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827111936554-2

迈克全然不为所动,慢慢呼吸,放松肌肉,眼睛紧盯着目标。他知道要想赢得这场游戏,必须排除他人恶作剧的干扰,集中注意力。他在内心克制着自己,终于,他成功地把红棍子取出来了。这项游戏内容很简单,但需要参加者能集中注意力,具备很好的动作协调能力,目的是教会孩子情感控制技能。7. 破窗效应:环境对孩子的影响有一句俗语是“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人在成长中难免会相互影响,这种影响在低龄儿童中表现得尤为明显。后天良好环境的影响能够弥补孩子的先天不足,诱发内在的潜能,引导孩子向良好的方向发展。认识“破窗效应”美国心理学家詹巴斗进行过一项有趣的试验:他把两辆一模一样的汽车分别停放在帕罗阿尔托的中产阶级社区和相对杂乱的布朗克斯街区。停在中产阶级社区的那一辆,停了一个星期也完好无损;而另一辆,他摘掉车牌,打开顶棚,结果不到一天就被人偷走了。后来,他把那辆完好无损的汽车敲碎了一块玻璃,结果,仅过了几个小时车就不见了。以这项试验为基础,美国政治学家威尔逊和犯罪学家凯林提出了一个“破窗理论”。他们认为:如果有人打坏一栋建筑上的一块玻璃,又没有及时修复,别人就可能受到某些暗示性的纵容,去打碎更多的玻璃。久而久之,这些窗户就会给人造成一种无序的感觉。结果,在这种麻木不仁的氛围中,犯罪就会滋生、蔓延。第二章 塑造孩子良好的品性(4)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中也可以发现类似的情况:当第一个人摘取花坛里的鲜花后,其他人纷纷效仿,会将鲜花一摘而净;在十字路口中等红灯结束时,如果有一个人稍微向前走了一步,其他的人都会迫不及待地冲过红灯路口;在一个公司,有员工随意浪费办公室的复印机纸张,有关领导不以为然,于是浪费行为有增无减;……“破窗效应”揭示了一个道理:环境具有强烈的暗示性和诱导性。任何一种不良现象的存在,都在传递一种信息,这个信息必然会导致这种不良现象的无限扩展。因此,当出现“第一扇被打碎的窗户玻璃”时,必须及时修好它。“破窗理论”的提出更多的是从犯罪的心理去思考问题,但对于家庭教育来说同样重要,孩子的成长必须依赖环境,就像植物离开阳光雨露就不能生长一样,是永恒的法则。因此,教育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就是创造一个尽可能好的环境。小故事1920年,在印度的东北部发现了两个女狼童,一个8岁,一个2岁。因为从小与狼一同生活,她们的生活习性完全与狼一样:口不会*,两手不会抓东西,甚至连声带也发生了变化;夜晚常常不睡觉,只是不断地吼叫;不会站着走路,只会爬行;耳朵亦如狼耳,常常会动(人的耳朵一般不会动)。一切的生活方式均显示出不能适应人类生活。经过几年人类文明的教导,年纪较小的妹妹比姐姐显示出更强的适应能力。9年后,已经17岁的狼童姐姐去世了。经过9年的文明教导,她仍旧无法成为正常的“人”。在本质上,两个狼童都是人类,但因为从小没有在人类环境中长大,因而也就发展不出人类的特性。而且即使将她们带回“人”的世界后,也无法适应人类的生活方式,生命亦是非常的短暂。塑造良好的家庭氛围意大利教育家蒙台梭利将“环境”比拟于人的头部,借以强调环境对小孩的重要性。在她看来,人类的一切成长都与头部有关,因为头部是发号施令者,控制着生理与心理上的发展成熟度。人一生下来,就有适应环境的本能,这种本能帮助他生存,甚至驱使他去发展未来生存必备的生理或心理机能。也就是说,人类的各种智能与体能都是因为适应环境而增长的。假如能给儿童一个非常丰富、能提供学习刺激的“环境”,儿童在这种环境中也能勤勉、多方面地去“适应”!例如,一个生长在英国的孩子,即使他的父母对英语一窍不通,但他也能说一口很流利的英语,实际上成人谁也没有教他,完全是他自己从环境中自然学得的。孩子的很多能力都是在特定的环境中逐步培养出来的。每个孩子都无法脱离家庭单独成长。因此,培养孩子能力最重要的条件就是创造良好的家庭环境。孩子每天都生活在家庭中,家庭中所发生的一切都会潜移默化地传输给他们,从婴儿呱呱坠地之日起,在家长创造的环境里,孩子的能力教育就开始了。例如,如果一个孩子的父母都从事音乐,那么,就算家里并没有特意让他从小学习音乐,但是和别的孩子比起来,他在音乐上也有着更强的悟性,因为从幼儿期开始,父母乃至周围环境带来的所有关于音乐的信息都被孩子接收了,在这种内在能力上,孩子比我们想象的要强得多。要塑造一个良好的家庭气氛,要求父母至少做到以下几点:第二章 塑造孩子良好的品性(5)⑴给孩子提供必要的物质环境家庭的物质环境依每个家庭的富有程度的不同而不同,每个父母都应该尽最大努力来满足孩子在学习和生活上的物质需要。例如,为了给孩子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要给孩子提供一个学习的天地,不需要奢华,但要求整洁、安静,避免无休止的噪音和杂乱无章,引起孩子情绪烦躁,进而妨碍学习。⑵给孩子提供良好的心理环境孩子在成长中最需要的是安定、安心、安全的环境与父母完整的爱。要做到这一点,既要求父母相亲相爱,也要求家长与子女关系融洽,这样才能营造和睦快乐的家庭气氛,有益于孩子身心健康。⑶重视家庭中的智力气氛如果父母本身对知识就有巨大的兴趣和追求,就会给孩子的健康成长产生巨大的无形力量。智力气氛差的家庭,可利用邻居、亲戚、朋友及请家教等外部环境的智力气氛来改变家庭智力气氛。在良好的家庭氛围的影响下,你的孩子一定可以健康、茁壮地成长。家教故事安徒生小时候是在丹麦一个叫奥塞登的小镇上度过的,他家境贫困,父亲只是个穷鞋匠,母亲是个洗衣妇,祖母有时还要去讨饭来补贴生活。他们的周围住着很多地主和贵族,因为富有,这些人便觉得自己高人一等,他们讨厌穷人,不允许自己家的孩子与安徒生一块儿玩耍。安徒生的童年孤独而寂寞。父亲担心这样的环境会对安徒生的成长不利,但是他从来没在孩子面前流露出自己的这种焦虑,反而轻松地跟安徒生说:“孩子,爸爸来陪你玩吧!”父亲陪儿子做各种游戏,闲暇时还讲《一千零一夜》等古代*故事给他听。虽然童年没有玩伴,但有了父亲的陪伴,安徒生的内心世界也充满了阳光和快乐。重视周围环境对孩子的影响除了受到家庭环境会对孩子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以外,孩子的成长还会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因此父母要留意孩子身边是什么人。古代“孟母三迁”的故事讲述了孟子的母亲三次搬家,正是为了给孟子选择一个良好的周围环境。起初,孟子家住在一片墓地旁,常常看到埋死人,于是就学着做埋死人的游戏;搬到集市旁边后,孟子每天看到的是小商小贩的经商活动,于是又学做买卖的游戏;最后搬到一个学宫旁边,孟子每天看到的是文质彬彬的学生,于是也学着做一些文明的游戏。有人专门做过这样的一个实验研究,他把一对双胞胎的女孩子,从小分开,一个留在大城市的家庭里,一个被送往边远的森林里随亲戚生活。两个孩子的遗传素质大体相同,由于生活的环境不同,这两个孩子个性发展完全不同。留在城市的孩子喜欢读书,智力发展较好较快,也比较文静;而在森林附近的亲戚家长大的孩子,则不想读书,身体很好,会爬树,也很灵巧,性格很开朗。这都是环境影响的结果。为了给孩子营造一个良好的周围环境,父母要注意以下几方面:⑴选择一个好的社区环境不同的社会区域,其社会成员的成分不同,所从事的职业不同,生活习惯、社会风气也就不同。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息息相关,当地的社会生活习惯、社会风气,总是要渗透到家庭生活中去的,从而影响家庭生活方式、生活习惯,进一步影响到孩子的成长和发展。孩子的自制力不强,模仿力却很强,很容易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因此,家长要尽量选择一个良好的社区环境,以发挥环境对孩子正面的积极的影响作用。第二章 塑造孩子良好的品性(6)如果家庭搬迁,往往会对孩子心理产生很大影响。因此,父母在搬迁前要告知迁居的好处,帮助孩子妥善告别伙伴朋友和熟悉的环境,迁居后指导孩子适应新的环境,注意帮助孩子克服焦虑的情绪。⑵和睦邻里关系如果与邻居“老死不相往来”,这会给生活带来很多不便,家庭虽在闹市,孩子却仿佛居于“孤岛”,不利于孩子的成长。甚至有些家长因为一点小事情就与邻居成为冤家对头,或因为自身缺乏修养,如乱倒污水垃圾,装修房间随意破墙钻洞,造成邻里关系不睦,这样会加剧孩子的孤独,妨碍孩子的心理健康。社会心理学家告诉我们:邻里关系对孩子的心理健康有特殊意义,增加与邻里的友好交往,是治疗独生子女“孤独症”的一剂良方。现在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一个家庭如果和邻里相处融洽,两家的孩子在一起玩,经常来往,对孩子的个性成长是很有利的。⑶留意孩子在学校交往的朋友一般来说,孩子交友是他自己的事,父母应该尊重他们的选择。如果孩子和一些不三不四的同学交上朋友,很有可能会学坏。因此,父母不能忽视孩子所交往的朋友对孩子的影响,一旦发现孩子交友不慎,一定要及时纠正。父母要让孩子自己产生警戒,远离“损友”,如果情况很严重,父母可以和老师沟通,想办法解决。家教故事古代有“孟母三迁”的故事,近代也有一位为教子而多次迁居的母亲,她就是著名的文学翻译家傅雷先生的母亲。傅雷生于上海市南汇县周浦镇渔潭乡。4岁时父亲病故。傅雷的母亲是一位普通的乡下女人,出嫁前一直在家做农活。出嫁后依然住在很闭塞的山村里,整天围着灶台转。傅雷的父亲去世后,养育傅雷的任务全落在了母亲一个人的身上。村里人都很可怜这苦命的女人,认为她只有改嫁才能把儿子拉扯大,而后再给儿子娶一房亲事,使他能像村里大多数小伙子那样过一辈子,自己能靠儿子养老送终,也就不错了。可傅雷的母亲不是这样想的,她一直不肯再嫁人,下决心要把孩子培养成才。等傅雷到了识字的年龄,母亲为了让他有好的学习环境,便带着他从小山村搬到小镇上,还请了一位先生教他。傅雷聪明好学,长进很快,表现出一定的天分。母亲十分高兴,她觉得儿子应该到正规学校接受教育。于是她又带着儿子历经磨难搬到繁华的大上海,省吃俭用,供儿子在一所条件不错的中学读书。到19岁时,傅雷有了自己的抱负,想去法国留学。