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习惯,好人生-4

2.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正确认识自己。比如通过给孩子讲一些具体的事例来让孩子知道“天外有天”,世界上总是会有比自己更优秀的人存在。切不可因为取得一点点成绩就沾沾自喜,盲目自傲。告诉孩子人各有长短,即使是最卑微、最弱小的人,也有其他人所不及的地方,同样,再强大的人也都有他自己的弱点。不可用自己的长处去与他人的短处比较。3.过于优越的环境会让孩子产生一种高高在上的心理感觉,从而看不起一些条件普通的同伴。尽量不要给孩子过多的物质奖励,要防止孩子获得过多的物质奖励而产生畸形的满足感,从而削弱进取意识。家长要让孩子明白,好条件是父母创造的,他其实和其他同学一样,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4.家长要为孩子做出榜样,不能在孩子面前表现出任何的骄傲情绪。家长应谦虚友善,胸怀坦荡。家长的示范和家庭的良好氛围,最有利于孩子健全人格的形成。怎样纠正坏习惯自私自利的习惯我们不否认,人性中最古老、最深切的禀赋就是自私,但如果人人都标榜看穿了尘世,信奉自私为座右铭,那么这个世界必将暗无天日,这个社会必将走向衰亡。所以我们要教育孩子从小就友爱,无私。自私自利的孩子只能活在以自我为中心的世界里,不会有真正的朋友。在生活中,不难见到有这样一些孩子,他们只顾自己,尤其是在对自己的财物上特别吝啬。自己的东西无论如何不会给别人,甚至是自己的父母都不能碰一下。自私自利的孩子没有关爱他人的观念,也不知道心疼父母。请看下面这些例子。李栩是个聪明可爱的小男孩,但是,他却养成了自私自利的坏习惯。李栩和爸爸妈妈生活在一起,在家里,他是绝对的权威,但凡他的东西,就是爸爸妈妈也不准动一下。比如说,爸爸妈妈给他买了点心,如果爸爸妈妈说:“小栩,我们尝一点吧?”他肯定会一口回绝。家里要是来了小客人,李栩就像如临大敌,他绝不会让小客人碰他的玩具。吃饭的时候,他还会目不转睛地瞪着客人,说:“那是我最喜欢吃的牛肉,不准你吃!”弄得大家都非常尴尬。周末,李栩去奶奶家,只要见了奶奶家有自己喜欢的东西,他就会提出带回家。要是爷爷奶奶提出要上他家去玩儿,他一定会阻拦,弄得他的爸爸妈妈非常尴尬。像这样的孩子其实都是父母惯出来的,而父母自己又不得不吞下自己种下的苦果。有一位母亲说:“我觉得孩子自私、小气的毛病不管是怎样形成的,都是可以改正的,关键是父母要用心,用有效的教育方法,帮助孩子改正这些缺点,弥补不足。我的孩子也有自私和小气的毛病。最突出的就是自己的东西不肯让别人动一下,好像生怕别人借去不还。有一次测验时,孩子的铅笔忽然断了笔芯,身边恰恰没有卷笔刀,他急得团团转。结果还是同学把卷笔刀借给他用,才解了他的‘燃眉之急’,这件事给他影响不小。我们借这件小事启发他,我说:‘你看看,你如果不帮助同学,下次再也没有人帮你了。’孩子还是有记性的,他的心理慢慢发生了变化。现在,孩子已不像以前那么自私,有什么玩具也能和伙伴一起交换着玩了。”现在,大部分孩子都是独生子女,家长对孩子特别娇惯,有好吃的全留给孩子吃,有好用的也都留给孩子用。渐渐地孩子就认为什么好的东西都应该是自己的,丧失了分享的观念。所以,做父母的不能什么都围着孩子转,在任何事情上都要平等,以免助长了孩子的占有欲和自私自利的性格。怎样才能纠正孩子自私自利的坏习惯呢?我们给家长的建议是:1.日常生活中,爸爸妈妈可让孩子多和同伴交往,教育孩子吃的东西要分给别人吃,玩的东西要和别人一起玩。孩子在交往、玩耍时,爸爸妈妈最好让他和较大的孩子在一起,这样,不仅较大的孩子可以适当带领、照顾他,而且可以制止孩子的“独占”、“掠夺”行为,因为大一点的孩子有一定的自卫能力,而小一点的孩子则往往能服从较大的孩子。2.作为家长,务必要在对待孩子自私、霸道的事情上坚持正确的主张,不给孩子特殊待遇。对孩子坚持占有的物品,该动的一定要动,而且还要煞有介事地动,让其习以为常,才不会让孩子认为自己占有所有的好东西是理所应当的。3.从孝敬长辈做起,从生活小事做起。注意培养孩子孝敬长辈、先人后己的好思想。如,平时吃水果时,让他把最大的给爷爷奶奶外公外婆送去,逐渐养成有好吃好用的东西大家一起吃、一起用的好习惯。让孩子自己做他力所能及的事,从中体会别人的艰辛,可以让孩子养成体谅他人的好习惯。4.创造良好的家庭环境,父母要以身作则。在日常生活的小事中不能自私自利、斤斤计较,更不可有鼓励孩子自私行为的言行,一旦孩子看到眼里,便容易形成错误的认识,模仿家长的行为。怎样纠正坏习惯怯懦胆小的习惯在众多的独生子女中,多数孩子活泼好动,能言敢为。但也有为数不少的孩子怯懦胆小,自卑怕事,不愿跟大家一起玩,没有同龄孩子那种爱动、贪玩、好奇的特点。他们腼腆,说话声音低微,主动要求少,不敢一个人外出等。懦弱的孩子,尽管思维能力和才华与其他孩子一样,但由于这种性格缺陷,在能力上往往得不到正常的发展。他们怕与人共处、与人竞争,没有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长大之后,在事业上和社会适应方面都有较大的困难。契诃夫的小说《小公务员之死》中,那个可怜的小公务员看戏时不幸与部长大人坐到了一起,把唾沫星子弄到了部长大衣上,他就变得神经质般的惶惶不安。无论他如何解释,部长大人好像都没有原谅他的意思,这个小公务员在巨大的精神压力下,竟然一命呜呼了。当然这是文学作品,在生活中,也同样有这样性格怯懦的人,自己为自己制造烦恼,自己吓自己,影响情绪。孩子的怯懦性格与家庭环境、社会环境关系极大。因为孩子在小的时候心智发展还没有完全成熟,很容易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莎拉是个胆子很小的孩子,她从小生活在爷爷奶奶身边,爷爷奶奶对她精心呵护,日常生活几乎大包大揽地代办,慢慢地,莎拉养成了内向、胆怯的性格。后来,莎拉开始到父母身边生活,爸爸脾气比较暴躁,莎拉在他面前经常吓得什么都不敢说、不敢做。一天,家里来了客人,爸爸让莎拉给客人倒水,一不小心,茶杯摔在了地上,爸爸当着客人的面劈头盖脸地就骂道:“你真是个笨猪!”生性敏感的莎拉羞愧得无地自容。当天晚上,莎拉做了一个恶梦,看见爸爸恶狠狠地用手指着她的脸。从那以后,莎拉看到爸爸就紧张,越紧张越是出错,每当这时,爸爸都毫不留情地加以训斥。莎拉最后患了恐惧症,每天晚上做恶梦,一点风吹草动都紧张得不行。懦弱这种性格缺陷,对儿童的身心健康有很大影响,应予及早矫治。造成孩子胆小怯懦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家长无疑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比如,父母过度限制孩子的活动,不准孩子单独外出,不让孩子多接触同龄伙伴,造成孩子不合群,缺乏一定的交往能力;父母过分娇宠孩子,事事包办替代,使孩子丧失锻炼的机会;或者父母过分严厉,孩子整日战战兢兢。那么对胆小的孩子应该如何帮助教育呢?要矫正孩子懦弱性格,家长应力求做到以下几点:1.创造一个温馨祥和的家庭气氛,让孩子自由自在地生活,并让孩子有充分发挥的余地。2.注意气势激励。怯懦性格的最大弱点是过分畏惧,要克服这一弱点,就要借助气势的激励。教会孩子自我鼓励、自我暗示等方法来培养自己无所畏惧的气势,如:“你能编个故事给我听听吗?”“当然能!”激励他相信自我。3.注意培养不怕失败、勇于行动的良好心理素质。许多小朋友所以怯懦,无非就是害怕失败。但越害怕失败就越不敢行动,越不敢行动就又越怕失败,一旦陷入这种恶性循环之中,怯懦就更加深。比如经常有目的地给孩子讲不怕失败、战胜困难的小故事。平时,有意交给孩子一些他感到怯懦的、困难的任务去完成,当他想打退堂鼓时,及时给予鼓励和帮助。随着这类锻炼机会的增多,孩子的勇气就自然积累起来,就不会感到怯懦了。4.走出家门,到热闹的公共场所去锻炼。如利用休息日、节假日经常带孩子到热闹的公共场所去,让孩子与小朋友、大人交往,如:去公园、动物园、儿童娱乐园等玩,到少年宫去学游泳、与小朋友们一起做游戏等。5.让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大人的过分呵护,什么都替孩子包办,对孩子百依百顺,孩子过惯了舒适、平静、安稳的生活,对大人产生了依赖感。一旦离开父母,便无所适从,遇事就怕。要培养孩子独立、勇敢的性格,家长必须放手让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学会生活,如:自己睡觉、夜间独立上厕所、自己到商店买东西等。怎样纠正坏习惯磨蹭拖沓的习惯天天快上小学了,可还是个让人心急的“小磨蹭”,做起事来总是慢吞吞的。从吃饭穿衣,到画画儿、写字、做游戏,他的作业永远不能按时做完,常常忘掉该做的事情。每当需要为某事做好准备时——上学、上床、洗澡、去亲戚家,如果父母不冲天天大叫“现在,现在就做!”他是决不会准备好的。对此,天天的父母也很犯愁,曾特意带着他向专家请教,问天天是不是脑袋笨。对于像天天这样做事磨蹭的孩子,父母们还可能会这样想:“这个孩子为什么做每件事都磨磨蹭蹭的?他是不是从我这里遗传了拖沓的基因?因为我做事就是那样的。”