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咨询78题-3

有位年逾五十的干部跟他的顶头上司出差,途中遭遇车祸,上司受了轻伤,这位干部坐在副驾驶的位置上,伤势很重。在他们住进医院以后,伤重者和伤轻者的位置却被颠倒过来。凡是来探望的人,不论是大干部还是小干部,都首先看望上司,对这位小干部只是顺便慰问一下。不仅如此,就是本单位派来陪床护理的,也是作为重病号护理,陪护在上司床边,洗脸时给洗脸,吃饭时给喂饭,服药时给倒水,还借此机会直接地或变相地赞美、夸耀上司,似乎是得到了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极力作出无微不至的姿态来进行感情投资。而对这位小干部却视为一般病号,连上司的一半的护理都得不到,为此主治医生都感到不公平。其实这也不难理解,给上司拍马不是每个人都有机会的,如今的车祸为大家提供了这个机会,怎能不充分利用呢?至于那位干部年逾五十,没有升迁的机会,没有感情投资的价值,当然就有必要集中精力保证重点了。据说,某单位有个职工一年内提了两级,晋升为部门主管。在一次与好友喝酒时他泄露了“天机”:他是因为能在关键的时候,给经理送点“精神礼品”。后经了解,原来是每当员工给经理提意见时,他常常挺身而出,为经理辩解,使经理摆脱难堪。大家把他这种拍马屁的行为称做“精神贿赂”。  显然,这种拍马的心理是出于一种自私的目的。如果说日本的街头“奉承屋”是为了赚钱,满足眼前的个人利益的话,那么我国盛行的拍马,则是以眼时的小的付出来换取将来的大的回报。这种拍马的人没有那些业务精干的人的那种钻研业务的刻苦精神,在业务上也不具有拔尖的才能,更没有钻研业务所培养的耿直、刚正的品格。可是他们想发展,想出人头地,凭着自身的能力不能与强者竞争,而借助于拍马却可以抱住粗腿向上爬。出于这样的心理机制,那些平庸的人就以此为捷径来达到自己的目的。纵览古往今来的拍马者,无不是满足自己的私欲为动机的。  其实,拍马者的行为都是很露骨的,明眼人一看便知。对于被拍的当事人却好像察觉不出来,所以很少听说拍马被马踢了的事情。这是由于人,特别是当了领导的人,都有一种虚荣心,喜欢听赞歌,喜欢听到他人对自己成绩的肯定,喜欢听到有助于以后升迁的舆论。这种虚荣心理表明,被拍者也是出于一种私欲而对此感兴趣的。看来,拍马者和被拍者是出于同样的目的,属于同一种心理情绪,只是表现形式有异,自然就容易一拍即合了。许多被拍者对于他有用的人也是一个拍马者,许多拍马者对他的下级也是一个被拍者。他们的拍马并不一定出于自觉自愿的,有的甚至是违心的,只不过是为达到某种目的而已。这一点近似于日本街头的“奉承屋”主人,为赚你的钱才低声下气地给你拍马,不会是像吸毒有瘾那样不拍马就不好受的。  对于拍马者的心理调适的前提,必须与被拍者采取联合行动,用俗话说就是“拍马被马踢”,才能使拍马者失去市场。假如拍马者拍马时,被拍者出于正义感或者严词抵制,或者不听其奉承,或者不受其礼物,让拍马者讨个没趣,失去面子,他就不敢再拍你的马屁了。这是治理拍马恶习的有力措施。遗憾的是有的被拍者十分乐意接受拍马,以满足虚荣心和不可告人的目的,为拍马者提供了滋生的温床,构成互惠互利的关系。俗话说:“苍蝇不抱无缝的蛋。”的确,外因是通过内因起作用的,没有愿意接受拍马者就不会出现拍马者。因此,被拍者应净化自己的灵魂,摒弃私心杂念,素面朝天,认识到拍马的媚人言辞是为了迎合你的虚荣心,并非他真的把你看得那么水平高,那么有本事。这种虚妄的言辞只不过是拍马者想利用你的迷魂药。只有当你的自身修养完善了,品格正直了,你就会认清拍马行为的本质,对肉麻的拍马产生反感,也就会觉得拍马没有意思了。  拍马者应该认清拍马行为所付出的代价,决非完全是“投资不大回报大”。表面看来,给上司进些贡,打打小报告,唱唱赞歌,或者鞍前马后地效劳,而得到职称晋升、职位提拔,社会效益和物质效益都是可观的,殊不知,你却因此失去了人最宝贵的人格,职称、职位的晋升反倒使你群众威信滑坡。你会离群众越来越远,人们看不起你,在群众中树立不起威信,成为上司的看家犬样的人,这可谓是因小失大的人生不等式。再之,人际关系不是一成不变的,你的实惠是通过拍马得到的,要保住现有的实惠,就必须继续给上司拍马、进贡。一旦你不想再拍马、进贡,就被说成是翘尾巴,一脚把你踢开。弄得你前功尽弃。可见,拍马犹如走钢丝一样,风险多多。与其花费精力拍马,花费金钱进贡,到莫如摒弃异想天开,踏踏实实地作好自己的工作。  认识到拍马所导致的这些危害,有助于你规范自己的行为,轻松地拍马的心理误区走出来。 娜拉不是你那样——谈出走心理  娜拉是挪威著名作家易卜生的名作《玩偶之家》的人物,她本来很爱她的丈夫海尔茂,在海尔茂身染重病时,她经柯洛克斯泰之手偷偷地借了一大笔钱给丈夫治病。后来海尔茂要辞退柯洛克斯泰,娜拉为其说情,劝丈夫不要辞退他。海尔茂为此勃然大怒,骂娜拉是“坏东西”、“伪君子”,根本不听娜拉的解释。娜拉由此认识到海尔茂的真实面目,她不再愿意做家中的花瓶,决心冲破宗教和旧道德的束缚,她打开门走出去,门砰的一声在她身后关上了。娜拉的出走,是出于反抗宗教和旧的道德束缚,也是为了报复心目中只有自己的名声、地位的自私的海尔茂,反映了娜拉女性意识的觉醒。因此在当时的历史境遇中娜拉的出走是有进步意义的。老托尔斯泰在晚年也离家出走,跑到一个小火车站倦缩了一夜,因着凉而患病以至身亡。他的出走与娜拉不同,是因为与老伴发生口角,一气之下而出走的。  出走的行为,今日仍不乏见,不过绝大多数是不能与娜拉相比的,却与老托尔斯泰相近似。虽说今日的出走也是出于对某件事的气愤,可是却得不到人们的同情,甚至还会受到人们的谴责。这类事是不胜枚举的。譬如,有个年轻的女人爱上了本单位卫生室的一个医生,双方都离不了婚,他们就抛下爱人和孩子一起出走,至今下落不明;有个初中生纪律散漫,学习落后,不爱劳动。在一次做教室卫生时,心有怨气,故意踹坏桌凳三四个。班主任教育他,他还推脱责任。班主任就让他请家长来学校交换意见。家长一听此事,觉得自己脸上无光,火冒三仗,举手便打。他便跑出家门,一连几天不归。这两种出走其实是一种心理病态的反映,显然是不具备娜拉出走的社会意义,得不到人们的同情。因为娜拉出走是对准当时的夫权社会,为突出女性的人生价值和自尊,不是像他们那样为了一己私欲或固执己见而出走的。  具有病态的出走心理的人一般是遇事想不开的人,考虑问题往往以点代面,以偏概全,固执己见,钻牛角尖。这样的人性格内向,情绪低沉,总是以消极的态度看待事物,对事物的结局也总是做悲观的估计。他们考虑问题常常是把思维听就在某一点上,按着偏执的思路走下去。像那两个情人本来按合法手续可以离婚后再结合,完全没有必要抛家弃子地出走,那个中学生自己本来犯了错误,只要正确地对待,老师和家长都不会怎么他,可是由于他们这些人的心理缺欠,使得他们遇到问题想不开,按着自己偏执的思路想下去,总觉得别人对不起自己,总觉得自己委屈,执迷不悟,自己干扰自己,于是就选择了出走而不顾家人如何惦念、寻找了。这种病态心理作怪不只会使自身受到许多困难和险阻,也给家庭造成极大的负担。  