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827111936554-5

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父母们不要总是拿孩子和别人比,更不能过早地给孩子下定论,特别是对孩子前途的“失望性”结论,因为,这样容易失却客观的判断标准,给你带来麻烦与遗憾。请记住,给孩子下不良定论的父母是世界上最缺乏远见、最愚蠢的父母。当孩子学习成绩不理想时,父母要认识到这可能是暂时的,或许孩子在其他方面有特长,或许以后会有进步,对孩子要有信心,千万不可方法简单,态度粗暴,动辄训斥打骂或置之不管。“没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有不会教的父母。”父母要辩证地看待孩子成长道路上的得失成败,以宽容的心态看待孩子犯过的错误,积极寻找孩子身上的闪光点,找到孩子的优势,鼓励和支持孩子发展自己的长处。一个人的发展潜力是不可估量的!永远不要对孩子失去信心,更不能轻言放弃。当一种方法不行时,父母要积极尝试另一种方法,以调动孩子的积极性,让他朝着你预设的目标进发。家教故事毕加索从小就很有艺术天赋,他会做惟妙惟肖的剪纸,还创作了许多惊人的绘画作品。左邻右舍都赞叹不已,称毕加索为天才。然而,这个“天才”在上小学时却遇到了麻烦,枯燥的学校生活令他难以忍受,注意力很难集中,上了两个小学,却不知道二加一等于几。在学校,毕加索成了同学们捉弄的对象,他们喜欢跑到毕加索的课桌前,逗他玩:“毕加索,二加一等于几?”然后看着毕加索呆呆的样子哈哈大笑。就连老师也认为这孩子的智力低下,根本没法教,并经常在毕加索的父母面前绘声绘色地描述毕加索的“痴呆”症状。毕加索的母亲听了又羞又恼,觉得没脸见人。左邻右舍也不再为他的绘画天赋叫绝,而私下议论说:“瞧他那呆头呆脑的样儿,只会画几幅画有什么用。”当时,几乎所有的人都认为:毕加索是一个傻瓜。虽然时时要面对风言风语的议论和嘲笑,但毕加索的父亲仍然坚定不移地相信:儿子虽然读书不行,并不能说明他是低能儿,儿子在绘画方面是极有天赋的。父亲对毕加索说:“不会算术并不代表你一无是处,你在绘画方面却像个大师一样!”小毕加索看着父亲坚毅的面孔,找回了一些自信。为了安抚儿子受伤的心灵,父亲每天坚持送儿子去上学。一到教室,父亲便把画笔和用作模特的鸽子标本放在课桌上。有了父亲的支持,毕加索对别人的议论不再在意,虽然功课不好,但他却在绘画的天地里找到了快乐。小毕加索的画技日益提高,他又再一次成为人们眼里的绘画天才。第六章 规范孩子的行为习惯(1)习惯真是一种顽强而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的一生,因此,人从幼年起就应该通过教育培养一种良好的习惯。――[英国]培根28. 强化定律:好习惯需要不断强化对于成长期的孩子来说,日常生活中的好习惯和坏习惯都同时存在。如何鼓励孩子保持好习惯,矫正不良习惯,一直是困扰父母的难题。如果适当运用强化定律来做这项工作,事情就会变得容易很多。例如,父母如果在处理孩子的事情上奖惩分明,关注孩子正确的行为,使之强化;批评孩子的坏习惯,使之消失,孩子好习惯的培养一定会变得更为容易。认识“强化定律”俄国动物学家巴甫洛夫曾用狗做实验,当狗吃食物时会引起唾液分泌,这是条件反射。如果给狗以铃声,则不会引起唾液分泌,因为铃声本来与唾液分泌无关,是无关刺激,但如果每次给狗吃食物以前就出现铃声,这样结合多次之后,铃声就成为进食的信号了。这时,铃声已转化成信号刺激(也就是条件刺激)。所以铃声一响,狗就会出现唾液分泌。这种反射就是典型的条件反射。形成条件反射的基本条件就是天天刺激与非条件刺激在时间上的结合,这个过程称为强化。强化在反射形成和消退过程中有着重要作用,它证明了人或动物的本能,如果没有得到强化,最后也会消失。强化定律不仅是动物学习新行为的一种心理机制,也是孩子和成人通过肯定或否定的反馈信息来修正自己行为的手段。美国心理学家斯金纳认为:如果人们在无意中做出某种行为之后得到了赞扬,以后就会多做出这类行为;如果无意中做出的某种行为导致了惩罚,则以后会回避这种行为,会尽可能少做这种行为。在教育孩子时利用强化定律的关键是奖惩分明。如果孩子做错了事情,那么父母绝对不可以姑息迁就,否则,言行不一致的父母无法在孩子面前建立威信,孩子也无法养成好的习惯。同时,如果孩子的行为值得表扬,父母也要及进给予肯定,尽管有时只是说一句鼓励的话,但对孩子来说,那将是他们继续前进的动力。父母必须对事物的好坏有一个始终如一的意见。父母自己缺乏主见是教育孩子的一大禁忌。最简单的做法是:你要经常解释你的行为,你为什么要责骂他,或者你为什么要表扬他,把你的是非观传递给孩子,并且确保你的行为符合你的是非观。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你的孩子也会以你的是非观去约束自己的行为。正确的行为得以保持,不正确的行为得以矫正。孩子有时也会本能地使用强化定律。有时候,他们会本能地通过强化某些行为或是消除另外一些行为来训练他们的父母,而不是他们的父母训练孩子。例如,当父母要外出时,小薇薇也吵着要跟去,无论如何就是不肯跟保姆留在家里,为此,甚至不惜哭哭啼啼,在地上打滚,弄脏自己最喜欢的衣服。想到孩子最喜欢吃奶糖,虽然为了防止她长蛀牙,奶糖都被刻意地藏了起来。但这次为了让孩子早点停止吵闹哭泣,薇薇的父母给她找出了一包奶糖,并许诺回来的时候给他买礼物。事实上,薇薇父母的举动无意中鼓励了小薇薇以哭闹来达到目的,如果下一次她想达到什么目的的话,首先想到的方法肯定是哭闹。从强化定律上来说,薇薇父母的举动恰恰没能强化孩子的安静,却奖励了她的眼泪和哭闹。第六章 规范孩子的行为习惯(2)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在小薇薇还没有开始落泪时就给她以鼓励,鼓励她与父母合作,这样,作用就完全不同了。孩子会在潜意识里形成这样的概念:不哭泣,跟父母合作,就会有奖励。而不是哭泣就能解决问题。常常听到家长这样教育孩子,“别哭了,宝贝,妈妈给你买好吃的!”“别乱泼水,要是你听话,我给你买巧克力。”……也许当时很有效,孩子马上不哭不闹了。但是,事实上,这是父母在用“奖励”的方式来换取孩子停止不良的行为。短暂的安宁之后,孩子可能会形成不良行为可以换来“奖励”的观点,到那时就为时已晚了。奖励和惩罚是对孩子行为的外部强化或弱化的手段,它通过影响孩子的自身评价,对孩子的心理产生重大影响。父母在教育子女时,最重要的是赏罚分明,奖励时要抓住时机,掌握分寸,不断开化;惩罚时用语要得体、适度、就事论事,使孩子明白为什么受罚和怎样改过。小故事有一类梭子鱼特别爱吃鲤科小鱼。如果把这些梭子鱼和它的小猎物们一起放到水槽里,水槽里很快就只剩下梭子鱼了。然而,当我们在水槽里放进一块玻璃板,把梭子鱼和鲤科小鱼隔开,有趣的事情发生了,梭子鱼看不见玻璃,每次当它追逐自己美餐的时候,都会结结实实地撞到玻璃板上。开始时,梭子鱼会一次又一次游向玻璃,撞得晕天昏地。显然,梭子鱼的猎食行为没有得到强化,因此它慢慢地消失了。最后,梭子鱼终于懂得了这些小鱼是可望不可及的,于是,它改变了自己的行为。这时,再把玻璃板从水槽里拿走,结果却变成:这些鲤科小鱼居然可以十分安全地绕着它们的天敌游来游去。梭子鱼再也不想去吃掉它们,因为它懂得这样一个道理:这些小鱼是吃不到的。令人吃惊的是,最后,这些大型的梭子鱼竟然饿死了,而它所喜爱的食物还时不时地游过它的嘴边。用奖赏进行强化孩子的每一个进步都应该得到父母的赞扬,这是对孩子的积极行为进行强化的最好方式。父母如果能够做到这一点,孩子就会加倍努力,取得的进步一定会积少成多,实现从量的变化到质的飞跃。在与孩子相处时,父母应该懂得去发现孩子的正确行为,而且立即予以重视和嘉奖,不要在孩子表现良好时漠然视之。表扬孩子的正性行为比责备他们的负性行为更有效。父母需要知道,孩子每一个好的行动都应受到鼓励,哪怕他做得不到位。这种经常的鼓励会增加孩子的正性行为、减少负性行为。这比只关注孩子的错误行为要好得多,并会增加孩子的竞争意识、自信和自尊,激发孩子积极向上的愿望。一段时间后,你会发现,孩子正在朝着你希望的方向发展。当孩子意识到自己存在的问题,下决心改正时,父母一定要表示赞赏,给予鼓励,进行强化。不要用怀疑的态度来对待孩子的承诺,更不要讽刺挖苦;对孩子改正错误也绝不要失去信心。当孩子有了改正错误的意愿时,家长除了赞赏和鼓励外,还需要多一分耐心和宽容。如果得不到家长的赞赏和支持,孩子会感到十分失望,很可能放弃改正错误的行动,导致积极行为的消失。妈妈最近因为小伟的坏毛病头疼得厉害。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小伟经常忘记把牙刷放到漱口杯里,每次刷完牙,他总是顺手就丢在洗漱池边,既不卫生也不整齐。而且,最令妈妈气愤的是,每次当她指出小伟的错误时,小伟总是一副满不在乎的表情,一边继续想自己的问题,一边心不在焉地回答:“知道了。”第六章 规范孩子的行为习惯(3)有一天,小伟刷完牙后,照例正要顺手把牙刷往旁边搁,突然想起妈妈说的话,于是他认真地把牙刷放到杯子里去,并且还特意摆了摆位置。不巧的是,妈妈根本没注意到今天这个小小的细节,她把儿子的行为看做一件很正常的事情。妈妈的表现令小伟很没有成就感。第二天,牙刷又被扔到杯子外面。“小伟,你的坏习惯怎么老是改不了。看,又把牙刷放在外面了。我不是对你说过牙刷用后要放到杯子里吗?”妈妈生气地说道。“我以为你忘记了。”小伟说道。“怎么这么说呢?”母亲疑惑地望着小伟。“因为昨天我把牙刷放在杯子里了,而你却什么也没有说!”事实上,很多家长都存在与小伟母亲同样的问题,他们对孩子的期望比较高,总希望孩子能有“突变”,产生“飞跃”。因而对孩子一些细小的进步不是很注意,反应比较冷淡。但是,质变是由量变引起的,平时大量的细微进步,积累起来才可能有大的变化。因此,对于父母来说,要想让自己的孩子获得“飞跃”,就应该对孩子的点滴进步进行强化。