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赢你的大学:校园励志实录

点评专家简介中国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中心孙虹钢资深职场顾问,图书、报刊、电视、网络等内容策划人。前程无忧(www.51job.com)《人力资本》月刊、北京《前程周刊》执行主编,团中央青年就业指导专家,CCTV“对话”、CCTV“激情创业”、CETV“中国职场”、CETV“命运函数”等电视栏目策划及出镜专家。撰写、编著的图书有:《老板这边,员工那边》、《普通人不普通的6种模式》、《未来10年热门职业》等。杨开全球职业规划师导师(Global Career Development Facilitator Instructor,GCDF Instructor),美国职业发展协会(National Career Development Association)认证CDF培训师,北森公司资深职业咨询师,香港中文大学心理咨询与治疗方向硕士。在《中国青年报》、《Lady格调》、《职业》、《中国大学生就业》等报刊上发表过多篇专业文章。张琼文资深才商培训师,国家人事部人力资源经济师,国家劳动与社会保障部职业指导师,国家教育部“就业新干线卫星直通车”主讲嘉宾,多家培训、咨询公司特邀讲师,多家报刊的职业指导专栏顾问。基于多年培训经历,结合心理学相关理论,设计出一系列适合于企业人员、高校学生的教育培训课程,如“大学生职业转型训练”、“大学生择业创业指导训练”、“自己成就自己”等。曾多次在北京大学等高等院校、中国移动等大型企业主持相关培训。研究、咨询领域主要有:职业规划、人力资源管理、大学生职业转型、青少年心理素质训练、个人成长训练等。李金保博思人才网首席职业顾问、高级猎头顾问及《大学生参考》特约职业顾问,中国首批GCDF培训学员。先后在《郑州晚报》、《人才周刊》等媒体的职业顾问专栏发表专业文章数十篇。双齐本名王占军,现任教育部《中国大学生就业》杂志编辑,北京市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仲裁员,人事部北京高扬职业教育中心特聘培训师,北京智慧之光咨询有限公司特聘培训师,北京博诚慧恒咨询公司特聘培训师。长期关注劳动法制、成功求职、职业规划等方面的问题,策划并编写《你将来做什么》(教育部高校学生就业指导中心主编)一书。时健国际高级人力资源管理职业资格认证高级培训师,中国对外人才开发咨询公司人力资源经理,中国国际人才市场人事代理及人才派遣部经理。前言中国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中心从1999年起,全国高等院校招生规模开始逐年递增,研究生扩招幅度也逐渐加大,再加上民办高校的快速发展,每年高校毕业生的数量已呈跳跃式增长。2004年,全国高校毕业生总人数为280万;2005年,全国高校毕业生总人数为338万。不断上升的扩招数字,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迫使在校的大学生们必须更早地审视自己的就业之路。激烈的市场竞争,现实与理想的差距,也使得初涉职场的大学生们再度陷入对未来职业发展的迷茫与困惑。在象牙塔里所进行的传道授业,已不足以解答当今大学生们正在面临和即将面对的职业问题。然而,并非所有的大学生都能够对自己的学业和职业进行主动准备和及早规划。学生的身份、生活的阅历使他们缺乏对社会的了解,同样也缺乏对就业及职业发展的危机意识。这样的结果,使得部分大学生在择业时和就业后产生强烈的心理落差,一些人甚至因此造成心理问题。因此,对于在校大学生来讲,知识教育固然是根本,但就业能力的提高和职业素质的培养同样也迫在眉睫。诚然,就业前临阵磨枪的包装以及面试时高超精妙的技巧能够帮助一部分怀着侥幸心理的人“过关”,但其后的职业发展,却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障碍。更多的成功者,无论是求职还是创业,依靠的则是厚积薄发的实力,积极端正的心态。鉴于当今社会环境及校园教育现状,对在校大学生进行大学生涯和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的重要性越发凸现。我们从现实生活中筛选了17位大学毕业5年内的年轻人,记录下了他们各自不同的心路历程,包括他们的大学生活、求职经历、创业故事,展示了他们对待大学生活的不同方式和态度,对待学业和职业问题的不同价值取向,以及基于这些“不同”所呈现的发展现状:或成功,或失败,或在奋斗,或正迷茫。同时,我们还对17位主人公的经历进行了深入浅出的分析,并提出了切实的建议,为在校大学生适时进行大学生涯和职业生涯规划提供了必要的指导。应该说,这本书是一本指导在校大学生进行学业和职业规划的素质教育读本,也是一部针对在校大学生的心理励志和就业指导图书。17位师兄师姐真实、鲜活、生动的故事,就像17面镜子,相信在校大学生们定能从中看到自己的影子,及早地审视自己的未来,更好地经“赢”自己的大学!“孤独飞翔”的作家梦中国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中心个人档案:陈海,男,毕业于华中师范大学中文系,京华传媒网创始人。2005年8月。北京。新华网(www.xinhuanet.com)与京华传媒网(www.jhcm.com)联合对外宣布,两家机构将共同推出“中国传媒商务频道”。业界很快对此做出回应。有专家认为,此次合作开创了中国传媒行业垂直门户网站与国家重点新闻网站战略性合作的先河,这必将对中国传媒产业与商务合作模式产生深远影响。