对于有这种出走想法的人,我们首先劝告你提高心理素质,及时排除心理障碍。心理障碍是一种消极的心理定势,它是指人在观察、分析问题时,往往固守个人狭隘的知识经验,不能把道德要求转化为个人的心理因素,因而做出错误的决断。出走的人一般是有着这样的心理障碍,使得他们遇事在狭隘的小圈子里徘徊。这时如果能跳出自己划定的小圈子,事情就会出现积极的转机,迎来一个乐观的春天。要排除这种心理障碍就应该不断提高知识水平,加强思维方式的学习,学会拓展思路,摆脱偏见。遇事要沉得住气,反复考虑,多与人商量,这就有助于提高心理素质,不再因想不开铤而走险。  在你产生出走想法之时要想一想你要干什么,想对谁施加压力?譬如那个中学生出走,时想给老师还是给家长施加压力呢?你本身有过错,老师批评你是对的,你推卸责任,让你找家长,至多是个方法问题,不涉及老师迫害你。家长因你不争气,非常气恼,这是恨铁不成钢,不是家长歧视你。这就是说,你出走的目的性模糊,不是有针对性的反抗行为,而只是你怕挨家长打,是心里有愧才出走的。这是完全划不来的行为。这种对抗性的无目标的出走行为,只能暴露自身的性格弱点,等于是自我惩罚。  即使是你认为是有目标的出走,也要设想出走后的结果。譬如那两个情人的出走,到了外地你们可以自由自在地享受非婚的情爱,可是你们今后依靠什么生活?鲁迅在《娜拉走后怎样》中说:“梦是好的;否则,钱是要紧的。”他估计娜拉出走后“只有两条路:不是堕落,就是回来”。对那对情人何尝不是如此?砸掉自己的铁饭碗而走这样的“钢丝”,实在是欠考虑的。再说,你们的行为除了让亲人、子女着急、上火,甚至急得得了病之外,你们也不会觉得这种爱是幸福的,从中能得到什么益处呢?如果把这些具体的问题都考虑到,就说明你们已经从牛角尖里钻了出来。  最后应认识到出走行为会造成对自己身体的伤害。离家出走,生活无保障,饭无处吃,寝无处安,甚至餐风露宿,乞讨度日。为什么有个好端端的家要走到这一步?在这种情境下,你会感到沮丧,后悔,也会恨那些与你出走有关的人,但这又何济于事?早知今日,何必当初?这种肉体的摧残和精神的沮丧就严重地损害了你的身体健康,手损失的还是你自己。笔者认为出走者只要认识清楚这些具体的问题,你的心理素质就会得到提高,就能摆脱偏见,不走邪路。 一失足成千古恨——谈青少年犯罪心理  近年来,不只我国的青少年的犯罪率大幅度提高,连一些发达国家的青少年犯罪率也是攀升的趋势。据报载,以青少年犯罪率占青少年总数的比率看,美国约占5 %左右,英国约占3 %左右,日本约占2 %左右;我国虽没有这类数据提供,但在所有犯罪案件中,有30 %的案件属于青少年犯罪。从我国看,青少年犯罪的种类有性犯罪、吸毒犯罪、斗殴犯罪、偷盗抢劫犯罪等。  导致这些犯罪的原因,就总体内在原因讲,与青春期心理密切相关。处于青春期的青少年,高级神经活动处于不均衡性增强的状态,情绪不稳定,而自我控制情绪的能力又不强,因而易于发生不辨是非的感情激动。如果得到正确、健康的教育引导,就可以健康地成长;要是在不良诱因的作用下,就容易发生不良行为,以至于犯罪。就个体内在原因讲,有些犯罪的青少年本来就属于素质性病态人格,如,好攻击型人格、反道德型人格等。这就具备了易罹因素,一旦遇到不良的环境就容易“发作”。就外在原因讲,父母或兄弟等亲属的劣迹,结交品行不端的朋友,父母离异、亲人亡故给青少年带来精神创伤,以及社会上黄色书刊、光碟、游戏机室的色情游戏的刺激和腐蚀,致使在青少年中出现的暴力、抢劫、强奸、吸毒等行为愈来愈严重。据媒体披露,广州青少年犯罪恶性案件日渐增多,其后果严重,手段极其残酷。案由多集中于抢劫、强奸和故意伤害。令人震惊的是一个初三男生伙同七个男子把一个初二女生轮奸。这些青少年罪犯都喜欢泡游戏机室,他们多受黄色、淫秽录像和书刊影响,模仿其手段进行犯罪活动。这种犯罪活动具有普遍性的意义,不可掉以轻心。  由于青少年具有可塑性,他们的犯罪不同于那些“二进宫”或“三进宫”的屡教不改的犯罪分子,只要教育及时,深入人心,就能使他们认识到“没处去买后悔药”,只能从脚下做起,重新作人。反之则容易变本加厉,不知悔改,走向罪恶的深渊。因此必须针对青少年的心理特点,进行法制教育、道德教育,使他们逐渐认识到罪与非罪、道德与非道德的区别,明确怎样做才符合法律及道德的规范要求。目前有的中学聘请公安干部担任法制副校长,负责进行法制教育,尤其是针对青少年成长中的情绪苦闷、性意识萌动、遇到挫折后的情绪低落等心理表现,进行有明显目的的热情疏导。就是行之有效的做法。这就有助于提高青少年整体的法制观念和正确的道德意识。  要根据青少年生理和心理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心理障碍,进行及时而又推心置腹的劝解和疏导工作。特别是当家里人或自己遭受污辱、谩骂、刁难、利益受损时,他们容易出于报复而导致激情犯罪。如某煤矿工人林某与王某本是很好的朋友。林某丢了辆新买的自行车,心里不快,就偷了一辆骑。有次他与好友王某喝酒时,把偷车的事告诉他。王谋抓住林某的“小辫子”,就时常找林某干些重活、累活,还时不时地向他借钱(只借不还)。林某一有不应,王谋就以举报相威胁。一天林某正在喝酒时,王某又来向他借钱,林某气愤至极,借着酒劲,用斧头将王谋砍死。这种激情犯罪是出于一种报复心理,一失足而成千古恨。当时林某在激情控制之下,意识狭隘,自己管不了自己,但是,如果林某有较强的法律意识,道德修养,就不会铤而走险了。  要开展健康有益的活动,占领青少年的业余空间。青少年时期精力过剩,辨别力差,而且有的还有破坏意识,很容易接受错误的刺激而出现破坏行为。因此要根据青少年的特点,开展健康有益的活动,使他们的业余生活过得丰富多采,避免他们接触不良的思想影响。同时,各个部门要协同合作,取缔一切黄色的游戏机室、色情的的书刊及影碟销售或出租单位。为青少年创造一个净化的生活环境。  社会、学校、家庭构成了青少年成长的主要环境,但家庭环境的影响最为主要。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也是他们最亲近的人,父母对孩子的影响是无形的,也是深远的。如家长素质差,贪小便宜,损人利己,会使孩子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不知不觉地进行模仿,养成不良习惯。同时,父母的教育方法不当也会促使孩子干出违章行为。有位科学家夫妇,品行端正,道德操守极佳。但他们整天忙于科研,疏忽了对儿子的教育。他们的儿子纪律松弛,学习成绩直线下降,班主任老师来找家长告状。他们闻知,一气之下就把儿子轰出家门。殊不知,走投无路得儿子,得到一些坏孩子的“关怀”,混迹其间,逐渐堕落下去。这也说明学校的教育也至关重要,教师不能尽职,出了问题,“踢”给家长,使失职行为。只有家长、教师和社会联合行动,创造一个育人的良好环境,才能使青少年摆脱犯罪。 无奈的逃避——谈自杀心理  有人说自杀是一种情绪极端化的结果,并举出善于将感情情绪化的诗人、作家的自杀来证明,如徐迟、昌耀跳楼自杀,海子卧轨自杀,顾城杀妻后自杀,马雅可夫斯基和叶赛宁的因精神抑郁而自杀,三岛由纪夫的刨腹自杀,川端康成的口衔煤气管自杀,等等。  