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空漫游之3001太空漫游-5

我很好奇,有多少超级新星真的是由工业意外所诞生的?    第九章 空中花园  在星城中移动最主要的问题之一,就是距离太远了。如果你要拜访一位在隔壁塔的朋友(无论虚拟实境有多少优点,通讯永远无法取代接触),这距离相当于一趟月球之旅。即使拥有最快的电梯,还是要花上好几天而非数小时,否则生活在低地心引力地区的人无法适应其加速度。  “无惯性推进器”(innertialess drive)的概念——即作用在身体上每个原子的推动系统,这样当电梯在加速时,身体就不会感受到压力了——在1930年代由“太空剧”(Space Opera)大师史密斯(E. E. Smith)所发明。这概念并非如其所听起来那般不大可能,因为重力场正是以这种方式对身体产生作用的。  如果你在地表附近自由地下坠(忽视空气阻力),每一秒你的速度会增加近每秒十米。此外,你会感到处于无重力状态,不会感受到加速度,虽然到1分30秒时,你的速度将增加为每秒1公里。  若你在木星的重力场下坠落也是如此,(其地心引力为地球的2.5倍),甚至你在巨大无比的场域内如白矮星或中子星(比地球的地心引力强上几百万或几兆倍),也是如此。你感受不到什么,即使你在出发数分钟后达到光速也是如此。然而,若你蠢到进入具有引力的物质半径,因为受力不均衡,潮汐力量(tidal forces)很快就会将你撕成碎片。进一步详细的资料,可参考我悲惨但文如其名的短篇故事“中子潮汐”(Neutron Tide),收于拙著《太阳风》(The Wind from the Sun)中。  “无惯性推进器”就像可控制的重力场域,它在科学小说之外很少被认真讨论到,直到最近。1994年,三位美国物理学家发展了伟大苏联物理学家萨哈罗夫(Andrei Sakharov)的一些概念,并讨论了无惯性推进器。  海希(B. Haisch)、瑞达(A. Rueda)和普霍夫(H. E. Puthoff)所写的“零点场中的惯性”(Inertia as Zero-Poinf Field Lorentz Force, Phys Review A, February 1994),未来可能会成为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要论文,在小说中,我已经赋予它这地位了。这篇论文提出了一个很根本且被视为理所当然的问题,即宇宙生成的方式。  这三位美国物理学家所问的是:“是什么给予物体质量(或惯性)以致它需要外力才会移动,以及一股同样的力量以恢复它原先的状态?”  他们暂订的答案仰赖于一个远离物理学家的象牙塔,且不为人所知的事实:即所谓空洞的太空实际上是个能量沸腾的大汽锅——零点场,这点真是令人惊讶。这三位物理学家认为惯性和重力是一种电磁现象,它们是物体和场相互作用的结果。  自法拉第(Faraday)以来,有无数的实验试图把重力和磁力结合起来,虽然有许多实验宣称取得了成功,可是它们的结果没一个是经过证实的。然而,尽管还很遥远,如果这三位物理学家的理论获得证实,它将开启反重力的“太空推进器”(space drive)远景;更迷人的是,甚至可能控制惯性。这会产生有趣的状况:如果你以最小的力道去触碰一个人,他将在一小时内立即消失到几千公里远的地方,直到他碰到另一头而反弹停下来。好消息是交通意外将成为不可能的事;自动车以及乘客可以毫发无伤地以任何速度相互碰撞。(你觉得今日的生活已经够混乱了?也许未来更热闹呢!)  我们目前所熟知太空任务中的“无重力状态”(下个世纪将会有数百万人享受到这样的旅程),对我们的祖父辈而言就像是魔术。消除,或只是减少惯性是另一个相当不同的状态,甚至是完全不可能的[1]。但它是一个很棒的想法,因为它可以促成类似“遥距传送”的作用:你几乎可以立即地到各地去旅行(至少在地球上)。坦白说,我真不晓得少了它要怎样来管理“星城”!  在这部小说中我做了一个假设,即爱因斯坦是对的,没有任何讯号或物体能超越光速。有一些包括复杂数学运算的论文最近似乎认为:就如同许多科幻小说家所习以为常的那样,在银河搭顺风车的旅客或许不必忍受这恼人的限制。  整体而言,我希望这三位物理学家是正确的,但似乎有一个根本的反对意见。如果超光速(Faster Than Light, FTL)是可能的,为什么这些搭便车的,或者富有的旅客没有成行呢?  答案是,正像我们不会发展以煤为燃料的宇宙飞船一样,外星人没有理由建造航行于星际之间的交通工具,一定有其他更好的方法。  