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如果你没有任何天赋,或者内心的呼声很微弱,那么,你就应该在你最具适应性的方面和最好的机会上慎重地做出选择。不必怀疑,这个世界是任由你去创造的!真正的成功在于出色地履行自己的职责、扮演好自己的角色,这一点是每一个人都能够做到的。做一个一流的搬运工也比做一个二流的其他角色强。 如果在某些领域里,我们表现得缺少天分,毫无才干及能力,连勉强完成某项任务都不容易,这时,你就应该尽早离开这些领域。对于一个无能为力的领域,还是不再徒耗心力为好,毕竟从“毫无能力”努力到“马马虎虎”所耗费的时间与精力,要远比从“表现突出”到“卓越境界”所需的多得多! 有一则故事告诉我们:如果宝贝用错了地方,也会成为废物。 英国机械专家布利阿里是位和武器打交道的人,他绝大多数时间都在琢磨枪支的性能和构造,但他最大的成就不是发明了什么武器,而是发明了与武器毫不相干的不锈钢餐具。 一战前,英国热衷于殖民扩张,但英军发现他们的枪支使用时间一长,射程和命中率就大大降低。布利阿里的任务就是改进枪支构造,设法解决枪支的性能问题。 布利阿里很快发现造成枪支性能问题的主要原因是枪膛的用材硬度不够,如果能找到具有相当硬度的材料,这个问题就可以迎刃而解。 他通过各种渠道找到了各种各样的合金钢,进行耐磨和耐热的试验。由于品种繁多,试验时间被拖得很长,试验场地很快被各种合金钢堆满了。 布利阿里在清理场地时,发现了一块锃光雪亮的不锈钢钢材,他分析了这块钢材,发现它并不适合用在枪支上,但就在抛弃的时候,他突然觉得这么漂亮的材料没有派上用场实在太可惜了。他看到了试验室里暗淡无光的餐具,于是就想:“如果把这些材料用来做餐具,不是十分漂亮吗?” 因为这个念头,布利阿里成为一位不锈钢餐具推销商。数年后,不锈钢餐具开始进入家庭。 当布利阿里获得极大收益的时候,不锈钢材料的发明者、德国人毛拉不禁感叹:“我把它扔到了垃圾堆,怎么没有想到它可以成为餐具呢?” 不锈钢餐具的发明说明了这样一个道理:再贵重的东西如果用错了地方,也只能是垃圾或废物。就像人的手指,有大有小,有长有短,各有各的用场,各有各的美丽,谁能说大拇指就比小拇指好?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天赋、长项或优势,只有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道路和方向,才能在事业上取得巨大的成功。 2.人生规划,也要随机应变 《礼记.中庸》中有句话:“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意思是不论做什么事,事先有准备,就能取得成功;反之,就会失败。人生也一样的,正确地规划人生,人生就会灿烂精彩;否则,一生碌碌无为。 好的人生离不开好的规划,成功人生离不开成功的规划及在正确规划指导下的持续奋斗。当你弄明白了你的职业方向将会帮助你实现人生目标之后,你应该着手考虑你的人生和职业规划中的具体细节了。通过计划,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自己的人生历程。例如:1.我要在未来5年、10年或20年内实现什么样的一些职业或个人的具体目标?2.我要在未来5年、10年或20年内挣到多少钱或达到何种程度的挣钱能力?3.我要在未来5年、10年或20年内有什么样的一种生活方式? 人生规划既有长期的计划,也要有短期的计划。大学生刚一开始就要做一个完全符合自己的规划,并且按照规划来实行还是比较难的。所以,刚开始的时候,短期的计划对他们来说可能更加有益。 当然,随着环境和条件的不断变化,你的人生规划也应该做出适当的修改和更新。当你觉得你所选择的职业不能帮助你实现你的人生最终目标时,你就要重新进行选择;或者重新寻找一种可以让你现有的职业与你的人生基本目标一致的方法和途径。 如果胡适当年不改变人生规划的话,我们今天就很难看到他留给后人的精神食粮。那么,中国的文学史上,也会少一位大家,而中国的农场里,自然也会多出一个平庸的护林员。 有很多人在大学阶段已经给自己设计出了美好的人生规划,但是一到现实生活中,这些规划一碰即碎,从而使自己灰心丧气,也对自己当初做出的规划产生了怀疑。所以,我们要理性地对待个人的人生设计和现实生活的关系。 萧伯纳有一句名言:“明白事理的人使自己适应世界,不明白事理的人,硬想使世界适应自己。”人生就是在这种不适应中,通过调整适应,发展适应的过程不断前行的。 当今社会,是一个处处充满“变”的时代,一切都在变,而且在不停地发生改变。要成大事者,必须能顺应时势,善于变化,及时调整自己的行动方案,而不是因袭守旧。 浅苍兰是西门子集团的一位传奇人物。大学毕业时,迫于生计,她舍弃了深爱着的服装设计专业,加入了当时规模还很小的西门子,做了一名普通的车间工人。 浅苍兰从来没有学过电子方面的技术,但是,进入企业后她努力向老技术人员学习,很快,她就适应了新的工作环境,她稳重、刻苦的工作态度赢得了大家的一致好评。与此同时,她还提出了不少改进工作的方法,企业采用后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她因此获得了上司的赏识。 两年后,因为操作经验丰富,领悟能力强,她被调到了西门子的新产品研制部门。这对浅苍兰来说是一个完全陌生的领域。对设计一无所知的浅苍兰利用一切可能的时间学习相关知识,很快就掌握了相应的技术,并成为了一名主力科研人员。在她和同事的共同努力下,这个部门开发出了很多备受市场欢迎的新电子产品,为西门子企业的发展壮大立下了汗马功劳。 后来,经济危机袭击全球,电子产业遭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打击,浅苍兰受命于危难,担任了美洲地区的销售经理,很快就创造了惊人的业绩,为西门子产品成功打入美国市场奠定了基础,同时也帮助企业度过了难关。 浅苍兰在西门子工作的十几年里,几乎从事过每一种行业。不管到哪里,从事什么职业或工作,她都能迅速地掌握好所需的知识,并依靠自己的才干为工作打开一片新天地。 正是靠着这种在变化中不断学习进步的精神,浅苍兰从一名普通的员工,一步一步做到西门子企业美洲地区业务总代理的显赫职务。她在为西门子企业的发展壮大做出贡献的同时,自己也迎来了个人职业生涯的高峰。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能适应环境的变化,善于变通者才能生存下来,人才中最杰出的是具有创新精神、懂得变通的高级人才。所以说,应变能力是强者具备的基本能力之一,也是想成就大事者必须具备的一种素质。 当然,这里所说的适应变化,并不是说让我们随波逐流,毫无主见。因为二者之间有着本质的区别,随机应变者掌握了变化的主动权,是变化的主人,而随波逐流者只是被动无奈、丧失主见的变。这恰恰是我们应当反对的。 人生规划的实施,要注重评估和反馈。因为主客观情况可能发生的变化,人生规划也需要进行再评估、调整与修订,包括人生目标的重新选择、具体行动措施与计划的重新制定等等。变化每时每刻都在发生,有迎接变化的心理准备,有应变能力,就可以面对一切新的挑战,游刃有余,在变化中成长,在变化中创造。 3.学会管理时间,规划贵在执行 1930年,胡适先生在一次毕业典礼上,发表了一篇演讲,内容如下: 诸位毕业同学:你们现在要离开母校了,我没有什么礼物送给你们,只好送你们一句话。 这一句话是:珍惜时间,不要抛弃学问。 以前的功课也许有一大部分是为了这张文凭,不得已而做的。从今以后,你们可以依自己的心愿去自由研究了。趁现在年富力强的时候,努力做一种专门学问。少年是一去不复返的,等到精力衰竭的时候,要做学问也来不及了。 有人说:出去做事之后,生活问题急需解决,哪有功夫去读书?即使要做学问,既没有图书馆,有没有实验室,哪能做学问? 我要对你们说:凡是要等到有了图书馆才读书的,有了图书馆也不肯读书;凡是要等到有了实验室方才做研究的,有了实验室也不肯做研究。你有了决心要研究一个问题,自然会节衣缩食去买书,自然会想出法子来设置仪器。 至于时间,更不成问题。达尔文一生多病,不能多做工,每天只能做1点钟的工作。你们看他的成绩!每天花1点种看10页有用的书,每年可看3600多页书;30年读11万页书。 诸位,11万页书可以使你成为一个学者了。可是每天看3种小报也得费你1点钟的功夫;四圈麻将也得费你1点半钟的光阴。看小报呢?还是打麻将呢?还是努力做一个学者呢?全靠你们自己选择! 易卜生说:你的最大责任就是把你这块材料铸造成器。 学问就是铸器的工具。抛弃了学问便是毁了你自己。 再会了,你们的母校眼睁睁地要看你们10年之后成什么器。 从胡适的演讲中,我们可以看到胡适多么珍惜时间,多么会分配和管理时间。至于怎样支配时间呢?正如他所说:“全靠你们自己的选择。” 同一个规划,你可以执行,别人也可以执行。但是为什么,最终的结果是别人实现了,而你还在为此孜孜不倦地努力呢?原因就是你是否正确地利用了自己的时间,是否严格地按照时间执行你的计划了。所以,在做出人生规划后,最重要的一点是按照时间严格执行计划。 我们每个人每天都有24个小时,成功人士和非成功人士也都有24小时,但是,能否取得成功的区别在于他们是否合理地利用了24小时。古人云:寸金难买寸光阴。这告诫我们要珍惜时间,然而珍惜时间并非一天到晚不休息,把所有时间全部花在一件事情上,像一个齿轮一样一刻也不停休。从成功人士身上,我们可以看到,珍惜时间的最佳方法就是合理地安排时间、计划时间、管理时间,做时间的主人,让时间在合理的划分下流去,当时间流走的同时,自己的计划也在逐步实现。 1972年,罗尼斯进入美国斯密尔顿大学,学习经济。他像许多其他同时代普通的美国大学生一样,丝毫没有特别之处,但是每一个与罗尼斯接触日深的人都会认为罗尼斯是一个优秀的人,都会认为他将来可以成就与众不同的事业。因为罗尼斯有一个与众不同的长处,他非常善于管理自己的时间。 在大学里,罗尼斯将自己的时间分成5份,一部分学习,一部分从事自己喜爱的橄榄球,另外的三份则被分来用于日常生活、朋友聚会、与女朋友约会、看报纸、做义工、兼职赚钱,如此等等。由于对时间的分配和掌握运用灵巧,罗尼斯比别人显得更从容不迫,他在大学里即显得空闲,但又极富效率,所以他的结果总比他人优秀。 由于对时间灵巧的安排和掌握,罗尼斯不但以优异的成绩顺利毕业了,而且结识了自己需要的朋友,储备了自己需要的知识,刚刚毕业,他就与朋友一起创立了昆体公司,专业从事办公用品的开发和销售,因为有时间的观念和分配技巧,罗尼斯对公司的操作也很从容而有效,没过几年,昆体公司便发展成了他所希望的程度。 我们知道时间永远是人生的一个重要话题,会管理好时间的人就会成为人生的成功者,而不会管理时间的人最终只会成为人生的失败者。如胡适所说“达尔文一生多病,每天只能做1个小时的工作,他每天将这1个小时用来看10页有用的书。这样,每年可看3600多页书,30年便可以读11万页书。任何人读11万页的书都可以成为一个学者,所以达尔文最终成为了一个大学者。”