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5 */ 谁该为成败盛衰负责?(4) 也许你会说—他们都是农民工,没有受过教育,他们不拿命换钱他们怎么办?我告诉你,如果你这么想,早晚有一天,你也会被逼着“拿命换 钱”—因为你的这种想法—生命分高低贵贱的想法,就是一种杀人的想法。 在这里我无意讨论一个权利问题,也无意讨论社会保障等等方面的事项,那超出了这本书的范畴。我只是早就听够了,已经有无数的人告诉过我了—这个世界就是不公平的,富人就是要比穷人更有权利,否则谁还要去做富人?社会进步就是要牺牲穷人的利益,如果穷人和富人之间只有一方能满意,我们当然要让富人满意—这就像员工和老板一样,不能让老板满意的员工不是好员工,我们应该把这样的员工赶到大街上。如果有人遭遇不幸,那么是他自己的事,因为这个世界上总有各种各样的不幸,不幸的人一定有自己的责任。 好吧,就让我们忘记对公正公平的追求,放弃对“缩短贫富差距”的探讨—我们问自己一个问题—我们活着的目的是什么?至少是为了让自己快乐吧?是为了让家人幸福吧?那么,就请记住——工作和事业是有区别的。事业是值得你为之努力一生的,有的时候你必须为了事业而忍受许多痛苦,但工作,它不过是生活的一个部分,我们工作是为了更好的生活,而不是相反—没有人生来是为了工作的,除了奴隶。你该学会区分你的工作和事业的关系,有的时候为了事业的缘故,恰恰必须不断地放弃眼下的工作,恰恰无法做一个肝脑涂地的员工。 也许你会说,如果所有人都在拼命工作,我怎么办?他们每个人都加班到夜里一点两点甚至通宵,我怎么办?老板只喜欢这样的员工,如果下班就回家,那么可能不久我们就失去工作了——没有工作我们怎么生活? 我知道你说的是事实——确实有这样的公司,为什么?许多人会说,这是因为中国人口多,不愁劳动力,所以没有办法保护员工利益,其实我认为根本不是这个原因—顺便说一句,人都有贪婪自私的本性,而法律要做的事情就是限制这一本性,如果法律不健全,那么本性中恶的一面就会被激发出来—因为假如一家公司赤裸裸地拖欠员工工资而不受到惩罚,立刻行业内的其他公司就会跟进,最后甚至会成为行规—比如曾经建筑业就大规模地拖欠民工报酬。谁都知道这样做可以压低成本,而又没有法律规定不允许这样做,或者即使有法律规定不允许这样做,那又能怎么样?民工知道怎么使用法律吗?即使知道,他们敢吗? 我不愿意教给你阳奉阴违——尽管许多公司的员工都这样做,开始我觉得这样的员工很令人讨厌,但后来我懂了——这是因为他们就职的公司实在太糟糕了,如果在这样的地方,再没有任何借口,还成天惦记着高难度的“送信”,那就等于把绳索套在脖子上,自己再使劲拽。当然,我不是倾向让你去回避你该负的责任,任何时候你都不要这样做—你的工作并不值得你撒谎,你没有必要让自己成为一个阳奉阴违的小人—除非是为了活下去不得已偶一为之。 我给你一个相对来说比较有操作性的方法——如果你的工作一定要你透支健康,你一定要缩短这份工作在你生命中的长度,你想一想,你为什么非要这份工作不可?不就是因为你没有选择—你之所以没有选择,无非是因为你没有经验,没有人脉,没有钱。那么好,趁着年轻,在最短的时间内熟悉你的专业,尽量不要太多不必要的消费—比如暂时不做度假计划,争取家人的体谅,跟父母说明情况,你需要一段积累财富的时间,让他们不要太着急收回教育投资,暂时不要买房买车,也不要在爱情上花太多的钱,你给你的爱人时间就行了,如果对方需要你的腰包,那么你劝他再等一等,如果因此失去了对方,那么记住后悔的不是你—在你的面前,你要有漫长的人生,不要在一开始就被那种不能为你忍受简单生活的人绊住。 