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起草完一份合同文案她总要看数十遍,要逐字逐句甚至标点都要念出声;躺在床上她还是会觉得文案中写了错别字,好几次甚至半夜回到办公室检查。 走到小区门口突然不能确认自家防盗门是否锁好,于是返回检查一番;刚刚整理好的手提包又觉得东西没带齐;上班时总想自家的煤气是否关掉……这些是生活中很多人都曾有过的感受和经历,心理医生认为这些行为是强迫心理所致,严重的会发展为强迫症。现代社会的竞争日趋激烈,高度紧张的工作生活节奏和过度的压力导致了具有强迫心理的人越来越多,这也是强迫症发病率不断上升的直接因素。如今,强迫症已经被列入严重影响都市人群生活质量的四大精神障碍之一,成为21世纪精神心理疾病研究的重点。 廖先生在一家大型家电企业担任市场部经理,对工作要求尽善尽美的他经常让下属觉得筋疲力尽。他常常一遍又一遍地看着客户发来的订货传真或者本季度职员的业务报告,还自制了“年度业绩总数上升图”、“个人业绩指数表”等图表挂在办公室。一到周末,他就下意识地给下属打电话询问业务情况,明知这样不好,但无法控制。 牛先生是一个银行职员。他告诉医生,本科毕业找工作时,因为没有计算机等级证、六级英语证书,他被多家单位拒收。从此,他就陷入了“考本”、“考证”的漩涡。每次考取一个新证书他都会产生极度的失落感,只有寻找到新的考试对象才能提起精神。家里有一摞证书只在领取时看过,可能这辈子都不会再看第二遍。 王小姐今年24岁,是合资企业秘书。不知从什么时候起,每起草完一份合同文案她总要看数十遍,要逐字逐句甚至标点都要念出声。她经常躺在床上还觉得文案中写了错别字,好几次甚至半夜回到办公室看文案。 解析 王小姐、牛先生和廖先生都患有轻微的强迫症。从心理学角度,强迫症是以反复出现强迫观念和强迫动作为基本特征的一种神经症障碍。患者体验到冲动来自于自我,他们能意识到强迫症状是异常的,但又无法摆脱。目前,强迫症发病率约占人口的0.05%,男性多于女性,脑力劳动者所占比例越来越大。 对于强迫症的诱因,一般认为精神因素为主要发病原因。王小姐、牛先生和廖先生是都市白领阶层的代表,他们所处的工作环境具有压力大、竞争激烈、淘汰率高的特点。在这种环境下,内心脆弱、急躁、自制能力差、具有偏执型人格或完美主义人格的人很容易产生强迫心理,从而引发强迫症。其中完美主义人格者表现得尤为突出,在竞争激烈的环境中,他们会制定一些不切实际的目标,过度强迫自己和周围的人去达到这个目标,但总会在现实与目标的差距中挣扎。此外,自幼胆小怕事、对自己缺乏信心、遇事谨慎的人在长期的紧张压抑中会感到焦虑恐惧,为缓解焦虑恐惧就会产生诸如反复洗涤、反复检查等强迫症行为。 需要指出的是,像反复检查门锁这种强迫心理现象在大多数人身上都曾发生过,如果强迫行为只是轻微的或暂时性的,当事人不觉痛苦,也不影响正常生活和工作,就不算病态,也不需要治疗。而如果强迫行为每天出现数次,且干扰了正常工作和生活就可能是患了强迫症,需要治疗了。 强迫症还未达到非病态程度也并不可怕,关键在于患者能否勇敢理智地面对它、战胜它,自我心理疗法可以帮助白领人群缓解压力和紧张情绪造成的强迫心理,预防强迫症的发生。任何事情顺其自然,做完就不再想不再评价。特别是完美主义人格者,要学会肯定自己,少与他人攀比,要认识到世界上不存在十全十美的人和事。对家人和朋友说出心理创伤和紧张恐惧心理,把内心的痛苦发泄出来。尽可能地把时间安排得紧凑,使自己没有时间去实施诸如反复检查门锁等强迫行为。同时可以选择运动锻炼和户外活动来充实生活,减轻强迫心理的干扰。对于少数强迫症(病态程度)可以用心理治疗也可以用药物治疗,但应在专科医生指导下服用。 由于工作压力大,生活节奏快,有越来越多的人怀疑自己是否患上了强迫症,多余的担心是不必要的,看看下面的行为,你有过吗? 1.我常反复洗手而且洗手的时间很长,超过正常所必需; 2.我有时不得不毫无理由地重复相同的内容、句子或数字好几次; 3.我觉得自己穿衣、脱衣、清洗、走路时要遵循特殊的顺序; 4.我常常没有必要地检查门窗、煤气、钱物、文件、信件等; 5.我不得不反复好几次做某些事情直到我认为自己已经做好了为止; 6.我对自己做的大多数事情都要产生怀疑; 7.一些不愉快的想法常违背我的意愿进入我的头脑,使我不能摆脱; 8.我常常设想自己粗心大意或是细小的差错会引起灾难性的后果; 9.我时常无原因地担心自己患了某种疾病; 10.我时常无原因地计数; 11.在某些场合,我很害怕失去控制,做出尴尬的事; 12.我经常迟到,因为我没有必要地花了很多时间重复做某些事情; 13.当我看到刀、匕首和其他尖锐物品时,会感到心烦意乱; 14.我为要完全记住一些不重要的事情而困扰; 15.有时我有毫无原因地想要破坏某些物品或伤害他人的冲动; 16.在某些场合,即使当时我生病了,我也想暴食一顿; 17.听到自杀、犯罪或生病的事,我会心烦意乱很长时间,很难不去想它。 当上面一条或一条以上的症状持续存在,并且影响了你的正常生活时,说明你有强迫症状,有必要找医生咨询。 第48节:在信息漩涡中迷失 在信息的漩涡中迷失 手机24小时开机,惟恐漏接一个来电;每天数次检查电子邮箱,看到新邮件就心跳加快…… 睡觉时开着手机,即使上课时,也不时掏出手机查看有无未接来电,如果一天不带手机,就坐立不安,这些现象随着就业高峰的来临,成为不少大学生的普遍症状。 上海某重点大学应届毕业生徐伟自称是一个典型,自从投出第一份简历起,他就保持手机24小时开机,一周无休。他笑称自己的神经也和充电器的红色指示灯一样,时刻紧绷着。 漏接招聘单位的面试电话成为他最担心的事情。每次参加招聘会回来,徐伟就习惯性地竖起耳朵捕捉任何类型的电话铃声,有时甚至会出现“幻听”现象。“如果没有接到面试电话,损失就大了,毕竟招聘单位不少你一个,还有那么多学生削尖了脑袋,争一个面试机会啊。”因此,即使在洗澡时,徐伟都会把手机放到能听见铃声的地方。 邮箱也是一个需要时刻保持警惕的地方,徐伟和他的同学们每天查看邮箱,少则两次,多则七八回,每次看到新邮件,心跳就开始加快。 “只要有条件,我几乎每隔一个小时就会看一次电子邮箱,看有没有新邮件,如果没有,还要忍不住检查是否把垃圾邮件的等级调得太高了。” 解析 徐伟的这种症状,目前有一种流行叫法是“信息强迫症”。专家介绍,“信息强迫症”是强迫症延伸出的一种单纯性心理疾病,已经成为现代社会的常见问题,可简单定义为个人面对海量信息所产生的一种不确定和不安全感,为了不错过可能有价值的信息,只好逼迫自己不断关注搜集到的所有信息。 随着就业信息量的加大、信息传递渠道的增多,就业的专业限制越来越低,学生面临的如何选择信息的困惑也越来越突出,以及自我定位的不明确和信息选择的无所适从,都是导致所谓“信息强迫症”形成的原因。在前往心理咨询中心咨询就业倾向的学生中,不少人接受了学校在网上免费提供的MBTI(职业倾向测试)测验,获得了对于自我的一个基本认识。但是,在庞杂的信息中如何筛选出适合自己的就业信息,如何决策,还是给大学生们带来了疑惑。于是毕业生们到心理咨询中心来寻求深度咨询,其实不少学生来这里不仅仅是为了测试职业倾向,而是围绕着选择怎样的生活目标来寻找帮助,如学习成绩优秀,找工作却难如意,自己到底出了什么问题;甚至一些私人问题,学生也会前来求助,比如恋人两地就业时,到底跟随另一半,还是坚持自己的选择;就业地点到底是留在父母身边,还是好男儿志在四方。以往积累起来的一些问题也会在此时出现大爆发,导致毕业生出现情绪不稳定的现象。 不过,大多专家都认为,将出现在应届毕业生中的类似于徐伟的这些症状称为“信息强迫症”有些严重,大多数人还够不上称为强迫症,最多是某一阶段的强迫现象。 一般而言,这种现象会随着就业的确定而自然解除。但如果强迫现象影响到学生正常的学习生活和自我了解,就会产生危害。因此,专家建议采用“关键词疗法”,学生可以试着为自己的就业方向给出关键词,如“职业价值”:选择公务员这样主流而稳定的工作,还是另类而自由的职业,或者公益型的事业;“职业兴趣”:文科领域还是理工科,与专业相关度较高;“就业地点”:上海、北京还是其他省市;“能力定位”:对自己的能力作一评价,高、中、低自取一等。按照这样的“关键词”再去浏览信息,就能及时筛掉那些不符合自我定位的信息,有效发现适合自己的就业信息。 另外,毕业生还应对强迫现象本身有一个清醒的认识,这是就业过程中不可避免的,是一种就业焦虑的发泄口。此外,就业并不要求一次定位准确,也不要看作不可失败,不妨阿Q一些,此处有失,也许另一处就会有得。 当然,强迫现象也可能是个性使然,不大可能在一两个月里就调适成功,硬性扭转也会给当事人造成痛苦。在这种情况下,只要避免对生活产生消极影响就好。 其实,“信息强迫症”不仅仅存在于应届毕业生中,在现代都市白领中更为普遍。 