如果我们把一生中自己可以分配的时间充分而合理地用在自己的人生规划上。那么,我们的人生一定很完美。 执行计划最忌讳的一点就是拖拉,失败者的重要特征之一就是拖拉,前天的事往往拖到后天才完成。 所以,一定要想方设法克服掉拖拉的坏习惯。一旦计划制定好了,你就没有了后路,也不要给自己留退路,唯一的选择就是立即行动,因为立即行动,能使你保持较高的热情和斗志,能够提高办事效率,而拖延只会消耗你的热情和斗志。正如古人所说:“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成功者必是立即行动者。对于他们来讲,时间就是生命,时间就是效率,时间就是金钱,拖延一分钟,就浪费一分钟。只有立即行动,才能挤出比别人更多的时间,比别人提前抓住机遇。 演讲大师齐格勒提醒我们,世界上牵引力最大的火车头停在铁轨上,为了防滑,只需在它8个驱动轮前面塞一块一英寸见方的木块,这个庞然大物就无法动弹。然而,一旦这只巨型火车头开始启动,这小小的木块就再也挡不住它了;当它的时速达到100英里时,一堵5英尺厚的钢筋混凝土墙也能轻而易举被它撞穿。 从一块小木块令其无法动弹,到能撞穿一堵钢筋水泥墙,火车头威力变得如此巨大,原因不是别的,因为它开动起来了。其实,人的威力也会变得巨大无比,许多今人难以想象的障碍也会被你轻松突破,当然,前提是你必须行动起来。不然,只知道浮想,犹如停在铁轨上的火车头,那就连一块小木块也无法推开。 说一千,道一万,再好的人生规划,不去执行也是废纸一张。最后,我想说的是:当我们每个人在列出人生规划后,一定要立即执行。如此,才能完成我们的目标! 我们知道成功的人生离不开成功的规划及在正确规划指导下的持续奋斗。大学是人生最为关键的一个阶段,我们生平第一次放下了繁重的学业和高考的负担,第一次有了属于自己的空间和时间,如果有一个好的人生规划,加上大学四年的熏陶,将来肯定能成就一番事业的。在本篇章中,我们从如何认识自我到如何规划人生,以及大学生毕业后的几种走向趋势都做了详细的论述,为大学生将来踏进社会、开启自己的事业、更好地完善人生提供了思想上的指导;通过本篇章的学习,我们解开了许多困扰已久的人生疑惑,找到了自己的人生方向和目标,培养了自己的思想觉悟,为充实地走过四年大学生活,奠定了思想基础。第一节 相信自己能够飞翔更新时间2009-12-23 14:08:25 字数:7729 “只有两种人的成功是必然的。第一种是经过生活严峻的考验,经过成功与失败的反复交替,最后终于成大器。另一种没有经过生活的大起大落,但在技术方面达到了顶尖的地步。比如学化学的人最后成为世界著名的化学家,这也是成功。” “当你是地平线上一棵草的时候,不要指望别人会在远处看到你,即使他们从你身边走过甚至从你身上踩过,也没有办法,因为你只是一棵草;而如果你变成了一棵树,即使在很远的地方,别人也会看到你,并且欣赏你,因为你是一棵树!” 俞敏洪,1962年出生于江苏江阴,1980年三次高考后进入北京大学西语系,1985年毕业留校,1991年从北大辞职,进入民办教育领域,1993年创办北京新东方学校,2000年成立东方人投资有限公司,向教育产业化运作迈开了一大步。同年,新东方与联想合作,由联想注资5000万,新东方出品牌资源各占50%股份成立了联东伟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专门从事新东方远程教学。2006年9月7日,新东方在纽约证券交易所成功上市,开创了中国民办教育发展的新模式,目前,新东方占有全国60%以上的出国英语培训市场。俞敏洪现任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董事长兼总裁、民盟中央教育委员会副主任、全国青联常委、中国青年企业家协会副会长,素有“留学教父”之称。 俞敏洪对当代大学生的教育和就业给与了诸多行之有效的建议和观点,他忠告广大青年学子,大学期间要多多积累知识,韬光养晦,厚积薄发,学会交朋友,结交能够相处一生的朋友,多向身边优秀的同学不断学习,为创业就业奠定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努力、坚韧性、承受力、梦想、力量 语录:“如果你要引人注目,就要使得自己成为一棵树,傲立于大地之间;而不是做一颗草,你见过谁踩了一棵草,还抱歉地对草说:对不起?” 人生而平等,对未来谁都无法确定,但能否取得成功的关键是相信自己。一个相信自己的人,可以把阴霾的天气变为万里晴空,可以在困境中反败为胜。 1.在绝望中寻找希望 人的一生之中会得到许多,同时又会失去很多。在人生的道路上,当人们不断捡起属于自己的东西,扩充自己的装备,增加自己的财富时,就会很满足,很高兴,充满激情地向前走,因为我们相信前方还有更好的东西等着我们;然而当我们陷入人生道路的泥泞中,我们就会失望,自暴自弃,放弃努力,以致绝望,以为自己失去了所有。可是却忘了前面的道路还很长,还有更多更值得我们珍惜的东西在等着我们。我们不该绝望,如果绝望了,也就真的失去一切。 在俞敏洪的生命历程中,曾经三次跌进了人生的低谷,但是每一次挫折,对他来说都是一次锻炼,和进一步的希望。 第一个低谷是高考的失利。第一年参加高考,俞敏洪英语只考了33分,溃不成军;第二年高考,依旧名落孙山;第三年高考,才进入北大西语系。 三年的高考生涯,备尝酸甜苦辣咸,失败、努力、成功错综复杂地交织在一起,这样的滋味俞敏洪终生难忘。后来,他将“追求卓越,挑战极限,从绝望中寻找希望,人生终将辉煌”作为新东方的校训,以此鼓励广大学子:从绝望中寻找希望,在最沉重的现实中寻找最终的升华。 第二个低谷是留学的失败。上世纪80年代末,中国出现了留学热潮,俞敏洪的很多同学和朋友都相继出国,就在俞敏洪全力以赴为出国而奋斗时,动荡的1989年导致美国对中国紧缩留学政策。以后的两年,中国赴美留学人数大减,再加上俞敏洪在北大学习成绩并不算优秀,赴美留学的梦想在努力了三年半后付诸东流。 第三个低谷是被北大“踢出”门外。在留学失败之后,为了谋生,俞敏洪到北大外面兼课教书,因触犯北大的利益而被记过处分。那个时候,俞敏洪不得不离开北大,生命和前途似乎都到了暗无天日的地步。但正是这些折磨使他找到了生命中最大的一次机会:创办北京新东方学校。 俞敏洪说:“一个人可以从生命的磨难和失败中成长,正像腐朽的土壤中可以生长鲜活的植物。土壤也许腐朽,但它可以为植物提供营养;失败固然可惜,但它可以磨炼我们的智慧和勇气,进而创造更多的机会。只有当我们能够以平和的心态面对失败和考验,我们才能成熟、收获。而那些失败和挫折,都将成为生命中的无价之宝,值得我们在记忆深处永远收藏。” 谁的一生没有几道坎儿呢?关键是你要跨过去。如果你先放弃了自己,那么全世界也就放弃了你;如果你找到了自己,全世界都会支持你。 有时候,人最可怕的不是内心生有邪恶,而是内心充满绝望。一个绝望的人,内心将一片死寂,眼睛所看到的只有黑暗,只有将绝望转化为希望的人,才能看到太阳再次升起。 阙伢伢是重庆某学院的一名专科生,进入大学之后,跟很多懵懂的学生一样,混混沌沌地过着每一天,见别人恋爱了,他也找个女朋友。在接下来的一年里,与学位挂钩的英语四级屡考不过,与评优挂钩的必修课程备案重修,与自己相好的初恋情人挥手而去……一个个都是那么令他痛心疾首。 他迷茫了,绝望了,生活忽然由精彩纷呈的天堂变成了阴森恐怖的地狱。 2004年的2月份,他木然地站在令人炫目的七楼上,脑海里翻腾着令他恐惧的影像:高考失败、学业失败、恋情失败……一念之间,他一跃而下。 一夜之间,“重庆某学院学生跳楼自杀的报道”如沙尘暴一样,铺天盖地而来。各大高校、论坛、网站一片轰动,大家都以为这个绝望的大学生肯定命丧黄泉了。 然而,上帝似乎格外怜悯这个失意的大学生,后来经过医院全力抢救,他总算勉强渡过了危险期,可是腿脚粉碎性骨折,右手臂骨头一分为二,五脏六腑都已伤痕累累,医生估计就算死不了也会终身残废。昏迷7天以后,他醒过来了。天亮时分,他忽然喊出一句令家人震惊的话: “我必须站起来!” 自那天以后,他仿佛变了一个人似的,无论身体的疼痛多么令他揪心,他都坚持下地走路。 不久,他的几位朋友来看望他,谈起他们即将参加的“中国银行杯”第四届大学生创业大赛。他忽然变得兴奋起来,眼前顿时敞亮起来了,他知道他找到方向,立马毫不犹豫地请求加入该团队。 创业大赛以后,他找到了志同道合的合作伙伴,接连创办了广州亚搏计算机科技有限公司、深圳亚细亚科技发展公司、海搏咨询有限公司。现在,他的团队以哈佛大学的江博士为创业顾问,聚集了来自中山大学、暨南大学、广东工业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和厦门大学等高等院校的优秀创业者。 阙伢伢也成为一个百折不挠、越战越勇的80后青年创业者!他峰回路转的创业经历,激荡着无数大学生的心灵。 人在任何时候都不应该放弃信念和希望,信念和希望是生命的维系。只要一息尚存,就要追求,就要奋斗。其实,大自然始终在启迪着人们——在春花秋叶舞蹈般潇洒的飘落里,蕴含着信念和希望;巨大岩石的裂缝中钻出的小草,昭示着信念和希望;不断被风修改着形象的悬崖边的苍松和水中的明月无不向我们展示着信念和希望。 一位伟人曾说过:“要么你去驾驭生命,要么生命驾驭你。你的心态决定谁是坐骑,谁是骑士。” 在我们的大学生活中,难免会遇到痛苦、折磨,以及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挫折;对此,我们都应当保持一种乐观向上的积极心态,从失败中看到成功,从贫穷中看到富贵,从磨难中看到新生。 换一种思维角度去看待生活,即使是绝望也会慢慢地转化为希望。正如古人所说:“山穷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2.善于发现自己的优点 上帝关上一扇窗户,必然会打开另一扇窗户。 有些事情,也许我们终生都无法改变,比如我们的身高、长相、智商等等。但是,我们依然可以从中挖掘出自己的优点,展现自己的魅力,正所谓“耳聋口哑手灵巧,体残心明志更坚”,这些如同大自然的变化规律一样,此消彼长。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即便是成绩差的同学,也会表现出自身的许多优点,或热爱劳动、或勤于思考、或乐于助人,这些都是“闪光点”。我们每一个人都要学会发现自己的“闪光点”,并迅速抓住这些“闪光点”。因为有时候,这些闪光点有可能会成为我们转变人生的一个契机。 俞敏洪说:“我始终认为这个世界有一点很重要,只要你敢于微笑对待这个世界,这个世界就会因为你的光辉而灿烂。” 当时,班上很多人都有自己的特长,有人语音标准,有人文笔优美,有人口头表达能力强,还有的阅读速度奇快。俞敏洪发现自己发音不是强项,但是他记性好,很多次老师讲课过程中涉及的一些生僻单词,一般同学都被难倒,他却能将其词性、词义以及延伸意思娓娓道来,令老师和其他同学刮目相看。而俞敏洪也渐渐意识到,这就是自己的强项。 他想,我为什么不把时间放到效果更显著的记背单词上呢? 