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习惯,好人生

习惯决定孩子命运序:好习惯,好人生每个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拥有尽可能多的美德——节制、宽容、诚恳、勤劳、公正、节俭、整洁、秩序、谦逊……是的,这些美好的品德会让我们的孩子最终走向成功,并成为一个令人尊敬的人。真正的美德不是装出来的,它必将深入到每一个人的细胞中。每个人、每个家长需要做的,而且惟一可以做的就是把这些美德的行为全部变成习惯,因为人类的一切美德只有变成习惯才有价值,只有习惯才是坚不可摧的,正所谓“习惯成自然”。也许,很多人还没有意识到习惯在我们的生活中发挥着多么重要的作用,习惯在如何影响着我们的生活。研究证明,一个人的日常活动,其中90%是通过不断地重复某个动作,而在潜意识中转化为程序化的惯性,也就是不用思考,自动运作。这种自动运作的力量,即习惯的力量。世界上著名的“铁娘子”—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在谈及习惯时说:“有时事务太忙,我也可能感到吃不消,但生活的秘诀实际上在于把90%的生活变成习惯,这样你就可以习惯成自然了。毕竟你想都不用想就去刷牙,这是习惯。”撒切尔夫人所说的“想都不用想”,实际上就是受习惯支配的潜意识的作用。要让孩子从小具备成功者的素质,一项刻不容缓的任务就是:帮孩子培养一生的好习惯。如果由于家长的疏忽,孩子已经养成了一些坏习惯,那么不要迟疑,马上帮助孩子改正这些坏习惯。在青少年时期,由于人的身心发展还未定型,具有较强的可塑性,这一时期也是矫治不良习惯的最佳时期。任何一种习惯都不是天生的,都是可以改变的,只要您认真地爱着您的孩子,只要您付出自己的耐心,并配合切实可行的方法,那么您就是在为孩子铺就一条走向成功的大道。因为具备了成功者的习惯,成功离您的孩子也就不会太遥远了!习惯的培养存在“关键期”一说,儿童时期,青少年时期,都是孩子培养好习惯、纠正坏习惯的关键时期。所谓的关键期,就是说在这一时期培养习惯的话会收到积极的成效,而一旦错过了这个时期,那么只能是事倍功半或者收效甚微了。翻开本书,您将发现它是一本为孩子培养好习惯量身订做的、关于习惯教育的宝典。关于如何培养好习惯,如何纠正坏习惯,我们都为您提供了最实用、最有效的方法。习惯决定孩子命运习惯是什么习惯是所有伟人们的奴仆,也是所有失败者的帮凶。伟人之所以伟大,得益于习惯的鼎力相助,失败者之所以失败,习惯同样责不可卸。习惯是一种重复性的、通常为无意识的日常行为规律。习惯的力量是巨大的,一个人的日常活动,90%都是在不断重复原来的动作,再在潜意识中转化为程序化的惯性。这些行为都是不用思考的自动运作。知道现代铁路两条铁轨之间的标准距离是怎样形成的吗?这要从古罗马说起了……在古罗马时期,牵引一辆战车的两匹马屁股的宽度是四英尺又八点五英寸,因此,罗马人以四英尺又八点五英寸作为战车的轮距宽度。而在当时,罗马统治整个欧洲,甚至英国的长途老路都是罗马人为他们的军队所铺设的,因此,英国马路辙迹的宽度自然也成了四英尺又八点五英寸。任何其他的轮宽在这些路上行驶的话,轮子的寿命都不会很长。所以,如果马车用其他轮距,它的轮子很快会在英国的老路上撞坏。最先造电车的人以前是造马车的,所以电车的标准是沿用马车的轮距标准。而早期的铁路是由造电车的人所设计的,因此,四英尺又八点五英寸成了现代铁路两条铁轨之间的标准距离。更为奇妙的是,人们的这个习惯影响到了美国航天飞机燃料箱两旁的两个火箭推进器的宽度。这是因为这些推进器造好之后要用火车运送,路上又要通过一些隧道,而这些隧道的宽度只比火车轨宽一点,因此火箭助推器的宽度是由铁轨的宽度所决定的。所以,最后的结论是:两千年前的两匹马屁股的宽度决定了美国航天飞机火箭助推器的宽度。这种现象就被称为“路径依赖”。“路径依赖”类似于生活中的“惯性”,日常生活中普遍存在着这种自我强化的机制。它使人们一旦选择走上某一路径,就会在以后的发展中进行不断的自我强化。我们所说的习惯同样也是这个道理。习惯就像是走路,人们如果选择了一条道路,就会沿着这条道路一直走下去。惯性的力量会使人们不自觉地强化自己的选择,并让你轻易走不出自己选择的道路。《美国传统词典》是这样定义“习惯”的:1.一种重复性的、通常为无意识的日常行为规律,它往往通过对某种行为的不断重复而获得;2.思维和性格的某种倾向;3.一种习惯性的态度和行为。习惯的力量是巨大的。一个人的日常活动,90%都在不断重复原来的动作,在潜意识中转化为程序化的惯性。这些行为都是不用思考的自动运作。这种自动运作的力量,即习惯的力量。习惯是我们的终身伴侣,是最好的帮手,它也可能成为我们最大的负担。它会推着我们前进,也可以拖累我们直至失败。习惯是所有伟人们的奴仆,也是所有失败者的帮凶。伟人之所以伟大,得益于习惯的鼎力相助,失败者之所以失败,习惯同样责不可卸。驾驭人生,驾驭习惯,让我们先来做习惯的主人。让好习惯带我们走向成功,千万不要让坏习惯带我们走向深渊!习惯决定孩子命运好习惯,好人生如果你希望出类拔萃,也希望生活方式与众不同,那么,你必须明白一点——你的习惯决定着你的未来。——杰克•坎菲尔德(全球畅销书《心灵鸡汤》的作者)习惯确实具有如此巨大的威力吗?习惯之所以可以主宰人生是因为习惯可以成就一个人的性格。关于习惯成就性格这种观点古今中外有很多名人都提出过。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孔子曾说:“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说的就是小的时候养成的习惯会和他的天性一样自然,这个时期养成的习惯决定了一个人的人格。牧师华理克在他的作品《目标驱动生活》中有这样的论述:性格其实就是习惯的总和,就是你习惯性的表现。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也早在公元前350年便宣称:“正是一些长期的好习惯加上临时的行动才构成了美德。”常言道:三岁定八十。哪怕是一个年龄很小的孩子,我们也可以从他身上看到未来推销员、医生、律师或是政府高官的影子;哪怕只是一句话,我们也能够从中分辨出细微的主观思维模式,以及特定的行为方式。而这些都在表明,就像是衣袖上会出现褶子一样,人们总有一天逃不过某种命运,我们的性格就像塑料,一旦被塑造成形就很难改变。习惯成就性格,而性格决定命运。很多成绩斐然的成功人士之所以敢扬言,即使现在一败涂地,他们也能很快东山再起,就是因为他们养成的某种习惯锻造了他们的性格,而性格铸就了他们的成功。在大家眼里,爱迪生确实堪称天才,他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发明家,一生共创造了1093项发明,包括白炽灯泡、留声机、电影等。这些成就让我们普通人望尘莫及,然而他本人却把这些归功于勤于思考的习惯。他说:“就像锻炼肌肉一样,我们同样可以锻炼和开发我们的大脑……恰当地锻炼、恰当地使用大脑,将使我们的思维能力得到加强和提高。而思维能力的锻炼,又将进一步拓展大脑的容量,并使我们获得新的能力。”爱迪生进一步解释道:“缺乏思考习惯的人,其实错过了生活中最大的快乐。不仅如此,他也会因此无法最大化地发挥和展现自己的才能。”爱迪生明白,正是勤于思考的好习惯,让他把自身更多的潜能开发了出来。除了勤于思考的习惯,每个成功的人背后都还有一个或者很多个助他成功的好习惯。事实上,我们可以看到,拥有越多好习惯的人,他成功的可能性也就越大。让我们来看看诺贝尔奖金获得者是如何讲述他们成功的秘诀的:采访中,当记者问到他们在哪所大学、哪个实验室学到了人生中最宝贵的东西时,一位白发苍苍的学者出人意料地回答说是在幼儿园。在幼儿园学到了什么呢?学者回答:“把自己的东西分一半给小伙伴们;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要拿;东西要放整齐;吃饭前要洗手;做错了事情要及时道歉;午饭后要休息;要注意观察周围的大自然。从根本上说,我学到的全部东西就是这些。”这位学者的答话,代表了到会科学家的普遍看法。另有一位科学家说:在实验室,没有“我”,只有“我们”,一切伟大成果都属于“我们”,而不是某一个“我”。这种群体意识不正是得益于从小养成“把自己的东西分一半给小伙伴们”的习惯吗?大发明家爱迪生在实验室里工作时井然有序,连助手不慎把一个烧杯转了个儿,他都严肃地指出,并说:“最小的一点错误会导致最大的损失。”这话不正是来源于幼儿园里的那句“东西要放整齐”的教导吗?由此可见,从小养成的良好习惯对人一生有多么深刻的影响。这种影响将伴随孩子们的一生,无论学习还是生活,做人或者处世。它以一种无比顽强的姿态干预着你生活中的细枝末节,从而主宰人生。对于孩子来说,要成就学业、事业,要拥有美好人生,必须养成好的习惯。让我们牢记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说过的话:播下一个行动,你将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你将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你将收获一种命运。习惯决定孩子命运坏习惯,酿恶果有一个知名的理论叫木桶定律,也许,它可以从某一个角度向我们解释不良习惯对于人的发展究竟有何意义。木桶定律认为,一只木桶盛水的多少,取决于最短的木板,而不取决于最长的木板。