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慢Ⅱ

创业者言(1)创业者言--兼序《自慢Ⅱ:以身相殉》在我出版生涯的中期,我曾经说过:“我宁愿一年写12本书,也不愿意办一本杂志。”这句话并不是故作惊人之语,而是有真实的人生体会。在此之前,我担任过一家畅销周刊的总编辑,我对“周刊”(或任何定期出版的刊物)伴随而来的“作息”,有一种刻骨铭心的感受。周刊是一种快节奏的编辑工作,我们的作息大体上是环绕着每周出刊的“周期”进行的,生活如此,思考也是如此。后来我脱离周刊之后,惊觉工作周期对人生的影响,心生恐惧,因此有了上述的惊人之语。除了说过不办杂志之外,我也说过自己“不创业”,还半开玩笑地说:“做老板最大的麻烦是不能辞职。”我说的玩笑话其实也是肺腑之言,如果我们自认自己是有本事的人,不怕失业,工作如果不合,自然可以挂冠而去。但创业者是“自作孽,不可活”,没有拂袖而去的潇洒可用了。但上面言之凿凿的两句话,在1996年都食言了,那年2月,我参与了一个事业的创办,而那个事业是一本杂志。熟悉后来故事的人都知道,我指的这本杂志就是《PC home》(《计算机家庭》),而我也因为这一次的创业,引发了后来一连串的创业,也经历了一场像“三温暖”(“三温暖”,指桑拿,一种利用蒸汽排汗的沐浴方式,起源于芬兰。传统的芬兰桑拿,房中靠墙建有三阶木榻,每阶的温度都不一样,适合不同体质的人。--编者注)般,点滴在心头的人生体验。而促成我这个人生重大转变的,就是本书的作者何飞鹏。全世界都错了,才值得创业1995年,我已经“快乐地”失业在家有一阵子了。我颇享受自己的失业生活,一方面我有较多的时间去学习我很想学习的东西,在那次辞职后的生活里,我有机会去学意大利菜、日语以及游泳,都是我想了很久却找不到时间的项目;另一方面,我也不愁吃穿日用,因为我手头上还能接到一些出版同业的案子,供我不求奢华的生活是够用了。可是有一天,门铃响了,开门一看,老友何飞鹏站在门口(他那一边的故事,请参看本书第一部分第三章)。他要来商量、讨论出版一本“家用计算机”杂志的可行性。我在离开原来的出版职位时,最后一件差事正好是争取比尔?盖茨的新书《未来之路》(The Road Ahead)的版权,我因此读了一点书,知晓计算机即将带来巨变,内心有一些冲击与想象。一如往常,我对提出题目的朋友总是大放厥词,言无不尽,我对何飞鹏说:“现在,办这样一本杂志,只会错在太早,不会错在太迟。”受了我的激励,这位人称“永远的何社长”、我朋友当中真正“行动派”的何飞鹏,走出我的家门,不到一周就募足了资金。我虽然在一旁敲边鼓,但并不知道“大祸临头”,不知道这件工作最后会落到我的头上,成为我自食其言的起点。回想起来,刺激我跳下来参与工作的不只是何飞鹏的“精心陷害”,而是源于一种“全世界都错了”的VISION。正当我、何飞鹏,以及后来的李宏麟,讨论着这项工作的意义与可能性时,我们脑海中逐渐形成了一种“想象景观”;而当我们出外讨教、咨询时,得到的意见和看法未必一致;但想象景观已经成形,我们多么希望能够付诸实现,这就是创业的动机了。创业者言(2)到今天我还持同样的看法,你一定要强烈地觉得“全世界都错了”,才值得去创业。创业,是因为你有一个想法,渴望得到验证。你不能只因为追求财富或追求成就去创业,那些力量都不够,不足以让你渡过一切艰难险阻。而这也几乎就和何飞鹏在书中提到的“以身相殉律”,完全一致。创业是一点到全面的历程创业的起点只是一种“起心动念”,但踏进创业世界就是“一点到全面”的历程了。很少人是准备好所有的本事才开始创业的,事实上,创业所需要的“技能组合”(skill set)颇为复杂,你当然要熟知某种知识领域,譬如办杂志的人总要熟悉杂志;你还需要经营企业的某些基本功,譬如领导呀,管理呀,财务呀,少了一项都有可能成为某种罩门。你可能是因为“一点”而进入创业之门,但终极的你必须把自己变成“全面”的通才管理者,为的也是较好的企业发展机会。也就是说,创业要我们从“会一件事到会所有的事”。创业一开始是一种“见解”,但之后就是试炼、坚忍、坚持了。创业,有时候顺利,有时候不是。或者一开始顺利,然后就遇见急流,甚至我们还可以哲学一点地说:“成功,只是通往下一个失败的过程。”你一定和某种挫折、失败,或者痛苦折磨为伍;但你有进无退,你必须持续努力,即所谓“built to last”,事业的生命甚至应该超过你,当你离开了,事业还持续。创业以后的我,生命轨迹当然是不同了,我也说不出是幸运,还是应该悔恨。但创业之后,事业本身风云诡谲,我的确是大开了眼界,经历了人生不曾预见的波澜壮阔,我是不该抱怨的。但如果我能够给后来的创业者提供一点意见,我会说:“创业要趁早。”因为事业本身有很多转折,有时候要有足够的时间才看得到。我也会说:“要选择值得做的事。”最后我想提醒你:“要大胆勇敢,也要戒慎恐惧。”最后最后,如果你不想创业,不要认识何飞鹏;如果你想要躲避创业的风险,千万不要打开这本书。--PChome Online(网络家庭)董事长詹宏志詹宏志1956年出生,台湾南投人,台湾大学经济系毕业。PChome Online网络家庭国际信息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也是计算机家庭出版集团和城邦出版集团创办人之一。拥有超过30年媒体工作经验,曾策划或编辑超过千种书刊,创办《计算机家庭》、《数字时代》等超过40种杂志。詹宏志是台湾着名作家、评论家、电影人与出版人,并以其创意和对文化及网络趋势与社会经济问题的精辟见解而备受尊重,出版了《两种文学心灵》、《趋势索隐》、《创意人》、《阅读的反叛》等多部着作,策划和监制了《悲情城市》、《戏梦人生》、《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等电影。自序1人生快意走一回--我为什么永远都在创业?这一生,我不是正在创业,就是在准备创业中。这一生,我从未拥有过很多钱,但钱总是在山穷水尽之际出现,在心灵中,我没有缺过钱。这一生,我没有伟大的功业,但我没有看过任何人的脸色,我说我想说的话,做我想做的事。这一生,我没能改变世界,但世界总是按照我所想象的方向,缓缓前进。这一生,按世俗的眼光,我没有令人羡慕的成就,但我照自己的意思,快意潇洒地过日子,我哭过、苦过、乐过,我活出我自己,我用最平凡的方式,活出我自认为不平凡的一生。这一切,都是因为我选择做我自己人生的庄家,我不愿变成别人的附属,我宁可自己变,也不愿被别人改变。这一切,都是因为我选择创业,选择用我自己的意思,营造我想要的环境,创业让我的人生快意走一回。这就是规则,你可以创业,创业代表你准备在世界上营造你自己的王国,营造你自己的律法,营造你自己想要的一生。这就是我一辈子持续不断创业的原因。过程的趣味重于结果的已知虽然大部分的时间我都在帮别人打工,帮老板做事,但我知道,一旦我准备好,一旦我看到机会,我就会拔剑而起,走我自己的路,用创业营造我想要的未来。我不确定创业一定会成功,但我很确定我不想要从开始就知道结局的人生,领一份固定的薪水,安稳地过一辈子,我不要这种平淡无趣的人生。而创业充满未知,就算失败也是一种有趣的未知,我宁愿用有限的生命,探索变化莫测的未知,用每一分、每一秒的未知,来丰富我的一生。这是一种选择,没有对错,只要你和我一样,重视的是过程的趣味,而不是结果的已知,创业就是你的最佳选择。我也不想在金钱的限制下过一生:我不想只在杂志上欣赏人间美味,我也不想只在电视上环游世界,我更不想遇到自己喜欢的事物,却因囊中羞涩而只能摇头叹息,创业就是让金钱向你臣服的方法。当然创业也未必成功,你也未必能彻底驯服金钱,但我不想这一生连驯服金钱的勇气都没有,好歹也要试一下。我讨厌老板,我更讨厌其貌不扬、言语乏味、才德不足的老板,只因为他曾经放手赌了一把,从此变成你要虚与委蛇的老板,如果这样的人都可以当老板,那你为什么不自己试一下?我喜欢自由,我想用自己的方式过生活,但偏偏按照社会规则,金钱是计算自由的单位,缺少金钱就少了自由,我不能容忍失去自由,所以我选择创业。不创业不代表零风险虽然我也讨厌风险,我更知道创业充满风险,但问题是不创业就没有风险吗?21世纪的规则是你安安分分地打工一辈子,临老时被最赚钱、最安稳的公司裁员,然后一生的保守谨慎,全数归零;或者是一生的积蓄存在最安全的银行,但银行倒闭。现在我很庆幸,我没有逃避风险、选择安定,当现在全世界处于不安定时,我用自己的方式冒险,没有让别人来决定我的一生。最后,我想说,我创业始终没有成功,因为离郭台铭、王永庆的境界我还远得很,但这一生,我拥有自由;我,人生快意走一回。自序2百年一遇,英雄良机有人说,2008年是百年一遇的经济危机,有甚于1929年,所有的人都愁云惨雾,惶惶不可终日。我倒有不同的看法,这是百年一遇的英雄良机,是创造英雄的绝佳舞台,真正的英雄会在这一波乘势而起,如果这时候你看到的是机会,那你有可能成为真正的创业家、真正的新英雄。有一个最好的案例:香港首富李嘉诚在20世纪70年代时,掌握了英资撤港的机会,以小股东之姿,吞下和记黄埔大鲸鱼,成就了香港首富的地位,这就是在危机中英雄出头的最佳故事。当年的李嘉诚只有一家规模不大的小建设公司--长江实业,在香港风雨飘摇之时,李嘉诚也一度悲观,考虑撤出香港。但眼见英资要么迁册(总部移出香港),要么撤资,香港空出了舞台。最后李嘉诚决定反其道而行,加码投资香港,从汇丰银行手中买下和记黄埔的股票,进而取得和黄的经营权。当时和黄的规模数倍于李嘉诚所拥有的长江实业,被称为小虾米吞下大鲸鱼的案例。