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爱会伤人-4

我的关注点不在撒谎不撒谎这种道德问题上,而是联想到了一个很有名的心理学实验。其实也不算什么实验,因为这个太简单,你也可以去做,就是观察幼儿园放学时孩子们的反应。放学了,父母或大人们——最好是妈妈——来接孩子,你会发现,孩子们的反应有三种:第一种是看到妈妈,立即放下手头的事,快乐地跑过去,扑到妈妈怀里。这叫安全型依恋。第二种是没有任何反应,仍然一如既往地做自己的事情,对妈妈似乎没有丝毫的关注。这叫回避型依恋。第三种是矛盾的,孩子这一刻会看一看妈妈,下一刻又去做自己的事,接下来又会看一看妈妈,而当妈妈抱他时,他既抵抗又想要。这叫对抗型依恋,或者说是矛盾型依恋。李阳很小的时候与父母分离,而从各种报道看他的父母似乎也缺乏爱的能力,如此一来,李阳在婴幼儿时可能没有体验到足够的爱与温暖,因而形成回避型依恋。简单来说,回避型依恋就是冷漠。从李阳的说法看,似乎他与Kim的爱情就是沙漠。假若真是如此,他们不可能开始。所以Kim的说法更可靠,他们也是先有爱,但后来李阳陷入冷漠。冷漠即在说:我对爱没渴求,我根本不需要这个。对爱渴求的时候,自己就陷入危险的境地——如果对方不爱我怎么办?但当李阳陷入冷漠时,Kim就变成了婴幼儿时期心尚未锁死的小李阳,不断发出对爱的渴求的信号,但不断碰到铜墙铁壁,而且是带锋利钢刺的。不仅Kim陷入这一地步,他们的孩子也被迫陷入这一地步。李阳曾说,他们的第一个孩子两岁时他才第一次见到,什么时候出生的他都不知道。他其实是在说他自己,他三岁时才来到父母身边。可以说,李阳与Kim现在的关系,就是李阳潜意识并不很深的地方的内在关系,无论李阳将自己弄得多封闭,他内在一定对爱极度渴求。Kim想敲破他的铜墙铁壁,呼唤出那个内在,但是,她无能为力。第二,Kim终于决定要放弃了。大致可以预料的一点是,当Kim真决定放弃时,李阳将变得真正疯狂,他那时才会发现,这个家庭的解体,是他不能承受之痛。不说李阳,还是说Kim吧。Kim说,她爱李阳,一直想帮助他,“但是现在我认识到了,我改变不了他,我们之间的问题太大了,这份12年的感情我只有放弃了”。放弃吧,早该放弃了。放弃,你既能救自己,也可能会救了李阳。通常一个人只有感受到巨大的痛苦才真正想改变,而与Kim和孩子在一起,李阳可以将自己受伤的内在小孩投射到她们身上,他就感受不到足够的痛苦。一旦这个关系结束了,这个家解体了,他的痛苦投射不出去,就会回到他自己身上,那时他才可能有强烈的改变动机。以前老说改造梦想,似乎自己对这一点理解很深了,但最近一个来访者的故事让我对爱情中的改造梦想理解得更深了一步。一位单身的男性来访者说,他参加一个单身男女聚会,其中一个女孩很吸引他。“这个女孩是怎样的?”我问他。他说了一些特征,其中一个是“看起来冷若冰霜,但我知道,她内心燃烧着对爱的渴求”。“这一点很吸引你吗?”我再问。他想了想说:“是,以前谈过的恋爱中,女孩们也都这样。”“像你的妈妈吗?”“像!”如此一来,答案清晰了,他是想找一个像他妈妈那样的女人。他妈妈也是严重回避型的,没有给过他什么爱,他现在要再找一个妈妈,改变她,让她爱自己。在对话过程中,他咳嗽了两次,而我的嗓子也差不多同时感觉痒。我请他将注意力放在嗓子上,问他:“如果这个咳嗽能说话,它想说什么?”他想了想说:“我想对这个女孩说,我无比理解你,我想释放你的爱。”他这样说的时候,我感觉到哽咽,感觉到想哭,好像这份哭憋了很久很久,但从未释放,现在终于有一点点要释放的感觉了。不过,他说没有感觉到哽咽,也没有感觉到悲伤,只是觉得好想帮助她。我想象自己是他,沉浸到这份痒中,再次感觉到哽咽,有更强的想哭的感觉,而且那一刻觉得自己是很小很小的孩子,嘴里喏喏地想说:“妈妈,抱抱,妈妈,抱抱……”我将这份感受说给他,他说:“是啊,是啊,是这个样子。”