对于人的发展同样如此,人的失败往往由于自己的某种坏习惯所致。某地一家企业招工,报酬丰厚。应聘者皆是一些高学历的年轻人,5位佼佼者经过重重关卡,顺利到达最后一关。最后一关是总经理面试。年轻人在办公室等待总经理的面试。秘书进来说:“总经理临时有点急事,让你们等他10分钟。”秘书走后,几个年轻人立刻围住老板的办公桌,东翻翻,西看看。10分钟后,总经理回来宣布:“面试结束,很遗憾,你们都没有被录取。”年轻人倍感迷惑:“面试还没开始呢!”总经理说:“刚才我不在时你们的表现,就是面试。本公司不能录取随便翻阅领导人文件的人。”年轻人全傻了。从小到大,没有人告诉他们这一常识,更谈不上习惯养成。而这一不经意的行为致使他们丢掉了一个好工作。还有一位在美国留学的学生,教授让他一个人在实验室做实验。他一看实验室有电话,以为可以白打谁也不会知道,一个小时内打了40分钟的电话给家里、给朋友。后来他被开除了。类似这样的坏习惯在很多孩子身上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而关键的一点是,他们自己并没有意识到,这些坏习惯在时刻阻碍着自己走向成功。他们对自己犯下的错误茫然不知,而此时恶果已酿成了,原因就在于他们的这种坏习惯已经根深蒂固,并且自身从未发觉到它的恶劣性,以至于在对自身命运意义重大的面试这一关上也不自觉地表现了出来,从而丧失了好机会。坏习惯是一种藏不住的缺点,这种通过潜意识表现出来的自动化的行为,自己看不见,而别人却能看得见,即使发生的这种行为并不一定是他自己希望的行为,但是一旦成了习惯,便身不由己,经常在不经意间铸成恶果。有一篇颇具震撼力的调研报告,标题是《悲剧从少年开始》,是对115名死刑犯犯罪原因的追溯调查。调查表明:这115名死刑犯从善到恶绝不是偶然的,他们身上无一例外地存在着诸多坏习惯,这正是他们走上绝路的潜在因素,是罪恶之根。这些人违法犯罪均起于少年时期,其中的30.5%曾是少年犯,61.5%少年时犯有前科,基本都有劣迹。他们从小就有不良习惯,而只要这种潜在因素得不到改变,他们迟早都有走上犯罪道路的危险。通过调查分析,他们身上的这些坏习惯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不爱学习、不懂礼貌、不守法;贪吃好玩、好奢侈、爱享受、自私自利、任性妄为;重“哥们义气”、自作聪明、我行我素、显赫逞能、亡命称霸;伦理错位、黑白不分、是非颠倒、荣辱不清。一切都是自童年开始。不同的童年造成了杰出青年与死刑犯青年之分,更造成了先进青年与平庸青年之分。而这“不同”的基本点之一就是行为习惯的不同。好习惯可以让我们插上翅膀,飞往天堂;坏习惯可以让我们挂上锁链,走向地狱。遗憾的是,当我们被锁链束缚时,却从来不知道钥匙其实就在自己手中。习惯决定孩子命运习惯是怎样形成的人的习惯是怎么形成的呢?首先让我们从心理学的角度来分析一下习惯形成的原因和过程。首先,习惯是注意的结果。习惯依赖于本能、习惯和价值这三方面组织要素的相互作用。本能使得人们注意那些与生存紧密相关的事物;在生活中,人们获得了习惯,并开始学会忽略一些事而注意另一些事;价值则指导人们在另一方面按照未来的期望去塑造注意的模型。本能、习惯、价值在任何特定的时间都会介入到形成注意模式中。在指导注意力分配的过程中,比如,是应该按照本能与习惯所提出的那样去打网球呢,还是应该按照价值所要求的那样去复习功课。意识必须在两种相对抗的原则之间进行调节、选择。这就为我们有意识地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提供了条件。第二,习惯是个人与环境、行为相互影响的结果。对行为受什么因素影响和决定这个问题,在心理学界历来有不同的看法。在众多的行为因果观中,比较为公众认可的一种看法是:行为、环境、个人三者相互影响、相互决定,构成一种三角互动关系。根据这一观点,要培养良好的习惯不能等待“习以为常”,也不可以“习焉不察”,更不能“习是成非”,而应该主动地以社会的正确价值取向引导主体有意识地加以训练,以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第三,行为习惯是自我调节的结果。对此,柏拉图指出:如果行为仅仅由外部报酬或惩罚所决定,人就会像风向标一样,不断地改变方向,以适应作用于他们的各种短暂影响……事实上,除了在某种强迫压力下,当面临各种冲突时,人们具有自我指导的能力,使得人们可通过自我调节的调节为自己的思想感情和行为施加某种影响。人是一种可以自我调节的动物,人们的行为不仅要受外部因素的影响,也可以自己调节自己的行为。因此,良好行为习惯形成的过程就是一个人将外在的要求内化为自身需要的过程。第四,习惯是动力定型。任何习惯都是在条件反射的基础上形成的。人们通常把习惯形成的过程分成三个层次。最低的层次处于不自觉阶段,在外力的督促教育下,不断强化形成的条件反射就成了最低层次的习惯;第二个层次开始成为一种自觉行为,靠内部的自我监督,也是在经过多次重复以后形成,一旦这种行为习惯被破坏,就内部调整了,但是要有意志努力;第三个层次就是自动化,这时达到了类似本能的程度,不需要监督,也不需要意志努力,而是成为行为习惯。比如说孩子一旦形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如:积极的学习态度,以学习为乐趣;自觉地看书、认真地听讲,学习中耳、眼、手、口并用;自我学习的习惯,课前预习、课后及时复习等,那么家长和老师就不需每天监督孩子学习,他们自己也不会把学习看成一种负担了。简单地说,习惯是通过对行为的不断强化而形成的。习惯养成大致有两种途径:一种是依靠外部力量的正向诱导或督促而形成习惯,另一种是基于主观意志努力而养成习惯。这两类习惯的形成都要经历行为强化的过程。比方说,一个孩子可以经由两种途径养成早起锻炼的习惯。第一种途径是通过外部强化,即父母在孩子偶然早上起床锻炼时,及时加以赞扬和奖励,以后每当孩子早起锻炼的时候父母都这样做,多次强化以后,孩子的这种行为便能转化为习惯。不过,我们还必须认识到:在进行外部强化时,所施加的奖励或鼓励不仅仅要符合孩子的物质和精神上的需要,更要考虑到孩子自身发展的需要。第二种途径是通过内部强化,即孩子自己认识到早上起床做运动可以很好地锻炼身体,对学习、生活也都有好处,从而开始有意识地加强这种行为,并鼓励自己坚持下去,时间长了,就形成了习惯。这一过程是依靠孩子的意志力来维持的。“某种做法对自己很有好处”,这种自我认同的内心体验实际上是与物质、精神需要和发展需要联系在一起的,本身就是一种行为强化。俗话说:“习惯养得好,终身受其益。”“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可见,习惯是行为不断重复制造出来,并根据自然法则养成的。每个好习惯或者坏习惯都不是天生的,每个人都可以依据自己的价值取向有意识地培养某种好习惯,或纠正某个坏习惯,习惯是可以培养的。习惯决定孩子命运影响孩子习惯养成的因素孩子在自身习惯养成的过程中,受到了诸多外界因素的影响。主要影响习惯养成的是家庭、学校、同伴群体、大众传播媒介这四种环境或因素。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环境,是孩子习惯形成的摇篮。6岁前的儿童与家庭的关系最为密切,因此,家庭对孩子的影响也更多、更大。父母培养孩子形成良好的习惯具有重要的意义。布莱克夫妇有三个可爱的孩子,都乖巧伶俐,学习很是自觉,布莱克夫妇因此深得邻居羡慕。其实,孩子们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在布莱克夫妇的用心教育下逐渐养成的。布莱克夫妇很注重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大儿子还很小的时候,布莱克夫妇就经常和儿子围坐在一张桌子上,教孩子画画儿和识字,养成一起愉快游戏并学习的习惯。在他们有了第二个孩子以后,一起学习的好习惯仍然保持着,哥哥读书时,弟弟就在旁边学画画儿,爸爸妈妈一有空就围在桌边跟他们一起学习。之后,又一个小妹妹出生了,妹妹渐渐长大,也跟着哥哥们开始自觉地学习。当妹妹开始在桌上学画画时,大哥哥就到另一张桌子上去独自学习。看到哥哥每天独自一人学习,弟弟妹妹们也跟样学样。没过多久,老二也自己找了一张专用的桌子,每天主动地学习。之后,最小的妹妹也在两个哥哥的榜样作用下,找了一张自己的桌子,开始独自学习起来。可见,良好的家庭环境,可以让儿童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通过日积月累在不知不觉中形成。培养习惯应该从点滴生活小事做起。父母一定要成为孩子的好榜样,从点滴生活小事做起,让孩子的好习惯在潜移默化中培养起来。当儿童上学后,学校成为儿童生活中的重要角色,开始对儿童的习惯养成产生巨大的影响,而且这种影响往往会有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效果。某地一所小学,学校对学生提出了一个很特殊的要求:凡是此学校的学生,每个人上学期间要有两双袜子,每天回家要洗袜子,第二天要穿一双干净的袜子上学。学校认为,学生穿着一双干净的袜子上学,不仅脚很舒服,还有一种新的开始的愉悦,向往整洁清新的一天。而且,洗袜子能养成劳动的习惯,做到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有一次,该小学组织学生去游乐场游玩,在跳蹦蹦床的时候,别的学校学生一脱鞋,臭气熏天,特别是男孩子脚更臭。