其实,平头百姓的自杀也是如此,都是由于某种情绪的极端化而做出了无奈的选择。据报载,我国在90年代自杀率为20/10万左右,平均每年自杀死亡25万人,这个数字虽然低于匈牙利(41.40/10万)、丹麦(27.92/10万)、瑞士(24.8/10万)等欧洲国家,但也呈上升趋势。其自杀较为集中的区域在长江流域,如江苏、安徽、湖北、四川及河南等省。自杀的特征与国外相反,农村高于城市,女子高于男子,青年高于中老年。自杀的手段自缢最多,其次为跳崖、触电、卧轨、煤气中毒和投水等。  关于自杀的因由和动机,据加拿大医学专家研究发现,自杀于一种控制情绪的基因出现突变有关,但目前还没有找到检测这种基因的方法,只是单纯地以“情绪极端化”来概括,尚不能“一言以敝之”。具体地说,老年人自杀是出于绝望心理,称为断念性自杀,自杀心理较为理智,是在进行了充分的判断和分析之后,萌发自杀意向的。如诗人闻捷在极左年代被”莫须有”的罪名整得身心交瘁,不堪忍受,终而自杀;青年人自杀较为复杂,涉及婚恋、家庭、经济、屈辱、忧郁、孤独、厌世等原因。从动机上看,他们的自杀属于追求性自杀,冀图以自杀进行反抗,或者从痛苦的压力中逃避和解脱出来,因此,自杀的场所一般选在自己热爱的家里或是旅游胜地,如北戴河、普陀山的海滨、峨嵋山的金顶、黄山的鲫鱼背等。  自杀虽说是个人行为,但在某种程度上,既与社会、政治、经济等因素的大背景有关,又与个人的精神刺激、挫折承受力 密不可分。社会动荡、经济萧条、生活秩序混乱,人际关系失衡,削弱了人的生存信心和意志,扰乱了人的正常的心理状态,在郁闷、悲观的情绪控制下,产生了挫折或绝望情绪的极端化意向,从而导致自杀。但是,并非所有处于同样环境的心理失衡的人,都选择自杀。这说明个人的心理承受能力是这对矛盾的“牛鼻子”。1999年上海市有一位十三岁的男孩因“偷自行车嫌疑”,被酒店保安扣留五小时。其父拿出一千元“罚金”后,将儿子领回家。不料,第二天发现母子双双自杀。对于这桩母子自杀案,酒店的非法拘禁、保安的恣意妄为,都应承担一定的责任,不过母亲吴葭因心理脆弱而酿就的挫折情绪的极端化,却制造了这场悲剧。吴葭自强要面子而又经历坎坷,把自己的理想全寄托在儿子身上。当儿子的事情发生后,她悲哀、失望、紧张、焦虑,觉得无地自容,陷于挫折情绪而不能自拔,于是她蒙骗儿子,与她同归于尽。看来,要摆脱自杀的阴影,首要的一点是加强心理的承受力。自杀的具体原因是复杂多样的,如前面所说的绝望、孤独、屈辱、厌世、反抗,以及经济困顿、债务逼迫、婚恋失败、家庭矛盾、升学就业、教育方法不良等,但也有的自杀是出于报复,美国一代性感影星梦露自杀是为了报复肯尼迪兄弟的。  总之,自杀是因为当外界事物或情境,构成实现自己目标的阻力时,心理脆弱的人就产生了严重的挫折情绪。而当这种挫折情绪使人感到像压顶之灾向自己袭来,就觉得惊慌失措,极度紧张,走投无路,于是就把自杀当作唯一的选择。反之,心理承受力强的人面对同样的挫折情绪刺激,却能以豁达的态度对待,他们坚韧不拔,百折不挠,能客观而辩证地认识问题,相信一切困难和挫折都具有两重性,在困难和挫折中看到积极有利的一面,不被困难和挫折所吓倒;相信成功和胜利属于那些在艰难的境遇中,勇于再朝前走一步的人们。具备了这样的心理状态,自然就与自杀无缘了。  其次,人对挫折的心理承受力差,与人的忧郁情绪密切相关。美国心理学家米尔登·雷登认为,大约有八分之一的美国人患过忧郁症,其自杀率比一般人高出25倍。他说:“压制敌意的人普遍对他人的不尊重产生忧郁反应,因此忧郁者脑中的化学变化比较可能是由压力引起的。”实际上这种忧郁症是由于自尊没有得到满足,总觉得自己没有能力改变现状,没有信心去做想做的事,于是一旦遇到挫折,就感到束手无策,悲观失望,颓废沮丧,失去继续生存的勇气。因此,树立自尊心,摆脱忧郁情绪的干扰,是加强心理承受力的良方。这就要求患有忧郁症的人,遇到棘手的事情,不要闷在心里,自暴自弃,要向自己信任或知心的人排解出自己的烦心事,在他们的帮助下找回自尊,张起生活的风帆。  第三,加强心理咨询,建立自杀危机干预网络。是凡患了忧郁症的人,都不乐意有事与人进行谈心交流,不想把他们的灰心、厌世和绝望情绪或者把心理上承受不了的事,告诉别人,这就容易钻入牛角尖,陷于难以自拔的境地。鉴此,建立心理咨询机构、心理热线和自杀危机干预网络就十分必要。这有助于忧郁症患者及时排解心理的危机因素,通过心理咨询驱除敌意,建立自尊,化解压制的敌意,摆脱自杀的逃避,就能激活新生的精力。  第四,加强自杀的心理救援。自杀悲剧的发生大多是当事人的心理障碍所致,而这些心理障碍是可以通过心理救援予以排除的。这种心理救助分为前期预防和应急抢救。前者是指加强对高危人群的监护,对精神病人、抑郁症患者,要加强治疗和护理,或与其结伴生活,避免个人独行、独居,或进行感情的疏导,启发其发泄心里的郁闷、委屈、悔恨、愤怒等情绪,减少内心的压力,避免其自杀。后者是指对自杀者的临危抢就。尽管自杀的心境很复杂,但人到死时总想活,在自杀前都有生死抉择的犹豫。如在此时救援者能够与自杀者建立情感和语言的联系,进行心理救援,就能够使自杀者见到一线光明,缓解求死的冲动,排除心理障碍,达到救助的目的。 别把人不当人看——谈性虐待心理  台湾女作家李昂的小说《杀夫》写屠户陈江水把他的妻子林市几乎不当人看,一直奉行着“我给你饭吃,你就得和我睡觉”的兽性哲学,对林市进行百般的肉体虐待和折磨。每当他从外面喝酒回来,不管是床上、地下、里间、外间,抓住林市就拉裤子,一面对她进行性虐待,一面要她大喊大叫,以便从中取乐。后来,林市在被折磨得神经错乱的情况下,抓起陈江水的屠刀将他杀死。小说中的陈江水是作为封建势力的代表,即大丈夫主义兼刽子手来加以批判的。他之所以百般地虐待林市,并非是他们间有什么仇恨,而是他的脑海里有着很深的封建意识,即大丈夫主义,认为妻子是“糟糠”,是自己的私有物,完全没有把妻子当人看,自己想怎么做就可以怎么做。  就其心理状况看,这种行为属于心理变态的强迫意向和动作所致。强迫意向和动作是强迫症的一种临床表征,当他见到妻子时,明知有的场所不适合作爱,但他的理智却战胜不了感情的冲动,非得发泄一下才能冷静下来。实际上现时社会的性虐待狂,虽然所处的时代不同,但本质却与陈江水极为相似。总是把自己视为妻子的至高无上的“神”,君临一切,为所欲为;他们的心理疾病也属于变态的强迫症。这种虐待狂也有极少数的女性,搜索枯肠地虐待男性,只是人数偏少,虐待的花样也不多而已。  对于这种性虐待狂,应该采取心理治疗配合药物的双管齐下的办法对待。从心理治疗看,要让性虐待狂逐步认识到,构成社会最小细胞的家庭,是由夫妻共同组成的。夫妻都是国家公民,享有平等和受法律保护的权利。任何一方虐待另一方都属于侵犯人权,侮辱人格的行为,都应受到法律的惩处。再之,改善环境,对虐待与被虐待双方进行隔离,使之接触不到被虐待对象,无法产生感情的冲动。同时在新的环境里还能帮助其进行情志转移,产生新的兴奋点,从而使强迫观念和行为得到矫正。  就药物治疗看,主要服些平缓虐待狂精神焦虑、紧张的药物,如多虑平、安定、丙咪嗪、氯丙咪嗪等都有较好的疗效,但一定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 总看着他(她)们比我好——谈易性心理  有这么一位矿工,从他三岁母亲去世后,就生活在生父继母的家庭里。