心理专家建议,在某些时候,父母应忽视孩子的负性行为,将自己的预期目标分成小步骤,一步一个脚印地做,这样事情就能相对容易很多。也就是说,如果一个孩子有不良的生活习惯或行为,父母不应该对此抓住不放,而应该找到孩子偶尔没有此不良行为的时候对孩子予以表扬。家教故事著名的家庭教育专家周弘是赏识教育的倡导者,他用20年的时间,把双耳全聋的女儿周婷婷培养成留美硕士,创造了教育奇迹!很多父母为了提高自己孩子的写作能力,往往会让孩子写作文时去读范文,拿孩子的作文和范文比,结果越比孩子越没信心。周弘认为:孩子的作文再差总会有一个句子写得好吧?他就用红笔把作文中写得好的句子划下来,吃饭的时候,让女儿婷婷当着全家人的面朗读,爸爸妈妈一起为她欢呼。慢慢地,一句变成两句,两句变成三句,婷婷越来越爱写。只要孩子对写作感兴趣,能写不出好作文吗?在这种充满激励的环境中,婷婷的学习兴趣越来越浓厚,其他方面也有了比较大的进步。不同的手势有不同的含义。很多父母在教育孩子时,运用手指最多的往往是食指。父母经常用食指指着孩子的脑袋:“你这个小傻瓜,咋这么笨啊?”周弘身上其他地方的肌肉似乎都不发达,惟有大拇指的肌肉不同。婷婷从小到大,只要在爸爸身边,爸爸的大拇指总要晃来晃去。在婷婷心中,大拇指就是“婷婷好棒”的意思,这就是一道射进孩子心灵的金色的阳光。得不到强化的行为会渐渐消失如果孩子的某些行为,得不到强化,最终会逐渐消失。例如,很多孩子喜欢哭闹,他们这样做,一个原因是想吸引大人的注意。很多孩子的坏习惯是成人对他们过度关注造成的,比如孩子伤心时赶紧安抚,哭叫时立即迁就,激动时马上观看。在这种情况下,父母最好的教育方式是减少对孩子不良行为的过分关注,装作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平时怎么对待他还怎么办,或者用其他方法转移他的注意力。把你要他改正或要做的事交代完后,静观其变,耐心地等着。孩子见父母没有改变主意的意思,最后就会照着做了,脾气暴躁的孩子的情绪也会因为父母采取冷处理而逐渐平稳下来。第六章 规范孩子的行为习惯(4)有一位母亲就是利用这个方法,来消除孩子的哭闹行为的。当孩子开始哭闹时,这位妈妈会说:“宝贝,你这样呜呜地哭,我可听不懂你的话。我的耳朵很好玩,它们就是听不懂呜呜啊啊的哭。不过你要是好好地跟妈妈说话,妈妈一定能听懂。我们来试试好好说话好不好?”每一次当孩子不好好说话,哭着耍无赖的时候,妈妈就对这些呜咽声充耳不闻;另一方面,对孩子用正常声音表达的要求,这位妈妈会立即给予关注,不仅要行动上给予关注,而且语言上要给予奖励,比如:你瞧,你这样好好说话,妈妈每次都听得懂,妈妈喜欢你这样好好说话。我知道你是个乖孩子!家长用冷处理的方法来矫正孩子的不良行为时,一定要注意两件事情。一、你要学会坚持。不要觉得孩子哭得有多可怜而心软。或者你觉得:哎呀,就这一次。不行!一旦你没有坚持住,这场战争你必输无疑。二、随时用语言解释你的行为。不要以为孩子小,不懂,从小开始,坚持跟孩子解释你的行为。长此以往,你会发现孩子会比较讲道理,而且听得进去道理。当你需要制止孩子的某些行为时,你就不需要怒吼了。家教故事江民有一个脾气暴躁的儿子,为此头痛不已。用尽了各种各样的教育方法,打他、罚他站墙角、赶他早点上床、责骂他、呵斥他,但这些都不起多大作用。后来,有一天晚上,江民和妻子在客厅看报纸,他们说了些什么话惹怒了儿子。小家伙便倒在地上雷霆大发。他尖叫,用头撞地,挥手踢脚。这次,江民和妻子都被彻底激怒了,但却一时不知所措,于是他们便置之不理,一声不吭地继续读他们的报纸。这恰恰是这个小家伙最不期望的情形。他站了起来,看着他的父母,又倒下去把先前的好戏上演了第二遍。江民和妻子再一次对此没有任何反应,这一次,他们心照不宣地看着对方,然后惊讶地打量着儿子。小家伙突然又倒在地上上演了第三遍。江民和妻子继续不理睬他。最后,小家伙也觉得自己趴在地上哭叫实在太傻了。从此,小家伙不再朝别人乱发脾气了。29. 路径依赖:从小养成良好的习惯孩子的习惯就像是走路,如果孩子选择了一条道路,惯性的力量会使孩子不自觉地强化自己的选择,并且一直沿着这条路走下去。因此,从小培养孩子良好的习惯将影响孩子的一生。认识“路径依赖”美国经济学家道格拉斯?诺思是第一个明确提出“路径依赖”理论的人。由于他用“路径依赖”理论成功地阐释了经济制度的演进规律,从而获得了1993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道格拉斯?诺思认为,路径依赖类似于物理学中的“惯性”,一旦进入某一路径(无论是“好”的还是“坏”的)就可能对这种路径产生依赖。某一路径的既定方向会在以后发展中得到自我强化。人们过去做出的选择决定了他们现在及未来可能的选择。有一个很著名的例子可以帮助我们更形象地认识路径依赖现象:现代铁路两条铁轨之间的标准距离是四英尺又八点五英寸(合米),这个标准距离是怎样确定的呢?这要从古罗马说起。古罗马时代,牵引一辆战车的两匹马屁股的宽度是四英尺又八点五英寸,因此,古罗马人以四英尺又八点五英寸作为战车的轮距宽度。第六章 规范孩子的行为习惯(5)当时的整个欧洲,包括英国的长途老路都是由罗马人为他们的军队所铺设的,因此,英国马路辙迹的宽度是四英尺又八点五英寸。如果马车用其他轮距,它的轮子很快会在英国的老路上撞坏。后来,人们发明了电车,而最先造电车的人以前是造马车的,所以,四英尺又八点五英寸成为了电车轨的标准。而早期的铁路又是由建电车的人所设计的,因此,四英尺又八点五英寸又成为了现代铁路两条铁轨之间的标准距离。原来是牵引战车的两匹马屁股的宽度决定了千年后的现代铁路铁轨的宽度。故事到这里还没有结束,美国航天飞机燃料箱两旁有两个火箭推进器,因为这些推进器造好之后要用火车运送,路上又要通过一些隧道,而这些隧道的宽度只比火车轨道宽一点,因此火箭助推器的宽度要由铁轨宽度来决定。所以,最后的结论是:美国航天飞机火箭助推器的宽度,竟然是由两千年前牵引战车的两匹马屁股的宽度所决定的。在一定程度上,人们的一切选择都会受到“路径依赖”的影响,人们过去做出的选择决定了他们现在可能的选择。为了让孩子有一个好的未来,父母就有必要帮助孩子做出正确的路径选择。好的路径会对孩子起到正面的作用,不好的路径会对孩子起到负面的影响,而这些选择一旦进入锁定状态,想要脱身就会变得十分困难。一个关于“路径依赖”的实验有人将5只猴子放在一只笼子里,并在笼子中间吊上一串香蕉,只要有猴子伸手去拿香蕉,就用高压水教训所有的猴子,直到没有一只猴子再敢动手。然后用一只新猴子替换出笼子里的一只猴子,新来的猴子不知这里的“规矩”,竟又伸出上肢去拿香蕉,结果触怒了原来笼子里的4只猴子,于是它们代替人执行惩罚任务,把新来的猴子暴打一顿,直到它服从这里的“规矩”为止。试验人员如此不断地将最初经历过高压水惩戒的猴子换出来,最后笼子里的猴子全是新的,但没有一只猴子再敢去碰香蕉。起初,猴子怕受到“株连”,不允许其他猴子去碰香蕉,这是合理的。但后来人和高压水都不再介入,而新来的猴子却固守着“不许拿香蕉”的制度不变,这就是路径依赖的自我强化效应。引导孩子养成良好习惯习惯是成败的重要关键。有时候,成功者与失败者之间惟一的差别在于他们拥有不一样的习惯。正如奥格?曼狄诺所说:事实上,成功与失败的最大分野,来自不同的习惯。好习惯是开启成功的钥匙,坏习惯则是一扇向失败敞开的门。注重习惯的力量,从小培养孩子良好的习惯吧!这对孩子的一生都有重要影响。美国学者特尔曼从1928年起对1500名儿童进行了长期的追踪调查研究,发现这些“天才”儿童平均年龄为7岁,平均智商为130。成年之后,又对其中最有成就的20%,和没有什么成就的20%进行分析比较,结果发现,他们成年后之所以产生明显差异,其主要原因就是前者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强烈的进取精神和顽强的毅力,而后者则缺乏。良好的习惯是可以通过教育来实现的。所谓习惯,就是经过重复练习而巩固下来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例如人们长期养成的学习习惯、生活习惯、工作习惯等。在当前社会竞争激烈的大环境下,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对孩子的身心健康有着深远的意义。第六章 规范孩子的行为习惯(6)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环境,是孩子习惯形成的摇篮,6岁前的儿童与家庭的关系更为密切、长久,因此,家庭对孩子的影响也更多更大。父母培养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也就更为重要和有意义。要培养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父母要注意以下几点:⑴习惯要从小开始培养。任何一种习惯的培养都不是轻而易举的,都要遵循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由近及远、由渐变到突变的原则。因此,父母要明白,习惯要从小开始培养。幼儿期是培养习惯的最佳时期。在这段时期内,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更为容易。古代家教思想中提出了“教子婴孩”、“早谕教”,这表明,在孩子无所知、无所疑时,进行教育是容易的。在孩子幼儿期,帮助他们形成良好的基本生活习惯,这一点对父母和孩子同样重要。否则等孩子们到了自我意识渐渐形成的年龄,父母过多的指令就会比较容易遭到孩子的反抗。⑵必要时要强制和约束孩子。好习惯不是与生俱来的。在养成好习惯的初期需要依靠父母的强制作用进行约束。“强制出习惯”是个不折不扣的真理!例如我们现在都说要饭前、便后洗手,这个好习惯是经过父母或他人的数次强制和纠正才得以养成;新加坡素有“花园城市”的美名,市民的自律习惯更是让人称叹,但当时这些习惯的培养甚至动用了警察、监狱等国家机器来强制执行!