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煜急调驻守上江的朱令贇入援金陵,江南兵在皖口与宋军交战,朱令贇兵败投火死。曹彬准备攻金陵,但忽然称病不视事,诸将都来问候。曹彬说:”我的病,不是药物所能治好的,只须诸位诚心起誓,破城之日,不乱杀一人,我的病就自然好了。”诸将许诺,焚香为誓。宋军攻入金陵,秩序井然。曹彬这样约束将士,是因为出征前宋太祖已下有命令,保护金陵城和江南财富。 李煜奉表降宋,曹彬以礼相待,将他和宰相汤悦等四十五人送往汴京。至此,南唐灭亡,共传三主,历三十九年。 四十年来家国,三千里地山河;凤阁龙楼连霄汉,玉树琼枝作烟萝,几曾识干戈? 一旦归为巨虏,沈腰潘鬓消磨;最是仓皇辞庙日,教坊犹唱别离歌,垂泪对宫娥。 李煜写罢降表,写下这首沉痛的《破阵子》,被押解北上汴京。这阕词曾经在后世引起莫大的非议,大多认为李煜拜辞祖庙、北上而为俘虏,理应对着祖宗碑位痛哭流涕,愧对列祖列宗,愧对江南锦绣,愧对南唐百姓,而李煜却是“垂泪对宫娥”。显然,李煜是文人的眼光,而不是皇帝的眼光。不幸的是,他生在了帝王家。 [吴越由钱镠建立,国都在杭州。钱镠当国王以后,经常回故乡,但他的父亲钱宽总是逃避不见。钱镠问其缘故,父亲说:“你现在当国王,三面受敌(北、西有吴,南有闽),与人争利,怕祸及我家,所以不愿见你面。”钱镠涕泣受教。之后,钱镠小心谨慎,力求自保。他很少安睡,用小园木作枕,熟睡中头一动便落枕觉醒,他称为“警枕”。又在寝室中置粉盘,想起事情即写在粉盘上。令侍女通夜等候,外面有人报告,立即唤醒他。钱镠在修筑钱塘江石堤和其他的水利,建设杭州城等方面都很有功绩。当然,他也大兴土木修筑宫殿供自己享乐。统治期间,赋税繁苛,百姓受苦很深。钱镠死后,以后当国王的依次是钱元瓘、钱弘佐、钱俶。宋伐南唐时,令吴越出兵助攻。吴越当时和南唐一样,竭力向宋朝表示恭顺以求自保,自然不敢不从。李煜写信给钱俶说:“今天没有我,明天岂能还有你?早晚你也是汴梁一布衣罢了。”钱俶连忙将信交给宋朝,还帮宋朝打下南唐的常州。南唐亡后,宋太祖要钱俶到汴京朝见,钱俶就带着妻儿入朝。宋太祖大加款待,两月后放他回国。临行前,宋太祖送一个黄包袱给钱俶,里面全是宋朝群臣请求扣留钱俶的奏捷。钱俶既感激又恐惧,回国后对宋朝更加惟命是从。吴越实际上已完全屈服在宋朝的统治之下,只保留一个国王的空名。但是除吴越外,泉、漳一州由南唐遗将陈洪进割据。] 开宝九年元宵节刚过,李煜到达汴京,穿穿白衣,到明德楼拜见宋太祖赵匡胤。宋太祖没有加害,封他违命侯,挂名担任光禄大夫、检校太傅、右千牛卫上将军。李煜有自己的宅第,但有人把守,不能随意出入,不能与外人交往,实际上仍然不过是个比较体面的囚徒。 李煜被封违命侯后,成天长吁短叹,过着凄寂不堪的日子,好在身边还有小周后相伴,总算给他绝望的生活平添了一丝温暖和安慰。就在这年冬天,宋太祖赵匡胤在万岁殿崩驾,留下千古的“斧声烛影”之谜。赵匡胤弟赵光义即位为宋太宗后,除去李煜违命侯的封号,改封为陇西郡公。太平兴国二年(977年),“煜自言其贫,诏增给月奉,仍赐钱三百万”。李煜因心情抑郁,务为长夜饮,宋宫每日供酒三石。 显然,作为俘虏,宋皇帝在生活上并没有难为李煜。但李煜却被剥夺了人身自由,人格和尊严也受到了百般凌辱。据《宋史》记载:“太宗尝幸崇文院观书,召煜及刘提令纵观。谓思日:‘闻卿在江南好读书,此简册多卿之旧物,归朝来颇读书否?’煜顿首谢。”强行夺走了李煜的藏书,竟然还问他读书与否,这显然是宋太宗志得意满下的故意侮辱。李煜这样敏感的人,自尊心一定极大地被挫伤。 更令李煜感到屈辱的是,宋太宗赵光义表面上优待李煜,但却打美貌的小周后的主意,不断以皇后的名义宣小周后进宫。宋人王铚《默记》引龙衮《江南录录》:“李国主小周后随后主归朝,封郑国夫人,例随命妇入宫。每一入辄数日而出,必大泣驾后主,声闻于外,多宛转避之。”明人沈德符《野获编》又谓:“宋人画《熙陵幸小周后图》,太宗戴幞头,面黔色而体肥,周后肢体纤弱,数宫人抱持之,周后作蹙额不胜之状。有元人冯海粟学士题曰:江南剩有李花开,也被君王强折来。”显然,这不是空穴来风。 [宋太宗的兄长宋太祖赵匡胤也曾霸占过投降的后蜀后主孟昶的妻子花蕊夫人。孟昶与花蕊夫人到汴梁拜见宋太祖七天后,孟昶暴毙,史家多认为是被宋太祖毒死。宋太祖趁机将花蕊夫人收入宫中,要她即席吟诗。花蕊夫人沉思片刻,吟道:“君王城上树降旗,妾在深宫哪得知;十四万人齐解甲,更无一个是男儿。”反而让宋太祖大为倾倒,封花蕊夫人作了妃子。花蕊夫人入宋宫但不忘故主,绘孟昶画像私挂奉祀。