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痛,所以叫青春:当你站在人生路口

天天读书网(www.book.d78i.com)整理本站所有资源部分转载自互联网!请支持正版,版权归作者所有!因为痛,所以叫青春:当你站在人生路口很多时候,在学业上,在工作上,甚至在感情问题上,这些年轻人甚至还没有迈出踏进社会的第一步,就已经沦为一个“loser(失败者)”。在书中作者如实地把为人父母的成年人们所不曾来得及去了解的这代年轻人的困苦和不安展现了出来。作者帮助他们诊视这些无法向他人倾诉的苦痛,并告诉他们如何才能从这种苦找到为未来打拼的能量。1第一章 我们的希望在哪里我们二十出头的年纪,虽然已被社会认定为成年人,但剥去表面的成熟,我们并未做好由里到外变成成年人的准备。我们被社会上一股必须要成功的强迫感裹挟,哪怕是停下来喘口气都觉得不安,因而无法发现自己身上的无限可能。第1节:序 写给独自站在人生路口的你序  写给独自站在人生路口的你  青春之所以艰难,是因为孤单。  童年时,我们的生活安稳无忧。或许那时,你要比现在幸福。但那样的幸福也只能被称为“水族馆里的幸福”。有稳定的光亮,暖和的温度,有一起生活的朋友和家人,每天在固定的时间,妈妈会端上美味的菜肴……  但是这安稳的代价是厚厚的玻璃。生活只是在结实的玻璃缸里朝外张望。  现在,当我们成人之后,那块玻璃也被打碎,我们变成了能够接触到鱼缸外面世界的小鱼。如今,没有了温暖的水,没有了明亮的光,也没有了现成的食物,什么都没有……不见了同在鱼缸里生活的家人和朋友,只剩下自己一个人。  大人们不会对这种孤单产生共鸣。他们都在忙着谈论自己引以为豪的年轻时代,扔给我们的,不是几句温暖的话语,而是“我像你这么大的时候,要比现在条件差多了,但我凭着不屈不挠的意志克服了困难,取得了今天这样的成绩”,或者“现在的年轻人怎么这么自私,这么不懂规矩”的训斥。  很难说经济状况是否真的好转,但是未来的确变得更加不确定,竞争也变得异常激烈了。现在的社会,想要生存,所有的一切都需要靠自己一个人的力量去争取。如果太墨守成规,如果不自私,想要在这个社会中生存下去就非常困难。对不确定的未来充满不安,变得无礼和自私,这些斥责都是时代的宿命。  只有你,独自站在人生边上  这是个对话已绝,共鸣已亡的时代。  听上去很自相矛盾吧?如今,手机,互联网等让交流变得便利的快捷工具越来越发达,可是真正的对话和共鸣却正在逐渐消逝。  在以前,并没有微博之类的媒介,但是却有人情味的存在。有家人相亲,朋友相拥。彼此相互关心,同甘共苦,同喜同悲。  但现在我们变得孤独了。每个人都忙于经营自己的生活。虽然借助互联网能够飞速地传达话语,但是真正能够倾听的对象却变得越来越少。为自己分忧解惑的人一直在减少,但是自己需要为之负  责的人却变得越来越多。这本书的副标题叫做“写给独自站在人生面前的你”。没错,当一个人成长为成年人,也就开始独自一人面对生活。这本书是面向韩国的青年人写的,现在,我希望能够倾听同样  独自站在人生面前的中国年轻人的心声。  所谓书,是讲述故事的媒介,我却说要通过书来倾听故事,正是如此。我不想单方面地传授给大家成功的秘诀。我也不想在书中画出在竞争中取胜的方法然后强迫大家背下来。我希望自己成为一个温暖又热情的老师,能够让学生向自己倾诉自身遇到的问题,我想听那些故事。  阅读可以得出结论。但是诉说则是付诸行动。这也正是我想让其成为一本倾听之书而非倾诉之书的意义所在。因为只有开始付诸行动,才能改变自我。  因此,在读这本书的时候,开始倾诉,开始实践吧。第2节:你的人生此刻停留在几点(1)  第一章 我们的希望在哪里  你的人生此刻停留在几点  我的桌子上一直放着一座已经不会滴答走动的时钟,不是它出了故障,而是我特意取出了里面的电池。但每年到了生日的那一天,我都会将座钟的时针向前挪动18分钟。  三十岁,只是一眨眼的工夫  我的朋友K君刚刚与我促膝长谈,他马上就要三十而立,却依旧没有什么像样的成就,对未来也很迷茫,只是亦步亦趋浑浑噩噩地向前走,没有明确具体的人生规划。为此,他跟我抱怨了很久,因为自己虚度了人生而郁闷得快要发疯。  三十而立,看似很长,却只是一眨眼。  听我分析一下吧。  如今的大学生,短短四年时间里又是辅修,又是双学位,事务繁多,有时很难修满足够的学分顺利毕业。还有很多学生选择做交换生、实习生,做兼职,以便积累相关的就业经验,可以在找工作时为自己的简历添上独特的一笔。为了这些,不得不选择休学一两个星期也很常见。如果碰上重修、转系或换专业,恐怕还要再延后一至两年毕业。毕业后,为了应付各类考试或为留学做准备,又要参加各种培训。等稍微松口气停下来整理一下状态时,才猛然发现自己已是即将步入30岁的人。  