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亚马的未来世界:心灵的力量之类物质世界 回归心灵家园——类物质世界惠特曼《草叶集》?宇宙包罗万象,是大自然,它是地球的广度,地球的粗犷和性的特征,它是地球的伟大博爱,还有平衡;它没有漫无目的地朝窗户外边张望,抑或它的脑子无缘无故地以预言吸引了听众。 它包含信仰的人和不信仰的人,它是最庄穆的慈善者,它适当地保持他或她的唯实论、唯灵论和美学或智慧的三体一体的比例,它在考虑了身体之后发现那所有的器官和部分都是好的,它,根据地球以及他或她的身体的原理,通过精细的类推而了解所有别的原理:一个城市、一首诗以及这些州的重大政治活动的原理,它不仅相信我们这拥有太阳和月亮的地球,还相信别的拥有它们的太阳月亮的星球,它,在建造他自己或她自己的不止为了一天也为了永久的房子时,看到了各个民族、纪元、世代和日期,往昔,未来——如同空间一般居住在那儿,永不分离地联在一起。 题记 给亚马未来的心灵世界 每一周我才有一次机会见到亚马,因为他住校的缘故。然而实际情况是我们有时甚至是接连数个月也难见上一面,以致于在我再次见到他时都有些惊奇——他看上去长得更高而且开始有那么一点长大并且懂得思考的意味了。我们见面时都还是老样子,亚马很少说话,彼此示意以目,心领神会而已。2002年的整个夏天他都在碧桂园游泳,皮肤也因此更加黝黑。他的个头显然在以加速度增长,所有的衣物都不够他的身体了,那双新买的跑鞋居然达到了40码,让我大吃一惊。 很早,亚马三岁的时候,我就与他有过一段在广州共同生活的经历。他几乎从小就偏爱沉默,明亮的眼睛和饱满的额头,前额有一个看上去将来必定倔强的旋角,在这一方面,我们彼此很相象。后来稍大,就给他念唐诗宋词之类,以让他对中国古人的意境有些体味——我一直以为对中国文化的领悟将使一个中国孩子未来的意义非常。亚马和我之间的对话一直不多,有一次我很郑重地问他的理想,他看着我没有回答,我便告诉他应该考虑做这个国家未来的总统。他很郑重地答应了——我认为他接受了这一建议,那年他七岁。 成为一名总统是需要一颗伟大而宏毅的心灵的,这并非是因为总统之名而是因为总统这样的一个人所必须承担的职责与其所获得的思想。我希望亚马不徒慕虚名而成为一个努力追求真知并积极务实的人。这是对他的未来的寄望,我相信这样的一个人即便遇到再大的困难也会安然度过,因为他是一个心灵强大并且意志坚定的人,因为他懂得生命的真义而且能以乐观的态度把握这生命过程的每一点滴时刻。我们很多人,把对生命的理解仅仅视为一个游戏的过场,并寄望淘到黄金。当这样的一类观点几乎成为一个时代的主旋律时,则可能淹没我们真正的心智和灵魂。因此,引导人类获得正确而智慧的生活,将是一场意义重大的灵魂搜救。 我在阅读房龙撰写的《人类故事》那本内容丰富的图册时,对古希腊的简朴生活以及那个时代所推崇精神至上的风尚很是着迷,当看到苏格拉底和柏拉图以及弟子们在雅典城堡的街道旁谈论心灵、哲学、艺术、人类伦理与道德的诸种话题时,我回忆起在湘江边和朋友们那些激烈谈论着诗歌和梦想的白天和夜晚。感谢那样的时光,它们为我积累了心灵世界的种种梦想,并使它们成为了我一生的财富。当我看到儿子亚马的时候,我极其自然地想到了这些财富,同时这也是我唯一可以交付给他的真正所有。 一种朴素的真知生活,需要由一个阔大的心灵世界来容纳。这个世界充满情趣和奇妙的感受,同时还给予我们以无尽的遐想和创造的空间。写一部有关心灵的书简,寄给亚马的未来,让他在未来的某一天或许能得到由人类诸多伟大思想者所给予的启示,并从中得到人生的快意,算做是我给亚马未来的一份馈赠。 2002.10.10于西斯廷 心灵的力量 类物质世界 哲学与科学的共生原理(1) 第一封信:哲学与科学的共生原理 亚马:亲爱的儿子! 当我写下这封信时,有关信中的一些内容我已经思考了很长的时间了。我之所以选择以书信的方式来进行,是因为想到与其随意写一写倒不如认真地将这些文字留给你,以让你了解并阅读到我曾经的一些思考并在心灵的世界中所到达过的地方,这样使你在未来的道路上不至于像我一样因为陌生而产生惧怕。在这些信件中,你还会看到许多人的身影,他们是那样的可爱而且充满智慧。我不得不顺便告诉你一声,在我写这些东西的时候,你的母亲就在我身边走来走去,她是一个注重现实并且十分感性的人,这是一种人类应该具备的基础素质,然而有时,我会觉得她对这些东西纠缠过多了些,然而毫无办法,她就是这样。 另外,我也得说明一下,我们之间,直到你今年十三岁,彼此都缺乏一些沟通与表达,表达情感对于我们来说似乎是一件奢侈的事情,这反倒使我更加珍惜。因此这些信件的另外一个目的,就是为了能够表达这样的一种情感:我和家人都很爱你。 我将开始与你谈论的东西,有可能你在很久以后才会有兴趣看到,希望看到的时候多一些思考并做出些评论。我不知道未来的人类意识将会进步到何种程度,同时你对于这些信件所言及的内容将做怎样的评介,总而言之,这些信件将更多地涉及一些人类心灵和哲学的问题。当然,它们也会涉及到人类现实生活的诸多方面,然而我将更乐意谈到心灵——在我们所见的物质世界之外的另一世界。同时,我也会将我所际遇到的思想和灼见向你公布,希望它们能够使你产生对人类心灵以及客观物质世界之外更大世界的兴趣——我将它称为类物质世界。 这些书信和言谈将首先从哲学和科学开始,事实上,你的未来亦将由此开始。 从人类文明发展史来看,哲学与科学似乎一直都是一对相伴而生的孪生子,它们彼此呼应并通过一种自身实践的形式而共同创造着人类的文明。罗素在《西方哲学史》中谈到文艺复兴时期的人们是从文学性中感受到了科学性,而我则认为人类的祖先和先知们更有可能是从自然感知中体悟到了哲学,当哲学一旦获得实践的应用与辩察时,科学的精神便破壳而出了。 在公元前10世纪前甚至更早的那些遥远的人类婴儿期,古希伯来民族的祖先亚伯兰和他的子孙们开启他们的智慧以及古中国氏族时代的伏羲皇帝开始探索天地八卦的时候,哲学就伴随着这些人类始祖们的生活诞生了。这里顺便带出了哲学究竟是什么的问题——直到现在,还有许多人并不知道哲学真正的出身和它的功用呢! 一年多前我曾遇到一位哲学系的毕业求职女生,向她讨教关于什么是哲学的问题。她想了一下,给了一个令我至今都记忆深刻的答案:哲学就是磨刀石。关于哲学问题,你也会在长大以后不期遇到,我希望你能够获得自己独立的体验。对于什么是哲学,简单而言,哲学便是活着,是心灵对于生命的感悟与洞见。深入一些来考究,则可以这样来理解:哲学是人类精神世界的最高理性境界,也是人类超越自我而抵达的思想境界。换一句话说,哲学是人类意识中特有的高贵素质,亦是思想之中的贵族。它的作用很像一面镜子,目的是让我们人类看到真正的自然宇宙世界和人类自己。你有必要知道,人类看待自己与宇宙的不同角度和方式也造就了哲学的不同分支流派,然而那些都是哲学这一面镜子中所反映的宇宙世界的不同部分,这与哲学本身的统一要义并不违背。另外,我们还应知道人类拥有更多对于哲学的应用方法——人类的种种实践行为的指导思想和方法论。然而哲学的本质,依然是这样的一面客观的镜子本身。 镜子能够让人类看到自己真实的影象,同时镜子背后则代表着那个伟大的自然宇宙最根本的精神,这个宇宙真实本质的所在。 关于哲学的诞生,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我一向认为,哲学一直便是人类精神世界的本源,它伴随着人类生命同步诞生,同时哲学又属于宇宙世界中区别于物质世界的那一部分,我将这一部分世界称之为类物质。关于对类物质的论证和解释我将在以后的信中详细谈到。 哲学与科学的共生原理(2) 让我们再回到哲学起源的话题,我想告诉你,从远古人类开始直到古希腊所缔造的人类童年时期的文明,苏格拉底和弟子柏拉图,中国春秋战国时期的老子、孔子及其弟子们,无论是古西方还是古东方的人类思想代表们,他们都不约而同地开始涉足人类最早所发祥的朴素哲学,而科学,也在此刻陪伴着朴素哲学而获得了初始的基石奠定。这是一个伟大而神奇的时期,哲学与科学共融于一体并产生出人类思想的首次大爆炸,它发生在距今2500-3000年间,这次初始的人类思想的大爆炸所产生的光芒一直映射到我们的今天,我相信,它的光芒也将持续照耀到你未来所处的时代。在这里,我想特别阐明的一点是:在哲学与科学孰先产生的问题上,我完全倾向于科学是人类哲学指导之下的行为方式这一结论,科学的本质便是验证哲学成果的实践方法,这一本质直到今天仍然如此。科学的灵魂就是哲学,同时也是实证与辩证推理的应用哲学的一种而已(除此之外尚有许多方法可用来验证哲学,譬如宗教)。 必须指出的是,哲学与科学乃是互为表里的一对孪生体,更是人类探索自然宇宙世界以及自身奥秘的一双武器。在后面所将论及的类物质理论中,我更进一步将哲学归结为人类对类物质世界的探索所得,而将科学归纳为人类对客观物质世界变化规律的求证方法与结果。在物质与类物质这两类世界中,我更多所看到的是类物质世界所形成的特有能量和奇妙景观,它直接表现为人类的心灵以及所有的思想感悟,同时我相信这一世界才是自然宇宙的精神本体以及主宰人类的力量所在。 过去、今天和未来的任何一个时期,我们都可以看到类物质世界的能量所造就的人类哲学与艺术的累累硕果和壮丽的思想景观。而科学,则在物质世界中令人类获得越来越多的现实应用法则,从而使我们获得物质生活的诸多成就,并以一种加速度的方式在改变人类在这个小小地球世界的生存处境,使我们成为这一世界之王。然而,在这里我不得不对人类过于单一的物质功利行为表示深切的质疑,我相信仅仅依靠这种针对客观物质世界所进行的诸种改造将使人类走向一种片面的生存状态,由单一的科学来承担拯救人类的未来对于人类自身的命运而言似乎是一个过大的奢求-我认为自然宇宙太过浩渺而人类所知的部分又实在是少得可怜,这之间存在着一个巨大的不对称,这就象仅仅只是通过观察一个人的外表而无法获得对他内在心灵的准确把握一样,这种不对称在人类认知自然宇宙世界的方法上埋藏下了一个极大的谬误:改变物质便可以改变一切!事实上,自然宇宙除了物质世界还存在着并不由人类所察知的另外一个巨大世界。我相信人类自身的历史与经验实际上早已在多处证明了这种谬误的存在-几乎每过一个世纪,人类都需要将自己过往的物质态度反省甚至颠覆一次-这似乎是由宇宙主宰力量为人类制订的一个客观而且有趣的法则,同时也因为人类所认知的客观物质世界总处在不断的变化之中,每一百年人类对于物质世界的认识便会有一次质的飞跃,同时这种飞跃也会带来人类的种种新的思考。当我们渐渐发现牛顿定律正变得越来越有限而宇宙世界则处在无限延的膨胀之中时,许多新的问题将接踵而至:究竟是什么力量在促成这个物质世界的不断变迁呢?今天,尽管人类已在自身创建的文明史中行走了超过5000年,然而我们仍然不得不承认,人类科学之于自然宇宙世界的认知还十分幼稚,以至于这一学科还不能足以强大到使我们获得面对未来所应有的足够慰藉和自信。 可以肯定的是,人类尚未建立起它面对自然宇宙的真正自信-这将是一个永恒而且充满人间争议的问题我也得在此说明:许多过大与过虚的问题往往人类并不喜爱涉及,正如歌德巴赫猜想不会令所有人感兴趣一样,然而事实上这些问题正在影响着我们的每一天和我们所际遇的每一事件。因此,思考这样的问题绝不会是多余,思考这样的问题将有益于你自己,同时有益于人类。我希望未来的人类将比今天更乐于思考并获得这一思考之下的所得,一如古希腊时代的人们一样——这将是人类美好传统和精神回归的再现。 哲学与科学的共生原理(3) 亚马,我在这里的所有表述都只是想对哲学与科学进行一番简易平白的解析,好使它们回归到本原和朴素的状态。我知道许多人都对此视若畏途,我却希望你能够饶有兴趣地阅读到它们。 进入21世纪,人类已经开始不再抱有上一个世纪后半叶那种对物质世界所寄予的梦想和激情了,我注意到人类整体似乎都在开始重新考虑自身未来的命运并产生出种种不安。这种不安既来自人类自身的文化与经济差异比较,更多则表现为对于物质世界所大肆创造与改变之后的结果怀疑——这是一个很深切的人类忧虑所在。 在人类近代与现代史融合的300多年间,人类对自身所处物质世界所进行的改造呈一种加速度状态。工业革命以及后来居上的科技与网络信息革命所导致的结果引发了一个更深层的人类生存命题:人类所处的世界仅仅是物质的吗?人类这种不断改造物质世界的努力会是一个正确解决人类自身命运的途径吗?现在,这个疑问已由过去一小类人类分子放大成为全人类的共同问题,它正悬吊于人类命运的今天和明天,就像斯摩达斯克剑一样。 哲学作为一项由人类在物质世界之外对类物质世界所进行的探索将对这一重大命题有着使命性的作用。你将看到,一个哲学的时代会重新来临。事实上,人类在面对自身命运时更多应依赖于在哲学领域的发现与成果,这些发现成果将有助于人类逃离物质世界的巨大旋涡。在我的桌上摆着一部由三联生活书店出版的狄德罗论坛关于《哲学与科学对话》的文集。它的组织者是法国生命研究中心和狄德罗大学学会,其参加研讨的大多是法国的哲学界和科学界以及新思潮研究学者。这些文集将哲学与科学两大学科充分地融合为一体并进行互证式的讨论——这种学术研讨的方式即便是在今天,都被认为具有创新的意味。我在这里引用勃艮第大学弗朗索瓦?费弗尔教授在有关遗传学研究的一篇论文中所引注的一句话:我们(人类)是生物与社会辩证法的产物,人类在辩证法中进化,创造自己的历史,而我们每个个体也在辩证法中成长发育。 在这句话里,我们可以看到人类作为自然生物这种形态的同时还具备了辩证法形态。甚至,这一句引言还指出:人类所属的辩证法形态更是人类自身进化发展的根源所在。 在我的这些信件里,这种“辩证法形态”被称之为类物质形态,而在人文思想的既成结论中,也可以将其归结为意识形态和哲学形态。 将人类描述成为一种辩证法之下的生命形态的产物是需要思想的勇气的。这种勇气便是哲学的洞见。 哲学一经诞生,或许我们就应当自觉到这样的一种结果:任何一种客观的存在即示意我们人类本体的存在——哲学本身就是人类自身的一种形态,而非仅仅是自然世界的一种衍生物。这一根源还揭示出人类处在一种由物质与类物质的共生态中。哲学与科学本身就是物质与类物质的结合体现,同时也是这两类形态的不同表现。而更多地,构成人类以及宇宙世界的是类物质成分。物质在人类并不太长的历史中已经证明了它的短暂和易损特性,而人类意识形态与哲学却能获得长久与持续的保留并延续成为后继发展的思想——思想的持久性与物质世界的易变性揭示出物质与类物质世界的区别与存在。 这一结论还显示出人类是哲学与科学的共生体这一深刻意义——这一意义有别于神学教义中的神造论,但宇宙精神意识造就人类生命则成为了我们在哲学思考中的所得。这一发现意味着人类在认识自我方面开启了重要的一道门,即我们不仅可以从生理上来解剖物质态的人类,更必须从哲学和意识形态上来解剖类物质的人类并从中获得我们长期以来拒绝或是缺乏对这一领域的全新认知。我相信人类在这一领域将充满奇妙而新鲜的感受,而通过哲学之门,将使人类窥见到自身的更多奥秘所在,并使我们拥有解脱自身诸多困囿的信心和能量。事实上,成书年代如古希伯来人的《摩西经律》一样久远的《周易》可以说是人类史中第一部也是唯一一部将哲学与科学融合为一体的先知著作。