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2

1927年巴甫洛夫提出了两种信号系统的概念。他把用具体事物作为条件刺激所形成的条件反射系统叫做第一信号系统,把用语词作为条件刺激所形成的条件反射系统叫做第二信号系统。如梅子放在嘴里会流口水这主要是非条件反射;吃过梅子的人,只要看到梅子的形状也会流口水,“望梅止渴”,这主要是第一信号系统的活动;掌握了语言的人,不仅看到梅子的形状,就是在讲“梅子”一词时,也会流口水,“谈梅生津”这主要是第二信号系统的活动。  词与具体刺激物密切联系着。任何词都标志着一定的具体事物,并且经过多次重复,才能成为这类事物的信号。同时,词具有概括性,如“铅笔”一词代表所有的铅笔,因此词是一种广阔的、丰富的、概括的刺激物。  词由于与具体刺激相联系,因此可以代替条件刺激发动已有的条件反射。如已形成铃响进教室的条件反射后,告诉他“铃响了”同样会进教室,这时,“铃响了”一词代替了具体的条件刺激物,引起条件反射。  词由于与具体刺激相联系,因此可以代替非条件刺激起作用。人的条件反射可以通过语言来强化、减弱或消退。如,铃一响就对儿童说“走进教室”,以后只要铃一响,儿童就能走进教室。在这个条件反射中,没有非条件刺激出现,它是在词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词代替了非条件刺激的作用。实验表明:词往往比非条件刺激更有力,在词的作用下只要一次结合,就能形成条件反射,教师可通过语言(表扬或批评)来调节学生的行为。词具有社会性,对动物来说建立条件反射必须用具有生物学意义的刺激来强化,而人能在具有社会意义的词的基础上形成条件反射。  掌握了语词的人,纯粹的第一信号系统活动或纯粹的第二信号系统活动几乎是没有的,一般总是两种信号系统的协同活动。第二信号系统的活动经常受到第一信号系统活动的支持,第一信号系统的活动经常受到第二信号系统活动的调节。  两种信号系统的协同活动,是人类活动自觉性的一个必要条件,人们通过自己说出来的词可以对自己随时发出各种信号,命令自己去进行各种活动,正是词的这种作用,才使人的活动能够相对地脱离了客观事物的直接制约,形成心理活动中的有意性和自觉性,以及一切随意运动和行为。四、动力定型  在日常生活中,如果一个人比较稳定地从事某一活动,客观刺激的系统经常按照一定前后和强弱作用于有机体。由于大脑皮层有系统性活动的机能,能够把这些刺激有规律地协调成为一个条件反射链索系统,这就是动力定型(简称动型)。  动力定型的特点是当它已经形成后,一旦有关刺激物作用于有机体,条件反射的链索系统就自动地出现。所以动力定型又称自动化了的条件反射系统。动力定型形成后可以大大节省我们的脑力和体力上的消耗,减轻我们的负担而提高功效。  人们在生活中养成的习惯、技能以及生活方式等,在生理机制上都是动力定型的建立。  动力定型具有稳定性,它是按固定程序进行活动的模式;但也具有灵活性,即它是综合的衍射模式,在条件改变时,能使动力定型更适合于客观条件的要求。一般地说,习惯一类的动力定型,稳定性较大,灵活性较小。技能一类的动力定型则灵活性比较大。动力定型在一定条件下形成,也可以在新的条件下加以改造或发展。导(发生在同一部位上)。  例如,由睡眠到觉醒;小孩临睡前的“闹觉”均是正诱导现象。专心于某一工作,对周围事物“视而不见、听而不闻”;由觉醒到睡眠均是负诱导现象。第四节大脑皮层的生物电活动  大脑皮层的神经原具有生物电活动,如果把电极放在头上,并输入到一高灵敏度的放大器中进行放大,可在记录仪上显示出大脑的电活动。被记录到的脑电活动的图形称为脑电图(EEG)。  脑电波很不规则,通常根据其颇率、振幅不同,一般把正常的脑电图区分为四种基本波形(图3—16)。  α波:比较稳定频率8~13次/秒,振幅为20~100微伏。在枕叶及顶叶后部记录到的α波最为显著。α波在清醒安静闭目时即出现,睁眼、思考问题或接受其他刺激时,α波消失,出现快波,这一现象称为α波阻断。如果又安静闭目,则α波又重新出现。一般认为,α波是大脑皮层处于清醒安静状态时电活动的主要表现。  β波:频率14~30次/秒,振幅为5~20微伏。安静闭目时在额叶最明显,如被试睁眼视物,或突然听到声音,或进行思维活动时,在皮层其它部位也出现β波,所以β波出现,一般认为是大脑皮层兴奋的表现。  θ波:频率4~7次/秒,振幅约100~150微伏。在困倦时,一般即能见到。成年人在情绪活动时,也可能出现θ波。  δ波:频率1~3.5次/秒,振幅20~200微伏。成人在清醒状态下基本没有δ波,在睡眠时才出现。在深度麻醉、缺氧时也可出现。成人在清醒时如果出现δ波,可能智力发育不良,或大脑有器质性病态。  θ波和δ波都是高振幅的慢波。婴幼儿的脑电频率比成年人低,婴儿时常见到特有的δ波,幼儿时常见到θ波。随年龄的增长,脑电波逐渐加快,到10岁后才出现明确的α节律。  可将正常脑电图的基本波形的基本波形的频率和振幅列表如下:  脑电图的波形随不同生理情况而变化,当有许多神经原的电活动趋于步调一致时,就出现低频率、高振幅的波形,这种现象称为同步化。如α波就是一种同步化波。当神经原活动不大一致时,就表现为高频率、低振幅的波形,称去同步化。