不仅是那些即将步入而立之年的人,就连很多正值青春年少的人,在时间面前也会表现得战战兢兢不知所措。大学二年级的学生往往还在懵懂之中,不知自己如何度过了之前的新生生涯,而一到大三阶段就又开始抱怨快毕业了,自己还毫无准备,对未来仍然不知所措。而那些好不容易熬到了毕业却并没有找到合适工作和理想去处的年轻人,每一天更是在焦虑和沮丧中度过的。  即使有了众人眼中还算不错的工作,向社会成功地迈出了第一步,内心的不安感就会立刻消失吗?真心地告诉你,恐怕这种期待是奢侈的。这一阶段的年轻人仍然不满足,野心勃勃,想在社会上迅速站稳脚跟,并且快速实现某些成就……一如现在正在读这本书的你,可能也多多少少为某些事而正在焦虑吧?  “已经这把年纪,可没做成什么像样的事情……”常常听到有人沮丧地说出这句话,仿佛人生的大半已经过去,再无挽回的可能。  人生之路仍尚早  活到现在,你感觉人生的路走了多少呢?  如果你对这个问题有些不知所措的话,我不妨换个角度重新问一次。如果将人出生到死亡的时间比作一天的24小时,那么你觉得自己现在正活在几点钟?是温暖和煦的清晨还是烈日当头的正午?刚刚大学毕业的你,是不是觉得自己正处在刚刚吃过午饭、马上准备开工的下午一至两点呢?  我们不妨拿出计算器计算一下。假设你大学毕业时是24岁,又假如人的平均寿命是80岁,那么24岁相当于几点呢?告诉大家,结论是——早上7点12分。  是的,是早上7点12分。大学毕业时的24岁顶多就相当于早上7点12分。第3节:你的人生此刻停留在几点(2)  此时此刻,很多人才刚刚起床,为崭新的一天做准备。有些人甚至可能还没有起床。作为大学老师,我见证了无数年轻人的成长,而这一经验帮我认识到7点12分背后所蕴藏的含义要比他们想象中巨大得多。  没错,24岁这一年纪顶多就是早上的7点12分。是正要出门上班的时刻。  度过幼年期和青少年时期,正要踏入社会的24岁,相当于一天中做好上班前的准备,即将要出门的时刻。  那么,退休后准备安度晚年的60岁相当于几点钟呢?计算一下会得出来,是傍晚6点。这是职场人士结束一天的辛劳工作下班回家的时刻,也是夜生活即将开始的时刻。这些数字是不是很奇妙呢?跟你想象的有所出入吧?因此,我喜欢将人生的80年跟一天中的24小时进行对照。  人生时钟的计算方法十分简单。24小时相当于1440分钟,而将此分成80年,每等份就是18分钟。1年相当于18分钟,10年相当于3个小时,以此类推20岁是早上6点,29岁是上午8点42分。我所计算的人生时钟前提是将80岁设定为人的平均寿命,而随着未来平均寿命的延长,每个人人生时钟的跨度都将增长,单位时间也将变得更加宽松。  曾经有一位60岁的元老级毕业生,参加系里组织的校友会活动时说过,他在大学任教多年,认为自己的人生会一直围绕着校园度过,可是新上任的某领导突然决定提前部门退休年龄,他只能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匆忙退休了。一开始他十分记恨这位领导。但如今,退休后他才发现自己的人生之中还有许多之前未曾开发的幸福领域。因此他十分感谢这位领导,让自己提前两年便有幸知道了这一事实……这位前辈的话着实让我吃了一惊。没错,夕阳西下的6点10分并不意味着不可以再转换方向,有新的作为,仍旧有许多未知的全新世界等待你去探索。夕阳无限好啊。  我将人生时钟介绍给其他人时,大多数人都会流露出惊诧的表情——他们都不敢相信人生时钟要比想象中来得早。当我对即将年满五十的前辈说出“前辈,您现在才处在下午3点哦”,对方会立即掰着手指掐算开来,并且惊呼:“真是耶!”当我将人生时钟的对应讲述给即将迎来毕业时刻的24岁年轻人时,大多数人都会由衷地发出感慨:“我以为自己已经走过了很长一段人生,可现在才仅仅处在早上7点12分啊!”  人生从不嫌太年轻或太老,一切都刚刚好  没错,人生之路仍尚早。如果早上7点醒来之后,发觉自己已经比别人慢了半拍,不要焦虑和担心,因为这并不意味着会毁掉一整天。在人生的起跑线上快了一步,或者慢了一步,并不对未来起决定性的作用。  有些人抱着“我已经来不及了”的态度自暴自弃,纯粹是一种自欺欺人。切记不能为自己制造放弃或逃避的借口。你现在所处的时间段还很早,现在的你拥有大把的时间,未来悬而未决,没有什么不能改变。  我桌子上的人生时钟此刻正指向下午2点24分。已经48岁的年纪,却才走到下午2点30分……在即将步入五十而知天命的年纪,每当觉得自己毫无建树而心生懊恼时,我总会抬起头看看自己的人生时钟——距离一天结束还有很长一段时间呢。记得电影《本杰明?巴顿奇事》中有这么一句台词:“人生从不会嫌太年轻或者太老,一切都刚刚好。”