此后,俞敏洪坚持天天背单词,就这样很快就成了班上小有名气的“活字典”。1985年他留校任教,他的英语词汇量达到了巅峰——7万多个,比一本六七厘米厚的《朗文英汉双解词典》还要多一倍。因此,他获得了一个称号:超级英文词典。这也是他为什么后来从北大辞职后,首先想到的自己能做的事情——培训别人如何学习英语的原因。 很显然,一个人的成功,来自于对自己优点的发现,哪怕是很“小”的优点,只要我们把它放大,就会变成我们成功的机遇。 哈佛大学教授哈恩曼曾经这样说:即使你再羸弱、再贫穷、再普通,你仍然拥有别人羡慕的优势。对于梦想成真的人来说,不是缺少才能,而是缺少对自己才能的发现,缺少对自己人生价值的开发利用。 其实,大千世界,芸芸众生,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小优点,每个平淡的生命中,都蕴涵着一座丰富的智慧大山,只要肯挖掘,就会挖出令自己都惊讶不已的宝藏…… 俗话说得好:“条条大路通罗马,不要在一棵树上吊死。”俞敏洪当年如果不被北大“踢出”门外,现在恐怕还是一名为了职称熬白头发的副教授。但是,从困苦中走出的他,发现自己不仅有教书的本领,还有经商的才华。 于是,才有了今天的新东方。 李钊2003年7月毕业于北京工业大学应用物理系,大学毕业后,工作一直没有着落,一家人都替他发愁。但自幼热爱绘画的他对动画情有独钟,毕业那段时间,虽然没有找到工作,但是,他一直在家里研究动画。后来他把动画和物理联系在一起,在一家网站担任设计师,工作才一步步地稳妥下来。但是好景不长,没多久,网站倒闭了,李钊再次失业。那段时间,李钊完全靠着意志支撑着自己。偶尔出去参加面试,向别人讲解网站的可用性设计是怎么一回事。其余时间,就呆在家里看书、写文章,那时候,他发现自己在网站可用性设计上已经颇有见解,于是,陆续写了30多篇文章,发表在一个“蓝色理想”的网站上。正因为这些意想不到的小文章,才让李钊发生了人生转变。 2006年3月,李钊打开电子邮件,看到了一封腾讯公司的来信,信中热情洋溢地说道:“哎呀!终于找到你了,我们在‘蓝色理想’上看到你关于网页可用性设计的文章,我们公司非常需要这方面的人才,不知道你有没有兴趣来和我们谈一谈?” 后来,腾讯的副总裁亲自面试了李钊,并且请他吃了一顿饭,两人聊了两个多钟头,最后他们盛情邀请李钊加盟腾讯。 如今,李钊在腾讯工作很顺利,在业内也逐渐成了一名专家,而更令他高兴的是越来越多的网站开始重视可用性设计。李钊说:“我相信自己会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说实话,即使有一天离开了腾讯,我也不用担心自己找不到工作。” 人要有所成就,首先要有明确的目标,并坚定地向着这个目标前行,而更重要的是要重视推销自己的方法,发现自己内在的独特的东西,有所创造,这样才可以脱颖而出。发现自己的个性,把自己身上并不明显的东西,一点点地推到极至,不认输地推销自己,机会的大门就会向我们打开,亮丽的风景就会呈现在我们眼前,从而产生人生“核裂变”。 机遇与人的优点结合,就变成了好的转折;与人的缺点结合,就变成了坏的转折。人的一生很长,但关键的就是那几步,不要放弃自己的优点。对人对事对己,不卑不亢。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每个人身上或多或少都存在着某些缺陷,但我们每个人也都有自己的长处和优势。这些长处和优势需要我们自己去发现,如果我们把心思放在这些长处的经营上,那么我们一定就能做出意想不到的业绩。 3.靠奋斗赢得荣誉 “人的生活方式有两种,第一种方式是像草一样活着:你尽管活着,每年还在成长,但是你毕竟是一棵草。你吸收雨露阳光,但是长不大,人们可以踩过你,但是人们不会因为你的痛苦,而让他产生痛苦;人们不会因为你被踩了,而来怜悯你,因为人们本身就没有看到你,所以,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像树一样成长。即使我们现在什么都不是,但是只要你有树的种子,即使你被踩到泥土中间,你依然能够吸收泥土的养分。你也许两年三年长不大,但是十年八年二十年,你一定能长成参天大树。当你长成参天大树以后,在遥远的地方,人们就能看到你,走近你,你能给人一片绿色、一片阴凉,你能帮助别人。即使人们离开你以后,回头一看,你依然是地平线上一道美丽的风景线。树,活着是美丽的风景,死了依然是栋梁之才。活着死了都有用。” 这是俞敏洪在《赢在中国》第二赛季对一位参赛选手的点评,讲这段话的时候,他非常沉静,没有激昂澎湃的气势,但每一句话都充满了力量,给所有人一个梦、一个理想:人人都能成功,只要你想成为大树,并为之脚踏实地地一点点奋斗。 1991年,俞敏洪离开北大后,在一个叫东方大学的民办学校办培训班,这一年他29岁。 培训班是一间10平方米的屋子,一张破桌子,一把烂椅子,一堆用毛笔写的小广告,一个刷广告的玉米糊桶。北京的冬天,寒风凛冽,俞敏洪骑着自行车在北京的大街小巷刷广告。手冻麻了,拿起二锅头喝两口暖暖身子;桶里的玉米糊冻硬了,拎回办公室,重新熬玉米糊,重新“熬”他的希望 第一天,来了两个学生,看见“东方大学英语培训部”那么大的牌子,走了进去,可是除了俞敏洪夫妻俩、几张破桌子、破椅子之外,再也没有看到别的,两个学生满脸狐疑。俞敏洪见状,赶紧上前活说死说,让两个学生留下钱。夫妻俩正高兴着呢,两个学生又回来了。他们心里不踏实,把钱又要回去了…… 尽管历经重重困难,但俞敏洪一直没有放弃,他依然为了自己的梦想拼死拼活地奋斗着,培训班也渐渐有了起色,一步一步地扩大起来。“逆境出英雄,悲愤育诗圣。”勤奋可以出天才,逆境更能出人才,只要有勇气和毅力,人生在零度也能沸腾。经过十几年的奋斗,如今新东方已经由十几年前的一个小培训班发展成国内著名的教育科技集团、纳斯达克上市公司,取得了骄人的成就,堪为业界翘楚。 在一次访谈中,俞敏洪回首自己当年的奋斗历程,感慨万千: “在我们的生活中最让人感动的日子,总是那些一心一意为了一个目标而努力奋斗的日子,哪怕是为了一个卑微的目标而奋斗,也是值得我们骄傲的,因为无数卑微的目标累积起来可能就是一个伟大的成就。金字塔也是由每一块石头累积而成的,每一块石头都是很简单的,而金字塔却是宏伟而永恒的。 “谁说‘机会面前,人人平等’,新东方相信,个人奋斗制胜,攫取成功的精神财产将永远贫富不均。在浩瀚的生命之岸,你应该自豪地告诉世界,你追求过,你奋斗过,你为了辉煌的人生从来没有放弃过希望,从来没有停止过拼搏。而这个造就了万物的世界也将自豪而欣慰地回答你:只要奋斗不息,人生终将辉煌。” 奋斗是一种精神状态,是一种精神境界,大学生最宝贵的就是拥有奋斗精神。 日本三洋电机创始人井植岁男曾说过:“没有钱不可怕,可怕的是没有奋斗精神。” “一旦有了奋斗的能力,哪怕有一天你走入非洲丛林之中,第二天,你也会变成一群猴子或大猩猩的头领。如果你没有这些能力,即使把你放到社会的最上层,你也会被别人一脚踹下来,并且摔得粉身碎骨。” 一个年轻人,大学毕业后,也和其他大多数人一样去找工作。但是他找工作的目的不是为了赚钱,而是学习别人的经验。在公司里,他从来不会因为老板让他干的活多了而埋怨,任何时候,他都是一样努力地工作。别人不愿意干的活,他总是抢着干……不到一年时间,他已经被老板升为部门经理了,但是干了没多久,他就主动提出辞职了,因为他感觉自己在这个公司里学不到什么新鲜的东西,所有的东西他都学到手了。 之后,他又去了另外几家公司,也都没干多长时间。24岁那年,他感觉自己已经有能力开一家自己的公司了,于是他把自己辛辛苦苦攒的三万块钱拿出来租了一间房子,买了两台二手电脑。之后,他身上就只剩下几十块钱了,然后,他就去找赞助,他告诉别人:“只要你给我投资十万块钱,我保证在一年之内把这些钱还给你,同时,我还会把公司股份的10%拿出来送给你,不管任何时候,你都拥有这10%的股份!”当然,他碰了很多壁,几乎没有人相信他,有谁会相信这个没有任何经验的年轻人呢!但是他没有气馁,他不停地在北京各大写字楼奔波。 后来,身上的钱花完了,他甚至都没有钱吃饭,于是,每天到吃饭的时候,他就找一个饭馆,告诉饭馆的主人说:“我可以给你刷两个小时的盘子,只要你能让我吃顿饭就可以!”当然,很多人都愿意。没有钱坐车,他就到垃圾桶里拣饮料瓶,卖了钱后,他继续去找赞助商。 工夫不负有心人——又过了一个月,他终于找到了一个愿意给他投资的人,那个人说:“小伙子,就冲你这股拼劲,我决定给你投资,而且我相信你一定会成功的!想当年,我也是从和你一样的道路走过来的。我相信你。”听完投资者的话,他顿时控制不住自己的感情,眼泪像喷涌的泉水一样流了下来。 25岁生日那天,他给自己放了个假,在过去的5年时间里,他一分钟也没有放松过,他时刻警告自己:时间不等人,错过了,就永远不再回来。那天,他查看了自己的银行户头,发现里面已经有20万了。于是他拿出了12万,给了自己的投资者,然后告诉他说:“十万是你的本金,剩下的两万是你应该得到的股份,以后每年你都会得到我公司利润的10%。” 四年过去了,29岁的他已经拥有了1000多万的资产,那个曾经给他投资的人也得到了200多万的分红。 听到这个故事后,我深深被感染了。他的一句话感动了许多同龄人:“本来我就一无所有,大不了也就是一无所有,我并没有失去什么;但是,如果我不去拼搏,我将永远一无所有。我曾经受了那么多的苦,但是我不后悔,我成功是必然的,我经历了别人没有经历过的苦,如果我不能成功,那么,我相信,这个世界上就没有任何能成功的人了……” 一分付出,就能得到一分收获。一个拥有奋斗精神的人,就像一个上满了发条的闹钟,他的状态一直是积极的、昂扬的,不管遇到多大的困难,他都会催促着自己不断向着既定的目标努力奋进。 因为他知道,人生不是铺满玫瑰花的途径,每天都是奋斗。每个人的人生过程都是不断奋斗的过程,人生的目的是争取胜利与光荣。我们生活一天,就得奋斗一天。生活一分钟、一秒钟,就得要奋斗一分钟、一秒钟,所以说人生就是奋斗。第二节 把努力变成一种习惯更新时间2009-12-23 14:09:14 字数:5190 人的性格决定习惯,习惯决定命运。只有持之以恒地努力下去,命运才能改变。让学习成为生活中的一个习惯,丰富自己的知识,开阔自己的视野;让努力成为生命中的一个习惯,闻思修慧,积极进取,最终成为主宰自己命运的人。 1.永远在路上 俞敏洪当年在北大同学眼里是最没有出息的人,即不会吹拉弹唱,也不会说普通话,进入北大之初,老师和同学经常给俞敏洪“白眼”。用徐小平调侃的话形容:“我,北大团委文化部长;王强,北大艺术团团长;俞敏洪?观众,而且是大礼堂某个角落里的站票观众!” 北大四年,除了读书,对俞敏洪来讲,整体的大学生活是苍白的、痛苦的,既没有爱情的滋润、友情的呵护,也不具备忧国忧民的人文意识,整个北大仿佛是与他隔离的;而他,也仿佛成了北大的多余一员。但是,物极必反,俞敏洪越被北大边缘化,其骨子里“出人头地”的欲望也越演越烈,就像一股暗流一样不断地涌动。俞敏洪极其渴望融入北大的主流之中,得到北大的认同。 四年大学生活对俞敏洪来说,最大的安慰就是周末可以走出校园,到北京的周围去爬山。