每当夜深人静的时候,就拿出孟后主的画像流泪诉说思念之情。此事被宋太祖入宫看见追问,花蕊夫人急中生智说:“所挂张仙,送子之神,蜀人皆如。”宋太祖才未追究。不久,这张仙送子的画像,竟从禁中传出,连民间妇女要想生儿抱子的,也画一轴张仙,香花顶礼,至今不衰。花蕊夫人后来因介于宋廷权力之争,触犯了宋太祖弟赵光义(也就是后来的宋太宗)的利益,在一次打猎时,被赵光义一箭射死。] 大概是因为霸占了别人的妻子有些心虚吧,宋太宗赵光义生怕李煜会什么不满之词,不断派人监视、打探他的一言一行。南唐旧臣徐铉后来在宋朝当官,宋太宗便宣召徐铉进见,问他道:“你最近可曾见到李煜?”徐铉大吃一惊,惶恐地答道:“陛下明令禁止李煜与外人勾通,微臣安敢私自见他?”宋太宗假惺惺地说道:“我对你是信得过的,你尽管去见他。若有人问起,就说是我恩准的好了。”徐铉本就难忘旧主,当下欢喜地去见李煜。这次会见,双方都不知说什么好,旧日君臣相聚在别人屋檐下,能说什么?可李煜到底是不知人间险恶,居然长叹一声说:“悔不该错杀了潘佑、李平。”潘佑、李平都是因为在南唐灭亡前向李煜直谏被杀。徐铉见后主在这种情景下还说这种话,吓得不敢接话。后来宋太宗问及,徐铉不敢隐瞒,据实说了李煜的话。宋太宗听了,心中动了杀机。------------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4)------------ 太平兴国三年(978年)七月初七,这天既是乞巧节,又是李煜的生日。他年纪还不算大,但是两鬓已经有明显的白发,面容憔悴,满目萧然,全然没有了当年的风采如玉的轩昂气度。而李煜的神思,还飘得更远。回忆在江南的时节,群臣祝贺,赐酒赐宴,歌舞欢饮,何等的繁华景象!而现在孤零零的一人,何等的冷落、凄凉!妻子小周后被宋太宗召去,至今未归,又是何等的屈辱!他不能忘记小周后曾经清澈的脸已经变得苍白,明亮的眼睛藏不住浓浓的悲伤。茫然、羞愧、悔恨、伤痛、悲凉,种种情感汹涌澎湃,一齐倾泻了出来。李煜再也不能沉默了,先填了一阕《忆江南》的小令: 多少恨!昨夜梦魂中,还记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 填完之后,李煜胸中的悲愤还未发泄尽净,便趁势再填一阕感旧词,调寄《虞美人》: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表达了悲哀无奈的心境,以及对“故国”、“往事”的无限留恋,抒发了明知时不再来而心终不死的感慨,艺术上达到很高的境界。 词成就了李煜词宗的英名,但这首千古传唱的《虞美人》也将他送上了西去之路。就在七夕的晚上,李煜因为心情郁闷,填完《虞美人》后,把它交给歌妓演唱,自己也击节相和,不觉间已经泪满衣襟。宋太宗得知后非常恼怒,认为李煜是有意发泄心中的不满。又听说李煜的词中有“小楼昨夜又东风”和“一江春水向东流”,更是生气,当晚就让人给李煜送去了牵机药,命他当着使者的面服下。牵机药是一种剧毒药,吃下去后,人的头部向前抽搐,最后与足部拘搂相接而死,状似牵机。李煜在极度的痛苦中悲惨地死去。 李煜死时年仅四十二岁。死后赠太师,追封吴王。这或许是宋太宗政治上的需要,或许是看在霸占了小周后的份上。不久,悲痛欲绝的小周后也追随李煜而去。 李煜的一生,是复杂的一生。作为一国之主,他疏于治国,内无用人治世之能,外无御敌卫国之力。他为求偏安一隅,不惜对宋曲膝称臣,终于养虎贻患,沦为一介臣虏,断送祖宗基业。然而,他在文学艺术音乐方面的造诣,在历代帝王中则是登峰造极的。正所谓不幸亡故国,有幸成词宗。清人袁枚曾引用《南唐杂咏》中的话评价李煜说:“作个才人真绝代,可怜薄命作君王。”------------天下角逐兴亡中(1)------------ 五代十国,一般认为从公元907年朱温灭唐到960年北宋建立,共五十三年。实际上十国当中有六个在960年之后灭亡,北汉在最后,灭亡时已是979年。这五十三年,是中国历史上最混乱最黑暗的时期,因篇幅所限,作者只选择五代一条线来做简要讲述。五代是中原的五个王朝,先后与之并存的十国除北汉外都在秦岭淮河以南。其他并存的政权还有辽和西夏。 后梁为朱温所建,被死敌李克用的儿子李存勗所灭,前后共三个皇帝,存在十七年。前面已经提过,不再多说。 话说李存勗灭掉后梁,建立了后唐政权,他本人也称帝为唐庄宗。李存勗认为自己完成了父亲所未能完成的大业,志满意得,开始沉溺声色犬马,完全丢掉了战场上披荆斩棘、开拓进取的精神。李存勗从小酷爱戏曲,晋军的军歌多是由他亲自谱写,当上皇帝后,这一爱好便开始发扬光大。