第5节:学历对你的影响会有多久(2)  大多数成功人士并非出身名校  在读研究生时,我曾担任过首尔大学行政研究院所运营的国家政策课程助教一职。这门课程是面向最高决策者们开设的,历史悠久、权威度高,因而吸引了很多成功人士前来进修。具体来说,这一课程的入学资格是这样的:“国会议员、政府和各机关三级以上的公务员、军队将领、政府投资部门的首长及部长、言论机关的高级干部、私企老总和要员、社会团体的领导者,以及其他符合报名条件的人士。”  通俗点说,这里集合了全国各行各业的所谓成功人士。这门课程的竞争率一向很高,因此,每到报名的时候,作为助教,我就要十分忙碌地整理应试申请。在制作申请者一览表的时候,我着实吓了一跳,因为名单上几乎没有毕业于名牌大学的人士。我也是在高中的时候,就听着“只有毕业于名牌大学才能成功”的话一路走来的,这句话已经成为我脑中的思维定式。所以,名单上成功人士的学历在我看来就格外意外和刺眼。  当然,那时正是社会高度发展的时期,优秀人才始终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学历不高的人会有相对高一点的成功几率。其实,在竞争越来越激烈的今天,情况也同过去差不多。在法律部门和医院等领域通过考试获得资格证的专门职位上的人士基本都毕业于名牌大学,但领导着社会以及组织向前发展的处于顶尖位置的人却大部分毕业于非名牌大学,有的甚至都没有大学毕业。  为什么会这样呢?  你所不知道的名牌大学的局限  首先,我要指出,名牌大学毕业的人士身上有一种保守倾向。这是他们的局限所在。因为,无论是在组织发展还是自己创业上,要想达到顶尖位置,必须要具备随时完全奉献自我的精神,一种愿意豪赌一把的精神。但名牌大学的毕业生往往不具备这种精神,他们往往精心计算着自己的学历所理应获得的最大收益,在一定范围内,保守地制定自己的发展规划。  其次,无论现在多么重视学历,但若要获得成功,除了毕业于名牌大学之外,还需要很多其他的关键性因素。在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情况也大同小异。某份报纸上曾经连载过题为《杰克?韦尔奇夫妇的成功忠告》的报道,其中有一个题目是“MBA只能起一年作用”,内容是说,在名牌大学获得MBA学位,往往意味着能够获得好的职位和高收入,但实际上,这一学位的光芒顶多维持一年,之后就与学历无关了,只有在公司取得成果的人才能得到升迁加薪。那些期待值很高的MBA高材生反而会因为不能适应公司内部快速的变化而迅速沉沦下去。  在亚洲,名牌大学效应也不会持续太久。名牌大学热门专业的毕业生,在就业时可能非常有优势,一旦就业之后,能否取得成功则取决于能否玲珑地处理人际关系,能否在业务上拔尖。当然,这是一个十分重视人脉的社会,经常可以听到抱怨同校师生之间相互照应优先提拔的不公平之声。但如今,好的公司的人事部门会对这些进行严格管理,所以,类似的问题也不是很大。  以学历取人,从组织经济学的角度来看,是一种必然的现象。对于新进职员,没有任何相关信息能够证明他们日后能将工作处理得如何。为了降低这种信息不对称造成的风险,就必须拿学历等其他信息来进行筛选。可是进入公司后,一切就不同了,随着评价一个人能力的各类指标和资料的不断健全,学历之类的代理指标价值就失去了起初的意义。  总之,学历在你就业的时候也许很重要,但它所能产生的影响力却不会长久。况且,如今的公司开发出许多深层的面试,正努力淡化学历对一个人的评价造成的影响。  大学只是培养竞争力的起点  可能那些急于找到工作的人还是会抱怨,在同等条件下,拥有好的学历不是仍然很重要吗?但从人生长远规划来看,就业本身并不意味着可以高枕无忧。况且,要想成就我们所认为的那种成功人生,需要具备多种知识,包括沟通力、领导力、责任感、诚信感、业务处理能力、组织能力等等数不清的条件,大学的专业出身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而已。所以,你现在要开始准备学历以外的东西,大学只是培养你竞争力的起点而已。  大学不过是起点,这句话可能会让一些学生产生强烈的挫败感。因为,这意味着你十几年所做的努力变得一文不值了。可实际上,人生并没有什么绝对的保障,那些所谓的保障只会让你在起跑线上占据一条看上去更有利的跑道而已,这并不能保证你会因此拿到冠军。  当然,这对于某些学生来说也可能意味着曙光。明白了这句话就可以走出失败的阴影,合上已经走过的人生,翻开新的篇章。第6节:择业十诫——与内心的渴望同行(1)  择业十诫——与内心的渴望同行  ?  选择工资少的地方。  不要选择你想去的地方,选择需要你的地方。  选择看似没有升迁机会的地方。  不要选择一切条件具备妥当的温床,而要选择一片处女地去开垦。  