如α波阻断而出现β波,就是一种去同步化,一般认为,当脑电波由高振幅的慢波转为低振幅的快波时,表示兴奋过程的增强。反之,由低振幅的快波转为高振幅的慢波,就表示抑制过程的发展。  脑电图的研究,对于研究心理活动的生理机制有一定意义,人们发现在注意、兴趣、思维、情绪活动时,在脑电图中都有所反映。第五节 内分泌系统  人体内有两种调节机制: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神经调节是通过神经冲动的传导和传递来实现的,这种调节机制的特点是:作用快而精确,范围比较局限。体液调节是通过内分泌腺分泌激素来实现的。内分泌腺没有导管由腺细胞将分泌的激素直接释放入血,然后,通过血液循环运送到全身,对不同的器官选择性地发生作用。体液调节的特点是:作用范围较弥散,作用较慢而持久。人体内,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是密切联系的,内分泌机能受神经系统的控制,而激素也影响神经系统的功能,在中枢神经系统的主导作用下,通过上述两种调节机制,使机体的生命得以正常进行。  人体主要的内分泌腺有:脑垂体、甲状腺、甲状旁腺、胸腺、胰岛、肾上腺和性腺等(图3一17)。下丘脑的某些神经细胞、肾脏和消化管粘膜上的某些特殊细胞也具有内分泌的功能。它们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共同组成了内分泌系统。激素(Hormone)是具有高效能的生物活性物质,在血液中的浓度极微,但对生理和心理活动有重大影响。据现代科学研究表明:激素的作用不仅是刺激(兴奋),有些激素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同一种激素在不同条件下,可以表现刺激作用,也可以表现抑制作用。一、脑垂体  位于下丘脑的下方,大小如豌豆,约重0.6克,脑垂体结构复杂,分泌的激素最多,作用广泛,并且能够调节其它内分泌腺的活动,所以它是人体内最重要的内分泌腺。分为腺垂体和神经垂体两大部分。  神经垂体不是分泌细胞,它贮存和释放由下丘脑某些神经细胞所分泌的抗利尿素和催产素。抗利尿素对血压和水分代谢起调节作用。近年研究表明,抗利尿素还有增进记忆和改善记忆功能障碍的作用。  腺垂体分泌多种促激素,如促甲状腺素和促肾上腺皮质素分别调节甲状腺和肾上腺皮质的分泌功能;卵泡刺激素,黄体生成素调节性腺的功能;生长素能促进全身的生长;生乳素促进乳汁的生成和分泌,等等。幼年时,生长素分泌不足,生长停滞,身体变得异常矮小,但智力尚正常,称为“侏儒症”;如果生长素分泌过多,可以长成二米以上的巨人,称为“巨人症”;青年期后,如生长素分泌过多,则造成“肢端肥大症”。二、肾上腺  肾上腺有两个,共约重10~15克,分别位于左右肾脏的上方,分为内外两层,内层是肾上腺髓质,外层为肾上腺皮质。  肾上腺皮质可分泌的具有生物活性的物质多达50多种,按其功能,可分为三大类:盐皮质激素,参与机体钠、钾代谢的调节;糖皮质激素,与机体的糖代谢有关;性激素。  肾上腺髓质释放的激素有肾上腺素与去甲肾上腺素。在应急状态(例如,情绪激动、疼痛、肌肉运动、低血糖、过冷或过热)时,分泌量大增,有时甚至可以达到基础分泌量的100倍左右,使心率、心缩力、心输出量大为增加,肌肉内的血液量增加;肝糖元和脂肪的分解加速,以提供机体更多的能量。研究表明:人在恐惧害怕时,肾上腺素分泌增加;人在发怒时,去甲肾上腺素分泌增加。三、甲状腺  甲状腺是人体最大的内分泌腺,重20~30克,位于气管上端的两侧,左右各一,分泌甲状腺素。幼年时,甲状腺机能不足的人,身体异常矮小、智力低下(只有4~5岁儿童的智力),称为“呆小症”。疾病发生愈早,对智力影响愈大。先天无甲状腺的人,可成为矮小的白痴;成年甲状腺机能不足的人,基础代谢下降、记忆减退、思维缓慢、精力不足和嗜眠。甲状腺机能亢进的人,出现多食、基础代谢增高、甲状腺肿大、中枢神经系统兴奋性增高、心动过速、情绪容易激动、精神紧张、失眠、脾气急燥、反射过敏、体重减轻等现象。四、性腺  男子为睾丸,女子为卵巢。睾丸分泌雄性素,具有使生殖器发育,精子成熟,性冲动和促进男性第二性征的发育等功能。卵巢分泌雌性素,具有使生殖器成熟,子宫粘膜周围周期性变化(月经)和促进女性第二性征的发育等功能。五、甲状旁腺  分泌甲状旁腺素,调节机体血钙浓度等。六、胰岛  胰岛为胰腺内具有内分泌机能的细胞,分泌胰岛素,起调节体内糖、蛋白质和脂肪代谢,维持血糖正常水平的作用。七、胸腺  分泌胸腺素,与机体的免疫机能有密切关系。近年的研究表明,胸腺素与衰老有关。思考题  1.神经元的结构与机能是怎样的?  2.突触的结构与机能是怎样的?  3.什么是反射和条件反射?并说明条件反射形成的基本条  件。  4.中枢神经系统由哪几个部分所构成?它们与心理活动有什么关系?  5.怎样理解“机能定位”?在大脑皮层上有哪些主要的机能区?  6.人体有哪几个主要的内分泌腺?它们与心理活动有什么关系?(叶奕乾)第四章 注意第一节注意概述一、什么是注意  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指向性和集中性是注意的两个基本特征。