父亲在外打工,不经常回家。继母主持家务,对自己带来一个两岁的女孩很偏心。后来继母又生了三个孩子,就对他更是冷酷。经常给他剩饭吃,有时吃得拉肚子,也不给治疗。和小他一岁的妹妹一起上学,他的书包、纸笔都不如妹妹的好。不仅如此,他从十来岁就承担起家里的杂活,拾柴、挑水、轧碾子等不胜体力的重活,累得他吐了血。继母不但不心疼他,还长呵斥他不中用。这种家庭环境使他陷于困惑之中,他和继母带来得妹妹相比,始终不明白:为什么自己吃剩饭,妹妹却吃新饭和热饭?为什么家里的脏活、累活都由自己干,妹妹却袖手旁观?为什么自己常挨父母的打骂,妹妹们却像掌上明珠?他百思不得其解,只是觉得男孩不如女孩,做女孩真好!于是他非常羡慕女孩,多次在梦中梦见自己变成了女性,不再吃冷饭,不再干重活,不再挨打挨骂,穿着花衣服,十分漂亮。由此他做起了女人梦。或许是心理暗示的作用,在他进入青春期以后,没有一次勃起,没有一次遗精,对接触女人毫无兴趣。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他对做女人的念头越来越强烈。为了攒钱实现自己的梦想,他申请到煤矿当了一个下井工人。终于在前几年做了易性手术,实现了他的玫瑰梦。  这个工人强烈的性别转换愿望,是一种心理变态行为,称作易性癖。这种易性癖的产生原因分内在和外在两种因素。从内在因素看,人的胚胎在怀孕七周内,没有性别区别,是由于雄性激素的作用才影响男性的性别指认的。如果出生后男性激素分泌不足,则会出现男性生理和心理的变化,产生倾慕异性的动机。当然,遗传因素也其着一定的作用,有的易性癖的直系亲属就患有人格缺陷或精神病的家族史。从外在因素看,成长环境的影响很重要。那位矿工从小经历的受歧视、遭冷淡、苦不堪言的劳累,以及羡慕妹妹的受宠、自在和轻闲,都在其心灵深处埋下女性好的性别认知。还有的父母喜欢男孩(或女孩),歧视女孩(或男孩),就把出生后的女孩(或男孩),以男孩(或女孩)相待。久而久之,这种心理暗示就容易导致孩子性心理的畸形化,影响性别的指认。此外,性器官的形状、性成熟的性别信号也使易性癖产生的一个外在原因。  易性癖一般是通过性别转换手术来实现梦想,解除异性之癖的。然而变性手术仅仅是满足了患者的心理愿望,并不能解决生殖器的状态与自我认同的性别达到和谐一致,甚至为此付出很大的人生代价。像那位矿工的易性,不仅花光了积蓄,失掉了工作,结婚成家成了新的困难,更不必说生儿育女和家庭幸福美满了。  鉴此,对患有易性癖的人不要轻易做易性手术,要力陈其利弊,特别是应明确指出,不能排除手术后的并发症和后遗症,要有承受这种痛苦的思想准备,此其一。  其二,父母在子女的孩提时代,就应确认子女的天然的性别属性,强化性别角色。千万不要因自己的喜好与偏爱而倒错子女的性别指认。另外,一但发现子女有异性化迹象,要设法帮助他(她)们认识和树立对既定性别的认同,消除其对既定性别的自卑感和厌恶意识。 偷偷摸摸的“眼福”——谈窥阴心理  “文革”期间,我所在单位有个宿舍管理员,经常借检查宿舍之名,偷看女生们脱衣睡觉的情景。后来被发现,挨了红卫兵小将的一顿很揍,关进了“牛棚”。为了将功折罪,他揭发了两对“狗男女”,凭他窥阴的“经验”,抓住了这两对私通的男女。无独有偶,去年从《家庭医生》杂志上读到一篇文章,说的是某招待所的一个保安,为排解自己性无能的恶劣情绪,借值班之际从客房的钥匙孔偷看男女旅客的房事。一旦发现偷情男女,就破门而入。当那些来不及穿好衣服的男女向他羞涩而可怜地哀求时,他觉得非常惬意,获得了心理上的满足。后来他举报了几起卖淫的踪迹,还受到上级的表彰。这种以偷窥异性裸体或男女亲昵、接吻和房事为快意的行为,如果偶尔出现在男性或女性身上,不必大惊小怪,这是属于异性相吸的正常的性心理生理反映;如果多年乐此不疲,不能被社会行为规范所约束,就属于一种性偏离的心理变态行为。  这种心理变态多见于男性,女性也不乏其例。就心理机制而言,这样的人一般是性能力软弱者。他们无力在夫妻交合中获得更美好的乐趣,就借助于窥阴行为来取得到心理上的满足,缓解性冲动的压力。于是就只好寻求心理上的刺激,来饱“眼福”了。  对于窥阴成癖者,是可以通过心理治疗和行为治疗的一矫正的。从心理治疗看,主要依靠心理疏导,帮助窥阴患者从思想上认识到窥阴是不道德行为。是凡思想健康的人都应以社会行为规范为准绳,来规范自己的道德行为,并通过一些窥阴癖受处罚的实例,教育其避免重蹈覆辙,完善自我的人格修养。同时还应教育其克服侥幸心理,偶尔的窥阴,可能不被人发现,可是“纸里包不住火”,久而久之,终究会在你偷偷地满足自己的窥阴之乐时,被人扭送到公安机关,让你大丢其丑!  从行为治疗看,通过药物治疗,滋阴补肾,壮阳强精,就能帮助提高性生活能力,从夫妻的床第生活中获得乐趣。这就可以防止“堤内损失堤外补”,通过感官刺激来寻求性愉悦。还要做好其妻子的思想工作,与其积极配合,以温存的态度、细腻的感情,消除其自卑感,增强其信心和力量,使其被更有乐趣的性事所吸引。 肥皂泡样的快意——谈露阴心理  有个青年教师在电视大学工作,业务水平不错,教学、辅导都很认真,领导和学员的评价也相当好。可是,这位从不缺勤的教师却有几天没有来上课。校领导正在纳闷之时,派出所打来电话,说他已被拘留了几天,让学校将他领回来。原来,他乘公交车回家时,见到几个一同乘车的女性。他贪婪地“欣赏”着那靓丽的脸庞、秀美的臂膀和短裙下的大腿,控制不住性冲动,就当众把直挺挺的阴茎拉出来。几个年轻女性发现了这一幕,丧魂落魄般地喊叫起来。司机当即将车开到派出所,把他交给民警处理。  这个青年教师的卑鄙举动,就是露阴癖。露阴癖属于一种性偏离的变态心理。正如英国性学家霭理士所说,这是一种“象征性的爱欲行为”。它并不能让人体会到真正的性快感,而是如同肥皂泡一样,看似五光十色,却是空空如也。这样的人不是不具备性交和的能力,而是由于性欲望的疯狂偏离了正常的心态,或因妻子不能满足他的欲望,故而对妻子之外的女性,采取一种以露阴为快感的精神奸污行为。这样的人对偶遇的女性不是强行奸污,也不动手动脚地触摸对方,而只是以展示自己的挺直、粗壮的阴茎为目的,以观察、回味女性的情态反映为快感。当发现女性以欣赏的目光注目时,或者发现对方惊诧、喊叫时,他就感到无比的快慰,甚至在事后回味这些情景时,仍然感受到像一次性交和那样的美感享受。这种露阴癖者一般都是在群众场合暴露自己,即使有的单独对女性露阴,也极少进行强暴性的交和。如果女性对他的露阴没有反映,他也就觉得自讨无趣,灰溜溜地收起来。不过,这种露阴癖给女性造成的精神损害是严重的,属于耍流氓行为。  就心理学说分析,露阴癖这种变态心理,是一种性行为反常的品行与人格心理障碍。为此,要摆脱这种心理障碍,首要的一点是对其进行思想道德教育,使当事人认识到这是违法的不道德行为。虽然尚不能构成强奸罪,但根据我国《刑法》规定,属于“以暴力、胁迫或者其他方法强制猥亵妇女或者侮辱妇女”的犯罪行为,而且这种露阴癖常常是在公共场所当众犯罪的,要判处五年徒刑或拘役的。