或者“我们家没一个人做事拖拖拉拉,这孩子怎么会这样呢?”其实,拖沓只是一个习惯,并不是一个人的个性特征,也不是性格缺陷。家长在着手帮孩子改掉这个毛病时,必须让孩子知道这一点:拖沓是我们都可以改变的习惯。现实生活中,爱磨蹭的孩子的确是很常见的,但除了极少数外,通常并不是因为孩子“脑袋笨”造成的。就拿天天来说,当专家对他进行面对面的观察和测试后,发现他的智力在同龄中属于中等水平,而且通过对他进行多项非智力因素的测查,证明孩子的发展都不差。造成孩子做事慢的因素通常有两个:一是孩子“手笨”,即做事情时,动作不熟练。由于孩子的神经、肌肉活动不够协调,同时缺乏一定的生活技能,所以导致他做事情比较缓慢。二是孩子的时间观念差,做事情缺乏紧迫感。也就是常说的“慢性子”。孩子的时间概念通常要到5岁左右才开始形成,而大约在8岁以后才逐渐稳定。此外,孩子的磨蹭行为还可能与爸爸妈妈自身的行为有关。有的家长平时喜欢边吃饭边看电视或书报,有的家长也会因疲倦或懒惰做事拖时间,这些行为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非常容易使孩子养成注意力不集中、办事拖沓等不良习惯。因此,家长不妨先自我检查,为孩子做个榜样。怎样才能纠正孩子磨蹭的坏习惯呢?我们给家长的建议是:1.如果孩子爱磨蹭是“手笨”造成的,父母就要想办法锻炼他的动手能力,帮助孩子提高动作的熟练和敏捷程度。父母可以与孩子玩一些小的竞技游戏,如比赛看谁穿衣服快,看谁洗澡快等。通过这些比赛,家长可以随时教给孩子穿衣、洗漱、收拾玩具等自我服务的技巧,教给孩子如何利用做事的先后顺序来提高效率、安排时间等。这些游戏玩多了,孩子可能觉得没趣,这时,可以给予适当的奖励来鼓励孩子继续做下去。2.如果孩子爱磨蹭是由于时间观念差造成的,父母要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的时间观念。比如在孩子开始做一件事之前为他规定时间。父母先估计出孩子尽最大能力能够完成此事的时间,并以此作为时间限制,然后根据孩子完成的情况,给予表扬、奖励(或无奖励,根据具体情况决定)。在开始设计时间的时候,家长要及时核对。孩子做事,家长为他计时,告诉并夸奖他今天比昨天又快了几分钟。这样,孩子会有积极性。3.让孩子按时做事。磨蹭这个习惯,不光存在于学习中,也反映在生活的各个方面,如穿衣、吃饭、玩耍等。所以要克服这个毛病,必须从不同角度着手,从自己孩子的实际出发,制定一些改正方案。做什么事情,需要多长时间,事先都做好假定,在假设的时间以内(当然能够越快越好)保证质量地完成。做完以后,可以共同讨论,对方案进行调整,争取下次做得更好。对年龄较小的孩子,在进行这些计时活动,如阅读、答题、劳动时,如果家长能够与孩子一起进行,会收到更好的成效。怎样纠正坏习惯顺手牵羊的习惯小皮特的妈妈最近发现儿子回家后书包里总是多了些陌生的小玩意儿:蜘蛛人玩偶、漫画书、玩具水枪。很显然这些东西不是他自己的。妈妈经过了解情况,知道小皮特竟然染上了“偷窃”的坏毛病,妈妈不禁为此焦虑起来。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总会有这样那样的过失行为,这些过失行为往往带有很大的盲目性、偶然性、试探性和好奇性。偷拿东西也是一种过失行为,但是在学龄前的儿童还不具有“偷”的概念。例如,有时孩子玩饿了,找不到东西吃,或者看见别的小朋友有“一种玩具”,自己没有,就会拿抽屉的钱去买或干脆直接拿走。家长应理智地去分析,找出其原因,不可粗暴地都把这种行为叫做“偷”,不要用成人的是非标准来衡量未成年人。像这个孩子那样,把别人的东西偷偷地拿回家,这种现象在4~6岁的孩子中并不少见,产生这种行为的常见原因有:——“别人的东西不可以拿”的观念还没有形成。由于这个年龄的孩子还不能很好地把自己的东西和别人的东西加以区分,只要他喜欢的,他就认为可以拿回自己家,至于是否要征得别人的同意,他还没有这个概念,或者这个概念的约束力还不够强。——家长过于迁就满足孩子。如果家长对孩子的任何要求都过于迁就或立即满足的话,孩子就会习惯于想要什么,就能得到什么。在他看来,他想得到的,就是他的,拿别人的东西也就是自然的、不足为奇的了。——孩子为了显示自己强大。如果此时在边上的其他孩子也欣赏他拿别人东西的行为,那么,他就会以为自己拿别人的东西就是一种“勇敢”的表现。——孩子的合理要求没有得到应有的满足。由于孩子的合理要求没有得到应有的满足,他们从家长那里得不到自己想要的东西,但又羡慕别人的东西,于是他就会采取“拿”别人东西的办法。——父母不良行为的影响。当孩子看到父母从工厂或办公室把东西拿回家时,他会以为拿别人的和公家的东西是正常的,于是他自己也会效仿父母去拿别人的东西。如果碰到这种情况,家长该怎么办呢?1.不听之任之。即使在家长看来是不值钱的东西,也绝不能默然处之;也不能因为爱面子,怕孩子的举动会引起别人的误解,索性教给孩子如何隐瞒;更不能采取赞赏纵容的态度,使孩子心安理得甚至沾沾自喜。这样都会助长孩子的占有欲,使孩子养成贪小便宜的坏习惯,将来就有可能发展到去偷窃。2.不大发雷霆。在孩子的心目中,“自己”和“别人”的基本概念尚不十分清楚,只知道“我想要”,不知道拿别人的东西来满足自己的欲望是不道德、不应该的。此时家长应该以温和又严肃的态度引导孩子讲出为什么要拿别人的东西,然后耐心告诉孩子不能随便拿别人东西的道理,可以和孩子讨论:“如果你喜欢的玩具不见了,你觉得怎么样?会难过是不是?”让孩子认识到自己的行为给别人带来了不便和烦恼,并要求孩子及时把东西送还人家。送还的时候家长最好能陪孩子一起去,在这个过程中又可以加深对孩子的教育。告诉孩子:“不管什么时候,只要你拿了不属于自己的东西,就必须把它送回去。”值得指出的是,如果家长刚一发现孩子这种情况,就斥责他是“偷”别人的东西,甚至加以打骂,这只能损伤孩子的自尊心,往往使他连送还东西的勇气都没有了。因此,为了保护孩子的自尊心,家长在与孩子交谈时,切不可使用“偷盗”等词语,而要用“拿走”、“带走”这样的词来代替。3.帮助孩子建立所有权观念。家长从小就教孩子识别别人的东西和自己的东西的不同,可以常常告诉他:“这是你的玩具。”“那是爸爸的书。”还要让孩子知道,如果想要用别人的东西,就要事先征得别人的同意,用完之后马上还给别人,而不能随便拿别人的东西。家长还可以在平常带孩子逛街买东西时,让孩子体会“不是自己用钱买的东西就不可以拿回家”,这样,孩子慢慢地就了解了什么是可以拿的,什么是不可以拿的了。怎样纠正坏习惯喜欢说谎的习惯说谎是儿童常见的行为,也是家长教育不当的结果。由于年龄小,孩子不能区分真实与想像、理想与幻想的不同,有时他是在表达自己的意向,可在大人看来像是在说谎。在4岁以前,儿童是把父母是否高兴作为衡量自己行为对与错的标准。比如:孩子把碗打碎了,认为妈妈一定会生气。这时他就会说:是猫把碗打碎的。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是意识不到自己说谎行为的性质的。然而,对于6~7岁的儿童,如果家长没有注意到孩子是因怕家长生气而不承认自己的错误行为,也没从道理上使其明白行为的性质和界限,也不做必要的、耐心的纠正,就会慢慢固定下来,形成习惯,用说谎的行为来逃避责任。说谎的常见原因有以下几种:——家长“逼”出来的说谎。孩子做了好事会被赞扬,所以做了任何好事都不会瞒着大人。但是孩子犯了错误往往会以说谎来掩饰,有些家长常以打、骂的方式来对待孩子的错误,这种教育的结果,往往适得其反。——家长“教”出来的说谎。孩子模仿性强,可塑性大,家长的一言一行,他都会看在眼里、记在心里,从而对孩子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为了满足某种目的而说谎。这种情况常见于5~6岁的孩子,他们为了得到某种利益而说谎。对于父母而言,让孩子知道无论在家里还是在外面,说谎都会陷入更糟糕的麻烦中,这非常重要。亚历克的妈妈接到校长打来的电话,告诉她两天前亚历克在休息时间揍了某个同学,老师让他带张字条回家让父母签名,但是,亚历克并没有把父母签名后的字条带回学校。当然,妈妈对字条的事一无所知,她谢过校长,答应等亚历克回家后她马上处理这件事。妈妈知道亚历克的脾气很暴躁,以前就没少惹祸。亚历克放学回家来了。“你好,妈妈!”他像天使一般。“你好!”妈妈抑制着怒气。她努力提醒自己小孩子常常会做这样的事。“今天学校没有东西要交给我吗?”妈妈想给亚历克最后一次机会。“没有呀。”亚历克一面平静地回答,一面仔细地在饼干罐中翻找着。“我刚接到你们校长的电话。他说几天前你就应该给我一张字条,上面说你在休息时间行为不当。字条还得由我签名。”她很快提醒自己,觉得没有必要再问他“你肯定吗”之类的问题,那只会给他再次撒谎的机会,且使自己受挫。“哦,我弄丢了。”亚历克低头看着地板说。“我知道了。”妈妈点点头,”那你至少也要告诉我这件事。”“我忘记了。”亚历克耸耸肩膀说。“但是我很怀疑。你可能只是希望我不会发现吧!”妈妈就事论事地说。亚历克又耸了耸肩膀。“亚历克,你知道我不喜欢你总是惹祸,我想了解你究竟做了什么。但让我更难过的是你还说谎。”“我没有!”亚历克抗议说,“我什么也没有说。”“那就是说谎。没有把字条带回家,于是说‘我弄丢了’,但事实上你没丢。”妈妈做出解释。“我很抱歉。”亚历克温顺地说。“因为你打人,我该罚你两天不能看电视。