界定一个人只需要数量少到惊人的“位”,或是储存一个人一生中可能会获取的所有信息,这点在雪弗(Louis K. Scheffer)的“机器智慧,星际旅行的成本与费米的吊诡”(Machine Intelligence, the Cost of Interstellar Travel and Fermi's Paradox, Quarterly Journal of the Royal Astronomical Society 35, no.2 [June 1994]:157-175)中有提到。这篇论文(肯定是严肃的QJRAS出刊以来最标新立异的一篇)估计,一位100岁老人的全部精神状况和记忆大约占了10的15次方位元。即使是今天的光纤也可以在数分钟内传输这笔信息。  我认为星际长途旅行的运输机在2001年以前还无法生产出来,在今后的一个世纪中将似乎成为滑稽的浅短目光,而目前没有星际游客只是因为地球上没有建造任何让宇宙飞船停靠的设施。或许外星宇宙飞船已经出发了,正在以缓慢的速度前进着……    第十五章 金星之变  有机会向阿波罗十五的成员致意是一项殊荣。从月球返回之后,他们送我登月舱法尔康号(Falcon)的着陆模型,现在放在我办公室最显著的地方。上面是月球车(Lunar Rover)三次出巡时所留下的路径痕迹,其中一条绕过了地球反照(Earthlight)的缺口。模型上印有一行字:“给阿瑟·克拉克,阿波罗十五成员感谢您对太空的想像。史考特(Dave Scott)、伍登(Al Worden)、艾尔文(Jim Irwin)。”为了回报他们,我把《地球反照》(Earthlight)(写于1953年,背景设定在1971年月球车所驶过的区域)献给他们:“给斯考特以及艾尔文,第一位踏上这块土地的人;给伍登,在轨道上看护他们的人。”  在克隆凯(Walter Cronkite)和席拉(Wally Schirra)于CBS报导阿波罗十五即将返回地球后,我飞往太空航行地面指挥中心观看它的返航。我坐在伍登的女儿旁边,她是第一个注意到太空舱的三个降落伞其中一个没有展开的人。这是令人紧张的一刻,所幸剩下的两个还可以胜任降落任务。    第十六章 船长的餐桌  参考《2001:太空漫游》第十八章描写太空探测船冲撞的部分。即将到来的克利门第二号(Clementine 2)任务目前正计划进行类似的实验。  看到《2001》中说月球了望台在1997年发现了阿斯特洛伊小行星7794号(Asteroid 7794)时,我觉得有些不好意思。我会把它挪到2017年——那时是我的百岁大寿。  就在写完以上这段之后几小时,我很高兴得知,巴斯(S. J. Bus)1981年3月2日在澳洲塞汀泉(Siding Spring)发现的小行星4923号“Asteriod 4923(1981 EO27)”,被命名为克拉克,在某种程度上是为了纪念太空防卫计划(Project Spaceguard)。有人怀着深深的歉意告诉我,由于一时失察,第2001号已经过时了,它和那个名叫爱因斯坦的人一样。借口,都是借口。  但得知与小行星4923号同一天被发现的5020号已被命名为艾西莫夫(美国生物化学家、作家,创作了许多科幻小说和科普读物),我还是非常高兴——虽然令人悲伤的是,我的老友永远无法知道这个消息。    第十七章 木卫三  如同在本书“序”,以及《2010》和《206l》里解释过的,我希望充满雄心壮志的伽利略任务——到木星及其卫星之旅,可以带给我们多一些关于这个奇异世界细节,以及令人目眩神迷特写镜头。  嗯,多次延误之后,伽利略抵达它第一个目的地——木星,而且表现令人赞赏。但是,有个问题,由于某个原因,主天线并没有打开。这表示影像必须经由低增益天线(low-gain antenna)传送回来,其传输速度之慢让人难以忍受。虽然船上的计算机改编程序,已经奇迹似地弥补了这个遗憾,但仍得花上数小时来接收原本应该数分钟之内就可以传送回来的讯息。  所以我们必须有耐心,而在1996年6月27日伽利略任务之前,我已经开始在小说中热切探索木卫三甘尼米德。  1996年7月11日,在完成这本书前两天,我从喷射推进实验室(JPL)下载第一批影像,幸好到目前为止,我的描述与实际情况没有抵触。但假使当前的景色不是由冰原组成的坑口,而是棕榈树和热带海滩,或者还要更离谱,变成“YANKEE GO HOME”(越战时期反战运动的口号)招牌,我的麻烦就大了。  我特别期待“木卫三市”(Ganymede City)的特写镜头(本书第十七章)。这个引人注目的结构体正如我所描述的——虽然我犹豫过是否要如此描写,因为我担心我的“发现”会成为“国家撒谎人”(National Prevaricator)的头版。在我的眼里,它比著名的“火星脸谱”及其周围环境更像是人工造做的。假使它的街道有十公里宽,又如何?