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处世妙办事:做人做事的糊涂艺术

第1节:前言  前言  "难得糊涂"历来被推崇为高明的处世之道。人生在世,总有许多不如意和坎坷,有积怨也有突来横祸,有意外的惊喜也有沉重的打击。人生在世总是脱不了与人的干系,即使你出家在外,也逃不出人的定数。宠辱不惊、得失不计是不可能达到的顶巅。只是我们去面对时"糊涂"一点,及时把心态调整到正常状态。积极生活,平常工作,有如天边闲云,何处来何处去任其自然。尽可能地把思想放到局外去考量。对人、对已都要放宽去想,大事不糊涂,小事不计较,遇到问题心中几分清醒,言行少许糊涂,进退自如、伸屈悠然,不亦是左右逢源,游刃有余吗?俗语总结得好:"人情留一线,以后好相见"。  "难得糊涂"是一种难得的品德,是一种大丈夫的气度,是一种放眼未来的襟怀,是一种超越俗世的大智大勇。正是"难得糊涂"的警醒,才能使人们在当今的纷争世界里,闲看庭前花飞落,漫随天外云卷舒;才能宠辱不惊,去留无意,于利不趋,于色不近,于失不馁,于得不骄,以豁达之情笑看风云变幻、潮起潮落。  "糊涂"不是犯傻,不是愚昧;而是一种气度,一种修养,一种智慧。生活中有些事情不必过分认真,过分计较,还需要点糊涂的态度。  当然,装糊涂不是"留一手",不是等"秋后算帐",而是为了给对方留点面子,给矛盾缓解留点余地,给生活也增添一点"朦胧美",有时还会成为恋人之间、情人之间、夫妻之间增进情感的一个机遇。  世间的万物,并非如溪水般清澈见底,人的见地亦不可能完全统一,待人、遇事有些时间不得不糊涂度过。"水至清无鱼,人至精无友"古训的得来,绝非是文人凭空臆造的,而是对人世纷纭的总结,虽然字里行间有些灰调子,但不可置否这是一种经验式的实用主义。这种主义在现实社会中还是闪烁着人类智慧的火花,这就是"难得糊涂"生命力的所在。  郑板桥所言的糊涂,并非是懵懂中的一塌糊涂,不分青红皂白地得过且过。我们面对的社会,是一个矛盾结合体;我们面对的人们,是一个具有主观情感的变化物;我们面对的事,是一个特定环境综合的结果。人与社会、人与事、人与人,错综复杂,千奇百怪,千变万化。更何况在许多情况下,并不需要去理出一个是和非,因和果来。倘若如是,我们整天都会纠缠在一些细枝末节上,纵使弄出了头绪,也于社会于事于人无补益。  "聪明难、糊涂难,由聪明到糊涂更难"。糊涂便是极为不易的淡泊名利,而板桥先生还要在"糊涂"前加上"难得"两字,可见要达到此种人生境界,并非单单自然的造化,必须经历后天几多的锤炼。先生之言至诚,便是为了天下人少些私欲近利,为人民为民族为国家谋更多更大的利益。  人生在世,最重要的是安身立命,而平平安安地过一生,却并非那么容易。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经历过这样的情景:多年同事突然反目成仇;昔日朋友突然不欢而散;刚犯错误就有人落井下石;升职加薪有人暗中使坏;妻子说你不顾家庭,领导说你不识抬举。在那一刻,你一定会从心里发出叹息:做人难,处世难,难于上青天。面对这些重重难题,我们究竟应该采取怎样的方法和技巧来应付呢?完美的答案,就是细读--《难得糊涂》。  这本将古代处世智慧与现代社交精华结合于一体的通俗专著的妙处在于把大智若愚、大巧若拙、大辩若纳、大柔若刚、大屈若直、大进若退、大安若危的智慧贯穿于人际交往的各个方面,并在为人处世、社交办事、经商做官、家庭生活等方面总结出了一系列实用而有效的办法。它告诉我们如何处理社会上、工作中遇到的难题,更为我们解决家庭、友情、爱情等方面的困惑提供了针对性的答案。阅读它、理解它、学习它、运用它,你将会受益无穷。第2节:糊涂一下也无妨  第一章:为人--低调生存的糊涂艺术  "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一生为官清廉,流传于世的"难得糊涂"便是为人处世的一面镜子,"想聪明难,想糊涂更难,由聪明转入糊涂更是难上加难。  "难得糊涂"实际上是最清楚不过了。正因为他看得太明白、太清楚、太透彻,却又对个中缘由无法解释,倘若解释了,更生烦恼,于是便装起糊涂,或说寻求逃遁之术。难得糊涂表面上看似是一种傻子的行为,甚至会引人嘲笑,实际上难得糊涂是一种做人的境界,不仅不傻实乃聪明之至!  糊涂一下也无妨  糊涂是一种心态,一种做人的智慧。世上许多事,本没有搞那么清楚的必要,得过且过,偶尔糊涂几下又有什么大碍呢?  人们一向认为混沌就是世界的本源。在东方,中国有盘古开辟天地之说,有夸父身化万物之说,说明世界原本是混沌一片,无所谓天与地,亦无所谓有真假;现代科学也论证了,最初的地球上没有空气与生命,最原始的生命体在雷电中产生,在海洋中生存发展,尔后才进化成现在这样的大千世界。  人类社会的发展也是从混沌空间走向明晰和精确:数字逻辑的严密、物理化学的缜密实验和论证、仪器仪表的精确完美。但是就在这精确与严密中,人们发现了人生的苍白与无奈,连人也成了一部精确的机器,凡事斤斤计较,凡事追求因果必然。  一切都清楚明白使事实反而更加苍白无力,雾里看花的效果才是最好的。在艺术审美中,所谓的"神秘"和"空灵",所谓的"尽在不言中",所谓的"不着一字,尽得风流",正是模糊朦胧产生的巨大效果。  追求精确是没有止境的,研究物质组成,人们发现了分子;深究分子组成,又发现了原子;分析原子结构,又发现了电子和原子核,今后还会有人继续研究下去,但世界的无极与太极,使人们犹如闻到香味而去追寻黄油一样,无休止地追求下去,但每前进一步都将显得更艰难和代价的昂贵,人们如一架精密仪器在为了寻求准确而工作。  但是,什么是"精确"本身就很模糊,人们认识到"精确"的无限,于是转而研究模糊,这反映了人类认知过程的巨大转变和飞跃。混沌学、模糊理论产生了。人们高兴地发现,精确远不如模糊更符合事物的本原。而且这门科学亦开始应用于洗衣机、电脑信息产业等领域,前景广阔。  由此可见,人类的总体认知过程,包括世界本身恰似一螺旋:从混沌开始,归于混沌,中间走过了数字和精确。科学正返朴归真。  天道人事,从终极意义而言,无不归于混沌,归于糊涂。  自清朝文坛奇人郑板桥写下"难得糊涂"这一千古不朽的四字之后,"难得糊涂"便成了许多人的人生箴言、座右铭和行动指南。  历史发展到今天,呈现出纷繁复杂、变幻万千的万花筒般的景象,在这样光怪陆离的大千世界里,很多人处在事业未竞的悲哀、爱情失败的痛苦、人际关系复杂的苦恼与管理头绪的混乱之中,世界虽未走到尽头,但失望、沮丧的情绪却笼罩了这个纷乱的世界,于是乎,"难得糊涂"的书法作品四海泛滥,糊涂的学问五洲尊奉。然而对于糊涂学这一古老的命题阐释,正可谓"百家争鸣"、各有千秋。  其实,糊涂学并非神秘的高深莫测的学问,可以说,它是人生随处可见的学问,回望我们祖先所创造的灿烂的传统文化,他们早已为我们解决了这个困惑,提供了各有侧重而又相互贯通的答案。  儒家说:"'限我'是糊涂"。  道家说:"'无我'是糊涂"。  佛家说:"'忘我'是糊涂"。  兵家说:"'胜我'是糊涂"。  每个人对于糊涂,都有不同的理解,每个人也会悟到不同的真谛。  糊涂是大智若愚、宽怀忍让;是大勇若怯,以柔克刚;是处事不悖,达观权变;是外乱内整,内精外纯;是有所不为,而后有为;是宠辱不惊,是非心外;是得意淡然,失意泰然;是宽容忍让,不计前嫌;是不为物喜,不为己悲;是乐天知命,顺应自然;是淡泊名利,知足常乐;是与世无争,宁静致远;是居安思危,未雨绸缪;是保静养神,清心寡欲;是沉默是金,寡言鲜过;是谤我容之,侮我化之……。  难得糊涂,人才会清醒,才会清静,才会有大气度,才会有宽容之心。说到这里,你总会明白了吧?我们说的"难得糊涂"就是不糊涂。所以,"难得糊涂"也是为人低调生存的一种艺术。第3节:不要死盯对方的缺点不放  不要死盯对方的缺点不放  难得糊涂是一种为人之道,也是对生活所持的一种人生态度。现实生活中,凡事都去斤斤计较,凡事都要弄个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凡事都要一是一,二是二。长此以往,这样做人就会感觉很累,就会深陷这烦恼人生中而不能自拔的。与其焦头烂额、身心疲惫,还不如中用一种难得糊涂的思维方式来坦然面对。  人们都有这样的毛病,在恋爱的时候总觉得对方的一切都是优点,一切都是独特的。瘦了那叫苗条,胖了那叫丰满,脸上长了一个小斑点,那叫美人痣。难怪有人说,恋爱中的人都是糊涂的。那么婚后就不一样了,日子越长,对方的缺点、错误也就暴露的越多了。原来自己魂牵梦绕的人躺在身边不停地说着梦话,脸上的皱纹越来越多,皮肤越来越粗糙。最受不了的是整天唠唠叨叨,啰里啰唆,反正怎么看都不顺眼,于是乎一场战争一触即发。其实自己可能也在对方心中大打折扣,如果对方从不说你的不是,那是对方懂得难得糊涂的道理。什么叫性格不和,什么叫没有基础,早干嘛呢,其实,就是彼此之间抓着对方的"辫子"不放,最后相持不下。这时,如用能像婚前那样,以难得糊涂的方式来经营家庭,一定会幸福。  经营家庭如此,经营事业也是一样的。有一位中学老师,他带的班级年年都被评为优秀班级,他个人也多次被学校评为优秀青年教师。在记者采访时他说,老师谁不想自己的学生十全十美呀,可哪里有这样的学生呢?孩子总是在不停的奔跑,不停的犯错误。这时,你不能抓住他们的小辫子不放,天天这样,不气死也给累死了。有的老师说人家做生意的叫开门见喜,我们叫开门见"气"。如果你还未进教室就有同学跑来告诉你红墨水瓶翻了,教室讲台上一塌糊涂;或者你还没进教室门有的学生告诉你班里有好几个"调皮"正在校长室里告你状,这时,你一定要沉住气。更为关键的是你不能因为这次犯错就让他们万劫不复。不要马上发火,静默十秒种,对你和学生都有益处。不能一看见调皮的、成绩差的就气不打一处来,不能只盯着他们的短处和缺陷。不能把学生的不足、无能在全班抖露,这样你就是用好心害了他们。对于学生的缺点我们应抱着难得糊涂的态度,不是不要他们改正缺点,而是为了彻底解决。任何一个人都应是扬长避短,只有充分发展了自己的长处之后,才能有力量弥补自己的不足。你对一位长跑拿了冠军的学生说:把这种精神放在学习上,你一定也会得第一。他听了会信心倍增。难得糊涂应是把学生的闪光点看得清清白白,无限夸大,让星星之火燎原。而对学生的缺点模糊一下,弱化一下,容忍一下,他们何尝不知自己的不足呢?  看来,"难得糊涂"是大智若愚,是对小恩小怨的不执著,不计较,是性存忠厚,是对弱小的体恤宽容,是一种良好的道德修养。观世人,多对人斤斤计较,对别人的缺点用放大镜来看,连毛孔组细都瞧得个真真切切明明白白,于自己,却是糊里糊涂,从不曾拿个照妖镜来照照自己又是何方神圣,这是人性的弱点,若世人都能换个视角,对自己多检点,对别人"难得糊涂",从此天下太平矣!当然,这种"难得糊涂"是用在善良弱小或是亲朋好友的小毛病小缺点或是内部矛盾上,在大是大非面前是绝不可"难得糊涂",这是一个做人的准则问题。第4节:锋芒太盛易夭折  锋芒太盛易夭折  《庄子》中有一句话叫"直木先伐,甘井先竭"。还有一句古话,叫"木秀于林,风必摧之"。树木长得比林中大多数的树都高了,劲风就会将其折断,锋芒太盛而被夭折,那就太不划算了。  隋唐著名才子薛道衡,13岁时就能讲《左氏春秋传》,隋高祖时,做内史侍郎。大业五年,被召进京,当时已是自负才气的隋炀帝杨广在位,薛道衡为了显示自己文章水平,呈上了《高祖颂》,炀帝看了就很不高兴,说:''这只是文词漂亮而已。"有一次,炀帝与下臣谈天,说自己才高八斗,傲视天下文士,御史大夫乘机说薛道衡自负才气,不听训示,有无君之心。于是炀帝便下令把薛绞死了。看来,薛道衡由于不懂得深藏不露、明哲保身,得罪了不少人,不但有隋炀帝,也有那个进谗言的御史大夫,甚至可能还有其余的那些大臣,否则怎会没人替他求情于炀帝呢?因为锋芒太露而把人得罪光了,薛道衡算得上是一个典型。  正如英国19世纪政治家查士德斐尔爵士对他的儿子所说的:要比别人聪明--如果可能的话;却不要告诉人家你比他聪明。  郭解就是一个很能藏锋露拙、大智若愚的人物。在洛阳有一位男子因与人结怨而处境困难,许多人出面当和事佬,但对方一句话也听不进去,最后只好请郭解出面,为他们排解这场纠纷,郭解晚上悄悄造访对方,热心地进行劝服,对方就逐渐让步了。这时候如果是一般人,一定会为自己的成功而沾沾自喜,急于示人,但郭解不同。他对那接受劝解的人说:"我听说你对前几次的调解都不肯接受,这次很荣幸能接受我的调解。但是,我作为一个外地人却压倒本地有名望的人,成功地调解了你们的纠纷,实在是有违常理。因此,我希望你这次就当我是调解失败,等到我回去,再由当地有威望的人来调解时才接受,怎么样?"郭解的做法异于常人,但却是一种使自己免遭众人嫉恨的明智之举。