他是某公司的业务员,在一段日子里,只要一出门,就检查手机短信,多的时候每天要达到100多次,他总是感觉有收到信息的声音。偶尔忘带手机,就会坐立不安,总感觉有大事被错过了。 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下,一个最新的信息可能就是一个升职加薪的机会,信息在职场中的利用价值越高,它对上班族形成的压迫性也就越大。这也是许多上班族总是主动成为“信息强迫症”患者的原因。 对此,专家指出,做人要豁达,遇到事情要放宽心,尤其在竞争激烈的环境中,要为自己放假,不要让身心长时间处于高度紧张当中。心胸开阔了,心理疾病就治好了。 第49节:化妆成了她的心魔(1) 化妆成了她的心魔 车子开到中途,肖兰忽然大叫一声:“停车,我要回家!”林康吓了一跳:“肖兰,你说什么?”“我要回家!我忘记带化妆盒了。”肖兰急得快要哭出来…… 一向素面朝天、清爽自然的肖兰迷恋上了化妆。对她来说,化妆已经是一件比吃饭睡觉还重要的事情,不化妆,她甚至难以面对自己的丈夫。 肖兰本来一直都是素面朝天的,但今年突然迷上了化妆,先是买回一大沓时尚类杂志,回到家里连饭也顾不上吃,就专心地看了起来。此后,已经具备了一定化妆知识的肖兰跟丈夫要了一张银行卡,走进商场购买了5000多元化妆品。买回化妆品后,开始不断地钻研,她越研究,越觉得化妆是一门很深的学问。明明是同一个女人,可是不同的唇彩、不同的眼影、不同的粉底装扮出的是完全不同风格的女人。肖兰越研究越入迷,索性报名参加了一个美容学习班,专门学习美容和化妆。一个月下来,她的化妆技巧大有长进。经过精心装扮,她变得越发流光溢彩、美丽动人。 化妆让肖兰获得了越来越多的赞美,也让她对自己的容貌越来越自信。刚开始,丈夫对化了淡妆后的妻子还表示惊奇和赞美,可没想到这种赞美反倒助长了肖兰对化妆的迷恋。每天,她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花费在化妆上,每次出门前都要化上好几个小时,要是有朋友聚餐,那化妆的时间就更长了。她给孩子们上课也不那么专心了,看书的时间也越来越少,经常因为化妆导致上班迟到,被学生埋怨,领导批评。 面对心理医生,林康显得有些无奈,他说:“每次和朋友一起吃饭,她都要化上好几个小时,还经常因为化妆而误了时间。不仅如此,要是席间她发现自己的妆容有瑕疵,她会借口到卫生间补妆,一补就是半个小时,甚至一个钟头,有好几次,甚至直接跑回家了,这让我在朋友面前很尴尬。” “以前,她也就早上出门的时候化一下,现在晚上洗完澡也要化上半天,每次等她从洗澡间里出来,我都困得睡着了,根本谈不上夫妻生活……” 林康告诉心理医生,自己当初喜欢肖兰,就是因为她单纯自然,素面朝天,不爱虚荣。妻子也知道他的想法,可就是一头栽进化妆品里出不来了。有时候,他甚至伤心地想,也许自己真的娶错人了,也许肖兰根本就不像他当初认识时那样单纯自然,她也爱修饰,好虚荣,这份婚姻也许真的该解体了。 在心理医师看来,林康一眼看上去就是一个帅气的男人,而且事业有成,的确是一个很有魅力的男人;而肖兰比较普通,话语不多,比较娇弱和内向。守着这样一个男人,女人很容易就会产生自卑和不安全感,也许肖兰对化妆的迷恋就是这个原因。为了证实自己的想法,医师询问林康,是否有比较漂亮的女同事或朋友对他展开过追求,而且妻子知道这件事情。 第50节:化妆成了她的心魔(2) 林康承认有一个大学同学,也是现在的同事,对自己一直都有好感,她叫袁仪,是公司公共事务部的部长。袁仪个子比较高挑,人也长得漂亮,加上平常很注意着装打扮,显得很时尚。可是,林康说自己并不喜欢精心装饰的女性,所以拒绝了袁仪的追求,而选择了肖兰。 他告诉医师,肖兰见过袁仪,是在公司成立十周年庆典上。因为妻子成长在书香世家,不太喜欢社交活动,所以一般这种交际宴会他都不勉强妻子,但那次庆典,老板要求必须带上伴侣,所以肖兰和自己一起去了。那晚回家后,肖兰有些闷闷不乐,问她怎么了,她只是说不太舒服。于是,自己也没太在意。说到这里,林康又加了一句:肖兰好像是从那以后,开始慢慢迷上化妆的。 听完林康的话,医师更加确定了自己的想法:袁仪的存在,可能更加让肖兰觉得不施脂粉的自己显得没有女性魅力。而且,那次庆典上,肯定还发生了什么林康不知道的事情。 医师转而问肖兰是否还记得自己陪丈夫参加公司十周年庆典的情景。 肖兰说记得,以前自己从来不化妆,那天也就穿了一件简简单单的碎花棉布连衣裙,脚下一双黑色平底系带凉鞋,素面朝天,简单得就像一个大学生去参加同学间的聚会。其他人都穿着晚礼服,自己站在那里显得特别的另类。 她还说了另外一些事情: 林康因为要去招呼从美国飞过来的老板一家,于是将肖兰介绍给了自己的同事袁仪,让她帮忙照顾一下。袁仪身着阿曼尼的黑色晚装,LV的手袋,眉毛、眼睛、嘴唇、指甲,都经过了精心的修饰,显得高贵美丽、仪态万方。林康走后,袁仪对肖兰说:“林康是当年我们学院最帅的小伙子,当时大家都想,不知怎么样美貌的女子才配得起他呢?他娶了你,你好福气哟!”袁仪说着,倒了两杯红酒,递一杯给肖兰,自己端一杯轻抿一口,接着说:“我和林康相识多年,大家感情密切,因此说话不怕你不高兴。比如说今天的晚宴吧,大老板特地从美国飞来,公司还请来很多社会名流,这么盛大的晚宴,所有的男士一律西装领带,女士也大多盛装出场。相比之下,你连妆都没有化,穿的衣服也太简单了。这样做不但有损公司形象,也会让林康很没面子的。” 肖兰的脸腾地一下就红了。就在这时,林康回来了。袁仪跟林康说笑时,肖兰一直站在一边默默地看着他俩。她突然注意到,穿着西装、英气逼人的林康跟身着晚礼服、仪态万方的袁仪站在一起,是那么和谐、那么相称,她心里突然涌上了强烈的自卑…… 肖兰说,她后来开始反思自己平常是否太随意了,并化了点淡妆,试探了一下丈夫。傍晚6点多钟,当林康下班回到家里时,她鼓足勇气走出卧室。林康放下皮包,照例给了妻子一个拥抱。没想到,就涂了一点淡淡的口红,洒了一点香水,丈夫就发现了自己的变化,还说涂了口红,人显得精神一些,脸色也不那么苍白了。总的来说,效果还不错。当时,她就觉得袁仪是对的,没有哪一个男人不喜欢艳丽的女人,帅气的林康自然也不例外。 此后,她就慢慢迷上了化妆,没想到现在自己对于化妆变得如此痴迷。她也想控制一下自己,减少对化妆的关注,但她发现已经做不到了。给孩子们上课的时候,她会不时掏出小镜子,照照自己脸上的妆容是否完美;下了课,她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冲进洗手间补妆。现在对她来说,化妆已经是一件比吃饭睡觉还重要的事情,不化妆,她就难以面对别人,甚至无法面对自己的丈夫…… 解析 肖兰对于化妆的痴迷,已几乎发展到强迫症的地步。 她把大量的时间都花在了化妆上,甚至不化妆就觉得无法见人,不化妆就感到强烈的不安、无法做任何事情。这其实源于她内心的自卑感和强烈的不安全感。嫁了一个英俊帅气、引人注目的丈夫,让她在心理上有了很大的压力,而化妆使她找到了完善自己的途径,增加了自信。但她在化妆过程中过分专注、过分追求完美,已经严重地影响到她的正常生活。 第51节:化妆成了她的心魔(3) 现代都市女性都希望展现在别人面前的是自己最美丽、最动人的一面,化妆本是一个很好的凸显女性风采的手段。适当的化妆,可以增加女性的姿色,让人显得更加年轻、漂亮。在一些社交场合,化妆也是对他人的一种尊重,就像出席正式场合,男性要穿西服一样。但和肖兰一样,过分地迷恋化妆,以至于不化妆就无法见人,这显然已经使化妆这件愉快、有益的事情,转变成生活的累赘、婚姻的破坏者。 一般而言,对化妆过于迷恋的女性,其性格或者有些自卑,或者过于追求完美,或者二者同时存在。 林美上周失去工作,因为她的主管再也无法忍受她无数次地为化妆而迟到,无数次地在与客户洽谈时突然躲进洗手间去补妆。她今年才25岁,年轻漂亮,唯一的问题是,她对化妆上了瘾。 林美是一家外资企业的员工,刚工作时她也是素面朝天,但单位里有不少女孩都是化了淡妆来上班的,看久了林美也想试一试。在朋友的指点下,林美第一天化妆上班就获得很大成功,许多同事都夸她“没想到你化了妆这么漂亮”,一些男同事更是夸张地张大了嘴巴。 林美心里美滋滋的,自此以后,她每天不把淡妆化好就不出门,因为增加了这些粉彩,她总能得到赞美之声。 不久,林美谈了位男朋友,林美约会也总是化了妆前往,连两人亲热都是带妆进行。男朋友对林美也是爱护有加。直到一个多月前,林美和男友去吃饭。因为天热,林美脸上的妆有点脱落,又忘了带化妆品,结果只能洗了脸上的妆。可男友一见了她却睁大了眼睛,脸上的笑容也在瞬间失去,“原来你不化妆的时候这么丑呀?”男友有些不相信地说。这一顿饭因此有些不愉快,饭后两人就分了手各自回家。林美不打算再出门,她还是神经质地化了妆。 那之后不久,林美真的和男友分了手。虽然原因不明,但林美固执地认为,男友是因为她没化妆而分手的。 