它的伟大之处在于它的是包罗万象。在人类思想的发轫之初诞生出这样一部著作不能不说是人类自身的奇迹,同时也印证了人类是辩证法之下产物的结论。我们由《周易》这部书中所获得的体察与感悟除了它对于宇宙世界博大精深的概括与掌握外,还会遇到一道极其艰深难懂的障碍,这道障碍在相当程度上恰恰说明《周易》作为远古人类对类物质世界所作的探索。一方面《周易》以数理的方式对自然万象进行着科学的论证与排列组合,另一方面又以含义丰富的卦辞和爻辞进行着阴阳辩证的哲学归纳。这种将科学与哲学合二为一的朴素辩证认识方式创造了我们迄今仍惊异不止的人类预测未来的解知能量。《系辞》中称:易与天地准,故能弥纶天地之道。从这里我们可以得知,《周易》一书早已超越人类对于自身物质世界的简单依赖而深入到了一个更为广阔的类物质世界的认知领域中。 哲学与科学的共生原理(4) 对于宇宙精神的追求是人类智慧产生的根源。爱因斯坦在《论科学》的那篇文章中这样写到: 我相信直觉和灵感。……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相信世界在本质上是有秩序和可认识的这一信念,是一切科学工作的基础…… 这是一段伟大的文字,我认为它将哲学与科学共生的原理完全表达了出来。 哲学与科学源于宇宙精神的一个本源体,并无严格意义上的分野,哲学是母而科学相随而生。柏拉图提出“哲学王”时大概也是基于对哲学这一本源能量的认识。当人类在认知世界以及认知自身的漫长路途上艰辛跋涉之时,必须认识到哲学与科学的这一共生体对于我们抵达认知宇宙真理这一目的地的重要性。 写到这里,我想起很早以前看过的一部台湾电影中插曲的歌词,它提出一个令人印象深刻的话题:是我们改变了世界还是世界改变了我们?我想,它代表的恰是人类长时间以来的一个巨大的悬疑。如果我们仅仅是从物质的一个领域来解构人类,那么,我们将永不能获得真正的答案。因为这个答案不仅仅在我们所知的世界中,更多地,是在人类未知的另外世界中。这个世界,就是类物质世界。 我开始决定触及类物质世界的念头源于刚刚过去不久的十月节的一个遐思:它让我步入39岁的生命生涯。对类物质世界的认识形成,或许是这么长时间以来一直关注自身生命感验与实践并努力思考的结果,同时更有一种可能是我生命中类物质能量的某种觉醒或成长。我在西斯廷咖啡馆临街的窗下写下这些信件中的文字时,类物质就在我的身边以及每一个人类分子的周围——事实上,人类更多的是类物质世界的产物,物质对于人类而言,仅仅是一种短暂的寄托,而更为持久的寄托,则是这样一个类物质的世界。这是我们为什么总有一些抑制不住的内心呼唤以及产生我们人类特有思想、情感、艺术和哲学的深层原因。 好了,让我们回顾一下这封信的主要内容:关于哲学与科学是一对共生体的原理。这就好像这个世界上的男与女一样,这两种性别实际上是一个生命体。在基督教里有一种传说,两个相爱的人在天堂里是一只鸟,他们降临到人间后变成了男女两个人,所以他们必须共同去寻找对方。哲学和科学是一个类似的结合体,这样会令我们对于它们的看法更加客观并统一。而哲学之所以与科学是一对孪生体是因为它们来自一个共同的世界:类物质世界。 亚马,这一封信将会寄到未来的某个时候,被你读到。我乐于写下这些文字一方面是自身的愿望,另一方面是对于人类命运和它将面临的未来所产生的诸多思考。思想是可以到达无限宇宙的,也可以通过努力而争取表达出宇宙精神的本质——这是我的目的。只要你思考,这样的旅程随时可以启程,这样才是真正的人生旅程,也是快乐生命的根源所在。 祝福你!并希望你成为一个哲学的爱好者。 你的父亲 2002.10.10于西斯廷咖啡馆 类物质世界探索(1) 第二封信:类物质世界探索 亚马:亲爱的儿子! 我将在这封信里开始触及类物质这个全新的世界并争取对它求得一个清晰的解。我相信,这也是我们人类首次触及到的一个对于客观世界进一步深入认知的概念,也是世界的一种更为重要的存在形态。 我相信它是人类在新世纪中对于宇宙自然的再一次发现。 我开始写这封信时头疼得很厉害,使我不得不闭一会儿眼睛然后再写下一段。这场疼痛像是没来由的,从前额一直到后脑,是整个头的上半部分。今天中午我送你母亲参加你的家长会,广州初秋的太阳很强烈,我和你母亲走在学校的校园里,一直步行到你所在的初中一年一班的教室,当时教室空空的,你和同学们可能还在午休。到了晚上你母亲回来,谈到见到你时的情形,她说到你见到她时很高兴,也谈到家长会上的其它。而这个时候,我的头就越来越疼了,剧烈难当,以至于无法将信继续下去。我现在得出去呼吸一下。 夜里一点时才开始继续写这封信。我做了半个钟头的头部按摩,现在好多了,几乎没有不适的感觉。这种头疼大概一二个月出现一次,每次都会有那么二三个钟头,来得突然,去得也快。我自己也不清楚是什么原因,按摩的时候一位按摩师说头疼大概都是因为肝火太重的缘故。我想说明的是这些信件都是我在工作之余时写下的,这一阶段我还开始了英文学习,我曾对你说过,未来人类应该掌握更多的语言,必须懂得沟通价值的重要。对于那些将要承担更大责任的人类一分子而言,学习是能力提高的最直接的方法。我希望你永远在学习中。好了,现在我们来开始类物质世界的奇妙之旅——这将是一段难以忘却的旅途,同时也将是令人惊喜的心灵世界的历程。 关于类物质世界的话题,迄今为止我仅与不多的少数几个同事谈及过。这种谈及的方式和过程都颇为有趣,我可以用以下的一段对话来描述。谈话是由一次办公室里的碰头见面开始的: 对方:吴先生,我在猜想你是不是只有在午饭后的那一小会时间才会觉得轻松一些?我是说那时你会小休一下。 我:你的意思是? 对方:我想说你更多的时候都显得很亢奋和富有激情。就好像从不会熄灭似的。 我:你一直都是这样观察并认为的吗? 对方:是的。这是大家对你的一个一致印象。 我:这是一种疾病吗? 对方:应该不是。但我们不知道是因为什么使你这样?这使很多人惊奇。 我:我明白了。事实上,中午我并没有休息的习惯,也没有休息的感觉——我是说无论你认为我亢奋也好抑或是其它,我一直都如此状态,这一点与你们的观察相同。而关于亢奋和激情这一点我自己并没有这种感觉。至于大家得出这一结果,这样很好,说明它不像某些简单或偶然的现象,而是具有一定的代表特征,可以作一些辩证解释了。我想许多人都会这样想:吴扬文这种特征由何而来或者说你所谈到的这种亢奋由何而来?你若对此有兴趣,我倒可以谈谈。 对方:当然有兴趣听到这些。 我:你知道世界是由什么构成的吗? 对方:大概是分子原子之类的物质,我所知就是这些。 我:物理科学已经说明世界是由物质和反物质构成的。在物质世界里,由有机物质和无机物质构成。而有机物质,由生物和非生物两类构成。在生物物质中,又由动物和植物两大生物构成。再细分下去,就会谈到动物中所再分的肢体动物和非肢体动物构成的结论。在肢体动物中,再细分出门、纲、目、科、属、种这些丰富的科目种类。你现在可以看到,世界是多么的复杂,这还仅仅是物质世界之中的小小一支派别而已。 对方:真够复杂的,我很吃惊你连这些也懂。 我:2400年前中国的庄周就这样说过,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所指的就是世界的无限可分。庄周是一位朴素的哲学家和科学家,他比许多近代和现代的科学家们更早懂得了物质无限可分的原理,这个原理既是科学的,同时更是哲学的。我想,这个浩渺世界的原理就像圆周率派一样,是一个无限止的世界。关于圆周率派就是宇宙世界神奇奥妙之玄窍这一点,我们有机会的话会在另外的话题中再谈到。回到我们刚才的话题上来,我想说的是人类对于物质世界所认知的部分仅仅只是九牛之一毛而已。那么,对于反物质的认识则更简单到仅仅停留于极少的一些实验室和理论物理概念中。 类物质世界探索(2) 对方:关于反物质我知道得不多,只知道当物质与反物质相遇时将产生相互湮灭的结果。而且某种巨大能量亦随之释放和产生。我同意人类对于世界的所知很少。但这跟你的亢奋有何关系呢? 我:关系很大。我刚刚谈到物质世界,更谈到人类对于这一物质世界形态的掌握与了解程度。事实上,假设换一个地方也许我们就会变得陌生,换一种语言就可能令我们更无法交流甚至产生误解,等等这些足可表明我们人类在物质世界中的巨大局限。那么,在这里我想说:在有形的物质世界之外还会有什么吗?有一种东西,它一直没有被人类很好地认知同时很好地应用,它就叫类物质。这是一种连接物质和反物质的介质。你是否可以思考,为什么我们所依赖的物质世界没有湮灭,一定是有什么将物质和反物质世界作出了一个区隔。这种区隔的介质便是类物质。人类对这种类物质早有感知但同时也拥有许多争议,然而一直没有人对它作出统一的概念确定,以致于形成诸多不同甚至完全相反的认知结果。这种类物质与物质的最大不同就是,物质世界的一切均可以被数学模型归纳并总结出来,即可以用科学来统括——对于物质,总会有一种测算和度量的方法来表现。比如说人,可以通过解剖学、生理学、营养学和病理学以及身高、体重、体温、胖瘦、美丑来统一其物质领域的种种标准。现在就连美丽这个概念也被一个三围比例的世界标准统一了。然而还有一种东西,从人类诞生之日始就已经存在,却无法使用任何人类已有的科学方式度量和解析出来。人的身体中可以分解出来的80%以上是水分,其它是人体功能器官的物质部分。然而人类的思想和意识,却无法从身体中分离出来。我没有见过哪一个福尔马林的瓶子里装着了谁谁谁的思想。它说明了什么呢?说明了这种类物质的存在同时也表明这种类物质并不能被人类已有的种种科学方式所能测知并解析得出来。它只能表明这样的一点:类物质是另外一种独立于物质世界之外的物质态。人类或以为是神,或以为是灵,或以为是上天的主宰力量。在这里,请不要误解我是否是在制造什么概念而是请注意这种分析与推论的结果。 对方:我似乎能够理解你刚才的这番话。这像是一种用来概括人类精神或是思想的一个新概念。神与灵学很早就有了,这个类物质对我们有什么作用呢? 我:不仅仅如此。请你思考一下。在牛顿爵士发现他的定律之前,并不是人人都不懂得苹果会掉落下地面而雨总是飘下来,问题往往是人们只看到现象而不知其本质。事实上,牛顿定律不是一个新概念而是物质世界中的一种规律的发现,而类物质在人类认知世界的意义上应该是这样的一种发现。它不是用来创造什么时髦概念的而是用来说明世界中的另外一种无法检测然而却确实可印证的客观存在。有了这样的一个确证,那么人类也就不再对灵魂、思想、意识、情感和观点以及信仰表示那么多的不同意见和质疑了。类物质的世界,对于人类而言,就是意识形态和精神理念。商业周刊所称的“理念高于一切”的组织将在未来获得生存和发展,则从另一个角度证明了这种类物质世界的力量。毛泽东说人是要有一些精神的,就是对类物质世界的认知与力量采取。人类精神的力量是无穷的,而且远远超越了物质世界。 对方:我开始对类物质有一些兴趣了。我觉得这是一场好久没有过的气势宏大的谈话。 我:这只是类物质世界的力量展现而已。不仅仅是给你带来兴趣,我相信不久之后你将会确信到类物质世界开启所带给你的力量。你面前的这个人,将对人类未来5000年产生巨大的影响和作用。是什么拥有这样大的影响力?不会是很多很多的金钱,也不是名望,而是超越这一切的类物质力量。好了,说到这里,我想回到你最先提出的那个问题:一个人为什么能够拥有一种亢奋和激情,其实结论很简单:因为发掘了类物质世界的能量,即是心灵世界与信念的力量。这种能量,每一位人类分子身上都有,只是许多人对其视而不见而仅止是相信物质世界的金钱和地位的现实能量而已。你可以看到,人类仅仅只认识到这些,这是多么的片面、多么大的一个谬误和悲哀。 类物质世界探索(3) 对方:原来如此,绕了好大一圈!但是我明白了。我想这是一段很有趣的谈话,很愉快。 我:这表明孺子可教。类物质概念的澄清可以使我们长期以来对于未知世界所产生的疑惑消解许多,而同时,我们也将更加理解过去、今天和未来那些杰出人类代表们创造力的真正来由,使我们不致于对他们的伟大创造产生盲目崇拜或是迷信。所有了不起的人物,可以确认,都是类物质世界的开掘者和收获者。 这是一段不久前所发生的对话的主要部分。我之所以将它记载下来是为了使类物质这一概念能够获得一个基本的解释,并令它不再陌生和神秘。关于类物质概念,我还将在下面继续探索。人类迄今为止,科学作为一支认知和探索世界的先锋力量已经为人类所接受,而所有科学的定义均是以数学的方式来对客观物质事物进行概括与归纳,这几乎是一条不成文的法则,并成为划分科学与非科学的楚河汉界。回顾科学发展的历史,我们会发现它最早几乎是被远古的祭司和宗教人士所把握,那时,解释世间万物的工作只有这些人才有资格。因此,我们可以推论出科学的产生实际上是源于人类早期的神学和原始宗教教义这一结论,也就是说,科学最早的起源并非是由数学来归纳和统括,而是由人类意识的发现者和探究者掌握。在这里,我们看到了哲学诞生时的影子以及引导科学产生的轨迹。事实上,科学直到今天,都一直与神学和人类猜想有着不解之缘,这一点,连牛顿爵士以及爱因斯坦教授也不能回避。从类物质理论的角度来阐述,我相信科学所依附的实质便是类物质与物质共同一体的共生世界。从更为通俗的层面来看,物质与类物质世界更像是我们日常所经常谈论的实与虚的话题。 当我们再谈到今天科学的数学规则时,会发现:当数学本身进化到模糊数学的更高阶段时,作为科学衡量标准的这一学科自身也发生了巨大变化,这种变化正在朝另外一个由我们称之为“模糊”的领域延伸,这个领域所呈现的是与一般数学原理不同甚至相悖的规则。模糊数学似乎在告诉我们,在可度量、可计算与推理的世界之外,存在了另一个不可度量同时也不能使用一般逻辑来推论的世界。 对这个世界的探索将使人类面临全新的体验和领悟,这个世界中充满了未知的规律和变化,然而我确信它总有规律可循——它就是类物质世界。 亚马,你将看到这个巨大的宇宙世界是如何被人类揭开的惊人过程。从现代科学的角度来看,对于类物质世界的探索可以说是由科学无意开启的,而且今天才刚刚开始。我们可以找到科学开启这一世界的轨迹:当理论物理的量子力学将基本粒子以及夸克这种细小的细分物质解析出来后,人类发现,虚拟似乎成为了这个世界的本质,而这种虚拟的世界中似乎存在了人类意欲求得对宇宙本质的解。 这种由基本粒子和夸克甚至更小的物质所构成的世界是怎样的世界呢?科学家们到此停住了思维的脚步,许多的困惑由此而生,似乎唯有神学和宗教才得解答。 我想接下来我将要讨论的问题也会有很多:比如类物质的形态、类物质的构成、类物质的活动规律以及对于人类的影响与应用等等。我得理出一条最为方便的路径,以让我们能够尽可能清晰地将这一话题很好地延续下去。 那么现在,我们首先来讨论类物质的形态和构成这一话题。请注意,由于类物质世界的虚无与飘渺的特性以及人类历史中所形成的诸多对神与灵学的概念,有可能使我们对类物质世界的描述变得引证繁多和概念复杂,所以,无论怎样,你都必须在思路中保持一个基本的观点,即类物质的虚拟特征以及它对于物质世界所具备的能量特质。 必须再一次阐明的是,以人类目前所创建的物质形态的文字和语言来表述类物质是一个难度颇高的工作,而同时,文字中的表意特质亦可以将我想要表达的认知传递给你。