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经典案例揭秘:都市变态心理解析-4

你一定是这样长大的——当你饥饿时,你的父母会问你:“好像你饿,吃点零食吗?”而不是“我是你的妈妈,我要你吃这些零食!”因此,你从小就学会了尊重自己的需要,你留心自己对食物的需要,饿的时候,你会及时补充食物,而一旦吃饱了,马上就停止,你没有任何的思想包袱。而工作或生活中,你总能理智地处理突然的变故。  *建议:可能连你自己都不觉得你对食物有这样理智的态度,保持你的良好习惯吧!  27分以上  你面临另一种危险——你是一位食物迷恋者。  如果你新陈代谢很快,你仍然可以放开大吃而不用担心长胖,但大部分情况下,你会因为吃得太多而发胖。  大部分女性都会利用进食来满足自己潜意识里的某种需要,有些人习惯性地逃避想吃却担心体重增加的矛盾,有些人情绪高涨或低落时,她们通常会大量地进食;而有些人在情绪正常的情况下倒比平时吃得更多了,还有些人因为吃得太多而不知道自己饿不饿。  *建议:你可以记录一下一周内每次进食的内容,阻止自己疯狂地进食也会让你不至于肥胖。  另一种有效的方法是,当你特别想吃东西的时候,让自己忍耐半个小时,然后再问自己你真正需要的是什么?你可能只想和朋友闲聊或透透气而已,即使都不是,你一定也不会像刚才那么渴望吃东西了。  第66节:奇怪的布丁味(1)   奇怪的布丁味  她曾患有慢性再发化脓性鼻炎,后来就完全丧失嗅觉,但最近她总会感觉到一种烧焦的布丁味。  L小姐30岁,在一家工厂总经理的家里做全职的家庭教师,曾患有慢性再发化脓性鼻炎。近来,她完全丧失嗅觉,而且持续受到一两种主观嗅觉的纠缠。另外,她感到非常疲劳,头有沉重感,食欲不振,办事效率低。对于这些症状,主治医师无法从医学上解释,于是转给心理医师来治疗。  心理医师初步认为,她患的是歇斯底里症,并表现出相当明显的一般痛觉缺失,但未丧失触觉感,大致的检查(用手)没有显示有视野的局限。她鼻腔内完全缺乏痛觉,也没有反射。虽然触压敏感,但作为感觉器官,它对特殊的刺激和其他刺激(如氨或醋酸)没有适当的感觉。那时她的化脓性鼻炎正处于好转时期。  依照治疗经验,他认为L小姐的抑郁可能受到创伤的影响,通过一定的方法,应该可能发现主观性嗅觉出现的一个客观经历,这个经历也许就是个创伤,使她记忆中出现象征性的反复嗅觉感。这个预见很快得到验证。  问她什么样的嗅觉一直使其烦恼时,她答道:“一种烧焦的布丁味。”因此,只需要假设烧焦的布丁味实际上在她的经历中发生过,且正起着一种创伤的作用。把嗅觉选作创伤记忆的象征物是不同寻常的,但对这种选择的解释并不困难。该病人患化脓性鼻炎后,她的注意力特别集中在鼻子的感觉上。   医师决定对她尝试催眠术时,L小姐没有进入催眠状态,因此医师只是在她处于与平常稍稍不同的状态下对她做全面分析的。  她的眼睛始终闭着,面容有些僵硬,手脚不动,医师问她是否能记起第一次闻到烧焦的布丁时的情形。   “哦,是的,我完全知道。大约两个月以前,在我生日前两天,邮递员送来一封信,我从邮戳及其笔迹看出是来自我母亲那里。我正想打开看,孩子们冲到我面前,从我手中抢去了信并叫嚷着:‘不,你现在不能看信,你必须在生日那天才能看,我们为你保存着。’这时突然有一种强烈的气味,是孩子们做的布丁变焦了。从那以后,我总是被这种气味纠缠着,整天存在,当我不安时气味更强烈。”   “你很清楚地看到你眼前的情景吗?”   “和真的一样,就好像我正在经历着。”   “什么事使你如此不安?”   “因为孩子们对我这么有感情,我很感动。”   “她们不是总这样吧?”   “是的,但在我收到母亲的信时是这样的。”   “我不理解为什么孩子们的感情和你母亲的信之间存在对立,你认为似乎是什么原因呢?”   “我想回到母亲那里,但想到要离开可爱的孩子,我感到很悲伤。”   “你的母亲有什么事吗?她是否感到孤独而叫你回去?或者她生病了,或者你正期待着她的消息?”   “不,她不是很健壮但也没有生病,她的一个朋友和她住在一起。”   “那你为什么非得离开孩子?”   “我不能再在这所房子呆下去了,房主、厨师似乎都认为我把自己放在高于我的位置上了,他们联合起来跟我捣鬼,向孩子的祖父说我的坏话。当我向孩子的父亲和祖父抱怨时,我没有从他们那里得到我期望的支持。因此我通知总经理(孩子的父亲)我要辞职,他很友善地劝我在做决定之前,最好再考虑一段时间。那时我也不知道该怎么办,虽然我应该离开这所房子,但我现在还呆在这里。”   “除了你依恋孩子以及孩子们喜欢你之外,还有什么其他特殊的事吗?”   “是的,孩子们的母亲是我母亲的一位远房亲戚。我在她死前保证过,我将会竭尽全力照顾两个孩子,我不会离开她们,我将代替她们母亲的位置。但是我的通知却毁了这一保证。”  谈到这里,L小姐的病因似乎得到了合理的解释,然而医师觉得应该还有其他更深层的原因。比如L小姐和男主人的关系,医师猜疑着问了她。   她用通常说话的简短方式回答道:“是的,我想是真的。”  “但如果你知道自己爱上了男主人,为什么不告诉我?”   “我不知道,或者说我不想知道,我想把这想法从我的头脑中驱走,不再想它,我觉得最近成功了。”   “为什么你不愿承认这种倾向,你对爱上一个男人是否感到害羞?”   “哦,不,我不是不合情理地过于拘谨,我们毕竟不能不对自己的感情负责,令我沮丧的唯一原因是他是我的男主人,我为他服务,并住在他的房子里。我感到对他不像对其他人那样有完全的独立性。我只是一个穷女孩,而他是出身于一个好家庭而又如此富有。如果在这点上有任何想法,人们将会取笑我。”   现在,她毫无抵抗地道出了这种想法的缘由。她说,最初几年她在这所房子里生活得很愉快,行使着她的职责,没有任何非分之想。然而,有一天她的男主人,一位严肃的、工作过度的、行为保守的男人开始与她谈论起有关孩子们养育方面的事,他随意而又热诚地告诉她,在照顾两个失去生母的孩子上,他是这样地依赖她。当他说这话时,他意味深长地看着她……就在那一刻,她爱上他了,她甚至沉迷于因这次谈话而令她憧憬的希望中。但是,当这种情形没有进一步发展,她没有等到第二次这样亲密地交流看法时,她决定放弃她头脑中所有的想法。她完全同意我的观点,即她在与男主人谈话时见到的男主人的样子,可能是出于他对亡妻思念的一种表示,她非常清楚地认识到她对男主人的情感不会得到任何回报。  第67节:奇怪的布丁味(2)   医师期待着这次讨论会使她的情况发生根本改变,但到目前为止,并没有好转。她继续精神低落和抑郁。与此同时,医师对她进行了水疗。在治疗期间,她在早晨感到精神有些振作,而烧焦的布丁味没有完全消失,但出现的频率减少,强度减弱。她说现在只有在她非常不安时才出现。这种记忆象征物的持续存在使医师怀疑除了这一主要的事情之外,还有附属于此事的、意味着许多小创伤的事件,因此医师寻求其他可能与烧焦的布丁有关的事,深入到与这个家庭矛盾有关的事情,如孩子祖父的行为等。这样做时,烧焦的味道日益消退。这期间因她的鼻部疾病的复发,治疗中断了相当长的时间。这时发现了她有骨疽。    再一次诊疗时,她说在圣诞节那天收到了男主人和家里的厨师等人的许多礼物,好像他们都很急切地要补偿对她的伤害,扫除最近几个月中她与他们之间冲突的记忆,但这些良好愿望的表示并没有对她产生任何影响。当医师再次询问烧焦的布丁味一事时,她说已经完全消失了,但又被另一类似于雪茄烟的味道困扰着,她认为这种味道也早就存在,但过去被烧焦的布丁味压倒,现在这种烟味又冒了出来。医师对这样的治疗结果不是很满意,这纯粹是对症治疗:我去除了一个症状,却又被另一个症状取代。因此,医师毫不犹豫地用分析方法清除这种新的记忆象征物。  但是这次她不知道这种主观嗅觉感来自何处——在什么样的重要场合才具有这种感觉。她说:“我们房子里的人每天都要抽烟,我确实不知道我注意的气味与某些特殊的情景有关。”当时医师坚持认为她应该试着在手的轻压下回忆有关的事。她的记忆带有可塑的、生动形象的性质,她属于视觉类型。于是,在医师的坚持下,她面前逐渐开始模糊而零星地显现了一个画面,那是在房子的餐厅里,她和孩子们等两位男主人从工厂回来吃午饭。   “现在我们都围坐在餐桌旁,两位男主人、女管家、孩子们和我,但似乎每天都是这样的。”  “你继续注意这个画面,它将会进一步展开,变得独特。”  “是的,有一位客人。那是个总会计师,他是一位年长的男人,他非常喜欢两个孩子,好像孩子们是他的孙女一样,而且他经常来这里吃午饭,这也没有什么特别的。”  “耐心点,就继续观看这个情景,必然会有某些事发生的。”  “没有发生任何事。我们起身离开桌子。孩子们说‘再见’,与往常一样我们一起上了二楼。”  “然后呢?”  “现在我记起来了,有一个特殊的情景,即当孩子们说‘再见’时,总会计师想要去吻她们,我的男主人突然发怒,竟然向他吼叫:‘别吻孩子!’我感到我的心被刺痛,当时两位男主人正在抽烟,而这种雪茄烟味就印在我的记忆中了。”  因此,这是第二次,而且是印象更深的一次情景。和第一次一样,它起着一种创伤的作用,而且留下了事后回忆的象征物。但这种情景造成什么样的结果呢?   “这两个情景哪一个发生的较早一些?是这一个还是烧焦的布丁?”我问道。   “我刚刚告诉你的这个情景发生的早一些,大约早两个月。”   “那么为什么在孩子的父亲阻止那位客人时,你感到刺痛?他的责备不是针对你的。”   “对一个好朋友这样做是不对的,再说他还是一位客人。他本可以平静地说。”   “所以这是否只能说是一种伤害你的粗暴做法?你对他的做法感到窘迫吗?或许你可能想,他为这样一件小事就对老朋友如此粗暴,如果我是他的妻子,他更可以对我这样了。”   “不,不是这样。”   “但肯定和他的粗暴有关,不是吗?”   “是的,当别人吻孩子时,他一向都不高兴。”    紧接着,在医师的手的压力下,第三个情景,然而可能是更早的情景出现了。这是真正起创伤作用的情景。早在几个月前,有一位认识她男主人的女士来拜访他们,在她离开时,吻了两个孩子的嘴。当时孩子的父亲在场,克制自己没有对这位女士说什么,但当她离开后,他把恼怒发泄在可怜的家庭教师身上。他说任何人若是吻了孩子的嘴,他要追究她的责任,她有责任制止。如果她允许别人这样做,她要为自己的失职感到羞愧;如果这样的事再次发生,他将把哺育孩子的责任交给其他可以信赖的人。这事发生在她仍认为他爱她的时候,她正期待着他们第一次谈话的再次出现,而这件事粉碎了她的希望。  第68节:奇怪的布丁味(3)   她对自己说:“如果他能这样突然地对我发怒,为这点小事而这样威吓我,更何况我对此没有丝毫的责任,以后我难免会有差错,他可能不再对我有热情。”当总会计师欲吻孩子时受到孩子父亲的责备,这显然令她想起了这一情景。    在这次分析的两天后,L小姐再次来到医师这里。医师不禁问她什么事使她这么高兴。她好像变了另一个人,微笑着,昂着头。医师当时想了一会儿,认为她已成为总经理的未婚妻,但猜错了。   她否定了医师的想法,说道:“没发生什么事,你不知道我的情况,你仅仅在我生病和忧郁时看到我,现在我一直很快活。昨天早晨当我醒来时,已不再觉得有精神负担了,从此以后,我感觉很好。”   “那以后你怎么想?”   “我知道自己已没问题了,我不要自己再为过去而不快乐。”   “那么你现在会与佣人们很好地相处吗?”   “我想我的过分敏感大多与那件事有关。”   “你仍爱着你的男主人吗?”   “是的,当然是这样的,但这不会造成什么差别。毕竟我可以有自己的想法和情感。”   然后医师检查了她的鼻子,发现她对疼痛敏感,几乎完全恢复了反射的兴奋性,她也能区分不同的气味,但是不太肯定,而且只能区分强烈的气味。   这一治疗过程持续了整整九个星期。四个月后,一次偶然的机会,医师在一个避暑胜地遇到了这个病人,她精神很好,已保持了康复的状态。  解析  这是精神分析大师弗洛伊德的一个诊疗案例,本案例中的L小姐名叫露茜,被诊断为患有歇斯底里症。她完全丧失嗅觉,而且持续受到一两种主观嗅觉的纠缠,但是这些症状并不符合病人的生理特征。弗洛伊德在本案例中使用了按压法或称集中注意法,即让病人斜卧在躺椅上,放松全身肌肉,闭上眼睛。弗洛伊德把一只手按放在她的前额,叫她注意一个特殊症状,回忆与这个症状有关的经历,告诉她这样可以回忆起每件往事。病人把意识不到的心理创伤事件逐个回忆出来,宣泄了被压抑的感情从而消除症状。在对L小姐的治疗过程中,弗洛伊德用此法引出了三个创伤情景,最终使病人恢复健康。按压法后被发展成精神分析中最重要的自由联想技术。   整个分析过程如下:L小姐照顾两个没有母亲的女孩子,在与男主人的相处中她爱上了男主人,憧憬着与男主人进一步接触。可是有一天男主人却责备了露茜小姐,原因竟然是她没有阻止一位女客人亲吻两个孩子。这使L小姐很伤心,压抑了她对男主人的爱。这是最根本的创伤,它引发了第二个和第一个创伤情景;过了一阵子,有一位客人到家中吃午饭,临走时想亲吻两个孩子,结果男主人对这位客人发火,这令L小姐想起了第三个创伤情景。当时男主人正在抽烟,于是雪茄烟味成了记忆象征物,这就是第二个创伤情景;接下来她想离开这个家和她的母亲生活在一起,一天她收到母亲的信,而此时她感受到两个孩子对她的依恋,L小姐不想走。两种对立的情感在收到信时上升为创伤,这时候两个孩子做的布丁烧焦了,于是烧焦的布丁味成了记忆象征物。它掩盖了雪茄烟味,成为第一个创伤情景。为什么在创伤情景中,L小姐只是选择了气味作为一种象征物?弗洛伊德认为正是在那个时候,她的鼻子再次患重伤风,以致不能闻到任何气味,然而当她处于不安状态时,她觉察到了烧焦的布丁味或雪茄烟味,这突破了她器质上失去的嗅觉感。通过三个创伤情景的揭示,L小姐认识到了她对男主人的情感。她爱着男主人,然而她的感情是不会得到回报的,她对男主人的爱只是一厢情愿罢了!最后她抛弃幻想,重新回到真实的生活中。  分析过程中第一个创伤情景到第二个创伤情景的转换显得非常关键,第一个情景之后,似乎已完成了对病人主观嗅觉的分析,已弄清原先有一个客观的感觉,这个感觉与一个经历中的小场景密切地结合起来,而两种对立的情感在相互冲突着:即她后悔要离开孩子们和促使她下决心离开的一种轻视。她母亲的信并没有要她离开,而是她自己打算离开这里,与母亲呆在一起。两种情感的冲突在信来到时上升为一种心理创伤,而气味的感觉与这种创伤联系起来,保留下来成为其象征物。  第69节:奇怪的布丁味(4)   但是,弗洛伊德并不满足于这个解释。它虽貌似有理,但遗漏了一些事,即为什么这些不安和这样的情感冲突一定导致歇斯底里,而不是其他疾病?为什么所有这些事没有保持在正常的精神生活水平上?换句话说,什么是发生转换的合理理由?为什么她不是在头脑中回忆发生事情的生活场面本身,而代之以她所选的感觉作为回忆往事的象征物?如果我们在治疗一个慢性歇斯底里患者时,其转换机制是习惯性的,那么上述这些问题则可能就是过于好奇和多余的。但就是这个创伤,或者就是这个令人烦恼的小事使L小姐患上了歇斯底里。   从相似的病例分析中知道,在第一次患歇斯底里前,必须有一个基本的条件:即有意地压抑意识中的一种观念,并排除在联想性的矫正之外。弗洛伊德认为这种有意识的压抑也是全部或部分兴奋总量转换的基础,与心理联想分开的兴奋总是较易沿着错误的通路趋向躯体的运动感觉。压抑本身的基础可能就是一种不愉快的情绪。这种被压抑的观念和构成自我的占优势的许多观念之间出现不相容,而被压抑的观念则以逐渐成为致病性因素的方式进行反击。   因此,弗洛伊德从L小姐已屈从于歇斯底里转换这点而推测到在创伤性的决定因素中,可能存在一个她故意要隐瞒和尽力要忘却的因素。倘若把她对孩子的喜爱以及她对这所房子里其他成员一些事情的敏感综合在一起,则只能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她爱上了她的男主人。这时候,弗洛伊德十分大胆地向病人做出这一解释,对她说:“我不认为你的情绪的所有理由都和孩子们有关,我相信你爱上了你的男主人,即总经理,尽管你自己可能不觉察这一点,但在现实生活中你则暗暗希望能代替她们母亲的位置。由此,我们必然想到在你与佣人们平静地生活了这么多年后,现在你却对他们产生敏感。你怕他们窥探到你的希望并取笑你。”正是这句问话逐渐打开了L小姐内心的隐秘。  歇斯底里症(Hysteda)又称癔症,这是一种古老的疾病。两千多年前希腊人认为此病是由子宫位置的移动引起的。歇斯底里症是一种包括各种生理症状的障碍,患者通常表现出盲、聋、不能行走或使用手臂等,但其症状缺乏病理解剖学和病理生理学的基础;受暗示性高,其症状可因暗示而发生、加重、减轻或消失;而且大多数患者从他们的症状中获得了继发性好处,如同情、关心、钱财上的帮助等。甚至有些患者的病情可能主要为残废带来的利益所激发,对几乎所有的患者,继发性的好处可使病期延长;患歇斯底里症的人发病前多有心理社会刺激,起病急骤。   歇斯底里症的治疗主要是引导患者详细讲述与歇斯底里症状发作相关的激发性生活事件,宣泄他们的情感,通过解释使患者明了此病的发生并非由躯体疾病引起,而是心理因素所致;然后用暗示或其他手段进行治疗。   过去可以任意地下歇斯底里症的诊断,当前歇斯底里症减少的一个原因是医学诊断技术的进步,能查出以前未知的一些疾病。有些曾被认为是歇斯底里症的症状,实际上是实实在在的器质性疾病的早期表现。因此,现在大多数诊断者在下歇斯底里症结论前,都坚持要病人做最细心的身体检查。  第70节:她审判了自己(1)   她审判了自己  在听到“天使”、“蓝色”、“男人”、“邪恶”等词时,她会有异常激烈的反应。当医生讲出自己的推断时,她暴跳如雷,激动异常,然而两个星期后,她完全恢复,出院了!  有一位中年妇女居住在精神病院里,精神科医生像往常一样,询问她的既往病史,做各种检验和体格检查,她被诊断为压抑性精神分裂症。大多医生对她的预后感到很不妙,但有一位心理医师把她置于自己的护理之下,对她持有一种特殊的情感态度。他完全不同意那个可悲的预测,因为他认为精神分裂症只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所有的人都是相对意义上的“疯人”,只是这位妇女更特别些罢了。当然,这位医师查看了她的病历,但并未发现病因。  那时候医师正忙于一个有关通过词语联想测验进行诊断的研究,便让她接受联想测验,用了很多的单词让她反应,发现有一些词语对她产生很大干扰。最大的一次干扰是由单词“天使(angel)”引起的,还有“蓝色(blue)”、“男人(man)”,像单词“固执(obstinate)”则完全没有引起反应,随后引起干扰的词,有“邪恶(evil)”、“富裕(rich)”、“钱(money)”、“亲爱的(dear)”、“结婚(to marry)”。  这女人的丈夫是位既有钱又有地位的人,显然她生活得蛮不错。就有关她的得病原因及相应情况,医师曾询问过她的丈夫。与其妻子一样,他能说的也只是抑郁状态大约出现在她最大的孩子(一个4岁大的女孩)死了两个月之后,此外便一无所获。  联想测验碰到很多令人大惑不解的反应,医师不能把它们联系起来。你常常会陷入这类情形,尤其是在你不经常作这类诊断的时候,你得先向测试者问一些不相关的语词。如果你就最强烈的干扰直接提问,你将得到错误的回答,所以你最好用较少伤害性的语词来开始你的提问,这样就可望得到诚实的回答。  医师问:“那么‘天使’呢?这个词对你有某种意义吧?”  她回答说:“当然,那意味着我失去的孩子。”说完便嚎陶大哭。  当这场风暴平息之后,医师又问:“‘固执’这个词意味着什么?”  她说;“什么意义也没有。”  但医师说:“这个词引起了大的干扰,这意味着它与某事有联系。”医师猜不透究竟是什么事。于是便问“邪恶”这个词,但从她嘴里什么也没有得到。这里有一种极为否定的感情,表示她拒绝回答问题,医师继而问到“蓝色(blue)”。  她说:“那是我那失去的孩子的眼睛。”  医师说:“你对那眼睛有特殊印象吗?”  她说:“当然,这孩子刚生下来时,那眼睛是多么蓝啊!”  这时医师注意到她脸上的表情,继续问:“你为什么变得不安起来?”  她回答说:“她的眼睛的颜色像另外一个人,和我丈夫的并不一样。”  紧接着又问:“‘男人’意味着什么?”她似乎有些犹豫。  医师问:“那‘男人’有什么使你烦恼的?”  几番犹豫之后,她终于泄露出事情的真相。事情终于清楚了,原来这个孩子的眼睛与她从前一个情人的相像,医师最终从她心底里探出了秘密。  在她(‘G’)居住的小镇上,有一位很有钱的青年人K。他是一位工业家之子,相貌出众,也很有才华,这个青年的家庭是贵族,社会地位很高,这一切使得他成为小镇上的中心人物,更是邻近地区姑娘们都感兴趣和青睐的对象,姑娘们都想嫁给他:当然‘G’也不例外。可是她的家庭虽富有但并不显要,与K的条件不能相比。但是由于她长得很漂亮,是一个标致的姑娘,一心认为赢得他青睐的机会很大,或许有嫁给他的运气。她心中深深地爱着K,希望着这份感情有所回报。可是后来她发现他表面上看去对她并无好感,比较冷淡,情感上没有回应,似乎没有联姻的可能。她的心里暗藏着这份感情,一直没有向K表达出来。她家里的人对她说:“你为什么老想他呢?他是一个既有钱又有地位的人,他不会看上你的,他怎么能娶你呢?你还是不要想他了。J先生倒是一位不错的人,他很喜欢你,而且他各个方面都很优越,为什么不嫁给他呢?”在矛盾中,她最后决定割舍对K的这份情思,随父母的心愿嫁给她现在的这位先生J。婚后,她的生活一直过得很幸福,并且有了一对可爱的儿女。  在结婚五年后的一天,她儿时的一位朋友从她的家乡来看望她。她们回想过去,聊起了往事,趁她的丈夫走出房间后,她这位朋友告诉她说:“你结婚的时候,那位富有的工业家之子感到非常吃惊!你已经给那位先生(指镇上那位青年K)造成极大的痛苦。”她吃惊得很,愣愣地问:“什么?我使他痛苦?”这位朋友随即又回答说:“你难道不知道他深深地爱着你?不知道你嫁给别人后他有多么失望?”朋友的这番话使她激动万分,心潮澎湃。她原来对K产生那份深藏在心底的感情又开始波澜起伏,激荡不已。但同时她又有了一种莫名的惆怅和失落,也许是后悔当初没有向K坦白自己的感情,以致造成今天这个样子,但她还是压抑住了。从此之后,她便陷人了深深的压抑之中,不能自拔,并且严重失眠,有点轻微的精神恍惚。  第71节:她审判了自己(2)   几星期后,悲剧发生了。