母亲虽然舍不得让傅雷离开自己,但为了让儿子能接受到更好的教育,她又想方设法四处筹钱支持儿子远渡重洋。多少年后,人们在谈论傅雷时,都认为他的成功与其母亲为其迁居是分不开的。人们普遍认为,傅雷母亲的眼光和远见,对傅雷事业上所取得的成就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8. 标签效应:给孩子贴上正面标签孩子的情感态度都是直接的,你给他贴上什么标签,他就会做出与标签一样的事情来。比如,你说他是个乖孩子,他就是个乖孩子,他就会表现出乖的举动来;你说他是个不听话的孩子,他就会打人、骂人,做出一些让人生气的事情来。父母应该及时给孩子贴上正面标签,哪怕是一个让人伤透脑筋的孩子,也不要放弃,找准一个闪光点,把这个亮点放大,贴切在他身上,他就会向着你期望的目标一步一步靠近。第二章 塑造孩子良好的品性(7)认识“标签效应”当一个人被一种词语名称贴上标签时,他就会作出自我印象管理,使自己的行为与所贴的标签内容相一致。这种现象是由于贴上标签后引起的,故称为“标签效应”。心理学认为,之所以会出现“标签效应”,主要是因为“标签”具有定性导向的作用,无论是“好”是“坏”,它对一个人的“个性意识的自我认同”都有强烈的影响作用。给一个人“贴标签”的结果,往往是使其向“标签”所喻示的方向发展。在心理学上,对这种效应的显然性作了科学的实验研究。心理学家克劳特在1973年就作了如下的实验:他要求人们为慈善事业作出捐献,然后根据他们是否有捐献,标上“慈善的”或“不慈善的”;另一些被试者则没有用标签法。后来再次要求他们做捐献时,标签就有了使他们以第一次的行为方式去行动的作用,即那些第一次捐了钱并被标签为“慈善的”人,比那些没有标签过的人捐得要多,而那些第一次没有捐钱被标签为“不慈善的”人比没有标签的贡献更少。但是,如果贴的标签不是正面的、积极的,那么被贴标签的人就可能朝与所贴标签内容相反的方向行动。心理学家斯弟尔在1976年对此作了一项研究。他给人们打电话,说他们参加了(或没有参加)某个团体,或者讲一些对那个团体不太体面的话。然后要求这些人帮助那个团体建立一个饮食合作社。结果表明,消极的标签比积极的标签起了更大的效应,其原因大概是他们认为这种标签是太不公正的。因此,他们想主持公道,并乐于帮助这个团体。从上述的一个事实和两项研究中可见,标签效应是很显然的,它影响着人们的印象管理。在家庭教育中,父母应以此为戒,不可轻易地对孩子作出评定,不要给孩子乱贴标签,否则会影响师生的交往和印象的管理。小故事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由于兵力不足,而战争又的确需要一批军人。于是,美国政府就决定组织关在监狱里的犯人上前线战斗。这些人纪律散漫,不听指挥,于是美国政府特派了几个心理学专家对犯人进行了战前的训练和动员,并随他们一起到前线作战。心理学专家和他们谈话后,要求他们每周给自己最亲的人写一封信。当然,他们很高兴。信的内容由心理学家统一拟定,要他们照抄一遍就行了。信的内容大体是告诉他们的亲人,他们在前线如何勇敢,如何听指挥和创立了多少的战功。这样坚持了半年后,奇迹发生了:这些士兵竟一个个变了样,在战场上的表现比起正规军来毫不逊色,真的像他们信中所说的那样服从指挥,那样勇敢拼搏。别给孩子乱贴标签一个人被别人下某种结论,就像商品被贴上了某种标签。当被贴上标签时,就会使自己的行为与所贴的标签内容相一致。有的父母对孩子要求过高,当孩子无法达到时,父母就很失望,认为孩子“脑子笨”,经常批评他“大笨蛋”、“不是读书的料”,这等于在无形之中给孩子贴上了“我不行”的标签。这种不良的标签会使孩子产生“我确实不行”的感受,并且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进而对自己失去信心,就会不自觉地放弃追求成功的努力。长此以往,坏标签的预言便会成真。曾有人以“你长大想当什么?为什么?”为题,对小学五年级学生进行一个问卷调查。有些学生是这样回答的:“我学习成绩不好,老师说我是笨蛋,我也不知道长大能当什么。”从中可以看出大人给孩子的负面标签,给孩子造成了多大的危害!第二章 塑造孩子良好的品性(8)孩子的很多行为,例如顽皮、好动甚至做出“出格”的举动,这些表现多为孩子天性使然,无所谓好、坏,即使有一些不良行为,往往也是一种无意识行为或对成人的简单模仿。所以,切忌动不动就对孩子的行为贴上“好”、“坏”的“标签”,人为地划分“好孩子”、“坏孩子”,那样,很容易使孩子自觉不自觉地趋同于划定的类别,限制了他们的心理自然地成长。也许有的家长会说,给孩子贴上不好的标签,只是“激将法”,是想他变得好一点而已。这是一种错误的观点。激将法对成人或许有用,但对孩子却很难奏效。因为,孩子年龄尚小,其独立性有限,对家长的说法易于认同,也很难产生“你说我不成,我就做得更好给你看”的想法。家长不可轻易对孩子下结论,不要给孩子乱贴标签。因为这样轻则会毒化亲子关系,严重的还可能促使孩子向消极方面发展。例如,日常生活中,有的孩子起床后不叠被子,家长往往不耐烦地说:“你真是条大懒虫。”有的孩子接受知识慢,老师有时也会忍不住批评说:“你怎么这么笨。”这些看似随意的一句话,实际上对孩子自尊、自信的伤害往往很深。而且,在社交活动中往往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如果你给孩子贴上坏的标签,他就会把自己归到表现不好的学生那一类,经常和那些孩子待在一起,这又会加重孩子的不良倾向。所以父母对有缺点、坏习惯、坏行为的孩子,千万不能动辄贴上坏的标签。相反,要从各方面去观察,用放大镜尽力找出孩子的闪光点,时刻看到他们的进步,用好标签去鼓励他们发扬优点。那么,“笨孩子”就有可能悄悄地变成“聪明孩子”,收到意想不到的教育效果。家教故事著名的成功学大师戴尔?卡耐基曾讲过这样一个故事:他的一位朋友恩尼斯特?杰安特,住在纽约史卡斯达尔,她因一群男孩踏过她的草地,损毁了她的草地而烦恼。她尝试过斥责、哄骗,但两者都没用。于是她试着给那群孩子中最坏的一个起名号,给他一个权威感。她命他做她的“探长”,由他负责驱逐所有入侵草地者,这就解决了她的问题。她的“探长”在后院燃起了一堆火,烧了一块烙铁,并威胁其他的孩子,别踏进草地,否则他就要给他烙上一记。积极的自我暗示社会学家默顿曾于1948年提出预言自动实现原则,认为人们具有一种自动促使预言实现的倾向,这其实就是自我暗示心理起了很大的作用。例如,当我们心烦失眠时,如果总在想“真烦人,又失眠了,明天肯定没精神”。因而更加心烦意乱,越急越睡不着,第二天精神一定不好。如果我们对自己说:“平静些,一定能睡好。”很快会身心放松、酣然入睡。在生活中,每个人都有可能遭遇失败和挫折,这些经历对个人的自信心会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几次失败后,有的人就给自己贴上了消极的标签,认为自己就是这个样子,失败对于自己来说是理所当然的事。这种消极的自我暗示会使人心绪不安,懊恼抑郁,甚至影响正常心理功能而致病。我们该如何利用“标签效应”来提高自身的自信心呢?一个有效的方法是,实施积极的自我暗示训练,给自己贴上积极的标签,用积极的思想、语言不断提示自己,克服悲观、沮丧和恐惧心情,让自己精神振奋。第二章 塑造孩子良好的品性(9)积极的自我暗示可以成为自我教育、自我激励的重要力量。例如,有个孩子临考试时总是紧张焦虑。这一次,在父母的指导下,她在考场上反复对自己说:“我已经做了充分准备,我一定能考出水平。”在遇到难题时,她就想:“我的准备是充分的。我感到这个题目难,别人也会感到难。”结果她真的克服了紧张情绪,发挥了正常的水平,考出了好成绩。积极的自我暗示对人的心理作用很大,有时甚至会创造奇迹。有一个学校曾经做过这样一个实验:把水平相似的队员分成三个小组,告诉第一个小组停止练习自由投篮一个月;第二个小组在一个月中,每天下午在体育馆练习一小时;第三个小组在一个月中每天在自己的想象中练习一个小时投篮。结果:第一组投篮水平下降2%,第二组投篮水平上升2%,第三组投篮水平上升4%。在这个实验中,想象中的练习甚至比真正练习的命中率还高!这就是积极自我暗示的奇妙之处。孩子在实施自我暗示前,必须根据自己的情况设置积极的暗示语言。这些暗示语言是一些给自己打气的话,如“我一定行”“我能做得更好”等,但要注意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来制定。如果有几门学科比较薄弱,就要按照先易后难来。例如,语文和数学相比,如果数学更难攻克,你可以先从语文下手,暗示自己“我一定能提高作文水平”等;如果刚开始学习进行自我暗示训练,可以给自己的目标定低些,如“我很高兴,我今天能记住8个英语单词”。以后逐渐提高,自信心也会水涨船高。经过一段时间的暗示训练,当你发现自信心有所提高,每天很充实、快乐时,你就该考虑重新设置自我暗示语了。这个阶段的暗示语不必那么具体,但一定要根据你现阶段的状况提出较高要求。当暗示语设置好之后,就要着手准备实施。每天早上起床后,默念几遍自我暗示语,也可以精神饱满地站在镜子前,大声说出事先想好的鼓励自己的话语,声音要高,底气要足。这样说几遍后,你会感觉内心的自信和力量更充满一些。每天可以连续说3~5次。刚开始训练时,父母需要提醒和督促孩子。一旦养成行为习惯,孩子就会每天自然而然地这样去做。孩子每天的信心也会自然而然保持得很充足,逐渐地培养成为一个自信、向上的人。小故事有一位妈妈,在儿子上幼儿园时,第一次参加家长会。幼儿园老师说:“你的儿子有多动症,在板凳上连三分钟都坐不了,你最好带他去医院看一看。”回家的路上,儿子问她老师都说了些什么?她鼻子一酸,差点流下泪来。因为全班30名小朋友,惟有他表现最差:惟有对他,老师表现出不屑。然而,她还是告诉儿子:“老师表扬了你,说宝宝原来在板凳上坐不了一分钟。现在能坐三分钟了。其他的妈妈都非常羡慕妈妈,因为全班只有宝宝进步了。”那天晚上,她儿子破天荒地吃了两碗米饭,并且没有让她喂。儿子上小学了。家长会上,老师说:“全班50名同学,这次数学考试,你儿子排49名。我们怀疑他智力有些障碍,您最好能带他去医院查一查。”回家的路上,她流下了泪。然而,当她回到家里,却对坐在桌前的儿子说:“老师对你充满信心。他说了,你并不是个笨孩子,只要能细心些,会超过你的同桌的,这次你的同桌排在第21名。”第二章 塑造孩子良好的品性(10)说这话时,她发现,儿子暗淡的眼神一下子充满了亮光,沮丧的脸也一下子舒展开来。