事实上,这种表意同时也是人类对类物质存在所施以的一种旁证。现在开始,我将首先从人类认知物质世界这一领域的实践活动起始并延伸进入我们将要抵达的类物质世界。 类物质世界探索(4) 你知道,我们在更多时候都处在一个由人类自身感知力所造就的客观物质世界中,这种由人通过生理器质体验而获取认知世界的方式就是康德所提出“人择原理”,也是本体哲学的基础。然而,人类在发现了这一由自身体验所获得的物质世界的解释同时又被这一物质世界所困扰。今天,这种物质态的生活已经进化并分化为许多不同的派别和分支。它们类似于人类文明发展阶段中那些以物质力量为标准的称谓,一如农业时代和工业时代以及中产资阶级和白领蓝领等等称谓,今天所流行的许多物质标准甚至金钱都是这一物质定律决定于人类的结果。然而,世界和我们的人生一样,并不都是物质的,还有更为阔大的类物质部分。 有很多次我与一些人谈论到物质之外的话题,尽管有不少人对物质之外所存在的自然力量与意识形态有所察觉,然而却始终缺乏将它们有效归纳并与物质世界实施有效链接的方法——人们更多习惯于将物质与精神割裂开来,甚至将它们视为不可调和的两个部分。而更多的人,他们则干脆否认精神世界能量存在的事实,这种态度在哲学史上也表现得十分明显。在人类哲学思想的漫长历程中,唯物与唯心两大学说体系一直都水火不容,事实上,这种对立只能表明我们对于自然宇宙的理解仍旧是多么幼稚而片面。 这种片面肤浅的理解造就了绝大部分人类在面对客观世界时所执的态度,这种态度由于片面依赖物质而显得无所执著亦无所坚持。由于物质世界的可变性,使我们在面对世界以及自身未来时感到局促不安,而许多人类意外事件的发生则加剧了这种不安,从而使人类变得精神紧张。这种仅仅依赖物质的局限性有可能导致人类在面临世界未来的种种际遇时将出现某些不堪一击的结果,这是我写这些信件的目的,我们需要为人类自己寻求到更为健全的意识营养以及真正认识自然的更强能量。 人类史中,这种寻找自然宇宙由物质到虚无世界的本质并获得人类自身命运的解的努力行为从远古就已经开始。或者说从人类智慧诞生伊始就开始了。远古时代的先哲就指出:归复自然是人类最好以及最终的选择。然而这一选择在人类的自身实践中却是一个漫长的过程,直到今天,我们依然跋涉在这一漫漫归途上。在这一过程之中,人类对于回归自然的认识以及自然力量的获取就显得尤为重要,认识得越多,归复则越趋向于完美。 就在并不漫长的人类发展历程中,人类最早崇尚的仍然是创造有形的物质或是在有形物质概念上消灭自己敌人的肉体。拜金主义亦是在此意识形态基础之上成为人类社会发展的主体指导思想。16、17世纪所持续的地理大发现使勇于海洋探索的欧洲率先获得了更多的黄金和香料,也增进了对于物质态世界的认识。19世纪人类对于机械物理运动的深刻认知和实践则通过蒸汽机改变了整个世界。与此同时,我们看到物质能量的发掘也使人类之间互相消灭的能量获得了千百万倍的增强,战争所形成的威胁由局部迈向了地球人类的全体。第一次世界大战显示出人类掌握物质能的巨大破坏力,原子能的发现则更进一步地证明了这种力量足以摧毁人类自己。虽然原子能的发现足可以说是人类对于上个世纪物理科学的重大贡献,然而我们不能不反省到这样的一个问题:人类对于物质能量的认识已经使自己走到了一个十分危险的境地和十字路口——从某种意义上讲,人类对于物质世界片面肤浅的认识有可能使人类进入歧途并导致自己陷入灭顶的灾难(现在这种灾难几乎天天都存在)。现在,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人类这条探索物质世界的足迹和其间的所有际遇。今天,这个物质世界的反物质倾向已经出现:人们以及政府最根本的担忧并不是经济的不景气而是不知道将由谁会在某一天使用一颗原子核弹或是基因武器来攻击人类自己。 人类漫长的物质探索与体验使黄金成为人类财富的标准,也使拜金主义和强权主义大行其道并获得其不可动摇的人类价值地位。达尔文的《物种起源》为这种强势价值观提供了绝好的说辞,尽管达尔文博士本人并非有此用意,然而仍然可以说,《物种起源》是人类对于物质形态的生命进化并获取理论建树的经典代表,虽然这位博士并没有解释导致这些变迁与进化发生的更深层原因,物种这种主动或被动变迁与进化的能量究竟从何而来? 类物质世界探索(5) 尽管人类对于物质世界的发现与所获颇多,但人类在物质财富面前仍然显得苍白乏力,纳斯达克以及格林斯潘们已经无法给予人类任何告慰,它们仅仅是物质世界急速变迁的符号而无更多的任何意义。财富所直接带来的物质资源的争夺和社会信用与道义的堕落则成为人类现实社会最为迫切的问题。许多发展中国家,这种基于物质欲望而产生的人间罪恶比比皆是。对于证券交易指数,看了只会是一时的安慰或是徒添烦恼,不看反而可能是一种解脱。在欧洲,人类已经出现了一股向自然回归而轻视物质的潮流,这似乎是某种启示,预示我们将有可能以另外的一种生存与思考方式来面对未来世界。 然而仅仅看到我们所看到的是不足以解释宇宙世界的。就在人类文明发祥之初,先哲们对于他们所处的物质世界就提出了质疑,并对人类在所见物质表征之外的能量有所察觉与认识。老子在《道德经》中就提到“有生于无”的思想,这里的“有”,指的便是物质的有,而“无”则是与“有”相应的另外一种客观存在。在老子的思想里,“有”只是“无”运行发展的一种结果而已。几乎与此同时,古希腊的苏格拉底与他的弟子们也在思辩他们所面对的物质世界之外的一种存在。苏格拉底使用的是辩证的逻辑与推理的方式,他试图通过对可见物质运动发展的现象推导出另外一种能量的存在,因此形而上学便被发展了起来。我们在《道德经》里所获的启发是巨大的,苏格拉底们也为人类哲学思想的发源提供了丰富的初始养料。或许老子已经探索到了“无”这个物质世界之外的世界以及它所具有的特质。对于我们人类而言,物质 “有”的现实往往遮蔽了大部分认识真实世界的途径。“道可道非常道”这样的话所蕴含的“道”恐怕只有老子自己才能明白。然而我们仍然可以凭此而获得一种确切的感受:在人类所见的物质世界之外,有另外一个能量世界的客观存在。“无”是老子对这一能量世界的人为解释,“道”则是对这种客观能量的总结归纳。 认识物质之外能量的活动,在很久以前的人类实践中就开始了。伏羲画八卦和文王演周易,都属于这一类实践行为。众多人类的思想先驱以及哲人们所做的工作,也都可以归结为在这一领域的探索。自理论物理学提出物质相对的反物质理论之后,我认为人类开始向自然世界迈开了另外的一大步。这一步意味着人类开始考虑到其自身存在的更为广阔的条件与更为深远的背景。 类物质理论的诞生是基于人类探索客观自然的行为而产生,准确一些说是基于人类自身在客观物质世界之外所直接获得的心灵触动与意识启发而形成。这种触动和启发直接成就了人类文明的核心。 类物质将是这样的一种形态和构成:存在于物质世界的边缘并连系着物质与反物质间的共存空间和通道——类物质将物质与反物质进行了某种链接同时也造就了一种区隔。类物质在人类的感知能力中以“虚”和“无”的形态存在,但是人类自身类物质成份对应客观类物质世界时将产生感应和互动性传递,这个过程可以被人类称之为心灵活动和意识发想。人类的思想是类物质世界的重要活动特征,同时也是类物质存在的证据。 在人类实践中,类物质的发现还得益于人类在物质界所获得的某些定律和原理,这些定律和原理一方面既表明出物质形态的存在规律同时另一方面又是一种“虚空”的所在。这似乎是难以理解的一句话,如何理解呢?举一个例子:比如说物质能量与力的概念。“能量”这一概念可以视为物质运动发展的一种内在形式与呈现结果,并通过大量的实验获得对这种“能量”的认知和测定。然而“能量”这一概念同时又是“虚空”的,当它离开物质印证之后,便作为一种“能量”的原理和学术概念存在了下来,这种存在的世界便是类物质态——我们常常将之称为概念态,这种概念本身则蕴藏着类物质世界能量的因子。这种来自物质世界的“虚空”概念中还包括了人类对于世界的所有猜想。当猜想被放大或是雕琢为人类可欣赏的程度时,这种“虚空”型的猜想则可以演化为人类艺术创造的诸种外化形式。 类物质世界探索(6) 我们所看到的每一幅名作都是这种“虚空”活动所外化的产物,它所形成概念的核心是意念与精神的活动,艺术家将这种意念通过画布和油彩寄存并呈现了出来。这种寄存并呈现的过程就是类物质向物质态转化并表现出能量的过程。 我们可以论证出,所有艺术品都是人类探索并感验类物质世界并在现实物质世界中所呈现的结晶。这样,我们可以将人类生存形态描述成为一个处于物质、反物质和类物质三种界面的共存共生状态。在一般情况下,人类由生理器质所产生的感知力只能对物质存在的一部分产生体验和反应(就目前而言人类对物质世界所认知的部分仅仅是客观物质世界的一小部分而已,同时因为认知的有限而导致诸多的矛盾和疑惑存在)。对于类物质世界的体验,则由人类的心灵来感悟和触及。心灵这种由意识乃至潜意识和无意识层所构成的“心理态”本身就是类物质的一种。可以预见,在今天及未来,人类在发掘自身心智和思想的过程中,对于类物质将拥有更多认知、发现与应用的可能。而这个过程本身,也是人类自身类物质力量觉醒的过程。 对于类物质世界,人类自诞生之时就已开始了漫长的探索。在人类为自己所设定的时间轴上,古希伯来人就保存了他们先哲在类物质世界中所获取并留传下来的律言和思想史,同时并将这种能量归结为《圣经》这样一部人类之书。这部书中所表达的是:天父与人类的约定以及人类应以爱和宽容为生命而遵守价值观。 在影响欧洲的文明史上,除了古希腊文明就是古希伯来人所创造的《圣经》神约文化了。古希伯来人所创造并影响世界的文化实际上均是类物质世界的产物。在中国,氏族公社晚期开始的伏羲太祖直至夏商周时代,也同样表现出中华祖先们在类物质世界中获得启蒙的印记。伏羲始画八卦体显出中华祖先对于类物质世界规则的最早探索,而文王对于《周易》的研究则更进一步地发掘了人类对类物质构成形态以及其变化规则的认识,直到今天,《周易》这部书仍然在各个领域拥有其巨大的研究价值和应用价值。 在公元前1000年至公元前200年之间,更准确地说是在公元前500年至公元前200年之间的不长时间中,从地中海周邻的古希腊、古埃及以及太平洋东海岸以黄河流域为核心的古中国,几乎在同一时间集中诞生出了人类对于类物质世界的种种发现。我在归纳这一时期的世界人文史时惊讶于这一时期东西方人类文明初始发展的一致性,并将这一阶段称之为人类初始文明的大爆炸时期。当时所出现的老子、孔子以及春秋战国的诸子百家和古印度的释迦牟尼(包括更古老的瑜珈学说)以及古希腊哲学代表苏格拉底、柏拉图及其弟子亚里士多德等,他们在人类朴素哲学与思想上的成就造就了今天人类文明共有的核心起源,其光芒在今天仍旧普照人间,人类发展迄今以及后续的所有思想与哲学和科学成就,都只是它巨大光芒中的一束而已。 然而,历史上人类对于物质之外的类物质世界的探索只有少许精英分子才有所涉及,事实上这一类对类物质世界的探索工作显然并不适合于所有的人类分子。这是因为物质对于人类的吸引是巨大的,这种吸引力使绝大多数的人类无法将身心从物质世界中摆脱出来。也正因为如此,对于类物质世界的感悟与发现探索也就变得十分稀有。长期以来,所谓“真理总在少数人手中”的训导也从另一侧面印证了这样一个结果。人类文明史上,这些对于类物质世界的探索者大都被称为先知者或思想家,他们的探索为我们成就出人类文明的诸多成果,这些成果如哲学、艺术、电影、歌剧和音乐以及在科学领域的所有创造性思想,并使人类全体都享受到了由这一类物质世界所开拓的无尽福祉。 在这里我将进一步论证类物质的基本构成及其特征。我相信类物质相对于物质世界的“有”而由“无”构成。“无”是类物质世界的规则和原理,也是宇宙精神与本来面貌的一种具体呈现。 类物质世界探索(7) 古代哲人们将这种“无”的世界中所蕴藏的规律称为“道”或“易”,在西方世界人文史上则大多概之以“神”,即是超越物质力的另外一种能量。我在前面已经提及到人类对这种类物质往往不能以观测物质的手段来获取到,从人类认识物质的角度而言,人类对类物质的认识往往会是一种“虚空”的结果。然而对这种“虚空”类物质的探索对于人类而言显得如此重要,以致于中国的孔子曾对它的存在与领悟作出过这样的表示:朝闻道,夕死可矣。这一态度表达出先哲们对于类物质世界的求知精神,更体现出古人超越物质并对宇宙精神本质而不惜一切的追索——它启示我们:人类在类物质态中存在着另外的一种生存形式,并以一种精神态存在。物质世界中的人类存在极其有限而处在类物质态中的人类生命体将获得另外一种形态的永生。“身死道存”是先哲对这一概念的诠释,而《新约》中耶稣复活则代表人类探索类物质世界的另外一个分支,也同样解析了这一原理。就人类自身的类物质存在特性而言,这种特殊形态的存在就是人类所特有的意识形态。在人类所具有的器质性功能基础上,意识形态亦被称之为精神态,是人类物质生理态之外的精神心理态的一种存在——尽管这种精神态迄今为止往往只能通过对人类行为进行观测和描述所获得的一些结果。 今天我们所看到的一些优秀人类组织,比如国家、军队或是一些优秀的企业,在它们的生存与发展过程中,导致它们强大的不仅仅是物质的力量,更重要的原因是在于它们对类物质能量的有意加强与聚集——尽管它们未必都能真正理解到类物质的性质。对于个人而言,获得类物质世界的力量将同样重要:一个拥有伟大建树的人在相当一部分程度上是因为他开启了类物质世界的能量,因此他可以超越物质方面的诸种困囿而致常人难以抵达的成就。在这一方面,人类在各个组织类型和不同的时代几乎都达成惊人一致的共识:精神与信念的力量高于一切。 所以,一个注重意识形态发育和成长的民族或组织将有更多强壮并获得持续发展的可能。反之,一个丧失意识形态和理念的国家或组织大多都只能存活于一个短暂的物质条件期。这也是许多优秀国家和企业组织最聪明的选择:推广它们的文化和理念,同时这也是一个军人坚持战斗到最后以至胜利的根本所在。面对无尽的未来,假若人类拥有这笔财富的话,则需要我们去获得类物质世界的更多启示和它所拥有的能量。 因此,要成为一个有所创造和建树的人,必须对类物质世界有尽可能多的了解与实践。心理训练往往是特种作战部队每一个士兵的重要课程,同时更是那些伟大人物所经常进行自我勉励而最终引导自己迈向成功的方法。 这封信写得较为长,但我不认为对于类物质的探讨可以有一个结束,恰恰相反,对于你和我而言,这个世界才刚刚开启。我相信对这个世界尚须更多细致的解析和深入研究——当然首先作出对类物质世界的发现和探索本身就是一项重要的工作。我认为在物质世界所进行的种种工作之外来进行这样的工作是富有意义的,虽然会有许多人未必能够认同,但是,亚马应该相信这一点:发现世界的人总是走在最前的那一个同时往往也会是最孤独的那一个。尽管如此,我心中仍充满快乐。 也祝你快乐。每一天都有一个新的开始。 祝福你! 你的父亲2002.10.12于西斯廷咖啡馆 心灵——人类类物质符号(1) 第三封信:心灵——人类类物质符号 未来的亚马: 这将是一个新的话题开始了。 讨论心灵的存在以及心灵归宿的问题将是一件趣味横生的事情。我相信在你渐渐长大并学会思考的过程中,这一话题将伴随你整个人生。 