他曾经无数次坐在香山顶上看夕阳西下,群山连绵。大三那年,他得了肺结核,被送进了坐落在北京西郊山区的结核病疗养院。于是,每天早上,他看着山顶上“精神不死”四个大字长时间发呆。 大学毕业后,俞敏洪留在北大当了老师,生活平淡安逸。有一天,他又爬上了那座小山,又看到了“精神不死”四个大字,内心的渴望被猛然惊醒。于是,他下定决心走出北大校园,开始了独立奋斗的历程,在出国留学的梦想被无情粉碎之后,他创办了新东方,从此一发不可收拾。 “新东方从一个城市走向了另一个城市,从中国走向了世界。我也带着新东方的梦想和我的渴望,从中国城市走向世界城市,从中国山水走向世界山水,从中国人群走向世界人群。” 正因为俞敏洪这种“精神不死”的心态,新东方才芝麻开花节节高,从最初的一间平房、几十名学员,发展到现在全国31个城市32所学校、115个学习中心、15家书店,累计培训学员近400万人次。 十余年来,已经有数百万学员经过了新东方的洗礼,并由此走向人生成功之路。新东方员工的数量也从最初的寥寥几人发展到2005年的4000多人。 在创办新东方的过程中,俞敏洪一直怀着“狼”一般坚定的雄心。他常说:“我似乎注定要过一种在路上的生活,我有着不安分的灵魂,总想四处游荡,我的内心深处有一种呼唤,总是把我带向不可知的远方。即使让我坐在房间里,我也希望有一扇能够让我眺望遥远的地平线的窗户。” 一个人一旦走在路上就不能停歇,也不能回头,因为这条路上除了你自己,还有许多同行者在和你竞争,一旦回头,你就很可能会丧失前进的勇气和信心。 张郝是浙江大学05届毕业生,大学毕业时,去一家公司面试财务会计。因为缺乏工作经验,在第一次面试时遭到了拒绝。但她并没有气馁,对主考官说:“请再给我一次机会,让我参加完笔试。”主考官见她很诚恳,于是决定再给她一个机会。结果她顺利地通过了笔试,由人事经理亲自复试。 虽然她笔试成绩很好,但考虑到她没有工作经验,所以经理不无遗憾地对她说:“今天就到这里,如果有消息我就会通知你。” 结果,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张郝从座位上站了起来,向经理点点头,并从口袋里掏出两块钱双手递给经理:“不管是否录取,都请您给我打个电话。” 经理从未遇到这种情况,惊讶地问道:“你怎么知道我不给没有被录取的人打电话?”女孩平静地回答:“您刚才说有消息就打,那言下之意就是没录取就不打了。” 经理对这个女孩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问道:“这两块钱是什么意思?” 女孩说:“给没有录取的人打电话不属于公司的正常开支,所以由我付电话费,请您一定打。” 经理听完微微一笑,说:“请你把两块钱收回去吧,我不会打电话的,我现在就通知你:你已经被录取了。” 现实生活中,许多人都想“出人头地”,很多人都想顺顺利利找到一份工作,但是许多人一遇到困难就退缩了,缺乏坚持的信念,也没有了继续走下去的勇气。这位女孩如果不坚持走下去,那么她的这次行程肯定已经到了终点。殊不知,人的一生,其实就是在路上不断奔走的过程。只有不断地行走,才能让不安分的因子推动思想或者行为的前进,年轻人的生活方式同样需要一种新的尝试。 功成名就的俞敏洪并没有因此止步不前,而且一直有着超前的眼光和明确的方向,他的理想似乎从未止步于他所得到的结果。他说,我将用后半生的时间,去创建一所真正意义、非营利性的私立大学,让贫困学生也能上得起大学,使它变成中国最好的大学之一。 而年轻的我们,当看到俞敏洪在路途上奔跑的身影时,是否也做好了在路上的准备? 2.两点间最短的距离不一定是直线 一位成功学教授被邀请到一所高等学府为同学们演讲。面对台下喧闹的同学,这位教授开头的第一句话就是问同学们:“你们有谁知道两点之间最短的距离是什么?” 很多同学听了这样一个问题后很不以为然,甚至有点嗤之以鼻,心里想:“这算什么教授,这么简单的问题也说得出口!” 一位同学站起来有点不屑一顾地说:“这个问题连小学生都知道,两点之间最短的距离不就是直线吗?” 教授铿锵有力地说道:“错!两点之间最短的距离有可能是直线,也有可能是曲线!” 看着同学们一脸的震惊和迷惑,教授接着解释了所谓的距离:到底什么才是真正的距离?距离是路程的远近吗?距离是直线的长短吗?都不是。真正的距离是从起点成功地到达终点所经历的一切,无论受挫还是顺利。从几何学角度来说,两点之间最短的距离确实是直线,但从现实生活中来说,这条直线不一定能够把你从起点成功地带到终点。这样的距离看起来最短,实际上很长,甚至会把有可能的事情变成不可能。 俞敏洪说:“在人与人的关系以及做事情的过程中,我们很难直截了当就把事情做好。我们有时需要等待,有时需要合作,有时需要技巧。我们做事情会碰到很多困难和障碍,有时候我们并不一定要硬挺、硬冲,我们可以选择有困难绕过去,有障碍绕过去,也许这样做事情更加顺利。” 王海是06年毕业的大学生,计算机专业,品学兼优,毕业后,在一家公司做了两年半时间,业务上一直是公司的骨干。可是,由于人太老实,不善于人际交往与沟通,所以,没有什么提升与加薪的机会,他感到很委屈,今年春节决定跳槽。没想到09年是就业高峰年,加上经济危机,竞争十分激烈。尽管凭着简历上的工作经验,他拿到了三次面试机会,可是由于不会推销自己,也不会巧妙地回答问题,结果与工作多次失之交臂。王海很是困恼,只好向好友小李诉苦,并将自己的面试经历如实告诉了小李。 面试官的第一个问题:如果我们公司这次没有录取你,但过一段,被录取的人中有没能渡过试用期的,腾出位置来,再通知你,你还会再来吗? 王海的回答:现在没有录取我,说明公司没有看好我,我来了也没有意思。 面试官的第二个问题:你在公司里工作,如果同办公室里的一个人,能力没有你强,但工资却高于你,你会不会有想法,心理能平衡吗? 王海的回答:如果公司对待员工是这样的不公平,肯定企业文化有问题,这样的公司只有走人。 小李听完后,看着王海一脸痛苦的表情,微微一笑,说:“你这样回答问题,肯定不会得到别人的满意。如果换作我,我可能会用另一种方式委婉地表达。比如第一个问题,我也许会这样回答:能给一个强队当‘替补队员’,也是很光荣的事,我肯定会高高兴兴来。再说,‘主力队员’都是从‘替补队员’干起来的。只要我今后工作努力,肯定会从‘替补队员’升为‘主力队员’的。至于第二个工资问题,我会这样回答:工资是员工最敏感的问题,公司一般都会尽量处理好,如果哪个同事的能力不如我,工资还高于我,肯定是他在其他方面强于我。或者,他能为公司解决一些我不知道的问题,所以,老板给他定了高于我的工资。在公司里,我不想与别人横着比,因为这里面有许多我不知情的东西。我喜欢把自己与自己竖着比,只要自己比自己过去升值了,就有成就感;只要认为公司给我的报酬与我的能力匹配,心理就不会不平衡,还会感到干得挺有奔头。” 经过小李的开导之后,王海又参加了一次面试。这次,他显得非常专业,而且游刃有余,终于找到了一家心仪的单位。 其实小李的回答并算不上圆滑,只是绕开了问题的尖端,用另一种方法巧妙地解析了原本很敏感很尖锐的话题。这正如俞敏洪所说的两点之间最短的距离并不一定是直线,有时候我们可以选择有困难绕过去,有障碍绕过去,也许这样做事情更加顺利。在中国这个复杂的社会里,绕着圈子走路其实也是一种智慧。 虽然我并不是很赞同这一条“两点之间最短的距离不一定是直线”,但我还是不得不说它无情地反映了这个社会的现实。在这个人际关系复杂的社会里,有时候做某些事情你还真不能一步到位,也许我们要走很多弯路才能到达目的地或实现目标。这其中不乏善意的谎言、违心的恭维、利益的交换……刚出社会的你或许还是有棱有角,但有时候为了立足这个社会,你不得不被这个社会打磨圆滑,或许这也可以说是成长的悲哀。但是,我们在处事圆滑的同时,一定要记住一个根本:为人诚实,诚信为本。这也是做人应有的原则,正所谓“无规矩不成方圆”。 做一个圆滑的老实人,处事灵活而心态成熟。在人际交往中保持适度的弹性,把握说话的分寸,学会婉转而保持平衡的人际关系。面对想要干的事,既要执著,又要会变通,要学会保护自己的利益,明智地推脱掉与自己不相干的事,而且一定要为人善良,避免伤害他人。 从现在起,我们必须明白:两点之间最短的距离不一定是直线。我们要的是最有效的距离。做好一件事情,到达一个目的地,有些过程,有些距离是必需的。 3.永远比别人做得好一点 在工作和生活中我们总是渴望成为优秀和成功的人,可是在竞争激烈的今天,人人都在努力的时候,我们凭什么比别人更优秀? 答案是:永远比别人做得好一点! “永远比别人多做一点”是无数成功人士极力秉承的理念和价值观,被许多著名企业奉为圭臬。“永远比别人多做一点”是指在工作和生活中要比别人看得更远一点、做得更多一点、动力更足一点、速度更快一点、坚持的时间更久一点。现代社会中,我们需要的正是这种人:他们不仅能很好地完成份内的事,还会想尽办法比别人多做一点! 俞敏洪创办英语培训班的时候,全国已经有好多家类似的英语培训班,但为何唯独新东方能脱颖而出,因为俞敏洪提倡了“比别人做得好一点”的文化理念和做事方式。 而这种“比别人做得好一点”的思想,早在俞敏洪大学时代已经深入到他的人生哲学中。 俞敏洪刚进北大的时候,因为浓厚的江苏农村普通话而被“边缘化”,对于一个学习英文的学生来说,缺乏沟通和交流是学好英语的最大障碍。老师曾经这样批评他:“你除了‘俞敏洪’三个字能听懂外,恐怕再没有什么能听得懂了!”可想而知,俞敏洪当时是何等的自卑。 但是,他是一个不甘心被忽略的人,他决心改变现状。后来,他每天戴着耳机,在北大语音实验室废寝忘食地练习英文听力;他从小书店里买了一套《新概念英语》,抱着大录音机,钻到了北大的小树林里,开始了他的疯狂之旅。 俞敏洪几乎一天十几个小时狂听狂背,经过两个半月的魔鬼训练,他不仅能听懂任何人所讲的任何英文,而且成了会听英文、会说英文的人。 后来,创办新东方后,他就把新东方定位为对人的培养和成长的教育,不是单单对英语水平的教育。他说:“搞教育不能纯粹以赚钱为目的,赚钱是教育的副产品——如果把服务做好了,教育的发展资金自然就来了。”所以,新东方这两点超过了别人。当时办培训班的不少都是赚到一点钱以后就不肯放手,而俞敏洪把前两年赚到的钱全部返还到学生身上去。 正因为比别人多做了一点点,做好一点点,俞敏洪的新东方才在浩瀚的英语培训班里乘风破浪、独领风骚。 永远比别人多做一点,是一种勤奋主动的精神,是一种永不言弃的毅力,是一种永远向上的努力,当然,这也是走向成功的至理名言。今天你比别人多做一点,明天你的希望就会比别人多出许多。 现代社会处处充满竞争,如果我们只是把完成任务做为自己的工作目标的话,就永远不可能拥有真正的成功。人只有在不断的自我超越中才能持续成长,而生命也会在持续的成长中不断完善,最终走向成熟。如何实现自我超越呢?我们不能满足于完成任务,而是要比别人所要求的多做一点,比自己所能做的再多做一点。尽管我们这样做了之后也未必就能成为最好的,但至少我们已超越了自己。 永远比别人多做一点点,你就是优秀的!第三节 成功必须练就三种忍受能力更新时间2009-12-23 14:09:46 字数:6586 忍受孤独的能力是成功者的必备条件;忍受失败的能力是重新振作的力量源泉;忍受屈辱的能力是成就大业的必然前提。