可是,这所小学的学生脱了鞋,却闻不到一点儿异味。这让管理人员大为感动,因而特别欢迎这所学校的学生。这说明学校使学生养成了爱劳动、爱整洁的良好行为习惯。学校对儿童习惯的养成主要通过以下两个方面发生影响:一方面,通过规范化的校园生活与运行机制对学生进行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另一方面,教师本身的品格、价值观及信念会影响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孩子大都信任和崇拜自己的老师。年幼的学生把老师看得比自己的父母还要神圣,年长的学生会有意或无意地模仿老师的言行。另外,同学间的信息交流,也会对学生的习惯养成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由此可见,学校这个大环境随时随地都可能给学生造成一生的影响,并促使学生们习惯的形成,这一习惯会保持终身。除了家庭和学校之外,孩子的成长还会受到同伴群体的影响。同伴群体(也称同辈群体)是同龄人或同辈人由于共同的兴趣、需要等而自发形成的群体,同伴群体对孩子的价值观、态度、志向和行为习惯等都有直接而重要的影响。不同于家庭和学校,同伴群体对孩子的影响几乎都是在自然状态下进行的,事先没有计划和目的,孩子常常是在不知不觉中形成了某种习惯。古希腊曾经流传着一个美妙的神话故事:18岁的少年海格立斯,正走在人生的十字路口上。这时,他碰见了两位女神,一个叫“恶德”,一个叫“美德”。“恶德女神”千方百计诱惑他去追求能使人享乐一生却有害他人的生活;“美德女神”则劝导他走为人类除害造福的道路。最后,海格立斯听从了“美德女神”的呼唤,拒绝了恶德女神邪恶的诱惑,选择了始终为同胞做好事的人生之路。后来,海格立斯成长为被希腊人一直传颂着的英雄。好的朋友犹如前进中的一盏明灯,能够促使孩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指引他们更快地奔向正确的目标。西班牙作家塞万提斯在他的名著中说:以好人为友者,自己也能成为好人。好的朋友能够帮助人进步,这是大家都认可的事实。当然,同伴群体和家庭、学校的影响是交织在一起的,可能增进或阻碍少年儿童良好习惯的养成。在同伴群体中养成的习惯可能强化或补偿了家庭或学校的习惯,也可能与家庭或学校的要求相冲突。父母是环境的一部分,好朋友也是环境的一部分。父母要培养孩子的好习惯,要多给孩子一些向同伴学习的机会,有意识地选择孩子的“同伴群体”,指导孩子的价值取向。除此之外,在现代社会,大众传媒对少年儿童的影响也日益重要,特别是电视和网络,已经逐渐成为少年儿童最重要的信息来源之一。它们以强大的力量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在决定人们心目中的英雄和恶棍、善良与邪恶方面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少年儿童在自觉和不自觉中接受着其中的思想观念、模仿着其中的行为方式,在有意或无意中形成了一些良好的或不良的习惯。比如说孩子都爱看动画片,经常一看起来就不吃饭、不睡觉,看得特别来劲,越是年龄低的孩子越是爱看。很多大人会为此着急,觉得那没什么好看的,而且耽误学习。但事实上,好的动画片对孩子的发展是很有好处的,是不可多得的好媒介。现在网络已经进入大部分孩子的生活,网络上丰富、新奇的内容深深地吸引了孩子们,让孩子为此痴迷,网络上不乏很多对孩子身心发展有益的事物,可以锻炼孩子的认知、探索能力,但同时也充斥着很多不适宜孩子的内容,如一些色情的、暴力的东西,这些反面的东西也会给孩子的发展造成不良的影响,滋生某些坏习惯,因此,家长应该指导孩子有选择地接触媒介。在社会资讯、媒体日渐发达的今天,从小就培养孩子一个良好的接触媒介的习惯,这恐怕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习惯决定孩子命运教育就是培养习惯我们都知道爱因斯坦是一位伟大的科学家,他在教育上同样有着深刻的论断。他曾俏皮地说过这样一句话:“如果人们已经忘记了他们在学校里所学的一切,那么所留下的就是教育。”那么什么是“所留下”的呢?只要我们稍加思考,不难发现,只有习惯是永远忘不掉的,因为习惯一旦养成就成为一种潜意识的、自动化的行为,而只有忘不掉的才是真正的教育。我们完全可以说:培养习惯才是真正的教育。培根认为培养良好习惯应该是教育的内在要求。他说:“毫无疑问,幼年时期开始的习惯是最完善的,我们称之为教育。教育其实是一种早期的习惯。”我国教育家叶圣陶先生则直截了当地说:“教育无非是培养良好的习惯,良好的道德习惯,良好的学习习惯,良好的卫生习惯。”日本的教育就非常注重培养孩子的习惯。比如,日本的孩子在吃饭的时候,不会像我们的孩子一样坐着等爸爸妈妈把桌子、椅子摆好,端上饭来,即使是4、5岁的小女孩也知道要搬凳子,帮爸爸妈妈递递碗筷什么的。在日本的幼稚园餐厅,你可以看到有6岁的小孩在打饭,因为每个班的饭都要到一个大的餐厅去领,他们挎着饭筐,迈着歪歪斜斜的步子,到一个大的餐厅去领。还有的8岁孩子主动给大家盛饭,半勺倒进碗里,另半勺却倒在地上去了。但是没人管他,没人嫌他碍手碍脚,这就给孩子从小培养独立的习惯创造了很好的环境。我国的教育对儿童习惯的培养则相对欠缺。从最平常的一个表情——“微笑”说起,你会发现,欧美的人微笑很多,而中国人则不然,脸上总是木木的。其实微笑就是一种文明的习惯,要学会文明地待人接物,就首先要学会微笑待人。其实微笑就是一种从小培养的习惯,一个脸上总是挂着微笑的人更容易给人好感。留心观察,你会发现我们很多的孩子在一些日常的细小行为习惯上都不加注意,我国社会经济日渐开放,与外国的交流越来越密切,而这些根深蒂固的习惯却在影响着我们走向世界的脚步。有一个小伙子长得高大英俊,中专毕业后,进入了当地的一家高档宾馆当服务员。有一天,他从总经理门前走过,被总经理叫住了:“小伙子,过来。”他一看总经理叫他,心里顿时觉得挺激动。在五星级饭店,一个总经理不大容易跟一个员工交谈的。总经理问:“小伙子,你会走路吗?”“会呀,我这不就是在走路?”小伙子满脸疑惑地回答。总经理说:“那你走一遍给我看看。”小伙子两个肩膀一高一低,晃来晃去地走了一个来回。总经理说:“走路就要有走路的样子,你这样两个肩膀一高一低,晃来晃去,是不是不太好看?你站着,看我来给你走一遍。”总经理已经是快60岁的人了,但是身板硬朗,精神矍铄。只见他挺胸抬头,目视前方,稳稳当当地走了一个来回,然后告诉小伙子:“这叫走路。给你一个星期的时间回家练习走路。练好了,你就来上班,练不好,就不用再来了。”看到这里,不知各位家长有没有一种幡然醒悟的感觉,在对子女的教育上,你们有刻意地去培养过孩子这些细微的小习惯吗?这样的故事还可以讲出很多。我们可以发现根深蒂固的习惯,不好的和好的,几乎都跟教育有关,但是我们却越来越忽略这些问题。因为我们太重视孩子的功课怎么样,分数怎么样,名次怎么样。实际上,一个人的习惯是什么样可能更重要。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习惯,增强能力。孩子在学校里受教育,目的在养成习惯,增强能力。等他们离开了学校,仍然要从多方面受教育,并且要自我教育,其目的还是在养成习惯,增强能力。好习惯成了自然的行为,能力也就随之增强了。作为家长,在对孩子的家庭教育中,更是应该把习惯培养放在第一位。习惯决定孩子命运抓住关键期习惯的培养有其固有的特点,只有掌握习惯形成的规律,才能帮助孩子培养好习惯,纠正坏习惯。我们天生能历久不忘孩提时期的印象,如同新器皿一经染上气味,其味经久不变,纯白的羊毛一经染上颜色,其色久不能改;越是令人讨厌的习惯,越是牢不可破……正是从这样的实践中养成了习惯,以后就变成了天性。——昆体良(古罗马教育家)昆体良的这句话告诉我们:孩提时期养成的习惯最为牢固,这种影响可以持续一个人的一生。在我国,也有一句人尽皆知的俗语是“3岁看大,7岁看老”,一个孩子的心理状态和性格,三五岁的时候就已经决定了。日本古代驯养名莺的方法就很好地说明了这个道理。据说,野生幼莺在很小的时候,驯莺人就把它从巢穴里捉来进行周密训练。这些野莺的身旁,通常放着一只名莺,名莺的欢叫异常优美。驯莺人这样做的目的是让幼莺每天都能听到名莺的叫声,使野莺也能叫出美丽的声音。其实,不管是幼儿还是幼莺,如果在幼年时期就对他们施以良好的教育,培养良好的习惯,他们就会深深记住这些内容,一辈子都不会忘记。为什么古今中外的教育理论都强调习惯要从小养成呢?这是因为儿童时期是习惯养成的关键时期。孩子小的时候,就像一滩铁水,可以浇铸成各式各样的形状。等孩子长大后,这滩铁水冷却了,再改变就困难了。孩子年龄小的时候,具有很强的可塑性,比较听话、好训练,因而培养各种良好习惯最容易见效,因此,养成教育中极为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抓住习惯养成的关键期,对孩子进行各种良好习惯的培养,这个时期如果培养得好,以后只要顺其自然,他就可以成为社会的优良分子;假若这个时期没有教育好,那么,以后再进行矫正就困难了。研究表明,幼儿期(3岁~6岁)、童年期(7岁~12岁)、少年期(13岁~16、17岁)都是行为习惯养成的重要时期,特别是幼儿期和童年期更为关键。现代心理学的研究已经探明了人的某些具体素质和能力发展的关键期。比如,3岁~5岁是儿童语言发展的关键期,也是音乐才能发展的关键期;3岁~7岁是儿童动作思维发展的关键期;而12岁~15岁是儿童逻辑思维发展的关键期,等等。