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最有影响的100人(1)-5

公元前427年柏拉图出生在雅典一个贵族家庭。年青时他就结识了著名的哲学家苏格拉底,苏格拉底成了他的良师益友。公元前399年,20岁的苏格拉底被十分含糊地控告为不信上帝和腐蚀雅典青年而遭受审讯,被判处死刑。柏拉图称苏格拉底是“我曾知道的所有的人中最聪明、最正派、最优秀的人”。苏格拉底的死使柏拉图长期厌恶民主政体。  苏格拉底死后不久,柏拉图离开雅典,在随后的10到12年之间一直四处漫游。约在公元前387年他返回雅典,在那里创办了一所学校──柏拉图学园,该园连续开办了九百多年。柏拉图余下40年的大部分时光是在雅典度过的,传授哲学学说和纂写哲学论著。他的最著名的弟子是亚里士多德。亚里士多德17岁来到学园时,柏拉图已60岁了。柏拉图于公元前347年去世,享年80岁。  柏拉图写了36部书,其中大多数是有关政治和道德问题的,也有关于神学和玄学的。这些著作显然不能用简单的几句话来概括,但是我要冒过于简化柏拉图的思想之险,以求概括柏拉图最有名的著作《理想国》所表达的主要政治思想。该书代表了他的理想社会观。  柏拉图指出,最好的政体是贵族政体。他这种提法并不意味着世袭的贵族政体,也不意味着君主政体,而是意味着实行选贤任能的贵族政体──即由国中最优秀、最聪明的人来统治。这样的人并不是通过公民投票来选举,而是通过选拔任命(选举委员,由原任委员投票选举所需增加的新委员)。已经成为统治阶级即监护阶级的成员应该完全根据功绩来吸收新人加入自己的行列。  柏拉图认为所有的人,不管是男是女,都应该让他们有机会施展自己的才华,看他们是否胜任担当监护阶级的成员(柏拉图是指出男女基本平等的第一位主要的哲学家,实际上在很长一个时期里都是唯一的一位)。为了确保机会均等,柏拉图主张所有的孩子都由国家抚养和教育。孩子们首先接受完备的体育训练,但是音乐、数学以及其它学科也不能忽视。内容广泛的考试应分几个阶段进行,让成绩较差的人到社会上从事经济工作,让成绩好的继续深造。深造期间的教育不仅应包括通常的学科,也应包括对“哲学”的研究,柏拉图这里的“哲学”是指他的理想形式的玄学。  到了35岁,能令人信服地表明自己已精通了理论原理的人,还要继续深造15年以求掌握实际工作经验。只有能把书本知识应用到现实世界中去的人,才能被吸收进监护阶级中来。而且只有明确地显示出自己把民众幸福放在首位的人,才能成为监护人。  做一个监护阶级的成员并非对所有的人都具有吸引力。监护人不能成为富翁。他们只允许有极少的个人财产,而不允许有土地和私人住房。他们的工资固定但数目不多,既不许拥有黄金也不许拥有白银。监护阶级的成员不允许有个自的家庭,要在一起进餐,要有普通身份的朋友。这些哲人国王所得到的报酬不应该是物质财富,而应该是公共事业的圆满实现。简言之,这就是柏拉图理想国的观念。  许多世纪以来,《理想国》拥有广泛的读者,但是值得注意的是,书中宣扬的政治制度并没有用来作为实际中哪个国家政体的模特。从柏拉图时代到我们时代这一时期的大部分时间里,大多数欧洲国家都实行世袭的君主政体。在最近的几个世纪中,有几个国家实行了民主政体;也有军事统治和蛊惑人心的暴君统治的事例,如希特勒和墨索里尼的统治。这些政体中没有哪一个与柏拉图的理想国相似。柏拉图的学说从未被哪个政党所采用,也从未象卡尔·马克思的学说那样构成一种政治运动的基础。我们因此就是否应该得出结论,柏拉图的著作虽然受到了高度的称赞,但是在实践中却被完全忽略了呢?我认为不是这样。  实际上欧洲没有哪一个国家的政体是柏拉图模式的直接翻版,但是中世纪欧洲大主教的职责同柏拉图监护阶级的职责之间有着明显的相似之处。中世纪的教会是由一个自我完善的豪杰团体组成的,其成员都接受过一种正统哲学的训练。从原则上来讲,所有的男子不管家庭出身如何都有资格当教士(虽然女子不包括在内)。还从原则上讲,教士没有家庭,其目的是促使他们关心自己的民众,而不是自己去追名逐利。  苏联Gong Chan Dang的作用也好比柏拉图《理想国》中监护阶级的作用。在这里我们看到了组成自我完善的豪杰集团的成员们都受过一种正统哲学的训练。  柏拉图的思想也影响了美国的政府机构。美国立宪代表会议的许多代表都熟知柏拉图的政治思想。当然目的是为了使美国宪法能成为发现民众的意志并使其发挥作用提供一种手段,也是为选择最英明、最优秀的人来治国提供一种手段。  估价柏拉图的重要性难就难在他对世世代代的影响虽然广泛而深入,但是却微妙而间接。除了他的政治学说外,他的道德学和玄学的论述也影响着后来的许多哲学家。如果说柏拉图在本册中的名次远比亚里士多德低,其主要原因在于亚里士多德不仅是一位哲学家而且还是一位重要的科学家。但是柏拉图的名次高于诸如约翰·洛克、托马斯·杰弗逊和伏尔泰这样的思想家,因为他们的哲学著作到目前为止只对世界产生了两三个世纪的影响,而柏拉图的影响已经持续了二十三个世纪。伽利尔摩·马可尼  公元1874~公元1937  无线电发明家伽利尔摩·马可尼1874年生于意大利的博洛尼亚市。他的家庭十分富裕,他在家庭教师的指导下学习。1894年年满二十岁的马可尼了解到海因利希·赫兹几年前所做的实验,这些实验清楚地表明了不可见的电磁波是存在的,这种电磁波以光速在空中传播。  马可尼很快就想到可以利用这种波向远距离发送信号而又不需要线路,这就使电报完成不了的许多通信有了可能。例如利用这种手段可以把信息传送到海上航行的船只。  马可尼经过一年的努力,于1895年成功地发明了一种工作装置,1896年他在英国做了该装置的演示试验,首次获得了这项发明的专利权。马可尼立即成立了一个公司,1898年第一次发射了无线电。翌年他发送的无线电信号穿过了英吉利海峡。虽然马可尼最重要的专利权是在1900年授予的,但是他不断地改进自己的发明,从中获得了许多专利权。1901年他发射的无线电信息成功地穿越大西洋,从英格兰传到加拿大的纽芬兰省。  这项发明的重要性在一次事故中戏剧性地显示出来了。那是1909年共和国号汽船由于碰撞遭到毁坏而沉入海底,这时无线电信息起了作用,除六个人外所有的人员全部得救。