铜墙铁壁有一点缝隙的时候,打造这份铜墙铁壁的人尚不容易感受到自己对爱的渴求,所以看起来像是我走在了他的感受的前头。这个故事真的很有意思,它是拯救梦想或改造梦想的深层真相。看起来,是他想拯救这个女孩,“释放她的爱”。这是真的,但更直接也更深处的真相是,“妈妈,抱抱,妈妈,抱抱”,这是一个婴儿对妈妈怀抱的渴求。期待妈妈的怀抱,和改造梦想相比,是危险的,因为前者的主动权在对方手里,而后者的掌控权,在自己手里。所以,婴儿时的一个脆弱的渴求,变成了成人时一个强有力的诉求。我想,这也是Kim的真相。第二部分 要激情,还是要安全感(1)只要两个人用心相处,那么慢慢会明白,没有哪个人真的就是乏味的,每个人都很精彩。我有一个配偶,我对他(她)很不满,他(她)太一般了,而我还有一个情人,他(她)真的很出色,我们很相爱,我很想和配偶离婚,和情人去过美满幸福的生活,但是,因为种种原因,我没有选择离婚。经常有人对我讲类似的故事。最初的时候,我也有些纳闷,是啊,看起来他们的配偶真的很一般,而情人很出色,但怎么就是不能离婚而去过幸福美好的生活呢?难道真的就是因为他们所说的那些原因吗,譬如道德、父母、孩子、不想伤害配偶或其他稀奇古怪的理由?最近,我对这一现象有了更深一步的理解,因为我一个朋友给我讲了他的另一个故事——看起来似乎不相干的故事。大学毕业以来,他一直做一个工作,而他从一开始就有兼职,到现在已经兼职多次了。兼职工作五花八门,但都比他的本职工作多姿多彩,而且挣的钱也都比本职工作多,但他就是从没动过辞去本职工作的念头。为什么会这样呢?我这个朋友说,因为另一个朋友一句话的点拨,使他一下子明白,本职工作对他而言有非凡的意义。那个朋友对他说:“是啊,这么多年来,我一直都发现你不管兼职多出色,但你的心一直将本职工作当作第一位,好像本职工作是你的支柱似的。”那一瞬间,他被击中了,也突然明白了本职工作对他的意义——安全感。他说,因为小时候多次和父母分离,他要经常去姥姥家或奶奶家住,姥爷姥姥和爷爷奶奶以及其他亲人对他都不错,但这种经历让他总是担心会被父母抛弃,也让他心中一直有一个黑洞,严重缺乏安全感。他的本职工作类似于大锅饭,收入的确不高,但很稳定。这种稳定是他小时候缺乏的,也是他从小就渴望的。至于兼职工作,他虽然都干得很起劲,每次都会创造大大小小的奇迹,令同事和领导赞不绝口,但他对兼职工作从来都缺乏忠诚,并经常会因为很小的理由就辞去了本来已做得极好的兼职工作,无论单位用多么好的条件挽留都不能改变他的态度。对此,他分析说,兼职工作令他的生命多了很多激情,而本职工作令他有了安全感。激情重要还是安全感重要呢?至少一直到现在,他深深地明白,安全感在他心中一直是排第一位的。他的这番描述,令我想起了我们都会经历的一个阶段。当我们还是蹒跚学步的婴儿时,我们不管多么投入地探索世界,身边必须有一个大人,而且最好是妈妈。我们会偶尔回过头来看妈妈一眼,只要妈妈在那儿,我们就会继续投入地去玩耍。如果只看表面,旁观者可能会觉得,这个妈妈对小孩子并不重要,甚至小孩子自己也可能会这样想。但是,假若小孩子一回头,发现妈妈不在身边,那么他很容易立即号啕大哭,哭着喊“妈妈”。对于我这个朋友而言,精彩的兼职工作就像玩耍,就像探索世界,而本职工作就像是妈妈。前面提到的那些老套的爱情故事,也有同样的模式。那个乏味的配偶,就像是妈妈,而一场有感觉的婚外情,就像是玩耍或探索世界,真正驱动它的,也许就是好奇。尽管可以爱得死去活来,但其实质或许就像小时候玩过家家一样,只是一场游戏。第二部分 要激情,还是要安全感(2)并且,更为有趣的一点是,如果你有机会,去接触那个“乏味的配偶”,你可能会惊讶地发现,他(她)并不乏味,甚至在你看来有趣极了,可在当事人看来,其配偶却是那样乏善可陈。真正的奥秘也许是,当事人创造了一个事实——将本来精彩绝伦的配偶变成了一个在婚姻中乏味的人。