因此,在习惯的培养中,我们应该适应儿童身心发展中的这些规律和特点,在儿童素质和能力发展的关键期,通过教育和训练使其养成相应的良好习惯,为孩子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另一方面,在青少年时期,由于人身心发展还未定型,具有较强的可塑性,这一时期也是矫治不良习惯的最佳时期,甚至可以说是关键期。因此,培养良好习惯的关键期也是矫正不良习惯的最佳时期。良好的行为习惯要从小培养,少年儿童成长中的每一天都是习惯培养的好时机。正如我国著名儿童教育家陈鹤琴所指出的那样:“教育一个人要从小就注意起,讲话怎样讲,批评怎样批评,做人的态度,对人的礼貌,以及一切的一切都要从小养成。外国有句话说:‘开始做得好,一半做到了。’中国的先哲也有‘慎始’的教训,一种习惯之养成,莫不由‘渐’而来。”做个成功的人是很难的,一定要从小就加以训练,养成种种优良的习惯和态度,在儿童时代已经受了良好的教育,到青年的时候,自然可以减少许多问题。“慎始则善终”,这是必然的结果。习惯决定孩子命运有明确的目标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位幼儿园的王老师为了培养孩子们的好习惯,从开学第一天就告诉小朋友们要懂礼貌,见到老师同学要使用文明礼貌用语,见面要问“您好”,踩了别人的脚要说“对不起”,用过别人的东西要说“谢谢”,分别的时候要说“再见”等。为了激励学生们养成好习惯,老师还使用了定期奖励和评价的办法,谁使用了文明用语就给他贴一个小红花,10个小红花就可以到老师那里换一件小礼物。有一天,王老师正在上厕所,一个女同学看见老师,马上对老师说“老师好”,把老师弄了个大红脸。这还不说,女同学回教室以后,对同学们说她刚刚在厕所里看见王老师了,还给老师问好。一些女同学认为这是个获得小红花的机会,纷纷跑到厕所去给王老师问好。一时间,王老师不知道该怎样回答。这位老师要培养学生文明礼貌好习惯的心情是迫切的,但是在对学生做要求和指导的时候,讲解不够具体。她没有讲清楚在不同情形下该怎样使用这些礼貌语言,只告诉学生讲了礼貌语言会获得小红花,小红花可以换小礼物,结果搞出了这样难堪的场面。因此,父母在培养孩子好习惯的时候,一定要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提出非常具体的要求。这样,孩子就有了目标,也知道不同的场合、时间该做什么了。尤其是年龄小的孩子,父母更要形象、直观、具体地提出孩子应该做的事情,要让您的要求看得见、摸得着。相反,如果父母对孩子没有具体要求和具体操作步骤,父母提出的要求仅仅是条款、是概念,孩子会不知道具体该如何去做。例如,父母要培养孩子爱劳动的好习惯,就应该告诉孩子每天把自己屋子的地板扫干净,要每天自己叠好被子,整理好自己的书桌,而不要只是抱怨孩子太懒,不知道帮爸爸妈妈做家务。要给孩子规定明确的任务,孩子才可以按照父母的规定去做。再比如,父母要求孩子养成良好的用眼习惯,就要给孩子一些具体的规定:看书眼睛距书要离开一尺,不要躺在床上看书,每天定时做眼保健操,看电视要离开两米远,每次上网、看电视时间不能超过一个小时等等。提出这些要求之后,父母还要认真监督,发现孩子有放松的时候要及时提醒。这样日积月累,好习惯就会养成。有一个小女孩刚开始上小学,还不能很好地适应,存在着贪玩、自觉性较差、晚上不能按时睡觉等缺点,时间利用得也不好,她总觉得时间不够用……为此,她的母亲根据孩子做不好的几件事情,设计一个周考核表。表上共有5项内容,都是每天要做的事情,执行时间是周一到周五。包括:早晨起床、完成家庭作业、练琴情况、在家情况、晚上上床睡觉情况。每一项都有具体的规定,早晨起床这一项,对她的要求是:按时起床,不能晚,也不能太早;起床后穿衣服动作要快,洗漱及吃早饭动作要快;晚上按时上床,上床后不说话,尽快入睡等等。按照每天表现情况打分,每个项目满分为5分,一周满分为125分。一周得100分以上,给一种奖励;112分以上,给两种奖励。奖励内容包括出去玩、讲故事等等。3周过去后,小女孩的坏习惯都得到了明显的改善。这位母亲对孩子的要求很具体,她用考核表的形式来对孩子进行习惯培养,结果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在一所小学,有一个班的班主任为孩子们开展了“纠正坏习惯、做个好儿童”的活动。并且告诉孩子们:习惯养成的第一步是要有适合自己的“奋斗”目标,而且不要太远、太大。让我们看看这些小朋友们是如何根据这个规则让好行为成为好习惯的。下面是几位同学结合个人特点制定的个人目标:陈奇:我要改掉上课时随便说话的毛病。李阳:我的纪律性有点儿差,所以我定的小目标是:本月被老师点名最多不超过5次。王叶:我排路队时走得慢,所以我的目标定为走好路队。晨晨:上课积极举手发言,每节课至少发言一次。瞧,这些个人小目标多具体呀!这就是同学们想要让自己养成的习惯。在制定目标的同时,他们也找到了自己身上存在的不足之处,以后就可以有针对性地去改掉它们了!习惯养成的第二步是要有切实可行的“绝妙”方法,从头到尾都要做到具体细致。李轩:我要养成按时做值日的好习惯。我早晨起床比较晚,有时来不及做值日。我改正的方法是:前一天晚上调好闹钟,第二天比平时提前20分钟起床,做到准时到校。楠楠:我现在还不够文明,我的目标是不再骂人。我改正的方法是:努力控制住自己,不说脏话,就是在生气的时候也要做到有话好好说。小雅:我的不足是经常忘带作业,我要养成做事有条理的好习惯。我的方法是:每天写完作业马上把本放回书包,晚上再检查一遍。惠琴:我的目标是养成“上课铃响,座位上坐好”的好习惯,现在我有时还做不到。我改正的方法是:课间休息时不去很远的地方,在没打铃之前先回到座位附近活动。孩子们给自己制定的目标如此具体,一段时间后,绝大多数同学都变得比以前更爱学习,也更守纪律了。可见,只有制定明确的目标,在培养习惯时才会有章可循,好习惯也才能一步步培养起来。习惯决定孩子命运不断强化著名教育家曼恩说:“习惯仿佛一根缆绳,我们每天给它缠上一股新索,要不了多久,它就会变得牢不可破。”这个比喻非常形象、智慧。把习惯比喻为一根绳索,每次行为的重复,就相当于又为它缠上了一股绳索。很显然,每天缠,不断缠,缆绳会越来越粗,终于有一天,会粗到牢不可破。为了养成好习惯,每做一次,就对自己说:“缠上一股,又缠上一股!”从这个意义上讲,好行为如果开了头,每做一次,缆绳就粗了一些,以后就会变成牢不可破的习惯了。在好习惯的培养与坏习惯的纠正上,我们需要遵循强化/消失定律。对好习惯的强化就像每天为缆绳缠上的一股新的绳索,而对坏习惯则采用相反的方式,这样一来,要鼓励孩子保持好习惯,纠正不良习惯,就容易多了。比如,父母如果在处理孩子的事情上奖惩分明,关注孩子正确的行为,使之强化;批评孩子的坏习惯,使之消失,孩子好习惯的培养一定会变得更为容易。掌握强化/消失定律的关键就是要奖惩分明。如果孩子做错了事情,而且事先有声明他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任,那么父母绝对不可以姑息迁就。如果父母无法在孩子面前建立威信,孩子也无法养成好的习惯。同时,如果孩子的行为值得表扬,父母绝对不要吝啬,也许只需要你说句话而已,但对孩子来说,那将是他们继续前进的动力。对好行为、好习惯进行奖赏,进行强化,对错误的行为、坏习惯进行惩罚,让它消失是强化定律的核心。因此只有赏罚分明,强化定律才能真正发挥作用。威特夫人有一个聪明可爱的女儿,从女儿很小的时候,威特夫人就开始积极使用强化/消失定律来教育孩子。女儿很小的时候,威特夫人便借助美丽、公正的“仙女”娃娃来奖励或惩罚女儿。如果女儿做了好事或者表现不错,第二天早起,在她枕头旁边就会有“仙女”放上好吃的点心。如果她做了坏事或者有了坏的习惯,第二天早上起来就不会得到任何东西。比如说,如果女儿晚上睡觉时把衣服折叠好,“仙女”就常常将这些衣服换成新的;如果女儿把玩具随便乱扔,“仙女”就会把玩具藏起来,使她几天之内不能用这一玩具做游戏。有一次,女儿把一个漂亮的娃娃扔在草坪上,后来,当她回来找到娃娃的时候,发现它已经被狗咬破了。因此,她哭叫着把受损的娃娃拿到妈妈面前。威特夫人抱起了小娃娃,她轻轻地抚摸着它的“伤痕”,同情地说道:“唉,它真是太可怜了!”但是,绝不说给女儿再买一个新的。等女儿停止哭泣,威特夫人才对女儿说:“你把这么漂亮的娃娃扔在草坪上是不对的,如果我把你放到野外,被老虎和狮子吃掉的话,我会多么悲痛啊!”随着女儿渐渐长大,威特夫人谨记自己言行要保持一致,并且奖惩分明,力求为女儿做一个好的榜样,培养女儿良好的生活习惯。一次,女儿要到一个同学家去,母亲答应了,并规定她必须在十二点半以前回来,因为那天母女俩要去看电影。可是,女儿迟到了10分钟才到家。威特夫人并没有说什么,只是让女儿看了一下手表。女儿知道自己不对,低着头向妈妈道歉:“我错了。”吃完饭,女儿就赶紧换衣服。这时妈妈让女儿再看看表,说:“今天看不成电影了,因为时间来不及了。”女儿哭了,闹着让妈妈带她去,但妈妈并没有被她打动,只是说了一句“这真遗憾”。让女儿尝到不守信用的后果,用惩罚的方式纠正女儿不守时的毛病,效果显而易见,女儿健全的人格也在这种赏罚分明的环境中不断得到培养。“没有惩罚就没有教育”,必要的惩罚是控制孩子行为的有效信号。而表扬、鼓励和信任,往往能激发一个人的自尊心和上进心。奖励和惩罚是对孩子行为的外部强化或弱化的手段,它通过影响孩子的自身评价,对孩子的心理产生重大影响。在奖励时,要抓住时机,掌握分寸,不断开化;在惩罚时,用语要得体、适度,就事论事,使孩子明白为什么受罚和怎样改过。