同年马可尼因其发明而获得诺贝尔奖。翌年他发射的无线电信息成功地穿越六千英里的距离,从爱尔兰传到阿根廷。  附带提一下,所有这些信息都是利用莫尔斯电码的虚线系统发射的。当时就已经知道声音也可以用无线电传播,但是这大约在1915年才得以实现,用于商业的无线电广播在30年代初期才刚刚开始,但是它的普及和意义随后则迅速地增长。  一项发明的专利若价值连城,那么这项发明定会引起法律上的争执。1914年法院撤消了一项起诉,宣布马可尼具有明显的获专利权的优先权。马可尼在晚年对短波和微波通信做了重要的研究。他于1937年在罗马逝世。  由于马可尼只是作为发明家而著称于世,因而他的影响显然是与无线电及其产物的意义成正比。(马可尼没有发明电视,但是无线电的发明是电视的一个重要先兆,因而把发明电视的一部分也归功于马可尼似乎是情理之中的。)显然无线电通信在现代世界中是极其重要的。它可以用于新闻、消遣、军事、科研、警察及其它目的。虽然从某些用途来说,电报(比无线电早发明半个世纪)也可以起到同样作用,但是对许许多多用途来说无线电不可能被取而代之,它可以与地上的汽车、海上的轮船、天上的飞机,甚至航天飞机相互通信、显然无线电的发明比电报的发明更为重要,因为电报发送的信息可以用无线电来发送,而无线电信息可以传到电报传不到的一些地方。  马可尼在本册中的名次比亚历山大·格雷厄尔·贝尔排得高些,只是因为无线电通讯比电报的发明更为重要。把爱迪生排得比马可尼略高些,是因为他做出了很多项发明,尽管其中没有一项有无线电那样重要。既然无线电和电视只是迈克尔·法拉第和詹姆斯·克拉克·麦克斯韦学说实际应用的一小部分,马可尼的名次落在这两位人物之后似乎不无道理。只有极少数最重要的政治人物对世界的影响可以与马可尼相提并论,这一点似乎也是不言而喻的。因此,马可尼在本册中的名次是比较高的。路德维希·冯·贝多芬  公元1770~公元1827  全世界最伟大的作曲家路德维希·冯·贝多芬1770年生于德国波恩市。他从小就表现出了音乐天赋,他的处女作是在1783年发表的。他年轻时访问过维也纳,在那儿结识了莫扎特,不过他们的交往如过眼烟云,转瞬即逝。1792年,贝多芬返回维也纳,在一段时期里求教于海顿──当时维也纳首屈一指的作曲家(莫扎特在此年去逝)。贝多芬在维也纳──当时世界音乐之都度过余生。  贝多芬作为钢琴家所具有的娴熟技巧给所有的人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不仅是一名成功的演奏家,也是一位优秀的教师。他不久就成为一名多产的作曲家。他的作品颇受欢迎,二十五六岁时就能轻而易举地把作品卖给出版商。  贝多芬将近而立之年时就有了失聪的先兆,这位年轻的作曲家为此不祥之兆而感到惴惴不安,这是可想而知的。一时间他竟想到了自杀。  1802年到1815年间有时被称为是贝多芬创作生活的中期。在这期间,他的失聪症在不断加剧,从此便深居简出。他那日渐严重的失聪症使人们形成了他是一个厌世者的错误印象。他曾同好几个妙龄少女有过海誓山盟,但最终却似乎都在不幸中结束。他终生未娶。  贝多芬不断地谱写出大量的音乐作品。但是随着时光的流逝,他对当时音乐观众所喜闻乐听的音乐的关注日渐减少。但是他却在不断地获得成功。  贝多芬快到50岁时已经完全耳聋。结果他不再登台演出,甚至变得更加孤独怪癖。他并不象先前那样多产,而且作品也给人以诘屈聱牙之感。那时他主要是为自己和一些理想的未来观众而作曲。据说,他曾对一位批评家说,他的作品“不是为你而是为未来的一代而创作的”。  如果说这位超乎时空的最富有天才的作曲家饱尝了失聪的辛酸,不如说那就是对命运的一种最无情的嘲弄;如果说贝多芬不顾失聪的痛苦,以一种超人的毅力继续保证了作品的质量,那么这就是一种鼓舞人心的、近乎令人难以置信的功绩。但是事实比想象的还要出人意料:实际上贝多芬在完全失聪的岁月里,谱写出的乐章超出了他早期作品的水准。一般认为他在晚年的岁月里创作的作品是他一生中最伟大的杰作。他1827年在维也纳去逝,终年57岁。  贝多芬创作了大量作品,其中包括九部交响曲,32部钢琴奏鸣曲,五部钢琴协奏曲,十部钢琴小提琴奏鸣曲,一系列弦乐四重奏曲,声乐曲,剧乐曲,以及许多其他乐曲。但是和他众多的乐曲的数量相比,更重要的是其质量。他的作品把完美的想象和奔放的感情有机地融为一体。贝多芬用自己的演奏扣动了人们的心弦,他们再也不认为器乐是一种次要的艺术。  贝多芬是一位颇具有创造性的作曲家,他给音乐带来的变化中有许多已经产生了流芳百世的效果。他扩大了管弦乐队的规模,增加了交响曲的长度,扩大了它们的领域。他证明了钢琴具有极其广泛的用途,为使它成为第一流的乐器做出了贡献。贝多芬代表了音乐从古典式向浪漫式的转变。他的作品给许多富有浪漫色彩的乐曲带来启迪。  贝多芬对许多后来的作曲家都有很大的影响,其中包括各种风格不同的人,如勃拉姆斯、瓦格纳、舒伯特和柴柯夫斯基。他还为柏辽兹、古斯塔夫、马勒、斯特劳斯等许多人开辟了道路。  贝多芬在本册中的名次看来显然应排在任何其他作曲家之首。虽然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几乎和他同享盛名,但是贝多芬的乐曲比巴赫的乐曲拥有范围更广、数目更多的听众,而且贝多芬做出的众多革新比巴赫的作品对后来的音乐发展具有更为深刻的影响。  一般说来,用语言表达政治思想和道德思想能比用音乐表达得更容易、更清晰,因此文学是一个比音乐更具有影响的艺术领域。就是根据这个道理,虽然贝多芬是音乐史上最杰出的人物,但还是比莎士比亚排得低些。在比较贝多芬和米开朗基罗时,我深受这样事实的影响:大多数人听音乐远比看画和雕像所花的时间多。因此我认为一般说来音乐作曲家比画家和雕塑家具有更大的影响,如果两者在各自的领域里都享有同样的盛名。总而言之,大体上把贝多芬排在莎士比亚和米开朗基罗之间看来是再合适不过了。