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想哭,就趴在她厚硕的乳房上,汗淋淋又被精液涂抹得润滑的奶上哭,不必矜持,像那个需要母亲温暖的孩子。你不只享用女人,也渴求女性的温柔宽容与接受。 你第一次见到女人裸体正是你的母亲,从半开的房门中看到里面的灯光,你暗中睡在竹凉床上!听见水响,想看个明白,双肘撑起,竹床便也出声响。你妈抹一身肥皂出来了,你赶紧理脸伏下,装睡著了。她回到澡盆里那门却还开著,你愉看到哺育过你的乳房和黑丛丛生育了你的地方,先是屏息,然後呼息急促,随後在萌动的欲望和迷糊中睡著了。 她说你就是一个孩子,此时此刻你欲望平息,满足了,疲惫了,就是她的乖孩子。她轻轻抚摸你,你在她手掌下平平贴贴由地端详,端详你的身体,你胯间萎缩的那东西地叫做她的小鸟。她目光柔和,抚弄你头发,你深深感激!想依傍甚麽,依傍那给你生命快乐和安慰的女人。你把这称之为爱,称之为性,称之为忧伤,称之为令你焦虑不安的欲望,称之为语言,一种表述,舒发的需要,一种发泄的快感,不包含任何道义,没一点虚假,淋漓尽致,把你洗净了,透明得成了一缕生命的意识,像门後透出的一线光,那门後却甚么也没有,朦朦胧胧,如云翳中月亮的泛光,你听见了海鸥在夜空中呼时鼓翼,海潮从幽黑的深处涌现,化成白花花的一线海潮,在义大利瓦莱乔,探照灯照亮海滨,沙滩上空寂无人,在一把把红白条子的大阳伞前,你伫立良久。 而此刻纽约这夜间,人行道上的冰雪又脏又泥泞,这非常平民的纽约,拉里邋遢的纽约,用金钱堆集起来高耸入云的纽约,令人晕旋的纽约,得站在大街上吸著寒气抽菸的纽约,你同她,你戏中扮演情窦初开的少女荡妇母亲的僵尸尼姑女鬼却没一句台词的日本舞者,演出完了去找个能抽菸的酒吧好喝上”杯。 从曼哈顿的八街或是九街走到了三十好几街,终於在第三还是第四或第五也许是第六大道上,你对数字一向记不住,找到了一个巴西或是墨西哥酒吧。总之,那里气氛很好,桌上点的腊烛,可摇滚乐大响不宜调情,面对面大嗓门说话才听得清,谈的也都是艺术,挺严肃的艺术。她说非常高兴能在一个戏里演这许多角色,真过瘾,这戏仿佛就是为她写的。你骂了一通*纽约时报*,剧团雇的推广人一再说打了招呼,他们的记者准来,戏都演完了也没见个人影。她说外百老汇的剧场就是这样,很难上得了他们的版面,可她能同你一块儿工作,毫无遗憾。 “我会想你的,”她望著染成墨蓝指甲的手指说。 这就谈到了生活,你说前两天她指甲好像是茶色,她说她经常换,而且几个指甲可以颜色不同,还问你宣*欢甚麽样的?你说最好是青灰的,这在舞台上显得更冷,虽然看的是舞,是肢体,这就又回到艺术。 “那唇膏呢一.”她问。 “有乌黑的吗?”你问。 “要甚麽颜色的都有,你怎麽不早说?” “那是化妆师的事,没顾得上,”你说。 “可戏已经演完啦!”她发出感叹。 “下一步,有甚么新戏或演出?”你转而问她。 “等吧,看机会,有一个音乐剧也要挑舞蹈演员,下星期我有两个徵选演员的机会。我爸早就要我回日本去,不是加入上班族,就是嫁人,我爸说跳舞吃不了饭,要玩也该玩够啦O” 她还说他父亲快要退休,不能养她一辈子。可她母亲倒由她自己决定,她母亲是台湾出生的华人,还很开通。她说她不宜*观日本,女人在那社会并不自由。你说你很宣口欢日本文学,特别是日本文学中的女性。 “为甚麽?” “很性感,也很残忍。” “那是书本上,不是真的。你没有过日本女人?”她问。 “很想有一个,”你说。 “那你就会有的。”她说完,朝酒吧的柜台望了望。 你结了帐,她说声谢谢。 