这一新闻的制造者是刚进入而立之年的陈海—京华传媒网创始人。经过3年多的运作,他开创的京华传媒网已经成功转型为中国传媒商务门户网站,成为中国传媒网站第一品牌。如今,这样的好消息已经不能再令陈海激动了,一切都是意料之中的事。对他来说,这次的合作仅是一个新的起点。他所筹划的未来是,使他亲手开创的京华传媒网成为中国传媒商务合作的“第一”也是“惟一”品牌,而这意味着,在业界将不再有同类网站能够与京华传媒网相抗衡。成为“第一”和“惟一”,这是陈海在大学时代就已形成的独特思维和行为准则。大学生、中学教师、财经记者、创业者……这些社会角色的转变,概括了陈海的心路历程。“孤独飞翔”的作家梦这次毛遂自荐让陈海受益匪浅。刘继明向杂志社推荐了陈海的作品,而杂志社也以重磅推出。脾气相投的两个人成了关系很好的朋友,陈海一下子进入了文学圈,见到了许多作家和文学家。大家经常一起讨论文学现象,研讨文学问题。1997年,陈海的这部中篇小说获得了“路遥青年文学优秀作品奖”。当作家,对陈海来说似乎成了最理所当然的事。世事往往阴差阳错。1995年,当陈海接到华中师范大学中文系的录取通知单时,他并没有感到太多的喜悦。虽然学校是教育部直属重点高校,但这样的结果却与陈海多年以来的北大梦相距甚远。一直到新生入学,他到学校报到注册,漫步在位于武汉桂子山上风景旖旎的校园时,他的心情才有所平静。学校严谨的学术环境、浓郁的人文气息逐渐填补了他的失落,陈海心怀多年的文学梦开始微微抬头。“惟楚有才”。湖北是个出才子的地方,方方、池莉、邓一光、刘醒龙、刘继明……无一不彰显着这片土地的人杰地灵。酷爱文学的陈海心怀憧憬地进入到中文系。大学前两年,陈海如饥似渴地汲取着各种文学作品的养分,梦想着像家乡的作家们一样,日后能够推出一部有分量的作品。在图书馆,他广泛涉猎古今中外众多大家的作品,包括后来成为他忘年之交的中国两位名作家的作品。这两位作家,一位是中国新生代作家代表人物、湖北省作协专业作家刘继明,另一位是他到北京后结识的解放军艺术学院原文学系主任、著名作家刘毅然。1997年夏天,陈海开始创作他的第二部中篇小说《孤独飞翔》。在完成创作的第二天,他便迫不及待地怀揣文稿、抱病直奔湖北省作家协会,准备找熟悉的编辑谈稿。刚进作协大楼,一个披头散发、衣着随意的人迎面走来。陈海乍一看,觉得面熟—这不就是刘继明吗?他曾多次在报刊杂志上看到他的照片,现在对方如此真实地从对面走来,陈海觉得好像见到了久违已久的朋友,忍不住张口叫住刘继明。刘继明回过头来,有点惊讶地看着这位素不相识但却准确叫出自己名字的人。陈海上前几步,在自我介绍后,他递上自己的稿子,直率地说希望得到他的指导。刘继明是个开朗而不拘小节的人,他被眼前这个年轻人的执着所感动。刘继明把陈海叫到自己家里,沏上一壶热茶,开始了关于这部小说的对话。谈话结束后,刘继明握着陈海的手,郑重其事地对他道别。这次毛遂自荐让陈海受益匪浅。刘继明向杂志社推荐了陈海的作品,杂志社也以重磅推出。脾气相投的两个人成了关系很好的朋友,陈海一下子进入了文学圈,见到了许多作家和文学家。大家经常一起讨论文学现象,研讨文学问题。1997年,陈海的这部中篇小说获得了“路遥青年文学优秀作品奖”。当作家,对陈海来说似乎成了最理所当然的事。铁肩担道义的“内参记者”中国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中心“铁肩担道义,妙笔著文章。”放弃了文学梦的陈海更喜欢当记者写新闻报道的感觉—一针见血,每一个字都充满力度,令人血脉贲张。而这些视角独特的新闻报道也让他得到了作为大学生的最高荣誉—湖北省大学生科研成果一等奖。升入大四,严峻的就业压力让陈海开始觉察到不寻常的危险讯号。因为当时文学期刊的不景气,一心想当作家的他逐渐认识到,根本没有文学期刊敢要应届大学毕业生。陈海转移了目标,开始发一些更加“现实”的文章。从作家到记者,这个转换并不困难。陈海很快就得到给当地最畅销的报纸—《武汉晚报》写稿的机会,并且一开始就写内参—这也许是陈海写作水平的体现。要知道,内参都是给领导看的,而且所反映的大多是社会的阴暗面,这更需要写作技巧与能力。“我天生对社会的阴暗面比较敏感,所以当时所写的内参主题常常涉及到大学生思想危机、大学生同居堕胎、校园暴力等问题。用小说家的眼光看大学这个小社会,其实很有意思。”鲜活的内容和犀利的文风使陈海得到了内参主编的赞许,并和他长期约稿。当时,陈海并没有意识到这是一个难得的机会,只是刚刚开创出一片新天地的兴奋感令他投入了所有的激情。一个学生因被怀疑偷了同学钱包,在没有确凿证据的情况下就被学校开除了。在了解到这样一个线索后,血气方刚的陈海马上收拾行囊,买了张车票直奔事情发生地—孝感。“怎么能够因为毫无证据的怀疑就随意处罚人呢!”陈海很气愤。当时他的身份还是在校大学生。有记者证,没有介绍信,陈海就这么硬生生地闯到了那所学校。在找到学校学生处处长后,他们一聊就是一下午。为了保证新闻报道的客观性和真实性,在采访完校方后,陈海觉得自己还应该找到那名已经被开除的学生。可是学校方面不提供该学生的任何信息,在人生地不熟的外乡找人谈何容易?陈海心里直犯嘀咕:虽然孝感只是个地级市,但要找一个只知道名字的学生,简直就是大海捞针。怎么办?难道就此宣告这篇报道泡汤?不服输的陈海静下心来,把手中的信息仔细地读了一遍又一遍,在只字片语中寻找着蛛丝马迹。果然,他发现这名学生曾经联系过一家律师事务所。陈海马上利用114查号台找到那家律师事务所的电话,费尽周折地联系到当事律师。在表明了自己的想法并取得了律师的信任后,陈海最终和那个学生取得了联系,这次采访任务圆满告终。直到今天,陈海对自己的这次采访经历依然记忆犹新。“后来我每次在应聘记者时,都会把这件事说给招聘人员听。当时在那样的情况下我能找到那个学生,的确是觉得挺自豪的。”这篇报道后来被《法制日报》以头版头条刊登出来,在社会上引起了很大反响,甚至惊动了湖北省教育厅以及那位学生所在学校的领导,他们亲自给陈海打电话询问此事。