他养了许多优伶,还给自己起了个艺名,叫“李天下”,面涂粉墨,亲自上场客串,丝毫不顾皇帝的尊严,成为当时的一大奇闻。 李存勗十分宠信伶官。有一次,他上台演戏,自己叫了两声“李天下”。一个叫敬新磨的优伶上打了他两嘴巴。众人都大吃一惊,上前揪住敬新磨责问。李存勗自己也被打得莫名其妙。敬新磨嬉皮笑脸地说:“理(理和李同音)天下只有皇帝一个人,你叫了两声,还有一个是谁呢?”李存勗挨了打还反而很高兴,厚赐敬新磨。 有次敬新磨在殿中奏事,殿里面有很多狗。敬新磨离开的时候,有只狗起来追他,敬新磨躲在一根柱子边,向李存勗大声喊:“陛下,请不要放纵你的儿女们来咬人!”李存勗沙陀人,忌讳狗字,不由得大怒,立即张弓搭箭,准备射死敬新磨。敬新磨急忙说道:“陛下不要杀我啊,我与你是一体的,杀了不吉详!”李存勗吃了一惊,问这话怎么讲。敬新磨回答道:“陛下开国,年号叫同光。天下都称你为同光帝。同,就是铜,杀了敬新磨,那铜就没有光了啊。”(因为铜磨了后更亮)李存勗十分高兴,就把敬新磨放了。 李存勗喜欢打猎,但又常常踏坏庄稼。一次在外围猎时当地县令上前劝谏:“陛下,凡是拥有国家的人都应该爱民如子,以民为立国之本。必须不应该为图一时快乐而践踏农田,伤害民心。陛下如同万民父母,怎么能这样做呢!”李存勗听了大怒,命人将县令绑了起来,要就地砍头。敬新磨见状,赶忙上前扭住县令,斥责道:“你身为县令,对下可以驱使百姓。既然知道陛下喜欢打猎,就应该多多留出空地,怎么又让百姓在这里锄地劳作,妨碍陛下的鹰犬飞走呢?现在犯了错又不能自责,反而敢对陛下乱说,我看你是该死啦!”其他伶人也跟着起哄,李存勗忍不住哈哈大笑,于是饶恕了县令。由此可见他对优伶之宠信。事见《新五代史·伶官传》。 伶人们仗着李存勗的宠幸,自由出入宫廷。他们跟皇帝都可以打打闹闹,对一般朝官就更神气活现了。朝臣经常被优伶取笑侮辱,群臣气愤之余又不敢向李存勗告状,有的甚至反过来巴结伶人,以保求富贵。四处的节度使们也争相重金行贿。 李存勗还封两个伶人当刺史。群臣劝阻说:“现在新朝刚建立,跟陛下一起身经百战的将士,还没得到封赏,反倒让伶人当刺史,只怕大家不服。”李存勗根本不理这些话,照样让伶人当了官。 李存勗猜忌大臣,于是宠信一个叫景进的伶官,倚为心腹,让他专门探察和奏呈文武百官动静,后来竟然发展到“军机国政,皆与参决”。朝臣如果不给景进送礼,景进就到李存勗面前大进谗言。当时群臣无不畏惧景进,闹得“大臣无罪以获诛,众口吞声以避祸”。李嗣源和郭崇韬是当时后唐最有威望的两个人物,但他俩常遭到李存勗的猜忌,还几次险遭暗害。 李存勗的皇后刘氏出身贫寒,小时候被李克用属下部队抢掠,献给李克用的妃子曹氏做了一名小侍女。结果这小侍女长大后嫁给了李存勗并做了皇后,也算是富贵无比了。刘氏性情狠毒,她富贵后,失散多年的父亲找上门来。当时刘氏正要争皇后之位,她担心认下这个一没权势二没钱财的穷父亲会显得自己出身低微,于是谎称父亲早在战乱中死去,将亲生父亲赶走。她如愿以偿当上皇后之后,干预朝政,倒行逆施,疯狂敛财。后唐重臣郭崇韬便是被她陷害所杀。李存勗竟然也听之任之。 李存勗如此作为,自然难以服众。尤其郭崇韬被杀后,朝野震动。公元926年,后唐将士拥戴李嗣源(李克用的养子),要求以他为主反抗李存勗。李嗣源开始还不肯作乱,想置身事外。另一后唐将领李绍荣却已经上奏,说李嗣源叛变。李嗣源辩护不成,十分疑惧,生怕被李存勗加害。李嗣源女婿石敬瑭(后来的后晋高祖)力劝李嗣源夺取汴京(开封),发动政变。部下康义诚、安重诲等也都极力怂恿。李嗣源便下了决心发动兵变,使女婿石敬瑭为先锋,养子李从珂为后卫,向汴京进发。 李存勗在洛阳听到李嗣源叛变消息,想赶回汴京。半路上听到李嗣源已经进了汴京,而各地将领纷纷支持李嗣源。他知道自己已经完全孤立,垂头丧气地跟左右将士说:“这下我完了!” 李存勗回到洛阳,还想抵抗李嗣源。他的亲军指挥使郭从谦,原来也是个伶人,曾经认大将郭崇韬做叔父。郭崇韬被杀后,郭从谦早就怀恨在心,趁这个机会,就发动亲军叛变,攻进皇宫。李存勗率十余人抵抗,被流箭射死,左右逃散。李克用父子两代在马背上得来的天下,倾刻间落入他人之手,虎父龙子四十余年建立的赫赫功业转眼之间化为过眼烟云。 李存勗在位三年,史称“其兴也浡也,其亡也忽焉”。他原是个豪杰人物,纵横沙场时,天下豪杰不敢与他争锋,最终却落得可悲的下场。果然是忧劳可以兴国,逸乐可以亡身。历史的无情,不能不令后人唏嘘长叹。 李存勗能词,有三首传世。其《一叶落》云:“一叶落,搴朱箔,此时景物正萧索。画楼月影寒,西风吹罗幕。吹罗幕,往事思量著。”表明这位能征惯战的豪杰人物并非普通的一介武夫。 