指向性,首先指认识活动的选择性,对认识活动的对象进行有意的和无意的选择,并且还表现在对这些事物比较长久的保持。集中性,不仅指心理活动离开无关事物,而且也抑制无关活动。这样,注意的对象就能够得到鲜明和清晰的反映。例如,学生在听课时,他的心理活动不是指向教室里的一切事物,而是把教师的讲述从许多事物中挑选出来,並且比较长久地把心理活动保持在教师的讲述上。当学生集中听课时,他的心理活动不仅离开一切与听课无关的事物,而且也对与听课无关的活动,甚至有妨碍的活动加以抑制,这样,对教师的讲课就能得到清晰的反映。  人在同一时间内不能感知一切对象,而只能感知其中少数对象。在满天星星的夜晚,我们只能同时看清楚几颗星星,而不能看清楚所有的星星。在思考问题时,我们也只能同时想到少数几个问题,而不能想到所有的问题。注意的对象既可以是外部的,也可以是内部的。我们可以全神贯注地阅读一篇论文,也可以陶醉在自己精神世界的沉思之中。由于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这些少数对象就被清晰地认识出来,而同时作用的其他对象,就没有意识或意识得比较模糊。所以一个人注意到某一些对象,他同时便离开了其它对象,集中注意的对象是注意的中心,其余的对象有的处于“注意的边缘”,多数处于注意范围之外。  当代许多心理学家在分析注意时强调了心理活动的选择性、指向性。有些心理学家甚至把注意定义为心理过程的选择性。如苏联心理学家鲁利亚(А.Р.Лурия)指出:心理过程的选择性通常被称为注意。①  当代认知心理学家也重视注意的选择性。例如,卡恩奈曼(Kahneman)认为注意是一种内在机制,用以控制选择刺激,并且调节人们的行为。博林(Boring)和艾思(Eyeth)认为注意是舍弃一些信息,以便有效地加工重要的信息。莫莱(Moray)把注意的本质和特征概括为六个方面。①选择性;②集中性;③搜寻;④激活;⑤定势;⑥警觉。  研究表明:心理活动的集中性是和注意的强度和紧张性联系着,可以通过脑电图方式来测定。  注意本身并不是一种独立的心理过程,而是感觉、知觉、想象、思维等心理过程的一种共同特性。注意总是和心理过程联系着,如注意看、注意听等等。我们平时所说的“注意灯光”,“注意声音”,并不是说注意本身就是独立的心理过程,而是把“注意看灯”,“注意听声音”中的“看”字和“听”字省略了。平时讲的“不注意”,并非指人在清醒状态下,心理活动在进行时,什么也不注意,而是指人没有去注意应该注意的事物,而注意了当前不应该注意的事物。  注意对人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它使人及时地集中自己的心理活动,清晰地反映客观事物;使人能够适应环境,并改造世界。注意是掌握知识、从事工农业生产必不可少的条件。我国古代哲学家、教育家荀子指出:“君子壹教,弟子壹学,亟成。”①壹即专一,意思就是说教师专一地教,学生专一地学,很快成功。据实验结果表明,用两种不同的态度学习12个无意义音节,一种态度是注意学习,另一种态度是随便看看,学习效果大不一样,见表4一1。表4-1 两种学习态度效果的对比  注意是一种复杂的心理活动,具有一系列的功能。1.选择功能  选择有意义的、符合需要的和与当前活动任务一致的各种刺激,避开或抑制其它无意义的、附加的、干扰当前活动的各种刺激。注意把有关信息线索区分出来,使心理活动具有一定的指向性。如果没有这种选择功能,生活将变成一片混乱。2.保持功能  信息输入后,必须经过注意才能得到保持;如果不加注意,就很快消失。注意对象的映象或内容保持在意识之中,一直到完成行为动作,完成认识活动,达到目的为止。即注意跟踪一个信息线索使它在意识中保持一段时间。3.对活动的调节和监督功能  对活动的调节和监督功能是注意的最重要功能。苏联心理学家加里培林(П.Я,Гальперин)把注意称为“观念的、简缩的、自动化了的智力监督动作”。学习和工作中注意集中时错误少、效率高,事故和错误一般是在注意分散的情况下发生的。二、选择性注意的模型  关于选择性注意,近年来提出了一些以信息加工为基础的模型。主要有以下两种:  (一)过滤器模型  英国心理学家布鲁德本特(D.E.B roadbent)在1958年提出过滤器模型。这是描述选择性注意的最著名模型。布鲁德本特认为,人面临着大量的信息,但个体的神经系统在同一时间内对信息进行加工的能力是极有限的,需要过滤器加以调节,使中枢神经系统不致负担过重。过滤器相当于一个开关,它按照“全或无”原则工作,接通一个通道,放过一些信息,这些信息得到进一步加工处理。其它通道则被阻断,信息不能通过,暂时贮存在短时记忆中,迅速衰退。由于在布鲁德本特的过滤器模型中,许多通道只接通一个,因此有人称这种模型为“单通道模型”。  过滤器模型有一些实验作为依据。布鲁德本特的双耳听音实验,对被试二只耳朵同时呈现一定刺激,如,对一只耳朵呈现数字:4、9、3;对另一只耳朵呈现数字:6、2、7。呈现的速度为1秒种两个数字,要求被试再现数字,大部分被试是以耳朵为单位分别再现左右耳朵所接受的信息,即为493,627。