和男友分手后,林美更离不开化妆了。每天早上林美早早起床,化完妆后哪怕只是一点点不如意都要重来,结果弄得经常迟到。晚上回到家,林美也不敢卸妆,总是担心万一有人造访,自己没化妆如何见人,就干脆浓妆艳抹地睡觉。即使是工作时,林美也总担心脸上的妆,隔半小时不到就要照照镜子、弄弄头发。每次见客户前,她还会躲到洗手间里去重新补妆,也不管客户就坐在外面干等。部门经理警告几次无效后,将林美辞退。 女人化妆似乎成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不得不承认,化妆后的女人,在精心修饰和包装下完成蜕变,给人以感官上的美感。但是,这种美丽往往是经不得推敲的,一旦卸下那层面具,女人便失去了自信,往往会连门都不敢出,更不敢见人。化妆依赖症便是这样形成的。严格地说,化妆并不能给女人带来质的变化,它的作用更多的是心理暗示。在这种意义上,化妆并没任何好处,反而可能给女人的生活带来负面影响。 依赖化妆的女人,她的生活中可能缺少充分的自信心,故而想在化妆中寻找以获得心理的平衡。要知道,女人真正的美,来自于优雅的言谈、高贵的人格、成熟的魅力及足够的自信,她立足于世的资本,不是漂亮的外表,而是其内在的素养。摆脱化妆品的束缚,女人其实也可以生活得很好。 第52节:对男人吐唾液女孩 对男人吐唾液的女孩 “呸!”她不屑一顾地往经理的脚下重重吐了一口唾液。“你,你……”经理气得手直抖。从那天起,她就再也改不掉这吐唾液的毛病,尤其是见到男人时…… 一位母亲牵着她那神色憔悴的女儿来到了诊室。“呸!”一口唾液重重地吐在了心理医生的脚下。 “你……”医生一愣,陡然间从内心升起了一股无名火:这姑娘长得不错,怎么这么缺乏教养? “医生,您别见怪,我女儿近来就是这毛病,怎么也改不掉……”姑娘的母亲见医生面有愠色,慌不迭地道歉。 姑娘名叫王丽,在某市寻呼公司工作。今年5月28日下午,公司经理通知她,命她晚上去陪客人吃饭,并一再交代这是为了公司的利益,希望她顾全大局,一定要去。当时,她有点发愣,骤然间眼前出现了“三陪女”的影子。“把我当成什么人了?呸!”她想着想着,不由自主地往地下重重地吐了一口唾液。下班后,她回到家,经理一连打来几次电话,问她为啥还不去,她推说家中有事,经理火了,说如不去责任自负。“呸!”她放下电话,往地上重重地吐了一口唾液。那一夜,她失眠了。 第二天上午,她惴惴不安地来到公司上班。经理阴沉着脸告诉她:从电脑台前下来,改作打扫公司卫生。“如不想干,可以辞职!”经理丢下这句话。“呸!”她又不屑一顾地往经理的脚下重重吐了一口唾液。“你,你……”经理气得手直抖。从那天起,她就再也改不掉这吐唾液的毛病,尤其是见到男人时。 王丽的母亲叙述到这里,王丽又“呸”地一声往地下重重吐了一口唾液。母亲见此又解释道:“医生,我女儿原来没这个毛病呀,自从那次陪酒事件后,领导给她穿上小鞋,她才有了这个见男人吐唾液的习惯……” “以前从来没有吗?”医生问。 “哟,我想起来了,上中学时有次在宿舍里为晒床垫的事跟同房间的一位女同学大吵了一次,回到家跟我叙述时便边讲边吐唾液,我问她怎么染上了这样不文明的习惯,她说是跟那位女同学学的,因为那位女同学经常向她吐唾液,她实在憋不住了,也‘以牙还牙’,采取了同样的方式。我狠狠地批评了她,以后便没见她再吐过。谁知,这次受的刺激太大,吐唾液吐得这么厉害,无论怎么说也控制不了……” 解析 王丽的情不自禁而“吐”确实是一种病态。她患的是强迫症,这种病的主要特点就是违反自己的意愿,自感极为痛苦而又无法摆脱的强迫现象。 王丽的见人吐唾液就是一种典型的强迫抗争行为。由于那次拒绝陪酒事件的刺激,王丽现在鄙视所有的男人,就像鄙视一群苍蝇那样。她对人吐唾液是表达一种蔑视心理,她憎恶寻呼公司里的男人,延伸到天下所有的男人。她觉得要对男人不屑和泄愤,但又因性格软弱而寻找不到泄愤的办法,于是,最好的行动只有一个:吐一口唾液。这就是此类病人普遍存在的怪异思维。吐!吐!这姑娘忌恨的心理成了一种泄愤的习惯。她一见到男人就狠狠吐一口唾液! “行动会造成一种性格”——这是心理学家的名言,一个人认为自己对着邪恶和无理而采取相应的行动,于是,她自己最后也变得无理了。不能冷静地面对事实,只有一种内心的愤懑冲突,使这姑娘对所见到的每一位异性都报以“一口唾液”。 小吴今年19岁,入学初,他发现自己看到不顺眼的同学就想啐,不久,他见人就想啐。他明知啐人是不礼貌的行为,会引起误解,造成人际关系紧张。但他控制不住自己,见人就不由自主地想啐,这种冲动十分强烈,不啐就浑身不舒服。这使他苦恼不堪,以致不得不整天躲在宿舍里,连课也害怕上。 据了解,一年前,小吴因转学到另一所中学某班,坐在他后面的男生颇爱玩恶作剧,经常在他背上贴胶带、涂墨水,小吴与那位男生经常闹矛盾。一次考试前夕,那位男生叫来一帮弟兄在下晚自习的时候将小吴打倒在地,并且每人向他啐了一口。从那以后,小吴满脑子都是那晚的情景,他在日记里发誓:一定要复仇。 小吴说,那样的奇耻大辱,他受不了,现在大家都知道他是个懦夫,他要报仇,要让他们知道自己不是懦夫。在患者自我暴露的基础上,分析其深层的认知结构,不难看出,他对被人打这件事的负性影响评价过高。这种不合理的推断,导致其产生了强迫性的行为。 对比王丽和小吴这两个案例,我们可以发现,两人的异常行为都源自于遭受挫折,准确来说是人格遭受侮辱之后,向他人吐唾沫就是一种反抗,或者说是一种报复。他们同样过高估计了挫折事件的负面影响,同时强烈的自尊心,使他们强烈要求报复,证明自己的强势,但由于性格上的相对软弱,他们无法采取直接的、正面的方式进行反击,退而选择了吐唾沫这种方法。 对于这种病症,可以在患者明白病因后,对其采用过度校正法。所谓过度校正法,是厌恶疗法中的一种,其原理是“物极必反”,由渴望啐到反复啐,引起生理疲劳,心理厌恶,多次以后就会对啐产生恐惧反应,利用这种恐惧反应,使患者形成对这种不良行为的逃避或者避免。因此,建议王丽和小吴每次想啐的时候,不要控制,找一个合适的地方去啐,直到疲劳为止。这样持续一段时间,症状会自然减少或消失。 第53节:觉自己眼睛一大一小 她觉得自己的眼睛一大一小 她觉得自己的眼睛一大一小,这个问题困扰了她很多年,甚至让她无法专心读书…… 来做心理咨询的于小姐,相貌虽然说不上百里挑一,但是也很不错了。江南女孩子的苗条秀美,白领整齐端庄的服饰,五官端正……不过在这一点上,她的看法显然不同。 “你注意到我五官的缺陷了吗?”她问。 “没有。”医师老老实实地回答。 “我的眼睛一大一小,”她说,“这件事让我烦恼了好些年了。” 医师仔细看了看她的两只眼睛,的确大小稍稍有异,不过差别很小。实际上,如果仔细去看,大多数人的眼睛都有一点点大小差异的,所以她的眼睛应该说完全正常。 “也许会影响看书,”她说,“我总在想,大的眼睛和小的眼睛看到的东西也许是不一样的。” 她告诉医师,她是一个公司的职员,为眼睛问题而烦恼已经有很长时间了。她总是担心眼睛大小的差异会影响视力,在看书或其他用眼的时候,她就会注意感觉“这两个眼睛的感觉”,看两个眼睛的感觉“是不是相同”。这样,她看书的效率大幅度下降,看一页杂志对她来说都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 她曾经找过眼科医生,医生反复向她保证她的眼睛完全正常,为了让她放心,还对她的眼睛做了详细的检查。她也知道按道理应该没有问题,但是她还是没有办法放弃“眼睛大小不同会影响视力”这个想法。 她也找过心理医生,大家用各种方式试图让她接受这个基本的道理,眼睛大小和视力无关,只要瞳孔没有被遮住,林忆莲和赵薇的眼睛看到的东西是一样的。她也完全知道自己的想法是错误的,但是总是忍不住这样想。 医师发现,她对一切的期望值都很高。本希望自己考上好大学,结果没有考上大学只读了一个大专;她本希望找一个高学历的丈夫来补偿自己的不足,但是丈夫的学历比自己还低,而且在其他方面也不令自己满意…… 类似于小姐的烦恼毫无道理,完全是无事找事,但人的很多烦恼都来自于内心的某种焦躁或者忧虑的情绪,并且一些怪异的行为都指向一个确实存在但不为当事人所知的目的。带着这种观点,心理医师试图了解在生活中,于小姐究竟遇到了什么问题。 原来,早在结婚前,她就有一段时间总在想眼睛的问题。恋爱和结婚后,生活很快乐,这个问题也一度消失了。在近期,她和丈夫产生了很多矛盾,她比较任性,丈夫在婚前对她百依百顺,但是在婚后就不同了。她感到丈夫好像要为婚前吃的苦头而报复她一样,对她态度越来越不好。 在工作中,她也面临着许多压力。比如她正在准备一个很重要的考试,有些书需要读,可是偏偏在这个时候,她又开始想眼睛大小的问题了,以至于无法读书。 解析 于小姐显然陷入了强迫性焦虑的漩涡之中。她的强迫性焦虑非常明显,而且有着很明显的指向性:眼睛。 于小姐的父母和丈夫对她想“眼睛问题”很不理解,认为她是没事找事。