不过李嘉诚发挥了英雄本色,他把和黄资产活化,并用高效率的管理,让大鲸鱼像海豚一样跳舞。后来的20年,和黄倍数成长,再加上整个集团的整合综效,李嘉诚跻身世界富豪,而和黄一役就是英雄出头的关键。在香港###中,李嘉诚看到机会,在百年一遇的危机中,成就了英雄事业。危机年代等待新创业英雄在危机中才拥有最大的机会,要不是金融海啸,你会看到AIG(美国国际集团)、花旗银行倒下吗?而他们不出事,小金融家有什么机会?要不是金融海啸引起经济萧条,你能想象通用、福特会倒下吗?他们不倒下,小汽车厂有何机会出头?所以这时候,拥有资源及筹码的人,应该看到千载难逢的良机,而不是和大家一样悲观、彷徨、保守!什么人是拥有资源和筹码的人?其一是过去认真努力经营,而跻身二线的公司,且手上拥有现金、资产殷实、未被金融风暴波及。这时候该放手一搏,也是你一举成为龙头老大的机会。另一个拥有资源和筹码的人,是手中一无所有的人。你反正一无所有,而这时候的人类社会系统崩坏、秩序解体、规则重写。当所有的行业都大风吹时,正是进场抢位的最佳时候,也是创业者的最佳机会。所有的人都在等待新创业英雄,重塑企业新规则。不要人云亦云地说悲剧、说保守、说保留现金,说20年后才会复苏!仔细检视一下:你是不是那个被领先企业压得喘不过气来的二线经营者,但手上累积了筹码,而且受伤不重?或者你是那个一直想创业但不敢下手的人,记住,这是百年一遇的英雄良机,这个世界正等待你重建规则、重建秩序!创业家是救世主当全世界都陷在愁云惨雾中,什么可以让世界重现曙光?现在人类遭遇的困境,是制度及系统解体的危机,过去几世纪以来,人类建立的资本主义经济世界,被华尔街贪婪、罪恶的投机银行家,用虚拟、复杂、不负责任的泡沫金融商品彻底摧毁。当我们想拯救残破的经济体系时,发觉所有传统的工具都不够用,这才惊觉我们几乎一无所有,只剩残破的废墟!这时候我们不能再指望原来体系内的人,因为他们习惯于既成的系统、传统的规划,在舒适圈中舒服惯了的人怎能启动改革?这时候我们需要的是对现况不满的破坏性创业家,他们对现存体系不满,他们想改变,他们没有包袱,他们对未知充满兴趣,他们愿意用生命赌明天,可是他们现在可能一无所有,有的只是对未来的向往。这就是我们现在面临的危难,资源在既有经济体系内的人手上,可是他们保守畏惧,不想改变,而值得期待的人,却需从零开始,一无所有!这不公平吗?不!世界的改变都是如此,每一个时代的人类,都是由一无所有的创业家启动改革。空手对抗武力强大的敌人,一直就是创业家的宿命。反而这是创业家的最好时机,因为所有的人都在废墟上暂时停止呼吸,等待救援、等待改变,创业家的任何行动都会变成令人瞩目的焦点,有机会最快得到掌声,在经济活力的空窗期,就算很小的作为,都会被放大看待。所以这是千载难逢的创业良机,而创业家就是经济废墟上的救世主。而谁会是成为救世主的创业家呢?新创事业启动人生冒险之旅的,当然是创业家,但如果在工作上启动创新作为,具有创业家精神的工作者,也会是救世主创业家。只是工作者救的是自己所服务的公司,救的是自己的工作机会,救的是濒临裁员的同事,每个人这时候都有机会扮演救世主创业家。不满和愤怒,是创业家的动力来源;改变和行动则是创业家的行为准则;观望和害怕是创业家的杀手;勇往直前和奋力一搏,则是创业家的心理特质。认清世界的现况:舒适圈已被摧毁,停在原地只会每况愈下,步向安乐死,我们要倒数计时,等待死亡吗?当然不,我们反而该感谢摧毁经济体系的华尔街投机家,他们让我们一无所有,让这个世界必须重新来过,让所有的人必须重拾创业家精神,回到蛮荒之地,重塑新规则。在这个时候,如果你的男(女)朋友,告诉你要创业,请不要告诉他,你希望安定;如果你的小孩,告诉你要创业,请不要告诉他,父母要靠他照顾;如果你的先生(太太)要创业,请不要告诉他,你们的孩子还小;如果你是老师,学生请教你创业,请不要告诉他,创业有多危险……因为创业家是这个世界的救世主,个人的创业可能会失败,但启动的创业风潮,会让世界重现曙光,会让人类重回安定,创业家为人类的文明,赌上了自己!天真的创业游戏(1)我一辈子都迷恋创业,却不知道原因何在,一直到2007年母亲离我而去,为了制作一本母亲的纪念集,仔细回顾了妈妈与我的点点滴滴,也兼及了那几乎完全没有印象的父亲,我才赫然惊觉,原来父亲和我一样,一辈子都在冒险,都在玩创业游戏,我身上流着的是父亲创业的血液,我的创业基因其来有自。源于父亲的创业基因父亲在我6岁时就离我而去,所以我对父亲完全没有具体的印象。对父亲的一生,只有许多偶然留下的片段,完全连不起清楚的全貌,但在这些片段中,我已经可以确定父亲一生充满了比我还疯狂的创业冒险,以及令人惊叹的曲折起落,在他一生的最后,更用令人窒息的方式结束,留给我们无限的哀伤与叹息。(创业陷阱:创业者需要具备特殊的创业性格,冒险、好奇、坚毅、挑战,都是创业性格的特征。不具备创业性格的创业者,要透过学习培养创业性格,创业前请先自我探索,确认自己的人格特质。)从小妈妈就告诉我(在父亲走了之后,她独力辛苦地抚养我们8个兄弟姐妹),这世界很公平,上半生她过了最奢华的少奶奶生活,现在辛苦求活是应该的。南京城内的流金岁月妈妈口中的少奶奶生活,因为父亲的生意风生水起。在那个年代,我家就有奔驰汽车、佣人无数,在南京,来自台湾的何二老板(父亲是老三,为何被称为二老板,我没来得及问妈妈)豪迈大方,乐善好施,是南京城最知名的商人之一。那是在八年抗战期间。我父母都是地道的台湾人,当时在日本人的统治之下。当日本人占据南京之后,父亲就远渡海峡到大陆做生意,那时有许多台湾人都做了类似的事,所以南京成了许多台湾商人的梦想之地。父亲做什么生意,我没来得及向妈妈问清楚,仅记得些许的片段:妈妈说当时父亲做的是民生必需品的生意,南京附近的溧水县全县的柴米油盐等日常必需品,全数由我父亲供应,那是战时,战时的垄断生意可能比一般的生意相对容易些。总之,父亲在南京赚了许多钱,而母亲在第二年也赶到南京与父亲会合,在年轻、潇洒、多金的父亲身边,就近监督看来是必要的,而那8年,可能也是父母亲一辈子最风光、最快乐的8年。我的3个姐姐都是在南京出生,我虽无缘跟上,但从小家中留下来的各种物品、照片,点点滴滴都见证了当年父母的流金岁月。家中抽屉里多的是“中中交农”(中央银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农民银行)四大银行的旧钞券,那是物价飞涨的年代,家中有许多百万元的钞券,至于龙银等旧币,家中更是不计其数。家中还有一块犀牛角,小时候有一个拳头大,那是发高烧时的退烧圣品,用个陶钵和水磨成乳白色的犀牛角水,是我感冒时常用的药方。这块犀牛角及陶钵在天母全村中流传,妈妈从不吝惜这贵重药品,“救人是好事”,当我长大时,这犀牛角已经用剩到不能用的肥皂大小。从小我对南京的风景名胜牢记在心,因为家中有无数的照片为证,中山陵、明孝陵、玄武湖、莫愁湖、雨花台等,大姐、二姐、爸爸和妈妈都出现在照片中,我们一直羡慕大姐曾游遍了南京这历史名城的所有景点。几年前,为了寻根,我们全家组了一个旅游团到南京,除了走遍南京的景点外,更重要的是到“游府西街”--当年父母住的地方去看一看,只是游府西街已变成南京的闹市区,商店林立,大姐也完全无法回溯儿时的情景。天真的创业游戏(2)父母亲的富豪时光随抗战而结束,国民政府接收南京,秩序大乱,父母亲仓皇逃回台湾,所有的财产都留在南京,未能及时带回。一连串创业冒险的开始爸妈逃回台湾的故事和电视剧一样精彩。当时爸妈要从下关码头坐船回台,一切财产行李都已打包妥当,前一天晚上,南京的乞丐头子(黑帮组织)到家中来报信:“二老板,全南京的人都知道你明天要回台湾,从你家出门到下关码头,起码有5票人要抢你,你的家丁们保护不了你,你最好不要与车队同行,以免危险。”由于有他的警告,爸妈与3位姐姐才能够活着回台湾。黑帮头子为何会通风报信?妈妈说:“爸爸为人仗义,对南京下层人非常照顾,所以他们非常感念父亲。”爸妈在半夜3点带着3个姐姐,先行离家潜赴下关码头,而车队在早晨才上路,在码头,爸妈没等到行李,只等到车队被抢,家丁们死的死、伤的伤的消息。父亲在南京的创业冒险,用最令人惊叹的剧情结束,也开启了父亲回台湾之后的一连串创业冒险。回台后,父亲用先前寄回台湾的一些钱,不断地想再创南京的风光,爸爸先在台北市后车站太原路上开五金行,半夜回家,父亲会先到圆环买煮好的鱼翅给妈妈和姐姐分享,至今大姐对父亲的鱼翅仍充满怀念,在这段刚回台的生活里,我家还有富豪的影子。后来父亲还做了货运行及出租车的生意,这在当时的台湾都算开风气之先。父亲仍忘不了回大陆做生意,因此包下老家天母(天母产桶柑)整山的橘子园,雇人采收、包装,再运到南京、上海销售。回台后的短短几年,父亲尝试了无数生意,但也赔光了所有积蓄,当时百业不兴的台湾,父亲的生意眼光无用武之地,我们何家风光的日子从此不再。(创业陷阱:创业不能与环境为敌,当外界环境不佳时,要能忍耐、要能保守,不可在环境不佳时,勉强启动生意,父亲急着复制南京的经验,在当时的台湾是行不通的。)接下来,父亲的生命以令人窒息的情节收场。父亲的最后时光,变成公交车司机,用上了他在最风光时学会的开车技能,为了抚养8个小孩,他夜晚还在天母的外侨小区兼职守卫。当时的天母外侨众多,为了维护安全,外侨小区警卫森严,父亲白天开车夜晚还要熬夜。有一天晚上,父亲守卫的外侨小区发生窃案,这在当时的天母是件极为严重的事,因为政府对于外侨的安全极为重视,警察被要求限期破案,不幸的是,窃案发生当晚正好是父亲值的班。天母的巡官找父亲问话,虽问不出名堂,但急着破案的巡官找来一只鞋子,说是在外侨小区的现场找到的,应该是作案的小偷所遗留,巡官要父亲试穿,又暗示说这鞋子是公交车驾驶员习惯穿着的式样。