也许木卫三市就是这么“大”……  在NASA航海家编号为20637.02和20637.29影像中可以找到这个城市;或更方便的方法是,可以在罗杰斯(John H. Rogers)不朽的著作《巨大的木星》(The Giant Planet Jupiter)中,图23.8里找到。    第十九章 人类的疯狂  有明显的证据支持泰德·可汗令人吃惊的断言,他指出大部分的人类至少都带点疯狂的基因,参看我的电视影集“克拉克的神秘宇宙”(Arthur C. Clarke's Mysterious Universe)第22集《会见玛利》(Meeting Mary)。要知道,基督徒在人类中只是很小的一群,比起这些曾经崇拜过圣母的信徒,更多的信徒同样崇拜其他崇高的女神,如拉玛(Rama)、时母(Kali)、席娃(Siva)、托尔(Thor)、佛旦(Wotan)、丘比特(Jupiter)、俄赛里斯(Osiris),等等。  最令人吃惊的,也令人感到惋惜的,是柯南道尔的例子,他是个绝顶聪明的人,他的信仰使它变成一个胡言乱语的疯子。尽管他最喜爱的灵媒们不断被揭发是骗子,他对他们的信心仍然屹立不摇。而这个创造福尔摩斯的人,甚至曾借着表演逃脱术的最高境界。把自己“变不见”,试图使伟大的魔术师胡狄尼信服。这种逃脱术的伎俩,如华生医生很喜欢说的:“简单得不得了。”参看加德纳(Martin Gardner)《巨大的夜》(The Night Is Large)一书中《柯南道尔的题外话》(The Irrelevance of Conan Doyle)这篇文章。  宗教法庭审判异端,这种虔敬的残酷丝毫不逊于柬埔寨前首相波布(Pol Pot)和德国纳粹,其细节可以参看卡尔·萨根(Carl Sagan)在《恶魔盘据的世界》(The Demon-Haunted World)一书中对新世纪的傻瓜(Nitwittery)的辛辣抨击。  至少美国移民局已经采取行动反对宗教狂热的暴行。《时代杂志》里程碑专栏在1996年7月24日报导说,对于那些因家乡传统而遭受割礼的女孩,必须给予庇护。  在我完成这章之后,偶然看到斯托尔(Anthony Storr)的《不为人知的弱点:印度导师的权力和魅力》(Feet of Clay: The Power and Charisma of Gurus, The Free Press, 1996),后者可说是这个领域的权威。很难相信这场神圣的骗局已经累积了93辆劳斯莱斯,直到美国联邦法院执行官迟至今日才逮捕他。更糟的是,他的数千个美国呆子信徒中,有百分之83%已经潜入了大学,因此符合我最爱的一个对知识分子的定义:接受超越了其智慧水准的教育。    第二十六章 钱氏村  我在1982年出版的《2010:太空漫游》中,解释过这艘停在木卫二欧罗巴的中国宇宙飞船的命名乃是为了纪念钱学森博士,他是美中火箭计划的创始人之一。  出生于1911年的钱学森,1935年时获得一份奖学金,让他离开中国到美国求学。在那里,他从杰出的匈牙利航空动力学者希奥多·冯·卡门(Theodore voll Karman)的学生变为他的同事。之后,他以加州理工学院首位戈达德讲座教授的身份,协助成立了古根汉航空动力实验室(Huggenheim Aeronautical Laboratory)-即巴萨迪那(Pasadena)著名的喷射推进实验室的前身。就在中国于境内试射核武导弹之后,《纽约时报》评论:“钱氏的一生是冷战历史的一个讽刺。”(1996年10月28日)  在最高机密的核可下,他对1950年代的美国火箭研究贡献良多。但是在疯狂的麦卡锡时期,当他试图回祖国访问时,却被美国当局以虚构的保密罪名逮捕。在多场听证会和延长拘留之后,他最后被驱逐出境,回到故乡——带走他所有无人能出其右的知识和专业。就如同他许多成就卓越的同事所声明的,这是美国所做过最愚蠢,也是最可耻的事之一。  他被驱逐之后,根据中国国家航天局以及科协副主席庄逢甘的说法:“钱学森从零开始,从事他的火箭事业……没有他,中国在科技上将远远落后20年。”或许,这么一来也会相对延后致命的蚕氏反舰飞弹(Silkworm antiship missile)以及长征号卫星发射器(Long March satellite launcher)的部署。  我完成这部小说后没多久,即获颁国际宇航学会的最高荣誉冯卡门奖,在北京受奖!这是一个我无法拒绝的邀约,尤其是当我得知钱博士就居住在北京市。不幸的是,当我抵达那里后发现他正因生病而留院观察,而他的医生不许访客探病。  为此,我十分感谢他的私人助理王寿云少将,他透过适当管道,替我将签好名的《2010》和《2061》交给钱博士,并把一大套由他所编辑的《钱学森作品集:1938—1956》(科学出版社,1991年,北京东黄城根北街16号,100717)赠送给我。这是一本很棒的选集,内容由最初许多与冯卡门共同讨论的空气动力学问题,到最后关于火箭与卫星的专题论文。