你知道爸爸和我已经跟你说了很多次,生气时,要动口,不能动手。这次你还不把字条给我们看,所以罚你4天不准看电视。”“这不公平。”亚历克大叫。“这很公平,因为你说了谎。我们家是不准说谎的。而且,亚历克,你以为会发生什么事?你当然知道我们早晚会发现字条的事,你以为我会怎么做?”“我不知道……”亚历克咕噜着,“我知道你会大发雷霆。”“那又怎么样呢?”妈妈平静地说,“就算我大发雷霆又怎样呢?我还是爱你的。”妈妈微微一笑,“即使你4天不能看电视,那也是很短暂的时间。你现在明白了说谎会得到加倍的惩罚了吧?”亚历克没有再说什么,默默地回到自己的房间。几乎所有的孩子都曾撒过谎。亚历克撒了谎,但和妈妈的对话却让他摆脱了心理上的包袱。其实,他内心明白父母早晚会发现的,而现在他知道了惩罚虽然令人不快,却并不恐怖。他告诉自己下次他会承认错误,那样的话,他才不会错过一个星期《猫和老鼠》的电视节目。培养一个诚实的孩子是很重要的目标,这样的孩子在面对自己的错误时,不会感到自卑,反而会勇敢面对。称赞孩子勇于承认错误,父母看重的是他的诚实,而非他的错误本身。这样做的结果是孩子会认识到即使为此受到惩罚,但明白了一个道理,还会感觉到被爱和受到重视。说谎是种不愉快的经验,不管说谎者还是被骗者,都会感觉不舒服。简而言之,如果能够选择的话,孩子很可能更愿意不去说谎。他说谎只是因为他不想惹麻烦,会失去某种权利,无法再做某些他很想做的事情,等等。谨记,父母清楚地表明说谎会受到加倍的惩罚,孩子就会在冒险之前,再三考虑,因为大多数孩子都明白谎言被揭穿的可能性是相当大的。要想有效制止孩子的撒谎行为,父母还可以注意掌握以下一些技巧。1.深入探究孩子说谎的原因,并且有针对性地加强惩罚。如果孩子是害怕你生气,你就需要解释你的怒气其实来自失望和受到伤害,因为你相信你和他之间存在某种信任感,可以包容他偶然地犯错误。你应该要求他坦言是否做了错事,你也向他坦言他应该接受相应的惩罚。这样,你就不会太失望,因为你不喜欢他再用说谎去错上加错。2.父母在孩子面前一定要做到不撒谎,而且要注意不要提示孩子撒谎。因为很多父母经常用启发孩子说谎的方式了解他们干的事情。3.如果在证据确凿时,他仍坚持不承认撒谎,你应该平静地问他为什么这么做。换言之,你强调的重点不在于要他坦白承认说谎,而在于讨论当事实已经摆在眼前时,他为什么还要坚持否认。这时,父母要尽量控制自己的怒气,否则只会让他更难以面对真相。可以试着问他一个问题:“如果真相大白,你想你会怎么样?”4.如果孩子决定不再撤谎,并告诉你实情,—定要记住称赞他,但也不要忘记惩罚。你可以说:“我很高兴你告诉我了,我相信你是可以信任的。你如果不说实话,我会罚你两天不准骑自行车。但现在,你只需要为那个错误承担一定的责任,我把惩罚减少一天。”5.你要试着诚实地评价:身为父母,你是否无法接受坏消息呢?你是否有强烈并且令人畏惧的情绪反应呢?如果是,那么是你自己给孩子提供了撒谎的基础。说谎并不是悲剧,不过这种行为表示孩子有所隐瞒。他不是害怕他的所作所为,就是害怕你。不管哪种情况,如果孩子知道你会适当地处理不当行为,并且考虑他的需要,那么说谎的情形就能得到很大的改善。最后,提醒有些父母,如果你认为孩子小小的谎言没有什么危害,甚至觉得他们很滑稽可爱,那么切记:撒谎一旦形成习惯,在孩子长大后就会变成罪恶的根源。并且,如果这种习惯一旦形成,再期望去改变它,只能是事倍功半。怎样纠正坏习惯感情脆弱的习惯生活中经常会看到,一些孩子为了一点小事,就伤心落泪;因考试分数不理想,或者因为家长、老师批评了几句,就离家出走;因被人误解,还会产生轻生的念头等等。如此多的现象及后果实在让人痛惜。脆弱的心灵不仅会为自己带来痛苦,也会在成功的路上设置障碍。有这样一个故事:一家德国公司要招聘10名职员,经过一段时间严格的面试笔试,公司从300多名应聘者中选出了10位佼佼者。放榜这天,一个叫萧恩的青年看见榜上没有自己的名字,悲痛欲死,回到家中便要自杀,幸好亲人及时抢救,萧恩没有死成。正当萧恩悲伤之时,从公司却传来好消息:萧恩的成绩原是名列前茅的,只是由于电脑的错误导致了萧恩的落选。萧恩欣喜若狂,然而,德国公司却再次拒绝了萧恩,理由是:如此脆弱的心理,何以担当重任。究其根源,这种结果与孩子成长过程中没有获得对挫折的适应力有直接关系。现代的孩子尤其是独生子女,在他们成长过程中,父母总想方设法排除一切干扰,让其顺利成长,从而缺少甚至根本就从未经历过挫折和磨难,那么适应力从何而来,遇到挫折又怎能承受?没有应对挫折的能力,人生的理想又从何谈起?很多家长深信,儿童年龄小心理承受力差,只能接受良好的环境,并且以为“挫折”只能给孩子带来痛苦和紧张,所以把挫折看成是有百害而无一利。这种观念成了他们对待孩子的态度,也会间接地影响孩子的发展。其实,让孩子从小就遭受一些挫折是很有好处的。家长应正确看待挫折的教育价值,把它看成是磨炼意志、提高适应力和竞争力的有利武器。1.有意地设置障碍,培养抵抗挫折的能力。任何人在成长的过程中,都要经历难以计数的挫折。如果孩子的道路一向平坦,做事顺心,那么一旦遇到困难,就会束手无策,情绪紧张,从而走向失败。所以家长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应有意识地创设挫折情境,让孩子获得对挫折的适应能力,以培养孩子更好地解决问题的能力,使他们遇到困难时有足够的心理准备,并能冲破阻碍,实现目标。在这一方面,日本父母的做法就值得我们借鉴:在日本,许多家庭都采用让孩子赤足、赤裸上身跑步锻炼的做法。在清晨,让孩子穿着短裤、赤着脚在院子里跑,每天家长把孩子送到幼儿园,孩子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进行寒冷训练。家长在日常生活中,可以根据环境为孩子设置一些接近现实的小障碍,比如,孩子做作业遇到了困难,不要急于告诉答案,而让他自己多思考,独立地去解决,作为家长,只是适时地加以指导、启发。但是为孩子设置障碍时必须结合孩子的年龄特点,障碍难度要适中,否则如果难度太大,易造成孩子的失败,多次的失败,极易引起儿童的自卑。2.鼓励克服困难以培养抵抗挫折的勇气。在人们面对困难的时候,都有两种态度可以选择,一种是失望、退却;一种是积极接受考验,在困难中锻炼自己。尤其是对于幼儿,受挫折以后,难免会垂头丧气,采取逃避的方式。这时,就需要家长的引导,鼓励孩子面对现实,勇敢地向困难发起挑战。比如在孩子第一次摔倒时,有的家长会对孩子说,“别怕,摔一下算不了什么,我知道你很勇敢”,也有的家长会大惊小怪地喊叫,让孩子感觉到好像发生了什么大事。家长如此不同的反应就可能影响到孩子对待困难的态度,可想而知,第一个孩子在遇到困难的时候,就更有勇气去面对。3.及时疏导,帮助孩子正确理解挫折。在现实生活中,有许多困难是经过努力就可以克服的,还有很多是无法战胜的。当孩子真的受到了挫折以后,家长不能置之不理,采取“无视”的态度,而应及时疏导,帮助孩子认识挫折,分析挫折产生的原因,进而正确理解挫折。同时,让孩子充分认识到自己的优缺点,让孩子们认识到挫折本身并不可怕,最重要的是我们选择什么样的态度,这才是成功的关键。怎样纠正坏习惯乱发脾气的习惯婴儿一出生,就经常大声哭闹,手脚乱动,这种孩子容易形成暴躁的性格。但是大多数孩子脾气暴躁是后天形成的。在独生子女中,这种现象更为普遍一些。从心理学角度来看,乱发脾气是儿童意志薄弱、缺乏自控能力的表现。这样的孩子想要什么就得给什么,想干什么就干什么,稍不如意就马上开始大哭大闹,冲家长或他人发脾气。凯伦夫妇最近被儿子安的坏脾气折磨得头疼死了。安仅仅6岁,脾气却暴躁得厉害,稍不如意就大发雷霆,大喊大叫。即使是跟他讲道理,他也听不进去,如果父母不按照他说的去做的话,他就一直吵闹、哭喊,在地上打滚,手里有什么东西都会顺手扔出去。为此,凯伦夫妇想尽了办法,他们打他、苦口婆心地教诲、罚他站墙角、赶他早点上床、责骂他、呵斥他、给他讲道理……这些都不管用,一有事情安还是会大发雷霆,暴躁脾气依然如故。一天晚上,一家人正在看电视,安突然想起要吃冰淇淋。已经很晚了,商店都关了门,爸爸妈妈试图跟他解释,劝说他明天再吃。然而,安的脾气又上来了,他躺在地上大声叫喊,用头撞地,用手到处乱抓,用脚踹所有够得着的东西……爸爸妈妈被气得不知道该说什么,他们努力克制自己的火气,暂时没有任何语言和动作。安已经叫喊半天了,他奇怪地发现,居然没有人理他。于是,他又重新按他刚才的“表演”闹了一番。这次爸爸妈妈知道怎么做了,他们坐了下来,静静看着儿子,没有任何语言和动作。安不服气地又开始了第三次“表演”,然而爸爸妈妈还是没有任何表示。最后,安大概也觉得自己趴在地上哭叫实在太傻了。他自己爬了起来,哭累了回房间睡觉去了。从此,安再也没朝别人乱发脾气,安乱发脾气的习惯因为没有得到强化而自然消失了。造成孩子好发脾气的原因很多,溺爱是重要原因之一。如果家长对孩子一味地溺爱,百依百顺,有求必应,会使孩子脾气越来越暴躁。假如家长对孩子的合理要求也是拒绝,使他的欲望总是求而不得,也会使孩子变得脾气暴躁,有时还会产生怀恨心理。所以家长应尽量满足其合理的要求。对不合理的要求,要耐心地做说服工作,不要在孩子不知道原因的情况下断然拒绝,特别是当孩子一提出要求,没等讲完家长就马上给予否定,这样会使孩子分不清自己的要求哪些是合理的,哪些是不合理的,从而会影响他认识水平的提高,以致形成“反正家长也不同意”的想法。要让孩子心平气和地生活,改掉好发脾气的坏习惯,家长可以采取以下的方法:1.