这样才能让孩子在习惯的培养与纠正上充满信心与乐趣,让习惯的培养变得自然而简单。习惯决定孩子命运给予理解与尊重在习惯养成中要充分尊重儿童的权利,让他们发挥主体作用,自己决定养成哪些好习惯、改正哪些坏习惯,自己决定采用哪些方法,并主动学会与成年人的合作。当然,成年人的引导与帮助是必要的,但只有唤醒孩子心中沉睡的巨人,教育才能成功。蒙台梭利是20世纪西方最卓越的儿童启蒙大师之一。一次,她给儿童们上了一节有关怎样擤鼻涕的课。蒙台梭利给孩子们示范了使用手帕的不同方法,还指导他们如何能尽量做得不引人注意。她以一种他们几乎觉察不出的方式拿出手帕,并尽可能轻地擤着鼻子。孩子们聚精会神地注视着,没有一个人发出笑声。示范刚结束,孩子们就像在剧场中那样热烈地鼓起掌来。孩子们的反应之所以这么强烈,是因为她的这次课触及到了孩子们那极其有限的社交生活中的敏感点。儿童在擤鼻涕方面存在很大困难。每当他们表现不是那么合适的时候,就会遭到父母的责备,但没有一个人真正地教他们擤鼻涕的方法。当蒙台梭利这样做时,他们感到抵偿了过去的羞辱,而他们的掌声表明,他们不仅在这里受到公正的对待,而且这项技能的掌握也使他们在社会中取得了一个新的地位。可见,儿童有一种强烈的个人尊严感。而成人通常意识不到他们是受到伤害和遭到压抑的,更意识不到自己在轻蔑孩子。在日常生活中,父母不尊重孩子,蔑视孩子的事例数不胜数,虽然父母们做这些事情的时候并没有意识到。比如,当你看到你的孩子端了一杯水,你就会害怕孩子把这只杯子摔碎,这实际上就是蔑视孩子的一种表现。一只杯子难道比孩子的尝试和探索具有更大的价值吗?你是给孩子探索的机会呢,还是只心疼你的杯子?研究显示:与9个月至3岁的幼儿多交谈,会使这些孩子日后变得更聪明。在父母与子女之间关系平等,彼此尊重,且保持沟通交流的家庭里,孩子的智商会比别的孩子明显高出很多。科学家发现,在所有家庭中,家长在防止孩子们发生危险及麻烦方面付出的努力,是相似或相近的。但在与孩子耐心地交谈、细致地回答孩子提问及互相尊重方面,知识分子家庭与普通职工家庭有所不同。作为家长,必须给予孩子足够的尊重。鲁迅说的好:对于孩子,小时候不把他当人,长大以后也成不了人。习惯培养也是一样,要取得好的效果,父母首先要尊重儿童的主体地位,要给孩子足够的尊重和信任。儿子已经上小学了。老师找了母亲,说她儿子最近总是迟到。妈妈没有责怪儿子,只是温柔地问他迟到的原因。孩子说他发现在河边看日出太美了,看着看着就忘了时间。第二天,母亲一早就跟儿子去河边看了日出。她说:“真是太美了,儿子,你真棒!”这一天,儿子没有迟到。晚上,妈妈在儿子的书桌上放了一只好看的小手表,下面压着一张纸条:因为日出太美了,所以我们更要珍惜时间和学习的机会,你说是吗?爱你的妈妈。这位母亲的做法是值得广大家长借鉴的,她知道,要让孩子改正坏习惯,要用巧妙的方法,粗暴的训斥是难以取得好的效果的。但是更多的父母为了培养孩子的好习惯,很少顾及孩子的真实想法,只要自己认为某个习惯应该培养,就安排孩子去做。这种不考虑孩子的兴趣、能力、个体差异的做法,往往把孩子变成了习惯的奴隶。在父母的安排下,孩子要做这个,做那个,要这样或那样,但孩子很少知道为什么,或者虽然知道为什么,却不是孩子能够接受的理由。父母们在培养习惯的时候,首先要尊重儿童,要把儿童放在主体的地位去思考问题。尊重儿童的主体地位,首先要相信儿童,相信他们有接受教育的能力。有的父母认为孩子还小,不能接受父母的要求,或者目前培养习惯还早;也有的父母对孩子管得既宽又细,在为了孩子好的名义下,要么过度保护孩子,要么过于死板地要求孩子,这样的想法和做法,从根本上说,都忽略了儿童的接受能力。这样做,一方面可能使孩子受到过分的限制,使孩子的能力得不到适当的发展。另一方面,孩子也会在过度的限制中,厌恶习惯,逃避习惯培养。同时,父母的过度限制或保护,还在悄悄向孩子传递一个信息:你不行,你不能。在这样的心态支配下,孩子要培养良好习惯,难度就会更高一些。当然,相信孩子们的接受能力的同时,也要正视孩子们的接受能力。如果“拔苗助长”,则同样违背了孩子的生长规律。儿童时期是生长和发展的时期,所以,为了成人自己的目的,而不管儿童的能力和需要,是一种扼杀的行为。尊重儿童,就是尊重生长的需要和时机。我们可悲的一种错误,就是急于要得到生长的结果,而忽视了生长的过程。尊重儿童的主体地位,还要深入了解儿童,根据儿童的天性来培养习惯。父母帮助孩子培养良好习惯,要根据孩子的个性去进行。教育孩子的前提是了解孩子,了解孩子的前提是尊重孩子,如果不能对孩子有足够的了解,习惯培养很容易走弯路,走错路。明明孩子的性格是内向的,却非要把孩子培养成一个外向的人,这是比较难的,也是违背孩子的天性的。如果孩子是个慢性子,父母却要改掉孩子“爱磨蹭”的不良习惯,恐怕也会让孩子痛苦、父母难受。因此,父母在帮助孩子养成各种好习惯的时候,要考虑孩子的性格、兴趣、爱好,不要轻易把自己的愿望强加在孩子身上。尊重儿童的主体地位,还要用适合儿童的方法去培养儿童。儿童的个性不同、年龄不同、生活环境不同,智能组合等都可能会有所不同,因此,对孩子进行习惯培养的时候,要考虑用不同的方法。有的孩子爱运动,父母可以在运动中培养孩子的行为习惯;有的孩子喜欢画画,父母可以考虑让孩子在画画的时候培养孩子专注、爱思考的好习惯;孩子喜欢唱歌,父母可以让孩子在唱英文歌曲中学到英语知识或者与他人交往的能力等。只有这样,父母才能在习惯培养中得到孩子的承认,也才能有好的效果。父母要建立这样的意识:孩子虽然年幼无知,毫无经验,体小力弱,需要自己的保护,家长对孩子的一切负有责任,但并不表示有权指挥孩子。尊重孩子,也是尊重你做父母的权利。父母要适时给孩子一些成长的空间,给他保留一定的自主权,这样他才不会有强烈的失败感。习惯决定孩子命运循序渐进有一段时间,慈善机构的募捐活动总是响应者甚少,当心理学家查尔迪尼在替慈善机构募捐时,他附加了一句话:哪怕一分钱也好。结果募捐到了比平时多一倍的钱物,这就是著名的“门槛效应”。“门槛效应”也可以称为“层递效应”。它的基本内容就是:向别人提要求,要想获得别人的响应,就要由低要求开始,然后才能逐渐提出更高的要求。当你向人们提出一个很简单的要求时,人们通常很难拒绝,因为他们怕被别人认为是自己不通人情。当人们一旦接受了他人的一个小要求,就仿佛跨进了一道心理上的门槛,如果在此基础上再提出一个更高一点的要求,那么,这个人为了认识上的统一,或为了给人留下前后一致的印象,就倾向于接受这个更高的要求。习惯的培养也是如此,先让孩子承诺完成一件比较容易的任务,待到任务完成后,接着再提出更大的要求。在家庭教育中,父母如果运用得当,这个效应同样有助于达到预期的引导目的,最终使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父母的角色就像是孩子登山时的向导,拖着又踢又叫的孩子快步登山,或者给孩子指出攀上峰顶的途径,为人父母的你会选择哪种呢?我们经常说做事情要按步骤进行。在培养习惯的时候,也应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和心理接受能力,由浅入深、由近及远、循序渐进地进行,这样才会取得好的教育效果。有的父母认识到了培养孩子的习惯的确很重要,因此就特别心急,总希望能一下子把孩子培养成为一个具有所有好习惯的人。在这种心态的支配下,父母们往往很焦虑,一会儿让孩子做这个,一会儿让孩子做那个,甚至不顾孩子的年龄特点,给孩子提出过高的要求。但是在孩子还未完全掌握一种能力,还处于不成熟的阶段时,如果家长急于进入更高的阶段,只会让好不容易才萌发的能力慢慢丧失,非但不能培养良好习惯,还有可能引起孩子的反感,使孩子抵触父母的要求。有一位母亲讲了自己的经历。她说:有了孩子以后,我就一心希望把孩子培养成一个杰出的人。我知道,对于小孩子来说,习惯养成特别重要。人们都说习惯培养好了,孩子长大一些就省事儿了,就不会那么累了。于是,几乎从孩子一出生开始,我就着手培养孩子养成各种好习惯。别人家的孩子都是大人给喂奶,我却尽量让他自己拿着奶瓶子喝奶;别人家的孩子由大人扶着学走路,我却一开始就让他自己走路,孩子为此摔了很多跤。我也很心疼,但是我都忍耐着。因为我知道,在孩子学走路的时候,不摔跤是不可能的。当他上小学以后,我教他的第一件事是学习查字典。别人都说我教得太早了,孩子的拼音还没学好呢。可我当时想,什么事情都不能落后,边查边练不是挺好吗?这样做了一段时间以后,我发现孩子的性格有了变化。这种变化并不是我希望的那样——孩子具有了独立性。相反,孩子变得很爱哭,一让他写作业,他就闹情绪,有的时候和我起急,有的时候和自己较劲,要么摔了铅笔,要么弄破了本子,有的时候还小声哭泣。没办法,我只好带孩子去咨询专家。专家们认为,孩子是因为承受了太大的压力才会这样的,他们说都是我没有考虑孩子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给他很多要求,让他感到自己无法达到这些目标才会变成现在这样的。的确是这样,很多父母都在“为了孩子好”的心态下,给孩子提出过多过高的要求。这样不考虑孩子的年龄、心理发展以及个性特点的做法,很容易导致拔苗助长的后果。习惯培养要讲究科学性,要按照科学的规律去培养孩子的习惯。这种科学规律包括的范围是非常广泛的。比如说,父母要考虑孩子的年龄特点,依据孩子的身心发展规律培养孩子的好习惯。这些习惯不是截然分开的,而是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要有不同的要求。