最后一篇是“热核能量厂”(Jet Propulsion, July 1956),是钱博士当时还是FBI的囚犯时所写的。这篇文章还论及一个在今日而言更是话题的主题:“利用重氢熔化反应的动力站”,虽然到目前为止这项议题几乎没有什么进展。  1996年10月13日,就在我离开北之后,我很高兴得知,高龄85岁且行动不便的钱博士,仍在继续进行他的科学研究。我衷心希望他喜欢《2010》和《2061》,且希望将来可以将这本《3001》献给他。    第三十六章 万恶毒窟  1996年6月,参议院进行了一系列的计算机安全事宜听审会后,同年7月15日克林顿总统签署了第13010号行政命令,以因应“计算机攻击控制重要基础建设的信息或沟通组件”(“网络威胁”)。建立了反网络恐怖主义的坚强力量,并有CIA、NSA,以及各防卫单位的代表。  小捣蛋,我们来了……  由于写了上面这段文字,我开始对还没看过的电影《ID4星际终结者》结尾感到好奇了起来,听说结尾就如同特洛伊木马屠城那样,使用计算机病毒反击!还有人告诉我,这部电影的开头和《童年末日》(Childhood's End)一模一样,里面包含了所有从梅里耶(Georges Melies)的《月球之旅》(Trip to the Moon)以来的科幻小说都会有的陈腔滥调。  我无法决定是否要恭喜这个作者神来一笔的原创力,或是指控他们预知式的抄袭——这永恒的罪。那么,我担心我无法阻止波康(John Q. Popcorn)认为我剽窃了《ID4星际终结者》的结尾。    ------  [1] 1996年9月,芬兰科学家宣称侦测到正在旋转且超导电的碟子,其上方的地心引力有微量的(少于百分之一)减弱。如果这获得了证实(慕尼黑马克斯蒲朗克研究所早期的实验也示意具有相似的结果),这个突破可是长期以来所等待的。同时我也期待有趣的怀疑意见。    附录  本书名词解释(依笔划排列)  叶李华、钟慧元、张孟媛 整理    G(物理)gee 重力场的通用单位。地球上的重力场定义为一个G,对应于MKS制9.8的重力加速度。  TMA0(科幻) 埋藏在东非奥都韦峡谷的一块小型“第谷石板”,于公元2513年出土。300万年前,就是这块石板启发了人类祖先的智慧。  TMA1(科幻) 公元2001年于“第谷月坑”挖掘出来的黑色巨型石板,由于具有强烈磁性,因此被命名为“第谷磁场异象一号”(Tycho Magnetic Anomaly One),缩写即为TMA1。  小行星(天文)asteroid 太阳系中直径约1~1000公里、绕日运行的岩质天体。小行星大多集中于木星与火星轨道之间,目前已发现数千颗。  天蝎新星(科幻)Nova Scorpio 作者杜撰的一颗新星。  分离舱(科幻)space pod 作者杜撰的名词,指在太空中使用的小型机动载具。  日向航行(科幻)Sunward 作者杜撰的名词。指太空旅行时,朝向太阳飞行的航程。  月球暗面(天文)dark side of the Moon 月球的自转周期等于公转周期,所以月球永远以固定的一侧面向地球,背对地球的另一侧便称为暗面。  木卫一(天文)Io 伽利略卫星之一,公转周期约1.77地球日。  木卫一磁流管(天文)Io flux-tube 指木卫一与木星之间的天然磁流。  木卫二(天文)Europa 伽利略卫星之一,公转周期约3.55地球日。  木卫三(天文)Ganymede 伽利略卫星之一,公转周期约7.15地球日。  木卫四(天文)Callisto 伽利略卫星之一,公转周期约16.69地球日。  半人马座α星(天文)Alpha Centauri 中文名称“南门二”,由三颗恒星组成。其中“比邻星”是所有恒星中最接近太阳的一颗,距离约为4.22光年。  布尔炸弹(科幻)Boolean Bomb 作者杜撰的计算机病毒名称,原文压首韵。  布朗运动(物理)Brownian motion 公元1827年,英国植物学家布朗观察到的一种微观世界中的永恒运动:液体中的轻微悬浮物质(例如布朗当年所观察的花粉)受到周围进行热运动的液体分子不断撞击,因而不停地进行随机运动。  白垩纪(地质)Cretaceous period 指地球中生代晚期,约1.36亿年到6500万年前的时代。  光分(天文)light minute 光波在真空中行进一分钟的距离,约等于1800万公里。  光片(科幻)tablet 作者杜撰的名词。一种信息储存媒体,大小有如现今的3.5光盘。  光年(天文)light year 真空中的光速(c)“定义”为每秒299792458米。光年为光波在真空中行进一年的距离,约等于9.46兆公里。  光格(科幻)lattices of light 作者杜撰的名词。  