法,工业经济和农业经济其实没有任何可比性。工业经济的本质是机器生产,人只是操作和设计机器,可生产的产品数量在生产力上几乎没有上限。工业产品的准备期很长,需要技术和人材准备,所以刚开始产品数量很少,价格昂贵。一旦突破,产品数量会呈指数增长,价格也会成指数下降。算GDP时,即使产品数量翻了几倍,算增长率也只增加几个百分点,甚至倒退。农业经济则不同,不需要技术和人材准备,随着技术改进,土地的出产也会稳步提高,但不会爆炸性增长,因为农业毕竟还是靠天吃饭。农产品的价格是稳定的,产量提高多少,GDP也大致提高多少。在同样的GDP增长率下,工业和农业对产品数量的供应却是截然不同的。国家内统计GDP与国际间不同,能够生产工业品的国家很少,而生产农产品的国家却很多,农产品的需求又缺乏弹性,实际上国际市场上农产品与工业品之间的比价却是稳定的。工业国与农业国即使有一样的人均,一样的GDP增长率,几年下来,人均收入会差很远。战前日本实行的是计划经济,资源和劳动力配置效率是很低的,GDP很低,生活必须品也需要配给的。但有个效率是很高的,即把国家的大部分人口转化成了工业人口,这个很重要,是日本与拉美的最大区别。问题还没有完。农业经济由于引入新技术,由于土地有限,总产量不会有显著增长,却把人工解放出来了,也就是失业,财富向少数人集中。但这笔钱却不会投资于工业,因为市场上已经有大量廉价的工业品。在工业国家,投资办厂就可以出产品,所需投资低。而农业国则不行,因为没有技术工人,技术和管理人员。如果培训,则需要很多时间和资金,由于是生手,刚做出来的产品肯定是质次价高,毫无竞争力,能赚到钱的可能性很小。因此,根据市场经济比较优势论,还不如把钱投向股市和房地产等虚拟经济,GDP也会上涨。由于有大量失业人口,劳动力价格低,用机器还不如用人工,财主大量请看家护院的,端茶送水的,洗衣做饭的,等等。这些人的人数不少,工资还不低,比种地强,也创造了巨大的GDP。就象《红楼梦》中的贾府,算GDP很高,也很光鲜,但只是空壳,人均实物占有率很低,非常贫困。国家中的工业人口才是经济发展的关键。但工业人口不等同城市人口,由上面论述,农业国家也可能多数是城市人口,农业国的三产也可能占6、7成,与工业国家相似,但他们创造的GDP没有任何实际意义。工业人口首先要有文化,即普遍教育。有文化还远不够,需要各种专业技能,即各种岗位培训,甚至需要真刀真枪操练实际项目,哪怕不成功,成为废品。但在后进的农业国家中,靠市场经济的看不见的手完全不能实现农业人口向工业人口转变,只会划出工业化天堑,现在则是数字化天堑。总之,在不同经济结构的国家之间讨论GDP及GDP增长率是毫无意义的。后进国家不可能通过单纯的GDP增长而成为先进国家。先进国家的充分必要条件只有一个,那就是技术力先进。关于技术力的评价标准在《刷盘子读书》中已经给出了。第三节 工业化的模式如何从后进的农业国转变为先进的工业国,其中发展的阶段和路径是什么?在世界经济历史中,各个国家由于环境和文化的不同,所走过的路径是不同的,可以用图1的发展轨迹来描述。图1工业化的路径这幅图引自《日本型资本主义》(有斐阁2004出版)。技术由纵轴“先端——成熟”表达,越往上越先进,往下则是成熟的低技术。横轴“组立——加工”则反映了技术的性质,“组立”对应的中文意思是组装,越往右则越复杂,需要完整的系统能力,往左只是简单的组装。后进国家的位置处于左下角,技术的蓄积薄弱,只能做一些简单的、劳动密集的组装业。右上角是先进国家,拥有先端技术,能够完成复杂的工程设计与制造。从后进国家到先进国家的路径。有两种类型,一种是“技术技能节约的发展”,对应的是路径A,先从最简单的低技术的组装开始,随着工业化进展,劳动力出现短缺,工资上升,逐步带动产业升级,但还是在“组立”工业范畴内向“先端” 发展。目前,还没有国家通过此路径实现了向先进国家迈进,能够完成复杂的工程设计与制造,所以用“(将来)?”表达;另一种是“技术技能蓄积的发展”,对应的是路径B,先向“加工”方向展开,然后向“先端”迈进。