只有在这种人的心目中树立起法律意识和法律的威慑感,才能在头脑里警钟长鸣,极力控制自己的不轨行为。  另一点是通过大量事实教育他们认识到,露阴行为对自己、对家里及对单位造成的严重后果。露阴是以他人被惊吓、受侮辱来换取快感的,既扰乱了社会秩序,又侵害了公民的人身权利,要受到判刑或拘役的处罚。不仅使自己身败名裂,亲属见人抬不起头,就连单位也感到脸上无光。要教育已婚的露阴成癖者,认识到夫妻间正常的性生活,受到法律的保护,有益于身心健康;也要教育未婚的露阴成癖者,加强道德修养,完善人格励炼,争取建立美满的家庭,以家庭的欢愉来抵制不良的心理障碍。  再一点是同仁不歧视,亲人多体贴。对于曾经当众出过丑或被拘役的露阴癖,在他重新回到单位和家里之后,领导在进行再教育的同时,一定要鼓励其振作精神,吸取教训,集中全力做好工作,还要做好同仁的工作,不歧视,不讽刺,多关心,多照顾,使其感受到大家庭的温暖,以便扬起生活的风帆。在家里,妻子的体贴、温存更为重要。在夫妻生活方面要尽量给他以满足,使他体会到夫妻的床第生活,才是真正的性快感,以实现性兴奋点的转移,完善自己的人格,摆脱畸形的心理障碍。 他爱上他自己——谈自恋心理  古希腊有个叫那西沙斯的少年,长得像春天的百花一样俊美,而且还有勇敢、威武的大丈夫气概。凡是见到他的人,没有不喜欢他的。有一天他在森林打猎,跑得又累又热,就找到一个有阴凉得地方休息。刚一坐下,发现脚下有一潭清泉。那西杀斯正想喝点水,便弯下腰去。他突然发现水里有一张非常漂亮的脸在望着他。他对水里的人说话,那个人的嘴也在蠕动,只是听不见声音。他点点头,水里那个人也向他点头。他非常欣赏水里那个美少年,简直是爱上了他。实际上他是爱上了他在水里的影子,也就是爱上了他自己。他爱得如醉如痴,不思饮食,也不再去打猎。一天到晚坐在清泉边,凝视着水里的影子。日久天长,他的身体越来越瘦,终因体力不支而告别人世。其实,那西沙斯的人生悲剧是由于自恋心理所导致的严重后果。  自恋心理是一种病态的心理表现。它的特点是对自己的评价过高,觉得自己完美无缺,才华出众;认为自己的所作所为都比别人强,喜欢颐指气使地指挥别人;对他人的赞美,喜不自胜,他人一旦表现不恭,就强词夺理,暴跳如雷,甚至寻衅报复。这种以自我为中心的心理品质,是幼稚心态与骄傲自满相伴而生的怪胎。就其自我为中心来说,属于幼儿时期的心理特征。在人的幼儿时期,常见的思维方式是只考虑自己,很少顾及他人。这种心理特征在幼儿时期是正常的现象,但反映在成年人身上,就成为一种心理障碍。成年人之所以产生这种自恋心理,除了思想的幼稚、偏执外,还与骄傲自满的心理情绪有关。由于骄傲自满,觉得自己处处比别人强,比别人高于一等,所以发号施令,指挥别人,就觉得理所当然;更对别人的批评接受不了。  要走出自恋心理的误区,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摒弃以我为中心的观念,客观地认识自己。以我为中心是一种幼稚的认识观,看不到自己是群体中的一员,或者总是把自己摆在中心的位置。为此,要使他们认识到,人在群体中生活,大家都应平等相处,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彼此之间是一种相互和谐而又相互制约的关系。你看不起别人,别人也会以同样的态度对待你。一个人的价值不是靠自己夸大其辞受到别人关注的;而是靠自己的实力和业绩来显现的。只要你取得了杰出成绩,就能赢得人们的尊敬与信任。还应认识到“强中自有强着手”,即使你取得了一些成绩,可是也不要一叶障目,看不到别人取得的更大的成绩。  再一点就是学会关心爱护他人。凡是自恋心理患者总是“把自己看成是一朵花,把别人看成是豆腐渣”。出于这种观念作怪,就往往看不起别人,容不得别人提出不同意见,甚至对别人的才智、成绩还十分嫉妒。为此,要在摆脱自我为中心的同时,培养团队精神,学会关心、爱护他人。把自己溶入团队的海洋之中,就能培养对他人的爱心。著名诗人何其芳在《生活是多么广阔》中告诫青年,要投入到集体的生活中,“去过极寻常的日子,去在平凡的事物中睁大你的眼睛,去以自己的火点燃旁人的火,去以心发现心”。如果能以这种精神对待生活,那么就会感到生活中充满“快乐和宝藏”,也就不会感到唯我独尊,看不起别人,相反地却能向他人献出自己的爱心。正像《爱的奉献》所唱到的,“只要人人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人间”,那时就“再也没有心的沙漠,再也没有爱的荒原”了。自恋症患者能够朝这个目标努力,便会逐渐变得心胸开阔,感到你是团队生活中的一员了。 沾上它就倒霉——谈吸毒心理  据有关部门1999年底的统计,我国登记在册的吸毒人数为68.1万余人,其中每个吸毒者的后面还有五个隐形吸毒者,这样算来全国吸毒者已达400万人以上。按每个吸毒者每天吸食一克毒品计算,全国吸毒者每天耗费人民币6亿元,一年可达2000多亿元人民币。这个数字是触目惊心的,但令人遗憾的是吸毒者在近年呈上升趋势,恐怕今年就已经突破了这个数字。  沾染上吸毒恶习的原因很复杂,既有心理上的原因,也有生理上的需要。有的是有了钱,想玩新花样,寻求刺激,将吸毒视为身份和地位的象征。在武汉汉正街的第一代富翁中,蔡某富裕起来之后,他们夫妇享尽了人间的荣华富贵还不满足,在吃喝嫖赌之外,还寻求新的刺激,以吸毒为快,终至成瘾而不能自拔,弄得家财散尽,至今每天到菜市场拣菜叶度日。有的是出于好奇,开始并不知道危害有多大,只是在朋友的教唆下一试便落入陷阱。西安北郊的“拐四”就是这样上瘾的。在和朋友聚会时,一个毒贩子让他尝尝,白抽了第一次就有第二次,毒瘾像魔鬼一样缠绕着他而不能解脱。他十年抽掉30万,抽没了新房,抽跑了媳妇,抽得人不象人鬼不象鬼。有的是想靠毒品来缓解身体病痛、心理压力或情感挫折。海南的亢女士正处于女性发展的流金岁月,可是身体悄悄地发起胖来,为此她十分苦恼。在一次与客户聚餐时,客户递给她一只特殊的香烟,告诉她吸这种烟可以减肥,结果一发而不可收,却“减”得脸上只剩下一双深陷的大眼睛,四肢瘦得惨不忍睹,仿佛一碰就会断掉。此外,还有的青少年吃摇头丸不知道是毒品,为了一时的刺激,导致上瘾。  戒掉毒瘾是一个艰难的生理和心理改变过程。一般地说,除了戒毒者自己要有决心、信心、恒心外,还需要家庭和社会的爱心。  一是帮助戒毒者树立强烈的戒毒动机,经常进行有针对性的启发和教育,帮助其认识到吸毒给个人和家庭造成的严重危害,建树戒毒的信心和毅力,促使其痛改前非,重新回到健康人的行列。  二是家属要有耐心,能够长期坚持每天强制吸毒者服药一次,每天与吸毒者相处一两个小时,谈论未来畅想,解答思想疑难,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鼓励、开导其勇气十足地与毒品分道扬镳。  三是家属和戒毒单位要做到保护吸毒者的个人隐私,维护病人的声誉,不为社会察觉戒毒者的行踪和情况,以便使其减轻思想负担,轻装前进。  四是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提高吸毒者的情商素质。