例如,我们要培养一个人“做事有始有终”的习惯,对幼儿园的孩子来讲,我们应该要求他们在玩的时候自己把玩具拿出来,玩完以后自己收好;对小学生,就要要求他们看书做作业的时候认真仔细,写完以后自己检查,然后自己收拾好书本才能去玩;对于中学生来说,就应该要求做事有责任心。从收玩具到做事有始有终,再到责任心,有了这样比较细致的要求和层次,培养起来就比较容易进行,孩子也比较容易接受。父母在遵循循序渐进的规律培养孩子的习惯时,除了考虑孩子的年龄特点和性格特征外,还可以根据北京教育学院关鸿羽教授的建议,遵循下面几条原则:——运用“循环说”理论行为习惯的形成需要长时间的循环反复,是螺旋上升的。低年级训练过的,到了中高年级还要经常重复训练,否则很难巩固。因此,如果孩子小的时候已经培养过某些习惯,父母依然不要放弃,可以选择不同的时间进行循环,每过一段时间就有意识地强化一下。——运用“阶段说”理论习惯形成各有不同的关键期,小学低中高年级有各自的训练重点,可以抓住各种习惯形成的关键期来进行教育。父母要分析孩子在不同阶段的特点,选择适合孩子本年龄阶段的习惯进行培养,不能心急。——运用“中心扩散说”理论行为习惯是一个纷繁复杂的体系,要把所有的行为习惯都在短时间内培养好是不可能的。因此,父母在培养孩子的习惯时,就要抓主要的习惯进行培养。重点习惯培养好了,就可以带动孩子形成其他好习惯。习惯决定孩子命运拥有宽容和耐心北风和南风打赌,看谁的力量更强大。他们决定比试谁能把行人的大衣脱掉。北风先来。他鼓起劲,呼呼地吹着,直吹得冷风凛凛、寒冷刺骨,可是越刮,为了抵御北风的侵袭,行人越把大衣裹得紧紧的。接下来是南风。南风徐徐吹动,轻柔温暖,顿时风和日丽,行人觉得春暖上身,渐觉有点热,于是开始解开钮扣,继而脱掉大衣,南风获得了胜利。人们把这种以启发自我反省、满足自我需要而达到目的的做法称为“南风效应”。南风之所以能达到目的,就是因为它顺应了人的内在需要,使人的行为变为自觉。“南风效应”给我们的启示是:在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时,宽容比惩戒更有效。北风和南风都要使行人脱掉大衣,但由于方法不一样,结果大相径庭。教育孩子也是如此。如果你想要孩子认同你的意见,就要站在孩子的角度去考虑他们遇到的问题,体谅孩子并给他们改正错误的机会。每个孩子都有一颗向上、向善的心,父母要尊重、关心、激励自己的孩子;每个孩子都可能犯错误,父母要容忍孩子的缺点,客观、理智、科学地处理日常生活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在处理与孩子的关系时,一味地要求或者命令孩子,有时效果反而不好;如果父母站在孩子的角度考虑问题,体谅孩子,就能很容易达到好的教育效果。纽约地铁站治安混乱,最严重的问题是地铁站里的小偷和抢劫现象时有发生。历届政府都采取很强硬的措施,但是无论惩罚措施多么严厉,犯罪率仍旧居高不下。安东尼奥就任纽约市市长之后,力主采取新的治理措施。他采取的办法不是暴力,而是在地铁站里不间断地播放贝多芬、莫扎特的古典音乐,其中《圣母颂》是播放次数最多的音乐。结果,地铁站内多发的抢劫、偷盗行为大为减少,发案率也创下历届政府中的最低,纽约市的地铁秩序较之以前有了很大的改善。“拯救还是制裁”,对于执行者来说,这只是选择的方法不同而已。但对于被执行者来说,两种不同做法给他们的感觉是不同的。安东尼奥是智慧的,他选择了拯救,因为拯救一个人的灵魂,要比任何手段都要高明有效。制裁的终极目标也应该是拯救一个人的灵魂。习惯的培养也要讲究方法,但不同于拯救和制裁,父母要做的是:用宽容代替惩罚,给孩子以尊重和耐心。在对待孩子坏习惯的问题上,很多家长缺乏宽容与耐心,一看到孩子有不好的行为,马上开始不加了解地一味责备。这样做的后果往往是让孩子感到心灰意冷,即使有心悔过,在父母粗暴的行为下,也变得越来越无所谓了。无论孩子犯了多大的错,只要他有悔改的想法,做家长的都要给他重新开始的机会,不肯原谅已经悔改的孩子,只会让他越走越远。因为这世上,没有什么错误不可以改正。毛病再多的孩子,在恰当的教育下,也会发生让你惊讶的、奇迹般的改变,关键是家长们要有一颗充满爱的、宽容的心。布兰妮是个漂亮、聪明的女孩子,学习成绩也不错,但有一个缺点就是不够诚实,常常撒谎。妈妈一直想帮女儿纠正这个坏习惯。有一天,布兰妮的妈妈接到一个莫名其妙的电话,对方自称是凯瑟琳的母亲,她指责布兰妮妈妈没有好好管教自己的女儿。一头雾水的布兰妮妈妈直到凯瑟琳妈妈平静下来才明白致使她如此怒不可遏的原因。原来,周末出去度假的凯瑟琳一家回来后发现,家里地上撒满了打碎的鸡蛋,屋里被弄的臭气熏天,而这些就是布兰妮带人做的。因为布兰妮的男朋友威尔逊最近和她分手,而开始和凯瑟琳约会,心有怨恨的布兰妮于是带了几个朋友来报复凯瑟琳。布兰妮的妈妈很清楚自己女儿一贯的泼辣作风,她开始相信这是女儿的作为,于是她说:“让我先同她谈一谈,再给你回话,我为你的不幸感到抱歉。”等到布兰妮回到家,妈妈问她:“凯瑟琳的妈妈打电话来了,说你把鸡蛋扔进了他们的屋子里,你能不能告诉我,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没有,妈妈。”布兰妮嘴上十分肯定地说。“那好吧,我打电话给凯瑟琳妈妈。”布兰妮妈妈说。她拨通了凯瑟琳家的电话:“你好,我是布兰妮妈妈。我想你是误会了我女儿,她不会做这样的事情,我希望你停止向别人传播不利于她的消息。而且,我希望你能向我和我的女儿道歉,因为你错怪了她……”一旁的布兰妮很是感激母亲这样为自己辩护,但同时,她也因为自己向妈妈撒了谎而难过得无地自容。她觉得应该告诉妈妈真相,不让妈妈为自己背黑锅。她做了个手势告诉妈妈挂电话。妈妈照做了,她早就从布兰妮不自然的表情中看出了事实的真相,但是她决定把这个坦白的机会留给女儿。妈妈静静地坐着等布兰妮开口。“我和威尔逊分手了,都是因为凯瑟琳,因此我一怒之下买了几十个鸡蛋扔进了她家里。你知道我心里有多么难过……”布兰妮含着泪说完,等着妈妈大发雷霆,但出乎她意料的是,妈妈并没有发火,反而跟她讲起自己过去的类似经历。一翻推心置腹的谈话后,布兰妮感觉到了母亲的爱与理解,这也给了她纠正自己错误的勇气,她勇敢地打电话给凯瑟琳的母亲,承认了错误,并愿意做一切来补偿自己所犯的过失。这件事情之后,布兰妮真的很少再撒谎了,因为她觉得说谎话无法面对对她如此宽容的妈妈。对待有不良习惯的孩子,我们也应该像布兰妮的妈妈一样,给予孩子爱与理解、宽容与耐心,让他们自己认识自身所犯的错误。如果一味以强硬的方式来解决的话,往往达不到自己预期的目标,反而使孩子与自己产生隔膜。宽容,是比惩罚更有力量的教育方法。对人宽容,是做人的一种美德。而对孩子们宽容,则不仅是美德,还是一种教育艺术。习惯决定孩子命运寻找突破口陈灵是某中学初二的学生,象她的名字一样,长得蛮水灵的,大大的眼睛,细嫩的皮肤,最重要的是她还有一副百灵鸟般的好嗓子,真是人见人爱。但是这么可爱的女孩儿却是学校里出了名的差等生。陈灵也因此被同学们冠上一堆外号:“花瓶”、“稻草人”,用来讥讽她的成绩差、脑子笨。但是陈灵似乎对此一点也不在乎,学习成绩一直“荣居榜首”,老师也对她没办法了。这个学期,班里来了新的班主任,姓杨。杨老师注意到了这个独特的学生,并决定培养起陈灵爱学习的好习惯。为了让她成绩提高上来,杨老师想尽了各种办法,但就是对陈灵不起作用。比如杨老师给她补课的时候,她会找各种理由来推托。有一次,她甚至对杨老师说:“我家远,最后一趟班车6点开。如果您留我补课,你把打车的钱给我。”这招不行,杨老师只好再想别的办法,她知道,要培养好的习惯,需要先找好一个突破口,没有找到突破口就盲目着手,不仅不能得到好的效果,还会让学生产生抵触心理。后来,杨老师经过观察,发现了陈灵嗓子好,又爱唱歌这个优点,于是决定从这个突破口来入手。一天,杨老师把陈灵叫来。陈灵以为又要补课,一副不耐烦的样子。杨老师问她:“陈灵,你有没有想过要成为一个歌手?”“当歌星?”陈灵马上来了兴趣,刚才不耐烦的情绪一扫而光。她犹豫了一会儿说:“其实我还真的有过这个念头,但是不知道自己行不行,而且我想也没有机会。”“我想过了,觉得你嗓音好,外形条件也不错,也许这是一条适合你发展的路。如果你有兴趣的话,可以报名参加一个正规的声乐培训班。让自己的特长发挥出来。”陈灵被说动了,她内心兴奋不已。而最让她感动的,是老师竟然会与她这个不听话的差生谈论学习以外的话题,并切身为自己考虑,支持她去发展自己的特长。第二天,陈灵就去报名参加了一个声乐班。此后,她仿佛变了一个人,对生活中的一切都热心起来了。学校要组织文艺汇演了,她积极报名出节目,说要组织一个小合唱表演,并在杨老师的帮助下又挑选了几名同学。之后,陈灵更成了个小忙人。每到周末,便约同学们到学校的活动室排练节目。她已经接受了一段正规训练,加上天赋灵感,还挺像个音乐老师的样子。训练结束,她请同学们到家中吃晚餐,与大家建立了融洽的关系。结果,节目大获成功。这天放学,杨老师又约陈灵谈心。此时的陈灵与杨老师早已情同姐妹,她非常乐于同杨老师聊天。杨老师说:“陈灵啊,看到你在唱歌上面潜力无限,老师真为你高兴啊!”“我也觉得生活有意思了,一切都变得那么可爱了。”“可是,我也有些担心。”陈灵紧张起来了。她知道杨老师虽然年轻但并不轻言,说什么都有比较充分的准备。“你回去看一下,这是我从网上下载的资料,都是关于歌唱专业发展的。”杨老师递给她一些资料,平静地说:“现代社会对歌手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了。很多歌星都是大学毕业,没有学历也是很难做个好歌手的,明白吗?”陈灵的脸上掠过一丝阴云,她沉思了一会儿,说:“这就是说,我先要初中毕业,再至少读完职高或高中,才可能成为一个好歌手,是吗?”