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菲特之子教你超越自我:做你自己-2

[Amber demo]节:是否真有"机会平等"这件事?(3)  他所任职的儿童援助协会支部位于曼哈顿东村。虽然这一地区如今已成为时尚、高雅的街区,但当时还到处是荒凉的房屋、废弃的汽车和焚烧中的床垫。这里的公立学校条件很差,已经到了崩溃的边缘。吸食海洛因的成人和青少年随处可见,盗窃和抢劫案每天发生,健全的家庭非常少见。总之,出生在这种环境中的孩子,面临着极为不利的竞争环境。  "我负责的小组大概有12个男孩,"我的朋友回忆说,"刚开始和他们相处时,我完全不知所措。我跟他们在一起的时间很少,每星期只有8或10个小时,我希望做的事情却很多。我急于了解他们在成长中所面临的困难,结果犯了一个错误:我想得过于简单了。我原以为他们所有的困难,都可以用贫穷来解释。他们的共同点就是贫穷,不是吗?  "不过,在对这些孩子进行深入了解之后,我意识到这种看法是多么片面。只有不切实际的社会改良家,才会将一切都归咎于贫穷,这种做法并没有考虑到孩子之间的差别。有的孩子会亲昵地紧贴着我,我感觉他们比实际年龄小很多,这些孩子往往都没有父亲。有的孩子会跟我保持一定距离,并不完全信任我,他们往往来自吸毒和暴力的家庭。有些孩子仅仅把救援中心当作一个避难所,在这里他们可以静静地坐下来看书。还有一些好奇心受到压制且学习信心遭到破坏的孩子已经形成了这样的观念:只有书呆子才看书。当然还有一些滋事分子,这些孩子精力旺盛,总是挑战各种底线,看你敢不敢惩罚他们。"  几年后,我的朋友碰巧在一家著名的曼哈顿私立学校当了一段时间的老师。  "你知道吗?"他告诉我,"这里出现的许多行为问题,和我在儿童援助协会时看到的一样。"  我朋友任教的学校有一项特殊的托管项目,专门针对那些"成绩差的富学生"。  他回忆说:"这个项目专门针对那些出现问题的富家子弟。这些孩子已经被其他学校开除了,他们的父母为了给他们争取到入学的机会,每年需要支付3万美元。"  这些孩子的竞争环境发生了怎样的偏差?从经济角度来讲,他们很明显处于有利位置。但为什么实际情况却并非如此?  "富孩子、穷孩子,"我的朋友说,"我不再看他们的差异,而是开始关注他们的共同点。子女在贵族学校就读的孩子,家长往往更热衷于自己的事业和社会生活;少数人还是社会名流。他们的孩子很多都像是儿童援助中心里那些没有父亲的孩子--脆弱、依赖性强、总是需要更多的关注和安慰。即使我连一句话都没说,那些被父母虐待或轻视的孩子,也常常发怒并且对我缺乏信任。当然也有的孩子挑战底线,总是处在被开除的边缘,那样的话他们的父母就又要为他们奔波了。"文化[Amber demo]节:是否真有"机会平等"这件事?(4)  在与不同经济背景的孩子进行接触的经历中,我的朋友领悟到了什么呢?如果我们把"享有优势"简单地与"拥有金钱"划等号,我们就掩盖了大面积的灰色区域并忽视了很多其他因素。优秀的家庭教育可以克服(至少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克服)那些由贫穷导致的困难。失败的家庭教育,则很容易将富有带来的所谓优势挥霍殆尽。你不能绝对地说某一群孩子比另一群孩子更快乐、好调教,或者更能活出最佳生活状态。  我朋友还有更多的个人感悟。他告诉我,"在两种情况下,我都想介入帮忙,结果发现,我需要学的东西远远超过了我所能教的东西。"  "从穷孩子那里,我学到了自我认同的奥妙--这种真正震撼且鼓舞人心的神秘性格力量,使他们在任何情况下都无所畏惧。这种勇气从何而来呢?这些孩子是如何保持乐观心态的呢?那我们其他人若屈服于沮丧,岂不就太无能了吗 ?"  他接着说:"从富孩子那里,我学到了另一个跟我相关的道理。在我开始从事这份工作时,心中有点愤愤不平,对班上的学生有一种憎恶感。我的父母可没有能力花3万美元送我到私立学校来,为什么这些孩子却可以?但是当我用心跟他们沟通后,我看到了他们的脆弱和痛苦。我意识到我必须转变自己的态度。如果只是对不如你的人表示同情,那么这不是真正的同情。同情应该针对你能够给予帮助和理解的每一个人,即世界上的每一个人。"  我的朋友说到了他从这些经历中领悟的最后一个道理,也许这点和我们的讨论联系最紧密。"我意识到,"他说,"没有绝对的优势和劣势,这一切都取决于你如何对待它。稍稍偏转一下你的航向,逆风就会成为顺风。刻苦努力,坚持不懈,最终耀眼的太阳就会跑到你的身后。你生活的起点并不是那么重要,重要的是最后你抵达了哪里。"  既然真正的机会平等只是一个不切实际的理想,而且任何两个人在生命的高地上都不会精确地处于同一等高线,那么又有什么必要对自身优势产生质疑或贬低我们所取得的成就呢?  我相信这个问题困扰着许多出身富贵的人。他们能否真正相信他们的成绩属于自己?他们会不会因为自己在起跑线上处于领先位置,或是在人生旅途中受到过提携,就使自尊心大打折扣?他们怎样才能认识到自己的成绩,并从中获得一种满足感呢?  在某些领域,人们的表现可以很容易衡量,这种情况下,上述问题就很好回答。让我们从体育界选取一个例子。  肯·小葛瑞菲的父亲是一名非常优秀的大联盟棒球手,也就是说,他在自己职业生涯起步时便占尽优势。从幼年开始,他就跟父亲学习球技,并且在俱乐部会所和棒球场边玩耍时,就耳濡目染地培养起专业运动员该有的素质,教练和球探都对他另眼相待,但那又怎样呢?当肯·小葛瑞菲击出全垒打时,谁又能质疑他本身的能力?显然,当他独自一人走向运动场地,全凭自己实力的时候,他的背景已无关紧要了。在有人为小葛瑞菲铺就了通往名人堂的道路后,是他自己的卓越和决心让他到达了那里。文化[Amber demo]节:是否真有"机会平等"这件事?(5)  再看一个娱乐圈的例子。凯特·哈德森是歌蒂·韩的女儿,除了继承了一副甜美的相貌,她还生长在好莱坞的环境之中,可以很容易地接触到代理商、制作人和导演,但那又怎么样呢?当她在镜头前诠释角色时,这些优势背景便无关紧要了,唯一重要的是她在这一刻的全情投入和她所释放出的才华。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如果你缺乏才能和激情,那么世界上所有的起点优势和人脉关系都不足以确保你能成功。