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新解-5

圣人:神圣法律的代言人。无常心:无永久不变之心。圣人无常心,则法无不变之法。  以法治国,圣人之心就是治国之法。治国之法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要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变革,变革的依据就是“百姓之心”。“以百姓之心为心”,法律才能始终体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和意志。“以百姓之心为心”,说明宪法的立法权属于人民,圣人的职责就是利用宪法所赋予的权力为人民谋福利。  “以百姓之心为心”,是老子发自肺腑的正义的呼唤,蕴涵的是民主法治思想,专制统治者决不会“以百姓之心为心”。综观历史上政治家的名言,皆莫能超之。  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  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  善者:有道德知识的人。善之:友好地对待他们。信者:信誉高、有知名度的人。信之: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  前一句的意思是说,对于那些有道德知识的人,要善意相待,对于那些没有道德知识的人,同样要善意相待,这种善才是合乎道德的。句中体现了老子的人人平等思想。后一句的意思是说,对于那些知名度高的专家、学者,要诚恳地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对于没有社会地位的平民百姓,也要诚恳地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善于听取不同的声音才是合乎道德的。这是老子的“兼听则明,偏信则暗”的辨证思想,其潜音就是言论自由。人人平等,言论自由,是民主思想的主要标志。  圣人在天下,歙歙焉;  为天下,浑其心。  上一句是就圣人的修道治身而言。圣人在没有被推举为统治者的时候,不停地探寻大道,修养自我,以待时机。歙歙焉:心敛意欲使真息运转,体现了圣人追求浑然忘我的天人合一的精神境界。下一句是就圣人的行道治国而言。圣人治身浑心于道,治国则浑心于民,和百姓心连心,体现了圣人公而忘私的高尚品德。  百姓皆注其耳目,圣人皆孩之。  其:指代圣人。耳目:指代国家公务员。孩之: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对待他们。  这一句的含义是,统治者要加强监督机制,把各级政府官员置于人民群众的监督之下,对待政府官员要像家长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严格要求,只有用不断完善的法律法规去制约他们,才是真正地关心和爱护他们。“家有家规,国有国法”,没有法律制约的官员,徇私舞弊、贪赃枉法就再所难免。政府官员产生腐败,虽然有他们的自身因素,但是,作为一国的统治者就像一家之长一样,家中的子女出了问题,作家长的同样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至于出现集体腐败,则是人事制度不健全的标志,最高统治者应付主要责任。  本章集中体现了老子的民主立法、人人平等、言论自由以及民主监督思想。这些都是健全法治的主要保障。45章 摄生之道  出生入死。  生之徒十有三,  死之徒十有三,  人之生,动之死地,亦十有三。  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  “出生入死”,是养生之道,明白了养生之道,则健康长寿,否则,生命早逝。  徒,指同种类型的人。十有三:十分之三。“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是就人类寿命的自然现象而言,即属于长寿的占总数的十分之三,属于短寿的占总数的十分之三。不言而喻,属于中等寿命的占总数的十分之四。  “人之生,动之死地,亦十有三。”是说人的自然寿命(应不包括天灾人祸死亡的)因“动之死地”,即不懂得养生之道而缩短了十分之三。按照这一说法来衡量世界人口的寿命,现在,全世界人口平均寿命约为七十岁,倘若世界人民都懂得养生之道,那么,在当今生活条件下,世界人口的平均寿命应为100岁左右。老子的寿命一说是160多岁,一说是200多岁。但不管哪一说,都向世人证实了养生之道的科学性。  