这两种路径,在最初阶段,由于技术蓄积不足,需要从海外积极导入技术和部品,而对于路径A,则所有阶段都需要从海外导入技术和部品。日本的成长轨迹是路径B,“技术技能蓄积的发展”,广泛的国民教育,知识技术积累,基干产业先行。基干产业的发展过程中,逐步培育中小企业和部品工业。这种蓄积的发展轨迹与欧美基本类似。韩国从1970年开始工业化进程,走的是另一条道路。从日本导入工作机械和部品,不需要技术技能的蓄积实现高度工业化。与日本相比较,被称为“技术技能节约的发展”。由于是“小国”,工业化进展到一定程度,劳动力不足,工资上升,企业不得不进行高附加值产品生产。随着工业高度化,需要高度的生产设备,而自国的技术没有充分蓄积,进一步依赖海外技术和部品。原来的劳动密集产业则逐步向中国和越南转移。中国的工业化的进程,1978年以前,与日本的发展轨迹非常相似,走的是“技术技能蓄积的发展”道路。从1949年前只能仿制汉阳造,经过20余年的技术蓄积,到70年代末,有两弹一星,大型喷气客机,门类齐全的基干产业,拥有先端技术和完成复杂工程的设计与制造能力,属于先进国家。但后来出现了自我定位错误,把自己定位为后进国家,以“四小龙”为师,重走“组立型工业化”补课。由于中国劳动力的无限供应状态,没有发生产业升级,导致原来的自我技术停滞不前,甚至倒退。大量外资涌入,外贸外资依存。经过20余年的高速GDP增长,成了后进国家,人均收入处于后列。1955年的日本并不富裕,刚恢复到战前水平。但日本把自己定位为先进国家,以自我技术发展为主导,经过20年的高度成长,成为超级发达国家,人均收入也大体赶上了先进国家。中国和日本有相似的文化背景和传统,几乎同时被西方打开了大门。日本“西体和魂”,中国“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开始了各自的工业化的进程。“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和“西体和魂”没有本质区别,但却走上了不同的工业化道路。第四节 租船不如买船,买船不如造船日本被打开国门,非常震惊,要向西方学习,富国强兵。但日本是小国,没有什么资源,需要靠比较优势发展经济。当时生丝有比较优势,国内价格只有国际价格的1/10,于是大量的农田变桑田。但很快发觉比较优势此路不通,因为中国有更强的比较优势,只有另想出路。1870年,政府从当时制丝先进国法国导入技术,设立官营富冈制丝厂,转向制丝业。由于官营,连年赤字。但它培训了人员,仿制并改善了制丝机械,使制丝业蓬勃发展起来。同样的方式,以官营工厂为先导,棉纺业也成长起来。随着纺织业的发展,原料和成品的海运成了问题。当时无论远洋运输还是日本各港口间的转运,都由几家外国海运公司经营。由于自由竞争,运输价格低廉合理,以至于没有日本会社能够挤入海运市场。日本政府又一次违反了市场经济原则,1875年免费或低价提供给三菱大量船舶,并每年提供补助金,在政府的保护下三菱开始与英美的海运公司竞争。后来,政府又通过行政手段以三菱为核心,成立了日本邮船会社。那么这个日本邮船会社的经营状况如何呢?,如图2。图2 海运的发展和补助金日本邮船会社从1886年到1914年一战爆发前,近30年时间,合计的补助金是利润的1.1倍,实际长期赤字经营。日清战争是个转折点,战时的军事运输需要,大量船舶购入。战后作为“日清战后经营”的一环,补助金急剧扩大。根据经济学理论,不符合比较效益,买船还不如租船。随着买船的进行,造船也开始推进。政府又违反市场经济原则,设立官营造船所,现在日本造船业的大企业,如石川岛造船所、三菱长崎造船所、川崎造船所等,都是从官营造船所演变过来的。到1890年代初,国内的造船所主要还只能承担船舶修理业务。日清战争后,正式推出造船业的育成政策。1896年制订了造船奖励法。1899航海奖励法改正,如果航运业者使用外国船舶,补助金半减。造船奖励法和补助金半减,使造船业蓬勃发展,技术水准也快速提高,1907年三菱建造了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客船天洋丸和地洋丸。