还记得南希·西纳特拉和法兰克·小辛纳曲吗?显然,每扇成功之门都为他们敞开着,但他们的音乐才能根本达不到他们的名人父亲所设定的标准。我并非以贬抑的口吻来说这件事情。西纳特拉家的孩子进行了尝试并付出了努力,这一点他们做得很不错。我想说的是,如果成功与失败、卓越与平庸可以衡量,并被大众所见,我们便可以更容易地看清继承优势和个人成就之间的那条界限。  然而,我们中的大多数人,都不能通过击球平均数或奥斯卡提名奖或格莱美奖,对自己进行定义,这就是问题的复杂之处。我们只能在隐秘的内心深处,用最诚实的方式判断我们的成就究竟是自己奋斗所得,还是仅仅借助了不劳而获的外力。  在开始判断之前,我想有必要先做一个简单但很重要的心灵剖析。我认为我们应该在选择职业或生活轨迹时扪心自问一下,我们之所以做出这样的选择,到底是出于真正的信念,还是因为它是我们的优势所在。换一种方式来说,我们是否在选择自己真正的兴趣所在,还是仅仅为了获得有利的竞争优势而做出的决定?  我前面提到过,我曾短暂地考虑过在华尔街开始我的职业生涯。我会喜欢这份工作吗?可能不会。我会在这个行业中保持出色的表现吗?这个我无法回答,但可以确定的是,如果我选择了这个行业,我将处于一个非常有利的环境之中。仅仅是看在我父亲的情面上,也一定会有人雇用我。我在前行的道路上,会一直备受照顾和扶植,而且不可能被解雇。  如果我对银行或投资业怀有激情,如果我确实感觉华尔街是我职业的归宿地,那么"尽管"具有优势,我可能依然会从事这一行业。任凭别人去说"他能成功完全是因为他爸爸是沃伦·巴菲特"!我为什么要在意呢?如果我确实全身心地热爱这一行,我会找到证明自己能力的方法……  但是,这个"如果"所引出的选择太重要了,它可以毁灭我们,也可以成就我们。  拿我自己来说,我剖析了自己的内心,并很轻易地得出了"华尔街不适合我"的结论。我想这是我职业生涯中做出的一个明智选择,不过从更深一层来看,这会给人一种缴械投降和缺乏想象力的表现。  只有自己可以对自己的内心进行剖析,没有人能够代替我,也没有人能够代替你。我们每个人都必须自己确定那份激情所在,即使它会将我们引向竞技场中的有利高地。文化[Amber demo]节:喜忧参半的选择(1)  Chapter 4 喜忧参半的选择  我十几岁的时候,就已经长期受到卓越的工作态度的熏陶,这种熏陶来自我的父亲。我从母亲那儿也学到很多待人处世的态度,母亲对各类人都充满着无尽的好奇,她无畏而坚定地与他们交往,倾听他们的故事,了解他们的生活。  尽管如此,当面对自己的未来并做出影响前途的决定时,我也像许许多多的同龄人一样,茫然、困惑、无所适从。  我甚至不确定自己是否打算完成高中学业--或至少不会以常规方式完成。由于迫切地渴望开创自己的新生活,我曾想过要提前毕业和跳级。  我对摄影有着浓厚的兴趣,这个兴趣是我八年级时参加男孩俱乐部时产生的。我不太喜欢体育,音乐是业余爱好,但还没有达到为之痴狂的程度。我需要在人生中找到一项特长来确认自我价值。摄影很符合这个需求。我上高中时,经常给校刊和毕业纪念册投稿,并在一家本地周报社做过暑期工。在我不断地学习和进步当中,相机已经成为我身份认同的一个重要标识。  凭借这点小小的成就,我制定了一个相当浪漫但是欠缺考虑的计划。我想提前完成高中学业,然后去怀俄明州的杰克逊谷当一名摄影记者,一边自食其力,一边享受世界上最壮丽的大自然美景。  这个方案虽然出于我的年少气盛,但并非完全没有可操作性。我确实发表过一些有水平的照片,也可能会在报社获得一份工作并在杰克逊谷开始自己的职业生涯。对此我永远不得而知了,因为当时父母对我的计划持有不同观点。他们清醒而又理性的期望,制约了我的青春幻想。  这就把我们带到了非常复杂的境地当中,并引出一些棘手问题。  例如:父母的引导和过度干涉之间的界限在哪里?在什么情况下帮助会变成控制?有多少父母的关爱衍变成为专制,又该随着孩子的成长怎样调整?年轻人在决定人生道路时,到底有多大的选择权?他的自由度应该有多大?是否存在"过度自由"和"过多选择"的问题?  巴菲特家族在这些问题上,有着特立独行的作风。我的父母从来不会告诉孩子应该做什么或应该成为什么样的人。相反,我们在成长过程中得到的不断教导是,我们可以成为心中想要成为的人,我们应该追寻心中想要追寻的梦想。  但生活绝非那么简单,不是吗?  因为这里有两条平行线,一条是显性信息,即我们可以自主做出选择,我们基本上享有无限的自由;另一条是隐性信息,这种信息往往会引导我们的选择并限制我们的自由。这些隐性信息中,自然寄予了父母的期望,每个家庭都是如此,只是心照不宣罢了。文化[Amber demo]节:喜忧参半的选择(2)  我们家对孩子有一个不明言的期待,即孩子们应当在学校中竭尽全力。父母并没有施加压力要我取得全优成绩,但他们希望我认真、专注地对待学业。这种期许绝非坏事,它能够调动我的积极性:他们期待我在学校表现出色,这肯定意味着我有能力这样做。有了这种自信,我确实在学校表现出色,而且为此感到自豪。  不过,这又将我带回那个跳级和闯荡世界的年少计划。在这个交汇点处,显性信息"找出你的天赋"和隐含信息"不要过早找寻你的天赋……沿途也不要跳步前进"狭路相逢。  作为一个典型的不安分的年轻人,我不由自主地就把第二个信息,看作是对我激情的阻挠和对我自由的束缚。但是我后来意识到这种告诫很有道理,只是我当时未能领悟。我的父母并没有试图阻止我,而是劝告我不要在成长过程中操之过急,担心我可能会在匆忙中与美好的东西擦肩而过。我的成年生活就在前方,等待着我出现并安顿于此。通往那里的路可能会布满荆棘,但走捷径也许会令我得不偿失。  无论如何,我的辍学计划着实让父母惊愕。终于,母亲在我初三即将结束时进行了干预。幸运的是,我后来才了解到此事的来龙去脉。如果当时知情的话,我可能会一时反叛与父母对峙,而这种反叛情绪,会使家庭关系变得紧张并可能断送我的未来。  事情是这样的:那是我上高中三年级时的一个春天,有一天,我的新闻学老师找我私下谈话。他说想让我在高中四年级(美国高中为四年制)时担任毕业纪念册的编辑。当然,这样的话我就得重新考虑自己的提前毕业计划。能够受到邀请是一种荣幸,而且编辑工作可以系统提高我的摄影能力,于是我毫不犹豫地同意了。