巡官的指涉不言而喻,爱惜羽毛的父亲一辈子没受过如此奇耻大辱,在隔天晚上,又轮到他守夜,就在外侨小区的一棵大树上,上吊自杀以明志。在当时的天母,这是惊动全村的事,村民们群情激愤,每个人都知道父亲热心、正直,虽境况落魄,绝不至于如此不堪,而父亲留下的绝笔书,也说明了他的愤怒与绝望!这件事差一点变成台湾人和外省人的纠纷,乡亲们解释成一个外省巡官欺负善良老实的台湾人,把人逼得自杀。天真的创业游戏(3)(创业陷阱:上天欺负可怜人,屋漏偏逢连夜雨,在处境艰难时,更要小心谨慎。创业失手时,所有的厄运可能连续降临,创业者要有心理准备,不可想不开。)最后警察道歉,平息了父亲的冤屈,但留下我们8个小孩,伴随母亲一起度过艰苦的成长岁月。父亲一生勇敢冒险,高潮迭起,这些故事都是在2007年母亲过世时,我们兄弟姐妹一点一滴拼凑起来的剧情,我终于知晓,原来我的创业精神来自父亲,我的身上流着父亲冒险的血液,而我也以父亲为荣。我这一生所有的努力,其实都只在“无愧于所出”,希望不要辱我父母一生的教诲。在我家的祖先牌位中,供着8个字:孝悌忠信,礼义廉耻。这是我家人一生的信仰,父亲用生命维护他的声名,我更用我一生的行为,维护何家的教养。何家的创业“家家酒”--合家欢青年商店我的创业冒险,从很年轻就开始,而且源于台湾社会的变迁。我在台湾政治大学念书的时候,台湾的“农复会”(台湾“农委会”的前身,负责台湾农业的推广)为了改善传统市场的脏乱,强化生鲜蔬菜、肉品的销售,提出了构建新渠道的计划,要在小区中推广建立小型超市,并结合了“青辅会”的力量,对有意创业的青年提供协助,这计划被称为“青年商店”,也是20世纪70年代初期,台湾市场掀起的第一次渠道革命。说是我创业,不如说是我家兄弟姐妹的一次集体创业行动。首先被这个机会吸引的应该是我的二姐和二姐夫,他们在家族聚会时提出创办“青年商店”的构想,很快获得大家的认可并立即展开行动。(创业陷阱:创业是重大的事,要深思熟虑而行动,绝对不可以冲动,尤其不应该是一群人集体的一时兴起,许多人一起投资一个案子,大家的情绪互相感染,每个人都以为别人已经彻底想透,也都以为别人可以负责,而事实是没有人想清楚,也没有人负责,创业的集体行为很可怕。)创业的方法也很简单,大家有力出力,有钱出钱,创业的几百万资金全是几个姐姐、姐夫凑起来的,开店的地点在大姐夫位于天母兰雅,靠近大叶高岛屋百货附近的公寓一楼,用了两个店面,而创业者是我,因为申请青年商店的条件要年轻与学历,所以我变成出名申请的创业者。印象中,青年商店像变魔术一样,很容易就开张了,我只参与了其中几项工作:向主管机关填写开设申请,参与采购冷藏柜、货架,协助店面规划进货,以及取了一个店名--“合家欢青年商店”。(创业陷阱:创业绝不可以迁就现实。尤其经营零售业,地点可能决定成败,当时青年商店的店址,是个没开发完成的社区,是不适合开店的。)创业前的充分评估冷藏柜和货架是青年商店最重要的生财设备,之前我完全不知道开设一家店要多少钱,一直到购买冷藏柜时,我才发觉如果要符合主管机关能销售生鲜蔬菜、肉品的要求,需要几台开放式的冷藏柜及冷冻柜,仅此一项竟然要大约200万元新台币,我才猛然觉醒,青年商店总投资金额竟然高达四五百万元新台币,那是一个我当时很难理解的天文数字。(创业陷阱:创业之前要有精准的财务试算,对所需的总资金要清楚预估,创业者要事先准备完成。我当时的状况,完全是个外行,对财务没概念,根本不该创业。)天真的创业游戏(4)我及姐夫们按着主管机关提供的厂商资料,一家家地询价、研究,才发现原来其中有许多的学问,不同的外形、功能、耗电量与价钱,我也不知道如何选择,就被最积极推销的厂商牵着鼻子走,花掉了最大的一笔钱。货架也是如此,虽然我亲自跑去看生产厂商,那是一家位于台北市重庆北路的小工厂,我发觉老板也是在主管机关推动青年商店计划时,才尝试生产货架,心中虽有些担心,但由于这是距离最近的厂商,也就买了他的陈列架。在自己开了店,也参观了别人开的青年商店之后,我发觉我们所买的这两项设备都不是最好的,还有其他设计更好、功能更好的商品,我竟然未充分比较分析,就做了决定。(创业陷阱:创业时最重要的投资,可能是生财设备,可能是房屋等,都要仔细比较分析之后,确定价格最优惠,效能最佳,才能下手购买,这可能决定创业的成败。)店面规划则是另一项大学问,由于大姐夫的房子有两个相连的店面,所以我们决定打通中间的隔墙,开家比较大的商店,也因为如此,在动线规划时,煞费苦心。我决定把店门开在较不明显的店面,而让另一个位置较佳的店面封闭,变成落地窗陈列货品,试图让过往行人能看到丰富的货品而走进店来,进来之后也能走完全店,而最重要的生鲜食品冷藏柜也放在封闭的店面,那是全店最深的位置,以吸引客户。至于店面的规划、货品陈列,我也凭直觉把货品分成几大类别:生鲜食品、一般杂货与日用品等,分别归类陈列。在开店的头一年,我最常做的事就是改变陈列,搬动货品位置,看能不能达到促销的效果。存货与销量的迷思进货是另一项大工程,当市场传出我们要开青年商店时,所有的供货商都自动上门,我每天都会遇到各式各样的供货商:有大公司的营业员,有一般中盘商,也有个别的小个体户,我就像刘姥姥进大观园一般,变成“老板”,每一个想卖东西给你的人,都会想尽办法来取悦你,给你一些建议,当然也会设圈套让你上当。(创业陷阱:创业者是老板,每个人都会取悦于你,希望从你手中得到好处,创业老板一定要加强心防,绝不可以在被奉承之后就忘乎所以,错下决定。)到现在我还记得当时最惨痛的进货经验,有一家洗衣粉厂商叫“蓝宝”,虽然不是一线品牌,但营业员非常认真,努力推销,他们当时推出了一个超大包装,应该是20公斤像水泥一样的纸包装,而且售价较便宜,进货也有极大的数量折扣,一次进50包一个价钱,进100包再降价,200包又降价。这位业务员不断称赞我们店的地点好、店面大,开店一定生意好,最适合销售这种大包装的产品,所以鼓励我们一次大量直货,这样可以有很大的进货折扣,获利也比较高。我开始想象产品毛利可以高达3成以上,这是多大的利润呀!当时一般商品的毛利大概16%左右,就是所谓“买10卖12赚2”的标准模式:进货一打12件,零售价就是把进货价除10,卖完10件就收回成本,另外2件卖掉就是净赚。最后我们决定进了不可思议的大量,约略是300包左右,没想到这一批货我们卖了三四年都没有卖完,那真是一大悲剧。(创业陷阱:好赚、毛利很高,当然是生意的理想状况。但是好赚的产品,一定要能卖得掉,才是真正的好生意,一般而言好赚的生意背后一定有陷阱,务必想清楚。)天真的创业游戏(5)“合家欢”背后的创业大忌至于店名,也经过了几次的转折,本来想用地名,取名天母,或者兰雅(当地里名),但都不出色,也考虑用路名--中十二路,是个很怪的路名,也不妥当,本想取个文雅飘逸的名字,但开的是世俗的现代杂货店,也不合适,姐姐们说:你会读书,你去想个好名字。我脑筋一转,这不是我们一家兄弟姐妹们的创业合作实验吗?我们一起投入、一起工作,这不就是合家欢乐吗?那就叫“合家欢青年商店”好了。这个名字得到大家一致的认同,也是我第一次创业时得意的事。只不过这个名字的背后,隐藏了创业的大忌,也注定失败的命运。(创业陷阱:家族生意是最麻烦的生意,因为每一个参与者除了是生意伙伴之外,还有亲人的身份,很难用是非对错来评断,因此有错很难检讨、改进。在我日后的创业过程中,我不敢再让家人参与。)合家欢青年商店就这样热热闹闹地开张了,这在当时的天母算是新鲜事,对我自己也是极新鲜有趣的事,坐在收银台结账,应付客人,我觉得自己像个掌柜。从厂商进货点货,上架陈列,我就是店员;拿起扫把扫地,拿起抹布擦灰尘,我就是小弟。每到晚上关店门结账,那是最兴奋的事,记得当时一天大概只有六七千元新台币的营业额,可是对我而言已是天文数字,偶尔有一天超过1万元新台币,我几乎要兴奋得大叫,有时候为了达成一个目标,我还会刻意把店开得晚一点,看能不能多做几百块钱的生意。要有破釜沉舟的决心我不知不觉赶上了台湾第一波的渠道大革命,传统市场、传统杂货店、百货行正要随着台湾生活的改变,过渡到便利商店、超市、购物中心,而青年商店正是启动第一波革命的过渡模式。它是便利超商的前身,却贩卖生鲜食品,它规模小却五脏俱全,它开在巷弄之间,以开放式陈列,这些都突破了传统。而我就是这第一波的弄潮儿,只不过对还在大学念书的我而言,这只是兼差式的创业,终没能开创出一番事业。(创业陷阱:创业绝对要破釜沉舟,要以身相殉,兼差式的创业,脚踏两条船的创业,有退路的创业,通常会失败。)前半年的创业时光新鲜快乐,趣味横生,但半年之后,就开始遇到困难。因为每天都收到现金,前3个月的现金都增加,而“月结开两个月支票”的付款方式,使前3个月除了少数的现金支付外,都不需要付款,再加上原来手中就准备了周转金,所以前6个月完全没有资金问题。半年之后开始感受到资金的压力,一开始是发现手中现金越来越少,最后在每个月的10日、25日的付款日,变成需要借钱周转。(创业陷阱:资金是创业过程中最重要的筹码,也是最重要的经营指标,每天都要检查资金的变动,而且要根据资金的变动,采取必要的应对措施。必要时还要做较长的财务试算,因为资金要未雨绸缪,不可以等到资金不足时才去张罗。)所谓的借钱周转就是姐姐、姐夫们谁有钱就先跟谁调度,但之后借款周转变成常态,而“合家欢”也变成我们何家共同的灾难。当时,这家店没有财务报表,只有金钱进出的流水账,知道每天收入多少、每月支出多少,但完全不知道赚多少钱,或赚不赚钱,但从不断周转轧支票,我约略知道是赔钱的。