但造船奖励法的经济效益如何呢,根据川崎造船所的1897到1913年的数据,总利润821万元,其中奖励金251万元。如果只考虑民用船舶,利润257万元的中间奖励金有208万元。基本没有赢利,从经济效益角度,造船还不如买船。1911年,日本关税自主权回复,船舶输入税金上升,进一步促进了船舶自给化。日本还强调产业结构的完整性和相互联动效果。作为关键的环节钢铁业,也是以官营制铁所开始。并且在日清战争后设立了官营八幡制铁所,现在新日铁的前身,是日本钢铁业的支柱。这个官营八幡制铁所的经营成绩如何呢?如图3。图3 八幡制铁所的经营成绩八幡制铁所的利润大多数年份是负值,即使是一战爆发的1914年,利润率也只有4.9%,而同期国债的利率为5.3%,事实上享受国库的补助金。到1914年,累计补助金达到5600万元,相当于同年一般会计岁出的8.6%。从造船业和钢铁业的业绩可以得出,无论政府的产业育成政策和民间企业的努力,一战前日本的重工业在国内市场上还不具备国际竞争力。原因有两点,一是生产要素的价格,日本钢铁业的工资只有欧洲的约1/7,而“资本的价格”,日本的利率大约是英国的2倍。这样,日本的低工资,高利率的状态,对资本密集的重工业获得国际竞争力不利。二是没有达到经济规模,八幡制铁所订购的钢材是小批量多品种,造成成本居高不下。1908年,八幡制铁所的钢材产量占日本总产量的71%,占总供给量(含输入钢材)的43%。占有很大市场份额的八幡制铁所仍没有达到经济规模,说明日本的钢材市场还不足够大。关联产业还没有达到具备国际竞争力的规模,还需要对关联产业全体实施育成政策。1914年一战爆发,列强无暇东顾,相反还需要向日本订购武器和军需,日本的重化学工业迎来了黄金时代。但好景不长,随着战争结束,国际竞争再开,又陷入不景气。20年代,日本的重化学工业仍不具备国际竞争力。当时日本的贸易构造有三个环节。第一是对美国生丝出口,获得外货;第二是用外货输入欧洲的机械和金属制品。第三是用输入的机械和金属制品强化重化学工业和军事力,对亚洲殖民地的支配强化和扩大,获得原料和市场。但这种三环节构造在30年代崩溃了。由于大恐慌和化纤的发展,对美国生丝出口减少,对美贸易反而发生巨额赤字,贸易的第一环节崩溃。日本与亚洲各国民族资本的矛盾,如中国印度等抵制日货,使贸易的第三环节崩溃。日本的重化学工业与先进国家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30年代重化学工业的继续推进需要大量从欧美导入先进机械和材料,导致外货严重不足,国际收支恶化。为了克服贸易三环节的崩溃,日本急剧军国主义化,要建立自给自足的“大东亚共荣圈”。日本在战争的轨道上急行,国民经济急剧重化学工业化,而纺织等轻工业则根据“不要不急”原则,强制转废业,成为军需企业的部品下请、协力工厂。这种组织形式也就是战后高度成长期的组织形式。图4 日本的工业化和重化学工业化日本的重化学工业的建立和成长,完全违背市场经济原理,与价值规律、比较优势、优化资源配置等理论完全背道而驰。这是日本的不幸,土地狭小,资源匮乏,同时还人口众多,随时有地震火山台风的威胁,没有任何比较优势,只好依靠“物作り”的“技”。“一号机输入,二号机国产”是日本的引进原则。由于重化学工业没有经济效益,需要国家大量补助。日本在工业化过程中,民众的生活其实非常困难,大量的人成为天皇的弃民,移民拉美,甚至菲律宾。而在同期,中国的经济是如何发展的呢?第五节 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中国工业化的轨迹完全不同于日本,是以经济效益为中心,奉行“造船不如买船,买船不如租船”。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中国也开始学习和利用西方先进军事和科学技术,开始了洋务运动,时间上与日本差不多。洋务运动开始以“自强”为主,重在创办使用机器生产的军事工业和训练新式军队。