在四十二街地铁的中央车站,这四十二街你记得很清楚,每天排戏和演出都在这里转车,分手的时候,她说到巴黎去的话会找你的,她也会给你写信。可你没有收到过她的信,你也只是几个月之後清理纽约之行的一包材料时,看到在扯下的一角餐巾纸上她留的地址,给她寄过张明信片,没有下落,就不知道她是不是回日本去了。 58 他碰到一群人,热热闹闹,敲著锣,打的鼓,好”派喧哗。 “走哇,走呀,走哇!”众人纷纷嚷道。 他说有事,自个儿的事还没办。 “自个儿的事一.甚麽事也没这重要!走,跟我们走,咱们大家夥一块走!” “干甚麽去?”他问。 “哥们,看好日子去,好日子就要到来啦,迎接好日子去呀—.你个人的那点屁事能有这重要吗?” 众人推推操操的,兴高采烈,排成大队,呼喊口号。 “好日子在哪儿呀?”他不由得跟著问。 “好日子在前头,说了在前头就在前头!说了在前头,前头就有!” 众人都说,越说越起劲,越说越有信心。 “谁说的前头就有好日子?”他被人推推操操,不由得边走边问。 “大家说有就有,大家夥都说,不得错,跟咱大夥儿走,好日子肯定在前头!” 众人高唱好日子歌,越唱精神越昂扬,越唱士气还越高涨。夹在众人之中那他,也不能不唱!要不唱,左右怀疑的目光便都朝他望。 “喂,哥们,你怎麽啦?有毛病是不是?你哑巴啦?” 他要表明没有天生的缺陷,只好随同众人高歌,要唱还就不能不合拍,不能不跟上众人的脚步,漫半拍鞋跟便踩掉。要再猫腰到众人脚下去提鞋,那众脚可不得从头上过?掉了的创好由它掉了—一只掉了鞋的脚叫众脚踩了,还有一只脚就只好跳,颠颠跛跛,好歹得跟上趟,跟上众人齐声唱,高声唱颂好日子歌。—「好日子在前头,好日子就要到来啦,好日子还就是好,好日子永远水远在前头!” 倡场越激昂,好日子就变得越好,好日子热浪滚滚,越唱越热乎,好日子来得就越早。「好日子就要到来啦!迎接好日子去呀,为好日子战斗!为好日子去死也在所不惜,” 众人都得了热病,发了疯,他还不能不疯,不疯也得装发疯。 “不好啦,开枪啦!” “谁开枪了?” “前面开枪啦?” “胡说八道!前面是好日子,能开枪吗?” “塑料子弹吧?” “放焰火呢?” “曳光弹!” “啊” “见血了?死人啦!” “为好日子冲锋,为好日子陷阵!为好日子牺牲也无尚光荣!做好日子的烈士!乌啦 ” 众人万万想不到,冲锋枪和机关枪一阵阵扫射和点射,点射和扫射像是炒豆,又像放鞭炮。众人如丧家之犬,四下纷纷逃窜,死的死,伤的伤,没死没伤的赶紧作鸟兽散…… 他总算躲到个枪子打不到的死角,有点激动,有点哀伤。渐渐又听见远远的人声,没准又是*群人,也敲著锣打的鼓,隐隐约约也像在喊口号。细听,好像也说的是好日子,再听又像在争论,好日子要来,不,一时半时来不了,可总会来的,好日子不可能不来,早晚要来到…他赶紧走开,好日子也令他害怕,好日子到来之前,宁可先溜号。 59 你应邀来到还是中学的地理课上记住的这地中海滨的军港土伦,坐在海港边专为书展临时搭起的大棚子里,同一排排书摊後百来位作者一样,在自己的书前捏杆笔,等候买书的读者要求签名。可一个个走过的人看的是书,并不理会挂牌写上大名的作者,哪有歌星哈理戴那许多狂热的崇拜者,列队等候他从直升飞机上下来签名,还有保镖和警察前呼後拥,维持秩序。你全然在那一双双游移的目光之外,人视而不见。他们从你面前经过,有时停下,翻翻面前印有你的名字的书,可你这名字又意味甚麽?人从室同中要找寻的无非是自我认同,投出的目光也从那书再反射到自己心里。 你好在无所事事,有充分的馀裕捕捉这一双双焦灼或茫然找寻的目光,自得其乐。