情商是心理学界的新发现,主要是指自我情绪和人际关系的调解能力。吸毒者的情商素质一般很差。他们自我情绪的控制力差,遇到挫折或失意时,不能冷静地对待,而是依赖毒品刺激来排解;他们明知吸毒有害,还为一时痛快,铤而走险;他们不善于处理人际关系,在心理有压力或情绪受到挫折时,不是从朋友那里寻求帮助,而是自我封闭,以精神自慰为满足;他们眼光短浅,胸无大志,以吸毒品炫耀财富,认为自己财大气粗,有花不尽的金钱,殊不知一旦染上毒瘾便前功尽弃。这样的情商素质是导致吸毒的根本性的心理因素,因此要想抗拒毒品的诱惑,彻底拒绝毒魔,必须从培养情商素质入手,提高戒毒者的自我情绪和面对压力和挫折的调解能力。唯其进行如此的心理治疗,才能彻底拒绝毒品。 说不定天上掉馅饼——谈赌博心理  香港有部电视连续剧中有个叫“大头仔”的青年,他为了戒掉赌瘾,带着对象从加拿大回到香港,指望在家人的约束下不再赌博。殊不知,香港的赌场更多,他旧病复发,输个精光,最后他的对象也只好离他而去。他虽然没有像其他赌徒那样,在赌得一文不名的时候 ,进行诈骗和抢劫,但是赌场的惨败几乎使他流落街头。后来,他在一家公司找到工作,在参与炒股票时,他把赌场的教训用于炒股票,连连得手。从而尝到了尊严的滋味,开始了快乐而充实的生活。探讨嗜赌成瘾的心理背景,不难发现,“看手气,碰运气”,“说不定天上会掉馅饼”,这种侥幸心理是初涉赌坛的人的最初的心态。他们把“下小注,赢大钱”,视为令人愉快的人生憧憬。认为这是一条发财致富的捷径。  如果初战告捷,手气很顺,赢钱又快又轻松,便一发而不可收,小赢之后,还想大赢,于是就增加赌注,“人心无拘蛇吞象”,就会被拖上罪恶的战车。要是初战就输,也往往不是认输,赶快离开赌场,而是想捞一下本儿。输得越多,下的捞本儿的赌注越大。“大头仔”就是这样,输了想捞本儿,赢了还想赢,最终陷入迷宫一般的怪圈,就好象有一只无形的黑手紧紧地抓住了他,使他欲罢不能,嗜赌成瘾,形成变态心理。当然,也有的赌徒是出于好奇或是追求刺激。改革开放以来,一些内地的官员到港澳参观学习时,就有的官员出于好奇和精神刺激,用公款参与赌博,在大起大落的变换莫测的赌博中堕落成人民的罪人。  对于嗜赌心理的调适,应从一下几点入手:  一是创设新环境,反省赌博危害。嗜赌成瘾的人往往是陷入一种认识的盲区,既陶醉于赢钱的欢欣,也常为捞本而歇斯底里,一时认识不到赌博的危害。为此,家里人要为其创造与外界隔离的环境,使他与自己的亲人生活在一起,现身说法地帮助他认识赌博所造成的危害,如亲人失和、家资输光、触犯刑律等,促使其进行有意识的自我反省,悔恨自己的过失性行为,增强是非判断能力,实现人格转化。  二是转移关注点,培养新兴趣。嗜赌成瘾者一般是自身经济条件不良,祈望下小注,赢大钱,因而越陷越深,以至成为唯一的兴趣的追求。对此,要正面鼓励其参与其他有益的活动,占领空闲时间,如练习书法、学习绘画、打球、下象棋等活动,并且适当给予一些精神或物质的鼓励,这就转移了关注点,培养了新兴趣,达到戒赌的目的。同时还要鼓励其将余款购买一些自己喜欢的东西,使其明白,参与赌博,就没有钱买这些东西。久而久之,就逐渐培养了良好的行为习惯。  三是树立自尊观念,勇于挺身做人。凡是嗜赌成瘾的人都非常憧憬赌博的大赢,觉得非常光彩,满足了自尊心。大赢的幻象威力越大,头脑越膨胀,越不考虑身后的生计问题,越想再次赢得新的自尊。  然而,赌场上赌徒一般不能把赢得的钱带回家,非得输得囊空如洗才离开赌场。对此,要使嗜赌成瘾的人认真地想一想为了自己的自尊所付出的沉重代价;想一想那些因赌博而使妻子家小生活无着的悲惨处境,想一想那些因赌博挺而走险,偷盗、抢劫而锒铛入狱的可悲下场。通过这些赌博导致的不良行为与暂时的自尊相比照,使其产生一种对家人的内疚感和犯罪感,从而找回真正的自尊,挺起身作一个远离不良嗜好的人。 算命先生两头堵——谈算命心理  据报载,有一村民余某鱼塘的鱼被盗,他不去找公安机关报案,而是去找被称作“半仙”的算命先生“侦破”。算命先生算出盗鱼者住在北方。村民余某认定是任某作的案,因为任某住在北方,还因偷盗坐过牢。于是余某找任某兴师问罪,任某据理申辩,余某举棍就打,导致任某一命呜呼。事后算命先生为自己辩解,称偷鱼者没有“前科”,余某不懂“前科”何意,只好独自承担法律责任。像这类算命受骗、上当的消息,在报端屡见不鲜,那么为什么在各地都能见到算命先生,甚至还有的奔波数百里去求仙算命呢?  算命是一种迷信活动,也是满足人们的一种心理需要。就迷信来说,由于长期的封建迷信的心理暗示作用,人们辨别不清算命先生的不确定意义的“两头堵”的语言本质,往往将自身发生的一些事主动地“对号入座”,对算命的神秘的色彩,笃信不疑,遇事求仙算命,为求得一些心理的慰籍或平衡。如有的人屡获机遇,平步青云,局外人不知就里,就认为命好,而自己屡经坎坷,就认为命相不佳,唉声叹气。因此遇事就乐意从算命先生那里的亦虚亦实的话语中寻求精神支柱。就人的心理机制看,人的心理调节能力和危机承受能力是有限的。当一个人陷入生活或工作危机时,就容易被迷惘、空虚、苦闷的心理情绪所支配,非常渴望得到某种启迪或有人指点迷津,得到一些情绪上的慰籍,获得一些抵御危机的力量,来解除心理的压力,求得心理的平衡。这样的人算命有如心理咨询,不过他的立足点不是像心理咨询那样,解决目前的具体的心理疑难问题,而是企望对未来人生做出预测,并且陶醉于算命先生那种真假难辨的概括性话语,相信其暗示的力量。  值得注意的是,目前对算命感兴趣的,不是那些在幼年接受过封建迷信熏染的老年人,而是长在红旗下从小就接受无神论教育的中年或生活在网络时代的青年人。在大学生中近几年就很流行“请仙游戏”,名为“游戏”,实际上他们虔诚得很,把恋爱、谋职等人生的问题都列为“求仙”的重点。对此,北京师范大学儿童心理研究所的申教授说:“这也许说明青少年中的信仰危机。人在缺乏稳定的信仰时,就会寻找可以作为精神支柱的参照物。”的确,一些中青年原有的信仰失落了,但信仰的空间又没有得到补充,因而在工作或生活上遇到挫折或不能顺意时,不能以自己的信仰来导航。对自己缺乏信心,对未来无法把握,对现实生活的不满或焦虑,都有可能使他们把希望寄托在随机的,而不是通过努力得来的东西上。再之,近年来有些庙宇的求签和人造景观的生肖算命,彩票和商品销售中奖,都影响人们对随机幸运的期盼,对人生际遇的把握不定,在相当程度上助长了算命活动的蔓延发展。  要走出这种心理的误区,至关重要的一点是认识到算命的本质。据操算命生涯的人透露,算命只不过是为适应社会心理需求的一种谋财的手段:“如果真的十分灵验的话,自己为啥不买张中头奖的体育彩票,一下子就变成百万富翁呢?”我经常在街头看到,一些穿着时髦的女士蹲在其貌不扬的算命者面前,聆听着他的“教诲”与指教。可以设想,如果算命者很有本事,算一算自己干什么能挣大钱,何必流落街头为人算命呢!还要认识到算命者的拉人上钩的手段。据说,这套手段概括为“勾、捧、套、抖”四个字。所谓“勾”,是抓住过客的表情和行为特征,留住过客。如对心情沮丧者,说有血光之灾,听他的话可以破灾;所谓“捧”,是察颜观色,投你所好,不 露痕迹地捧的你心花怒放。