李嗣源夺取后唐政权后,开始只用监国的名义,等李克用、李存勗的子孙被杀绝后,才正式即皇帝位,就是后唐明宗,改名李亶。 李嗣源是一位比较英明的皇帝,他即位后,改变了一些当时的弊政;禁止中外诸臣献珍玩财物;宫内只留老成宫女一百人,宦官三十人,乐队一百人,养猎鹰人二十人,厨房五十人。皇宫组织如此简单,是中国历史上任何帝王不能相比的。宰相任圜管财政,也很有成绩,因此不过一年,李嗣源的皇位就稳定下来。------------天下角逐兴亡中(2)------------ 李嗣源的后宫中有一位淑妃王氏,即号称“五代第一美女”的花见羞。据《新五代史》记载:“淑妃王氏,邠州饼家子也,有美色,号‘花见羞’。”王氏不过是邠州城内王氏烧饼店家的女儿,竟然能百花见羞,可见是何等的天生丽质。佳人生当乱世,必然要拥有不平凡的人生。在帮助父亲迎来送往的生意中,花见羞练就了一套人情练达的好本事。之后,她成为后梁大将刘彟的爱妾,少女配老翁,却也颇为美满。不久后,后唐李存勗灭后梁,花见羞落入了率先入城的李嗣源手中。 刘彟虽死,却给花见羞留下了不少财富。花见羞精明宽厚,用这些财富来讨好李嗣源别的姬妾及他的儿媳妇,所以大家都异口同声地称赞花见羞,李嗣源因此特别宠爱她,但又没有人嫉妒。花见羞买的个好人缘,后来给她一生带来很大的好处。刘彟的两个儿子,也都沾了花见羞的光,加官进爵。 李嗣源原配早死,李嗣源即位后,想立花见羞为皇后。花见羞推辞说:“皇后不过是个名号,倘若彼此相爱,名号算什么?何况陛下与原配夫人夏氏曾患难相随,如今她虽已过世,但她所生的两个儿子都已长大成人,领兵在外,况且夏氏的族人也多官居要职。不如先不册立皇后,而追封夏氏夫人为后,一来可使人觉得陛下不忘旧情,二来也可以稳定政治局面。”这见解非常高明,李嗣源采纳了她的意见,果然赢得了朝野喝彩。 三年之后,群臣纷纷上表,认为皇后母仪天下,不可长久虚悬,大家一致推崇花见羞,李嗣源更是求之不得。可花见羞仍然谦让,坚持要李嗣源册立曹氏为后。于是曹氏就被册立为皇后,花见羞则被封为淑妃。 当时后宫有人生了儿子,李嗣源便让无子的花见羞养育,这就是许王李从益。李嗣源晚年多病,他的长子李从璟为李存勗所杀。次子李从荣被封为秦王,任为河南尹,兼判六军诸卫事,后又加封天下兵马大元帅,表明李嗣源打算以李从荣为继承人,可是又不明确立为太子,造成大臣观望,李从荣不安。李从荣为了伺察宫中动静,暗中与许王李从益(时年四岁)的乳母司衣王氏结交。 公元933年,六十六岁的李嗣源卧床不起。秦王李从荣急不可待,想用武力夺取皇位,率兵攻打宫门。宫中卫兵反击,杀死了李从荣,做内应的许王乳母司衣王氏也被赐死。 李嗣源“闻从荣已死,悲咽几堕于榻,绝而苏者再”,可见他内心深处是极爱这个儿子的。受此打击后,李嗣源病重突然转重,不治而死。李嗣源子宗王李从厚继位,就是唐愍帝。李从厚即位后,尊曹皇后为皇太后,花见羞为皇太妃。因为司衣王氏为许王李从益乳母,又牵扯到花见羞,李从厚心中不悦,想把花见羞迁到至德宫。但花见羞与所有宫人都很友善,李从厚还是不敢触犯众怒,打消了驱除花见羞的念头,但这以后他对太妃很冷淡。 唐愍帝李从厚幼弱无能,在位仅四月,李嗣源养子李从珂发动政变。李从厚逃离京城,半路上遇到了姐夫石敬瑭。石敬瑭不愿意救这个大势已去的小舅子,李从厚的一个亲随不满石敬瑭,抽刀要杀石敬瑭,结果反被石敬瑭的侍卫杀死。石敬瑭索性将李从厚的侍卫全部杀死,幽禁了李从厚。后来李从珂杀死了李从厚。于是百官拥立李从珂为皇帝,就是唐废帝(也称唐末帝)。 李从珂即位后,在花见羞的宫院置酒,有为太妃安抚压惊之意。花见羞举酒说:“愿辞别皇帝,出家当比丘尼。”李从珂问为什么。花见羞说:“小儿李从益,若你不容他,则他死之日,我有何面目见先帝!”说着已经是声泪俱下。李从珂也为之凄然,之后一直很优待花见羞。 李从珂和石敬瑭二人均骁勇善战,向来互不服气。李从珂当上皇帝后,二人的矛盾开始公开化。一次,李从珂在宫中摆家宴,石敬瑭妻子晋国公主(李嗣源女)上酒毕,说要辞归晋阳,李从珂喝醉了酒,问道:“何不再住些时候?你这样急着回去,是想和石郎谋反吗?”石敬瑭知道后很是惊惧,暗中在作反叛的准备。 后来二人果然公开决裂。李从珂派张敬达率兵数万围攻晋阳城。石敬瑭抵挡不住,晋阳十分危急。掌书记桑维翰出了个主意,要他向契丹人讨救兵。于是,石敬瑭写信向契丹王耶律德光称臣,表示愿意拜契丹国主耶律德光做父亲,并且答应在打退唐军之后,把雁门关以北的燕云十六州(又称幽云十六州,指幽州、云州等十六个州,都在今河北、山西两省北部)土地献给契丹。 