一个俊俏的姑娘人群中游动,栗色的头发似乎随意换个发髻,眉心拧紧,面容愁怅得令人心动,垂下的宽眼帘显得有些憔悴,大概过了个不眠之夜,兴许是床上的男人没能留住,可这么好的姑娘不如说是男人没留得住她,否则,不会星期天一早一个人来逛书市。她终於来到你这摊位,拿起的却是边上一本别人的室曰,看了看书背的介绍,放下了,又翻开另*本。她无意买甚么书,或许也不知道究竟要做甚麽,放下那本,就手又拿起你的一本,眼睛看的却是别处。她目光收敛!终於落到手上的你这本书,把背面翻转过来,还没读上一两句简介便搁下了,甚至都没看见作者近在咫尺。她就在你眼面前,眉心依然拧紧,那副愁容在脸上细微游移,真美妙得比甚麽书都更为生动。 谁会是你的读者?写的时候不可能想到,写那书时你不可能想到有一天会坐到地中海滨的这书市上,面对这些兴许可能的读者。他们其实没有必要关心乃至购买你的困扰。卖书的好在是书摊的老板,你不过是个活摆设,又过早丧失了虚荣,过於旁观,还就是间人一个。再说,世上有那麽多书还铺天盖地在出!多一本少一本并不重要,何况你又不靠卖书谋生,也只有不以此谋生还写,这书之於你才必不可少。 你把笔插进上衣口袋,问书摊的老板要了几张白纸,塞入衣兜,去海港边绉踏。这阳光明朗得似乎可以敲响的土伦,老港边的小街上,咖啡酒吧和餐馆一家接一家,海鲜摊子摆在门外,空空的没甚麽人。往市中心去的一条大街这星期日的早市却十分热闹,从水果蔬菜到成衣,各种日用杂货,也有许多阿拉伯人的摊贩和一家华人小吃外卖店!生意都不错,极右派民族阵线当政的市政府不知是否觉得碍眼。市中心他们也有个书展,同请你来的地区左派政府组织的这书展互打擂台。你还是躲不开政治,哪里也躲不开,突然感受到马格丽特的焦虑,如此现实,像似乎铮铮作响这明晃晃的阳光,弹指便可触摸得到。 你无意去那书展看看有何新鲜,民族主义的陈腔滥调哪里都一样,於是回到港湾,在一家咖啡馆门前坐下,想写点甚麽。 人之脆弱,但脆弱又有何不好?你就是条脆弱的性命。超人要代替上帝,狂妄而不知所以,你不如就是个脆弱的凡人。全能的主创造了这麽个世界,却没并设计好未来。你不设计甚麽,别枉费心机,只活在当下,此刻不知下一刻会怎样,那瞬息的变化岂不也很美妙?谁都逃不脱死亡,死亡给了个极限,否则你变成为一个老怪物!将失去怜悯,不知廉耻,十恶不赦。死亡是个不可抗拒的限定,人的美妙就是在这限定之前,折腾变化去吧。 你也不是那佛,不是三身六面七十二个化相的化身菩萨。音乐和数学和佛,都是无中生有,从自然万物不可名状中抽象出数的概念,抽象出音阶调性节奏的组合和转变!抽象出佛或上帝,抽象出美,在自然状态中都捕捉不到。你这自我,也同样是无中生有,说有便有,说没有就浑然一团,你努力去塑造的那个自我真有这么独特?或者说你有自我吗?你在无限的因果中折腾,可那些因果何在?因果如同烦恼,同样是你塑造出来的,你也就不必再去塑造那个自我了,更不必再无中生有去找寻所谓对自我的认同,不如回到生命的本源,这活泼的当下。永恒的只有这当下,你感受你才存在,否则便浑然无知,就活在当下,感受这深秋柔和的阳光吧! 公园里的树叶发黄,从你窗口俯视,满地落叶,凋零了还没腐朽。你开始老啦,可并不想回到童年,你看楼下停车场上那些孩子吵吵嚷嚷,并不知道要干甚麽,青春固然可贵,等他们终於明白自己要干甚麽,也就老了。你不想再重新折腾一遍,在虚荣与焦虑旁徨与慌乱中再去挣扎,你并不羡慕他们,羡慕的只是他们新鲜的生命。可混沌的生命并没有这分透明的意识与自觉,你由衷满意此时此刻,由衷满意这一无虚妄的孤独,如此透彻,如秋水涟涟,映照的是明晃晃的光影,唤起你内心的凉意。