“铁肩担道义,妙笔著文章。”放弃了文学梦的陈海更喜欢当记者写新闻报道的感觉—一针见血,每一个字都充满力度,令人血脉贲张。而这些视角独特的新闻报道也让他得到了作为大学生的最高荣誉—湖北省大学生科研成果一等奖。由于在校期间的“离经叛道”,华中师范大学中文系甚至学校的领导都知道了陈海这个人。一次,他在以特约记者的身份采访华中师范大学校长、著名大学者王庆生先生时,他将自己的经历绘声绘色地侃了一通。王庆生校长听罢后笑着说:“不错,我们学校还有这样的人才。”“其实这是我‘自我推销’的方式,否则全校有这么多学生,校长又那么忙,怎么可能认识你?那可是副部级干部呢!”陈海笑着解释自己的大胆行为。事实上,王校长后来也一直关注着陈海的成长,直到他离开武汉赶赴京城。在陈海的毕业纪念册上,王庆生先生写下了“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的祝愿。无论在校内还是校外,多数大学生似乎更愿意采取一种被动的方式来接受别人的注意、赏识和认同,最后往往落得“养在深闺无人识”的境况。实际上,在实力相当的情况下,人们更愿意与那些懂得表达、懂得表现自我的人接触。向目标对象有技巧地进行自我推销,这是无数大学生需要补的一堂课。应聘北京的敲门砖中国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中心陈海一听就乐了。说实话,他是名副其实的逃课大王。除了专业课,他大学四年其他科目的成绩都很一般,还有几门是补考过关的。陈海不露声色地递给王科长一摞厚厚的作品,回答说:“中文系的学生却写不了文章,光成绩好有什么用?”王科长被他的豪气与自信逗笑了,随即拿起电话,把他推荐给了北京市第六中学。“从1997年到1998年,我由于在外面有很多锻炼机会,成长很快。”1998年底,即将毕业的陈海开始认真考虑自己的出路问题。以他当时的水平和在文学界的小有名气,在武汉进入一个强势媒体工作已经没什么问题,可不安分的陈海还是希望到自己梦寐以求的北京,见见世面。那年寒假,陈海只身到了北京,住进了曾经魂牵梦萦的北大校园。为了离自己的梦想更近一点,他特意选择在北大西门的旅馆住下,却没想到第一晚就被同屋偷了1000多元。当时陈海因为经常有稿件发表,所以每月都能收到不少稿费,有时月收入甚至超过了大学老师的工资。丢钱尽管让他一时不快,但没有影响他继续在北京找工作的决心。在一周之内,他应聘了十几家媒体。虽然有的媒体很想录用他,却无法解决外地生源所面临的重要问题—户口。1999年正好是大学实行分配的最后一年。当时的陈海还不能接受和用人单位签订聘用合同的方式,于是就打电话找学校辅导员商量。热心的辅导员告诉他,北京西城区教育局正在招人。陈海连忙打车跑到北京西城区教育局,找到了人事科的王科长。王科长手里早已有一本陈海母校的毕业学生信息资料。他对陈海的简历和成绩单翻看了半天,然后说:“小伙子,你的成绩可不怎么样呀!”。陈海一听就乐了。说实话,他是名副其实的逃课大王。除了专业课,他大学四年其他科目的成绩都很一般,还有几门是补考过关的。陈海不露声色地递给王科长一摞厚厚的作品,回答说:“中文系的学生却写不了文章,光成绩好有什么用?”王科长被他的豪气与自信逗笑了,随即拿起电话,把他推荐给了北京市第六中学。“现在想来,我觉得当时是在合适的时间、合适的地点找到了合适的人。”通过面试、试讲等严格审核后,陈海正式被北京西城区教育局接收,安排在北京六中。熟悉北京的人都知道,北京六中位于天安门和中南海之间的长安街上,地理位置和社会地位都相当特殊。学校是文物古迹“升平署”所在地,最早由蔡元培开创,校园环境古香古色。在这所人文气氛浓郁的高干子弟学校,陈海很快适应了北京的生活。自此,陈海暂时抛弃了自己的媒体梦,开始了自己的执教生涯,还当起了班主任。“那段日子是我这辈子最美好的回忆,忙碌、充实、稳定。”从做“文人”到做孩子王,陈海承认,这种转变使他在为人处世方面提高很多。但他对写作的强烈爱好,一直在心底涌动。时间一长,陈海开始意识到教师这个职业的缺陷:老师的教学过程就是一个不断向外掏东西的过程,而学习的机会却很少,和社会的联系也很少,有时候甚至感觉自己要跟这个社会严重脱节了。于是,2000年暑假,耐不住寂寞的陈海又跑到外面去做记者。一开,他只是做兼职。2000年10月,经过慎重考虑,陈海结束了为期1年半的教师生涯,正式应聘到交通部的一家杂志社。陈海说,第一次领到正式的记者证,出差采访时打着领带、穿着西装,正经八百的,感觉“倍儿有面子”。职业发展“换汤不换药”中国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中心对于自己的频繁跳槽,陈海有着他自己的解释:“媒体可以换,但事业不会换。我所做的事其实自始至终没有改变,那就是做财经人物专访,变的只是发表文章的媒体而已。我要从我为媒体服务,转换到媒体为我服务。”不久,陈海就觉得这家杂志社存在垄断化的缺陷,于是又相继转战《北京青年》周刊、北京市妇联《女性》月刊、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新经济导刊》等,开始做财经人物专访。在此之前,他做过文化报道、社会新闻,唯独没有从事过人物报道。专访财经界高层的经历,不但让他找到了自己的定位,也为他以后的创业之路打下了基础。2000年是陈海最不安分的一年,连他自己也记不清到底炒掉了多少家媒体。对于自己的频繁跳槽,陈海有着他自己的解释:“媒体可以换,但事业不会换。我所做的事其实从始至终没有改变,那就是做财经人物专访,变的只是发表文章的媒体而已。我要从我为媒体服务,转换到媒体为我服务。”陈海的“媒体为我服务”观念的体现就是,他不再受雇于任何一家报刊,而是开始在不同的报刊上开设自己的财经人物专栏。