如,对大学生模样的女士,说你的眉眼生得好,能结识一位17·5米的男友,说得对方眉开眼笑;所谓“套”,是以话套话,摸清你的心理状况和急于解决的问题;所谓“抖”,就是依据你提供给算命者的信息,给你一些“敢断善圆”的“两头堵”的结论,让你在亦真亦假的话语中得到心理的平衡。只有认清了这种骗人把戏的本质,才会远离算命,不 上当受骗。  加强心理咨询。算命的魅力在于预测未来,尽管这种预测缺乏科学依据,可是与由于算命的话语带有不确定性,往往给人留下回味和暗示的余地,这就使人产生一种相信算命的心理暗示。其实,真正解除心理压力的举措,还是科学的心理测试和咨询,能够使你准确地认识自己,更好地把握自己的未来。在平时遇到涉及升学、就业、婚恋或挫折、失利等问题时,依靠算命先生虚无飘渺的不确定性话语,来决定自己的选择,就 容易陷入盲动的怪圈。如果去请教心理咨询的专家,他们会根据你的具体思想情况,进行科学的分析,帮助你做出最佳的选择,恢复心理平衡,走出心理的误区。  笃信算命的人之所以像走火入魔一样,就是因为一些算命先生的“预测”,不能完全证伪。人们常常传扬一些被算命先生碰巧说对了的话。对说错的话,自生自灭,很少传扬。如,有的盼子心切的人去算命,对方告诉他,他的妻子将给他生个儿子。结果真的生了个儿子,就到处宣扬算命真灵。还有的人笃信算命,十分虔诚地接受算命的心理暗示。如有的女士算命,对方说你将要遇到一位研究生终生为伴。有此心理暗示,就 将不具备研究生资历的男士全都排除在视野之外,最后真的与一位研究生结了婚,就认为算命先生真灵验。其实,这完全是你按算命先生的暗示选择的结果,决不是他预测得准确。由于算命先生的伪证得不到证明是谎谬和错误的,就使一些思想脆弱的人执迷不悟,甚至越陷越深。因此必须通过算命话语的证伪,以大量的伪证事例,来帮助人们摆脱算命的桎枯。如,某报两位记者扮作夫妻,声称婚后久不生育,来找闻名遐迩的“张大仙”指点迷津。“张大仙”详细地问了“夫妻”的生辰八字,煞有介事地说:“你们命中有子,五月不来,七月准来。”其实,这两位记者早已分别结婚,而且都已有了小孩。这位“大仙”不仅没有算卦出他们是假夫妻,也没有算出都已经有了孩子,可见其算命的荒谬与可笑了。如果加强这种算命荒谬的证伪,是有助于人们观念的更新,接受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和世界观的。 不敢说出口的爱——谈同性恋心理  电影《霸王别姬》写了一个同性恋的故事。在戏班学习旦角的男孩,有点招架不了严师的责罚,而师兄的帮助却使他不断地渡过难关,因此对师兄产生了依赖和眷恋感。师兄也非常爱他、关心他,对他的台词失误强行纠正,终于使他“一炮走红”。从此他的女性角色的阴影总也无法消失,与他的师兄开始了同性恋的生活。  同性恋,是指同性对象之间发生恋爱关系,以便使主体得到一定的性满足。发生同性恋的人有男性,也有女性。同性恋产生的原因,仍是个有待于深入探讨的问题。不过,一般认为纯粹的同性恋与遗传因素有关,由于体内雄、雌激素的比例失调,导致心理上的性行为异常化。其表现一般为对同性有亲热感,对异性缺乏兴趣。权宜的同性恋则与环境有关,是心理因素作用的结果。在没有异性的环境里,有的人把对异性的欲望转移到同性身上,以获得性快感。如远洋货轮、监狱、军队、寺院、修道院等都是出现同性恋的有利环境。这种同性恋只是满足一时的性欲望,一旦环境发生变化,有机会接触异性时,就会告别同性恋行为。《霸王别姬》所表现的同性恋,与他饰演的旦角以及师兄的母亲般的关怀有关,原则上属于单纯的同性恋者。  同性恋有着悠久的历史,它经历了漫长的坎坷的路程。远在4500年前的古埃及把同性的肛交视为“神圣”行为,古希腊社会认为同性恋是比异性恋高级的爱情形式,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苏格拉底都是同性恋者。到中世纪基督教则把同性恋视为犯罪行为,对其处以杀头、火焚的惩罚。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同性恋又有所抬头,著名画家达·芬奇、米开朗基罗都与自己喜欢的男模特儿发生了同性恋情。进入17世纪以后,人类社会都以严厉的道德谴责和肉体惩罚的形式来对待同性恋,并将其视为罪恶和病态行为。但在19世纪到20世纪初,虽然并没有减轻对同性恋的制裁,还出现了俄罗斯著名音乐家柴可夫斯基(他的《悲怆交响曲》,就是献给他的同性恋情人、外甥鲍勃的)、英国作家吴尔夫夫人、毛姆、经济学家凯因斯、爱尔兰戏剧家王尔德、美国著名诗人惠特曼,以及作家亨利·詹姆士等同性恋者。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同性恋现象的复杂性。在东方,我国的《韩非子·说难篇》中记述的卫灵公与弥子瑕的“分桃而食”的故事,《后汉书》里记述的“断袖之癖”的故事,都是反映了同性恋行为。日本作家井原西鹤的《好色五人女》、三岛由纪夫《假面告白》、《禁色》等小说写的都是同性恋的题材。由此可见,古往今来,同性恋有着源远流长的影响。  在以异性恋为主体的社会背景下,这种“超凡脱俗”的同性恋行为必然要受到限制。直到20世纪50年代欧美的科学家开始了对同性恋的研究,认为同性恋是查不出原因的,不对社会构成危害的行为。特别是1974年在夏威夷召开的全美精神科医生大会上,经反复辩论,最后通过决议,破天荒地认为同性恋是“一种非病态的性行为方式”,在伦理和法理上给予宽容。不过, 仍有许多国家,如美国、、法国、德国、西班牙、奥地利等,对同性恋实行法律制裁。我国刑法没有处罚同性恋行为的条款,将其视为鸡奸的流氓活0动而加以论罪,在医学界和心理学界仍认为是一种病态的行为。  虽说这种“不敢说出口的爱”不直接构成社会危害,但是他们的行为得不到社会的认可与支持,客观上形成了很大的思想压力。可是他们又对与异性结合无兴趣,就更感到孤独无助。尤其是当他(她)们的同性恋对象与别人结婚时,常常陷于极大的痛苦,精神受到很大刺激,甚至引起癔病发作,歇斯底里地自杀或伤人。还有的导致焦虑症、抑郁症和强迫症的发生,不仅容易并发其他的病症,摧残了自己的身体,还对社会造成一定的危害。  由于一直没有找到同性恋的产生原因,因此对这种人一般采取心理的和行为的两种手段予以处理。就心理手段看,一是帮助他(她)们认识自己的行为给社会和家庭造成的严重后果,应该按正常行为规范自己。二是对他(她)们的性生活进行新的指导,如帮女同性恋者物色一位女子气十足的男人为伴侣,帮男性同性恋者物色一位男性气质的女人。这样迎合了他(她)们的精神需要,得到了性生活的愉悦,便于稳定情绪,培养感情,把精力投入到学习和工作上来。就行为手段看,主要是给那些走火入魔的同性恋者实行电击和注射药物。具体做法是,给男性同性恋者观看男性的裸体照片,当他出现阴茎勃起时,就给以电击,反复多次后,再注射催吐剂(阿扑吗啡),使之呕吐,产生厌恶反应,久而久之,就形成逆反心理,不再对同性发生兴趣。对于表现为癔症、焦虑症、恐怖症、强迫症、抑郁症和其他病症的同性恋者,应根据其症状对症治疗,也有助于同性恋者的康复。 不合拍节的独奏——谈偏执心理  有这么一个老同事,外号叫“杠头”。这并不全是因为他好抬杠,凿死理,而是由于他总不服输,总是千方百计地为自己辩护,来证明自己的看法正确无误。