她甚至发现,儿子温顺得让她吃惊,好像长大了许多。第二天上学时,去得比平时都要早。儿子上了初中,又一次家长会。她坐在儿子的座位上,等着老师点她儿子的名字,因为每次家长会,她儿子的名字在差生的行列总是被点到。然而,这次却出乎她的预料,直到结束,都没有听到。她有些不习惯,临别去问老师,老师告诉她:“按你儿子现在的成绩,考重点高中有点危险。”她怀着喜悦的心情走出校门,此时发现儿子在等她。路上她扶着儿子肩膀,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甜蜜,她告诉儿子:“班主任对你非常满意,他说了,只要你努力,很有希望考上重点高中。”后来,儿子从高中毕业了。第一批大学录取通知书下达时,学校打电话让她儿子到学校去一趟。她有一种预感,她儿子被清华录取了,因为在报考时,她给儿子说过,她相信他能考取这所学校。她儿子从学校回来,把一封印有清华大学招生办公室的特快专递交到她的手里,突然转身跑到自己房间里大哭起来。边哭边说:“妈妈,我一直都知道我不是个聪明的孩子,可是,这个世界上只有你能欣赏我。”这时,她悲喜交加,再也按捺不住十几年来凝聚在心中的泪水,任它打在手中的信封上。9. 互惠效应:助人为快乐之本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如坐跷跷板一样,不能永远固定某一端高,另一端低,就是要高低交错,如此整个过程才好玩,才会快乐。俗语说:助人为快乐之本。一个永远不吃亏的人,即使占了很大便宜,也不会快乐。因为自私的人如同坐在一个静止的跷跷板的顶端,虽然维持了高高在上的优势位置,但整个人际互动却失去了应有的乐趣,对自己或对方都是一种遗憾。来而不往非礼也曾经有一位国外的大学教授做了一个实验:给随机抽样挑选出来的一群素不相识的人寄去了圣诞卡片。虽然他估计会有一些回音,但随后发生的情况大大出乎他的意料――绝大多数收到他卡片的人,根本没打听一下他是谁,就自动给他回寄了一张。这个实验体现了心理学中的“互惠效应”,就是我们总觉得应该尽量以相同的方式,回报别人为我们所做的一切。在生活中,我们正是不知不觉地按照“互惠效应”去行事的。例如:如果一位同事送给我们一件生日礼物,我们也会记住他的生日,届时也给他买一件礼物;如果一对夫妇邀请我们参加了一个聚会,我们也一定会组织一个聚会,并且邀请他们参加;一个人帮了我们一次忙,我们也会帮他一次……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由于互惠原则的影响力,当我们收到恩惠、礼物和邀请后,我们感到自己有义务将来予以回报。因为对恩惠的接收往往与偿还的义务紧紧联系在一起,有道是,滴水之恩,涌泉相报。俗话说,“欲取必予”,不无道理。因为相信并且服从互惠原理,是我们生活中一项重要的行为准则。违背这个准则的人可能会遭到无情的唾弃,被戴上乞讨赖账、忘恩负义等帽子。一个人在和他人的交往中,如果只知索取,却不懂得为别人付出,那么就不会有人愿意和他继续交往,他将陷于“孤家寡人”的境地。即使在动物界,也存在这种“互惠效应”。在非洲,有一种蝙蝠以吸食其他动物的血液为生,如果连续两昼夜吃不到血就会饿死。科学家发现,蝙蝠在饱餐一顿后,往往会把自己吸食的血液吐出一些来反哺那些濒临死亡的同伴,尽管它们之间没有任何亲属关系。有趣的是,蝙蝠们优先回报那些曾经向它馈赠过血液的个体,而不会继续向那些知恩不报的个体馈赠血液。第二章 塑造孩子良好的品性(11)在一些咨询调查公司,工作人员也发现,如果在寄给人们调查问卷时也附带寄去一些礼物,而不是承诺在回答问卷以后再寄去同样的礼物,可以明显提高问卷的回收率。有研究表明,在问卷调查之后寄去50元钱作为答谢,不如在寄问卷时附上5元钱作为礼物,因为后者的效率是前者的两倍。在生活中,我们大多有过这样的经验,即使是我们不喜欢的人,例如那些不请自来的推销员,或是令人讨厌的点头之交,只要他们在提出要求之前送给我们一个小小的人情,我们对他们的要求就失去了抵抗力。互惠效应是人们在参与社会交往中必须遵循的行为准则。正是由于互惠效应,人们间的交往才有取有予,有来有往,交际才能顺利进行下去,人与人之间才能有融洽和谐的关系。小故事贝利从小就爱踢足球。10岁那年,他和小伙伴组成了一支“九七”球队。可一帮穷孩子,连球都买不起。母亲给他出主意,让他带领“队员”,到市中心捡拾香烟头,取出烟丝,卷成香烟,一根一根地叫卖;顺带沿路收集些废铜烂铁、空瓶烂罐,卖给废品站。终于,攒够了买球的钱。在一次比赛中,贝利的“九七”足球队获得了市少年足球组冠军。因为他是队长,进球又最多,他很幸运地得到了一些奖金。他把钱拿回家,兴冲冲地交给母亲。但母亲却严肃地说:“没有全体队员的共同努力,你能独立赢得比赛吗?你怎么能独占这些钱呢?”贝利愣住了。是啊,在球场上,如果队友们不齐心协力,相互助攻、拦截、传递,就算自己是一个天才,也未必能将球踢进对方的球门呀。贝利的脸发烫了,他把钱分给了小伙伴们。后来,贝利被推荐给巴西国家队。作为神射手,他在赛场上经常遇到对方的侵犯和严密防守。他一边刻苦训练,用更高的球技带球过人,躲避对方的抢铲。他更加注重和队友的默契配合,他顾全大局,从不吃独食。教练放心,队友也放心,每次比赛他都是场上的核心。有一年巴西队在第三次夺得世界杯的比赛中,贝利接到队友一记妙传,在后卫队友的“掩护”下,带球强突过对方两名后卫,起脚劲射,球在空中划过一道漂亮的弧线,擦柱入网……那一刻,全场沸腾了,世界为之沸腾了。因为这是贝利足球生涯中踢进的第1000个球。他创造了足球史上的神话,被誉为世界上最伟大的天才球员。接受媒体采访时,贝利拥着他的队友们说:“我不是天才。天才一个人创造不出美丽的神话。一个人的成功,离不开团队合作的力量――这是我母亲从小就教给我的道理。”培养孩子的同情心同情心是人类最美好的品德之一。儿童心理学家研究表明:同情是孩子的天性。婴儿一岁前就对周围人的情感有相应的反应,如果旁边有人哭,他也会跟着哭;稍大一点时,孩子看到别人哭,会拿自己喜欢的东西去安慰。这些都是孩子人性中善良与爱心的自然流露。但是,如果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没有得到很好的培养,那么他的同情心就会逐步消失。我们在生活中经常可以看到一些孩子以自我为中心,不替别人考虑。例如在吃饭时,总是独占最好的菜;看电视时把遥控器操纵在手里;甚至不容许妈妈把食物送给客人分享。之所以出现这种现象,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父母忽略了对孩子进行同情心教育。第二章 塑造孩子良好的品性(12)当今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被人捧着护着,家中没有兄弟姐妹,缺乏与兄弟姐妹共同生活的经验,也就缺少互爱互让的品质。属于他的东西从不需要分给别人,不属于他的东西长辈会千方百计为他弄来。此外,有些父母本身的道德品质就不高尚,喜欢与人斤斤计较,爱占小便宜,为人吝啬、刻薄,没有爱心和同情心,父母的这些不好的品质也会影响孩子,使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逐渐失去同情心,而变得冷漠、自私。因此,父母一方面要教育孩子从小就要学会对别人付出,同时父母也应该以身作则,要对他人有同情心。生活中,父母要教育孩子对逆境中的人表示自己的关心,并给予必要的帮助。父母要让孩子明白,帮助他人其实是帮助自己,因为一个人在他人遭遇困难时袖手旁观,或是避而远之,就不会赢得人们的喜爱,更为重要的是,在自己遇到难处时,也不一定会有人帮助,因为没有人喜欢和一个冷漠的人打交道。作家法狄曼说:“如果世界上只有我一个人独处,便不能保全自己的生命,也不能发现自己的真正价值……我们只能用极抽象的方法去爱整个人类,但是我们至少可以不漠视他人。我们可以培养对他人的关心,常常用各种方法和他人产生联系。文明究竟是什么?当然是指人们努力要脱离原来冷淡、漠不关心的孤立状态。”父母要提醒孩子,“勿以善小而不为”,因为再微不足道的善事,都能给他人带来好处和帮助。一个人付出什么,就会收获什么。那些受到我们恩惠的人,会对我们心存感激,这样,在我们有困难时,也会得到他人的帮助。小故事毛泽东的母亲文七妹虽未曾念过书,但心地善良,对贫苦人富有同情心,经常瞒着丈夫给贫苦乡亲接济粮食。在饥荒时,穷人乞讨,她更是多加布施。毛泽东有个堂叔,家道中落,生活日渐困难,甚至吃饭断顿,愁得不行。父亲毛顺生想乘机将他的水田低价买下。但是,文七妹坚决反对,她说:“水田是一家人生存的根本,没了水田,他以后生活更难。”此后,文七妹经常带着毛泽东偷偷去接济这位穷本家,使他家慢慢度过了难关。母亲的这种美德对年幼的毛泽东影响极深,使他从小就对弱者表现出极大的同情心,并像母亲那样经常帮助别人。毛泽东六七岁时开始在私塾读书。一天,他向母亲提出要带着午饭到学校里去吃。文七妹以为儿子可能是为了节省往返的时间和精力,利用这段时间多读点书,于是很高兴,同意了儿子的要求。可是,在这以后的连续几天内,文七妹发现儿子带的午餐一次比一次量多,而晚上放学回家后依旧显得很饥饿的样子,晚饭食量还很大。她以为儿子得了什么怪病,便叫来儿子,盘问起来:“伢子,告诉妈,你哪儿不舒服?”“妈,我好好的呀。”“不对。你每天中午带那么多饭还不够吃,是怎么回事?”毛泽东这才老老实实地告诉母亲:“妈,我们私塾新近来了一个叫黑皮伢子的同学,他家里很穷,每天都没有午餐吃。我见到他总是挨饿,就想自己带午饭去,好和黑皮伢子两个人匀着吃。”文七妹听到儿子的这番话,不但没有责备儿子,反而感到非常欣慰。她对儿子说:“你这样做是正确的,我非常高兴。但是你应该早一点告诉我。我知道了,会替你想办法的。以后,你要带够两个人的午饭,免得两个人都半饥半饱的。”第二章 塑造孩子良好的品性(13)此后,文七妹总是给儿子准备两个人的午饭,饭菜也越来越丰盛。一直到毛泽东成为伟人之后,他仍旧继承和发扬母亲的这种乐于助人的美德。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经常给父老乡亲和师友,尤其是生活困难者寄钱;还邀请他们到北京叙旧,设宴款待,赠送礼物。而他自己则节衣缩食,生活相当俭朴。让孩子懂得感恩中国有句老话:“滴水之恩,涌泉相报。”也就是说,做人要懂得感恩。可是,我们在生活中看到,很多孩子集“万千宠爱于一身”,却不知感恩为何物。例如,有的孩子把父母对自己的付出认为是理所当然的事,因此他们一味向父母索取,从不体谅父母,甚至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做出种种令人伤心的事。