2002年6月,陈海把自己的财经人物专访结集出版为《智慧改写命运—财富时代创业经典个案》。陈海的不安分,其实是对工作平台的不安分,但对于职业来说,他可以说是“从一而终”。受新观念影响的求职者们将频频跳槽当成了家常便饭,却忽略了职业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在职业生涯发展遇到瓶颈的时候,究竟选择换一个工作单位还是换一个行业领域,这对个人发展是至关重要的。做财经人物记者,长期和那些资本家、知本家打交道,陈海在不断积累经验的同时,也萌发了自己创业的念头。2002年,他在一次采访中认识了中国欧美同学会商会会长王辉耀,当时彼此都给对方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两年后,当他们再次遇见时,陈海提出了自己的一个设想—专门为风头正健的“海归”们出一套书。王辉耀一听,深表赞同,两人一拍即合。一套书就这样在聊天中“聊”出来了。这两本名为《海归时代》和《创业中国》的丛书填补了国内海归研究的空白。陈海的《创业中国》选取了活跃在商界并取得杰出成就的具有代表性的海归人士作为采访对象,通过展示这些创业者或经理人的经典创业历程与独特的思维方式,系统梳理和总结了海归创业精英们独特的成功路径,为大量海归创业者和逐渐走向国际化的商务人士提供了财富榜样与创业智库。“采访这50个人对我来说是一件轻车熟路的事,但我从中收获很多,受到的影响也很大”。采访50名精英,意味着从50个不同的成功人士的经历中吸取最先进的理念、最前沿的思想、最纯粹的精华。自此,陈海的思想发生了转变:与其治于人,不如尝试治人。而问题的关键是,自己要如何才能从一个文人记者转变成一位商人?两种角色应该怎么调整?实际上,陈海早在2002年初就和一位中央大报的高级记者开始运作京华传媒网。当时已是著名门户网站新浪网传媒论坛总版主的陈海,一直在思索开拓京华传媒网发展之路的切入点。他曾经和某门户网站联系,表明自己希望承包一个频道,但却没有得到回应。陈海清楚地知道,他手里所拥有的媒体资源才是他最重要的资本。但如何将这些资源最优整合以使其转变为切实的经济效益,他还没有答案。2003年底,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开始和《数字传媒》杂志合作,兼任杂志主编。这一年,陈海整合新浪网、京华传媒网和《数字传媒》杂志等业界资源,采取网上和网下互动的形式,成功策划了“新浪—京华传媒新年论坛”,并在新浪网上现场直播。他不动声色地利用自己的关系请来媒体领域几位重量级的人物,论坛活动一时间声名鹊起,他使网络在传统传媒业界守成了一次漂亮的亮相。而这次论坛的内容则成为《数字传媒》杂志的封面文章,标题为“京华传媒群雄论剑”。陈海又给自己的网站做了个大广告。尝到甜头的陈海在接下来的一年里继续策划“京华传媒论坛”。“做论坛基本上是公益性的,不挣钱,只是希望能把它做成一个品牌。”面对外界的疑惑,陈海这样解释道。他已经意识到,在互联网领域,内容、技术、市场是推动事业发展的“三驾马车”,创业就是要保证这三个团队里都有强有力的灵魂人物。而除了在技术方面他不占优势外,在内容和市场方面,他基本上可以独挡一面,几年媒体记者的从业经历无疑给予他独特的竞争优势。创业感悟中国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中心对于这些青年创业者,陈海给出了这样的忠告:找准定位是关键所在。要学会把现有的资源列在一张表上,认清楚哪些是自己的优势、哪些是自己的劣势;要用五年后的市场眼光考察今天的市场,准确评估所选项目的发展。在此基础上,再决定做什么、怎么做。说起自己的创业动力,陈海颇有感慨,陈海很清楚不同身份定位的差别:同样一位社会名流,当你以记者身份采访他时,他会很客气;但当你以一个网站小老板的身份面对他时,他的口气马上就不一样了—多了一些威严和其他因素。所以陈海要求自己,必须尽快把京华传媒网做大,以取得平等的对话权。京华传媒网最初走的是一条“网上造品牌,网下挣钱”的路子。网站能够自己造血,基本上还是依靠由网上延伸到网下的公关、出版等业务。几年来,陈海已记不清京华传媒网进行了多少次小规模的改版。而陈海对网站进行的最大一次改版是在2005年初。他首次正式在业界推出传媒商务的概念,并在半年内与新华网成功实现结盟—这正式确定了京华传媒网在业界的领袖地位。各类第三方数据统计表明,在全球传媒类网站排名中,京华传媒网已经位列中国传媒类网站的第一位。“要做就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京华传媒网站一定要做到业界中的最大、最强。我们已经做到了第一,但是我们还要把第二名远远地甩在后面。”在做完最新一轮的改版后,踌躇满志的陈海立下豪言壮语。“我们没赶上互联网热潮,所幸的是,我们赶上了传媒热潮。”对陈海来说,2005年是京华传媒网“井喷”式发展的关键一年。风险投资到位后,京华传媒网将在业界进行一系列的并购与合作,打造由综合门户网站、行业门户网站、行业平面媒体共同组成的传媒商务旗舰。现在,成天忙忙碌碌的陈海除了经营自己的网络公司外,还在一所著名大学读传媒EMBA,并且继续在几家有相当影响力的报刊开设财经人物专栏。“以前我是以写专栏为主,以做网站为辅;现在我是以网站创业为主,以写专栏为辅。”陈海开玩笑说,以前自己是写别人的创业故事,现在他是在用行动书写自己的创业故事。2005年的夏天炎热而漫长,陈海的事业也同样热火朝天。一个专门从事创业服务的机构—“创业新天地”邀请陈海作为演讲嘉宾出席沙龙活动。陈海第一次系统梳理了自己的创业历程。参加沙龙活动的还有许多著名高校创业社团的学生领袖以及一些大学毕业就开办公司的创业者。对于这些青年创业者,陈海给出了这样的忠告:找准定位是关键所在。