不要选择大家挤破头想去的地方,而要选择谁都不愿意去的地方。  选择看似毫无希望的地方。  选择看似不能得到社会认可的地方。  不要只做红花,要甘当绿叶。  父母或妻子、未婚妻誓死反对的地方才是你最该去的地方,不要回头。  你选择的地方不应准备着王冠,而是有断头台在等着你。  以上是庆南居昌高中的“择业十诫”。每当我读到以上十句诫命时,就仿佛有一股电流击过身体,精神一下为之亢奋。这些诫命都不是容易做到的,因为这等于是放弃优越的生活,向着艰难前进。作为一名老师,哪怕有勇气将其中的一句诫命传授给学生也是了不起的。  做讲师,还是去名企  不久前有一位A博士来找我。一年前取得博士学位后,他便辗转于各大院校从事讲师的工作,过着平静的生活。不过,近来有一家大企业向他伸出了橄榄枝,想将其吸纳,这家企业承诺了丰厚的报酬,而且自身也有着优良的企业文化,对人才有很大吸引力。A博士本人之前的理想是要成为教授,但周围人并不认同他的想法,都全力劝他去这所企业,生活中突然多了这样一个选择,A博士感到十分犹豫和苦恼,这就是他来找我面谈的缘由。第7节:择业十诫——与内心的渴望同行(2)  近来有关大学助教和讲师自杀的消息层出不穷,社会舆论甚至认为讲师是当今最危险条件最恶劣的职业之一。我做过两年的讲师,一路走来,深知这一工作的艰辛程度。对年轻的博士来说,假如一学期讲三门课,每月的收入也才只有2500元人民币左右,而且假期要停课,没有收入,保险之类的福利更无从谈起。平时遇到一些特殊课程,在教学过程当中还要承担起教学之外的许多琐事。最近,虽说出现了博士后以及讲学教授制度等新措施,年轻的博士们的待遇算是有了很大改观,但对于曾经投入大量学费与时间才取得博士学位的人才来说,这种待遇还是有些屈才,投入产出比严重失衡。  然而对于讲师(博士)来说,相比恶劣的薪资待遇以及劳动剥削,更让他们苦恼的是达到成为教授这一目标的机会实在很渺茫。大学医院的住院医生和司法研修院学生的工作环境和薪金待遇也不是很好,但在社会上并没有引起较大的关注,是因为他们只要跳过这一踏板就能成为正式的医师和法律从业人员。大众普遍认为,这种程度的牺牲是必要的,生活暂时的惨淡也可以忍受,因为他们成就梦想的几率很高。  但讲师的情况就大不相同了。从讲师成为教授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因为教授的编制本身就不多,要等到自己从事的专业出现教授职位的空缺,不知要等到何年何月。即使出现了空缺职位,众多排队等候者的竞争激烈程度也堪比孤岛求生。用“最终可以成为教授,暂时先忍忍吧”这种话来安慰自己,实在有些自欺欺人。  现实如此残酷,我实在不忍心劝说A博士拒绝大企业的邀请——那个企业可是许多人都很向往的地方,机会实在难得。但我咬着牙向他说了这番话:  “你的人生目标是什么?你究竟多么渴望成为教授?符合你专业的职位究竟何时才能出现?这个谁也无法保证,在这之前,你的生活一直都安定不下来。如果你已经做好了充分准备,一心一意只想教书,并且有信心跟随自己的激情,那么,你可以拒绝这次机会,再作等待。”  我看到A博士一直紧咬着嘴唇,看上去很为难,他表示要回去再考虑一段时间。可第二天,他就来找我了。“我已经拒绝了那家企业的邀请,我要精心准备,等待属于我的时机的出现。”  在很多人看来,这真是一个愚蠢的决定。那家为他提供顾问一职的大企业,是年轻人都无法拒绝的理想之地,这样“可靠”和“稳定”的职位,理应接受才对——在公司积累实战经验的同时,等待教授职位的空缺,才是看似最合理的决定。  但A博士与我都深知,一旦踏入公司的大门,就很难有时间再去写论文,更不要说积累讲课的经验。随着时间的推移,必将与教授这一目标职位渐行渐远。A博士有许多下海的前辈,也曾抱有先进公司再等待以后任教的心态,但现在大多都已经放弃了成为教授这一曾经的理想。第8节:择业十诫——与内心的渴望同行(3)  不是说一味的等待就一定能够看到希望的曙光,特别是我们从事的这一专业,学术影响力有限,能够获得教授之衔的机会也不多,任何人都不能给你一个明确的时间,比如一年或两年后名额就会批下来,甚至连大概的时间都无法推算出来。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获得教授的职位其实也并非多么了不起。虽说眼下还有一些优势可言,但从职业角度来看,魅力已经大不如前。事实上,如果能进入大企业展示自己的实力并升职到领导层,在商场有一番作为,也许是相比教授的虚衔更加成功的人生。  如此想来,A博士的决定真是愚蠢啊!  但A博士做出这一决定的理由只有一点,那就是他想在大学教书的愿望非常强烈。在获得博士学位之前,A君经历了长期的助教生活,吸引他的并不是教授这一职业有多大的魅力。