布鲁德本特认为每只耳朵都是一个通道,过滤器允许每个通道的信息单独通过,单独贮存。  一般地说,具有新异性和强烈的刺激,具有生物学意义的刺激容易通过过滤器而被注意。后来布鲁德本特重视人的期待作用,即人所期待的信息,容易通过过滤器,而引起注意。  (二)衰减模型  美国心理学家特瑞斯曼(A·M.Treisman)在1960年提出衰减模型来修正布鲁德本特的过滤器模型。她认为过滤器並不是按照“全或无”的原则工作的,事实上,没有集中注意而设想被关闭的通道所传递的信息並没有完全被阻断,而只是被衰减,其中重要的信息仍可以得到高级的加工,反映到意识中。例如,带耳机的被试,可以根据规定只注意一只耳朵而不注意另一只耳朵,成功地掩蔽另一只耳朵的信息。但是又要当另一只耳朵中出现重要信息(如被试的名字)时,被试就能听到。特瑞斯曼和格芬(Geffen)的双耳听音实验表明:被试能觉察出追随耳中的87%的词;而只能觉察出非追随耳中的8%的词。这些实验表明:被试並没有完全根据实验者的规定只注意追随耳的刺激,而是在实验过程中也注意另一只耳朵追踪有意义的信息,但只有在允许两个通道都接通的情况下才能实现。就是说人可以同时注意两个通道的刺激,这样就对布鲁德本特的单通道模型提出了质疑。1971年,布鲁德本特接受特瑞斯曼的修正。因此现在一般把布鲁德本特的过滤器模型和特瑞斯曼的衰减模型合称布鲁德本特——特瑞斯曼过滤衰减模型。  三、注意的生理机制和外部表现  注意从其发生来说是有机体的一种定向反射。每当新异刺激出现时,人便产生一种相应的运动,将感受器朝向新异刺激的方向,以便更好地感知这一刺激,这种反射巴甫洛夫称为“定向反射”。定向反射活动时,除了朝着刺激的方向转动眼睛和头部以外,还有植物性反应和脑电波反应。  无意注意在儿童出生后很早就能观察到,根据波利卡尼娜(Р.И.Поликанина)和福纳立夫(А.М.Фонарев)的研究:幼儿最初表现为觉醒反应,然后是注视外部刺激物,最后是主动探索刺激物。  人在注意某些事物时,大脑皮层的相应区域即产生一个优势兴奋中心,它是大脑皮层对当前刺激进行分析和综合的核心,这里具有适度的兴奋性,旧的暂时神经联系容易恢复,新的暂时神经联系容易形成和分化,因而能够充分揭露出注意对象的意义和作用,对客观事物产生清晰而完善的反映。  根据高级神经活动的相互诱导规律,当大脑皮层一定区域产生一个优势兴奋中心时,由于负诱导,大脑皮层的邻近区域处于不同程度的抑制状态,使落在这些抑制区域的刺激,不能引起应有的兴奋,因而得不到清晰的反映。负诱导愈强,注意就愈集中。因此,当人的注意集中于某一事物时,对于其它事物就会“视而不见”或“听而不闻”。  优势兴奋中心是一种动力过程,可以从这一部位转移到另一部位。优势兴奋中心的转移是注意转移的生理机制。  在大脑皮层上(特别在脑的边缘部位和额叶)有一种特殊类型的神经元,它并不是特定的感觉神经元,而是注意神经元(新异物探测器)和定势细胞(期待细胞)。注意神经元仿佛把各种刺激物的作用加以比较,并且只对其变化、新异性发生反应,定势细胞只是在发生作用的刺激物与期待的事物不相一致时发生反应。  额叶在调节有意注意方面起着重要作用。鲁利亚和霍姆斯卡娅(Е.Д.Хомская)研究表明:额叶大部分受伤的人,对言语指示,定向反射几乎不能恢复,皮层觉醒水平不能提高;额叶严重受伤的人不能根据预定的任务来集中注意,而是高度分心,不能抑制对附加刺激的反应。健康的人在注意集中的情况下,额叶的生物电发生变化。  脑干网状结构在注意中起着重要作用,它使大脑皮层和整个机体保持觉醒状态,使注意成为可能。丘脑等部位的活动控制着注意的转移以及注意对象的选择,如果脑干和丘脑等部位受损则造成注意的破坏,严重时,对周围的一切完全丧失注意。  人由于有了第二信号系统,所以能按照自己的或别人的提醒,坚持注意或转移注意的方向,使注意带有意识的特点。  由此可见,注意既与大脑皮层的活动有关,也与皮层下结构的活动有关,但是它们各自起着不同的作用。注意是中枢神经系统多种水平的整合活动。  人在集中注意于某个对象时,常常伴随有特定的生理变化和外部表现。注意时最显著的外部表现,有下列几种:  适应性运动。人在注意时,有关的感觉器官朝向刺激物,例如,听一个声音时,把耳朵转向声音的方向,即所胃“侧耳倾听”;人在注意看一个物体时,把视线集中在该物体上,盯着眼睛看,即所谓“举目凝视”;当沉浸于思考或想象时,眼睛常常是“呆视着”,好象看着远方一样,周围的对象就被感知得模糊起来而不分散注意了。  无关运动的停止。当人集中注意时,常常表现为静止状态。当教师能抓住学生的注意时,教室出现一片寂静。  呼吸运动的变化。人在注意时,呼吸变得轻微而缓慢,呼与吸的时间比例也改变了,一般吸得更短促,呼得愈加延长了。在紧张注意时,甚至会出现呼吸暂时停止的情况,即所谓“屏息”现象。  在紧张注意时,还会出现心脏跳动加速,牙关紧闭,握紧拳头等现象。  但注意的外部表现,有时可和内部状态不相一致,如貌似注意一件事而实际上心理活动却指向和集中于另一件事上。第二节注意的种类   根据产生和保持注意有无目的和意志努力的程度不同,可以把注意分为无意注意(不随意注意)、有意注意(随意注意)和有意后注意(随意后注意)三种。一、无意注意  事先没有预定的目的,也不需要作意志努力的注意,叫无意注意。