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日记-4

记得我刚到"新野办事处"时,对关羽、张飞采用的是"威慑"术。因为在当时特定的条件下,我需要尽快进入状态,兵能调、将能遣才能临阵破敌。但此一时彼一时也,在公司正常的管理状态下,仅靠"威慑"远远不够,对这两个特权人物我必须用特殊的招法。  首先,凡是安排关羽、张飞负责重大项目的运作,一般我都要跟他们签订责任书,里面规定了细致的奖罚标准。这样一方面如果我按责任书对他们加以处罚,刘老板没什么话说,另一方面关张在做事的时候,头上总悬着"责任书"这把尚方宝剑,而且不会产生我孔明故意整他们之类的想法。如此一来,事情一件件办得漂亮,我们之间也很少产生这样那样的龉龃。  第二,对于关羽这个人,我通过一件事狠煞了一个他的傲气。一个人、尤其能人有一点傲气可以理解,如果太过分了就会伤人,就会误事。关羽的傲气非一般人可比,只要他觉得自己那凛然不可侵犯的尊严被人触动,会不顾一切地反击,这个时候,他甚至往往把公司利益和他大哥的大事扔在脑后。所以我说孤傲让关羽丧失了把握整体的能力,缺少一种大局观,在这一点上他甚至不如张飞。赤壁之战当中,我从东吴公司回来后,迅速安排全体销售人员到市场上去,赵云、张飞等分拨已定,而故意把关羽晾在一边。关羽沉不住气了,他生气地说:"孔明先生,每次销售上的重大行动我都冲在前面,从来都是不辱使命,今天刘孙两家联合对曹,在决定胜负的关键时刻,难道你要让我在家里观鱼赏花不成?"我等的就是他这句话,说:"关经理,不是我不想用你,我这里有一项重大使命,做好了就能让曹魏公司彻底趴下。按说这么重大的责任只有你关经理能承担起来,可是毕竟曹操对你有恩,如果你循私情放他一马……"  "咱们签订责任书,"关羽大声说,"如果不能完成任务,你怎么处罚我都行。"  我算定曹操从赤壁败退,长江沿线市场全面收缩,到了华容这个地方会喘口气。但当时如果派张飞去干掉曹操、曹、吴、刘的势力天平就会大大变化,刘权可能毫无顾忌地对我们用兵,是以当为保存我们又不能马上除掉曹操,即让曹生,又让关服所以最好的办法就是■■关羽守华容了。  关羽到了华容后,果然捕捉到曹操在娱乐场所寻花问柳的信息,并在"华容道娱乐城"设下伏兵,取得了第一手的证据。但接下来关羽找曹操摊牌时经不住曹操的再三请求,把所有的证据还给了他。唉,曹操聪明,他知道关羽吃软不吃硬,加上当初关羽在他那里打过短工,他对关羽很器重,各方面的待遇很优厚,他的一番感情攻势让关羽压到他脖子上的大刀又抽了回去。自此以后,商场上高管人员因婚外情、一夜情导致企业、个人名誉受损的,人们约定俗成地都称之为走了"华容道"。  关羽两手空空回来交差,耷拉着脑袋,像一只斗败了的公鸡。我并没有按"责任书"处罚他,但我当众训斥了他一番,虽然他"重枣"似的脸色让人看不出他是不是脸红,但我保证,这只骄傲的公鸡成了一只鸡笼里任我蹂躏的小鸡了。  第三,张飞是个顺毛驴,刚见面他也许会瞧不起你,只要你显出自己的本事让他服气,他会立即把你当天神来敬。别看表面上张飞是个粗人,有时候喝多了还耍耍酒疯什么的,实际上张飞粗中有细,而且在一些重大问题上能不计较个人恩怨和利益,以公司的大局为重,这一点十分难得,从这一意义上讲,我觉得张飞也比关羽强得多。像他考察并向刘总推荐庞统(一般粗人对文人是极为反感,也不会认识到其价值的),像他收服销售老将严颜--硬是以其真诚让这个闻名遐迩的断头将军低头(宁断头不跳槽,此前大半生只服务于西川公司一家),都表现了其宽广的胸襟和无私的情怀,这样的人只要晓之以理,有时候稍微"淑"一下就足以使其效命。  一个公司多几个张飞这样的人就好了。  我的成功心得:用其所长,抑其所短  抛开关张与刘总的私人感情这一特殊关系,单就关张本人来说,两人都是长处与短处极鲜明的人,所以我对他们的使用也好,对企业其他管理人员的使用也好,讲求的原则都是:用其所长,抑其所短。  像关、张这样有主见、有个性的经营管理人员往往是主动工作和认真负责的,而不是像机器那样只是听人使唤。越是高级的和高层的管理人员,越应该有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和高尚的管理道德。那些旨在满足于达到低水平目标的经理和管理人员,那些屡犯错误、消极疲塌的管理人员必须撤换职务,他必须离职,或者降职,或者免职。  当然,这种惩处并不是意味着不允许犯错误,并不等于说,凡是犯了错误的,都要予以惩罚。实际上,对于有上进心的人来说,失败乃成功之母。许多公司优秀的经理和其他管理人员的优点并不是他们没犯过错误,而在于他们是为了创新而犯错误的。因此,他们犯错误的次数越多,他们所积累的经验越丰富,而他们继续创新的可能性就更大。所以,并不是要求所有的上层管理人员都不犯错误,相反的,应主张把那些虽未犯错误,但工作平庸、毫无上进心的人,从较高领导职位上调离出去。重要的问题不是犯不犯错误,而是管理人员的责任心,看他是否尽到了自己的工作本分。  为了充分发挥管理人员的积极性,必须对管理人员的工作做出合理的、公正的评价。正确地评价他们的工作,估计他们的责任心,是对他们进行奖惩的基础,也是提升或调离他们的职务的依据。  任何一个办得好的企业,它的管理人员之所以能尽到管理责任,主要是因为它对管理人员能及时地和公正地进行评价。同时,又能以此评价为依据,对他们做出恰当的奖励或惩处。凡是这样做的公司,它的各级管理人员就能尽到自己的管理责任,他们能保持旺盛的工作热情,有上进心。他们很自然地在工作中展开了竞赛。久而久之,在该公司中就会形成一种良好的工作作风和传统习惯:以上进为荣,以消极平庸为辱。这种优良传统的形成,是企业的精神财富,是无价之宝,是财运亨通、年年赚钱的基础。  但是,要对管理人员的工作做出正确的评价,必须有一整套的评价制度和方法。在美国和欧美各大公司中,往往要聘请心理学专家来主管对各个人的评价工作。  对一个管理人员的评价,必须是全面的和系统的。评价一个人的工作成绩,切忌片面性和主观性。因此,不要草率地根据一两件事就对某个管理人员的品质、责任心和工作能力做出判断。对一个人做出正确的判断需要经过较长时间的观察、检验和比较。  