洋务派兴建的第一个兵工厂是安庆军械所,江南制造总局则是当时规模最大的军事工业。左宗棠在福建成立的福州船政局是清政府设备最齐全的船舶制造厂,也极为著名,曾经建造过排水量2千余吨的军舰。不过,很快发现这些现代工业没有经济效益,与其造军舰还不如修后花园。洋务运动在后期又提出“求富”的口号,创办纺织等民用工业。中日甲午战争失败,洋务运动宣告破产,清朝风烛残年,中国走上了政治变革的道路。辛亥革命后的北京政府制定了一系列经济法律和政策,经济法制急速整备。推进这些政策的中心人物是1913-1915年担任农商务部总长的张謇。他是立宪派的代表人物,1890年代在其家乡南通创办了一系列的纺织工厂。张謇认为“清末创办的公营事业浪费很多,收益无法与民间企业相比”,他对现存的公营事业强烈不信,提出原则上撤废公营事业,优先振兴民间企业。对外关系上,主张采用开放主义,但对纺织等轻工业进行保护,重工业则吸引外国投资,利润分成,公营事业限制在最小,不与民争利。民国政府初期的经济政策和经济法规的整备,由于军阀混战,并没有什么实际效果,但为2、30年代的民间轻工业的急速发展奠定了基础。这个时期制定的法律和政策,实际是清末光绪新政期政策的充实。值得一提的是由于一战爆发,江南造船厂1919年承建美国“官府”级万吨运输船。但是建造所需的材料,关键部件及设计图纸都由美国提供。自己没有任何技术,只是组装,没有对基干产业产生推动作用。以至于“官府”级建造完成后,再也没有建造类似的船只。1928年,北京政府倒台,南京国民政府建立。1928-1931年间的实业部长孔祥熙提出了以重化学工业为主导的国营企业发展计划,以国家的国防为目标。但孔祥熙的计划没有资金支持,没有进展就结束了。1931年末,孔祥熙的后任陈公博提出了以民间轻工业为主体,“输出志向工业化”的战略,提出了“保税工厂”等措施,陈公博的经济政策是战后一些国家共通的策略。1928-1933任财政部长的宋子文也积极推进民间轻工业的发展,反对发展国营企业,反对强化国家对经济的管理,反对建立重化学工业。宋子文的主导思想是:1活用民间资本;2抑制政府财政支出;3国际分工协力。为什么重视轻工业发展,陈公博如此解释:作为国家的根本大计来说,毫无疑问应该发展重工业。但为什么着重发展轻工业呢?首先中国缺乏重工业的熟练劳动力;其次重工业需要大量投资和相关产业配合,民间资本很难投资;第三外国政府对本国的重工业有大量的援助金,中国政府没有这个财力。中国需要采用什么样的经济体制,资源委员会的翁文灏有如下论述:现在各国的经济体制,概括的说有三种类型。[甲]完全国营和计划经济,苏联为代表。短时间重整了军备,成为强国,但民众付出了巨大牺牲。但可以参考其计划经济的方法和勇敢前进的精神。[乙]政府完全统治下的全体主义经济,以德意日为代表,同时容忍私人企业。增强国家全体的力量和军备,侵犯其它国家利益。这种体制能够克服自由散漫,在短时间取得成果。但是,中国爱好和平,要为国际和平做贡献。[丙]以自由竞争为主,部分政府控制,以英美为代表。部分政府控制与上述的两类体制不同,是守护和促进市场经济的自由,比较适合中国的国情。但翁文灏是计划经济论者,希望国防优先,政府应该负更多的责任促进国营事业的发展。民国期间以民间轻工业为主,采用自由市场经济体制,抗战时则向计划统治经济倾斜。有意思的是,积极推进民间企业的张謇、宋子文、陈公博等都拥有自己经营的民营企业。由于采用民营资本为主体的自由市场经济体制,民国的经济发展非常迅速。按Chang (1969)的记载,工业增长率在1912-20年间高达13.4%, 1921-22年有一短暂萧条,1923-36,为8.7%,1912-42,平均增长率为8.4%,整个1912-1949,平均增长率为5.6%。而在二战前民国时期,尽管连绵战争,工业增长率仍高达8-9% (Chang 1969, pp20-74)。而在同一时期,日本采用重工业优先的统制经济模式,效益低,增长率低下。一战期间(1915-1918)工业增长率为13.4%,战前工业增长率仅3.8%,20年代的增长率又退回到3.8%。