不再去判断,不再去确立甚麽。水波荡漾,树叶飘落就落下了,死对你也该是十分自然的事。你正走向它,但在它到来之前还来得及做一场游戏,同死亡周旋一番。你还有足够的馀裕,来充分享用你剩下的这点性命,还有个可感受的躯体,还有欲望。你想有一个女人,一个和你同样透彻的女人,一个把这世界上的一切系绊都解脱的女人,一个不受家庭之累不生孩子的女人,个不追求虚荣和时髦的女人,一个自然而然充分淫荡的女人,一个并不想从你身上攫取甚麽的女人,只同你此时此刻行鱼水之欢的女人,但你哪里去找到这样一个女人—.一个和你同样孤独并满意这种孤独的女人,将你的孤独同她的孤独融化在性的满足之中,融化在抚爱和彼此的眼光里,在彼此的审视与搜索中,可这女人你又哪里去找寻? 60 够了!他说。 够了甚麽一.你问。 他说够了,结束掉! 说谁呢?谁结束掉谁? 他呀,你这笔下的人物,把他了结了。 你说你不是作者。 那麽,作者是谁? 这还不清楚,他自己呀!你不过是他的意识。 那你怎么办?他完了,你岂不也跟著就完? 你说你可以成为读者,恰如观众看戏,书中那他同你没多大关系。 他说你倒真会超脱! 可不是,你本不负有责任,对他也不承担义务和道义之类的负担,还就是个闲人,有此一馀裕,凑巧有机会关注一番这麽个人物,也够了,累啦,要结束就结束他好了,可好歹是个人物,总得有个结局,不能说了结就处理掉,像堆垃圾。 人还就是垃圾,或早或晚都得清理了,要不人满为患,这世界早臭了。 所以才斗争,竞争,战争,以及由此而来的种种立论? 别推理!都令人头疼。 你很悲观。 悲观不悲观,这世界也还是这样,不是你能决定的,你又不是上帝,谁也主宰不了。哪怕是小说中的这麽个人物的结局,是得一场急病,心肌梗死,还是掐死,捅刀子,暗枪还是车祸?也还取决於作者,由不得你。总归,看样子他不肯自杀,可你也实在够了,你不过是他语言的游戏,他要结束了,你才能自行解脱。 而他说,他也是游戏这世界,只因为耐不住寂寞。你与他彼此也形同路人,你既不是他的同志,也不是他的法官,又不是他终极的良心,那良心还不知为何物,只不过由你对他加以一番关照,你同他这时间和环境的错位造成了距离,你占了时间和地点的便易,便有了距离,也即自由,可以从容观省他,而他作为个自在之物,其实那烦恼也是自找。 那麽,得,你别他而去!或者说他也得同你分手,还有甚么可说的没有? 佛家说涅盘,道家说羽化,而他说就由他去吧。 谁也超度不了谁,可不就由他去了。 这当口,他站住了,回头看看你,就此分道扬镳。他说他的问题就在於生得大早了,才给你惹来这许多烦恼。要是晚生一个世纪,比如这行将到来的新世纪,没准就没这些问题了。可下一个世纪的事谁也无法先知,那世纪果然新吗?又何从知道? 61 佩尔丕酿,同西班牙接壤的法国边境的一个城市。刚认识的这地中海文学中心的朋友问你有没有乡愁,你断然回答没有,说早已割断了,一了百了!饭店对面的广场边,一家卖糕点和冰淇淋的小店开张典礼,张灯结彩招徕顾客,还有个小铜管乐队在使劲鼓吹,很快活的参。一个小老太婆在跳当地的卡塔兰民间舞,南方人的热情和他们带大舌音的法语都让你办关关。器龙关即。调关关姆。笑。你是再也不会回去了。龙有一天;有人问。不,那不是你的国家,它只在你记忆中,变成了个暗中的源泉,涌出种说不清的情绪,这就是你个人独有的中国,同那国家已毫无关系。 你心地和平,不再是个反叛者,如今就是个观察家,不与人为敌,谁要把你当成敌人,你也不再顾及,所以回顾,也是在沉静中一边思索,再前去何处。 