有一次同事们闲聊时有人提到“极少量的大粪比香油还香”时,他怎么也接受不了。这位同事坚持说,这是他们教授讲的,他不会平白无故地下这样的结论。可是这位“杠头”却觉得对方拿教授来压服他,就气愤愤地说:“大粪的本质就是臭,怎么少的极量也不会是香的。你们的教授是个废物蛋!”他这么一发火,弄得大家不欢而散。按心理学得观点分析,这位“杠头” 的表现并非是缺乏教养,或者好凿死理,而是一种人格异常,即变态性人格障碍中的偏执心理。  具有偏执心理的人一般性情多疑,易嫉妒,好争斗,容易产生偏见。他们总是特立独行,像是不合节拍的独奏。他们不相信他人,对自己评价很高,总认为自己正确,善于诡辩,既使是有时理屈词穷,还要强词夺理,责怪他人不对。这种心理的产生除了受先天的遗传因素影响外,主要是与后天环境的养成有关。一般认为在儿童时期家庭不和,父母经常吵架,使子女遭受冷遇,心灵受到创伤,就容易滋生自我孤独和与人疏远的偏向。特别是在青春期过后,逐渐形成偏执信念,不能适应社会环境,不能正常地与人交往,给人性情古怪之感。  偏执心理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因而改变也相当困难。不过通过一定的环境制约,会使他们逐渐认识到自己的失误;而且伴随着失误概率的提高,家人或同事要向他晓以偏执的危害,使他明白,偏执不仅会使亲情冷淡,同事关系疏远,还得不到他人得理解、支持和同情,使自己陷于孤立的境地,同时还常使自己陷于激愤的情绪之中,影响身体健康。只有不再固执己见,认识自己性格的弱点,才能正视客观现实,谋求适应环境,从而使性格变得灵活随和一些。这是走出偏执心理误区的关键的一步。  学会思想方法,客观地分析和认识事物,克服主观片面性。对于非原则性问题,要以随和、宽容的态度来对待,不必事事较真,以仁义之心待之,就能协调人际关系。安徽桐城流传着一个“六尺巷”的故事,说的是康熙年间县城内有张叶两家毗邻而居。后来张家出了个进士张英,在朝中作了礼部尚书。其家人在扩建府第时依仗张英权大势大,就要求叶家让出三尺地面,以便张家修建院墙。可是叶家也有人在朝中作侍郎,坚决抵制,寸土不让。张家就想借官势压人,派人送信给张英。不料,张英见信后写了一首诗让家人带回:“千里修书为一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张家看后,觉得有理,便后退三尺筑墙。野家见此情形,野把院墙后退三尺,形成了一条“六尺巷”,从此两家和睦相处,成为通家之谊。这个故事说明,对于一些意见分歧,只要宽容以对,互相谦让,就能化干戈为玉帛,消除隔阂,增进感情。  要经常不懈地进行自我克制、自我疏导,控制不良情绪发生。当别人的意见与自己相左时,要抑制自己的情绪,不要与人相争、相辩,而是采取回避的办法,离开现场,使激动的情绪自行平息。在与朋友或同事闲谈或研究工作时,一旦遇到意见分歧要提醒自己虚心、耐心,不要横推车,强词夺理。即使是不得不表达自己的意见,也要沉着、稳重,力求客观,以理服人,不要鄙视他人。如果你的发言理据充分,站得住脚,会得到大家的信服和掌声;如果你的发言不能服人,就应以幽默的调侃为自己下个台阶。这样做,既不伤你的自尊心,也对制约偏执心理颇有裨益。 参考资料  1、王 玉、苏世兰:《TOP心理学教程》,北京出版社1998年版。  2、车文博主编:《心理学150问》,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3、伍棠棣等主编:《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83年版。  4、[美]韦恩· W ·戴埃:《你的误区》,工人出版社1987年版。  5、[美]米尔登·雷登:《跳出敌意的陷阱》,书目文献出版社1988年版。  6、张春兴:《现代心理学》,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7、江光荣:《心理咨询与治疗》,安徽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8、沙莲香:《社会心理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  9、叶奕乾:《个性心理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10、黄京尧:《家庭心理学漫谈》,辽宁科技出版社。1987年版。 后记  著名科学家谈家祯曾经预言,心理学到2000年以后可能成为一门带头的科学。目前科学家的预言正面临着兑现的现实。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的重要时期,随着工商经济和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社会生活节奏不断加快,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日趋复杂,人们的心理健康受到威胁,出现了形形色色的心理障碍。有鉴于此,我们根据社会生活中人们经常遇到的心理障碍,筛选出80个题目,编写了这本小书,以期帮助有着各种心理障碍的朋友,摆脱其束缚,提高心理防御和应对的能力,维护和保持心理健康,以便更好地适应社会的需要,使自己的聪明才智得以充分地发挥。  在编写的过程中,我们既依据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和心理学的科学理论,对各种心理障碍进行了力所能及的分析,又融会进我们的人生经验和社会生活体验。同时还借鉴了一些专家学者的研究成果,为我们开拓了思路,丰富了识见。限于篇幅未能一一列出,在此致以深挚的谢意。  在编写的过程中,经济日报出版社的陈晓惠同志为此书的编辑出版付出了辛勤的劳动,给予了具体的帮助、指导,使我们受益匪浅。雅谊殷殷,深致谢忱。  由于我们的理论功底有限,加之时间仓促,书中的差错、谬误在所难免,恳切地企盼得到读者朋友的批评、指正!著者识2000年11月30日

上一章 下一章
目录
打赏
夜间
日间
设置
3
正序
倒序
心理咨询78题
心理咨询78题-2
心理咨询78题-3
需支付:0 金币
开通VIP小说免费看
金币购买
您的金币 0

分享给朋友

心灵解锁 心理咨询78题
心灵解锁 心理咨询78题
获月票 0
  • x 1
  • x 2
  • x 3
  • x 4
  • x 5
  • x 6
  • 爱心猫粮
    1金币
  • 南瓜喵
    10金币
  • 喵喵玩具
    50金币
  • 喵喵毛线
    88金币
  • 喵喵项圈
    100金币
  • 喵喵手纸
    200金币
  • 喵喵跑车
    520金币
  • 喵喵别墅
    1314金币
网站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