只是在讲坛上,与学生们分享自己学问的过程是如此快乐,是值得自己毕生去追求的,A博士正是为这种快乐做出了“愚蠢”的决定。  没有来自内心的渴望,不可能成功  渴望的力量是强大的。它的强大体现在不以世俗的眼光作为标尺来衡量对与错,而是以自身价值的体现、热情和满足感作为基准来衡量自己的人生道路。那些选择了布满荆棘、充满艰辛之路的人,或许在未来的某一时刻将成为众人仰视的榜样。  而那些每一瞬间都做出看似最合理、最优化决定的人,聪明一世,最终未必能够得到最好的结果。因为他们没有来自心底渴望的力量,感受不到它带来的快乐。  在大学教书时,我看到很多学生在选择出路时,会紧跟社会的流行趋势。可笑的是,这种趋势常常和热播的电视剧发生关联。比如,以飞行员为主人公的电视剧如果热播了,第二年航空学科就会变得十分热门。即使电视剧的主人公是一个面包师,相关专业也会跟着人气暴涨。这种流行趋势看起来有些荒唐。当然,我对这些不同专业并没有什么偏见,但选择专业毕竟是选择自己一生的从业方向,不从兴趣和自身条件考虑,仅仅草率地以电视剧作为参考,看主人公很风光就一窝蜂地选择某个专业,必定要出问题。  进入大学后同样如此。上世纪90年代末,去美国留学学法律的风气兴起了一段时间,后来又变为考取美国注册会计师的热潮,最终留学的热度不断下降,学生们又纷纷将目光转向了国内。最近,工科、医学专科大学的报名率逐渐攀升,文科方面,法学院的热度一直不减。在此,我不是说律师和医生的职业有多么糟糕,而是想说,很多人做选择的时候并非是跟着心底的渴望前行,而是从众的心理在作祟。盲目跟随别人的道路,即使选择了安定、高收入的职业,内心也往往会很空虚。因为那不是你所热爱和感兴趣的。  年轻人应该跟着希望前行,跟着梦想前行,跟着激情前行。激情的英文单词“passion”出自表示疼痛的“passio”。没错,激情总是伴随着痛苦。那份痛苦来自放弃,来自为实现梦想而舍弃暂时安逸的抉择。  苹果的前任CEO斯蒂夫?乔布斯曾经说过:“活着只为改变世界。”他的话可谓道出了成功的真谛,没有对事业的极致追求,人便不可能获得持久的成功。只可惜,大多数人并不能理解成功、金钱与内心渴望之间的关系。  不知A博士听没听说居昌高中的“择业十诫”①,他已经用切身行动来诠释并实践着这一诫命。我相信他会比自己预期的更早实现梦想。  本章开头部分的训诫,最后两项为“父母或妻子、未婚妻誓死反对的地方才是你最该去的地方,不要回头”、“你选择的地方不应准备着王冠,而是有断头台在等着你”。——译者注。以下如无特殊说明,均为译者注。第9节:人生没有最佳新人奖(1)  人生没有最佳新人奖  在大学教书有诸多快乐,体验校园四季的变幻之美是其中重要的享受之一。每当毕业生返校时,都会发自内心地赞叹:“上学怎么没注意过,校园这么漂亮!”是的,象牙塔中的那种清丽之美,是水泥和玻璃打造的现代建筑所不能比拟的,只有身处自然之中,才能感受到这种身心的沐浴。  四季各有花开  我栖身的学校位于一座山坡上,坡上有座高尔夫球场,随着季节的变化,各色鲜花争奇斗艳,迷人的风光让人流连忘返。  在寒风还未消失殆尽的冬季,一簇簇梅花已经傲骨绽放,春季入学后,当新生们还忙着在校园内熟悉教学楼位置时,艳丽的连翘、似火的杜鹃、洁白的木兰便开始将整个校园装点得分外妖娆。  到了期中考试时,校园内的主流花当然是樱花。樱花开在树上浓艳似火,一阵风吹过时就撒下大片花雨,落英缤纷,花瓣纷纷飘落在图书馆后面的道路上,让忙着准备考试的同学们心灵感受到了一份难得的惬意。而紧接着到来的季节——五月的女王当数妖娆的玫瑰。到了成年礼的日子,玫瑰花篮便会铺遍整个校园,就像每个讲堂里的地面天然盛开着玫瑰花一样。五月里还有双亲节①、教师节等节日,因此康乃馨也是出镜率较高的花儿。  放暑假的时候,校园内便会开满喇叭花、向日葵等夏季花。当从学校后门的入口处经过时,看到悄然开放的波斯菊,就会发觉秋季开课时间已经日益临近了。第二学期开课初期,看到插在桌子花瓶中的菊花,才知道秋天已经来临。如果到了菊花也凋谢的时间,还有校园南边的山茶花最后开放,来谢幕。  梅花、樱花、葵花、菊花、山茶花……  认真等待,迎接属于自己的季节  我之所以突然扯出这么多关于花的话题,是想向你提出如下的问题。  “上述陆续登场的花中,你觉得哪一种最为优秀呢?”  每年5月8日,韩国人都要过双亲节,子女要以一定的方式感谢父母养育之恩,新闻媒体集中进行孝顺之道的教育,各个社团要评选出孝子、孝女。按传统习惯,这一天与父母分居的子女应回家看望,行跪拜大礼,送些礼品。  请注意是“哪一种最为优秀”而不是“最喜欢哪一种”。第10节:人生没有最佳新人奖(2)  可能你会这么说:“没法回答,每个季节绽放的花朵都有各自独特的魅力,相互之间没有可比性,这个问题是不成立的!”  没错,如果你能如此思考,那么你就领会到了我的真实意图。  