而对她的心理分析的结果表明,她想眼睛问题的确是在没事找事,但是这种没事找事是有心理意义的。实际上,她反复纠缠在这个无聊的“眼睛问题”上,是为了让自己不去想其他的问题。眼睛问题固然让她烦恼,但是比起其他问题这个烦恼还比较小一些。 所谓其他问题,对她来说,一个是她对自己的期望很高,本希望自己考上好大学,结果没有考上大学只读了一个大专,这是她自己不敢去想、去面对的,一想就会非常烦恼失望;另一个是她对婚姻的不满意,她本希望找一个高学历的丈夫来补偿自己的不足,但是丈夫的学历比自己还低,而且在其他方面也不令自己满意;她对自己在工作中的成就期望也很高,但是在她内心中,她怀疑自己能不能做到像自己期望得那么好。 如果关于眼睛问题的烦恼消除了,不再想眼睛问题,她就不得不面对这些问题,而这些问题的烦恼更大更难于承受。她不愿意面对自己的婚姻正濒临破裂的事实,也不愿意面对自己在工作中不可能达到自己希望的样子这个事实。所以,她的眼睛问题实际上是她无意识中找到的一种回避这些问题的手段。一天到晚纠缠在眼睛的大小上,她就没有时间去想学历、婚姻和工作压力。这是一种逃避。她不敢抛弃这个痛苦的烦恼,因为眼睛的痛苦烦恼是回避更大的痛苦烦恼的唯一方法。 在这种情况下,要改变现状,只能鼓励她抛开眼睛的问题,支持她面对生活中真正的难题并找到解决方法,一旦解决了这个难题,眼睛问题就可以不药而愈了。回避问题虽然可以一时减少心理压力和焦虑,但是问题依旧存在,它给你的压力也依旧存在。 过度关注自己外表的女性大多对自己没有足够的信心,同时缺乏安全感。于小姐同样有自信心不足的表现。 第54节:如愿离婚后他患上尿急(1) 如愿离婚后,他却患上了尿急 离婚之后,他却无法正常地享受新婚的激情。夜间,频繁的尿急让他无法入睡;白天,自杀的念头让他在痛苦中挣扎…… 他,年轻有为的部门经理、温文尔雅的模范丈夫、谦和细心的孝顺儿子,离开共同生活十年的妻子,放弃月薪不菲的工作,义无反顾地走进了抑郁、焦虑、负罪的深渊。白天,他与自己不能控制的自杀念头痛苦挣扎;夜晚,他被自己频繁的尿急牵绊着不能入眠。在好朋友的劝说下,他带着一颗疲惫、沉重、伤痕累累的心走进了咨询中心的大门…… “我最近遇到了许多麻烦……离婚、辞职,其实,这些可能都不是主要的,实际上……我的心实在是乱得很,好像脑子里有许多零散的碎片,我只能试着拼凑出来,其实,这一切都与我辞职前的最后一次出差有关……” 医师仔细地听他叙说,不时地点头,他一定被无法控制的情感折磨着。 “我在一家私人大公司工作,虽然月薪很高,但我真的一直觉得这样的压力让我受不了,这也不是我真正喜欢的工作。当我提出要辞职时,老板甚至用更高的薪水和职位挽留我。当时,我的妻子坚决反对,在她看来,这肯定不可理喻。”他沉吟了一会,缓缓地说:“那是我为公司的最后一次出差,很巧的是,我又遇到了L女士,她是我们一位新客户的秘书,几个月前,我们有过很短的交往,老实说她给我的印象非常深刻,她是一个很特别的女孩子,鹿一样的女孩子。后来,我们一起开车回来,那天晚上,我们做了一件疯狂的事情,实在是很疯狂……” “那是一个奇特的夜晚,我有一种在梦中的感觉,完全不能控制自己,但记忆是那样清晰,甚至那夜清冷的风声,鹅黄的灯光,L女士的尖叫都是真真切切。我陷入一种从未经历过的狂热状态,许多日子的剪影从眼前滑过,我好像一具沉睡的死尸刹那间苏醒……” 他的脸色发青,眼睛里闪烁着可怕的光芒,沉默了许久,他突然笑着说:“从那夜起,我发现自己对妻子没有任何的激情,就像对姐姐一样的感觉。我开始非常非常焦虑,很矛盾。你知道,我也想挽救这种局面,但我的情绪波动很大,像狂风里迷失方向的小舟……那天晚上,我终于无法忍受,告诉了妻子真相,我说我爱上了其他人,但我甚至不敢告诉她那夜的事情。你知道,我只是遇到一个让我重新有了希望和梦想的人,就像回到了十年以前……” “你的妻子反应怎么样?”医师轻声问。 “我给她很大的刺激与伤害,她问我是否觉得她太在乎物质上的享受,我想是的。她提出分居,这让我稍稍感觉好受点。但离婚之后,我不能呆在她呆过的地方,不能看见我们曾经共同拥有的东西,这会让我发疯。两个星期前,我开始想到死,虽然我知道自己并不会真的去自杀,但单是这样的想法在脑中盘旋就让我恐惧,每天每夜,我痛苦得像在地狱里,去L女士那里也不能让我摆脱这种想法的折磨,我,我甚至开始尿急……我想,我的研究生课程也修不完了,我无法集中注意做完论文……天!”他紧紧地抱住头,苍白的手指好像要插入脑壳里。 在交谈中,医师了解到他19岁就离开了家,在他的印象中,家并没有温馨的感觉,父亲跟他形同路人,而母亲对他总是那么的尖刻。父亲的脸永远都是没有表情的,如刀削过一般,他从没有见过父亲的笑容,甚至当他用送报纸的钱给他买了一把剃须刀时,父亲也只是冷淡地接过去,咕哝着:“这个牌子太差了……”父亲曾经亲手砸光了他心爱的摇滚唱片,当时他恨不能把自己和父亲一起推下阳台;还有,当他把第一个女朋友带回家时,父亲恶毒的话让那个可怜的女孩掩面而泣,冲出家门……他恨自己的父亲,因为父亲一点都不爱他。 第55节:如愿离婚后他患上尿急(2) 在他临走前,父亲对他说:“你得做个优秀的经理,踢人屁股,而不是被人踢,明白吗,你?”从小时候开始,他就一直做着父亲让他做的事,他反叛、挣扎,但无一例外地最后投降,这次去外地工作也不例外。 离开家对他来说并没有什么,因为家没有给他温暖,唯一让他感到不舍的就是亲爱的姐姐南茜,那个可怜的女孩,他也不知道自己是否爱她。有时候,看着自己身边这个丰腴的女孩子挺直腰板,一副不可侵犯的冷淡表情,他会有些厌恶,最不能忍受的是她也要干涉他,甚至是吃饭的姿势。 “能谈谈你和原先妻子的关系吗?”医师想进一步了解他的人际关系,也许会有助于他理清思路。 “十年以来,她似乎一直主宰着我的生活,我无法反抗,只好屈就,这好像是一种习惯。除了我在公司赚足够多的钱,她并不需要我帮她做任何事情,而我并不喜欢这个部门经理的工作。记得小时候,我希望在乡村做一个悠闲自在的作家,那是很久之前的梦想了,太遥远……”他仿佛又陷入了沉思,过了一会,才幽幽地说:“我遇到不顺心的事情总想找个人聊聊,与她交流却非常困难,她总是说我们去看一场电影或者吃顿烛光晚餐就会好起来的。而电影什么的对我毫无用处,我们想要的东西完全不同……” “说来真是奇怪,她和我姐姐竟然相同,有时候我自己都糊涂到底是妻子还是姐姐。我的意思是说,她有时候对我更像是姐姐,许多事情她都要管,要我怎么怎么做。记得小时候,姐姐也是这样,但姐姐总是浅浅地笑着,声音柔美地让我做功课,打扫卫生,姐姐很照顾我……”他的嘴角带着苦涩的笑容,“姐姐可能像我父亲那样,更冷漠,更现实……” “记得那时我从外地工作了四年回到家里,很诧异地发现她和我姐姐成了最好的朋友,经常一起出去逛街、锻炼,看上去无话不谈,甚至我那可怕的父亲对她的印象也很好,说她在这段时间里如何地照顾我们全家,母亲干脆就对我说,这么好的女孩子你不娶她简直没有天理……” 他的眼睛灰暗下来,声音沙哑而缓慢:“这简直是一种宿命,我甚至没有想过选择自己真正想做的事,长久以来我犯的一个最大错误就是没有大声说——不!我想一个人过,我想自己下决定……” “你们有孩子吗?”医师问道。 “没有,印象中父母总是不断争吵,我并不以为这对我会有什么影响,但我结婚十年却一直不想要孩子,我不知道南茜对此怎么看。可能,在我内心深处,没有抚养孩子的勇气,没有让这个家族传宗接代的信心,更没有身为人父的责任感,我是不想被任何东西牵绊,却被太多的东西牵绊,勒得我透不过气来……” 他觉得被太多的东西牵绊,到底是什么牵绊他了? 谈起他和L女士的生活,他说他们在一起的大多数时间都是在做爱,肆无忌惮。在累了睡着以后,他会没有原因地醒来,这时父亲刀削一般的脸总会隐约浮现,他浑身战栗地冲向洗手间,尿意竟如同性欲一样不可控制…… 有一天夜里,L女士有些颤抖地拉开抽屉,急躁地翻出一个白色的小瓶。他有些奇怪,L女士是不会失眠的,她这么晚起来吃药吗? “亲爱的,你生病了吗?”他起身把手搭在她温软的肩上,柔声问道。 L女士浑身一抖,手心里的药丸洒落在香槟金的床上,他有些犹豫地拿起一颗,借着凄冷的月光看了看,脸色不易觉察地变了。“是白粉吗?”L女士又是妩然一笑,呢喃着说:“来一点吧,亲爱的……” 一股尿意直冲脑门,父亲的声音惊雷一般在秋夜里响起,他踉踉跄跄地冲向洗手间…… 后来,他和吸毒的L女士结束了来往,重新开始了工作,并努力修完他的函授研究生课程。在和一些女人的交往之中,他依然觉得已故的父亲无时无刻不在监视和指责着他,但他已经不再有强烈的自杀念头和尿急。 那天他穿了一袭淡灰色的风衣走进来,头发被风吹得略有些凌乱,脸上却比一年前增添了许多神采。他的论文正在最后修改阶段,工作也比较顺利。 第56节:如愿离婚后他患上尿急(3) “在研究生函授班我认识了V太太,她很让我心动,你知道那种成熟的女子有一种特殊的美,她主动向我表达了……哦,她说她愿意为我做一切……但是,她是有丈夫的……” “你觉得很矛盾,不能做决定,是吗?”