你不知当时怎麽把这张照片夹在一本书里带出来了,他消瘦,光个头颅。你审视这张还保留在手头的老照片,有点发黄了,三十多年前在那个称之为“五七干校”的劳改农场拍的,你想从他的目光中悟出点甚麽。他扬起个刮光了脑袋,像个葫芦瓢,自翎为囚犯,有种傲慢,也许因此才拯救了他,没真垮掉,可如今这分傲慢也全然不必要了。如今你就是一只自由的鸟,想飞到哪里便尽管飞去。你觉得面前似乎还有片处女地,至少对你而言是新鲜的。你庆幸还有这种好奇心,并不想沉浸在回忆里,他已成为你的足迹。 把此时此刻作为起点,把写作当作神游,或是沉思或是独白,从中得到欣悦与满足,也不再恐惧甚麽,自由是对恐惧的消除。你留下的这些不孕的文字,让时间去磨损。水恒这对你并没有切身的意义,这番书写也不是你活的目的,所以还写,也为的是更充分感受此时此 此时此刻!在佩尔丕发,早餐後,窗下车辆驰过,街灯乳白的圆灯罩上便有一道光亮的影子从球面滑过,还来不及看清是甚麽样的车,那光影瞬间即逝。这世界有那麽多光和影子,同样也都会消逝。你玩味此刻的光影,就该把这他也作为光影来玩味,便会有一点诧异,啊,这一闪即逝的光影! 多么美妙的音乐,施尼特克,你此时在听他的大协奏曲第六,飘逸的音响中,生存郁积的焦虑飘逸升华在很高的音阶上,琴弦上的长音犹如光影一划而过,便得到宣泄。你同时代人施尼特克,无需去了解他的生平,可他在同你对话!划过的每一条音,在琴弦的高音阶上又唤起和弦的响。 窗外是初夏明亮的阳光。这东比利牛斯地区的佩尔丕酿市,八百年前有过个城邦宪法,主张宽容和平与自由,一个接纳避难的城市,当地的喀达兰人引以为荣的「八百年的民主与自由今天正受到危胁”,这城市八百年大庆专刊上的社论这么写道。 你从未想到有一天会到这里来,更别说有读者找你签名。一个小伙子请你给他的女友在书上写句话,说是这姑娘有事来不了。你写下一句:语言口是个奇迹,令人沟通!而人与人却往往沟通不了。但後半句没写,你不可以随便乱写,糟蹋别人的好意。你尽可以向自我玩弄,却不可以随便玩弄语言。 音乐想必也如此,没必要的花俏最好抹掉。施尼特克找寻的正是这种必要,他不用音响来炫耀,用得很节省,留下那么多间隙,每个句子都传达真实的感受,不装腔作势,哗众取宠。你得真有可说才说,没可说就不如沉默。 一辆一辆车的光影在球面的灯罩上划过,街那边是梧桐树和棕榈,一个安静的小公园。这是法国梧桐的故乡,这种梧桐插校就活,差不多已遍布世界,也进入到你的记忆里,你儿时那城市街道边和公园里到处都有,你头一次亲个女孩的时候,那小五子就靠在一棵脱了皮光洁的梧桐树干上,也是夏天,比这还炎热。 活著多好,你在唱生活的颂歌,所以唱也因为生活并非都亏待你,有时还令你心悸,正如这音乐,那麽一丁点鼓点,很乾净,号声就响了。 菌尔薇的那位女伴马蒂娜自杀前不久在街上随便找流浪汉带回房里过夜,临了还是自杀了,留下的录音带里说她受不了精神病医院,她的死同任何人都没有关系,活腻了便自杀了,这也是个结局。你不知道你结局如何,也不必去设想一个结局。要是有一天新法西斯上台,你就躲到这佩尔丕酿来?要是那时这里也还是一个宽容接纳避难的城市。你不去幻想灾难。 说人生来注定受苦,或世界就”片荒漠,都过於夸张了,而灾难也并不都落到你身上,感谢生活,这种感叹如同感谢我主,问题是你主是谁?命运,偶然性?你恐怕应该感谢的是对这自我的这种意识,对於自身存在的这种醒悟,才能从困境和苦恼中占自拔。 棕榈和梧桐的大叶子微微颤动。一个人不可以打垮,要是他自己不肯垮掉的话。一个人可以压迫他,凌辱他,只要还没窒息,就没准还有机会抬起头来,问题是要守住这口呼吸,屏住这口气,别闷死在粪堆里。