有媒体就曾报道:某地一位父亲为了挣钱供儿子上学,弹着土琵琶挨门挨户卖唱。儿子在大街上遇见后,竟然绕道而行。当父亲去学校给他送钱时,他对同学说,父亲是自己的老乡……一位男生为了与女网友约会,竟然把一向疼爱自己的奶奶准备拿去看病的钱偷走,很快便挥霍一空。患了眼疾、行动不便的奶奶只好终日在家叹息……学会感恩,并懂得关爱和回报,有助于孩子健康成长和良好人格的形成。一个不懂得感恩的人,长大后有可能变得自私,甚至会失去人性中的一切美德。一个人只有学会了做人,才能更好的做事。一个自私、不懂得回报的人,很难与人和谐相处,也不会受人尊重,在事业上自然难以获得成功,甚至会走上犯罪的道路。因此,父母从小就要教育孩子懂得感恩,要让孩子明白“忘恩负义”对成长的负面影响,使孩子认识到对自己拥有和享受的一切抱有感激之情的重要性。在培养孩子的感恩之心时,父母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⑴对家人心怀感恩。在家庭中,父母为孩子付出的最多,但是很多孩子却不曾对父母表示过感谢,有些人是认为父母抚养自己是理所当然的事情,有些人是对父母心存感激,却因为太过熟悉不曾表示出来。其实每个人都需要被感恩,即使是父母、兄弟姐妹也不例外。⑵对老师心怀感恩。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除了来自家庭的教育外,更多的来自于学校。因此,教育孩子对老师心怀感恩与教育他学好专业知识同等重要。居里夫人曾说:“不管一个人取得多么骄傲的成绩,都应该饮水思源,应该记住自己的老师为他们的成长播下最初的种子。”在镭研究所的落成典礼上,居里夫人就曾寄去机票,邀请她的小学老师欧班老师来参加,并且亲自把老师送上主席台。⑶对身边的人心存感激。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社会中,孩子的成长除了家庭、学校的教育和支持外,还有很大一部分来源于周围的人。因此,教育孩子对他人要心存感激,也是孩子必修的一门功课。⑷感激竞争对手。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会有很多的竞争对手,用什么样的心态来面对竞争对手,对孩子的成长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明智的父母要教育孩子感激对手,因为对手不仅能激发孩子的斗志,还能促使孩子的心胸更宽阔,而这些都是做人、做事成功的关键因素。小故事有一个年轻人大学毕业后去应聘一家大公司。面试结束后,公司经理突然看着他的脸问到:“你为父母洗过脚吗?”“从来没有过。”青年很老实的回答。第二章 塑造孩子良好的品性(14)“那好吧,明天这个时候,请你再来一次。不过有个条件,刚才你说从来没有为父母洗过手脚,明天来这里之前,希望你一定要为父母洗一次。能做到吗?”青年听了,虽然心里觉得这要求有点奇怪,不过还是答应了。青年出身贫寒,刚出生不久父亲便去世,靠母亲为人打工挣钱养家。他也很用功学习,从小学到中学成绩都很优异,如愿考进北京一所名牌大学。一直以来,母亲毫无怨言,辛苦打工供他上学。青年到家时母亲还没有回来。母亲出门在外,脚一定很脏,他决定为母亲洗脚。母亲回来后,见儿子要为自己洗脚,感到很奇怪。于是青年将自己必须为母亲洗脚的原委一说,母亲很理解,便按儿子的要求坐下,等儿子端来水盆,把脚伸进水盆里。青年右手拿着毛巾,左手去握母亲的脚,他这才发现母亲的那双脚已经像木棍一样僵硬,他不由得搂着母亲的脚潸然泪下。在读书时,他心安理得地花着母亲如期送来的学费和零花钱,现在他才知道,那些钱是母亲的血汗钱。第二天,青年如约去那家公司,对经理说:“现在我才知道母亲为我受了很大的苦,你使我明白了在学校里没有学过的道理,谢谢经理。如果不是你,我还从来没有握过母亲的脚,我只有母亲一个亲人,我要照顾好母亲,再不让她受苦了。”经理点了点头,说:“你明天到公司上班吧。”10. 棘轮效应:让孩子体验生活的艰辛中国有句古训:成由俭,败由奢。成功由勤劳节俭开始,失败因奢侈浪费所致,在任何时候,这个朴素的真理都不会过时。由奢入俭难古典经济学家凯恩斯曾提出一种经济观点,认为消费是可逆的,即绝对收入水平变动必然立即引起消费水平的变化。针对这一观点,美国经济学家杜森贝认为这实际上是不可能的,因为消费决策不可能是一种理想的计划,它还取决于消费习惯。这种消费习惯受许多因素影响,如生理和社会需要、个人的经历、个人经历的后果等,特别是个人在收入最高期所达到的消费标准。由于后者的影响,人的消费习惯形成之后有不可逆性,即易于向上调整,而难于向下调整。尤其在短期内消费是不可逆的,其习惯效应较大。这个理论叫做“棘轮效应”,又称为“制轮作用”。这一理论认为,对于消费者来说,增加消费容易,减少消费则难。因为一向过着高生活水平的人,即使实际收入降低,多半不会马上因此降低消费水准,而会继续保持相当高的消费水准。即消费“指标”一旦上去了,便很难再降下来,就像“棘轮”一样,只能前进,不能后退。实际上棘轮效应可以用宋代政治家和文学家司马光一句著名的话来概括: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这句话出自他写给儿子司马康的一封家书《训俭示康》中,除了“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的著名论断,他还说:“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司马光秉承清白家风,不喜奢侈浪费,倡导俭朴为美,他写此家书的目的在于告诫儿子不可沾染纨绔之气,保持俭朴清廉的家庭传统。“棘轮效应”是出于人的一种本性,人生而有欲,而一旦有了欲望就会千方百计地寻求满足。对于欲望,我们没有办法禁止,但一定不能放纵,对于过度的及至贪得无厌的奢求,必须加以节制。如果对自己的欲望不加限制的话,过度地放纵奢侈,没能培养俭朴的生活习惯,必然会使自古“富不过三代”之说成了必然,就必然出现“君子多欲,则贪慕富贵,枉道速祸;小人多欲,则多求妄用,败家丧身。是以居官必贿,居乡必盗”的情况。第二章 塑造孩子良好的品性(15)在西方国家,很多成功企业家虽然家境富裕,但依然对子女要求极严,从不给孩子很多的零花钱,甚至寒暑假还让孩子四处打工。这些企业家并不是苛求子女能为自己多赚一点钱,而是希望子女懂得每一分钱的来之不易,懂得俭朴和自立。这是一种很可贵的家庭教育观念。让孩子从小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有利于孩子未来的成长和发展。小故事婷婷上小学三年级了,花钱大手大脚。一天,父母带着婷婷去逛街。在一个繁华的路口,有一位老爷爷正在卖《北京晚报》。父亲从口袋里掏出10元钱交给婷婷,让她去买10份晚报。婷婷买回晚报后,父母跟她商量,让她按原价把晚报卖出去,看看要花多少时间才能卖完这10份报纸。在父母的帮助下,婷婷费了好几个小时才把10份晚报卖出去。然后,父母又让婷婷去问卖报的老爷爷,卖出一份报纸能赚多少钱。老爷爷告诉婷婷,卖一份报纸只能赚几分钱。婷婷算了一笔账,花了这么长时间才挣了几角钱,而且口干舌燥,非常吃力。婷婷领悟了父母的良苦用心,她主动对父母说:“爸爸、妈妈,我以后再不会随便花钱了,挣钱太不容易了!”父母肯定了婷婷的想法,并及时表扬了她。再富也不能富孩子“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这一公益广告语如今已深入人心。需要注意的是,这句话的本意是要尽力优化教育环境,改善教学条件。可事实上,现在一些家庭越来越富裕,想方设法满足孩子物质上的各种要求,让孩子过着要什么有什么的小皇帝生活。即使是一些经济条件不怎么宽裕的家庭,宁愿自己省吃俭用,也要让孩子生活得安逸舒适。只要孩子说一声“要”,父母就能给他们买到,这并不是一件好事。父母们没有想到,对孩子过分娇宠,将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会使孩子逐渐养成大手大脚、不懂珍惜的习惯。他们挥霍金钱,贪图享受,拒绝“吃苦”。曾有媒体报道,有城里孩子听说起农村的孩子饭都吃不饱,竟诧异地问:“饿了为什么不吃面包?”这不禁让我们想起历史上的皇帝晋惠帝,天下饥荒,百姓饿死,他便对大臣们说:“何不食肉糜?”“棘轮效应”提醒我们,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在人的一生中,不可能一帆风顺。如果一个人只会享福,不会吃苦,那么在遇到逆境的时候,就容易一蹶不振,不容易东山再起。古话说:“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孩子要成才,只有经历“艰难困苦”,才能“玉汝于成”。那种只想依靠父母,不愿意通过努力奋斗去获取成功的人,在未来的社会中是很难有立足之地的。古语说“豪门出败子”。为了避免金钱给孩子带来的负面影响,世界首富比尔?盖茨宁肯将钱捐献给社会,也不肯多给孩子一分钱让其去挥霍。沃尔玛的创始人山姆?沃尔顿也曾这样警告他的后代:“子孙当中要是有谁胆敢玩弄纨绔子弟的那类奢侈品,我到地狱里也要起诉他。”日本有这样一句教育名言:“除了阳光和空气是大自然的赐予,其他一切都要通过劳动获取。”让孩子从小就知道衣服和粮食来之不易,懂得挣钱的艰辛,比金钱更让孩子受用不尽。为了避免出现“富不过三代”的情况,父母们有必要让小孩从小“吃点苦”,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这才有利于孩子的成长与发展。父母应该让孩子懂得“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的道理,把精力集中到学业和能力的培养上,而不应在物质上追求过高的目标。孩子将来要取得事业的成功,靠的不仅是知识,还需要意志和品质。过早地让孩子享受富裕,而回避穷苦,这是一种溺爱,看似爱之,实则害之。第二章 塑造孩子良好的品性(16)当然,我们所提倡的“穷”,并不是让孩子“衣不蔽体,食不果腹”,而是在温饱无忧的前提下,让孩子在必要的“穷”和“苦”中得到锻炼,懂得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那么,父母应该怎样做呢?