沃纳·海森堡  公元1901~公元1976  德国物理学家沃纳·卡尔·海森堡由于在取得整个科学史上的最重要的成就之──量子力学的创立中所起的作用,于1932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奖。  力学是研究物体运动普遍规律的物理学分支。它是物理学的最基本分支,又是最基础学科。在20世纪初的年月里,人们逐渐认识到公认的力学定律不能描写极其微小物体如原子和亚原子粒子的行为;他们对此感到迷惑不解,忐忑不安,因为公认的定律应用于宏观物体(即比个体原子大得多的物体)时是白璧无瑕,完美无缺的。  1925年,沃纳·海森堡提出了一个新的物理学说,一个在基本概念上与经典牛顿学说有着根本不同的学说。这个新学说──在海森堡的继承人做了某些修正后──取得了光辉的成果,今天被公认为可以应用于所有的物理体系,而不管其类型如何或规模大小。  用数学能演证出:在只涉及宏观体系的情况下,量子力学的预测不同于经典力学的预测,不过由于两者在量上差别太小而无法度量出来(由于这种原因,经典力学──在数学上比量子力学简单得多──仍可用于大多数的科学运算)。但是在涉及原子量纲体系的情况下,量子力学的预测与经典力学的预测迥然各异;实验表明在这样的情况下,量子力学的预测是正确的。  海森堡学说所得出的成果之一是著名的“测不准原理”。这条原理由他在1927亲自提出,被一般认为是科学中所有道理最深奥、意义最深远的原理之一。测不准原理所起的作用就在于它说明了我们的科学度量的能力在理论上存在的某些局限性,具有巨大的意义。如果一个科学家用物理学基本定律甚至在最理想的情况下也不能获得有关他正在研究的体系的准确知识,那么就显然表明该体系的将来行为是不能完全预测出来的。根据测不准原理,不管对测量仪器做出何种改进都不可能会使我们克服这个困难!  测不准原理表明从本质上来讲物理学不能做出超越统计学范围的预测(例如,一位研究放射的科学家可能会预测出在三兆个原子中将会有两百万个在翌日放射Υ射线,但是他却无法预测出任何一个具体的镭原子将会是如此)。在许多实际情况中,这并不构成一种严重的限制。在牵涉到巨大数目的情况下,统计方法经常可以为行动提供十分可靠的依据;但是在牵涉到小数目的情况下,统计预测就确实靠不住了。事实上在微观体系里,测不准原理迫使我们不得不抛弃我们的严格的物质因果观念。这就表明了科学基本观发生了非常深刻的变化;的确是非常深刻的变化以致于象爱因斯坦这样的一位伟大的科学家都不愿意接受。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我不相信上帝在和宇宙投骰子。”然而这却基本上是大多数现代物理学家感到必须得采纳的观点。  显而易见,从某种理论观点来看,量子学说改变了我们对物质世界的基本观念,其改变的程度也许甚至比相对论还要大。然而量子学说带来的结果并不仅仅是人生观的变化。  在量子学说的实际应用的行列之中,有诸如电子显微镜、激光器和半导体等现代仪器。它在核物理学和原子能领域里也有着许许多多的应用;它构成了我们的光谱学知识的基础,广泛地用于天文学和化学领域;它还用于对各种不同论题的理论研究,诸如液态氦的特性、星体的内部构造、铁磁性和放射性等等。  沃纳·海森堡于1901年出生在德国,1923年在慕尼黑大学获得理论物理学博士学位。从1924年到1927年他在哥本哈根与伟大的丹麦物理学家尼尔斯·玻尔共事。他的关于量子力学的第一篇重要论文发表于1925年,他对测不准原理论述的结果于1927年问世。海森堡1976年溘然长逝,享年七十四岁,他留下了妻子和七个儿女。  就量子力学的重要性而论,读者可能要问为什么不把海森堡的名次在本册中排得更加高些。然而海森堡并不是量子力学创立中的唯一重要的科学家,为此做出了有深远意义贡献的有他的前辈马克斯·普朗克、阿伯特·爱因斯坦、尼尔斯·玻尔和法国科学家路易·德·布罗格利。此外,在海森堡的那篇具有独创性的论文发表不久以后的年月里,许多其他科学家其中包括奥地利人欧文·施罗丁格和英国人P·A·M迪拉克都对量子学说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但是我认为海森堡是量子力学创立中的主要人物,即使按劳分功,他的贡献也理应使他在本册中名列高位。亚历山大·格雷厄姆·贝尔  公元1847~公元1922  电话发明家亚历山大·格雷厄姆·贝尔1847年生于苏格兰爱丁堡市。虽然他只在学校念过几年书,但是通过家庭的熏陶和自学却受到了良好的教育。贝尔对语音复制感兴趣是很自然的,因为他父亲是语言生理、语言矫正和聋哑教学方面的专家。  1871年贝尔移居马萨诸塞州波士顿市。在那里于1875年他做出了导致发明电话的一些发现。1876年2月他申请电话发明的专利权,几个星期之后就获得了该项发明的专利权。有趣的是,还有一名叫伊茉沙·格雷的人申请类似装置的专利权的报告与贝尔的同一天到达,但只是晚到了一个多钟头的时间。  贝尔获得专利权不久就在费拉德尔菲亚市百年纪念展览馆展出了他的电话。他的发明引起了观众的极大兴趣,并且获了奖。但是东方联合电报公司花十万美元获得了该项发明权,拒不购买贝尔的电话。因此贝尔及其同事一起于1877年7月成立了一家公司,即今日美国电话电报公司的祖先。电话在金融上一举获得巨大的成功,美国电话电报公司现在是世界上最大的私人企业公司。  1879年贝尔和妻子占有该电话公司股份的百分之十五左右,他们似乎不懂得公司究竟有多少红利可赚,七个月之内就把手中的大多数股份出售完毕,每个股份的平均售价只有250美元左右。到9月份,每个股份的股票售价已涨至1千美元,而在当年3月份每个股份的股票售价是65美元!贝尔的妻子恳求他立即出售一空,因为她担心股票价再不会这样高了!1881年他们把手头剩余的股票不明智地售出三分之一,但是这些股票到1883年价值就高达1百万美元左右。  虽然电话发明使贝尔成了富翁,但是他从来没有中断研究工作。他还发明了几项有用的(虽然比较不重要的)仪器。他的兴致广泛,但是主要关心的问题自始至终是帮助聋哑人。他的妻子实际上是他先前教授过的聋女。他们有两儿两女,两个儿子都在襁褓时死去了。1882年贝尔加入美国籍,1922年去世。  