(这也说明我对杰克逊谷的计划不够投入,不过这就是青春嘛!)  我在高中四年级末的时候获知,母亲曾在前一年春天去找过我的新闻学老师,并且两人共同谋划了这个计策。  我当时是什么感觉呢?事实上,在35年后的今天我还在想这个问题。  我现在知道,并且当时也隐约知道,我母亲费尽心机让我留在学校的做法是正确的。而且我也相信我的新闻学老师是真心实意地想邀请我做编辑。  但还是有点气恼,两个大人在我毫不知情的情况下,共谋转移我的人生轨迹。这让我心里不太舒服。我不知道自己是应该感激还是怨恨。在某种程度上,可能两者都有。我从不怀疑父母心里都是为我的前途着想;但即便如此,他们的介入仍然令我不太能接受,并不可避免地产生了一些疑惑。编辑工作是一个不大的成就,但我能肯定它是真正属于我自己的吗?我是被温柔地导向了正确的人生航线,还是被善意的意图倾覆了自己要走的路,背离了原有的轨道?文化[Amber demo]节:喜忧参半的选择(3)  如果有人期待我对这件事做一个明确的总结,我必须抱歉地承认自己没有结论。这件事引出的问题无法简单作答,只有一点可以确定:做家长难,做孩子也难,他们都无法扮演一个完美的角色。(事实上,当人们尝试完美时,可能就会出现虚伪造作和精神崩溃的情况。)关爱孩子的父母总是希望插手孩子的成长,有时难免会干涉过多。孩子们经常会对大人们的干预感到恼怒,即使他们自己的决定是错误的。这就是人生啊!  不过,我发现亲子之间这些矛盾,关键不在于意见相左,而是这些问题本身,以及随之而来的互相理解和体谅。我永远无法知道如果当初前往杰克逊谷的话,我的生活会是怎样。但是我确实知道留在家里完成学业是个正确的选择。我曾试图相信自己已经准备充分,并且有能力独自面对这个世界;现在我承认事实并非如此。我当时还在学习如何做出正确的抉择并享受充分的自由,但还未学有所成。这个过程真要说起来有点玄:我并非通过贯彻意志,而是放弃意志,才找到了属于自己的路。  顺带一提,我对自己高四那年创作的那本毕业纪念册感到非常骄傲。  这个纪念册的故事,使我想到了一个更具普遍性的话题,它包含了许多灰色区域、矛盾情绪和潜在的不适感。这就是父母运用关系帮孩子获得特殊优势的做法,对孩子产生的影响。  我前面提到过,小时候我家并不富有。但在我青少年时期,父亲已经相当知名并且深受尊敬;他的朋友几乎遍布世界,其中不乏地位显赫之人。有一个事实是不容回避的,那就是巴菲特这个姓氏和一封来自《华盛顿邮报》发行人凯瑟琳·格雷厄姆的推荐信,帮助我进入了斯坦福大学。  这并非什么不光彩的特例。所有私立大学都会向杰出校友和潜在捐赠者的子女,提供一定名额的"荣誉"入学许可权。通常这些孩子跟那些以第一名成绩入学的学生,都能很好地融合在一起。这种制度公平吗?不公平。但是,我所关注的不是"制度"问题,而是制度对个人产生的影响。  老实说,我不太确定是什么原因让我同意去了斯坦福大学。难道是我在那个人生阶段对高等教育怀有热情?我说不准。难道是斯坦福大学对我独具吸引力?我也说不准。我能够确定的一点就是,我之所以去了斯坦福大学是因为我知道这是个难得的机会,我不应该错过,而不是因为我把它看作一段证明自我的冒险旅程。  总之,我目标模糊,积极性不高,而且心中的责任感大于喜悦感,这也无疑是我三个学期后退学的一个原因。我会在适当的时候对这个决定进行详述,但现在我只想讲导致我选择退学的原因:我从未真正确信自己有资格进入斯坦福大学。文化[Amber demo]节:喜忧参半的选择(4)  如果不是巴菲特这个姓氏,斯坦福大学会接收我吗?如果没有重要人物的推荐信,我的申请表会引人注目吗?我有资格和那些平均学分拿4分并拥有完美SAT考试成绩的学生在课堂上平起平坐吗?  我不能说自己彻夜难眠地被这些问题所烦扰,但它们的确在某种程度上打击了我的自信心,并影响了我内心深处的公正观。  父亲帮我进入斯坦福的决定是错误的吗?当然不是。哪个父母不希望自己能够在孩子的人生道路上提携一把?我也认为这是一个没有明确解决方案的两难问题;同时也说明了家长不可能做得完美,青少年也不可能不出状况。  虽然通常家长会比孩子懂得多,但没有人能够懂得足够多。我们心怀善意并希望自己动机纯洁,但有时这些动机比我们想象的要复杂。我们大概都清楚,家长送子女去哈佛或耶鲁,多多少少有炫耀的意味。"哦,你的孩子在欧洲闲逛了一年啊?我的孩子是普林斯顿大学法律专业的预科生。"我们能够肯定地说哪个年轻人的经验更宝贵吗?普林斯顿大学的学费,到底是用来支付孩子的教育费用,还是家长的虚荣心?  有多少个家庭就有多少种回答。我不是在无事生非!仅仅是提出问题而已……  在斯坦福大学期间,我曾试图最大限度地利用那里的教学资源。在某种程度上,缺乏明确目标也成了一件好事,虽然没有什么特定兴趣,但我充满激情,对一切都感到新奇。所以,凡是带有"初级"和"理论"字眼的课程,我都尽可能地报名。  尽管说我是个"浅薄的涉猎者"好了,不过请记住这个词的起源。它衍生于意大利语中的一个动词,这个动词的意思是"享受快乐"。而我也正是这么做的,在自由教育的多样性和丰富性中享受快乐。这就是斯坦福这类大学的真正优势所在,但当时我可能并未完全体会到这点。由于没有立即选择专业的压力,我可以阅读伟大哲学家的著作、研究基础科学、涉足文学巨著。如果当时立即确定专业的话,就会局限我的视野,并将我引向某个僵化且竞争激烈的行业,从而进一步制约我的选择。  文学院的课程设置,滋养了我漫无边际的好奇心,但现在我知道是我的家庭在更早的时候,培养了我的这种自由观和选择观。在父母送我的所有礼物中,最珍贵的无疑是一个信念:要相信自己无需被生活挤压,可以通过更开阔的视野来支配人生,而不是自我蜷缩到一个预先设定的缝隙里。  我在斯坦福大学读一年级时,发生了一件事,它让我真正懂得了自由的难能可贵。  有一天,我经过宿舍走廊的时候,听到一个女孩正通过电话动情地说着什么,这个女孩我认识,我不希望偷听或介入别人的事情,就小心翼翼地走开了。过了一会儿,她沿着走廊哭着走了过来。文化[Amber demo]节:喜忧参半的选择(5)  我问她发生了什么事,原来她是喜极而泣。她刚才是在给自己的父亲打电话,并跟他做了一次倾心交谈,她告诉父亲自己现在有多么不开心,多么不知所措,告诉他如果自己继续沿着现在这条道路走下去,未来只会一片黑暗,甚至注定会失败。