⑴父母要以身作则。宋朝开国皇帝赵匡胤生活俭朴,反对奢侈。一次他见到女儿穿了一件用翠羽装饰的短袄,就命令她脱去,以后不许再穿。在他的影响下,一时节俭风气举国盛行。封建时代尚且如此,更何况现在呢?因此,父母要给孩子做出榜样,即使再有钱,也不能在孩子面前奢侈浪费。⑵要让孩子懂得赚钱不易。现在的孩子多喜欢贪图享受,因此,父母要有意让孩子用劳动去换取报酬。例如,有些家庭尽管很富裕,也让孩子去送报、送牛奶或去商场促销,赚取零花钱。这些父母的目的并不在于让孩子赚到多少钱,而是让孩子明白赚钱的不容易。孩子也会为自己能通过劳动获得报酬而感到骄傲。⑶让孩子懂得“量入为出”。父母要让孩子明白,花钱必须有经济来源,要看支付能力如何。例如,当孩子向父母索要一款价格昂贵的玩具时,妈妈可以告诉他家里的经济状况,然后建议他选一款更便宜的玩具。同时,让孩子学会废物利用也是一个很好的教育方法,既可以培养孩子节约的习惯,还能锻炼孩子的创新和动手能力。⑷教孩子学会积累。孩子手中的零花钱、压岁钱,应该计划使用,适当积累,父母要教孩子把钱保管好,防止丢失、被窃。父母还可以让孩子适当地用零花钱进行投资,既可以培养节俭品质,又可以学习理财知识。家教故事约翰?洛克菲勒是全世界第一个拥有10亿美元资产的大富翁,尽管他家庭财力雄厚,但从不在金钱上放任孩子。他对儿女们的日常零用钱十分“吝啬”,因为他认为富裕家庭的子女比普通人家的子女更容易受物质的诱惑。洛克菲勒根据孩子的年龄来给零用钱:七八岁时每周30美分,十一二岁时每周1美元,12岁以上者每周2美元,每星期发放一次。同时,他还给每个孩子发个记账本,要他们把每笔支出都详细地记录下来,到领钱时交他审查。钱账清楚、用途正当的,下周还可递增5美分,反之则递减。同时,孩子们做家务事还可得到报酬,补贴各自的零用钱,从而让他们认识到,只有劳动,才会有收获。例如,捉到100只苍蝇能得10美分,逮住一只耗子得5美分,背柴、垛菜、拔草,又能得到若干奖励。二儿子纳尔逊(后来担任美国副总统)和三儿子劳伦斯(后来兴办新兴工业),还主动要求合伙替全家人擦鞋,长筒靴每双10美分,皮鞋每双5美分。他们在十一二岁时,兄弟俩还合伙养兔子并卖给医学研究所以赚取零用钱。即便后来儿女们离家上大学时期,洛克菲勒仍规定他们的零用钱与一般人家的孩子的日常开销相仿,如有额外用途必须另行申请。学坏容易学好难做父母的常有这样的体会:想要帮助孩子建立一种好习惯,可能一次又一次地监督强制,但还是很难养成;而一种坏的行为习惯却不用教,孩子一下子就会了,而且会时常自发表现。父母不由地感叹:真是学坏容易学好难。为什么会是这样呢?这也许要从人性中的本能、欲望的低级需求中寻找答案。人性首先是动物性的。攻击、破坏、放纵是动物的本能,弱肉强食,争夺支配权的厮杀是动物界生存力的表现,最强悍、放纵的动物总是能得到环境生存、培育后代的权利;而顺从、软弱的动物都一批批地被淘汰。第二章 塑造孩子良好的品性(17)由动物阶梯进化而来的人类,仍没有完全摆脱这种动物本能的潜在影响,仍在人性中起着它不可忽视的潜在影响作用,从而影响和左右着人的行为。从这个意义上说,守纪律、讲信用、爱劳动、爱清洁、勤奋好学等优良的行为属于人的社会行为,需要长期培养方可形成。这些行为需要对本能加以克制和约束,通过训练才能形成。而松散、贪心、懒惰、自私自利等坏的行为,能满足人的低级需要,受人的生存驱动力的影响,这些行为是对欲望的放纵行为,没有意志力的克制,也会自发地表现出来。例如,大人要求孩子玩耍后玩具要放回原处,这种行为与本能相违,需要意志力和自控力,还需要长期而严格的相应训练,才能养成这一良好的行为习惯。相反的,玩具玩完了一扔了事,既方便,又无需约束,当然不用学也做得到。这种“学坏容易学好难”有点类似于“下坡容易上坡难”。我们都明白,爬上坡要比走下坡费劲得多。如果把上坡比作“学好”,把下坡比作“学坏”,人生的“上坡”和“下坡”也有类似的规律。就像人们说的“学好千日不足,学坏一日有余”。或者说,自由散漫一学就会,严守纪律、约束自己则要困难得多。既然学好比学坏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和克制,那么,怎样才能做到让孩子学好而不学坏呢?⑴父母要“懒惰”一些。很多父母觉得自己太累,是因为无论孩子的大事小事,父母全部大包大揽,总以为自己的孩子小,恨不得替孩子承担一切。这种做法导致的直接结果是,父母勤快了,孩子就懒惰了。例如,父母替孩子把房间收拾得井井有条,孩子自然就不会搞自己的卫生;父母包揽了所有的家务,孩子想做简单的家务都没有机会了。因此,父母不要对孩子照顾得过于周到,应该让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例如洗衣服、洗碗等家务。这样,既能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和自立能力,也能培养孩子勇于承担责任的品质。⑵有意给孩子制造“困难”。父母可以有意让孩子做一些有一定困难、经过努力又可以做到的事,以提升他们的能力。同时父母要用自己坚强、勇敢和镇定的行为来影响孩子,给孩子做出好的表率。⑶制定家庭规范来约束孩子。跟大人相比,孩子的自控能力比较弱,有的已经改正的坏习惯还可能再犯,甚至有些已经养成的好习惯也有可能坚持不下去。为此,父母可以制定一些家庭规范来约束孩子。例如,孩子不能按时刷牙,浪费粮食,不按时洗澡等坏习惯,都可以通过制定“家规”给予限制和约束,促其改正。当然“家规”的制定要发扬*,由全家人共同制定,还要注意符合实际情况。⑷适当的让孩子吃点苦。吃过苦的孩子更懂得珍惜现在和体谅他人。即使家境优裕,也要让孩子适当的吃点苦。例如,让孩子参加野营、拉练等活动,或让孩子去体验农村生活,培养吃苦的能力,锻炼孩子的意志力。家教故事欧阳修是宋代著名的文学家、历史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欧阳修很小的时候,父亲就去世了,母亲带着他艰难度日。好在母亲是一位有志气有见地的女子,她不仅靠以纺织维护母子两个人的生活,还决心让孩子读书,好让他长大后能成才。但家境实在是困难,交不起学费,上不起私塾,母亲就决定自己亲自来教欧阳修识字、读书。因为买不起纸和笔,母亲就在地上铺一层细沙做纸,用竹枝代替笔,教小欧阳修写字。欧阳修天天跟着母亲学字背书,每天完成识字任务,还要温习、巩固。母亲还给他讲古代先贤的故事,教给他做人的道理,鼓励他成为一个有学问、有抱负的人。小欧阳修很聪明,学的东西很快,也记得牢,时间久了,就滋长了骄傲情绪,翘起了尾巴。一天,他只顾贪玩,没完成母亲留给的作业。母亲很严肃地把他叫到身边,许久没有说一句话,只是不断地织着布。忽然,母亲停了下来,递给小欧阳修一把剪刀,对他说:“你过来,把这匹布剪了。”小欧阳修吃惊地说:“娘,你为什么要剪布啊?你好不容易织成的布,一剪断就没法卖了。娘,我不能剪。”母亲这才对儿子说:“你知道好不容易织的布,一剪断就可惜了;可是你不知道,你好不容易读到的书,如果一中断,也是可惜的。如果你一点一滴积累起来的知识不能继续巩固,就会荒废,长大了就难以成才啊。”母亲的一席话,让小欧阳修感到了脸红,他惭愧地低下了头,对母亲说:“娘,我知道错了,我以后再也不贪玩了。”从此以后,欧阳修更加发愤读书,从不懈怠。直到他长大成名之后,还保持着勤奋读书的习惯。第三章 提高孩子的学习能力(1)家长要善于细心地观察孩子,从孩子的一举一动和只言片语中去发现孩子的求知欲。――[日本]木村久一11. 感觉剥夺:让孩子在实践中成长人的感官每天都在从外界获得各种刺激和信息,这种活动就是感觉。感觉虽是一种简单的心理活动,却十分重要,它使人们了解外界事物的各种属性,从而保证机体和外界环境的平衡。可以说,感觉是认识的开端,知识的源泉。什么是“感觉剥夺”1954年,在加拿大蒙特利尔海勃实验室,心理学家海勃进行了一项有关感觉剥夺的实验。该实验以每天20美元的报酬(在当时是很高的金额)雇用了一批学生作为被试者。实验的内容是这样的:为了营造出极端的感觉剥夺状态,实验者将被测学生关在有隔音装置的小房间里,让他们带上半透明的保护镜以尽量减少视觉刺激。接着,又让他们戴上木棉手套,并在其袖口处套了一个长长的圆筒。为了限制各种触觉刺激,又在其头部垫了一个气泡胶枕。除了进餐和排泄以外的其他时间,实验者都要求被测学生躺在床上。可以说,这就等于是一个所有感觉都被剥夺的状态。结果,尽管报酬很高,却几乎没有人能在这项感觉剥夺实验中忍耐三天以上。经过8个小时以后,被测学生中有的吹起了口哨,有的自言自语,显得有点烦躁不安。对于那些8小时后结束实验的被测学生,即使实验结束后让他们做一些简单的事情也会频频出错,精神也集中不起来了。实验持续数日后,被测学生产生一些幻觉。例如看到大队老鼠行进的情景,或者听到有音乐传来等等。当实验进行到第4天时,被测学生出现了双手发抖、不能笔直走路、应答速度迟缓以及对疼痛敏感等症状。被测学生参与完实验后,实验者再继续进行追踪调查,发现被测学生在实验结束后,需要3天以上的时间才能回复到原来的正常状态。通过这个实验,心理学家们发现:感觉是人最基本的心理现象,通过感觉我们才能获得周围环境的信息,并适应环境求得生存。大脑的发育,人的成长、成熟是建立在与外界环境广泛接触的基础上的,丰富多彩的外界环境是智力和情绪等心理因素发展的必要条件。对于成长中的孩子来说,如果不能从外界获得足够的刺激和信息,就会陷入思维闭塞、头脑僵化。可遗憾的是,很多孩子的父母害怕影响孩子学习,很少允许孩子参加实践活动。这种做法容易使孩子远离丰富多彩的现实,成为只会读书和考试的“书呆子”。家教故事泰戈尔是印度著名诗人、作家、艺术家和社会活动家,1913年获诺贝尔文学奖。泰戈尔出生于一个豪华富贵的大家庭中,父亲是一个受人尊敬的智者,除了潜心研究印度宗教圣典和西方哲学书籍之外,还爱好旅游。父亲对他的教育概括起来就是“身体力行”。父亲认为,不妨带上孩子去亲近山林、听听鸟鸣、闻闻花香,领略大自然的奥秘和人文的胜迹,这样对孩子的成长大有益处。泰戈尔12岁那年,父亲为他主持了成人仪式。仪式举行后,父亲问他愿不愿意跟他一起去喜马拉雅山旅游。“我愿意!”泰戈尔高兴得几乎要跳起来了。旅行开始了。他们到达的第一站宿营地是桑地尼克坦,那里空旷无涯,广阔的原野,平坦的荒地,还有那错落有致的沟沟壑壑,在蓝天白云之下,像是一幅浓墨重彩的大油画。壮丽的景色深深感染了泰戈尔,他第一次获得了在空旷的大自然里自由遨游的乐趣。第三章 提高孩子的学习能力(2)他们继续向喜马拉雅山进发,沿途游览了许多地方,还特地参观了阿默尔特萨尔的金庙,和那些虔诚的信徒在一起,吟唱锡克人的颂神曲。