甚至,可能是当事人在想象中创造了一个事实:其配偶仍然是精彩绝伦,但其对那些事实视而不见,只能看到乏味的配偶。出现这种局面,我想,一个重要原因是,我们无数人极其缺乏安全感,为了拥有“至少有一个人绝不会离我而去”的安全感,我们甘愿将那个最重要的人——配偶——变成一个乏味的人,那就意味着他(她)没有别人要了。或者,至少我可以将他(她)视为一个乏味的人,那我们就会觉得,这个没有人要的无聊家伙,怎么可能会离我而去。这两种情形都很常见。我见到太多这样的故事——丈夫或妻子将他们的配偶努力变成了一个乏味的、没有人际交往的人。譬如男人可能会鼓励妻子,吃胖点吧,你胖胖的样子真好看,而妻子本来已胖得出奇了。其中隐藏的含义就是,妻子难看一点,离性感远一点,其他男人对她的兴趣越少,我就越安全。妻子也可能在收到丈夫的这种信号后,自动朝这个方向转变。我认识多个美女朋友,本来亭亭玉立的她们,在确立关系或结婚后,开始缩肩弯腰,为的就是不给她们的丈夫制造压力,或减少他们的不安。妻子可能也会玩同样的改造游戏,而中国的男人们似乎也很容易在结婚后变得不修边幅。至于“将配偶想象成一个乏味的人”,这种游戏我也见到很多。譬如,一个家庭中,父亲是顶梁柱,是大公司的董事长,但母亲和孩子们都认为父亲实在乏善可陈。然而,当孩子们走出家门,通过其他人的视角看父亲时,才发现父亲在他们眼里是何等精彩。最后他们明白,将父亲视为一个乏味的人,是没有安全感的妈妈玩的一个心理游戏。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说,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得到满足后,归属需要、自尊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才能充分展现。以上这些故事,的确符合马斯洛的这个道理。只是,和生理需要不同,安全需要常常是一个幻觉。我那个朋友,当他明白本职工作对他的心理意义之后,他第一次有了辞职的念头。他想,或许他可以在一个更为有趣的岗位上同时找到安全感和激情。我则对他说,家庭本身就可以像妈妈一样具有安全感,假若他和妻子的关系更和谐,那么家本身就可以满足他的安全需要,而工作更可能是满足探索世界的激情需要了。至于“乏味的配偶”,我深信,只要两个人用心相处,那么慢慢会明白,没有哪个人真的就是乏味的,每个人都很精彩。第二部分 没有安全感毁了张柏芝的婚姻(经营感情其实是一种能力,它需要安全感做基础。安全感高的人自然懂得经营感情,而安全感低的人自然就倾向于逃避问题并幻想正确的人。一个晚上,和三位朋友聚会,我样貌普通,他们一男两女都是大帅哥大美女。聊着聊着,那位大帅哥很有感慨地说:“我们就是太自信了,所以没有真正尝试过经营感情。”经营感情,即知道感情并不仅仅是命运的恩赐,你会预料到感情出一些问题,而当问题出现时,你会有耐心地去沟通,去化解问题,于是感情可以越过一个又一个的障碍,最终两个人拥有一份稳定而又高质量的亲密关系。不会经营感情,就容易幻想“正确先生”或“正确小姐”的出现:我和这个人处不来,只是因为他(她)不是我的灵魂伴侣,如果我能找到一个正确的人,幸福就会瞬间到来。经营感情其实是一种能力,它需要安全感做基础。安全感高的人自然懂得经营感情,而安全感低的人自然就倾向于逃避问题并幻想正确的人。尤其是,像这位大帅哥,他看起来有足够的资本去逃避。他的自信是,因自身条件太好,有大把人盯着自己,如果眼前这个人与自己不够合适,可以轻松再换一个更好的,因而不必受“这个人”爱与不爱所困。这不是自信,这根本是不安全感在作祟。当内心有浓重的不安全感时,一个人就会将注意力集中在“不爱”的信息上,一旦嗅到“不爱”的信息,就会立即后退,并很容易在后退时做出严重伤害关系的行为。其实呢,这些“不爱”的信息,很多时候只是自己以为的“不爱”,或准确来说是内心的不安全感向外投射的幻象,而不是事实。