她父亲在听她讲完之后沉默了一会儿,最后终于同意她不必非得做医生,她可以遵循自己的愿望,去当一名律师。  我同学擦掉眼泪,她从压力中释放出来,现在几乎要破涕为笑了,她说:"是不是太棒了?"  我站在那里,极力想找些安慰和鼓励的话,但满脑子想的只是"可以选择真好……但这就是选择吗?!医生或律师?在所有能够实现的梦想中,你只有两个选择吗?"  我不记得当时到底说了些什么,或许我只是点了点头。但它引发了我对许多事情的思考。当然,其中一个是关于选择以及不同的人如何做出选择的问题,另一个问题是选择与优势之间复杂而又矛盾的关系。  什么是真正的"优势"?大多数人只是通过金钱和金钱所能买到的东西对优势进行定义,认为拥有优势就等同于拥有一个舒适的生活环境,能够享受华服美食,有一张洁净且冬暖夏凉的大床。这一切虽然美好,但这就是优势的本质吗?我想不是。  如果人生由我们打造,如果我们直面挑战去开创自己想要的人生,那么我可以很明确地说,优势的本质,是拥有最广泛的选择权。  想想那些非洲村民,由于政府的腐败或缺乏教育机会,他们只能通过耕种或放养几头瘦弱的牲口来勉强糊口,终此一生。想想那些旧城区的年轻人或保留区里贫困的印第安人,他们的视野中满是破碎的家庭和痛苦的绝望。对于处在这些环境中的人们而言,生存往往意味着整日工作。他们首先要考虑的问题,显然是如何能让自己和家人吃饱并找到一个住所。但是,经济安全和物质享受并不是这些人被唯一剥夺的东西,他们往往还被剥夺了选择权,这和其他任何东西的缺失一样残酷。饥饿和干渴可以逐渐得到解决,但渴望改变却无计可施,这种挫败会产生一辈子的阴影,甚至会代代相传。  这又使我想到了斯坦福大学的那个同学。显然,她很"占优势"。她的家庭很富有,她享有世界一流的教育机会。从理论上讲,她几乎拥有无限的选择权。  但事实上,她的选择空间受到了家庭偏见的挤压,这种偏见狭隘地定义了什么是"好的""适当的""有社会地位的"职业选择。当然,我并不是说成为医生或律师有什么不对,只要这是一个人真正的理想。但以我的同学来说,她的个人理想,似乎并未在人生方程式中占据多大比例。别人在她身上强加了一个未来,至少在当时,她逆来顺受了。文化[Amber demo]节:喜忧参半的选择(6)  换句话说,她虽然很"占优势",但她在审视自己的选项时,好像并没有意识到这种优势。这是多么不可思议啊!一方面,她的父母给了她无限的可能性;另一方面,他们又剥夺了其中大多数可能性。如果她想成为一名老师或舞蹈演员将会怎样?如果她在无数的可能性当中,挑选了一个不太稳定但很有满足感的职业将会怎样?如果她真正喜欢的职业,不被当时的特定文化所接受又将会怎样?  毫无疑问,这个女孩子的家人是为了她的最佳利益着想。他们希望她能够过上舒适的生活并享有社会地位。他们希望她能够做出"正确"的选择。  但是正确的选择,没有必要都得是稳定、舒适或理所当然的选择。其他人帮我们做出的选择通常不能算作选择。如果只能僵化地被动地接受,那就是对我们所谓的优势的一种浪费。  我再讲个轻松点的故事,来跟我的斯坦福同学这件事作个比照。  我在保险杠贴纸和T恤衫上看到过一句话"游荡的人,未必都是迷路的人",如果你告诉我它起源于佛或者老子说过的话,我也丝毫不会吃惊。我相信这里面蕴含着一个深刻的道理,尽管它可以被轻易曲解。我的意思是,有些游荡的人,就是迷路的人!但是很多情况下,徘徊在选择的迷宫中并不意味着迷失,而是通往正途的一条必经之路。  最近,一位朋友跟我讲起了他的一个老同学,这个同学几乎每个学期都要换一次专业。他刚上大学时想成为一名机械工程师,但他很快就厌倦了工程学中那些具体、实际操作的内容,开始热衷于更加虚幻、抽象的东西。  于是,他转到了物理学专业,并为之着迷了一段时间,但他发现自己对这门学科真正感兴趣的是其中描绘的那些美丽、有序的模式。  接着,他又转学数学专业,数学中有很多美妙的模式并且跟实物完全脱钩。他对数学的兴趣仅保持了一两个学期,就开始感到自己的世界变得过于抽象了,现在他所向往的是那些看得见摸得着的具象的东西。  他再次换了专业,同时还转了学。那时候他的父母无疑已经抓狂了,连他的朋友都怀疑是否可以简单地将他归类为那些聪明但不可救药的怪人。他后来就读于罗德岛设计学院的美术专业,并专攻绘画。  这个转变似乎没有起初看上去那么不可思议。这家伙对美丽的模式有一种痴迷。但数学的美妙模式是抽象且无形的,而他的愿望是将这些模式带到现实中来。既然这样,为什么不尝试用美丽精致的线条或颜色搭配将其具象化呢?  出人意料的是,绘画也不能满足这位仁兄的要求。首先,他对自己是否有足够的才华产生质疑,他不知道能否将自己关于绘画的见解转化成现实的艺术作品。此外,他发现画家的生活太过孤独,远离了普通人的生活和工作方式。文化[Amber demo]节:喜忧参半的选择(7)  于是,他再次调换了专业,这次他转到了建筑学。建筑学是一门合作性和社交性很强的学科。既是一门艺术,也是一门行当。建筑设计会用到物理知识和数学模式,他还可以利用掌握的绘画技巧,将自己对模式的热爱付诸实践。他终于找到了适合自己的职业,对不对?  嗯,差不多。但建筑学也有一些困扰他的地方。比如大多数的建筑设计都无法得以建造,最后只能以设计图纸告终。实际兴建所需的钢筋、玻璃和石材是怎样的呢?这位仁兄发现自己越来越对材料及其不同特性感兴趣。换句话说,他回到了圆圈的起点,他正在以一个机械工程师的思维进行思考!  而这些假想建筑物,如何使它们融入一个城市的网络和格局中?它们的美学元素、规模、性质及其建筑成本会对生活和工作在里面的人们,产生怎样的影响呢?这些建筑物蕴藏了什么更大的模式呢?  对了!他终于找到了,这门学科可以覆盖他的所有兴趣,并能够应用他的全部技能。他打算当一名城市规划师。他最后一次换了专业,并一直修完硕士课程,然后开始了自己精彩的职业生涯。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能说这位仁兄在徘徊于学业的这几年中"迷失"了吗?或者说他走的是一条尚不明朗的小路,但这条路却最终将他带到了目的地?  是否存在"过度自由"和"过多选择"的问题呢?  我认为答案是否定的;但显然有些人会持不同观点。