医师微笑着看着他。 “是啊,我不该和一个有夫之妇发生关系,这是不道德的,是父亲坚决不允许的。但是,你知道,我们彼此吸引,她优雅恬静的笑容让我着迷,那是一种宁静的、无欲无求的美,是年轻女孩不可能有的,而且她对我非常主动,我简直不知道怎么拒绝……”他的脸上闪现出犹豫而幸福的表情。 医师知道他热切地希望得到赞同,在这个迷人女子的主动进攻下,他又陷入了进退两难的境地。负罪感与性的诱惑让他再次无法抉择,虽然他已经不再如同一年前痛苦焦虑、不能自拔,但是他开始把医师作为他父亲的化身,行事的准则,对医师有着强烈的移情。 “你是希望得到我的赞同吗?”医师平静地说。 “嗯,是的,有时候,似乎询问你就像在询问父亲,我可以吗?我这样做对吗?这可能是我为什么要和你聊这些的原因。潜意识里,我希望得到你的允许而继续我们的关系。”他沉默了一会,轻叹了口气,说,“这没有用,没有人能帮我做最后的决定。” 他说前两天函授班下课时,V太太递给他一张纸条:“今晚九点,家里等你。”此后,他坐在一家小咖啡馆里,犹豫着,不知道去还是不去。 脑海里一会儿是V太太:“我愿意为你做一切,只要你来……” 一会儿,又是父亲:“你绝对不可以去!她是有夫之妇!”暴躁的父亲仿佛就站在他身边,怒气冲冲地指着他的鼻梁。 “你想要我的,你的气味已经告诉我了。”她的眼神里有着毫无掩饰的自信与宁静。 “不许去!你又敢惹我生气?”父亲的脸已经气得变了形,鹰一样的眼睛冷酷地盯着他。他甚至怀疑父亲已经坐在了他的对面,不为人知地监视着他…… 终于,他受不了了,支撑不住了,“够了!”他重重地拍了一下玻璃桌。咖啡厅里的人都好奇地看着这个男人,甚至连服务小姐也注意到这里了。但他却浑然不觉,喃喃地说:“够了,我再也受不了了……” 讲到这里,他的心情变得激动起来,话也渐渐多了。 “我觉得自己就像一个小孩子,从来不知道反抗的孩子,这么多年来,我一直做别人期望的样子,也许,我就是父亲的一部分,明明可有可无却无法分开的一部分,我从来就没有做过自己,从来就没有生活在我的世界里……” “现在,我要反抗了!我厌倦这样的生活方式,和V太太怎么样是我自己的事。”他停顿了一下,若有所思地说,“老实说,我只是想反抗,我知道和她上床对我们都没有好处,我只是想反抗!” “好吧,老实说我真怕来这里,我没和V太太发生什么,就是因为我得每个星期来这里告诉你我做了什么,好像不知不觉,你就成了我父亲或者其他什么权威的力量,让我不得不这么做……”他低着头说。 他抬起头看着医师,缓缓地说:“可能一开始是想反抗这种感觉,但我仔细想过了,和V太太在一起对我们没有任何好处,就像和L女士,更多的是一种性的吸引,我只想抗拒心中‘不得不’的感觉,抗拒父亲对我的束缚,像孩子一样无力又固执,做了之后自己又痛苦万分……我和她现在是很好的朋友,这是第一次我和异性的交往觉得轻松,我不再老想着父亲会怎么样,你会怎么样,我只是做自己觉得正确的事情,我想回到我的生活里来,而不是已经去世这么多年的父亲的,或者其他人的生活里……”他的眼睛略微泛着光彩。 大半年后,他又来到了咨询中心,他告诉医师,研究生学位已经拿到了,而且自己已经准备结婚了。未婚妻是经由一个老朋友介绍认识的,她还带着两个孩子。他很高兴地说道:“开始我只是对她感觉很不错,大家像朋友一样相处,聊得很投机。和她在一起,我觉得非常非常放松而且有趣。开始我还不愿意见她的孩子呢,你知道我以前是不太喜欢孩子的,两个小家伙是她与前夫的孩子。他们特喜欢和我一起打篮球,有时候还和我抢着进球,活泼得很……” 第57节:如愿离婚后他患上尿急(4) “再过几个月,我们就要一起搬到外地去结婚了。她是那种很会包容的女人,我想我们一定能相处得很好。这对我来说,也是一个新的开始……”他的眼睛里充满了坦然的幸福。 解析 看似因为婚外恋带来的焦虑和困扰,但这其实是一例人际交往适应障碍的案例。案例中的咨询师采用了精神分析方法,逐步走入当事人的内心世界,潜入他迷幻的情感世界背后。 当事人童年时期受到父亲的漠视与排斥,感受不到温暖和亲情,对此他采取了压抑和否定的防御机制。一方面顺从父亲的意愿,希望得到他的认可,另一方面却在不断地叛逆父亲,寻求解脱。于是他一直在天平两端痛苦挣扎。回顾他的情感历程,与前妻的结合、去外地工作都是一种无可奈何的顺从和压抑,与L女士、V太太的迷幻关系却是潜意识里的叛逆与否定,他自己其实也很清楚与L女士、V太太之间,更多的只是一种性的吸引,只是想抗拒父亲的束缚,然而他无法挣脱。 大家知道,人际交往适应障碍是指相互交往中出现影响信息、能量、物质交流的因素,阻碍了正常的心理情感与行为的流通过程。人际交往陷入危机,但机能没有丧失,可以调整改善。案例中的当事人在与异性交往时陷入一种混乱、焦虑、无法控制的状态。和前妻及姐姐南茜之间缺乏真正的沟通和感情交流,和L女士的一夜情却是性放纵和反叛,面对已婚女子V太太的诱惑他不知所措,这些都给他带来负罪感、忧郁和生理上的不适。 什么是影响当事人与异性交往的因素呢?从他早年痛苦的生活经历中,我们可以挖掘出他不合理的防御机制:压抑和否定。当事人体验到一种分裂(自我的不同方面发生冲突),一部分希望改变,摆脱父亲阴影的束缚,按自己真正的想法行事,另一部分则希望保持在他一生中曾经是必须的并且帮助他维持心理稳定的旧的方式,继续在顺从和叛逆之间挣扎。当事人的本我和超我发生严重的冲突,超我很大一部分来自当事人的父亲,从小当事人就觉得自己必须服从父亲的意志才能得到认可,这样父亲就成了规则和权威的化身,时时刻刻压抑着他。本我则像一个无忌的孩子,要做一切不被允许、违反道德的事。这位谦和细心的部门经理在一个月内彻底迷失自己,与L女士产生一夜情,结束十年的婚姻,放弃月薪不菲的工作,都是被压抑的本我过度反抗的结果。妻子受到了父亲的赞赏,这让内心深处总是对父亲充满叛逆的他感到了不愉快,对这段感情也产生了阴影,因为他要反抗父亲的权威。而他的妻子在婚姻生活中又再一次扮演了父亲的角色,妻子什么都管,让他感到备受束缚。同时妻子与姐姐的相似性又让他对妻子产生了另外一种情感:姐弟的感觉,这种情感让他和妻子之间彻底失去了激情。 精神分析理论经常会提到移情的作用,在这个案例中表现得也很明显。在与咨询师的交流中,他逐渐把儿时和父亲交往时顺从与反叛的关系转移到与咨询师的关系上,一方面他觉得不得不每个星期来咨询中心向咨询师叙说以获得他的认可,做出他认为咨询师会赞同的决定,另一方面他非常厌恶来这里“汇报”,感到受束缚压抑。这正是他早年对父亲的情感体验,这些深埋于潜意识中的情感体验影响着他成年后的人际交往关系。当他明确意识到这一点,并能够彻底摆脱这种情感束缚的时候,他也就重新获得了自由。 第58节:如电波样的震颤(1) 如电波一样的震颤 从她入学不久,便有一种特殊的感觉,就是总觉得自己的身体在颤抖,这种颤抖不仅使自己烦躁不安,而且使其他同学也坐不住板凳…… 她今年22岁,已经是大学四年级的学生。令人不可思议的是:她足足有两年没敢进教室,书几乎全是在宿舍里自己读的,有时抄同学的笔记,有时则靠同学给她做的录音。尽管这样,她的成绩是绝对优秀的。如今,要下工厂实习,她再也无法回避。因为没有实习分数就不能毕业,这是明确的规定。不得已,她咬咬牙走进心理医生的诊室。 情况是这样的,从她入学不久,便有一种特殊的感觉,就是总觉得自己的身体在颤抖,这种颤抖不仅使自己烦躁不安,而且使其他同学也坐不住板凳。她始终觉得从自身的肌肉中发出的微弱颤动,有如电波一样感染到她的邻桌同学,然后再通过该同学依次地传通全班同学,结果导致课堂上的无声骚动,甚至连站在前面的老师也受这种微波的冲击。每当此时,她窥视左右、前后,那些同学无不对她横眉冷视,一个个从表情上、行动上,乃至一笑一颦、一皱鼻子、一抬腿,都表示对她的抗议。她紧张极了,于是只好躲在教室的一角,战战兢兢地听课。她常常问及与她坐在一起的同学:是不是感到颤动?当同学回答否时,她便以为这位同学是不好意思揭穿,免其尴尬。周围环境越静,她自身颤抖的体验就越强,只有当她进入迪斯科舞厅时,她才有少许的安宁,但即便在这种狂欢的时刻,她也认为,任何一个人的舞动节奏都是和她肌肉的抽动节律相关的。她勉强坚持学习了三个月,就再也无法进教室和任何一个公共场所里去。同学们都知道她有怪脾气,但由于她为人厚道,什么事都是谦让,宁肯自己委屈,所以同宿舍的同学也都愿意为她办点儿力所能及的事,但几乎无一人知道她是个严重的心理病患者。 她对于震颤的恐怖是怎样发生的呢? 在聊天中,医生了解到在入学当天晚上,宿舍8个同学都不熟悉,个个背井离乡,都有说不出的想家和难以适应的心情。这位患者住在双层床的上铺翻来覆去地睡不着,另一位住在下铺的同学也睡不着,还不停地翻身和唉声叹气。她以为下面的同学是受她翻身引起床铺咯吱咯吱的响声影响的,心里感到不安,于是就尽量不动身体,平卧仰视着天花板。越不动,肌肉越紧张,紧张使肌肉出现细微的颤抖。