要学会把现有的资源列在一张表上,认清楚哪些是自己的优势、哪些是自己的劣势;要用五年后的市场眼光考察今天的市场,准确评估所选项目的发展。在此基础上,再决定做什么、怎么做。一些大学生在创业时首先想到的是资金问题,认为融资不成功就无法运作项目。“那只能说明你创业的定位不准,所选择的项目不够完善。投资者都很聪明,只要有收益,他们不会不投资。”陈海的脸上绽露出一丝意味深长的笑意,他指着头向大家示意:“最好的创业资本在这里!”专家点评中国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中心顺着自己的个性做点评人:孙虹钢虽然陈海的公司目前依然面临持续赢利问题,但作为一名创业者,他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发展定位。陈海是个不折腾会难受的人,从他的职业成长轨迹可以看出,在内心当中,他始终认为自己最适合码字挣钱。他去结识更多的媒体人士和商界人士,其实是在给自己找更多的“卖字儿”机会。但他又不愿意把自己拴死在某一处,所以才频繁跳槽,直至自己做老板才踏实。个性决定职业,人只有在做自己喜欢、擅长和有需求的事情时,才最有动力和创造性。现在有一些老师告诉你说,你要去适应企业,做螺丝钉,企业老板说啥就是啥。很多著名企业对新员工也都有“入模子”培训。你可以去试一试,看自己到底能否真正接受企业的“模子”,看看自己的个性和企业的规则是否能契合。有一个职场天条:一定不要去做自己不打算做好的事。不值得做好的事就完全不值得去做。陈海的折腾或许源于自身的个性,但他每一次转型的成功却有其必然的因素在里面。l 在大学里,陈海的第一次职业角色转型是从文学青年到记者—这实际上奠定了他后来职业发展的基础。做文学青年,是靠想像力;做记者,是靠观察力。陈海的个性当中有擅长和人打交道的成分,当接触实际生活的记者比凭想像写小说让他觉得更容易上手。他喜欢曝光黑幕,敢于打抱不平。他把文学青年的浪漫和激情用到了理性分析和人际突破上,这是他能够成为一名好记者的关键素质。l 陈海有些“离经叛道”的举动,比如毛遂自荐地投稿,只身跑到北京找工作等。如今,职业环境已经高度市场化了,而我们的大学教育在某种程度上还属于非市场行为。你要适应市场需要,离经叛道才是正道。对于在校大学生来说,如果你的学校没有把你当作是商品,没有意识到职业教育的重要性,那么你恐怕需要“离经叛道”才能脱颖而出。l 陈海的多次跳槽,其实是他顺着自己的个性不断“试错”的过程。他从感觉上知道自己应该做什么,但并没有一下子就很明晰,所以要东试试、西试试。当然,频繁跳槽其实是件很“凶险”的事。如果你打算像陈海这样最终选择自己创业,倒也没关系,跳槽的次数多反而有助于积累人脉和经验;如果你认定自己还是比较适合打工—标志是心理上特别希望稳定,那你就要避免这样做。有人讲,一个频繁跳槽的人是忠于职业而不忠于企业的。这种观点有些自欺欺人—觉得自己的行为似乎不妥,要给自己找点借口。其实每个人都有完全的权力去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都应该根据自己的原则选择职业发展路径,这与“忠诚、背叛”之类的道德理念无关,你不需要用道德标准来束缚自己。陈海目前所从事的事业未必就是他终生从事的事业,只是因为传媒行业正处在高速成长阶段,机会多多。陈海已经练就了较强的人际交往能力,擅于整合资源。在传媒、影视、文化、公关、营销等方向,他应该都会有很多发展机会。电脑奇侠传中国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中心个人档案:方刚,男,毕业于清华大学。在校期间,跨文理科相继学了的流体控制、计算机和中文三个专业,现为搜狐网副总编。学习虽不是大学生活的全部,却是非常重要的。但究竟重要到什么程度?又应该用什么方式来体现它的重要性呢?也许下面故事的主人公方刚会给你以启示。现任搜狐网副总编的方刚曾是清华大学的牛人,独一无二的大学经历使他对自己生活了六年的清华大学有着深厚的感情。“上大学就好像进入一座宝山,我不能入宝山而空手返。”基于这个朴素的信念,方刚充分把握大学时光的分分秒秒,仿佛是要在有限的时间里尽可能多地获取珍宝—在清华大学学习的六年间,方刚跨文理科相继修了流体控制、计算机和中文三个专业,先后获工学学士和文学学士学位。他曾担任过团干部,参加过社团活动,编辑过文学刊物,曾外出打过工,也获得过文科、理科的奖学金。但这些给他的感受都不太深,他将更多的时间花在了丰富而广泛的阅读中,花在了开放而深邃的探索中。“我有三个班的同学,又通过社团认识了不少人,所以我的大学同学比较多。而像我这样的经历,在整个清华恐怕也是绝无仅有的。”方刚的话很平静,但其中却流露出对自己大学生涯的欣赏。电脑奇侠传至今,方刚的同学们还记得他那一连串经典而潇洒的动作—轻吁一口气,站起身,弯腰轻敲一下回车键,说一声“OK”。在此之后,游戏就可以运行了。同学们玩的是游戏;而对于方刚来说,帮同学们解决游戏问题则是他的游戏,这是他的兴趣所在。正是这样的兴趣,让“电脑奇侠”的印记刻在了同学们的脑海里。2005年六七月间,电视连续剧《仙剑奇侠传》热播,引得很多人重温同名的游戏。《仙剑》是方刚在大学里玩过的惟一一款电脑游戏。但在大多数情况下,他对游戏的接触都是帮寝室周围所有认识的同学打理电脑。“方刚,你来一下,我上午买了张游戏盘,数据都能读,就是运行不了,急死我了!”“方刚,你这边什么时候有空啊,我的电脑在游戏进行中突然异常退出系统,再也运行不了了。”“方刚,有一关(游戏)我死活过不去,你帮我攻关了吧。”尽管他并不热衷于玩游戏,却对玩游戏过程中所遇到的解密盗版、内存配置、魔法修改等问题十分入迷。只要是认识的同学找他,他每次都是无条件帮忙,很有侠义之风。