这三种能力是一个人走向成功不可或缺的三大要素。如果不具备这三种能力,一个人最终难成就大业。 1.学会孤独 在北大,一个来自农村的孩子,既不会说普通话,也不会吹拉弹唱,无论是谈吐或见识,都远远逊色于城里的孩子。这种学习环境最终导致了俞敏洪成了一个被北大遗忘的人。他的大学时代,基本上是“一个人的大学”。 回首当年的大学生活,俞敏洪非常感慨:“我是农村来的,普通话讲得不好;极易产生自卑情绪。所以除了跟宿舍几个人认识外,跟北大的任何一个人都不认识。我在大学的最大损失之一,就是没有参加任何大学生的活动。后来,我深深地体会到,大学生的活动实际上是很重要的。它对一个学生锻炼自己的心态,锻炼自己开朗的个性,锻炼自己与人交往的能力,是非常重要的。但是我没有学到这些东西。所以说,我在北大的5年,过了一种比较痛苦的生活。” 孤独是痛苦的,也是寂寞的。在你没有成功之前,你永远是孤单的,只有孤独地奋斗,才有可能取得成功。 大学时代,俞敏洪因为孤独,常常产生自卑情绪,不敢追求女生,也无法体味爱情的甜美和浪漫。但是,孤独也有许多好处,它可以将更多的时间用在学习英语和读书上,用在一些问题的思考上,用在百折不挠精神的培养上。那时,为了能在英语系站住脚,俞敏洪疯狂地练习听力和口语;为了弥补自身匮乏的人文素养,他拿出一半的生活费买书;可以说,如果没有大学时代承受孤独的经历,俞敏洪很难成就后来的事业。 创业之初,俞敏洪经常一个人满大街贴招生广告,冬天实在冷得受不了,他就掏出揣在怀里的二锅头喝上一口,以此取暖;1995年,新东方做大的同时,俞敏洪也感到了内心的孤单,于是去美国找到了与他志同道合的朋友跟他一起创业;2000年,新东方进行了股份制改革,许多股东对俞敏洪的改革动机产生怀疑,认为他是在“杯酒释兵权”、“明分暗收”,俞敏洪再次被推上了风口浪尖,一时间几乎四面楚歌,众叛亲离,巨大的孤独如潮水般袭来。他此时的处境,真如陈天桥所说的那样:“真正的创业者内心都是孤独的,时刻面临着不被理解的痛苦。” 历史上,大凡有思想的人都有过孤独的感受,苏格拉底是孤独的,康德是孤独的,叔本华是孤独的,尼采是孤独的,纪伯伦是孤独的,王国维是孤独的,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更是孤独凄美:“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泣下。” 青年时代,我最喜欢的作家路遥,他在创作长篇巨著《平凡的世界》的时候,告别了鲜花和掌声,告别了城市的喧嚣和红尘的纷扰,把自己封闭在陕北深山老林里的一个煤矿里,几乎与世隔绝。在极度的孤独寂寞中进行高强度的创作苦役,晚上与他陪伴的只有一只老鼠。 “每到深更半夜,听到远处传来火车的鸣叫,常常一个人陷入遐想,臆想某个人会坐着火车来看自己。”可见,他当时的心境是多么苍凉和孤寂。但是,他以宗教般虔诚的意志战胜了内心的荒凉,忍受着常人难以忍受的孤独,终于完成了这部百万字的鸿篇巨制。 后来,他在随笔《早晨从中午开始》中说道:“独享欢乐是一种愉快,独自忧伤也是一种愉快。孤独的时候,精神不会是一片纯粹的空白,它仍然是一个丰富多彩的世界。情绪上的大欢乐和大悲痛往往都在孤独中产生……孤独中,思维可以不照逻辑进行,可以使人的思想向更深远更深邃的地方伸展,也能使你对自己或环境做更透彻的认识和检讨……孤独常常令人感到无以名状的忧伤,而这种忧伤有时又是很美丽的……” 当代散文家赵丰先生在其散文《孤独的散步者》中更是精彩地道出了孤独的内涵:“孤独不是无所作为的自卑,不是厌世绝望的哀怨,不是失意滋生的忧伤,不是孤芳自赏的清高,那些只能叫无聊,与孤独无关。孤独是一种情感体验,更是一种境界,它让人的思绪向灵魂的深处飞去,使人在浮华底下看取生存的真实性。孤独是睿智地、深邃地、从容地、真实地审视人生、反省自我,它与冷漠、空虚、浅薄的无聊没有共通之处。孤独往往伴随着精神的独立、人格的高尚、情操的高洁。” 现实生活中,每个人都有孤独的时候。只有要学会忍受孤独,才会成熟起来。现在的大学生,大多都是“90后”的一代,和“70后”、“80后”相比,他们的生活环境相对前几代优越许多,进入大学后,他们远离了自己的亲朋好友,远离了曾经熟悉的环境,到了一个陌生的地方,面对形形色色的人和事,一时不知所措,连个可以倾心说话的地方也没有。这时,千万不要浮躁,要学会静心思考,学会忍受孤独。在孤独中思考,在思考中成熟,在成熟中升华,不要因为寂寞而乱了方寸,去做无聊无益的事情,白白浪费了宝贵的时间。 忍受孤独是走向成功的必然道路,越是孤单的人,他在人生的道路上才走得越快。因为他知道沿途的美景即便再美,也不会为他带来胜利。 勇敢地面对孤独,享受孤独吧!你会发现,当你把孤独当成一种习惯的时候。那一刻,你也真正长大了。 2.赢在失败 许多大学生,从小学、中学一直到大学,都是父母和老师的“骄傲”,无论做什么事情,总是最优秀的,总是第一名。在他们的人生道路上,似乎永远没有失败和挫折,一切都是一帆风顺的。但是,进入大学之后,没有父母的帮助,好多事情需要自己亲自去实施,这个时候,许多大学生常常因为承受不住失败的压力而自暴自弃,停滞不前。 殊不知,失败也是人生的一笔财富,一种人生经历。 俞敏洪说:“一个人成长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在失败中寻找与把握机会的过程,没有失败就无所谓成功,没有遭遇过挫折和失败的人生是不丰富的人生,就像白开水,纯净却没有味道。一个人是否活得丰富,不能看他的年龄,而要看他生命的过程是否多彩,还要看他在体验生命的过程中能否把握住机会。” 上世纪80到90年代初期,当亚洲经济处在全盛时,日本八百伴集团曾在16个国家拥有400多家百货公司。那时的和田一夫在新加坡开了4家八百伴百货超级市场,同时连霸世界零售业第一把交椅,他在香港太平山顶上盖的白色洋房,曾让不少香港太平绅士既嫉妒又羡慕……可事过境迁,如今的和田一夫没有了洋房也没有了车夫,与许多普通的日本人一样,他自己买车票搭电车。 但是,和田一夫并没有因失败而沮丧,他仍以一个“失败者”的身份坐在一座旧建筑内的小办公室里,然而,门外却挂了一个“和田一夫企业咨询公司”的牌子。 此后,他的主要日常工作是用电脑给许多企业家回答问题,为企业团体作演讲,并根据自己的失败经历撰写了一部《从零开始的经营学》书,这本书很快成为畅销书,并成为日本社会的经典著作之一。 和田一夫把自己的失败当成了赢取财富的资本,而俞敏洪人生中三次重大失败——高考失败、留学失败、北大留校失败,也都成为他生命中的无价之宝。 第一次高考失败,俞敏洪总结了两点:第一点是坚持的重要,因为无视失败的坚持是成功的基础;第二点就是能力和目标成正比,能力增加了,人生目标自然就提高了。刚开始的时候俞敏洪并没有想考北大,目标只是一个师范大专,但随着两次失败,高考分数上去了,自然就进了北大,这与一心想考北大最后却考到杭州师专的马云恰恰相反,真应了那两句众所周知的古诗: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 第二次留学失败,他总结为:尽管留学失败,但我却对出国考试和出国流程了如指掌。 第三次北大留校失败,他依然从失败中看到了成功:尽管没有面子在北大待下去,他反而因此对培训行业越来越熟悉。正因如此,他才抓住了个人生命中最大一次机会:创办北京新东方学校。 正如俞敏洪所说,无视失败的坚持是成功的基础。一个人无论他多么具有天赋,如果凡事不能坚持,不具备持之以恒的决心,就不会获取成功,也不会有多大的成就,下面是一则来自《中国青年报》的真实故事: 一个叫冯云的女孩,是湖北大学电子专业本科毕业生,10月做求职准备。11月毕业生供需见面会。现场求职者如潮水,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塞进8份简历,结果石沉大海,招聘会上成功是渺茫的。她开始注意从报纸上寻找就业信息。她不再盲目地到处寄简历,而是在得到信息后,电话或登门求职。4个多月,数十次电话或登门求职都以失败告终,因为她是女生和应届毕业生。当她得知一家汽车销售公司招聘文职人员,立刻给公司发去一份电子简历。几个月来第一次得到面试机会,要求进行电脑打字,打字速度每分钟不能低于七八十个字。她一分钟只打了四十几个字,被淘汰了。第一次面试失败。从那以后,她每天拿出一小时时间练习打字,不到一个月就达到标准了。 她先后参加了4次面试,都以失败告终。参加一家电子公司的面试。面试之前先进行笔试,她榜中有名。接下来的面试,她至今想起来都脸红。主考官问:“你有工作经验吗?”“没有。”“到生产线上实习过吗?”“没有。”主考官又拿出一张电子线路图,让她指出“分别代表什么电阻”?她根本就看不懂。她满脸羞愧。面试失败让她若有所思:“如果让我再回到校园,我一定会到生产线上去实习,用人单位最看重的还是动手能力。” 6月中旬,工作仍没找到。一次次失败,女孩反而理智和冷静下来。一边密切关注人才市场需求信息,一边潜心复习专业弥补不足。她知道,机会只会青睐真正有准备、有实力的人。机会终于来了。一家电子公司在某高校举办招聘会,她送上简历。笔试要求10分钟内做完100道题,她7分钟做完了。然后是面试。面试官微笑着问:“你认为公司客户服务部与客户应该是什么关系?”“应该是朋友关系。据市场调查专家分析,一个客户身边有240个潜在客户……” 这一次,她顺利地通过了面试。7月2日,她走进了这家公司。 这个故事很感人,冯云硬是凭着不屈不挠的精神,屡败屡战,在竞争异常激烈的就业环境中找到了自己的位置,并从失败中获取了一生都用之不尽的财富。 “坚持就是胜利”,这话我们常常挂在嘴边。但是真的有人会坚持61次失败吗?这个问题很难回答,但冯云坚持了。她这种持之以恒的精神不仅为她赢得了一份好工作,更成为她用之不尽的人生财富。 无论是功成名就的新东方董事长俞敏洪,还是默默无闻的求职者冯云,他们都能正视失败,能从失败中找到成功的希望和出路,积累丰富的人生经验,最后将失败转化为成功,而这正是我们当代大学生所缺乏的。 俞敏洪说:“一个人生活中通常失败为多,成功为少。你行动9次,大概6到7次可能是失败的。每次行动都成功的人并不多,但每一次失败都是后一次成功的基础。” 3.屈辱是一种力量 俞敏洪历经三年磨难,终于从江阴第一中学高考补习班考进了全国第一学府——北京大学,带着满脸的欢愉,他不远千里,兴致勃勃地来到了北大。 开学第一天,他身穿一件褪了色的旧军装走进了寝室,看到一位同学正在床上看书。俞敏洪就凑了上去打招呼,“看什么书呢?” “《第三帝国的兴亡》。”对方眼皮抬都没抬。 “看这种书干吗?”俞敏洪满脸的不解,他的自信还停留在战无不胜的英语考卷上、名震乡里的高考成绩上、江阴第一中学高考补习班班长的职务上。 对方白了他一眼,没有理他。 这个近乎毁灭性的白眼让俞敏洪终生难忘,那种轻蔑、不屑、嘲弄。让俞敏洪满脸通红,至今还深深地刻在他的脑海中。 年轻气盛的俞敏洪,咽不下这口气,当即跑到书店也买了一套《第三帝国的兴亡》。这本书俞敏洪看了不下三遍,很多年后,他当年买的许多书已经卖掉了,唯有这本书还一直保存着,仿佛是一种纪念,抑或是一种激励。 