光敏的(生物)light sensitive 无论是生物传感器或机械传感器,若能侦测到可见光,即称为光敏的。  全讯像(物理)hologram 拍摄全讯像照片需要两组雷射光,一组照射到物体上再反射至底片,另一组从另一个角度直接射至底片,二者会在底片上产生并留下干涉条纹。在观看这种照片时,上述干涉条纹会产生立体影像,即是所谓的全讯像。  吉耳格美什湖(科幻)Lake Gilgamesh 木卫三上的淡水湖,是作者根据古巴比伦某国王所杜撰的地名。  向旋光性的(生物)phototrope 当周围光线有强有弱时,若植物的某部分会弯向较光亮的一方,便称该部分具有向旋光性。  尖峰山(天文)Mountain Pico 位于月球“雨海”的一座山。  伽利略卫星(天文)Galilean Satellites 伽利略(Galileo GaIilei,1564-1642)于公元1610年用自制望远镜发现木星至少有四颗卫星。这四颗卫星遂统称“伽利略卫星”。  杜林鱼雷(科幻)Turing Torpedo 作者杜撰的计算机病毒名称,原文压首韵。  拉斯普汀症候群(科幻)Rasputin Syndrome 作者杜撰的名词。  泳行幼虫(生物)free-swimming larval 有些生物在幼虫期是浮游性的,生长到一定程度后才会固定着生,这些生物的幼虫便称为泳行幼虫。  雨海(天文)Mare Imbrium 月球上有许多称为“海”的广阔平原,雨海为其中之一,直径约1300百公里。  思想书写器(科幻)thoughtwriter 作者杜撰的名词。此设备能把人脑的思想直接记录成数字格式并存盘传送,省去手写、录音或打字输入等手续。  柯伊伯带(天文)Kuiper belt 1990年代初,天文学家发现海王星外还有好几万颗小行星,这些小行星呈环状分布,构成所谓的柯伊伯带。柯伊伯(Gerard Kuiper,1905-1973)为荷兰裔美籍天文学家。  轨道力学(航天)orbital mechanics 太空航行学的一支,研究如何设计及计算宇宙飞船或人造卫星的航道。  重力加速度向量(物理)gee-vector 即重力场的方向。此定义适用于行星的天然重力场,亦适用于太空站的模拟重力场。  倍里珠(天文)Bailey Bead 在日全食过程中,太阳被月球愈遮愈多,最后只剩下一条狭窄的圆弧,接着,这条圆弧会破裂成许多小亮点,即是所谓的倍里珠。  哥德尔小鬼(科幻)Godel Gremlin 作者杜撰的计算机病毒名称,原文压首韵。  夏农圈套(科幻)Shannon Snare 作者杜撰的计算机病毒名称,原文压首韵。  曼德布洛迷阵(科幻)Mandelbrot Maze 作者杜撰的计算机病毒名称,原文压首韵。  康托大乱(科幻)Cantor Cataclysm 作者杜撰的计算机病毒名称,原文压首韵。  康威之谜(科幻)Conway Conund rum 作者杜撰的计算机病毒名称,原文压首韵。  彗星星核(天文)nucieus of comet 彗星为太阳系中一种云雾状天体,其组成成分为尘埃与冰。彗星星核的学名是“彗核”,指彗星前端中心的明亮核心。  第谷石板(科幻)Tycho Monolith 贯穿“太空漫游”四部曲的一组神秘黑色石板,它们有大有小,边长比例却固定为1∶4∶9。由于第一块是在“第谷月坑”出土,因此用“第谷石板”当作统称。“第各月坑”是月球上的地名,用以纪念丹麦天文学家第谷(Tycho Brahe,1546-1601)。  组合学剧变(科幻)Combinatorial Catastrophe 作者杜撰的计算机病毒名称,原文压首韵。  劳伦兹迷宫(科幻)Lorenz Labyrinth 作者杜撰的计算机病毒名称,原文压首韵。  普适性逻辑定律(逻辑)universal laws of logic 逻辑定律应该放诸宇宙皆准,适用于宇宙中任何生物或机械装置。为了强调这个特性,作者特别在逻辑定律前冠以“普适性”。  发射窗口(航天)launch window 宇宙飞船为了到达预定的目的地,发射时间必须精密配合相关天体的运行,发射窗口便是指适合发射的那段时间。  菊石(考古)ammonite 一种古代的头足类海产软件动物,是当今鹦鹉螺的祖先。  超限陷阱(科幻)Transfinite Trap 作者杜撰的计算机病毒名称,原文压首韵。  黑卡蒂裂隙(科幻)Hecate Chasm 作者杜撰的地名、金星表面的裂隙。  奥都韦峡谷(考古)Olduvai Gorge 位于东非坦尚尼亚境内,是人类的发源地之一。大约200万年前,人类的祖先巧手人(Homo habilis)即在此出没,形成旧石器时代早期的文化。  爱神星(天文)Eros 编号第433号的小行星。  