近日我在《广州日报》上看到这样一则标题:初秋伤感是自然情绪。这则来自新华社的电传消息谈到德国科学家针对人类会临秋天时而产生伤感情绪的现象进行研究后所得出的发现结果是:这些情绪是人类对自然变化的正常反应而并无任何特别之处。 这一则很容易被人们忽略过去的消息似乎说明了科学家们尚未对这种人类情绪的变迁取得真正意义上的解释。这种秋日伤怀在西方被称之为“秋日布鲁斯”。德国慕尼黑大学下属的精神病学医院的专家们经研究发现,导致秋日伤感的原因是因为秋日日照时间短而光线不足从而影响了人类某些体内激素的生成,并导致部分人类生物钟的紊乱而出现类似压抑以及伤感的症状。这一解析结果颇为有趣的是二个方面:其一是关于伤感的情绪问题成为了科学研究的对象并归到精神病理学的范畴,说明人类对心理活动进行的当前研究所进展的层面与程度。其二是科学家们对研究结果的评述。专家们最后得出的结论归结于日照时间与人体内分泌之间的联系并作为对人类秋日情绪产生原因的解答。很显然,这种单纯从物质与器质性层面对人类情绪所进行的研究而得出的简易式结论是难足为信的。根据我在此前的两封信中所言及的类物质世界,我相信人类情绪的发生均属于类物质运动变化与反应的结果,这种复杂的类物质机理作用是不能由日照时间和人体内分泌之间的关系来简单解释的。 关于情感与愁绪,这种源自于人类内心的活动,的确是让人类自己着迷而不能自拔。那些发生在人世间的爱和怀念以及伤情感触,一直以来都是文人墨客们的不竭源泉。早上我驱车去公司的时候, CD里传出蔡琴委婉而深沉的歌声,歌中所唱的是上个世纪初秋瑾的故事。蔡琴的歌声中流露出的伤怀和一种咏叹令我情不自禁流下眼泪,心情难以平静。我很惊异这歌声的力量,更缅怀那位在中华黑暗时期献身于民族兴衰命运的女英雄。一个如此柔弱的女性,在当时风雨飘摇万马齐喑的年代所作出令今人都为之敬仰的事迹,是需要多么巨大的信心和勇气。她所吟咏“秋风秋雨愁煞人”的诗句,至今仍缭绕不去,成为千古绝唱。 人类属于一种易于被事物感动的心灵物种。而每一个人类生命本身都可以是一个关乎心灵的最佳感验对象。我至今坚信,一个经常对自己作出灵魂检索的人是不会在邪恶的路上走出太远的。 我在房龙那部《人类故事》中读到欧洲中世纪那段漫长而艰辛的时期中,那些贫穷的农户们度过生活所采取的方式。房龙是这样描述这一方式的:他们靠冥想上帝与天堂来维持在痛苦不堪的现实中的挣扎。在我更小的时候所经历的忆苦思甜的文革时代,我就对西藏的那些农奴的悲惨命运感到一种莫名的巨大忧伤,这种忧伤来自我小小少年的心底——我无法想象得出那些农奴将如何获得凄苦情状下的生存延续。当我读到房龙的书时,关于冥想的论述似乎为我解答了少年时所埋下的这一疑惑。而我自己,在二十年以来的所有际遇中,曾有相当一段时间颠簸流离的命运,在那一个时期中能够支持我坚持至今的也就只有冥想和信念了。我一直坚信自己将能对自己的生命价值有所实现。关于这一些心理历程,我在大约五年前所写的一部小说里有所涉及,在几个月前为公司所著的八年纪念画册里也有所谈到。从一这角度来看,更多的时候,我几乎是一直生活在一种心灵状态中,有时这种状态甚至会表现得不顾现实——至少有一些人包括我的合作伙伴对我是这样评价的。从某种意义上说,他们的判断是正确的。只是他们在得出这样的判断时更有可能失去对判断来由的真正判断,一旦如此,他们便有可能会陷入到认识客观事物的谬误中。 心灵——人类类物质符号(2) 在古希腊时代,人类就开始探讨有关心灵的问题。苏格拉底强调人有灵魂而且与肉身完全不同且灵魂可以不朽。他甚至提出“绝对灵魂”的概念,以表明对人类在肉体之外的另一种存在的坚信。对此,苏格拉底有过如下令我印象深刻的表述:灵魂通过追随理性和做哲学的永久伴侣来免除欲望,它通过对真实的、神圣和不可推测的事物的沉思来从中汲取灵感……当肉身消亡后,灵魂可以到达一个与它自身性质相关和相同的地方,并在那里获得不朽。 这是一段来自2500多年前的语言,却是如此清晰地解析了我们许多人至今仍认知模糊的心灵世界。你不能不惊讶人类先哲们对于宇宙真理的探索和求知精神——他们在更早的时候就已经到达了我们迄今仍难以抵达的高度。如果将苏格拉底对于灵魂的表述结合我们所讨论的类物质理论来作一番推论与解析,将可以得出一些有趣并有意义的结论: 首先是苏格拉底所提出的“理性和哲学”的概念,他明确指出这种“理性和哲学”是人类灵魂的追随方向,也就是说,人类灵魂这种类物质态在未能与“理性和哲学”结合时将呈现出一种方向和价值缺乏的自然态,也是人类灵魂的一种原生态。在这里,“理性”表现为宇宙精神的本体,而“哲学”则是灵魂对于“理性”的认知。灵魂追随“理性和哲学”并结合则可体现出灵魂的升华,它象征灵魂获得的拯救和苏醒,同时亦将产生出对人类自身能量的提升和命运的改变,并发挥出人类在类物质领域的创造力——更进一步理解,对于“理性和哲学”这一概念,我们可视为人类对类物质世界的存在规则的认识与获取的途径,同时更是一种人类对类物质的应用方式。 而“欲望”概念的提出则可以清晰地视为苏格拉底所指出的物质世界对人类灵魂的困囿和纠缠。在这里,“欲望”是一种俗世中的物质态的生理欲望而非灵魂本身。从这一方面可以看出,苏格拉底与东方先哲们在思想取值上所获得的完全相似性——节制并控制欲望以获得灵魂向宇宙真理归依的解救。注重精神灵魂而轻视物质,并将物质视之为一种过犹不及的灵魂升华的限制。反过来又可以推论出类物质世界之于物质世界的某种平衡关系:过多的物质欲望将阻止人类对于类物质的认知。进一步,依据苏格拉底对于“欲望”的态度,我们还可以推导出人类在面对物质世界时应具的一种正确态度,这种态度便是“节制”。 我们所看到的达摩面壁以及先哲们之所以清心寡欲,事实上并非真的需要某种形式,而恰恰是通过对物质和欲望的“节制”而达成灵魂对于宇宙精神本质的感悟的方式。 现在,我们再看看“真实的、神圣的、不可推测的事物”。这些事物是古希腊人同时也是整个人类在童年期对于客观世界的一个基本认识,这种产生诸如“神圣”的认识也表现出人类对于这个宇宙世界的认知心态:敬畏加客观的态度——这种客观完全基于客观世界的强大和真实。更深一步理解,我们还可以得出以下的结论:对人类而言,客观世界允许其可见与可触的往往是基于人类自身的器质条件而非客观世界的条件,即意味着几乎所有的人类认知大都由“人择原理”而来。对于类物质世界则难以感验或是很难产生统一的认知共识。正因为这一类物质世界的部分也同样客观存在,所以才会出现“不可推测”的认知判断。“不可推测”的详义应该这样来解析:一方面是类物质事物存在的前提客观性,而另一方面是人类对这种存在认知的不可知性——这似乎成为了一个一直缠绕人类的认知悖论(在人择原理的前提下)。因此,即便是对类物质世界有所感悟,但在更多的时候,这种感悟大多仍以人类的疑窦形式表现出来(在这里我已将人类处于客观物质世界领域的未认知的事件排除在外)。 或许正因为如此,苏格拉底才将人类面对世界尤其是面对那些“不可推测”的客观存在所应采取的态度推崇以“沉思”的方法。这种方法便是心灵的方式,也是人类在类物质态中使用的正确方法。 心灵——人类类物质符号(3) 通过心灵来获取“灵感”。我相信这是苏格拉底为人类所提出的获取类物质世界能量的一则正确方法。 这种能量难以用物质态的词句或是器具来测量和准确描述,许多时候,人们习惯于用“灵感”这样的概念来表达。因为职业的启发,加之在广告创意行业中长时间的体会和领悟,我对这种客观能量使用了“Idea-power”这一概念,直白来说,便是“理念力或观念力”这样的概念。 无独有偶,在古希腊哲学史中,柏拉图也同样提出了“Idea”这种存在能量和事物本质的概念,同时强调指出“Idea”就是一种客观存在,而且是人类理性认识的对象。我相信所有这些不会是某种巧合而是人类在延续数千年中对于类物质客观存在所形成的一致共识。在这里,古希腊先哲们在人类的童年期就给予了后来者认知自然客观世界的方法,并确切地告知我们这种类物质世界的存在。 这些先哲眼中所看到的世界,人类物质态的肉体与类物质态的灵魂完全是两类不同的东西。灵魂只是寄生于肉体而当肉体死亡时灵魂将回到与之“相关和相同”的地方并获得不朽。这个与灵魂“相关和相同”的概念,既指出灵魂(心灵)本身的类物质态,同时也指出人类未来的归宿所在——不朽的类物质的世界,它之所以不朽,是因为它永恒。 我们刚刚探讨了有关人类心灵以及灵魂的一些问题。我认为我已初步解释了心灵即是人类类物质世界的代表,亦是人类进入到类物质世界并参与其间的通道,同时更是一扇展示人类自身类物质能量的窗口。如果我们能够认同这些,那么,我们在谈论所有有关心灵活动的话题时亦将变得更加清晰——人类将可以明确自己所进入的是怎样一个世界并可以获取自身所期待的结果。 解开心灵之谜是人类的一项最重要的工作。尤其在今天的21世纪以及人类的未来,心灵和智慧所产生的创造力将对于人类的生存与进化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我相信这种作用将远远超出在物质态世界中对于基因的改变。 在人类对于心灵的所有探索中,心灵总是充当着一种介质,引导人类由物质世界进入到类物质世界中,并从中获得类物质能量的激发。在人类历史所出现过的种种激情创造和伟大思想都属于这种能量,它们无一不是改变人类社会进程和命运的力量。 亚马,你会在成长的过程中获得有关心灵力量的体验。心灵成为人类由物质世界通向类物质的途径,是一个令人类兴奋的答案。同时,我还要告诉你,与苏格拉底不谋而合的是中国的老子亦相信“身死道存者寿”——在老子这位朴素哲学思想者的眼里,“道”是身外的另一种自然规律、是永恒生命与智慧的能量,可以延续而且不老,一如苏格拉底的“理性和哲学”。将他们的感悟和认识链接起来,“道”就是客观世界和宇宙本质精神的“Idea”。 人类从起源发祥开始便对心灵这一奇特的力量崇尚无比。古希伯来人,无论是在亚伯拉罕先祖创建家业和摩西出埃及还是耶路撒冷建都的整个历程中所贯注的就是这种力量。同时将它归结为天父的指引,并使所有的以色列人都相信他们均是获得了上帝耶和华的恩宠和赐予。这种力量迄今都强大无比并普照整个全球的基督世界。 在古印度,几乎与中国老子和苏格拉底同时代的乔达摩?悉达多也因为内心对生命所感验的痛楚和苦闷放弃了作为王子和王位继承者的荣光与奢华的现实前途,离开他的国家而去到蛮荒与野兽出没的恒河边默默修炼,直至心灵开悟而获得灵魂的涅槃升华。这种升华使他具备了普渡众生的超凡能量。依据对释迦牟尼以及佛教渊源的说解,佛陀这一修炼身心而获取超凡能量的方式与苏格拉底通过“沉思”以获取“灵感”达到“不朽”的思想有着惊人的相同——也正是因为这种相同性,表明了心灵所共有的类物质特质以及获得它的方法。 在讨论了关于心灵的基础问题后,现在我们再来谈谈类物质力量与心灵的关系。 心灵——人类类物质符号(4) 许多有关人类教育的论著中,对心灵的开启一直都是人类基础教育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在中国,这种开启心灵的方式被称之为幼学启蒙。值得注意的是,这一心灵教育方式超越了自然界大多数动物所进行的生存技能的代际传授。这种代际传授更多表现为一种由基因遗传所造就的生物本能行为。然而人类则是将自身在类物质领域所积累的心灵感验总结出来,用这种系统的人文知识对后代进行心灵启发和知识输送,并通过这种方式超越动物性的基因遗传——这是其它的自然生物界所不能做到的。也正因为如此,人类的启蒙教育几乎从来没有被哪一个民族忽略过(除了在人类历史上出现的强权占有或出于某些专制统治性的政治目的)——是教育造就了人类文明的持续和发展。 这种教育本身就是类物质能量的传递,并使人类心灵的力量得以传承以及渐进式的积累,进而使人类的共有心灵获得了类物质能量的逐渐丰富。一如物质世界的财富形成由于时间堆积而成一样,类物质世界的财富之于今天的人类而言比过去任何一个时期都要多。 然而仅仅靠人类自身教育和传授的方式来启迪心灵似乎还只是人类获取类物质世界能量的一端,另一端,则是客观类物质世界给予人的启示。 这种启示就像生活之于我们的生命如此贴近并不可或离一样,它比人为的教育要来得更加生动和近切。我们常常用“是否受过教育”和“有没有生活经历”作为判断与识别一个人现实能力的方式,而同时,生活的经历和体验则恰恰是类物质世介给予我们人类启示的存在方式。 “热爱生活”这一态度除了教导我们一种乐观的人生态度,还有另外一个功用,就是引导我们开启类物质的能量之源。在生活之中,我们经常会际遇到一些属于人生的感动并由此而产生出行为的改变。我们可以确信人类心灵中所存在的类物质是类物质的一种客观存在因子,它限制人类的行为并对它们产生深刻的影响。 中国古人所言“有物混成,先天地生”的宇宙洪荒历史,并将这种先天而在的世界称之为“太虚”。这应合了现代理论物理学阐述在宇宙大爆炸前所存在的“奇点”,从更深远之处印证了类物质世界的宇宙原生特性:类物质在宇宙的物质世界诞生之前就更早地存在于宇宙之中。因此,与其说人类是物质世界变迁变异的结果,更不如说是类物质之于物质世界的一个小小献礼。 所以,当我们发现心灵中存在某些甚至连自己都不能理解的感验时不必惊异,这种不理解不代表类物质的不存在。恰然相反,这种不理解的感验正表明出类物质能量的存在,同时也告诉我们,人类自己尚有许多有待认知的空间——我们自身所处以及所拥有的这一无形无物的类物质世界。 人类,是类物质的产物。这个结论并非有意与达尔文博士论辩,而仅仅是提出的一个新观点。此外,还有一点必须说明,在这里我不是以一种不可知论来混淆人类已有的某些结论,而是想以这种迄今的未知来证明一个客观存在,那就是类物质世界——它正待我们去充分认知。 亚马,现在我还要向你介绍一位我的朋友蒋萍女士,在写这段之前我们刚刚在咖啡馆谈完话,这场谈话更多是涉及一些关于人生观念的问题,其中一个重要的看法就是:当我们自觉已十分出色时却常常远未真正认识到自己。我想说明的是,正如这种自身虚假的认知一样,人类作为类物质的产物这一事实甚至连自己都不知道的。中国人有一句“局中之迷”的概念,恰恰可以印证人作为自己对自我所发生的认识障碍。 在历史上,一些宗教将人类所存在的类物质世界的力量归结为神,同时将人归结为神的缔造物,不过这种“神”在很大一部分上只是人类按照自身的形象与想象力所进行的设计,而非类物质的客观本身。也正因为如此,人类对于“神”的礼拜和信仰在更多时候都会体现出自己的利益观而使宗教容易陷入局狭。 心灵——人类类物质符号(5) 蒋萍是我中学时代的老同学,她的女儿也与你同岁,长得健康而且壮硕,暑假期间我们两家人一起吃过饭,你应该记得那个高过你的女孩,她显得比你更加开朗。亚马,你应该学会爱好体育和更加开朗活泼一些,改变性格中过于内向的部分。 在关乎心灵的许多次谈话中,我都十分注意地观察那些谈话对象的心灵状态和态度。 我认为心灵有着与生俱来的类物质世界的能量,同时心灵也是抵达到人类自身所与生俱来的类物质世界的通道,通过对一个人心灵的观察可以觉察并基本分析出他的类物质世界的诸种状况与问题。 依据分析的经验,我将人类心灵分为开放与封闭的两大类别。