可以强奸一个人,女人或是男人,肉体上或是政治的暴力—贵不可能。兀全。有一个人,精神得属於你,守住在心里。说的是施尼特克的立乐,他犹—在暗中摸索,找寻出路如同找寻对光亮的感觉,就凭著心中的那一点幽光,这感觉就不会搞灭。他合掌守住心中的那一点幽光,缓缓移步,在稠密的黑暗里,在泥沼中,不知出路,蛹一般装死,闭上眼睛去承受那沉寂的压力,而细柔的铃声,那一点生存的意识,那刘生凸叮之美,那幽柔的光,那点动心处便散漫开来…… 还有垫在床板上当年收割的稻草的清香,在水塘里洗过阳光下曝晒後的被单的气息,科那女政身上的汗酸味,和他勾土巴地嘴唇上的。红那柔软的快感,以及抓住她结实的胳膊推她”门时碰到那尖挺的奶勾起心中的悸动,他都用来温暖自己!在想像中同她交媾,而且诉诸语言,写在他的书中,以求得精神的平衡。 你对女人充满感激之情,不仅仅是欲望。你索取,她们并非一定要给予你。你无比贪婪,不可能都得到,上帝没给予你,你也不必感谢上帝,可你毕竟有种普遍的感激之情,感激风,感激风中颤动的树,感激自然,感激给你生命的父母。你如今没有怨恨,变得平和了,也许是老了,爬坡便喘气,开始吝啬那原先使不完的精力,这就是老的徵兆。你已经在走下坡路,阴风顿起,不,你还不急於走下去,那云雾中的远山,也似乎同你在差不多的高度,尽管走下去,别管坡下是不是深渊,坠落时不如去想远处山愿那一抹斜阳。 在那个小港湾,突出的岩石上有个很小的教堂,立了个白色的十字架,黑铁的基督面对地中海钉在上面。风平浪静的港湾里,沙滩上,男男女女和跑来跑去的小孩子二个穿泳装的女人闲目躺在岩石的折缝里。 他们说马蒂斯在这里住过,画过画,阳光透明耀眼,这就是马蒂斯笔下的光线和色彩,而你是向幽暗中走去。 他们开车带你去巴塞罗那,赭红的达利博物馆顶上一个个巨大的蛋,出这老顽童的西班牙是个快活的民族,满街的人游游荡荡,浓眉黑眼的西班牙姑娘有很高的鼻梁。然後去一个乡间饭店,早先的磨房,你们斜对面的餐桌围坐的是一家人,丈夫妻子和他们面颊白里透红鲜艳得出众的女儿。眉眼长而黑的这女孩还没充分长开,有一天也会成为毕加索画中那样健壮而肉感的大女人。她坐在父母的对面,躁动不安,想自己的心事,或许并不清楚在想甚麽,这就是生命,她不知道她的未来,这难道重要吗?她不知道她也会痛苦,或许焦虑也开始醒觉了,乌黑茂盛的长发更衬托出地皮肤白哲,脸颊嫣红;大约刚十三四岁,十三四岁的少女就已经开始躁动不安,这便是生命之美,犹如马格丽特的痛苦,她也会成为马格丽特吗? 你此刻听到的是柯达依的弥撒曲,管风琴中的女声合唱。你也有种宗教情怀,人们需要祷告正如需要吃饭需要做爱一样。昨天夜里,你房间楼上那女人叫床,折腾得你也*夜不安。从半夜一时起直到三点多钟,尖叫,喘息,後来又大笑。你不清楚楼板上发生的是强奸还是尽欢,先以为是你床头隔壁,後来听见楼板直响,好像是在地板上做性游戏,或是马格丽特说的那种强奸,那怕是真的,在旅馆的房间里也没有人会去过问。最後你听到了笑声,纵声大笑,都激起你强烈的欲望。而此刻你心境和平,管风琴和女低音与男高音奇妙的组合。 刚才在楼下餐厅早餐的时候,听到的都是德语的「早上好”,彬彬有礼,一帮子高大壮实的中老年大大和先生们,一个德国旅游团,自助餐,拿的是整盘的香肠丁烤火腿片,都吃得很多,并不怕胖。这些大大们是不会那样叫床的,你想。他们吃个不停,很少说话,刀叉的声音很轻。只在靠窗口的桌上有个女孩,对面*个上了年纪的男人,吃完了在喝咖啡,两人都没说话,在望街。昨天的好天气变了,地上潮湿,雨已停了。