然后当你手头有了一定的积蓄,你的工作也有了一定的经验,这个时候你就该考虑你自己的生活了—你要相信自己,如果你失去一份自己不喜欢的工作,你就永远也找不到工作了,那只能说明你笨或者运气太差。当你手头有了积蓄,你就不会太在乎你的老板,大不了不做了——这个时候你要积极积累你的人脉,让更多的人了解你,知道你想做什么,能做什么,当有人请你加盟的时候,你就可以挑选和提条件了!记住,一个苛刻的老板,他永远只配用没有经验的新人,他活该在竞争中处于劣势,并且被淘汰。在《致加西亚的信》一书中,作者试图告诉你,如果你不为你的老板好好干,你就会失去工作,我告诉你—如果你有本事,这个世界上到处都是工作,而至于你的老板,你知道每天有多少老板因为失去人才而丢掉自己的产业吗?不要惯那些没有见识不懂得尊重人的老板的狗脾气,他们根本不配成功—也许你会说我太意气用事,也许你会说无毒不丈夫,我告诉你,在这一点上,咱们真应该向别人学习—尤其是美国人和英国人,他们至少能做到在公开场合承认对人的尊重,包括对他人情感的尊重—这甚至是他们立法的基础。比如哈里王子,在一个朋友的化妆晚会上,穿了一身纳粹的军服,媒体震惊,舆论谴责。据说,哈里王子的父亲一夜没睡,他决定将哈里王子送到奥斯维辛集中营,接受历史教育—而哈里王子在当天晚上就做了公开道歉。如果我没有记错,赵薇也穿过日本军旗照相,虽然媒体有愤怒的,但很快就有人说第一赵薇有穿什么衣服的自由,第二咱们也应该宽恕日本人,中日友好那么多年了。日本人和日本军国主义之间的区别就像德国人和纳粹分子的区别一样明显—在欧洲,不要说政治家、皇室成员,就是一个艺术家,如果敢对纳粹说“宽容”,敢对什么人穿纳粹衣服表示“人家有这样的自由”,那他试试看—对欧洲人而言,对纳粹的态度是最大的政治原则问题,没有任何回旋余地。但是对于我们中国人来说,尤其一帮傻冒伪知识分子来说,他们还振振有辞地给你讲什么“宽容”“自由”,他们怎么就不明白,你对强盗的宽容,实际上就是对受害者的不公呢?你给予别人侮辱你的自由,你就是在公开侮辱“自由”本身?/* 16 */ 谁该为成败盛衰负责?(5) 我还记得有一年有个外国人穿了一件告诫中国人的T恤在南京逛街,愤怒的南京市民要求他必须脱下来道歉。于是又有一帮傻冒伪知识分子议论说:“又没有法律规定不允许外国人穿告诫中国人的衣服逛街”“南京市民要求人家脱衣服道歉是不礼貌的”——我觉得这帮伪知识分子基本上是学傻了,什么叫自由?自由是不是就意味着能随便伤害别人的感情?如果这么说,哈里王子在私人聚会上出于好玩扮演纳粹士兵,身为一名王子连这点自由难道都没有吗?当然没有,因为他伤害了犹太人的感情!他对不起那么多惨死在集中营中的犹太人。在许多伪知识分子脑子里,他们认为人的感情是不值钱的,他们会说—要有理智。包括汉奸墓被砸,他们也说,砸墓是不理智的,废话—理智谁还砸啊?人的情感本身就包括愤怒,尊重人类的情感,就包括对愤怒的尊重——难道对应该愤怒的事情,保持麻木不仁视而不见就是有心胸有理智吗? 我曾经看过一个电影,《律政俏佳人II》—剧中主人公是一个哈佛大学法律系毕业的高才生,她在一个著名的律师楼实习,到实习结束那天,她做了一个案例:一家著名的化妆品公司滥用动物做实验,她认为这是不合法的。 但是她公司的老板说:对不起,法律没有规定这不合法。 她说:“那么我们应该努力修改法律以限制这种行为。” 