无意注意往往是在周围环境变化时产生的,在某些刺激物的直接作用下,人就不由自主地巴自己的感觉器官朝向刺激物,并且试图认识这些事物。例如,我们在街上散步,突然听到救火车的尖锐声音,我们就会不由自主地转过头去听这个声音,这种注意就叫无意注意。  在心理学的文献中有时把无意注意称为消极注意,有时把无意注意称为情绪注意。所以把无意注意称为消极注意,是因为集中无意注意时缺乏个人的努力和积极性。把无意注意称为情绪注意是突出无意注意同情绪、兴趣、需要之间的联系。  在实际生活中,引起无意注意的原因是综合在一起的,彼此紧密联系着,只是为了叙述的方便,才把它们分开来介绍。  引起无意注意的原因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刺激物的特点;二是人本身的状态。(一)刺激物的特点1.刺激物的强度  刺激物的强度是引起无意注意的重要原因。强烈的刺激物,如巨大的声响、强烈的光线、浓郁的气味都容易引起人的无意注意。除了刺激物的绝对强度外,刺激物的相对强度在引起无意注意上有重要意义。例如,在喧嚣的地方,甚至很大的声音也不会引起人的注意,而在寂静的夜晚,轻微的耳语声,也能引起人们的注意。2.刺激物之间的对比关系  刺激物在强度、形状、大小、颜色、持续时间等方面与其它刺激物存在显著差别,构成鲜明对比时,会引起人们的注意。例如,绿草中的红花能够引起人们的注意,但绿草中的青蛙就不容易引起人们的注意。教师讲课,声音由大到小,或由小到大,都显著突出,容易引起注意。3.刺激物的活动和变化  活动的刺激物、变化的刺激物比不活动、无变化的刺激物,容易引起人们的注意。例如,霓红灯一亮一暗,很容易引起人们的注意,教师在讲课时,声调抑扬顿挫,并配以必要的手势,也有助于引起学生的注意。4.刺激物的新奇性  新奇的东西很容易成为注意的对象,而千篇一律的、刻板的、多次重复的东西,就很难吸引人们的注意。因此教师在讲每堂课必须有新的内容,教学方法也尽可能要多样化。  研究表明:新异性可分为绝对新异性(在这情况下该刺激物在我们经验中从来未出现过的)和相对新异性(各种已熟知的刺激物的不寻常结合)。引起注意更多的是刺激物的相对新异性。动物实验表明,大鼠在实验中产生强烈得多的反应不是新的刺激物,而是已熟悉的刺激物的不寻常的结合。一般讲的好奇心就是指对新异刺激物的注意。(二)人本身的状态  无意注意虽然能够由刺激物的特点所引起,也决定于人本身的状态。同样一些事物,由于感知它们的人的本身状态不同,就可能引起一些人的注意而不引起另一些人的注意。研究表明:个性倾向性在人的无意注意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它决定一个人无意注意的方向。  引起无意注意的主观原因主要表现为:1.人对事物的需要、兴趣和态度  凡是能满足人的需要(不论是机体的、物质的需要或者是精神的、文化的需要)的事物,就容易成为无意注意的对象。  直接兴趣是无意注意的重要原因。直接兴趣通常又分两种:  (1)专业的兴趣:热爱自己工作的人,他对有关工作的一切事物都觉得有兴趣,都能引起注意。  (2)一般的兴趣:凡与一个人已有知识有联系的事物以及能增进一个人新知识的事物,容易引起人们的兴趣和注意。人的需要和兴趣,影响着人对事物的态度。对事物抱有漠不关心的态度,不容易引起无意注意;对事物抱有积极的、特别富有感情的态度,则容易引起无意注意。2.人当时的情绪和精神状态  人当时的情绪状态,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无意注意,如果一个人当时心胸开朗,心情愉快,平时不大容易引起注意的事物,这时也很容易引起他的注意。如果一个人心胸抑郁,心情不愉快,平常容易引起注意的事物,这时也不易引起他的注意。  人当时的精神状态也对无意注意有重大影响,人在过度疲劳情况下,常常不能觉察到那些在精神饱满时很容易引起注意的事物,人在精神饱满时,最容易对新鲜事物发生注意,同时注意也容易集中和持久。二、有意注意  有预定目的,在必要时还需作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叫有意注意。  有意注意是一种主动地服从于一定的活动任务的注意,它受人的意识的自觉调节和支配。例如,当我们开始学习一门新课时,虽然在学习上会遇到不少困难和不感兴趣的内容,但由于明确了学习这门课的目的性,在学习时仍能聚精会神地听课,专心致志地阅读教材和参考书,这种注意就叫有意注意。  在心理学文献中把有意注意称为积极注意或意志注意,因为有意注意有时需要个人的意志努力。  有意注意是在人类社会实践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劳动本身是一种复杂持久的工作,不管人怎样爱好它,其中总有一些使人不感兴趣而又非做不可的作业,必然有困难和单调的因素,这就要求人们把自己的注意有意识地集中并保持在作业上,就在这种实践活动中发展了有意注意的能力。马克思说:“除了从事劳动的那些器官紧张之外,在整个劳动时间内还需要有作为注意力表现出来的有目的的意志,而且,劳动的内容及其方式和方法越是不能吸引劳动者,……就越需要这种意志。”