可见,养成好习惯的初期必须靠父母的强制作用进行约束。良好的习惯是在反复实践中养成的。因此,要尽量给孩子创造一些机会,并督促检查。⑶要创造机会培养好习惯。生活即教育,父母应该积极为儿童创造适宜的家庭环境,同时,父母应当经常在行为、举止和谈吐等方面给孩子一个好的榜样。例如,要培养孩子有礼貌,父母在平时讲话和待人接物上就要表现得有礼貌。只有通过长期的言传身教,才能使孩子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最佳的教养,通过日积月累,让孩子的良好习惯在不知不觉中形成。⑷培养习惯有方法。习惯的培养要使用恰当的批评和表扬。要想培养孩子们良好的生活习惯,要使用恰当的批评和表扬用语。培养孩子的基本生活习惯,教给他们自我保护的基本技巧,是我们表扬、批评孩子时的一个很重要的目的。小故事1987年,7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巴黎聚会。有人问其中一位:“您在哪所大学学到您认为最重要的东西?”那位老人平静地说:“是在幼儿园。”“在幼儿园学到什么?”“学到把自己的东西分一半给小伙伴;东西要放整齐;吃饭要洗手;做错事要表示歉意;午饭后要休息;要仔细观察大自然。从根本上说,我学到的最重要的东西,就是这些。”帮助孩子改掉坏习惯一位美国作家说:播种行为,收获习惯;播种习惯,收获性格;播种性格,收获命运。一种好习惯可以成就人的一生,一种坏习惯也可以葬送人的一生。有些父母没有充分认识到孩子习惯培养的重要性,因此,对孩子的一些坏习惯不闻不问,认为“树大自然直”,这种“自发论”对孩子的成长是极为不利的。试想,一个爱睡懒觉、生活懒散没有规律的人,他怎么约束自己,勤奋工作?一个不爱阅读、不关心身外世界的人,他能有怎样的胸襟和见识?一个自以为是、目中无人的人,他如何去和别人合作、沟通?一个杂乱无章思维混乱的人,他做起事来的效率会有多高?一个不爱独立思考、人云亦云的人,他能有多大的智慧和判断能力?第六章 规范孩子的行为习惯(7)因此,父母要一开始就培养孩子养成良好习惯。如果孩子不慎养成了某些坏习惯,父母要及时帮助孩子改掉。⑴要让孩子有准备吃苦的决心。著名教育家曼恩说:“习惯仿佛一根缆绳,我们每天给它缠上一股新索,要不了多久,它就会变得牢不可破。”这个比喻非常形象、智慧。它把习惯比喻为一根绳索,每次行为的重复,就相当于又为它缠上了一股绳索。很显然,每天缠,不断缠,缆绳会越来越粗。因此,坏习惯如果开了头,每重复一次,缆绳就粗了一些,要去掉就更加困难了。因此,父母要让孩子明白,要改掉坏习惯,一定要有准备吃苦的决心,因为,坏习惯不会轻易退出。⑵要督促孩子不断复习建立的好习惯,并且不断强化它。我们的肌体、心灵从一种状态过渡到另一种状态,需要一个适应过程。从记忆的角度讲,也需要不断复习新建立的好习惯,不断强化它,才能最终养成好习惯。根据科学家的研究,一个好习惯的养成至少需要21天的时间。因此,至少要在这21天的时间里,不断复习和强化好习惯,拒绝坏习惯的诱惑。⑶切忌“虎头蛇尾”。培养好的习惯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改掉一个坏习惯也不是一下子就能办到的,都必须付出长期的努力。因此,纠正坏习惯和养成好习惯都需要有韧性,不能因为坚持一段时间后,发现没有什么效果就不了了之,那样,今后再培养好习惯就会更加困难。在培养好习惯的过程中,人的毅力也会慢慢增强,当达到一定程度时,人就有了力量去对付那些坏习惯。小故事从前有一个穷人,偶然买了一本书。书本身没有什么神秘之处,但书里面却藏着一个天大的秘密:里面一张薄薄的羊皮纸上,写着点铁成金石的秘密。小纸片上写着:点铁成金石就是一块圆圆的小石头,它能把任何普通的金属变成纯金。你可能在黑海边找到它,它的外观跟海边成千上万的石头没什么两样。关键在于:奇石摸起来是温的,而普通的石头摸起来是冰凉的。于是,穷人变卖了所有的家当,露宿于黑海岸边,立志找到这块神奇的点铁成金石。为了避免重复的劳动,穷人决定,每当捡起的是一块冰凉的石头,就扔到海里。一天过去了,穷人捡的石头中没有一块是书中所说的奇石。一个月,一年,二年,三年……穷人还是没找到那块奇石。但是,穷人并不气馁,继续捡石头,扔石头……没完没了。突然有一天早上,他捡起一块石头,先一摸,是温的,然后他就随手把它扔进了海里。扔完以后,这个穷人后悔了,因为他扔出去的是一块真正的“点铁成金石”!穷人之所以会把“点铁成金石”扔进了海里,不是他不想要那块奇石,完全是因为这个扔石头的动作太具习惯性了,以至于当他梦寐以求、苦苦寻觅的奇石出现时,他仍然毫不考虑地把它扔到了海里。多年点铁成金梦,因为习惯,而像肥皂泡一样顷刻破灭了。30. 手表定律:教育切忌自相矛盾如果让一个人站在同时向不同方向甚至相反方向行驶的两条船上,他会有什么感受?认识“手表定律”有这样一个寓言:森林里生活着一群猴子,每天太阳升起的时候它们外出觅食,太阳落山的时候回去休息,日子过得平静而幸福。一名游客穿越森林,把手表落在了树下的岩石上,被猴子“猛可”拾到了。聪明的“猛可”很快就搞清了手表的用途,于是,“猛可”成了整个猴群的明星,每只猴子都向“猛可”请教确切的时间,整个猴群的作息时间也由“猛可”来规划。“猛可”逐渐建立起威望,当上了猴王。第六章 规范孩子的行为习惯(8)做了猴王的“猛可”认为是手表给自己带来了好运,于是它每天在森林里巡查,希望能够拾到更多的表。功夫不负有心人,“猛可”又拥有了第二块、第三块表。但“猛可”却有了新的麻烦:每只表的时间指示都不尽相同,哪一个才是确切的时间呢?“猛可”被这个问题难住了。当有下属来问时间时,“猛可”支支吾吾回答不上来,整个猴群的作息时间也因此变得混乱。过了一段时间,猴子们起来造反,把“猛可”推下了猴王的宝座,“猛可”收藏的手表也被新任猴王据为己有。但很快,新任猴王同样面临着“猛可”的困惑。这就是著名的“手表定律”:当一个人只有一只手表时,他可以知道是几点;当他拥有两只或两只以上的手表,有时却无法确定是几点,因为这些手表的时间很可能并不一致,反而会让看表的人失去对准确时间的信心。“手表定律”给我们非常直观的启发:一个人不能由两个以上的人来指挥,否则将使这个人无所适从;一个人不能同时选择两种不同的价值观,否则,他的行为将陷于混乱。同样,一个孩子不能同时接受父母不一致的教育,否则,他将无所适从;一个孩子不能同时接受父母给予的两种价值观,不能接受两个以上的目标,否则他的生活将陷于矛盾中。在家庭教育方面,“手表定理”给父母的启示是:对孩子的教育,不能同时采用两种不同的方法,设置两个不同的目标,提出两个不同的要求,因为这会使孩子无所适从,甚至行为陷于混乱。小故事梭子鱼、虾和天鹅三个是好朋友。一天,他们发现路上有一辆车,车上有许多好吃的东西。于是就想把车子从路上拖回家慢慢享用。三个家伙一齐负起沉重的担子,每个人都铆足了狠劲,身上青筋暴露,都累得气喘喘吁吁。可是,无论他们怎样拖呀、拉呀,车子就是纹丝不动。原来,三个家伙用劲的方向不一致。天鹅想:“我的家在天上,应该把货物拉到我家。”于是它伸着脖子拼命地往天上拉。梭子鱼想:“我的家在河里,应该往河里拉。”于是梭子鱼使劲地往河里拽。虾想:“我的家在池塘里,这车货物应该送到我家。”于是虾弓着身子往后拖。尽管它们三个累得精疲力竭,车子却一动不动。教育应协调一致对孩子的教育保持一致性,这是建立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的一个重要目标。所谓家长对孩子教育的一致性是指:所有的家长,包括父母亲、祖父母、外祖父母等,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有共同的目标,在方法上互相配合,协调一致,形成家庭教育合力。从理论上来说,一般家长都会同意在教育上的一致性,问题在于具体到某一时、某一事,家长之间很难达成一致。例如,在一些家庭中,父母之间、父母与祖辈(爷爷奶奶、姥爷姥姥)之间,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经常发生观念冲突、内容矛盾、方法不同的情况。他们相互间很少商量,各行其是,甚至各执己见,在孩子面前争吵,有时出现母亲唠叨、父亲训斥、爷爷“打圆场”、奶奶袒护、外公外婆充当“保护伞”的混乱现象。还有的父母当孩子有点成绩就彼此争“功”,孩子有了问题就互相推诿。孩子在做了错事不是先承认错误,而是先向爷爷奶奶们求援,寻求庇护。这些都造成了家庭教育的不一致,影响了教育效果,很容易使孩子形成不良品德和行为习惯。第六章 规范孩子的行为习惯(9)因此,家庭中有必要正确处理内部的关系。参与教育的家庭成员(父母、爷爷奶奶、姥爷姥姥)都要经常阅读家庭教育的书报杂志,提高认识、转变观念,交换对教育孩子的想法,取得共识、互相配合。在实施教育时,使孩子感到家长在这些地方是一致的。如果有分歧,也不能在孩子面前表现出来。千万不能当着孩子的面,固执己见,互不相让,各行其是,以免孩子或是无所适从,或是有机可乘。遇到这种情况,正确的解决办法是,争论的双方暂停对孩子的教育,交换看法后再对孩子提出一个合情合理的一致意见。久而久之,家长在对待孩子的教育问题上,就会形成相互尊重,求同存异,尽量一致的家庭氛围。家长的教育也要保持前后一致,不要今天说对的事情,明天又说是错的,这样容易导致孩子的迷惑不解,他们觉得父母的要求混乱,而且弄不清什么事情重要,认为什么都是可以改变的。此外,家庭教育还应和学校教育保持一致。要使儿童形成良好的心理和行为习惯,需要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共同培育。美国社会教育学家威拉德?沃纳指出:“从理想的观点出发,家长和教师在以下两方面享有共同点:都希望事情朝着最有利于孩子的方向发展;但事实上,他们却生活在不信任和敌意的环境中。都希望孩子好,但却是不同的‘好’,所以由此引发的冲突不可避免。”