石敬瑭不顾个人尊严,厚颜无耻地认比自己小十岁的耶律德光为父,并提出诸多可耻的条件,连手下都觉得很难为情。部将刘知远(后来的后汉高祖)说:“称臣也就可以,当儿子似乎太过分。多送些金帛,契丹兵自然会来,不必许给土地,怕将来大为中国之患,悔之莫及。” 但石敬瑭一心想快点当上“儿皇帝”,不听刘知远劝告,叫桑维翰写奏章,送到契丹。耶律德光大喜,不久,亲自率五万骑,号称三十万,到晋阳城下击败张敬达军。 李从珂大惊,下诏亲征,但这时将士已经离心。群臣劝李从珂北行,他则吓得不让人提石敬瑭的名字,说:“你们不要提石郎,使我心胆堕地。”吏部侍郎龙敏建议李从珂立已经投奔后唐的东丹王耶律倍(前契丹王阿保机之子)为契丹王,然后派兵送回契丹,使耶律德光有后顾之忧。李从珂觉得很好,但不知为什么竟没有去做,反而志气消沉,昼夜饮酒悲歌,像到了末日一样。 张敬达率残部守晋安(在晋阳城南),不见援兵,也被部将杨光远杀死,残部将士投降了契丹。石敬瑭自晋阳向洛阳进军。后唐将领赵德钧、赵延寿父子等纷纷投降石敬瑭。四十五岁的唐废帝李从珂与全家老幼带着传国宝登玄武楼,准备自焚。花见羞却另有主张,对曹太后说:“事情紧急,咱们躲避一下,等待援兵吧。”曹太后说:“我们李家到了这一地步,我不忍心独生,妹妹你自己保重吧!”曹太后和李从珂都自焚而死,而花见羞与许王李从益及其妹妹(该女也为花见羞养女,后被耶律德光嫁给后晋降将赵延寿)藏在鞠院,得以脱离危险。 后唐就此灭亡,传四帝,共十四年。 契丹王耶律德光见大功告成,就对“儿子”石敬瑭说:“我三千里来赴难,必有成功,看你气貌识量,真是中原之主,我要立你为天子。”石敬瑭假装推辞一番,然后即位为后晋皇帝。随后,割燕云十六州(在今河北、山西北部)给契丹,另加每年贡帛三十万匹。耶律德光回国,他这次南下得了特大好处,因此和石敬瑭泣别说:“世世子孙勿相忘。” 石敬瑭割让燕云十六州给契丹之举,对后世影响极为深远。之后,河北、河东几乎无险可守,为日后契丹、女真、蒙古的南下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因此,许多史学家将石敬瑭列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卖国贼,成为最臭名昭著的封建帝王。出主意的桑维翰也被后世史学家王夫之评为“万世之罪人”。------------天下角逐兴亡中(3)------------ 石敬瑭当上皇帝后,花见羞自请为尼,石敬瑭没有批准,但把她母子迁到至德宫。后晋迁都到汴梁后,花见羞母子都随同东行,住到汴梁的宫中,石敬瑭皇后把花见羞当母亲看待。之后,石敬瑭还为后唐立宗庙,封花见羞养子许王李从益为郇国公,以主持后唐的宗庙。 石敬瑭靠契丹得到帝位,因此对契丹国主耶律德光感恩戴德,向契丹上奏章,把契丹国主称做“父皇帝”,自己称“儿皇帝”。除了每年向契丹进贡帛三十万匹外,逢年过节,还派使者向契丹国主、太后、贵族大臣送礼。那些人一不满意,就派人责备石敬瑭,石敬瑭总是恭恭敬敬,赔礼请罪。后晋臣民都以为耻。 石敬瑭靠契丹的保护,做了七年的儿皇帝,病死了,活了五十一岁。他的侄子石重贵即位,就是晋出帝。石重贵任景延广为宰相,景延广耻于对辽国称臣,积极反辽,并告辽国说:“晋朝有十万口横磨剑,翁(指辽主)若要战则早来。”石重贵向契丹国主上奏章的时候,自称孙儿,不称臣。耶律德光就认为对他不敬,带兵进犯。 公元943年,契丹派后晋降将赵延寿(李嗣源女婿,先娶李嗣源亲女,后娶许王李从益妹妹,即花见羞养女)攻晋。契丹事先对赵延寿承诺:“如果得中国,应该立你为帝。”赵延寿很高兴,表示愿为辽国尽力。然而,赵延寿遭到后晋军民的奋力抵抗,屡战屡败。耶律德光亲率十万兵到澶州城北列阵,与晋军决战。双方一番激战,死伤都很惨重。耶律德光退兵,一路烧杀抢掠。后晋宰相景延广不敢追击。 公元945年,契丹再次大举南侵,仍以降将赵延寿为先锋。当时景延广为晋出帝石重贵所猜忌,出为西京留守,桑维翰代景延广执政。桑维翰畏惧辽军,令诸军后退。诸军恐慌,退至相州城(今河南安阳县)。晋军在相州经过整顿,与辽军决战。将军皇甫遇、慕容彦超、安审琦等力战,辽军败走。赵延寿北还路经过祈州城(今河北安国县),知道城中兵少,围城急攻。祈州刺史沈斌死守。赵延寿在城下劝他投降,沈斌骂道:“你父子走错路投靠外国,还忍心带领豺狼来残害祖国,不知羞耻,反有骄色,怪哉怪哉!我弓断箭尽,甘心为祖国死,决不学你那种行为!”第二天,城陷,沈斌自杀。 晋出帝石重贵知道契丹军已退,亲自统军出发,想袭取幽州。他任用姑夫成德节度使杜重威统率诸军。杜重威是个贪婪残暴、无耻怯懦的将领,已有谋反之意。