所有找方刚的人都知道,没有他弄不好的游戏,有了他帮忙,他们就可以“游戏大吉”了。至今,方刚的同学们还记得他那一连串经典而潇洒的动作—轻吁一口气,站起身,弯腰轻敲一下回车键,说一声“OK”。在此之后,游戏就可以运行了。同学们玩的是游戏;而对于方刚来说,帮同学们解决游戏问题则是他的游戏,这是他的兴趣所在。正是这样的兴趣,让“电脑奇侠”的印记刻在了同学们的脑海里。1991年,方刚从湖南省岳阳市考入清华大学流体控制专业。上大二时他开始选修计算机专业。在那个时候,他已隐隐地意识到,自己要从事与计算机有关的工作。是啊,计算机是如此神奇!在方刚的眼里,计算机能把数学逻辑之美转化成为创造之美。如果说学数学是与符号和等式对话,那么计算机则是利用逻辑和数学的原理实现人机对话。“你可以与计算机交流—你的想法可以通过计算机语言来实现,你的设想可以通过计算机程序来完成。计算机是有思想的,就好像是一个人,和它对话的感觉令人激动。方刚喜形于色。“同时也会让人觉得很深邃—你编一段程序,‘他’就在那里算,算出来的应该是你想要的;如果不是,你再去修正!”方刚这样描述自己对计算机的感觉。在大二,方刚花了很多钱去买计算机机房的上机时间,经常一夜一夜泡在那里。他当时就确信,自己一定是要做这一行的。心想事成。1995年,当他拿着流体控制专业和计算机专业的学士学位走出校门时,一家计算机杂志成为他事业的第一个坐标。从事计算机领域的工作,对方刚来说是情理之中的事;而从事写作工作,对他来说也很自然:从大一开始,他就有写作的兴趣,并且还参加了学校的诗社和文学社。他大一时是班刊的主编,大二时是系刊的主编。在《紫荆》、《新清华》、《荷塘》等校园刊物上,都经常会出现方刚的名字。对中文和新闻的兴趣和爱好源于家庭的熏陶。方刚的父亲是一名老师,在当地颇有影响。父亲十分钟爱新闻行业,曾经一心想做一名冷眼看时事的记者。但是他只在《岳阳晚报》做了很短一段时间的记者,就由于某些原因被迫离开了心爱的职位。父亲不完整的理想和对社会沧桑的感悟在无形中影响了方刚。这样的选择可以说是兴趣和专业的高度吻合了,方刚对工作十分投入。他所任职的杂志社在当时的业界具有高度的专业性。当时网络还没有全面兴起,这份杂志就成为中国与美国等先进国家交流计算机专业信息的重要窗口,也是专业人士了解新技术、学习新知识的重要渠道。方刚在其中的历练使他收益颇丰。后来他的职业道路又经历了N多变化:做过报纸,干过网站,最后来到了搜狐。他与计算机和网络的关系越来越紧密了。它们是一家人中国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中心“虽然有些学期要上十几门课,但我学习是因为想学习,是因为我喜欢,所以也并没有说觉得有太大压力!”方刚在无意识的状态下,基于兴趣涉猎了很多领域的知识。最后方刚发现,“它们是一家人”—学科不同,本质却是一样,它们都在阐释社会,只是方式不同而已。方刚对逻辑之美、数学之美、技术之美有着自己的独特感受。高中时,他经常参加各种奥林匹克竞赛。可能是“奥赛情节”比较重,在自然科学的一堆逻辑和等式之间寻找美很能使他获得成就感。他想,或许能上清华的人,或多或少都有这样的情结。总之,他对数学是无比向往、无比爱好的。高中时期的方刚对语文的喜爱不亚于对数学的狂热,他的语文成绩同样出色。进入大学后,他的兴趣开始拓展:由数学拓展到逻辑、物理、计算机等;由中文拓展到新闻、历史、哲学、社会学等。“我是幸运的,我的大学是在充实中度过的,也是在无意识而有准备中度过的。”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正是兴趣引导着方刚探索着那些神秘而未知的领域。当然,方刚这样的经历也要感谢清华大学自由的学习氛围和开明的教育机制。这种机制极大地满足了方刚对众多学科的好奇心。按照清华大学有关辅修和双修的规定,理工科学生可以同时选修相近的学科。所以,在学完第一年基础课后,方刚开始选修计算机专业。1994年,清华大学中文与新闻专业开始对内部工科生招生。出于对社会人文的强烈兴趣,方刚参加了选拔,开始了真正意义的跨学科学习。“虽然有些学期要上十几门课,但我学习是因为想学习,是因为我喜欢,所以也并没有说觉得有太大压力!”方刚在无意识的状态下,基于兴趣涉猎了很多领域的知识。最后方刚发现,“它们是一家人”—学科不同,本质却是一样,它们都在阐释社会,只是方式不同而已。在他眼里,逻辑思维表达、信息处理、媒体的传播规律等其本质都是相同的;社会学、哲学、美学的基本原理也都是一回事。这个感觉也决定了他一定会选择从事技术和传媒相结合的工作。技术之美与文法修辞叙述之美的融合,使方刚心中的美更加丰满。回顾方刚的职业经历—从参与筹办赛迪网,任赛迪网总编、副总裁,到目前任搜狐网副总编、产经中心总监,他都没有脱离这种美的追求主线。语文家教在家教的过程中,方刚印证了很多心里曾经模糊的人文观念,进行了一个新的自我调理。他再一次感受到清华人文素养的无比深厚,他被激励、被鼓舞,一头扎进故纸堆里了进行着更畅快的阅读。家庭环境和清华的人文氛围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方刚的选择。大三时,他整天整天地呆在清华大学图书馆里。图书馆的新馆是由邵逸夫资助的,里面全是工科书籍,以及各种资料和光盘,很多是与世界先进水平同步的。其中的计算机分馆是方刚经常去的地方,很多原版引进的计算机资料不仅更新快,而且很全面。到后来,他的身影由新馆转移到旧馆,很多时候甚至连一日三餐都在那里。旧馆的外观不如新馆气派,相比之下甚至显得很老气:外墙爬满了茂密的爬山虎,给人以安详而幽深的感觉。这里的藏书以人文社科类为主,清华大学渊远流长而深邃的人文精神就保存在这里。那段时间,方刚是在与朱自清、闻一多、俞平伯、梁启超、王国维、赵元任、陈寅恪等大师的精神交汇中度过的。