在进行评价的时候,要听其言,观其行。要把他所做出的实际工作成绩作为衡量的主要标准。在一家公司里,首先要看他的工作是否推动了公司的发展,是否有助于公司完成它的目标。公司要特别防备那些只会说而不会做的人。要奖励那些埋头苦干和认真负责的人。  在有些公司里,经常有些只会奉承阿谀,但又无工作能力的人。这种人,为了使公司重用自己,有时不惜吹牛说谎,诽谤别的优秀管理人员。公司应该防止他们升任高职,因为提升了这些人,就等于惩罚了那些真正一心为公司工作、认真负责的人。只会说花言巧语,但无实际能力的人,往往兼有说谎和诽谤别人的品质。因为他们自己既无实际工作能力,又想要获取要职,其惟一的出路便只能是说谎或诽谤别人。一个公司若纵容这些人,就等于用一堆垃圾堵塞了公司进一步发展的通道。因为让这种人担任管理职务,他属下或与之平行的人,就不能发挥作用,甚至会因此而埋没人才。  经常看到有些公司,由于用人不当,把那些只会说而不会做的人提拔到重要的管理职务上,造成公司内真正能干的人不安心工作,甚至纷纷要求离职。最后,使公司里自上而下形成一种说空话的作风,各级管理人员和工作人员也失去了工作的主动性、创造性和积极性。长此以往,等于抽掉了公司的灵魂和活力,最终必将使公司亏损甚至破产。  评价和估计一个人,首先应该把重点放在哪里呢?是他的优点还是他的缺点?是他的成功之处还是他的失败之处?当然是前者,而不是后者。  众所周知,世上没有尽善尽美的人。重点是所要寻找的优点,必须是公司所欠缺的,因而也是最急需的那种优点。比如,公司里技术人员齐全,原料充足,唯缺有组织能力的经理。这时,我们所选择的经理人应该是有很强组织能力、有丰富的组织工作经验的人。假如,这家公司的生产、原料供应等都很好,唯缺乏有销售能力的经理去推销产品,就要选择在推销产品方面有能力和有经验的人出任销售部经理。只要具备了我们所需要的优点,即使有其他缺点,也可以不影响对他的选用。在使用过程中,要使人尽其所长。我们选用一个人,主要是使他发挥自己的优点;至于他的缺点,只要不影响到工作,不影响到别人发挥积极性,就不必求之过严。  一个人的优点和缺点是相对的,是发展变化的。这就是说,一个人的优点和缺点,要发生作用,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企业的管理组织的宗旨就是要创造条件,发挥各级管理人员的优点,并尽可能地抑制其缺点。  诸葛锦囊:  对于特殊人物要有特殊的用法,既要照顾其特殊性,又要根据其个人的短处、长处,令其竭尽所能。赵云、马超、黄忠现都任我们蜀汉集团公司销售公司的副总经理。这几个人加入公司有的早,如赵云,有的晚,如马超、黄忠是在集团筹建过程中加入的。他们有共同的特点,也有不同的地方,在对他们的使用上,也就既有同等对待之处,又根据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方式。  首先,他们都能独挡一面,强项是市场开发。他们的履历中写满了攻城拔寨、歼灭强敌的辉煌,在业界是让同行尊敬、让对手畏惧的超一流的业务强将。放到职业市场上,我相信个个都是人见人爱的香饽饽。  第二,他们对蜀汉公司都无限忠诚。或者出于对自己长期服务的公司的朴素的感情,或者出于对刘总为人、我们经营管理方式以及公司理念和文化的高度认同,或者仅仅因为职业素养,他们自加入公司以后,都死心塌地、任劳任怨。像赵云,在当时长坂坡那么困难的情况下,连张飞都怀疑他投曹操求富贵去了,但赵云仍义无反顾地选择跟随刘总。马超曾在西北地区有一家自己的私人公司,一度还经营得不错,后在曹操的攻势下市场尽失,倒闭了。但他自到了蜀汉公司,尽心尽力。集团行政部有一个副总监准备跳槽时去游说马超,劝他一起走并带走市场开发的机密材料。马超毫不犹豫地告发了他。老将黄忠到公司后大有知遇之感。黄忠年龄虽大,但之前仅是刘表的荆州公司长沙分公司的业务经理,当时因为与关羽喝了一顿酒还差点被上司开除。黄忠自叹空有一身本事,始终无人赏识,职业生涯恐难有突破了。没想到进入我们公司后一路绿灯,一直升到销售公司的副总,进入高管层,并被刘总称为五虎将之一,迎来了自己职业生涯的真正春天,整个一"老来俏",像这样,黄老怎么会有二心呢?  正因为他们都不是一般人,所以我们的原则是绝不等闲用之。  对于赵云,我以一个"信"字用之。信,并不是一般的信任,是对赵云处理复杂局面能力的信心。赵云以勇闻名,是个拼命三郎不假,但最难得的是,赵云有着其他大将不具备的大局观和高度的责任感。比如我们刚进入成都时,刘总为了迅速扩大我们主打产品的市场,准备采取一些损害消费者利益的做法,被赵云劝止;再比如刘总为给关张报私仇而决定与孙权决战,因为关、张是公司销售人员的偶像,大家陷于激愤之中,能够从公司大局出发出面力劝的销售系统的领导人只有赵云一人。所以我在使用赵云时,刻意使之长处得以施展。刘总去江南成亲,我为什么派赵云同去?刘总被陷在温柔乡、富贵窝里,一般将领乐得一起跟着享清福,只有赵云能够想到"主公贪恋女色",这样下去是不行的,也才能想到开拆我的第二个锦囊。  对于老黄,我以一个"激"字用之。老黄年纪虽大,偏有年轻人的争强好胜之心。曹操的手下张到葭萌关促销一种新产品,与我公司挑起衅端,当时负责的霍峻、孟达不能解决,要求总部支援。当着老黄的面,我故意说眼前无可用之人,只有等在外地出差的张飞回来了。老黄果然被激怒,拍着胸襟大叫:我老黄也不是白吃饭的,此事如不能圆满解决,你扣我一年的工资!这一激激出了黄忠败张、力拼夏侯渊,占领大片市场的奇功。  对于马超,我以一个"独"字用之。马超毕竟当过老板,为一方诸侯,像对其他人那样对他吆来喝去肯定不妥。我安排马超虚任销售公司副总,实任一个子公司的董事长,放手让其独立操作。  我的成功心得:长处不同〓用法不同  现代社会,专业分工日趋复杂,不要说古代的"通才"早已不存在,就是在某一领域也难以找到一位"万事通"。因此,对领导来说,最好的办法就是人尽其才,这就要求领导能够对人才避短用长。如果让我诸葛亮这个长于运筹帷幄、有卓识和气魄的人去做决胜千里之外的将士,跨马扬刀,冲杀于敌阵之中,显然是不可思议的。