晋军在阳城(今河北蒲阴县东南)一带与契丹军相遇,杜重威不准部下出击。还是将军李守贞率所部奋力攻击,大破辽军,辽太宗弃车,找到一只骆驼,骑着逃走。诸将请求追击,杜重威又不许,说:“碰到强盗,不伤命已经够好,还想拿回衣袋么?”事后,桑维翰请求晋出帝石重贵惩办杜重威,石重贵说:“他是我的至亲,必无异心,你不要疑忌。”不久,石重贵任杜重威为天雄节度使,罢桑维翰相位。 公元946年,晋出帝石重贵任杜重威为元帅,李守贞为副帅,率宋彦筠、张彦泽、王清等诸军攻契丹,打算收复燕、云等失地。耶律德光率军至恒州,与杜重威军隔河对崎。晋将王清二千人为先锋,渡河击敌。契丹军后退,诸将请求乘势渡河。杜重威已有降契丹的打算,既不准渡河,也不派兵援助王清,致使王清和二千士兵全部牺牲。契丹军包围晋营,晋军粮尽。杜重威和李守贞、宋彦筠密谋降辽。杜重威派遣密使去见耶律德光,要求重赏。耶律德光骗使者说:“赵延寿资望欠高,怕不够做皇帝,杜重威来降,该让他做。”杜重威大喜,决定投降。他命令全军出营列阵,解除兵甲。军士明白过来,全都恸哭,声振原野。 耶律德光领兵南下,派降将张彦泽率骑兵二千先取汴京。张彦泽倍道疾驱,夜渡白马津,自封丘门斩关而入,城中大乱,石重贵只好上降表投降,后被押送到契丹,安置在黄龙府(今辽宁朝阳县内),又忍辱偷生过了十八年才死去。 后晋传二帝,共十二年,至此灭亡。 公元947年,耶律德光进了汴京,自称大辽皇帝(这一年契丹改国号为辽)。京城百姓听到辽兵进城,纷纷逃难。辽主耶律德光为了安抚百姓,以剽掠京城的罪名杀了张彦泽,然后登上城楼宣布说:“大家别怕,我也是人嘛。我本来并不想来,是汉人引我们进来的。我一定会让你们的生活过得更好些。”话虽然这样说,但是做的又是一套。他纵容辽兵以牧马为名,到处抢劫财物,叫做“打草谷”,闹得汴京、洛阳附近几百里地方,成了没有人烟的“白地”。他又命令晋国官员搜刮钱帛,不论官员百姓,都要献出钱帛“劳军”。 不过,耶律德光倒是很尊敬花见羞,说说:“明宗(指李嗣源)与我约为弟兄,你是我的嫂嫂。”还封花见羞养子李从益为彰信军节度使,不过为李从益所辞谢。 中原的百姓受不了辽兵的残杀抢掠,纷纷组织义军,反抗辽兵。少的几千,多的几万。他们攻打州县,杀死辽国派出的官员。东方的起义军声势浩大,攻下了三个州。耶律德光害怕了,跟左右侍从说:“想不到中原人这样不容易对付。”过了一段时期,他把后晋官员召集起来,宣布说:“天气热了,我在这里住不惯,要回到上国(指辽国)去看望太后了。”降将赵延寿也没有当成中原的皇帝,被辽兵带走,后死在辽邦。 耶律德光北归后,留萧翰守汴州。辽兵虽然被迫退出中原,但是,被石敬瑭出卖的燕云十六州仍旧被辽占领,成为后来他们进攻中原的基地。 后晋河东节度使刘知远一直据守本土,没有参与晋辽战争,并趁机发展自己的势力。辽军入汴京后,刘知远派部将王峻向耶律德光奉表称臣,趁机到汴京观察形势。王峻回来说:“契丹又贪又残,失尽人心,必不能久据。”诸将劝刘知远称帝,号令四方,刘知远不许。后来听说辽主打算北退,刘知远便在晋阳即皇帝位,即后汉高祖。 得知刘知远起兵后,萧翰非常害怕,准备撤兵北去,但又有些不甘心,于是派人去请李从益,想让他当中原的傀儡皇帝,以此来牵制刘知远。李从益和容忍母子没有答应,逃到徽陵域,以回避使者。使者还是找到了他们,迫使李从益当代理皇帝。李从益坐在崇元殿上,接受萧翰率领的契丹诸将以及后晋群臣的拜见。群臣入宫谒见太妃花见羞,花见羞说:“我们家子孤母弱,为萧翰所迫,这难道是福吗?我看大祸不远了!”于是以王松、赵上交为左右丞相,李式、翟光鄴为枢密使,契丹将领刘祚为侍卫亲军都指挥使,萧翰留下契丹兵千人给刘祚指挥,其余人都撤退回去了。 当刘知远拥兵南下时,李从益派人召请高行周、武行德等藩镇,以抵抗刘知远的军队。他们都不肯来,李从益只好与王松商议,指挥契丹兵,闭城自守。花见羞说:“我们家是亡国的后代,怎么敢与人争天下!”于是派人上书迎接刘知远。 刘知远听说李从益曾经召请高行周等人抵抗而没有成功,担心留下李从益会有后患,就派郭从义先入京师杀花见羞母子。花见羞临死前喊道:“我家母子有什么罪过?怎么不留我儿子一条命,使每年寒食持一盂饭,洒明宗坟上。”听到花见羞抗议声的人们都悲痛不已。李从益死时十七岁,其实对刘知远根本不会构成威胁。------------天下角逐兴亡中(4)------------ 花见羞是五代的传奇女子,她身历后梁、后唐、后晋,直至后汉,几乎见证了五代所有王朝的兴衰。在烽火连天的岁月,她力图用自己的宽厚和花见羞来保命,却终究逃不过血腥的权力之争。这不但是她个人的悲剧,也是乱世特有的命运。 