她住在乡下,乡下河里的水不是非常卫生,可能受到一定程度的污染。人们喝的是泉水,洗澡和洗衣服用的是河里的水。这天,她在给2岁大的儿子和4岁大的女儿洗澡,用的是河里的水。实际上这水染上了伤寒菌。她可爱的小女儿兴高采烈地在洗澡盆里玩水,手里抓着一块海绵,蘸着水玩,然后把蘸满水的海绵放到嘴上吸吮,而且一直在这样玩。她注意到小女孩在吮吸蘸满水的海绵,可是她并没有制止(她明明知道河水是脏水)。过了一会,她的小儿子嚷嚷到:“妈妈,我要喝水,妈妈,我要喝水!”她没有动,可是小男孩一直闹着要水喝,这时,她却舀给他一杯脏水,小男孩把水喝了。在伤寒病菌孕育期过去后不久,小女孩——她的掌上明珠,伤寒病发作,由于不能治愈最后死了。小男孩也病发,但是却被救活了。她就这样失去了她可爱的女儿。恰恰在这个时候,她压抑在心底里的症状急剧恶化并发作。于是她被送进医院,被确诊为压抑性精神分裂症。  为什么她会这么做呢?她这么做当然是潜意识的,也许受到了压抑症的影响。在她潜意识中,她想要得到她想得到的东西,或者她内心里的魔鬼想得到的东西。否认她的婚姻以便嫁给别的男人,结果她犯了谋害罪。她没有意识到是她杀害了她的孩了,不知道自己犯了罪。她只是把事实告诉了医师而没有得出这样的结论,她应该对孩子的死负责。因为她明知道水受到病毒的感染,有危险。这一切在她心底留下了重创的阴影。  那么现在应该采取什么治疗措施呢?她一直被注射麻醉剂来对抗失眠症,精神极度恍惚,必须有人看守她,以防她自杀,出现不必要的意外。除此之外,没有任何措施。  医师翻来覆去地考虑再三,是把她犯罪的真相告诉她呢,还是应当保持缄默。当然,这只是一个告诉她的问题,并不存在以犯罪诉讼相威胁。如果把真相告诉她,她的病情可能恶化,但不管怎么说医生对她的预后本来就不良。相反,如果她认识到她做过的事,也许还有好转的机会。  医师还是决定试一试,因此坦率地把自己通过联想测验了解到的一切都告诉她:是她杀害了自己的孩子。这么做的结果可想而知,断然指责一个人是杀人犯并非是一件小事,对于必须听取这种指责又必须接受的病人来说也是如此。在对一切可能发生的后果做好准备以后,医师真的告诉了她。听了这些话,她勃然大怒,大发雷霆,坚决否认是她杀死了自己可爱的孩子。她激动异常,几乎无法控制,她的情绪犹如暴风骤雨般爆发出来,似有雷霆万钧之势。后来,她终于能够平静下来了。可是令人惊讶的是,一段日子之后她竟然正视了现实;两个星期后,她完全恢复,竟可以出院了。真是奇迹!  命运对她的惩罚己经够重了。虽然她并没有意识到是她自己亲手杀死了自己的孩子,但仍恍惚意识到自己是有罪的,在潜意识中处于一种罪恶感的状态。医师觉得,她应该回到现实,在日常生活中赎罪,这才有意义。她在出院时是带着沉重的负担离开的,她不得不如此啊!失去孩子对她来说已经够惨了,而赎罪行为早在她患了压抑症并被监禁在医院里时就已经开始。她已经审判了她自己。  这位医师后来暗中查访她五年,她的病从未复发过。那种压抑在心理上是适合她的,她是一个谋杀犯,在别的情况下,她本应受到死刑惩罚。她被送进了疯人院而不是监狱,通过让她的良心承担起巨大的重负而遭到惩罚。医师实际上把她从另一种惩罚(即疯狂)中救了出来。因为,假如一个人接受了自己的罪孽,他就能带着这罪孽生活下去;如果一个人不能接受它,他就应该为不可避免的种种后果而备受痛苦折磨。  解析  这是一个压抑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典型案例,文中的这位医师就是精神分析大师荣格。荣格通过词语联想,揭示了病人通常用医疗诊断方法挖掘不出来的潜意识心理机制,就是这种心理机制导致了患者的疾病。所谓词语联想侧验,是一种用来探究和分析人的心理机制的方法,是把预先准备的词汇表里的词语一个个地读给被试者听,并且要求对方对首先打动他的那个词语作出反应。选用相关的词语刺激被试,通过被试的反应(行为、语言、情绪等)来分析被试的心理,有人格障碍的被试,在联想时会出现一些带有情绪联系的回忆或意念,因而造成不同的反应,不是反应时间过长就是不反应。这表示,这个词触及到“情结”的要害之处。患者之所以会产生古里古怪、不合逻辑的应答或情绪反应,原因就在于这个词引起了患者潜意识中不愉快或不道德的内容。  第72节:她审判了自己(3)   荣格通过词语联想测验,发现人有种种“情结”。荣格认为情结是个体潜意识中一组组心理内容的聚集,就像完整人格中彼此分离且独立自主的一个个小人格。它有自己的驱力,可以强有力地控制一个人的思想与行为。精神症状既然根植于情结之中,词语联想又能发现隐藏于患者身上的情结,使患者重新恢复健康。  在这个案例中,荣格就是利用了词语联想的方法:为了弄清楚病人潜意识当中到底发生了什么事,存在着哪种情结,通过词语联想的方法,让被测试者做出反应,发现了患者患病的心理渊源:患者一直暗恋K,当得知K也一直爱着她时,又由于自己与别人结了婚而深深地伤害了K,她无比后悔,精神陷入无比压抑的状态。她内心非常想摆脱她既成事实的婚姻,但是这是不可能之举:她心中的怨恨在潜意识中不断积压,以至于在某种场合下不由自主地发泄出来,对怨恨的对象产生报复。这种举动恰巧伤害了自己的亲生骨肉,这无疑是雪上加霜,在内心深处烙上了永远也抹不掉的罪孽,以至于自己无法承受这沉重的压力,精神完全崩溃,成为一个严重的压抑性精神分裂症患者。  荣格认为,在精神方面有疾病的人到医院来就诊时,都有一些没有说出来、一般人不知道的故事;荣格觉得,只有找出这些纯属个人的故事之后,对病人的治疗才算是真正开始。这些故事是病人心中的秘密,是让她撞得粉身碎骨的岩石。要是能知道这些私藏的故事,就等于掌握了治疗的关键,所以医生的职责就是弄清这些病人心中的秘密。在大多数情况下,只是探讨意识的材料还不够,有时候进行联想测验可能理出一条道路,对梦境进行解释或与病人进行长期而耐心的接触也有同样的功效。在治疗上,大多数是从病人的整体而不是单从症状着手,我们必须注意深刻触及整个人格的种种问题。  通常的药物治疗只能对生理机能起作用,而存在于患者潜意识中抹不掉的罪孽的烙印永远威慑着她的心灵,这样就不可避免地影响到生理病变。荣格利用词语联想从患者潜意识中挖掘出患病的症结,并且明确告诉病人这一原因,引导病人去正视现实,从而把患者拉出深渊。  当然,药物治疗是必不可少的,但揭示病症的心理学背景也是至关重要的。这也就是荣格成功地把分析心理学引入精神医学,对精神医学领域的发展作出的重要贡献。  第73节:因追星精神分裂女孩(1)   因追星而精神分裂的女孩  为能与自己的“男友”日夜相处,她选择了弃学回家听张国荣的歌曲,并选择“闭关减肥”,以期有朝一日能与张国荣相会。  因自己暗恋的“哥哥”(张国荣)自杀,巴南区南泉的17岁少女林敏弃学回家,把自己关在屋里两年足不出户。  林敏一直以“哥哥”为偶像,追星多年。平常心情不好的时候总是听他的歌排解心中的不快。两年前,林敏升入初三,恰逢学校调班,平时成绩不怎么好的她意外地被调到一个好班。由于作业多、压力大,每天回家她都沉着脸。那段时间,她休息的时候总是听张国荣的歌,一个人关在屋里也不和爸爸妈妈说话。  2003年4月1日晚,张国荣跳楼自杀。没想到,知道消息的第二天,林敏就向母亲提出辍学的请求,称自己承受不了学习压力,“如果你强迫我上学,我就死给你看。”见此,刘女士无奈答应她在家。哪知道,自打她走进自己的小屋,竟两年足不出户,不管什么人来找她,都说不见。刚开始,她还出来和家人一起吃饭,后来饭都不出来吃了,没办法,妈妈只好把饭送到小屋的门口,如果需要什么东西的话,林敏也只是从屋子里递出一张纸条来。  邻居说,每天都能听见她在屋子里放张国荣的歌曲,有时同一首要放近百遍。  林敏回家初期,也只是关在屋里听歌,然而时间久了,行为渐渐变得异常——她羞于照镜子,甚至让母亲把屋子里所有家具上的玻璃都卸了下来。原因是她怕自己太丑,以后无法与张国荣相会。  “她要我帮她做的唯一事情,就是每隔一个月买一次减肥药。”林敏的妈妈回忆,从一年前开始,林敏就不再和她说话,只是每到月底就交给她一张条子,上面写着要买的减肥药的品牌和数量。如果不满足她的要求,林敏就绝食。  为达到减肥的目的,林敏除按时服减肥药外,还把作息时间颠倒——白天酣睡,晚上自娱自乐,有时还一个人在屋里或笑或哭。她最大的愿望就是有朝一日能与张国荣相会。她说要变漂亮了,才敢去见张国荣。  林敏的妈妈在无计可施之下,请来了心理医生蒙教授,但林敏拒绝见医生,也不愿同母亲交流,最后在邻居张大婶的不断劝说之下,她答应了与医生对话,但要求在门背后和医生交流。为不让林敏有腻烦心理,蒙教授接受了她的谈话方式。  林敏告诉医生,张国荣是她暗恋的偶像,他的死如晴天霹雳打乱了她的生活。她在课堂上无心听课,为他偷偷流泪。而当她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亲人时,得到的却是冷嘲热讽。于是,为能与自己的“男友”日夜相处,她选择了弃学回家听张国荣的歌曲,并选择“闭关减肥”,以期有朝一日能与张国荣相会。  解析  从症状分析,林敏因追星而患上了精神分裂症。  林敏喜欢张国荣,并把他当作自己的“男友”,这种追星行为在青少年中并不奇怪,是很常见的追星族。但当她闭门不出,颠倒作息时间,整日听偶像的歌曲,并对自己的形体容貌产生极度的自卑之时,就已经有些过度了。愈演愈烈,最终,林敏完全失去了自我,情绪失控,时哭时笑,不能和外界进行交流,陷入了自我的幻想之中。  林敏对张国荣的迷恋,一方面是来自于青少年对于流行明星的普遍崇拜,而另一方面,张国荣实际上充当了林敏心情抑郁时的抒发对象。在她升入初三并调班后,学习压力骤然加大,从父母那里,她无法得到理解和支持,于是转而向自己的偶像倾诉,借助于听歌、想像,来排解自己内心的压抑和不快,正是此时她对于张国荣的迷恋开始疯狂起来。不巧的是,张国荣于当年自杀,这让她失去了唯一的精神支持,本来学习压力很大,不愿去学校,害怕去上课,这一突然事件更是让她无心于课堂。当其向自己的父母袒露内心的想法时,其实是在向父母求助,如果父母此时能给林敏正确的引导,开导她,并帮她走出学习压力和偶像之死带来的双重阴霾,而不是嗤之以鼻、冷嘲热讽,那么林敏也不会采取“退学”、“闭门不出”这种极端的方式。从林敏抑郁情绪的来由来看,其根源并不在于追星,而在于学习中的压力,因此,她此后的行为可以说是一种逃避,逃避学校,而沉浸于自我与偶像的世界之中。很遗憾,林敏的父母在此刻依然没有采取正确的教导方法,而是纵容、妥协,此后就是一味的退让,最终导致了林敏精神失常的严重后果。  林敏的案例不仅让人想起最近炒得沸沸扬扬的一件事情:兰州一名28岁的女子林鹃苦追偶像12年,发誓“不见刘德华,今生不嫁人!”家人为其梦想倾家荡产,父亲甚至要卖肾筹钱以满足女儿的心愿。  据林鹃讲,喜欢上刘德华,源于1994年2月一个晚上的梦。当晚,林鹃梦见自己的房子里有一张刘德华的照片,照片上左右分别写着:你这样走近我;你与我真情相遇。正是由于这个奇怪的梦,使得当时只有16岁、正处于花季年龄的林鹃喜欢上了刘德华。12年后的今天,林鹃回忆起当初的这个梦时,依旧那么清晰。