一个成功的人,首先应该具有面对屈辱的勇气。俞敏洪面对这个毁灭性的白眼,既没有气馁,也没有沮丧和失望,而是萌生了勇气。 屈辱,可以泯灭一个人的理想,也可以鞭策一个人走向成功。要知道受屈辱是坏事,但也能变成好事。心理学家认为:人有三大精神能量源——创造的驱动力,爱情的驱动力,压迫、歧视的反作用驱动力。屈辱就是一种精神上的压迫,它像一根鞭子,鞭策你鼓足勇气,奋然前行。 记得一位先哲说过,无论怎样学习,都不如他在受到屈辱时学得迅速、深刻、持久。屈辱使人学会思考,体验到顺境中无法体会到的东西;它使人更深入地去接触实际,去了解社会,促使人的思想得以升华,并由此开辟出一条宽广的成功之路。善于从屈辱中学习,是成就业绩的一个重要因素。 但是现在相当一部分大学生,为什么不能正确地面对屈辱呢?为什么不能把屈辱转化成一种力量呢? 马加爵因为受不了同学们向他的被子上撒尿,让他洗衣服,说他坏话,看不起他,觉得自尊心受到伤害,最后残忍地杀害了4个同学,也断送了自己的一生。而历史上的韩信却与他恰恰相反,虽受胯下之辱,却能愤然前行,终于成就一番事业,衣锦还乡,名垂史册。韩信飞黄腾达之后,不仅不雪“胯下之辱”,而且还感谢当年侮辱他的人,因为那个叫他钻裤裆的人成就了他一番事业。 有一位叫库帕的美国大学生毕业后一直找不到满意的工作,最后当他得知无线电界的资深人士乔治的大名时,决定去他的公司试试。因为库帕是一位无线电爱好者,他希望能从乔治那里学到东西,日后也能像乔治一样在无线电行业取得巨大的成绩。 于是,这天早上他小心翼翼地敲开了乔治的办公室门,此时的乔治正在专心致志地研究无线电话,也就是我们现在常用的手机。 库帕毕恭毕敬地站在乔治面前,说:“尊敬的乔治先生,我很想成为您公司的一员,希望能当您的助手……” 没等库帕说完,乔治便用不屑的眼神看着库帕说:“你是哪一年毕业的?干无线电多长时间了?” 库帕坦率地说:“乔治先生,我是今年刚毕业的大学生,从没干过无线电工作,但是我很喜欢这项工作……” 乔治冷笑了两声,然后说:“年轻人,我看你还是请出去吧,别再耽误我的时间。” 库帕不慌不忙地说:“乔治先生,我知道您现在正在研究无线移动电话,也许我能够帮上您的忙呢!” 虽然对库帕能够猜出自己正在研究的项目而感到惊讶,但乔治还是觉得面前的这个年轻人太幼稚,还不足以为自己所用,所以他坚决地下了逐客令。 1973年的一天,身为美国摩托罗拉公司工程技术人员的库帕,拿着一个约有两块砖头大的无线电话,站在纽约街头,对着话筒大声说道:“乔治,我现在正在用一部便携式无线电话跟您通话。” 乔治万万想不到当年被自己拒之门外的年轻人居然在自己之前研制出了无线移动电话——手机。 后来,有记者采访库帕时问:“如果当时您被乔治收留,您肯定会协助乔治完成手机的研制,而这一功劳也肯定会是乔治的,是不是?” 库帕回答说:“不,如果当时乔治收留了我,我成了乔治的助手,我也许永远也研制不出现在的手机来,正因为他拒绝了我,掐断了让我向他学习的念头,所以我才重新开辟出一条研制手机的道路,并且成功了。那条道路的名字就叫屈辱,我将乔治对我的羞辱化成了前进的动力。如果没有这种动力,即使我跟乔治联手也不一定能完成这项研制工作。” 在生活中不能忍辱的青年学子,是不可能担当起道义的重任的。真正可造之才,是能够忍辱的人。古人说:小不忍则乱大谋;嚼得菜根,百事可做。佛教六种修炼方法即“六度”之首就是“忍辱”,只有忍他人所不能忍,才能成为真正的大贤大哲。 俞敏洪说:“天天对你批评、挑刺,甚至是在你背后说你坏话、侮辱你的这些人,才是你的朋友、你的导师。” 如果你不能接受一次嘲笑,就会受到别人更多的挑剔和攻击;如果你不能忍一时之痛,那么你的痛苦将是长久的。 俞敏洪是一个普通人,没有人能看得出他身上有丝毫成功的潜质,然而,他却创造出了最不普通的事业,一手缔造了中国外语培训的航母——新东方,亲自演绎了一段传奇,从一个草根人物成为一代精英。作为一名成功的创业者,俞敏洪用自己的亲身经历讲述了平凡人的成功之道:只要奋斗不息,人生终将辉煌。我们迈进大学的第一步,已经踏上了奋斗的起点线,大学4年是奋斗的4年,而不是享受的4年。在这4年里,如果你不具备超人的智慧,那你就要付出超人的努力,像俞敏洪那样奋斗吧!第一节 没有办不到的事情更新时间2009-12-23 14:12:10 字数:7057 “成功不能一蹴而就,成功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自我实现过程,需要非凡的耐性、时间和榜样的力量。” “快乐只存在每一个刹那的当下,也只在当下可得。快乐降临的那一刹那,绝不会是我们存心去寻找快乐的时候,因为一旦存心追索,我们的心就已不在‘此时此地’,而是到‘别处’去了。如果我们能让自己回到现在,全神贯注于手边的事物,快乐便会不求自来。” 李阳,1969年6月22日出生于新疆乌鲁木齐。1990年毕业于兰州大学工程力学系,毕业后被分配至西安电子设备研究所工作,先后在广东人民广播电台英文台,广州电视台英语新闻频道担任播音员、主持人,1994年,创办广东李阳文化教育发展有限公司(前身为广州李阳克立兹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担任董事长至今。20年来,他被邀请到200多个城市传授英语,全国3000多万人听过他的精彩讲学,他的学生遍布大江南北。他还应邀前往日本、韩国、美国讲学,传授疯狂英语和疯狂汉语,缔造了全球著名的教育品牌——疯狂英语和疯狂汉语。2003年,香港电视台首播《影响世界的一百位中国人》,李阳排名第二,在华人世界引起强烈反响。 多年来,李阳一直关心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同时也是当代大学生学习和奋斗的榜样,他在给当代大学生的忠告中说道:“忘掉你的失意日子,但不要忘记黄金的时光;忘掉你的一次次失败,但不要忘记你夺取的胜利;忘掉你遭遇的不幸,但不要忘记你的时来运转;忘掉你的孤独日子,但不要忘记你得到的友善的微笑;忘掉你没有得以顺利实施的计划,但不要放弃你的梦想。” 关键词:实现、坚持、加西亚、不可能变为可能 语录:“即将面临就业的大学生,最重要的是培养坚持和努力的品性。” 这个世界上,只有想不到的,没有办不到的。只有你有毅力、有恒心、有敢于为此付出和努力的决心,按着自己的目标一路坚持下去,一切都会实现。 1.相信自己,一切都能实现 李阳有句名言:“相信自己,每个人都能学好英语。” 1986年,李阳从新疆实验中学勉强考入兰州大学工程力学系。步入大学的他,依然没有摆脱中学时代的羞怯性格:内向,不善言语,拙于交际,上课总是坐在角落;自然,他的学习成绩也和他的座位一样成了正比,从大一到大二的3次英语考试,他都没有及格过。大学二年级即将结束的时候,他13门功课已经高高地挂起了红灯。 如何能出人头地?难道永远都当“老末”?英语真的不可战胜吗?经历了多次失败和打击的李阳不断反问自己。 有一天,他终于醒悟了:没有什么不可以的,我一定要战胜英语,我相信,一切都会改变的!随后,他报名参加了4个月后即将举行的英语四级考试。 这时的李阳,立刻投入到兵荒马乱的题海大战中,但是成果并不明显。偶然的一次,当他大声朗读的时候,感觉精神特别集中,于是他就跑到校园空旷的地方大喊英语。十几天后,当他来到英语角的时候,许多人都奇怪地问道:“李阳,你的英语听上去好多了。” 一言惊醒梦中人!李阳恍然大悟,原来大声喊叫也能提高英语水平。 为了防止自己半途而废,李阳每天中午都来到兰州大学的烈士亭喊英语,无论大西北的寒风多么疯狂和刺骨,无论天气多么恶劣,李阳的内心却一片火热。因为他心里明白,只有相信自己,提高英语水平的愿望才能实现。 就这样,他从1987年的冬天一直喊到1988年春天,4个月的时间里,他从不间断,从宿舍到教室,从教室到食堂,嘴巴总是不断地运动着,10多本英文原版书,大量四级考题,都被他背得滚瓜烂熟。4个月后,李阳的舌头不再僵硬了,耳朵不再失灵了,反应也不再迟钝了,标准的美式英语让同学们误以为他来自遥远的美利坚。英语四级考试的时间到了,李阳轻松步入考场,只用了不到50分钟的时间就顺利地答完了试卷,后来成绩揭晓了,李阳名列全校第二名,这一消息轰动了兰州大学,也“雷”倒了先前轻视他的同学。 由此可见,相信自己,不仅是一种信念,一种力量,同样,也是一种必胜的人生态度。 被人们称为“全球第一CEO”的美国通用电气公司前首席执行官杰克.韦尔奇曾有句名言:“所有的管理都是围绕‘自信’展开的。”凭着这种自信,在担任通用电气公司首席执行官的20年中,韦尔奇显示了非凡的领导才能。韦尔奇的自信,与他所受家庭教育是分不开的。韦尔奇的母亲对儿子的关心主要体现在培养他的自信心。因为她懂得,有自信,然后才能有一切。 韦尔奇从小就患有口吃症。说话口齿不清,因此经常闹笑话。韦尔奇的母亲想方设法将儿子这个缺陷转变为一种激励。她常对韦尔奇说:“这是因为你太聪明,没有任何一个人的舌头可以跟得上你这样聪明的脑袋。”于是从小到大,韦尔奇从未对自己的口吃有过丝毫的忧虑。因为他从心底相信母亲的话:他的大脑比别人的舌头转得快。在母亲的鼓励下,口吃的毛病并没有阻碍韦尔奇学业与事业的发展。而且注意到他这个弱点的人大都对他产生了某种敬意,因为他竟能克服这个缺陷,在商界出类拔萃。美国全国广播公司新闻部总裁迈克尔就对韦尔奇十分敬佩,他甚至开玩笑说:“杰克真有力量,真有效率,我恨不得自己也口吃。” 韦尔奇的个子不高,却从小酷爱体育运动。读小学的时候,他想报名参加校篮球队,当他把这想法告诉母亲时,母亲便鼓励他说:“你想做什么就尽管去做好了,你一定会成功的!”于是,韦尔奇参加了篮球队。当时,他的个头几乎只有其他队员的四分之三。然而,由于充满自信,韦尔奇对此始终都没有丝毫的觉察,以至几十年后,当他翻看自己青少年时代在运动队与其他队友的合影时,才惊奇地发现自己几乎一直是整个球队中最为弱的一个。 青少年时代在学校运动队的经历对韦尔奇的成长很重要。他认为自己的才能是在球场上培训出来的。他说:“我们所经历的一切都会成为我们信心建立的基石。”在整个学生时代,韦尔奇的母亲都始终是他最热情的啦啦队长。所有亲戚、朋友和邻居几乎都听过一个韦尔奇母亲告诉他们的关于她儿子的故事,而且在每一个故事的结尾,她都会说,她为自己的儿子感到骄傲。 在培养儿子自信心的同时,她还告诉韦尔奇,人生是一次没有终点的奋斗历程,你要充满自信,但无须对成败过于在意。 一份自信,一份成功,十分自信,十分成功。当你总是问自己:我能成功吗?这时你还难以摘取成功的花朵。如果你满怀信心地对自己说:“我一定能成功。”你的收获季节已经离你不远了。因为自信,使不可能成可能,使可能变成现实。不自信会把可能变成不可能,把不可能变成毫无希望。 “相信自己”这四个字,不是喊出来给别人听的,它应该藏在心里,沉淀在骨子中,只有自己真的相信,别人才能相信你。只有自己感动了,才能感动别人。 我们首先要相信自己、这样才会从中找到感觉,感觉好了,才会有行动,行动多了,才会有经验,经验丰富了,才会出业绩,有了业绩就会更加相信,从而找到更好的感觉,更积极地行动。 2.