刘知远杀了花见羞、李从益母子后,为了争取晋旧臣来归附,暂时没有改变国号,并仍用天福(晋高祖年号)纪年,于是晋旧将纷纷归附,民众也群起响应,处处抗击辽军。之后,刘知远乘辽军退走之机夺得了政权,后汉很快稳定下来。 刘知远在位不到三年,死后由儿子刘承裕继位,就是汉隐帝。刘承裕自即位以来,杨邠总机政,郭威主征伐,史弘肇典宿卫,王章掌财赋,苏建吉是宰相,这班文臣武将掌握了朝政,刘承裕没有什么实权。有一次,杨邠、史弘肇在朝上议事,刘承裕说:“再好好想想,不要让别人说闲话。”杨邠当即说:“不用你开口,有我们在。”刘承裕已经二十岁,不甘心受制于大臣,他的亲信左右也进谗言说:“杨邠等人专恣,终当为乱。”刘承裕便阴谋诛杀杨邠等人。一天,杨邠、史弘肇、王章入朝,被埋伏在殿中的兵士杀死。 刘承裕杀杨邠三人,朝野震动,都为他们鸣冤。刘承裕又派使者到魏州,要杀天雄节度使郭威。郭威被迫起兵反叛,大军很快进逼京师。京师人情恐惧。汉隐帝刘承裕派慕容彦超等领兵抵抗,慕容彦超战败退还。刘承裕亲出城外劳军,却被乱兵杀死。刘承裕在位两年。 后汉传二帝,不到四年,至此灭亡。 公元951年,郭威称皇帝,国号为周,就是后周,他就是后周太祖。周太祖病死后,由于没有亲生儿子,由养子晋王郭荣(原姓柴,柴守礼之子)继位,是为周世宗,历史上一般称他为柴荣。柴荣是五代最出名的皇帝,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对他评价非常高,特别是对他的用人,更是赞誉有加。 柴荣刚即位,北汉主刘旻勾结辽国,大举入侵。柴荣决定亲自领兵去抵御。群臣认为他从来没有打过仗,也没有表现出什么军事才能,都劝他不可轻动,宰相冯道尤其极力劝阻。柴荣坚持要亲自领兵,驻扎在泽州(今山西晋城县)东北。北汉军驻扎在高平(今山西高平县)南。当时北汉兵多,后周兵少,周军将士都有些畏惧。柴荣披甲骑马上阵督战,志气高昂。刘旻见周兵少,挥军进攻。交战不久,周右军将领樊爱能、何徽即领骑兵先逃,右军溃败,步兵千余人解甲投降北汉。柴荣见军势危急,自率亲兵冒矢石督战。亲军将领赵匡胤(后来的宋太祖)十分感动,说:“皇上这么危险,我们怎能不拼死战斗!”于是率领二千人奋勇进攻,身先士卒,冲在最前面,士兵亦死战,以一当百,北汉兵大败。刘旻昼夜奔驰,逃回晋阳。樊爱能、何徽看到周军大捷,又都回来。柴荣拘捕樊爱能、何徽及将校七十余人,责骂道:“你们不是不能战,是想以我的奇货,出卖给刘崇罢了!”下令将他们斩首,又杀投降北汉的右军步兵。亲军大将张永德称赞赵匡胤的智勇,柴荣擢升赵匡胤为殿前都虞侯。高平大战,柴荣的英武果敢,开始为群臣所信服。 之后,柴荣三次南征,不但使南唐俯首就范,而且震慑了南方各割据势力。 公元959年,柴荣下诏亲征,收复北方失地。取道沧州(今属河北)北上,率步骑数万直入辽境。到五月就先后收复瀛(今河间)、莫(今任丘北)、易(今易县)三州和益津(今文安县境)、瓦桥(今雄县境)、淤口(今霸县境)三关,共计十七县之地,为五代以来对辽作战所取得的最大胜利。正当柴荣大会诸将,议取幽州(今北京)之时,突然患病,只得班师回到汴京。 回汴京后,柴荣自知一病不起,于是安排后事。封七岁的儿子柴宗训为梁王,将重要的职务委任给魏仁浦、王溥、范质、韩通等。柴荣北征时,曾在文书囊中发现一块长三尺多的木块,上面写着“点检作天子”五个字。当时柴荣的女婿张永德任殿前都点检,柴荣对此有疑忌,于是去张永德军职,改任宰相,而将殿前都点检一职委任给资望较浅的赵匡胤。想不到后来竟然是赵匡胤当了天子。 柴荣死时只有三十九岁,在位五年半。刚继位时,柴荣就立下了三十年的宏志:“以十年开拓天下,十年养百姓,十年致太平。”十分可惜的是,他在位只有五年半,然而所取得的文治武功已经为结束割据开创新局面奠定了基础,所以史评:“神武雄略,乃一代之英主”是有道理的。他确实是五代时期最为杰出的皇帝。 周世宗柴荣病死后,太子梁王柴宗训即位,年方七岁,就是周恭帝。柴宗训即位后,李重进兼淮南节度使,防御南唐,韩通兼天平节度使,防御汴京东北面,赵匡胤兼归德节度使,防御汴京东面,向训为西京(洛阳)留守,防御汴京西面。京城的保卫十分周密,由此也可见柴荣的不凡韬略。 公元960年,周群臣正在庆贺元旦,镇州、定州忽报辽国与北汉联兵南侵。赵匡胤立即率禁军诸将赶去抵御。到了陈桥驿(开封城北二十里),殿前散指挥使苗训以观天象为名,传出“点检作天子“的所谓天命。于是,赵匡胤之弟赵匡义、归德军掌书记赵普,以及将领高怀德、慕容延钊、张令铎、张光翰、赵彦徽、潘美等连夜策划兵变,说:“主上幼弱,我们出死力破敌,谁能知道,不如先立点检为天子,然后北征。”