天真的创业游戏(6)天真的创业游戏(7)复制了另一个合家欢的错误经验:第一,这一次我又是跟着主管部门的政策创业,上一次是台湾“农委会”,这一次是台湾“新闻局”;第二,我又向姐姐和姐夫们募款,我自己没有钱,但宠我的姐姐与姐夫们不忍泼我冷水,又陆续拿出钱来让我创业;第三,我又一次没有全力以赴地创业,上一次我还在大学念书,这一次我还在报社上班,创办《阳明山周刊》还是利用上班之余的创业玩具。再多的好运都改变不了失败的结果要新创事业真是容易,有了启动资金,我很快就组成了营运的团队:台湾文化学院(现在的台湾文化大学)就在士林,我很容易在文化学院的新闻系找到许多在读的学生,成为我的工读采访记者,他们年轻,要求不多,便宜好用;我又借着在报社上班的经验,找到一个编辑,成为《阳明山周刊》的后台主编;而我自己则是总经理兼总编辑。有了人要印出一份周刊,当然是水到渠成。这时候,我又遇到另一个机缘,透过大姐夫的关系,士林的当地企业士林纸业的老板陈朝传先生,听到有人要在士林办小区报纸,非常认同,他很慷慨地免费提供在士林街上的一户公寓,作为《阳明山周刊》的办公室,当时的我觉得真是好运,一切都这么顺利。(创业陷阱:创业过程中,如果有人拔刀相助,应该感谢,但绝不可以因此而懈怠,因为再多的外在协助,也改变不了自己的无能与无力。《阳明山周刊》就因我自己没准备好,别人的协助也无用。)前几个月,我兴致高昂地做我的总编辑,规划题目,指挥那些工读记者进行采访,写稿改稿,刚刚成为报社记者的我,一下子就变成周刊的老板、总编辑,玩起我的媒体大梦。记得第一期《阳明山周刊》进行最后的编辑时,我的主编(《工商时报》的兼职同事)在最后组版时,因内容太多,标题放不下,没有用删稿来解决,而是取巧地挤出空间放下标题,以致标题歪歪斜斜不平整,我不满意的指责,令他十分不愉快,觉得我这个老板的架子太大,因而发生争执。最后我只好妥协,息事宁人,这是我第一次感受到老板不好当,人不好管。(创业陷阱:创业的核心因素是自己全力投入,如果自己没有全力投入,而且所有的工作者也是兼职性质,注定要失败,《阳明山周刊》就是如此。)周刊很快就印出来了,看到第一期的创刊号,我十分兴奋,感觉一个有影响力的媒体就在我手中诞生了。可是当周刊印出来之后,问题也就跟着来了,要给谁看呢?我决定先赠送,可是怎么送出去呢?我动员了工读生在闹市分发,我也想夹报派送,可是夹报又要费用,我心中十分不平,为什么免费送人看,还要赔夹报的工钱?我这才感觉到问题严重,我要如何找到收入应付开支呢?广告当然是另一个想象,那时候我还在《工商时报》上班,也负责广告业务,理论上我应该发挥此一专长,自己亲力亲为做广告,但是我没有这样做。我训练兼职工读生尝试去做广告,但这件事也一直没有成果,印象中一直到《阳明山周刊》停刊,我们好像只做到几万元的广告,而且好像都是读者看到周刊,自动打电话上门刊登,靠业务能力完成的广告很少。(创业陷阱:我对广告熟悉,如果当时我能自己做出一些广告,然后再训练团队,也做出广告,这是《阳明山周刊》唯一可能存活的方法,而我自己做不到,当然也不可能有任何人能做到。创业初期,许多事老板一定要自己先证明可行,创业才有可为。)经过了前3个月的创刊兴奋期之后,《阳明山周刊》又变成我的痛苦,我发觉我没有能力照顾所有的事,于是我又想如果有更好的人才加入,这个刊物可能会起死回生。于是我又从报社找到一位非常有经验的高级主管,他是名记者,来当《阳明山周刊》的总编辑,我还找了一位非常有经验的报纸广告代理商,看看能不能来替周刊做广告。我在面临困难的时候,又花钱请更高级的人力,尝试改变,不过很快就证明,这又是另一个错误,内容的改善要反应到发行收入的增加,是缓不济急的事,而广告可立即增加收入,但这位代理商来了解状况后,立即就发现不可能有钱赚,人家也就打了退堂鼓,我的变法完全落空。骆驼背上的最后一根稻草在面对困难时,我的性格弱点完全暴露,我开始逃避、退却、自我欺骗,我给自己找到了一帖完全不负责任、不可能有效果的药方:努力上班,在《工商时报》多做些广告,多拿些佣金,看能不能多赚点钱,来弥补《阳明山周刊》的开支。我放任这些工读生们自己做,自己越来越少进周刊的办公室,好像只要我不进办公室,《阳明山周刊》的困难就不存在一般。(创业陷阱:创业遭遇困难时,创业者的逃避及拖延,是创业失败的预告。你如果开始逃避,开始替自己找理由,那就应该自我了断,因为你自己已经投降了。)出借办公室的陈朝传先生,有一天心血来潮到周刊办公室看一看,他看到的是凌乱不堪的景象,那几乎是没有人管理的组织,他非常失望,于是决定收回办公室。这件事等于是骆驼背上最后的一根稻草,我借机将事业自我了断,周刊停刊,我自以为负责任地清算了所有的开支,再拿出一些钱处理善后。我始终没有计算《阳明山周刊》这个“玩具”总共花了多少钱,直觉地估计,大概几百万跑不掉,天呀,在1980年,几百万元新台币是多么昂贵的代价!我还是要感激我的姐姐和姐夫们,这些都是他们出的钱,他们从来没有任何抱怨,就纵容我这个弟弟玩掉了他们辛苦赚来的钱,而我也没有任何道歉、感谢,文化人自以为是的个性,大恩不言谢,我以为只要放在心里就可以了,这当然又是我的另一个错误。这次的创业结束和青年商店不同,青年商店有许多人投入,借钱也有人分担,我好像不太需要扛下所有的责任。但《阳明山周刊》不同,起心动念的是我,主事者是我,负责人是我,所有人都看着我,我责无旁贷,所以事后,我真的还自我检讨了一番,大概知道自己犯了多少错,也让我在下一次的创业中,避免了一些错误。准备与陷落(1)1978年初,我在台湾《中国时报》上看到《工商时报》创刊,要招考记者的消息,我的心开始悸动,我的记者梦一发不可收拾。拿别人薪水,学创业本事--全心当记者,看尽商场百态当时我正在好不容易才考上的国泰人寿受训,在淡水山上的国泰人寿教育中心进行最后一个月的训练,但当我看到《工商时报》招考记者的消息,就偷偷去报了名。偷偷去报名是不能让国泰人寿知道的,因为这家公司不可能容许有人有二心,而我当时还没有被正式任用;另一个必须偷偷去的原因是妈妈,我好不容易才找到工作,而且是大公司,至于当“记者”,妈妈说那不是“乞丐”吗?(闽南语中“记者”与“乞丐”发音很像,而社会上的印象,记者骗吃骗喝、素行不良,不正是乞丐吗?)应征的过程经历了波折,报社的要求是国文、英文的在学成绩都在80分以上才能报名应征,最后还要正式笔试及口试后,才能录取。而我大学玩了4年,所有成绩都是低空掠过,没有一科的成绩超过80分。我不服,既然要考试,为何要限成绩,我不能让这不合理的规定,断绝我的记者之路。我左思右想,决定冒险一搏,我涂改大学的成绩单,把国文、英文都改成80分以上,然后再影印、清除涂改的痕迹,用影印本寄去报社,看看会有什么结果。没想到顺利闯关,报社虽要求成绩单正本,但用复印件他们也接受,接着我就一路过关斩将,笔试与口试都不成问题,1978年8月,我正式跨进报社大门。上班的第一天,我忐忑不安,生怕涂改成绩的罪行被揭穿,最后我决定去向主管坦白、自首,没想到主管完全不以为意,原谅我的自首、坦白、认错,我终于可以安心了。(创业陷阱:出书前,公司的法律顾问提醒我,要把伪造文书的事实写这么清楚吗?我想了一想,既然要分享,就要坦白,每个人都要真诚面对自己过去的不堪,才有机会重来。掩饰只会让自己迷惑,这是我年轻时面对障碍的莽撞,后来,依循法律变成了我最低的自我要求。)或许我是天生的记者,很快就成为报社的明星,我在两个月之内,从最不重要的采访路线,一路转换到最重要的路线,在《工商时报》创刊后的几个月内,我两天一小栏,三天一大栏(小栏指的是短的署名评论文章,大栏则是2000字以上的长篇评论,这代表记者的绩效),我春风得意,自在优游。我快速成为明星记者的原因很简单,我兴致高昂,全力以赴。记得第一天出去采访,我8点就出门,骑着摩托车,一天就拜访了8个单位,除了中午在路边摊吃碗面之外,完全没有休息,那天还下着微雨,我不喜欢穿雨衣,我的衣服湿了又干,采访对象看到我吓了一跳,每个人都说:“没看过记者这么认真。”事实上那个年代确实没有记者在早上出门的。我另一个快速进入状态的奥秘是:每天把对手报--台湾《经济日报》,从第一页读到最后一页,从第一个字读到最后一个字,而《经济日报》几乎是台湾商场的缩影,从财经大事到产业新闻,从工商新闻到广告,不管是不是与我的采访路线有关,我都觉得好有趣,怎么什么生意都有人做,尤其是许多小广告,更透露出底层商场社会不为人知的实况。我这样囫囵吞枣地阅读,让我在两个月之内几乎变成商场通,对于台湾商场的公司、人物、行业都耳熟能详,当然在采访上也无往不利,不论什么行业,任何背景,我都可以立即上手,我变成同事的万事通,任何问题我都能回答。准备与陷落(2)至于记者最主要的工作--写文章,对我而言更容易,我全盛时期的写作速度达到每小时3000字以上,那几乎是全无思考,毫不停顿,下笔而就的状况。我觉得我找到了我喜欢的工作。从记者转变为销售员可是做记者没多久,我立即遭遇人生的另一个抉择,因为《工商时报》内部的权力斗争,我的直接上司要离开编辑部到广告部去工作,这原本和我无关,但这位老记者要给编辑部的新主管难堪,他要带我这个明星记者离开。可是新任的编辑部主管也不断地留我,希望我别离开,我面临了两难:老上司的情义,新主管的认同肯定,而我自己是喜欢采访工作的,我该怎么办呢?我决定选择情义,再加上我心中永不停息的创业之火,我告诉自己,未来我要做媒体,有机会历练媒体中的各单位,绝对是好的。就这样我从写新闻,变成卖广告,从记者变成销售员。(创业陷阱:创业家不能不会销售,如果你没有销售能力,你不会“叫卖”,你就不该创业。所以在创业之前,一定要先学会销售,学会推销自己、贩售产品。)其实我不怕卖东西,因为在国泰人寿我卖过保险,受过完整的销售训练,我知道销售技能一定是人生最重要的能力,现在我又用上了!