于是她被炒掉了——我们有谁会像这个小美妞那样去争取修改法律并认为这是最酷的事儿?如果有中国人这么干,估计国内那帮伪知识分子早在那里嚷嚷:法律没规定,不要那么不理智。 ]法律规定的是人们行为的底线——而且法律是可以修改的。英国著名女权领袖曾经有一句名言——在那个时代,妇女是没有选举权的,但是她坚持认为这一法律必须修改,为此她被拘禁被审判—当她站在审判席上,她说:“WE ARE HERE NOT BECAUSE WE BREAK LAW,BUT BECASUSE WE WANT TO MAKE LAW(今天我们站在这里,不是因为我们违反了法律,而是因为我们想要制定法律)”我不是要你向她学习激进,我是要你像她那样正义—你可以说你不愿意为追求正义而失去平静的生活,那么起码你要懂得尊重那些为正义而努力的人,悄悄地在内心深处站在他们一边,默默地支持他们,而不要像一些伪知识分子学习,他们满嘴时髦的词汇,但内心里早已丧尽天良—不要搭理他们,你越搭理他们,他们越跟你说虚妄的责任,猥琐的友好,害命的理性。他们表达的不仅是对人性的不尊重,而且还是貌似高雅、貌似理智和貌似平等的气象,他们败坏了知识的名誉,倒尽了文明的胃口。/* 17 */ 成功的人生至少需要一张跳板(1) 去年我采访过两个给我印象非常深刻的女人——我之所以说她们给我印象深刻,并不仅仅因为她们是成功的女人,而是因为她们的人生态度。 第一个女人叫梁凤仪,她是华人世界最富有的才女—人们说,她一支笔打造出几亿资产—成功创业、才华横溢、嫁入豪门,世上女子所有的梦想,梁凤仪似乎都实现了—她创办公司,三年进赚9000万;她写小说,十年出版超过100部;她爱我所爱,丈夫为香港商界翘楚,投资遍布世界各地—她的人生如她的一部书名《世纪末的童话》,她在书的前言中说:“世纪末究竟还有没有白马王子与灰姑娘的例子?我给读者的答案是:有。但,很少。” 梁凤仪的第一部小说名字叫《尽在不言中》,正式面市时她已经39岁——那个时候,她的第一次婚姻已经结束。一个年近不惑的离异女子,又因厌倦派别厮杀的办公室政治离开公司,等着她的该是什么?有谁会想到一年之后,她不仅成功加盟永固纸业成为董事,并因一段广为人知的恋情而令世人羡慕—假如你读过梁凤仪的财经小说,你很容易就能在她的小说中找到那样一位“男一号”—眉宇之间的英拔,永远叫人觉得出类拔萃,鹤立鸡群;且“身份极之娇贵”—一般是香港著名世家的家族代表以及掌权人,其商业地位一言九鼎,无论是人品还是眼光都让人无话可说—梁凤仪的丈夫黄宜弘正是这样一位男主角,他出身显赫,商誉极好—目前不仅担任香港永固纸业有限公司主席,合兴集团副董事长,金利来集团及亚洲金融董事,同时还是全国人大代表,香港立法会议员,香港中华工商会副会长等,投资遍布世界。而梁凤仪本人,则非常像她自己笔下的商界女强人—短头发,脸圆圆,精明干练,性格直爽。 我在采访过她之后,曾经有人问我,如果她没有嫁入豪门,如果她没有后来的成功,你还会佩服她吗?我说单单是她39岁敢于辞职并且一生不肯与自己不喜欢的人合作,就已经让我很佩服了。 另一个给我很深印象的女人是亚洲网通的总裁张潇清,她最欣赏的一句话,是通用电气新任CEO伊梅尔特的一句话,一个好的工作应该“appeal to the head, appeal to the heart; appeal to the wallet'(同时吸引头脑、心灵和钱包)。” 