他们不像情人,更像是父亲带经济还不独立的女儿度假,那尽情嚎叫和大笑的也许还在房里熟睡。 管风琴和合唱。旅馆房里都是讲究的旧家具,沉重的橡木桌子,深棕色的雕花衣柜,带圆柱的木床也雕的花。窗外街灯灯罩的球面没有闪光,街上这会没车辆经过,星期天口快中午了,你在等朋友来车接你去机场,十一一点多的飞机回巴黎。, 一九九一川至一九九八於法国 ------------------ 跋刘再复 我没有读过高行健的诗,他的诗也极少发表。但读了《一个人的圣经》之后我立即想到:行健是个诗人。这不仅因为这部新的作品许多篇章就是大彻大悟的哲理散文诗,而且整部作品洋溢着一个大时代的悲剧性的诗意。这部小说是诗的悲剧,是悲剧的诗。也许因为我与行健是同代人,而且经历过他笔下所展示的那个噩梦般的时代,所以阅读时一再长叹,几次落泪而难以自禁。此时,我完全确信:二十世纪最后一年,中国一部里程碑似的作品诞生了。 《一个人的圣经》可说是《灵山》的姐妹篇,和《灵山》同样庞博。然而,《灵山》的主人公却从对文化渊源、精神与自我的探求回到现实。香港回归之际出发,主人公和一个德国的犹太女子邂逅,从而勾起对大陆生活的回忆。绵绵的回忆从1949年之前的童年开始,然后伸向不断的政治变动,乃至文化大革命的前前后后和出逃,之后又浪迹西方世界。《灵山》中那一分为三的主人公“我”、“你”、“他”的三重结构变为“你”与“他”的对应。那“我”竟然被严酷的现实扼杀了,祗剩下此时此刻的“你”与彼时彼地的“他”,亦即现实与记忆,生存与历史,意识与书写。 高行健的作品的构思总是很特别,而且现代意识很强。1981年他的文论《现代小说技巧初探》,曾引发大陆文坛一场“现代主义与现实主义”问题的论战,从而带动了中国作家对现代主义文学及其表达方式的关注。在文论引起争论的同时,他的剧作《车站》、《绝对信号》则遭到批判,乃至禁演。这些剧作至今已问世十八部,又是二十世纪中国现代主义的开山之作和最宝贵的实绩。由于高行健在中国当代文学运动中所起的先锋作用及其作品的现代主义色彩。因此,他在人们心目中(包括在我心目中)一直是现代主义作家。 现实主义方法的局限在于它总是滑动于现实的表层而无法进入现实的深层,总是难以摆脱控诉、谴责、暴露以及发小牢骚的一些写作模式。八十年代前期的大陆小说,这种写作方式相当流行。八十年代后期和九十年代,大陆作家已不满这种方式,不少新锐作家重新定义历史、重写历史故事。这些作家摆脱“反映现实”的平庸,实验者走先锋者的才华。然而,他们笔下的“历史”毕竟给人有一种“编造”之感。而这种“编造”,又造成作品的空虚,这就是回避了一个大的现实时代,对这一时代缺乏深刻的认识与批判,与此相应,也缺少对人性充分的认识与展示。高行健似乎看清上述两种思路的弱点,因此他独自走出自己的一条路。这条路,我姑且称它为“极端现实主义”之路。所谓“极端”,首先是拒绝任何编造,极其真实准确地展现历史,真实到真切,准确到精确,严峻到近乎残酷。高行健非常聪明,他知道他所经历的现实时代布满令人深省的故事,准确的展示便足以动人心魂。“极端”的另一意思即拒绝停留于表层,而全力地向人性深层发掘。《一个人的圣经》不仅把中国当代史上最大的灾难写得极为真实,而且也把人的脆弱写得极其真切,令人惊心动魂。 在给“极端现实主义”命名的时候,我想到两个问题:(一)这种写作方式是怎样被逼上文学舞台的?(二)这种写作方式获得成功需要什么条件? 关于第一个问题,我读近年的小说时已感到文学的困境,甚至可称为绝境,就是两种最基本的写作路子,都已走到顶了:不仅走现实主义方法走到顶;前卫艺术的表演也走到顶了。