人的自然寿命为什么会缩短了十分之三呢?原因就在于人们太惯养生命、厚待生命了。生生:前一个“生”是动词,惯养的意思。后一个“生”是名词即生命。所谓惯养生命,就是放纵欲望而不懂得加以克制。  盖闻善摄生者,  陆行不避兕虎,  入军不被甲兵。  兕无所投其角,  虎无所措其爪,  兵无所容其刃。  夫何故?以其无死地。  盖:承接上文申说怎样做才不至于使人的寿命缩短十分之三。摄生:摄取精气以保养生命。兕:雌的犀牛。  “陆行不避兕虎,入军不被甲兵。”是说通过练功,自我已经达到有情无欲的境界,故不需采取回避措施。兕虎虽猛,我无欲于她,我怎会受伤害呢?我以慈悲为怀,无“乐杀人”之心,与人和平相处,自然不为其伤害。  兕角虽凶却无投向之所,虎爪虽猛却无扑捉目标,兵刃虽利却无行刺对象,这是什么缘故呢?因为我没有了“死地”。  这一节用比喻的方式,说明了“善摄生者”的修养境界。  本章是摄生之道。人生皆因“生生之厚”,缩短了十分之三的寿命,以此说明了摄生的重要性。后面是用比喻的方式说明善摄生者所达到的境界。本章的秘诀是“出生入死”一句。46章 玄德  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  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  大道赋予万物生命的种子,万物因遵循自然规律而得以繁殖、成长,有形物质凝聚造就其具体形态,万物因其所处的环境而成熟。所以,万物莫不以道为尊,以德为贵。  道是世界的本原,为万物之母,故说“道生之”。能够遵循自然规律为德,违背自然规律则生而不活,或者活而不久,故说“德畜之”。万物既生则以自身形态确认其本质特性。万物是否有成,是由其所处的环境即万物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决定的。  道之尊,德之贵,  夫莫之命而常自然。  道之所以尊,德之所以贵,在于道和德无为自然,不主宰、干涉万物,而是让万物完全顺应自然规律成长壮大。  故道生之,德畜之。  长之,育之,亭之,毒之,养之,覆之。  长:自然界中生物不停地吸收各种养分使自身细胞不断繁殖而成长壮大。育:自我培育以适应环境。一物种之所以拥有着强大的生命力,在于该物种不断培育自身性能的缘故。亭:均匀、协调的意思。在自然界中,各物种的生存能力是不受偏袒、机会均等的,其能否发展壮大,在于该物种的自身潜能和对环境阻力的抵抗力量。毒:遏制、侵害的意思。生物圈中,一物种的生长壮大是建立在对另一物种的遏制、侵害基础之上的。其遏制程度又受着环境阻力的制约。养:给养,即供给生活资料。生态系统中,一物种的成熟,又为另一物种的生长成熟提供了消费资料。覆:覆灭的意思。万物有生就有灭,生于无形,归于无形,这是自然规律。归于无形,并不意味着彻底消失,而是进行能量流通和养分循环,使万物生命得以组合,并处于永久存在的过程之中。  在这里,生之,畜之,长之,育之,亭之,毒之,养之,覆之,讲述的是一个完整的自然生态系统,简明地指出了生物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内在机制。  在生态系统中,太阳为生命提供了赖以存在的能量,地球为其生存发展提供了空间,于是,地球上有了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站在动物的角度上看,植物是生产者。植物利用光合作用把周围环境中的无机养分制造成有机物质,为消费者提供了生活资料。其中食草动物直接以绿色植物为生活资料,食肉动物则通过食物链间接以绿色植物为生活资料。微生物则以分解者的角色把有机废物破坏、腐烂,使养分回到周围中去,又为生产者提供了养分。  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的关系是相对的,实质上,它们自身各自扮演着三重角色。三者的关系构成了使生态系统能够继续发挥作用的基本结构。  在这一生态系统中,“道生之,德畜之”,揭示了生命的起源和生命所必须遵循的自然规律。“长之,育之”,是生物的自身繁殖和发展,即“物形之”。“亭之,毒之”,则是这一生态系统的平衡机制,即“势成之。”“养之,覆之”,则是这一系统能够继续发挥作用的物质转化机制。  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生万物而不占有万物,为万物而不自恃己能,壮大万物而不主宰万物,这就是隐而不见的自然规律。圣人体道并能够遵循自然规律办事,就是“玄德”。  本章是生态系统论,讴歌了大自然的无为之德。大自然是和谐有序的,人与自然在本质上应当是一致的。