既保护了自己,又留下了为人称道的美名。谁又能说郭解不是大智慧者呢,那些极力显示自己才能的人,不过是耍小聪明罢了。耍小聪明的人有一点就是工于心计,为了满足自己某方面的欲念,成天谋算他人。比如《三国》里的那个周瑜,总嫉恨着诸葛亮,用了不少方法去难为他,结果自己倒是"赔了夫人又折兵",为天下人所笑。  正如洪应明在《菜根谭》一书中所说:"藏巧于拙,用晦而明,寓清于浊,以屈为伸,真涉世之一壶,藏身之三窟也。"以上举的例子,都说明做人宁可显得笨拙一些,也不可显得太聪明,宁可收敛一下,也不可锋芒毕露;宁可随和一点,也不可自命清高;宁可退缩一点,也不可太积极前进。这就是做人难得糊涂的一大法宝。第5节:勇于承认自己是错的  勇于承认自己是错的  承认自己是错的,就等于承认对方是对的。你退了一步,让对方大大前进了一步,你没有损失什么,却带来了极大的利益,这种"糊涂的心得"很值得一学。承认自己也许会弄错,就绝不会惹上烦恼。因为那样的话,不但会避免所有争执,而且还可以使对方跟你一样宽容大度;并且,还会使他承认他也可能弄错。如果,你肯定别人错了,而且直率地告诉他,结果会如何呢?不论你用什么方法指责别人,一个眼神、一种说话的声调、一个手势,同样明显地告诉别人--他错了,你以为他会同意你吗?绝对不会!因为这样直接打击了他的判断力和自尊心。这只会使他反击,绝不会使他改变主意。即使你搬出所有柏拉图或康德式的逻辑,也改变不了他的意见,因为这等于是说:"我比你更聪明。我要告诉你一些道理,使你改变看法。"那是一种刺激人的挑战。那样会引起争端,使对方远在你开始之前,就准备迎战了。  有位年轻的律师,在纽约最高法院参加了一个重要案子的辩论。案子牵涉了一大笔钱和一个重要的法律问题。在辩论中,一位最高法院的法官对他说:"海事法追诉的期限是6年,对吗?"这位律师蓦然停住,看了法官半天,然后直率地说:"法官先生,海事法没有追诉期限。""庭内顿时安静下来,"他后来讲述他当时的感受时说:"气温似乎一下子降到了冰点。我是对的,法官是错的。我也据实告诉了他,但那样就使他变得友善了吗?没有。我仍然相信法律站在我这一边。我知道我讲得比过去精彩。但我并没有尊重他的感情,用讨论的方式据理说明我的观点,而是当众指出一位声望卓著、学识丰富的人错了,从而引起争端人误会。"  因此,如果有人说了一句你认为错误的话--即使你知道是错的,你一定要这么说:"噢,这样的!我倒有另一种想法,但也许不对。如果我弄错了,我很愿意被纠正过来。"用"我也许不对"这一类句子,确实会收到神奇的效果。  富兰克林在年轻时候,有好争辩的习惯,一位教友会的老朋友把他叫到一旁,尖刻地训斥了他一顿:"你真是无可救药。你已经打击了每一位和你意见不同的人。你的意见变得太珍贵了,没有人承受得起。你的朋友发觉,如果你在场,他们会很不自在。你知道的太多了,没有人再能教你什么,也没有人打算告诉你些什么,因为那样会吃力不讨好的,而且又弄得不愉快。因此,你不能再吸收新知识了,但你的旧知识又很有限。"  富兰克林接受了那次教训。他明智地领悟到他的确是那样,也发觉他正面临失败和社交悲剧的命运。他下决心改掉了傲慢、粗野的习惯。"我立下一条规矩,"富兰克林说,"绝不准自己太武断。我甚至不准自己在文字或语言上有太肯定的意见表达,比如'当然'、'无疑'等等,而改用'我想'、'我假设'、'我想像一件事该这样或那样'或'目前,我看来是如此'。当别人陈述一件事而我不以为然时,我绝不立刻驳斥他或立即指正他的错误。我会在回答的时候,表示在某些条件和情况下,他的意见没有错,但在目前这件事上,看来好像稍有不同等等。我很快就领会到我这种改后态度的收获:凡是我参与的谈话,气氛都融洽得多了。我以谦虚的态度来表达自己的意见,不但容易被接受,更减少了一些冲突。我发现自己有错时,我没有什么难堪的场面。而我自己碰巧是对的时候,更能使对方不固执己见而赞同我。"  "我最初采用这种方法时,确实和我的本性相冲突,但久而久之就逐渐习惯了。也许50年来,没有人听我讲过些什么太武断的话,这是我提交新法案或修改旧条文能得到同胞的重视,而且在成为民众协会的一员后具有相当影响力的重要原因。我不善辞令,更谈不上雄辩,遣词用字也很迟疑,还会说错话,但一般说来,我的意见还是得到广泛的支持。"  针对这一点,卡耐基先生也有同样的感受,他说:有一次,他的朋友彼得请一位室内设计师为自己的卧室布置一些窗帘。等账单送来,他大吃一惊。过了几天,一位朋友来看彼得,看看那些窗帘,问起价钱,这位朋友面有怒色地说:"什么?太过份了,我看他占了你的便宜。"事实上,他说的的确是实话。可是很少有人肯听别人羞辱自己判断力的实话。身为一个凡人,彼得开始为自己辩护。他说贵的东西终究有贵的价值,你不可能以便宜的价钱买到质量高而又有艺术品味的东西等等。第二天,另一位朋友也来拜访,开始赞扬那些窗帘,表现得很热心,说她希望自己家里也购买得起那些精美的窗帘。彼得的反应完全不一样了。"说句老实话,"他说,"我自己也负担不起,我所付的价钱太高了。我后悔订了这些。"  当我们错的时候,也许会对自己承认。而如果对方处理得方法很适合,而且友善可亲,我们也会对别人承认,甚至以自己的坦白直率而自豪。但如果有人想把难以下咽的事实硬塞进我们的食道,你想,我们的感觉将会如何?第6节:做人要懂得谦逊(1)  做人要懂得谦逊  永远做谦逊的人,实际上就是让自己做一个被人们认同和喜爱的人。做一个谦逊的人就要戒骄矜。  因为具有骄矜之气的人,大多自以为能力很强,很了不起,做事比别人强,看不起别人。由于骄傲,则往往听不进去别人的意见;由于自大,则做事专横,轻视有才能的人,看不到别人的长处。骄矜对人对事的危害性是很大的,这一点古人认识得十分清楚。  一代名君唐太宗曾对侍臣说过:"天下太平了,自然骄矜奢侈之风容易出现,骄矜奢侈则会招致危难灭亡。"  鲁哀公十一年,在一场抵御齐国进攻的战斗中,右翼军溃退了,孟之反走在最后充当殿军,掩护部队后撤。进入城门的时候,他鞭子抽打马匹,说道:不是我敢于殿后,是马跑不快。他这样做是为了掩盖自己的功劳。从消极方面说,人立身处世,不矜功自夸,可以很好地保护自己。韩信是汉朝的第一大功臣:在汉中献计出兵陈仓,平定三秦;率军破魏,俘获魏王豹;攻下代,活捉夏说;破赵,斩成安君,捉住赵王歇;收降燕;扫荡齐;历挫楚军。连最后垓下消灭项羽,也主要靠他率军前来合围。司马迁说:汉朝的天下,三分之二是韩信打下来的;项羽,是靠韩信消灭的。但是,功高震主,本来犯了大忌,加上他又不能谦退自处,看到曾经是他的部下的曹参、灌婴、张苍、傅宽等都分土封侯,与自己平起平坐,心中难免矜功不平。樊哙是一员勇将,又是刘邦的姨夫,每次韩信访问他,他都是"拜迎送",但韩信一出门,就要说:我今天倒与这样的人为伍!这样,终于一步步走上了绝路。  唐代的杜审言,是杜甫的祖父。唐中宗时做修文馆学士,为人恃才自傲,曾对人说:"我的文章那么好,应该让屈原、宋玉来做我的衙役,我的字足以让王羲之北面朝拜。"杜审言有些太自不量力了,所以被后世的人们所嘲笑。这样骄傲自夸只是显出了他的见识短浅,并没有人认为他的才能真的有那么大。第7节:做人要懂得谦逊(2)  《劝忍百箴》中对于骄矜问题是这样论述的:金玉满堂,没有人能够把守住。富贵而骄奢,只会自食其果。君主对人傲慢会失去政权,大夫对人傲慢会失去领地。魏文候接受了田子方的教诲,不敢以富贵自高自大。骄傲自夸,是出现恶果的先兆,而过于骄奢注定要灭亡。人们如果不听先哲的话,后果将会怎样呢?贾思伯平易近人,礼贤下士,客人不理解其谦逊的原因。贾思伯回答了四个字:骄至便衰。  确实是这样。现代人最大的问题,就是骄矜之气盛行,千罪百恶都产生于骄傲自大。骄横自大的人,不肯屈就于人,不能忍让于人。做领导的过于骄横,则不可能很好地指挥下属;做下属的过于骄傲则会不服从领导;做儿子的过于骄矜,眼里就没有父母,自然不会孝顺。骄矜的对立面是谦恭、礼让。要忍耐骄矜之态,必须是不居功自傲、自我约束,克制骄傲的产生。要常常考虑到自己的问题和错误,虚心地向他人请教学习。谦逊是古今中外名人的共同特质。托马斯·杰斐逊是美国第3任总统,1785年他曾担任美国驻法大使。一天,他去法国外长的公寓拜访。"您代替了富兰克林先生?"法国外长问。"是接替他,没有人能够代替得了富兰克林先生。"杰斐逊谦逊回答说。杰斐逊的谦逊给法国外长留下了深刻印象。无独有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因为丘吉尔有卓越功勋,在他退位时,英国国会打算通过提案,塑造一尊他的铜像放在公园里供游人景仰。一般人享此殊荣,高兴还来不及,丘吉尔却谦逊地拒绝了。同样,周恩来总理也是为人谦逊的杰出代表。他文能治国,武能安邦,文武兼备,但他又表现出比一般人更谦逊更成熟。贡献巨大的物理学家焦耳去世前两年对他的弟弟谦逊地说,"我一生只做了两三件事,没有什么值得炫耀的"。  记得一位哲学家说过这样一句话:自夸是明智者所避免的,却是愚蠢者所追求的。真正的明智者之所以不会自吹自擂,因为他觉得宇宙广大、学海无涯、技艺无穷,终其一生,也不能洞悉其中的全部奥秘。而一切平庸之辈,满足于一知半解,满足于点滴成绩,他们用富丽堂皇的话装饰自己,以讨得廉价的喝彩。  人们所尊敬的是那些谦逊的人,而决不会是那些爱慕虚荣和自夸的人。如果一个人喜欢自大自夸,看不起他人的工作,就会失去自己的功劳。第8节:适度超脱才是一种境界  适度超脱才是一种境界  在柏拉图对话集中,加里克莱曾说,"过分的超脱有害无益,劝人不可迷信超脱而越过有益与无益的界限"。其实这也间接说明,过度的超脱无必要,适度的超脱才是我们应该做的。  在现实中,其实不乏这样的人存在。他们站在自己的一定的高度,以那个视角去注视他人,深得世间真味,而他人则可能只是浮于表面。也许有人质疑无人能真正超脱,毕竟这个世界上的人,总要在尘世中生活。但仅仅整日只为了吃饭而吃饭,这样的人生又有何意义?高人雅士大都有些自我脾气,异于常人,但他们所做的可能恰恰就是适当的超脱,不去理会一些世俗的观念,不能不说是一种人生的大境界,而古往今来,深得超脱精髓的当属一人--庄子。  "鱼儿们在水里,多快乐啊!"庄子穿着自己编的草鞋,站在水边长长叹息。  "你又不是鱼,怎么知道,鱼是快乐的呢?"惠施问他。  "咦?"庄子严肃地反问,"你又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的快乐呢?"  人类对世界的认识,永远都是主观的,而客观只不过是主观的一种概率。你站在历史之外,可以肯定某些事情是必然会发生的,但如果你站在庄子的池塘边,你会知道,事情本来可以有无穷无尽的选择。庄子的意念,穿越了水和时间,和鱼儿合为一体。  "更奇怪了,你又不是我,怎么知道我是快乐的呢?"惠施生气了。  "我知道,"庄子在水底搂着那条鱼笑道,"我知道,不要和我辩论,我知道你是快乐的。"  因为知觉。因为感受。"荃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荃;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相信自己,自己便是世间的公理,所以无须与他人计较,应坦然地寻求思想的自由。当然,并非只有退隐尘世才能证明你有适当的超脱,很多时候,舍弃一点,便可以令你更出彩。  2000年12月17日,在英国的曼彻斯特城,英格兰超级足球联赛第18轮的一场比赛在埃弗顿队与西汉姆联队之间紧张地进行着。比赛只剩下最后一分钟时,场上的比分仍然是1∶1。  这时,埃弗顿队的守门员杰拉德在扑球时扭伤了膝盖,球被传给了潜伏在禁区的西汉姆联队球员迪卡尼奥。  球场上原本沸腾的气氛顿时静了下来,所有的人都在等待。迪卡尼奥离球门只有12米左右,无需任何技术,只需要一点点力量,就可以从容地把球踢进没有了守门员的大门。那样,西汉姆联队就将以2∶1获胜。在积分榜上,他们因此可以增加两分,而且,在此之前,埃弗顿队已经连败两轮,这个球一进,就将是苦涩的"三连败"。  在几万双现场球迷的目光注视下,迪卡尼奥没有踢出这个"决胜的一脚",而是弯下腰,把球稳稳抱到怀中……  全场因惊异而出现了片刻的沉寂,继而突然掌声雷动。  如潮水般滚动的掌声,把赞美之情献给了放弃打门的迪卡尼奥。  这举动,对于任何一个期待成功的球员来讲,都是一种莫大的舍弃,而这更意味着一种原则,一种大道,一种自信,保持如此适度的超脱,保持这一点观察的距离,保持非情绪化的客观与全面,使他获得了大家由衷的赞美。  超脱,其实就是一种选择。面对一道数学题,你必须学会放弃错误的思路;走在人生的十字路口,你必须学会放弃那些不适合自己的路线;面对失败,你必须学会放弃懦弱;面对成功,你必须学会放弃骄傲……这样一种超脱的精神,往往比拥有任何物质东西更重要。  