我没当太久的广告销售员,总经理就把我升为主管,专门负责筹办各种大型的营销活动,在这之前,中时报系很少办活动,但在《工商时报》创刊初期,为了推广,开始会举办不同的活动,而我就是实际执行的人。我办过时报服装展(秀)、时报信息展、时报房屋展,我是项目执行人,从规划、征展到执行,所有细节我一力承担,我从一个没见过世面的人,变成面对再大的场面,都毫不害怕,而且有把握完成。培养出超强危机处理能力每一个活动几乎都高潮起伏、峰回路转。记得在做房屋展时,我们包下了荣星花园,在户外建样品屋,让购房的人一次可以看许多方案,但正值不景气,所有的建设公司都在观望。当时最大的两家建筑商国泰建设与太平洋建设刚开始都不参加,而其他中小建筑商则说,只有这两家公司参加,他们才愿意配合,我不得已只好想尽各种办法说服这两家公司,结果在最后一刻才完成任务。在办服装秀时,参加厂商中兴纺织公司要求要找到仪仗队,穿上他们正在推广的休闲衫上台表演,但一直到正式表演的前两天,我还是没找到仪仗队,我非常沮丧,因为上司交代的任何事我从来没有失手,而那一次眼看就要出事了,我决定回去向总经理请罪,也请总经理协助解决。(创业陷阱: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创业家必须具备的条件,创业过程中一定会遭遇各式各样的困难,创业家要能自己设法解决,如果真的不能解决,也要立即寻求外力的帮助,不可以把困难留在当下,因为未解决的困难,会使创业计划解体。)就在回办公室的途中,我看见开南高级商工职业学校的学生,灵光乍现,开南会不会有仪仗队?我立即开车转到开南商工,找到教官,感谢老天帮忙,他们真有仪仗队,我又使出浑身解数,请教官帮忙,再附加每个学生两件休闲衫,教官外加一块西装料,教官终于同意,并在第二天召集学生操演,第三天晚上如期在中华体育馆上台表演。每一次我都是在这种惊险中一关关突破,这练就了我超强的危机处理能力。准备与陷落(3)在业务单位,我摸熟了生意的各种窍门,也让我对媒体经营有了更深切的体会。在广告部1年7个月后,我决定重回编辑部当记者,在广告部总经理的引荐下,我回到当时如日中天、号称台湾第一大报的《中国时报》,在第一大报的招牌下,我开启了与所有知名企业家请教与学习的机会。大量学习强化创业的认知在台湾中时报业我负责采访经济新闻,路线是“企业界”,这是无限宽广的路线,全台湾各种产业、数十万家企业都是我的辖区,我要如何采访呢?我自己设定目标,自己找答案。我从最大的行业着手:纺织、石化、水泥、汽车、家电……我再从最大的公司下手了解:台塑、台泥、裕隆、大同、声宝、统一……我找各种机会采访这些大老板们,看看他们如何创办事业,如何经营事业。(创业陷阱:创业是学出来的,也是摸索出来的,一方面下决心创业,一方面学习,一方面搜集资料、信息,是创业的必须过程。千万不要一头栽进某一个行业中,而不知道观察外界的变化。我努力观察台湾这些大老板们的经验,以强化我对创业的认知。)对每一个大老板,我都有多次近身采访的经验,每个人都表现了不同的特质:台塑的王永庆精明、朴实、执行力超强;台泥的辜振甫温文儒雅,毫无铜臭味;裕隆的吴舜文理想远大,也有上海人的海派气质;家电业的老板则普遍较本土而苦干,大同的林挺生、声宝的陈茂榜、歌林的李克峻等都类似。我把握了做记者的机会,努力探索他们如何创业。我发现他们共同的特质是赶上了台湾经济起飞成长的潮流,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台湾的出口替代政策让台湾经济快速成长,而这些大企业都在这波浪潮中,把握机会茁壮成长。而他们的壮大也与台湾当局主管部门的政策息息相关,台塑因尹仲容的石化政策,汽车也受到主管部门的长期保护,而所有的出口行业也都在主管部门出口退税的奖励下,加速发展。所以了解主管部门的政策动向,是另一个成就事业的关键。苦干实干,努力不懈是这些大老板的另一个共同特色,除了辜振甫等世家子弟以外,每一个创业家都有一段非常艰辛的创业起步期。而每一个人的个性都不同,这让我体会到每一个人都有机会成功,只要你努力。从世界潮流中,学会经营之道近身观察是最佳的学习方式,尤其当我又是有心探索时,我看尽了每一个大老板的奥妙。不过,让我学得最多的反而是一些中小企业的老板,他们有的尚在起步,有的小有成就,有的正遭遇困难,他们的经验对我而言最可贵,也最可学习,因为大老板的层次早已不是我这个小毛头能想象的。(创业陷阱:大企业家、大老板们的经验固然可贵,但有时会让刚起步的创业者消化不良,因为情境落差太大。所以观察同样是刚起步的创业者的经验,更有针对性,也更具实务的参考价值,就算是摆地摊的小贩,有时候也会有启发。)在这一段记者生涯中,另一个重要的学习内容是经济的专业素养与管理知识。我对台湾的经济发展,做了一番自己的解释,台湾从国民党迁台以后,先发展本土农产品,再进行进口替代,让本土工厂生产简易的工业品,以替代进口品;再推动出口政策,然后逐步升级,从劳动密集到资本、技术密集的产业,这是台湾经济的轨道。准备与陷落(4)而这其中创业家会历经机会大转换,早期的台湾富豪如陈查某等是农产品贸易商;20世纪60年代以后变成制造业当红,所有从事制造业的企业家都快速致富;到20世纪70年代以后,则转向高科技,这又是另一个大转换。我学到的是体会潮流变动,比自己努力埋头工作还重要。在赵耀东任台湾“经济部”部长时,台湾面临第一次的石油危机,那段时间,全台湾笼罩在企业转型、内部整顿、成本降低、生产力提升的大浪潮中,而我却学到所有经营上的基本知识。在经营困难中,所有的企业开始检讨策略,检讨开源、节流,检讨降低成本、提升效率,“经济部”的自动化服务团、节能服务团、生产力中心,这时候都变成企业改造的火车头,我在第一线的采访中,渐渐理解企业经营中一些不为人知的细节。而认识许多本土的管理学者,也开启了我探索管理的大门,许士军老师、王志刚老师、司徒达贤教授以及许多企管名师,他们的课程、演讲也是我工作之外的一种学习过程。(创业陷阱:许多创业者从来不读书,因为忙在工作中都已经来不及,这是绝对的错误。书是人类社会最宝贵的资产,会从书中找答案的创业者,会少走很多冤枉路。)记者生涯中,另一个重要的收获则是看尽人间的冷暖,在第一、第二次石油危机中,台湾都发生了企业倒闭风潮,我看到许多大老板在一夕之间崩塌,我看他们如何应对,也看世界如何对待失败者。“经济罪犯”是当时的流行语汇,经营不善一走了之,留下债务逃至国外,这是最不堪、最无耻的做法,当然也有人愿意负责,努力面对债务,但大多数也无法东山再起,徒留遗憾。我学到经营事业不能有丝毫懈怠,一犯错可能从此冤沉海底。一直到我离开报社,我虽然领别人的薪水,但都在看这些老板怎么做,当时虽没有明确的创业决心,不过心中澎湃的思潮从未停止。深陷地狱门--创办台湾《商业周刊》如果这个世界有舒适圈,那我在《中国时报》当记者的最后3年一定是舒适圈,那时我是财经新闻的主管,带领7个人的团队,以当时《中国时报》的声势,我是全台湾企业都需要公关的对象,所有人对你表面的奉承逢迎,很容易让人迷失在五光十色的糜烂生活中。每天中午、晚上都有应酬,知名企业期待你多了解它们,多写些好的,吃饭变成理所当然。到了下午我会找个地方洗“三温暖”,傍晚才到台湾“经济部”看一看,那是我唯一的采访单位,晚上回报社、看稿、发稿,下班后又是吃消夜,深夜才回家。(创业陷阱:舒适圈对个人成长是个大麻烦,安逸的日子过久了,什么事也不能做了。如果你现在不到40岁,更应该知道舒适圈是你最大的敌人,而创业最大的障碍也是要突破舒适的限制。)这真是消磨志气的舒服日子,所幸在34岁时我做了明智的抉择,离开舒适圈,走向创业之路。我没有一离开报社就创业,我选择一本财经杂志担任总编辑,但很快迎来了媒体开放的大时代,我也投身众声喧哗的洪流中。离开《中国时报》的第二年--1987年,这是台湾过去数十年历史中最关键性的一年,也是蒋经国逝世的前一年,在蒋经国临终前,他为台湾定下了自由、民主、开放的制度,一连串的剧变在这一年发生。准备与陷落(5)远离舒适圈,走向创业之路1987年发生了几件大事。5月,台湾宣布外汇管制开放,6月正式宣告每一个人一年可以汇出500万美元,努力赚钱,累积巨富,但出不了台湾的金钱,从此可以在全世界流动,台湾变成经济自由的地方。同年3月,几个《中国时报》的老朋友,在“党禁”、“报禁”开放的鼓舞下,创办了《新新闻周刊》,并喊出“自由报业第一声”,我深受鼓舞,大丈夫当如是,只是政治非我所长,所以并没有加入。(创业陷阱:顺着趋势潮流做事,事半功倍,问题是一个人如何观察趋势的变动。1987年台湾发生了三大剧变,可是很少有台湾人记得,说明大多数人对环境变动的无知,这也是创业者第一个要克服的盲点:对环境冷淡,不知自己面临的机会与危机。)可是当五六月宣布外汇管制开放时,我知道我的时间到了,因为全台湾都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动,而财经商业的剧变也将从资金的自由流动开始,用月刊诠释台湾的变动已经不够,一本商业性的周刊时代来了。6月底我就辞职,下决心创办台湾《商业周刊》。资金是我自己及共同创办人金惟纯、孔诚志、詹宏志及几位企业界的老朋友一起筹措,新台币1200万元很快就到位,但筹备工作很费时。本来说好4位共同创办人全力下来工作,但真正开始工作时,孔诚志继续开他的公关公司,随后又去了《联合报》;而詹宏志则继续在远流出版工作,只剩下我和金惟纯两位。我们决定让詹宏志负言责,担任发行人;让孔诚志负财务风险,担任董事长;而我则担任总编辑,负责最费时费力的内容生产。