人类在向自然索取生存和发展的物质资料的同时,应当遵循并利用自然规律,决不能脱离自然规律的轨道去打破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的生态平衡。人类与自然是对立统一的,利己主义的思想文化势必不断加剧人类与自然的矛盾,危及人类自身的生存和发展。老子的道德思想正是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与统一。47章 袭常  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  既得其母,以知其子。  既知其子,复守其母,没身不殆。  天下有始,始于大道,大道是世界的本原,是天下万物的母体。认识世界,不应是透过现象看本质,而应是透过本质看现象。母,蕴涵着世界的共同本质和普遍规律。子,代表着个别事物的现象和具体规律。把握了世界的共同本质和普遍规律,自然可以认识某一个别事物的现象和规律。“既知其子,复守其母”,强调了母对子的指导作用。只有始终坚持母的指导作用,才会终身没有危害。  从这里可以看出,老子所遵循的认识规律是从“一般——个别”,而不是我们现在所遵循的认识规律,从“个别——一般——个别”,并且需要经过多次反复以至无穷。  前者是微观认识论,后者是宏观认识论。  塞其兑,闭其门,终身不勤。  开其兑,济其事,终身不救。  兑:口。门:大脑思维的感知门户。不勤:是说练功不可急于求成,应顺其自然,又要贵在坚持,具有诚心和恒心。  道德功的修炼,要求端正身姿,全身放松,闭口垂帘,舌抵上颚,内听内视,扫除所有私心杂念,凝神调息,调息凝神,并且要终生坚持不懈。大道的彻悟,决非一朝一夕之工。  “塞其兑,闭其门,终身不勤”是说修道,“开其兑,济其事,终身不救”是说行道。后句意思是说:发表言论,从事安民济世活动,一定要遵循客观规律,并且善始善终,决不可把自己打扮成救世主,使自我居于支配地位,操控着国家大大小小的权力,否则,是极其危险的,个人身败名裂事小,祸国殃民事大。因为,国家的持久繁荣和稳定,是摆脱独裁统治,由民主法治来实现的。  见小曰明,守柔曰强。  用其光,复归其明,无遗身殃,是谓袭常。  见小,就是破译细胞、原子所包含的信息。原子分裂,人类基因工程,目的就在于“见小”。守柔,就是守朴,守朴才能战胜自我。  只有“见小”,才能说是真正的明白。守住真朴,不以自我感情用事,才是真正的强者。运用大道所开启的智慧之光,重新认识现实的人生和社会,才可以真正地明察事理。用以治身、治国,就不会出现灾殃,这是窥破天机的缘故。袭常,即透过大道认识了永恒的自然规律。  本章是老子的微观认识论,即透过微观直接把握世界的本质和规律。本质与现象的关系,就是母与子的关系,知子守母,强调了本质对现象的认识指导作用。当代科学特别是生物学、原子物理学的发展方向,就是欲透过微观来认识世界。但是,这是一种机械的思维模式,其成果对人类既有有利的一面又有着危害的一面。48章 唯施是畏  使我介然有知,行于大道,唯施是畏。  使:让。我:真我。介然有知:介入大道,尔后获得真知。真我介于自我与大道之间,是自我之君,智慧的开启者。施:施舍、施展。  让真我介入自我和大道之间,使自我获得真知,遵循大道行事,那么,让人唯一惧怕的就是施展威风。这表明“施”是违背大道的。  大道甚夷,而人好径:  朝甚除,田甚芜,仓甚虚;  服文彩,带利剑,厌饮食,财货有余。  是谓盗夸,非道也哉!  人,指施展威风的一类人,即统治阶级。朝:朝廷,帝王办公的地方,指代整个王宫。甚除:登上王宫的台阶很多,说明王宫的高大、壮观。除:台阶。  大道本来是平坦的,而统治阶级却偏偏喜欢邪路。帝王们为了炫耀自己的尊贵,追求浮华的生活,大兴土木,建造王宫。一边大肆搜刮民脂民膏,一边征调大量民工,结果田地荒芜,粮仓空虚,致使民不聊生。这是就不明道的帝王而言。有不明道的君主,就有不明道的文武百官。他们“服文彩”——文官,“带利剑”——武官,“厌饮食”——穷奢极侈,“财货有余”——贪赃枉法。在劳动人民不能真正当家作主的社会里,自上而下的官僚头目,大都是徇私舞弊、贪赃枉法、横行霸道、欺压善良的强盗。他们显财富、施威风,哪里有道德可言,无非是强盗的自我夸耀罢了。  就治身而言,“朝甚除,田甚芜,仓甚虚”,是因美色而纵欲,因纵欲而精虚;“服文彩,带利剑,”是求名;“厌饮食,财货有余,”是求利。内耗外损,舍内求外,为舍本逐末,背道而驰。“贵接而不施”,是老子治身的主要思想,应当仔细体会。  本章阐明了荒淫奢侈、纵情享乐,无论治国还是治身,都是不道行为。弃大道而好斜路,违自然规律而行,必然遭遇可悲的下场。49章 治国平天下  善建者不拔,  善抱者不脱,  子孙祭祀不辍。  善建者:善于建功立业的人。拔:超出、高出。