评价贝尔的影响完全取决于电话的重要性的大小。我认为电话是一项非常伟大的发明,因为具有如此广泛的用途、对日常生活有如此巨大影响的发明是绝无仅有的。  我们把贝尔排在马可尼之后是因为无线电比电话具有更广泛的用途。也就是说,电话上的通话基本上可以用无线电来代替,但是在很多情况下电话不可能取代无线电。假如这是所牵涉到的唯一因素的话,就会把贝尔远远地排在马可尼之后。但是还要考虑另外两个因素。第一,虽然个人用电话可以用无线电来取代,但是要把整个电话体系用一个相应的无线电通讯网来代替是极其困难的。第二,贝尔发明电话听筒复制声音的基本方法后来也为无线电接收器、录音机以及类似装置的发明家所采用。因此我认为亚历山大·格雷厄尔·贝尔的影响比马可尼只是略差一筹。亚历山大·弗莱明  公元1881~公元1955  青霉素的发明者亚历山大·弗莱明于1881年出生在苏格兰的洛克菲尔德。弗莱明从伦敦圣马利亚医院医科学校毕业后,从事免疫学研究;后来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作为一名军医,研究伤口感染。他注意到许多防腐剂对人体细胞的伤害甚于对细菌的伤害,他认识到需要某种有害于细菌而无害于人体细胞的物质。  战后弗莱明返回圣马利亚医院。1922年他在做实验时,发现了一种他称之为溶菌霉的物质。溶菌霉产生在体内,是粘液和眼泪的一种成份,对人体细胞无害。它能够消灭某些细菌,但不幸的是在那些对人类特别有害的细菌面前却无能为力。因此这项发现虽然独特,却不十分重要。  1928年弗莱明做出了他的伟大发现。在他的实验室里,有一个葡萄球菌培养基暴露在空气之中,受到了一种霉的污染。弗莱明注意到恰好在培养基中霉周围区域里的细菌消失了,他正确地断定这种霉在生产某种对葡萄球菌有害的物质。不久他就证明了这种物质能抑制许多其它有害细菌的生长。这种物质──他根据其生产者霉的名称(青霉菌)将其命名为青霉素──对人或动物都无毒作用。  弗莱明的结果发表于1929年,但是起初并未引起高度的重视。弗莱明指出青霉素将会有重要的用途,但是他自己无法发明一种提纯青霉素的技术,致使这种灵丹妙药十几年一直未得以使用。  终于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末期,两位英国医学研究人员霍德华·瓦尔特·弗洛里和厄恩斯特·鲍里斯·钱恩偶然读到了弗莱明的文章。他俩重复了他的工作,证实了他的结果。然后他俩提纯青霉素,给实验室动物加以试用;1941年给病人试用。他俩的试验清楚地表明了这种新药具有惊人的效力。  在英美政府的鼓励下,现在医药公司进入了这个领域,很快就找到了大规模生产青霉素的方法。起初,青霉素只是留给战争伤员使用,但是到1944年,英美公民在医疗中也能够使用了。1945年战争结束时,青霉素的使用已遍及全世界。  青霉素的发现对寻找其它抗菌素是一个巨大的促进,这项研究导致发明出了许多其它“神奇的药物”,但是青霉素却是用途最广的抗菌素。  青霉素不断保持领先地位的一个原因在于它对许多有害微生物都有效。该药能有效地治疗梅毒、淋病、猩红热、白喉以及某些类型的关节炎、支气管炎、脑膜炎、血液中毒、骨骼感染、肺炎、坏疽和许多其它种疾病。  青霉素的另一个优点是使用的安全范围大。五十万单位青霉素的剂量对某些感染是有效的,但每日注射一百万单位青霉素也没有副作用。虽然有少数人对青霉素过敏,但是对大多数人来说该药为既有效又安全的理想药物。  由于青霉素已经救活了数以百万计人的生命,而且将来肯定还会救活更多的生命,因而没有谁会对弗莱明的发明的重要性提出质疑。他在一部名册中的确切位置,如在本册中的位置,自然要取决于人们认为有多少功劳应功于弗洛里和钱恩。我认为主要功劳应归于弗莱明,因为是他做出了主要的发现。没有他,也许过了许多年以后才能发明出青霉素。而他的结果一经发表,迟早都会发明出生产和提纯青霉素的先进技术,这是自然的。  弗莱明婚后生活幸福,有一个孩子。1954年他因其发明而获得诺贝尔奖,他与弗洛里和钱恩共同分享奖赏。弗莱明于1955年与世长辞。西蒙·玻利瓦尔  公元1783~公元1830  由于西蒙·玻利瓦尔在使南美五个国家(哥伦比亚、委内瑞拉、厄瓜多尔、秘鲁和玻利维亚)从西班牙的统治下获得解放所起的作用,人们常称他为“南美的乔治·华盛顿”。在整个这一大洲的历史上没有几个政治人物象他那样起着主导作用。  玻利瓦尔于1783年出生在委内瑞拉加斯市的一个西班牙血统的贵族家庭,九岁时成了孤儿。在他成长期间,法国启蒙运动的思想和理想深深地影响着他。他读过约翰·洛克、卢梭、伏尔泰和孟德斯鸠等哲学家的著作。  青年时玻利瓦尔访问过几个欧洲国家。1805年在罗马阿旺丁山顶上他立下了著名的誓言:只要祖国一天不从西班牙统治下获得解放,他就要奋斗一天。  1808年拿破仑·波拿巴入侵西班牙,任命他的胞弟为西班牙政府首脑。拿破仑通过解除西班牙皇家的政治实权,给南美殖民地获得自己的政治独立奋起斗争提供了良好的时机。  1810年委内瑞拉的西班牙总督被解职,从此开始了反对西班牙统治委内瑞拉的革命。1811年做出了正式的独立宣言,同年玻利瓦尔成为革命军的一员将领。但是西班牙军队翌年又控制了委内瑞拉。革命领袖弗朗西斯科·米兰达被投入狱中,玻利瓦尔逃往国外。。  随后的岁月中爆发了一系列的战争,继短暂的胜利而来的是惨痛的失败。但是玻利瓦尔从未动摇过自己的决心。1819年出现了转折点,玻利瓦尔率领他的由平民组成的小部军队,跨河流、越平原,穿过安第斯山上陡峭的狭路,对哥伦比亚的西班牙军队发起了进攻。在那里他赢得了具有决定意义的波亚卡战役(1819年8月7日);使战争出现了真正的转折点。委内瑞拉于1821年获得解放,厄瓜多尔于1822年获得解放。  与此同时阿根廷爱国主义者何塞·圣马丁使阿根廷和智利在西班牙的统治下获得了自由,秘鲁获得了解放。两位救星于1822年夏在厄瓜多尔的瓜亚基尔相会。由于圣马丁不愿与野心勃勃的玻利瓦尔进行权力斗争(这样只能对西班牙人有利),于是决定辞去他的军事统帅职务,他的军队全部从南美撤出。