(创业陷阱:创业伙伴的选择极重要,选伙伴首重信用、可靠,不会让你所托非人;其次要注意与你的互补性,最好是他的专业为你所缺;第三,他要是真正有能力的好手,不要因为他是你熟识的人就呼朋引伴,熟识的人有时像亲人一样,让你无法理性对待。)我下定决心,要在1987年底前创刊,因为1988年1月1日“报禁”开放,我要在开放前抢头香。可是筹备的人才问题让我痛苦不堪,除了两三位当过月刊编辑勉强算有经验的编辑之外,我全部重新招聘,我不放心用拜师学艺的记者,一切从头开始教。就在团队记者生疏的经验中,我在10月底勉强编出了一本试刊号,封面故事是“汇率巨掌背后”,我兴奋地找一位老伙伴给试刊号一点意见,在餐桌上这位老友一语不发,只吃饭,禁不起我再三催促:“好歹给些意见,我禁得起打击。”他看看我说:“趁有饭吃的时候,多吃一些吧!”由此可以想见,当时的杂志有多粗糙。不管怎样,《商业周刊》还是在1987年的11月底正式创刊上市,我没对外说,那是我35岁的生日前夕,这是赌上我一生,真正创业的开始。周刊的节奏,快到我不能想象,虽然我做过多年每日截稿的报纸,但那是大集团作战,我只是每日出刊的一个小团队负责人,所以应付裕如。可是周刊人少事繁,每天都在截稿的压力之下,我忙得连如期出刊都不可得。我没办法想任何事,每天就是工作、工作、工作,而截稿又要弄到三更半夜,我陪着所有的小朋友(记者编辑们)做完所有的事才下班,此时已经没有交通工具,只剩出租车,而他们多数是年轻女孩,我不放心,只好开车一一送他们回家,当时我的口头禅是:“桃园以北都顺路!”真的,淡水、桃园、基隆都是我常去的地方,我常常是清晨提着早点回家,吃了才休息。准备与陷落(6)(创业陷阱:创业初期非常辛苦是很正常的,这是创业过程中必经的考验,这时候的紊乱也是必然的,好的创业者会在最短的时间内,让混乱稳定下来,找到明确的工作规则,如果超过3个月还继续混乱,你的创业就很不乐观。)辛苦的日子,却没有换来好的工作成果,一年下来1200万元新台币的资金很快就赔完了,平均每个月要赔100多万元新台币,只好增资。第一次的增资很容易,因为大家还处在创刊的摸索中,所有的人也看到我们的努力,所以所有的股东都继续增资,我拿到第二个1200万元新台币。在增资的过程中,我仔细反省了一遍,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我找到了最大的原因:编辑部缺乏能力强的好手,自己训练的新记者没办法提供足够精彩的内容。于是在增资之后,我努力招兵买马,找来一些有经验的老记者,组成了一个军容壮盛的团队,当时我底下共有3个副总编辑,都是从报社挖来的,绝对可以完成好的内容采访。只不过事与愿违,第二年《商业周刊》的内容并没有具体的改善,稿量还是不足,质量还是有待改善,我也还是忙乱不堪,原因无他,我不会管理,不会排难解纷,坐令几个有经验的副总编辑们互相斗争,互相掣肘。有经验的人各有脾性,也各有坚持,因此指挥调度、沟通协调上更为困难。而我这个主管因为没有经验,又一直想维持表面的和谐,不愿直接裁决对错,以避免大家面子上过不去,结果是问题一直存在,争执纠纷不断,我忙着安抚大家,可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商业周刊》错失了第二年成长逆转的机会。创业前先学管理除了有经验的副总编辑们的问题外,创刊时训练的第一批记者,在第二年稍有经验后,也陆续被挖角离职,整个编辑部又处在变动中。(创业陷阱:如果创业不是一个人摆地摊,而是有团队(3人以上),创业者就会面临管人的问题,也就是如何当老板,这可能是创业者没想到的,而管理与管人工作的成败,通常是创业成功的关键因素。)其他部门也一样,创刊时投入的业务经理,也因公司营运没改善而离职,第二年并没有因增资而趋于稳定,反而陷入新的危机。在第二年周年时,由于内部营运很差,为了提振士气,我们还办了一场盛大的两周年社庆,在来来饭店地下楼包下了最大的宴会处,广发英雄帖,这其实是打肿脸充胖子,想透过外部的热闹,稳住内部的军心。我还记得,第一个上门的宾客是当时的台湾“新闻局”局长宋楚瑜,正式的酒会下午2点才开始,在我们还在准备时,1:10分他就到达,让我们有些措手不及,他说因为有去南部的行程,只好先来致意。在我们处境艰难的时刻,对这一幕,我印象深刻。在酒会上,我们还做了一个企业大量订阅杂志的规划,希望借由热闹的现场,营造气势,促成光临的企业界人士掏钱订阅。只是我们不会叫卖,又不敢强力促销,导致效果不彰。“增资”并非改善营运之道热闹的两周年社庆一过,公司又陷入困境,第一次增资的金额已见底,不增资又无以为继。第三次募资,我们学乖了,决定加一倍增资2400万元新台币,以免一下子又赔完。不过这一次增资不像第一次那么顺利,所有的股东都开始怀疑,我们到底在搞什么鬼?准备与陷落(7)我们努力地一个个说服,但已经有许多老股东决定放弃,在不得已之下,我们只好引进新股东,几乎是只要任何人愿意投资,我们都视为恩人,双手欢迎。这时候的《商业周刊》,工作团队来来往往,许多人加入了没多久,就发觉这是个没有希望、没有前景的地方,很快就离开了。而最早参与的一些老干部,也都在第三年左右全数离开,整个核心团队只剩下我和金惟纯两人。不得已我又重回训练新人的阶段,不过这次我学乖了,对所有的新人,我在面谈时都要求一定要工作满两年,中途不得离职,有的应征者会问,要签约吗?我说不需签约,这是口头承诺,他们听到不用签约,都答应加入工作,可是事后真正做满两年的不多,我一直处于替其他媒体训练新人的困境。(创业陷阱:创业初期,一定找不到好手,所以自己训练人是创业者必学的工作。创业者要先把所有工作摸索一遍,然后自己找出最佳的工作方法,然后再经过训练,把这些方法传授给工作者。)由于营运一直没有具体的改善,我开始不务正业。我认为《商业周刊》需要长期抗战,而每个月平均都得赔100万元新台币左右,这个亏损数字也无法降低,因此我们要开拓其他业务,赚钱以弥补《商业周刊》的亏损。我们做了许多事,代有钱的单位编辑刊物;帮有钱的广告客户代办公关活动,而这些事当然会用到《商业周刊》的品牌,我们毕竟是一份周刊,更是当时台湾唯一的一份商业性的周刊,用媒体的影响力,去发点“横财”,所谓横财,指的是非杂志正常收入,其实也是蝇头小利的辛苦钱。我还有另一种假设:因为《商业周刊》知名度不足,卖不好,所以广告收入少,如果能增加知名度,那《商业周刊》才有机会逆转。于是我也去额外做了一些事,例如:替广播电台代工,制作公营电台的节目,一方面收代工费,一方面增加收入。现在《商业周刊》最杰出的总编辑王文静,就是当时应征进来做广播节目而留下来的人。我们也替电视台做节目:台湾电视公司因为要开设晨间时段的节目,每天有15分钟的财经时段,他们对财经新闻不熟,我们就把这15分钟的节目承包下来。而为了省钱,有一段时间,我还自己粉墨登场,做起主持人,主持其中5分钟的每日股市讲评。所幸这些非本业的节目,不只增加《商业周刊》的知名度,也都有钱可赚,对财务捉襟见肘的我们,有正面的帮助。不过这种好事,通常做不过3年,就会被其他单位因眼红而抢去。(创业陷阱:在创业过程中,难免会面临各种不同的诱惑,有时是“横财”,有时是不直接相关的生意,看起来都很有意思,这时绝对不可被勾引,创业过程务本第一,当时我去做广播和电视,虽有些钱赚,但事后回想,还是不应分心。)用同样的方法,却期待不同的结果虽然我仍然努力,每天工作12个小时以上,但是最基本的工作方法没变,最原始的经营策略没变,或者应该这样说,我自己对经营事业的逻辑没变,如果我有错,我并没有针对错误修正。我并非执迷不悟,而是觉得一本刊物的创办,确实需要很长的培育期,要经过时间的洗练,才能被大众接受。这个观念或许没错,但我们没有足够的资金支持,所以一直在与资金奋斗,一直在跑“三点半”跑“三点半”:台湾的银行是下午三点半打烊,跑“三点半”就是四处周转借钱,再到银行结算,拆东墙补西墙,每天在银行关门之前把借来的钱打进去。--编者注。准备与陷落(8)在第三年底,第二次增资的2400万元新台币又用罄,这是《商业周刊》最悲惨的日子。再增资自是必然,只是所有的股东几乎都认为我们是骗子(除了少数我十分感激的一两位),我们要再增资的2400万元新台币(总股本变成7200万元新台币)分成好几次完成,且所有的新股东进来,在我内心都觉得是骗别人上当,因为连我自己也没把握我们能成功。不过从最后的增资无望之后,我自己的悔悟、顿悟也完成了。过去我们遇到困难,我觉得用增资换取时间,以改变营运结果,而现在增资无门,我们一定要有别的方法才能自救,改变是我们唯一的出路。这时候,我遇到石滋宜博士(前台湾“中国生产力中心”负责人),在聊天时他说:“什么是笨?就是老是用同样的方法做事,却期待会有不同的结果。”一语惊醒梦中人,过去4年来,我一直用同样的方法经营《商业周刊》,却每年期待会有不同的结果,我何其笨啊!我开始闭门思过,决心自我改变,决定不能再期待增资,要立即从内部改善找到答案。彻底瘦身,彻底检视所有成果,要把开支降到可能的最低,最好是能立即损益两平,不能的话也要让亏损降低,这是勒紧裤带存活法,任何能降低支出的方法,都要立即实行。创业的生死关头,不谈合理只谈存亡至于我自己,检讨的事就更多了:我的管理能力、领导能力、做媒体的专业能力、对外提升业务的能力,我发觉我没有一项足够,每一项我都需要重新学习。我尝试快速改变,但所有的改变抵不过营运上的继续沉沦,当每天都要借钱时,环境会给你更严酷的考验。市场上不断传言《商业周刊》随时可能倒闭的消息,已经要上稿的广告客户,反悔抽稿,我们的销售人员每天辟谣都来不及。