“善建者不拔”,是说一个善于建功立业的人必定从自我修养开始,决不会好高骛远,去做超出自我能力的事情。  善抱者:善于抱朴的人。脱:脱离。抱朴以德,朴是德的化身,守德才能守朴。“善抱者不脱”,是说一个善于抱朴的人要有正确的思想观念,决不可脱离社会,脱离人民,做自我超脱。  祭祀:怀念、祭奠。辍:停止、终止。“子孙祭祀不辍”,是说一个不脱离社会并有功于人民的人,人民会永远怀念他,子孙后代会永远纪念他。  这一节旨在说明人与社会的关系。每一个人都是属于社会的,不食人间烟火的出世思想于社会无补,也不能体现人生价值。为了自我超脱而不婚不嫁,出家无家,既不合乎阴阳之道也不利于人类的繁衍生息。只有置自身修养于社会洪流之中,与社会同呼吸共命运,才能“子孙祭祀不辍”。  修之于身,其德乃真;  修之于家,其德乃余;  修之于乡,其德乃长;  修之于国,其德乃丰;  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  透过修身的印证,他的思想才会纯真;把修身之道推及一家,他的品德就会在一家之中保留下来;把修身之道推广到一乡,他的品德就会在一乡中成长;把修身之道推广到一国,他的品德就会在一国中获得丰收;把修身之道推广到整个天下,他的品德就会普及整个天下。  承上节,说明欲建功于天下者,必须以道德化天下;以道德化天下,必须从我做起。这和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是一致的。但是,从根本上来说,儒家并不真正懂得修身之道,孟子虽然有一定的养生功夫,但其境界毕竟是低层次的,远远不能和彻悟大道的老子相比。因此,儒家只能推行“家国同构”的治国思想以及仁、义、礼、忠、孝等伦理观念,所以,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家长制为核心的封建等级思想成为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的主导观念就成为历史必然。道家则是“身国同构”思想,其生命哲学是追求心灵的无限自由,政治哲学则是追求人人平等自由。“身国同构”和“家国同构”虽然只有一字之差,但它造就的必然是两种完全不同的社会意识形态。有且只有“身国同构”的哲学思想,才能指导人类达到天人合一的思想境界,实现天下大同的美好理想。  故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国观国,以天下观天下。  吾何以知天下之然哉?以此。  所以,观一身之德,可知治身之道;观一家之德,可知治家之道;观一乡之德,可知治乡之道;观一国之德,可知治国之道;观天下之德,可知治天下之道。我为什么知道天下是这样(有道或无道)的呢?就是以德为标准来衡量的。  值得一提的是,衡量社会的道德水平,不能仅从语言、行为上来衡量,也不能仅从社会的繁荣程度上来衡量,还应从社会成员的整体健康状况包括精神、心理等方面去衡量。因为修身悟道首先是从强身健体、端正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精神面貌开始的。完善的治国之法来源于治身之德,治身之道和治国之道是相辅相成的。  本章是老子的身国同构思想。哲学的世界化首先是哲学的自我化,凡是善于建功立德的人,必须以人为本,从修养自身做起。治身之道、处世之道、治国之道是统一的,而正确的处世之道、治国之道必须通过治身之道来体悟。欲转变人们的思想观念,不能凭口头说教,而是要从推广道德功开始,由点到面,由近及远,逐渐普及。一旦人人功成德就,天下也就太平了。50章 赤子  含德之厚,比于赤子:  蜂虿虺蛇不螫,  攫鸟猛兽不搏,  骨弱筋柔而握固,  未知牝牡之合而朘作,精之至;  终日号而不嘎,和之至。  虿:蝎子一类的毒虫。虺:毒蛇的一种。攫鸟:长有利爪的鸟。朘:男婴的生殖器。  一个品德纯厚的人,好比初生的婴儿。蜂蝎毒蛇不伤害他,凶鸟猛兽不扑抓他,他的筋骨虽然柔弱,却能结实地抓住小的物体,不知交合之事,小生殖器却能自然勃起,这是精力旺盛的表现;有时整天号哭不止,嗓子却不会沙哑,这是真气畅通、和谐的表现。  透过婴儿的自然本能,我们可以悟出许多哲理:一,之所以“蜂虿虺蛇不螫,攫鸟猛兽不搏”,是因为婴儿处于无私无欲的生理状态,无贪争之念,无相害之心,不会威胁到其它生命的存在和发展。纯真是婴儿的主要特征。二,婴儿虽然骨弱筋柔,但弱中有强,柔中有刚。三,婴儿“未知牝牡之合而朘作”,是因为来自父母的先天精气没有受到一点一滴的损失,是内因使然。精气是人体生长发育的根本动力和源泉。四,婴儿“终日号而不嘎”是阴阳二气充分调和、畅达的表现。“精之至”是“和之至”的物质基础。  知和曰常,知常曰明。  益生曰祥,心使气曰强。  和:和谐、平衡,是矛盾的同一性。