因为我的专长就是出谋划策,而上阵杀敌只能是赵、关、张之辈所为。相反,若把赵、关、张三人放在我的位置上,同样是用人非用其长。  在人才使用上,不仅要用其所长,而且要"短中见长"。不知人短中之长,就不能做到善于用人。一个人的优点和缺点,长处和短处,并不是凝固不变的。优点扩展了,缺点也就受到了限制,发扬长处是克服缺点的重要方法,而且长处和短处是相伴相生的,常见到有些长处比较突出、成就比较大的人,缺点也往往比较明显,常常"不拘小节",大智若愚。因此,在选用人才时,要善于发扬人才的长处,用人所长,扬长避短,以便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至于那些胆大艺高,才华非凡,但由于某种原因受人歧视、打击,成为有争议的人物,领导更要力排众议,态度鲜明,给予有利的支持。  扬其所长,难在对特长的认定。在认定下属的特长时,传统的用人方式,总是自上而下地由领导者做出抉择。现在用人之道则讲究为被使用对象提供更多的自我选择机会,尽可能由下属进行"自我认定"。也就是说,领导者在做出用人的终端抉择之前,应该先听听下属对自己的评价,由下属来认定自己的特长和"特短"。当下属的自我认识和领导者对他的认定之间出现明显的认识误差,并由此而产生行为误差时,领导者应该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积极为下属提供自己选择最能发挥特长的工作机遇。  在许多情况下,被使用对象的特长和"特短",并非始终如一,静止不变,而是在复杂的内外因素影响下,各自呈现出明显不同的发展势头。有时候,其特长可能继续保持领先地位;还有时候,其特长进展迟缓,已成强弩之末,而其"特短",却急起直追,后来居上,很快成为新的特长。因此,一个有远见的领导者,应该能够运用发展变化的观点,来科学分析下属的各项基本要素,然后根据每项要素的发展势头,提前选择最有可能成为下属新的特长的某一项基本要素,以此来作为使用下属的决策依据。  敢于选用下属有争议的特长,是精明领导者在用人过程中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之一。由于人们认识客观事物的立场、观点、方法不尽一致,认识水平和切身利益迥然不同,在对某个被使用对象的特长和特短做出评价时,势必会出现一些明显的误差或认识伸缩度。对于某些颇有才干的下属来说,否定了他的特长,也就否定了他的人生价值。因此,一个审慎的领导者,决不轻易否定一个下属的特长,就像决不轻易否定下属自身一样。从某种意义上说,敢于力排众议,果断使用下属有争议的特长,正是精明的领导者比平庸的领导者显得技高一筹的一个重要方面。  扬其所长,体现了领导者对下属的关怀、信任、挚爱和帮助,但绝不是"恩赐"。对于有些立志高远的下属来说,当他认定自己的某一特长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时,即使外在因素阻抑他发挥特长,他也会克服重重困难,顽强发挥自己的特长的。在这种情况下,不让他扬其所长是不可能的。与其违背下属的心愿,任其曲线发展,逆境成才,不如投其所好,遂其心愿,让他直线发展,顺境成才。只要领导者在这一点上表现出起码的开朗、豁达和厚爱,下属的特长必定能释放出惊人的能量!  诸葛锦囊:  企业领导人懂得用人所长、抑其所短还不够,还要根据不同人才的不同长处,制定不同的使用策略和办法。3. 用其力不用其心--关于魏延总想跳槽问题的对策魏延有智略,有勇气,是个大将之才。此人常以职业经理人自诩,虽未见行动,但欲跳槽另谋高就之心昭然若揭。对于这样一个人怎么用,我和刘总是有分歧的。  刘总认为,魏延两次携带对手的市场策划方案投奔我们(第一次因故未能成行),足见其心意之坚、之诚,既然其能力与黄忠等人不相上下,甚至在市场策划方面更有过人之处,自当等同用之。我的看法是,市场经济时代恃能跳槽无可厚非,但应遵守职业道德,不能把原老板的机密作为在新老板处晋身的资本。今天这样待人,明天可能对我们如法炮制。所以我认为他心术不正,不可用。他当初与我们面谈后我就不想用他,还是刘总惜其才,我才勉强留用。但对刘总诚心待人之以笼其心的要求决不能苟同。我的做法是,用其力不用其心,同时想办法压住他,让他即使有反叛之心也不敢轻举妄动。  魏延第二次投靠过来确实带着一件大功来的,我把他的功劳先撇在一边,对他严加申饬。我告诉他虽然他帮了我们很大的忙,但他别想得到任何奖励,因为跳槽之时带走人家的机密是我和我们公司深恶痛绝的,是缺乏职业道德的表现。我申明,到我公司后他必须踏实肯干,遇事争先,我会论功行赏;如果心浮气躁,或者存有异心,别怪我孔明不客气。最后我又拴了一根线在他身上,警告他若是有背叛公司的行为,我会把他以前盗人机密的事公之于众,让他在业界无立足之地。魏延诺诺而退。  秉承对魏延一贯的使用策略,使之以其能为蜀汉公司的发展做出极大贡献,而其浮夸自矜之心也得到有效压制。  一个人的本性是很难改变的。魏延在公司待的时间长了,功劳立得多了,职位升得高了,不足之心、不平之状又常常显露,尤其是对我始终没让他进入核心管理层心存不满。  那一次魏延、陈式等人出箕谷去开发市场,我特意派邓芝去提醒他们提防曹魏公司的恶意竞争。他们俩竟不以为意,还当着那么多人的面数落我一番,魏延更借机发了一大痛牢骚,说以己之才,到哪儿当个CEO问题都不大,诸葛亮还把自己当小孩子。最终,他们为自己的轻敌和对我的蔑视付出了代价:没多久就被后去的曹魏公司挤出来。鉴于在一定时期内还要用他,我只是将陈式开除,对魏延没做处理,连说都懒得说他。通过这件事我更坚定了以前的看法:魏延这个人早晚要生事。估计在我任CEO期间有那根线拉着他不敢怎么着。  我的成功心得:不是所有的能人都可以委以重任  魏延是个能人,这一点我毫不否认,但我断定此人不堪大用,只可在某一具体项目上重用一下。限制其职业生涯有突破性的发展的重要的一条是他的个性和道德品质:反复无常、这山望着那山高、自以为是、牢骚不断等等。作为领导人必须清楚,哪些人既可重用又可大用,哪些人由于某些方面的缺陷,只能有条件地使用。  (1)妒忌心强的人不能委以大任  一般的人,难免都会妒忌别人,这也是一种正常的表现。