由此可见,学校和家庭教育存在着种种不协调的尴尬局面。一些父母因为工作忙、家务重,很少跟学校老师联系,也不了解学校教育和孩子在校的表现。有的父母言行举止有悖于学校教育,这必然导致孩子认识上的模糊和观念上的混乱。在学校里,常见这样的情景:一位家长抱起与别人打架的孩子说:“你没长手?怎么不打他?”有的孩子打了小朋友,还振振有辞地说:“我妈妈说了,谁撞了我,就狠狠地揍他。”老师对孩子的教育,被家长一句话给否定了,很难收到理想的效果。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没有整个社会,首先是家庭的高度的教育学素养,那么不管教师付出多大的努力,都收不到完美的效果。”无论有多忙,父母都应抽出一定的时间,积极主动地去学校与老师取得联系,一方面可以了解学校的教育要求、内容,了解孩子在学校里思想行为的表现,以及智、体、美、劳等方面的发展情况;另一方面也可以向老师特别是班主任反映孩子在家里的情况,接受老师对家庭教育的指导,积极支持和主动配合学校的教育活动。这种家庭、学校及社会的协同教育,才能促使孩子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从而得以健康成长。特别是要纠正孩子的一些不良行为习惯,家、校更应相互沟通,相互支持,否则,对孩子的教育是很难达到预期效果的。小故事在名著《卡尔?威特的教育》一书中,记录了卡尔?威特的一次经历:在一次散步中,我发现了一件令人深思的事情:在散步的过程中,邻居史密斯太太发现女儿的裙子被弄脏了,她立刻生气起来,开始冲着女儿大声责骂。看见女儿大哭以后,她又马上给了女儿一小块点心。我问史密斯太太:“您为什么要责骂女儿呢?”“她总是这样经常弄脏自己的裙子。”史密斯太太这样回答。第六章 规范孩子的行为习惯(10)“可是,您为什么又给了她一块点心呢?是为了表扬她的行为还是为了给她受责骂的补偿?”史密斯太太哑口无言,她不知该如何回答我。这时,她的小女儿也已经被弄得糊里糊涂,她也不知道为什么母亲会责骂她,更不知道挨骂之后为什么很快又得到了点心。言传与身教一致父母的言传身教是儿女品行的根基。美国心理学家哈里森曾在一份研究报告中指出:童年时期记录在大脑中的是“父母意识”。意思是说父母的言谈与行为可以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的一切,包括孩子的行为、意识、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在家庭教育中,很多父母容易犯的一个错误是言行不一致,这势必会阻碍孩子优良品德的培养和塑造。孩子是聪明而敏感的。例如,如果父母嗜好打牌,又对小孩说打牌不好,不能打,这样的教育是没有用的;父母坐在电视机前一看就是三四个小时,却把孩子反锁在另一间屋子里,严令其用心做功课,刻苦读书,这样的教育很可能就成为一句空话;父母对孩子再三强调过马路要走斑马线,不闯红灯,但父母本人在过马路时由于性子急,不走斑马线,闯红灯,在孩子的潜意识中也会模仿父母的行为,孩子的安全就没有了保证。正如俄国教育家马卡连柯所说:“你不要认为,只有当你和儿童谈话,对他们教导什么或指示什么的时候,你才是对他进行教育。你怎样和别人谈话,怎样谈论别人;你怎样欢喜、怎样悲伤;你怎样对待朋友,怎样对待敌人;你怎样笑,怎样阅读――所有这些对于孩子,都具有巨大的意义。”著名作家巴金曾说:“父母的榜样力量非常大。在我小时候,父母脾气都好,从未打骂过孩子。想来想去,我想不出从他们身上学到什么坏的东西。今天有些年轻的父母高兴时把孩子当作‘小皇帝’、‘小公主’,动了气就打骂不休。过不了多久,他们的坏脾气全让孩子学到了,孩子们只会学长辈们做出来的行为,不会学他们嘴里讲的道理和心里想的理想。”父母对孩子进行苦口婆心的教育,自己却不带头遵守,教育的效果就会大打折扣。相反,如果父母言行一致,就会给孩子以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影响,也会赢得孩子的信赖与尊敬。例如,为了让孩子专心学习,父母也经常专心地看书。孩子看到父母这样,自己也会静下心来,踏踏实实地学习。又如,父母平时为孩子的爷爷奶奶倒茶、递拖鞋,关心体贴,孩子也会学父母的样去孝敬老人。国外权威的儿童教育家经过长期观察得出这样的结论:父母对孩子的影响,行为比言语要重要得多。我国也早就有身教胜于言传之说,不过,这一点远未能被广大父母所接受。在许多家庭,仍然对孩子说得多,自己示范得少,忽略了榜样在家庭中的力量。俗话说“正人先正己”,这话同样适用于家庭教育。父母在批评孩子的时候,不妨先进行一下自我检查。在日常生活中,父母要时时严格要求自己,以自身的言行的巨大教育力量影响孩子。要求孩子做到的,家长首先要做到。例如,要求孩子和同学团结友爱,互相帮助,家长自己首先要与邻里和睦相处,友好往来,不在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上斤斤计较。父母要明确地认识到,自己的行为是在子女的监督之下的,要知道,你今天表现出的行为方式,第二天你的子女可能就会表现出来,所以父母在孩子面前应尽可能地表现出优秀的行为,使子女对父母充满信心,永远将父母当作自己最可依靠和最可信赖的人。惟有这样,你的教育才会有最好的效果。第六章 规范孩子的行为习惯(11)家教故事曾参是孔子的学生,他在教育子女时,不仅严格要求孩子,对自己也是以身作则。有一天,曾参的妻子要外出办事。在一旁玩耍的儿子,赶忙跑上前去,扯着母亲的衣襟,又哭又闹,吵着也要去。曾参的妻子怕年幼的儿子走不动路,不愿意带他。可是又被儿子缠得没有办法,只好哄孩子说:“好孩子,你还小,留在家里好好听话。等我回来,我把咱家那头肥猪杀了给你吃。”儿子一听止住了哭声,眨了眨眼睛,认真地问:“是真的吗?”母亲只得点了点头。儿子的脸上露出了微笑,蹦跳着跑到一边玩去了。这一切,都被站在旁边的曾参看在眼里了。曾参的妻子从街上回到家里,只见曾参正拿着绳子捆家里的肥猪,身旁还放着一把杀猪的刀子。妻子一见慌了,急忙上前拉住曾参,着急地说:“你这是疯了,我刚才是被儿子缠得没有办法了,才故意哄哄他,只不过是说着玩的,你怎么当起真来了?”曾参严肃地说:“你做母亲的,不能欺骗孩子。小孩子啥也不懂,只会学着父母的样子,听从父母的训教。今天,你说不算,答应孩子的事不去做,哄骗了孩子,就是教孩子也去讲假话,去欺骗人。做母亲的欺骗儿子,儿子觉得母亲的话不可信,以后即使再对他进行教育,他也难以相信母亲的话了。这样做,怎能把孩子教育好呢?”妻子听了,觉得丈夫的话句句有理,也就同意了。31. 蝴蝶效应:细节决定教育的成败善终者慎始,谨小者慎微。家庭教育要从一个个细节做起。很多时候,对孩子讲大道理并不能起到多大作用,更为重要的是从根本上触动孩子思想的神经,从生活中点点滴滴的小事情、小细节抓起,把小事做细。一只蝴蝶能引起一场龙卷风1960年,美国著名气象学家爱德华?洛伦兹在研究“长期天气预报”问题时,在计算机上将一组简化模型用来模拟天气的演变。他原本希望利用计算机的精确运算来提高预测天气的准确性。但是,事与愿违,他发现自己模拟的新气象模型远远偏离了先前的打印数据。开始,他以为自己的计算机出了故障,经过反复查找,他发现并不是计算机运行的故障,而是他输入计算机的初始化数字的问题。在原先的程序中,他用了小数点后面6位数字 :。在第二次运行时,他将数字进位到了。他觉得万分之一的微小差别不会产生什么影响。但是结果发现自己错了,计算机中输入的资料要是万分之一的不同,其计算结果就会出现巨大的差异。洛伦兹被这个现象迷住了,从此一头扎进深入的研究。十年以后,洛伦兹研究出一个著名的科学理论――蝴蝶效应。1972年12月29日,在华盛顿召开的美国科学发展学会上,洛伦兹发表了一个伟大的演说:《不可预测性:一只在巴西翩翩起舞的蝴蝶能否在得克萨斯州引起一场龙卷风?》一只生活在亚马逊河流域热带雨林中的蝴蝶,偶尔扇动几下翅膀;两周以后,可能会在美国的德州引起一场威力巨大的龙卷风。为什么会这样呢?洛伦兹解释道:蝴蝶翅膀的反复运动,导致其周边空气系统发生微妙的变化,从而产生一股微弱的气流。而这股微弱的气流,又会引起四周空气相应的变化,继续诱发一系列连锁反应,导致天气系统更大的变化,以此类推,最终产生出一场威力无比的龙卷风。洛伦兹的这个研究发现引起科学界的轰动。从此,“蝴蝶效应”理论不胫而走,令洛伦兹声名远扬。第六章 规范孩子的行为习惯(12)“蝴蝶效应”的本质是:任何一个微小的事物,都可能引起一场巨大的变化。“蝴蝶效应”对现实生活中的人们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它告诉我们一定要重视生活中每个人、每件事、每个微小变化对全局的作用。因为,一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都能以某种方式对全局产生微妙的影响,并且,大多数情况下我们不知道,也无法把握它的影响到底有多大。更可怕的是,在特定的环境里,这些力量所造成的影响还会无限度地被放大,直至对全局起到毁灭性的作用。小故事这是一个发生在几百年前的故事:国王理查三世和他的对手里奇蒙德伯爵亨利要决一死战了,这场战斗将决定谁统治英国。战斗进行的当天早上,理查泄派了一个马夫去备好自己最喜欢的战马。“快点给它钉掌,”马夫对铁匠说,“国王希望骑着它打头阵。”“你得等等,”铁匠回答,“我前几天给国王全军的马都钉了掌.现在我得找点儿铁片来。”“我等不及了。”马夫不耐烦地叫道,“国王的敌人正在推进,我们必须在战场上迎击敌兵,有什么你就用什么吧。”铁匠埋头干活,从一根铁条上弄下四个马掌,把它们砸平、整形,固定在马蹄上,然后开始钉钉子。钉了三个掌后,他发现没有钉子来钉第四个掌了。“我需要一两个钉子,”他说,“得需要点儿时间砸出两个。”“我告诉过你等不及了,”马夫急切地说,“我听见军号了,你能不能凑合?”“我能把马掌钉上,但是不能像其他几个那么牢实。”“能不能挂住?”马夫问。