开放型的心灵,其类物质世界呈现出积极活跃的状态,类物质通常会通过人类的思考力和外在的行为表现力呈现出人类行为的积极响应,比如积极倾听、开放心态、主动参与以及敢于创造、自由发表自己的见解等等。开放的心灵态往往成为人类分子中那些获得事业成就的一个重要前提。 封闭型的心灵则相反。更多的时候,封闭型心灵表现为缺乏对话的响应以及面对生活的积极心态。它们表现为缺乏想象和创造力、生活沉闷以及行为方式单调和单一,其社会行为力也因此而显得保守和迟钝。 开放型心灵,使类物质拥有更多获得激发与开掘的机会,其类物质世界的能量亦随开放的时间与频次而获得增强。这种类物质能量增强所呈现的具体外化的结果是人类或者个人观念的创新和强大,并使其在物质世界中的行动力和创造力同时获得加强。 我通过观察还发现,封闭型心灵则未必是自身类物质没有唤醒,而是类物质的因子存在着封闭条件下的局限性。有一些拥有相当专业知识与经验见地的人士亦可能同时是一种封闭型的心灵,他们对自身类物质因子实行一种自我意识上的强烈抑制,从而呈现出性格以及行为方面的狭隘特性——在相当多的时候,一些人通过外在言行所表现出来的刚愎自大和固执己见便是这种封闭型心灵态的具体体现。 封闭型心灵也有参与交流和沟通的需求,但他们的沟通常常以失败告终。其原因就是他们所能启动的心灵类物质因子太少,而仅仅是依赖旧有的某些经验以及固化的部分思维力,因而对类物质所携带的更多信息产生抗拒与排斥反应。然而这种封闭状态亦是一种相对。在一些特定条件下,类物质的本源力量将冲破心灵外在性格中所设置的经验或个性障碍而得以输出——这类似于巨大的不可抗拒的打击或变化所导致的结果。这时,封闭型心灵大多呈现为被迫接受的状态,这种被迫状态直接引起人类神经系统的紧张而使人类表现为强烈的紊乱、情绪失常或是性格变态。 心灵所涉及的类物质世界是一个自然与客观的世界,从这一意义上讲,它是无我的,即并不与心灵的拥有者(现实的人类分子)发生感应上的直接归属关系。在这里,“我”只是一个物质态的客观生命体,是现实中未涉及或与类物质发生感应关系的客观人。类物质作为“无我”的存在而与心灵发生感应时,心灵的归属感才能发生。 这种心灵与类物质的归属关系往往发生在婴儿被哺育和接受到某种教育或启发之后,正是这种教育启发了人类最初的心灵——教育是唤醒人类心灵对类物质感应的重要工具。因此,早期教育的重要性不仅仅表现为人类在物质世界中对于应用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同时更在于其作为人类心灵感应类物质的工具作用。 心灵对于可响应的类物质世界在某一意义上说是无限的,自然也就比人类自身已知并拥有的欲望和思考所能涉及的内容要多得多。所以,智慧对于人类而言是一个取之不尽的源泉以及思想的无极归属。追逐心灵对于类物质世界的响应尚需要人类对于物质世界诸多欲念的自我克制,这种在物质行为上的克制将使人类更加切近心灵从而获得对类物质的能量。在古代,这种自我克制而获得智慧的行为往往被称之为“修行”和“修身”之道。有许多宗教不约而同地都拥有类似这样的场所与仪式,它们共通的一点都是为了克制人类物质欲念和控制自己的情绪从而使心灵获得对类物质的响应。 心灵——人类类物质符号(6) 有一些更为年青的人们喜欢与我谈及关乎心灵以及感悟这类问题,这种谈话往往也是见证类物质世界的一项实践,因此常常令谈话的参与者获得一种心灵洞开的感受。我记得有一位刚刚三十岁的设计师就这么对我说:我的头脑里是一片沙漠。而在进行这场谈话之前,他对于生活和工作以及世界的看法还十分自信并且表现出一种颇好的自我认可的态度。 心灵对话以及对心灵世界的探索,对我而言,似乎是从生命启蒙开始时就进行了。在我的记忆形成之前,我相信有相当多的教育已经围绕在了我的周围,我相信这段时间的教育十分重要——只有我的父亲和母亲他们才知道给了我怎样的教育与呵护。童年时代,所有的关乎情绪与感悟的启蒙大多缘于父亲的童话故事和他的音乐,而母亲的宠爱也从另一方面给予了我溺爱和被保护的印象。我的许多幻觉与一直以来无法拒绝的梦想,很可能就是因为童年的童话与音乐的缘故,它们使我今天仍能强烈地感受到幻想并受到它的驱使。可以这样来总结:童话故事最大的一个优点就是让你置身于其中。因此,这是将一个幼小心灵引入类物质世界并产生奇妙思考的极佳方法;而音乐的启蒙,则可以创造心灵对于类物质世界产生感受和感动的情愫。 说到这里,亚马,我不能不向你致以深深的歉意,因为我没有像爷爷对待我一样给你讲那么多的童话故事(虽然讲过一些并教授过不少的诗歌),这样极可能减少你在更早时候获得某些启发的机会。由于童年和少年所受到的有关家庭出身的压抑缘故,我的心灵世界里一直都有一种内向与封闭的倾向,我想有可能因为这一点而导致了我与家人交流不畅——我更愿意在心灵世界里沟通而没有过多的彰显行为。 在自然界生生不息的循环往复之中,人类与自然万物一样成为这种循环的结果。虽然进化论与神学分别就人类的产生形成两大流派的认识分野,然而实际上,人类对于自身的出处迄今仍旧停留于理论的推演与猜想阶段,并且似乎谁也说服不了谁——这是一个纠缠了人类数千年的出身之迷,它从最深层次关联着人类自身生存与未来命运的所有根源,并与我们的世代行为发生着莫可名状的密切关系。与17世纪达尔文博士提出的《物种起源》所不同的是,中世纪末期的欧洲,但丁以《神曲》表达了他对于自身命运以及所有涉及人类命运的种种思考,并通过他的作品揭示出人类心灵的困惑和所获得的拯救。这种拯救力量与其说是来自于神与上帝,更不如说是但丁假托上帝而表达出心灵所感悟到的类物质力量。 同样,这种源自心灵的力量还造就了安徒生的童话以及影响人类21世纪开端时期的《哈利?波特》——有趣的是,它的作者仅仅只是一位年青的英国单身母亲。她让人类重归到一个久违的童年想象世界。 在中国文化史上,除了以《史记》为标准版本的东方人文史册之外,并行的还有更为久远的鬼神文化,它们通过女娲以及夸父作为代表,表达出远古人类的心灵世界以及他们的愿望和梦想。而屈原在悲忿与惆怅中所著的《离骚》和《九歌》则依借鬼神吐露郁结已久的心声。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东西方不约而同出现的鬼神文化均可视为人类特有的心灵写照。人类心灵的世界,离我们是如此之近同时又是如此之远。人类崇拜鬼神的活动源远流长,并且比任何一种现实物质力量更加强大、普及和隽永,渗透到人类各民族的日常生活之中。而至今仍游荡在中国各个城市和乡村的那些算命先生们,他们与西方的占星师们均有着异曲同工的某种象征作用——成为每一时期人们求得心灵慰藉与沟通神奇世界的代表。 这是一封颇为冗长的信件,同时也是我反复思考并难以把握表述力的一封信件。接下来,我们再来谈谈有关人类心灵构成形式的问题。 心灵被人类谈论得很多,然而它究竟是怎样的一种形态和结构?这不会是解剖医学能够解释的,也不会是鬼神之术所提供的那些解释。直到今天,有关心灵的概念一直渗透在灵异、神怪以及人类意识世界的共有话题中,没有独立并理性地总结出来。从医学角度看,无论是解剖学还是精神病理学以及各种与心灵活动相关的临床诊断等科学手段,任何一种被我们视之为理性并可测的方法都不能使我们观测到心灵的可见部分——在这里,心灵再次体现出其作为类物质形态“无形而有诸”的特质。 心灵——人类类物质符号(7) 因此,我们可以论断心灵将是一种以“虚空”和与客观物质世界相互产生“应力”的存在形态。按照这种理解,心灵沉睡或活跃于物质的“虚”之中,这种“虚”就是类物质的世界。心灵的奇妙之处就在于人类一方面无法解析和印证它,同时却又时刻被它所感应——人类的物质态生命体无时不刻在与自己的心灵产生着灵与肉的应和并且须臾不离。灵与肉,成为人类在物质和类物质世界之间永恒的话题。 在人类感知并探索世界的漫长历程中,心灵成为一种不可或缺的指引,心灵的感悟远远大于人类通过器质性生理功能对于物质世界感应的所得。可以这样来理解,人类的器质生理功能只承担对客观物质世界产生触及的生理响应,而心灵则负责获取这种响应后人类对于客观世界本质的感悟。正基于这一意义,人类心理学也就成为了一门专业从事物质和类物质世界研究与实验的重要科学。这一科学能够使我们链接到目前远未察知的宇宙世界的深处。 所以,在探讨有关类物质世界时我不得不将心理学也纳入进来,以协助我们通过这一业已形成的理性达成对心灵的更多认知。通过数千年的漫长磨砺并已经成功划归到科学领域的心理学家们,他们在摆脱神学和巫术的巨大遮蔽之后终于可以独立地进行心灵世界的种种探索。然而,尽管通过对人类物质态的生理、行为以及大脑活动规律进行了大量的不懈研究,他们迄今仍然有许多问题无法解答,这些问题的核心疑难就是: 什么是心灵活动的真正动力?心灵的世界是怎样的一种形态?心灵的世界究竟在哪? 进化论从人类进化的创见中作出了自己的解释:自然界的优选竞争造就物种的进化。人类通过进化并依借直立行走以及劳动而获得大脑细胞的增长发育,同时催发心灵及知识的成长——这些创见很形象地揭示出自然客观世界与人类心灵成长相关互动的影响特性,然而却未能真正揭示出心灵这一“虚无”部分成长的内在动因。假若进化论对于人类有效,那么其它灵长类动物也理应将获得相同或类似的心智改善。那些与人类处于相同环境并获得进化生存的物种们并未能获得其心灵与知识增长的事实无法通过进化论得到充分的解释,而进一步的问题是:大千世界中,为什么人类独独拥有这种傲视万物的伟大并产生无限想象的心灵呢? 将这个提问缩小到人类的个体现象,也会出现惊人类似的话题延伸:波拿巴怎么会如此不可理喻或者那个爱因斯坦如何能够看到未来而创造他的相对论?更多的时候,是人们彼此之间的不理解和猜测:韦尔奇怎么能创造奇迹为什么偏偏就你成功? 我很难想象波拿巴将军会因为他在科西嘉的少年时有过与众不同的倒立行走的习惯或是奇遇来解释他后来的所为,也难以用不同于常人概括来解释卡夫卡所撰写的作品。我记得有一位了不起的作家叫凡尔纳的,他著写《环游地球八十天》以及《海底两万里》,写那些奇遇故事时甚至是连自己的家门都未曾出去过——他的想象力真是令人吃惊! 我在上一封信里也涉及到这一类似的问题——不少人曾难以理解一个与他一样的人怎会在许多方面总是显得与众不同?这种现象令我想到人类的心灵的差异以及认知世界的微薄,我认为许多问题实质上并不存在于世界而只是存在于人类自身的疑惑之中。刚才我所引证的种种评价和疑惑本身恰恰印证了我们对进化论所指出的那些不足,这是因为它并没有在类物质世界中去探索和寻找答案。 在另一个不远的领域中,心理学家们似乎在努力地寻求一条另辟蹊径的道路来探索心灵世界的存在依据和变化规则。 弗洛伊德由最先的临床心理疾病医生成长为20世纪初引领人类心理学的泰斗人物,这与他多年以来在临床方面对于人类心灵疾患以及所产生的诸种症状所进行的丰富实践和整理归纳有关。同时也使他在一系列著作中对人类心理活动提出了与众不同的洞见。《梦的解析》一书的出版并引发的争议可以证明他的成就。弗洛依德通过该书更多地将人类心灵激发之源向“性”作出了最为大胆的靠拢。这里的“性”已经远远超越了一般生理概念的范畴而深入到“性意识”层面,并在这一领域里获得了史无前例的发现,这种发现的逻辑十分类似于我就“心灵”所提出问题的方式: 心灵——人类类物质符号(8) 人类这种重要的性生理行为与性冲动背后是否存在更为深刻的原动力? 在更深一层的“性意识”领域中,弗洛伊德试图证明出正是“性本源”的能量导致人类产生出各种复杂的性行为,同时也造就出人类繁衍这一生命代际过程中所呈现出的原始能量。几乎整个人类都相信,弗洛伊德医生的所作不能不说是一种人类认知自身生命本能奥秘的一次勇敢的尝试和跨越——尽管弗洛伊德试图由这个“性本源”来进一步诠释人类心灵的本源动力的最后显得勉强并存在诸多的学界疑义。 然而至少我们可以看到弗洛依德医生的努力过程及方向,同时也看到这一学说的局限性在逻辑上与进化论表现得惊人相同(尽管他们自己可能从来不会认同这一观点)——他们都是从各自所熟悉的领域进入问题并获得由这一领域得出的结论来作为问题的答案。这种思维的路径颇为有趣:自然博物学家和生物学家们得出自然世界的变迁造就了人类进化的结论,而弗洛伊德们则认为“性”这种人类与生俱来的繁衍本能成为人类心灵的原动力。再进一步推导,我相信教育家们也将加入到这一逻辑中来并提出人类心灵完全是启蒙和开智的结果。 亚马,在这里我将对你说一段重要的话:通过以上的讨论和解析,我们既看到了科学的严谨与理性以及成功的推理,同时我们更要看到科学的局限性。导致这一局限产生的根本原因只有一个:局限本身。这种局限在这里有两重含义:其一是科学所涉及的每一专业与其它领域的相对隔绝所导致的局限特性。在探讨一个无边界的心灵问题上,任何本身存在着局限性的单门科学是无法获得对心灵的全面认知的,因为它的局限前提所产生的不对称性,使研究从一开始就可能发生错误了(这种错误正如一些不成功的婚姻一样,从一开始便错了——人们在结婚之前往往只是看到了自己所愿意看到的一部分);局限的另一方面含义是,所有现有科学理论的基础均建立在实证的前提下而未能获得类物质世界的破解。因此这种以实证方式进入到类物质“虚空”世界中所探索的结果自然会错谬百出而不得要领。在这一点上,就像在半空中造房子或使用人类语言去与植物交流一样荒谬。 人类解析心灵的方式中,还有精神病理学以及相关的临床遗传学、心理学在各自相关的领域里进行着多方面探索。这一类实践活动通常会选择人类的反常行为这一角度来求证人类心灵的存在形式和变化规则。事实上,这种探索更多应该归结为一种人类实践科学的偶然触及。即在人类生理器质病态或反常行为研究中无意或有意地触及到了心灵及其所处的类物质世界。正由于这种研究切入方式的偶然性以及实证科学方式先天所存在的局限性,使不少从事这一研究的学者也都陷入了无穷无尽的冥思当中不能自圆其说。显然,这种由物质态而深入精神态的途径一开始就存在了南辕北辙的错误。这种错误将人类精神病理学和临床学引导到一个既无奈同时又深具争议魅力的境界(这与进化论和弗洛伊德遇到的问题一致)。 下面我们来看看几个例子,它们均可以表达出研究带给我们的启示同时也留给我们的种种困惑。 在《牛津心理手册》有关精神分裂症的词条中有这样的注解: 在所有精神病症中,精神分裂症是最可怕也是最令人着迷的。 这里的着迷即是一个令专家们觉得迷惑同时也深感心灵奇妙的所在,因为他们开始感到了另外一个世界的存在却无法证实。另外,一位精神病医生约瑟夫?伯克也表达出这样的一个观点:我开始发现,精神病不是一种病而是始于家庭、进而蔓延到整个社会关系领域内的障碍所引发的情感折磨。在这里,伯克开始作出了一个重要个人体验方面的总结:精神病是一种情感折磨。将伯克的话稍作延伸,可以得出人类本源中存在着相当一部分精神态(类物质态)的结论。而更有趣的是,“我开始发现”这一句话颇有意思地表明伯克医生作为生命个体面对类物质世界所产生的感悟,同时也是他自身心灵类物质态的觉醒——他已经明确认为“精神病不是一种病”了。 心灵——人类类物质符号(9) 想想看,过去长时间里我们带着某些贬义来描述某一人有“精神病”时,现在似乎已经没有什么意义了,因为“精神病”患者们更多可以归结到是心灵生活在另一世界(类物质世界)的人类分子而已。 