黎明时分,军士披甲执兵直逼赵匡胤的寝所。赵匡胤惊起,只见将士拿着刀立于庭院,齐声喊:“诸将无主,愿册太尉(赵匡胤兼太尉)为皇帝。”赵匡胤还来不及回答,黄袍已加身。众人即下拜,高呼万岁。这是历史上有名的“陈桥兵变”。 赵匡胤被拥着回京,他勒住马缰绳说:“你们自贪富贵,立我为天子,能够听从我的命令则可,不然,我不能当你们的皇上。”诸将都下马说:“愿听从命令。”赵匡胤于是申明军纪:他们不得惊犯太后、皇上及公卿大臣,不得侵掠朝市府库。 当时,京师守备坚虚,殿前都指挥使石守信、都虞侯王审琦在宫中作内应,所以赵匡胤轻而易举地控制了京师。韩通等重臣被杀死。将士拥着重臣范质、王溥到赵匡胤公署,赵匡胤见到他们,立即流涕说:“我受世宗厚恩,被六军所迫,一旦至此,惭负天地,将怎么办?”范质等未及回答,赵匡胤部将罗彦环拔剑在手,上前一步,厉声说:“我们无主,今日一定要立天子!”范质等面面相觑,不知所为。还是王溥机灵,先向赵匡胤下拜,范质也不得已下拜。 之后,赵匡胤到崇元殿行禅代礼,即皇帝位,奉周恭帝为郑王,符太后为周太后。 后周传三帝,共十年,至此灭亡。 周恭帝柴宗训在位只半年,十一年后死去,死时十八岁。 五代从后梁太祖朱温开始,经历了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短暂的朝代,止于后周恭帝柴宗训。赵匡胤代后周称帝建立宋朝后,五代便结束了,总共五十三年。这五十三年,对于浩瀚的人类历史来说,不过是沧海一粟,而对于当时生逢乱世的人们来说,却是痛苦而漫长的一生。 “南朝三十六英雄,角逐兴亡尽此中。有国有家皆是梦,为龙为虎亦成空”。至此,由黄巢农民军起义引发的社会大动荡,在各种各样的风云人物你方唱罢我登场后,终于烟消云散。然而,历史还没有结束,宋朝也不是历史的终点。------------后记------------ 我前年(甲申年)完成了一部关于明末清初风云历史的书,这便是去年2005年出版的《1644中国式王朝兴替》。书面世后,许多读者给予我热情的鼓励,这使我这个业余的历史爱好者倍受鼓舞,也给我之后的创作以极大的信心。 我去年写过一本关于“安史之乱”的历史书。因为这一段治乱兴衰的历史,历来为人所重视。唐玄宗在位的前期,社会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盛世;他在位的后期,一场历史上罕见的社会大动乱爆发。在唐玄宗的身上,充分表现出一个历史人物的复杂性。 “安史之乱”实际上是唐朝由极盛走向极衰的转折点,从大历史的角度来说,也是中国命运的转折点。自从安史之乱后,从整体文治教化的辉煌而言,中国就开始了长期的向衰,即使后来的朝代曾有短暂的武功强盛或疆土扩大,但于整体却是不足道的。书成之后,心绪一直难平。唐朝是封建王朝最鼎盛的朝代,在文化、政治、经济、外交等方面都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唐朝国力最鼎盛之时,连罗马帝国也无法比拟。但值得注意的是,罗马帝国覆灭后,就再也没有罗马。而唐朝灭亡后,中国还在,后面还有宋、明、清。这显然证明,唐朝超越罗马帝国的,还不仅仅是国力,应该还有更深层的东西。 基于这样的思考,我开始关注“安史之乱”之后的历史,想再写一本关于唐朝灭亡的书。无疑,黄巢大起义是最好的切入点。 黄巢年轻时曾多次参加科举,却名落孙山,他由此题了一首《不第后赋菊诗》,以抒发心中的不平之气: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充满豪阔的英雄不羁之气,气势之大,为诗中所罕见。公元880年,黄巢终于率农民起义军杀入唐朝京师长安,实现了他“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的理想。 尽管黄巢没能只手摧毁唐朝,但唐朝却在他失败后急剧崩溃,并由此而引发了自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继南北朝、十六国以来的又一次社会大动荡。可以说,黄巢是唐朝的直接掘墓人。于是有了这本《满城尽带黄金甲》。 这里要特别感谢刘太荣先生对我创作的鼓励,感谢吴海涛、傅跃龙编辑专业而细致的工作,感谢海南出版社领导和杨力虹女士的热心指导和关照,使本书顺利付梓;同时还要感谢那些在我博客上留言的热心读者。 吴蔚 2006年8月于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