“应该能,”铁匠回答,“但我没把握。”“好吧,就这样,”马夫叫道,“快点,要不然国王会怪罪到咱们俩头上的。”两军开始交战了,理查国王率领部队冲向敌阵。他还没跑到一半,那只挂着的马掌掉了,战马跌翻在地,理查也被掀翻在地上。理查还没有抓住缰绳,受到惊吓的战马就向远处狂奔起来。理查环顾四周,手下的士兵纷纷逃散,亨利的军队围了上来。他剑指长空,“马!”他咆哮道,“一匹马,我的国家倾覆就因为这一匹马。”从那时起,人们就说:少了一个铁钉,丢了一只马掌;少了一只马掌,丢了一匹战马;少了一匹战马,败了一场战役;败了一场战役,丢了一个国家。这个故事出自己故的英国国王理查三世逊位的史实,他1485年在波斯战役中被击败。这个故事告诉了我们这样一个道理:虽然只是一颗钉子的失误,却带来了一个国家的灭亡。教育要防微杜渐中国古代,有这样一个故事:东汉和帝时,由于窦太后执掌朝政大权,窦宪兄弟便依仗权力,为非作歹。官员中有的奉承拍马,有的敢怒不敢言。只有一个叫丁鸿的官员,借着天上出现日食的机会,给皇帝上了份奏章,说:“日为君,月为臣,日食的出现,就好像是臣子在侵夺皇上的权力。现在窦氏兄弟权势很大,如果皇上能亲自处理朝政,把一切坏人坏事消灭在萌芽状态,那么凶恶的祸源就可以除去,吉祥的事会接连而来。”这就是“防微杜渐”的由来,它指在错误或坏事刚冒头的时候,就加以制止,不任其发展。中国有句古语:千里之堤,毁于蚁穴。小小的疏忽和损失都有可能发展成大的漏洞。“防微杜渐”能让人们及时堵塞漏洞,防止危机的发生。在家庭教育中,同样需要“防微杜渐”,把孩子的错误消灭在“萌芽”之中。第六章 规范孩子的行为习惯(13)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犯错是必然的,也是必不可少的,关键是孩子做错了以后,父母要及时指出错误,帮助孩子改正错误。父母千万不能在孩子犯错后姑息纵容,这样只会怂恿孩子继续出现类似的错误,甚至犯更大的错误。一些父母总认为孩子还小,“树大自然直”,对孩子做事少闻少问,少导少管,正确的行为缺乏鼓励强化,错误的行为没有坚决刹住,久而久之,使问题变得愈为突出,好习惯没有形成,却形成了许多坏习惯。孩子在哪里错了,就要在哪里改正过来;孩子在哪里跌倒了,就要在哪里爬起来。如果错了不改,只能是错上加错;如果跌倒了不爬起来,只能永远躺在那里。⑴批评孩子要及时。批评孩子最好是在他做错了事情的第一时间里,因为事隔时间越短,孩子对错误严重性的认识越清楚。如果时间久了,孩子有可能淡忘了,这时再批评,孩子要么觉得事情没有那么严重而感到委屈,要么会以为父母口罗嗦小题大做,批评起不到好的效果。⑵批评要保持观念的一致性。父母批评孩子,不能以自己的主观情绪为中心,而应以教育孩子为中心,以孩子所犯错误的轻重与否,来决定批评的方式、环境与场合。不要因为自己心情好,见孩子犯了错误也不批评,甚至夸奖孩子;而下次心情不好,见孩子犯了类似的错误,就严加责备、训斥。这样容易使孩子无法捉摸,无所适从,以致孩子性情暴躁,喜怒无常。此外,父母双方的教育观念也必须保持一致。如果对一种行为表现,母亲说对,父亲说错;今天说错,明天又说对,这会使孩子无所适从,只有看父母的脸色行事。⑶批评要考虑方式方法。孩子做错了事,能在家里进行教育的,不必拿到外面去。有的父母常吓唬孩子说:“明天我到学校去告诉你的老师。”这样使孩子产生恐惧或不信任感,其结果并不理想。对孩子的批评要把握分寸,如果批评过于严厉,会挫伤其自尊心,甚至引起反抗;而如果批评不力,平平淡淡又不能震撼其心灵,他就会觉得无所谓。因此,父母必须从爱护孩子出发,既严肃而又中肯地指出其错误所在、错误性质和危害,彻底揭穿其借口抵赖的心理。这样做,才可以达到批评的目的。⑷批评的目的是帮助孩子改正错误。批评之后,父母要给孩子下台阶的机会,帮助和启发孩子找到正确的解决办法。批评不是让孩子尴尬和无地自容,而是让孩子意识到他的错误,意识到错误给他带来的不利和危害,并下定决心改正错误。家教故事刘少奇同志虽然日理万机,但却十分重视对自己子女的教育和培养。1959年10月1日是新中国成立10周年纪念日。当时已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的刘少奇,在其女儿平平参加向国庆观礼的外宾献花活动结束后,顺便父女同车回家。平平刚一上车,刘少奇就问:“平平,你跟老师说过跟爸爸一块儿回家了吗?”平平红了脸,赶紧下车跟老师回话。上车后刘少奇又问平平:“跟老师说‘再见’了吗?”平平又跳下车,向老师行队礼告别。可刘少奇还不让开车,又问平平:“你跟同学们说‘再见’了吗?”平平只好第三次下车,向同学们一一道了别,这才上车与爸爸一起回家去。一句话影响孩子的一生第六章 规范孩子的行为习惯(14)父母是孩子最早的教育者。父母的一句话,可能对孩子一生产生巨大的影响。也许父母在说这句话时,并没有意识到它的重要性。美国著名的成功学大师戴尔?卡耐基小时候是一个公认的非常淘气的坏男孩。在他9岁的时候,他父亲又娶了一位妻子。当时他们是居住在维吉尼州乡下的贫苦人家,而继母则来自经济条件较好的家庭。他的父亲是这样向新婚的妻子介绍卡耐基的:“亲爱的,希望你注意这个全县最坏的男孩,他可让我头疼死了,说不定会在明天早晨以前就拿石头扔向你,或者做出别的什么坏事,总之让你防不胜防。”出乎卡耐基意料的是,继母微笑着走到他面前,托起他的头看着他。接着又看着丈夫说:“你错了,他不是全县最坏的男孩,而是最聪明、但还没有找到发泄热忱地方的男孩。”继母说得卡耐基心里热乎乎的,眼泪几乎滚落下来。就是凭着她这一句话,他和继母开始建立友谊。也就是这一句话,而成为激励他的一种动力,使他成为20世纪最有影响力的人物之一。而在继母到来之前没有一个人称赞过卡耐基聪明。所有的人都认定他就是坏男孩,但是继母就只说了一句话,便改变了他的一生。从卡耐基的例子可见,一句不经意的话常常在孩子幼小的心灵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并有可能影响孩子的一生。有时候,创造奇迹的不是巨人,也许是一句普通的话语。父母一句鼓励的话语,就是给孩子一个免费却珍贵的礼物,它在我们的生命里,微不足道,却往往重如千钧。为了使孩子有做事的积极性,与其否定还不如不断示意孩子能够做,这是很重要的。不管孩子的现状如何,父母只要利用暗示的效果,反复强调“你头脑本来就很聪明,只要努力就行”,孩子就会产生做事情的积极欲望。一位成功女性对此体会深刻,她说:“当我还是孩子的时候,实际上是成绩不好的劣等生。但是,我母亲从不责怪我,而是经常反复说一句话:‘你肯定会成为优秀的人’。然而,我却没有想到,当我走向社会后,当时有些不好意思听到的这句话,反而成为我受到挫折时莫大的鼓励。”在孩子的心中,父母具有绝对的权威。肯定与激励的一句话,可能会成为他为之努力与奋斗的全部;而指责和否定的一句话,会使孩子产生自己的人格全部被否定了的心情。许多父母没有意识到这一点的重要性,遇到情绪不好的时候常常随口就说:“你为什么这么蠢”,“你脑瓜真笨”之类的话,这会对孩子起到强烈的负面暗示作用。这种消极的、缺乏逻辑性、蔑视的口气,容易伤害孩子自尊心,甚至会令孩子产生破罐子破摔的想法而自暴自弃,甚至因此走上犯罪和自我毁灭的道路。父母不要轻易贬低孩子,即使是在说笑话时,也要避免说具有负面影响的话。不仅不要说孩子“笨”、“蠢”一类的话,就连贬低孩子容貌(如“你个子矮”、“皮肤黑”等)的话都不要说。这些话只会让孩子丧失自信心,感到沮丧,并且不愿意再为完善自己做出努力。对于孩子来说,父母的每一句话,好与坏都会在一生中具有重要意义。从这个意义上讲,即使说笑话时,也要避免说具有负面影响的话,而应说“现在就看你的努力了,你一定会学得很好”。用这样的话表示孩子将来会有发展前途,对孩子表示信任,才是父母所应做的。第六章 规范孩子的行为习惯(15)一句鼓励的话塑造一个成功的人生,一句贬责的话则可能毁掉一个天才。然而,很多父母没有意识到一句话的作用。孩子的表现稍不如意,父母就会骂出一些令孩子泄气的话来:“你是一个十足的废物!”“你不要丢人现眼了!”父母一时的气话,都足以构成对孩子终身的伤害,因为它折断了孩子对自己将来的希望和美好憧憬的翅膀。一个失去了信心的孩子,将来还会有好的前途吗?父母在对孩子说话时,应该思考一下自己说出的每一句话,是否给孩子成长的力量?因为,父母的每一句话,都是对孩子的一种品读,都将会关乎孩子的一辈子。小故事罗杰?罗尔斯是纽约历史上第一位黑人州长。他出生在纽约声名狼藉的大沙头贫民窟,这里的孩子成年后很少有人获得较体面的职业,罗杰?罗尔斯是个例外。在他就任州长的记者招待会上,罗尔斯对自己的奋斗史只字不提,他提起了一个大家非常陌生的名字――皮尔?保罗。皮尔?保罗是罗尔斯的小学老师,他在1961年被聘为诺必塔小学的董事兼校长。当时正值美国嬉皮士流行的时代,皮尔?保罗走进大沙头诺必塔小学的时候,发现这儿的穷孩子比“迷惘的一代”还要无所事事:旷课、斗殴,甚至砸烂教室的黑板。当罗尔斯从窗台上跳下,伸着小手走向讲台时,皮尔?保罗对他说:“我一看你修长的小拇指就知道,将来你是纽约州的州长。”罗尔斯大吃一惊,长这么大只有奶奶让他振奋过一次,说他可以成为5吨重的小船的船长。这一次,皮尔?保罗先生竟说他可以成为纽约州的州长!他记住了这句话,并且相信了它。从那天起,“成为纽约州的州长”成了他人生道路上的一面旗帜。他的衣服不再沾满泥土,说话不再夹杂污言秽语,他成了班长。在以后的40多年里,他没有一天不按州长的身份要求自己,51岁那年,罗尔斯真的成了州长。在罗尔斯的就职演说中有这样一段话:信念值多少钱?信念是不值钱的,它有时甚至是一个善意的欺骗!然而你一旦坚持下去,它就会迅速升值。在这个世界上,信念这种东西任何人都可以免费获得,所有成功者最初都是从一个小小的信念开始的。32. 热炉法则:规则是教育孩子的良好手段俗话说:“国有国法,家有家规”,“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家庭生活中应有大家必须共同遵守的家庭规则。