①有意注意又是人们完成实践活动的必要条件。  有意注意是人所特有的一种心理现象,它是在词成为心理活动的组成因素的时候产生的,人能够通过词来按照一定的任务确定自己的活动,注意于一定的对象,这时人的心理活动的指向和集中,即使在当前没有具体事物存在的情况下,也能借助于词而实现。  引起和保持有意注意的主要条件如下:(一)加深对目的任务的理解,培养间接兴趣  有意注意是有预定目的的注意,所以对于目的任务的重大意  义理解得越清楚、越深刻,完成任务的愿望愈强烈,那么,与完成任务有关的一切事物就越能引起和保持有意注意。  间接兴趣对于保持有意注意具有很大作用。间接兴趣是指对活动本身和活动的最近结果可能没有兴趣,但对活动的最后结果却有很大兴趣。这种与活动的最后结果相联系的兴趣叫做间接兴趣。间接兴趣,几乎存在于人们自觉进行的每一种工作中。间接兴趣越稳定,就越能对活动的对象产生有意注意。例如,开始学习外语时,对记单词、学语法感到单调和枯燥,但想到学好外语有助于学习国外的先进科学技术,加速实现现代化,就能克服困难,专心致志地学习外语。(二)合理地组织活动  在明确目的的前提下,合理地组织活动,也有助于集中有意注意。  1.提出一定的自我要求,常常会加强有意注意,特别是在要求加强注意的“紧要”关头,向自己提出“必须注意”的要求,这种及时提醒,可以起集中注意的作用。  2.提出问题有利于加强有意注意,为了回答问题,人们就必须注意有关事物。在教学中向学生提问,不仅可以检查学生的成绩,发展思维,而且对保持注意也有重大意义。  教师向学生提问,要向全班提(先出题,后指名),并且告诉学生,回答后要其他学生进行补充,这样就会引起全班同学自始至终的注意。  3.把智力活动与实际行动结合起来,在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的活动多些,这样比让学生被动地听课容易集中注意。有时可进行朗读,或让学生用笔尖指着地图移动,或三、四个人议论,或开展竞赛,或做些实验等都有助于引起和保持学生的注意。(三)用坚强的意志与干扰作斗争  有意注意不仅在没有干扰的情况下是可能的,即使在有干扰情况下也是可能的,这些干扰可能是外界的刺激物,也可能是机体的某些状态(如疾病、疲倦等),也可能是一些无关的思想和情绪。为了保持注意除了要采取一定的措施排除干扰外,还要以坚强的意志和干扰作斗争,这样既能锻炼意志又能培养有意注意。李政道小时候常常到茶馆里去读书,养成习惯后,即使在喧嚣的环境里也能读书。  人一般是在安静的环境里容易集中有意注意。在吵闹的环境里学习,容易疲劳,消耗精力大,学习的效果也差。因此尽可能创设安静的学习环境,避免干扰。但是某些微弱的附加刺激不仅不会干扰人们的有意注意,而且会加强有意注意。如学习时听听轻音乐,室内的钟表声有时都会加强注意。俄国生理学家谢切诺夫(И.M.Сеченов)说过:“绝对的,‘死气沉沉的’寂静并不能提高,而且能降低智力工作的效果。”实验表明:人处于绝对的安静环境中不能有效地工作,会逐渐地进入睡眠状态。三、有意后注意  事前有预定的目的,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叫做有意后注意。苏联心理学家多布雷宁(Н.Ф.Добрынйн)等认为,除了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这两种基本的注意形态外,还应该分出极其重要的第三种注意形态——有意后注意。  有意后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于个人认为有意义、有价值的对象的指向和集中。在一定条件下有意注意转化为有意后注意。例如,我们开始从事一种生疏的、不感兴趣的工作,往往需要通过一定的意志努力才能把自己的注意保持在这项工作上。但是,经过一段时间工作之后,对这项工作熟悉了,对工作本身也发生了兴趣,就可以不需要意志努力而继续保持注意,这时,有意注意就转化为有意后注意。  有意后注意不同于无意注意,因为这种注意仍然有自觉的目的;有意后注意也不同于有意注意,因为这种注意不需要用意志努力来维持。  研究表明:有意后注意是一种高级类型的注意,它具有高度稳定性,是人类从事创造性活动的必要条件。  在实践活动中,无意注意、有意注意和有意后注意紧密联系、协同作用。无意注意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为有意注意。例如,一个人偶然为某种活动吸引而去从事这种活动,后来通过活动认识到它的重大意义,就自觉地、有目的地去从事这种活动,并在困难时仍保持对活动的注意,这时无意注意就转化为有意注意。有意注意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为有意后注意。第三节注意的特征一、注意的广度  注意的广度也叫注意的范围,是指在同一时间内能清楚地把握对象的数量。  哈密顿(Hamilton)最先做了示范实验,他在地上撒了一把石弹子,发现很不容易立刻看到六个以上,或者最多不过看到七个石弹子,但是如果把石弹子两个、三个或者五个一堆,能掌握的堆数和单个的数目一样多,因为人会把一堆看作一个单位。  