而在做这个梦之前,虽然她周围的同学都喜欢追星,但她却只知道好好学习。那时她不仅学习成绩在班里名列前茅,而且还是优秀班干部。  从那以后,12年里,刘德华的影子几乎出现在她的每一个梦中。林鹃昼思夜想,失眠、吃不下饭,甚至把自己关进房子里,不与任何人说话。每天除了欣赏刘德华的电视演唱会外,就是从各种娱乐杂志上剪贴刘德华的相片。她不仅荒废了学业,而且断绝和男女同学的联系。在这12年里,林鹃多次给刘德华写信,甚至去北京通过文化部给刘德华转交她写的信,但她等到的却是失望。林鹃最大的愿望就是能够和刘德华见一面,并得到他的签名。多次努力失败后,林鹃的精神处于近乎崩溃的境地,多次有过轻生的念头。  第74节:因追星精神分裂女孩(2)   早在1997年9月,林鹃的父亲就四处筹借了1万元钱,让林鹃跟随旅行社去香港寻找刘德华,但因为旅行社当时的时间安排十分紧张而未能如愿。2004年10月,刘德华在北京举行个人演唱会时,她的父亲又东凑西借了5000元,让林鹃去北京工人体育馆观看,虽然当时林鹃买到了第11排的甲票,但她还是没能靠近刘德华。2005年9月,家里在已经债台高筑的情况下,为了实现她和刘德华见面的心愿,不得不把在山字石附近不足40平方米的住房卖掉。同年10月,林鹃拿着卖房子的钱跟随一家旅行社第二次到香港去找刘德华。虽然这次在一位香港的士司机和“华仔天地”歌迷会的帮助下,找到了刘德华的居住地,但令她失望的是,刘德华并不在家,她只好将自己的信件留给了刘德华的邻居请其代为转交,但她至今都没有收到刘德华的回信。不过让林鹃欣慰的是,她第二次去香港时,“华仔天地”歌迷会吸收她为该会会员。今年1月份,林鹃办好了去香港的“港澳通行证”,准备于4月份第三次去找刘德华,父母目前正为给她凑足费用而奔忙。  林鹃的母亲由于体弱多病一直没有工作,67岁的父亲是中学退休教师,每个月1900元的退休工资,不仅要维持一家人的生活,还要还因女儿追星而欠下的账。提起女儿,心力交瘁的林母几乎要瘫倒,她说,现在家中唯一值钱的东西就是林鹃用来看刘德华演唱会的25英寸彩电。起初,林鹃的父母对女儿的这种痴迷行为多次进行劝说,但他们的苦心不仅没有得到理解,反而被女儿误解,与女儿产生了很深的隔阂。看着每天精神恍惚的女儿,他们的心在滴血,于是他们不得不将对女儿的劝说变为支持。现在,两位老人所承受的不仅仅是高额的债务,还有女儿后半生的生活压力。因为林娟自16岁以后,生活中的一切就是对偶像的崇拜和思念,她完全荒废了学业,而且林鹃曾对父母说过:“如果今生见不到刘德华,我决不嫁人,而且也没有活着的勇气和希望。”  和林敏不一样,林鹃受到了更多人的责备,因为她置父母于不顾,沉醉于自己的追星梦之中。令人庆幸的是,她后来醒悟了,因为她的偶像刘德华得知此事之后,对林鹃进行了斥责:“不正确、不正常、不健康、不孝”,并通过经纪人向媒体表示,如果他的歌迷利用不正确、不正常、不健康的方法与他见面,他绝不理会。刘德华更强调,他“最憎恶”不孝的歌迷,歌迷的家长也不应纵容孩子的过火行为,呼吁停止此行为。  在林敏和林鹃的追星案例中,其父母无一例外都表现出了对孩子的纵容。有家长认为,对于孩子的追星,家长实在是无计可施,所以只好顺其自然。但是,舔犊之爱也要有个限度,迁就过头,失去起码的原则终究是害。其实,从刘德华的训斥使得林鹃从16年的迷梦中醒来的事实,也告诉众多家长,在孩子追星这件事情上,换一个角度来思考、处理问题,或许就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有个初中男孩非常喜欢乔丹,痴迷到上课无法专心听讲,回家就翻看有乔丹的报纸、杂志,比赛一遍遍反复看,穿的用的玩的都要和乔丹一样。他母亲没有斥责孩子,而是悄悄搜集一些有关乔丹的资料,后来和孩子聊起乔丹,孩子惊奇地发现,母亲知道的有些东西竟然自己都不知道,从那以后,孩子和母亲之间的关系更加亲密,母亲还发现用偶像的事迹教育激励孩子勤奋上进,能取得更好的效果。  所以说,追星并非完全的坏事,父母不用如临大敌,但也不可姑息纵容,平等地和孩子交流,纾解孩子在学习、生活上的压力和烦恼,会避免孩子重蹈林敏和林鹃的悲剧。  第75节:抑郁而死的产妇(1)   抑郁而死的产妇  她从14岁开始最大的愿望就是有一个女儿,直到40岁终于得偿所愿。然而产后,她甚至连看都不愿看女儿一眼。从一栋高楼跳下之前她留下字条:告诉女儿,我很爱她……  M太太出生于富裕大家族,聪明而漂亮,从小就受到了良好教育,一个朋友曾开玩笑地说,在她身边站一下都能美上三天。然而当其他女孩子都在慷慨激昂畅谈未来时,成绩优秀的M太太却沉静自若地宣布,她将来要做的就是好妻子和好母亲,她从14岁(上中学)时就决定用自己最喜爱的季节“夏天”作为未来女儿的名字。进入大学后的一天,她外出购物,看到一个粉红的古色古香的碗,非常喜欢,立刻买了下来,给自己未来的女儿使用。  女儿就是M太太毕生的期盼,可学业事业都顺利的M太太,惟独这个毕生的期盼迟迟不能实现,这令她痛苦不堪。  她的第一次婚姻只维持了4年,由于没有孩子与前夫分手。不久,M太太遇到了泌尿学医师S先生,当S先生第一眼看到M太太时,就认定M太太是自己的妻子。当年,他们就结婚了。但婚后3年,她都没有怀孕,服药也无济于事。M太太只好接受现实,专心抚育S先生前妻生的儿子A。可就在这时,她发现自己可能怀孕了,于是立即跑到沃尔玛超市买了一个怀孕测试器,激动地在超市的洗手间里就做起了测试。  怀孕后,M太太表现得更加有条不紊。她在纸上写下了一件件要和未来孩子一起做的事情。当M太太在产房里挣扎19个小时生下女儿时,她已经40岁了。女儿的洗礼仪式上,M太太坚持不要朋友们送礼物,而要他们每人送她一条如何当好母亲的建议。  两天后,S先生和M太太带着女儿回到了位于湖边的红砖别墅。一周后,她的大学好友打电话问候她,却意外地听到了她闷闷不乐的声音。M太太告诉她,“我不错,只是感觉很累。”接下来,M太太用近似耳语的声音说,“我现在才知道,我并不喜欢这样。”好友问道,“你不喜欢怎样?”M太太回答:“不喜欢做母亲。”  产后的M太太,在一本爸爸送给她的褐色日记本上这样叙述了自己的感受,“一天,我醒过来,在房间里到处走动,感到疲劳。感到有人重重地敲打我的头部,我顿时心烦意乱。我的整个生活都被改变了……”  产后没多久,S先生常常发现,深更半夜M太太坐在床边,而他们的女儿正在熟睡。还有一次,M太太和女儿在沙发上睡觉,女儿滑下来了,放声大哭,S先生听到后,赶紧过去哄她,而M太太却坐在一边发呆,一副漠不关心的样子。M太太不断改变女儿的食谱,并坚持认为女儿哭闹,是别人造成的。  M太太这般表现,S先生认为是不适应,而一直帮着照顾孩子的M太太的舅妈和伯母,则认为她患了轻微的“婴儿忧郁症”。但细心的母亲却发现女儿有些不对头,她劝女儿去医院检查。但M太太坚持等到6周后的产科复查。  4月初,母亲把M太太和5周大的外孙女接来和自己同住。她发现当婴儿在摇篮里哭闹时,M太太会将她抱起,哄她入睡,但行动机械、神情茫然。这时的M太太还总是告诉母亲,邻居对她很冷淡,认为她不是一个好妈妈。4月6日,母亲陪女儿去医院复查,当医生问M太太感觉如何时,她回答:“没有希望,感觉一点也不好。”从那以后,M太太变得更加烦躁不安,每天在房子里不停地走来走去。周日早上,S先生一觉醒来,发现M太太不在身边,便立刻出去寻找,却发现M太太正从湖边往回走。当天上午,S先生陪她来到医院,这次,医生将她留在了精神科。  医院的病历显示,M太太始终要求自己,做母亲应该像做其他事情一样成功。即使坚持不下去,也不能向任何人倾诉绝望的情绪。但现实中,她还是将“自己对不能履行抚养子女的义务感到日益不安”的心里话告诉了医院的义工。  M太太在日记中写道,“我不知道该怎样向别人解释我到底怎么了,疾病让我麻木,不知哭笑为何物,不能好好吃饭,工作,照顾家人。我就像一具行尸走肉,活着对谁有好处呢?  在7周的时间里,M太太先后进了3家医院的精神科治疗,每次的程序都差不多。但是,M太太的状况日益恶化。当快要出院时,她看起来好一点了,可是一回到家里,她就和以前一模一样。当母亲再次带女儿去医院治疗时,M太太告诉医生她已经一星期没吃饭了。她说她想吃,但是,她无法咽下去。由于脱水,当天晚上她就被安排住院。这次精神病专家为她换了药,并且决定给她实施“电休克疗法”。  被认为过于暴力和残忍的“电休克疗法”一直很少使用。这种疗法是让病人在麻醉状态下接受强电流的刺激,使大脑进入短暂休克状态。没有人知道为什么电休克疗法可以缓解精神病,但这种方法确实有效。病人在2到3周要接受5到12次电击。  第76节:抑郁而死的产妇(2)   M太太就痛恨这种治疗方式。她说自己的脑子好像着火一样,第一次治疗结束后,她回到家里,爬上床,筋疲力尽。伯母爬上楼去看她,发现她痛苦地蜷缩在毯子下面,好像一个球。第二次治疗结束,M太太开始说话,开始笑。在康复室里,她喝了6杯橙汁,吃了几包饼干。S先生回忆说,在3小时里,她吃了比过去3周还要多的食物。由于电休克疗法有短时间影响记忆力的副作用,电击后,M太太一度不知道自己在哪里,也不知道自己怎么了。她不断地问S先生:“我生了一个孩子,是真的么?”但3小时过后,她又恢复了沉默。在第3次治疗后,她的病情没有多大改善,第4次治疗前,她告诉丈夫:“那会杀死我的。”  母亲节到了,母亲带了外孙女去医院看望她,她面无表情。在住院的9天里,M太太从来没有问过女儿一次。这次,直到母亲让她抱抱自己的女儿,她才伸出手臂。  M太太重新开始了电休克疗法。但是,她的体重不断减少。身高约为一米七的她,体重只有不到46公斤。每次有人问他感觉如何时,她都说:“我已不会康复了。”M太太认为这是上帝在惩罚她,她在日记上列举了自己的罪恶,她写道,小学时,她曾撒过谎;中学时,她把一个切开的青蛙扔到同学身上。每天晚上,M太太的父亲坐在她身边,给她按摩双脚,和她低声说话,就像她小时候那样。他鼓励她,“你会康复的,一切都会过去。”  在医院治疗了19天之后,M太太要出院了。出院前一天,她向邻居要一把枪。她说是送给S先生的,因为S先生喜欢打猎。邻居不同意,打电话叫来了S先生。S先生说,他从来没有打过猎。  5月27日,又住进了医院,到这时为止,她已经接受过4种不同的抗抑郁症药物的治疗。  为了尽早出院,她自己起草了一个和女儿待在一起的活动方案。5天后,她带着方案离开了医院。  每一天,M太太都在伯母的陪伴下去探望自己的女儿,但她的家人都清楚,她的笑容是挤出来的,她的手臂很僵硬,她常做的一个动作是用手捏住女儿的手指甲。没人知道M太太是否曾有过伤害女儿的念头,但是,她的伯母从不让M太太单独和女儿在一起。  6月6日,M太太出院5天后,她告诉伯母,她想要了解女儿的就寝规律,她的伯母答应了。于是,当伯母给婴儿喂饭或洗澡的时候,M太太就在一旁看。晚上,M太太的伯母把孙女的睡衣放在床上,让她给女儿穿上。M太太拿起睡衣,盯着看了半天,然后又放到床上,并且说,“我不做。”然后,她转身回到自己房间。那是她和女儿的最后一次见面。  第二天早上,M太太打电话给母亲,说母亲是个好妈妈。正在剃须的父亲接过电话,M太太告诉他说她很爱他。至于S先生,M太太在厨房桌子上的相册里给他留下了一张纸条。  