如按时起床、就寝,不随便翻动父母或别人的东西,人际交流中的礼貌准则,公共场所应遵守的社会公德等。良好的家庭规则有助于解决子女教育中出现的困惑和矛盾,促使孩子身心的健康发展。在家庭规则执行中,父母是实行家庭规则的表率,而孩子则是考证家庭规则的结果。认识“热炉法则”“热炉法则”源自于西方管理学家提出的惩罚原则,说的是规章制度面前人人平等,如果有人在工作中违反了工作制度,就像碰触到了烧红的火炉,一定会受到惩罚。这个比喻生动而又有趣,而且把惩罚的法则表示得十分明白。这种处罚的特点在于:①即刻性:当人一碰到火炉时,立即就会被烫。②预先示警性:火炉是烧红摆在那里的,每个人都知道如果碰触就会被烫。③适用于任何人:火炉对人,不分贵贱亲疏,一律平等。④彻底贯彻性:火炉对人绝对“说到做到”,不是吓唬人的。第六章 规范孩子的行为习惯(16)在企业管理中,“热炉法则”保证企业建立严明的规章制度,规范员工的行为,引导员工的思想,这是一个企业成功的保证。父母教育孩子,同样需要“热炉法则”。在家庭教育中,惩罚占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有教育专家认为:“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一种虚弱的、脆弱的、不负责任的教育。”因为对于一些任性的孩子,光靠说服教育是很难奏效的,而如果对于他们的错误行为不闻不问,听之任之,无疑是对他们的放纵和怂恿,其结果是使其越来越任性而难以管束。所以,为了孩子的将来,在教育中,当孩子犯错误时,运用一定的手段加以惩罚是完全必要的。惩罚作为一种教育手段,一个很大的好处是:有利于培养孩子从小树立对自己的行为负责的观念。生活在社会中的每个正常人都必须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孩子也不例外。如果你做错了事或说错了话,就必须承担由于自己的错误所带来的各种后果。有些父母盲目迷信“好孩子都是夸出来的”的观点,大包大揽,替孩子承担了太多本来应由孩子来承担的责任。这是一种错误的教育方法。儿童教育专家玛莉琳?古特曼通过研究发现,那些小时候经常受到父母表扬,而很少得到过惩罚的孩子,在他们步入社会后很可能会遇到更多的失望。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不再会很容易地接受父母那种表面上的夸奖。因此,父母应该根据不同的性格特点,抓住适当的教育时机,实施不同的教育方法,使孩子形成完整健康的人格。孩子犯了错误,在不伤害其自尊的前提下实施“惩罚”是必要的。小故事三国纷争时期,聪颖睿智的曹操20岁时即被任命为洛阳北都尉。当很多人知道自己城里的都尉才只是一个乳臭未干的毛头小子的时候,都纷纷摇头叹息。渐渐地,城里的治安状况开始出现恶化,抢劫、偷盗等各种刑事案件频繁发生,城里一度人心惶惶。为了整顿全城治安,曹操叫人找了一套五色棒放置在城门口的显要位置。并公布治安告示,让所有的老百姓都知道,谁要是犯禁,必用五色棒责打不饶。而且,随后还抓了几个盗贼并拉到城门对其当众惩罚。很快,治安情况得到了控制:老百姓们也真正地认可了这位年轻有为的都尉。在这里,五色棒的作用就相当于那只烧红的火炉,对人们起到了预先示禁的作用。规范孩子的行为孩子在刚出生时,并不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要让孩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就需要为他制订适当的规则,让孩子明白什么是该做的,什么是不该做的,从小在孩子心中树立这些原则和标准,决不能随意突破。一位年老的祖父曾经意味深长地说:“孩子就像牛一样,长得越大,需要的牧场也越大。但是不管牧场大小如何,我们还是用栅栏将牧场围起来。”父母对孩子采取一定的措施,制定相应的家庭规则,来规范孩子的行为是必要的。一方面,规则看上去是在限制人,实际上规则也在保护人。任何一个人,如果到了一个完全没有限制的环境里面,一定会不知所措。孩子的成长需要成人的提示,需要成人的限制和成人设定的界限。这是孩子建立安全感的需要。另一方面,按规则办事是人与人之间能和谐共处的基本准则。如果每个人只从自身利益出发,不遵守规则,不考虑他人的意愿,这世界必定永无宁日,也必定危及每个人的利益。对于孩子来说,养成自觉遵守规则的习惯,对于未来的社会化生存是必要的。第六章 规范孩子的行为习惯(17)在给孩子制定家庭规则时,以下几点是需要提醒父母们注意的:⑴制定规则要信号明确。给孩子制定规则,一定要简单易懂,让孩子容易遵守。例如,对孩子们进行遵守交通规则和保护环境的教育,应具体教他们怎么过马路,遇到紧急情况怎么处理,如何帮助家长进行垃圾分类,在公共场所如何保持文明举止,等等。孩子们容易学,也容易模仿。此外,在制定规则的时候要把孩子不遵守规则的后果明确告诉他。⑵给孩子把制定规则的道理讲清楚。制定规则,要把道理讲清楚,而不是简单粗暴地命令孩子,更不要摆出强权嘴脸。虽然孩子年龄尚小,不一定能完全领会这些道理,但父母平和的语气和尊重他的态度,却会让他信任父母的判断,并顺从父母的要求。父母也可以尝试着与孩子通过讨论、交流等对话的方式,鼓励孩子发表自己的意见,与孩子共同制定一些规则,这样可以使孩子有一种责任感、义务感,并自觉自愿地遵守。⑶遵守规则要一以贯之。立下的规则,无论时间地点场合,都要遵守,比如:在家不许随地吐痰,在外边也应不许。而不是今天这个样子,明天那个样子,在家一套,外边一套。这样只会让孩子糊涂,无所适从。⑷父母要以身作则地遵守规则。所有的规则不仅仅是立给孩子的,也是父母要严格遵守、以身作则的。例如,父母规定:吃饭时不能说话,不能躺着看书。可是父母吃饭时经常说话,也经常躺着看书。这种只要求孩子做到而父母自己却做不到的规定,很容易产生不良后果:一是父母说了却没有做到,实际上是公然的“说谎”,孩子会在其他情况下效仿;二是使孩子产生父母不公平地对待自己的想法;三是使父母在孩子面前失去威信。⑸制定的规则必须合理。制定规则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而不是为了控制。有些父母对孩子提出的要求近乎苛刻,制定的许多规则远远超出了孩子所能够接受的程度,有些规则甚至是成人都难以遵守的。这样做很容易产生不良后果:一是孩子某些合理的、正常的行为,由于父母不适当的规定而受到压制;二是由于不适当的规定,孩子因无法遵守而使那些规则形同虚设,会使孩子产生“有些规则可以不遵守”、“父母的话可以不听”的想法。而更为可怕的是,有些父母制定了不合理的家庭规则,使孩子的正常行为因此而受到严重的束缚和压制。例如,有的父母规定孩子不能和陌生人说话,周末不能出去玩,即使学校组织春游也不能参加……而且,当孩子的行为与相应的规则不相符合或发生矛盾时,父母为了维护自己的尊严,往往不惜以牺牲孩子的合理行为为代价,甚至对孩子施以严厉的责罚。这种教育导致的直接后果是,要么使孩子成为没有了自主性、独立性的“小绵羊”,要么引发孩子的激烈对抗。家教故事李大钊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先驱、中国最早的*主义者、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李大钊幼年就丧失父母,孤苦伶仃,靠爷爷李如珍抚养,祖孙俩相依为命。李如珍是一个读书人,对孙子十分喜爱。虽然孙子出世时,他已60多岁了,但对孙子的管教却从不松懈。从孙子3岁起,李如珍就教他识字读书,白天教、晚上问,直到学会了才睡觉。第六章 规范孩子的行为习惯(18)七八岁时,李大钊进入私塾读书,但他生性顽皮、淘气,时常逃出去玩耍。当时,他家对面有一座庙,那里经常聚集着一群不务正业之徒赌博耍钱。李如珍担心孙子染上这种坏习气,一再警告孙子不许去那里玩,但效果不是很明显。一天中午,到了吃饭时间还不见孙子回家,爷爷在家里等得十分着急,猜想他又去看赌博了,只好亲自去寻找。果然不出所料,淘气的孙子正夹在一群小孩中,看得入迷。爷爷气坏了,但并没有发作,而是扭头回去了。没过多久,李大钊感觉有点饿了,就偷偷摸摸地回到家中,不声不响地坐到桌旁吃饭。吃完饭,爷爷把李大钊叫到身边,严厉地问道:“你今天怎么回家这么晚啊?”“我刚才看‘扔玩儿’去了。”李大钊诚惶诚恐地回答。“看‘扔玩儿’是不是很热闹呀?”爷爷又问道。“嗯,是很热闹。”李大钊小声回答。爷爷点了点头,说:“是呀,看‘扔玩儿’比在家里坐着读书写字要热闹得多啦!可我平常嘱咐你的话,你全忘了吗?那些人空长着一双手而不劳动,满身铜臭味。我不让你去那里,你偏去,你说该罚吗?”李大钊低下了头,表示认罚。于是,爷爷便叫李大钊到屋顶上去翻麻。这时,正值七月伏天,屋顶上的麻又厚又密,李大钊吃力地翻着,很快就累得汗流浃背。李如珍虽然疼爱孙子,却决不姑息他的点滴过错。倒是李大钊的姑姑看到这种情景,心生恻隐,来向爷爷说情。爷爷才把孙子从屋顶叫下来,教导他道:“以后再也不要去那里看热闹了啊。那里都是一些不务正业的人,他们迷上了赌博,把正经事都给荒废了。只见过他们中间有输得上吊的人,有倾家荡产的人,何曾见过有赌博发财的人?你要是迷上赌博,恐怕这辈子就不会有什么出息了。记住了?”李大钊说:“记住了,爷爷,我再也不去那种地方了。”爷爷嗯了一声,看见孙子满脸是汗,又心疼地为孙子擦去汗水,倒水给他喝。从此以后,李大钊牢记爷爷的教诲,以读书上进为乐事,努力消除不良习性,并以此要求自己和子女。规则必须得到执行著名的教育学家蒙特梭利曾经说过:“父母的规矩应该尽量少立,但立了,就一定要遵守。”我们要让孩子自由成长,但自由的底线是规矩,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父母从小就应该让孩子懂得规则就是规则,一旦出现违规的行为,他们就必须承受后果。孩子往往通过父母的行为反馈来认识或矫正自己的行为。如果父母不能坚持原则,孩子也会抗拒父母权威、破坏规则。