抵达喜马拉雅山麓时已是阳春三月,但山区的春天却是姗姗来迟,他们稍事休息之后,便向海拔7000英尺的德尔豪杰峰攀登。途中要经过几个宿营地,他们或步行、或骑马、或坐轿。山路两旁,古松参天,山花初绽,云飞雾绕,鸟语声声,皑皑白雪在峰岭闪烁,山路自下盘旋而上,沟壑万丈,层林叠翠。这一切,对泰戈尔来说都宛如天堂,闻所未闻,见所未见,一颗好奇和探索的童心完全陶醉在这山区的美景之中了。他们到达德尔豪杰峰后,住在自己早已购置的小屋里。每当太阳从东方的峰岭喷射出万道金光时,泰戈尔和父亲早已在户外散步了,然后回到屋里读一小时英文,读完就到冰凉的水里沐浴,下午仍是读书,讨论宗教问题,晚上则是坐在星空下,听父亲讲天文知识,欣赏高山美丽迷人的夜色。父子俩在那里整整度过了四个月的旅游生活。这次旅游,使泰戈尔和喜马拉雅山结下了不解之缘,留给他许多终身难忘的美好记忆,他后来称喜马拉雅山是“蛰居在心灵上的情人”。成人以后,怀着深深的眷恋,他曾多次攀登喜马拉雅山。1916年出版的诗集《飞鹤》,就真实地记录了他这些游览活动的感受,被评论家称为出类拔萃的诗,达到了抒情诗的最高水平。以后,泰戈尔和他的父亲又在喜马拉雅山脚下的桑地尼克坦买了一块地,建了一幢住宅和一座花园,他们常去那里游览休假。他还在那里创立了植树节和开犁节,使当地植树造林蔚然成风。泰戈尔的生活已经与桑地尼克坦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他通过在那里的许多实验活动,扩大和增进了对自己所酷爱的大自然的亲近感,饱览了美丽的自然风光,熟悉了普通人民的生活情形,这对他的诗歌创作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让孩子在生活中接受教育我们所处的世界丰富多彩,每个人的正常生活和自我发展,都离不开与外界的接触。来自外界的各种刺激,是智力、情绪等心理因素发展的必要条件。在日常生活中,人们漫不经心地接受各种刺激,进而由此形成各种感觉,这是一种本能,是必不可少的。只有更多地感受外界的接触,并加强和外界的联系,才可能拥有更大的力量,获得更好的发展,人的心理和思想境界才能达到最优。如果切断一个人同外界的联系,切断一个人的人际交往,对人来讲无异于坐“精神监狱”,这种状况对身心健康和人的智力发展都是非常不利的,对于孩子来说尤其如此。因为孩子正处于吸收知识的最佳年龄,如果没有通过多样的渠道去接触丰富多彩的外部世界,就会造成闭目塞听。“教育即生活,生活即教育”。最好的教育就是让孩子在生活中接受教育,体现教育的真实性和有效性。现实生活中,很多家长对孩子过于关心,生怕各种意外和疾病,怕孩子吃苦,于是把孩子放在较好的环境中,不让孩子从事家务劳动,这样做反而限制了孩子的成长。过多的时间花在学习上,很少参加实践活动的孩子,不仅无法获得足够的知识,还容易使头脑由于处于一定程度的感觉剥夺状态,而变得越来越僵化,反过来对书本知识的学习也是不利的。第三章 提高孩子的学习能力(3)书本知识和实践知识的学习,应该是紧密结合,互相促进的。让孩子适当地吃些苦,从事一些诸如整理个人的小床、倒掉废纸篓、洗手绢等义务劳动,能培养孩子热爱劳动的品格,也可以增强孩子的各种情感体验,激发出孩子的求知欲望。如果孩子从小没有得到基本的劳动锻炼,就不会懂得劳动果实是多么来之不易,也不懂得珍惜父母给予的爱。例如,孩子自己不洗衣服,就不可能理解大人洗衣服的辛苦,也不会注意保持衣服的清洁,即使大人告诉他几百次,他仍然不会注意。这就在无形之中为亲子间的体谅和沟通设置了障碍,也使得父母终日辛劳不得解脱,却难以得到孩子应有的情感回报,让人产生“可怜天下父母心”的感慨。父母要懂得实践活动的重要,支持和鼓励孩子积极参加多种多样的实践活动,在这种家庭教育环境中成长的孩子,长大后的生活自理能力比较强,也有较强的责任心,学习、品德也相当优秀。因为孩子在实践中,能体验到生活的艰辛、劳动果实的来之不易,能够学会理解人、尊重人、珍惜他人的劳动,热爱生活,从而激发克服困难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解决困难的能力。小故事一位教育专家带着三十多名小学生到郊区搞夏令营。一天吃早饭,她看见一个二年级的小女孩眼巴巴地盯着一个煮鸡蛋发呆,就过去问:“你不爱吃鸡蛋吗?”“爱吃。”女孩小声说。“那你为什么不吃呢?”“这个鸡蛋和我们家的鸡蛋长得不一样。”女孩面带难色。“说说看,你们家的鸡蛋长得什么样?”教育专家好奇地问。“我们家的鸡蛋是白的,软软的,好咬。这个鸡蛋太硬,咬不动。”教育专家仔细一问,才弄明白,原来她从小在家从来没看到过煮鸡蛋、剥鸡蛋的过程。都是大人剥好了,切成两半,放到她面前。难怪她不会剥。老师问女孩旁边的几个小同学:“你们知道鸡蛋是从哪儿来的吗?”“知道,是从冰箱里拿出来的。”孩子们异口同声地说,竟然没有一个学生知道“母鸡下蛋”。大胆让孩子去尝试保护自己的后代是物种繁衍过程中普遍存在的规律,这是毋庸置疑的。但是很多父母愿意为孩子付出一切,这种过度的保护容易使得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出现偏差。例如,很多家长都喜欢用语言传达经验,指导孩子的言行,还有些家长甚至认为多替孩子做一些,孩子就少辛苦一些。父母煞费苦心的“付出”,结局却不容乐观。因为家长们忽略了最重要的一点:人的成长必须用时间和智慧去身体力行地争取。一群孩子正在一起玩沙土,其中一个孩子用小铲子把沙子往漏斗里装。沙子顺着漏口往下漏,漏斗总也装不满。如果这是一个中国孩子,孩子的妈妈会在沙子刚从底部开始漏时就立刻蹲下说:“来,妈妈教你!把漏斗对准瓶子口,再把沙子从这儿灌下去。”如果这是一个美国孩子,孩子的母亲会选择静静的在旁边观看。孩子歪着脑袋看了半天,然后他用手指头堵住漏口,等沙子装满就把漏斗拿到瓶子口边,再放开手,让沙子流进瓶子。由于沙子漏下的速度很快,从孩子拿开手指到漏斗对准瓶子口,沙子剩不了多少。但孩子丝毫不泄气,一点一点儿地做着。终于,孩子弄明白了:他等到漏斗口对准了瓶子再倒沙子,瓶子很快就被装满了。孩子笑了,高兴地看着身后的妈妈,而他妈妈正鼓掌为他庆贺。第三章 提高孩子的学习能力(4)这就是中国和美国家庭教育的不同。中国的父母总是竭尽全力来预防孩子犯错,一旦犯错又竭尽全力让孩子避免惩罚,以为孩子犯错一定是父母教育不好,要替孩子受过。作为父母,我们应该认真地反思一下:到底怎样帮助孩子?是代替他们做事,还是让他们自己做事?是处处表现父母行,还是让孩子证明自己行?人们常常惧怕失败,更惧怕自己的子女失败。但是,对于一个人来说,遭遇失败是不可避免的。而一个好的父母一定会让孩子大胆地去实践,去挑战失败。在孩子遭遇失败时,把它看成是教育的良机,让孩子在失败中不断成长。有这样一个关于鹰的寓言:有人问老鹰:“你为什么要在苍穹中培养自己的孩子呢?要是他们不小心掉下来,就会受到伤害呀!”老鹰回答说:“如果我贴着地面去教育他们,那他们长大了,哪有勇气去接近太阳呢?”寓言中的老鹰为我们人类作了良好的表率。如果父母总是担心孩子磕着、碰着,而进行“全方位”的保护,那么,在温室中长大的孩子,又怎么能真正成长呢?事实上,很多家长对于父母的过度保护来源于假想的危险,例如,当孩子放学后还没回家,就担心是发生什么意外了;发现孩子的背包不见,就担心孩子是离家出走了;发现孩子的异性同学一起回家,就担心是早恋了……父母总在想,如果我不给孩子指导,孩子的前途就会一片黯淡;如果我不为孩子做这些事,孩子一定不知道该怎么办……这些“错爱”只会剥夺了孩子在实践中学习的机会,导致他们失去自立的能力,这才是真正的危险。家教故事海明威是美国著名小说家,1954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海明威的父亲是一名杰出的医生,热衷于钓鱼和打猎,他的兴趣和爱好对儿子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对于儿子的前途和成长,他也十分关心,并且为此花了不少心思。为了引起儿子对于户外活动的爱好,父亲把家搬到橡树园镇,这里北部是印第安人居住的密执安湖畔,那儿是一个景色优美而又气候宜人的地方。美丽的大自然也使小海明威深深迷恋。小孩子的天性是对外面的世界好奇不已。每当父亲出诊或者出门打猎钓鱼的时候,小海明威总是拉着父亲的衣服央求着一起去。父亲每次都答应他的要求,带上他穿越茂密的森林,趟过哗哗的流水,去拜访那些散落的村庄。在这些日子里,小海明威大开了眼界,也增长了不少见识。在他的眼里,这一切是那么的新奇而又有趣,充满魅力和欢乐。同时,长途跋涉又让他的体力和意志都得到了很好的锻炼,小小年龄能陪着成人一起整天地跑。渐渐地,小海明威迷恋上跟着父亲去出诊,成了父亲的“跟屁虫”。只要父亲一出门,他必然要跟上,天天如此。发现这个问题后,父亲忽然觉得不妙,他觉得事事依赖父母对孩子成长不利,现在是到了培养儿子的独立能力的时候了。在小海明威4岁那年,当他又缠着爸爸带他一起出门时,父亲拒绝了他。小海明威不明白父亲为什么突然改变了态度,不再喜欢带他一起出去了。他伤心地问:“爸爸,难道我做错什么了吗?”父亲扶着他的肩膀,非常严肃地说:“孩子,你没有做错什么,爸爸只是想让你自己去活动。不要总是跟着我!这样才会对你有好处!”说完,他给了小海明威一个渔竿,并鼓励他说:“从今以后,你就大胆地去玩自己的吧!你肯定玩得好!”第三章 提高孩子的学习能力(5)从此,海明威就开始一个人在山林和水边玩耍。后来,等他又长大一些的时候,父亲又给了他一杆猎枪。就这样,他在父亲的不断指引和鼓励下,开始了独立的玩耍时光。他很快就迷恋起钓鱼、打猎以及探险,并乐此不倦。在父亲的引导下,海明威养成了独立、喜好探索的性格。12. 好奇效应: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孩子对自己周围的事情不了解,便产生了好奇心,这是一种好现象。孩子有了好奇心,他才会在好奇心的支配下去探索自己未知的事物。父母应该处处保护孩子的好奇心,必要时可以鼓励孩子去尝试。保护孩子的好奇心大凡孩子都有好奇心,这是因为他来到这个世界上就要学会生存,弄不清面前的事物对他的生存是个障碍。所以,我们经常看到幼儿对什么事情都感兴趣,他会指着蓝天飞翔的小鸟对着父母发问,会对水里游泳的鱼拍手叫。父母带他上街,只要他能走了,他就会去走那只有10厘米的路沿石,碰到水洼,父母越是怕他湿了鞋,他却偏偏往水里走。