在参与心灵探索与心灵发现的诸多人类行为中,精神病理学从临床方面积累了相当深厚的资料。然而,这些资料在相当长的一个阶段里都有可能被误用在所谓科学的举证方面,这样带来的结果将导致某种令人类产生误觉的陷阱。当我们试图以物质态的方式检验另外一种完全不同的形态时,就好比使用尺子去度量石头的重量,这是无法得出真正的结论的。 在精神病理学术界的经典工具DSM——《精神障碍诊断统计手册》中,对于精神分裂症所应呈现的全部症状群的统计描述是如下的五项(手册还特别说明如果在最短一个月内观察到两种症状以上者均可视为精神分裂症患者): 1、妄想 2、幻觉 3、言语不连贯 4、行为极不协调或紧张症行为 5、负性症状群(情感迟纯或意志丧失)。 DSM这一诊断依据的权威性自不待言,我们相信迄今为止仍是人类在精神病理方面的诊断领域有着指导性的重要意义。而我们同时也不得不发现将会面临一个这样的问题:几乎每一个健康人类都可能同时拥有轻度“妄想”以及“幻觉”这两种以上的精神意识特征——至少我的观察以及自己的体验如此,仅有的差别只是它们的程度不同而已!在更多的时候,人类都会有一些类似于“言语不连贯”以及其它的“精神紧张失调”的特征(发生在会议发表演讲或者是首次登场与试镜时)。因此,我们很容易得出人类整体都可能患有精神分裂症的结论!这当然是一个颇有一些玩笑的结论。但是从逻辑方面来看,DSM与其说是对人类精神障碍的症状群诊断,更不如说是对人类心灵类物质态的一个重要的特征揭示。所谓心灵就是类物质设置于人类的一个窗口,透过它可以探知到类物质世界的独立存在。而人类的精神疾病现象,则可以解释为类物质能量亢奋或者与人类物质态之间的失调所造成的结果。 这是一段有趣的科学与理性的研讨,在这些讨论中,我所提出的证据更多的是藉以人类科学所发现的成果。我认为科学一直都是人类探索宇宙世界的一种有效手段(仅仅是一种而已)。方法和手段本身并无问题,产生问题的关键恰是因为人类的认知局限而使方法变得局限,同时也使某种认知的成果成为一种管见而缺乏更为深阔的延展。发现本身是一种可无限延伸的认知过程,我们不应停留于发现的表面。现在,是改变人类科学思想和视界的时候了。 关于心灵,接下来我再谈谈艺术的话题。更多的时候,对于心灵的感悟与探索是由一些艺术家和思想家们来诠释的。艺术家和思想家们,他们是人类对于心灵世界最为着迷并执著认可的人。当人类以欣赏的眼光去观赏并体会那些由艺术家通过自己心灵感悟并依借某种途径表达出来的作品时,他们同样会对于艺术家们的心灵的感悟有所触动。尽管那些艺术作品往往只是表达出艺术家心灵世界的小小一部分,然而这种深入类物质世界的程度已足以令人类惊叹。简单来说,生长在田野中的向日葵转变成为梵高的《向日葵》时,唯一不同的就是心灵类物质的附加——这一附加使奇迹产生了。 艺术一直都是人类有史以来最重要的一笔伟大财富。这种心灵力量之光在古希腊时期就已点亮,中世纪的文艺复兴时期则使它变得光芒四射。同时也正由这场文艺复兴运动成就了全世界人类所共享的近代和现代的艺术美学的基础。在19世纪到20世纪初叶那些年代所产生的伟大歌者和作家们,如普希金、庞德、叶芝、波德莱尔、爱默生以及乔伊斯们,都是他们对自己心灵世界的探索与感悟的种种所得。在这一领域,乔伊斯可以说是一位心灵所见独到的捕手。他在《都柏林人》以及《一个青年艺术家的自画像》的作品中几乎是反复叙述到相同的话题:人类心灵的世界。在他的另外一部《纽芬根守灵记》中,心灵世界这一主题被他演绎到顶峰(这恰恰也是许多人无法将它们读完的原因),并成为由心灵创造乔伊斯世界的代表之作。在乔伊斯所特有的文字叙述风格中,这位深受眼疾之患的作家让我们看到了平凡之中并不能看见却至深影响我们灵魂的世界——心灵。无独有偶,在南美大陆上所涌现出的一批魔幻主义流派作家博尔赫斯们也表达出同样一类的思考:当加西亚?马尔克斯将《百年孤独》那些令灵魂触动的段落逐一在《哥伦比亚环球日报》上发表时,对于人类心灵探索与发现的热潮就再一次掀动了世界,以致于这部书被称之为出卖给人类 “精神恍惚的叙述+千奇百怪的地方色彩”的一剂精神配方。 心灵——人类类物质符号(10) 在这里,引用海明威关于冰山的描述将能够更好地表达出人类对于心灵未知世界的感知态度:那些在平静海面之下巨大冰山的移动,才是真正伟大而壮阔的力量。 这是一封极为冗长的关于心灵的信件,亚马,这封信有可能也会让你变得“精神恍惚”。休息一下吧。你或许会想,你的父亲在这样的一个世界上跟你唠叨一个心灵的话题,真的不如看一下当天的晚报或是听一首曲子呢。你或许还会奇怪:你的父亲,在所从事的那么多工作中的经历不谈,怎么会花这么多的笔墨和时间来谈论这些虚无的东西? 这还真是一个值得你思考的问题呢。 在今天,人类用心灵所感悟的漫长历程已经成就为一笔不朽的财富,这笔财富之中,只要你思考,也就会有你的一份。然而我们对于心灵的众多探索与感悟并没有形成为某一种特定的共识和定义,这使人类容易产生出诸多的歧义,而更值得我们关注的是,当心灵世界所据有的类物质能量已被人类有所察觉之后,我们仍未能获得有效的方法来驾驭它。 我希望类物质理论将进入到这一领域并成为研究和释放人类心灵能量的途径。通过人类对于心灵长期的探索与实践,我们将得出心灵就是人类类物质世界的一个表征和符号的结论,同时也是人类赖以进入到类物质世界的窗口,这扇窗口足够大,以致于可以装入人类所有的思想、艺术以及一切情感和人类自身获得诞生的更为深刻的种种成因。同时也可以将人类的悠久未来(不是过去)装入其中。如果我们有必要觉察并认知到我们的未来,那么,就不能不对类物质世界的形态和它的内在规律有所研究。 一直以来,人类的先哲们就相信存在着另外一个纯属于精神的家园,在许多的人类个体的生存意识里,这种家园感被称之为归属。 心灵,永恒的归属之所,我们的共同家园。 祝福你并祝你有一个美妙的心灵之所! 父亲2002.10.15下午 西斯廷 类物质再爆炸(1) 第四封信:类物质再爆炸——观念与哲学时代的再生 亲爱的亚马: 在写这一封信时,我已在想象你已经成长起来的样子了。你十三岁的时候,也就是今年,你的个子长得很快,几乎是一个星期中长上好几厘米。我和你妈妈估计你将比我们都要高是理所当然的事。 你在长大后会做些什么呢?交怎样的朋友?结识怎样的女孩?怎样面对生活中的那些无穷变化?更为重要的是,你将以怎样的心情来看待那些人生中的挫败和失望?值得我来深想的是,在你的心灵世界中,将会是一种怎样的景观?我所希望的,是将有明亮如星并有如宇宙般浩大的一颗心灵在你的胸膛里。你在未来的时间中,懂得作为一个自然生命体的使命,用心感悟并创造,让自己成长为一个博大而高尚的人。这样的一个人,必定是未来的总统,无论是在政治上或是社会的精神意识领域都是一样,这样的总统必将是未来人类的骄傲。 一个成长的青年,实际上他在生理与心理素质之间所存在的差别是显然不同的。人类在成长史中往往是生理成熟所产生的力量不能弥补心灵上的幼稚与虚弱——因为他的心灵极有可能尚未获得完全开启并经历心灵世界的历炼。所以,当他面对浩大的宇宙世界时,无穷的际遇与变化的事物会让他陷入迷失。事实上,这种迷失是心灵培育的极佳教科书,亦是最好的心灵导师——我将它称之为“迷失的爱人”,请不要拒怕她的到来。有必要在这里特别提醒你,就是请不要受她的诱惑,这种诱惑只会使你在她面前变得依赖和迟疑不前。告诉你,将迷失视为爱人的最好办法就是抛弃她。 这种抛弃迷失的决定往往是难以对自己下达并做到的,人们依赖并屈从于迷失就像要与自己的那一份真爱分离一样,是一件极难并痛苦不堪的事。也正因为如此,一个真正的人所拥有的思想毅力和行为决心也就在这里表现了出来,这种力量正是你成长所必须拥有的能量——从某种意义上讲,这种能量我可以传递给你,因为我们共存于这样一个类物质世界中。就在你自己的世界中,这种类物质亦大量地存在,你必须有所发现并使用到它。 努力发现并运用这种能量的人将从此更加伟大并可以创造奇迹。我必须告诉你我是一个钟爱奇迹出现的人,尽管许多的人并不这么看也不怎么相信。这么多年来,我努力按照这种常人难以理解的方式进行着自己所梦想的奇迹创造,这些奇迹中的其中的一个就是你,希望你将这一奇迹发扬光大下去。 我在这一封信里将与你谈到关于类物质世界的奇妙能量以及它所产生力量的原因——类物质世界的爆炸。这是我在较早以前与朋友们所谈到过的一个话题,当时我就想写一部关于宇宙类物质世界爆炸的书。这似乎是一件奇特的事,或许从未存在过而仅仅只是一个人的猜测或幻觉。从这封信的开端,我想你可能会有许多问题出现,即类物质世界何以会存在“爆炸”这样的事件?这种“爆炸”将以怎样的形态被我们人类所感知?而更深层的问题还有:谁引爆了这场“爆炸”? 在这里我举一个物质世界中所常见的例子:比如水的沸腾,我们可以看到液态的水转变为气态的过程,这一物质形态的变化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沸腾是转变的奇点,也就是说,沸腾便是水的“爆炸”。不妨这样来看,水尚且都具备这种“爆炸”的形态转折点,类物质亦同样可以存在这样的一种能量变迁的点。 关于这一话题,我得首先从史蒂芬?霍金教授对于宇宙科学的研究发现和理论物理学的角度来切入。下面我将摘抄他在《时间简史》中的一段话,霍金在这段话中描述了人类探索宇宙终极问题过程中所提出的一些论点和迄今为止所发现的结果。 霍金认为(对宇宙终极规则的探索)看来存在以下三种可能性: 1、确实存在一个完整的(宇宙)统一理论,如果我们(人类)足够聪明的话将总有一天能够找到并证明它。 类物质再爆炸(2) 2、宇宙的终极理论并不存在(人类所探索的结果)而仅仅只是一个越来越精细地描述宇宙无限特性的理论排序(这是一个知无涯的学术结论)。 3、并不存在宇宙的理论,事件在一定程度之外不可能被预言,(宇宙自然的任何事件)仅仅是以一种随机或任意的方式发生(这是一个无知论的学术结论)。 这是很有趣的一个探讨。在这三种推测结论中,霍金首先排除了第三种结论。我相信这是出于一个人类科学家和思想家的伟大使命感和责任感。然而他也没有对其它两个结论作出最后的取舍。由于不确定性的原理,使他在最后不得不承认“即使是发现了一套完整的统一理论也不能表明我们能够预言事件”。这时候,我会认为当人类思考到这里,人类在宇宙科学和其它任何科学理论的探索均到此为止了,至少现在是如此。霍金博士在最后的这一番结语中指出了人类自身(包括他自己)所处的悖论现实和所产生的思维窘境:“我们肯定还没有将这些学科归结一种可解问题的状态。我们在从数学方程来预言人类行为上只取得了很少的成功!”而更进一步,霍金为我们提出了科学与思考的方向——“我们的目标,是完全理解发生在我们周围的事件以及我们自身的存在。” 这一方向很像我经常所进行的关于书本在桌子上的一番比喻:书本在桌子上,桌子在书房中,书房在一套公寓里,公寓在一幢大楼中,大楼在街区上,街区在城市的一角,城市则在……我们会发现,这一理解事物的过程将因为空间的无限延伸性与未知性而变得没有穷尽并无法获得最终结果。 ——这是一项无法完成的任务。我在思考,如果换一种角度或方式是否能够获得一些突破呢?这种方式的关键点便在于不再将人类自己设定为问题形生的核心点——更进一步,我会思考:在人择原理支配下对宇宙的探讨有可能存在着从一开始便具备的错误? 从霍金博士所得出的结论中,我们可以获得如下的一些心得:人类一直努力试图通过探索客观世界与人类的关系而寻求自身存在的根源,然而这一根源理由似乎无法从我们迄今为止的任何一项发现中得出一个合理的解。事实是,我们仅仅只是比过去的人类发现了宇宙自然与人类更多的相关性而已,这种发现在某种意义上与过去的发现并无本质的区别!甚至我们连对“我存在”这一客观事件的理由都没有获得过真正的理解——这种状况就像一头蒙住眼睛埋头拉磨的驴一样,可能走了许多的路,却只是一直在原地打转而已。 这是一个可怕的结论。 在由众多的历史学家和自然科学家经过反复实证式的检索与发现之后,我们迷失在漫长的生命成长链和茫茫宇宙与无限可分的微观粒子世界中而不知所终了。 我们似乎解析出了远古生命的起源,然而我们却始终无法解释出人类灵性和思想的起源——同时又正是因为它们的存在而使我们反思到人类存在的根本义理。这一探索人类存在根源的课题似乎应该由哲学家来面对而非单一的科学,因为它很可能会导致人类产生类似宿命和悲观的结论或世界不可知的思想,从而在根本上使人类失去存在的兴趣和信心——这对人类自己将没有任何益处。 依据我在稍前所作的思考,我们可以考虑到如下的一个看法:即人类对于自身存在和宇宙世界探索所采用的方式存在着一个单一和片面的失误。那些实证与数学模型在面对宇宙世界时本身就存在了一个由局限而导致的巨大谬误,这种局限不能由科学自己来解决而只能由另外一种可与宇宙相等同的方式来弥补,这种方式就是人类类物质的科学,它的名字叫哲学。 在最早的信件中,我谈到过哲学与科学的共生原理,而事实上,科学更多只是哲学的一种衍生。科学包含在哲学之中,并被哲学孕育而出。 在古希腊时期,这种以哲学和科学来探索世界的一体两面的方法已被古希腊人运用得很好了,他们对于哲学和朴素实证科学的探讨似乎从未分开过,因此,古希腊的人们既是人类初始时期的一群追求实证的科学家同时又是一种以平常心态度过简朴生活的哲学家。我想,这大概是人类童年时期所特有的一种秉赋吧。就像刚刚出生的婴儿,所有的脏器皆由先天自然赐予而未受到太多后天人为的干预,这一时期生命所体显出来的便是宇宙自然的本源力量,它原始、纯粹。从生理角度而言,婴儿只是一个极为虚弱而幼小的物质形态,缺乏独立的力量;而从类物质的角度看,婴儿所拥有的巨大的能量是成年人所不具备的。婴儿,眼睛如同天空般明亮,心灵如同泉水般清澈,简单而富于真理,充满宇宙诞生时般的生机,人类的婴儿状态最接近自然宇宙的本质。人们所说的赤子,大概就是对这种状态的写照吧。 类物质再爆炸(3) 人类的妊娠分娩,一个婴儿的诞生,与其是一个物质生命的出生,不如说是类物质生命有形化的一个转折,是类物质爆炸的一种形态。 同样,在人类文明史上,第一次思想与哲学能量的爆炸就是出现在人类自身的婴儿时期。这种爆炸是类物质能量在人类历史上的首次发生,它产生的光芒一直照耀到今天。 这场爆炸的时间距今大概在2500-3000年前,这场人类首次的思想与文明的爆炸产生了古希腊哲学、东方哲学、古希伯来人的教义以及古印度的佛和阿拉伯世界的真主等等。因此,大爆炸所诞生的成果是全人类的朴素哲学和远古人文思想的精萃。它们是原初的,来自宇宙深处的,因而也是人类思想中最为接近宇宙真理的所在。 今天,哲学在最近二百年以来被人类在物质世界的工业革命所带来的经济实利主义所替代。人类通过商业的发展积累出无数物质财富并建立起一整套畅行世界的统一标准,同时加速对实用科学的应用,并使各式各样的应用理论达到了一个炙手可热的程度。这种不断循环并产生的物质实利将哲学的真正动力源抛在了后面——物质力量成为人类的一项基本共识,财富成为了人类的分割线也成为了衡量人生价值的最终标准,这使得类物质世界遇到了巨大的偏转,也正因为这种偏转而使我们迷失。 