常:永恒的规律。益生:有益于生命。祥:吉祥,是认识并尊重客观规律的结果。  认识了矛盾的同一性也就把握了事物矛盾运动的客观规律,把握了这一客观规律,才能明察养生之道。有益于生命叫做吉祥,尊重客观规律,使理性战胜情感、意气才是真正的坚强。  这里,“益生”是同一说,“心使气”是斗争说,斗争的目的在于同一。  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  物体刚刚强壮就趋向衰老,这是因为不懂得养生之道,不懂得养生之道生命就会早逝。  就人类的身体素质而言,最强壮的时期大约是二十二岁左右,此时身体完全发育成熟,超过这个年龄,身体就开始衰老。对此,世人都以为是正常现象,而在老子看来,这是不懂得养生之道的结果。不懂得养生之道,寿命就会缩短十分之三。  不懂得养生之道就会放纵欲望,对外执着于名利,或作损人之心,或作防人之心,终日疲惫不堪;对内追求感官刺激,贪杯贪色,吸烟吸毒。如此以来,内损外耗,元气大伤,阴阳失和,于是各种疾病相伴而生:头疼感冒、神经衰弱、失眠健忘、阳萎早泄、高血压、糖尿病、脑血栓、心脏病、艾滋病、各种老年性痴呆症、精神忧郁症等等。现代人的生命终结,有多少人是无疾而终、自然老化的呢?看到人们在极端痛苦中死去,我们能从中感悟到什么呢?古人说:“财是催命小鬼,色是刮骨刚刀,酒是穿肠毒药。”这些至理名言,谁能悟得透呢?  造成“物壮则老”的关键就在于不能“心使气”,即只讲自我情感、意气,不讲理智,不顾客观规律,结果只能使阴阳失调,导致生命“早已”。  本章通过婴儿的生理现象,总结出事物的一般规律即对立统一规律。然而,统一是相对的,有条件的,认识了这一规律就要以顽强的道德意志去克服自我的不道行为,否则,就会遭到惩罚。《道德经》的中心议题在于强调整体的统一性。强调统一性并非不讲斗争,斗争是统一的必要条件,统一是斗争的必然结果。把握科学的斗争方式是取得统一的关键,这就是老子的用心所在。51章 玄同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得道之人贵行不贵言。大道天机,只可神会,不可言传。“知者不言”,是道德使然,因为言传则流于炫耀,有违天理。另外,不合时机,不合对象的言传,不会有人相信,反遭流言誹语,被视为宣扬迷信或神秘主义,故不言。妄言者没有真知,只是夸大其词,或者凭空想象,乃哗众取宠而已。  塞其兑,闭其门;  挫其锐,解其纷;  和其光,同其尘。  是谓玄同。  兑:呼吸器官即嘴、鼻。门:能够为外物诱发情欲的门户。  “塞其兑,闭其门”。道德功修至胎息境界,不用口鼻呼吸而用肚脐或毛孔呼吸,关闭自我知欲的一切门户,守住大道之境。这已不是练功的方法问题,而是由量变到质变修道有成的象征。  “挫其锐,解其纷”。挫除了自我妄为之念,不争不贪;化解了自我纷纷之想,无悔无怨。不合大道的自我主观意愿、情感,已彻底抛弃。  “和其光,同其尘。”自我目光统一于大道之光、真我之光,即主观意识统一于客观规律。功名利禄、荣华富贵皆为大道之尘埃,我与大道同真,与万物一体。不以己悲,不以物喜,一切顺其自然。  “是谓玄同。”自我之德统一于大道,完全扬弃自我,与真我同一,与宇宙同构而成为“神人”、“圣人”。  故不可得而亲,亦不可得而疏;  不可得而利,亦不可得而害;  不可得而贵,亦不可得而贱。  故为天下贵。  朴,是自我之君。朴的取得,是自我之德同于大道的结果,是自我超脱了亲疏、利害、贵贱乃至生死,达到物我两忘,不为一切主观的好恶、是非、美丑等情感所羁绊的成果。所以,对于自我而言,不可因得朴而与之亲近,也不可因得朴而与之疏远;不可因得朴而谋私欲,也不可因得朴而危害他人;不可因得朴而自以为贵,也不可因得朴而自以为贱。因此,成为天下最可贵的人。  本章论述了真人、圣人之所以为天下贵的品质。人生的真谛在于认识自我、超越自我,创造真我。只有重塑自我,才能与宇宙同心,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以超脱自我的精神从事社会实践活动,才会有益于他人,有益于社会。这样的人,必然成为社会上最可贵的人。52章 为政  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  正:光明正大,公平、公正。奇:出人意料的,令人难以预测的。无事:无个人私心。  “以正治国,”就是以公平、公正的法律治国。法律是光明正大的,要求人人知法守法。用兵则不然,欲运筹于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必须运用奇谋。要想取得国家的领导权,成为人民拥戴的领袖,决不能怀有不可告人的目的,必须以天下为公。  吾何以知其然哉?