她的第一份工作是在一个机关当翻译,她不喜欢机关的工作,而且她也不愿意自己一辈子只做一个翻译,所以她想尽一切方法离开那里—终于她如愿了,跳槽成功,她担任了瑞士联合银行北京代表处首席代表的助理—上班第一天,她就开始拜访客户,这一举动让她的老板不高兴了,老板所需要的是一个给自己安排日程的秘书,而不是一个能干的业务经理。如果是你,你怎么做?张潇清才不会让别人的意愿决定自己的人生呢,她就是要做业务,既然自己公司不允许,那么就暗中努力吧。她照样做她的助理工作,但是她很清楚做一个完美的秘书不是自己的理想,她观察别人如何做业务,并且自己买了大量的相关书籍。那个时候她在国贸上班,有一天她中午吃饭的时候,发现国贸的8层有一家公司在招人,吃过饭以后她就去了,她就职的公司在12层,很容易就去面试了。面试之后不到两个小时,人家公司就给她打来电话,原本给她的职位是行政职位,还是做秘书,她不干,要求担任助理经理,这家公司就是AT&T中国公司,张潇清从不避讳,瑞士银行就是自己的跳板,她就是要通过这个跳板,达到人生的新高度—如果她是一个任劳任怨的员工,她至今也许还在那个公司做着自己不喜欢的秘书工作,并且战战兢兢害怕老板找到比自己更价廉物美的年轻继任。 我可以给你一份张潇清的简历,其实许多至今在外企担任重要位置的人员都有一份类似的简历—对于他们来说,大多数人一生不只做过一份职业,他们也都有过不被老板喜欢的时候,但是他们的成功在于他们不为那些不喜欢自己不欣赏自己的人工作,他们努力展现自己,让真正欣赏自己的人发现自己。 现在我们来看张潇清简历——1990年11月,担任瑞士联合银行北京代表处首席代表的助理;1992年7月,进入AT&T中国公司,先后担任助理经理、业务总监等职务;1997年2月,进入AT&T总部,先后担任国际业务部业务经理、国际数据部产品经理;1999年3月,担任AT&T中国公司通讯业务部总经理,负责AT&T中国公司通讯业务部所有业务;1999年7月,担任环球电讯中国区总经理。从这张简历中,你看出了什么? 也许对于我们来说,梁凤仪是一个传奇,不是每个人都有机会在失业以后邂逅商业巨子并嫁入豪门的,那么我们就说说张潇清吧—实际上,我认识很多像张潇清这样的人,他们没有一个是老老实实等闲之辈,他们懂得自己的价值。张潇清跟我说,她从来没有一种打工的心态,她一直是很自我的,她永远在做好自己份内的事情的同时,还在找更好的机会。 我从来没有在一个外国公司的墙壁上看到类似“今天工作不努力,明天努力找工作”这类威胁性的口号—虽然许多中国本地的外企已经有点这方面的苗头,但是据我所知,在任何一个企业,得到提拔和赏识的员工很少是那些励志书里鼓吹的那类员工,如果一个企业只知道提拔这类员工,你一定可以发现这家企业在走下坡路。/* 18 */ 成功的人生至少需要一张跳板(2) 也许一个不会对老板弯着腰说“是”的员工可能不如那些“没有任何借口”的员工更容易在一个职位上“做得久”,但人生的成功与否,比的并不是谁能在什么职位上干得更长—在香港被誉为打工皇帝的张永霖在电盈只做了三年,然后就被打入冷宫—坊间传闻,他拿了4500万元的离职金,但是他自己说没有那么多。他说他之所以能在离职之后自组公司,是因为他早就懂得“积谷防饥”。 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我们必须懂得即使做到“打工皇帝”,还有可能失宠下台—既然这样,不如早一点给自己“积谷”。你必须在一开始工作就明白一点,你的老板并不会因为你是一个全然听命于他的员工就保证提拔你,或者永远不让你失业,如果有一天你发达了,你昔日的老板没准儿还毛遂自荐到你帐下来呢,世间的事原本就很难说。 