这天是周四,S先生和M太太计划好要外出玩一天,所以S先生刚参加完一个在医学会议后就往回赶。到家后发现M太太不在,打了几个电话,到湖边找了两次,最后才发现M太太留给他的纸条:“亲爱的,我爱你、安迪,还有我们的女儿。”  周六晚,M太太来到了公园对面的假日酒店,她穿得整整齐齐,礼貌地对酒店前台说,她的包在火车上丢失了,因此没有身份证,是否可用现金订个房间。前台服务生小张告诉她现金开房不可以,让她等等看,也许有人会送还她的身份证。周日的大部分时间,M太太都呆在酒店狭小的休息室里,偶尔也和小张聊几句。  与此同时,M太太的家人在报纸和电视台都登出了寻人启示,她的照片就在假日酒店对面的便利店门口贴着,但是没有人认出她。  小张交班时告诉接替他的人,不要给M太太开房间,除非她提供身份证明。但是,M太太买通了服务员,用另外一个名字开了房间。M太太住进了酒店的最高层1206房间,从房间的窗户上,M太太可以看见那个公园。那是她父亲最喜欢的地方,每年他都在那里过生日,并和M太太一起散步。  第77节:抑郁而死的产妇(3)   第二天早上不到6点钟,一个骑车经过酒店的人看到12楼阳台上坐着一个妇女,他立刻告诉了酒店的服务生。消防队员和紧急谈判专家都赶来了,M太太还和她说了话,但是由于隔着玻璃,没听清楚。  约20分钟后,M太太双手放在身侧摔了下去……  在酒店整洁的房间里,人们找到了她留给亲人和自己的遗言:  在给父母的遗言中她请求他们:“告诉我的女儿,在怀孕时我是多么爱她。”  在给丈夫的留言中,她请求S先生“继续他的搬家计划,并感谢他对自己无私的爱。”  在给酒店服务生小张的便条上,她写道:“非常抱歉利用了你的好心肠,告诉你的老板这不是你的过错。”  她还给自己写了一张纸条,上面说:“我是多么希望能回到从前。”  解析  这是一个典型的“产后抑郁症”案例。“产后抑郁症”对我们来说并不陌生,据统计,大约有10%-20%的分娩妇女都会受此困扰,她们中的绝大多数,即使不用药物,也会渐渐恢复正常,然而还有极少数分娩妇女在产后出现严重的抑郁症状,而且她们往往会选择以极其惨烈的方式伤害自己或是孩子,给家庭带来了极大的痛苦。  M太太漂亮聪明,有成功的事业,温馨的家庭,最重要的是,她拥有了梦想多年的女儿。她怎么会在女儿出生后患上抑郁症呢?  对于产后精神紊乱的原因尚且不能完全确定。不过,专家相信,分娩带来巨大的生理变化,对这种疾病有重要的影响。怀孕期间的妇女,体内雌性激素和黄体酮的分泌往往能达到最高值,而产后,只需几天,雌性激素和黄体酮分泌量就直线回落到怀孕前的水平。其他的荷尔蒙,例如催产素(这是激发哺乳动物母性行为的一种物质)、皮质醇(一般在紧张时候释放出来),在怀孕前后也都会发生巨大的变化。  荷尔蒙可以影响人的情绪和行为。一些研究者认为,一些比较虚弱的妇女,例如以前有过精神疾病记录或者经历过精神压抑的事件,那么这些生理上的变化就可能引发产后精神紊乱。  然而仅仅是生理变化这么简单吗?  产妇抑郁症是根据罹患抑郁症的特殊群体来命名的,也是抑郁症的一种,因此它具有抑郁症的基本特征。抑郁症是以持久的心境低落状态为特征的神经症性障碍,常伴有焦虑、躯体不适感和睡眠障碍,重性抑郁症患者的抑郁心境较重,自罪自责程度达妄想程度,或有强烈的自杀企图,M太太就是典型的重度抑郁患者。一般而言,抑郁症的产生源于遗传因素和心理社会因素这两方面的原因。在生活中长期遭受不幸导致对前途悲观失望者容易产生抑郁情绪,另外,抑郁症也与患者的人格特点有很大关系,这些人大多心胸狭窄,敏感多疑,固执,缺乏自信,喜欢吹毛求疵。对于产妇而言,怀孕期间的倍受关注和产后的家人重心转移之间的反差,会让身体本就虚弱的产妇一时之间难以适应,而此时婴儿的哭闹以及夜间的喂奶更会让新妈妈身心俱疲,在这种情况下,产妇很容易产生情绪的波动,但这只是一方面的原因。更主要的原因在于新妈妈对于婴儿的过度关注,婴儿在自己肚子里呆了十个月,这会儿要是一刻不在自己眼前,她们就会担心,总觉得会有人要抢走自己的孩子。有产妇回忆说:“在生完孩子后,的确有一段时间不知道为什么老是不开心,别说外人,就算爷爷奶奶要来抱孩子也像他们要把孩子给拐走似的,动不动就爱哭!”过度的紧张和焦虑会让新妈妈们更为虚弱,而由此导致家庭关系的紧张又会反过来加剧新妈妈的疑虑。另外,初为人母,妈妈们总想表现得很好,做一个称职的好妈妈,于是她们近乎苛刻地要求自己,追求的完美和初期的生疏会产生巨大的矛盾,这往往加重了产妇的抑郁。  很显然,M太太的产后抑郁来自于她对女儿过度的爱和对自己极度的不自信。首先,M太太非常想要一个女儿,这个愿望自14岁就已扎根心中,而婚后多年不孕更是加剧了她对女儿的渴望,而当多年的愿望变成现实,她自然会对这个小生命倾注自己全部的爱,所以她希望自己是一个优秀的妈妈。其次,M太太的性格成分中有着很明显的完美主义倾向,她对于自己的要求几近苛刻,同时她又对自己产生了极度的怀疑,这源于她的不自信,对他人看法的过度关注更让M太太陷入严重的自我怀疑之中,久而久之,她对自己完全丧失了信心,以至于对照顾女儿产生了畏惧心理。再次,M太太像所有的新妈妈一样,把几乎所有的人看作可能危害自己孩子的凶手,她高度紧张,关注着周围的所有人。最后,我们不得不提到她的家人,虽然大家都很爱她,但在整个过程中,家人对于M太太的鼓励、支持其实很少,出于对婴儿安全的考虑,家人甚至不让她单独和女儿在一起,这在无形中给了M太太一种暗示:你无法做一个好妈妈!同时,她的治疗也很糟糕,电击疗法起到了负强化的作用,让她更深刻地记住了这种感觉而不能自拔,为了尽快地离开医院,她甚至掩饰自己内心的感受,伪装成正常妈妈的样子,将强烈的无助感强压心中,而无法对外界诉说,以寻求支持,这无疑加重了她的病情,以至于M太太最终走上了自杀的绝路。  第78节:抑郁而死的产妇(4)   M太太是2001年6月11日自杀身亡的。接下来的1个月里,在同一个城市,3个产后妇女先后自杀。  6月18号,在女儿1周岁生日前一天,J太太离家出走,两天后,在湖中发现了她的尸体。  7月7号,Z太太从母亲的黄金海岸公寓溜出去,走到高架铁路上自杀身亡。  7月17号,R太太撇下出生刚5天的4胞胎突然失踪,最后在和J太太自尽的同一个湖找到了她的遗体。  据统计,在英国,分娩后1年内死亡的妇女,从1997年到1999年有330人,其中自杀人数占25%。  一些患过抑郁症的妇女这样描述这种疾病:感觉像在沼泽中跋涉,像火车驶过你的大脑,有时候你感觉无法主宰自己的心灵。很多患过产后抑郁症的病人都以为,她们再也无法摆脱病痛的折磨了,不过现实是,大多数都康复了。  黛安娜?林恩是一个临床医生,1992年生下女儿后,她先后接受了4次抑郁症治疗。她在日记中写道,“疼痛像潮水般袭来,胸口似烈火般燃烧。我试图克服这种痛苦,但总是失败。”但最终黛安娜并没有失败。在长达3年的治疗过程中,她找到了一条缓慢康复的方法。现在,她是产后抑郁症国际支持协会的主席,她的工作主要是帮助那些患有产后抑郁症或者神经紊乱的妇女。  黛安娜说:“患者常常害怕自己不能康复,实际上,这种病是可以治好的。”专家指出,首要的也是最大的障碍就是要确认病情。很多患者遭受巨大痛苦,但是并不知道自己患的是什么病。  小艾是一名人力资源总监,1998年生下女儿后,也同抑郁症斗争了3年。那段时间,女儿不在身边,她除了睡觉就是哭泣。大学时小艾就患过此症,但是,没有人告诉这种病史还会影响到她的产后。  小艾说:“我的医生没有告诉我,我到底怎么了,我也不想告诉别人,因为我不想让人以为我不能做一个合格的妈妈。”最后,小艾的丈夫建议她去看精神病专家。在尝试服用三种不同的药物后,小艾找到了一种有效的药物。  小艾说:“在服药前,我感觉走路时头晕目眩,服药后,生活才变得正常起来。”  大多数的产后精神紊乱患者是通过物理、化学、情感等综合手段治愈。药物治疗的有效率也在60%~70%。但是,要找到合适的药品以及准确的剂量则很难。有一些药品会有副作用,而大多数药品则要在服用数周后才开始起作用。  专家指出,除了药物治疗之外,情感支持格外重要。因为患者有强烈的无助感,所以亲人、朋友的关怀和体贴是必须的,同时患者自己也应主动对亲人、朋友敞开心扉,向他们诉说自己的痛苦,以得到感情上的支持。有相似经历的康复患者的帮助对于病人的复原极其重要。  第79节:来自艾滋病恐惧   来自艾滋病的恐惧  他突然倒地,指着自己的胸口说:“我不行了,我不行了!”医院检查的结果是一切正常,但他认定自己已经得了不治之症……  李某前段时间得了重感冒,到医院打了一针,因药物过敏,全身起了很多无名的水泡。当时李某就有些恐惧,随后到医院作了全面检查,检查证明他只是得了肺炎,并且在很短的时间里被彻底治愈了。虽然感冒好了,但他却犯了心病,整天认为自己可能得了不治之症(他暗自认为是爱滋病)。   有一天傍晚,李某和妻子吃完晚饭后一同上街散步。走着走着,他突然倒地,指着自己的胸口说:“我不行了,我不行了!”他的妻子当即打电话叫来救护车,把他送到医院去检查,结果心跳、血压什么都正常,可他硬是说自己心跳异常,“像要从喉咙里跳出来一样!”  从那天开始,李某就把自己关在家里。他不敢出门,即使有妻子陪同,他也走不了多远,一旦走近那条他曾经晕倒过的街上就会异常紧张。他很怕自己会在路上倒下,后来也怕跟别人交谈,怕别人问到他的病情。可有些朋友不见面也会打电话来,向他表示关心和慰问,这也让他害怕,因而他把家里的电话线拔了。再往后,他家的电视机也不能开了,因为他怕看见与医院、病人、死亡相关的镜头。   在和心理医师交谈中,李某说:“我这病就是吓出来的。我现在也相信自己没有艾滋病,可心里就是害怕。不敢上街,即使同我老婆一起,也总是想回家去……”他说话时总有些吞吞吐吐,闪烁其词,而且也不敢正眼接触医师的眼神。   那天医师和李某交谈了将近1个小时,依然没有什么实质性进展。医师感觉,偶然的晕倒应该是属于急性焦虑症状。但是根据他妻子介绍,李某从小就不是一个胆怯的人,而且以前当过兵,身体一向不错的,一次重感冒引起的肺炎就能把他吓得不敢出门?这有些不可思议。  后来,再经过了几次交谈后,李某对医师的信任加强,也渐渐打开了话匣子。  “当时你心里最怕的是什么?”  “那条街两边都是洗脚房,我怕那些洗脚房里的人,怕她们会叫我进去……”   “以前她们叫过你吗?”   “没有。但她们叫过别人。”   “如果她们叫你,你会去吗?”   “不会。我咋会去那种地方?”   他的语言让医师推测他内心里有这样的冲突:一方面盼望着被她们叫进去“开开眼界”,另一方面又觉得那里是见不得人的地方,容易诱惑人走向堕落。如果是这样,那么他可能会更加掩饰自己的愿望,从而对那里产生一种敌视情绪;而同时,又因为他能感受到自己心灵深处的那种“堕落”的力量是那么强大,以至于不敢走近那条街,怕自己失控做出“不道德”之事。当一个人内心有多种愿望势均力敌、难分高低时,他就可能因无法承受这种内心深处的种种矛盾而退缩,从而表现出一些病态的举动来。   事情的确与此有关。几天之后,李某两次单独找到医师,并让医师作出保证:不让他妻子知道。医师答应之后,他才断断续续的说出了他的“绝对隐私”。   去年的夏天,他妻子带着女儿回了趟老家,李某独自一人在家。