很多年轻人会滥用手中的自由,或面对生活中的选择变得茫然失措。当孩子们染上毒瘾时,这绝对是滥用了自己的自由,但并不是自由本身造成了这种情况。很多时候,吸毒者都是因为受其他问题所困扰,在尚未找到更好、更健康的解决方式时,他们选择求助于毒品。当缺乏抱负和目标的年轻人,跌跌撞撞地步入成年世界后,他们很有可能无力选择自己的道路,并断然放弃其他的可能性。  但是,让我们弄清楚并且不要找借口。当人们滥用自由时,自由没错,而是他们有错!  我们必须对自由进行管理,并从自己的内心开始进行调节。我的母亲常说的一句话(实际上已经成了她的个人口号),可以概括这个问题。她曾经告诉我,我可以任意而择,但不可以任意而为。换句话说,我的思维可以天马行空,但我的行为必须遵守适当的规范。这些界限的决定因素包括个人道德和操守,以及人们对于处世与伦理的共识。这些东西不会制约我的自由,反而会对自由起到引导作用。毕竟,自由不等同于为所欲为、无法无天!  同样,如果人们被自己的选择所困扰,那不是因为选择太多,而是因为他们缺乏一种清醒的判断和足够的意志力。  然而,一个人如何才能具备这种清醒和意志呢?这就是我们接下来要谈的志向问题。文化[Amber demo]节:志向的秘密(1)  Chapter 5志向的秘密  2008年秋天,我有幸在佩利媒体中心位于纽约和洛杉矶的分会场进行演出。至少两个原因,使得这个机会对我来说意义重大。这些融合了音乐、录像和谈话的演出活动,让我有机会分享并升华了很多思想,进而成就了这本书。而洛杉矶那场音乐会,也因为我父亲的参加,而对我有着特殊的意义。  这是他第一次在公开场合听我弹唱。父亲不只是来当观众的,他还加入到了我的演出当中,他带来了那把小有名气的夏威夷吉他,我们在一首合唱中迎来了音乐会的开场。在一曲《她是不是很甜美》的激情演奏之后,我父亲跟观众说他来这里是"为了看看我在钢琴课投资中获得的回报。"逗得观众们哄堂大笑。  如果我当时思考一下的话,我可能会问他是哪次钢琴课。因为我总是开始学琴,然后又放弃,这样折腾过四次!  我认为这也反映了我想提及的一个核心观点:人生的志向往往神秘莫测,极少有人能够沿着直线靠近它们,也不会有人在找寻它们的过程中一帆风顺。  回想起来,我似乎可以很清晰地感觉到音乐这个志向一直都在召唤着我--这就更令人费解了,为什么我用了这么长时间才完全投入它的怀抱。在这一点上,我怀疑自己跟很多人一样,越是那些最常浮现、距离最近的事物,往往越是视而不见。  母亲曾经跟我说,我甚至在咿呀学语时,就东倒西歪地转着圈唱"一闪一闪小星星"。我之前曾经提过,自童年伊始,我就能听到脑海中回荡着的旋律,当然我并不觉得这有丝毫的不同寻常,难道不是每个人都能听到这种内心深处的乐声吗?在我刚能触到钢琴琴键时,我就用力敲击低音来模拟雷鸣并轻敲高音使之发出雨声。  我4岁时想象"约会"是这样的,我邀请一个名叫黛安娜的朋友来到我家,她是第一个令我倾心的女孩儿。我在家里的壁炉处出现,壁炉就像舞台的前端一样将我框起来,我为她献上了一首小夜曲,并唱着保罗·安卡的歌,"噢,请留下来陪我,戴安娜!"  我5岁时发生了一件轰轰烈烈的事:甲壳虫乐队在"埃德·沙利文的节目"中首次亮相。我被震撼了,我被征服了。像其他数百万的家庭一样,巴菲特一家也跑到当地百货商店购买了一张维杰唱片公司发行的《介绍甲壳虫乐队》。我很快就成了一个娴熟的--不,不知疲倦的--空气吉他信徒。我学约翰·列侬弯曲膝盖,还模仿保罗·麦卡特尼在唱他的代表句"Yeah, yeah, yeah, YEAH!"时伸脖子的动作,我用西尔斯便携式唱片机把这张专辑听了不下上百个小时。有一天唱针断了,我就把母亲的缝纫针换了上去,竟然成功了!这是我第一次尝试把音乐和技术结合起来。文化[Amber demo]节:志向的秘密(2)  我6岁的时候开始学习钢琴。我的老师是个典型的"街道老妇女",她曾教过我的姐姐和附近的其他孩子。从她那里我学到了基础的指法、和音,以及简单的和弦和看谱。  我还学习了大调和小调的区别,前者欢乐、明快,后者阴郁、哀伤。有了这些非常基础的知识,让我明白音乐在传达情感上是如此有力、如此生动。那可能是我7岁时的一个晚上,我当时心情郁闷,就绕过父亲读晚报时常坐的那把椅子,坐到了旁边的钢琴前。我没有试图用语言诠释我的烦乱心绪,而是用小调缓缓地弹奏了一曲《洋基歌》。奇特的是,这首轻快的进行曲被我弹成了哀乐,我的家人很快意识到我心情不佳。  虽然我如此喜爱钢琴,而且钢琴已在我生活中占据了如此重要的位置,但两年后我还是打算放弃继续学习。  为什么?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需要中断思绪,来思考一些更艰难的问题:为什么年轻人在承认并接受自己的职业时感到那么难呢?他们在途中会遇到哪些障碍和无法避免的弯路呢?  我认为困难之一就是,承认和接受一种职业必然会加重人生的负担。试想一下:多数人在多数事上都是马马虎虎而已,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一般水准"。多数人都是一般的学生、一般的高尔夫球手,一般的……就连盖瑞森·凯勒也说过,你不可能使城镇里的每个人都高于一般的水平,因为那些"一般"的人也不甘落后!  在生活的大多方面,"一般"已经足够好了。事实上,处在一般的水平是很有优势的。因为这样没有压力,而且不需怀抱太高的期待。  然而,当涉及一个人的真正职业时,"一般"是远远不够的。如果你的职业是做一名厨师,"一般"的厨艺显然不够优秀。没有一个尽职尽责的教师只想拥有"一般"的教学能力。没有一位作家只想达到"一般"的写作水平。  在我们的职业领域中,我们渴望超越,渴望冲破屏障。这种向往是美好的;它令我们激情澎湃。它能够使我们发挥最佳水平,引导我们去发现并取得真正属于我们自己的成就。  这也说明了为什么人们在拥抱一种属于自己的职业时,是如此的胆怯。  如果我们在生活中的某方面注定"一般",即使我们有些许不足,那又何妨?但如果我们在希望证明自我的事情上遭遇挫败,那就会很严重。  这使我回想起第一次放弃学钢琴的情形。我当时8岁,还不具备成人思维。以我有限的词汇所能说出的理由,仅仅是因为我对学钢琴不感兴趣了。  但为什么不感兴趣了呢?  