家长应找一找孩子好发脾气的原因。是孩子自我情绪调节能力低,缺乏自我控制能力,表达能力差,一点小事就发脾气呢,还是孩子对自己的要求是否合理缺乏判断的能力?2.检查一下大人对孩子的态度是否一致。特别是当孩子发脾气时,周围的人是袒护他还是教导他?假如是袒护,就会使他尝到甜头,这实际上是一种负强化,他就会闹得更凶。正确的做法是家长应该让孩子懂得并记住一个道理:吵闹发脾气是没有用的。这样就可以使孩子明白用“哭闹发脾气当武器”不起作用。经过几次这样的教育,孩子爱发脾气的毛病就会有所改变。3.家长平时要多与孩子沟通、了解孩子的需要,关注孩子同小朋友之间的交往。家长可以多方了解别的小朋友在玩什么、想什么、要求什么等,当孩子提出自己的要求时,家长就比较能体会孩子的心情了,再加以开导和耐心的说明,是能够消除或减轻孩子发怒的情绪的。4.千万不要认为“孩子好发脾气是天生的”,甚至有的父母在孩子发脾气时,也跟着发脾气,用发脾气对发脾气。这种感情用事的方法,绝对改变不了孩子好发脾气的习惯。有的母亲认为孩子好发脾气拗不过他,就把他推给父亲管教,这样就会使孩子产生“妈妈对他发脾气毫无办法”的印象,以后他会变本加厉地在母亲面前发脾气。5.培养孩子做事的灵活性。孩子玩玩具、吃饭或穿衣服,都不要只“固定”一种方式、方法和模样,要从小尽量使其“多样化”,让其有挑选的余地。特别是当一种东西、食品、玩具不存在了,就应及时引导孩子注意力转移到别的东西、食品、玩具上去,这种调节能力越好,其灵活性也就越好。当孩子的兴趣增加了,对困难和问题的处理态度也灵活了,他发脾气的习惯也就会随之减轻。怎样纠正坏习惯喜欢打人的习惯最近的一项调查表明,90%以上的幼儿有行为攻击的倾向,多数父母认为这是孩子间的小打小闹,没有足够重视。而专家认为,攻击性行为形成的关键期是婴幼儿阶段,一般男孩的攻击性比女孩突出,男孩受到攻击后,会急切地报复对方,如任其发展到成年,这种行为就可能转化为犯罪行为。有位黄女士在谈起自己的儿子时这么说:“儿子长得人高马大,坐在教室里的最后一排,平时调皮捣蛋,总喜欢惹别人。每次去学校领他总是让我头都大了,因为常常会有小朋友睁着一双无邪的眼睛来告状说儿子欺负他们,对于他这个好‘攻击他人’的恶习我一度无计可施,只会回家狠狠地批评,有时实在气不过就会打他。但这个办法并没有取得什么实质性效果,他后来变得越来越老油条,一副很无所谓的样子,真让我气不打一处来。”后来有一次听到儿子对奶奶说:“妈妈不讲理,自己常欺负我却要我别欺负小朋友。我只是想和他们好,又不是要欺负他们。”听到这句“无忌童言”后,我开始反省自己一贯的教育方法,觉得应该和他多沟通沟通。很多时候都是他想和小朋友表示友好,但没有掌握分寸,这样我就会劝他做事“温柔”一点,想和小朋友友好只要用嘴巴说就可以了,不要用手去抓或推;有时是他真的会欺负小女孩,这样我就会让他知道这不是男子汉应该做的事情。儿子虽然才一年级,但非常崇拜男子汉的品格,用“男子汉不会哭”、”男子汉不欺负人”这样的话激励常常挺有用。还有一个例子,李先生的孩子性格争强好胜,无论游戏或者比赛,他都要赢过别人。有天下棋,连下一个下午却一路输到底,被小朋友嘲笑了几句,他就急了,不仅扔了别人的棋盘,还动起手来。回到家里,他也很懊丧,因为那也是他最好的棋友,有点棋逢对手的意思。李先生说,你动手打他就能证明棋下得比他好吗?儿子摇头。儿子说他动手只是受不了别人嘲笑。李先生也顺水推舟地告诉他,在别人落败的时候嘲笑别人肯定是不对的,对于朋友要宽容。最后李先生鼓励他接受自己的失败,继续努力,下次再和那个小朋友下棋。后来儿子和那个小朋友第二天就和好了,现在仍然一块儿下棋,有输有赢。孩子是通过这样一件件小事长大的,家长还是要找找他们打闹的原因,才能适当对待。精神分析学派认为,攻击行为是一种本能内驱力的结果。目前公认的观点是,攻击行为是对于挫折的一种反应。还有人认为,攻击行为是一种社会学习行为,是通过观察别人的攻击行为,从学习中获得的。有人指出,挫折或愤怒的警戒,可促发攻击行为。根据有关调查,具有攻击行为的孩子,从性别来看,男多于女;从独生与非独生来看,独生子女多于非独生子女;从年龄来看,4~5岁的孩子居多,这时的攻击行为往往是无意识的,或者是自我意识差,或者想逗人玩,或者出于好奇心强等。有的也属于有意攻击,例如,霸道、动武、恶作剧、吓唬人、嫉妒等。到了6~7岁时,有攻击行为的人数再次增加。帮助孩子纠正喜欢打人的坏习惯,家长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法:1.强化法。孩子对别人友好,家长可以表示赞赏,让他体验到愉快;孩子攻击别人,家长则设法使他感到不愉快,改正以后则再消除不愉快的体验。这里的要点是使孩子能获得相应的情感体验,这种方法也叫“情感矫正”,这样逐渐帮助他建立行为规范。2.行为塑造法。就是以分步达到的要求来使孩子克服不好的攻击性行为,产生家长所希望的行为。例如孩子在输掉游戏以后耍赖、打人,家长先引导他做到不耍赖,然后让他做到积极配合、友善对待同伴,每做到一步给他一步的奖励,最后让他达到遵守游戏规则,不对别人无理攻击。3.代币法。这种方法对幼儿也很有吸引力。简单的例子是,家长可以跟孩子说好,不骂人的话发给一个三角形,不打人的话发给一个圆形,几个三角形或几个圆形可以换一个五角星,累积多少个五角星就能换一个小奖品……孩子会慢慢改掉坏习惯。4.杜绝简单粗暴的教育方法。控制孩子的攻击行为,必须避免严惩重罚。因为即使孩子表面顺从,内心的不满总要发泄,只要不去伤害他人和自己,允许他发泄。如有的孩子怕写不好时,做功课往往心不在焉,心情紧张。此时,父母应陪孩子打打沙袋,掰掰手腕,使他放松之后再继续学习。也许有人以为,如果附加体罚,可使攻击行为减少,但实际上,这往往会使攻击行为增加,而不是使攻击行为减少,原因是用体罚去控制儿童的攻击行为,其本身就起了攻击行为的示范作用。怎样纠正坏习惯爱打断别人说话的习惯留心观察就会发现很多孩子都喜欢插话。有时别人谈话时,他能插话数十次,这个毛病很不好,既不能专心听别人说话,领会别人的意思,又非常不礼貌,会引起说话人的反感,使别人的思路被打断,不能很流畅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孩子爱插话往往是为了表现自己或引起他人的注意。他不去注意听大人讲的事,而是想方设法地想着如何表现自己。针对孩子这一特点,家长应该训练他善于注意倾听别人说话,要听明白别人说的是什么,等别人说完后再提问题。有些家长错误地认为孩子爱插话是机灵、聪明的表现,因而持欣赏鼓励的态度,这就助长了他爱出风头的做法,影响了他注意力的集中。家长要告诉孩子在听别人说话时,应该注视着说话人的眼睛,不能东看西瞧。在听别人说话时,要领会他人的意思,并记住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等说话人说完后再提出来。李强同学是一个心直口快的人,在班会上或与别人谈话时,总是抢先发言。当别人说话时,他常常中间打断,迫不及待地说出自己的想法。他对自己常常打断别人的讲话并没有丝毫的不自然,反而觉得自己的话能给别人很大的启示。一开始,同学们碍于情面,对他这种做法并没有过多的介意,可时间一长,同学们对他就有看法了,有的甚至不愿意与他过多来往。他很纳闷,为什么大家会这样对待自己呢?李强同学勇于表达自己的观点,这没有错,问题就在于他总是随意打断别人的讲话,不愿意做个耐心的听众,这是对他人的不尊重行为,久而久之,自然会引起别人的反感。一位家长在对待孩子打断别人说话的行为时是这样做的:一次,我正和一个朋友说话,4岁的亨利走了过来:“妈妈,我的鞋带松了。”我并没有马上帮他,而是说:“妈妈正在谈话。谈完了,我会帮你。”过后,我告诉他,打断别人的谈话是不礼貌的,但如碰到紧急情况,比如要上厕所或感觉不舒服,要马上说。不过一定记住:打断别人的谈话时,一定要先说“对不起”。家长纠正孩子爱插话的毛病,可以参考以下方法:1.家长首先要以身作则。有些家长性子急,尤其在与孩子谈话时,很难坚持听完孩子的叙述,总是说:“你不用说了,我知道了。”这样就会给孩子错觉,插话不是不应该,而是很正常、很自然的事。因此,家长在听孩子说话时,要有耐心,尽量不要插话。2.亚伯拉罕•林肯说过:首先,要学会做一个好的倾听者,然后你才会成为生活中的主角。家长要让孩子明白,学会倾听别人的讲话,不随意地打断别人讲话,是一种有教养、有风度的表现。要让孩子学会尊重他人。只顾自己滔滔不绝,无视他人的存在,是一种不礼貌的行为。听其他人讲话时,先安静地听,等听清楚了别人的讲话内容后,再准确完整地说清自己的想法。这一方面是孩子尊重他人的表现;另一方面也可以学习到更多的知识。3.当孩子学会了在讲话时的等待,家长要及时给予表扬。让孩子知道有耐心可以让他获得更多的注意和鼓舞,时间长了,孩子就会养成当个好听众的好习惯。怎样纠正坏习惯嫉妒他人的习惯嫉妒是由于别人胜过自己而引起抵触的消极的情绪体验。黑格尔曾说,嫉妒是“平庸的情调对于卓越才能的反感”。在孩子中间嫉妒也很常见,比如,某同学比自己学业优秀,容颜俊美,孩子就会感到很难过;某同学穿得比自己好,家里有钱,他就会感到不舒服;某同学才华比自己出众,就很不服气等。嫉妒程度有浅有深。程度较浅的嫉妒,往往深藏于人的潜意识中,不易觉察。如自己与某同学是好朋友,人家的学习成绩、能力等都较强,因为是自己的好朋友,所以并不想加以攻击,但在内心总有一点酸楚。