然而,往往有盲目者以为成为高人雅士必先学会其异人品性与举止,学其皮毛并夸大,还自以为得了真髓,却不知只是舍本求末,学了形而往往未学会其实,徒惹笑柄。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比如金庸笔下的韦小宝,十足痞子一个,无赖一名,但得金先生妙笔,成就了一个痞子中的英雄,无赖中的高人。从另一个形式上,小宝也算是超脱之人,因为他无赖却尚知义气为何物,在皇帝与天地会两难取舍时只得避世于无名岛钓鱼。然而受其影响,我们许多人却想把其无赖精神"发扬光大",自以为学足小宝神气,便想像众多美人投怀送抱了。许多人学其义气,却只是放在与人争斗上,把义气变成了意气!  仙人也好,高人雅士也好,就算是如小宝之流,其所行所为,都有其一定的原则标准,并不逾越。我们为人处事,应行自己之路,有自我之格,定自善之准,坚持下去,那么适度的超脱便是自然而然的了。第9节:不可耍小聪明  不可耍小聪明  北宋文学家苏东坡,天资聪颖,过目成诵,出口成章,被誉为:"有李太白之风流,胜曹子建之敏捷。"苏东坡官拜翰林学士,在宰相王安石门下做事。王安石很器重他的才能,然而,苏轼自恃聪明,常常出言多有讥诮之意。  一次王安石与他作解字游戏,论及坡字,坡字从"土"从"皮",于是王安石认为"坡乃土之皮"。苏东坡笑道:"如相公所言,滑字就是水之骨了。"王安石心中不悦。  又一次,王安石与苏东坡谈及鲵字,鲵字从"鱼"从"儿",合起来便是鱼的儿子的意思。苏东坡又调侃说:"鸠可作九鸟解,毛诗上说:'鸣鸠在桑,其子七兮。'就是说鸠有七个孩子,加上父母两个,不就是九只鸟吗?"王安石听了不再发话,但心中对苏东坡非常反感。  苏东坡在湖州做了三年官,任满回京。想当年因得罪王安石,落得被贬的结局,这次回来应投门拜见才是。于是,便往宰相府来。此时,王安石正在午睡,书僮便将苏轼迎入东书房等候。苏轼闲坐无事,见砚下有一方素笺,原来是王安石两句未完诗稿,题是咏菊。苏东坡不由笑道:"想当年我在京为官时,他写出数千言,也不假思索。三年后,正是江郎才尽,起了两句头便续不下去了。"把这两句念了一遍,不由叫道:"呀,原来连这两句诗都是不通的。"诗是这样写的:"西风昨夜过园林,吹落黄花满地金。"在苏东坡看来,西风盛行于秋,而菊花在深秋盛开,最能耐久,随你焦干枯烂,却不会落瓣。一念及此,苏东坡按捺不住,依韵添了两句:"秋花不比春花落,说与诗人仔细吟。"待写下后,又想如此抢白宰相,只怕又会惹来麻烦,若把诗稿撕了,不成体统,左思右想,都觉不妥,便将诗稿放回原处,告辞回去了。第二天,皇上降诏,贬苏轼为黄州团练副使。  苏东坡在黄州任职将近一年,转眼便已深秋,一日忽然起了大风,风息之后,后园菊花棚下,满地铺金,枝上全无一朵。东坡一时目瞪口呆,半晌无语。此时方知黄州菊花果然落瓣!不由对友人道:"小弟被贬,只以为宰相是公报私仇。谁知是我的错了。切记啊,不可轻易讥笑人,正所谓经一事长一智呀。"  苏东坡心中含愧,便想找个机会向王安石赔罪。想起临出京时,王安石曾托自己取三峡中峡之水用来冲阳羡茶,由于心中一直不服气,早把取水一事抛在脑后。于是便想趁冬至节送贺表到京的机会,带着中峡水给宰相赔罪。  此时已近冬至,苏轼告了假,带着因病返乡的夫人经四川进发了。在夔州与夫人分手后,苏轼独自顺江而下,不想因连日鞍马劳顿,竞睡着了,等到醒来,已是下峡,再回船取中峡水又怕误了上京时辰,听当地老人道:"三峡相连,并无阻隔。一般样水,难分好歹。"便装了一瓷坛下峡水,带着上京去了。  苏东坡先来到相府拜见宰相。王安石命门官带苏轼到东书房。苏轼想到去年在此改诗,心下愧然。又见柱上所贴诗稿,更是羞惭,倒头便跪下谢罪。  王安石原谅了苏轼以前没见过菊花落瓣。待苏轼献上瓷坛,取水煮了阳羡茶。王安石问水是从哪里取的,苏东坡说:"巫峡。"王安石笑道:"又来欺瞒我了,这明明是下峡之水,怎么冒充中峡的呢。"苏东坡大惊,急忙辩解道误听当地人言,三峡相连,一般江水,但不知宰相是怎么辨别出来的。王安石语重心长地说道:"读书人不可道听途说,定要细心察理,我若不是到过黄州,亲见菊花落瓣,怎敢在诗中乱道?三峡水性之说,出于《水经补注》,上峡水太急,下峡水太缓,惟中峡缓急相半,如果用来冲阳羡茶,则上峡味浓,下峡味淡,中峡浓淡相宜,今见茶色半天才现,所以知道是下峡的水。"苏东坡敬服,王安石又把书橱都打开,对苏东坡说:"你只管从这二十四橱中取书一册,念上文一句,我若答不上下句,就算我是无学之辈。"苏东坡专拣那些积灰较多,显然久不观看的书来考王安石,谁知王安石竟对答如流。苏东坡不禁折服:"老太师学问渊深,非我晚辈浅学可及!"  苏东坡乃一代文豪,诗词歌赋,都有佳作传世,只因恃才傲物,口出妄言,竟三次被王安石所屈,从此再也不敢轻易讥诮他人。  苏东坡尚且如此,而那些才不及东坡者,更应谨言慎行,谦虚好学。一个人读不尽天下的书;参不尽天下的理。正如古人所说:"宁可懵懂而聪明,不可聪明而懵懂。"第10节:"忍"是收伏人心的好办法  "忍"是收伏人心的好办法  俗话说:"两斗皆仇,两和皆友"。如果双方为小事计较起来也就心存隔阂,不欢而散了。同样在一些是非原则问题上,如果双方你让我让也就双方双赢,皆大欢喜。  隋朝时,有个大臣叫牛弘,他好学博闻,待人十分宽宏大量。隋炀帝很器重他,曾允许他与皇后同席吃饭,这在当时是很高的礼遇了。但牛弘依然车服卑俭,对人宽厚谦让。他不但仕途关系处理得好,而且家庭也搞得十分和睦。他家庭中发生的一件小事,就可以说明他的为人。  他有个弟弟叫牛弼,经常酗酒闹事。一次牛弼喝多了酒,酒后将牛弘驾车的牛射死了。牛弘从外面回到家后,他的妻子迎上前,对他说道:"叔叔喝醉了酒耍酒疯,将牛射死了。"  牛弘听了,什么也没问,只是说将牛肉做成肉脯算了。他妻子做完之后又提杀牛之事,牛弘却说:"剩下的做汤。"过了一会儿他妻子又唠叨杀牛的事,这时,牛弘才说道:"我已经知道了。"一点生气的样子也没有,脸色像平时一样温和,甚至连头也没抬,继续看他的书。  妻子见丈夫这样大度,感到很惭愧,从此以后也不再提牛弼杀牛的事了。弟弟也因此收敛了许多。  由此看来,人与人和平相处的秘诀在于一个"忍"字,俗话说:百忍成金。不仅如此,"忍"还是收买人心的好办法。  孟尝君曾经担任齐国宰相,在各国声望很高。他家中养了许多食客。其中有一位食客与孟尝君的妾私通。有人将情况报告孟尝君说"身为人家的食客,暗中却和主人的妾私通,实在是太不应该了,理当将他处死。"孟尝君听后淡然地说:"喜爱美女是人之常情,不必再提了。"过了一年,孟尝君召来那位食客,对他说:"你在我门下已经有一段时间了,到现在还没有适当的职位给你,心里很不安。现在卫国国君和我私交很好,不如让我推荐你到卫国去做官吧。"临行前,还给他准备了车马银两。这位食客来到卫国后,受到卫王的赏识和重用。后来齐国和卫国关系紧张。卫国国君想联合各国攻打齐国。此人于是对卫君说:"臣之所以能到卫国来,全赖孟尝君不计臣的无能,将臣推荐给大王。臣听说齐、卫两国的先王曾经相互约定,将来子孙绝不彼此攻伐,而陛下您却想联合其他国家来攻打齐国,这不仅违背了先王的盟约,同时也有负孟尝君的情谊,请陛下取消攻打齐国的念头吧。不然,臣愿死在大王面前。"卫君听后佩服他的仁义,于是打消了攻齐国的念头。齐国的人听后赞颂道:"孟尝君可谓善为事矣,转祸为安。"  当然,这里忍的前提是要有开阔的胸襟,宽宏的度量,以此来为人处事,则必然"两和皆友"。第11节:有些事情不必太认真  有些事情不必太认真  毫无疑问,如何做人是一门精深的学问,多少不甘寂寞、试图领悟到人生真谛的人,用尽毕生精力,追崇做人之道,探寻处世之理,苦苦攀登辉煌的人生。然而人生的复杂性使人们不可能在有限的时间里洞察人生的全部内涵,但人们对人生的理解和感悟又总是局限在事件的启迪上,比如:做人不能太较真便是其中一理,这正是有人活得潇洒,有人活得累的原因之所在。  做人固然不能玩世不恭,游戏人生,但也不能太较真,认死理。有道是"水至清则无鱼,人至查则无友",太认真了,就会对什么都看不惯,连一个朋友都容不下,把自己同社会隔绝开。镜子很平,但在高倍放大镜下,就成凹凸不平的"山峦";肉眼看很干净的东西,拿到显微镜下,满目都是细菌。试想,如果我们"戴"着放大镜、显微镜生活,恐怕连饭都不敢吃了。再用放大镜去看别人的毛病,恐怕那家伙罪不容诛、无可救药了。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与人相处就要互相谅解,经常以"难得糊涂"自勉,求大同存小异,有肚量,能容人,你就会有许多朋友,且左右逢源,诸事遂愿;相反,"明察秋毫",眼里容不得半粒沙子,过分挑剔,什么鸡毛蒜皮的小事都要论个是非曲直,有理不拢人,无理状三分,人家也会躲你远远的,最后,你只能关起门来"称孤道寡",成为使人避之惟恐不及的异己之徒。古今中外,凡是能成大事的人都具有一种优秀的品质,就是能容人所不能容,忍人所不能忍,善于求大同存小异,团结大多数人。他们极有胸怀,豁达而不拘小节,大处着眼而不会目光如豆,从不斤斤计较,纠缠于非原则的琐事,所以他们才能成大事、立大业,使自己成为不平凡的伟人。  不过,要真正做到不较真、能容人,也不是简单的事,需要有良好的修养,需要有善解人意的思维方法,需要从对方的角度设身处地地考虑和处理问题,多一些体谅和理解,就会多一些宽容,多一些和谐,多一些友谊。比如,有些人一旦做了官,便容不得下属出半点毛病,动辄捶胸顿足,横眉立目,属下畏之如虎,时间久了,必积怨成仇。想一想天下的事并不是你一人所能包揽的,何必因一点点毛病便与人生气呢?可如若调换一下位置,挨训的人也许就理解了上司的急躁情绪。  我的一位同事总抱怨他家附近小商店卖酱油的售货员态度不好,像谁欠了她二百吊似的,后来同事的妻子打听到了女售货员的身世:丈夫有外遇离了婚,老母瘫痪在床,上小学的女儿患哮喘病,每月只能开二、三百元工资,一间12平米的平房。难怪她一天到晚愁眉不展。这位同事从此再不计较她的态度了,甚至还想帮她一把,为她做些力所能及的事。  在公共场所遇到不顺心的事,实在不值得生气。素不相识的人冒犯你肯定是别有原因的,不知哪一种烦心事使他这一天情绪恶劣,行为失控,正巧让你赶上了,只要不是侮辱了人格,我们就应宽大为怀,不以为意,或以柔克刚,晓之以理。总之,不能与这位与你原本无仇无怨的人瞪着眼睛较劲。假如较起真来,大动肝火,刀对刀、枪对枪地干起来,酿出个什么后果,那就犯不上了。跟萍水相逢的陌路人较真,实在不是聪明人做的事。假如对方没有文化,一较真就等于把自己降低到对方的水平,很没面子。另外,对方的触犯从某种程度上是发泄和转嫁痛苦,虽说我们没有分摊他痛苦的义务,但客观上确实帮助了他,无形之中做了件善事。这样一想,也就原谅他了。  清官难断家务事,在家里更不要较真,否则你就愚不可及。老婆孩子之间哪有什么原则、立场的大是大非问题,都是一家人,非要用"阶级斗争"的眼光看问题,分出个对和错来,又有什么用呢?人们在单位、在社会上充当着各种各样的规范化角色,克尽职守的国家公务员、精明体面的商人,还有广大工人、职员,但一回到家里,脱去西装革履,也就是脱掉了你所扮演的这一角色的"行头",即社会对这一角色的规矩和种种要求、束缚,还原了你的本来面目,使你尽可能地享受天伦之乐。假若你在家里还跟在社会上一样认真、一样循规蹈距,每说一句话、做一件事还要考虑对错、妥否,顾忌影响、后果,掂量再三,那不仅可笑,也太累了。所以头脑一定要清楚,在家里你就是丈夫、就是妻子。所以,处理家庭琐事要采取"绥靖"政策,安抚为主,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和稀泥,当个笑口常开的和事佬。第12节:糊涂待人留余地  具体说来,作丈夫的要宽厚,在钱物方面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越马马虎虎越得人心,妻子给娘家偏点心眼,是人之常情,你根本就别往心里去计较,那才能显出男子汉宽宏大量的风度。妻子对丈夫的懒惰等种种难以容忍的毛病,也应采取宽容的态度,切忌唠叨起来没完,嫌他这、嫌他那,也不要偶尔丈夫回来晚了或有女士来电话,就给脸色看,鼻子不是鼻子脸不是脸的审个没完。看得越紧,逆反心理越强。索性大撒把,让他潇洒去,看有多大本事,外面的情感世界也自会给他教训,只要你是个自信心强、有性格有魅力的女人,丈夫再花心思也不会与你隔断心肠。就怕你对丈夫太"认真"了,让他感到是戴着枷锁过日子,进而对你产生厌倦,那才真正会发生危机。家里是避风的港湾,应该是温馨和谐的,千万别把它演变成充满火药味的战场,狼烟四起,鸡飞狗跳,而这关键就看你怎么去把握了。  