有天,几位朋友拉着他进了一家洗脚房“洗脚”。那是一处色情场所,洗脚房小姐当着他们的面说:“我们这里的小姐不会‘洗脚’,只会‘按摸’。”  李某说:“我当时和朋友喝了很多酒,迷迷糊糊地就被小姐推上了一张肮脏的床……”但令他感到后患的是,事后“洗脚”小姐问他的传呼号码时,他毫无戒备地告诉了她。过了几天,独自在家的李某突然接到那位小姐的传呼,“她叫我去耍,我没去,但没想到她在手机里留下了我家里的电话号码。”没过多久,当那位小姐又直接打电话到他家里约他出去“耍”时,他心里确实十分紧张。   李某不敢把这事告诉他妻子。他妻子是一位医生,毕业于某医科大学,大专学历的李某对她怀有一种敬畏。“我对自己的婚姻没什么不满意,有时她说话虽然有些居高临下,但我不跟她吵架也就风平浪静。”李某一直弄不清楚,自己当时为什么会那么糊里糊涂地跟朋友进了那种场合。   后来还接到过一次那位小姐的传呼,李某再也不敢复机,并且悄悄把电话线拔了。他老婆当时也没有发现他暗中这一举动,但李某每天下班回家后的心情却变得无比紧张。对传呼和电话铃声的过分敏感,使他失眠了。一个多月时间竟瘦了8斤。由于心情紧张和压抑的原因造成了身体机能紊乱,李某终于病倒了……  解析  从症状表现来看,李某患上了疑病症(Hypochondriasis),伴随有焦虑、恐惧、紧张等情绪。  疑病症是一种对自己身体健康状况过分关注、担心或深信自己患了一种或多种躯体疾病,经常诉说某些不适,反复就医,经多种检查均不能证实疾病存在的心理病理观念。一般跟遗传因素、患者个性特点有关。  不过,李某对艾滋病的恐惧有着切实的生活经历:一次意外的出轨。其实,看似偶然的洗脚事件,其实是李某内心反抗老婆的一种必然。作为一位从大山沟农村里走出来的大专生,他老婆在城市里长大,背景好,学历上比他高,这让他的心里一直存在着一种自卑感,而他带着这种感觉走入了婚姻。应该说,他的婚姻是让他满意的,但李某的自卑感和心理失衡给它增添了几分遗憾。他越是在乎老婆的学历,就越会造就她的优越感,而这种优越感就越会给他带来无形的压抑。虽说避免了夫妻矛盾的升级,可这并非意味着没有对抗的欲望,相反,这欲望就像弹簧,越是压抑就越向往着叛逆。于是,最终出现了“洗脚”事件。  但这种非理性的反抗,并不符合他对自身社会形象的塑造和婚姻角色的期望,从而引发了内心持续的、强烈的冲突。李某不知道那位“洗脚”小姐什么时候会再打电话,他也担心自己会染上可怕的疾病,他更害怕这次事件会影响他的婚姻,所以试图隔绝一切与此有关的心理暗示:传呼关了,电话线拔了,电视机不开(或许他真正害怕的是电视里出现警方扫黄,而那种当场被捉的场面让他无比恐慌),不去那条街(他知道那些小姐行踪飘浮,说不定哪一天就会出现在家门口……)持续的、强烈的紧张情绪影响了神经系统的正常功能,从而导致他这样的心理状态。  第80节:诡异的念头(1)   诡异的念头  他整天被一些谋杀、陷害的念头困扰,看见水果刀,脖子就一阵发凉,看见挂着的衣服,就仿佛看见有人上吊了……  齐某今年21岁,某大学刑侦系学生,他整天被一些谋杀、陷害的念头困扰,看见水果刀,脖子就一阵发凉,看见挂着的衣服,就仿佛看见有人上吊了……  在和心理医师交谈中,齐某告诉医师,高中二年级时,他读了美国医学惊险小说家罗宾科克的《昏迷》和《发烧》,之后便怀疑自己脑子里也长了肿瘤,好长一段时间终日忐忑不安,总怕自己得了绝症。有一次他的妈妈不在家,哥哥临时做了一顿饭,吃饭时,齐某突然产生疑心:这饭里会不会放了毒药?那以后,他有好长一段时间不思饮食、夜不安枕,总是抑郁不安,对什么事情都提不起兴趣。  后来父亲把他从县中学校转到了市里的中学,他才摆脱了心中的阴云,情绪比较好。读高三时,有一次回家收高粱,心里突然冒出一个奇怪而可怕的念头,觉得镰刀割的不是高粱,而是一颗颗人头。他就改用手捋,可是总觉得是在把一个个小孩的头掐了下来,当时吓得浑身冷汗。以后每次想起这件事,仍感心惊胆颤。  高考时,他以全市文科第一考取了政法大学。复习应考期间,他一门心思放在学习上,心理状态良好。但在进大学后,却又出现了心理问题,总觉得周围的人都很古怪神秘,即使是熟悉的人也觉得很陌生。他还常常感到心烦意乱,人多的时候觉得烦躁,一个人的时候又觉得孤寂。  他曾去医院就诊,被诊断为脑神经衰弱,服了一些药,感觉稍为好了一点。大学一二年级,脑子里再没有出现怪异的观念和可怕的形象,但情绪波动仍很大,经常一会儿高兴,一会儿心烦意乱,并且每隔一段时间便觉得心烦,干什么也提不起兴趣,晚上经常睡不着觉,一睡着便做噩梦,且睡着前眼前常常出现许多恐怖的现象,但第二天醒来便忘却了,所以当时也没在意这件事。  然而,二年级暑假回到家后,又一次“旧病复发”。回家是使他高兴的事,心情十分愉快,没想到第二天当他看到母亲用菜刀切西瓜时,突然感到自己的脖子有一种怪异的感觉。从那以后,就老觉得各种利器都会弄伤自己,脑子被这个念头一直包围,一想起母亲切瓜的情景就吓出一身冷汗,想控制住不去胡思乱想却不能成功,索性就用睡觉来排除这个念头。但一醒来,脑子里第一个浮现的仍是这个情景。发展到后来,一看见剪刀、斧头、刀子甚至一根小绳子、一个铅笔头都产生害怕的感觉。以后越来越不能控制自己,有时甚至是下意识地促使自己去想一些恐怖的念头。比如走进寝室时,便想像自己是在走进坟墓的入口;夜晚看见宿舍大楼窗口挂着的衣服,就想像上吊者;有时和儿童单独在一起,竟会冒出会不会害死他的念头;有时甚至觉得自己生活在一个虚无飘渺的空间,周围的人都是行尸走肉。他常常怀疑自己的神经出了毛病,担心自己会发疯。现在,他对未来失去了信心,缺乏足够的勇气去面对现实和迎接末来的生活。  解析  这是一例比较复杂的心理病案。齐某的症状表现复杂多样,如有明显的疑病倾向,对刀状物的极端恐怖,神经衰弱、抑郁焦虑、幻觉、妄想、强迫症状等,且病程较长,可追溯到小学低年级。这给诊断带来了一定困难。  第81节:诡异的念头(2)   但在充分了解其心理特征和成长过程的基础上,采用卡格尔16种人格因素及明尼苏达多相人格测验分析,最终诊断为强迫性神经症。该患者的强迫症状主要表现为强迫性疑虑及强迫性联想。其强迫性疑虑主要表现为疑病和怀疑他人会伤害自己,例如,怀疑自己长脑瘤、怀疑哥哥做饭放毒药等。其强迫性联想主要表现为一看到某种刀状物就反复联想到可怕的情景,如用镰刀割高粱和见到菜刀切西瓜就联想到杀人。  齐某性格多疑,过于敏感,这使得他经常会冒出一些古怪的念头。而对于刑侦的爱好,以及平日对于谋杀之类东西的接触比较多,又很容易让他产生一些嫁接联想。  对这类病人的治疗,可从几个方面同时进行:  1、让他认识到自己思维方式的错误,即很多疑虑都是自己空想出来的,事实并不存在。  2、消除心理压力,即证明无病。要对心怀疑病观念的患者进行全面、细致的体格检查和必要的化验及仪器检查,根据检查结果表明他(她)并无躯体性疾病,以打消其思想顾虑。  3、完善个性。此类患者往往具有固执、多疑、敏感、谨慎等性格特点。遇事总是过多地考虑悲观或不幸的一面,缺乏自信,这是发病的主要原因之一。为此,疑病症患者要做到心胸宽广,努力培养乐观情绪,提高生活信心。要走向社会,丰富自己的生活,如养花、钓鱼、下棋、绘画等。还应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和家务活,每天坚持体育锻炼,要多与朋友和亲人交流,培养幽默感,从而战胜消极悲观情绪和不良心理状态,最终治愈疑病症。  齐某已经有了一定的妄想倾向,照此发展下去就会成为一个妄想症患者。有妄想倾向的人,当外在情境改变时,他会一再反刍其可能的含义及动机,而由于其不信赖与怀疑的心性,他觉得这是对自己不利的讯号,在焦虑不安中,他会将环境中各种细微的、不相干的信息“系统化”,或者以一个“妄想系统”来涵摄这些信息,而贯穿这个系统的就是自己受迫害的思维。周遭的相关人士被他的这种思维“组织”成一个“秘密的阴谋团体”,但因为这是他思维的虚构,所以通常被称为“伪阴谋团体”(pseudocommunity of plotters)。“阴谋团体”的组织会越来越庞大,因为所有被他怀疑的人最后都被他纳入这个团体中,有时候甚至还包括并不存在而纯属想像的人物。大家联成一体在对付他,他自觉处境越来越险恶,遂更加焦虑不安。  N君今年48岁,已婚,是某家财税会计顾问公司的职员。个性内向而害羞,甚至可以说有点忧郁,他唯一的嗜好是喜欢从事竞赛性运动的赌博。但因下的赌注都很小,所以输赢也都不大。  有一天,他忽然心血来潮,从他的储蓄中拿出一大笔钱做赌注,押一支不被看好、但可得四倍奖金的足球队会赢。结果那队足球队居然打赢了,而他也获得了巨额的奖金。在赢钱后,他悄悄自我庆贺一番,但不久就越想越觉不安,因为这种赌博是违法的,他不知道要如何向妻子及朋友解释自己为什么会突然有这么多钱,更令他惊恐的是,他怕政府有关单位——特别是国税局会调查他,因为他过去在替一些公司行号做账时,曾和国税局有些过节。  赢钱是幸运的事,但却也是他不幸的开始。  第二天上班时,他发现有几个陌生人在他办公室外的走廊上徘徊,他们似乎在注意他。N君表面上虽力持镇定,但心里却惴惴不安,他认为这些人是国税局的人,他们显然已获得消息,而在对他展开调查。  当天晚上回家后,他发现家里的电话突然咔嚓一声,于是认为国税局已在窃听他的电话。在恐慌中,他突然兴起逃亡的念头,于是连夜开车到几百英里外的亲戚家。亲戚们对他在深夜突然出现感到大惑不解,吃惊地问他有什么事,但N君却说不出口,因为他怀疑这些亲戚也已被国税局收买。  最后,在极度惊恐与不安中,他同意住到医院里。住院后,N君仍一再怀疑国税局要采取不利于他的行动。在治疗过程中,医师终于慢慢了解到N君妄想的根源:原来在最近15年间,N君一直对国税局怀有敌意,因为国税局的官员在过去曾找过他的麻烦,他们说N君为其顾客所做的节税及免税措施是不当的、非法的,但N君坚信他的做法是对的,国税局根本是在找茬儿。  因为对国税局怀有很深的恨意,所以在自己的收入出现纰漏时,他即认为不怀好意的国税局将抓住机会迫害他。  本个案中的N君,即经由关系妄想而将出现在公司走廊上的陌生人、电话局的接线生及他的亲戚们“组织”成一个“伪阴谋团体”,而其背后的首脑就是国税局。  第82节:红色高跟鞋的诱惑(1)   红色高跟鞋的诱惑  听着她红色高跟鞋很有节奏地敲击着地面发出清脆的声音,闻着她身上散发出来的香水味,他紧跟其后只觉得心旌荡漾……  一个17岁的中学男生,在这个豆蔻年华春心萌动的年龄,对同龄的青春美少女一点倾慕爱恋之情也没有,却喜欢上了隔壁的一位年近五十岁的半老徐娘,他认为自己已经坠入情网无法自拔。  “在我16岁的时候我们家搬到了现在的住所,和这位上海阿姨成了邻居,她是一个高官的太太,丈夫整天在外忙于应酬,后来因为脑溢血瘫痪在床长期住在医院,有个女儿留学国外,现在可以说是独居。这位太太身材高挑体态丰腴,可能是物质和时间的充裕让她保养得很好,平时打扮摩登入时,经常穿着高高细细的红色高跟鞋、很轻飘的裙子,当她步态摇曳从你身边经过的时候犹如一阵带着清香的风吹过,她不说没人能看出她的真实年龄,她还是我们这个小区老年秧歌队的领队,最初我觉得她很风骚,对她有点反感。  “有一次我放学回家她走在我前边我在后面,听着她红色高跟鞋很有节奏地敲击着地面发出清脆的声音,闻着她身上散发出来的香水味,她那天穿的是黑色纱裙,我紧跟其后只觉得心旌荡漾不由地放慢脚步,上楼梯的时候我有意识地抬头向上看,正好看见她黑纱裙下同样是黑色的丁字内裤和浑圆白皙的屁股,看着那浑圆的屁股扭扭,我的内心一热,一股琼浆喷射而出,我的内裤湿了,我知道我射精了。我羞得赶紧低下头,好在到家了。”  “之后我脑海中经常浮现她的模样,挥之不去,总是寻找机会接近她。从我们家的洗手间望出去正好可以看到她们家的洗手间,不知道是她疏忽还是故意不关窗门,我可以轻而易举地看到她洗澡和大小便,于是我常常一边偷看她洗澡或大小便一边手淫。还有我对她的红色高跟鞋特别感兴趣,我常常从她门口鞋柜里取出她那还带着余温的红色高跟鞋亲吻,甚至偷回家里偷着乐,看着摸着吻着来手淫,有时候还忍不住要往红色高跟鞋里射精,玩完了才将它放回原处。有一次被她看见了,她并没有责骂我,只说了句‘啊呀你这个小靓仔,我早就发现你人小鬼大了’。”  “从那以后她时常把我叫到她家喝汤,喝的都是些滋补的壮阳汤,每次到她家,她总是一副精心打扮的模样,穿着性感的丝质低胸睡衣,丁字内裤,红色细高跟鞋,若有若无的香水味。喝完汤她就半躺在沙发上让我帮她脱去高跟鞋并帮她按摩,脚和高跟鞋散发出来的那股特殊味道对我来说有着莫名其妙的吸引力,闻着那股味道,如痴似醉,每次我都控制不住冲动亲吻她的脚和她的红色高跟鞋,她只是看着我做并咯咯地笑,一副很开心很享受的样子。那个时候我觉得自己就象是她的奴隶,但是我心甘情愿做她的奴隶。我们没有性行为但我每次都有射精,事后虽然感到懊悔不已,但每次经过门口又想一头扎进去,根本无法控制自己,并且一有空闲,脑海就会浮现那情景,整天做白日梦,神不守舍,无心听课,学习成绩也一落千丈,家里人还以为我转学后不适应新环境。现在走在街上我总是注意女人的脚和红色高跟鞋,如果是戴了脚链我更是难以控制自己不去看了,常常伴有性冲动,有时有射精现象。学校里的女同学反而对我没有吸引力,总觉得她们是黄毛丫头……”  他生长在一个三口之家,独生子,父母是做生意的,工作非常繁忙,小时寄养在外婆家,家庭物质生活宽裕但缺少父母关爱,性格内向朋友少,较为自卑。平时喜欢看黄色的录像和色情小说。在谈话中他对这位上海阿姨充满赞誉之词,但又认为是她在引诱自己,自己现在出现这种情况应该由她负责,内心矛盾至极。  第83节:红色高跟鞋的诱惑(2)   解析  这是一个恋物癖的案例。恋物癖是指反复出现以某种非生命性物品或异性躯体某部分作为性满足的刺激物,通过抚摸、闻嗅这类接触性敏感区的物品(如乳罩、内裤、卫生带卫生巾)或者异性的头发、腿、脚趾等部位,来获取性快感、达到性高潮。有的是眷恋异性的体臭、分泌物或排泄物,可以伴有手淫或性交。  恋物癖一般起自青少年时期,几乎完全是男性,而且大多数患者都是异性恋者,不过他们大多对性生活胆怯或者性功能低下,并且也很少有攻击或暴力行为。恋物癖患者常因其变态行为而给自己造成许多麻烦与不幸,但却不能克制自己的行为,因此常常会感到极大的痛苦。  案例中这个17岁的男孩喜欢上了隔壁的一位年近五十岁的半老徐娘,尤其对她的脚和高跟鞋感兴趣,以至于他现在走在街上就总是注意女人的脚和高跟鞋,还会有性冲动。这个男孩正处在青春发育期,对性有着极大的兴趣,而又无法通过正常的渠道排解,所以只好压抑。同时,他的家庭富裕但缺乏温馨,和父母间没有交流,这更使得他在青春期得不到正确、健康的性启蒙教育,而容易出现错误的性经历,这对他以后的生活会产生极坏的影响。一般来说,性偏好障碍,如恋物癖、露阴癖、虐待症等,大多跟早期不当的性经历有关。这个男孩正在一步步发展成恋物癖。  关于恋物癖的形成,心理学界提出了多种理论。  原始性欲的驱动:性欲是人类体内的洪水猛兽,锐不可挡,性欲高涨而又缺乏宣泄对象时,只要稍受诱导就会一发不可收拾,17岁的花季少年,性欲是最旺盛的时候,那个上海阿姨因耐受不了寂寞,至少怂恿、诱导了这个少年的不轨行为。  个性特征:病者多性格怯懦、自卑、被动,人际关系敏感,工作不顺心,思想压力大,特别是性感卑劣,对自己性能力缺乏信心者,无勇气追求成年异性间的性欢愉,通过抚摸、闻嗅这类接触性敏感区的物品(如乳罩、内裤、卫生带卫生巾)或者异性的头发、脚趾、腿等部位,来获取性快感、达到性高潮。事实上,这是一种走捷径的偷欢行为,是一种性替代行为。  饱和理论:像自然界里的盐水饱和后不再溶解食盐一样,人的精神活动也存在饱和状态。一次偶然机会,接触到异性敏感区的物品(如乳罩、内裤、卫生带卫生巾)或者异性的头发、脚趾、腿等部位,引起强烈的性快感、达到性高潮,性刺激异常强烈,引起他极度的性兴奋,给予他满足,性心理很快达到饱和状态,人一旦达到这种境界他就不再多作其他尝试,就认为这是最好的,先占观念就此形成。  强化原理:因受到默许或怂恿,在没有风险的情况下性得到很好的满足,恋物行为迅速得到强化。性欲高潮的体验强化了恋物的行为,使恋物行为保持下来。  置换作用:性冲动通过置换作用转移到不适当的客体上,如异性的贴身物品,身体的某部分或排泄物,通常眷恋物具有象征意义,象征的作用在于用间接方式表现或代表一种直接或隐晦的动力。  条件化机制:许多学者研究表明,性变态多数是性心理发育过程中受到不良诱导或正常发育过程中异性恋发展遭受失败的结果,任何无关的刺激物或行为只要通过性兴奋耦联,通过条件化机制,形成神经联结就可以形成性变态行为。  患者欲克服这种有违伦理道德的恋物情结,必须积极投入异性间的交往,改道走正常的性宣泄途径。降低体内的雄性激素水平,让性欲降低到可以控制的水平,遏止自己走向性变态。目前已有可逆性降低雄激素的技术。建立理性的生活态度,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积极投身学习、工作和社交活动,充分发掘自己的潜能,争取自我实现,体现自我的价值,寻找更高层次的心理满足。避免接触淫秽色情物品,培养广泛兴趣,陶冶情操,正确对待自己的性渴求、性欲望;树立正确的恋爱家庭婚姻道德观;重塑性格,促进人格成熟。社会应对这些高危人群实施监控,应及早干预,及早求助心理医生,防范于未然。     第84节:红色高跟鞋的诱惑(3)   霍清这几年来便一直陷于这样的痛苦之中,23岁的他窃藏女性乳罩、裤头等物品已有3年,并曾两次因偷窃时被抓获而受处分。  霍清出生于工人家庭,父亲因工作常不在家,夫妻间及父子间缺乏情感交流。其父嗜酒如命,性格粗鲁,脾气暴躁,在家时常与霍清母亲争吵,动辄打骂妻子。霍清自幼胆小畏缩、执拗、内向。9岁时其父母离异。霍清憎恨父亲,依恋母亲,愿意和女孩一起玩耍,并由于其少年老成的关心体贴常博得女孩的好感。12岁时,一次偶然的机会他看到姐姐裸体洗澡及之后穿内衣(裤头、乳罩)躺在床上,当时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和性冲动。此后常回想此情景,并伴有手淫。高一时与一女生开始恋爱,感情甚笃,以致发生多次性关系。相爱3年后女方家长棒打鸳鸯,女方被迫嫁给他人。霍清为此心情苦闷,借酒浇愁,酒后常拿出女友的内衣裤(乳罩、裤头)抚摸,同时手淫,手淫时常结合情景回想与女友同居时的感觉,并达到性高潮而射精。    一次,他从女工宿舍楼旁路过,看到晒在外面的女性内衣内裤,心中突然产生一种冲动,迅速上前偷取了两条女三角裤,随即有一种紧张而又满足的感觉。从此,每当他路过这幢楼时,就不由自主地寻找晒着的女性内衣内裤。一旦看见就极度紧张,心跳加快,大脑中想法极为模糊,只想取走这些短裤、胸罩、月经带等。拿到后心满意足,要是拿不到就非常焦虑,紧张不安,不可克制地到处搜索,就像被磁铁吸住一样。有时他上商店去购买这类物品,有时则直接钻进女更衣室、女浴室去窃取。他自知行为丑陋,无颜面世,也曾下决心痛改前非,写过许多自我警告的誓言,但每当欲念发作时,又身不由己,不能自制。而事后又往往陷入悔恨、自责的深深痛苦之中。    医生在了解霍清的有关情况后,采取了认知领悟疗法、暗示疗法、厌恶疗法、脱敏疗法等多种疗法对他进行了协同治疗。    1.认知领悟疗法  治疗过程中,医生通过让霍清回忆叙述幼年的生活条件和症状产生发展的原因、过程及具体内容,帮助他分析发病根源,分析其幼时生活事件与日后行为的关系,给他讲解正常性心理发育过程,使其认识、领悟到窃藏女性贴身用品,以此手淫获取性乐高潮而不伴有任何性接触的意志和行为系性心境,是其父亲粗鲁、蛮横的教育方式所致。特别在儿童期偷看姐姐浴后裸体的好奇心理、求快心理未得到满足的性欲望,被潜抑在无意识中留下痕迹,青春萌动时恋爱并多次发生性关系,使久被压抑的性欲得以释放,但对方家长的坚决反对终于使有情人难成眷属。这种成年后由于客观阻拦导致的心理和性的挫折,使其增高了的性兴奋不得不另寻出路,以过时的幼儿方式表现出来,以求得宣泄和满足,这是一种变态的性生活。它的实质就是儿童的性生活,是用幼年方式排除成年人的心理困难和满足成年人的性欲。它和成年人的身份是不相称的,是幼稚的、不符合成年人的思维逻辑规律的情感和行动。  通过医生的详细分析和解释,霍清了解了正常性心理与变态心理之间的区别,并意识到性爱关系只能发生在人与人之间,恋物是一种变态与不成熟的性心理表现,是成年人采取了儿童的性方式,是十分幼稚和愚蠢的。  2.暗示疗法  由于窃藏女性贴身物品而被审查处分,在单位以及亲朋好友之间造成了恶劣影响,霍清产生了强烈的自卑感,情绪低落,心境恶劣,为此而酗酒,醉后恋物欲念更加强烈。事后更自卑自责,感到无地自容,伴有失眠、焦虑烦燥。鉴于此点,故给予小剂量的氯丙咪嗪和阿普唑,告知霍清说此药对恋物癖有治疗作用,在心理治疗的前提下,服用此药可取得更好的疗效。霍清服用后,睡眠果然有了改善,紧张恐惧心理逐渐消失,情绪也有好转,这更坚定了他治好自身病症的信心。  3.厌恶疗法  医生告诉霍清,每当产生恋物意念时,就尽可能地去回想过去由于恋物受到的责备、唾骂和处分,联想将来对个人前途、家庭及后代的影响。当霍清第四次来咨询时,他告诉医生说,他已经把家中窃藏的所有女性用品全烧了,下定决心要告别过去。他说,现在见到女性贴身用品时,意念还偶有出现,但通过厌恶联想已能控制自己的行为了。  4.脱敏疗法  自第三次咨询开始,医生要求霍清经常到商店卖女性用品的地方转一转,每周三次。以使他能逐步在面对这引起物品时控制自己的意念,战胜自我。  开始,霍清表示自己一到柜台面前就脸红心跳,非常紧张,想看又不敢看,深怕自己做出丢人的举动。这种时候,他就按着医生教给他的方法提醒自己,喜恋女性用品是以儿童方式来满足性需要,是幼稚的,自己已经二十多岁了,怎么还可以去干这些孩童的事呢。这样一想,心里就平静多了,慢慢地也敢坦然地看着柜台上的物品而无异样心思。  在经过两个多月共六次咨询后,霍清的恋物症状已全部消失,半年后他来看望大夫时显得容光焕发,告诉医生说治疗后再没出现以前的欲念及想法,现已能全身心地投入工作之中。  第85节:无法抑制暴露冲动(1)   无法抑制的暴露冲动  他在下班途中,路遇四五个女学生,一时冲动,就把下体裸出来,直对她们走去。