因此,你要懂得珍惜你的时间—你要在最短的时间内掌握你这个位置所需要的技能,之后你就要开始寻找机会。我说的寻找机会并不是说要你阿谀奉承,你不必那样—我给你讲一个故事,名字叫“勇敢地敲开老板的门”,说的是有一个人,在一个著名企业做了很多年,但是顶头上司一直没有提拔他,连他的下属都被提拔了,但是总是轮不到他,这个人很苦恼,有一天他敲了老板的门,问老板他还有没有被提拔的希望。老板对他说,没有,至少在这家公司没有。 这个人谢了老板就出来了,他人到中年,不可能轻易辞职,家里还有老婆孩子,但是他从那天起就对自己在本公司发展不抱任何希望,他到处寻找机会,终于找到了一个机会—现在他是另一家著名公司的CEO。请你相信这个故事是真实的,我之所以不肯把当事人的姓名和公司名字说出来,是不想引起不必要的麻烦。假如你怀疑这个故事,那么就请你去查查那些在中国的外企,他们的CEO有几个不是跳来跳去的? 北京甲骨文华东暨华西区董事总经理李绍唐—连他自己都说,如果不是因为“勇敢表达”,老板如何才能在满眼人才中发现他—既没有任何家庭背景、又没有留过洋、而且还没有MBA学历。在被任命为甲骨文台湾地区分公司总经理时,他曾令业界跌破眼镜。而当他以“心诚业勤”的领导管理风格,实现公司业绩逆势成长时,再次跌破众人的眼镜。 据报道,李绍唐从小家境贫寒,并没有很深的家庭背景,大学毕业后,从众多竞争者中幸运地进入IBM,兢兢业业地从底层做起。他在接受采访的时候,曾经这样说:“我要奉劝年轻人,出了社会,你要敢于敲你老板的门,否则你怎么知道什么时候你该离开,自己有没有前途?” 李绍唐不仅去敲老板的门,也经常去敲公司里那些高阶主管的门,问他们:“你可不可以告诉我,如何才能做到你现在的位置?你认为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是什么?”在IBM工作的第15年,李绍唐已经做到协理。40岁时,他勇敢去问老板,“你老实告诉我,我到底有没有爬到金字塔尖端的机会?” 得到的答复是:“机会不大”。 IBM人才济济,企业文化非常强调“辈分”与“派系”。上司告诉他,在他的前面至少排了十个人。即使他愿意等,只怕轮到他,也是30年以后了。如果在IBM做到退休,可以领一笔数目不小的退休金,但是李绍唐的梦想是做CEO,所以,他开始寻求IBM之外的机会。在耐心等待了两年半之后,他等来了甲骨文台湾总经理的空缺。2003年6月,李绍唐被任命为甲骨文华东及华西区董事兼总经理。 很少有人像李绍唐那样,敢单刀直入地去问老板:“在未来三五年内,我是否有往上升迁的机会?” “如果我继续保持努力,未来有哪些升迁机会?” “如果我要做到某某职务,还欠缺哪些条件?” 其实,想穿了就没什么不敢问的—大不了得到一个否定的答复,又有什么关系?总比死呆在那里,每天都在心里盼着今天老板该高看自己一眼强吧?记得采访张潇清的时候,她曾经跟我说,只要有人跟她抱怨说现在的公司不好,或者老板不重视自己,她就会劝那个人:“算了算了,反正你也不喜欢呆在那里,赶紧看看有什么更好的去处,你就把这个地方当做一个跳板好了。” 我想我要对你说的意思也是一样,如果你想获得成功,你就需要一块跳板;如果你离成功的位置太远,你就需要找到那些真正赏识你才华的人—中国有个成语叫“贵人相助”,你需要找到你生命中的贵人,就是那些肯给你机会的人。效命于一个只相信用所谓的“军法”管理企业的人,那对于你来说,是在贬低你的价值—你要成功,至少首先要选择成功的方向,那些坐在办公室里把自己幻想成总统和司令官的老板,是没有希望的老板,你跟着他们怎么可能有出头之日?