或者,假若对方的“不爱”是10分,自己就会传出50分甚至90分“不爱”的信息来。这样做,是为了追求一种掌控感:“是我在控制着感情的进展,如果感情完蛋了,那也是我摧毁的,而不是你。”如同晕车的人,如果是坐车,就会晕;如果是自己开车,就不会晕。谁开车,谁就在掌控车,而有了一切都在掌控的感觉,就不晕了。晕,是掉入不安全感的一种副产品。实际上,对于有浓重不安全感的人而言,突然掉入到真正的幸福里,也会有巨大的晕眩,而难以相信爱的到来,并会用各种各样的方法挑战对方,让对方不断给出爱的证明,好像只有这样自己才能确信这是爱。但这样做的结果很容易是,对方感到越来越疲倦和厌烦,最后真的不再爱了。这时,有浓重不安全感的人看起来受到很深的伤害,但他们内心会隐隐有一种胜利感:“我早就知道这个世界是不存在爱的,爱都是骗人的,你看,这次不又验证我是正确的吗?!”追求这种极具破坏力的掌控感,或许可以解释谢霆锋、张柏芝离婚风波中张柏芝的心理。在大众看来,这次风波显而易见的源头是合照事件。张柏芝很巧地和陈冠希乘坐了同一个航班,两人座位本来有一段距离,但张柏芝主动找乘客调换座位,坐到了陈冠希身边,还拿自己的手机与陈冠希合影。并且,我们大可以推测的一点是,很可能是张柏芝本人让谢霆锋知道甚至看到了这些照片。如果谢霆锋还能承受这一点,那他也太包容,同时也可以说太奇怪了。张柏芝的支持者为此祭出了“阴谋论”,说是谢霆锋的妈妈狄波拉将合照事件捅给了媒体,从而引爆了这场风波。第二部分 没有安全感毁了张柏芝的婚姻(这真的很有意思,你不反思自己的偶像为啥拍照片,却攻击狄波拉将合照事件捅出来。这也是不安全感太高的人的特点,他们第一时间想到的都是别人的错,而很难做自我反思。在自己的微博上,我写了几篇分析张柏芝和谢霆锋心理的短文,支持张柏芝的网友中,很多人的头像是小女孩甚至是婴儿。安全感与不安全感,多是三岁前在孩子与妈妈的关系中形成的,而一个人如果没有形成安全感,那么他的内心中就有一股强大的力量,总渴望着退行到婴幼儿状态,继续在妈妈怀里吃奶。并非只有十几岁或二十几岁的女孩才这样,我刚刚上过的一堂课上,两个男人,一个四十多岁,一个五十多岁,他们总是嘟着嘴。其中那位四十多岁的男士说,在他看来,所有的女人都是一个样,他看不到她们有什么差别。一位犀利的女同学说,是不是不管她们是谁,你都想扑到她们怀里去吃奶?他惊讶地说,是这种感觉,你怎么知道?这样分析,就好像在说,合照事件是谢霆锋和张柏芝走到离婚这一步的全部原因,而张柏芝要负全责。事实自然不是这样。我推测,在合照事件发生前,谢霆锋和张柏芝应该已经到了要离婚的边缘。并且,尽管不时吵闹要离婚的是张柏芝,但真正下了决心的却是谢霆锋。打个比方,在他们的婚姻这条危险的山路上开车时,原来,多是谢霆锋努力将车开得平稳并朝安全的终点开去,而张柏芝却不时要闹一闹,比方说他要再给她买一个物业,比方说为什么他总是拍戏或总是玩电子游戏却不陪她,比方说他必须向她道歉否则她不让他见孩子甚至离婚,比方说他不听她的她就自残甚至自杀……终于,谢霆锋疲倦了,怀疑了,并下定决心将这辆车开向悬崖。看到方向不能改变时,张柏芝突然抢过方向盘,并狂踩油门,将车一下子冲到了悬崖边——一点点回旋的余地都不存在了。如此一来,亲手毁灭这辆车的,就不是别人,而是张柏芝自己了,由此她可以获得一点点对可悲命运的掌控感。张柏芝的掌控欲望还体现在其他很多地方。譬如金钱,张柏芝反驳说谢霆锋一方在污蔑自己,甚至她直接攻击这一切都是谢霆锋干的。对于没有安全感的人来说,要么是完全爱自己,要么就是恶魔,没有什么中间地带。“恶魔”一方给出的一个说法是,张柏芝让谢霆锋给她买了一个又一个物业,并想获得谢霆锋“PO朝霆”公司的股份。对于这个说法,张柏芝没有给出真正的回应。是的,她回应了,她和她的支持者说自己绝不“贪钱”,并拿出一个又一个的事实来支持自己的这一说法。然而,她从未正面回应说,她没有让谢霆锋给自己买一个又一个物业。