1932-1936由于向战争突入,工业生产又加速,工业增长率达到11.1%。(《工业化的轨迹》P109-110)中国日本在甲午战争后才拉开差距,但中国锐意进行了政治和经济改革,民国期的经济得到了飞速发展,增长率远远高于日本。2、30年代是中国的黄金十年,上海非常繁华,有东方巴黎之称。但这繁荣却是虚壳,918不战而丢东北,抗战时英勇的中国士兵要用大刀向装备精良的鬼子头上砍去,中国面临亡国灭种的危机。抗战期间中国工业不能为前线提供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门重炮。而日本却可以建造当时世界上最大的战舰“大和”,生产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战斗机“零战”。经过高速经济增长,中国远远落后于日本。中国所谓的工业增长实质上是把自己的资源加工好后送到国外,人民生活迅速降低,挣来的钱用于奢侈消费,而没有用来提高民族的知识和技术水准。第六节 战后复兴1945年日本战败,国民经济崩溃,殖民地丧失,不能从殖民地输入粮食和原料。1945年粮食产量只有战前的2/3,粮食危机一直持续到1948年。人均纤维供給量到1949年不足战前的1/4,只有1kg程度。由于遭受空袭,大量住宅被摧毁,1948年时点,80%东京市民没有自己的住宅。1946年的工业生产指数只有战前的31%(图5)。粗钢产量由43年的765万吨到46年的万吨。棉丝由37年的72万吨到45年的2.3万吨。煤炭由41年的5647万吨到46年的2038万吨。除去武器和军舰,和平国富损失了1/4。图5 工业生产指数在一般的印象中,日本从废墟中复兴。实际上,工业设备大体残存,并没有遭受很大的战争破坏。重化学工业基本保持了太平洋战争开始时的水准。纤维等消费品工业损失比较大,主要不是因为战争,而是转向了军需生产。和其它国家相比,日本的工业设备残存率非常高,只是由于外国贸易中止,原料输入事实上停顿,使生产大幅度下降。为了从战后的废墟中重新站立起来,1946年成立了经济安定本部,现在日本经济企画厅(相当于中国的计委)的前身。同年,日本财界的“政府”经济团体连合会(经团连)创立,它是战前的日本经济联盟会及战中的重要产业协议会的延续。经济安定本部1947年的《经济实相报告》:“基于收集的资料和统计数字,把我国的经济现状向国民传达,想要国民一起考虑和解决问题。每个国民需要像考虑自己的家计一样考虑国家经济”,提出了“国も企業も家計も赤字”著名的口号,意思是无论国家还是企业还是家计都赤字了,号召全体国民团结起来共度难关,争取国民理解和协力。经济安定本部实施了一系列的经济统制措施,具体的是:1基于“临时物资需给调整法”的物资统制;2基于“物价统制令”的物价管制;3基于“金融机关资金融通准则”的资金统制;基于“贸易等临时措置法”的贸易统制。经济学家有泽广巳(社会主义计划主义派)提倡“倾斜生产方式”。把有限的资源集中于煤炭和钢铁,这两个产业相互循环扩大,再波及到其它产业。为了筹集资金,设立复兴金融金库,向重要产业重点提供资金。有意思的是当时的吉田茂首相却是自由经济论者。为了经济复兴,采用统制经济体制,资源和资金向煤炭和钢铁行业集中注入。复兴金融金库是政府全额出资的国营银行,向煤炭、钢铁、电力、肥料四部门重点融资。47-48年向煤炭行业的贷款约占同期全国总贷款的1/4。由于没有经济效益,由日银印钞票填补亏损,是47-48年高通货膨胀的主要原因。由于是基干产业先行恢复,消费品生产被押后,国民的生活被压缩到最低,粮食和生活必需品配给,取缔自由市场。1947年10月,东京地方裁判所的34岁法官,由于遵纪守法,拒绝食用黑市的粮食,营养失调死亡。48年的《经济白书》:“配给的实绩,比如火柴1人1天只有4支,肥皂1人1年1个,国民消费的日用品大半来自黑市。”国民节衣缩食,艰难地推动基干产业恢复,日本逐渐从崩溃的深渊中脱离出来。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美国向日本产业界大量订购军需,形成朝鲜特需,日本经济急速回复。