新星(天文)Nova 一颗恒星由于爆炸而在几天内亮度增加了9个“星等”以上,若干时日后又下降到原来的亮度,这样的“变星”便称为新星。  极冠(天文)polar cap 行星两极的白色区域,可能是冻结的水(例如地球的极冠)或二氧化碳。  节点(通讯)node 一个通讯网的信息集散点。  脑帽(科幻)braincap 作者杜撰的名词。25-26世纪时发展出的人机接口,可直接将人脑中的讯息输出,或将讯息直接输入大脑,而不再透过视觉、听觉、嗅觉等感官。  铀二三八(物理)uranium 238铀原子为极重的银白色金属,原子序92,共有十几种同位素,均带有放射性。自然界存在的主要为铀238,与铀235同是核武器的重要原料。  惯性场(物理)inertial field 当代几位物理学家提出的一种假想力场,认为物质的惯性与质量便是源自物质和这个场的交互作用。  聚变反应炉(物理)fusion reactor 聚变(fusion)亦称核聚变或核融合,指氢或氢的同位素结合成氦并释放巨大能量的过程。在聚变反应炉中,可令聚变慢慢进行,以便利用反应产生的能量。一般公认,聚变反应炉应会在21世纪问世。  热核武器(物理)thermonuclear weapon 利用核聚变能量的核武器,亦即俗称的氢弹。  熵(物理)entropy 在热力学与统计力学中,用来度量一个系统无序程度的物理量。  舱外活动(航天)extravehicular activity 缩写为EVA,指航天员在宇宙飞船外进行的一切活动。  诺克米斯山区(科幻)Nokomis Mountains 作者杜撰的地名,金星上的一座山脉。  谜团计划(历史)Enigma Project 第二次世界大战时,英美联军征召科学家破解德军密码的计划。  猎户星云(天文)Orion Nebula 亦称“猎户座大星云”,是位于猎户星座内的明亮星云,天文学编号M42或NGC1976。猎户星云是具有发射线的弥散星云,距离地球约1500光年。  离子推进器(航天)ion thruster 当今航天科学家积极发展的一种太空推进器。这种推进器利用电力将物质解离成离子,并将其加速再向后喷出,用以推动宇宙飞船或人造卫星。    全书系主要人物介绍(依出场序)  齐世芳、翁淑静 整理    望月者(Moon-Watcher) 四百万年前的非洲猿人,是一个处于灭绝边缘的部族的领袖。由于来自外层空间的高级智能生物,借着神秘石板向望月者发射影响智力的能量,使他懂得运用石器来觅食,自此启发了地球人类的进化(详见《2001:太空漫游》)。  海伍德·弗洛伊德博士(Heywood Floyd) 美国国家级的航天科技专家。担任“国家星际航行科学会”主席期间,奉命到月球勘察第谷石板;当执行木星计划的发现号宇宙飞船上的主计算机哈儿失控时,弗洛伊德在地球上的指挥中心掌握大局(详见《2001:太空漫游》)。由于弗洛伊德太空旅行经验丰富,奉命加入列昂诺夫号宇宙飞船到木星救援发现号的计划;并曾在高龄一百零三岁时,担任宇宙飞船宇宙号的随舰顾问,登陆哈雷彗星(详见《2010:太空漫游》、《2061:太空漫游》)。  戴维·鲍曼(David Bowman) 发现号宇宙飞船的舰长,是应用天文学、自动控制、太空推进系统专家。当发现号其他组员被计算机哈儿害死后,他独力操作宇宙飞船前往木星,后来在木星上掉进石板TMA2的“星之门”,变成非物质、以意念存在的不死新生命体“星童”(详见《2001:太空漫游》)。他曾以意识与弗洛伊德沟通,警告列昂诺夫号务必须在15天内离开即将爆炸的木星(详见《2010:太空漫游》)。最后在高级智能生物的安排下,他与曾经对立的计算机哈儿结合,成为“哈曼”(详见《3001:太空漫游》)。  哈儿(HAL) 启发式程序化演算计算机,Heuristically programmed Algorithmic computer的简称,能单独操作发现号宇宙飞船。哈儿谋杀四名发现号航天员后,被戴维·鲍曼拆去重要零件,功能减弱(详见《2001:太空漫游》)。随着发现号在木星轨道上漂流的哈儿,终于在十年后被深爱他的发明者钱德拉博士救醒。在木星爆炸后,被高级智能生物改变为超脱物质存在的生命形式(详见《2010:太空漫游》)。最后与鲍曼结合,成为“哈曼”(详见《3001:太空漫游》)。  弗兰克·普尔(Frank Poole) “发现号”组员,在进行舱外活动,检查并替换出问题的AE35通讯组件时,被超级计算机哈儿所害,在太空中漂流(详见《2001:太空漫游》)。普尔1000年后被“哥力亚号”救起,之后随“哥力亚号”出征,并说服哈曼执行“木马屠城记”计划,最后成为拯救地球全体人类生命的英雄(详见《3001:太空漫游》)。  钱德拉博士(Dr. Chandra) 计算机哈儿的发明者,美国乌班纳市伊利诺大学计算机科学教授。