最重要的原因是因为钢琴课变难了。之所以变难,是因为我开始深入了解它,而且非常在乎自己是否能在这领域有所建树。不管当时的想法有多天真,但我开始明白,我与钢琴有很深的情结,不只是玩玩而已。文化[Amber demo]节:志向的秘密(3)  因此,我对音乐的热爱既能让我快乐,但又掺杂着一定程度的不安和隐隐约约的恐惧感。  我不得不相信,很多人在接近或逃避人生使命的初期,都经历过这种混杂的情绪。  生活是错综复杂的,我们怀有的很多情感常常看似相互矛盾,但最后却发现它们完全相容。在因为课程日益变难而拒绝学习的同时,我萌生了一个信念,那就是我靠自己也能学好音乐。  既然我自己的音乐可以从某个神秘的地方走来,并以生动、活泼的色彩出现在我的眼前,那么学习其他人用白纸黑字记录的音乐又有什么意义呢?  这种自信心虽然令人振奋,但也很危险。相信自己能够创作属于自己的音乐,这是件好事。但我当时的知识储备还不足以驾驭这种能力,或者说是相差甚远,所以这种臆想只会导致弄巧成拙。对于那些急着崭露头角、并误以为自己胜过老师的早熟的孩子来说,这是一个教训。  最终,我不得不承认,技艺的练就没有捷径。我必须学会虚心受教。  所有伟大的精神传统和宗教传统都尊敬它们的老师。而且有趣的是,许多传统似乎都认同一个观点,那就是生活为我们提供了众多老师。佛教中有句箴言"诸多途径,诸多导师"。基督教中的《福音书》的作者不止一位,而是四位。希伯来旧约正典,也就是犹太教颂祷词中有一段最著名的祷文,原本颂扬的是亲爱的师尊,后来变成歌颂逝者的祷文,其中的深意就是:走在我们前面的每一个人,都是我们的老师。  换一种方式讲,有多少东西需要学习,就需要多少老师,老师是数不胜数的。  我之所以将这点与钢琴课并论,是因为我在学有所成之前又有了另外3位老师(3位受聘的老师,也就是说,那些无意中传授并影响过我或那些我未曾表示过感谢的老师,可能还有几十位),每一位老师都在我相当分散的钢琴学习中,融入了一些弥足珍贵、不可替代的内容。任何一个领域中的好老师,都远非传递信息这么简单,他们会传授自己的一些要领。因此,每位老师独具的教学方式,可能更重于他们在技巧上对我的助益。  我的第一位钢琴老师比较中规中矩。读音符,数拍子,正确地把手指放到相应的琴键上。虽然不是很有创意,但这种做法完全正确而且十分必要,它包含了一个可能在各个领域普遍适用的真理:只有把基本功练扎实后,你的想象力才可能有质的飞跃。如果没有枯燥的磨炼做基础,创造力不会为你酿造杰作,只会带来四不像的残次品。  第二位老师从五年级时开始教我,她采取的是一种巧妙而非常独特的策略。比起音符,她对声音更感兴趣。比如说,为什么西蒙和加芬克尔的歌曲不同于莫扎特的奏鸣曲?简单的C大调和弦可以发出多少种声音?如何用同一种乐器弹出肖邦或杰里·李刘易斯的感觉?文化[Amber demo]节:志向的秘密(4)  从第二位老师这里,我懂得了每次把手指放到琴键上时我都会面临一个选择,不仅是弹奏哪个音符的问题,而是如何弹奏的问题--如何使它听起来像我弹的东西,最重要的是,如何使它听起来有我的风格。  第三位老师以此为基础将其提升到了一个完全不同的境界。对她而言,音符和规则只是最基本的原材料,我们学习它们的目的只是为了将其升华。声音只是一种手段,其目标是到达一个更为重要的终点:自我表达。  相互融合的各项元素开始变得丰富起来!令人兴奋、惶恐!你如何操控心中的情感,如何通过头脑中掌握的知识使之升华,并将之转化成为指尖弹奏的音符呢?人生方程式中包含了多少灵魂、冒险和自我袒露?需要多少自我认知,多少自我放纵?如果你深入到内心深处,将最原始和最切身的感受投入到音乐中,最终却所获无几,你会如何抉择?  我当时没有冒险进行尝试,我甚至对人生或自己的内心都还不够了解。我决定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摄影当中,因为这项技能更有保障,也比较不那么私密。我对音乐的这份矛盾感情,再一次让我滑离了人生的主道。  但关于我的事情就说到这儿吧--至少暂时!  让我们更多地讨论一下"志向"这个带有神秘色彩的话题。  首先,这些强大的天职感召来自何方?我的答案很简单,但可能不尽如人意:没人知道。显然,当孩子追寻父母的足迹时,人们倾向于认为是遗传或家族文化在起决定作用。但对于那些背道而驰的年轻人,又该如何去解释呢?詹姆斯·美林是美林证券公司创办者的后代,但他却成了一名优秀的诗人。你怎么解释他的职业呢?答案是,无法解释。我们可以庆祝它成为了人类拥有无尽潜能的最佳例证,不需费力去解释。  我提出的第二个问题更加难于回答。是不是我们每一个人,都拥有一生的"志向"呢?  这取决于我们如何对其定义。如果我们把"志向"看作是一种工作热情,那么答案就是否定的。在理想世界中,所有人都能够在付薪工作中获得快乐,但那是乌托邦!现实中的情况往往不是这样,我们可以力图在工作中取得成功,我们可以努力在工作中表现出色。但可惜的是,这不等同于我们热爱这份工作,也不等同于这份工作可以反映出最真实的自我。  不过,我希望能够对"志向"下一个更加宽泛的定义,这个定义可能会将我们所有人包含进去。我希望把"志向"定义为我们对人生的一种追求,这个人生属于我们,是我们自己真正拥有的人生。这个人生可能会以工作或某一特定职业为中心,但并非必须如此。这段人生的天赋,不论正确与否,都有其最独特的展露方式。文化[Amber demo]节:志向的秘密(5)  我来讲一对合作伙伴的故事吧,他们选择了不同的人生轨迹,恰可以给我们作为最好的范例。  两个伙伴中的一人,从小就认定要当作家。"关键不是才华,"他说,"而是因为我的性情。虽然我和其他孩子相处得很好,但是当我真正全身心地专注于某事时,我还是喜欢独处。能够与内心对话,能够探寻其中因由,这对我都是非常重要的。很早的时候我就发现自己有很强的纪律性,但必须是'自'律。如果其他人试图支配我的话,我往往会表现得固执、粗暴、叛逆。所以,我不适合受雇于人,我想我会因此失去95%左右的工作机会。"  最后这句话,对确定志向很有帮助:通过明确什么是我们不想做的,来简化选择!  总之,这个朋友决意当作家,他还说:"我从来没有想过备选方案。我一生中只动摇过两次。一次是刚上大学的时候。