再说,人降低自己做人的底线是没有止境的,这就像人的贪婪也是没有止境的—如果你的老板是一个妄自尊大的人,你无论怎样做,他都觉得你还不够—你已经不提供任何借口了,但是他觉得你还是对不起他,因为他给你发薪水了,这薪水他原本可以发给别的人的。我认识一个公司的中层管理人员,他永远认为他的员工要对他感恩戴德—他最喜欢说的一句话就是:“我其实是可以炒了你”。他的一名手下因为无法忍受他的颐指气使,负气辞职,几年以后这名手下相当出息,成为其他公司的销售总监,连续数年使公司销售业绩稳步增长。但是当初的这名顶头上司不仅毫无愧色,反而说,如果他不是因为在我手下干过几年,他怎么能有几天这样的成果?话传到销售总监的耳朵里,销售总监笑笑说,我现在不恨他,我只是希望他干的时间越长越好,因为他干的时间越长,他毁掉的人就越多,他的公司就越差,根本不用我去收拾他,他就完蛋了。当然他本身也不配成为我的对手,更何谈感谢还是仇恨?/* 19 */ 成功的人生至少需要一张跳板(3) 我们常常说,最终的竞争就是人才的竞争—人才和奴才虽然只是一字之差,但是二者境遇大不相同。人才是独立的,正因为独立,所以具备可流通性。优秀的人才就像硬通货一样,即使偶有贬值,但总归还是硬通货;但奴才则是不一样的,虽然也有一辈子过得好得不错的奴才,但是那全要靠着找到一个好主子,万一主子变了脸,奴才就很难再找到工作了。人在概念上都容易把自己定义为人才,但是在操作中却容易在手段上漂移—不自觉地,或者违心地做了很多本来不是一个“人才”应该做的事。我的意思是很多人其实不能简单说是哪一种极端的分类,而是一种比较摇摆的中间人。这是一个事实。 这个世界不乏劝世者,也许会有很多人扮演着过来人之类的角色,把所谓的“逆耳忠言”当成一个所谓的心灵鸡汤,这些人到处都是,他们有的时候是真心怕我们受到伤害,而有的时候,只是把他们习惯的思路当成经验传授。他们并不希望身边充满了独行者,也许是因为独行从某种角度贬低了他们的价值。这些即使永久存在下去,只不过是一些“劝诫”,或者“江湖经验”,但是把它作为企业治理的根本来向员工传达,实际上这些领导者扮演的是,把“江湖经验”科学化的险恶角色。这种危害对于年轻者尤甚。年轻人可能可以忽略所谓的“劝世良言”,但是他们可能无法抵挡被包装成管理科学的东西。 年轻人充满着成功的期待和事业的激情是很正常的,会经常犯下急功近利的错误,不过这都不是你成功之路的障碍,真正的障碍是你精神上完全放弃自己的立场,你被这样的“江湖经验”和“管理科学”左右,并继而用它去教育你未来的下属,你就完了。但是我必须承认,“它们听起来太有道理”,我也必须承认它们似乎到处都能找到佐证。不过如果你的精神上是独立的,你就会判断,包括我在这本书里的话,你都可以完全有反驳的权利和自由,但是我希望那是完全出自你的思考,你的逻辑,不是来自哪一个大发雷霆的老板,或者是哪一个密切的亲戚,以及哪一个怯懦但是心地善良的前辈。 独立是很重要的,每个人的智慧都没有被别人贬低的权利,但是如果这个人把自己的利益包装成智慧,让其他人为自己的利益拼命,并因此夸奖他们是一个好员工,是企业不可多得的人才,这种“人才论”是需要我们警惕和用舆论剿杀的。我还必须告诉你,独立很艰难,有可能你需要为自己的独立付出一定的代价,但正是这些代价使你获得积累,并最终过上一种无愧于你生命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