糊涂待人留余地  糊涂是一种心态,是一种美德,秉持糊涂的心态做人,自然能妥善地对待世间的人和事,既尊重自己,又能迎得别人的尊敬,这也是糊涂做人的要义。  古代有个叫韩琦的人,曾同范仲淹一道推行新政,北宋时长期担任宰相职位。韩琦在定武统帅部队时,夜间伏案办公,一名侍卫拿着蜡烛为他照明。那个侍卫不小心一走神,蜡烛烧了韩琦鬓角的头发,韩琦没说什么,只是急忙用袖子蹭了蹭,又低头写字。过了一会儿一回头,发现拿蜡烛的侍卫换人了,韩琦怕主管侍卫的长官鞭打那个侍卫,就赶快把他们召来,当着他们的面说:"不要替换他,因为他已经懂得怎样拿蜡烛了。"军中的将士们知道此事后,无不感动佩服。按理说,侍卫拿蜡烛照明时不全神贯注,把统帅的头发烧了,本身就是失职,韩琦责备一句也是应该的,即使不责备,挨烧时"哎呀"一声也难免。可他不但忍着疼没吱声,还怕侍卫受到鞭打责罚,极力替其开脱。他这种容忍比批评和责罚更能让士兵改正缺点、尽职尽责,而且韩琦统帅的是一个大部队,事情虽小,影响却大,上上下下一知晓,谁不愿意为这样的统帅卖命呢?  韩琦镇守大名府时,有人献给他两只出土的玉杯,这两只玉杯表里毫无瑕疵,是稀世珍宝。韩琦非常珍爱,送给献宝人许多银子。每次大宴宾客时,总要专设一桌,铺上锦缎,将那两只玉杯放在上面使用。结果有一次在劝酒时,被一个官吏不小心碰到地上摔个粉碎。在座的官员惊呆了,碰坏玉杯的官吏也吓傻了,趴在地上请求治罪。可韩琦却毫不动容,笑着对宾客说:"大凡宝物,是成是毁,都有一定的时数,该有时它献出来了,该坏时谁也保不住。"说完又转过脸对趴在地上的官吏说:"你偶然失手,并非故意的,有什么罪呢?"这番话说得十分精彩!玉杯已经打碎,无论怎样也不能复原,责骂、痛打一顿肇事者吧,徒然多了一个仇人,众位宾客也会十分尴尬,好端端的一场聚会便不欢而散,也会大大有损自己的形象。而韩琦此言一出,立刻博得了众人的赞叹,而肇事者对他更是感激涕零,恐怕给他做牛做马也心甘情愿了。  元代吴亮在谈到韩琦时说:"韩琦器量过人,生性淳朴厚道,不计较疙疙瘩瘩一类的小事。功劳天下无人能比,官位升到臣子的顶端,但不见他沾沾自喜;经常在官场的不测之祸中周旋,也不见他忧心忡忡。不管什么情况下,他都能做到泰然处之,不被别的事物牵着走,一生不弄虚作假。在处世上,被重用,就立于朝廷与士大夫们公平议事;不被重用,就回家享受天伦之乐,一切出自真诚。"韩琦一生处于危险之地,而又一直立于不败之地,这是为什么呢?正如他自己所说的:"天下之事,没有完全尽如人意的,一定要用平和的心态去对待。不这样,连一天也过不下去。即使是和小人在一起时,也要以诚相待。只不过知道他是小人,就同他少来往罢了。"这就是韩琦处世高人一筹的秘密。第13节:吃亏是一种糊涂的智慧  由此可见,"道有道法,行有行规",做人也不例外,用平和的心态去对待人和事,也是符合客观要求的,因为糊涂待人,做事留余地才是跨进成功之门的钥匙。  吃亏是一种糊涂的智慧  一个人的幸福与否,往往是取决于他的心境如何。如果我们用外在的东西,换来了心灵上的平和,那无疑是获得了人生的幸福,这便是值得的。  不少好朋友,或者事业上的合作伙伴,由于种种原因,后来反目成仇了,双方都搞得很不开心。结果是大打出手。  有个人却不一样,他与朋友合伙做生意,几年后一笔生意让他们所赚的钱又赔了进去,剩下的是一些值不了多少钱的设备,他对朋友说,全归你吧,你想怎么处理就怎么处理。留下这句话后,他就与朋友分手了。没有相互埋怨,给人的感觉是这人真糊涂,自己的一分也不要了。其实,这叫"好合好散"。生意没了,人情还在。  有人问李泽楷:"你父亲教了你一些怎样成功赚钱的秘诀吗?"李泽楷说,赚钱的方法他父亲什么也没有教,只教了他一些为人的道理。李嘉诚曾经这样跟李泽楷说,他和别人合作,假如对方拿七分合理,八分也可以,那么李家拿六分就可以了。  李嘉诚的意思是,他吃亏可以争取更多人愿意与他合作。你想想看,虽然他只拿了六分,但现在多了一百个合作人,他现在能拿多少个六分?假如拿八分的话,一百个人会变成五个人,结果是亏是赚可想而知。李嘉诚一生与很多人进行过或长期或短期的合作,分手的时候,他总是愿意自己少分一点钱。如果生意做得不理想,他就什么也不要了,宁意吃亏。这是种风度,是种气量,也正是这种风度和气量,才有人乐于与他合作,他也就越做越大。所以李嘉诚的成功更得力于他的恰到好处的处世交友经验。  吃亏是福,乃智者的智慧。不管你是做老板也好,还是做生意场上的伙伴也罢,手下的人跟着你有好日子过、有奔头,他才会一心一意与你合作,给你干。因为他知道老板生意好了他才会好。生意场的伙伴同你做生意不能赚钱,才会朝三暮四。  有人与朋友一旦分手,就翻脸不认人,不想吃一点亏,这种人是否聪明不敢说,但可以肯定的是,一点亏都不想吃的人,只会让自己的路越走越窄。让步、吃亏是一种必要的投资,也是朋友交往的必要前提。为什么呢?在生活中,人们对处处抢先、占小便宜的人一般没有什么好感。占便宜的人首先在做人上就吃了大亏,因为他已经处处抢先,从来不为别人考虑,眼睛总是盯着他看好的利益,迫不及待地跳出来占有它。他周围的人对他很反感,合作几个来回就再也不想与他合作下去了。合作伙伴一个个离他而去,他难以找到愿意与他重新合作的人,他不是吃了大亏吗?  任何时候,情分不能践踏。主动吃亏,山不转路转,也许以后还有合作的机会,又走到一起。若一个人处处不肯吃亏,则处处必想占便宜,于是,妄想日生,骄心日盛。而一个人一旦有了骄狂的态势,难免会侵害别人的利益,于是便起纷争,在四面楚歌之下,又焉有不败之理?第14节:为对手叫好得到的会更多  为对手叫好得到的会更多  不少人与人初次见面很客气,与人短时间相处也能做到谦让付出,可是时间长了就相处不好了,不愿为对方付出,甚至斤斤计较起来。成功的处世是与人越相处久越显示自己对人的友好。  相处久了,产生一种视对方为工作和生活中的竞争对手的心理,以致处处戒备和设防,对他的笑容减少了,客气话也少了,而挖苦与讽刺多了。常见到一些同事与朋友,见面就互相嘲笑对方。这种相处,其实是给自己制造麻烦,因为一旦出现生活变故,你讽刺排挤的人,没有给过他帮助的人,最容易成为幸灾乐祸的人,成为在你伤口上撒盐的人。  当我们看到自己取得成功的时候总是兴奋不已,希望有人为自己鼓掌。可是当身边人,包括你的"假想敌",你的对手取得成功的时候,你该怎样去面对呢?是嫉妒还是欣赏?是大声叫好还是不屑一顾?尤其是你平日与他相处得很紧张、很不快乐的人成功了,这时候,你为他鼓掌,会化解对方对你的不满和成见,改变他对你的态度,他会觉得你慷慨地付出自己的真诚,从此,他也会给予你支持。人都是这样,死结越拧越紧,活结虽复杂,却容易打开。  对他人多鼓掌,这种付出是不需要花你多少钱的,但它给你带来利益却很大。  1991年11月3日夜,美国大选揭晓。当选总统克林顿在竞选总部前他的支持者们的聚会上发表即席演说,先是言辞恳切地感谢昨天还在互相唇枪舌剑、猛烈攻击的主要政敌现任总统布什,感谢布什从一名战士到一位总统期间为美国做出的出色服务,并呼吁布什和另一位对手佩罗及其支持者与他团结合作,在他未来4年,在全面振兴美国的大变革中继续忠诚地服务于祖国。  而远在异地的布什则打电话祝贺克林顿成功地完成了一声"强有力的竞选",他还调侃地告诫克林顿:"白宫是个累人的地方。"并保证他本人和白宫各级人士将全力以赴地与克林顿的班子合作,顺利完成交接工作。  这种客气,在某种意义上就是一种付出,精神的付出。竞选的成功与失败,对于布什和克林顿这两个对手来说,欢乐与悲哀都是不言而喻的,但在现实面前,两个对手保持了高度的理智,为双方的成绩表现了超然的风度。  亚力山大和大流士在伊萨斯展开激烈大战,大流士失败后逃走了。一个仆人想办法逃到大流士那里,大流士询问自己的母亲、妻子和孩子们是否活着,仆人回答:"他们都还活着,而且人们对她们的殷勤礼遇跟您在位时一模一样。"  大流士听完之后又问他的妻子是否仍忠贞于他,仆人回答仍是肯定的。于是他又问亚力山大是否曾对她强施无礼,仆人先发誓,随后说:"大王陛下,您的王后跟您离开时一样,亚力山大是最高尚的人,最能控制自己的英雄。"  大流士听完仆人这句话,双手全十,对着苍天祈祷说:"啊!宙斯大王!您掌握着人世间帝王的兴衰大事。既然您把波斯和米地亚的主权交给了我,我祈求您,如果可能,就保佑这个主权天长地久。但是如果我不能继续在亚洲称王了,我祈祷您千万别把这个主权交给别人,只交给亚力山大,因为他的行为高尚无比,对敌人也不例外。"  为朋友付出容易,为别人付出困难,为对手付出更困难。付出既有物质上的,也有精神上的。当别人有困难的时候,你的一句鼓励就是给予,当别人成功的时候,你的几声掌声就是礼物。一些人对同行和竞争对手,多采取的是阴险的手段,打击报复,而不知道如何化敌为友。想把对手变成朋友,就要舍得为他"付出",对方陷入困境的时候,你要保持冷静,不能见机踹他一脚;当你成功的时候,不要在对方面前趾高气扬,克制自己不流露出得意。做到这些就是"付出",勇敢的"付出"。第15节:宽容是解除疙瘩的良药(1)  一位成功人士说:"为竞争对手叫好,并不代表自己就是弱者。为对手叫好,非但不会损伤自尊心,相反还会收获友谊与合作。"为对手叫好是一种美德,你付出了赞美,得到的是感激。为对手叫好是一种智慧,因为你在欣赏他们的同时,也在不断提升和完善自我;为对手叫好是一种修养,为对手赞赏的过程,也是自己矫正自私与妒忌心理,从而培养大家风范的过程。美德、智慧、修养,是我们处世的资本。为对手叫好,是一种谋略,能做到放低姿态为对手叫好的,那他在做人做事上必定会成功。  宽容是解除疙瘩的良药  古人云:冤冤相报何时了,得饶人处且饶人。这是一种宽容,一种博大的胸怀,一种不拘小节的潇洒,一种伟大的仁慈。自古至今,宽容被圣贤乃至平民百姓尊奉为做人的准则和信念,而已成为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一部分,并且视为育人律己的一条光辉典则。  在日常生活中,难免会发生这样的事:亲密无间的朋友,无意或有意做了伤害你的事,你是宽容他,还是从此分手,或待机报复?有句话叫"以牙还牙",分手或报复似乎更符合人的本能心理。但这样做了,怨会越结越深,仇会越积越多,真是冤冤相报何时了。如果你在切肤之痛后,采取别人难以想像的态度,宽容对方,表现出别人难以达到的襟怀,你的形象瞬时就会高大起来,你的宽宏大量、光明磊落使你的精神达到了一个新的境界,你的人格折射出高尚的光彩。宽容,作为一种美德受到了人们的推崇,作为一种人际交往的心理因素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和青睐。  二战期间,一支部队在森林中与敌军相遇,激战后两名战士,部队失去了联系。这两名战士来自同一个小镇。  两人在森林中艰难跋涉,他们互相鼓励、互相安慰。十多天过去了,仍未与部队联系上。这一天,他们打死了一只鹿,依靠鹿肉又艰难度过了几天,可也许是战争使动物四散奔逃或被杀光。这以后他们再也没看到过任何动物。他们仅剩下的一点鹿肉,背在年轻战士的身上。这一天,他们在森林中又一次与敌人相遇,经过再一次激战,他们巧妙地避开了敌人。  就在自以为已经安全时,只听一声枪响,走在前面的年轻战士中了一枪--幸亏伤在肩膀上!后面的士兵惶恐地跑了过来,他害怕得语无伦次,抱着战友的身体泪流不止,并赶快把自己的衬衣撕下包扎战友的伤口。  晚上,未受伤的士兵一直念叨着母亲的名字,两眼直勾勾的。他们都以为他们熬不过这一关了,尽管饥饿难忍,可他们谁也没动身边的鹿肉。天知道他们是怎么过的那一夜。第二天,部队救出了他们。  事隔30年,那位受伤的战士安德森说:"我知道谁开的那一枪,他就是我的战友。当时在他抱住我时,我碰到他发热的枪管。我怎么也不明白,他为什么对我开枪?但当晚我就宽容了他。我知道他想独吞我身上的鹿肉,我也知道他想为了他的母亲而活下来。此后30年,我假装根本不知道此事,也从不提及。战争太残酷了,他母亲还是没有等到他回来,我和他一起祭奠了老人家。那一天,他跪下来,请求我原谅他,我没让他说下去。我们又做了几十年的朋友,我宽容了他。"  即使一个非常宽容的人,也往往很难容忍别人对自己的恶意诽谤和致命的伤害。但唯有以德报怨,把伤害留给自己,才能赢得一个充满温馨的世界。释迦牟尼说:"以恨对恨,恨永远存在;以爱对恨,恨自然消失。"第16节:宽容是解除疙瘩的良药(2)  美国第三任总统杰斐逊与第二任总统亚当斯从恶交到宽恕,就是一个生动的例子。  杰斐逊在就任前夕,到白宫去想告诉亚当斯说,他希望针锋相对的竞选活动并没有破坏他们之间的友谊。但据说杰斐逊还来不及开口,亚当斯便咆哮起来:"是你把我赶走的!是你把我赶走的!"从此两人没有交谈达数年之久,直到后来杰斐逊的几个邻居去探访亚当斯,这个坚强的老人仍在诉说那件难堪的事,但接着冲口说出:"我一直都喜欢杰斐逊,现在仍然喜欢他。"