因为有时候这种妒忌可以直接转化为前进的动力,所以不能说妒忌就一定是消极的。但是如果妒忌心太强了,就容易产生怨恨,觉得他人是自己前进的最大障碍,到了这种地步,往往就会做出一些过激的事情来,甚至于愤而谋叛也毫不为奇。  俗话说:"宰相肚里能撑船。"这种人气量太小,绝对不是一个好的领导者,因此不能委以重任。周瑜不能不说是一位帅才,可就是因为妒忌心太强而栽了跟头。  (2)目光远大的人可以共谋大事  所谓有抱负的人也就是目光相当长远的人。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眼光,有些人比较急功近利,往往只顾眼前利益,这种人目光短浅,虽然会暂时表现得相当出色,但是却缺少一种对未来的把握和规划能力,做事只停留在现在的水平上。  如果领导者本身是目光远大的人,对自己的公司发展有一个明确的定位,并且需要助手,那么这种人倒是很好的选择,因为这类人最适合于被领导者指挥运用,以发挥他的长处。  而一个能共谋大事的合作者则往往能在某些重大问题上提出卓有成效的见地,这样的人是领导者的"宰相"和"谋士",而不仅仅是助手。如果领导者能找到这样的人,那么对事业的发展无疑是如虎添翼。  (3)前瞻后顾的人能担重任  前瞻后顾的人往往思维比较缜密,能居安思危,能考虑到可能发生的各种情况和结果,而且很明白自己的所作所为;这种人往往也很有责任感,会自我反省,善于总结各种经验教训,他的工作一般是越做越好,因为他总能看到每一次工作中的不足,以便于日后改进。如此精益求精,成绩自然突出。虽然有时候这类人会表现得优柔寡断,但这正是一种负责任的表现,所以作为一个领导者,大可放心地把一些重任交给他。  (4)不要亲近性格急躁的人  这种人往往受不了挫折,常常会因为一些细小的失败而暴跳如雷,自怨自艾。这样的人做事往往毫无计划,贸然采取行动,等到事情失败又怨天尤人,从不去想失败的原因,也很少能够成功。如果领导者遇到这样的人,那么就该远离他,以免受到他的牵累而后悔。  (5)决不可以重用偏激的人  过犹不及,太过偏激的人往往缺乏理智,容易冲动,也就容易把事情搞砸。这正如太偏食的人过于挑食,身体就不会健康一样,思想如果过于偏激,就不会成大事。他总是使事情走向某一个极端,等到受阻或失败,又走向另一个极端,这样永远也到达不了最佳状态。这正如理想和现实的关系,理想往往是瑰丽的,不断引发人们去追求,但是如果缺少对现实的依据,理想也只能是空中楼阁。  相反,如果满脑子考虑的都是琐碎的现实,那么终会被淹没在现实的海洋里而不能自拔,最终陷入迷茫之中,所以凡是要成大事者,都要把二者结合起来,才能取得最佳效果。  (6)一定要耐心期待大器晚成的人  有的人有些小聪明,往往能想出一些小点子把事情点缀得更完美,这类人看上去思维敏捷,反应灵敏,也的确讨人喜欢;但是也有另一些人,表面上看并不聪明,甚至有点傻的样子,却往往能大器晚成。  对于这类大智若愚的人,领导者一定要有足够的耐心和信心,决不能由于一时的无为而冷落他甚至遗忘他,因为这类人往往能预测未来,注重追求长远的利益。既然是长远的利益,也就不是一朝一夕所能达到的。信任他并给予重任,而不能让这类宝贵的人才流失。  (7)轻易就断定没有一点问题的人是极不牢靠的  无论大事小事,一定存在着各种问题,做事情说到底也就是解决这样或那样的问题。  如果一个人轻易就断定没有任何问题,这至少表明他对这件事看得还不够深入。这种草率作风是极不牢靠的一种表现。如果让他来做一些重大的事情,那得到的也只能是一些失望的结果,所以这种人不可轻易相信他,否则上当的只能是自己。  除非有十足的把握,否则一般人对任何事不可能许下重诺,因为事情的发展往往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各种无法预料的情况随时都有可能出现,所以一个负责任的人并不一定会常常许诺。相反,正是由于他的责任心,使他做了全面而系统的考虑,他才不会轻易许诺,这样的人才是可靠的。不要因为他们没有承诺而不委以重任,只要给予充分的信任,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事情多半就会成功。  而相反有一类人,随口就答应,表现得很自信,到头来却不能完成使命。而且这种人也常常为自己轻易打下的保票找出各种理由来推诿塞责,对于这种轻诺又寡信的人,千万不可信任。  (8)拘泥于小节的人一般不会有什么大成就  做任何事情,有得必有失,利益上有大也有小,要想取得一定的利益,必然要舍弃一部分小利,如果一个人总是在一些小节上争争吵吵,不愿放弃的话,那也就终难成大业。  就如做广告,很明显的一个事实,公司越大则广告也做得越大,现在很多跨国集团所创的世界名牌,都是长年累月广告效应的结果。有的一年的广告费就高达几个亿,但是他们的利润却比这高出好多倍。某种意义上,这种小节不拘得越多,所能获得的回报也就越多,所以说拘泥于小节的人很难成就大事业。  (9)说话很少但说话很有分量的人定能担当大任  口若悬河、滔滔不绝的人未必就是能担当大任的人,而且这种人常常并没有什么真才实能。他们只能通过口头的表演来取信别人,抬高自己。  真正有能力的人,只讲一些必要的言语,而且一开口就常常切中问题的要害,这种人往往谨慎小心,没有草率的作风,观察问题也比较深入细致,客观全面,做出的决定也实际可靠,获得的成果也就实实在在。所谓"真人不露相,露相非真人"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诸葛锦囊:  对于急缺的人才,用其力不用其心也是一种虽无奈但属必要的选择。用人要做到成功有效,就要区别哪些人可以委以重任,哪些人不可以用。4. 知人才能善任 早上一上班,屁股还没坐稳,刘总的秘书慌慌张张跑进来,说刘总一早收到关总一封信,看完信后急得直跺脚,现正在办公室里转圈圈,让我请你过去一趟。我知道一定发生了什么重大的麻烦事。  一见面刘总二话没说把一封信递给我,一边嘟囔着:"这怎么得了,这怎么得了。二弟非要来总部与马超对质,可荆州公司那么多重要的事等着他,哪里耽误得起?