到1824年玻利瓦尔的部队已经解放了今日的秘鲁,1825年彻底歼灭了驻守在上秘鲁(今日的玻利维亚)的西班牙军队。  玻利瓦尔余年的生涯不免有些逊色。美国的榜样对他的印象颇深,他渴望建立一个新南美洲民族联邦政府。事实上委内瑞拉、哥伦比亚和厄瓜多尔已经形成了一个大哥伦比亚共和国,玻利瓦尔任共和国总统。可惜在南美的离心趋势要比在北美的离心趋势大得多。1826年玻利瓦尔召开泛美会议时,只有四个国家参加了会议。确实再没有更多的国家加入大哥伦比亚共和国,而这个共和国本身也很快就开始土崩瓦解。于是内战爆发了。1828年出现了一起暗杀玻利瓦尔的阴谋。1830年委内瑞拉和厄瓜多尔脱离了共和国。玻利瓦尔认识到自己是和平的累赘后,于1830年4月宣布辞职。他被迫离开了故土委内瑞拉,过着流放的生活,穷困潦倒,于1830年12月去世。  玻利瓦尔显然是一个雄心勃勃的人。在危难关头,他有时利用职权,独断专行。但是面临一种抉择时,他愿意将个人的雄心大志置于民众的福利和民主的理想之下,不断放弃自己手中的各种独裁权力。曾一度有人要封他王位,但被他拒绝了。无疑他感到自己已被授予“救星”这个称号比起任何王冠都是一种更大的荣誉。  毫无疑问玻利瓦尔是使南美洲从殖民主义的统治下得到解放的主要人物。他为这一运动提出了指导思想──撰写文章,发表演讲,创办报纸,着笔书信。他为斗争筹集资金进行了不知疲倦的努力。他是革命军的主要领导人。  但是把玻利瓦尔看成是一位伟大的将领就错了。他击败的军队数目不多而又指挥无方。玻利瓦尔自己在战略和战术上都没有特别的才能。(这并不奇怪,因为他从未受过军事训练)。是玻利瓦尔在逆境中不屈不挠的精神弥补了他所有的其它不足。每次被西班牙击败后,有些人想放弃斗争。他却坚决重整旗鼓,继续斗争。  我认为玻利瓦尔甚至远比儒略·凯撒和查理曼这样的著名人物有影响,这不仅因为他的生涯所带来的变化更具有持久性,而且因为他所影响的地区更为广大。但是玻利瓦尔的名次比亚历山大大帝、阿道夫·希特勒和拿破仑低不少,因为若没有这三个人。他们所做的事中有许多是不会发生的,但是却难以相信南美国家无论如何也不会最终获得独立。  最有趣味和最有意义的是把玻利瓦尔和乔治·华盛顿加以比较。玻利瓦尔象华盛顿一样指挥着小小的训练无素的军队,资金不足,往往需要一位能鼓舞士气的领袖才能把军队聚集起来。  和华盛顿不同的是玻利瓦尔在有生之年把他所有的奴隶都解放了。此外他通过发表宣言和制订宪法条款,为在他所解放的国家里消灭奴隶制进行了积极的斗争。但他的努力并没有成功,他死时奴隶制在该地区仍然存在。  玻利瓦尔的个性复杂而有趣:鲜明、勇敢、浪漫。他英俊潇洒,一表人才,不乏风流韵事;是一个目光远大的理想主义者;他的雄心壮志远比华盛顿大得多,但这对他所解放的地区却是不利因素。玻利瓦尔对物质利益毫不在意,他进入政界是富翁,隐退时成了穷汉。  玻利瓦尔从殖民主义统治下解放出来的领土远远大于最初的美国。但是不言而喻,他远不如华盛顿那么重要,这完全是由于美国在历史上所起的作用比他所解放的国家要大得多。奥利弗·克伦威尔  公元1599~公元1658  奥利弗·克伦威尔领导国议军在英国内战中大获全胜,他是才干杰出、叱咤风云的军事将领,是使国会民主政体成为英国政体的关键性的人物。  1599年克伦威尔出生在英国亨廷顿。在他的青年时期,英国被各教派之间的纠纷弄得动荡不安,在任的国王信仰并且想实行君主专制制度。克伦威尔自己是一个农场主和乡绅,一个虔诚的清教徒,1628年他被选进议会,但是为期不长,因为翌年国王查理一世就决定解散议会,独自一人统治国家,直到1640年在对苏格兰人作战需要资金的情况下,才召集了一个新议会。克伦威尔又当选为议员。新议会强烈要求国王不再实行专制统治。但是查理一世不甘屈从议会,于是1642年在忠实于国王和忠实于议会的军队之间爆发了一场战争。  克伦威尔站在议会一边。他返回亨廷顿,组织一支骑兵队同国王作战。在历时四年的战争中,他那杰出的军事才能使之声望日隆。在使战争出现转机的关键性的马斯顿战役中,克伦威尔都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1646年战争结束,查理一世成了阶下之囚,而克伦威尔则被认为是议会方面最成功的将军。  但是和平并没有到来,因为内部发生分裂,各派别间存在着根本的分歧,还因为国王对此了如指掌而未有求和之意。没过一年,国王潜逃,企图东山再起,重新纠集他的军队,就这样第二次内战爆发了。这场战争继续的结果是克伦威尔击败了国王的军队,从议会中解除了占多数的温和派议员,并于1649年1月30日把国王推上了断头台。  英国这时变成了一个共和国(叫做共和政体),临时由一个国务委员会来领导,克伦威尔任国务委员会主任。但是保皇党分子不久就控制了苏格兰和爱尔兰,支持已被处死的国王的儿子──未来的查理二世。结果克伦威尔的军队成功地占领了爱尔兰和苏格兰。长期连绵不断的战争最终在1652年以保皇党军队被彻底击败而告结束。  由于战争已经结束,建立了一个新政府的时机应该到来了,但是还存在着实行立宪政体的问题,这个问题在克伦威尔的有生之年从未得到解决。这位清教徒将军能够领导反对君主专制制度的军队赢得胜利,但是他的威望却不足以解决他的支持者中间存在着的社会冲突,不足以使他们对一部新宪法取得一致意见。这些社会冲突和宗教冲突错综复杂地交织在一起,宗教冲突使新教徒内部四分五裂并且同罗马天主教划清了界限。  当克伦威尔开始执政时,1640年组成的议会所保留的成员都属于一个数目不多、无代表性、过于激进的少数派,即所谓的残余议会。起初克伦威尔想要通过谈判来进行新的选举,但是当谈判破裂时,他就用武力解散了残余议会(1653年4月20日)。从那时起直到1658年克伦威尔去世为止,曾先后成立和解散了三个不同的议会;采用了两部不同的宪法,但都未能发挥作用。在此整个期间,克伦威尔靠军队的支持来维系统治,实际上他是一个军事独裁者。但是他多次试图建立民主政体和坚持拒绝别人给他加冕,其目的是表明他不想实行独裁统治,他也是迫不得已而为之,因为他的支持者们创建不出一种切实可行的政体。  从1653年到1658年,克伦威尔使用护国主的头衔统治着英格兰、苏格兰和爱尔兰。