事实上,把写作当做谋生手段看上去非常冒险,所以我初步打算念医学预科,但在第一次进生物实验室并不得不解剖一只青蛙后,我放弃了这个想法。我意识到自己神经太脆弱了,绝对当不了医生。第二次心血来潮是在大学毕业之后,我在总统竞选期间当过民意调查人,这个工作真的非常有趣,它使我有机会跟很多人进行交谈。但为什么我要这样做呢?因为这能使我获得写作素材,写作永远是我最在乎的事。"  因此,这个朋友决定,不管有多冒险,他都要以写作为生。"很幸运,在做出这个决定时我还年轻,还能够坚韧地面对所有不可避免的反对意见,"他说,"我基本上身无分文,直到30岁之前,我还一直像个穷学生一样生活,但我并不介意。我做的是我想做的事情,我不知道这个选择是否准确,我只是无法想象如果从事其他职业将会怎样。"  总之,这个朋友的人生,显然是以自己的工作志向为中心。  相反,他的合伙人则信奉一种截然不同的职业观,但我认为这也行得通。  "我从来没有想过真正属于自己的职业,"他说,"也从来没想过拥有一种职业。我有大量的工作要做,我承认赚钱的必要性。但是,我把它看成一种手段,不好也不坏,它只是你维持生活所必须做的事情。"  正如他的合伙人很早就知道自己注定要成为作家一样,这个人从小就知道,他完全不想被某份工作束缚。"小学的时候,"他回忆道,"老师通常都会提一个问题:你长大后的理想是什么?孩子们会说:消防员、航天员、科学家。我则会说'快乐'。有的孩子告诉我说这不是一份工作。我记得自己当时就想'才怪,它就是一份工作'!"  "当时,"他说,"我真的无法解释这种感觉,不过人们生活中的主题无外乎创业、赚钱、买车、买房--这一切都是为了获得快乐。那为什么不切入重点,直接追求快乐呢?"文化[Amber demo]节:志向的秘密(6)  快乐本身是一种志向吗?怎么不是?在我看来,认真、热切地追求快乐,与在其他领域实现成功,都需要具备相同的品质:耐心、自知之明、走出逆境的能力和坚定的信念。  总之,两个人的不同职业观,让我想起了一个关于"想"和"做"的古老争论。  东方哲学通常把"想"放在首位,即安静的沉思和天人合一的体验,简而言之就是快乐。西方传统往往强调"做",实现、完成、打上烙印,简而言之就是工作。  我们能说一种哲学比另一种"更好""更真"或"更有益"吗?这个争论永远不会停息。但我要说的是:对于一个真正拥有"志向"的人,做等同于想。对于一个以"快乐"为志向的人,想等同于做。在我看来,冲突消失了。  与此同时,让我们回到钢琴上来,我对选择自己志向的矛盾,又进入了另一个阶段。那时我有个朋友叫拉尔斯,他和我一样对钢琴着迷。我们开始合作搞音乐,不久后,我们便自己写歌、编曲。  在与人合作前,我一直认为钢琴是孤独的避难所。我从来没有参加过乐队演奏,也从未有过这种想法。现在,钢琴已成了一种友谊的黏合剂。其他的孩子在一起玩球、钓鱼或在森林中漫步时,拉尔斯和我则在一块儿搞音乐。  这真的很不错,但也为我的人生路上设置了另一个障碍,也许这是不可避免的事情。拉尔斯和我并没有公开竞争过,音乐很少会引发这样的情况,但我还是忍不住跟他比赛,并以他为标准来衡量我自己的音乐灵感和天赋。我总感觉自己技不如人。  或许这是事实,或许这只是我的不安。这就是人的本性,总之,它束缚了我的自信心,让我对音乐热情大减。我简直不能想象如果与仅有的同伴相比我还排第二,我又怎么能让音乐成为自己的终生职业呢?  我最终找到摆脱这种困境的方法,也知道这其实只是一种完全虚幻的困境,但我为此多花费了几年的时间,还经历了更多的自我怀疑和失败尝试,并在若干巧合的促成之下,才实现了这个突破。  那是我高中时的一天,一个幸运的巧合发生了--如果是巧合的话,而不是我母亲神秘的智慧的运用--巴菲特家突然出现了一台录音机。  我前面提到过,自己曾经用缝纫针修好了我家的便携唱片机。以此来说明我一直对音乐和技术的融合感兴趣,也许有些牵强,但录音机把这种融合提升到了一个全新的层次。在我眼中,它不仅是一个机械装置,而是一个可以实现无尽愿望的魔盒。我自学了如何录制乐曲,如何在此基础上进行混录,以及如何抹去第一支曲子并对其进行改进。总之,我学习的不仅是如何演奏音乐,而且是如何制作唱片。文化[Amber demo]节:志向的秘密(7)  别弄错了,这些东西都相当初级。有的孩子喜欢摆弄化学用具,我则喜欢捣鼓钢琴和录音机。即使不能有所建树,我也认为过程非常重要。这不仅适用于音乐这个职业,而且也适用于所有领域中的自我定位。  在录音机被导入我的人生之前,我不确定自己到底知道多少条道路,可以通向音乐人这个职业。我曾认为音乐人等同于钢琴演奏和乐曲创作。但技术元素的出现,让我意识到这个定义过于狭隘了。成为音乐人还意味着我可以从事与演奏和旋律相关的一切事情,首先是磁带录音,然后是在录音室工作。  换句话说,音乐制作不代表单一的技能或喜好,而是多项技能和喜好的综合体。乐曲创作就是一种喜好,爱好使用电子器材又是另一种喜好。当这些东西结合在一起时,就产生了折射和叠加效果。好像在一个布满镜子的大厅中,"音乐人"这个单一概念呈现出了无数可能的影像效果,也许其中之一正适合我。也许我能找到一种方法,这种方法不仅可以创作音乐,而且可以创作我自己的音乐。  如何将这种叠加作用应用到其他领域呢?有一种情况是,我们许多人在最开始的时候都会对自己的人生道路有一种模糊的认知。只有将这种认知和我们的能力性情进行联姻,认知才能变成真正的志向。  譬如说,一个人最初的模糊认知是想当医生。但她要成为哪类医生呢?如果她是那种喜欢独自与化学器具为伴的人,那么她在研究领域可能比在临床领域更能获得快乐,从而更能体现自我价值。同样,成为一名律师的想法太过宽泛,但如果他又对新闻业充满热情,那么他可以往捍卫言论自由的方向进军。  当然,现实生活中的情况,远比前面的例子更加复杂。决定我们喜好的不仅仅是两个因素,而有可能是几十个因素。有些因素可能活跃于我们的眼前,有些可能藏匿于我们的身后,还有些可能相互矛盾--比如,一方面想追求实现自我的成就感,一方面对金钱有无尽渴望。  但我的观点是:不管我们的喜好、才能和性情有多错综复杂,各种因素总会有一个交汇点。只要我们有耐心、眼界开阔,或许还需要点运气,那么我们一定会找到那个交汇点。我们真正的志向,会在那个交汇点上静候我们的光临。  