怎么办?怎么办?"  我接过信,见信中写道:大哥:听说马超主管的子公司本季度评比业绩第一,我很不服气。兄弟我主持荆州公司的工作多年,今天反被一"个体户"压在下面,我关羽在大哥您面前、在蜀汉公司还有什么脸面可言?我觉得马超有虚报业绩之嫌,我准备到总部去,查看账目,与马超当面对质……  "哦,云长急了。"我把信随手放在桌上说。刘总看我不经意的样子就更着急了:"哎呀!孔明,你怎么一点不急?荆州公司的上市正在紧要关头,曹魏、东吴两大集团又一心把这块肥肉抢到自己碗里,摩擦不断。我二弟一离开,你说啥后果嘛。"  我摆了摆手轻松地说:"老板你放心,我回一封信,保管让关总安心尽力地待在荆州。"刘总半信半疑。  我的回信是:关总:我听说你要跟马超争个高下。以我看来,马超虽然能力过人,但最多跟你兄弟张飞上下差不多,如果张飞要与马超争一争那还罢了,但关总你大不一样,他们哪里比得上你关髯公绝伦超群呀。现在刘总把荆州公司独一无二的重任托付给你,如果因为这样一件小事坏了公司的大事,是不是有点轻重不分呢?  信发出后,果然关羽再没有提回总部的事。后来听人讲,关羽阅信后极为得意,绰髯笑道:"还是孔明了解我,我就不跟马超计较了。"  我解决这件事如此顺利又如此轻描淡写,在于我了解关羽这个人,那就是孤傲。关羽自视甚高,一般人他瞧不在眼里,凡是他瞧不上的人他理都不理。说实话像他这样的人在一般企业里很难为人所容,只有真正了解他,从理解的角度使用他,才能最大限度释放其才智。  现在企业的管理者越来越疏于"知人",或者视"知人"可有可无,这样造成了所任非所宜或所长未得所任等种种用人弊端。对于骨干人才和关键岗位,这种弊端更是令人无法容忍的。  蒋琬"社稷之器",堪为帅才,我委以行政副总裁的重任;邓芝口才不凡,善于外交,我命他担任与东吴公司进行项目合作的首席谈判代表;黄忠老当益壮,人皆疑其能,我力排众议,仍让其到一线指挥,获胜后连刘总都对黄忠说:"大家都觉得黄总你年龄大、精力不济了,只有孔明认为你心不老、能力不老。还是孔明了解你呀。"  不只是对下属,对老板,我更得了解透彻。刘总去东吴娶亲,我交给赵云三个锦囊,其中第二个的内容是要求赵云,如果刘总只顾享受,不思进取,就要想办法让他回来,哪怕是骗回来。正是这一个锦囊让周郎的诡计没有得逞,而这一锦囊的基点是对刘总个性、习惯、思想的了解,我就知道周瑜一计不成必生二计,当时情况下,这第二计无非就是把刘总稳在东吴,以刘总之智,以他的经历和生活作风,他必会中计。  我可以毫不谦虚地说,我能把蜀汉公司这盘棋下得有板有眼,能知人是我致胜的法宝之一。  我的成功心得:变被动知人为主动知人  对于关羽,我们在一起工作合作的时间长了,自然就了解了。但要合理高效地使用人才,不能满足于靠工作的正常接触被动知人,而是能从管理的高度,通过各种途径主动去"知"。  因为职业领导人要想对员工进行有效的管理,首先必须知道他们能做些什么。  要避免把任务分派给了员工而他们根本没有掌握完成任务所需的技能,或者没有接受过必要的培训。  职业领导人若想知道手下人都有哪些能力,必须了解他们的特长,而初步印象就是通过他们的履历表获得。然后制定一份员工专长表。这样,职业领导人就会了解他手下有什么样的可供利用的人力资源。一旦有了新的任务,职业领导人能够很容易地决定谁是最合适的人选。  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职业领导人似乎可以看出每个员工具备什么技能、缺乏什么技能、还需要什么培训。但事实往往不是这样,因为有些员工十分擅长隐藏他们的缺陷。他们害怕让领导知道自己不懂的东西。  一种揭示事实真相的方法是与部门中的每一位员工进行私下的交谈。问他们下面的问题:  (1)你最喜欢做你工作中的哪部分?  (2)你为什么最喜欢那部分?  (3)你想让公司分派你做什么工作?  (4)你为什么认为自己擅长做那件工作?  (5)你是否具备一种公司所不知道的技能?  (6)你是否想掌握某种特殊的技能?  (7)关于公司如何更好地运用你的技能,你是否有什么建议和想法?  (8)你最不喜欢做什么?  (9)你最不喜欢它的什么?  (10)如何才能使它变得不那么令人不愉快?  一般的规律是,人们喜欢做那些自己做得好的事情,而不喜欢做那些令人遭受挫折或者掌握起来有困难的事情。发现员工们不喜欢做哪些事情,就会知道他们缺乏哪些技能。  诸葛锦囊:  磨刀不误砍柴功,必须清楚:对下属的"了解"就是一个磨刀的过程。6.制造竞争气氛 提高办事成效今天,我与刘老板一起视察刚刚兼并的桂阳公司,桂阳公司总经理赵范在桂阳大酒店为我们接风洗尘。席间我故意不住口地称赞赵云,赵云不辱使命,以极小的代价收购了桂阳公司的全部股权。桂阳公司经营不善,连工资都发不下来,但他的大片破旧厂房紧邻黄金地段,将来搞房地产开发肯定大赚。我与刘总连番给赵云敬酒。张飞在一边看不下去了,大叫:"偏是子龙干劲!偏我是无用之人!多了不要,你们拨给我100万资金,看我让曹操的武陵公司姓刘。"  我要的就是张飞这句话。我手下虽不像曹操人才济济,但就市场开发这一块来说,几员大将都是以一顶二,个个不是吃素的。同时也带来一个问题,能人都有清高的毛病,遇事如果总是自矜身份,不主动,贪图享受,而我们的事业就会岌岌可危。我的对策是刻意在公司中,尤其在关、张、赵、魏等几个主力之间制造竞争气氛,把这种气氛延伸到公司的各个角落,从而使办事成效大大提高。  前几天我与刘总商议趁桂阳公司经营窘迫,怎么样低价把它收购过来,虽然名义上属曹魏公司,实际上是挂靠性质,现在不取,将来曹操真的注资收走就不好办了。当时赵云、张飞在场,我故意说这个事比较难办,非一般人所能担当,真不知道让谁主持此事。赵云说我去,你给我200万资金,我保证完成任务。张飞奋然地说还是我去,我只要150万元的费用。赵云满脸不高兴:老张,可是我先说的,太不给我面子了吧。张飞也不相让:得了子龙,你立的功还少吗?反正这次我一定要去。看着他俩脸红脖子粗地不相让,我打心眼里高兴:这才是干事业的气氛,是一个公司欣欣向荣的体现。我说你俩别争了,这样吧,咱们抓阄,谁抓着谁去。结果还是赵云抓了个"去"字。