而程度较深的嫉妒,会自觉或不自觉地表现出来,如对能力超过自己的同学进行挑剔、造谣、诬陷等。5岁的朵朵,很懂事,很机灵。可是每次不管她有多高兴,只要一看到妈妈跟别的小朋友亲近,她就一个劲地哭闹。朵朵妈妈对此很苦恼。  8岁的琪琪一次在早操时故意用脚绊倒班里一个小朋友,被发现了还满脸无所谓,甚至有点幸灾乐祸。事后,家长和老师仔细询问才知道,琪琪很不服气老师表扬那个小朋友做操做得好,故意让他当众出丑。朵朵和琪琪都有不同程度的嫉妒心。儿童的嫉妒心基本上都还处于萌芽期。若任其肆意发展下去,会对孩子的身心造成严重的危害。英国哲学家培根曾说:“嫉妒这恶魔总是在暗暗地、悄悄地毁掉人间的好东西。”首先,嫉妒心理影响身心健康。嫉妒心强的人容易得心身疾病。由于他长期处于一种不良的心理状态中,情绪上总有压抑感,久而久之可能导致器官功能降低,产生不良的心身反应。因此,又可引起忧愁、消沉、怀疑、痛苦、自卑等消极情绪。这样一来恶性循环,会严重损害身心健康。其次,有嫉妒心的孩子在集体生活中是不受欢迎的。当一个人嫉妒另一个人的时候,就不会对那个人友善、热情,两个人的关系必然冷淡。嫉妒的对象越多,关系冷淡的对象也就越多。这就给孩子的社会交往能力的发展带来极大的障碍。所以,嫉妒心是孩子的人际智能发展道路上的一块大绊脚石。嫉妒心强的孩子还会过分自信,甚至自大。但时间长了容易产生自卑,甚至可能像琪琪那样采取不正当的手段去伤害别人,使自己陷入更恶劣的处境。因为对自己和别人的认识过于主观和偏激,所以有嫉妒心的孩子在发展内省智能方面也困难重重。另外,嫉妒心强还会影响学习。嫉妒心强,直接影响人的情绪,而不良的情绪会大大降低学习的效率。面对嫉妒给孩子带来的种种危害,不仅家长、老师着急担心,孩子自己也很难受。怎样才能帮这样的孩子克服嫉妒心呢?1.教育孩子承认差异,奋进努力。现实中的人必然是有差异的,不是表现在这方面,就是表现在那方面。一个人承认差异就是承认现实,要使自己在某方面好起来,只有靠自己奋进努力,嫉妒于事无补,而且会影响自己的奋斗精神。我们应该把“努力改变自己”作为正确的指导思想。家长千万不可用贬低孩子所嫉妒的对象的办法来减轻孩子的嫉妒心理,那样会导致孩子过多地去看别人的不足而放弃自己的努力。2.教育孩子不断提高自我意识水平,正确地评价自己和别人。提高自我意识水平,是克服嫉妒心理的基本途径。教育孩子经常反问自己:“我现在各方面表现如何?有什么优点?有什么缺点?跟上个月(或上个星期)比较哪些方面有进步?哪些方面有退步?我该怎么办?我有决心再上一个新的台阶吗?我是否应该听取爸爸妈妈的意见?是否征求老师、同学的意见?”同时,教育孩子在班上给自己寻找追赶的榜样,看到别人的长处。一个孩子如果能经常这样去想问题,嫉妒心理就会慢慢打消,而能够客观地自我评价,客观地评价别人。3.把精力投入到学习中。学会升华嫉妒心理,把它化为一种动力,每一时期给自己确定一个奋斗目标,并为此努力拼搏,在不断奋进中,不但你取得很大的进步,嫉妒心理也会烟消云散。4.培养豁达的人生态度。人生本是一个大舞台,每个人都有自己适合的角色,人人各有归宿。要勇于承认有些人有比自己更高明更优秀的地方,努力向他们学习,奋发图强,把自我的这种好强个性转化为一种内在竞争机制,一种推动自己勇敢向前的力量,从而在社会中实现自己的价值。怎样纠正坏习惯爱慕虚荣的习惯新学期伊始,很多学生的脚上比着换新的名牌运动鞋。一所私立中学的初三体育老师说:上周上体育课时,有80%以上的男孩穿着崭新的阿迪、耐克等名牌篮球鞋,许多女同学脚下的运动鞋也价钱不菲。这位老师说,孩子们很看重自己脚下鞋子的牌子、款型、价格,许多学生穿上千元左右的名牌运动鞋来到学校时,明显要比平时活跃,希望引起大家的注意和羡慕。周末,站在一家体育用品商店前可以看到,来给孩子选购高档运动鞋的家长很多,近千元的鞋,只要孩子们喜欢,家长们毫不手软:“一双鞋的价钱差不多是我一个月的工资,太划不来!可孩子非要,我也没有办法。”一位刚花了900多元给孩子买双篮球鞋的母亲说,本指望拿这笔压岁钱交学费和买书,但孩子不依:“这本来就是我的钱,买什么是我的权利,再说上周开学班里的男生基本上都穿新篮球鞋了,我丢不起人。”有“贵族学校”的小学生,家长开“普桑”来接他,孩子嫌自家的车不够高档,让家长把车停到离校门较远处,以免在别人的“宝马”等名车面前丢面子。生活水平提高了,孩子们爱慕虚荣的心理与盲目攀比的行为也风气日盛。这与其怪孩子从小就爱慕虚荣,不如怪社会、学校和家庭教育各环节,很少培育孩子在对待贫富差别上如何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相比之下,西方一些发达国家在淡化孩子的贫富意识方面,倒不乏积极有效之举。如日本中小学明文规定禁止学生穿名牌服装或名牌运动鞋来学校,并对何为“名牌”作了明确具体的限定。此举得到高达九成的富裕家庭家长的欢迎。此外,迄今日本仍有部分小学要求男生一律剃光头上学——千篇一律的光头至少让人一下子难以分辨出谁富谁穷。在美国,虽说有关学生是否该穿校服上学一直存有争议,但绝大多数州的中小学依然实行“校服制”,且赢得了八成以上家长的支持。支持者并不像国人那样,认为穿校服有利于强化集体主义精神或维护学校形象,而是认定“千篇一律”的校服尽管从表面上看似乎限制了孩子的个性发展(美国人最忌讳这一点),却有效避免了贫富生在服装上的优劣之别,从而避免了对穷孩子自尊心的可能损伤,也避免了富孩子虚荣心的盲目滋生。加拿大中小学大多向学生提供免费午餐,孩子无论贫富,吃的一律相同。即便在贫穷的肯尼亚,有幸收到救助的小学往往给每个学生都发放一份救济物品,而不论孩子是穷是富。有人质疑:富家子弟并不缺这份救济物品,“照发”是否意味着浪费?学校方面认为,让大家都领到一份,穷孩子就会大大减轻心理上的压力。上述种种,虽未消除孩子们在穷富上的实质性差别,但在营造淡化孩子们贫富意识的外在氛围上,创造了一个良好环境。据有关调查表明,独生子女的虚荣心较强,在被调查的独生子女中有20%存在较强的虚荣心。虚荣心往往会导致儿童产生其他心理问题,如嫉妒、自卑、敏感,这些都会阻碍孩子的发展。虚荣心是一种不切实际的东西,有虚荣心的人总想凌驾于他人之上,并在虚荣心的驱使下逐渐迷失自己。孩子虚荣心形成的原因主要来自家庭。由于现代的家庭孩子少,父母总怕孩子受委屈,于是对孩子总是有求必应。自己孩子穿的、戴的都不能比别人差,别人的孩子买什么,咱家的孩子也得买,决不能让人家比下。于是在家长无意识的纵容下,孩子的欲望无限地膨胀。另外,独生子女的父母从溺爱孩子出发,总是爱讲孩子的优点,掩盖他们的缺点,甚至在亲朋好友面前经常夸耀自己的孩子,孩子听到的都是赞美的声音,很少有人指出他的缺点,而父母对别的孩子往往妄加指责。由于孩子对自己客观评价的能力还很差,家长具有绝对权威性,慢慢地孩子就从家长眼里的“十全十美”变成自己心中的“十全十美”,再也容忍不了别人超过自己。虚荣心强的孩子在个性成长中,经常会出现各种问题,如为了满足其虚荣心而经常说谎,情绪不稳定,不认真学习,缺乏意志力等。虚荣心强对孩子来说无疑是一种可怕的坏习惯,家长应采取必要的方法加以纠正。1.不放纵孩子。首先,家长自己不能有这种想法:“我的孩子不能比别的孩子差。别的孩子有的我的孩子也应该有;别的孩子没有的,我的孩子也要有。”如果连家长都有这种虚荣心,那么就很难在实质上帮助孩子,反而会推着孩子朝着错误的方向越走越远。做家长的不应放纵孩子,去满足他们越来越膨胀的虚荣心。2.帮助孩子树立一个正确的荣辱观。也就是对荣誉、地位、得失、面子要持有一种正确的认识和态度。一个人应该有一定的荣誉感,但面子“不可没有,也不能强求”,如果“打肿脸充胖子”,过分追求荣誉,显示自己,就会使自己的人格受到扭曲。3.掌握好正确的比较观。在与孩子的交谈中,引导孩子多从社会价值而不是个人价值的方面去比较。例如,告诉孩子比一比个人为集体做出的贡献,而不是只看到自己个人的好处;要拿自己的学业成绩、对班级贡献的大小等方面的成绩来比较,而不是比吃、比穿、比用、比玩,要立足于自己实际情况来比较,不要与自己能力相差大的同学作比较,否则容易造成自满情绪或自卑情绪。4.树立良好的学习榜样。家长应时常教育孩子从那些名人传记、名人名言中,从现实生活中,寻找榜样,以那些革命前辈、英雄人物、学术泰斗为榜样,做一个实事求是的人。怎样纠正坏习惯依赖别人的习惯珍妮和韦伯非常喜欢社交聚会。没有孩子之前,他们的生活自由自在、充满激情。可是现在,他们的生活规律和生活方式已经越来越不是他们所期望的样子了,因为2岁的女儿伊丽莎白越来越多地纠缠着他们。今天,应朋友的邀请,他们决定再去体验一次久违多年的攀岩,自从有了孩子之后,他们己经拒绝了很多次朋友的邀请,疏远了“年轻”的冲动。但是,伊丽莎白一看见爸爸妈妈正在准备出门的用品,就开始叫喊:“我也要去!”两人一边忙着整理需要带上的物品,一边劝说女儿:“爸爸妈妈今天要去爬山,你去太危险,还是在家里和阿姨一起玩吧。听话!”可是伊丽莎白并不满意他们的解释,也许她根本没听爸爸妈妈的解释,因为她并不在乎出去干什么,依旧执著地拽着两人的夹克衫不松手:“别走!别离开!带上我!”妈妈放下手里的活,蹲下来想说服伊丽莎白,她很爱伊丽莎白,也很有耐心:“别这祥,宝贝,我们爱你。我们以后还会经常外出。我们外出的时候,你就跟阿姨在一起,不会有事的。”“不!我要跟你们一起去!”伊丽莎白声嘶力竭地叫喊,几乎要哭出来了。