由于下面的同学不停地翻身和叹气,她也就越发地自束自责自己。白天,两个人谁也不做解释,如此持续三天,她的震颤恐怖心理就形成了,一到晚上就不敢上床,直到大家都睡熟,她才悄悄地爬上去…… 难道这就是她的根本致病原因吗?心理医生不满足这点收获,于是又对患者做了联想回忆法。即通过上述的经历,诱导联想出早年的生活经历,即震颤恐怖的远因。 她在自由联想中说道:那年可能只有十来岁吧,爸妈和我住在一间八平方米大的小屋里,我们三个人睡在一张床上,爸妈的动作以及床铺的响声,时常把我惊醒,我只好蒙上头装睡,身子一动也不敢动,我只觉得我的身体随着爸妈的动作节律而颤动,直到他们入睡后,我仍好久不得安眠。为此事我十分难过,有时恨妈妈为什么老是去招惹爸爸,他是个教师,每天从早忙到晚够累的了…… 现在这位患者的震颤恐怖症的由来,应当说是很清楚了。少年的体验,青春的躁动,而床铺的咯吱声则作为一种条件…… 解析 在现时的大学生群体里,患有社交障碍的人约占百分之二三,在每三个社交障碍者中,就会有一个达到恐怖症的程度。这些患者明知自己不该怕,可就是无法控制,一般都承认有心理障碍。通常,心理医生治疗心理病,特别是社交恐怖症,往往以行为疗法为首选,且有相当的效果,但也确有某些顽固的社交恐怖症,必须通过分析领悟疗法才能复原。而震颤恐怖、做贼恐怖则常需进行心理分析疗法。 和之前那个害怕关窗的女孩一样,她的恐怖症同样来源于早期经历,而且都跟父母的性生活有关。在小的时候,她发现了父母之间的秘密,或许是因为尴尬,也或许是因为羞耻,她不愿让父母发现她醒了,于是她让自己一动不动。在这种极度紧张和焦虑的情况下,身外的其他动静就会被不断夸大,同时会留下很深的印记。所以说,父母做爱所导致的床铺的震颤就深深地印在了她的脑中。大学开学时,她处于一个全新的环境中,有些不适应,内心出现了一定的恐慌和焦虑,这时对于震颤的恐惧就又浮现了出来。之后,因为没有采取恰当的解决办法,她的这种恐惧就越来越厉害,以至于无法在一个集体中生活。 第59节:如电波样的震颤(2) 应该说,处于青春早期的女孩,不该再和父母睡在一间卧室内,而作为父母,也应该注意自己在孩子面前的行为。没有居住条件的,应当改换做爱的时间,因为并非只有夜晚才是夫妻恩爱的专利时间。同时,父母和孩子之间应该有一定的交流,尤其是当孩子到了青春期以后,教给孩子正确的性知识、性态度是非常重要的。 回到这个案例,女孩内心的恐惧来源于无法面对父母的性生活,但这种情绪并未直接表露,而是以对震颤的恐惧表现出来的。从精神分析的观点来看,恐怖症是当事者以“转移作用”(displacement)及“回避作用”(avoidance)这两种心理防卫机制来压制潜意识里的本能冲动所致。她将自己对于父母亲密行为的厌恶,以及担心被发现的恐惧,转移到对于震颤这一毫无利害关系的事物上,同时对内心的冲突加以回避。 严格来说,震颤只是童年那个场景的一部分。她把当年的那个整体场景细化到一个局部构成,让震颤来代表父母做爱的整体场景,以及当时自己的不安、恐慌、羞耻等情绪。 多年来G女士心中最怕的是高塔,特别是教堂的尖塔,她一看到它们就觉得浑身不自在,急忙掉头而去。最后她不得不去寻求医疗帮助。在仔细询问之下,医师发现,她怕的其实不是塔,而是钟声,怕教堂高高的楼上突然响起钟声,一听到钟声,她就会浑身发毛。医师问她是什么时候开始怕听到钟声的?G女士说她也想不起来,只知道是很久很久以前,大概在十几岁时就有这种现象。这的确是相当久了,因为G女士已经40岁。 当用尽各种方法都找不到可能的线索后,医师决定将她催眠,打开她潜意识的心扉,到尘封在脑海深处的记忆乱丛里去搜寻。 在催眠状态中,医师一边给G暗示,一边递给她一支笔,要她做心事的“自动书写”(automatic writing)。在迷离恍惚状态中,G果然运笔如飞,写出如下的句子: “G镇……M镇……教堂,我父亲带母亲到B镇,母亲在那里死了,然后我们到C镇……他们解剖我母亲。我一直祈祷和哭泣,希望母亲仍活着;而教堂的钟声却一直响着,我痛恨它们。” 当她写下最后一句话时,自己虽然并不知道写的是什么,但却变得焦虑而惊惶。这些“自动书写”的内容,透露出G的畏惧钟声和她母亲的死亡有关。 在解除催眠一段时间后,医师拿出她所写的那张纸条给她看,G倒是心平气和地说出了那是怎么一回事: 原来在多年前,当全家人到英国旅行时,她母亲忽然得了重症,就在当地紧急开刀,但不幸却死了。在母亲死前,她一直祈祷母亲的康复。他们所住的旅馆旁边刚好有一座教堂,教堂的塔楼上不时传来悠扬的钟声,她常在钟声中祈祷。 但也许是钟声出现的频率太高了(每隔十五分钟就响一次),使她绷紧的神经渐渐受不了,最后竟开始痛恨听到钟声,特别是在她祈祷的时候,那钟声更增加了她的痛苦。 在做了这种表白后不久,G又向医师透露了一个更重要的信息。她以忏悔的口气说,有一次她“省略”了到教堂祈祷的义务,事后即一直有“如果母亲死了,就是我省略祈祷的结果”、“这将是我的错”的想法。后来,她母亲果真死了,她更认为这是“上帝对我的惩罚”,“我必须为母亲的死负责”。 G说,一直到成年后,她仍然认为“母亲的死是我的错”,并因此而深深自责着。但这种将过错全往自己身上揽的想法似乎太过牵强而夸大。在医师颇有技巧的追问下,G终于又做了一次更深刻的表白:原来在她母亲过世前两年,她因不听母亲的劝告而着凉了,后来病情恶化,被诊断为早期肺结核,在医师的建议下,父母遂带她到欧洲去寻求更进一步的医疗。然而就在他们抵达英国后不久,就发生了母亲死亡的不幸事件。 至此终于真相大白,G在心里觉得母亲若不到英国,就不会患急病而死,而母亲之所以会到英国去,完全是因为自己的关系。如果当初自己听从母亲的劝告而多穿衣服,就不会发生以后的不幸事件。她的畏惧教堂钟声,可以说就是这种深沉的内疚所引起的。 G女士难以面对的是“母亲的死都是我的错”的想法,在英国的经历令她一想到这些就感到焦虑、悲痛,在意识层面,她成功地压制了创伤经验的“全程”(目前她已很少再想起那些往事),而且成功地将“全部”(整个事件)转移到“局部”(教堂钟声)上头,并加以回避。但在她对教堂高塔及钟声的莫名恐惧中,仍隐藏了她潜意识里的悲痛记忆与内疚,只是这种悲痛与内疚被“隔离”开来而已。 第60节:连1/5蛋黄都吃不完孩(1) 连1/5的蛋黄都吃不完的孩子 这个孩子早晨连1/5的蛋黄都吃不完,这还算好的时候。有时,常常是一天下来什么都不吃,吃进嘴里的东西,咀嚼后又吐掉。 李小晶刚过了13岁生日,由父母陪同来就诊。她在候诊室里静静地坐着,似乎周围发生的任何事情都与她无关,别人的谈话也没有引起她的注意。随后,面无表情的她在父母的陪同下进入诊室,安静地坐在那里。心理医师时不时有意地观察她:父母轮流和心理医师交谈着,而她从不插嘴,面部没有表情,她的眼睛凹陷,皮肤苍白,四肢细长得像仙鹤腿。后来,心理医师问了李小晶一些问题,她回答得很简练,显得很成熟,也透出一点坚强。 李小晶从小就喜欢跳舞,周末还一直坚持在舞蹈学校学习,而且经常得到老师的夸奖。由于她越来越喜欢舞蹈,加上父母的支持,她从小学二年级开始就从普通小学转入专门的舞蹈学校,几年来,李小晶捧回了无数的奖项,她的强项是独舞和芭蕾舞。舞蹈学校的老师不让学生多吃,对饮食有很多限制。尽管如此,许多孩子都会在被子里偷吃,但李小晶却非常听话,即使是饿,自己也坚持不多吃。 北京发生“非典”期间,李小晶从学校回到家里学习。由于老师交代过回到家不许多吃,李小晶便严格按照老师的要求去做。父母流着眼泪说,每天,不管什么天气,女儿都会坚持近两个小时的大运动量练习,也因为她的卓越成绩,父母很为她感到骄傲,因此,对从小胃口就不好的女儿也没有太注意。到了夏天,女儿开始出现胃疼,原来饭量就很少的她吃得更少了。这时候,父母开始带着女儿看胃病,并在小儿科住院两周,后来在自己强烈要求下出院。 由于进食更加困难,她的体重从原来的70余斤,下降到不足40斤(身高156厘米),最低时,体重只有35斤。在这种情况下,她常常晕倒,连学校都不能去了。 李小晶说她不希望体重增加,没有任何食欲,尽管父母想尽了一切办法,仍然无法让她进食。妈妈哭着说,孩子早晨连1/5的小蛋黄都吃不完,这还算好的时候。有时,常常是一天下来什么都不吃,吃进嘴里的东西,咀嚼后又吐掉。李小晶看起来已经失去了对所有食物的兴趣。她说:“小时候,在舞蹈学校时想吃,但老师不让吃,自己挺挺就过去了。现在,我从来就不觉得饿。” 解析 李小晶已经患上了神经性厌食症。神经性厌食是一种多见于青少年女性的异常的进食行为,特征为故意限制饮食,使体重降至明显低于正常的标准,为此采取过度运动、引吐、导泻等方法以减轻体重。 对于厌食症,内分泌专家常把其临床表现归纳为“两个25,两个有,两个无”。“两个25”是说年龄多低于25岁,体重比正常体重低25%以上;“两个有”是指对进食有偏见和进食习惯的改变,常有明显的消瘦和闭经;“两个无”是指既无器质性疾病,又无精神性疾病。 