张飞却死不认输,我忙跟他说,以后公司有什么艰巨的任务一定优先他去。张飞这才极不情愿地回去了。  赵云出马,经过精心策划、稳步实施,出色地完成了任务。  我的如意算盘早就打好了:桂阳、武陵、长沙三个鞋业公司原来都属刘表,后来趁乱各自独立,又纷纷挂靠在曹魏公司名下。我这次想趁曹操不注意把这三个公司一网打尽,这三个公司所属市场也就连成一片都归我们了。具体工作分配上,为求速效,必须提起项目主持人的斗志和竞争意识,我的想法是以赵云取桂阳以激张飞邀功之心,以张飞的成功激关羽,使其生主动取长沙之意。这样你争我抢事才好办。  现在第一步已成功,今晚酒后我特意把张飞叫到我屋里,让他明天出发去取武陵,张飞高兴得手舞足蹈地回去准备了。等武陵事成,我打算把赵云、张飞的功劳写信告诉关羽,并询问他长沙公司谁能解决掉。  至于结果,已尽在我掌握之中了。  我的成功心得:让能人动起来--我的以"无为"促"有为"战术  于不经意间见真章,这是我使得关、张、赵、黄等高管人员有序竞争,争当排头兵的巧妙之处,这也是我对老子"无为而治"管理思想的化用。  有人认为,"管人"不就是施展手中的权力,通过一条三寸不烂之舌,让别人"俯首称臣"吗?事实上,"管人"可不那么简单,它是一门高深的学问。你不能因为自己是"领导"就对别人颐指气使,吆五喝六;也不能对下属平等到他们瞧不起你、不把你当回事的程度;你不能玩弄权术,让别人都觉得你黑你坏,也不能诚实到你心里有什么事别人马上就能看出来;你既不能城府太深,用心太过,也不能嘻嘻哈哈,随随便便;既不能冷酷到不近人情,又不能脸皮太薄,心肠太软。你既要做到和蔼可亲、平易近人,又必须令出禁止,威严有度;既有菩萨心肠,又有魔鬼手段……可见,管人是一门艺术,更是一套高深的谋略。  老子曾教导领导者要无为而治。做到了无为,实际上也就是有为。不仅是有为,而且是有大为。《庄子》中有一段阳子臣与老子的问答。有一次阳子臣问:"假如有一个人,同时具有果断敏捷的行动与深入透彻的洞察力,并且勤于学道,这样就可以称为理想的官吏了吧?"  老子摇摇头,回答说:"这样的人只不过像个小官吏罢了!只有有限的才能却反被才能所累,结果使自己身心俱乏。如同虎豹因身上美丽的斑纹才招致猎人的捕杀;猴子因身体灵活,猎狗因擅长猎物,所以才被人抓去,用绳子给捆起来。有了优点反而招致灾祸,这样的人能说是理想的官吏吗?"  阳子臣又问:"那么,请问理想的官吏是怎样的呢?"  老子回答:"一个理想的官员功德普及众人,但在众人眼里一切功德都与他无关;其教化惠及周围事物,但人们却丝毫感觉不到他的教化。当他治理天下时不会留下任何施政的痕迹,但对万物却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力。"这才是老子"无为而治"的至理名言。  当然,无为不是叫领导者完全撒手不管的意思。  为了当个"无为"之官,提高个人修养,满足下属正当请求,这些都是领导者在放任无为之前,须先预作策划的,否则无为不但不能成为"无不为",反而变成企业混乱、领导者下课的根源,这是身负管理重任的领导者所必须注意的。老子所提倡的"无为"与"清静"有三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不要实行令下属负担很重的任务;  第二,应该尽量少施行命令或指示;  第三,对下属的各种活动尽量避免介入或干涉。  那么,这是不是说领导者对一切都不管而无所事事呢?事实绝非如此。聪明的领导要随时留心下属的动向。要以悠闲自在的精神状态面对下属。就像鸭子若无其事、轻松自如地划过水面一样自然。  "无为而治"的更深一层意思是为官领导者要懂得分离职权,为下属创造一个宽松环境。  如果主管事必躬亲,连细枝末节、鸡毛蒜皮的小事都要过问、干涉,不但会打击下属士气,而且自己也会累得挺不住。  身为领导者,为员工下属创造一个舒适宽松的工作环境是他的责任。日常的工作要交给其他人去办,将职权分离出去。如此一来,自己才会腾出精力构思经营大计。大权独揽,事必躬亲的领导,是不会坐稳官位的。  其实,"无为而治"的精髓只是人力本身的"无所作为",但制度本身则运行不违。严明法纪,制度严明,自然下属的注意力就转移到这些形式上的条文中,而不是管理者身上,管理者隐藏于制度之身后,以制度之"有为"行自身的"无为",这才是真正聪明的管理之道。  诸葛锦囊:  有一个良性的竞争,会大大提高工作效率。竞争环境的创造,需要领导者有足够的智慧和技巧,不拘一格,才能使有形的竞争健康地成长于无形的氛围之中。  7.我的两次用人之失  有人说我"任李严而严乱其纪,任马谡而谡败其功"。话虽不中听,却都是事实。这两次用人失误,断送了我两次唾手可得的胜利。  李严也是一个干才,曾任分厂厂长,后被我提拔为主管原料供应的副总。那一次,我在市场一线督战,因原料供应不上,已严重影响了产品生产,进而影响到我的市场营销策略的执行。李严怕我责罚,竟谎称刘总下令既定的市场营销计划暂缓执行,才使他缓于供应的。我大吃一惊,虽不太相信,还是做了市场退却的安排。回去一问刘总根本没这回事。我气愤已极,即使把他开除也已于事无补。我的失误在于,李严做营销是把好手,出于对营销人员的偏爱我提拔他去当副总,但供应工作非其所长,才导致这种不可饶恕的错误。  至于马谡的失误现在已是人人皆知,这次教训太惨痛了,直到现在想起来心里仍隐隐作痛。马谡这个人是MBA毕业,满腹经纶,平常开会他总能引经据典,把道理说得头头是道,问题剖析得明明白白,是我们蜀汉公司有名的营销理论家。平常,他也提出过几次极富创意和远见的营销建议,我采用后都取得了极佳的效果,更让我对马谡刮目相看,这让我产生了好好培养培养他,使其能担大任的想法。因其对我极为尊重和钦佩,我甚至想提携他将来接我的班,继承我的衣钵。正是这种想法做怪,才把毫无实战经验的马谡推向前线,任命他在街亭主持一项重大的营销行动。结果,马谡在行动中只知道照搬书本,犯了一个低级错误,而且恃于我的宠信和自己"理论家"的头衔,对于片区经理王平的合理化建议置若罔闻。王平是个有经验的老业务员,读书只到小学二年级。但经验丰富,颇有见识,我故意让他帮助马谡,只是最终也未能阻止马谡做出极端愚蠢的决定。