在这五年期间,他在不列颠建成了大体完好的政体和井然有序的行政机构。他改善了粗暴的法律,扶持文化教育。他提倡宗教信仰自由,允许犹太人再来英格兰定居,在那里实行他们自己的宗教(他们在三个多世纪以前被国王爱德华一世驱逐出境)。克伦威尔推行的外交政策也是成功的。他于1658年因患疟疾在伦敦去世。  克伦威尔的长子理查德·克伦威尔继承了父位,但是他统治的时间极为短暂。1660年查理二世恢复王位。奥利弗·克伦威尔的遗体被掘出来吊在绞刑架上。这种报复的行径并不能掩盖实行君主专制主义的斗争已经失败的事实。查理二世充分认识到了这一点,并不想同议会至高无上的权力相抗衡。当他的继承人詹姆斯二世企图恢复君主专制主义时,顷刻间就被1688年的不流血革命给废除了王位。革命的结果与克伦威尔1640年的期望恰好相同── 一种君主立宪制,国王明确地服从议会,实行宗教信仰自由。  自从奥利弗·克伦威尔去世以来,他的品格成为了人们争论不休的对象。许多评论家指责他是伪君子,指出他虽然总是在口头上赞成议会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和反对独断专行的统治,但是在事实上却建立了一种军事独裁统治。大多数人却认为,虽然克伦威尔在局面失控的情况下不得不实行独裁统治,但他对民主政体的献身精神是十分真诚的。据人们评述说他从不偏激,从未曾接受王位和建立永久性的独裁统治。他的统治通常是温厚宽容的。  我们应该怎样估价克伦威尔对历史的总的影响呢?当然他的重要作用就在于他是一位杰出的军事将领,在英国内战中打败了保皇党军队。既然在克伦威尔初露锋芒之前的战争的初期,议会军在一定程度上遭到了失败,看来要是没有他,这支军队完全有可能不会取得最后的胜利。克伦威尔胜利的结果使民主政体在英国得到了持续和巩固。  人们不应该把这看作是无论如何都会发生的事件。在十七世纪,欧洲大部地区都正在朝着更强大的君主专制主义的方向发展;民主政体在英国的胜利是逆总的历史趋势而出现的事件,在随后的年月里,英国民主政体的榜样对法国启蒙运动、法国革命和最终在西欧建立民主政体都是一个重要因素。还有显而易见的是,民主势力在英国的胜利对于在美国以及英国先前的殖民地如加拿大和澳大利亚建立民主政体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虽然英国在世界上只是个弹丸之地,但是民主政体却从英国涌向世界的其他某些范围不小的地区。  如果不是哲学家约翰·洛克对于英国和美国建立民主制度也做出了几乎同等贡献的话,奥利弗·克伦威尔在本册中的名次还要高些。克伦威尔基本上是一个实干家,洛克则是一个思想家,因而很难估计他俩的相对重要性。根据洛克时代的才智状况来看,即使没有他本人,与之非常近似的政治思想也许会有人不久就会提出来。但是假如没有克伦威尔,议会很可能在英国内战中失败。约翰·洛克  公元1632~公元1704  著名的英国哲学家约翰·洛克是全面系统地阐述宪政民主基本思想的第一位作家。他的思想深刻地影响了美国的开国元勋及法国启蒙运动中的许多主要哲学家。  1632年洛克出生于英国灵顿。他就读于牛津大学,1656年获得学士学位,1658年获硕士学位。青年时期的洛克就对科学产生了十分浓厚的兴趣,36岁被选入英国皇家学会。他与著名的化学家罗伯特·波意耳过从甚密,晚年又同艾萨克·牛顿结成好友。他还对医学感兴趣,得过医学学士学位,但只是偶尔行医。  洛克一生的转折点是他与莎夫茨伯里伯爵相识,成了伯爵的秘书和家庭医生。莎夫茨伯里是一位重要的自由政治思想的代言人,曾一度因政治运动而被查理二世国王囚禁过。1682年沙夫茨伯里逃往荷兰,翌年在那里去世。洛克因与沙夫茨伯里交往甚密,也同样被看作是嫌疑分子,被迫于1683年逃往荷兰。光阴荏苒,转瞬之间他在那里度过了五个春秋,此时正值1688年的革命成功,查理二世的继承人詹姆斯二世已被赶下台去。1689年洛克返回家园,此后一直住在伦敦。洛克终身未娶,他于1704年溘然长逝。  洛克最初的成名之作是《人类理智论》(1690),在该书中他论述了人类知识的起源、性质及局限性。洛克的观点基本上是经验主义的,弗朗西斯·培根和勒内·笛卡尔对他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洛克的思想反过来又影响了诸如乔治·伯克利主教、戴维·休姆和伊曼纽尔·坎得这样的哲学家。虽然《人类理智论》是洛克最有创造性的论著,也是著名的哲学经典著作之一,但是却没有他的政治论著对历史发展的影响大。  在《论信仰自由书》(1689年初次发表时未署名)中,洛克主张国家不应干涉宗教信仰自由。洛克虽然不是提出在所有的宗教派别中实行宗教信仰自由的第一位英国人,但是他提出的拥护宗教信仰自由的有力论证是赢得公众支持这种方针的一个因素。而且洛克把这种信仰自由的原则扩展到非基督教徒当中去:“邪教徒、伊斯兰教徒都不应该因其宗教而被剥夺国家规定的民权。”但洛克认为这种信仰自由不应扩大到天主教徒和无神论者当中去,因为他认为他们忠实于外国君主。因此按照今天的准则来看,人们会认为他是个气小量狭之辈,但是人们为他论定时应该联系他所处的时代的思想。事实上他提出的赞成宗教信仰自由的论证比他所提出的事例更能说服读者。今天在一定程度上是由于洛克的论著,宗教信仰自由才扩展到了他将会排斥的团体之中。  洛克最重要的著作是《论政府》,在该书中他提出了自由宪政民主的基本思想。它对所有讲英语的国家和地区的政治思想的影响更为深刻。洛克坚信人人皆有与生俱来的权力,这些权力不仅仅包括人生,而且还包括个人自由和拥有财产的权力。洛克声言政治的主要目的是保护个人及臣民的财产,这种观点有时被称为“更夫政治”。  洛克批驳了王权神授的观念,主张政府的权威只能建立在被统治者拥护的基础之上。“人在社会中的自由只受根据国家的意志而建立的立法权的限制而不受任何其他立法权的限制……”。洛克强调社会契约论,这在一定程度上是源自于一位早期的英国哲学家托马斯·霍布斯,但是霍布斯利用社会契约论来为专制主义辩护,而洛克认为社会契约可以废除。