第七节 历史的遗产中国经历8年抗战,然后3年内战,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新中国接收的历史遗产,简单的说是“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财阀和帝国主义——三井物产和中国》,作者是名古屋经济大学经济学部的坂本雅子教授。此书是平成14年度日本学术振兴会科学研究费资助下出版,2003年7月第一次印刷。下面是此书的一些节选。中国实际没有自己的政府,实际统治中国的是英美日同盟的商会。1930年前英国为主导,之后日本为主导,美国则门户开放,利益均沾。918后,由于三国联盟,国联自然倾向日本,且日本还与美国商社提携共同开发东北的资源。1911年辛亥革命后,继承了所有的不平等条约和债务。袁世凯以非常优厚的条件做抵押,获得多国同盟的善后大借款。其实,孙中山开出的条件不比袁世凯少,但列强经过评估,最终选择了袁世凯。列强还资助各地方实力派,军阀混战。列强的资本运作、武力及投资,使中国的资源大量流向国外。苏俄支持的北伐军,高扬打倒帝国主义的旗帜。英美日同盟想用武力干涉,扑灭中国的革命。3月24日,北伐军攻入南京,侵入日英领事馆和美系大学。英美军舰随后炮击南京市街,约2000中国人伤亡。但日本军舰没有参与炮击,当时日本的币原外相认为,如果列强武力干预,会助长中国民族主义,还不如资助蒋介石,要蒋介石消灭共产党。3月28日,日美英三国代表在北京开会,敦促蒋介石保护外国人的生命财产,对关系者进行处分赔偿。蒋介石对共产党的镇压,不能不考虑列强的软硬两方面的压力。硬的压力,当时中国领水域有列强170余艘军舰,陆战队正逐次上陆。虽然列强没有达成共同派兵协议,但这样的军事压力是蒋介石发起反共政变的重要原因。软的方面以币原外相为代表,如何给蒋介石做工作,如何给钱,如何提携等等,为了维护蒋公和民主国家的光辉形象省去若干字,一系列的转化工作后,反共政变终于开花结果。列强在不污手的情况下,实现了“煮豆燃豆萁”。以上是此书有关南京事件及412政变的相关描述。在这之前及之后还有许多相似事件描述,由于篇幅的原因,以及为了维护民主国家和蒋公形象,也就不介绍了,往事不堪回首。蒋介石是靠列强扶植的,自然继承了所有的不平等条约和债务。他的轻工业资本完全靠列强维持,对外非常软弱。918时不敢抵抗,77时不敢宣战,因为英美日同盟还有效。英美日同盟的商会通过资本运作,各种借贷款,如铁路贷款,电话电报贷款,武器贷款等,中国则用各类资源、各种税收做抵押。中国的资源大量流向国外,但却统统算成了GDP。中国的民族资本虽然与列强有矛盾,但也依赖列强的设备和技术,轻工业实际上是把自己的资源加工好后送到国外,挣来的钱没有用来改善和提高民族的知识和技术,而是十里洋场,灯红酒绿的奢侈消费,当然也都算成了GDP。GDP在高速增长,人民极端贫困,民族在流血。没有重化学工业支撑的所谓经济发展是对民族的犯罪。1949年,中国12岁以上的人口90%是文盲。而1955年的日本,新就职的学历构成为,中学毕业60%,高中毕业31%,大学毕业9%,人力资本方面中国远远落后于日本。自然条件方面,中国的面积约为日本的26倍。东南部的面积不足40%,却生存了95%的人口,人口密度与日本相当。沙漠、高原、荒芜、干燥、寒冷等环境恶劣的西北部,总面积超过60%,但只有5%的人口。日本是土地狭小的国家,但日本农民的人均耕地却是中国农民的2.4倍,且日本的气候土壤条件比中国好得多。中国农业实际没有多少发展潜力。中国的矿物资源虽然丰富,但人均占有率低,且品位低,埋藏分散。探查技术、采掘设备、运输手段严重不足。中国的近代工业非常薄弱,作为国防自主,经济自立的重化学工业几乎为空白。中国粗钢生产,包括外资工厂,1936年是历史最高水准,才41.1万吨,同样作为殖民地国家的印度同年钢产量为88万吨,不足印度的一半,到1949年时则只有15.8万吨。作为对比,苏联革命前夜的1913年,钢产量为423.1万吨。