例如,一个母亲常常抱怨她3岁的儿子不好好睡觉,儿子几乎每晚半夜起来,一定要妈妈陪他玩,有时要玩一个多小时才肯再去睡。这位母亲一遍一遍地告诫儿子,该睡觉的时候要好好睡觉。可每次只要孩子醒来,她就会陪孩子玩。母亲的行为无疑在告诉孩子,我想干什么就干什么,破坏规则也不会有什么不良后果。结果可想而知,孩子依然我行我素,这位母亲则被搞得精疲力竭。规则一旦制定,就必须执行。规则是客观的条条框框,不是父母情绪的好与坏。鉴于孩子容易忘记预先的约定,也没有成熟到能很好地控制自己的情感和欲望,父母需要不时地提醒以帮助孩子记住。但是,提醒只是提醒,一旦孩子破坏了规则就要接受相应的惩罚。一是一,二是二,行就是行,不行就是不行。必须让孩子懂得他的一举一动能产生不同的后果,随着时间的推移,他就会知道无论什么事都不能马虎,从而形成什么事都认真的习惯,也就不需要父母的催促和监督了。第六章 规范孩子的行为习惯(19)美国有则公益广告,告诉父母如何防止孩子抽烟或接触毒品。广告中,一位母亲告诫儿子:你现在该做作业了,不能看电视!同时她拿走了遥控器,你现在不能玩电子游戏!同时她关掉了游戏机,等等一连串的类似场景。每一次,母亲都严格地维护了规则,最后,当这个孩子和一群孩子在一起有人给他一根烟时,他坚决地摇头:不!我不喜欢抽烟。这时画外音响起:说一不二,孩子会听从。这则广告告诉家长,制定规则,并严格执行规则,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提醒父母注意的是,要想让孩子遵守规则,你要用行动,而不是冲着孩子吼叫或斥骂,也不是空洞的威胁。靠按喇叭无法驾驶汽车,靠叫喊也无法“驾驶”孩子。你的愤怒只会让你精疲力竭,对孩子产生的作用很小,甚至一点作用也没有。执行规则能使孩子吸取教训、为自己的行为负责,并能培养出讲究道德、成熟稳重的好孩子;而威胁和斥骂会破坏亲子关系,还有可能滋生怨恨。孩子被父母的愤怒渐渐引导到了对立面,每一次对立,都使父母的神经以及他们和孩子的关系变得紧张。更严重的后果是,当父母和孩子之间关系变得更加紧张后,双方的情绪有可能会在某一天爆发,使冲突陡然升级。例如父母对孩子进行非常严厉的惩罚,或孩子对父母进行激烈的反抗,这样,有可能将亲子关系引入非常危险的境地,甚至导致某些悲剧的发生。孩子的成长是离不开成人的督促的。父母要细心观察孩子,如果孩子的言行不符合规则,即使是一些小的违反规则的行为,也应该及时地提醒。从一开始,就要让孩子明白,如果违反规则,某些惩罚就一定会降临到他身上。这样,孩子的规则意识就会在日常生活中慢慢得到强化。言必行,信必果,这句话对父母和孩子都将受益无穷。家教故事有个叫佛兰克的小男孩非常喜欢钓鱼。在11岁那年的一天,像往常一样,他随着父亲去湖边钓鱼。那是鲈鱼捕捞开放日的前一个傍晚。佛兰克和父亲分别放好鱼饵,然后举起鱼竿,把钓线抛了出去。晚霞辉映的湖面上溅起了一圈圈彩色的涟漪。不一会儿,月亮升起来了,湖面变得银光闪闪。过了好长时间,佛兰克感觉到鱼竿突然剧烈地抖动了一下,一定是个大家伙上钩了。他小心翼翼地收起鱼线。父亲则在一旁十分惬意地看着儿子熟练麻利的动作。终于,一条竭力挣扎的大鱼被拉出水面。好大的一条鲈鱼,佛兰克还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大的鲈鱼呢。父亲也很得意地欣赏着这条漂亮的大鲈鱼,看着鱼鳃在银色的月光下轻轻翕动着。父亲划着了一根火柴,看了看手表,这时是晚上10点,距离开放捕捞鲈鱼的时间还有两个小时。父亲盯着鲈鱼看了好一会儿,然后把目光转向了佛兰克:“孩子,你得把它放回湖里去。”“爸爸!为什么?”佛兰克急得哭了。“你还会钓到鱼的。”父亲平静地说。“可是,不会再钓到这么大的鱼了。”佛兰克大声争辩着,竟然哭出了声。他又抬头看了一下四周,到处都是静悄悄的,皎洁的月光下看不见其他人和船的影子,也没有别的钓客。佛兰克再次把乞求的目光投向了父亲。尽管没有人看到他们,更无人知道他是在什么时候钓到这条鲈鱼的,但是,从父亲那不容争辩的声音中,他清楚地知道,父亲的话是没有商量的余地的。他只好不情愿地把鱼放回到湖里去。转眼间34年过去了,佛兰克已是纽约一位著名的建筑设计师了。他再没有钓到过像34年前那个夜晚钓到的那样大的鱼,但他却为此终身感谢他的父亲。因为是父亲让他懂得了即使在无人知晓的情况下,也要自觉地遵守规则。在以后的成长过程中,佛兰克在任何时候都没有放松自律,也没有做出过有损公德的事情。经过自己的诚实、勤奋、努力奋斗,佛兰克终于钓到了生活中的大鱼――让人仰慕的成功事业。第七章 随时纠正孩子的错误(1)孩子的身上存在缺点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作为孩子人生领路人的父母缺乏正确的家教观念和教子方法。――[美国]珍妮?艾里姆33. 南风效应:赞美的力量为了“脱掉”学生身上那无知无识的土气、道德缺失的流气、独生子女的霸气,父母会对孩子进行教育。然而教育的结果却往往是大相径庭。有的孩子心甘情愿地“接受改造”,终成社会栋梁;有的则阳奉阴违,伺机待发,令人恐惧;还有的顽固不化,甚而变本加厉,其害无穷。每个孩子都有一颗向上、向善的心,父母要尊重、关心、激励自己的孩子。在处理与孩子的关系时,一味地要求或者命令孩子,有时效果反而不好;如果父母站在孩子的角度上考虑问题,体谅孩子,就能很容易达到好的教育效果。“南风效应”的启示法国作家拉封丹曾写过一则寓言,讲的是南风和北风打赌,看谁的力量更强大。他们决定比试谁能把行人身上的大衣脱掉。北风先来,他鼓起劲,呼呼地直吹着,直吹得冷风凛凛、寒冷刺骨,哪知道,风越刮,天越冷,行人把大衣裹得越紧。接下来是南风,南风徐徐吹动,轻柔温暖,顿时风和日丽,行人春暖身热,于是解开纽扣,继而脱下了大衣。结果是逞强好胜的北风输给了温文尔雅的南风。人们把这种以启发自我反省、满足自我需要而达到目的的做法称“南风效应”。南风之所以能达到目的,就是因为它顺应了人的内在需要,使人的行为变为自觉。“南风效应”给父母的启示是:在处理家长与孩子之间的关系时,宽容比惩戒更有效。每个孩子都可能犯错误,父母要容忍孩子的缺点,客观、理智、科学地处理日常生活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比简单粗暴的呵斥更有效。当孩子犯了错误后,很多父母都在扮演着“北风”的角色,却忽视了教育有时也有负面作用,那就是当家长一味吹北风的时候,你的“不经意的严厉批评”和“恨铁不成钢似的指责”会让孩子向你裹紧身上的大衣。引发一些心理问题,诸如自卑、孤僻自闭等,甚至产生报复心理,专门和父母作对。有一位教育家曾说:当孩子犯错误时,我们应该先避开错误的实质,把孩子从错误的阴影中带出来,带他们走向温暖的“阳光”,打开他们的心锁。这就是说父母要给孩子用温暖的“南风”逐步吹掉他们自我保护的厚厚的紧紧裹着心灵的大衣。可见,作为父母,我们要尊重和关心孩子,多一些关怀,注重“南风”的巨大作用,心平气和地对待孩子的错误,以恰当的方法去引导他们、激励他们,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要知道――爱永远是打开孩子心灵的钥匙。小寓言庙里的小沙弥聪明伶俐,深得方丈宠爱。方丈见其颇有慧根,决定将自己毕生所学倾囊相授,希望他日后学有所成,继承自己的衣钵。一次下山,小沙弥被五光十色的红尘迷住了心窍,从此沉浸在花街柳巷中,拒绝再回到寺庙专心向佛。20年后,当年的小沙弥已人近中年,多年的红尘俗世经历使他开始明白事理,并深深忏悔自己这些年来的荒唐生活,他决定回到寺里,恳求方丈的原谅,希望能挽回自己的过错,重新做人。庙门前:昔日的小沙弥长跪不起。方丈很是厌恶他昔日的行径,拒绝了他的要求,说:“你罪过深重,要想佛祖饶恕,除非桌子也能开花。”方丈顺手指着供桌。第七章 随时纠正孩子的错误(2)桌子开花是不可能的,也就是说,方丈连悔过的机会都不给他。伤心失望的昔日小沙弥心灰意冷地离开了寺庙。第二天早上,踏进佛堂的方丈惊呆了:一夜间,佛桌上开满了大簇大簇的花朵,每一朵都芳香逼人,佛堂里一丝风也没有,那些盛开的花朵却簌簌急摇,仿佛是焦灼的召唤。方丈在瞬间大彻大悟。他连忙下山寻找浪子,但已经找不到了。到了深夜,方丈发现:佛桌上开出的那些花朵也凋零了,从头到尾它们只开放了短短的一天。当夜方丈圆寂,临终遗言:这世上,没有什么歧途不可以回头,没有什么错误不可以改正,一个真心向善的念,是最罕有的奇迹,就像佛桌上开出的花朵。让奇迹陨灭的,不是错误,是一颗冰冷的、不可原谅、不肯相信的心。拯救还是制裁?纽约地铁站治安混乱,最严重的问题是地铁里的小偷和抢劫现象。历届政府都采取很强硬的措施,但是无论惩罚措施多么严厉,犯罪率仍居高不下。安东尼奥就任纽约市长后,他力主采取新的治理措施。他采取的办法不是暴力,而是在地铁站里不间断地播放贝多芬、莫扎特的古典音乐。其中《圣母颂》是播放次数最多的音乐。结果,地铁站内多发的抢劫、偷盗行为大为减少,发案率也创下历届政府中的最低,纽约市的地铁秩序较之以前有了很大的改善。“拯救还是制裁?”对于执行者来说,这只是选择的方法不同而已。但对于被执行者来说,两种不同做法给他们的感觉是不同的。安东尼奥是智慧的。他选择了拯救,因为拯救一个人的灵魂,要比任何手段都要高明有效。制裁的终极目标也应该是拯救一个人的灵魂。灵魂得救了,才是制裁的最终目的。当孩子犯了错误时,父母教育孩子,最终的目的应该是帮助孩子改正错误,而不是单纯的为惩罚而惩罚,更不是只为发泄父母的愤怒。如果有一个6岁的小孩,他想要喝牛奶,却不小心把牛奶打翻在地。父母这时应该怎么做呢?妈妈可以有三种选择。第一种:怒气冲冲,大声呵斥孩子:“你那么笨呀,连牛奶都不会拿?”第二种:妈妈赶紧自己收拾残局,告诉孩子:“没关系,没关系,你不要过来,不要踩到牛奶,让妈妈来收拾。”第三种:叫孩子一起来收拾,等收拾干净后,教孩子怎么拿牛奶杯才不会把牛奶打翻。显然,一个优秀的父母应该选择第三种做法。因为对于小孩来说,他并不是故意要这样做,而是因为对自己的控制能力不了解,才会给父母带来麻烦。但是,孩子毕竟是做错了事情,所以应该来收拾残局,承担不小心做错事的后果。