今天,哲学落后于科学发展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亚里斯多德和康德们已经成为故去的楷模,先哲们的书藉还在,但是却蒙上了厚厚的灰尘。人们追名逐利之际,早把真正的智慧抛到了脑后。我们看到这样的一个事实:哲学在很长的时间内被掩盖在了人类通过物质所建造的现代实用科学和经济实利主义的巨大帐幕之后。 回到时间久远的过去,我们所看到的却是另外的一种景象:人类在哲思之中沉浸并喜悦的样子。先知们生长在自然与人类最早的城廓之间,传播着智慧的种子,并与刚刚由物质所催发的人类欲望们奋勇作战。这种由人类的精神与肉体之间的战争有时取胜也有时打成平手,然而,思想在那一时期所获得的彰显是显而易见的。 这是一个伟大的时代。第一次人类思想大爆炸的发生,哲学和科学作为人类的两只翅膀,促成了人类挣脱地球物质态家园的局限和束缚而在宇宙中的首次飞翔,这一飞翔使人类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现和心灵的增长,同时也使宇宙世界在人类眼中第一次变得清晰而和谐。这一次人类类物质世界的爆炸成为了人类发展史中的一个永恒精神印记,并为人类创造了一个心灵与文明的中心热源。直到今天,所有的哲学与科学以及艺术的成就中无一不深深带着它的烙印。在它巨大的能量之下,中世纪的文艺复兴才有可能成为一个再继的心灵深入与文艺思想的放大,在它永恒的光芒之下,才出现近代与现代各个领域中涌现而出的伟大创造和创见。然而,正如我在前面所揭示的,随着物质能量对于哲学的偏转,人类的这种创造力已经出现了消减。人类将古老的哲学抛进故纸堆并以实用与实利主义所替代。因此,近代商业的发展所产生的连带作用的结果就是:人类基本素质中物质投机与实用享乐的欲望获得了最大程度的彰显,从而对自身最本源的类物质能量则表示出最大程度的轻蔑(现今的人们普遍认为哲学太过虚妄而且无法带来任何实际利益)。这种轻蔑的结果就是:人类再度陷入实利主义所带来的无穷困惑之中。这种结果就像欲飞翔的鸟儿只剩下一只翅膀一样。 通过历史的巨眼所看到的今天,可能会有这样的感叹:可怜的人类! 我在这些年的经历中,深深感受到了这种困惑对于心灵的制约——这种制约可以大到绞杀并摧毁掉一个人的所有健康而使他窒息,使生命变得有如行尸走肉。我看到许多这样丧失健康和心灵的生命,尽管他们还戴着某些文化和思想的面具。在这些面具之下,一切的思想都已萎缩,生命的创造力业已消失殆尽,仅剩的是他们的追求实利的短浅目光和微薄力量。 类物质再爆炸(4) 我多次检索过这种目光下的思维——我对于自己和他人都做过这样类似的观察和检索。这种物质性思维中的世界极其狭窄:它只对物质实利有感应,所有的思维停留在简单的反应层级,一如原始部落的那些勇士,只对于他们的猎物感到兴趣而对于其它更多的事物则所知茫然。这是人类生命的一个巨大陷阱。那些永远不可能归于自己的外在物质无一不是落入时间的巨谷而在倾刻间便灰飞烟灭的。 这个周末你妈妈买了一些新的电影碟片回来,其中有一张她特别推荐的《死亡谷》,据说是被影界评为2002年度的特级恐怖片。我们看到了深夜,故事说的是新几内亚境内某处迄今仍保留着的原始部落以及与现代文明所发生的直接冲突。影片中有不少篇幅再现出这个原始部落的野蛮行径,这些行径表明一个结论:人类距离野蛮并不遥远,相反,文明更可能只会是更高级的一种野蛮而已。这部影片与其说是一个票房的产物,不如说是一条带些娱乐式惊恐的人文纪录片。尽管影片在剧情方面可以说是毫无可取,但导演在描述人类初始时期所特有的蒙昧未开的状态上倒是花费了不少心血,通过镜头将这些远古的状态一一复原。从这一角度看,将它作为一部史前人类生活写实的资料片来看或许更为恰当。 在发现美洲新大陆以及人类历史上地理大发现的整个期间,关于那些落后原始部落以及食人部落的传说就开始在当时的欧洲文明社会中流传。《鲁宾逊漂流记》是对这种传说的一部文学记录。而换一个角度来看,如果去到欧洲的中世纪的社会,你可能同样会发现那种黑暗和漫长无涯的困苦可能会引你产生出比看到食人部落更大的压抑与恐惧。如果再将眼光放到美洲新大陆的开发时期,你会看到那些土著居民与部落是如何干干净净被欧洲文明的枪弹所消灭的过程。而这时候,你也会看到,欧洲文明的产生距他们的海盗与野蛮争夺的历史并不久远。恐怖的流血或许才刚刚在欧洲所发生的宗教派别之间发生,连血迹都未曾完全拭去过。维克多?雨果在《悲惨世界》中将一个代表人类近代文明的不列颠帝国阴霾而沉重的人性世界展现给我们,让我们呼吸困难得以至于接近窒息。当我们再将目光移至最近二百年的中国清朝末期,在这个诞生伟大东方文明的故乡的某些地区还保留着荒年易子而食的久远恶习。刚刚过去的上个世纪,在一段至今仍有不少人见证的不长的历史中,由最具文明程度的欧洲所接连发动的两次世界大战使全球上千万人遭到大战的屠戮。在这一期间所发生的类似于驱逐并大量灭绝犹太人,以及日军以活体中国人进行细菌试验等等,无一不表明这种行径远远比一个食人部落还要来得更为可怕。 人类的这一历史表明,人类在物质态中所激发的更多是一种低级的本能,处在物质态中的人类境遇将是可怕并且将是无可救药的。 我记起前不久王野夫与何振祥两位老师(我的广告平面设计启蒙老师和朋友)给我讲的一句来自十九世纪哲学家的话:没有劳动的人生是一种罪恶,而没有艺术的劳动则只会是一种野蛮。理解这一警句,我们可以得出艺术与思想是人类救世主的结论。然而事实上,人类在物质世界中所做的绝大多数贡献都可以归结到缺乏艺术参与的野蛮和粗陋产物。也正因为如此,所以那些原始人所特有的物质争斗和食人意识才如此深深地保存至今而无法被人类抹去。在今天的文明世界中,这一意识被称之为动物意识,并时刻隐蔽在我们的身边。 那些为物质小利而不惜手段以及因为资源而互相征战杀戮的人类情状是这一结论最为直接的证明。 从这一角度讲,哲学需要再一次觉醒和发挥出力量,我相信也正是因为这种力量才使得人类拥有了今天这样一小步的文明进步。 事实上,人类文明的脆弱性一直都是存在于我们自身的一个隐忧和不安,它显得那么薄弱而易被击破。就如同人类在它漫漫历史中所下的蛋,蕴含着人类的未来却又时刻处在充满险恶的物质环境之中。这种状态类似于婴儿的初生,它在物质世界中显得是那样的脆弱和不堪一击(唯一的幸运是父母们都有意尽力地保护并养育它)。 类物质再爆炸(5) 文明的脆弱使我们的生活变得惊悚和不安,并使人类的秩序随时处于趋向危险的动荡之中。我相信每一个人类分子都能够获得这不安定的感受——这种不安定的根源便是这种文明的脆弱和匮乏。 现实当中,当我们处在这个同为21世纪的文明时代中时,更多时候,人们彼此所感受到的是一种物质的目光。这些目光犹同肉食动物在寻找食物,充满了物质世界的争夺欲望而不能自已。这些争夺的目标往往是将军的战场和企业家的市场,甚或每一个人类分子因为生存与虚荣而需要的种种物质和他们向往的名利场。这是一种针对文明与物质本能欲望的对比性尝试,我将这种尝试更进了一步:当我向他们中的一些检验对象谈起哲学或是意识形态时,这种目光会变得游离和木然——很显然,被检测的目标对象绝大多数很难相信这种类物质的存在或认为它们极其飘渺以至于没有必要去关注它。 人类不相信或不信赖这种精神的存在时,也就失去了文明的基础。很自然,信仰之树也就无法在这样一个纯粹的物质世界中被真正培养出来。 而这种信赖,恰恰是人类真正成长的基石,当这种信赖成为人类生存的一种理由时,这种信赖便被称之为精神信仰,而那些不相信或缺乏这种信赖精神的人,便会如木石一样最后成为木石。 尽管我在生活中所进行的许多尝试不那么信心十足,我也庆幸在这些年中遇到了一些拥有信仰或对精神世界拥有渴望的人们,他们虽然人数不多但却给予了我巨大的慰藉和喜悦。在《死亡谷》那部影片中,也有一个这样的部落,他们崇尚部落的和谐与尊敬,他们彼此信赖团结而且相互帮助,同时,一种无私慷慨和对自然宇宙的崇敬充斥在他们的头脑中。这些故事在中国上古的《尚书》和《礼记》中亦有记述,它们记载了人类远在原始时期对自然所采取的和谐共生的精神态度,同时也展现出了人类在自然所赋予的精神家园中成长至今的一条艰辛足迹。这条足迹之所以艰辛,是指和谐友爱相比于野蛮强大的丛林法则要来得更加柔弱。这种和谐的代价需要人类对于自身动物性做出某种牺牲。因此,它的生长必是人类在婴儿期与自己的动物兽性所作的一场漫长而顽强的抗争。我猜想,它可能是由人类最早那一个萌发了爱心的人所开启的一场友爱与文明的倡导——这必是一场艰苦卓绝的努力。在这场努力中他恪守自己的信念,信赖并依从宇宙天地给予他的启示和规则,这种信赖使他在面对野兽和强敌之时都镇定自若,并从不停止将他的信念宣讲。这使我想到犹太人的耶稣和印度人的佛,想到古希腊犬儒哲学家们身体力行的那些行状。正是他们令人类相信,在物质之外,有另外一种力量是人类救赎自己的真正力量——信仰的力量。因此,当人类在心灵之中播入了爱与思想的种子,人类类物质世界也就获得了第一次开启,文明也就在人类身上刻下了它永恒的烙印。《圣经》这部人类与上帝立约宣誓之书,大概就是这样的一个来由吧。 我认为人类应该庆幸在野蛮和无知世界中有了一种称之为文明种子的传播。这颗种子源于人类,同时又不仅仅是人类本身。人类文明源于自然宇宙精神的本质和根源,它透过人类的思想得到体显与发扬,并令我们的心灵看到,让我们拥有了一种敬仰的心情。也因此有了人类哲学的诞生。 面对自然宇宙,我相信人类存在着两种世界的形态。一种存在于物质类中,它是我们的动物性,充满着欲望并依从物质的变迁规律而成为尘土。我相信这个物质的世界对于人类而言已经足够大,大到足以引动人类所有物质欲望膨胀并与物质世界共同毁灭。然而,另外的一个世界则更大,它大到能够囊括物质世界的全部并到达一个无极的领域_这个世界便是类物质世界.要进入到这个的世界,信仰是获得它的唯一方式,心灵是进入它的唯一通行证,而哲学则是抵达它的唯一通道。人类如若获得这个世界的抵达,便可以获得无比的能量并使他的信念长存。 类物质再爆炸(6) 在上面这一段文字中,我要描述的与其说是一种观点更不如说是一个事实:即人类世界物质与类物质双重态性。同时更想揭示这样的一个事实:人类处在单极物质世界所存在的堕落危险以及获得类物质世界心灵启发的必要。 另外,在以上的信件内容中我也描述了这个世界在科学与哲学共同引发之下所发生的第一次思想与文明的大爆炸,这次大爆炸使人类成就了它的类物质世界的伟大推动,并催生出人类文明的基础,它使人类获得了看到未来光明的智慧途径。还有,当哲学失去人类自身对它的关注时,迷失也就成为了必然结果。这种迷失如果再持续一个世纪,我相信,人类面临的命运将是由物欲膨胀和哲学贫乏所带来的退化与毁灭。 亚马,在下面我将要论述的是在距人类首次文明大爆炸后2500-3000年的今天,人类思想观念与文明意识的再一次爆炸的来临。这不是幻觉和猜测,而是一个切实发生的事实。它的表征就是:哲学的复兴。而它的导火索,则是一个以科学为手段所带来的观念时代的产生。 关于“观念时代”这一概念是我在最近二年中最常与人所谈及的话题。事实上,观念与哲学和理念并无差别,只是哲学应用到今天的一种更为通俗的称呼——我相信今天的人们在哲学这一命题面前将更乐意接受观念一些。在由英国《金融时报》所评出的2002年度全球工商管理大师彼德?杜拉克所著的《下一个社会》中,这位实用管理大师对即将来临的下一个社会作出了理性的预测和评述。他认为下一个时代不仅仅是对于全球经济格局的改变,而是对于整个人类社会的改变,一个新的社会形态将会在未来产生。他认为这将是人类共同面临的一个全新的挑战。对于这个将拥有全新形态的未来社会,杜拉克十分明确地给定了这样的结论:意识形态的重要性将远远超过新经济。这一结论与美国《商业周刊》在1999年刊首文章中所提出的未来组织与个体生存将依据“理念高于一切”的法则的观点不谋而合。 在这里请注意“意识形态”这一重要概念以及这一概念在未来时代所产生的价值——亚马,你将在这样的一个时代中并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在探索宇宙世界生命奇迹的漫漫征程中,当猛兽还关注于食物,而飞鸟们满足于无限天空时,或许就是因为人类对类物质世界的率先开启而使人类有幸成为了这一探索活动的先行者(这似乎可以解释为人类为什么会优于其它生物获得心灵进化的原因)。对于人类而言,这是一次重要并偶然的自然宇宙所赐予的宠幸。对于自然宇宙来说,开启类物质世界这一举措既可以给予人类亦可以给予自然万物之中的任何一类,而开启类物质则是自然宇宙所赋予它自身的一个必然使命。 这至少是我今天所得出的一个用于解释宇宙精神与行为的结论之一。 迄今为止,科学还只能从一些蛛丝马迹中获得天降大任于人类的某些解释。这些解释尚不足以使人类完全释疑于过去、今天和未来的命运——人类科学一直试图获得某种证据以证明我们是自然宇宙的唯一选择。然而,这种努力所寻找的证据却一直都无法让我们自己信服。 在更为广阔的领域,自然科学家们不只一次地发现了某些动植物在演变进化过程中所超越人类的部分。而相当部分的科学家,在他们穷尽自己的努力之后,仍然相信在我们人类所知的有限范围之外仍有一个巨大的宇宙智慧以及无限能量的存在。这种想入非非的思想一直将他们引导到神祗的世界。牛顿博士似乎就是这样的一个牺牲者,他自称将他的后半生贡献给了上帝并希望后世的人们在上帝的身边找到他。直到上个世纪的六十年代,海森堡以及霍金们在理论物理科学中发现基本粒子以后,人类对于自然宇宙奥秘的研究似乎又更进了一步。我们注意到,由量子力学所发展起来的弦理论正在超越由爱因斯坦所确立的广义相对论,并开始尝试对自然宇宙进行一次全面的物理理论的统一。人类通过这种持续的不断努力而伸出它的思想触角,将探索自然宇宙的发现提升到一个全新的理论平台——从某种意义上说,正如霍金博士所描述的那样:人类开始越过层层包裹自己的那只坚硬的果壳,开启了一扇更大的未知世界之门。 类物质再爆炸(7) 我相信这是人类迈向未来的伟大脚步,它来自人类对于宇宙未来的求知渴望和心灵本源的力量——这一力量同时也由霍金博士自己的实践行为所真实地呈现了出来。 这样的伟大脚步对于整个人类而言,将是一个向漫长而无边际的未知世界的进入过程。我们不禁会问:当我们踏入一个一无所知的世界时,我们所解知的又会是些什么?科学实践过程中的不可知论往往就是这样产生了。因此面对自然宇宙,人类不能仅仅依赖科学所带来的物理的解,还应由一个更为博大的哲学来获得引导与启示。在这里,哲学所能带给人类的便是一个更为积极与正确认识宇宙的观念:在相对自然宇宙的解面前,所有的“知”都只是相对于“不知”的一种更为先进的程度表现,而求得智慧则可以引领人类无限接近宇宙真理并求得它的解! 这就是人类文明缔造以及所有求知行为的终极目的,同时更是哲学使命的本源所在。 或许不久的未来,我们将相信这样的一个事实:世界是哲学的。 《商业周刊》通过“理念高于一切”的未来生存标准的提出,将这一观点明确地摆到了一个哲学意识形态的层面上,并将这一答案明确地提出在全球人类的面前。我认为这是现代实利商业社会所发出的第一个不同于往常的声音,这个声音揭示出人类再一次将目光转向了意识形态与哲学的更深层次,同时也表明出哲学的再次兴起的痕迹。