实验证明,在1/10秒时间内,成人一般能注意到8个左右的黑色圆点(图4—1)或4~6个没有联系的外文字母,实验是用速示器进行的,在1/10秒时间内眼球来不及转动,因此被试者对刺激物的知觉几乎是同时的,注意的广度即知觉的范围。  影响注意广度的因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知觉对象的特点  知觉对象的特点影响人的注意广度,由于知觉对象的特点不同,注意的范围会有很大的变化。研究表明:知觉的对象越集中,排列得越有规律,越能成为相互联系的整体,注意的范围也就越大。例如,颜色相同的字母要比颜色不同的字母的注意范围要大些;对排列成一行的字母要比分散在各个角落上的字母的注意数目要多些;对大小相同的字母感知的数量,要比对大小不同的字母感知的数量要大得多;对组成词的字母所注意的范围,要比对孤立的字母所能注意的范围大得多。(二)个人的活动任务和知识经验  同样的知觉对象,由于个人的活动任务和知识经验不同,注意的范围也就不一样。如果活动的任务多,注意范围就小;活动的任务少,注意范围就大。例如,只要注意外文字母多少,注意范围就大,如果还要求看出字母书写上的错误,注意范围就小。知识经验丰富,注意范围就大;知识经验贫乏,注意范围就小。文化水平高的人,阅读书本时,他对字的注意范围比刚学文化的人要大得多。  把握在时间上连续出现的刺激物的数量,是注意广度的另一种形式。  在现代化生产中,要求人们把握高速度连续呈现的刺激物,这就涉及到注意在时间上的广度问题。塔伯曼(R.E.Taubman)等人研究了连续闪光刺激和连续声音刺激的注意广度,呈现1个到10个短促的音或闪光,每次呈现的刺激数量不等,呈现频率也不相同,然后要求被试说出看到或听到的数目。实验表明:在一般情况下,刺激数量越多,呈现速度越快,判断的错误越多,而且越趋向于低估,这种倾向对于视觉刺激来说更为明显(表4—2)。表4—2 对连续刺激物的注意广度  注意在时间上的广度也受知觉对象的特点和主体状态的影响。  扩大注意的范围,可以提高学习和工作效率。在学习过程中,“一目十行”就能够在同样的时间内输入更多的信息。排字工人,打字员、电报员、驾驶员等都需要较大的注意范围。二、注意的稳定性  注意的稳定性是指在同一对象或同一活动上注意所能持续的时间。这是注意在时间上的特征。注意稳定性的标志是活动在某一段时间内的高效率。  注意的稳定性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注意稳定性是指注意保持在同一对象上的时间。  人在感知某种事物时,注意很难长时间地保持固定不变。例一只表,离开被试耳朵一定距离,使他刚能隐约地听到表的嘀嗒声音,被试会一时听到表的声音,一时又听不到,或者感到表的声音一时强,一时弱,注意的这种周期性的变化,称为注意的起伏。  在知觉“双关图”时,可以明显地觉察到注意的起伏。我们注视图4—2时,可以看到,时而小的方形凸起(位于大方形之前),时而陷下(大方形凸到前面),在不长的时间内两个方形的相互位置跳跃式地变更着,这个实验把注意的起伏模式化了。但只要把它想象为一个有实物意义的图形,例如,一个台座(这时好像顶端向着我们)或一个空房间(这好象顶端背着我们),这样,有助于把注意保持在一个方向上。  知觉图4—3时,可以知觉为六个立方体(上行一个、中行二个、下行三个),又可知觉为七个立方体(上行二个,中行三个,下行二个)。  注意起伏的一个周期,包括一个正时相和一个负时相,正时相表现为感受性提高,负时相表现为感受性降低。起伏的速度,在人与人之间,同一个人在不同情况下都有很大的差异,一般每一次起伏周期平均约8~10秒。  一般认为注意的起伏与感觉器官的适应有关;现代神经生理学提出新的假设,把注意的起伏和有机体一系列的机能变化联系起来,如动脉血压、呼吸等的节律性以及一定类型的神经元节律性的机能作用。  广义的注意稳定性是指注意保持在同一活动上的时间。广义的注意稳定性并不意味着注意总是指向于同一对象,注意的对象或行动有所变化,但人对整个活动保持注意,即活动的总方向始终不变。例如,学生写文章时,可能要看参考书,要写字或演算,接触的事物,从事的具体活动经常在变,但都是服从于写文章这一项总任务,因而他们的注意是稳定的。  广义的注意稳定性与主体状态和对象特点有关。人对所从事的活动的意义理解得深刻,抱积极态度,对活动有浓厚兴趣,注意容易稳定。身体健康、精力充沛时,注意容易保持稳定。人在失眠、疲劳或生病时,注意不易稳定。  在主体积极性相等的情况下,内容丰富的对象(如风景画)比内容单调的对象(如铅笔尖),活动的对象(如电影)比静止的对象(如风景画),更容易使人保持较长时间的注意。在一定范围内,注意的稳定性程度提高是随注意对象的复杂性的增加而提高。对新生儿的研究表明,他们对人脸和复杂图形的注视时间最长。但是,如果注意对象过于复杂,可能迅速出现疲劳和注意集中的减弱。格林堡(D.J.Greenberg)等人的研究表明:各个年龄阶段各有一个与其发育阶段相适应的输入信息和处理信息的最适宜水平。