妈妈叹了口气,似乎每次出门都要不可避免地经历这样一趟折腾,她的攀岩兴致已经消失了一半。“赶快!没有时间了。”丈夫提起旅行袋,先妻子一步迈出了大门。看来,说服伊丽莎白是没有希望了。妈妈强行挣脱了伊丽莎白的小手,一狠心“嘭”地一声关上门,与此同时,她听到身后传来伊丽莎白“哇”的一声大哭,那哭声充满恐惧、无助和委屈。这是父母在日常生活中都会遇到的烦人却也感人的一幕。婴儿和他的第一照料者——通常是母亲——之间的依恋可以回溯到孩子只有7~9个月大的时候。全世界的孩子都一样,如果把他们和母亲分开,他们会体验到强烈的分离焦虑。这种母婴依恋可以给孩子安全感。我们常常看到,会爬的孩子因为对周围的东西太好奇了,所以他们经常爬离母亲去探索。但是因为有母婴依恋,因为母亲是他们的安全堡垒,所以他们在探索过程中,经常会回头看一下母亲,确保母亲还在那儿。如果母亲还在那儿,孩子就会感觉很安全,就会继续探索。母亲的行为对建立安全的母婴依恋很重要。一个母亲如果对孩子的需要很敏感,对孩子的要求做出适当的反应,这样的抚养方式可以培养孩子的安全感。而从小具有安全感的孩子才比较容易被培养出独立自主的品格。具有独立精神的人对自我意识有一种强烈的需要,他们不需借助这样那样的依赖就能形成自己的意向,做出自己的决定。自我实现的方向指引着他们履行自己的动机和纪律,正如一句格言所说:“伟大的人们立定志向来满足他们自己,而不是满足别人。”调查表明:缺乏独立性使少年儿童成为“长不大的一代”。从孩子降生开始,父母们就渴望孩子快快长大,长成一个独立的人。但是,当孩子悄然长大,当您以为孩子已经可以脱离父母的怀抱独立生活时,或许您会惊讶地发现,孩子竟然还有那么强的依赖性。少年儿童大多具有依赖他人的不良习惯。依赖他人的习惯表现为害怕自己拿主意、总看到别人的优点和自己的缺点、不会正确评价自己、对别人依从等。一个女孩子说:“我讨厌自己的性格!大概是小时候被宠惯了吧,现在,尽管我已经16岁了,但无论干什么事都要找个伴。上下学要和别人一起走,买东西要先征求别人的意见,做作业也总想问问别人,有人陪心里才踏实。有时候,明知他人错了,我也只会随声附和,就怕一语失和,好友从此离我而去。”喜欢依赖他人的行为一旦形成,就很容易导致依赖型人格的形成。依赖型人格对个人的成长、发展都有极大的危害,会使个体难以发挥自主性和创造性,自身潜能更难以得到拓展。美国心理学家们曾经对依赖性人格进行研究,并将其特征归结为下面几点:——做事情犹豫不决,在没有从他人处得到大量建议和保证之前,难以对日常事务做出决策;——对生活或事业感到无助,经常让别人帮助自己做出重要决定;——即使知道别人错了,也经常随声附和;——缺乏独立性,很难自己单独开展计划或做事;——过度容忍,为了讨好别人而经常做自己不愿意做的事情;——害怕孤独,不喜欢一个人呆着;——当某种亲密的关系中止时,会感到无助或崩溃,特别害怕失去朋友或者失恋;——经常害怕被人遗弃或冷落;——被批评或没有得到表扬的时候,内心感到受伤害。美国心理学家们认为,具备上述特征中的五项,即可诊断为依赖型人格。心理学家们认为,依赖型人格源于人类发展的早期。个体在幼年时期,离开父母就不能生存,因此,在儿童的印象中,保护他、养育他、满足他一切需要的父母是万能的,他必须依赖他们,总怕失去了这个保护神。但是,随着孩子渐渐长大,如果父母对孩子依然过分溺爱,鼓励子女依赖父母,不让他们有长大和自立的机会,久而久之,在子女的心目中就会逐渐产生对父母或权威的依赖心理,成年以后依然不能自主,缺乏自信心,总是依靠他人来作决定,终身不能负担起选择、接纳各项任务、工作的责任,从而形成依赖型人格。对于如何改变孩子的“依恋心理”,父母应该掌握一些处理的技巧。1.高度重视并积极培养孩子的独立意识。从解决“依恋问题”开始,保证他们成人后能够拥有健全的自我独立精神。这是明智的父母应该养成的一种教育习惯。2.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一定要注意传递给孩子这样一些概念:你是一个独立的人,你的生活把握在自己手中;父母也有自己的事业和生活,而你自己的事情应该自己去完成;父母不是万能的,有些时候,父母甚至根本帮不上忙。3.对孩子进行“挫折”教育。有依赖心理的孩子,多数都没遇到过“挫折”。由于大人的包办,凡事都是顺利的,因此给孩子适当的“挫折”教育很有必要。如在与亲人聚会时,带上孩子,搞些有奖竞赛的活动,人为地给孩子制造一些困难和障碍。也可以选孩子的弱项来举行活动,让其失败,从中进行教育,让他们在挫折中提高认识,认清依赖性的危害。4.要求孩子自己的事自己做。孩子自有孩子的生活空间,家长应该让孩子在属于自己的生活空间里自由发挥。每个孩子都有争强好胜的心理,家长可利用这一点,经常鼓励孩子:别人能做的事,你也能做。以此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家长不必替孩子们包办一切,该放手的就放手,相信孩子有能力做好。对于那些娇宠惯了的孩子,开始也许还不太习惯,做事会丢三落四,没有章法,家长可别急,千万不要替孩子们去做,而应该教他怎样做,需要注意什么事项,孩子一有进步,就应及时表扬“你真行”、“我们的孩子真能干”,让孩子时时体会到动手的乐趣,体会到成功的喜悦。5.鼓励孩子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常带孩子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有利于孩子独立精神的培养。如带孩子参加节假日旅游、游园、球赛、文艺汇演、有奖竞猜等活动,或带孩子到花鸟市场走走,到商场转转,到图书馆看看,到少年宫、科技馆瞧瞧,让孩子从中认识到自立的重要性。怎样纠正坏习惯说粗话的习惯孩子学说话了,做家长的都挺高兴,可令人烦恼的是,孩子学骂人也快。如果家里来了客人,逗逗孩子,孩子张口骂人,会弄得客人和家人都很难堪。事实上,这时的孩子也许还没有明确的是非观念,他们还没弄懂那些脏话的真正意义。骂人,说脏话,对他们来说,有时只是一种不满的发泄方式。而且,有时孩子并不知道自己说的是脏话,他们只是觉得新鲜好玩,故意用来取悦成人或表现自己。孩子说脏话往往是因周围的环境、孩子善于模仿的特性和家长疏忽共同作用的结果。一位家长对孩子讲粗话的坏习惯十分忧虑,苦口婆心地教育过,甚至也打过骂过,但是老师仍然反映,孩子在学校里经常讲粗话,影响十分不好。对于这种现象该怎么办呢?其实,要解决孩子说脏话问题的前提条件是查明孩子说脏话的原因,然后再有针对性地给予指导。纠正孩子说粗话的习惯,家长应该做的是:1.净化孩子的语言环境。孩子好模仿,且缺乏是非观,他们往往从电视、电影中,从父母、同伴那儿学来许多脏话和一些不健康儿歌、顺口溜。为此,父母应该做好表率,带头说文明语言,并且要慎重选择影视节目,引导孩子玩文明、健康的游戏,如发现孩子和小伙伴说粗话时,应及时指出并给予纠正。2.采取恰当的态度和措施。对偶尔说粗话的孩子,成人应以文明的语言把孩子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重复说一遍,形成正确示范。如孩子经常津津乐道重复一些脏话,家长应严肃地告诉孩子这句话不文明不好听,爸爸、妈妈和所有的人都不喜欢听,并和孩子一起分析孩子喜欢的、尊敬的成人以及小英雄们是怎样说话的。利用榜样的力量,可使孩子产生说粗话不好的感觉。在此基础上,教育孩子表达气愤、激动情绪和处理矛盾的文明用语和方法。和他人发生争执时可以说:“你住口!”“请你走开!”“你不讲道理,我很不高兴。”或自己先走开等等。3.对症下药。家长要解决孩子爱说脏话这一问题,就应先了解孩子说脏话的原因,然后再有针对性地给以指导。如果孩子说脏话是因为没有明确的是非观念,家长就要在日常生活中,抓住每一个能增强孩子判断是非能力的机会,加以利用,进而给其深刻而有力的教育。孩子做得对的,应给以表扬;错的,及时给以善意的批评。通过正反教育使是非分明,从而在孩子的头脑中形成正确的是非观念。这样,孩子在生活中就能够排斥不良影响,为形成良好的语言习惯打下基础。如果孩子说粗话是因为发泄不满,家长就要随时教给孩子表达情绪的正确方式。家长可在孩子安静时告诉他如何表达心中的不满,如告诉对方:“你没道理”、”我想你不对”等,甚至生气不理对方也行,总之比骂人更能解决问题。如果孩子说脏话只是因为觉得新鲜好玩,故意说来取悦成人或表现自己,家长可在孩子每次说脏话时,表示出不高兴或觉得无味,几次下来孩子就不再津津乐道了。此外,孩子的自制能力差,明白了骂人不好的道理之后,脏话有时还会脱口而出,所以家长要经常提醒他。如果孩子屡教不改,家长可采取适当的惩罚措施,明确告诉他,如果不改掉说脏话的毛病,就会失去某些权利,如不让他看喜爱的动画片,或取消送给他的礼物等。怎样纠正坏习惯嗜好表扬的习惯费女士咨询时告诉医生:按理说自己应该知足,9岁的儿子小鸣学习成绩好,也比同龄的小朋友显得乖巧懂事,各方面的表现都算不错。但最近,费女士却开始有点担忧儿子了,因为她发现样样都好的小鸣特别在乎、嗜好表扬。与此同时,小鸣对批评也显得非常敏感。费女士举例说,不管小鸣干什么事情,如果她不及时表扬,或者说表扬得不到位,小鸣就会非常不高兴。久而久之,全家人都发现,小鸣非常在乎大家的表扬,如果不表扬他就缺少动力。因此,大家也就主动找各种机会表扬他,哪怕他只进步了一点点。但令人担忧的是,习惯了表扬的小鸣,再也无法接受一点点批评。