认准的路,一定要坚持下去 李阳大学毕业后,在父母的介绍下,进入西北电子研究所工作,虽然这家单位的各种福利和待遇都很优越,但是,李阳的理想和目标一直在英语上。每天上班前,他都坚持跑到9层楼的楼顶大喊英语,无论冬天大雪纷飞,还是夏天烈日炎炎,都没有间断过。 在这一年半的时间里,他的口语水平飞速上升,但是在一个研究所里,即使英语水平再高,也得不到用武之处。最终,李阳不顾家人反对,毅然辞去了西北电子研究所的工作,考入广东人民广播电台英文台,成为职业英语主持人,为“疯狂英语”席卷全国奠定了基础。 李阳这一伟大决定,成为他日后辉煌人生的转折点。若干年后,当他回忆当初这一决定时,非常感慨,他说:“我20岁以前发过誓的事情没有一件做到的。但是我今天的成就让我自己都感到吃惊。” 那么,是什么让他成就了今天的事业呢? 答案只能是:“第一,认准道路;第二,坚持到底。” 19世纪伟大的美国哲学家、诗人爱默生说:“一心向着自己目标前进的人,整个世界都会给他让路。” 许多人一生碌碌无为,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追求什么。他们的生活没有重点,也没有目标,就像浮萍一样随波逐流,飘到哪里就算到哪里。他们从来不专心思考一件事情,也从不专心做一件事情。因为他们缺乏目标,没有找到自己的人生定位,凡事只能根据自己一时的心情和喜好去做,没有长远的打算,结果最终只能是竹篮打水一场空。 没有找准自己的道路,就像在海上航行找不到灯塔一样可怕,虽然一直在汹涌的波浪中战斗着,但因为没有一条明确的路线,最终依然不能到达目的地。久而久之,长久的拼搏也使得自己身心疲惫,最终就会失去生活的热情和希望,无法了解生存的价值和意义。 一个人无论有多大的才智,都要找准正确的奋斗道路。在没有把事情做好之前,这条道路绝对不能动摇,更不能失去。否则,你的坚持就没有方向,也就不可能产生效果。 李阳当时选择的“疯狂英语”之路,就是顺应时代发展潮流之举,当时正值改革开放初年,中国急切地渴望与世界对话。作为国际通用语言的英语,更是备受青睐。李阳的选择,不仅源自于当年战胜英语的青年情怀,而且具有非常强烈的时代意义。所以,他找准了自己奋斗的道路,成功是必然的。 近年来,民间掀起了一场国学热的浪潮。作为国学热的开山鼻祖——《百家讲坛》,功不可没。那么,《百家讲坛》为什么能成为一档深受大众追捧的栏目呢?为什么能从众多栏目中脱颖而出,成为观众茶余饭后的谈资呢? 我们现在分析一下《百家讲坛》成功的三大秘诀吧! 《百家讲坛》创立于2001年,但直到2004年阎崇年的《正说清朝十二帝》开始,《百家讲坛》才摸索出自己的路子,这条路子依靠了3张王牌:悬念牌、名家牌和顺势牌。 “悬念牌”是他们打出的第一张牌,这有点类似旧社会说书人的惯用技法。“在节目的编排上,他们加入了‘悬念’。以悬念隔断、牵引,使《百家讲坛》不再平铺直叙。”而第二张牌就是主讲人的“名家牌”,讲座之后,刘心武被视为“红学”的代言人,而阎崇年几乎成了“清史”的符号。第三张牌是“顺势牌”,比如借着热播电视剧《汉武大帝》的势头,《百家讲坛》专门邀请学者易中天给观众揭秘汉朝人物。 由此可见,《百家讲坛》的成功之处,第一,就是找准了路子——“悬念”和“名家”,因为有悬念和故事,才能吸引别人,要不谁会听那些枯燥无味的“讲坛”?因为有名家,读者才会想一睹其风采,才会把目光锁定在电视台上。第二,坚持的力量,正如前边所说,《百家讲坛》创办于2001年,但真正深入大众视野的却是数年之后,其间这几年,要默默付出多少汗水,谁人能知? 认准了路,一定要坚持下去,这句话绝非空口一说,而是要实实在在地付出、执行。 大学生都有自己的理想和目标,但能不能找准一条通往理想和目标的道路就不一定了,有人理想非常远大,想当总统、国家主席。这是非常宏大的目标,有这个目标是很好的,但现实原因是我们所走的道路符合那个目标吗?我们的性格、思维、意志力、判断力、承受力以及许许多多外在的、内在的和看不见的因素允许我们走那条道路吗? 贾平凹说:“当村长的人,只会惦记着村委书记或乡长的职务,他不会在意市长的候选人是谁的。” 所以,我们选择道路的时候要准确、务实,不能空想。另外,一旦确定了要走的道路,就要义无反顾,坚持到底,不达目的誓不罢休。 是的,人生何尝不是这样,只有找准道路,坚持下去的人,才能见到成功的曙光。 坚持到底就是胜利,但是,真正能够坚持下来的人并不多,因此,只有少数人是成功的,大部分人却以失败告终。李嘉诚说:“毅力是一种心态,毅力不是一种生活。真正有毅力的人清楚自己人生的目标,且愿意承担责任,有颗坚强、非凡的又充满希望的心,知道什么是原则、事实与正义,有极大的勇气和谨慎。” 3.只有想不到的,没有办不到的 小时候,他极度怕羞,内向又自卑,不敢上街打酱油,不敢和陌生人说话,因为怕向父亲复述电影内容而宁肯不看电影,甚至去医院做理疗时仪器漏电也不敢说,因而被烫伤。现在,他是著名的演说家,他激情而自信地站在台上,侃侃而谈,台下的观众成千上万。他到一百多个城市举办了一千多场演讲,有两千万人听过他的演讲。 大学一、二年级时,他连续英语考试不及格,后来,他是广东省英语电台的播音员,成为广州身价最高的口译员,为许多国际会议做过翻译,他的同声翻译速度比许多专业人员还快。他创办了“疯狂英语”学习法,使成千上万的人为他“疯狂”。他说,他要让三亿中国人说一口流利的英语。他,一个成功实现自我超越、自我突破的传奇人物,他的名字叫——李阳。 从以上这两段简单的简历中,我们不难看到一个现象——变化:时间会变,空间也会变,万事万物都会改变,人自然也会不断地改变。正如李阳,一个原先连话都不敢说的人,如今却把说话当成了职业,我们不得不为他的这种变化感到惊奇。 其实,我们每一个人都是在变化的,现在的你和三年前的你肯定不一样,三年后的你自然和现在的你也不能同日而语。而引起我们不断变化的根源就是我们的思维和想法。 伟人曾经对21世纪做过最美好的畅想:电灯电话,楼上楼下。可现实状况是,伟大的想法早已在上世纪提前实现。如今,鼠标一点,南极和北极就开始直接通话了。 “让三亿中国人说一口流利的英语。”是李阳当年创办疯狂英语时夸下的海口,许多人对他这个想法不置可否,认为他是在做商业炒作,或者是在为自己打广告。一位大学英语老师说:“要想让三亿中国人都会说英语,除非鸡毛飞上天。”事实上,“神五”、“神六”这样以前想都不敢想的事情都已上天了,区区几句英语中国人还学不会吗? 有句老话说得好:“世上无难事,只要肯攀登。” 只要你敢想,一切皆有可能! 2001年5月20日,美国一位名叫乔治.赫伯特的推销员,成功地将一把斧子推销给了小布什总统。布鲁金斯学会得知这一消息,把刻有“最伟大的推销员”的一只金靴子赠予他。这是自1975年该学会的一名学员成功地把一台微型录音机卖给尼克松总统后,又一位学员登上如此高的门槛。 布鲁金斯学会以培养世界上最杰出的推销员而著称于世。它有一个传统,在每期学员毕业时,学会都要设计一道最能表现推销员能力的实习题,让学生去完成。克林顿当政期间,他们出了这么一个题目:请把一条三角裤推销给现任总统。8年间,有无数个学员为此绞尽脑汁,最后都无功而返。克林顿卸任后,布鲁金斯学会把题目换成:请把—柄斧子推销给小布什总统。 鉴于前8年的失败与教训,许多学员知难而退。个别学员甚至认为,这道毕业实习题会和克林顿当政期间一样毫无结果。不要说现在的总统什么都不缺,即使缺少也用不着他亲自购买。 然而,乔治.赫伯特却做到了,并且没有花多少工夫。在记者采访他时,他认为,把一柄斧子推销给小布什总统是完全可能的,因为布什总统在得克萨斯州有一个农场,里面长着许多树;于是我给布什总统写了一封信,说:有一次,我有幸参观了您的农场,发现里面长着许多矢车菊树,有些已经死掉,木质变得松软。我想,您一定需要一把小斧头。但是从您现在的体质来看,一些小斧头显然太轻,因此您仍然需要一把锋利的大斧头。现在我这儿正好有一把这样的斧头,很适合砍伐枯树。假如您有兴趣的话,请按这封信所留的信箱,给予回复……后来,小布什总统真的就给我汇来了15美元。 布鲁金斯学会在表彰乔治.赫伯特的时候说,金靴子奖已空置了26年。26年间,布鲁金斯学会培养了数以万计的推销员,造就了数以百计的百万富翁。这只金靴子之所以没有授予他们,是因为我们一直想寻找这么一个人。这个人不因有人说某一目标不能实现而放弃,不因某件事情难以办到而失去自信。现在这个人找到了,他就是乔治.赫伯特。 想象是一件很费力的事情,敢于想象不仅费力而且劳神。正在读大学的你,对自己的未来想过吗?你敢想象你将来能成一个像托尔斯泰那样伟大的文学家吗?你敢想象将来你的口语也能像李阳那样流畅标准吗?你敢想象大学毕业后的你也能像杨少锋一样拿到10万元的年薪吗?你敢想象你们学校里最漂亮的姑娘会成为你的女友吗?你敢想象将来的你也像比尔.盖茨一样成为世界首富吗?你敢想象别人能做到的事自己也能做到吗? 年轻人,应当有年轻人的魄力,与那些成功人物一样,我们也是有所追求的,或追求金钱,或追求名望,或追求权利,或追求爱情,或追求崇高的理想信念,等等。不同的是,成功人物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他们在这些追求的驱动下一往无前,而大多数人面临的,不是止步不前就是难堪的失败。这是为什么呢? 这是因为成功者不仅敢想,而且敢做。 “敢想”不等于空想,更不等于胡想。一句话,敢想就是指可以付诸行动的强烈愿望。敢想可以使一个人的能力发挥到极致,也可让一个人献出一切,排除所有障碍。 除了敢想之外,还要敢做。我们在追求目标的过程中,要勇敢面对各种挫折与失败,不可半途而废,应该愈挫愈勇,不达目的誓不罢休。阿里巴巴网站董事局主席兼首席执行官马云说得好,大部分年轻人晚上想千条路,早上起来走原路! 其实,说一千,道一万,最想说的只有一句话:“思想有多远,我们就能走多远。”第二节 把全部精力集中在一件事情上更新时间2009-12-23 14:12:58 字数:5379 坚持登一座山峰的人,一定会到达顶峰。一辈子坚持只做一件事的人,一定会成功。一个人的一生认真做好一件事是何等的不易,但做好了这一件事又是何等的舒心,何等的快乐呢?一生做好一件事,并不是简单地将事情做完就算完成任务,而是要将这件事做好,做到极致,做到完美。其实,这就是一种人生态度。 1.无法专注,就无法成功 许多人一定记得一个非常简单的故事,那就是“猴子掰玉米”的故事。故事说的是猴子在地里掰玉米,刚掰下一个,觉得前面的更好,就扔下手里的去掰另一个,另一个到手,觉得还有更好的,到手的又扔掉,去掰那个“更好的”。不知不觉走到地的尽头,天色已晚,只得慌慌张张随便掰一个,回去一看,恰恰是个烂玉米,也只好将就了。 很多人都会笑那个猴子太傻,自以为聪明。猴子犯傻,不是智力问题,而是心态问题,它太浮躁,不专注。 据说猴子是人类的祖先,猴子做事不专注,那么我们做事专注吗? 不专注,精力就难以集中,心思就无法集中在一件事情上,就像人们所说的“思不达则事难成”。一个人的精力和时间都是有限的,许多时候,我们尽心尽力做某件事情也不一定能做好,更何况不专心致志呢! 一心两用,乃至于一心三用,表面可以提高做事的效率,其实不然。