邻居把这话传给了杰斐逊,杰斐逊便请了一个彼此皆熟悉的朋友传话,让亚当斯也知道他的深重友情。后来,亚当斯回了一封信给他,两人从此开始了美国历史上最伟大的书信往来。这个例子告诉我们,宽容是一种多么可贵的精神,高尚的人格。  宽容意味理解和通融,是融合人际关系的催化剂,是友谊之桥的紧固剂。宽容还能将敌意化解为友谊。戴尔·卡耐基在电台上介绍《小妇人》的作者时,心不在焉地说错了地理位置。其中一位听众就写信来骂他,把他骂得体无完肤。他当时真想回信告诉她:"我把区域位置说错了,但从来没有见过像你这么粗鲁无礼的女人。"但他控制了自己,没有向她回击,他鼓励自己将敌意化解为友谊。他自问:"如果我是她的话,可能也会像她一样愤怒吗?"他尽量站在她的立场上来思索这件事情。他打了个电话给她,再三向她承认错误并表达道歉。这位太太终于表示了对他的敬佩,希望能与他进一步深交。  宽容是解除疙瘩的最佳良药,宽广胸襟是交友的上乘之道,宽容能使你赢得朋友的友谊。  退一步,海阔天空,忍一时,风平浪静。对与别人的过失,必要的指责无可厚非,但能以博大的胸怀去宽容别人,就会让世界变得更精彩,以宽容之心度他人之过,做世上精彩之人。第17节:为人切莫计较眼前利益  为人切莫计较眼前利益  古人说: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堆出于岸,流必湍之:人高于众,众必非之。面对如此复杂的人际环境,有时能够糊涂处事,方能立于不败之地。这是道家的人生观,也是一种以不变应万变的智谋。  想当年,深谙此道的刘备为防止曹操谋害自己,终日在后园种菜,装作胸无大志的样子,瞒过了曹操,躲过了劫难。而那个颇自负的杨修在曹操面前一再表现自己的聪明,后来被曹操找个借口杀掉了。如此种种,说明难得糊涂乃是超然物外的至高境界,是真正的大彻大悟。但遗憾的是,有人偏偏不懂得糊涂艺术,常常是聪明反被聪明误。  就拿唐初的谋臣刘文静来说,如果他在李渊在位时懂得糊涂之妙,肯定会安度晚年、享尽荣华富贵。可是,他太斤斤计较眼前利益了,竟然在李渊活着时大发牢骚,怎么能不倒霉呢?  刘文静是李世民起兵反隋时的主要谋臣,在后来的数次战役中屡立大功,说他是唐朝的开国元勋并不为过。与刘文静相比,裴寂的资历要浅一些。裴寂是经刘文静的介绍才加入反隋行列的,但他善于结交李渊,甚至将隋炀帝的宫女私自送给李渊,与李渊在酒桌上称兄道弟,是李渊的酒肉朋友。  李渊称帝后,对裴寂的宠爱异乎寻常,授予他右丞相之职,每次上朝与他同登御座,退朝后相携入宫,对他言听计从,赏赐无度。而刘文静却不受庞信,官职只是一个小小的尚书,因此他感到很不公平,每次上朝故意与裴寂唱反调,渐渐地两个人成了死对头。  有一次,刘文静在上朝时,受到裴寂的一番奚落,回到家中仍余气未消,以刀击柱,发誓说:"我一定要杀掉裴寂这个王八蛋。"岂料家贼难防,刘文静这些话被他的一个失宠的小妄听到了,并且上告了朝廷。朝廷审问时,刘文静将自己的想法和盘托出:"当初起兵时,我的地位在裴寂之上,如今裴寂被授予高官,而我的官职比他小了许多,所以心怀不满,酒醉之后说些过头的话也是人之常情。"李渊知道了刘文静的申辩很生气,认为他有谋反之心,决定将他处死。朝中多数大臣都为刘文静说好话,据理力争。其实,李渊觉得刘文静与自己比较疏远,总是不放心,想趁此机会除掉刘文静。裴寂看出了李渊的心思,火上浇油地说:"刘文静的确立过大功,无奈他已经有了反心,如今天下还不太平,若是赦免了他,肯定会成为后患。"  这话正中李渊的下怀,李渊立即宣布将刘文静处死。刘文静临刑时,仰天长叹:"古人说,飞鸟尽,良弓藏,真是这么一回事啊!"  人太清高了,就不会合群  《后汉书·班超传》语:"今君性严急,水清无大鱼。"指水太清了,鱼就无法存身。这是饱经沧桑的前辈留给后人的一个办事准则。在处理人事关系的问题上,一定要铭记这一点。  明成祖时,广东布政使徐奇进京朝见皇上,顺便带了一些岭南的藤席准备馈赠给朝廷中的官员。不料,京城的巡逻官把这些藤席截获,并将徐奇馈赠礼品的人员名单呈给了明成祖。  明成祖反复看了几遍名单,见其中惟独没有太博杨士奇的名字,觉得有必要问个究竟,于是立即召见了杨士奇。杨士奇解释说:"当初徐奇受命赴广东任布政使,离行前众官员都作诗为他送别,所以徐奇这次回京特用藤席回赠。那一次臣正好有病在身,没有赠诗给徐奇,不然的话,我这次也在馈赠之列。今天众官员的名字虽然都在礼单上,但他们不一定会接受徐奇的礼物,再说藤席乃岭南特产,徐奇馈赠藤席只是为了表达谢意,不会有别的目的。"  杨士奇这番话讲得自然得体,明成祖对他的疑惑打消了,也原谅了徐奇,命人把名单烧了,从此再也没有过问此事。  在封建时代,皇权是至高无上的,"君疑臣必死"。如果杨士奇借此机会炫耀自己的清廉,不仅不会得到赞赏,而且会加重明成祖对他的疑心。杨士奇故意将自己牵扯进来,说明自己与别人没有什么不同,从而赢得了明成祖的信任。更妙的是,杨士奇此举不但挽救了自己,也免除了徐奇的祸事。  刘睦是东汉明帝的堂侄,自幼好学上进,喜好结交有学问的名儒,长大后被封为北海敬王,忠孝仁慈,礼贤下士,深受百姓的爱戴。  有一年岁末,刘睦派一名官员去都城洛阳朝贺。临行前,他问这位官员:"如果皇上问起我现在的情况,你想怎样回答呢?"  官员不加思索地说:"您德高望重,忠心耿耿,是百姓的再生父母。下员虽然愚鲁,但此区区小事定能向皇上禀报清楚。"  刘睦听后,连连摇头:"你若这样说,就把我给害了!"见官员一副迷惑不解的样子,刘睦又接着说:"你见到皇上之后,就说我自承袭王爵以来,意志衰退,行动懒散,每日只知吃喝玩乐,对正业毫不用心。"  刘睦善于守拙,不想让皇上知道他是一个精明的人。因为在当时,凡有志向的皇室成员,容易受朝廷的猜忌,弄不好就会招来杀身之祸。刘睦故作糊涂人,实在是明哲保身的妙计。第18节:识时务者为俊杰  第二章:处世--大智若愚的糊涂谋略  苏轼在《贺欧阳少师致仕启》中说:"力辞干未及之年,退托以不能而止,大勇若怯,大智若愚。"里面的"大智若愚"当也可与"难得糊涂"有得一比。唐代的李贽也有类似观点:"盖众川合流,务俗以成其大;土石并砌,务以实其坚。是故大智若愚焉耳。"中国古代的道家和儒家都主张"大智若愚"而且要"守愚"。可见大智若愚并非真愚,而是一种处世的谋略,给人的印象是:虚怀若谷,宽厚敦和,不露锋芒,甚至有点木纳。  古有名言"取象于钱,外圆内方"。古钱币的圆形方孔,大家都是知道的,为人处世,就要像这钱一样,边缘也要圆活,但内心要守正,有自己的主见和原则。  识时务者为俊杰  古人说"识时务者为俊杰",自古雄才大略之人皆能顺应时势而成大事,永远走在时代的前面。兵法说,战法应该"与时迁移,随物变化",这也就是"造势"的奥妙所在。其实,掌握时机永远是政治家的智慧体现。在什么时候实施自己的计划,什么时候又欲擒故纵,这些都是智慧。有时,等待的结果是养虎为患,而有时,等待则是成功的重要保证。  郑庄公时,同父异母的共叔段要谋反篡位,庄公开始表现的无动于衷,但暗地里密切注视着共叔段的动向,当他确知共叔段己准备妥当之时,觉得己找到诛灭共叔段的合法借口,于是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囚禁了武姜氏,并将共叔段诛灭。  由此可见,能够准确地识别时机的转换,是英雄创业的基本素质。鬼谷子在《逸文》中说:"圣人之所以能永垂不朽,就是能把握时机的变化。"所以无论在行动上,还是计划上,如果不能顺应时代的变迁,讲求适应环境的策略,只是一味固守己见,绝对是要失败的。  萧何是刘邦的第一功臣,在汉高祖开创西汉王朝的大业中,萧何忠贞不二地追随刘邦:在丰沛起义中首任沛丞,刘邦屈就汉王时任汉丞,西汉建国以后,任汉皇朝的丞相,并享有"带剑上殿,入朝不趋"的特权。在近三年的反秦战争中,他赞襄帷幄,筹措军需,直到打下咸阳进入汉中。在四年之久的楚汉战争中,萧何在后方精心经营,保证了兵源和军需的充足供应。危难关头,他多次力挽狂澜,使刘邦绝处逢生。其中脍炙人口的故事有:"咸阳清收丞相府"、"力谏刘邦就汉王"、"收用巴蜀,还定三秦"、"月下追韩信"、"制定九章律"、"诱捕淮阴"……萧何以其超人的智慧、胸襟和气魄为西汉王朝的创建和稳固建立了不朽的功勋。建国以后,刘邦的江山渐渐稳定了,事过境迁,而萧何的功劳有那么大,刘邦对他自然会猜忌和怀疑。汉十二年初萧何看到长安周围人多地少,就请求刘邦把上林苑中的空闲土地交给无地或少地的农民耕种。本来利国利民的一件小事,不料使刘邦龙颜大怒,以受人钱财为由,将萧何关进大牢。困惑莫名的老丞相,出了监牢,才明白自己犯了"自媚于民"的错误。淮南王英布造反,刘邦御驾亲征,萧何留守京城。战争中,刘邦不断派使者回来,回来一次就一定要去见萧何,问候萧何。萧何的幕僚警告他:"君灭族不远矣"。萧何一听此言,如五雷轰顶,方明白自己已有了功高盖主之嫌,再继续做收揽民心的事情就必然引起皇帝的疑心,招来杀身之祸。于是他就利用权势以极低的价格强买民田民宅,激起民怨。终于使刘邦将他看做为子孙谋利,胸无大志的人物。刘邦回到京城,收到了一大堆平民百姓告萧何的状子,然后对萧何放心了许多。第19节:用傻痴之状迷惑对手(1)  古语说得好:识时务者为俊杰。范蠡在政通人和之际"转业"经商便是识时务的表现。这其中的启示至今仍值得我们借鉴。  用傻痴之状迷惑对手  心里明白故意扮傻,那样并非就真是傻瓜,而是大智若愚。做人最忌的一点就是恃才傲物,不知饶人。太露锋芒很容易遭人嫉恨;功高震主只能招致杀身之祸。所以,在处世的过程中要懂得适时"扮傻",特别是在和领导交往的过程中,不要过于显露自己的高明,更不要纠正对方的错误。在与人处世中,扮傻可以为人遮羞,自找台阶;可以故作不知而以幽默反唇相讥;也可以用傻痴之状去迷惑对手。  在政治风云变幻中,危险随时会出现,人们通常会通过扮傻弄呆来逃避危难,保全自身。我国古代著名的军事大师孙膑,曾经和庞涓是同学,拜鬼谷子先生为师一起学习兵法。有一年,当听到魏国国君以优厚待遇招求天下贤才到魏国做将相时,庞涓再耐不住深山学艺的艰苦与寂寞,决定下山,谋求富贵。  庞涓到了魏国,见到魏王。魏王问他治国安邦、统兵打仗等方面的才能、见识。庞涓倾尽胸中所有,滔滔不绝地讲了很长时间,魏王听了,很兴奋,便任命他为元帅、执掌魏国兵权。  后来,孙膑经人推荐也来到了魏国,魏王对孙膑也很敬重,打算封孙膑先生为副军师,与庞涓同掌兵权。庞涓最忌讳的就是这种情况,得知自己下山后,孙膑在先生教诲下,学问才能更高于从前,十分嫉妒,暗自咬牙。表面上却说:"臣与孙膑,同窗结义,孙膑是臣的兄长,怎么能屈居副职、在我之下?不如先拜为客卿,待建立功绩、获得国人尊敬后,直接封为军师。那时,我愿让位,甘居孙兄之下。"魏王听罢,很满意庞涓的处世为人,便同意了。  其实,这不过是庞涓防范孙膑与他争权的计谋,他已下定决心,必须除掉孙膑!否则,日后必然屈居其下了!于是便设计陷害孙膑。说孙膑私通齐使,要叛魏投齐,于是魏王大发雷霆,不容半句解释,就令武士把他抓起来,押到军师府问罪!  庞涓为了得到孙膑的兵书,故意不让他死,建议魏王用尖刀剜剔下孙膑的两个膝盖骨。并在脸上用黑墨刺上"私通敌国"四字。  这时,庞涓泪流满面走进来,亲自为孙膑上药、包裹,把他抱进卧室,百般抚慰,无微不至地照料。一个月之后,孙膑伤口基本愈合,但再不能走路,只能盘腿坐在床上,真成了废人。  孙膑知道庞涓也想全面学习这十三篇兵法,就高兴地答应把鬼谷先生所传的孙子兵法十三篇及注释讲解写出来;而且从那天起,日以继夜地在木简上写起来,日复一日,忘食废寝,以致人都劳累变了形。  后来孙膑无意中从一个佣人那里知道,庞涓等他写完兵书就准备把他处死,身心一下子凉透了!第二天,正要继续写书的孙膑,当着小孩儿及两个卫士的面,他忽然大叫一声,昏倒在地,大呕大吐,两眼翻白、四肢乱颤。过了一会儿,醒过来,却神态恍惚,无端发怒,立起眼睛大骂:"你们为什么要用毒药害我?!"骂着,推翻了书案卓椅,扫掉了烛台文具,接着,抓起花费心血好不容易写成的部分孙子兵法,一齐扔到火盆里。立时,烈焰升起。孙膑则把身子扑向火,头发胡子都烧着了。  人们慌忙把他救起,他仍神志不清地又哭又骂。那些书简则已化成灰烬,抢救不及。等庞涓急慌慌跑来,只见孙膑满脸吐出之物,脏不忍睹;又爬在地上,忽而磕头求饶、忽而呵呵大笑,完全一副疯癫状态。庞涓使劲甩开他脏兮兮的痉挛的手,心里疑惑。怀疑孙膑是装疯,就命令把他拽到猪圈里。孙膑浑身污秽不堪,披头散发,全然不觉地在猪圈泥水中滚倒,直怔怔瞪着两眼,又哭、又笑……第20节:用傻痴之状迷惑对手(2)  庞涓又派人在夜晚、四周别无他人时,悄悄送食物给孙膑:"我是庞府下人,深知先生冤屈,实在同情您。请您悄悄吃点东西,别让庞将军知道!"孙膑一把打翻食物,狰狞起面孔,厉声大骂:"你又要毒死我吗?!"来人气极,就捡起猪粪、泥块给他。