“完全正确。”杨老师点点头,又说:“我观察你很久了,发现你挺聪明的。只要你肯学习,在这样的环境里,你一定会成功的!而这关系到你的一生。”也许,这一次谈话对症下药了;也许,当小歌手的成功给了她从未有过的信心;从此,陈灵开始以新的状态学习了。她上课认真听,课下与同学讨论,并且主动找各科老师补课。渐渐地,陈灵的学习成绩上来了。从这个故事中,我们获得了很大的启发。习惯培养很重要,习惯培养可以通过一些强制措施来实施,也可以通过一些窍门让孩子变得自主自发。我想广大家长应该都愿意选择第二种。但是,实际情况下,父母对孩子的习惯培养往往是不假思索地进行训练和强制,往往让孩子变得机械。因此,习惯培养还需要深入人心,真正让孩子感到养成好习惯是自己的需要。在上面的故事里,陈灵本来是个不爱学习的孩子,对此,杨老师也曾经一筹莫展,但经过观察和思考,杨老师终于找到了学生的突破口,这个突破口就是“唱歌”。当老师和学生谈起做歌手的时候,学生一下子产生了兴趣。而这兴趣,就是学生后来不断进步的动力。通过这个突破口,学生渐渐开始重视学习,并爱上了学习。因此,建议父母们,在培养孩子好习惯的时候,不要着急,更不能一味地唠叨或者强制,而要想点儿聪明的办法。比如,有的父母使用激将法,有的父母使用体验法,有的父母使用比较法,等等。不管什么方法,重要的是这种方法是温和的,是能够真正引导孩子的精神和心灵的。要找到合适的突破口,父母要注意下面几点:——了解孩子,要有针对性。这是寻找突破口最重要的一点。正因为孩子千差万别,各有不同,因此,父母在寻找适合孩子的方法时,才需要考虑孩子的年龄、环境、心理特点、性格等。这样,才能找到适合孩子的办法。只有适合的才是最好的。比如,有的孩子不爱洗手,不讲究卫生,父母怎么说可能都没有用。可是,这个孩子特别喜欢看科幻故事,这时父母就可以利用这个特点,帮孩子找一些和卫生知识有关的科幻故事,让孩子在满足需要的同时获得知识。——用孩子的特长作为突破点。有个中学生,特别爱玩游戏机,曾经因为玩游戏而和父母吵过很多架。母亲吓得不敢回家,只要她一回家,孩子就逼着她给钱,不给钱,儿子就要自杀。后来,这位母亲在心理医生的帮助下,开始和儿子一起玩游戏,在玩的过程中悄悄引导孩子和高手比赛。当儿子有不懂的知识时,母亲为儿子买来电脑书籍。久而久之,儿子转了方向,游戏已经不是他的最爱,设计游戏程序反而成了他的爱好。不仅如此,儿子还慢慢成为一个电脑软件高手。这位母亲采取的办法和杨老师的办法有异曲同工之妙。因此,父母要寻找突破口,就要仔细观察一下,孩子思想中的热点是什么?兴奋点在哪里?找到突破口以后,父母还要放下架子。引导孩子的关键,在于父母和孩子心灵上的平等。如果父母一直摆出教育孩子的架势,即使您找到了突破口,也无济于事。因为在孩子看来,您还是要教训他,要把他这样或那样。因此,父母要先放下架子,不妨和孩子一起做一些他喜欢的事情。在做的过程中,默默引导孩子。父母可以把自己的教育意图隐藏起来,让孩子在不知不觉中受教育。如果父母告诉孩子:“我知道你的突破口在哪里了,今后我们要改变办法,要这样做……”那么,您的教育就如同白开水,无滋无味,而孩子还会在心中生出些敌意和警觉来。把引导和训练结合起来。习惯培养毕竟是具体行为的体现,因此,的确需要父母对孩子进行必要的训练和强制。在一定时期,光引导孩子是不够的,看到孩子出现某些不良行为习惯时,还是要及时进行强制纠正。父母要把这两种方法结合起来进行,必要的强化训练不能少,巧妙的引导教育也很需要。习惯决定孩子命运注重孩子的第一次习惯的养成往往是从第一次开始的,父母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应重视并抓住每一个“第一次”的教育时机,这是养成良好习惯的开端。一位母亲讲了自己的经历:女儿小小现在7岁了,从小到大不知摔了多少跤,但自从她会爬开始,自己每次都不主动抱她起来,而是鼓励她:“自己爬起来,你真棒!”有了第一次,不管摔得多厉害,小小都能自己爬起来,还会拍拍小手和衣服上的灰尘。她以后会遇到比摔跤更需要自己应付的事情,我希望她永远记住“我能!我会!我很棒!”小小一天天长大,自己事情自己做的意识日益强烈,吃饭、穿袜子、戴帽子……什么事情她都要自己试一试。尽管几乎每次我们都要“返工”,花的时间比直接代办多得多,但如果第一次不给她自己试的机会,无异于剥夺了孩子学习、实践的权利。常听到有些家长抱怨自己的孩子懒或笨,其实,原因全在于当初的“第一次”啊!有一次,我带她去修鞋。鞋匠给顾客准备了一张小凳子,小小坐在凳子边儿,拍拍空出的一大半地儿:“妈妈坐这儿!”我感动得一时说不出话来,修鞋的老师傅夸道:“嗬,这么小就知道心疼人了,真不错!”小小一听,又得意又害羞,小脸都红了。这是小小第一次会心疼妈妈,也是第一次听到“心疼人,不错!”这个评价,以后再要她为别人做什么,一提“心疼人”她就很乐意。小小个子高,所以每次出去玩儿,我们都鼓励她不要大人抱,自己走。一次去动物园前,先和小小讲好条件就是自己走,可一下车,小小习惯性地说:“爸爸……爸爸要……”小小的父亲蹲下来,故意问她:“你要干什么啊?”小小涨红了脸,仿佛经过了“激烈的思想斗争”,不十分情愿地说:“爸爸……牵着!”面对孩子的童稚,小小的父亲立刻意识到她第一次表现出控制意志的能力,是个了不起的进步,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和赞美,于是小小走得更来劲儿了。孩子刚上小学时,第一次放学回来,我就不失时机地告诉她,放学后,第一件事就应该是写作业,学习完后才能玩。所以孩子从上学到现在,无论是星期天还是节假日,“学习完后再玩”已经成了孩子一种良好的行为模式。学习完后,将桌椅、书包整理好,睡觉前看几页课外书等习惯,也已经成了小小生活的乐章中不可缺少的音符。这一切都源于做父母的“第一次”的指导,所以,只有不轻易放弃第一次,才会有第二次、第三次……对于第一次的坏习惯,一定要及时纠正。一天,小小的姥姥买菜回来复秤,生气地说:“这个狗东西,少了2两!”在旁边玩的小小听到了,不一会儿就用上了:“小猫咪是狗东西!”大家都觉得好玩,哈哈大笑,小小就把大人的笑当成了夸奖,后来这个词就怎么也改不了了。看,第一次的坏影响多可怕!从这位母亲的叙述可以看出,几个第一次,对女儿的影响是非常大的,孩子以后是否会依赖这个行为模式一直走下去,关键就在于他第一次得到的外界回应如何。因此,我们建议父母们,在培养孩子习惯的同时,要特别注重第一次。美国著名教育家曼恩说:“习惯仿佛像一根缆绳,我们每天给它缠上一股新索。要不了多久,它就会变得牢不可破。”试想,如果绳索在一开始的时候就没有缠好,即使你再缠上100道绳索,也只能越缠越歪。因此,要先打好基础,注重第一次或前几次良好行为出现后的鼓励和强化,以及不良行为出现的教育与矫正。这样,在每天缠上新的“绳索”的时候,习惯就会变得牢不可破。习惯培养要特别重视孩子第一次出现的行为。比方说,小孩第一次骂人的时候,他就特别注意看大人的反应,大人这个时候千万千万别笑,如果你笑,还夸他“孩子真聪明,嘴巴真巧”,这孩子第二次还骂,而且会骂得更厉害。小孩子并不知道他的行为的后果,他只关心大人的反应。所以对孩子的第一次骂人,最好的反应就是不理他,没有一个人理他,冷淡他,让孩子自讨没趣,他就会明白:“这不是好事情,别人都不喜欢。”以后也就不会故意去强化这种行为了。教育家陈鹤琴对此曾有过精彩论述,他认为:“无论什么事,第一次做得好,第二次就容易做得好;第一次做错,第二次就容易做错。儿童种种坏的习惯,都是由于开始学的时候,他们的教师或父母没有留意去指导他们的缘故,以致后来一误再误,成为第二天性;所以要把小孩子教得好,必定要在第一次的时候教好。所以,对于第一次的动作,做父母和教师的要格外留意指导,以免错误。”习惯决定孩子命运让孩子亲身体验教育不是说出来的,是做出来的,实践出真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只有亲身经历过,孩子才能从中获得切身的体会,使之真正成为自己的经验。在体验教育上,中西方教育方法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一些中国的家长对孩子过于关心,生怕各种意外和疾病,生怕孩子吃苦,他们愿意为孩子付出一切,认为多替孩子做一些,孩子就少辛苦一些。但是他们没有意识到,“错误的体验”后获得的记忆更为强烈,感受也更为深刻。让孩子自己去体验,是一种最见成效的教育方法。洛克就强调儿童学习中的两个习惯:热爱求知和实地观察、亲身体验。当然,教育在于引导。在习惯的培养当中,要有些快乐的事情,让孩子在体验中快乐成长。另一方面,我们要培养好习惯,也一定要让孩子体验到坏习惯的丑陋,不能容忍。8岁的刘强上学时常常忘记带午饭,每当此时,他就打电话来要求妈妈到学校给自己送饭。刘强的妈妈是一位会计师,工作很繁忙,刘强的坏习惯使得她经常被打断工作不说,也耽误了时间。为此,妈妈多次找刘强谈话,但无论是苦口婆心讲道理,还是气极了打骂,收效都微乎其微。刘强照旧记不住带饭。后来,妈妈听从了专家的建议,决定让孩子体验一下不带饭的感受。于是,妈妈找到刘强谈话,认真地告诉他:“刘强,妈妈觉得你已经长大了,有能力为自己的事情负责。妈妈工作很忙,不能总是给你送饭到学校。如果你下次还是忘记带饭,你应该自己对此负责。”刘强答应得很痛快。但是第二天,刘强还是忘记带午饭了,他习惯性地又给妈妈打电话:“妈妈,我忘记带饭了,你给我带来好吗?要不我就得饿肚子了。”妈妈说:“我们已经说过了,刘强。你应该为自己的行为负责。妈妈很忙,没空过去给你送饭。”刘强继续跟妈妈磨,但是这次妈妈很坚定。她很和蔼但坚决地拒绝了刘强的要求。