这便是他的好奇心,引导他去探索自己还不明白事物的一些行为。好奇心是促使孩子学习、成长的良机。达尔文7岁的时候便对收集生物标本、观察昆虫鸟兽十分感兴趣。物理学家麦克斯韦尔6岁的时候,便对星星为什么会发光充满了好奇心。英国戏剧大师莎士比亚的成功,同样出自于他对戏剧的浓厚兴趣以及对所热爱的戏剧强烈的求知欲。有一次,一个演员病了,剧院的老板就让他去替补,莎士比亚一听,乐坏了,因为有强大的动力,才用了不到半天的时间,他就把台词全背了下来,演得比那个演员还好。演了一段时间的戏之后,莎士比亚便开始尝试写剧本,这些剧本上演后很受观众欢迎。从此,他便开始了戏剧文学的创作生涯,并终于成为文艺复兴时期最伟大的戏剧作家。孩子的这种好奇心和由此带来的探索行为是宝贵的,说明孩子的创造力在发展。如果父母不知道保护它,甚至打击他,便会把孩子的探索精神抹杀了,渐渐地他便心灰意冷,失去了创造力,甚至使本来具有探索精神的孩子变得傻乎乎的。一些父母在遇到小孩向自己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时,感到麻烦、费劲,而缺乏耐心,这是很愚蠢的行为。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碰到这样一件事:一位母亲告诉他说,他儿子很淘气,竟然把她一块好端端的金表拆坏了,为此这个母亲狠狠地打了儿子一顿。陶行知先生对这位母亲说:“可惜呀,中国的爱迪生让你枪毙了。”陶行知先生的这番话确实道出了目前在家庭教育中,父母怎样无意识地扼杀了孩子可贵的好奇心。著名科学家贝弗里奇曾说:“科学家的好奇心通常表现为探索对他所注意到的,但尚无令人满意解释的事物或其相互关系的认识。他们通常有一种愿望,要去寻找其间并无明显联系的大量资料背后的原理。这种强烈愿望可被视为成人型的或升华了的好奇心,所以好奇心是长久以来构成智慧的一项重要特征。”我们有些父母不仅不爱护孩子的好奇心,反而认为孩子很无用,那么简单的东西都不明白。年轻的父母最好和孩子换位体会一下,自己在孩子这么大时,不是也认为什么都是新奇的吗?现在做了父亲和母亲了,就忘了儿时那些幼稚的问题。第三章 提高孩子的学习能力(6)所以,父母对孩子提出的问题要认真回答,孩子要动手做什么就让他去尝试,只要看着他不出危险就行了。要是孩子因为满足好奇心而破坏了你的东西,也千万不要责备他。小故事印度的加娜庙是一座古寺庙,红墙环绕,绿树成阴,庙门宽敞。但庙里的地方却不大,行人从宽大的庙门前走过时,庙里的景致也就一览无余了。因此,真正走进庙里的游人十分稀少,日子一久,寺庙就只好关闭了。但自从加娜庙的大门关闭了以后,却出现了另一种意想不到的情况,游人常会在庙门前停留,扒着门缝儿向里窥探。每天窥探的人比往日大敞大开着庙门时多了许多倍,甚至连工作人员也被感染了,也扒着门缝儿向里看是不是发生了什么事。其实什么也没有,一切如同往日。能看到的景象只是一角砖地,一块红墙,一棵老树,剩下的东西全被遮住了。当地的和尚对这种现象很好奇,便数数每天扒着门缝儿向里面窥探的人数,这一数不要紧,大家都吓了一跳。窥探的人一个挨着一个,竟比往日开门时多了几十倍。加娜庙终于又开放了。不过这次开放有了很大的变化,和尚们在大门的里面做了一道影壁,挡住了人们的视线。人们不知道里边是什么,踊跃进去购票。和尚们在庙里还有意锁了几间房,用来供人们窥探之用。房里同样放了屏障,窥探起来就很费劲,很不方便。仔细看能看到一张老床,一个老柜,一双旧鞋,再向里看,能看到一个小泥菩萨――总之很费劲。但人们却乐此不疲。后来加娜庙里来了一个远方的和尚。这和尚知识一般,无啥特别,只有一样,说话从来都是说半句,从来没把什么事情说完整过,他是没有本事说完整。可正因为此,前来讨教的人都说这和尚灵,深不可测,有一套。很长时间以来,人们对加娜庙与这位和尚都保持着极大的兴趣,奉为神灵,前来烧香磕头的人与日俱增。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幼年阶段对周围事物产生好奇、发生浓厚的兴趣,可能是终生成就的源泉。兴趣是儿童对某种事物探索的欲望,只要有了好奇心,有了探索欲望,孩子就会从内心的深处去研究喜欢的事物,即使十分辛苦也乐此不疲。明代大医学家李时珍的父亲李言屡试不第。于是将仕进的希望寄托在李时珍的身上,而李时珍对八股文不感兴趣,对医学特别酷爱。可是在“父权”时代,儿子只好从命,攻读八股文,结果三次科考不中。后来李时珍说服父亲同意他弃文从医,终成大医学家。卡尔?威特有一个教育原则,就是“教育不能强迫”。不管教什么,他总是先努力唤起孩子的兴趣,只有在孩子表现出强烈的兴趣时,他才开始教。他教孩子读书时,先给小威特买来小人书和画册,绘声绘色地讲给他听,并且说:“如果你认识了这些字,你就能明白这些故事了。”他用这种方式来激发威特的好奇心,或者干脆不讲给他听,只告诉他:“这个画册上的故事非常有趣,可是爸爸没时间给你讲。”这样一来,威特就有了一定要识字的想法。这时,老威特就不失时机地教他识字。孩子的学习能力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说,一方面是指智力,就是通常所说的聪明与否,这种能力有一定的先天性,后天的环境与培养则会激发一个人内在的潜能;另一方面是指会学习,能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和策略,在学习过程中会进行有效的自我控制,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种能力来自后天的锻炼、获得与积累。而兴趣可以说是孩子培养学习能力最强有力的动力。有了兴趣,就有了学习的渴望与积极性,就有了自觉学习的可能,就有可能持之以恒。并且从中体验到快乐,这时就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了。第三章 提高孩子的学习能力(7)生活需要好奇心,需要兴趣所激发的创造火花。如果你的孩子对音乐感兴趣,他有可能会成为音乐家;如果你的孩子爱玩电脑,他有可能会成为下一个比尔?盖茨;如果你的孩子爱做生意,有可能会成为精明的企业家。让孩子按照自己的兴趣去选择未来的路,更容易走向成功。小故事一位母亲带着自己五岁的孩子去拜访一位著名的化学家,想了解这位大人物是如何踏上成才之路的。化学家没有跟他们讲述自己的奋斗经历和成才经验,他把他们带到了实验室。第一次到实验室的孩子很兴奋,他好奇地看着林林总总的瓶子和装在里边的五颜六色的溶液,看看化学家,看看母亲,过了一会儿终于试探性地将手伸向盛有黄色溶液的瓶子。这时,他的背后传来了一声急切的断喝,母亲快步走到孩子旁边,孩子吓得赶忙缩回了手。化学家哈哈笑了起来,对孩子的母亲说:“我已经回答你的问题了。”母亲疑惑地望了望化学家。化学家漫不经心地将自己的手放入溶液里,笑着说:“其实这不过是一杯染过色的水而已。你的一声呵斥出自本能,但也呵斥走了一个天才。”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孩子的好奇心、兴趣总是在不断变化的,对于原有的学习内容,他们很容易出现经常性的厌倦情绪,这是因为小孩子的天性就是好动爱玩、喜新厌旧,一成不变而又需要不断重复的学习很容易使他们感到厌倦,这很不利于他们的深入学习。因此,父母应努力培养孩子学习的兴趣,让孩子在平凡的学习生活中积极地去发现、创造学习的乐趣,并且能长久地将这种兴趣保持下去。例如,有些孩子对喜欢的课程肯下工夫,对不喜欢的课程则采取逃避的态度。因此,若想让孩子以一种愉快的心情去学习自己不喜欢的功课,父母可以采取强迫孩子先将不喜欢的科目全部学习完,否则就不开始学习喜欢的科目,就如同驯兽一般,做完一个动作给一点甜头。逐渐地,孩子对那些原本不喜欢的科目也产生了兴趣,并且会主动去完成。这种方法就是心理学上的“报酬效应”。换句话说,就是利用孩子喜欢的科目作诱饵,来诱发他们对不喜欢的科目的兴趣。此外,与孩子进行“抽签”也是一种培养学习兴趣的好方法,即当孩子面对要学习的太多科目无从下手时,就会产生低落的情绪。这时候,家长和老师可以将准备攻读的科目写在纸条上,做成签,抽到什么科目就学什么,以此提升学习兴趣,这样做也是很见效果的。利用这种方法达到学习目标,内心就会产生一种强烈的满足感,这种现象在心理学上称之为“完成动机”。对于如何才能培养孩子对学习的浓厚兴趣,以下几个建议可以供家长参考:⑴教导孩子不只是去做感兴趣的事,而要以感兴趣的态度去做一切该做的事;⑵自信是增加学习兴趣的动力,所以一定要让孩子相信自己的能力;⑶教孩子多问几个“为什么”;⑷根据孩子的能力,适当地鼓励他们参加学习竞赛;⑸肯定孩子在学习上取得的每一点进步。孩子的好奇心可以被父母的无知摧毁,也可以被父母的爱心培养出来。诀窍就是大人要有童心,要换位思考。大人对孩子的好奇心不能理解,甚至不耐烦,是因为孩子问的问题,大人早就不关心了,站在大人的角度,没什么可问的。正如作家桑姆金丽所说:“我们的眼睛变得只盯着追求的目标,以至于对眼前的玫瑰花也不惊奇。”因此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尊重孩子的好奇,允许他提问,并积极配合找到答案。第三章 提高孩子的学习能力(8)有些家长和老师说孩子天生不是学习的料,这绝对是一句自欺欺人的话。要趁着他们年轻的时候,尊重他们的好奇心,培养他们对学习的兴趣,然后带着乐趣学习,才会越学越有趣,越学越优秀。小故事寅次很讨厌上音乐课,经常跟父母吵闹,说是不愿意继续学习了。铃木老师(日本著名教育家)经过与寅次沟通后,了解到寅次不想去上学,并不是因为他不想学习,而是单调的弹钢琴和拉小提琴练习使他失去了兴趣。铃木老师决心想办法提高孩子们练习同一首曲目的兴趣。一次,铃木老师和妻子一起去逛百货公司。当时,百货公司正在开展一个“抽签中大奖”的促销活动,参加的顾客似乎都非常踊跃。见此情景后,铃木老师忽然灵机一动:“如果在教育孩子时采用‘学习抽签法’会取得怎样的效果呢?”第二天上课时,铃木老师向孩子们宣布,上课前大家要先来做一个游戏。他把写好曲目的竹签放进竹筒摇一摇。然后说:“寅次,你来抽一支签吧。”十几双眼睛充满了疑问和探寻,它们注视着跑到老师身边的寅次,寅次则屏住呼吸抽了一支签,然后大声说:“是《巴赫的波尔卡舞曲》。”铃木老师说,“寅次同学,这是你抽到的结果,那么你是否同意今天就学习这支曲子呢?”寅次使劲点头:“我同意,我同意,抽签的结果哪能随便改呢。”原来如此,孩子们纷纷明白了,他们觉得这个游戏一定很有趣,于是一个个地举起小手,围着老师大声叫喊:“该我了,该我了。”