读着这些曾经对清华有着深远影响的思想大师的著作和传记,用方刚的话说,那种兴奋真是“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如果对清华这么好的精神财富视而不见,那么就是入宝山而空手归了!”方刚感慨万千。现在一谈起大学,人们便会说起大学里的“大楼”与“大师”。蒋南翔就任清华大学校长时引用了原清华校长梅贻琦的一句话—“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这段话后来不知道被别人引用了多少遍。大学不仅是一种物质上的存在,更是一种精神上和文化上的存在。与学校直接相关的大师以及与之相联的社会文化氛围的存在,也使学校的文化内涵显得绵长厚重。不管是为清华凭添了厚重文化气息的大师,还是经常与同学们接触的教授,方刚都认为他们“个个都无比好。”他们都是在关键时刻帮助我实现了从兴趣到理想的转折。”方刚说。这样的经历或许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一个理工科学生为什么会去做语文家教。方刚惟一的一次家教经历教的是语文。那个上初三的中学生学习总是没有感觉,对语文似乎都失去了兴趣。阴错阳差,方刚出现了。“这篇文章需要背诵,怎么你连念都念不通,还有不认识的字?”方刚说,“你把书合上,我给你背一遍。”方刚所辅导的课文恰好是《岳阳楼记》,它可谓生于斯长于斯。在那个学生充满惊异和敬意的眼光中,方刚把《岳阳楼记》高声背诵了一遍。在背诵的时候,他还没什么感觉;而当他拿起书,给那个学生讲解的时候,他突然产生了异样的感觉。他突然感受到,在“微斯人,吾谁与归”的感叹中,所流露出的不是惆怅而是一种不易察觉的畅快。这是在他读了大量的课外书和古代典籍后,重温中学课本时完全不同的感受。在家教的过程中,方刚印证了很多心里曾经模糊的人文观念,进行了一个新的自我调理。他再一次感受到清华人文素养的无比深厚,他被激励、被鼓舞,一头扎进故纸堆里了进行着更畅快的阅读。时间总是不够用中国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中心在兴趣广泛的方刚眼里,要做的事情太多了,他要用各种各样的事情把自己所有的时间填满。……彷徨、失恋、空虚这些词根本不会在他的字典中出现!他太忙了,没有时间来想这些事情。学习之余,很多同学都去各种公司实习,方刚也找了家计算机公司,主要做电脑组装调试。“张先生,您让我在这里实习就可以了,我可以不要报酬。”方刚的意图很明确,就是想找个机会了解社会,了解计算机行业,了解中关村。公司的老板待人都不错,尤其是对能干的人,他答应了方刚的实习请求,并且报酬照给了。在实习中,他学了很多知识,也了解了一些行业状况。当时计算机的利润高得惊人:一个光驱可以赚上千块;出售一台PC机可以坐着飞机去送货,之后还可以赚一万多。真是有点连蒙带骗的感觉。因此,他就没有在这方面花费更多的时间。在兴趣广泛的方刚眼里,要做的事情太多了,他要用各种各样的事情把自己所有的时间填满。在朱镕基总理提出“科教兴国战略”时,他曾组织同学们设计电路板;在社会实践风靡的时候,他又组织同学们到工厂实习;在圣诞节前夕,他曾穿着军大衣、挎个书包到北医大女生宿舍推销明信片……彷徨、失恋、空虚这些词根本不会在他的字典中出现!他太忙了,没有时间来想这些事情。他不仅作了所有大学生能做的事,还做了很多大学生做不了的事。有件事是清华的学生无论如何都要考虑的,那就是为了留学而考GRE。在大量的阅读中,方刚觉得自己还是应该选择中国作为发展空间,就没有考虑出国。虽然在清华流传一句话,“没考过GRE的一生是不完整一生”,但在忙碌的大学生活中,方刚始终没有参加GRE考试。“我是工作以后才考了一次。”方刚说,这个时候补考GRE已经不是为了出国了,而是为了实现人生的完整。兴趣就是最好的老师。正是在释放自己兴趣的过程中,方刚的思想得到了无限拓展。“大学学习老师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要弄明白自己想要什么。”如今,身为搜狐公司的高层主管,方刚经常参加招聘活动。当他面对刚毕业的大学生时,总是带着无比的兴奋和欣慰跟他们聊天。他羡慕目前的大学生有这样好的发展环境,他觉得大学中所做的任何事情都是一种经历,没有好坏之分。但是,面对如今社会上的种种诱惑,面对社会围墙的坍塌,方刚说,“我们应该建立保护自己的心灵围墙,对社会和生活要拥抱它,不应该排斥它”。这是他对大学生们的建议。“立志高远,探索心灵的空间。”这是方刚大学以来的心得。如果不在清华读书,没有这样的学习氛围和灵活机制,方刚的成长之路又会如何呢?方刚说:“如果我不在清华,大学生活可能不完整。但结局并没有好坏之分,在另一条道路上,我一定也会是充实的、快乐的!”专家点评中国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中心文理兼备造就竞争优势点评人:孙虹钢方刚是个学习能力非常强的人,而且最关键的是他能够完全做到学以致用。这是方刚职业成功的主要原因。在职场当中,企业所需要的复合型人才非常稀缺。出现这种现象,和过分强调“专业”的教育制度有直接关系。尤其是文、理分科,专业被人为地划出藩篱,完全不相容。其实,企业的岗位设置根本不需要这种划分,尤其是做管理者,更必须同时懂技术和人。企业需要的是“能干”的人,而常常需要的是兼有文、理、工的知识和技能的人。方刚非常聪明地意识到,学兼文、理将对自己的未来发展有十足帮助。“名牌大学”加“文理兼备”,这使方刚较其他同学相比,具有了突出的竞争优势。把看上去不相干的事物组合在一起形成新事物,是人类创造性思维的源头。这在中国传统文化的经典思想大作—《易经》当中早有印证。方刚不仅善于打造自己的核心优势,而且善于通过最合适的机会表现出来。