刘强没办法,只好饿着肚子。整整一个下午,刘强都在忍受饥饿的折磨。晚上回到家的刘强很是生气,妈妈决定不安慰他,让他自己好好想想,体验到自己因不带午饭而饥肠辘辘的滋味。刘强虽然不是很开心,但在以后,妈妈发现,刘强真的很少再忘记带午饭了。让孩子从自己的错误中直接体验到后果,父母不对此加以评论和指责,效果会更好。每天早上如何让孩子起床,相信这是大多数父母的烦恼。大多数孩子都有赖床的毛病,父母总是一次次地催促孩子起床上学,他们或者温柔唤醒,或者直接掀开孩子的被子,逼迫他们“起床、刷牙去”。孩子满腹牢骚,他们讨厌父母打扰他们的睡眠、破坏他们的美梦,父母也不厌其烦,早起的好心情可能就在这吵吵闹闹中失去了。8岁的埃米莉喜欢睡懒觉。每天,她都希望在床上多呆几分钟,而这几分钟总是一拖再拖,直到误点。对此,妈妈有时会发脾气,甚至大发雷霆,无奈的埃米莉总是慢慢起来,很不高兴地吃早饭。每天的叫喊让妈妈很不满,也感到很累。埃米莉也一样,她甚至觉得是妈妈的原因让自己迟到了,如果妈妈不再那样催促,自己肯定能很早就起床。埃米莉生日那天,妈妈送她一个小闹钟作为礼物,另外在礼物盒子里还有张小纸条,纸条上写道:“亲爱的埃米莉,你不喜欢太早被别人叫醒。现在你可以自己作主,爱你的妈妈。”第二天早上,当闹钟响了之后,埃米莉一下子从床上蹦了起来。妈妈对埃米莉说:“亲爱的,太早了,你怎么不多睡5分钟呢?”埃米莉一边穿衣服一边回答:“不,我上学要迟到了。”一直困扰母女两个的早上起床问题得到解决,埃米莉和妈妈的关系更加融洽。与其强迫孩子起床,不如让闹钟自动提醒孩子,一旦给孩子一个宽松的环境,每个孩子都能从生活中获得体验。教育孩子就是这样,当孩子犯了错误之后,不应当由父母来承担子女的过失,让孩子学会为自己的行为负责,才是真正的教育之道。这两个案例说明了在习惯培养中体验的重要作用。为了让儿子养成对自己负责任的好习惯,妈妈让刘强亲身体验不带饭给自己带来的麻烦和尴尬,而埃米莉则在妈妈创造的宽松环境中通过为自己的行为负责改掉了睡懒觉的坏习惯。有的时候,父母总感到对孩子说了那么多话都不管用,这时不妨让孩子自己去体验一下,或许对习惯培养更有好处。如果孩子已经具有了某些好习惯,但还需要巩固,或者父母想帮助孩子养成某个好习惯,这时就可以先让孩子尝尝具备这个好习惯的甜头儿,然后再给孩子讲道理。相反,如果父母不让孩子去体验,只告诉孩子节俭很好,应该节俭等道理,孩子听多了会觉得很烦,认为父母很唠叨,很小气。尤其当他看到周围一些同学大手大脚的时候,“节俭”这一习惯就更被他扔到脑后了。他会认为别人的父母都比自己的父母好,别人家庭经济状况比自己家好。从而对父母的苦口婆心产生排斥心理,习惯自然也就养不好了。习惯决定孩子命运前后一致,没有例外在习惯养成的过程中,一个重要的原则就是从始至终都要保持一致,不要有例外。父母往往给孩子提出了某些要求以后,当孩子以哭闹来威胁父母,或者父母心情好的时候,就容易对孩子的行为给予例外。这样,刚刚开始培养的好习惯很容易丢掉。父母应该做到的是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不可以对孩子的错误行为姑息迁就,否则,言行不一致的父母无法在孩子面前建立威信,孩子也无法养成好的习惯。小杰克6岁了,由于平时爱吃糖,已经长了好几颗蛀牙,于是爸爸妈妈就刻意把奶糖藏起来,小杰克找不到奶糖也没办法。经过这样一段时间,他已经对奶糖不像以前那么依赖了。有一次,罗伯特夫妇约了朋友见面,双方都说好不带小孩子好好玩一次。可是小杰克吵着要跟去,无论如何就是不肯跟保姆留在家里,为此,甚至不惜哭哭啼啼,在地上打滚,弄脏自己最喜欢的衣服。夫妇俩想到儿子最喜欢吃奶糖,虽然为了防止他长蛀牙,已经很久没让他吃了。但这次为了让儿子早点停止吵闹哭泣,罗伯特先生给杰克找出了一包奶糖,并许诺回来的时候给他买礼物。事实上,罗伯特先生的举动打破了小杰克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不贪嗜奶糖的好习惯,也无意中鼓励了小杰克以哭闹来达到目的。如果下一次小杰克想吃奶糖的话,他一定会想到用哭闹可以达到目的。很多家长会教育孩子不要乱买东西,不要吃零食,但是如果孩子因为不小心摔了一跤而大哭时,妈妈可能会说:“别哭了,宝贝,妈妈给你买好吃的!”“别乱泼水,要是你听话,我给你买巧克力。”也许当时很有效,孩子马上不哭不闹了。但是,事实上,父母的这种“例外”削弱了之前对孩子的严格要求,也给了孩子一种错觉,以为在“规则”中是可以有“例外”的。这无疑又增加了培养习惯的难度。比方我们要小孩子养成做作业专心的好习惯。我们第一天规定他坐在书桌前,半个小时把作业做好,不许走开,不许有小动作。第一天,他坚持下来了。第二天仍然监督他这样做。第三天、第四天他都坚持下来了。但是第五天晚上做作业时,家里突然来了客人,而且是妈妈久违的老朋友。于是,父母离开孩子的身边,赶紧出去招呼客人,并在客厅里谈笑风生。说到高兴处,还把孩子叫了出去,情不自禁地夸奖半天。也许母亲在高兴之时忘记了培养孩子专心学习的好习惯的原则,但是她这种行为无疑为孩子在习惯培养的过程中制造了一个例外。也许孩子就会觉得,学习时也没有必要绝对专心,而且这位母亲以后再要求孩子培养这个习惯,恐怕就会困难好多了。不仅如此,即使某些习惯已经养成了,父母也要特别注意,不要轻易允诺孩子做改变习惯的事情。一旦有了例外,已经养成的好习惯也有可能丢掉,而不良习惯反而容易迅速形成。因此,父母们应该谨记:不但在习惯未养成之时不应有例外,就是在习惯已养成之后,也不应发生与习惯相冲突的事情。在培养习惯时,前后要求要一致,不要因为自己的心情很好或者很糟,就对孩子有了例外。成就一生好习惯孝敬父母的习惯好习惯将伴随孩子们的一生,无论学习还是生活,做人或者处世。它以一种无比顽强的姿态干预着你生活中的细枝末节,从而主宰人生。对于孩子来说,要成就学业、事业,要拥有美好人生,必须养成好的习惯。做事先做人,而做人先培养习惯。只有在孩子还是儿童的时候培养孩子的好习惯,孩子将来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全面发展的人。亲情是一个人善心、爱心和良心的综合表现;孝敬父母,尊敬长辈,是做人的本分,是天经地义的美德,也是各种品德形成的前提,因而历来受到人们的称赞。试想,一个人如果连孝敬父母、报答养育之恩都做不到,谁还相信他是个“人”呢?又有谁愿意和他打交道呢?《新三字经》里有一句:“能温席,小黄香,爱父母,意深长。”其中提到的小黄香是汉代湖北一位因孝敬长辈而名留千古的好儿童。他9岁时,不幸丧母,小小年纪便懂得孝敬父亲。每当夏天炎热时,他就把父亲睡的枕席扇凉,赶走蚊子,放好帐子,让父亲能睡得舒服;在寒冷的冬天,床席冰冷如铁,他就先睡在父亲的床席上,用自己的体温把被子暖热,再请父亲睡到温暖的床上。小黄香不仅以孝心闻名,而且刻苦勤奋,博学多才,当时有“天下无双,江夏黄童”的赞誉。对于现在的一些独生子女,常可以看到这样的镜头:吃过饭后孩子扭头看电视或出去玩耍了,父母却在那里忙碌着收拾碗筷;家里有好吃的东西,父母总是先让孩子品尝,孩子却很少请父母先吃;孩子一旦生病,父母便忙前忙后,百般关照,而父母身体不适,孩子却很少问候。凡此种种,值得忧虑。晓萌11岁,爸爸妈妈对她异常疼爱,晓萌也很喜欢爸爸妈妈,但还是不知道心疼父母。父母每天结束了一天的工作,拖着疲惫的身子回到家里,连一口热水也喝不上,晓萌还要爸爸陪她玩,并一直喊着要吃饭。对此,父母不禁感到难过,他们想,也许是自己平时对女儿的溺爱让晓萌没有孝敬父母的意识。于是他们决定从生活小事做起培养孩子的这种意识。有一次,晓萌来了兴趣要尝试自己洗衣服,于是妈妈痛快地答应了。第一次洗衣服,晓萌洗得相当吃力,额头上都渗出了细细的汗珠,而且洗完衣服,小胳膊都开始酸痛了。晓萌好奇地问起妈妈:“妈妈,你平时帮我和爸爸洗衣服也这么累吗?”妈妈说:“虽然我力气要比你大些,不过每次洗那么多的脏衣服,也是很累的。”晓萌听完后若有所思地说:“妈妈,我现在长大了,以后我的衣服我自己来洗吧。”妈妈听了女儿的话,心里不知有多高兴,并及时夸奖晓萌说:“晓萌懂事了,知道心疼妈妈了。”听了妈妈的夸奖,晓萌更高兴了。此后,晓萌变得懂事多了,除了坚持洗自己的衣服以外,还主动帮父母做些家务活,更懂得心疼父母了。晓萌为什么变了?因为她体验到别人的疾苦,激起爱心或同情心,从而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有无孝敬父母的习惯,不单单是子女和父母的情感关系,其实质是一个能否关心他人的大问题。在家里能养成孝敬父母的好习惯,到社会中,才有可能做到关心同事,也才有可能做到对祖国的忠诚。因此我们千万不能忽视培养孩子孝敬父母的好习惯。

上一章 下一章
目录
打赏
夜间
日间
设置
5
正序
倒序
好习惯,好人生
好习惯,好人生-2
好习惯,好人生-3
好习惯,好人生-4
好习惯,好人生-5
需支付:0 金币
开通VIP小说免费看
金币购买
您的金币 0

分享给朋友

好习惯,好人生
好习惯,好人生
获月票 0
  • x 1
  • x 2
  • x 3
  • x 4
  • x 5
  • x 6
  • 爱心猫粮
    1金币
  • 南瓜喵
    10金币
  • 喵喵玩具
    50金币
  • 喵喵毛线
    88金币
  • 喵喵项圈
    100金币
  • 喵喵手纸
    200金币
  • 喵喵跑车
    520金币
  • 喵喵别墅
    1314金币
网站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