当他在学习、生活中做得不太好的时候,哪怕语气很委婉的告诫、提醒也会惹他不高兴。而且听老师说,小鸣在学校里也如此。表扬他可以,可无论他犯了什么错误,只要批评一句,他的反应就会异乎寻常地激烈。这下子费女士开始着急了,难道是以前对儿子的表扬太多了导致他再也听不进去批评?可给早已听惯了表扬的儿子突然间“断奶”吧,又怕他更难以承受,这可怎么办啊?心理医生首先很明确地指出,只听得表扬、不能接受批评的坏习惯对于孩子的健康成长非常不利。可实际生活中,许多家长走入了表扬的误区。家长为何会表扬起孩子来毫不吝惜?专家分析道,如今大多数城市家庭只有一个孩子,孩子就是全家人的宝贝,父母、祖父母、外祖父母,出于对孩子发自内心的疼爱,他们对孩子总是表扬多于批评。正如费女士所说的,当发现儿子对表扬“很受用”时,全家人就想方设法地表扬孩子,为了让他高兴,也为了让他通过表扬进步,以至于孩子对表扬形成了过分的依赖。同时,孩子对批评,哪怕是善意的批评也会产生无原则的抵触心理。还有一类家长和费女士不同,他们曾经的教育方法是批评、刺激,甚至体罚。有一天突然听说赏识教育、赞美比惩罚对孩子来说更有效,于是来了个一百八十度大转弯,从此只表扬不批评。这类家长因对“赏识教育”的误解而给予孩子过度的表扬,没有把握好赏识的度。两种原因带来的过度表扬都会让孩子嗜好表扬、进而依赖,其结果必然是“消化不良”并引发一系列“并发症”。俗话说: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孩子一旦养成了只能听表扬,不能接受批评的坏习惯,他的健康成长势必受到影响。有关专家分析说:事实上,家长对孩子表扬的目的就在于让孩子确立起一种内部激励机制。当孩子在某一方面表现得好时,通过表扬能够促使孩子渐渐地不需要外部表扬就能获得自我的满足感和成就感,就能够帮助孩子在成人后树立做事情的自信心。也就是说,表扬的目的也就是为了最终的“不表扬”。过多的表扬会让孩子错误地认为自己的言行能够讨父母的欢心。久而久之,孩子不管做什么事情,都不是因为自己想做或喜欢做,而是因为这样做能够得到爸爸妈妈的表扬。这样一来,孩子就特别在意别人对自己的关注和看法,时间长了,就失去了基本的辨别是非的能力和自我意识。“您会表扬孩子吗?”“不就是夸他吗!”许多家长或许会这样认为,可实际上,表扬需要的能力并不简单。专家建议,首先父母要明确表扬的目的性和方向性,其次还要掌握表扬的技巧、节奏、尺度等等。为了纠正孩子嗜好表扬、不听批评的坏习惯,家长们不妨试试以下措施:1.表扬要具体。父母应特别强调孩子令人满意的具体行为,表扬得越具体,孩子就越清楚哪些是好的行为。表扬其实包含两个部分:一是父母说的话语,二是孩子据此作出的推断。表扬越具体,孩子越能够根据父母的话对自己作出实事求是的评价。当孩子做好一件事或掌握了一种技能的时候,不要总是简单地说“做得不错”。要指出他们具体细节的成功,比如“你今天把地上的纸团捡起来扔进垃圾桶,妈妈真为你高兴”、“我喜欢你折的这些纸鹤”等。具体的表扬会让孩子产生更大的满足,要特别注意表扬的目的性和方向性。当孩子的某些言行得到了父母的认可,父母为了强化孩子所取得的成绩,在表扬孩子的同时,应有意识地教导孩子这样做为什么可取,将为孩子带来什么样的积极作用,让孩子真正明白自己因何而受表扬,即使父母未对其加以表扬,孩子也会自觉地把这种好的言行保持下去。这样做,还能增强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让孩子做到:“不管爸爸妈妈表扬与否,我都会这样做!”2.表扬要掌握技巧。小孩子可以从大人的表扬中得到自信,但怎样表扬才好,技巧非常重要。一般来说,父母对孩子的表扬尽量不要使用物质奖励。这样做有可能导致孩子过早地贪恋物欲,一旦养成了习惯,没有物质性刺激,孩子就很难接受家长的教导。当然,对心智不完全成熟的小孩子来说,许多时候物质奖励是很有效的,选择什么样的奖励品也有技巧在里面。“作业得优带你去吃肯德基”、“好好练琴给你买变形金刚”这类的“诱惑”就显得不那么科学。毕竟,写作业、练琴和汉堡、玩具之间的关系远了点,倒不如奖励孩子一支笔、一本书、一本新乐谱什么的。“表扬、奖励可以促使孩子的继续进步”是合适与否的判断标准。3.表扬要掌握节奏。表扬应该间歇性强化,且频率不定,这句话乍一听让人费解,举例子就很好明白了。为了培养孩子的一些好习惯,比如按时完成作业等,起初,父母一旦发现孩子有进步了,一定要瞅准时机,着力表扬。慢慢地,等孩子在父母的表扬声中养成了习惯时,则需减少表扬的次数。而且,表扬的间隔时间要长一些。直到孩子取得了相当大的进步或成绩时,再对其给予表扬。而且,父母不要总是就某件事表扬孩子,否则孩子会过分注重它,刻意追求表扬。比如说某个孩子字写得很漂亮,父母就不要总是在这方面夸他,要注意表扬的频率和种类,要表扬孩子的多个方面的进步,还要把握好节奏,才能发挥表扬的作用。4.切忌过度表扬。父母表扬孩子时,一定要掌握好“火候”。有些父母为了鼓励孩子,对孩子的表扬太夸张,这将促使孩子产生骄傲自满的心理。因此,对孩子的表扬一定要适中,把握好轻重。父母总是炫耀孩子在这方面或那方面的“与众不同”,这很容易使孩子感到自满。孩子一旦自满起来以后就难以纠正了。因为一些潜质很好的孩子不能成为栋梁,源于孩子的骄傲自满,狂妄自大,正是骄傲自大毁掉了他的潜质,毁掉了他成为天才的机会。怎样纠正坏习惯自卑的习惯有个小女孩感到自卑,因为她的耳朵上有个小疤痕。女孩去找心理医生咨询,医生问她疤痕有多大,别人看得到吗?女孩说疤痕不大,而且已经被她用长发盖住了。医生感到不可理解,便问她:“既然盖住了,还有什么好介意的呢?”女孩却回答说:“我比别人多了一块疤,怎能不自卑和苦恼呢?”其实,女孩的疤痕和拿破仑的矮小、林肯的丑陋、罗斯福的瘫痪比起来,又算得了什么呢?但他们没有因此而自卑,反倒还各自创出一番辉煌的成就!自卑宛如是加在心灵上的一把锁,它锁住了人的开朗与勇敢,也锁住了人的前途。它让人们在说话时不敢正视别人的眼睛,就连说话的声音也细得像蚊子一样;在人多的地方,自卑者只敢坐在角落里,有什么想法也不敢表达,害怕说出来会遭到别人的耻笑;自卑者不敢主动和人交往,对于很想结交的朋友,也只是一再地找借口退却……自卑是一种消极的心理,也是一种性格缺陷,而一个人的自卑性格的形成往往源于儿童时代。孩子总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事,使自己感到自卑。例如,被老师批评了,自己穿的衣服没有小伙伴的好看,上台表演时出现了差错……每遇到这种情况,家长都心中暗暗焦急。这种自卑心理,会不会在孩子心理上造成阴影,会不会影响到他学习的积极性甚至伴随他一生呢?每个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成材。但很多孩子的自卑往往是由于家庭环境及父母不恰当的教育方式造成的。我们认为,生活在以下家庭中的孩子较易出现自卑感。——生活在破裂家庭中的孩子。由于得不到足够的父爱或母爱,与其他孩子相比,显然缺少一种优越感,从而导致自卑。——生活在崇尚“完美主义”家庭中的孩子。由于家长要求孩子将每一件事都做得十全十美,但实际上是不可能达到的,于是孩子常常受到家长过多指责,使孩子怀疑自己的能力而产生自卑。——生活在家长能力特强的家庭中的孩子。这些孩子常会感到:爸爸妈妈样样都行,就是我不行。有时家长本身的行为也会妨碍孩子能力的发挥。尤其是父母处处代劳,事事包办,使孩子很少有机会去处理问题,锻炼能力,从而产生自卑。——生活在家长作风粗暴、专横家庭中的孩子。由于家长教育子女的方式简单粗暴,或采取棍棒教育,常使孩子自尊心遭到创伤而产生自卑。家长应关注自己的孩子有没有自卑心理,一旦发现,尽早帮助克服和纠正,以避免形成自卑性格。自卑儿童往往会出现以下征兆:胆怯怕羞、独来独往、猜疑心重、有自虐倾向、承受能力差。如果发现自己的孩子已经有了一定程度的自卑心理,做父母的应该怎么办呢?1.父母要引导和教育孩子对自己进行积极、正确、客观的评价,并且认识到任何人都具有自己的长处,也都会有短处或不足。要相信并发扬自己的长处,弥补自己的短处。2.要教育孩子正确对待他人对自己的评价和期望。告诉孩子,有时社会评价一个人不一定是正确的,但需要个人正确地对待。比如,牛顿、爱迪生和爱因斯坦小时候都曾被人们称为“笨”孩子,可是他们后来都成为了伟大的科学家。3.要帮助孩子认识到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一些成功经验。因为成功的经验越多,孩子的自信心也就越强。孩子对自己的能力往往认识不足,有时可能会做一些力所不能及的事情而导致失败,由此产生自卑心理。父母要引导孩子量力而行,父母对孩子的要求也应符合其身心发展特点。4.既要锻炼孩子坚强的意志品质,使失败和挫折变为激励自己前进的动力,又要注意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和自尊心。要让孩子具备别人能做到、自己也能做到的积极向上的心理品质。5.鼓励孩子去做,并适当降低要求。有的孩子之所以变得自卑甚至越来越自卑,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家长的要求过高,使得孩子时时处处被批评被指责。长此以往,每做一件事,他在潜意识中就总会对自己做出否定:我的脑筋不好使,这个事情我干不好,别人就是不大喜欢我,等等。