以此:  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  民多利器,国家滋昏;  人多技巧,奇物滋起;  法令滋彰,盗賊多有。  我为什么知道必须“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呢?就是根据以下这些现象得出的结论:  “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百姓的贫穷,是统治者多忌讳的缘故。忌讳的意思是因害怕而有所顾忌。反动统治者因害怕失去既得利益而顾忌人民力量的强大。于是统治者就垄断了方方面面的权力,实行独裁统治,这是百姓贫穷的祸根。  “民多利器,国家滋昏。”人民越是过多地使用利器,国家就越昏乱。利器:锋利的武器。拥有利器的人为兵,可见,“民多利器”是统治者过多地征民为兵,频繁地行侵略之事。“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大军过后,必有凶年”。因战事频繁,士兵战死,土地荒芜,粮仓空虚,致使国家昏暗。  “人多技巧,奇物滋起”。“奇物”:非常的、希奇古怪的东西。名利之心不除,有些人就会在名利的诱惑下产生奸诈机巧之心,各种各样的假冒伪劣产品以及一切能够获取名利而又危害社会的东西就会在阴暗的角落里滋生。  “法令滋彰,盗贼多有”。这里所说的“法令”是反动统治者忌讳人民的产物,是人为法,而不是圣人治国的朴法。人为法是违反公平、正义原则的,是恶法,恶法非法。圣人所利用的朴法是人民利益和意志的体现。统治者越是垄断权力,剥夺人民的自由,人民就越贫穷;人民越贫穷,盗賊就越多。因为,面对饥寒交迫,人们是不愿意等死的。  正是由于统治者多忌讳,从而引起一系列社会问题,最终导致人民革命,“以奇用兵”,一举推翻严重阻碍社会发展的不道统治。  故圣人云:  我无为,而民自化;  我好静,而民自正;  我无事,而民自富;  我无欲,而民自朴。  以上四句,是圣人治国的四大原则。  “我无为,而民自化。”取消独裁统治,以法治国。随着社会制度的变革,人们的思想观念就会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发生转化。  “我好静,而民自正”。取消主观说教,确立科学的世界观和认识论,通过自身默修实践,加强自我道德修养。圣人实行“不言之教”,让人们在自悟的过程之中,逐渐确立正确的思想观念。  “我无事,而民自富”。热爱和平,反对战争。圣人以天下为公,没有称霸天下的野心。人民生活在民主自由、和平稳定的社会里,自然生活富足。  “我无欲,而民自朴。”反对利己主义,倡导集体主义。只要人人消除了自我私欲,人民自然归于淳朴。  其政闷闷,其民淳淳;  其政察察,其民缺缺。  闷闷:政府人员处理国家事务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故“闷闷”。察察:政令反复无常,大小事务实施行政干预。“察察”和“闷闷”相对。  前者是朴治社会,后者是专制社会,不同的社会制度,带来不同的社会面貌。在朴治社会里,圣人莅临天下,施行“无为之治”和“不言之教”,根据人民的心声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不断建立和完善社会法律,不搞形式,不搞运动,不搞个人崇拜,各级行政官员都默默无闻地履行自己的神圣职责,工作程序按部就班,循序渐进。表面看来,政府里并没有什么天才人物,也没有轰动天下的大手笔,但是,社会却在健康发展,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和道德水平日益提高,淳朴、厚道的社会风貌自然形成。相反,在专制社会里,统治者独断专行,惟恐失去了至高无上的权力,失去了既得利益。人民失去了自主权,积极性和创造性就得不到发挥,致使生活越来越贫穷,国家越来越混乱,人民生活处于水深火热之中。  祸兮,福之所依;  福兮,祸之所伏。  孰知其极?  其无正,正复为奇,善复为妖。  百姓所遭受的灾祸啊,就是统治者穷奢极欲的幸福生活所依赖的;而统治者的幸福又为他们或者他们的子孙后代埋下了灾难的祸根。但是,这些愚蠢的统治者们谁又能预知自己的最终结果呢?他们不“以正治国”,百姓必然“以奇用兵”,本来善良的劳动人民必然变成推翻其统治的“妖军”。  这一节,老子用辩证的观点,深刻揭示出事物的对立转化规律。说明祸与福、正与奇、善与妖都是可以互相转化的,只是迷恋于权利的统治者不明其中道理罢了。  人之迷,其日固久。  是以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人们迷恋名利的思想观念,实在是太牢固、太长久了。