“我也要抽!”“该轮到我抽了。”“老师,我有点够不着。”最后,所有的孩子都抽到了自己的签,他们无比热情地投入了练习。寅次也练习得很认真,因为他认为“这支签是我自己抽中的,如果练不好该多丢脸呀!”这个由铃木老师创造出的“学习抽签法”从此在音乐教室开始推广。实践证明,它能够非常有效地调动孩子们的学习积极性。通过这种方法,孩子们进步非常明显。没过多久,寅次就已经能够极其熟练地演奏巴鲁特的《小提琴协奏曲》。13. 倒U形假说:给孩子适当的压力很多家长都清楚地知道激励的作用,但却不知道该如何去把握“度”。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家长必须对孩子的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有一个恰当的估计,改变“压力越大,效率越高”的错误观念,找到一个最佳点并以此为标准,适当掌控压力的增加和减少,使激励达到最佳效果。认识“倒U形假说”倒U形假说是由英国心理学家耶基斯和他的学生多德林提出的。耶基斯和多德林是最早研究工作压力和工作业绩之间关系的科学家。他们在研究中发现,对于处在各种工作状态的人来说,过大或过小的压力都会使工作效率降低。压力较小,工作缺乏挑战处于松懈状态;压力逐渐增大,压力成为动力激励人们努力工作,效率将逐步提高,当压力达到人的最大承受能力时,人的效率才会达到最大值;压力超过最大承受力后,压力成阻力,效率也随之降低。世界网坛名将贝克尔被称为“常胜将军”,其秘诀之一就是在比赛中自始至终防止过度兴奋,而保持半兴奋状态。所以有人亦将“倒U形假说”称为“贝克尔境界”。贝克尔境界其实就是我们常说的“度”,中国人有“过犹不及”、“把握分寸”等类似的说法。第三章 提高孩子的学习能力(9)法国心理学家齐加尼克曾做过一个实验对倒U形假说进行求证:齐加尼克把自愿受试者分为两组,让他们去完成20项工作。其间,齐加尼克对一组受试者进行干预,使他们无法继续工作而未能完成任务,而对另一组则让他们顺利完成全部工作。实验结果显示:虽然所有受试者接受任务时都显现出一种紧张状态,但顺利完成任务者,紧张状态随之消失;而未能完成任务者,紧张状态持续存在,他们的思绪总是被那些未能完成的工作困扰,心理上的紧张压力难以消失。孩子的成长也符合倒U形假说。例如,在孩子的学习过程中,如果孩子的负担过重,长期处于紧张状态,学习效果就会越来越差。作为家长必须重视这一效应,采取有效措施,既不要对孩子提出过多、过高的要求,也要设法帮助孩子按时完成任务,适当缓解孩子的紧张情绪,让孩子学得愉快。要做到这一点,父母必须对孩子的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有一个恰当的估计,改变那种“压力越大,效率越高”的错误观念。最好的办法是找到一个最佳点,并以此为标准:当孩子压力较小时适当增加压力,当孩子压力较大时缓解压力。小故事孔子有一次带弟子们到鲁国的祠庙参观。子路看到一个形状很不规则的容器歪歪斜斜地放在几案上,于是很好奇地问孔子:“这是什么器皿呢?”孔子说:“这是欹器,是放在座位右边,如‘座右铭’一般用来伴坐的器皿,它是用来警戒自己的。”见弟子们对其不以为然,孔子说:“子路,你往里面倒水看看!”子路好奇地把欹器摆在一个果盘里,然后从外面端来一杯水,慢慢地向这个可用来装水的器皿里灌水。令大家惊奇的事情出现了:当水装得适中的时候,这个器皿就端端正正地立在那里。不一会,水灌满了,它就翻倒了,里面的水流了出来。再过了一会儿,器皿里的水流尽了,就又歪斜在那里。孔子感叹地说:“哪有满了不倒的呢?”欹器没有装水时歪了,而装满水又会倾覆翻倒,只有水装得适中,不多不少的时候才会端正。从教育的角度看,这也说明了激励一定要适度,适可而止。给孩子适度的压力与一些由于“望子成龙”(或望女成凤)心切而对孩子提出很高期望的父母不同,有些父母在对孩子的教育过程中,总想着让孩子在快乐中学习和成长,担心给孩子压力过多,所以就放松要求,甚至没有要求,这种教育方法是不正确的。绝对宽松的教育肯定会失败,诚如绝对高压的教育肯定失败一样。俗话说“井无压力不出水,人无压力难成器。”父母对孩子寄予一定的期望,给予孩子一定的压力,是家长对孩子的一种关爱,一种鼓励,也是建立孩子自信心的主渠道,对发掘孩子的潜力也大有益处。一般来说,孩子具有比我们所知的更大的潜力。据科学研究表明人的一生中只有5%的潜能得到运用,95%的潜能未被开发出来,而它就像隐藏在水下的冰山一样巨大,适当的压力会使孩子更好地调动自己的潜能,使他们更加自信,能够更好地锻炼孩子发展和提高自身的能力。适当的压力会激发孩子无穷的动力,使孩子在张弛有度的教育环境中健康成长!在家庭教育中要对孩子施加一定的压力,关键是要掌握好压力的强度,这种强度是因人而异,并随着孩子成长的每一个阶段进行调节。第三章 提高孩子的学习能力(10)⑴家长给孩子合理的期望。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值其实就是对孩子施加的压力,期望值过高或过低都会毁了孩子。家长的期望必须根据孩子能力的具体情况来确定,最好的期望值是让孩子稍加努力后就能实现。期望值过高,孩子怎么努力都不能实现,会产生失望情绪,不愿意继续努力;如果期望值过低,会造成孩子对自己缺乏信心,自尊心低下,认为“我就只有这个能力”,由此造成孩子怀疑自己、放松对自己的要求,甚至自暴自弃,缺乏上进心,导致许多其他问题。这就好比摘桃子一样,不用跳就能摘到桃子会使人产生惰性,怎么跳也摘不着桃子会使人失望,努力地使劲跳起来才能摘到桃子富有挑战意义,下次才会跳得更高!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值也是如此:高不可攀会丧失信心,唾手可得会消磨斗志,富于挑战才会催人奋进!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可以长短期望相结合:短期内根据孩子上次或前一阶段的学习情况,提出“跳起来能摘到桃子”的期望,一旦孩子达到目标后,家长一定要表现出无比的兴奋与幸福之情,根据家庭情况给予一定的奖励,同时与孩子一起探讨下一步的努力方向;关于远期期望可以根据孩子的理想与志向加以适当的引导,并将远期期望分解到无数个短期的期望之中,孩子每前进一步都予以鼓励。这样孩子和家长就会有许多的成功、许多的希望、更多的努力、更好的发展。⑵给孩子与压力相对应的支持。很多时候,孩子能承受多大的压力取决于家长给孩子多大的支持。一个孩子在没有压力也没有支持的环境下难以成才,因为没有足够的压力使他前进,没有相应的手段对他进行塑造,他的潜力得不到发挥。如果孩子接受的是高压但缺少支持,也很糟糕,因为孩子孤军奋战,很难走向成功。如果孩子承受低压却获得巨大的支持,情况也不容乐观,因为缺乏挑战,我们很可能会看到一个被宠坏了的孩子。孩子的成长需要一定的压力,但同时也需要得到家长较多的支持。适当的压力和支持,既让孩子充满挑战的信心,又让孩子得到必要的指导,这种合力使孩子容易成功。对孩子的支持不一定是在具体某个问题上的探讨,更重要的是用一种明确的方式让孩子感觉到父母是关心自己的,爱自己的,而不仅仅是强迫他去做自己不想做的事情。这种支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父母要善于赞扬孩子,时刻关注他取得的进步,就像关注他的缺点一样。这样对缓解压力有很大好处,为了不辜负你的赞赏,孩子会全力以赴,怀着积极的心态,从而激发出强大的自信与冲劲,并引发出潜能。二是当孩子承受压力时,家长要和孩子一起面对。要让孩子正确地认识失败和成功,认识到“失败”与“暂时挫折”的区别,帮助他分析失败的原因和过程,注意发现和肯定他在学习以外的优点和长处,同时辅以必要的严格要求,重新拟定计划,以求改正。⑶压力不是心灵虐待。给孩子适当的压力是需要的,但这和心灵虐待是两回事。有些父母为了激励孩子,会采用讽刺挖苦、威胁恐吓、不理不睬等方式,这种心灵虐待会给孩子造成难以愈合的心理创伤,其危害并不小于对孩子的躯体折磨。久而久之,孩子的心灵会变得扭曲、变态、自卑、缺乏爱心、焦虑压抑,不仅学习成绩好不了,还很容易造成成人时期的种种性格缺陷。第三章 提高孩子的学习能力(11)家长应以平等的思想、平和的心态、平静的语言与孩子进行认真的对话和交流,和孩子像朋友一样分享欢乐,分担痛苦……孩子的感觉就会大不相同。他们回报父母的一定是一份丰收的硕果,一片晴朗的天空。小故事有一位经验丰富的老船长,当他的货轮卸货后在浩瀚的大海上返航时,突然遭遇到了可怕的风暴。水手们惊惶失措,老船长果断地命令水手们立刻打开货舱,往里面灌水。“船长是不是疯了,往船舱里灌水只会增加船的压力,使船下沉,这不是自寻死路吗?”一个年轻的水手嘟囔。看着船长严厉的神色,水手们还是照做了。随着货舱里的水位越升越高,随着船一寸一寸地下沉,依旧猛烈的狂风巨浪对船的威胁却一点一点地减少,货轮渐渐平稳了。船长望着松了一口气的水手们说:“百万吨的巨轮很少有被打翻的,被打翻的常常是根基轻的小船。船在负重的时候,是最安全的;空船时,则是最危险的。当然这种负重是要根据船的承载能力界定的,适当的压力可以抵挡暴风骤雨的侵袭,但如果是船不能承受之重,它就会如你们担心的那样,消失在海面。”如何给孩子减压

上一章 下一章
目录
打赏
夜间
日间
设置
6
正序
倒序
20160827111936554
20160827111936554-2
20160827111936554-3
20160827111936554-4
20160827111936554-5
20160827111936554-6
需支付:0 金币
开通VIP小说免费看
金币购买
您的金币 0

分享给朋友

36条心理学原理在家庭教育中的应用:好父母要懂孩子的心理
36条心理学原理在家庭教育中的应用:好父母要懂孩子的心理
获月票 0
  • x 1
  • x 2
  • x 3
  • x 4
  • x 5
  • x 6
  • 爱心猫粮
    1金币
  • 南瓜喵
    10金币
  • 喵喵玩具
    50金币
  • 喵喵毛线
    88金币
  • 喵喵项圈
    100金币
  • 喵喵手纸
    200金币
  • 喵喵跑车
    520金币
  • 喵喵别墅
    1314金币
网站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