他搭乘列昂诺夫号,拯救了随着发现号在木星轨道上漂流的哈儿。由于深爱哈儿,回程中他甚至想要单独留在发现号上与哈儿作伴(详见《2010:太空漫游》)。  张博士(Dr. Chang) 宇宙飞船“钱学森号”的科学官,天文学家兼外星生物学家,曾于2001年的“国际天文联盟”波士顿研讨会上与弗洛伊德有过一面之缘。当他目睹木卫二欧罗巴上的不知名生物摧毁钱学森号时,仍不断发送讯息给弗洛伊德博士(详见《2010:太空漫游》)。  小克利斯·弗洛伊德(Christ Ⅱ Floyd) 弗洛伊德的孙子,“银河号”宇宙飞船的二副,暗中为星际警察当局工作。后与同僚范德堡登上欧罗巴的“宙斯山”探险(详见《2061:太空漫游》)。  迪米特里·钱德勒(Dimitrl ChandIer) 宇宙飞船哥力亚号船长,留着胡须,绰号“蒂姆”。曾在海王星附近救起弗兰克·普尔。允许普尔独自驾驶单人航天飞机游隼号,登陆木卫二欧罗巴寻找戴维·鲍曼。而后在执行太空任务时,哥力亚号被突然爆炸的彗星炸毁,钱德勒与全体组员一同失踪(详见《3001:太空漫游》)。  英迪拉·华勒斯博士(Indra Wallace) 卓越的女历史学家。原为普尔的监护人兼导游,在普尔前往木卫三时,与普尔通信频繁,进而与普尔相恋、结婚,育有一子一女(详见《3001:太空漫游》)。    克拉克年表  钟慧元 整理    1917 出生于英国萨默塞特郡。  1923 获得一套立体恐龙图卡,启发了他对科学的兴趣。  1934 加入英国行星际协会(British Interplanetary Society)。  1941 加入英国皇家空军,担任雷达技师,参与雷达预警系统的研发与运作。  1945 投稿英国期刊《无线电世界》(Wireless World),以《地球外的转播》(Extra-terrestrial Relays)一文提出同步通讯卫星的概念。  1946 自空军退役,进入伦敦国王学院就读;首篇创作小说《救援队》(The Rescue Party)出版。  1947 担任英国行星际协会主席至1950年。  1948 自国王学院取得数学与物理学士学位;为参加BBC举办的竞赛而撰写了短篇科幻小说《前哨》(Sentinel),但未获奖;进入英国财政部工作。  1949 担任《物理文摘》(Physics Abstracts)杂志助理编辑至1951年。  1950 出版科普书籍《行星际飞行》(Interplanetary Flight)。  1951 出版科普书籍《太空探索》(Exploration of Space)与第一本长篇科幻《太空前奏》(Prelude to Space)、第二本长篇科幻《火星之沙》(The Sand of Mars)。  1952 全心投入科幻创作。出版长篇《空中列岛》(Islands in the Sky)。  1953 出版长篇科幻《童年末日》(Childhood's End);再度担任英国行星际协会主席。  1955 前往澳洲大堡礁的旅途中因事羁绊斯里兰卡,日后虽继续澳洲旅程,但决定斯里兰卡就是喜好潜水的他向往定居的国家。出版长篇《地球反照》(Earthlight)。  1956 移居斯里兰卡。出版《城市与群星》(The City and the Stars);短篇小说《星》(Star)获得科幻小说雨果奖(Hugo Award)。  1957 出版长篇科幻《深海牧场》(The Deep Range);苏联发射“史泼尼克一号”(Sputnik I)时,前往巴塞罗那参加“国际苏联航天员同盟”大会(International Astronautical Federation)。  1958 于斯里兰卡南部海岸的齐克都瓦(Hikkaduwa)成立“水下之旅”(Underwater Safaris)潜水学校。  1961 出版《月尘如雨》(A fall of Moondust)。  1963 出版《海豚岛》(Dolphin Island)。  1964 与库布里克共同构思《2001:太空漫游》(2001:A Space Odyssey)的小说与电影剧本。  1965 年底开拍《2001:太空漫游》电影版。  1968 小说《2001:太空漫游》出版、科普书籍《太空的承诺》(The Promise of Space);《2001:太空漫游》电影版获奥斯卡最佳视觉效果奖,以及最佳导演、最佳艺术指导、最佳原著剧本等三项提名。  1969 美国航天员登陆月球,与主播克隆凯(Walter Cronkite)共同为CBS电视网报导阿波罗任务的实况。  1972 出版《2001失落的世界》(The Lost World of 2001)。  1973 出版《拉玛任务》(Rendezvous with Rama);中篇小说《会见梅杜莎》(A Meeting with Medusa)获得科幻小说星云奖。  