其实,如果我不是出于那点私心,或者对马谡的能力和所长有一个清醒的认识,我让赵云、魏延甚至王平、关兴单独去做这件事都不会捅娄子。  我挥泪把马谡开除了,他害苦了我--可我又何尝不是害苦了他呢?用非其长,人们诟病马谡爱说大话,如果我始终给其定位于助手、谋士、理论家这样一个角色,他的大话再大,又于我何损?  由这两件事人们得出我不善用人的结论,也许吧!但从内心来讲,我是十分重视人才的。我曾写过两本书《十六策》和《将苑》,在《将苑》中我提出了考察识别人才的七条标准,即一曰问之以是非而观其志;二曰穷之以辞辩而观其变;三曰咨之以计谋而观其识;四曰告之以祸难而观其勇;五曰醉之酒而观其性;六曰临之以利而观其廉;七曰期之事而观其信。凭借这一科学的识人、用人标准,我把蒋琬、邓芝、杨洪、姜维等人破格提拔到重要位置上,充分发挥其才干,对于蜀汉公司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我的成功心得:以职定人而不能因人适职  关于李严和马谡的使用失当,都体现在我任命的只想到他本人之能,而对其职是否契合没有深究,以致铸成大错。  正确的做法是:任命之前起码要先搞清楚任命的原因和目标,其次才是物色适合人选的问题。  即使为了一个很低职位的任命--比如一个很小的附属部门的营销主管--也要尽量在三个素质相当的候选人之间做出挑选,而在挑选之前则要花很长的时间来考虑该项任命。  当面临着挑选一个新的地区营销主管的任务时,负责此工作的管理者,应首先弄清楚这项任命的核心:要录用并培训新的营销员,是因为现在的营销员都已接近退休年龄?还是因为公司虽在老行业干得不错,但一直还没有渗透到正在发展的新市场,因而打算开辟新的市场?或是因为大量的销售收入都来自多年如常的老产品,而现在要为公司的新产品打开一个市场?根据这些不同的任命目标,就需要不同类型的人。  职位应该是客观的,职位应根据任务而定,而不应因人而定。假如"因人设事",组织中任何一个"职位"的变更,都会造成一连串的连锁反应。组织中的职位,都是互相关联的,牵一发而动全身。我们不能为了给某人安插某一个"职位",而使整个组织的每一个人都受到牵连。因人设事的结果势必会造成大家都是"人不适职"的现象。  成就的高低应以贡献和绩效的客观标准来衡量。只有在"职位"的设计和划分不以"人"为参照时,这种衡量才有可能。否则,我们就只会注意"谁好谁坏",而忽略了"什么好什么坏";用人的时候,我们也只会问"我是否喜欢此人"或"此人是否能用",而不会问"此人在这一职位,是否最能有所成就"。  因人设事的结果,是会形成恩怨帮派。任何组织都受不起恩怨帮派争斗的内耗。人事的决策,必须保证公平和公正。否则就会挤走了好人,或挫伤好人的干劲。同样,组织也需要各方面的人才,否则就会缺乏改变的能力,也难于得到正确决策所需的不同意见。  因此,凡是能建立第一流经营体制的管理者,对他们最直接的同事及部属,都不应太亲密。提拔人才时应以有能力的人为先,而不能凭一己的好恶;应着眼于所用之人能有绩效,而不在于所用之人是否肯顺从己意。因此,为了确保选用适当的人选,他们与直接的同事及部属应保持适当的距离。  一个有效的管理者并非以寻找候选人的短处为出发点。你不可能将绩效建立于短处之上,而只能建立于候选人的长处之上。许多求贤若渴的管理者都知道,他们所需要的是胜任的能力。如果有了这种能力,组织总能够为他们提供其余的东西,若没有这种能力,即使提供其余的东西,也无济于事。  另外,一位管理者的独自判断是毫无价值的。因为我们每个人都会有第一印象,有偏见,有亲疏好恶,我们需要倾听别人的看法。在许多成功的企业里,这种广泛的讨论都作为选拔程序中一个正式的步骤。能干的管理者则非正式地从事这项工作。  被任命人在新的职位上工作了一段时间后,应将精力集中到职位的更高要求上。管理者有责任把他召来,对他说:"你当地区营销主管--或别的什么职务--已有3个月了。为了使自己在新的职位上取得成功,你必须做些什么呢?好好考虑一下吧,一个礼拜或10天后再来见我,并将你的计划、打算以书面形式交给我。"并指出他可能已做错了什么。  如果你没有做这一步,就不要埋怨你的任命人成绩不佳。应该责怪你自己,因为你自己没尽到一个管理者应尽的责任。  诸葛锦囊:  "胜任"是用人的基本标准,这个标准把握不当,更多的失误就在所难免。第六章 学会怎样耍心眼儿  可能他们不相信,但声势造出去了,他们不能不考虑考虑,我断言他们的感性必战胜理性。果然,没过多久就听说司马懿被就地免职!真是大快我心,我得要有一番作为了。1.关于借箭与借东风2.我的锦囊里有些什么3.与孟获的较量4.将计就计的用法5.司马懿是个对手6.让对手同意我的意见--我的东吴之行7.空城计惊了我一身冷汗1. 关于借箭与借东风借箭和借东风的故事人们传得神乎其神,连普通老百姓都妇孺皆知。实际上哪有那么玄乎,只不过是在与对手的竞争过程中我耍了一个小小的心眼儿。这两次靠耍心眼儿成大事,只是我职业生涯中的两个小插曲而已。  关于借"箭"的故事原本是这样的。东吴公司与我们联手在赤壁与曹魏公司决战市场,当时广告战、价格战以及各种各样的营销措施都用上了,双方都消耗很大,可谓日出百万金。合作伊始,我留在东吴公司此次营销战的前线指挥部协助周瑜。这天周瑜把我找来,沉吟半晌突然问我如果这次决战失败后果将会怎样,我回答以曹操的为人我们两家都将无立足之地。他又问我此次决战的关键是什么,我答曰资金。周瑜两手一拍说孔明先生呀,我现在就是为此事着急。现在决战的紧要关头,资金却捉襟见肘,既然名义上两家联合,就请你孔明先生给我筹措1000万元的资金应急,此事关系到胜败的结果,请你幸勿推却。我问他给我多长时间,他说10天。我说周总啊,这就是你的不对了,现在曹操攻势这么猛,10天以后恐我们稀饭也没得喝了。3天,3天以后我保证拿1张1000万元的支票交到你面前。周瑜狐疑地看了我半天说,好,咱们订个合同,如果你拿不来,把曹操赶走后你们刘总将丧失与我们一起瓜分市场的权利,同时……周瑜的眼角掠过一丝狡黠……同时你孔明先生的行为将构成欺诈,我将报案,起诉你,还要把你的行为知会同行,你可就别想在这一行混了……我说周总你听好吧。  