这并不是说钢琴和录音机的结合,让我一瞬间拥有了自信,并坚定地向前走去。因为即使在开始大学生活后,我仍然在黑暗中摸索。  但思维的运作方式很神奇。我们自以为拥有清晰而理智的思维,但事实并非如此。有时大脑会耍些花招,狡猾地进行迂回。头脑往往滞后于心灵。对于那些心里感受到的事情,迟缓的大脑需要通过文字和逻辑,才能对其进行解释和证明。文化[Amber demo]节:志向的秘密(8)  在我开始斯坦福大学的学习生涯时,摄影仍然是我表达创意的主要方式。我还参加了摄影课程,不断地拍摄照片。我享受着一种与相机为伴的人生。但与此同时,一些困惑悄然而至。在拍摄了数千张,甚至可能数万张照片之后,我仍然无法底气十足地指出自己作品中的"艺术"所在。我知道它们达到了一定水准,但又无法说出有何独到之处。相机这个器械,将我和我希望表达的东西隔开了。我看不出这些照片中哪里能体现"我的"特质。  现在回想起来,我觉得这可能是因为我心中已不再对摄影存有热爱,只是我的思维还未曾试图放手。似乎我必须在痛苦地经历了摄影梦想的幻灭之后,才能纵情于音乐的激情当中。这有点像浪漫喜剧中的场景,主人公最终发现自己真正爱的人不是新认识的尤物,而是陪他一路走来的那个坚贞不渝的朋友。对我而言,这个朋友就是钢琴。  虽然我越来越急于承认并抓住自己人生中的志向,但当时我并不具备这个能力,另外还有一些棘手问题需要解决。自信心是其中之一。我常常问自己:我足够优秀吗?我今后能做到足够优秀吗?  另一个很让人头疼的问题是家庭的期望。我的父母总是鼓励我去找寻自己的幸福,我可以做自己喜欢的任何事情。他们在这一点上很真诚,但这是他们的真实想法吗?父母对孩子寄予着他们自己的喜好和自己的梦想,这难道不是朴素的人性吗?如果我选择音乐这个前途未卜的非主流行业,我会让他们失望吗?如果我选择一个与学历无关的领域,会不会"浪费"了斯坦福大学的优越教育机会呢?  或者我之所以感到内疚,是因为内疚是自信心不足的一种恶魔形态吗?  无论如何,我需要某种深刻的体悟,来扫除我的恐惧和疑虑,让我的决定看上去不只是清晰,而且舍此无他。  大学二年级时的一个晚上,我朋友邀请我到他的宿舍去听一个吉他手的演奏。这个吉他手弹得真是棒极了,其中最令人惊叹的是乐曲中所蕴含的那种朴素。没有华丽的指法,没有为了花哨而花哨的技巧,但是每一个音符都恰如其分、深情可触。我当时想:音乐就该如此,而我完全可以做到!  我不记得是如何离开宿舍的,我只记得自己回到家后开始在一种狂热的状态下创作乐曲。我写了两首歌,然后打开录音机,开始叠录其他部分。我边写边听,边增边减,边试验边修改。我不想要那些浮华的东西,也不希望有张扬的成分在里面。  那天晚上我彻夜难眠。第二天早上,一个朋友开车接我去海滩,我带上了那盘新录制的磁带在路上听。  到了海边,我经历了一生中最奇妙、最震撼的感觉。我打开车门,发现自己无法离开,简直无法移动。我被一种由责任和狂喜混合而成的引力,钉在了座位上。  在这段短暂的行车旅程中,通过土褐色的二手本田扬声器,我听到了自己的未来。文化[Amber demo]节:买时间(1)  Chapter 6 买时间  优势无疑是一种喜忧参半的赐福,它在提供机遇和安逸的同时也会给许多人带来困惑,有时甚至会削弱他们的人生价值。  首先,我们所谓的优势到底指什么?  当然,通常我们都会用金钱和物质对其进行定义,但我认为这种定义还不够全面,因为实际优势可以表现为多种形式。  家庭的关爱与支持是一种优势,老师的关怀与照顾也是一种优势。教育是一种优势--我谈论的不仅是书本知识,而且包括最广义的教育。我所指的是接触来自世界各地不同文化背景的各种人,并与之交流.这种教育可以加深我们的认知,并培养起同理心。  但所有这些不同形式的优势有哪些共通之处呢?  每一项优势都应该增加我们的人生选择范围,但你有没有发现事实往往并非如此?  我认为优势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它可以开辟一个充满选择的世界,另一方面,它往往带来压力,有些是外部压力,有些是自我施加的压力,从而会严重限制这些选择。  父母的期望构成了这样一种压力。老师和榜样的影响,即便正面的,也会形成一种压力。还有所谓的流行趋势,比如今年哪类职业最受追捧,更是一种压力。最后,由于我们生活在一个动荡的经济时代,所以人们往往会倾向于选择那些最主流的职业,走多数人走的那条路,以获取安全感。  由于上述这些原因,那些拥有优势的人,往往会感到他们的选择范围似乎比大多数人都狭窄。这种情况很遗憾,甚至有悖常理,但却是不容否认的事实。正如我斯坦福大学的那个同学,她似乎只有两个人生选择:要么做医生,要么当律师!  优势就像是一个望远镜。从一端观望的话,你可以放眼无边的宇宙;但从另一端望去,你的世界就会缩成一个窄条。既然人生由我们打造,那么望远镜朝哪儿转就应该由我们自己决定。  什么样的优势能够给予我们从容生活的保障呢?经济上较宽裕,可以降低我们赚钱的紧迫感。家庭的支持,能够给孩子更多时间去发掘自身的天赋。良好的教育会使我们在未知事物面前变得谦逊,它会使我们有耐心去学习更多的知识。  优势应该有助于避免我们出于未来的担忧而仓促决策。就选择而言,优势应该给我们更多而不是更少的时间。

上一章 下一章
目录
打赏
夜间
日间
设置
3
正序
倒序
巴菲特之子教你超越自我:做你自己
巴菲特之子教你超越自我:做你自己-2
巴菲特之子教你超越自我:做你自己-3
需支付:0 金币
开通VIP小说免费看
金币购买
您的金币 0

分享给朋友

巴菲特之子教你超越自我:做你自己
巴菲特之子教你超越自我:做你自己
获月票 0
  • x 1
  • x 2
  • x 3
  • x 4
  • x 5
  • x 6
  • 爱心猫粮
    1金币
  • 南瓜喵
    10金币
  • 喵喵玩具
    50金币
  • 喵喵毛线
    88金币
  • 喵喵项圈
    100金币
  • 喵喵手纸
    200金币
  • 喵喵跑车
    520金币
  • 喵喵别墅
    1314金币
网站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