因为,一件事情应当用100%的心思才能完成,而你却只用了50%的时间和精力,其结果不言而喻,就好像蒸馒头一样,本该用半个小时的时间,而你却只用了15分钟,最后只能是半生不熟。做任何事情都应当全神贯注,集中精力,认真完成。如果三心二意,不仅浪费时间和精力,而且还要返工,到时候延误下一步的行动。如此发展下去,将会后悔莫及。 大学生朋友恐怕都有玩网络游戏的经历,但是你们不知道还有一个人比你们还能玩游戏,他就是巨人网络的董事长兼CEO史玉柱。 史玉柱在事业最低迷的时期,曾经一度以玩游戏排解精神压力,就像现在的一些大学生,整日“郁闷”“烦啊”,无所事事,情绪低迷,最后一个人无聊地在街上走着,一不小心就走到了一家网吧门口,随即办了一张卡,在网管的带领和引导下,玩起了《传奇》。后来,史玉柱决定献身网络游戏,就像现在许多同学一样,每天黑白颠倒地“沉溺”其中。 2005年,打了一年盛大《传奇》的史玉柱,觉得不尽兴,于是把盛大一个完整的网游研发团队请了过来,为他量身定做了新的游戏《征途》;2007年,史玉柱独辟新径,又从《征途》的运营中发掘了新的需求,于是就有了第二款游戏《巨人》。 自从巨人公司的第二款在线游戏《巨人》开始测试,史玉柱便与许多大学生一样,为了游戏,常常彻夜不眠,每天打游戏坚持15个小时以上。为此,史玉柱每天只睡2到3个小时,只吃一两顿饭,精神可嘉,公司上下对其刮目相看。史玉柱不仅自己玩游戏,而且还“蛊惑”部下一起玩游戏,游戏玩的好的员工年末都有红包,于是,负责《巨人》游戏开发的300多名研发人员都和他们的CEO一样乐此不疲,沉迷于网络游戏中。每天从晚上7点一直战斗到第二天上午10点,很多人来不及回家就在办公室倒头睡下。史玉柱看到许多人在他的影响下越陷越深,于是喜悦地说道:“现在,我和公司10多个研发骨干人员几乎天天泡在一起,一起打游戏,一起开会讨论,下班了还一起喝酒。” 目前,《巨人》游戏的源程序容量已经达到860M,并且每天都有20M50M的“补丁”上线,正是因为对网络游戏的“沉迷”之深,对游戏的要求之“苛刻”,史玉柱才得以将自己的想法在游戏内贯彻。如今,《巨人》已成为一款深受玩家喜欢的游戏,《巨人》在2008年3月28日15时正式公测,4小时后同时在线人数超过了20万人,史玉柱之前的目标已经达到:《巨人》要保10万,争15万,冲20万。3月28日——3月31日2天,受益于《巨人》公测的良好表现,巨人网络的股价大涨22%,报收于12.65美元。 《巨人》之所以取得如此成就,与史玉柱的“沉迷”、“苛刻”、“专注”精神不可分割。正如巨人公司总裁刘伟所说:“我们公司有一种‘专注’的文化,由于是老板以身作则自上而下来推动的,所以这种文化贯彻得很彻底。” 活跃于中国商界的诸多企业家中,比史玉柱聪明者大有人在,比史玉柱有资源者大有人在,比史玉柱勤奋者也大有人在,但是在专注上能够超越史玉柱者应该不多。对此,史玉柱颇有感慨:“其实我很佩服陈天桥能同时掌控那么多产品,他是个天才,可是我经历了那么沉痛的多元化惨败,只能聚焦再聚焦了,这样失败的概率就会少,这是我的原则。” 史玉柱是谦虚的,但也说明了成就事业的原因。 李阳曾经写过一篇《活在当下,一次只专注于一刻》的文章,其中有这样一段话:“专注于一刻,就是当你做这件事时,别计划着另一件事;而当你计划着这件事时,也别做其他事。不管你想或做什么,就好好地把焦点放在你想或所做的事情上。当你和人们谈话的时候,就一心一意地谈话;当你工作的时候,就把心思放在手边的工作上。” 我们年轻人所需要的不只是学习书本上的知识,也不只是聆听他人的种种指导,而更需要一种专注精神。 只有专注,才能成功;只有专注,才能取得骄人的成绩。 2.学会集中精力 要想做好一件事,最关键的就是要把所有的注意力集中到这件事情上来。只有真正集中精力,才能发挥通常情况下无法想象的潜力,从而提高做事的效率,提升效果。 集中精力,是指心理活动对一定事物的指向和集中,是智力活动的基础条件,它要求我们专心致志、心无杂念。 下面是几则集中注意力的方法: ?筲运用积极目标的力量 这种方法的含义是什么?就是当你给自己设定了一个要自觉提高自己注意力和专心能力的目标时,你就会发现,在非常短的时间内,你集中注意力这种能力有了迅速的发展和变化。 大家在训练的时候首先要有一个目标,就是从现在开始我比过去善于集中注意力。不论做任何事情,一旦进入,能够迅速地不受干扰。这是非常重要的。比如,你今天如果对自己有这个要求:我要在高度注意力集中的情况下,将这一讲的内容基本上一次都记忆下来。当你有了这样一个训练目标时,你的注意力本身就会高度集中,你就会排除干扰。 ?筲培养对专心素质的兴趣 有了这种兴趣,你们就会给自己设置很多训练的科目、训练的方式、训练的手段。你们就会在很短的时间内,甚至完全有可能通过一个暑期的自我训练,发现自己和书上所赞扬的那些大科学家、大思想家、大文学家、大政治家、大军事家一样,有了令人称赞的集中注意力的能力。 ?筲善于排除外界干扰 毛泽东在年轻的时候为了训练自己注意力集中的能力,曾经给自己立下这样一个训练科目,到城门洞里、车水马龙之处读书。为什么?就是为了训练自己的抗干扰能力。大家一定知道,一些优秀的军事家在炮火连天的情况下,依然能够非常沉静地、注意力高度集中地判断战略战术的选择和取向。生死的危险就悬在头上,可是还要能够排除这种威胁对你的干扰,来判断军事上如何部署。这种抗拒环境干扰的能力,需要训练。 ?筲善于排除内心的干扰 有时要排除的不是环境的干扰,而是内心的干扰。环境可能很安静,在课堂上,周围的同学都坐得很好,但是,自己内心可能有一种骚动,有一种干扰自己的情绪活动,有一种与这个学习不相关的兴奋。对各种各样的情绪活动,要善于将它们放下来,予以排除。这时候,要学会将自己的身体坐端正,将身体放松下来,将整个面部表情放松下来,也就是将内心各种情绪的干扰随同这个身体的放松都放到一边。常常内心的干扰比环境的干扰更严重。 ?筲空间清静 这个方法,非常简单,当你学习时,要将书桌上与你此时学习内容无关的其他书籍、物品全部清走。在你的视野中,只有你现在要学习的科目。这种空间上的处理,是你训练自己注意力集中的最初阶段的一个必要手段。同学们常常会发现这样生动的场面,你坐在桌子前,想学数学了,这儿有一张报纸,本来是垫在书底下的,上面有些新闻,你止不住就看开了,看着看着又想起别的事情了。 ?筲清理大脑 大脑是一个屏幕,那里面也堆放着很多东西,一上来,将在自己心头此时此刻浮光掠影活动的各种无关的情绪、思绪和信息收掉,在大脑中就留下你现在要进行的事情,就像收拾你的桌子一样。 以上几种方法,很多人用过之后效果很明显,屡试不爽。如果你想做一个注意力集中的人,如果你想做一位心无旁骛的人,那就依法运行吧!有毅力,什么事情都能做到;有专注力,什么事情都能做好! 3.一生只做一件事情,要做就做一流专家 专注可以战胜一切,勤奋可以让普通人获得成功,一生只做一件事情,是对信念的坚守和理想的守候。李阳为了挑战自我,以英语为媒,认准目标,坚持不放,历时数十载,终于走出了人生的第一步,成就了一番事业,从他的经历中,我们可以看出专一是成大事者不可或缺的一种精神。 大学的时候,心理老师讲过一个故事: 一个人参加一个笔会,坐在她身边的是一位男作家,男作家见她衣着朴素,顿生一种居高临下的感觉,于是就问:“小姐,你是专业作家吗?” “是的,先生。” “那你有什么大作,能否让我拜读一二?” “我只是写写小说而已,算不上什么大作。” 男作家更加证实自己的想法了:“我也是专业作家,散文、诗歌、剧本、小说,我都写过,如今已经出版了近400本小说了,请问,你出版了几部书?” “不好意思,我只出版了一部。” “噢,”男作家有些鄙夷,“那你能告诉我这部书的名字吗?” 女作家平静地说道:“《飘》。” 男作家顿时目瞪口呆。这位女作家就是玛格斯特.米歇尔。 心理老师讲完这个故事之后,我深受触动。这位女作家虽然只写了一部小说,却使我们记住了她的名字;而那位自称散文、诗歌、剧本、小说无一不能,出版了近400部作品的男作家,我们已经无从考查了。由此可见,一生做许多件事,还不如认真地、踏实地做好一件事。 历史上,许多能取得成就的人其实一生就只做了一件事。达尔文忙活了一辈子,也就是发现了“人是猴进化而来的”这个再普通不过的道理;麦哲伦终生的成就,则无非是证实了“地球是圆的”这个今天幼儿园小朋友也知道的常识;曹雪芹劳累终生,呕心沥血,到死一本书都没有写完;陈景润忙了一辈子,也就是证明了1+1等于2的道理;世界第一强,零售业的老大沃尔玛,自始至终只做零售,钱再多也不去做房地产;世界第二强,美国通用汽车公司,100多年来,只做汽车与配件,资产达到8万亿了,也不去做航空与轮船;世界首富比尔.盖茨,只做软件,其他行业再赚钱都不去做。世界著名的物理学家丁肇中先生,仅用5年多时间就获得了物理、数学双学士和物理学博士学位,并于40岁时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丁先生说:“与物理无关的事情我从来不参与。” 只做好一件事,意味着集中精力发展,而不是多元化发展。很多人涉足很多领域,学习很多知识,其实内部很虚弱,每一项都没有很强的竞争力。 有些年轻人,今天考律师证,明天学会计,后天读MBA,大后天参加英语培训,大大后天又把目标转向计算机……周六周日还想去某个餐厅找份兼职做,表面上看来,风风火火,雷厉风行的,很有年轻人的干劲,但最后,一件事情也没有做成。 中国有句古话说得好“有志者立常志,无志者常立志”,一个人如果三番五次地确定目标、树立志向,一会儿想干这事,一会儿又想干那个工作,最后没有一个志向会达到。小时候我们大家都玩过用放大镜在纸上烧洞的游戏,如果放大镜汇聚之后的光点能够固定在一个点上,那么时间不长就会在纸上烧出洞来;但是,如果光点总在纸上飘来游去,那么永远也不会烧出一个洞。 也许,有的同学觉得“兴趣广泛”“多才多艺”更有利于将来的发展,实际上“兴趣广泛”“多才多艺”只不过是小聪明的表现。“兴趣广泛”的另外一个直接原因在于“缺乏长性”。做什么事情都没做太久,喜欢朝三暮四,喜欢东一棒槌西一榔头,最后每一件事都是“浅尝即止”。而正因为每样东西都没有做多久,所以,这些人就有“兴趣”做很多其他事情。最终,他们的兴趣确实“广”了,但实际上他们所作的事情也必然“泛”了。 做任何事物,只要你埋下头来集中精力努力,就会发现越来越多的细节慢慢浮现,而细节又决定着成败。当代散文家赵丰先生在其散文中说道:“细节是丰收过的果园里遗落的一只果子,在你的目光已经逃离果园之际,突然闪现在你的视线之中。”而要发现这个生活中的细节,必须要把所有的精力集中在一件事情上。 现在,只要我们确定了自己的目标,就要坚定不移地去实现它,用好每一分钟,把所有的注意力都集中在这件事情上。我们可以把这件事想象成一场战争,每一分钟、每一件事,都是我们要征服的对手,当我们集中所有火力,猛烈地发起进攻的时候,也就是我们取得成功的那一刻。反之,如果把所有精力分散在各种不同的事情上,那么我们就会寡不敌众、溃不成军。 一生只做一件事情,要做就做一流专家。只要有这个决心和恒心,无论你现在的学业还是未来的事业,都会越做越大,越做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