尽管体重减轻是神经性厌食的最显著特征,但这并不是厌食障碍的核心。很多人都会因为生理疾病而产生体重下降现象,但厌食症患者并非生理疾病所致的体重减轻,病人节食也不是其他精神障碍的发症状。厌食症患者的体重减轻则是因为自己非常担心肥胖,因此残酷地追求苗条而导致的。这种障碍普遍开始于较胖或者感觉自己很胖的青春期女性(特殊专业和职业者例外)。然后,患者便开始节食,并且强迫性地专注于变瘦。像李小晶进行的几乎是惩罚性的运动(在进食很少的情况下,每天坚持两个小时的大运动量练习),经常可以在这些患者身上见到。通过严格控制热量或者把热量控制和导泻结合起来,他们往往会实现体重的显著下降。 第61节:连1/5蛋黄都吃不完孩(2) 一个厌食症的女孩从来不曾对自己的体重满意过。体重如果保持不变或者有一点点增加,她都可能会出现惊慌、焦虑和抑郁的状况。只有当体重在接连几个星期里都持续减少,她才会感到满意。尽管医学界明确把体重低于正常的15%作为这种疾病的诊断标准,但大部分去就诊的患者,其体重大约已经低于正常的25%~30%了。 厌食症的另一个重要标准是显著的体像改变:她们从镜子里看到的自己与别人看到的自己是不一样的。别人看到的是在半饥饿状态下挣扎的、憔悴的、苍白瘦弱的女孩,而她们自己看见的则是需要再减掉至少几磅的女孩。对于这些女孩而言,她们的问题集中的部位可能会不一样,有的在脸部和臀部,有的在胳膊、腿部或者腹部。 在看过医生后,患者似乎变得听话了,也同意自己体重过轻,并认为自己需要增加一点重量。但实际上,她们根本不相信这些说法,而依然会变本加厉地继续她们的病态行为。当进一步质问她们时,她们就说镜子里的女孩很胖。出现这个问题,大多是因为厌食症个体很少主动自愿就诊,通常是迫于家人的压力才会这样做,因此对医生和父母的承诺也只是敷衍应付而已。 厌食症会带来一系列生理隐患,包括皮肤干燥,头发或指甲易断裂,对低温敏感且无法忍受,肢体和面颊上长出类似胎毛的绒毛,以及心血管问题,比如长期低血压和心动过缓。经常性的呕吐会导致体内的电解质紊乱,从而导致心脏和肾出现问题。厌食症对女性影响更大的是营养不够而造成的卵巢发育不良,甚至出现闭经,乃至终身不育。对于男性来说,会出现性功能减退的症状。而青春期前的病人,其性器官会呈幼稚型。如果长此下去,痴心不改,最后会导致全身功能衰减,甚至造成死亡。著名的法国广告形象人凯丽丝和英国卡本乐特乐队中的一名乐手,因过于追求苗条身材,患上了神经性厌食症,在亲友多方帮助下回天无术,最后年纪轻轻就因此病而失去生命。 厌食症患者经常会伴随着各种情绪障碍,强迫症的症状并不少见。在厌食症患者中,她们经常为体重的“增加”而伤脑筋,并因此感到不愉快,所以给自己定下很多规矩,甚至是仪式性的动作,以此帮助自己缓解这些不愉快的想法和情绪。像李小晶强迫自己每天坚持一定运动量的练习,身体撑不住了也不间断,就是一种对自己内心的安慰。 患神经性厌食症的原因很复杂,它是由遗传、心理和社会因素决定的。这一类型的孩子一般对自我的要求比较严格,希望在各方面都能做得很好,小晶就是一个对自己要求非常严格,而且能吃苦的孩子,在假期回家以后,她严格按照老师的要求控制饮食,坚持锻炼,这对于一个十多岁的小孩是很难得的;另外,从外表上看这一类型的孩子一般面部较丰满,容易给人以偏胖的错觉。父母从小对她们的饮食也比较关注,而目前社会上对美的要求影响了孩子对美的评判。 现如今厌食症患者的急剧增加,与当前社会对于“纤瘦”的过度追求是分不开的。专家认为,我们现在正处于一个极端严重的向往苗条的社会之中,我们已经误入了疯狂的“纤瘦时代”。在英国,每年约有20万人由于节食罹患了最时髦的新病——神经性厌食症,女性患者人数是男性的10倍。而在全世界,神经性“瘦美厌食症”的患者人数更在不断地增长,每8个患神经性厌食症的人中,女性就占了7个。过度节食正在成为世界5种新病症之一,它严重威胁着女性的健康。 在“纤瘦”流行中,最严重的受害者是女孩新一代。目前,大部分女孩13岁前就把瘦作为美的标准,而据伦敦饮食疾病中心透露,他们接到的求救电话中,最年轻的厌食症患者只有5岁。美国心、肺、血液研究所对2379名9岁和10岁的小女孩进行研究后发现:有4成的人曾经减肥。 根据英国埃克塞特大学对3.7万多名12岁~15岁的女孩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有57.3%的被调查者认为自身形象是他们最关心的问题。而心理医生的试验证明,时尚杂志对青少年对自己的形体不满等想法有着决定性的影响,调查发现,41%的少女说她们节食的想法来源于时尚刊物。看来,传媒与时尚对现代人的影响是毋庸置疑的,他们的言论往往就是“纤瘦”时尚的制造者和引领者。 如此流行的“纤瘦观念”是变态自虐的。全球舆论已开始对影视、模特和广告业一味追求“瘦”的倾向进行了言辞激烈的抨击,指出大肆宣传麻秆式的模特儿是一种不负责任的做法。最近,英国医药协会在其年会通过的决议中声明,协会将抗议时尚界再继续使用体重过轻、瘦骨嶙峋的模特。英国政府随即颁布一项法令,禁止模特界和广告界雇用体重超轻和16岁以下的模特。同时还公布一份关于过度节食危害健康的报告,提醒年轻妇女特别是少女不可片面追求苗条;继英国之后,法国巴黎、意大利米兰的时装界也相继推出类似措施。一些模特经纪公司和广告界在招收新模特时,向应召者提出新的条件:瘦得只剩一把骨架子的,养胖点再来。如此强大的声讨骨感流行的声音,似乎预示着纤瘦时代行将终结。 近来,模特界炙手可热的巴西名模Gisele Bundchen逆骨感潮流而上,成为各时尚杂志的封的封面人物。她性感活泼,不像现在大多数女模特那样“胸部平平”。专业人士认为,吉塞勒不同于其他骨感模特的这一特点是令她脱颖而出的主要原因。在意大利,“肥模”已走上T型台一展风采。在美国,著名的《摩登》杂志已经全部采用体态丰满、健康、充满活力的“胖模”作为杂志的形象代言人。 在此,要提醒那些一味追求线条美而盲目减肥的人,特别是处于发育期的青少年,切不可盲目限制饮食,也不能操之过急,提倡科学控制饮食,以不影响学习工作为度,配合适当的体育锻炼,循序渐进,只有健康的美才是真正的美。 第62节:她边狂食边节食(1) 她一边狂食一边节食 她身高172厘米,身材很苗条,但进入大学后却陷入暴食与节食的恶性循环:忧虑,大吃,体重狂升;焦虑,节食,饥饿;暴吃,更加焦虑;呕吐、腹泻,暴躁、自残……现在的她觉得自己非常痛苦,还不如一死了之。 小汪,女性,24岁,身高172厘米,某高校大四学生(由于大一换专业留一级,大三“身体不好”又休学一年)。小汪有着高高的个子,修长的身材。由于冬天穿得比较多,所以如果不仔细看发现不了她有什么与众不同之处。仔细观察后发现,她面色苍白,颧骨下端比较丰满,牙齿上有许多的褐色斑点,手背上有被牙齿咬过的伤痕。她由父亲陪同前来就诊。实际上,父亲在此之前已经多次在电话和面询中咨询女儿的情况,并因此意识到问题严重,这才下决心前来诊治。 小汪从小胃口就好,家里经济条件不错,因此摄入营养也很好,长得又快又壮,小学二年级在班里就是最高最壮的一个,初中三年级时体重达到90多公斤,身高近170厘米。那时,她一直生活得很愉快。 高中阶段,她仍然无忧无虑地学习和生活。她脑子很聪明,思维很敏捷,特别能言善辩,学习也比较出众,父母和亲戚都为之自豪。但高三的一个假期,在父亲单位的一次聚会上,叔叔阿姨们谈话中偶然提到针灸减肥很有效,小汪萌生了去尝试一下的想法,就这样开始了减肥(实际上,医生要求配合饮食而治)。结果,减肥效果的确不错,体重明显下降,她的身材也苗条了许多,家人、亲戚朋友和同学们大加赞赏,为此尝到了体重下降带来的好处,并由此开始了间断性的减肥。 上了大学后,由于地区差别,进校时的成绩在班上不算好,加上不喜欢父亲给自己选定的专业,学习感到吃力。上学以来的那种优越感一下子没有了,经过拼搏实在赶不上去的她感到非常沮丧,进食增加,体重增加也较快,她为此更加焦虑。此时,想起苗条身材同样可以增加女孩子的自信心,便开始了严格的减肥计划。由于严格的节食,她往往坚持不了几天,就饥饿难忍,于是开始大吃,暴食,之后又感到焦虑而诱发呕吐,服用泻药。从此后,这个恶性循环就开始了。 近6年来,她暴食、呕吐、导泻,一直在这个怪圈中反复。她还逼迫家人同意自己去做隆鼻、减少腹部脂肪和将腹部皮肤拉紧的各种手术,如果不同意就要自杀。而且,她曾经自伤过,至今前臂还留有疤痕。 第63节:她边狂食边节食(2) 整个人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脾气很暴躁,说谎,忧郁,生活没有兴趣,没有一点自信,敏感,多疑,觉得自己非常痛苦,还不如一死了之。 解析 这是一个狂食症的案例。狂食症是一种进食障碍,特征为反复发作和不可抗拒的摄食欲望及暴食行为。病人有担心发胖的恐惧心理,常采取引吐、导泻、禁食等极端措施以消除暴食引起的发胖。 