……每当立法者竭力掠夺和毁坏人民的财产或竭力把人民变成独裁统治下的奴隶时,他们就使自己处于与人民对抗的局面,因而人民不会进一步屈从而是被迫进入上帝为所有的人提供反抗武力和暴力的普通避难所。  而且“人民仍保留有一种至高无上的权力,当他们发现立法机关的行为与其职责相违背时,就会将其取消或改组……”。洛克为革命的权力所做的伸辩强烈地影响了托马斯·杰弗逊和其他美国革命家。  洛克相信权力分散的原则;但是他认为立法机关应高于行政机关(因此也高于司法机关,他认为司法机关是行政机关的一部分)。由于洛克认为立法机关应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因而他肯定会反对法院有宣布立法机关所立的法案不合宪法的权力。  虽然洛克坚信应由大多数人统治的原则,但是他清楚地表明政府不能拥有无限的权力。大多数人决不能破坏人们与生俱来的权力,也不能随意剥夺他们的财产权。政府只能根据被统治者的意志来合法地没收财产(在美国,这种思想最终用一个口号来表达:“不许选代表,就不许征税。”  从上述可以看出,洛克实际上几乎是在美国革命发生的一个世纪之前就把他的主要思想都表述出来了。他对托马斯·杰弗逊的影响极为明显。洛克的思想也渗入到了欧洲大陆──特别是法国,他的思想是导致法国革命和法国《人权宣言》的一个间接因素。虽然洛克不象伏尔泰和托马斯·杰弗逊那样闻名,但是他的作品产生在他们之前,对他们有强烈的影响。因此在本册中把他排在他俩之前,看来是在情理之中的。米开朗基罗  公元1475~公元1564  文艺复兴时期伟大的艺术家米开朗基罗·布欧纳罗蒂是直观艺术史上的杰出人物。米开朗基罗是一位才华横溢的画家、雕刻家和建筑师,给人类留下了风格各异的传世之作,四个多世纪来给观赏者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他的作品对欧洲绘画和雕塑艺术随后的发展有着深刻的影响。  米开朗基罗于1475年生于意大利卡普里斯镇,离佛罗伦萨大约四十英里。他早年就显露出天赋,13岁时在佛罗伦萨师从著名画家基兰达约。米开朗基罗15岁被带到麦第奇宫殿中生活,几乎是被佛罗伦萨君主伟大的罗廉佐看成为麦第奇家族的成员,罗廉佐成了他的保护人。米开朗基罗在整个生活期间都显露出了卓越的才华,常受教皇和非宗教君主委托设计制作艺术作品。他虽然在许多地方生活过,但是他一生的大部时光是在罗马和佛罗伦萨度过的。1564年他在临近89岁寿辰之际去世。他从未结婚。  虽然米开朗基罗并不象他的同时代的老前辈列奥纳多·达·芬奇那样是一个全面的天才,但是他的多才多艺,也给人们留下了其极深刻的印象。实际上他是在人类奋斗的两个独立领域里的成就都曾达到顶峰的唯一的一位艺术家,也许是唯一的人物。作为一位画家,米开朗基罗无论从他传世作品的质量,还是对历代画家的影响来看,都是无与伦比的。他为装饰罗马西斯廷教堂天花板那套巨型壁画被真正地誉为是历代最伟大的艺术成就之一。但是米开朗基罗认为他自己主要是位雕刻家,许多评论家都认为他是曾出现过的最伟大的雕刻家。例如他创作的大卫雕像、摩西雕像和著名的圣母抱基督尸体哀戚之雕像皆堪称为登峰造极的艺术品。  米开朗基罗也是一位独具匠心的建筑师。他在这方面取得的辉煌成就之一就是设计了佛罗伦萨麦第奇教堂。他还为罗马的圣·彼得担任多年的总工程师。  米开朗基罗在一生中创作了许多首诗歌,至今尚存下来的大约有300首。他的众多首十四行诗和其他韵体诗直到他去世后很久才发表。这些诗可以使我们深刻地了解他的个性,也清楚地表明了他是一个天才的诗人。  在莎士比亚一章中已经说明,我确信文学艺术和文学艺术家对人类历史和日常生活相对来说并没有什么影响。就是由于这个原因,我才把米开朗基罗在本册中的名次排在许多科学家和发明家之后,尽管他是一位杰出的艺术天才并且远比他们中的许多人有名气。乌尔班二世  公元1042~公元1099  今天没有很多人记得乌尔班二世教皇,但是没有谁对人类历史的影响象他那样明显和直接,他作为罗马皇帝发动了一场从伊斯兰教徒手中重获圣地的基督教战争,开始了十字军东征。  乌尔班原名欧德·德·拉尼,1042年在法国马恩市附近问世。他出生于一个法国贵族家庭,受过良好的教育。年青时在兰斯任副主教,随即先后担任克吕尼隐修院修士,副院长,红衣主教,1088年当选为罗马教皇。  乌尔班是一位坚强有力、政治敏感的教皇,但这不是他在本书中占有一席之地的原因。人们记得乌尔班二世,主要是因为他在1095年11月27日所采取的行动。那一天在法国的勒芒市,他召集了一次伟大的宗教会议。在会上他面对数以千计的听众,发表了一个或许是历史上唯一的最有说服力的演讲── 一个在随后影响着欧洲许多个世纪的演讲。在演讲中,他抗议侵占着圣地①的赛尔柱克王朝②的土耳其人在亵渎基督教的神圣土地,在污辱基督教的朝拜者。乌尔班呼吁所有信奉基督教的国家联合起来,投入一场神圣的战争── 一场为基督教而重获圣地的伟大的十字军东征。但是乌尔班凭借自己的聪明才智远不止是吸引着有利他主义动机的人。他指出圣地是一片肥沃富饶的土地──比人口过剩的基督欧洲要富得多。最后他宣布参加十字军东征可以免除一切苦行(告解),保证赦免十字东征者的一切罪行。  乌尔班这篇演讲对动机最高尚和最自私的人都具有同样的吸引力,在听众当中激起了澎湃如澜的热浪,在他的演讲结束之前,全体听众高呼:“这是上帝的旨意!”这个口号很快就成了十字军东征的战斗口号。在几个月内,第一方面十字军出发了,随后就爆发了一系列长期的神圣战争(有八个方面主要的十字东征军和许多方面小部的十字东征军),这场系列战长达200年左右。  就乌尔班二世自己的情况而言,他在第一方面十字军成功占领耶路撒冷两周后去世,但他未听到占领的消息。  十字军东征的重要性似乎毋庸加以解释,和所有的战争一样,它对参战人员和部队所经过的地区的人们都有着直接的影响。此外,它为西欧与拜占庭和伊斯兰各国之间的密切往来起了作用,当时拜占庭和伊斯兰各国远比西欧先进。这种往来为文艺复兴开辟了道路,文艺复兴反过来又使现代欧洲文明之花大放异彩。  