孙膑接过来就往嘴里塞,毫无感觉的模样。于是来人回报庞涓:孙膑是真疯了。  庞涓这时才有些相信,渐渐的对孙膑的看管不那么严了,但仍命令:无论孙膑在什么地方,当天必须向他报告。  然而,真正知道孙膑是装风避祸的只有一个人,就是当初了解孙膑的才能与智谋、向魏王推荐孙膑的人。这个人就是赫赫有名的墨子墨翟。  他把孙膑的境遇告诉了齐国大将田忌,又讲述了孙膑的杰出才能。田忌把情况报告了齐威王,齐威王要他无论用什么方法,也要把孙膑救出来,为齐国效力。  于是,田忌派人到魏国,趁庞涓疏忽,在一个夜晚,先用一人扮作疯了的孙膑把真孙膑换出来,脱离庞涓的监视,然后快马加鞭迅速载着孙膑逃出了魏国。等庞涓发现时,已经晚了。  孙膑到了齐国,齐王十分敬重。后来在马陵道之战中,庞涓忽然被一棵大树挡住去路,隐约见到树身有字迹。此时天色已黑,庞涓令人点亮火把,亲自上前辨认树上之字。只见树上用墨写了六个大字:"庞涓死此树下",庞涓立刻大惊失色:"我中计了!!"话音未落,一声锣响,万弩齐发,箭如骤雨,庞涓"扑通"栽倒在地身亡。  虽然"扮傻"是很辛苦和不容易的,但是到了危及生命的时候,它还是一种很有效的生存技巧。  假痴假呆的意思不是伪装,有装聋作哑、痴痴呆呆的意思,但是他的内心却是非常清醒的。从难得糊涂的观点来看,这是一种很高的谋略,算是高招,因为它能够保全利益。用于政治谋略,就是韬晦之计。在形势对自己不利的时候,表面上装疯卖傻,给人以碌碌无为的印象,实际上却隐藏自己的才能,掩盖内心的政治抱负,以免引起政敌的警觉,以等待时机,实现自己的抱负。第21节:好马也要吃回头草  好马也要吃回头草  一个人在一系列不可抗拒的因素下,要想走有利于自己发展的道路,就要有长远的战略规划和发展目标。注意"长远"两个字,既然重在长远,就不能在意眼前,该退让的时候就退让。  有一则寓言故事,一匹精良的马从草原上经过,眼前全是绿油油的青草,它一边随便地吃几口,一边向前走。  它越走越远,而草越来越少,几天后,它已经接近沙漠的边缘了。它只要回头走就可以重新吃到美味的青草,但它坚持想:"我是一匹精良的马,好马不吃回头草。"后来,在饥饿的折磨下,它倒在了沙漠中。  在古代,像这样有"骨气"的人,宁可被活活饿死也不屈服,的确是很伟大,但有时候,你并不能把"骨气"与"意气"划分得清楚。绝大多数人在面临该不该退让时,都把"意气"当成"骨气",或用"骨气"来包装"意气",明知"回头草"又鲜又嫩,却怎么也不肯回头去吃。  如果你不吃回头草就会饿死,吃"回头草"时又会碰到周围人对你的非议。因此你吃你的草,全然不要顾忌那么多,你只要认真诚恳地吃,填饱肚子,养肥自己就可以了!何况时间一久,别人也会忘记你是一匹吃回头草的马,甚至当你回头草吃得有成就时,别人还会佩服你:果然是一匹"好马"!  在面对残酷的现实时,饿死的"好马"就变成了"死马",也就不是一匹"好马"了。  在生活中有很多这样的例子:A君因故被炒鱿鱼,一个星期后,老板要他回去,他愤然拒绝:"好马不吃回头草!"  B君被女朋友甩了,过了一段时间,女朋友回头向他认错,要求重归于好,B君无情地说:"好马不吃回头草!"  "好马不吃回头草!"这句话使很多人不知丧失了多少机会。绝大多数人在面临该不该回头时,往往意气用事,明知"回头草"又鲜又嫩,却怎么也不肯回头去吃,自以为这样才是有"志气"。其实,在面临回不回头的关卡时,你要考虑的不是面子问题和志气问题,而是现实问题。  比如,你现在有没有"草"可吃?如果有,这些"草"能不能吃饱?如果不能吃饱,或目前无"草"可吃,那么未来会不会有"草"可吃?还有,这"回头草"本身的"草色"如何?值不值得去吃?  甲午战争后,袁世凯的北洋势力迅速崛起,袁世凯继李鸿章之后担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手中握有六镇新军,是当时权倾朝野的实权人物。投机政客江朝宗找关系、走后门,终于攀上了老袁这棵根深叶茂的大树。为了讨好老袁,江朝宗不惜破费钱财上下打点,终于取得了老袁的信任,为自己打开了升官发财之路。  谁知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1908年慈禧和光绪帝相继死去,载沣摄政。为报袁世凯在戊戌变法时出卖其兄光绪帝的一箭之仇,载沣上台后首先罢免了袁世凯的官职,将他开缺回籍。老袁失势后,满清亲贵铁良任军机大臣、陆军部尚书,成为当时朝中的实权人物。  江朝宗本是个趋炎附势之徒,看到老袁失势,后悔莫及,只怪自己当初走错了庙门白花了那么多冤枉钱。经再三考虑之后,他决定改换门庭投靠铁良。  江朝宗带了厚礼,面见铁良,二人臭味机投,经江朝宗一阵吹捧赞扬,铁良已飘飘然。这时江朝宗趁机献策说:"袁世凯的六镇新军不听调遗,不如将他们分开,另外还要在北京设立一个稽查处,专门处置新军中有越轨行为的官兵。这样才能逐步铲除袁世凯在新军中的势力。"  铁良此时正为如何控制新军的事发愁,听了这一计策,正中下怀,对江朝宗十分赏识,予以重用。  江朝宗由此得志,每天坐着八抬大轿,前呼后拥,不可一世。  但是,好景不长,几年后袁世凯东山再起,清朝灭亡,民国兴起。老袁当上了中华民国大总统,又成了炙手可热的人物。  江朝宗看到袁世凯重新得势,便吃起了"回头草"。他带上厚礼,拜见老袁,痛哭流涕地向老袁表白心迹,说明自己的一片忠心。老袁明知江朝宗是个趋炎附势之徒,但此时正是用人之际,自己当总统少不了要有些吹喇叭抬轿子的,便不计前嫌重新启用了江朝宗。江朝宗心里也明白,自己过去有叛袁劣迹,此时只有在老袁面前倍加卖力地表现自己才能取得信任。于是,便不择手段地替老袁抛售情报,铲除政敌。袁世凯恢复帝制后,江朝宗马不停蹄地前后奔走,组织请愿团向袁氏"劝进"。由于江朝宗的出色表演,袁世凯终于尽释前嫌委以重任。  很多人都会面临"吃"与"不吃"的选择。如果草不好,不吃也就罢了,可如果是棵好草,是不是回头再吃呢?刘备是匹"好马"吗?是的。可是他依然会三顾茅庐,成为千古美谈。第22节:糊糊涂涂避祸灾  如果是"好马"就要敢于面对,敢于从头再来。是"好马",必要的时候就要吃回头草,因为这个世界上好马很多而回头草很少。  糊糊涂涂避祸灾  中国人向来是很精明的,越是精明的人越知道聪明人处世难,容易招致妒嫉、非议,甚至为聪明而丧生。曹操因为妒嫉杨修的才能而杀了他;隋炀帝因为妒嫉王胄的诗才,也把他杀了,还吟着王胄的诗句"庭草无人随意绿",洋洋自得地说:"你还能写出这样的好诗吗?"所以,从老子开始,中国人就深悟了"大智若愚"的道理,越是聪明,表现得越是愚笨,以便在别人的轻视和疏忽中找到自我发展的空间。  据说,在舜未登上天子位的时候,他的异母弟弟象,为图占家业,几次要谋害他。昏聩的父亲和后母也总是偏心、纵容象。有一次,父亲和后母找舜,说谷仓顶坏了,要他爬上去修理。当舜一上到仓顶,父、母、弟弟就抽了梯子,放起一把火想要烧死他。幸亏他撑起大斗笠,乘着一阵大风往下一跳,才得脱险。  另一次,父亲和后母让舜去淘井。那井很深,刚把舜吊到井底,上面的人就收了绳子,推下几大堆泥土去,以为这一回舜死定了。象很高兴,没想到,当他来到舜的卧室时,却看见舜正坐在床上弹琴。这是咋回事?原来那井底还另有一个出口,舜是从那里脱生的。这一下,象惊呆了,他悔恨、羞惭不已,上前向哥哥道歉。舜呢,显得若无其事的样子,他微微一笑,说:"我并不计较。"  在战国时,有一次,万章与孟子谈论到这个故事中的舜。  万章认为,舜或者是糊涂,或者是伪善,二者必居其一。孟子则不同意这种看法。  万章说:"怎么不对?两件事里,都表现出舜并不知象要害他,这岂不是糊涂?"  孟子说:"怎么不知道!只不过舜对弟弟,比较宽厚、仁慈罢了。"  万章说:"依您之见,舜是心里忧心忡忡,表现得却像没那么回事,这岂不是强颜为欢,是十足的伪善吗?"  孟子直摇头:"不,这怎么叫伪善?既然象已承认自己错了,有悔改之意,舜又怎能不高兴?这不叫伪善,叫宽宏大度啊。"  明代宗景泰年间,广东副使韩雍遍访四方,宣扬王命。到江西时,一天忽然听说宁王的弟弟来了,韩雍一面谎称有病,请王爷稍等片刻,一面派人马上去叫三司(明代将各省之都指挥使司、布政使司、按察使司合称"三司"),并索要白木几,然后韩雍才出来匍匐在地拜迎王爷。  王爷一进门,就全讲的是他哥哥要宁王反叛朝廷的情况。韩雍推说自己耳朵有毛病,听不清楚,请王爷把要讲的都写下来。王爷要纸,韩雍就让手下人将白木几抬进来。王爷将情况详细地写在白木几上,就告辞了。  韩雍将情况报告了朝廷,皇上派钦差大臣来稽查,却没有找到宁王谋反的任何证据。这时王爷兄弟已经握手言欢,王爷拒不承认说过他哥哥要反叛的话。钦差大臣回京后,朝廷即以离间亲王罪判处韩雍,要将他披枷戴锁送监。韩雍出示王爷亲笔书写在白木几上的状子,才获得释放。  以上两个例子,以表面上看,似乎舜和韩雍很傻,糊里糊涂。而实际上这是一种精明人的糊涂啊!第23节:别忘了包藏心机  别忘了包藏心机  长期以来,中国人喜欢"藏拙",把自己不行、不能的地方藏起来,不让人发现,而最好的藏拙办法就是装愚。愚笨似乎总是一个可以并且应该得到原谅的缺点。一个人已经愚笨了,对他还能有什么要求?特别是处于某种轻重不得的尴尬局面时,装愚也许是最佳选择了。  宁武子是春秋时代卫国有名的大夫,姓宁,名俞,武是他的谥号。宁武子经历了卫国两代的变动,由卫文公到卫成公,两个朝代国家局势完全不同,他却安然做了两朝元老。卫文公时,国家安定,政治清平,他把自己的才智能力全都发挥了出来,是个智者。到卫成公时,政治黑暗,社会动乱,他仍然在朝做官,却表现得十分愚蠢鲁钝,好像什么都不懂。但就在这愚笨外表的掩饰下,他还为国家做了不少事情。所以,孔子对他评价很高,说他那种聪明的表现别人还做得到,而他在乱世中为人处世的那种包藏心机的愚笨表现,则是别人所学不来的。  其实,真正学不到的是宁武子的那种不惜装愚来利国利民的情操。从这个意义上讲,宁武子是个不折不扣的为人高手。  明武宗南巡,扬州知府蒋瑶少不得要接待圣驾,但蒋瑶为人清廉方正,不肯横征暴敛来巴结皇上身边的那些小人,因此,得罪了他们。  明武宗是个钓鱼迷,这一天正好钓到一条大鲤鱼,想找个人给卖了。可御钓之鱼岂是常人买得起的?那些小人一看机会到了,就对皇帝说,这条鱼卖给扬州知府最合适了。明武宗听了,真的把蒋瑶叫来,要他买下鲤鱼。  蒋瑶回家取来了妻子的首饰和几件好一点的衣服,跪在地上献给皇帝,说道:"皇上此鱼乃无价之宝,臣这里只有妻女的一些首饰和衣物,臣死罪死罪。"  蒋瑶一则拿不出钱,二则即使拿得出钱也难以同皇上做买卖,三则更不能同皇上斗智,冒犯了龙颜,这样就正好遂了小人们的心愿。所以,蒋瑶进退无路,干脆装傻,好像同普通渔翁做生意一般,把妻女的东西拿来换。这样做,充其量出一回洋相罢了。明武宗看到蒋瑶实在拿不出更多的银子,只好把这条鲤鱼赐给了他。  北魏的崔巨伦曾身陷敌手,对方统帅听说过他的才能和名望,想利用他,崔巨伦却想脱身逃走,他奉命作诗,便胡诌一首,弄得大家哄然大笑,以为他徒有虚名,不把他当回事,崔巨伦才得以脱身。  然而,装愚也不是什么地方都行得通的,有些场合下,愚蠢是没有价值的,只有显示自己的才能,才会得到对方的尊重从而保全自己。  嘉靖年间倭寇侵掠江南,昆山有个姓夏的书生被倭寇俘虏,他就自称有诗才。倭寇将领一听,待他如同上宾,每天同他作诗唱和,夏生因此免遭于祸。过了很久,夏生要求回家,倭寇将领还送给他许多礼物。  崔巨伦不能不装愚,因为对方想利用的就是他的才,在这种场合,才本身是个祸根。而夏生不能装愚,因为倭寇对杀一个愚人毫不在乎,但他们武化之余还需要点文化,加上本身对中国诗歌的欣赏和爱好,一个有诗才的中国人在他们眼里是很有价值的。崔、夏二人要是不分对象互换一下位置,那就都得遭殃了。  人在装愚时,总还想有点作为,要是纯粹用于自保的话,那干脆再披上厚一点的盔甲,装醉、装聋、装疯、装死,让对方无从下手,办法也许更有效一些,特别对那些已有名声且身处相熟者中间的人,尤为适用。  魏晋时,阮藉是竹林七贤其中之一。魏国权臣司马昭原想同阮藉结为儿女亲家,让阮藉把女儿嫁给司马长炎,即日后废掉魏帝建立西晋的晋武帝。阮藉不想卷入当时黑暗的政治,又不便明着反对,就借嗜酒而连醉60天。司马昭见他终日沉醉,连话也搭不上一句,只好作罢。以后,司马昭的心腹钟会多次访问阮藉,想请他谈谈对国事的看法,以便抓住把柄定他的罪。可阮藉整天酩酊大醉,不省人事,钟会开不了口,只好怏怏而回。  阮藉之醉可以说是真醉,也可以说是假醉,真假不在这60天,而是他差不多一生都在醉,这个醉就是有意识的了,因为当时的政治极为险恶,文人要想保持清白而又得善终,难乎其难。  这种缺乏起码人身保障的情形,在整个传统社会中一直没有得到根本的改变,即使在政治不那么黑暗的时候,身为官宦的人也时常需要用装傻来避免落入难以解释的困境。  