狂食症比厌食症更普遍,但在两者间存在很大的交叉。例如,很多狂食症患者都有厌食症病史。也就是说,他们也曾经用禁食来使体重减少到期望水平。狂食症的典型特征是比大多数人在相同情况下一次摄取更多的食物,这种食物主要是指垃圾食品,而不是水果和蔬菜。狂食症患者的父母可以据此描述很快做出判断。除了进食量外,进食控制的事实也同样重要。因此,诊断狂食症需要暴食和限制进食两个方面的标准。 在狂食症患者中存在一个普遍现象:个体为了努力弥补狂食行为和潜在的体重增加,几乎总是采用导泻技术,小汪也不例外。这种方式包括进食后马上自我导吐,服用泻药和利尿剂。有的人几种方法都会使用,也有人尝试采用另外的方式弥补。比如,通过过度运动(尽管强迫性锻炼更多的是厌食症的特征)。专家发现81%的患者运动过度,57%的厌食症患者的父母运动过度;在两次暴食之间持续很长一段时间不吃东西。 大约有2/3的狂食症患者都导泻,余下的1/3无导泻行为(Hsu,1990)。对有导泻行为和无导泻行为的狂食症患者的对比研究证明:有导泻行为的狂食症患者比无导泻行为的狂食症患者表现出更严重的症状,包括更频繁的暴食,更多地出现终生重度抑郁和惊恐障碍,且在异常进食行为量表中的得分更高。事实上,导泻并不是一个减少热量摄入的有效方法。因为呕吐只能减少刚吞入食物热量的50%,如果呕吐延迟的话,减少的热量就更少。泻药几乎没有任何作用,因为患者往往是在暴食很长时间后才会服用。 还有很重要的一点是,大部分狂食症女性都将成功归因于她们的体重和身材,如果不成功也主要是因为自己的体形不够好,因此强迫性地进行瘦身计划,以此来提高自信心。这一点在小汪身上也比较明显。在高中毕业时,由于体重的下降,她的身材也苗条了许多,家人、亲戚朋友和同学们大加赞赏,这让她很高兴。而上了大学后,学习感到吃力,同时不喜欢父亲给自己选定的专业,没有了优越感以后,感到非常沮丧,于是开始狂吃,体重增加也较快,为此更加焦虑。此时,想起苗条身材的魅力,学习不出色,体形出色一样可以增加女孩子的自信心,所以,便开始了更加严格的减肥计划…… 很多女孩子都是在遇到挫折、心情极度不好的情况下出现狂食行为的,比如学习吃力、工作不顺、失恋等。比如电影《瘦身男女》中的郑秀文被初恋情人黑川抛弃,自暴自弃终日暴饮暴食,由窈窕淑女变成超级肥妹;而小汪则是在上大学以后因为学习吃力而出现狂食行为的。一般来说,性情冲动的人容易出现狂食行为。 狂食症的个体通常都会伴随一些其他心理障碍,尤其是焦虑和情绪问题。有关专家曾对20个狂食症患者和20个惊恐障碍患者以及另外20个社交恐怖症患者作了对比研究,结果显示:75%的狂食症患者都伴随有社交恐怖或广泛性焦虑等障碍,情绪障碍,尤其是抑郁,也会伴随进食障碍同时出现。有理论曾经指出,进食障碍只是表达抑郁的一种方式。但是,几乎所有的证据都表明抑郁是在狂食症出现之后才产生的,而且可能是对狂食症的一种反应。 慢性的带有导泻症状的狂食症会产生很多医学后果。其中,包括由于反复呕吐导致唾液腺增大而造成的脸部肿大,反复的呕吐还会腐蚀门牙表面的釉质,造成牙齿上褐色斑点。这些在小汪身上是很明显的,她面色苍白,颧骨下端比较丰满,牙齿上有许多的褐色斑点,手背上有被牙齿咬过的伤痕。更重要的是,持续呕吐会破坏体液中的电解质平衡,包括钠和钾的水平,如果不引起注意的话还可能会导致严重的医学并发症,包括心律不齐和肾功能减退,进而可能导致死亡。滥用泻药导致的肠道问题也具有很强的潜在危害,有可能产生严重便秘或永久性的盲肠损坏。最后,有的狂食症个体因为把手指伸进喉咙里诱吐时与牙齿反复碰撞,导致了手指或者手背上长出老茧,早期可能是明显的伤痕。 第64节:她边狂食边节食(3) 狂食症患者一般并不肥胖,相反,他们同厌食症患者一样瘦弱,因为狂食后的呕吐和导泻,以及紧随其后的节食减肥行为只会让他们的体重急速下降。和厌食症一样,狂食症的治疗也非常困难。体重恢复是首要目标,因为这样可以保证其正常的生理机能和营养需求,同时,还要辅以心理疏导以及药物治疗。以下是几项注意事项: 1.体重恢复应建立在与其他治疗相结合的基础上,比如个体治疗和家庭治疗,从而使患者不会感到治疗的唯一目的就是进食和增重。 2.患者应信任治疗小组,并相信自己不会因此而变得过重。 3.患者对失控的恐惧是可以接受的,这一点可以通过少吃多餐的饮食方式来解决(如,一天吃4次~6次,每次摄入400卡路里~500卡路里),这样便能产生一个逐渐而稳定的增重效果(如,每天平均增重0.2公斤)。 4.在进餐时间安排一个看护人员来鼓励患者进食,并促使她公开讨论对于进食和增重的恐惧和焦虑。 5.定期检测病人的渐进性增重,而不是进食总量,并将结果告诉病人,从而使病人能每隔一段时间就进行体重测量,以知道自己的体重是增加了还是减少了。 6.用一些积极和消极的强化,比如运用活动和睡眠的渐进等级,无论这些强化手段是否是正式的行为矫正技巧,都可以使病人认识到她不仅能够控制行为,而且还能控制行为的结果。 7.应该让病人正视自己的“自我斗争”行为,如偷偷呕吐或导泻,并学会加以控制。 8.病人与家人之间关于进食和食物功能的冲突不能在医院中再现,或者,如果这种模式在治疗期间出现了,一定要清楚地界定其目的。 很多已经患有进食障碍的人并不认为自己有什么不正常之处,下面是一个简易测试,可以让你简单了解自己的进食行为: 1、半夜醒过来,你信步到厨房,打开冰箱门,这时你脑子里的念头是: A、冰箱里有牛奶吗? B、晚餐吃的是面条,还是排骨,或者沙拉? C、吃剩的蛋糕太诱人了,我最好在上班前吃掉它。 2、最近一次量体重,发现自己又胖了两公斤,你会: A、试着24小时只喝果汁。 B、继续以前的食谱,只是少吃些。 C、很失望,为感觉好些,吃些巧克力。 3、工作繁忙时,你会: A、不时地想吃东西,并总是问自己:是不是该吃饭了,晚餐吃些什么? B、你忘记进食而消瘦。 C、尽量坚持有规律地进食。 4、工作中发生了一些不愉快的事情,你会: A、浸浴以放松自己。 B、与朋友一起去喜爱的餐厅会感觉好一些。 C、去健身房锻炼。 5、在超市里阅读包装上的营养介绍时,你关注的是: A、卡路里含量。 B、脂肪含量。 C、营养价值。 6、经期综合征时,你会吃两汤匙冰淇淋,然后: A、把剩下的都吃完。 B、当天不再吃甜食。 C、放回冰箱。 7、为了祝贺你最近的提升,你的朋友请你吃西餐,你会: A、不点面包,点一些价格比平常贵的菜。 B、不再管任何禁忌,尽情狂欢。 C、鱼或者意大利通心粉,拒绝甜点。 8、当你还是个孩子时,你经常: A、还没有到吃饭时间,你已经吃了很多零售了。 B、不怎么想吃东西,除非是你最喜欢的食物。 C、需要经常被鼓励吃完所有的东西。 9、在下面的问题中,请你用“是”或“否”回答: A、无时无刻不在节食。 B、每次吃油炸食品和面食都会后悔。 C、每小时总有几次想吃东西。 D、只吃无脂肪的食品。 E、吃东西时总是不能细嚼慢咽。 F、愿意为家人、朋友的和睦关系而做任何事。 G、每天测量体重。 H、对体重无所谓。 I、经常无精打采。 J、脑子里总有适当的卡路里限度。 第65节:她边狂食边节食(4) 10、在任何情况下,当你过分沉溺于食物中时,你会: A、厌烦、愤怒、伤心或者压力很大。 B、在家人、朋友的关爱中,开心得不考虑自己吃了些什么。 C、吃过之后就后悔了。 计算你的得分: A B C 1、1 2 0 2、1 0 2 3、2 0 1 4、1 0 1 5、2 0 1 6、2 0 1 7、1 2 0 8、2 1 0 9、是否视情况而定 A 2 1 0 B 0 1 2 C 2 1 0 D 0 1 2 E 2 1 0 F 2 1 0 G 0 1 2 H 2 1 0 I 2 1 0 J 0 1 2 10、2 1 0 答案——你属于哪种人: 0分~12分 看来,你正是一位“减肥强迫症”患者。 与那些吃零食让自己满意的人不同,这类型的女性总是否定自己的食欲,刻板的进食。她们总是担心自己吃得太多会发胖,每次进食之后,又总是后悔自己吃得太多。 通常这类型的女性偏爱运动,她们可能与家人或朋友之间有矛盾,或者感情生活遇到麻烦,或者工作不顺心等。这种情形下,她们唯一能控制的就是放进嘴里的食物。为了减轻体重,她们甚至拒绝出席宴会。渐渐的,这会形成一种减肥强迫症。而她们的体重会突然地显著减少或增加。 *建议:多了解一些你每天应该保证的营养,并尽量达到。你应该扩大社交范围,多参加团体活动,并努力告诉你自己:食物不会使你发胖,你只是因为尊重自己而进食。 13分~26分 还好,你是一位理智的进食者。 对你来说,食物只是生命的基本需要,与工作或交朋友一样,但这并不是说你没有享受进食的乐趣,正因为你对自己的体形很自信,很积极,所以不必拒绝进食。当你坐下来进食的时候,哪怕是一顿快餐,你也会吃光盘子里所有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