走现实主义方法不灵,可是我们又不能回避生存的真实,和生存的困境,不能回避活生生严酷的现实,这该怎么办?当今一些聪明文学艺术家找到一条出路叫做“玩”,玩前卫、先锋艺术,玩纯形式,玩语言,玩智力游戏,把文学变成一种观念,一种程序。然而,到了世纪末,人们已逐渐看清这些游戏苍白的面孔。语言毕竟不是最后的家园,工具毕竟不是存在本身,文学艺术毕竟不是形式的傀儡,包装毕竟不是精神本体,后现代主义毕竟只有“主义”的空壳,并无创造实绩。总之,艺术革命走到尽头了,前卫游戏也玩到尽头了。高行健显然看清了形式革命的山穷水尽,因此他告别了“主义”,也告别了革命和艺术革命。他的“极端现实主义”,就是在上述两种思路“轰毁”之后选择的新路。他选对了。他勇敢、果断地走进现实,走进生命本体,并以高度的才华把自己拥抱的现实与生命本体转化为诗意的艺术形式。 关于第二个问题,我在掩卷之后思考了好久,思考中又再阅读。我终于发现在这部作品背后作者对主人公对现实的冷静观察的眼光。高行健无论在戏剧创作还是小说创作,都有一种冷眼静观的态度。如果用和现实相等的眼光来看这种现实和人,那是很危险的:作品可能会变得非常平庸、乏味、俗气或情绪化,但是高行健没有落入这一陷阱。他进入现实又超越现实,他用一个对宇宙人已经彻悟,对往昔意识形态的阴影已经完全扫除的当代知识分子的眼来观照一切,特别观照作品主人公。于是,这个主人公是完全逼真的,他是一个非常敏感、内心又极为丰富的人,但在那个恐怖的年代里,他却被迫也要当个白痴,一个把自己的心灵洗空、淘空而换取苟活的人。可是,他又不情愿如此,尤其不情愿停止思想。可是,他一面掩饰自己的目光,一面则通过自言自语来维持内心的平衡,小说抓住这种紧张的内心矛盾,把人物的心理活动刻画得细致入微,把人性的脆弱、挣扎、黑暗、悲哀表现得极精彩,这样,《一个人的圣经》不仅成为一部扎扎实实的历史见证,而且成为展示一个大的历史时代中人的普遍命运的大悲剧,悲怆的诗意就含蓄地对这种普遍的人性悲剧的叩问与大怜悯之中。高行健不简单,他走进了肮脏的现实,却自由地走了出来,并带出了一股新鲜感受,引发出一番新思想,创造出一种新境界。这才真的是“化腐朽为神奇”。 1996年,在我为香港天地图书公司主编的《文学中国》学术丛书中,高行健贡献了一部题为“没有主义”的近300页文论集子。从这部文论中可以看到,高行健是一个浑身颤动着自由脉搏、坚定地发着个人声音的作家,是一个完全走出各种阴影尤其是各种意识形态阴影(主义阴影)的大自由人,是一个把个人精神价值创造置于生命塔顶的文学艺术全才。没有主义并非没有思想与哲学态度。高行健恰恰是一个很有思想很有哲学头脑的人,而且,他的哲学带有一种彻底性。因为这种哲学不是来自书斋学院,而是来自他对一个苦难时代刻骨铭心的体验与感悟。因此,这种哲学完全属于他自己。在《一个人的圣经》中我们看到,他对各种面具都给予彻底摧毁,对各种幻想和偶像(包括乌托邦和革命)都一概告别,而且不去制造新的幻想与偶像。这部小说是一部逃亡书,是世纪末一个没有祖国没有主义没有任何伪装的世界游民痛苦而痛快的自由。它告诉人们一些故事,还告诉人们一种哲学:人要抓住生命的瞬间,尽兴活在当下,而别落进他造与自造的各种阴影、幻象、观念与噩梦中,逃离这一切,便是自由。 ------------------一九九九一一一十於科罗拉多大学校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