父母这样做产生的积极后果是,孩子以后做事就“不怕做错事”,也有信心和勇气不断尝试,即使有时会出错,但孩子会“心平气和”地对待,并且勇敢地自我承担所做的一切。当孩子犯错误时要学会宽容、善待,以心平气和的心境来对待。孩子的一个错误发生后,父母发再大的脾气,也于事无补。大声责骂小孩,只会使小孩更害怕,更恐惧而已。而且,愤怒有可能造成更多、更严重的错误。因此,当孩子的错误发生后,父母应该避免歇斯底里的发脾气,而应该教会孩子勇敢面对、勇敢承担。家长不应该把孩子所犯的错误看得好像“天要塌下来”一样大,非要狠狠教训一顿不可。这样做只能招来孩子委屈的眼泪。在教育过程中要注意保护孩子的自尊心,不要说伤害孩子自尊心的话,也不要当别人的面大声训斥孩子,重要的是让孩子为自己犯的错误而悔悟。当孩子悔悟的时候,就不要再去责罚他了。第七章 随时纠正孩子的错误(3)小故事陶行知先生曾担任一所小学的校长。一日,他看到一名叫王友的男生正在用泥块砸班上的学生,当即制止了他,并要他放学后到校长室去。放学后王友已经等在校长室准备挨训了,陶行知却掏出一块糖果送给他,并说:“这是奖给你的,因为你按时来到这里,而我却迟到了。”王友惊异地接过糖果。随后陶行知又掏出一块糖果放在他手上,说:“这块糖果也是奖给你的,因为当我不让你再打人时,你立即就住手了,这说明你很尊重我。”王友更惊异了,眼睛睁得大大的。陶行知又掏出第三块糖果塞到王友手里,说:“我调查过了,你用泥块砸那些男生,是因为他们不守游戏规则,欺负女生。你砸他们,说明你很正直善良,有跟坏人作斗争的勇气。”王友感动极了,他流着泪后悔的说:“陶……校长,你打我两下吧!我错了,我砸的不是坏人,而是自己的同学呀!”陶行知满意的笑了,说:“你能正确地认识自己的错误,我再奖给你一块糖果,可惜我只有这一块糖果了,我的糖奖完了,我看我们的谈话也该完了吧。”怀揣着糖果离开校长室的王友,此后学习认真,再也没有在学校发生过打架的事情。驱散早恋的迷雾对于家庭教育来说,早恋是个十分敏感的问题,也是孩子成长中不可避免的一个过程。在很多家长眼里,早恋是大逆不道,不仅会影响学习成绩,传出去还会让人笑话。所以很多家长采取了“严防死守”的方法,私看孩子日记,偷听电话,甚至偷偷“跟踪”,但结果往往收效甚微,有些甚至会使问题更加严重,甚至酿成悲剧。曾在媒体上看到过这样的一则报道:16岁的小李和15岁的小王是吉林省舒兰市一所中学的学生,两人产生了感情,但遭到家长们的一致反对,两人为了捍卫年轻的“爱情”,选择了在拉滨铁路线“长眠”。当问题出现时,父母不如先冷静下来,把握孩子内心的动向和需求,以平等的姿态与之交流,因势利导,采取适当的方式对其进行感情和心理上的疏导,有效解决孩子的早恋问题。要提醒父母反思的是,孩子的“早恋”在一定程度上是由于家长的失职造成的。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有很多正常的情感需求,父母只有及时满足子女的这些需求,才能使其人格得到健康发展。但一些家长无法全面认知,甚至否定孩子的心理成长,不能正视孩子的情感需要,更没有采取必要的满足措施,导致了彼此之间无话可说。很多专家也指出,目前独生子女在未成年人中占的比重越来越大,他们在没有兄弟姐妹作为交流对象的时候,把目光转移到父母身上,但很多家长由于工作关系,与孩子的交流越来越少。这些独生子女在缺乏情感支撑的情况下,便渴望在异性同学身上找到情感寄托,发生“早恋”的几率自然就大大增加。与其采取“北风”的态度来杜绝孩子的“早恋”,不如在平时就用“南风”的方式来加大对孩子成长中的情感投资,让孩子学会正确地处理情感问题,科学地与异*往。情感投资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需要家长们在孩子小的时候就有意识地培养与孩子之间的情感,深入到孩子的内心,与他们一起成长。切不可总以“忙”为借口,忽视了孩子在不同阶段的心理需求。第七章 随时纠正孩子的错误(4)家教故事土耳其作家奥罕?帕慕克是2006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他曾经向人们讲起过自己年少时的一段经历。奥罕?帕慕克年少时,长相俊秀、气质儒雅,在一所私立学校上学,与一位叫依丝米忒的女孩陷入了情网。依丝米忒是伊斯坦布尔赫赫有名的皮草大王的女儿,貌若天仙,伶俐可爱。奥罕?帕慕克的异常举止,使父亲察觉到儿子一定有了心上人。他并未急于“棒打鸳鸯”,而是挑选了一个晚上单独与帕慕克进行了交流。父亲直言不讳地问道:“告诉爸爸,你喜欢的那个女孩子叫什么?”帕慕克很意外,怔了片刻,随即轻声地交代了整件事。父亲听了,说:“还是到此为止吧,听爸爸的话。”“爸爸,是她主动……”帕慕克辩解。“奥罕,你还太小。”“太小?爸爸,我已经是19岁的男子汉了,而你当年只有17岁不就和妈妈相爱了?”帕慕克反抓住了父亲当年只有17岁就和妈妈恋爱的把柄,并得意地等着父亲妥协。“你说的没错。可是你知道吗?我17岁的时候已经在葡萄酒作坊当酿酒师了,每月能拿二万里拉。我是说,我当时已经能够为爱情埋单。你呢,一个里拉都挣不到,凭什么心安理得地钟爱自己心仪的女孩?”帕慕克被说动了,一声不吭。父亲继续心平气和、语重心长地说:“奥罕,你想想看,一个男人,如果没有经济基础,不能为他的爱人提供必要的物质保障,如果你是女孩,你会怎么看待这样的男人?儿子,我告诉你,我一直认为,一个男人,如果不能自食其力,哪怕他40岁甚至50岁,都不配谈恋爱,谈了,就是早恋……相反,只要他立业了,有了挣钱养家的本事,哪怕15岁恋爱也不算早恋。”父亲的话使帕慕克受到了很大触动,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他决定从这段虚幻飘渺的爱情中抽身而退。尽管他为此经历了长时间的痛苦,但他牢记着父亲的话,知道自己涉足爱情还太早,于是集中精力在学业上,最后一举考上土耳其最好的国立大学――伊斯坦布尔科技大学。成名后的他多次提起当年这件事,并坦言感谢父亲当年“温柔地扼杀了一种愚蠢而羞赧的情绪”,让自己没有虚度青春年华。34. 自然惩罚法则:给孩子失败的机会当孩子犯了错误时,父母不应对孩子进行过多的指责,而应该让孩子自己承担错误直接造成的后果,给孩子以心理惩罚,使孩子在承受后果的同时感受心情的不愉快甚至是痛苦,从而让孩子能够正确认识自己的错误,进而自觉改正错误。自然惩罚法则18世纪法国著名教育家卢梭在他的教育论著《爱弥儿》一书中,提出了一个著名的教育法则――“自然惩罚”。所谓“自然惩罚”,按照卢梭的说法就是:“应该使他们(孩子)从经验中去取得教训”。具体来说,就是当孩子在行为上发生过失或者犯了错误时,父母不给予过多的批评,而是让孩子自己承受行为过失或者错误直接造成的后果,使孩子在承受后果的同时感受到不愉快甚至是痛苦的心理惩罚,从而引起孩子的自我悔恨,自觉弥补过失,纠正错误。“自然惩罚法”的关键是要让孩子感到受惩罚是自作自受,是应该受惩罚的。简单地说,自然惩罚法就是让孩子在自作自受中体验到痛苦的责罚,强化痛苦体验,从而吸取教训,改正错误。第七章 随时纠正孩子的错误(5)如何运用自然惩罚法,专家有以下建议:⑴让孩子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学会对自己的行为负责,是每个孩子成长过程中重要的一步。父母要减少对孩子行为的干涉,让孩子自己选择,他会在实践中尝到自己选择的后果。如果父母总是不停地唠叨、埋怨,孩子们就会转移注意力,他们觉得保护自己不受谴责和维护自尊心才是最重要的,因而有时候甚至反其道而行之。⑵父母可以提醒孩子,但不要教训孩子。父母可以和孩子讲清道理,让孩子懂得某种行为可能带来的后果。当孩子出现某种不良行为的时候,父母可以提醒他,但不要教训他,因为过失所造成的后果将会给孩子适当的教训。⑶父母要态度坚决,同时又要充满爱心。有的父母在运用这种方法的时候,只记得要惩罚孩子,因此常常放弃了父母应该具备的爱心。当孩子没有按照事先说好的去做时,父母不是让自然后果去惩罚孩子,而是过于严厉,对孩子大声斥骂。这样的教育,不再是自然惩罚法,而变成了父母对孩子的惩罚行为。家教故事1920年,有个11岁的美国男孩在踢足球时,不小心打碎了邻居家的玻璃。邻居向他索赔美元,这在当时可是一笔不小的数目,足足可以买125只下蛋的母鸡!闯了大祸的男孩向父亲承认了错误,父亲让他对自己的过失负责。男孩为难地说:“我哪有那么多钱赔人家?”父亲拿出美元说:“这钱可以借给你,但一年后要还我。”从此,这个男孩在学习之余开始了艰难的打工生活,他送过报纸,替人擦皮鞋。经过半年的努力,终于挣够了美元,还给了父亲。这个孩子就是罗纳德?威尔逊?里根,美国第40任总统。他在*中这样写到:“正是通过这样一件事让我懂得了什么是责任,那就是为自己的过失负责。”让孩子感受错误

上一章 下一章
目录
打赏
夜间
日间
设置
6
正序
倒序
20160827111936554
20160827111936554-2
20160827111936554-3
20160827111936554-4
20160827111936554-5
20160827111936554-6
需支付:0 金币
开通VIP小说免费看
金币购买
您的金币 0

分享给朋友

36条心理学原理在家庭教育中的应用:好父母要懂孩子的心理
36条心理学原理在家庭教育中的应用:好父母要懂孩子的心理
获月票 0
  • x 1
  • x 2
  • x 3
  • x 4
  • x 5
  • x 6
  • 爱心猫粮
    1金币
  • 南瓜喵
    10金币
  • 喵喵玩具
    50金币
  • 喵喵毛线
    88金币
  • 喵喵项圈
    100金币
  • 喵喵手纸
    200金币
  • 喵喵跑车
    520金币
  • 喵喵别墅
    1314金币
网站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