让这类自卑的孩子学会自我肯定的首要目标是:帮助他从自己的行为中获得满足和动力。不要奢求孩子能完美地做好每一件事,而应该首先鼓励孩子去做,然后努力发现孩子在做这件事的过程中哪怕一点点值得肯定的方面,从而一点点地增强他的自信心。要让孩子懂得:做该做的事,并努力把它做好,这本身就是成功,也是对自己最好的肯定。6.变更表扬的主语。让孩子做出自我肯定的一个最简单方便的方法,是变更表扬的主语:只要把“我”改成“你”,把“我们”(父母)对“你”(孩子)的表扬改变成“你”(孩子)对自己的表扬。这种简单的变化能够更充分有力地让孩子认识到自己的行为是正确的。如:“你今天用积木盖起了这么高的大楼,我真为你感到自豪!”改为:“你今天用积木盖起了这么高的大楼,你一定为自己感到自豪!”7.努力强化孩子的自我肯定。许多自卑的孩子心中的自我肯定往往是脆弱、飘摇不定的,因而极其需要得到外界的经常不断的强化。强化孩子自我肯定的方法很多,比如:要求孩子为自家记一本“功劳簿”,让他每周至少一次写出(或画出)自己的“功劳”,并告诉他,所谓“功劳”,并不一定非得是很大的成绩,任何一点进步,以及为这种进步所做出的任何小小努力,都有资格记载入册;也可为孩子准备一些小小的奖品(如画片、玩具、小人书等),每当孩子做出了一点成绩,或一件令他感到自豪的事,他就有资格获奖;你还可以教孩子学会以“自言自语”的方法不断对自己做出赞扬——当孩子遇到困难踌躇畏缩时,你不妨鼓励他自己对自己鼓劲:“我可是一个不怕失败的好孩子,来吧,让我再作一次努力吧!”当然,对于自卑情结,最重要的是防患于未然,父母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要避免因望子成龙,给孩子施加过大的压力,或总是拿自己孩子的短处去和别的孩子的长处相比,以免造成孩子产生自卑心理。怎样纠正坏习惯效率不高的习惯学习成绩差的孩子并不是他们不会学习,而是没有养成学习的好习惯,他们在学习上存在很多这样、那样的坏毛病,只有改正了这些坏毛病,孩子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学习高手。强强的父母对他要求很严格,在学习上,要求孩子一定要认真谨慎。强强刚念小学一年级的时候,由于功课少,而且很简单,所以做起来很迅速,也不怎么出错。可是爸爸妈妈说:“怎么才半个钟头就做完啦?去,再好好检查一下,一个小时后再交我过关!”一个小时过去了,他的答案应该没有什么问题,于是把作业交给他们签字。“你看看,你看看,这个‘了’字怎么写得像个‘3’?拿去,把整个作业给我重写一遍!你就知道图快。”这样的情形绝对不止发生过一次,父母总是想把他固定在写字台上。做功课不可以图快,难道花的时间越长越好?后来,他做作业时开始有意地拖延时间,读书时也故意减慢阅读速度。20分钟就能完成的功课,现在有两个小时,如何打发呢,他只能装模作样地盯着书本,心里却老想着别的事。原因很简单,他要取悦于父母,必须依照他们的要求行事:做功课越慢越好,只要人在写字台前就行了。渐渐地,强强养成了做功课不专心,拖拖拉拉的习惯,学习效率很低。现在,强强的妈妈开始着急了:“我的孩子很刻苦,常常学习到深夜,可是成绩却十分不理想,我也找不出原因在哪里。”家长们现在应该明白了,原因就出在她自己身上。在学习上,过于谨慎并不是一件好事,谨慎而缺乏效率往往是“强迫心理”的表现。还好,强强没有形成“强迫心理”,只是养成了“思想开小差”的习惯,做功课异常拖拉。俗话说“好心办坏事”,看来还真是这样。正确的家庭教育方式是培养学力高强的孩子的首要条件,强强的父母如果能早一些明白这个道理就好了。学习效率不高、事倍功半的问题在许多孩子身上都或多或少存在着。面对这样的孩子,许多家长非常为难,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孩子已经很用功了,再抱怨孩子于心不忍,而孩子自己肯定比谁都更着急。通常说来,学习成绩最好的学生往往不是那些学习最用功的学生,而是那些摸索出了一套最佳的学习方法,学习效率高的学生。怎样才能提高孩子的学习效率呢?1.给孩子提供一个稳定良好的学习环境。如:有安静的学习空间,有可以做功课的桌子,有可供参考的资料,字典、词典等工具书。与学习无关的东西,不要放在书桌上。总之,要保证孩子不受外界干扰,在学习时间内能够一门心思地进行学习。2.注意帮助孩子在学习上和生活上克服拖拉、边学边玩、漫不经心等不良习惯。作为家长,可以跟孩子讲清:家里人的吃、睡、玩和学习都有规定的时间,规定孩子自觉安排学习时间,可以放学一回家就趁热打铁地进行学习,对当日学习内容进行加深巩固。这样严格要求,加强训练,就会提高单位时间内的学习效率,并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3.注意帮助孩子改变在学习过程中马虎大意、不求甚解的学习态度。每天坚持检查孩子的作业,要求孩子做作业前不轻易下笔,要先把解题思路搞清楚,将方法步骤搞准后再落笔,写完后再认真检查一至两遍,这样持之以恒,才能保证作业的正确性。4.不要给孩子搞疲劳战术。过大增加孩子的学习量,使孩子长期处于疲劳状态,会使孩子学习效率严重降低,久而久之,形成恶性循环。家长给孩子的学习任务要适量,有松有驰,每天挤一些时间给孩子,让孩子每天都有一段自由活动的时间,让他轻松一会儿,自由自在地玩一会儿。坚决反对用延长学习时间和无休止的补课作为提高学习成绩的办法。5.教给孩子学习方法。孩子年纪小,生活经验不够丰富,在学习过程中总会碰到这样和那样的问题。如果学习方法不当,就会事倍功半,直接影响学习的积极性,所以家长应该主动帮助孩子,教给他们一些诸如记忆方法、预习方法、复习方法、阅读方法等学习方法,必要时亲自指导,使孩子能顺利地完成学习任务。比如,向孩子推荐有关的课外读物时,告诉孩子正式读书之前要先浏览一下,先看看标题、引言、结论和图表,引导孩子学会将大问题分解成几个较小的、容易解决的小问题,阅读时,不断地提出问题,把难理解的地方记下来,读完后,让孩子和家长讨论,给孩子提出自己的见解,直到读懂为止。怎样纠正坏习惯不爱阅读的习惯“我真不能相信拉塞尔老师要让我们星期五前读56页!我们才七年级。她不应该让我们读这么多的!”谢丽尔•米勒扑通一下倒进客厅的椅子里,把书往地上一扔。爸爸把眼光从报纸上抬起来,皱了一下眉。“我觉得56页不多。”他观察着她的反应。“爸,我讨厌看书!要花很多时间,好多生词我都不认识!”米勒先生放下报纸,认真地看着谢丽尔。他以为随着年龄的增加,读书对她会越来越容易的。小时候,她喜欢别人给她念故事,但她总回避自己念。老师告诉他谢丽尔很聪明、有潜力。他们根本没想到她不愿看书成了个大问题。但现在她已经13岁了,难道现在不应该多看些书吗?“谢丽尔,”他说,“为什么读书对你来说就这么难呢?”她不耐烦地看着他:“爸,我告诉过你,这要花很多时间,我也不懂我读的是什么。我不明白干嘛要读书。几乎我喜欢的都会拍成电影。”爸爸皱着眉:“唉,你有没有计划有一天要找个工作?想不想自己挣钱?”谢丽尔点点头:“这个么,当然——那是肯定的。”爸爸继续说道:“有多少工作允许你只看电影不看书的?”谢丽尔耸耸肩:“让我想一想。”米勒先生在椅子里坐直了身子,探向她,用热爱真挚的口吻问道:“谢丽尔,你愿意读书读得更好吗?”她想了会儿,不明白爸爸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当然啦。谁不愿意呀?但我讨厌读枯燥的东西。”“没有人愿意读枯燥的东西,”他回答道,“但如果我们帮你练习读你喜欢的书呢?”“我不知道我喜欢什么书,”谢丽尔坦诚地说,“我只喜欢与人交谈,做些什么事情,不喜欢坐下来看书。”“哦,读书会让你自己变成一个很有情趣的人。”爸爸说,“我们也可以找找有没有像和朋友聊天那样有趣的书呀。”几分钟后,他们站在一家大书店里的青年书架前,谢丽尔似乎被书架上那么多的书给冲昏了,爸爸感觉到了她的困惑。“你想读个故事,还是想读如何做什么的书?”他问。谢丽尔赶快回答:“我更喜欢读故事书。”米勒先生指导她看“小说部”:“凭你的直觉挑一本吧。别担心有多少生词,看起来多难。如果你觉得还行,就看一看。”谢丽尔花几分钟浏览了一下,又回到原来那本书上了。“我喜欢这本,”她说,“我已经告诉过你我可能看不了。”爸爸摇了一下头,对她拒绝的理由置之不理:“事实上,谢丽尔,你不用读——我是说,不见得非得你自己读。”

上一章 下一章
目录
打赏
夜间
日间
设置
5
正序
倒序
好习惯,好人生
好习惯,好人生-2
好习惯,好人生-3
好习惯,好人生-4
好习惯,好人生-5
需支付:0 金币
开通VIP小说免费看
金币购买
您的金币 0

分享给朋友

好习惯,好人生
好习惯,好人生
获月票 0
  • x 1
  • x 2
  • x 3
  • x 4
  • x 5
  • x 6
  • 爱心猫粮
    1金币
  • 南瓜喵
    10金币
  • 喵喵玩具
    50金币
  • 喵喵毛线
    88金币
  • 喵喵项圈
    100金币
  • 喵喵手纸
    200金币
  • 喵喵跑车
    520金币
  • 喵喵别墅
    1314金币
网站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