乌尔班二世教皇被列入此册不仅仅因为十字军东征的巨大意义,而且还因为若没有他的鼓舞就可能不会有十字军东征。显然当时的条件已经成熟,否则人们对他的演讲就会置若罔闻。但是要掀起一场全欧运动,必须得有一个核心人物的领导,某一个国家的国王对此是无能为力的(例如一位德国皇帝对土耳其人宣布一场圣战,且率军进行一场十字东征,很难相信许多英国勇士会加入他的行列之中)。在西欧只有一个人物,他的权威可以超越国界的限制,只有教皇才能提出一项使所有西方信仰基督教的国家都执行的计划,才有希望使众多的人都服从他的指示。没有教皇的领导,没有他做的那个激动人心的演讲,十字军东征作为一次大规模的欧洲运动也许永远就不会出现。  当时的实际情况也不是谁身居教皇之职谁就会提出十字军东征解放圣地的计划。大多数谨慎的领袖都很难做出一项非常的提议,因为其结果十分难以预测。但是乌尔班二世却有这样的胆略。因此,虽然许多人的名气比他大得多,但是他对历史的影响却比他们硕大而久远。  注释:  ①圣地:指巴勒斯坦。  ②赛尔柱克王朝:土耳其之一王朝,十一至十二世纪统治亚洲西部的一个广大地区。欧 麦 尔  约586~644  欧麦尔是伊斯兰教的第二任,也许是最伟大的哈里发①。他是穆罕默德的同时代人,但比穆罕默德年轻,他与这位教祖同样是在麦加来到人世间。他的生年不详,可能是在586年左右。  起初欧麦尔是穆罕默德及其新教的生死对头,但后来却改变其信仰,成为伊斯兰教徒,并且在以后成为其最强有力的支持者之一(与圣·保罗改信基督教有惊人的相似之处)。欧麦尔成为先知穆罕默德最信任的顾问之一,直到穆罕默德去世为止。  632年,穆罕默德去世时没有指定继承人,欧麦尔立即支持教祖的一位亲密朋友即岳父阿布伯克继位,这样就避免了一场争夺权力的斗争,阿布伯克被公认为是第一位哈里发(即作为穆罕默德的“继承人”)。阿布伯克是一位成功的领袖,但是只当了两年哈里发便命归黄泉,他明确指定欧麦尔(也是教祖的一位岳父)为他的继承人,因此又避免了一场权力之争。634年,欧麦尔成为哈里发,此后他一直是大权在握,直到644年在麦地那他被一个波斯奴隶暗杀为止。欧麦尔在临死时指定一个六人委员会来推选他的继承人,因而再一次避免了武力夺权斗争。委员会选举奥斯曼为第三任哈里发,他在位期间是从644年到656年。  就是在欧麦尔当哈里发的十年期间,阿拉伯人赢得了最重大的征服胜利,欧麦尔继位不久,阿拉伯军队侵占了叙利亚和巴勒斯坦,这两个地区当时是拜占庭帝国的一部分。在耶尔穆克战斗中,阿拉伯人大败拜占庭军队,同年大马士革陷落,两年后耶路撒冷投降。阿拉伯人征服了整个巴勒斯坦和叙利亚,并且向今日的土耳其进军。639年阿拉伯军队入侵当时也在拜占庭统治下的埃及,不到三年的时间,阿拉伯人就彻底征服了埃及。  甚至在欧麦尔执政之前,阿拉伯人就开始了对伊拉克的进攻,伊拉克当时是波斯萨珊帝国的一部分。然而却是在欧麦尔的统治期间,阿拉伯人在卡迪西战斗(637年)中夺取了决定性的胜利。到641年整个伊拉克都处在了阿拉伯人的控制之下。但还不止于此:阿拉伯军队侵占了波斯本身,并且在内哈文德战斗中一举歼灭了萨珊王朝末代皇帝的军队。到欧麦尔644年死去时,已经侵占了伊朗西部的大部分地区,而且阿拉伯军队的锐气未竭。在东部他们很快就彻底地征服了波斯,而在西部他们继续向北推进。  欧麦尔征服的领域与其持久性刚好同样重要。虽然伊朗人都改信了伊斯兰教,但其国家最终却从阿拉伯人的统治下获得了独立。而叙利亚、埃及和伊拉克却从未获得独立。这些国家完全被阿拉伯化,而且至今依然如此。  当然,欧麦尔需要制订他的军队征服大帝国的政策。他决定阿拉伯人在他们所征服的地区内有军事特权,他们住在卫戍城,不与当地人住在一起;被统治的各族人们要向征服者(大多是阿拉伯人)进贡,只有这样才得以安宁;特别是规定不能强迫他们改信伊斯兰教。从上可以显而易知,与其说阿拉伯人征服是一场宗教战争,倒不如说是一场民族战争,虽然也肯定不乏宗教色彩。  欧麦尔取得的成就确实令人难忘。继穆罕默德本人之后,他是传播伊斯兰教的主要人物,没有他取得的迅速征服的胜利,今天伊斯兰教传播的范围很可能远不及实际上那么广泛。而且他统治期间所征服的领土的大部分地区,自从那时以来一直属于阿拉伯人。当然这些发展的首要功劳显然大多应归于发动者穆罕默德,但是忽略了欧麦尔的贡献是非常错误的。他进行的征服并不是在穆罕默德感召下的自然结果,有些扩张也许必定要发生,但是其范围并不象在欧麦尔的英明统帅下所取得的那样广大。  欧麦尔── 一个实际上在西方鲜为人知的人物──在本册中的名次比查理曼和儒略·凯撒这样的名人还要高些,使人百思不得其解,但是将在欧麦尔领导下阿拉伯人所征服的地区的面积和经历的时间考虑在内,其重要性远胜于凯撒和查理曼所征服的地域。  注释:  ①哈里发:伊斯兰教国家政教合一的领袖称号。阿 育 王

上一章 下一章
目录
打赏
夜间
日间
设置
11
正序
倒序
历史上最有影响的100人(1)
历史上最有影响的100人(1)-2
历史上最有影响的100人(1)-3
历史上最有影响的100人(1)-4
历史上最有影响的100人(1)-5
历史上最有影响的100人(1)-6
历史上最有影响的100人(1)-7
历史上最有影响的100人(1)-8
历史上最有影响的100人(1)-9
历史上最有影响的100人(1)-10
历史上最有影响的100人(1)-11
需支付:0 金币
开通VIP小说免费看
金币购买
您的金币 0

分享给朋友

历史上最有影响的100人
历史上最有影响的100人
获月票 0
  • x 1
  • x 2
  • x 3
  • x 4
  • x 5
  • x 6
  • 爱心猫粮
    1金币
  • 南瓜喵
    10金币
  • 喵喵玩具
    50金币
  • 喵喵毛线
    88金币
  • 喵喵项圈
    100金币
  • 喵喵手纸
    200金币
  • 喵喵跑车
    520金币
  • 喵喵别墅
    1314金币
网站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