1974 《拉玛任务》获得星云奖、雨果奖及约翰·坎贝尔纪念奖(John W Cambell Memorial Award)。获得美国航天协会(AIAA)颁发的太空通讯奖(Aerospace Communications Award)。据成为克拉克撰写太空漫游系列的重要参考数据。  1977 美国展开航海家号任务,探索木星与土星,传回的探测数据成为克拉克撰写太空漫游系列的重要参考数据。  1979 长篇《天堂之泉》(The Fountains of Paradise)获得星云奖。  1980 《天堂之泉》获得雨果奖;撰写并主持电视纪录片节目《阿瑟·克拉克的神秘世界》(Arthur C. Clarke's Mysterious World)。  1981 开始撰写《2010:太空漫游》(2010:Odyssey Two);科学界将一颗新发现的小行星命名为“克拉克4923”(4923 Clarke)。  1982 因对全球卫星系统的贡献,获得马可尼国际奖(Marconi International Fellowship);出版《2010:太空漫游》。  1984 《2010:太空漫游》改编为电影《威震太阳神》(2010:The Year We Make Contact),导演为彼得·海姆斯(Peter Hymas)。  1986 获得象征终身成就的星云科幻大师奖;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升空失败爆炸,伽利略任务暂停;成立“阿瑟·克拉克奖”(Arthur C. Clarke Award),颁给在英国出版的最佳科幻小说,奖金由克拉克提供。  1987 出版《2061:太空漫游》(2061:Odyssey Three)。  1988 经诊断患“小儿麻痹后综合症”,此后多半时间需以轮椅代步。  1989 伽利略号出发探索木星及其卫星系;与简特瑞·李(Gentry Lee,伽利略任务总工程师)合撰《拉玛再现》(Rama Ⅱ:The Sequel to Rendezvous with Rama)。  1991 与简特瑞·李合撰《拉玛迷境》(The Garden of Rama)。  1992 获颁“国际科学策略基金会奖章”(International science Policy Foundation Medal)。  1993 与简特瑞·李合撰《拉玛揭密:终极遭遇》(Rama Revealed:The Ultimate Encounter)。  1994 美国国家太空协会(National Space Society)主席葛伦·雷诺兹(Glenn H.Reynolds)因克拉克于1945年提出的全球通讯卫星概念,提名他角逐诺贝尔和平奖。  1995 获颁NASA“杰出公共服务奖章”。  1997 出版《3001:太空漫游》(3001:The Final Odyssey)。  2000 受封英国爵位,由于身体情况不宜长途旅行,英国特派高级专员至斯里兰卡赠予爵位。  2001 探测火星地表矿物与辐射的宇宙飞船,命名为“2001火星奥德赛号”。  2003 澳洲发现的新种角龙类恐龙以克拉克命名,名为Serendipaceratops arthurcclarkei;出版长篇《时光之眼》(Time's Eye),与斯蒂芬·巴塞特(Stephen Baxter)合撰。  2004 南亚海啸逃过一劫,但他所创办的潜水学校毁于一旦。  2005 获斯里兰卡政府颁赠最高荣誉公民奖,以表彰他对该国科学与科技方面的贡献;出版长篇《太阳暴》(Sunstorm)(与斯蒂芬·巴塞特合撰)。    克拉克相关网站  陈雅华 整理

上一章 下一章
目录
打赏
夜间
日间
设置
5
正序
倒序
太空漫游之3001太空漫游
太空漫游之3001太空漫游-2
太空漫游之3001太空漫游-3
太空漫游之3001太空漫游-4
太空漫游之3001太空漫游-5
需支付:0 金币
开通VIP小说免费看
金币购买
您的金币 0

分享给朋友

3001:太空漫游
3001:太空漫游
获月票 0
  • x 1
  • x 2
  • x 3
  • x 4
  • x 5
  • x 6
  • 爱心猫粮
    1金币
  • 南瓜喵
    10金币
  • 喵喵玩具
    50金币
  • 喵喵毛线
    88金币
  • 喵喵项圈
    100金币
  • 喵喵手纸
    200金币
  • 喵喵跑车
    520金币
  • 喵喵别墅
    1314金币
网站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