明代大思想家王守仁,人称阳明先生,曾任刑部、兵部主事,因为触犯了大宦官刘瑾而受了廷杖,并被贬为贵州龙场驿丞。王守仁出了朝门,换上平民服装,立即上车前往贵州。过江时,他写了一篇吊唁屈原的祭文,又写了投江绝命辞,假装投江自尽。绝命辞传到京城,刘瑾听说王守仁已死,才打消了派刺客暗杀他的念头。  愚到不可及这一步,可谓鬼神莫测了。第24节:以平庸的面貌示人  以平庸的面貌示人  古人曰:"直木先伐,甘井先竭。"修理房屋,一般所用的木材,多选择挺直的树木来砍伐;水井也是涌出甘甜井水者先干涸。有一些才华横溢,锋芒太露的人,虽然容易受到重用提拔,可是也容易遭人暗算。所以聪明的人从不轻易炫耀自己的才能。  上古有一种很会鼓动翅膀的鸟,与别的鸟毫无出众之处。别的鸟飞,它也跟着飞;傍晚归巢,它也跟着归巢。队伍前进时它从不争先,后退时也从不落后。吃东西时不抢食、不脱队,因此很少受到威胁。从它的表现看来,这种生存方式显得有些保守,但是仔细想想,这样做也许是最可取的。凡事预先留条退路,不过分炫耀自己的才能,这种人才不会犯大错。这是在现代高度竞争社会中,看似平庸,但是却能按自己的方式生存的一种方式。  春秋时,公孙仪任鲁国的宰相,他很喜欢吃鱼,国内的人都争着买鱼献给他,公孙仪一概不接受。他弟弟问他:"你既喜欢吃鱼,为什么又不要呢?"公孙仪回答:"正因为我喜欢吃鱼,所以才不接受别人送的鱼。如果接受了别人的鱼,必然要按别人的意愿办事,那就可能触犯法律;触犯法律,就会被免去宰相;免去宰相,虽然喜欢吃鱼可还会有谁送给你吗?不接受鱼而不被免去宰相,这样,虽然没有要人家的鱼,但却能长久地自己买鱼吃。"  公孙仪的头脑在他身居宰相高位时也十分清醒。他能辩证地认为只有不吃别人的鱼,才能真正长远地吃自己的鱼。世上不知有多少人没有公孙仪这份智谋。在小利面前,贪心过剩,结果被别人牵住了鼻子。特别是一些已取得一定地位和成就的人,由于他们有好的影响力,人们对他们一般都是有所求的。一些居心叵测的人心当然会对其曲意逢迎,投其所好。如果因为贪图小利,成了别人的工具,那么违法乱纪之事就在所难免,最后的结果必将丧失以前所有的一切。  不过分炫耀自己的才能,看似平庸,实则是成功的基础。第25节:危与安互相转化  危与安互相转化  明强让人成事,藏锋让人保身,若统一两者于一体,合理运用,则何等高明。  古语有云:"日中则冥,月盈则蚀",更有"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的说法。清代曾国藩也早就指出,做人弓不拉满,势不使尽盛时欲作衰时想,上场欲作退场思,功高震主时一定要明哲保身,这样才能转危为安。  王翦是秦朝是有名的大将,秦王政二十二年(公元前225年),秦王派王翦儿子王贲进攻魏国,魏王投降。  魏被灭后,三晋之地已尽数入秦了。为了尽快统一中国,秦准备尽早灭楚,但是楚国毕竟是瘦死的骆驼比马大,秦王在灭楚大战需要多少兵力的这个问题上拿不准主意,于是征求众将的建议。秦王问年轻将领李信需要多少兵力可以灭楚,李信回答最多不过二十万人。这个李信,年少英勇,高大威武。曾率数千军马追击燕太子丹,最后使燕太子丹被迫自杀。秦王政因此非常相信李信的能力和勇猛,所以秦王政一开始就询问他。在问完李信后,秦王政又问王翦,王翦却回答说没有六十万人马是万万不行地。秦王政听后对王翦说:"王将军你已经老了,连胆子也变小了。李将军果敢威武,说的话很有道理。"于是,派李信及蒙恬率军二十万伐楚。王翦以自己的话不被采用为由,便称病回到家乡频阳。  但由于李信年少英勇,不免有些心高气傲。结果楚军找到了一个反击的良机,向李信的部队发动突击,攻破了秦军两座营垒,杀了七个都尉,秦军大败而逃。楚军在打败李信军后,还一直向西进军,大有反攻秦国的势头。秦王政在听到这个消息后,大为震怒。于是亲自赶往频阳,向王翦道歉,请王翦出来率领大军攻楚。王翦起先假意推辞,说自已年老体弱,又有病在身,疲乏无力,实在不能担当重任,请秦王另选良将。秦王政又再次向王翦道歉,并执意要王翦为将。王翦说:"如果大王一定要任用我为大将,非六十万人不可。"秦王政立即答应了王翦的要求,并表示愿意听从王翦的谋划。  王翦率领秦国六十万大军准备出发了,秦王政亲自到灞上为王翦送行。王翦临行时,请求秦王先行赏赐予许多良田、美宅、园林池苑等。秦王政说:"将军为国作战,以后有的是赏赐,还用得着害怕家里会穷困?"王翦说:"作为大王的将军,有功劳才可以得到封侯赐爵,所以趁着大王顾念我的时候,我就应该及时向大王请求赏赐一些产业来留给子孙后代。"秦王听后大笑。  王翦出发后到了函谷关,在这期间,连续五次派使者向秦王请求赏赐良田。有人觉得王翦索取无度,应该适可而止,就对王翦说:"将军连续请求赐予家业,太过分了吧。"王翦说:"不对。秦王暴魇疑人,现在这支六十万的大军几乎是秦国的全部军力,如果我不多次请求赏赐来表示自已的意志,秦王能不怀疑我吗?"  一年后,王翦攻破楚都寿春,俘虏了楚王负刍,尽收楚地入秦,设为郡县。王翦给人的印象是一员智将,在伐楚之时,用请求赏赐田地来消除秦王的疑心,并成为一个典故,王翦请田由此而来。王翦请田也就成了明哲保身的代名词。从王翦率六十万秦军伐楚攻百越直到班师回朝,秦王都不曾表示过怀疑,实属难得。王翦的安逸终老与白起的不得善终成了鲜明的对比。  一般来说,投身于政治事业的人理应当学些明哲保身之道。也就是说当自己尚有一定余势时及早引退或藏锋,以免与强大的对手和不可逆转的态势发生冲突,使自己遭受损失和耻辱。  因此任何时候,千万不要表现出比上司高明。功可以高而不可震主;位可以尊而绝不能僭越;权可以大而万不能对上司构成威胁。在处世中声望太高时,切记别忘了向自己头上淋一些"污水"。第26节:骄横是危险之源  骄横是危险之源  古往今来因骄横而奢侈、淫逸、放荡,以至于无恶不作,终致危险败家的事例数不胜数。其中许多是父兄骄,子弟也骄;也有父兄并不骄,而是疏于管教子弟,致使其因骄横而倒行逆施乃至丧身灭族。  西汉的上官桀,年轻时只是个小小的羽林侍郎。由于接近皇帝,一次偶然机会使他发了迹。一天,他跟随武帝到甘泉宫,路上恰遇大风雨,辇车无法前进,车盖也被刮得东倒西歪,使帝驾无法避风雨。于是上官桀把车盖解下来双手擎着以护驾,大风大雨持续了好长时间,他始终勉力用车盖挡住风雨以护驾。事后,武帝对他的膂力感到很惊奇,升迁他做了未央厩令,负责喂养马匹,仍是个不大的官职。但他善于阿谀逢迎、巧言令色,随时为自己寻找升迁的机会。有一次,武帝生了一场病,病好后见许多马匹都很瘦弱,就对他大发脾气道:"你以为我再也不能来看我的马了吗?"并打算把他交付审判。上官桀磕着头说:"我听说圣体不安,日日夜夜都在忧伤着,确实没有心思再去喂马了。"边说边涕泪交流。武帝大为感动,认为他很忠诚,从此便格外亲近、宠幸他,封官赐爵至太仆,位在霍光之上。武帝临终遗诏命霍光任大将军辅少主,以上官桀为副。自此之后,上官桀的骄横日甚一日,仗着孙女儿是皇后,开始与霍光争权。此人正是所谓得运乘时、幸致显宦而自骄自满者。  其子上官安由于家庭中的耳濡目染,加上因为是皇后之父而封侯升官,于是由骄横而淫乱再而作恶多端。在宫殿上受到赏赐,出来后便骄示于人:"刚才和我的女婿一起喝酒呢,好开心哟!"他常常喝醉了酒,光着身子在内室走进走出,淫乱无度,连他父亲身边的妻妾也不放过。  上官桀、上官安父子由极骄极满终至要杀害霍光,废皇帝而自立,最后被朝廷灭族。此乃父骄而子傲,终于败家的典型例子。  东汉大恶梁冀的父亲梁商,虽然是皇后的父亲,又被封为大将军,皇亲兼居高位,但为人较为谦恭和顺,且又能荐举贤才,每逢民间闹饥荒,他总要拿出自己封地的租谷赈济灾民。因此,东汉顺帝很倚重他,旁人也大加称赞。可惜的是,梁商谨慎有余,而果敢威严不足,虽然对亲属子弟也时有告诫,但终究没有约束教导好自己的儿子梁冀,致使其骄横逐渐发展,最后招致灭族的惨祸。  梁冀在他父亲活着的时候,就非常暴戾骄横,干了许多违法的事情。洛阳令吕放曾经向梁商检举过梁冀,因而使他受到梁商的责备,梁冀便派人刺杀了吕放。事后还施放烟幕,嫁祸吕放的仇家,以遮蔽其父的耳目。  梁商死后,梁冀任大将军。东汉顺帝去世后,无论冲帝还是质帝在位时,都由梁太后临朝,太后即梁冀的妹妹,这样实际上是梁冀专权。质帝虽然年仅八岁,但很聪明,眼睛瞧着梁冀,对朝臣们说:"这是一位跋扈将军。"梁冀听后,当天便把他毒死了。  桓帝初年,梁冀和他的家族成员一个个都加官晋爵,这就使其更加骄奢淫侈。那时候,全国各地凡向朝廷进贡,都得先送梁冀,皇帝还在其次。官吏和百姓带着礼物和金钱去向梁冀求官或求情的,一批又一批地接连不断。梁冀更是由骄而淫乱,竟和自己父亲的美人私通。在人行大路上,谁家的妇女长得漂亮一点,只要被梁家的爪牙们见到了,随时都有被抢掠去的危险。随着荣宠和权力的增加,梁冀的骄横更变本加厉,穷凶极恶。他掠夺良家妇女充作奴婢,多达数千人,毒杀向他辞行的荆州刺史,暗杀上书朝廷指斥其罪行的郎中。最后,恶贯满盈,祸及三族,终遭来灭顶之灾。第27节:看清形势隐身自保  从这些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中,可以看出把骄横称为败家之弊的根源,实乃不虚不妄之言。  看清形势隐身自保  在处世中,常因一言一事不够恰当而得罪下人,所以糊涂学中提倡以隐为策,言其而寓事理中。  唐高宗时代,高宗想废掉王皇后立武则天,问群臣可否。老臣长孙无忌等坚决反对,但许敬宗支持,他说:"田舍翁多收十石麦,尚欲更故妇,况天子呢?"高宗又问李责。李责是三朝元老,功高望重,他为了既不得罪众同僚,又能讨好高宗和武则天,便耍起了滑头。他既不明确表示赞成,也不表示反对,只是说:"此乃陛下的家务事,何必问外人?"高宗听后,心中有底,便堂而皇之地把武则天立为皇后了。李责正是凭着这样一种隐术,一直受到重用和尊重。  宋代的种放深得糊涂奥秘,虽然名利心切,急于出人头地,但为了更高更有效的仕途,却先当起了隐士。北宋初年,种放声称放弃了科举仕进之途,表现得极为超凡脱俗,以求身隐而名显。结果,从宋太宗时候起便不断有人上表推荐种放,皇帝也下诏令他进京任事。到真宗咸平五年,当真宗赐钱10万、绢帛百匹,遣使前去诏请时,他便来到了京城开封,被授以昭文馆直学士、左谏议大夫的职位,真宗赐给种放昭庆坊甲第一所,钱30万,银器500两。这时,种放府门庭若市,来访者络绎不绝,他也逢场作戏,应付一张张陌生的面孔。  唐朝的孟浩然,早年即显示出超人的才华,且名传京师,他很想到政坛上去一展身手。他与王维是好朋友,王维在内置值班时约孟浩然入内闲谈,恰遇玄宗驾临。玄宗久闻浩然之名,当下便让浩然朗诵自己的诗作。不料,诗中有"不才明主弃"一句,惹怒了玄宗。玄宗以为孟浩然是在讽刺他不分贤愚,埋没人才,孟浩然不但没得到什么官做,还惹怒了天颜。孟浩然是个明白人,他知道这一下仕途更加无望了,"当路谁想假,知音世所稀,只应守索寞,还掩故园扉。"于是告别友人,离开长安回到故乡过起了隐居生活。此后,孟浩然由儒而道,在山水田园诗意中倾诉痛苦,消磨时光,抒发"且乐杯中物,谁论世上名"的感叹去了。坦然地放弃仕途上的功名利禄,而选择寂寞平静,保全了一世英名。  富贵和权势有时是祸水,如果看清楚了形势就应隐身以求自保。  晋朝张翰见齐王炯道德败坏,失去人心,就辞去大司马府高级官员职务,对同郡的顾荣说:"天下纷乱不安,拥有盛名的人,想要退隐都很艰难。我本来就是乡野之人,性好闲适,早已不求一时的名望。你要好好以你的聪明防患于未然,以你的智慧预留后路。"于是就叫人驾车赶回故乡。不久,齐王炯败亡,许多人都说张翰有先见之明。  以上几个事例,欲掩弥补以隐为策,实则是糊涂术的典型运用。第28节:该低头时且低头  该低头时且低头  中国有一句著名的俗语,叫做"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意思是说人在权势、机会不如别人的时候,不能不低头退让,但对于这种情况,不同的人会采取不同的态度。有志进取者,将此当作磨炼自己的机会,借此取得休生养息的时间,以图将来东山再起,而绝不一味地消极乃至消沉;那些经不起困难和挫折的人,往往将此看作是事业的尽头,或是畏缩不前,不愿克服目前的障碍,只是一味地怨天尤人,听天由命。  在中国历史上,政治斗争、军事斗争乃至争权夺利的斗争极其复杂,有时瞬息万变,忍受暂时的屈辱,磨炼自己的意志,寻找合适的机会,也就成了一个成功者所必不可少的心理素质,所谓"尺蠖之曲,以求伸也;龙蛇之蛰,以求存也",正是这个意思。其实,这只是一个较低的境界,较高的境界是有意识地主动消隐一个阶段,借这一阶段来了解各方面的情况,消除各方面的隐患,为将来的大举行动做好前期的准备工作。这两种情况在中国历史上都不乏其例。  