我决定正面面对,我要求业务人员正面向客户坦承我们面临了困难,但也告诉他们,我们已经活了5年,我们有信心、有决心苦撑下去,我们一定要让台湾第一本财经周刊存活,决不放弃。(创业陷阱:创业遭遇生死关头,动手改造时,完全不能谈合理,只要能减少支出,降低成本,就应该立即去做,“这样做不好吧”、“这不合理”都是让处在危机时的创业者错失急救时机的借口。)说来奇怪,承认之后,就不需要辟谣了,还有一些客户反而因同情而支持,困扰渐渐平息。内部的营运可以慢慢改善,但资金问题还是一定要解决。当时我和金惟纯协议,我守住内部,他负责对外找钱。这样安排,一方面是我对内部经营较熟悉,但更重要的是我爱面子,不敢向别人开口。(创业陷阱:创业者爱面子是重大缺陷,因为爱面子,你不敢大声叫卖;因为爱面子,你不敢弯腰求人;因为爱面子,你不敢开口求援;因为爱面子,你不敢向认识的人借钱,这些都是创业者要克服的障碍。)理论上我跟企业界的关系比金惟纯好多了,但我不敢,我只能躲着,这也真十分为难他了。不过金惟纯也证明他有募款及资金调度的本事。用一本本畅销书解决财务黑洞有一年小年夜,薪水及奖金无着落,我已经准备向员工道歉,没想到傍晚金惟纯回来说钱已筹到,第二天一提现,如期发薪,他的同学在最后一刻拔刀相助。我虽然不负责资金调度,但也常常在山穷水尽时加入帮忙,而我能找的,也就是我的姐姐、亲人及我的太太。准备与陷落(9)我的太太面临了最多的考验和煎熬。当我每一次动用太太仅有的几十万存款时,我都痛苦不堪,但也无法选择。有一次下午两点半,金惟纯告诉我,公司还差100万元新台币,他已无能为力,我们只好分头努力。我打电话给老婆,要求她动用她的保命钱。只是前不久我才答应她绝不再做这样的事,但事隔不久我又再犯。老婆当然无法拒绝,我急忙开车到她的办公室,她站在廊下等我,手上捧着牛皮纸袋。我开车靠近,摇下车窗,她把牛皮纸袋丢进车里,转身就走。我坐在车中,10分钟内无法开车。“一个大男人,怎会做这种让自己的女人伤心欲绝的事?”我自怨自问。(创业陷阱:在最辛苦时,我也曾经向地下钱庄借钱,虽然只有30万元新台币,也是短期(只有一周)的借款,但已足以让我了解到月息4分(100万一个月利息4万元新台币)的威力。不论创业再怎么辛苦,绝对不可以向地下钱庄借钱,因为地下钱庄大多数是黑道,一般小老百姓与黑道打交道,绝对尸骨无存!)这种惊险万状调度资金的日子,过了两三年,一直到我出版了《一九九五闰八月》一书,4个月之内热卖了近30万册,也赚了近3000万元新台币,《商业周刊》的财务窘境才获得纾解。到了《商业周刊》的第六年,我又调整了工作内容,我全心全意负责出版,这是抢钱的任务,我用一本本的畅销书,快速赚钱,以纾解《商业周刊》的财务黑洞。地狱门的终结做出版是全新的开始,我下定决心,每一本书都要赚钱,我不能再慢慢来,我的青春不再。或许是在《商业周刊》已缴完了所有的学费,我从出版第一本书开始,就立即赚钱。一直到1994年9月,《一九九五闰八月》一书更是我扭转乾坤的一击,这本书使我的人生彻底改变,也使《商业周刊》的营运结构逆转,我告诉自己:“不是不报,时候未到,老天爷终于还我公道了。”我记得《商业周刊》最多时对外负债高达数千万元新台币,而《一九九五闰八月》一书正如大旱之望云霓,财务改善之后,《商业周刊》自然回到比较正常的营运道路。(创业陷阱:陷入困境时,自怨自艾、迁怒他人,或者丧失信心,都是致命伤,这时候只能相信天理昭彰,只要自己够努力,老天爷终有一天会回报你,这时候保持这样的健康、乐观、正向心态,是你能持续奋斗的动力来源。)其实《商业周刊》在历经了三四年的内部结构调整后,一切的营运状况都已正常化,也找到了自己的规律,而从《一九九五闰八月》之后,不只是台湾的命运改变,真正改变的是《商业周刊》,我深陷地狱门的创业之举,也从此终结。拔出石中剑(1)1995年,一次发行人员的面试,改变了我的创业生涯,也改变了台湾杂志业的风貌,更改变了台湾媒体及网络的生态。上市三天就成功--计算机家庭杂志集团《商业周刊》需要一个发行主管,我找了一些人面试,其中一个人来自一本IT杂志,他是发行主管,我要确认他的经验,不免在工作方面问得比较细致。从他的回答中,我发觉IT杂志虽然是一个特殊的利基市场,但已有相当的市场规模;更重要的是这个市场看起来正要勃兴,要从小众变成大众,一场计算机学习风潮正要兴起。这次的面谈花了我两个小时,结束的时候,我告诉这位应征者,我下决心要新创一本给大众看的计算机学习杂志,我邀请他加入我的团队。(创业陷阱:许多机会是从很细微的末端信息察觉,《PC home》杂志的创刊,就是从一个发行人员的应征开始。创业者要耳听四面、眼观八方,要有见微知着的能力。)我重新创业的念头,由来已久。《商业周刊》长期抗战,濒临倒闭时,“贫贱夫妻百事哀”,我与我的创业伙伴,不时因为工作观念上的歧异,迭起争执,那就像一首歌所形容的:“两个人一张床,中间隔着一片海。”这让我早下了决心,如果可能,我会重新创业。而1995年的《商业周刊》,经过长达4年的内部彻底整顿,运作上已渐趋正轨,再加上1994年出版的《一九九五闰八月》一书畅销,整个气势大旺,这时候如果我离开,影响不大,因此重新创业的呼唤,在我的心中越来越清晰。我开始用我一人之力,展开可行性分析,这一次我对办杂志已非吴下阿蒙,从市场规模推估,到使用者消费行为,到产品定位,到核心成功因素,到上市规划,到团队想象,我彻底想了一遍也写成文字,我确认这是一个可行的市场,我真的要拔出石中剑,潇洒走一回了。行动的第一步,我想的是团队,这时我已经知道团队才是创业成功的关键因素,我需要最好的伙伴,我想到詹宏志。在《商业周刊》创办时,他就已是最早投入的股东,后来虽未加入工作,但他一直是我心中的才子。当时詹宏志离开远流出版,在家挂了一个牌子“Retired”(退休),闭门读书、编书,我知道他不接电话,于是直接上门找他。在台北市永康街的巷子里,住在一楼的宏志,开门看到是我时,相当讶异,因为我很少烦他,他问我有什么事?我回答:“我想办一本给大众看的计算机学习杂志,想听听你的意见。”(创业陷阱:创业、趋势大师兼文学才子詹宏志,台湾文化圈内人都知道他很难接近,虽有共同投资《商业周刊》的经验,其实我和他并不熟悉,但决定创办《PC home》杂志时,我觉得他是最应被请教的对象,所以采取了闯空门的拜访方式,很鲁莽,可是当时我只有这个方法,所以创业者对任何方法都不能放弃。)就在院子里,他看着我,随即就回答:“立即去办,一分钟都不要等!”我接着问:“既然你也认同,那有没有兴趣参与?”他回答:“参与是什么意思?如果是工作,不行;投资,可以!”我说:“好,那投资算你一份,工作团队我们另外筹组,但你要参与意见并当顾问。”面对问题,绝不能放弃事实上在他家的院子里,我们三言两语已经决定了所有的事,一个天翻地覆的剧变,从此展开。拔出石中剑(2)我答应詹宏志,找一个年轻的实际主事者来办这本刊物,所以接下来的几个月,我都在努力做两件事:一件事是筹资,一件事是找一个能干、熟悉计算机的总编辑或总经理。我一连找了四五位条件合适的人选,其中第一位就是后来计算机家庭杂志《PC home》正式创办时的总编辑,也是现在网络家庭公司的CEO李宏麟。他曾是《商业周刊》的记者,后来离开变成专业计算机杂志《PC World》的总编辑,年轻又熟悉计算机杂志,当然是不二人选,可是他想一想之后,觉得加入创业的风险太大,于是决定放弃。接着我又找了很多位,每一个人在第一次听到要办给大众看的计算机学习刊物时,都觉得是非常好的主意,也都承诺加入,但在仔细思考后,却都选择放弃。在历经数次的反复,我也喝了无数次的咖啡,最后一次被拒绝时,我十分懊恼,我自问:“我招谁惹谁了,他们为何会先答应,后来又反悔,我放弃总可以吧?”我决定找詹宏志,告诉他放弃不办的决定。在开车到达距离宏志家数百米的地方,我念头一转:我到处找不到人,可是有一个人退休闲在家里,为什么不找他呢?我下定决心今天要把詹宏志拖下水。宏志开门见到我,我就气呼呼地告诉他,今天又被“放鸽子”,答应来的人又不来了,我决定放弃这个计划,不玩了。这是我事先想好的剧本,看看他的反应。没想到宏志看看我,问:“你怎么这么容易就放弃了?”我一听,他不想放弃,太好了,我说:“我不放弃了,可是没人又能怎么办?要不然你下来做好了!”试算风险,控制失败的可能就这样詹宏志变成《PC home》杂志发行人兼总经理,我们又是三言两语在院子里谈定,而我是公司的董事长,后来李宏麟也加入,一切峰回路转。(创业陷阱:有时候事业为什么会不顺?原因就是自己的才德不足。我为什么会一直找不到好的伙伴创办《PC home》?原因是我做《商业周刊》并不顺利,所以许多人在深思之后都退出。当时我没想清楚这件事,一直到詹宏志确定下海,一切才搞定,李宏麟也才愿意加入,原因就是我当时的才德不足。创业者有时要认清自己的缺点。)接下来是一连串的筹备工作,我们做出一份细致的执行计划,其中最重要的一部分是财务试算,我们试算了两年的损益,希望在一年到一年半之内单月损益平衡,并以单月损益平衡计算总亏损金额,作为我们筹资的股本目标。本来我想筹资2000万元新台币,但经过试算后,一直到单月损益平衡,最高总亏损金额约1800万元新台币,2000万元新台币的股本太少,万一稍有不慎,资金就会不足,所以决定增加到2500万元新台币的资本额,而这也是我的工作。除了我自己、宏志及商业周刊公司之外,我大概还要找1500万元新台币左右,我以250万元新台币为单位,找人认股。其实过程并不顺利,我经营《商业周刊》的绩效不彰,许多老朋友对我经营事业的信心未恢复,所以我只能找新朋友募资,我要特别感谢两个人:一个是信义房屋董事长周俊吉,一个是金仁宝集团董事长许胜雄。