他觉得这是流氓行为,很痛心,于是努力控制自己,可是越控制,那种冲动越强烈。  王某今年41岁,结婚将近10年了,有一个儿子。因为在公共场合露阴,曾多次被拘留,他和妻子的性生活也不是很好,总是要妻子不断地摆弄他的阴茎才能兴奋。  据了解,露阴行为始于13年前,有一次下班途中,路遇四五个女学生,一时冲动,他就把阴茎取出来,直对她们走去。从此以后,他就时常挤在人群中取出阴茎接触妇女的手背,他说这种感觉很舒服,偶尔还用手触摸妇女的腿等处。同时,他本人对这种行为特别憎恶,出现这种行为后,觉得没脸与人交往,除了上班就不敢出门,越是寂寞、苦闷,就越想外出行动,感到非常痛苦。  医生要他谈谈第一次出现这种行为前的经历。王某回忆说,高中毕业后到农村插队,曾和一个女青年相爱。后因女方回城市工作而分开,心中很苦闷。参加工作以后,想恋爱,经人介绍认识了几个女友,都没有成功。终日感到苦闷,时常手淫,并曾幻想和以前的女友性交。正在这时,出现了第一次向女学生露出阴茎的行动。每次行动后,都感到心里轻松、舒服,事后又后悔、害怕。  了解了他的主要症状后,医生和他进行了简单的谈话:  医生:你到底是怎样评价自己的这些行为的?  王某:是一些流氓行为。  医生:为什么说是流氓行为呢?  王某:在公开的场合让妇女看我的生殖器,还用生殖器“顶”她们,这太不礼貌了,谁不说是流氓行为呢?  医生:既然你知道这是流氓行为,而且多次受到惩罚,为什么还要去干呢?  王某:(停顿一会)我也不知道。  医生:在做出这些行为的时候,你是怎么想的?  王某:我也说不清……当时“糊里糊涂”的就拿出来了,事后才后悔、害怕,但已经来不及了。  此后,医生耐心地开导着他,并告诉他这种行为是一种幼年儿童行为,20岁以后出现不是偶然的,肯定有幼年生活的影响。  第二次诊疗,王某显得轻松了很多,他说自己生后两个月,父亲就去世了。5岁前后母亲改嫁,他即和外婆一起生活。大约6岁前后,邻居一个18岁的男性让他玩弄对方的阴茎,他只感到有趣,对方也看、摸他的阴茎。此外,想不起还有别的类似的经历。  王某又说,今天在候诊期间和两个同患此病的人聊天,他两人都已经治好,而且都想起了幼年时和女孩们之间的玩耍经历。这时,他突然想起一件事:大约在6岁前后,有一天,外婆不在家,他和同村一个比他大两岁的女孩一起玩,当时家中只有他们两个人。女孩关上门,双方都脱下裤子,女孩要他把阴茎插到她的阴道里,但阴茎没有勃起。女孩用手玩弄他的阴茎到半勃起时,试了一下,也未成功。以后就罢了。记得当时感到很舒服,有些兴奋,但也有些怕羞。  全面了解了王某的问题所在之后,医生对其采用了认知行为疗法,经过七次治疗,王某终于有了比较大的转变,一年以后,全愈,再未复发。  第86节:无法抑制暴露冲动(2)   解析  这是一个“露阴癖”的案例。所谓“露阴癖”是指一个人在不适当的环境下在异性面前公开暴露自己的生殖器,引起异性紧张性情绪反应,从而获得性快感的一种性偏离现象。这是一种比较常见的性变态行为,以男性患者居多,男女之间比例为14:1。  露阴癖的发病年龄在17至54岁之间,易发年龄在25至35岁之间。其表现为,患者常常在黄昏或不太暗的晚上,在街头巷尾、公园或电影院附近人不多的地方,或十分拥挤但又有机可乘的地方;也有白天作案时,常常选择行驶的公共汽车,或站在住房的窗口、门洞等隐僻角落,当异性走近突然暴露自己勃起的性器官,使对方惊恐不定、羞辱难耐,或耻笑辱骂,患者则从中感到性的满足,然后迅速离去。有的还伴有其他行为,如在露阴的同时与对方说话,证明其生殖器是正常的;或大喊大叫,同时伴有手淫行为;还有的试图与对方的手接触。  王某的第一次露阴行为出现在和初恋女友分开以后,长期的自慰让其感到苦闷,这时他通过露阴行为释放了内心的不安和压抑。一个人在面对生活压力,遭遇到情感和事业挫折时,就可能会以“暴露”来发泄其内在的紧张,它跟重返青春期的自慰行为一样,均属“退行作用”。譬如有一个海军士兵,他投身军旅原想一展抱负,但因和上级处不来而心神不宁,就在这种内在压力下,他生平第一次在海滩对一位路过的少女暴露下体,让对方吓得花容失色,这显然就是内在压迫感的变态发泄。  一个两三岁的孩子在公共场合突然说要撒尿,便拿出“小鸡”在许多女性面前撒起尿来,人们能理解,也能谅解,甚至觉得他露出“小鸡”好玩。但四十多岁的成年人在同样场合也这样做,不管什么理由,不管是有意的或无意的,人们都不会理解,不能谅解,而且必然会对其进行指责和惩罚。因为小孩在心智、道德等诸多方面都未发育成熟,他可以突破一些条条框框的限制,但是成人不可以,一个发育成熟的人做出违背社会道德的事情是会遭到唾弃的。  换个角度来看,小孩在公共场合撒尿和成人露阴,从行为上看二者并没有什么不同,我们可以认为露阴这种行为其实就是一种儿童行为,是性心理幼稚、不够成熟的表现。对于王某来说,事实上有两个人在支配着他的行动:一个大人,一个小孩。在平时,在工作的时候,是大人在支配;但在“冲动”的时候,是小孩在支配着;做出幼稚的蠢事后,大人又回来指挥了,即感到羞愧和后悔。  在王某还是小孩的时候,曾发生过两次性的游戏。儿童和成年人不同,儿童还不懂得真正的性交,但这些性的游戏也会使孩子们产生快感。这种快感在内心深处留下痕迹,性游戏的经历虽已忘掉,但成年后遇到挫折或困难处境无法解脱时,便会不自觉地用幼年性取乐方式来解除成年的苦闷。  露阴癖患者和王某一样,一般没有性暴力行为,不直接侵犯女性身体,只是在对方的惊叫、厌恶和辱骂中获得性满足。越是在大庭广众之下,受害者的反应越强烈,情景越紧张,冒险性越大,患者兴奋程度越高,有时甚至会哈哈大笑,手舞足蹈。在王某内心深处,他认为妇女们愿意看他的阴茎,欣赏他的露阴行为,在暴露中他收获到了一种满足和自豪感,这更加刺激他一再地出现露阴行为。这种想法的根源还是在幼年,他说当年那个小姑娘在看、摸他的“小鸡”时,的确表现出惊奇和喜爱的神态,现在回忆起来,印象还很深。这次经历也导致他无法通过正常的性交方式获得快感,要求妻子不断玩弄他的阴茎,只是对童年经历的一种模仿,甚至也可以说是一种幼儿行为。  另外,露阴癖患者大多性格内向、怕羞、胆怯,特别不善于与异性往来,多数伴有性功能障碍或对婚姻性生活不满意。他们对自己的“男性气概”感到怀疑、恐惧,因为害羞、自卑与缺乏自信,而不敢与异性做实际的接触,但又极欲证明自己的能力,于是就借助露阴以让对方“花容失色”来显示自己男性的能力,并作为性满足的唯一方式。  如28岁的高某,他15岁时开始手淫,2~3天一次。1991年结婚,夫妻感情较好,但他不愿与妻同房。后由于阳痿被其妻疏远,晚上常外出游转。但他只要产生了性欲望就不可控制地到外边去,只有在外边他才能有快感。1998年7月的一天,高某从公共厕所出来,正好看见一位妇女从身边经过,他立即产生了性冲动,不由自主地掏出自己的生殖器对着那妇女射精。十多天后,有次在路上他见到一位中年妇女,当时路上行人稀少,他又产生了性冲动。自此以后,只要他在人少偏僻的路段遇到年轻的女性就产生性冲动、露阴和手淫。有时对方看见后惊叫逃离,有时遭到对方唾骂,只有这样他才能获得性满足。  患者的暴露常带有强迫性色彩,在每次发作前半小时或一小时,心中即会有一股逐渐滋长的欲念,它累积为内在的压迫感,使他不安而激动,“不露不快”,直到付诸行动才能获得解脱。而在事后又会有深深的罪恶感,并会不断地自责,要求自己改掉这种坏毛病,然而下次一切照旧,不断地控制失败会增加患者的自卑和沮丧情绪。  另外,还有一个有趣的现象,露阴癖患者一般只在陌生的女人面前暴露自己,在自己太太或熟识女性面前一般比较拘谨(约有半数的暴露癖患者已婚),就像高某,虽说夫妻感情很好,但他甚至不愿和妻子同房,只有在外边面对陌生的女人才会有快感。还有,他们对天体营这类的活动也没有兴趣和好感,他们的暴露有着迥异于天体营成员的心理动因。  第87节:沉溺摩擦带来快感(1)   他沉溺于摩擦带来的快感  她身后那名男子,竟然利用汽车的上下震动作掩护,在她的臀部不停地摩擦,而且等她再次回望那名男子时,那张曾让她感到十分温和友善的脸,竟然一下子变成醉生梦死的扭曲。  炎热的夏天,拥挤的公汽,人们之间的距离似乎可以用摩肩接踵来形容。但是吴女士明显感觉到紧贴在其身后的那位男士,有些异样,因为一件硬硬的,有如手指的东西正顶在她的臀部。吴女士偷偷地回头看看身后这名男士,这是一位神态温和,单衣薄衫的男子,即使身后的那名男子有些非份之想,自己也不便发作。但接下来的事,让吴女士感到近似耻辱的厌恶,她身后那名男子,竟然利用汽车的上下震动作掩护,在她的臀部不停地摩擦,而且等她再次回望那名男子时,那张曾让她感到十分温和友善的脸,竟然一下子变成醉生梦死的扭曲。更可气的是,这时吴女士感觉到先前那件硬物在跳动,而且她的臀部明显被粘上了湿湿的粘粘的东西。吴女士于是暴怒,先骂了一句“臭流氓”,紧接着便是转身给他一记清脆的耳光。当车上的乘客明白整个事件的原由时,那位无路可逃的男子,只好乖乖地被众人押进了公安局。  在公安局里,令众人吃惊的是,那名姓刘的男子经证实是一名“流氓”惯犯。从他厚厚的案件卷宗里,人们知道,刘本来是一个应该有美好前途的人,他毕业于北京某所高等师范院校,毕业后被分配到市重点中学任教。由于他学识渊博,工作能力强,几年后,他被破格提升为教务主任,而且在一次教育系统年会上,他与市教育局局长的千金相识,不久被局长大人钦定为乘龙快婿的最佳人选。眼看爱情和事业就要获得丰收的时候,他却陷入流氓案的丑闻中。一天,他与局长千金约好一起去电影院看电影,临进场时,刘借故去买瓜子,让局长千金先进场,没想到,局长千金还没找到位子时,刘就被当成流氓抓进了公安局,罪名是趁电影院进场人多,从身后猥亵女青年。在自己事业就要扶摇直上的时候,出了这种丑事,而且是在与教育局长千金谈恋爱期间,所以,他无法回校任教,只身去了南方。起初,人们只知道他在南方一家公司里任业务主管,深得上司信任,但是好景不长,今年初,他又回到了本市,原因是旧病复发,他在一次公司组织的圣诞舞会上猥亵一名年轻美貌的女子,被扭送到公安机关,受害的那名女子据说是他公司董事长的女儿,只是他不认识她而已。

上一章 下一章
目录
打赏
夜间
日间
设置
5
正序
倒序
心理学经典案例揭秘:都市变态心理解析
心理学经典案例揭秘:都市变态心理解析-2
心理学经典案例揭秘:都市变态心理解析-3
心理学经典案例揭秘:都市变态心理解析-4
心理学经典案例揭秘:都市变态心理解析-5
需支付:0 金币
开通VIP小说免费看
金币购买
您的金币 0

分享给朋友

心理学经典案例揭秘:都市变态心理解析
心理学经典案例揭秘:都市变态心理解析
获月票 0
  • x 1
  • x 2
  • x 3
  • x 4
  • x 5
  • x 6
  • 爱心猫粮
    1金币
  • 南瓜喵
    10金币
  • 喵喵玩具
    50金币
  • 喵喵毛线
    88金币
  • 喵喵项圈
    100金币
  • 喵喵手纸
    200金币
  • 喵喵跑车
    520金币
  • 喵喵别墅
    1314金币
网站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