几乎没有任何重工业技术和人才,而当时的日本则拥有门类齐全重化学工业和大量的专业人才。民国期高速发展的轻工业,早就在战火中烟消云散。1945年的日本保存了完整的工业体系,生产设备基本保留,没有受到很大的战争破坏,只是原材料输入断绝,即使如此,战后复兴经历了约10年时间。而1949年的中国,则一无所有,现代工业技术几乎为零,绝大多数人口是文盲,中国实际落后日本近百年时间。第八节 高度经济成长的秘密随着重化学工业的逐步恢复,消费品逐步放松管制,1955年日本的消费生活恢复到战前水准。日本经济进入高度成长的时代。日本的GDP,从1955年到1973年18年间的实质GDP成长率达到了9.3%,总量近5倍扩大,成为“经济大国”,且人均收入大体赶上了先进国家。约20年的高度经济成长是世界经济史上罕见的事。近10%的高度经济成长,是战前及高度成长期以后的经济成长率2倍以上。战前有坚固基础的钢铁和造船业;战前已经萌芽并登场的汽车、家电等耐久消费财产业;战后初登场的石油化学、合成纤维、电子产业等,推动日本重化学工业急速成长。1955年以前,与先进国家相比,日本的重化学工业的比重低。55年以后仅5、6年间,在数量上成为世界一流的重工业国,如图6。图6 重工业化率的国际比较图中从上到下的国家为日本、英国、西德、美国和意大利。日本的重化学工业率急速提高。推进重化学工业的主体是企业集团。50年代中期是三菱、三井、住友,60年代初又形成了富士、第一和三和,共6大企业集团。日本的大银行也是它们办的,三菱银行、三井银行、住友银行、富士银行、第一银行和三和银行。近年由于银行不良债权问题进行了合并重组,剩下4大银行,分别是三菱银行、住友三井银行、瑞惠(富士、第一)银行和UFJ(三和)银行。银行不仅给财阀伞下企业贷款,还给财阀外部企业提供资金。伞下企业贷款大约只有20%前后,而战前主要是给伞下企业提供贷款,形成了更大规模的企业集团。由于现代技术高度复杂,需要很多专业门类协调配合,银行采取一种被称为“系列One set支配”的独特投资政策,对新兴产业在财阀内部施行成龙配套的投资,便于系统地导入外国技术。由于各财阀的技术背景相同,技术垄断的可能性小,促进了财阀间的技术竞争。企业集团内部的企业相互持股,增强集团内部联系的纽带。同集团的经营者结成社长会,如金耀会(三菱)、五日会(三井)、白水会(住友),进行情报交换和恳亲,统一及调整集团意志,具有经营执行委员会的特性。财阀的产权模糊不清,47年财阀家族及财阀系的主要经营者被强制排除在经营阵之外。以大企业为核心,还有大量的部品下请、协力的中小企业群。大企业对伞下的下请企业群择优选择,通过持股、金融援助、人员派遣等进行经营指导,特别进行质量管理等技术指导,并且还把它们编入自己的经营计划。对伞下企业进行选择育成,比较典型的有日产的宝会,丰田的协丰会,三菱和川崎重工的下请协同组合等。高度成长期的日本被称为“企业国家”,即国家整个是一个企业,叫“日本株式会社”。有以下三个特征:(1)通过财政投融资等方式,国家机器将巨大的货币集中,是转化为生产资本的中介者和组织者。(2)国家机器自身拥有巨大财富,是高度集中的生产经营主体,形成作为大机能资本家出现的国家垄断。(3)国家装置对生产、流通、信用、土地、资源利用,贸易、资本输出等诸分野进行规制,也就是国民经济的“组织化”和“计划化”的展开。高度成长期的“企业国家”的权利构造是政官财复合体。国会的机能低下,实际的权利核心是财界的代表经团连,经团连才是日本真正的政府。首先,政府的各项政策由经团连提出公式意见书,为了制定政策,经团连内设置了各种委员会,与政府的各省、厅、部、局、会对应。其次,经团连向政府的各审议会、调查会、恳谈会派遣委员。对于全体产业经济的审议会,关系省厅必须邀请经团连的委员成为通例。第三,各省厅的担当局与经团连的事务局保持日常接触,进行政策调整。制定新政策法律的省厅,担当官需要事前与经团连的事务局会晤,询问财界的意向,然后做成政策的原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