隋朝的时候,隋炀帝十分残暴,各地农民起义风起云涌,隋朝的许多官员也纷纷倒戈,转向农民起义军,因此,隋炀帝的疑心很重,对朝中大臣,尤其是外藩重臣,更是易起疑心。唐国公李渊(即唐太祖)曾多次担任朝臣和地方官,所到之处,悉心结纳当地的英雄豪杰,多方树立恩德,因而声望很高,很多人都来归附。这样,大家都替他担心,怕遭到隋炀帝的猜忌。正在这时,隋炀帝下诏让李渊到他的行宫去晋见他,李渊因病未能前往,隋炀帝很不高兴,多少有点猜疑之心。当时,李渊的外甥女王氏是隋炀帝的妃子,隋炀帝向她问起李渊未来朝见的原因,王氏回答说是因为病了,隋炀帝又问道:"会死吗?"  王氏把这消息传给了李渊,李渊更加谨慎起来,他知道迟早为隋炀帝所不容,但过早起事又力量不足,只好隐忍等待。于是,他故意广纳贿赂,败坏自己的名声,故意沉湎于声色犬马之中,而且大肆张扬。隋炀帝听到这些,果然放松了对他的警惕。后来,李渊成了唐朝的开国皇帝。  明朝的名臣张居正也是在不动声色地暗中结纳人缘,积蓄力量才登上相位的。高拱在未当首辅宰相之前,张居正就看出了苗头,尽心与他结纳,两人互为钦佩,经常称赞对方的才能,等高拱做宰相之后,张居正又紧紧追随他,高拱为人性格直爽而倨傲,很多人因受不了他的役使而离开了,惟独张居正能够卑辞以事,始终没有离开。  冯保是内宫太监,为人狡黠奸诈,与张居正的关系很好。按顺序本当升他为司礼太监,但因高拱推荐了其他人而落选,所以对高拱怀恨在心。后来明穆宗去世,遗诏由高拱等人为顾命大臣,但因冯保篡改了诏书,改成高拱、张居正、冯保等人一同为顾命大臣辅佐新君。高拱无法与冯保等人长期共事,就上书历数太监专权的弊端,并作了其他准备,满以为可以一下子把冯保驱逐出朝。  高拱把一切准备情况都告诉了张居正,希望他暗中支持,谁知张居正竟把情况透漏给了冯保。冯保立即找皇太后哭泣,列举高拱专权的罪状,太后当即拟旨,斥逐高拱。  第二天,朝廷大集群臣,宣读两宫及皇上诏书,高拱本以为计谋成功,谁知诏书竟历数自己的罪状,解除了自己的一切官职。高拱又惊又怒,悲伤得趴在地上不能起身,张居正连忙把他扶起,雇了一辆驴车把他送走。  冯保还想罗织罪名诛杀高拱,亏张居正从中巧妙斡旋,才未得逞。在高拱去世后,张居正等人还向朝廷请求恢复他的官职荣誉。后来神宗亲政,重理高拱旧案,赠他太师头衔,追加文襄名号。就这样,张居正在宫内宫外,先朝今朝,都游刃有余,稳稳当当地升官。第29节:人人都有当"孙子"的时候  人人都有当"孙子"的时候  生活在这个社会中,总有一些时候,主动权不是掌握在你的手里,而是掌握在别人的手里。不管你从事什么职业,你都需要求人,都需要表现低姿态。要知道求人和低姿态是我们在生活中经常遭遇的问题,我们不应该害怕。表现低姿态和求人,这一方面表明,在某些问题上,主动权不在你手里,另一方面也说明你在发展。一个人在发展事业的初期,总是求人的时候多。正如俗话所说:"人人都有当孙子的时候。"其实这句话并不粗俗,孙子的意思无非意味着你有一个爷爷,人人都有当孙子的时候意味着你处在一个相对的人际关系之中,你在你爷爷面前是孙子,你在你儿子面前是父亲。  在社会生活中,有时别人需要求你,有时你需要求别人。社会本来就是如此。  如果你对社会上的这种求人的现状很不适应,你就很难在社会上取得大的发展。  而如果你的事业发展到你自认为再也不用求人的时候,那么说明你已经达到固步自封的时候。此时,你必须提高警惕了!求人既有它被动的一面,也有它主动的一面。那说明你在拼命地寻求发展,你在奋斗。  在社会上保持低姿态有时是你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中的一种。它与你的道德和气节无关,当你遇到一个很低的门的时候,你必须低头。  你要能够平心静气地接受你的生活,在生活的风风雨雨之中,你会认识到,有时,求和与表现低姿态也是一种奋斗,也是一种拼搏。对于年轻人来说,学会忍受比学会抗争是更复杂、更重要的工程。既然人人都需要求人,既然人人都需要保持低姿态,为什么许多人宁可信守"万事不求人"的古训而把自己封闭起来呢?宁可忍受某些生活的缺陷,把问题搁置起来而不去求人,而不去表现低姿态呢?  许多人在求人之前,就老想着别人可能会很傲慢地对待你,会轻视你,会对你视而不见,甚至会侮辱你,把你赶出门去……这样你就退缩了,就丧失了勇气。正因为如此,你可就打出了"万事不求人"的招牌,宁可忍受不办事的后果,忍受不办事的麻烦,把事情搁置起来,也不去求人。其实,别人是否重视你,别人是否尊重你,这是别人的事,也是别人的权利。你不可能拿手枪逼迫别人重视你、尊重你。尤其在你求别人办事的时候,你没有选择的余地,你必须以低姿态去对待能帮你办事的人。而对方则有选择的余地,别人完全有可能没认识到你的价值,完全有可能因为不需要你而忽视你。  如果你要成功,你就必须有充分的心理准备,必须以平和的心态去对付这样的事。要知道你的身高、体重、知识水平、智力状况并不会因为别人的轻视或怠慢而有丝毫的改变,也不会因为有别人的夸奖和称赞有丝毫的变化。当一个人外在的实力和成就还不太突出的时候,一个人尊严的支撑主要靠自尊,即尊重自己。自尊是一个人的尊严的起点和基础。一个人首先要有自尊,然后他才能具有真正的尊严。我们可以设想一下,如果一个人因为上司的微笑就昂首挺胸,因为一个人的白眼而垂头丧气的话,那么他还有没有尊严可言?  当我们还没有足够的实力的时候,我们就不能对个人的尊严抱过高的奢望,而必须依靠自己的内在的尊严生活和工作。记住,你有你自己的优势,当你在你实力不足的领域之中办事,就需要求别人办事以解决遇到的问题。正如你找医生看病要付钱一样,你找别人办事就要付出一定的代价。第30节:莫将仇恨写在脸上  第三章:职场--外圆内方的糊涂境界  与领导交往最重要的技巧就是适时"装傻":不露自己的高明,更不能纠正对方的错误。人际交往,装傻可以为人遮羞,自找台阶;可以故作不知达成幽默,反唇相讥;可以假痴不癫迷惑对手。  同事之间的关系处理不好,有时候会影响工作。个人在职业发展过程中,很多情况取决于我们人际关系的和谐和手段。  莫将仇恨写在脸上  自古以来,凡是成功者,很少有因外界事物而亦喜亦忧的。当然,人有时会高兴,有时不免忧愁,但千万不要被情绪所左右。有高兴的事,表现在脸上无妨,但悲哀的事,就不要表现出来。因为将一切都表现在表面上,便会促使情绪强烈化。如果把仇恨表现在脸上,这种情绪也会加倍。因此,成功立业之人,对这方面都尽量不形于色。  当你有不愉快的事情,突然被上司看到,并因你之不形于色感到奇怪,则你应该高兴,因为上司会觉得:"这个人遇到这种情况仍然不变,究竟此人是怎样的一个人呢?"而无法透知你的底细。  当你被大家认定是不会随便改变脸色的人,你的上司可能早已在心里对你敬畏三分,无论上司如何骂你、嘲讽你,你都能默默承受,连眉头都不皱一下,这种修养需要有相当的自信才可做到。在你失意和得意时,都能泰然自若,不表现出不悦之色及骄傲之情,旁人看来,也会觉得你很伟大。  这并非意味做了错事时也不道歉。应该道歉时,就要道歉,却也不必感到自己很糟糕、不中用,你要做一个负责不卑躬屈膝的人。千万不要闷闷不乐,因某事而过分拘泥不化。丰臣秀吉曾说:"人不可以总是感到卑下。"自觉卑贱是最愚笨的事。而道歉并非是卑躬屈膝的低头,而是坦然低头,且不伤害自己的自尊。  《菜根谭》中有:"雁飞过潭,潭不留影。"意思就是说,雁飞过了潭,它的影子也不会留在潭面上。  只是在那一瞬间,它的影子会留在潭面上,一旦飞去后,潭面又恢复到原状。即外面所发生的事,我们当然不能没有反应,但不要老是拘泥于心,毕竟往事已矣。日本有一首歌,它的歌词是:"晴也好,阴也好,富士山始终不变。"  由此看来,经常不露声色是对的,上司也会产生敬畏之心。倘若有一天你突然展颜一笑,会令人感到有无限的吸引力,这将是多么动人的魅力啊!第31节:喜怒不形于色  喜怒不形于色  什么样的人最有"心机"?当然是面无表情、喜怒不形于色的出家人。但普通人无法与出家人相比,都有七情六欲,不可能毫无表情,可一个喜怒都表现在脸上的人无疑时刻暴露了你内心的想法,哪怕这些想法是暂时的也会被高手识破,所以做人要谨慎。  不管你心里有多大波涛在起伏,你都不要表现出来,都要藏在心里。这样做的原因有二:其一是你心里的事是你自己的,让别人来一同承受是不公平的。其二,你都表现出来人家会觉得你这个人太浅薄,没有"心机",什么事都沉不住气。  在生活中,喜怒不形于色的人是能够成大事的。此种人并非是卑躬屈膝,装出笑脸,更不是为了奉承上司,强露笑齿,而始终保持自然的神态,喜怒不形于色。没有一定的知识和阅历的人,尤其是刚工作不久的人,是很难做到的。但只要你想做,并不是不可能做到。你每天起床后,或睡觉之前,对自己说一声:"我绝不表现出不耐烦的神色。"以此警惕自己。或者是在日记上,仔细写出来,要每天持续不断地做。  自古以来,凡是成功者很少有因外界的事物而亦喜亦忧的。当然,人有时会高兴,有时候不免忧愁,但千万不要被情绪所左右。有高兴的事,表现在脸上无妨,但悲哀的事就尽量不要表现出来。因为将一切都表现在表面上,更会促使情绪强烈化,而不能忍受悲哀。如把愤恨表现在脸上,恨也会加倍。因此,成功立业之人,对这方面都尽量不形于色。  当你有不愉快的事,突然被上司了解到,并因你不形于色感到奇怪,你应该高兴。因为上司会觉得:这个人遇到这种情况仍脸色不变,究竟此人是怎样的一个人呢?而无法透知你的底细。  当你被大家认定是不会随便改变脸色的人,你的上司可能早已在心里对你敬畏三分。无论上司如何骂你、嘲讽你、冷淡你,你都能默默忍受,连眉头都不皱一下,这种修养需要有相当的自信才可做到。  当你失意或得意时,都能泰然自若,不表现出不悦之色或骄矜之色,旁人看来,会觉得你很了不起。  与上司交涉时,要堂堂正正地由正面接触,谈论的道理要证据充分,如此上司便不敢不重视你。且在争辩时,你必须说一声:"我不敢与您强争,否则会伤感情,但请您再多多考虑。"如此一来,上司会觉得你替他保留了一点面子,抗拒心就会减少。如你逼他太甚,一定会激起他的怒火,他势必不肯认输,而跟你争辩到底,一场争斗就免不了了。  所以,我们要为对方留下一条退路。当你的上司向你表示折服,你一定要表示出你的诚意:"因为我有我的立场,因此不得不向您提出这些违背您的议案。事实上,我并不是要反驳,只是为了整体的利益才这样做,这点请多多包涵……幸亏能得到你的谅解,让我松了一口气,今后还请多多指教……"这样以低姿态来跟他说出你的真意。  正面的争论以及诚恳的态度,这两者都具备,则上司必然无法战胜你,也会向你认输,说:"这个人的头脑真好,这人品也真不错,看样子我原来误解了他。"  不管是沉默还是有必要的争论,都必须就事论事,做到喜怒不形于色,为人处事才会达到理想的效果。第32节:适时为上司背黑锅  适时为上司背黑锅  上司既然是人不是神,决策就会有失误之时。即使一直正确,群众中也可能出现对立面。这时,也许有些人会站在群众一边,同领导对着干,这可就糟透了。这样做无疑是掉进了晋升道路中难以自拔的陷阱。聪明的做法是,当领导与群众发生矛盾时,你应该大胆地站出来为领导做解释与协调工作,最终还是有益于群众利益的。但作为领导,当最需要人支持的时候你支持了他,也就自然视你作为知己。实际上,上级与下属的关系是十分微妙的,它既可以是领导与部下的关系,也可以是朋友关系。诚然,领导与部下身份不同,是有距离的,但身份不同的人,在心理上却不一定有隔阂。一旦你与上级的关系发展到知己这个层次,较之于同僚,你就获得了很大的心理优势,你也可能因此而得到上级的特别关怀与支持。甚至,你们之间可以无话不谈。至此,是否可以预言,您的晋升之日已经为期不远了呢?  某公司部门经理方某由于办事不力,受到公司总经理的指责,并扣发了他们部门所有职员的奖金。这样一来,大家很有怨气,认为方经理办事失当,造成的责任却由大家来承担,所以一时间怨气冲天,方经理处境非常困难。

上一章 下一章
目录
打赏
夜间
日间
设置
2
正序
倒序
巧处世妙办事:做人做事的糊涂艺术
巧处世妙办事:做人做事的糊涂艺术-2
需支付:0 金币
开通VIP小说免费看
金币购买
您的金币 0

分享给朋友

巧处世妙办事:做人做事的糊涂艺术
巧处世妙办事:做人做事的糊涂艺术
获月票 0
  • x 1
  • x 2
  • x 3
  • x 4
  • x 5
  • x 6
  • 爱心猫粮
    1金币
  • 南瓜喵
    10金币
  • 喵喵玩具
    50金币
  • 喵喵毛线
    88金币
  • 喵喵项圈
    100金币
  • 喵喵手纸
    200金币
  • 喵喵跑车
    520金币
  • 喵喵别墅
    1314金币
网站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