对此,我的推断是,张柏芝狂买物业和想获得“PO朝霆”一定股份甚至掌控权的传闻,很可能是真的。控制对方的钱,这是缺乏安全感的人常做的事情之一。父母严密控制孩子的钱,女人严密侦查丈夫的“私房钱”,都可以说不是贪钱,但这都是地地道道的控制,是对对方的伤害。说“贪钱”,就是道德和人品问题,而说控制,就是心理问题。当我们不能很好地理解一个人的内心时,就容易将事情朝道德上归因,但如果能深切地理解张柏芝有强烈的不安全感时,就可以懂得张柏芝的很多行为了。第二部分 没有安全感毁了张柏芝的婚姻(张柏芝不安全感的另一个体现是,她指责谢霆锋“打机”,即玩电子游戏而不理她和孩子。这个问题看起来很不起眼,甚至被第一个透露出谢霆锋和张柏芝婚姻走到尽头的查小欣讽刺。她说,他不是找女人,只是“打机”,连这你都不允许吗?如果理解了张柏芝的不安全感,你就会知道,“打机”而不陪老婆,这样的小事可比买不买物业这样的事严重多了。因为浓重的不安全感,张柏芝这样的人会在情感上极度依赖男人,她没办法承受孤独,她一定要两个人在一起的感觉。而明明是两个人,但那个人却宁愿打电子游戏而不陪她,将她一个人扔在孤独里,这种感觉是最可怕的。无数中国女性将电子游戏视为头号情敌,原因就在于此。在这场离婚大战中,如果说有什么策略的话,可以用我在微博上的一段话概括:当你说A时,她说B;当你说B时,她说C。B和C对自己有利,但A和B就根本没有给予事实上的回应,只给了观点上的回应。这是张柏芝一方有意无意的策略。相反,当出现对谢霆锋严重的指责,譬如带按摩女回家,谢方会给予很清晰或很严厉的回应。就拿物业一事来说,张柏芝没有回应有没有逼谢霆锋买物业的事实,而是回应了“贪钱还是不贪钱”,并拿出了一个又一个事实来支持自己“不贪钱”。这也是缺乏安全感的人吵架的常用方式,先说A,当A对自己不利时,转而说B,当B对自己不利时,转而说C……于是,本来只是说一些饭菜或做家务的小事,但结果是几十年的老账都翻出来了。假若你陷入这样的争吵时,只需很淡定地仍然聚焦在事情A上就可以了。以上是张柏芝的心理,至于谢霆锋,他自然也有他的问题所在,我在微博上概括说:张柏芝和谢霆锋,也许在艳照门发生时就该分手。不过谢要做滥好人,他不能接受自己在所爱的女人处在低谷时离开她,这时候他反而要表示更大的支持。和滥好人在一起,你会内疚,于是你抵挡内疚,而张柏芝恰恰是一个不容许自己内疚的人,结果内疚转成指责与要求。最终,两人越来越远。人不能勉强自己。这是简单的分析,如果详细分析,那又要很多文字了,先不多说吧。最后想说,也许作为男人,尤其是一个被内疚折磨的男人,我在这篇文字中还是有了自己的成见,但大家姑且一听吧。至于说如何改变,答案绝非是——谢霆锋要更加包容张柏芝,你看她的不安全感那么浓重,她多可怜啊。相反,答案是,一开始在小事上,谢霆锋就要学习忠实地表达自己的情绪,尤其是不满。对于张柏芝而言,她需要看到自己的不安全感。能化解她不安全感的,绝不是谢霆锋或其他任何一个男人,而是她自己。

上一章 下一章
目录
打赏
夜间
日间
设置
4
正序
倒序
为何爱会伤人
为何爱会伤人-2
为何爱会伤人-3
为何爱会伤人-4
需支付:0 金币
开通VIP小说免费看
金币购买
您的金币 0

分享给朋友

为何爱会伤人
为何爱会伤人
获月票 0
  • x 1
  • x 2
  • x 3
  • x 4
  • x 5
  • x 6
  • 爱心猫粮
    1金币
  • 南瓜喵
    10金币
  • 喵喵玩具
    50金币
  • 喵喵毛线
    88金币
  • 喵喵项圈
    100金币
  • 喵喵手纸
    200金币
  • 喵喵跑车
    520金币
  • 喵喵别墅
    1314金币
网站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