可问题在于,人们对于花可以睿智地思考,对自己的人生却往往不能正确对待。我们总希望自己成为那个最早开放的“梅花”,等不及稍晚一些绽放。  我们看待人生的眼光是极其短视的,只能看到一时的得失,而没有长远的打算。大部分人都急功近利,努力成为最早散发香气的梅花,却从未考虑放慢脚步,成为晚秋时节独自傲立的苦菊。难道仅凭“开得早”这一条,梅花就是世间最美丽、最优秀的花朵吗?  答案无疑是否定的。君不见,当梅花凋零殆尽后,那绽放的玫瑰,是何等华丽和妖娆!如果玫瑰因为心急,选择在三月盛开,又会有何结局呢?面对早春三月的寒露,恐怕生存尚且成为问题,更谈不上保持妖娆美丽的身姿了。  花开花落,季节不尽相同。梅花有梅花之时,玫瑰有玫瑰之规,每一种花朵都有专属于它的美好时光。花儿们都清楚不急不躁、积蓄力量耐心等待属于自己的盛开时期,年轻的人们又为何因为不能提前盛开而焦虑不安呢?  当然,当周围的朋友们在人生的跑道上高歌猛进,而你却在平淡无奇的生活中消磨时光时,相较之下,未免总会让人惆怅、不安。但请不要忘记,你也有自己的绽放季节!虽然可能来得迟那么一点点,但当它降临的那一刻,你绚丽的人生之花,将不逊色于任何早开的花朵。在人生的某个节点上,你终究会发出耀眼的光芒。  来,高昂起你的头,认真迎接属于自己的那一刻吧!  少年登科大不幸  有句话叫做“少年登科”,意思是小小年纪便成绩出色科举考试,一举成名天下知。因为较他人先一步出名,所以比较轰动,容易招来旁人艳羡的目光。按照惯常思维,这种成功应该值得庆幸,备受古人推崇才对。  但事实却与人们的想法背道而驰。古人选人生的三大不幸之事时,将“仲永之伤”放在首位。(剩下的两项分别是沾父亲的光谋得高官和才华出众又写得一手好字,《郑珉①的世说新语》,《朝鲜日报》,2010.8.26,A30版)还有“少年登科大不幸”、“少年登科,不得好死”之类的骇人表述。  早出名与人生不幸有什么关系?  人一旦过早成功就容易变得懒惰和傲慢,这是人性之弱点。然后因懒惰而没有发展的前景,因傲慢而树敌太多。拥有这两种性格很难走向成功,才让过早出名成为了不幸的根源。古人正是接触了太多这种案例,才造出了这样的格言。  成功在大小而不在早晚。作为老师,我期望弟子们并非“早”出名而是获得“大”成功。人生是由大大小小的曲折所组成的。在人生接近终点的时刻,如果能够欣慰地说一声“我所取得的最大成就是……”,肯定要比说“30岁之前我比别人过得都要好”有意义得多。第11节:人生没有最佳新人奖(3)  已故韩国总统金大中的别名是“忍冬草”,其意为战胜整个冬天绽放的花。在金总统的一生之中,何时绽放得最美丽呢?我想大多数人的意见都会统一到一件事情上,那就是他2000年获得诺贝尔和平奖的时刻,那时的金大中已经76岁高龄。  像忍冬草这个绰号一样,他在花甲之年依然忍受着别人难以承受的折磨。他在很年轻的时候便成为了国会议员,之后却接连被判处三次死刑,大部分人生在监牢度过或被软禁在家中,甚至有段时期要求舆论封杀“金大中”三个字。现在,任何人言及他时,都会亲切称其为前总统金大中或诺贝尔奖获得者金大中。  另一位诺贝尔奖的获得者也是如此,南非前总统曼德拉——或许总统这个头衔都配不上他在非洲黑人心目中的神圣地位,他的漫长一生几乎都在监狱中度过,年届中年的他,在书桌上,借着走廊上长明灯的昏暗光线,曼德拉利用深夜的时间学习了伦敦大学的函授课程,自学了阿非利卡语(即南非荷兰语)和经济学,并偷偷完成了几十万字的回忆录。  如果要推选活着的人中最伟大的,大多数年长者会投票给曼德拉,1982年,全球53个国家的2000名市长都为争取曼德拉的获释而签名,向南非政府请愿——这个世界上只有他,被誉为“世界总统”。  我有时会想,如果曼德拉先生也像如今的年轻人一样浮躁和急于求成的话,又会有怎样的结果呢?会更快成为总统或更早拿到诺贝尔奖吗?我想不会。也许只是成为很快坠落天际的流星而已。  人生的道路上,重要的不是你的步伐有多快,而是你走得有多远,最终实现了怎样的梦想!  记住,奥斯卡没有最佳新人奖  提个小问题。你知道韩国的电影颁奖礼上有设置,但在美国奥斯卡颁奖礼上却没有设置的奖项是什么吗?  当然,美国的电影产业远远走在韩国前列,并且历史更加悠久,产业规模更加庞大,奥斯卡颁奖礼上的奖项设置也远比韩国诸如大钟奖①之类的要丰富。但有一个奖项在韩国的电影颁奖礼上必有,奥斯卡上却没有。  答案就是“新人奖”。 “新人奖”是颁给那些刚刚踏入电影界一年内表现最为耀眼的新演员的。这是“一生中只能获得一次的奖项”,因而艺人如果获奖都会倍加珍惜并感到十分荣耀。  那么为什么号称“皇冠上的钻石”的奥斯卡颁奖礼却从未出现过新人奖奖项呢?  在我看来,这是美国电影界很少出现“新人”的缘故。