很多人都会热心助人,热心人能给大家留下不错的印象,但未必能赢得很高的威望。方刚发现,当同学们沉迷于电脑游戏当中时,最怕遇到技术故障,而他就选择去做作电脑游戏技术支持。这样,在同学们的心目当中,方刚的个人形象就不只是个热心人而已,而是具有专业特征的“救援专家”。走入社会后,方刚也是主要以专业人士的形象在职场立足的。他是在有意识地建立和经营自己的职业形象—专家型人才。职场生存和发展的关键,在于你的能力能否得到别人的认可。求职就像做营销,你应该挑选最能够给别人留下深刻印象的时间和场景,充分展现自己的能力。第一,在别人有特别需求的关键时间和关键事件上充分展示能力。第二,使人们对自己形成某个方面的独特“印象”。大学时的方刚肯定是个IT高手,但他不是什么都作,只是突出表现了自己在电脑游戏救援方面的技能。我们都知道有个“二八定律”,这个定律同样适用于职场。你80%的力量要用在20%最值得做的事情上,而大家对你的印象,其实就来自你所做的这20%的事情。善于兼容学习的方刚,其能力强项在于整合和创新方面,他的职业发展空间应该还可以更上一层楼。惟一的问题是,他需要清楚她进行自我评估,明确哪些能力适合作自己的职业技能,哪些能力适合作自己的职业背景,哪个方向是他可以去持续创新的发展道路。春风中的心安草中国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中心个人档案:冯燕,女,毕业于河北大学法学专科,现为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专业在职研究生,天津明理企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北京分公司负责人。快餐店里到处洋溢着音乐和女孩们的欢笑声。与那些性格开朗、爽快活泼的女孩们相比,冯燕显得别有特点—文静秀气,就像明媚的阳光下草地上迎着春风独自开放的一朵小花。“我的大学经历比较简单,人生转折点应该说是从进入现在的公司开始的。”作为天津明理企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北京分公司的负责人,冯燕从一个对培训一无所知的新手到成为公司的股东仅仅用了两年时间。在短短两年时间完成这样的飞跃或许与她平和的心态有关。彷徨的大一在法律系的迎新会上,有个师兄曾经说:“大学一年级是彷徨,二年级是呐喊,三年级是朝花夕拾,四年级是伤逝。”套用鲁迅的话来总结大学四年的生活,冯燕觉得特别经典。她心里想:“我们专科生是第一年就‘彷徨’和‘呐喊’,第二年就‘朝花夕拾’和‘伤逝’了。既然没有更多的时间在学校学习,那就必须加速成长才行。”1999年,冯燕进入河北大学读法学专科,学制两年。开学不久,冯燕下铺的同学小齐的姐姐来学校看她,小齐一看见姐姐就委屈地泪流满面,冯燕和在场的其他同学心里都不是滋味。在她们的想像中,大学应该是既充实又自由的,而不是像现在这样轻松而闲散!没有人管了,连老师和辅导员都很少见面,这是高中与大学的最大区别。面对新的环境,冯燕也有一些茫然,但同时她也清醒地意识到,大学里主要要靠自己了。在法律系的迎新会上,有个师兄曾经说:“大学一年级是彷徨,二年级是呐喊,三年级是朝花夕拾,四年级是伤逝。”套用鲁迅的话来总结大学四年的生活,冯燕觉得特别经典。她心里想:“我们专科生是第一年就‘彷徨’和‘呐喊’,第二年就‘朝花夕拾’和‘伤逝’了。既然没有更多的时间在学校学习,那就必须加速成长才行。”真正让冯燕进入大学状态的是一个同班男同学。不过,这里并没有爱情故事发生。下课后其他同学都走了,而那位男同学却独自留在教室里上自习;别人都去操场上玩球了,而他却跑去泡图书馆。“你怎么不去玩啊?”冯燕好奇地问。“我是想在毕业的时候考上律师,去石家庄发展!”他回答。明确的目标使他与众不同,也令还有点彷徨的冯燕惊醒。在这个简单的对话后,冯燕很快进入了学习状态,并报考了法律本科课程的高等自学考试。后来,到毕业时,那位男同学通过了律师资格考试,如愿以偿地去石家庄发展了,而冯燕也只剩下三门课就可以拿到法律本科文凭了。轻松搞掂四级班上参加四级考试的同学中只有两个人通过了,一个是冯燕,另一个就是与她十分要好、住在她下铺的小齐。这件事对她来说是个极大的鼓励—这证明了自己的学习能力一点都不差。而正是心态的调整使她显得愈发充满阳光。在大学里没有参加太多的社团活动,没有当班干部,没有参加学生会,没有交男朋友,冯燕把绝大多数时间用在了学习上。对很多女孩子来说,没有恋爱的大学时光是白色的。但在学生时代的冯燕看来,交男朋友则意味着少了一些自主,多了一些牵挂。客观讲,法律专业的学习压力还是很大的。在法律领域,国际经济法很热门,这坚定了冯燕学好英语的决心。听其他同学讲,英语四级十分难,她的很多同学虽然表面表示不太敢考,但大家实际却在暗地较劲。而自己的高考成绩当时在班级中排第一,女孩的自尊促使她要试试,也可以让自己的大学学习生活更充实一些。

上一章 下一章
目录
打赏
夜间
日间
设置
3
正序
倒序
经赢你的大学:校园励志实录
经赢你的大学:校园励志实录-2
经赢你的大学:校园励志实录-3
需支付:0 金币
开通VIP小说免费看
金币购买
您的金币 0

分享给朋友

经赢你的大学
经赢你的大学
获月票 0
  • x 1
  • x 2
  • x 3
  • x 4
  • x 5
  • x 6
  • 爱心猫粮
    1金币
  • 南瓜喵
    10金币
  • 喵喵玩具
    50金币
  • 喵喵毛线
    88金币
  • 喵喵项圈
    100金币
  • 喵喵手纸
    200金币
  • 喵喵跑车
    520金币
  • 喵喵别墅
    1314金币
网站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