所以,圣人最初的治国方针是:用道德来规范人们的思想行为而不割舍法律。使各级政府官员为政清廉而不为名利所害。给百姓言论自由,让他们直抒己见而又不肆意妄为。使人人都为自己所作出的奉献感到光荣而又不自我炫耀。  本章是老子的政治论。主要阐述了“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的具体方针政策。并且通过对两种不同的社会制度和不同的为政措施所带来的不同的社会效果的比较,说明一切社会弊端都是统治者“有为”、“有欲”、“好动”、“有事”造成的,从而主张朴治,否定人治。  附:河上公、王弼本以“其政闷闷”以上为一章,以下为一章,此从魏源本。前面说“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后面则说“其无正,正复为奇,善复为妖”。前后照应,说明的都是为政之道,故应为一章。53章 俭德  治人事天莫若啬。  啬:爱惜、节俭之意,即俭之德。啬是治人事天最主要的措施。治人:治身。事天:培育真朴。  这一句是说:修养自我、培育真朴莫过于遵守俭德。  夫唯啬,是谓蚤服。  蚤:跳蚤。蚤服,使跳蚤驯服。这里是把精卵比喻跳蚤。精卵如蚤,具有活泼、躁动的特性。跳蚤属于害虫,同样,如果精卵不能转化成精气,对身体来说,同样是害虫。因精力过剩而狂躁不安,这对自身健康是有害的,现代医学也证明了这一点。只有懂得“啬”并使之转化成真气,才是科学的养生之道。  蚤服谓之重积德。  重积德则无不克,无不克则莫知其极。  莫知其极,可以有国。  有国之母,可以长久。  蚤服的过程就是炼精化炁的过程,也就是通过修炼道德功来实证实悟的过程。只有通过实证实悟,让事实说明问题,才能培养和巩固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这就是“重积德”,德积才有精气不失,精气不失才能转化为真气。一旦真气充盈,则没有攻克不了的脉络穴道。没有攻克不了的脉络穴道则不知道真气究竟有多大的功用,不知道真气究竟有多大的功用,则可以获得精神天国。常守精神天国之母即精气,就可以长久地沉浸在精神天国里。  “有国之母”是说精气是精神天国之母。因为,精气是进入精神天国的物质基础,这也是强调“啬”的原因。  是谓根深固柢,长生久视之道。  根深固柢,就是中医学的固本培原思想。精气为一身之本,只有视精如命,啬而藏之,修成不漏之身,才可谓“根深固柢”。也只有根深固柢,才能确保自我之躯长寿,精神天国久存。所以说,根深固柢才是健康长寿和心灵自由之道。  “长生久视”,并非长生不老,否则,“民至老死不相往来”则无法解释。延长寿命,尽其天年,无疾而终,就是“长生”;可以长时间地沉浸在道的境界里,直觉大道之奥妙,享受心灵的无待逍遥,就是“久视”。长生久视,兼顾了生命的量和质两个方面。  本章阐述了养生之道的一个重要原则即“啬”,它是积精累气、培蓄能量、进入精神天国、塑造真朴的必要条件。  本章以及八、十五、二十七、二十八、三十三、四十一、四十五、四十八、五十、六十一章都是强调了“有”的作用。有无相生,有“有”才能生“无”。也正是基于这一哲学思想,老子才能为人类指明“长生久视”之道。老子的朴乃精气所化,是“物形之”,遵循的道路是炼精化炁,炼炁化神,炼神返朴。宗教哲学之所以否定人生,寄希望于来世,陷于唯心主义泥潭,缺乏的正是“有无相生”的对立统一思想。因此也就不能为人类指出一条光明的人生大道。  就治国而言,本章同样是强调节俭之德。治身需要节俭,治国同样需要节俭,国家的繁荣和稳定是以物质文明为基础的,精神文明离不开物质文明,建设高度的精神文明必须以物质文明为基础。面对财富而不穷奢极侈,就是“蚤服”,这是不断改造主观主义的结果。54章 鬼神论  治大国若烹小鲜。  治理大国和烹制小鲜鱼是一个道理。  这是说,治国策略可以从烹制小鲜鱼的方法上得到启示。小鱼的骨刺和鱼肉相当,如果不加以烹煎的话,其食用价值很小。烹煎的目的在于使小鱼骨酥、肉鲜,皆能为我所用。达到这一目的的关键在于把握火候,做到骨刺、鱼肉二者兼顾,既要把骨刺炸酥,又不能让鱼肉焦糊。这一道理用在治国上,就是要求统治者应掌握法律这一火侯,运用法律手段,来处理政府官员(骨)和人民群众(肉)的关系,既不能是无政府主义,也不能任凭政府官员利用职权去贪赃枉法,伤害人民。  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  非其鬼不神,其神不伤人;  非其神不伤人,圣人亦不伤人。  莅:莅临,以上临下。“以道莅天下”,即天下有道,圣人莅临天下。不神:不神气、嚣张。  鬼、神、人、圣人这四个概念,鬼是害人的,代表的是社会上的恶人及黑社会集团犯罪势力。老子以“不神”言之,表明鬼也是社会制度的产物。