格林堡等把方格、线条、圆点三种图形每种由简到繁分为三级(图4—4),测定表明,出生后六周的乳儿对中等复杂刺激凝视较久,第十一周的乳儿对更复杂的刺激凝视较久。  同注意稳定相反的状态是注意的分散,即分心。注意的分散是由无关刺激的干扰或由单调刺激的长期作用所引起。无关刺激对注意的干扰作用,决定于这些刺激的特点及其与注意对象的关系。实验证明:与注意对象相类似的刺激,比不相类以的刺激干扰作用大;同样的无关刺激,对于知觉影响小,对于思维影响大;在知觉过程中,视知觉受无关刺激影响小,听知觉受无关刺激影响大。使人发生兴趣的或强烈地影响情绪的刺激,也会引起注意的分散。但是,并非任何附加刺激都会引起注意分散。在没有外界任何附加刺激时,保持注意也是困难的。因为缺乏外界刺激,大脑皮层兴奋性降低,注意也就难以保持。所以有时微弱的附加刺激不仅不会减弱注意,反而会加强注意。  和注意分散作斗争时,对分散注意的刺激物抱的态度具有重要意义。当我们专心致志地在教室里看书时,室外传来音乐声,这种声音干扰我们集中注意,同时引起我们烦恼甚至愤怒。这种烦恼与愤怒比音乐声更能分散我们的注意。因此,为了保持注意的稳定性,除了设法除去外来的干扰,还应该对无关刺激的干扰保持平静态度。  各种工作都要求具有注意的稳定性。特别是在现代化生产中,要求工人根据仪表和信号的显示来调整动作,以保证机器的正常运转,这就需要有高度稳定的注意。在这种工作中,即使短时间的注意分散,也会严重地影响工作质量,甚至造成事故。三、注意的分配  注意的分配是指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指向于不同的对象。  实践证明,注意的分配是可能的,而且在实际生活中处处要求人们的注意能很好地分配。例如,教师需要一边讲课,一边板书,一边观察学生听讲的情况;学生需要一边听课,一边记笔记等等。  实验证明,在听故事的同时进行加法运算是可能的。检查方法是在实验后要求被试复述故事的细节。另外进行控制实验,即单听故事和单独进行加法运算,与复合活动的实验结果作比较,一位被试的结果如下:  (A)单一活动:正确完成加法运算的数目52。  (B)复合活动:正确完成加法运算的数目43(相当于单一活动正确完成运算的83%)。  (C)单一活动:正确复述故事项目的数目31。  (D)复合活动:正确复述故事项目的数目10(相当于单一活动正确复述项目数的32%)。  在不同种类的刺激物严格地同时发生作用,需要两个感官去感受时,要适当分配注意是相当困难的。在这种情况下,通常是首先只能感知到一个刺激物,经过一个短时间之后,才能怂知到第二个刺激物。在复合器(图4—5)的实验中,仪器上有一根指针在刻有一百刻度的度盘上迅速地转动着,指针经过一定度数的时候,就会响起铃声。被试的任务是在铃响的时候,说出指针所指的度数。实验表明,被试通常不能说出铃响时的准确度数,而所说出的却是铃响之前或之后的度数,这就表明他的注意先是指向于一个刺激物(铃声或指针的位置),而在稍迟一些时间,才指向另一个刺激物。  注意的分配是有条件的。首先,同时并进的两种活动,其中必须有一种是熟练的,这是注意分配的重要条件。人们对熟练的活动不需更多的注意,而把注意中心集中在比较生疏的活动上。如学生上课边听、边记,因为对写字已经熟练了,把注意中心集中在听课上。其次、同时进行几种活动之间的关系也很重要。如果它们之间毫无联系,则同时进行这些活动是很困难的;但如果在它们之间已经形成了某种反应系统,则同时进行这些活动就比较容易。  任何复杂的工作都要求人们的注意分配,注意分配的能力主要是在实践活动中锻炼出来的。注意分配对于工人、飞行员、驾驶员、教师和乐队指挥等工作都十分需要,如果不善于分配注意,工作就不能做好,甚至造成事故。四、注意的转移  注意的转移是根据新的任务,主动地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上。例如,第一节课听语文,第二节课听数学)根据新的任务,注意从一门课转移到另一门课,这就是注意的转移。  一般地说,注意转移的快慢和难易取决于原来注意的紧张程度,以及引起注意转移的新事物新活动)的性质,原来的注意紧张程度愈高,新的事物或新的活动越不符合人的需要和兴趣,转移注意也就越困难、越缓谩。相反,注意的转移就比较容易和迅速。注意转移有许多指标:

上一章 下一章
目录
打赏
夜间
日间
设置
9
正序
倒序
心理学
心理学-2
心理学-3
心理学-4
心理学-5
心理学-6
心理学-7
心理学-8
心理学-9
需支付:0 金币
开通VIP小说免费看
金币购买
您的金币 0

分享给朋友

心理学
心理学
获月票 0
  • x 1
  • x 2
  • x 3
  • x 4
  • x 5
  • x 6
  • 爱心猫粮
    1金币
  • 南瓜喵
    10金币
  • 喵喵玩具
    50金币
  • 喵喵毛线
    88金币
  • 喵喵项圈
    100金币
  • 喵喵手纸
    200金币
  • 喵喵跑车
    520金币
  • 喵喵别墅
    1314金币
网站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