翻看美国演员的从影经历便会发现,他们在正式成为某部影片的主演之前,大都在大量影片中跑过龙套,积累了足够的经验之后才能被“扶正”。何时才算是“新人”呢?第一次跑龙套的时候?担任拥有一定分量的小角色的时候?还是正式成为主演的时候?界定新人的标准过于模糊,难以区分,索性不设置新人奖。  那么,我再向你提一个问题:如果你将获得颁奖礼上的一个奖项,那么你是愿意获得新人奖呢,还是最佳男女主角奖呢?第12节:人生没有最佳新人奖(4)  新人奖的最大的肯定意义就是“你比别人成名快”,它突出的是 “快”字,意味着比同龄人更早成为关注的焦点,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但我们发现一些新星在获得新人奖之后,往往难以  大钟奖作为韩国政府部门唯一主管的电影节,是为了电影的发展而设立的电影艺术奖。第一届电影大钟奖在1962年举行,至今已经举办了47届。  产生超越前面的作品,无法达到人们的期待值,从而进入演艺生涯的低谷。于是有了“二年级魔咒”①一说。但最佳男女主角奖却不同,获此殊荣意味着你的演技已经趋于成熟,甚至达到了最高境界,接下来的作品质量不会有太大的起伏,而财富和名誉也随着演技的稳定接踵而至。新人奖是在颁奖礼的开头阶段便授予,但最佳男女主角奖一般是临近尾声时才授予,这就意味着两者的分量是不同的。  这么一说,恐怕你会觉得应该毫不犹豫地选择最佳男女主角奖了吧?  但如今仍有很多年轻人执着于获得人生的“新人奖”。他们希望比同龄人更“早”地进入公司就职,更“早”地获得专门职位,更“早”地收获财富并享受安逸的生活。将全部注意力放在了获得新人奖,拔得头筹上,忽视了要想获得未来的最佳男女主角奖,需要不断修炼自己,积累内涵。如今的年轻人只关心自己在20岁、30岁时能够获得怎样的职位,对于未来,作为人生全盛时期的50~60岁(放在金大中总统身上是70岁)能成就怎样的蓝图却做不出长远的规划。  请记住,你需要奋斗的目标并非是暂时获得一个新人奖,而是成为人生这个大舞台的最佳主角。第13节:我们是否选择了正确的路(1)  我们是否选择了正确的路  如果将那些找我商谈出路问题的学生进行分类,大致可以分成两大类:一类对自己的未来胸有成竹,另一类则与之相反。我将前者称为“箭派”,后者称为“纸船派”。箭派因为感到不安来找我谈心,而纸船派则往往因为茫然而找我咨询。  箭派——我是否选择了最佳方案  箭派的目标大多十分明确。比如其中一位表示自己想要进入UN等国际机构工作,为此选择留学,而为了使留学申请更容易通过,上个假期还专门参加了某大学的夏令营,这个夏天则准备去相关机构进行实习……这位学生找我的目的是想让我给他提一些建议:要想在国际机构工作最好辅修哪门专业?  箭派学生会将人生设计得井井有条,准确选择通往目标的最快捷方式,并且会设法让事情变得更加富有效率。他们会将人生目标当做一个靶子,并且瞄准靶子设计好最优的拉弓角度,而后一个个去实践,使自己的想法有的放矢,飞出最短的距离去击中目标。  以我的经验来看,人生各阶段目标之间的衔接不可能完全没有失误,反复验证设计有时难免显得太过夸张和不切实际,但他们深信自己选择的是最佳方案。他们时刻担心自己是否选择了正确的道路,苦恼错过了更好的替代方案。  箭派当中有不少模范生。他们通常会遵照严格的计划,比如12点到1点30分专攻托业,休息10分钟之后从1点40分开始至3点则为辅导做准备等——好像只有如此设计好计划心里才会感到安稳。当然,至于计划究竟能否落实到行动上则另当别论。这类型的学生最关注的是计划定得是否严谨。让他们感到不安和焦虑的是,自己是否选择了最佳方案。  当然,这听上去并没错,人生的终极目标或中间阶段的目标如果十分明确,固然是稳妥的选择。我对箭派学生最大的担心在于,他们总是习惯性地将未来成长阶段能够遇到的所有“可能”全部加以否定,固执地认为只有一条所谓“正确”的路可走。  我对那些在我面前滔滔不绝地将未来设计和盘托出,并询问我“觉得如何”的学生提出一个同样的问题:  “你在高中时也会做出这样的规划吗?”  我的意思是,那些高中时期曾经幻想过的事情,选择某某专业进行深造,获得某某执业证书,成为怎样的人才等想象,如今来到大学后你是否依然坚持着?  目前为止,我还没有听到过肯定的回答。  念了大学后,或是因为看了某本书,或结识了某位前辈或老师,抑或因为某一偶然事件,都可能导致你曾经在高中时期做出的规划顷刻间土崩瓦解。  计划没有变化快。就像高中时期的梦想在进入大学后很快发生了质的改变一样,现在做出的计划在你步入研究生生涯或进入公司后,经历过一些其他事情或了解更多信息时,也有可能发生质的改变。所以,你现在的计划真的会在未来原封不动地实现吗?恐怕很值得怀疑。  所以,凡事还是应该给自己留有余地,放下焦虑,为未来设计之门留下一条选择的缝隙。  