对周瑜的狼子野心我心里明镜似的,通过这次合作过程中的接触,他觉得无论我的见识、经营能力还是管理水平都高他一筹,认为这是对他个人和东吴公司的极大威胁,必欲除之而后快。我心想,你周郎这点小心眼儿还敢在我面前耍大刀,这不明摆着嘛,我们被曹操追得屁滚尿流,刚到江夏喘口气儿,别说1000万,100万也拿不出来呀。你不是以为你赢定了吗?看我动动心眼捉弄你小子一回。  回到办公室没一会儿,鲁肃来了(我等的就是你)。鲁肃作为东吴集团销售公司的副总,财务归其主管,我的心眼儿能否耍成功全在此人身上。我说鲁总你看,周总不是故意要我的好看吗?我到哪里给他找这1000万?鲁总要是不帮忙我可真的死定了。鲁肃这人实诚,他说还不是你自找呀,人家周总给你10天时间你非大拿要3天!我说是没有你鲁总帮忙给我20天也没有用。他说我怎么帮你,该不会让我给你筹集这1000万吧。我说那当然不是,我只是向你借一样东西,你们手里不是有很多曹魏公司的股票吗?借给我100万股,3天之内保证归还。鲁肃摆摆手,你别害我吧,让周总知道了我想哭都来不及。我说你看,股票放在你那里只能躺在保险柜里,至少这3天中间它不会产生任何作用,而我可用它筹来1000万的资金,而这1000万对目前的市场决战又有相当大的助益,这也是为你们办事嘛。退一步讲,即使1000万资金筹不来,我堂堂的一个公司老总总不会拿你这100万股票不还吧,再说还有借条呢。鲁肃想了想说好吧,不过3天为期一定还钱。我说好,一定。  我判断,现在两军对垒,舆论一致看好曹魏公司,人们观望一段时间以后,必然要开始行动大量抢购曹魏公司的股票,股价必然牛劲十足;2天以后我们将采取一次重大行动,我估计这次行动将严重动摇人们对曹魏公司的信心,其股价又必大跌。所以,2天之后,我股票涨到极高时出手套现大量资金;到第三天临近收盘的股价已跌到极底,我又一下子吃进100万股。这一卖一买中间的差价有1100万之多,尽入我诸葛囊中。第四天一早,我雄纠纠气昂昂地把一张1000万元的支票拍在周瑜面前。只见周瑜脸上红一阵白一阵,一旁的鲁肃嘴张开半天没合上。我把那100万股股票还给鲁肃时,他再三问我是怎么弄来的那1000万,我笑称"草船借箭"借来的,鲁肃不明所以,可故事也就此传出去了。  至于借东风,与借箭虽是异曲却属同工,实情是在周瑜即将采取最后一击并有望大获全胜之际,却为一纸关于"东风"牌皮鞋的鞋业协会的批文伤透了脑筋,结果还是我挺身而出,一番努力把批文搞到手--实际上依靠我和刘总与协会现任主席刘协的特殊关系这是轻而易举的事。  这两个耍心眼儿的经典案例,让我善耍心眼儿的名声很快传扬开去。我倒认为会耍心眼儿没什么不好,商场险恶,什么事都直来直去只有吃亏上当的份儿。不止商场,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朋友交往、同事共处、家庭和睦都需要适当地耍耍心眼儿。只要不是用来害人,大心眼儿小心眼儿都是助己成功的智慧,耍耍何妨!  我的成功心得:借得东风好行舟  借风行船,是借力使力计,借别人之风行自己之船。  我读大学时有位老教授,个头矮,人又瘦,但他每天早晨都在操场一角打太极拳。初看太极拳软绵绵,柔弱无力,一天,一位本校工人路过,与众人一起围观,看看看着笑起来了:那有什么用?一点力也没有。几个熟知老教授"厉害"的学生说:那你比试比试。工人自恃牛高马大,臂力雄健,又是一笑,心想:那还能经我一击,口上却说:不敢!不敢!他说的"不敢"有双重意思:一怕打伤了老人;二不敢与教授动手。教授为了宣扬太极拳的好处和威力,就说:你来吧,没关系。又说:你有多大劲就使多大劲。经一再激励、催促,工人就一下子猛冲向老人,以为一下取胜。眼看一座高山迎面扑来,老人侧身一让,同时抓住工人的一只手,顺势一拉,工人一下窜出一二丈远,还是站立不住,扑地倒了。这还是教授用力有度。否则,工人要吃更大的亏。  工人起身红着脸说:力大无穷!力大无穷!老人说:这是你自己的力,我只是借你的力让你跌倒而已。风愈大船行愈速,这不是常识吗?  比如在这次周瑜逼我"造箭"之时,如不用借术,那就只有等死的份儿了。  在现实生活中,任何一个商家很难在资源和产品上都占优势,那么,对于那些处于劣势或资源缺乏的商家和公司如何通过业务活动改变这种被动局面呢?对此,管子也提出了利用他人的资源,借他人之利以为己用的观点。  当今世界,市场竞争极为复杂、激烈,巧借别人的资金、技术成果、市场来为自己赚钱,没有独到的眼光是办不到的。  当今社会,各行各业虽像万花筒一样色彩缤纷,有的行业知识高深莫测,但并非不能熟悉掌握。办法就是接触它,钻进去,使用不同的办法,掌握它的特性,由浅及深,由表及里,渐而运用自如。比如研究某一项经营技术,可以先从一宗交易,一桩经营中去了解流通过程中的每一个细节,遇到什么问题,用什么对策解决。然后从小看大,掌握其诀窍和技术。  由此可见,借用技术、借用人才、借用土地、借用市场,甚至借用公司招牌,名牌产品的品牌等等,或者合作开发,或者充当销售组织,采取利益均沾、风险共担形式,是完全可以弥补自身技术条件不足,能源和原材料、劳动力和资本短缺等的不利因素,化被动为主动,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上一章 下一章
目录
打赏
夜间
日间
设置
5
正序
倒序
诸葛亮日记
诸葛亮日记-2
诸葛亮日记-3
诸葛亮日记-4
诸葛亮日记-5
需支付:0 金币
开通VIP小说免费看
金币购买
您的金币 0

分享给朋友

诸葛亮日记
诸葛亮日记
获月票 0
  • x 1
  • x 2
  • x 3
  • x 4
  • x 5
  • x 6
  • 爱心猫粮
    1金币
  • 南瓜喵
    10金币
  • 喵喵玩具
    50金币
  • 喵喵毛线
    88金币
  • 喵喵项圈
    100金币
  • 喵喵手纸
    200金币
  • 喵喵跑车
    520金币
  • 喵喵别墅
    1314金币
网站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