正所谓“天下无道,妖魔横生;天下有道,鬼魅藏形。”神是除妖佑人的,代表的是各级政府官员和司法机关。人代表的是广大平民百姓。圣人是有道之世的理想统治者。  在无道的社会里,恶人横行霸道,黑道势力猖獗,善良的劳动人民成了他们欺压伤害的对象,于是人们不得不求助于神的保佑。神的职责本来是降魔服怪,保佑众生平安的,但是,他们却见怪不怪,善良而迷信的人们不得不为他们烧香磕头,献上贡品、金钱以表示虔诚。更有甚者,竟神鬼勾结,共同鱼肉百姓。于是,便形成了人人憎神恨鬼而又不得不敬神敬鬼的社会怪状。总的说来,还是做神好,吃在明处,拿在明处,因为主宰着他人的命运,自然可以大大方方地接受求神者的跪拜,收受求神者的贡品。世上有多少人不仰慕神灵,屈膝于神灵呢?于是乎,平民敬小神,小神敬大神,大神敬天神,下敬上,上庇下,神神相护,唯神是尊。天下自然也就成了众神的天下,众神的天下自然也就成了魔鬼的天下。其实,世上本来没有鬼神,鬼皆因社会无道而生,神则因鬼而显。鬼神的存在是相辅相成的,是统治者宣扬个人迷信的结果,也是受苦受难的人们看不到自己力量的结果。纵观历史,凡是香火旺盛的时代,定是鬼神当道的乱世无疑。  在有道的社会里,圣人莅临天下,“以百姓之心为心”,高举正义之剑,横扫以害人为能事的牛鬼蛇神。在浩然正气面前,他们再也不敢以鬼神自居,纷纷投胎作人。鬼逝则神灭,人们不知有鬼,焉知有神?这是因为人民成了鬼神的克星,鬼神岂敢害人?不仅他们不敢害人,作为最高统治者的圣人也不去伤害人民。因为圣人是由人民推举产生的,圣人所持的尚方宝剑是由人民铸造并用来维护人民利益的。  夫两不相伤,故德交归焉。  圣人和他所领导的政府官员都不伤害人民,并为人民所爱戴,这是因为圣人施行的“无为之治”和“不言之教”,是以德合道,使道和德又一起回到人间。  本章以烹制小鱼作比,形象、鲜明地强调了以法治国的重要性。只要天下有道,人民有德,则鬼神匿迹,社会安定。55章  外交  大国者下流,天下之交。  下流:谦下守静,以静和动。用“下流”二字,让人立即明白,大国是以大海作比。大海之所以为大,是因为处下,天下所有河流在那里交汇的缘故。  这一句用海洋和河流作比大国和小国,说明大国和海洋一样,是兼容小国的缘故。  天下之牝,常以静胜牡,牝以静为下。  故大国以下小国,则取小国;  小国以下大国,则取大国。  牝:雌性动物,属阴,具有温柔、谦下、守静的特性。牡:雄性动物,属阳,具有刚强、傲慢、躁动的特性。  天下的雌性动物,常常以温柔征服天下的雄性动物。阴之所以胜阳是因其本性符合大道之性。牝胜牡,就是阴胜阳,静胜动。同样道理,如果大国能够以谦下守静之德对待小国,就可以取得小国的拥护和归顺;如果小国以柔和守静之德对待大国,则可以取得大国的尊重和保护。  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  大国不过欲兼畜人,  小国不过欲入事人。  夫两者各得其所欲,大者宜为下。  “或下以取,或下而取”,说明不管是大国征服小国,还是小国征服大国,其前提条件都是守静谦下,即大国和小国的和平共处是建立在相互信任、相互尊重基础上的。大国取得小国的归顺,目的不过是为了让更多的人加入道德事业的行列,使道德之树不断成长和壮大。小国加入大国的行列,目的不过是同大国一道,共同维护道德事业的发展,让道德普及天下。大国与小国的建交,既体现了共同的目标,又满足了各自的愿望。但是,在建交之初,大国更应该有大国的风度,以主动谦下之德去接纳小国。  本章论述的是国际外交政策。以天地阴阳之妙用,推论大国和小国的和平共处原则。大国守静处下,是符合客观规律的。倘若以强凌弱,以大欺小,就违背了自然法则,必被小国战胜。小国若不能尊守自然法则,躁动妄为,以小犯大,必国破人亡。所以,不论大国小国都必须建立在相互尊重的基础上,和平共处,共同造就人类社会的繁荣和稳定。56章 幸福观  道者,万物之奥。

上一章 下一章
目录
打赏
夜间
日间
设置
7
正序
倒序
道德经新解
道德经新解-2
道德经新解-3
道德经新解-4
道德经新解-5
道德经新解-6
道德经新解-7
需支付:0 金币
开通VIP小说免费看
金币购买
您的金币 0

分享给朋友

德经新解
德经新解
获月票 0
  • x 1
  • x 2
  • x 3
  • x 4
  • x 5
  • x 6
  • 爱心猫粮
    1金币
  • 南瓜喵
    10金币
  • 喵喵玩具
    50金币
  • 喵喵毛线
    88金币
  • 喵喵项圈
    100金币
  • 喵喵手纸
    200金币
  • 喵喵跑车
    520金币
  • 喵喵别墅
    1314金币
网站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