当一个商业社会的标志性讲台开始针对意识形态而发言时,我相信,这将标志着这个社会转型期的到来。而与此同时,杜拉克对下一个社会形态的预言亦成为这一理念主题的重要呼应。这使我更加确信,在人类所有进行的活动中,观念意识一直都是更深层次的人类力量之源,而人类文明生命的内在动力,就是观念意识的能量世界。由认知物质实利产生的物质力量到认知观念意识这一人类本源的类物质能量——这一过程有些类似于人类所发现的原子能并以此而所建立起的核反应堆。在此之前,原子的这种巨大能量则未曾被人类所想象过。 在进入二十一世纪的那一瞬间,整个人类都可以感受到对这一充满未知未来而产生的兴奋体验。经过将近半年世纪的准备,这个新世纪的人类社会模型正在发生着悄然的改变。欧盟,这个最早由贸易同盟发展到整体欧洲区位经济与政治、人文思想的统一体,已成长为一个新型的国际人类文明社区并拥有着统一的力量。而与此同时,美国发生的9.11事件则为这个正在全球化的世界提供了另外一种关于文化冲突以及精神与物质交战的深刻启示。在这一启示下,人类会发现,在物质所堆砌的世界之外,意识形态将成为这个新世纪人类生存与发展的焦点。 这个世界的每一天,信息贯穿全球并令我们失去了漫长时期以来的种种由封闭所带来的虚假印象和自我满足。人类所面临的压力和更大的生存命题一齐提到了各个国家与人民的议事日程上,我相信这将是一场人类自身深刻变革来临前的迹象。这是一个巨大的未知与巨大的已知相交集的时代,也是物质财富积累与精神重新获得衡量与审视的时代。就在这样一片新的混沌在全球弥漫之时,人类自身发展的前锋早已进入了她的一个全新的轨道:新的生存指导理念以及在这一理念之下所涌现出来的一切——一方面是人类追求物质满足的本能使全人类对于欲望所抱有的热情丝毫不减,另一方面则是人类试问未来的精神欲望驱使着哲学再一次在全球兴起。 在经过19、20世纪人类自然科学的飞速发展之后,求得物理学和一切自然科学理论的统一的解成为了今天和未来哲学的使命。这一统一的使命显然难以由任何一门单一自然学科所能解决。在21世纪类物质洞开的更大世界中,人类心灵之船正航向未来更远的星际。 诚然,必须说明的一点就是,这一切的发生都还只限于人类先锋力量的范畴。在今天,各国的经济学家似乎已经失去了对这个全球化新经济发展未来的判断,他们显然还局限于区域与洲际、发达与发展中国家的旧有概念。与此同时,人类文化的融合超过了过去任何一个时代,产业技术发展到今天所出现的一个共识就是,每一项技术都应该统一到一个有着共同的标准端口的平台上。而生活,则在这种文化交融的新时代出现了一个全球繁荣期,消费力量成为了全球经济的核心推动力,在发展中国家尤为突显。人类所有关于未来的研究已经滞后于这个新人类世界发展所产生的深刻变化。 类物质再爆炸(8) 这将是一个发生深刻变迁的时代。这种变迁一如人类在其漫长发展史上所呈现的类物质世界的变迁一样,其影响是巨大甚至是不可逆回的。在全人类范围内,这一变迁所具备的划时代意义不输世界工业革命的开端和对于人类的影响。欧洲新理念下的结盟体与其说它是一种经济力量的聚集更不如说是一种可供全球人类借鉴的新文明力量的形成。而在亚洲往昔的单一国家经济力量的攀比正被新兴的政治与文化力量的融合所替代,国家间的关系正朝向文明和理念共识方面发展。日本的经济重整和政治文化的再兴,完全可以理解为文化情绪的最终作用——尽管这种文化还带有日本国家历史所特有的经济和国家政治寡头的强烈印记。在隔海相望的朝鲜半岛,北朝鲜和南韩的和平正是理念高于一切和血浓于水的一个标准诠释:经济发展不均衡的差别让位于一个民族人文进步理念融合的力量。更早些时候,上个世纪东西德之间柏林墙的倒塌已经在这一命题上有过郑重而深刻的提示,只是当时人们更乐意将此理解为东西政治权利的交割而已。 我相信这场全球化的在物理与物质形态上的巨大变迁必将导致人类意识与观念的重组。这场客观变迁必将引动人类在经济活动之外,对自然科学以及哲学社会科学等方面重新展开追求。当人类借助量子力学、基因科学以及对于太空的持续开拓,并将这些微观与宏观上不断获得的发现运用于意识形态的领域、重新产生出哲学的激情时,这种由意识带动的能量便会聚合成为足以开启一个未来全新社会的程度。 现在,这个哲学时代的前锋已经来到。正如稍前我们所谈到没有艺术的劳动是一种野蛮和浅陋一样,人类对于自身在单纯物质领域积累将必然启动与之相关的另一个世界——类物质世界的能量。通过哲学与艺术的再度复兴从而成为人类获得未来再一次进步与发展的真正力量。 从这一角度看,类物质爆炸一方面是人类在物质领域发展探索到一个阶段的必然产物,另一方面,则是哲学本身的能量觉醒。当人类的思想者们不顾现实而执著于链接更大的一个类物质的世界并穷极它的奥秘不舍时,哲学的种子就将再度发出新芽。 或许物质世界的实用与实利需求的膨胀可能在某一时期会遮蔽住哲学的光华,也会使人类将虚无不见的类物质世界中意识形态的价值视为不存在。然而,人类精神的种子早已在它诞生之时就已在宇宙中发芽并顽强生长着。当21世纪到来,以实证与数学统计模型为基础的现代科学,在面对GUT这样一个更大的物理学大统一的命题时则出现了无以承担的困惑。全球的科学家们开始发现,所有的理论开始进入的不再是可以通过实证求得解证的领域,而是极其自然地迈向了一个更为广阔的虚空。这一科学的发展趋向多多少少可以旁证出一个人类意识形态即哲学时代的到来。 亚里斯多德在2300多年前就认为物质的无限可分性,并形成世界以物质和力两大要素构成的朴素论述,。2300年后的霍金在已经获得证明了的基本粒子这一概念中谈到粒子所涉及的“自然力”时揭示出这样的一个结论:自然才是宇宙一切的原动力。所有的宇宙物质,都拥有这种力并是这种自然力的结果。 这一论述隐隐透出这样的一个细如发丝的人类思想发现:即人类在物质世界探索至今所获得的所有发现不过只是证明了一个本来的存在。而这一存在基于人类的本源的解就是人类本身,即人类本身就是这种力的结果。 我相信这是一段晦涩难懂的话,如果要说得简单一些便是以下几个字:人类是自然的产物。 这似乎令科学进入了一个没有终极结果的无限循环之中。人类在揭开这个世界与自身命题最早的那只盒子之后,就开始了不断揭取这种盒子的过程,而问题并不在于人类揭开这些盒子的次数以及每一次所看到的惊喜,而是存在于发现这一盒子的无限可揭以至于成为一个无法预测终极的未来。在科学界,不可知论往往会成为了科学家们最后的一个不得不面对的陷阱。另外一些意欲穷极宇宙的人们,也只能将未知而求解的梦想假托到下一个盒子的开启而可能获得的惊喜与发现上,这两者的差别仅仅是寄望的不同,实际结果完全一样。 类物质再爆炸(9) 在这里,我们都遇到了不可知与未知的共有困境——这是我们人类共同面对的终极困境。我们能够找寻到它的解吗? 我在这里将作一个小小的关于物质与类物质的理论实验,以作为对亚里斯多德所提出的世界由物质与力所构成的理论的一项补充或引证。 现在,我们开始这一理论的实验,我希望以下的语言陈述尽可能保持我们人类的逻辑清晰:依据基本粒子学,当我们将任何一个可见物质体不断细分之后我们将得到其最小的存在:夸克。这种时候,对于夸克这一存在已完全不再是由最先我们使用肉眼所看到的可见物质态了,而是一种无法称量的虚拟态。我们看到了这种物质态由实向虚转变的某种结果。当夸克再次细分为更小的粒子时,物质之于客观宇宙的形态便完全转变为虚空——虽然我们无法看到这种更小的粒子,然而它们的确存在。这个时候,这些极其细小的粒子所带有的能量则表现为“虚空”所带有的“能量”。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物质与类物质之间的过渡过程与组合形态,甚至,我们还可以得出所有有形物质态的本质都是“虚空”态的这一结果——虚空是一种更为真实的存在方式亦是物质世界存在的本质。 我想,这是一则由实证科学所引证而出的关于物质与类物质之间关系的典型例证,同时也能够解释许多我们面对世界时所产生的迷惑。 同时,这种虚空态所具备的能量亦使我们相信类物质世界的能量正是以一种虚空的形态存在于我们人类之中。 通过以上引证,我将更为坚定地支持前面所谈到的人类意识形态与哲学时代来临的论断。 在我的职业经历中,广告一直都作为一种对于类物质和物质相结合的行业特性而存在。在我看来,广告本身就是一个典型的物质与类物质两个世界的结合体,而广告所具备的能量更多是类物质世界的力量,即思维创意与心灵唤醒的力量。作为对市场物质态产品价值营销的支持提供者,广告所承担的正是对产品物质态之外类物质世界的能量发现,这种探索并发现产品类物质世界资源的过程便是创意的过程。这种职业经历的过程本身也正是广告类物质世界能量开启的过程,它使每一位广告从业者获得来自这一世界的感悟——我相信几乎所有的大师都会是从广告类物质世界中获得诸多心得与智慧的哲人,他们拥有的便是他们的思想与理念而非任何其它。 我希望这样的一种言论不至于引起今天和未来的广告人的不快——事实上,我相信广告作为一项探索心灵的职业拥有着值得研究的深远价值。 我经常身处于与广告主决策者促膝谈论关于品牌与物质态产品理念的氛围中,在这种氛围下,意识形态与哲学中的因子总是不期然地发生碰撞并成为广告创意思想诞生的火花。当我发现一些广告的同事关注于局部的作品而忽略更深的意念的发掘时,我会请他们停下来作出一些思考,尽管常常未必能够达到我们所理想的要求高度。 这里顺便要提到的一句是,在很多的场合下,尽管广告主很明确邀请广告公司前来的目的是为了弥补他们在物质形态之外的附加价值部分,然而他们却很难理解自己所需要的这一部分是什么?当他们看惯了物质形态的产品和市场交换所产生的实际现金流之后,他们意识形态的空间实在有限——我相信,未来,这种广告主将会越来越少的。 亚马,有关我从事多个行业并最后进入到广告的这些职业生涯的体会和领悟,可视作为对于类物质世界这一思想诞生的一个重要因由。而更为重要的则是:不断探索未来以及作为自然生命之一的自我存在价值本身的思考,是这一思想产生的根源动力。在这一点上,与爱因斯坦以及先哲们的思想发源并无差别,唯一有别的只是他们所探索与发现的结果。面对自然宇宙,对于类物质世界的探索与发现,乃是一个对于人类自身命运与自然宇宙关注与发想的结果。当然,这种研究并不是基于数学模型和完全的实证科学方法,更多的,是运用类物质世界本身所客观存在的能量——心灵的感悟和体验,同时,人类先哲们的思想是引领的重要航标。事实上,人类在更早的时候就已经做出了发现,只是我们尚未将其重视到需要进行一次更富意义的统一而已。我将这些关于类物质以及心灵的论述留赠给你以及未来意欲获得更多思想成长的人们,并希望阅读它是一场并不枯燥的过程。我相信,这中间有许多观点将会被更具眼光和心灵的人们所增进——这正是这一思想意欲达到的另一目的。 类物质再爆炸(10) 这场针对类物质世界的探索绝不比任何物质世界的观测和实验来得轻松。唯一令我愉悦的就是,我有一个你这样的诉求对象和一个没有制约的心灵世界。我们所看到的所有制约,都只是人类自身设定的束缚——世界对于我们,就是一种自然恩赐的关爱与宽容。 祝你健康,建议你结交情性相近的朋友,以便使你的思想获得发育,请切记要与他人相处和谐。 你父亲2002.10.20 个性——人类类物质的本体基因(1) 第五封信:个性——人类类物质的本体基因 亚马:亲爱的儿子! 这封信里我将谈到一个与我们每一个人都相关的个性的问题,这是一个伴随人类诞生的社会性课题。更多的时候,人们大都乐于将它当作一个平常话题来讨论——因为个性之于我们每一个人实在是太惯常了,它表现为甲区别于乙的差异点,也往往成为某种性格魅力的所在。因此个性似乎并非值得大家都来研究的细分课题。当我们评价某一个人时我们经常会说:嚯,真有个性!这样的评介代表着多重含义,同时也因为评价者的个性差异而使评介本身也带上了不同个性的色彩和结果。有时,这种“有个性”是一种赞赏和褒扬,而从另外一个人口中,这种“有个性”则显现出不一定赞同而仅是一种交际必要的礼貌。 这将是有趣的一封信,因为写这封信的我和看这封信的你都将以自己个性中的所有来体会并进行沟通。从这一意义来说,由于个性的区别,使人类对于相同的一件事物的认识变得更加生动并产生意想不到的不同结果——这一现象在人类认知自身和自然历史过程中早已被无数次印证过了。这种个性不同的事实在很长的时间内没有被我们完全重视到作为一个课题来认真对待和研究。其原因大概是人类在内在意识中往往会认为个性是上天所赋的一种既成事实而不再追究也无法追究,另一方面,个性这种存在常常是表现在人们的物质生命体之外的气质和意识的部分,这一部分的虚空无证的特质也导致了研究的难度。就像对待心灵这一类问题一样,个性的研究比衡量一个人的外在体形以及嗓音大小或是五官端正与否完全不同。正因为如此,人们大多只能用一些物质世界的状态与形容词语来比喻个性的存在与差别,比如我们会将某种个性评价为“强”或者“弱”,这种“强”与“弱”是通过我们对于自然世界中可见物质力量的体验来形容个性的方法。事实上,人类个性与物质世界的现实状态之间只存在着某些类似与可喻的关系而已。我们应相信,这种对个性施以“强”与“弱”的描述是一种极不准确的评价,至少会使我们因此而在个性认知上形成某种认知的误区。可以这样来说,人类发展至今,对于个性存在的认知仍然只是一些强差人意的估测和假借描述,并且因人而不同。也因为如此,我们对于人类历史中的许多具体人物的评价才显得如此复杂和充满不确定性的争议。 所以,亚马,我们必须看到人类的相互认知才显得十分不易,因此,人生知己也就显得尤为珍贵。从这一点上看,每一个人类个体的生命在某种意义上将显示出绝对的孤独。所以,你得忍受并理解这种由于个性的差异所带来的孤独——它的回馈会令你学会独立思考并有可能获得独到的心灵感悟。 个性是这样的独有而奇特。在历史上,对于某一位重要人物的功过评定往往需要许多时间的沉淀甚至要花上几个代际的时间来确认,许多这样的例子可以作为这种证明:古希腊对于苏格拉底所进行的自然辩证哲学的宣讲大为不解甚至认为是一种莫大的社会蛊惑之害,最终是雅典民主议会的那些恪守着雅典公民职责的议员们共同决定处死这一无人能胜的诡辩家(他们始终相信苏格拉底是这样的一个诡辩者和文明社会青年的毒害者)。当苏格拉底从容饮下那杯毒酒之后,人类则开始纪念他。同样地,对于布鲁诺这样一位虔诚的日心论者,罗马教会所做出的是火刑的决定,使之成就为人类历史上自然科学的殉难者。在另外一些涉及个性和意识形态的领域,梵高在其追求生命与心灵体验的有生之年里一直被视为一个疯子而非艺术家,另外一位叫做爱迪生的发明狂人也只是众所一致认定的低能儿。简略浏览一下人类的思想文明史,在很长的时间里,相当一部分的思想者和科学家以及梦想者都会获得一个类似于“精神病”的低劣评介。几年之前好莱坞的《阿甘正传》恰恰也通过那样一位执著于爱与和平的低智商阿甘揭示出相同的主题。在个性这一灿烂而离奇不已的世界中,人类面对它所采取的态度以及所有的表现几乎是极其浅薄与无知的代名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