纸船派——因为太过茫然而挣扎  纸船派与箭派恰恰相反,他们的目标则过分不确定。“老师,我做什么好呢?”以此作为开场白的谈话会让我也陷入尴尬的境地,不知如何回答。这时,我通常会反问道:“你最擅长的事情、最想做的事情,或最喜欢的事情是什么?”  但听到的回答依然让人无语。  “嗯……怎么说呢……十分抱歉,老师,我也不知道自己最擅长做什么……”确实也是,如果知道自己应该干什么还来找我做什么。  放入小溪中的小纸船会毫无目标地随波逐流,没有确定的方向和目标。这类学生对待人生的态度也恰如这漂泊的纸船,因此我将他们称作“纸船派”。  但纸船派也并非是毫无想法的“白痴派”。他们对未来的担心并不少,有时候甚至比箭派更加深思熟虑。可正是因为想法太多或过于善变,而找不到方向。他们对未来的设计时刻变化着,一会儿一种想法,因此很难树立明确的目标,总是处于苦恼中。  纸船派因为太过茫然而辛苦。他们会担心周围的朋友们都已朝着坚定的目标做着各种准备,而自己是否在毫无意义地虚度年华?因此他们希望有导师能够为自己指明前进方向,帮自己挖掘潜能,明确指出“这样的未来怎样”。第14节:我们是否选择了正确的路(2)  但世上没有任何一位老师可以替代学生本人去设计未来的目标。  非但老师做不到,任何人也不可能替你做到,决定未来是专属于自己的事情。你的未来充满无限可能,只有自己做主判断、甄别和选择。  虽然与纸船派沟通有一定难度,但通过与他们磨合的过程,我渐渐领悟到了一些与这类学生沟通的技巧。那就是尽量让对方多说话,用心倾听,而后选择“对方最想听到的答案”建议给对方。  虽然找出对方最想听的那一句忠告十分困难,甚至从某种角度来看是一种不负责任的沟通,但效果却立竿见影。对方会眨巴着眼睛反问道:“老师,您也这么想吗?”好像自己领悟到了什么深刻道理。看到对方的这种反应,我的“沉重感”就会立即烟消云散了。反正心理咨询师也是用倾听的方式来疏导对方心情的嘛,倾听的我就是对方的一面镜子,如果对方通过这面镜子看到了真实的自己,那么我这个心理咨询师的任务也就基本完成了。  其实每个人心底都藏着答案。只是由于种种原因,这些潜藏的答案并没有被你挖掘出来而已。  纸船派最容易掉入的陷阱是懒惰。因为对目标和方式感到混乱,不知所措,索性袖手旁观,任凭事态发展,最后只能造成无力回天的局面。而懒惰一旦形成习惯,就会整日用“这样下去可不行啊”之类的心理暗示去自责,对人生方向的判断力就会渐渐麻木,最终彻底失去方向。  因此,对于纸船派来说,最重要的是行动力,将今天该做的事情,这周该完成的计划,这个月该达成的目标等等,确保能一步步完成,最终达到充实自己的效果。我的忠告是,在攀爬很长的阶梯时,眼睛不要盯着最顶端的那一阶,而是要专注于眼前最近的这一阶。一个阶段一个阶段走下去,将目标的视觉距离拉近一些,尽可能稳扎稳打,就比好高骛远容易多了。  你需要用一定的时间去直面自己  年轻人最应该有的姿态是在箭派和纸船派之间寻求一种平衡。人生并不会像箭一样朝着年轻时候设计的目标飞去,也不会像纸船一样被岁月的波流左右,最终流向一个未知地带。因此,在不断思考自己未来出路的同时,要多去体验各种不同的可能,并在遭遇变化时保持足够的变通性,即不墨守成规也不随波逐流。  无论你是箭派还是纸船派,或者处在两者之间,有一个不变的事实需要你注意,就是你需要用一定的时间去直面自己。不要介入任何事物,将父母的期待、社会大环境、朋友之间的影响等因素全部抛在脑后,正视最本真、最赤裸、最真实的自己。  “我最期待的是什么?”  “我做什么会感到幸福?”  “我最擅长做什么?”  “我是谁?”  通过不断自省从而调整你的蓝图。  人生的答案就藏在你的心中。第15节:抓住你身边的时间小偷(1)

上一章 下一章
目录
打赏
夜间
日间
设置
4
正序
倒序
因为痛,所以叫青春:当你站在人生路口
因为痛,所以叫青春:当你站在人生路口-2
因为痛,所以叫青春:当你站在人生路口-3
因为痛,所以叫青春:当你站在人生路口-4
需支付:0 金币
开通VIP小说免费看
金币购买
您的金币 0

分享给朋友

因为痛,所以叫青春
因为痛,所以叫青春
获月票 0
  • x 1
  • x 2
  • x 3
  • x 4
  • x 5
  • x 6
  • 爱心猫粮
    1金币
  • 南瓜喵
    10金币
  • 喵喵玩具
    50金币
  • 喵喵毛线
    88金币
  • 喵喵项圈
    100金币
  • 喵喵手纸
    200金币
  • 喵喵跑车
    520金币
  • 喵喵别墅
    1314金币
网站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