周俊吉和我只有一面之缘,可是我觉得他很正派,我喜欢他经营企业的透明简单,所以找他投资,没想到只见一次面,他就答应了,他的爽快令我意外。拔出石中剑(3)而许胜雄虽是我十几年的老友,但往来不多,谈起投资,一听是250万元新台币,立即就同意,他还问我够不够,不够他还可以找其他人加入。他也真的介绍了其他企业界的朋友,中环的翁明显先生,就是在他的引荐下加入的。筹资完成,杂志的筹备工作正式展开,但我所做的事也已全部完成:我决定创办这本刊物,我找到詹宏志,我让公司设立完成,我担任不管事的董事长,接下来詹宏志与他的团队完成了所有的事,我只享受创办成功的成果。创业者要依组织需求成为变形虫这其实不是我原来的规划,我原本以为我还需要做一些事,但后来发觉,詹宏志的行事风格是圣裁决断,他不喜欢有老板,就连平辈在他身边也没有发挥的空间,所以我从此只开董事会,完全退出日常经营,其实就算开董事会,我也完全尊重他的决定。(创业陷阱:找到可以信赖的人,放手让他去做,作为创业者要有肚量做变形虫,按照组织的需要,调整自己的角色,只要《PC home》能创办成功,我演什么角色都不计较,我终于学会与伙伴相处的方法。)有了在《商业周刊》和创业伙伴相处的经验,这一方面的智慧我已充分具备。前面所说的角色扮演,我和宏志完全没有正式沟通,我自己揣摩,按组织的现况,决定我该演什么角色,而不管事,做永远的替代角色,变成我俩最好的分工。创刊时詹宏志不愧是营销与创意天才,他决定采取强势上市、物超所值、价格破坏的策略,创刊号厚厚的一本《PC home》,只卖49元新台币,第一次印刷5万本,这些规格都是台湾杂志市场上,见所未见、闻所未闻的手法。以我这个算是有经验的杂志人,事先都不确定这样做是对的,只是直觉可行,当然就放手一搏。《PC home》杂志一上市销售3天之后,我们就知道成功了,因为便利商店等零售渠道,两天就已卖完,并追加订单,金石堂等传统渠道也一样,这第一期的刊物最后印到十几万册,几乎是台湾杂志史上从未见过的盛况。更可怕的是,在杂志零售背后,我们绑了一个极具吸引力的订户推广计划,每天订杂志的传真机从未停过,订阅电话满线,我们不得不紧急追加传真及电话线路,只不过解决了传真及电话问题之后,后面的订单处理也因人力不足无法解决。因订阅服务不及时而产生的客户投诉,是《PC home》杂志创办过程中,最大的困扰。我虽然没有实际参与工作,但所有的会议我都参加,所以我充分了解每一个决定、每一项策略、每一个作为,而且因为我空手,反而能静静地分析思考每一个过程的道理。詹宏志的策略清晰简单:第一,找到正确而专业的人--李宏麟,由他筹组编辑团队,放手去做,确保有能力编出一本高质量的杂志;第二,要求做到看得懂、学得会,开创出“step by step”的编辑法,让《PC home》的读者做到无痛苦学习;第三,营销上物超所值,创刊号49元新台币,创造最大的声势、话题、知名度及试用读者群,接着延伸出最大的订户量,立即回收订户收入;第四,广告推销随后跟上。从《PC home》的创刊过程,我看到了一次杂志上市的超完美示范,我终于弄懂,当年我创办《商业周刊》时,那真是不专业的业余作为,过去数年兵困《商业周刊》的疑惑,忽然豁然开朗了。拔出石中剑(4)在《PC home》创刊的记者会上,詹宏志向所有的记者宣布:我们不是创办一本刊物,未来3年要办6本杂志。这个承诺,变成全公司上下努力的目标。(创业陷阱:每一种事业都有专业,一山还比一山高,我历经《商业周刊》,自认为对经营杂志已很在行,但是在《PC home》的创办过程中,我发觉我对杂志经营只是略懂皮毛。创业者要有决心、肚量,学习别人专业的方法,千万不能自我感觉良好,不能固执。)《PC home》顺利上市之后,很快就变成计算机类第一大杂志,我怀疑应该也是台湾第一大杂志,19万本的发行量,堆砌起许多奇迹,广告每季都涨价,订单来不及处理,而紧接着我们就决定扩大战果。我们先把已经创刊的《电脑玩家》杂志并购下来;再接着我们创办了《PC office》(《电脑上班族》),定位是上班族的计算机学习;再来是《PC SHOPPER》(《电脑采购》),定位是计算机采购导览杂志;再接着创办了计算机书的出版团队“PCuSER电脑人”,如果再加上这些团队个别衍生出来的小刊物,计算机家庭集团最多的时候有超过20本以上的刊物,琳琅满目,热闹非凡。除了计算机杂志以外,我们也尝试跨越IT做其他的杂志,《SMART》(《智富》)月刊是最具指标性的一本刊物,这是给社会大众看的理财入门学习杂志,和《PC home》同样走入门学习的路子,让读者真的看得懂,学得会,这个刊物也很快变成台湾入门理财杂志的第一品牌,全盛期的发行量也超过10万册。《PC home》杂志的创刊,真的是赶上了波澜壮阔的大时代,人类正要面临计算机的大学习潮,也正要在实体世界之外,另外筹建一个虚拟世界,所以《PC home》又接着成立了“网络家庭在线网站”(PChome Online),成为台湾网络风潮最早的弄潮儿之一。在“PChome Online”之后,我们还成立了《明日报》,大张旗鼓地探索一份在线电子报纸的可能,只是最后以亏损数亿元新台币收场,这也种下日后“计算机家庭杂志集团”与香港首富李嘉诚的企业合并的远因。创业者要有逆转困境的能力在计算机家庭杂志集团的所有杂志中,有一份杂志是由我负责筹办,那就是《房屋志》,一本买卖房屋的信息杂志。这本杂志大概是集团内最短命的一本刊物,在6个月之内,赔了8000万元新台币。我下决心停刊,并带着整个团队转型为建筑家居装潢刊物,现在这个团队拥有数本杂志,也是计算机家庭杂志集团在计算机杂志没落之后,还能维持集团规模与活力的重要原因。创办《房屋志》,我证明了:我会犯错,但我有能力自己逆转,与过去在面临困境时坐困愁城,已完全不同。(创业陷阱:创业一定会犯错,一旦确定自己犯错,一定要第一时间改变,绝不可拖延,《房屋志》在出版6个月时我就放弃,否则可能会拖垮整个计算机家庭杂志集团。)计算机家庭杂志集团在2000年左右网络泡沫化之前,集团实力达到最高潮,但随着《明日报》停刊,以及计算机学习热潮式微,《PC home》进入另一个体制调整期。这时候我开始扮演整顿的角色,我停掉了一些刊物,也换掉了许多主管,让年轻的新秀担负重任,我心中只有一个目的,在计算机家庭杂志集团兴起时,我享受了美好的成果,而在集团遭遇困难时,我有责任让局面稳住,尤其在詹宏志离开之后,我应为所有的团队负责。拔出石中剑(5)拔出石中剑(6)后勤支持平台包括印务、渠道业务谈判、后勤仓储、库存管理、物流运输、财务、IT系统、法务和人力资源……这是个复杂的平台,而出版团队则保留选题、出版、营销等工作,以独立自主的方式运作。(创业陷阱:“整合有效益归平台,独立运作有效益,则归出版团队。”这是我们在决定构建平台时,喊出的口号。严格来说,我们也不知道这样的分工正不正确,但是“摸着石头过河”,不断测试、不断调整,正是创业者必须有的态度。)我们也喊出了“Plug & Play”(插上电源就能运作)口号,指的是出版团队只要接上后勤出版营运平台,就可以得到最好的支持和照顾。城邦合并之后的前几年,营运的快速扩张绝对和这个营运体系发挥的综效有关,城邦很快就成为台湾最大的出版集团。这期间,我们在组织内先后推动了ISO9000,也推动了上市上柜的九大循环,当然也努力地完成了内部工作的标准化作业,这代表了我要用现代的管理系统,来提升老旧的出版行业的营运绩效。从传统经营走向企业化管理不过这些努力,面临了集团内部的营运理念之争,大多数的老出版人都认为,出版是创意的行业,不应该被管理,管理制度只会扼杀出版的理想和创意,他们的自由浪漫,让城邦内部绩效的提升、管理的追求变得十分困难,他们觉得我所推动的系统化、标准化、纪律化的管理制度,背弃了城邦合并时的盟约。我虽然被视为“大逆不道”的出版人,但我没有退路,不走上现代标准化的系统经营,绝对不可能成功,所以我不顾一切地走上ISO,走上内稽内控,最后还走上ERP(企业资源管理系统)的道路。传统的放任式出版工作方法,仰赖有经验的工作者,仰赖创意,也仰赖运气,营运的绩效时好时坏,无法长期维持稳定,再加上偶然过度理想化,把文化人对社会的十字架背在身上,难免就会出了太多有意义但生意不足的书,这会使集团的财务陷入困境。(创业陷阱:创业过程中,一旦组织扩大,就必须要走上系统、制度之路,稍有规模,就离不开资讯系统,所以对IT投资绝不能小气,城邦的例子说明了IT系统的重要,也是城邦经营上的最有效的武器。(城邦在IT上投资了上亿元新台币的金额。)而我推动的绩效管理、标准化流程,就是要让出版工作变成最佳化、最有效率的方法,让整个集团能保持稳定。从2003年开始,城邦的内部流程改造,迈入最关键性的一役:开始导入ERP系统,我决定把城邦的工作流程,全部用信息系统来追踪管理。台湾出版界最大手笔的投资

上一章 下一章
目录
打赏
夜间
日间
设置
2
正序
倒序
自慢Ⅱ
自慢Ⅱ-2
需支付:0 金币
开通VIP小说免费看
金币购买
您的金币 0

分享给朋友

自慢Ⅱ
自慢Ⅱ
获月票 0
  • x 1
  • x 2
  • x 3
  • x 4
  • x 5
  • x 6
  • 爱心猫粮
    1金币
  • 南瓜喵
    10金币
  • 喵喵玩具
    50金币
  • 喵喵毛线
    88金币
  • 喵喵项圈
    100金币
  • 喵喵手纸
    200金币
  • 喵喵跑车
    520金币
  • 喵喵别墅
    1314金币
网站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