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筏重洋-托尔·海雅达尔-3

“再见,再见,”陶斯坦说道,“小伙子们,现在该我们升火待发了!”我们听了都笑,先看看风势。这时风小,从南风转成东南风。我们扯起带着大方帆的竹桁。帆懒洋洋地挂着,使得康提基的脸起皱纹,不满意的样子。  “这老人不高兴哩,”艾立克说道,“在他年轻的时候,风要更带劲些。”  “看上去我们在打败仗。”赫曼说道,说时,他扔了一小片筏木到筏头边的水里。  “一,二,三……三十九,四十,四十一。”  这片筏木还是静静地浮在木筏旁边的水里,还没有漂到木筏的半中央哩。  “我们还得再扔一次。”陶斯坦乐观地说道。  “希望我们不随着晚风向回漂,”班德说道,“在卡亚俄说再见很有趣,可是我不想很快回去又受他们欢迎。”  这时木片漂到了筏尾。我们高声欢呼,动起手来,把最后一刻乱扔上木筏的东西都收藏好、捆扎好。班德在一口空箱的底层安置了小火炉,不久我们便以热可可和饼干款待自己,又在新鲜的椰子上凿洞喝椰汁。香蕉这时还不很熟。  “从一方面说来,我们现在过得很好。”艾立克笑着说。他穿着一条大羊皮裤子,戴一顶印第安大帽子,肩头上站着鹦鹉,在筏上晃来晃去。“只有一样事情我不喜欢,”他继续说道,“那就是这许多大家不很知道的横流,如果我们继续像这样躺在这里的话,这些横流能把我们冲到礁石上去。”  我们考虑了用桨划行的可能性,结果是大家同意等候风起。风来了,悄悄地、无间断地从东南方吹来。帆便鼓起来了,向前凸出,像是一个挺起的胸脯,康提基的头显得威风凛凛。“康提基”开始动了。我们向西欢呼,扯起了帆索。橹放到水里,轮流值班制开始执行了。我们把纸团和木片扔到筏头旁边的水里,然后站在筏尾看着手表。  “一,二,三……十八,十九──好了!”  纸团和木片漂过了橹,不久像一串珍珠似的,在筏尾的波浪中载浮载沉。我们一码一码地向前移动。“康提基”并不像一只尖头的快船破浪前进。它是又壮又阔、又重又结实,在波浪上沉着地拍水前进。它不图快,但是它一旦上了路,便以无可动摇的精力向前推进。  这时,掌舵的安排是我们最大的问题。木筏是完全按照西班牙人的描述建造的,但是在我们这时代,没有一个活着的人能预先给我们上一课,讲解怎样驾驶印第安人的木筏。这问题专家们在岸上曾彻底讨论过,但是没有什么结果。他们和我们一样,对这事知道得很少。当东南风逐渐增加力量的时候,便需要让木筏保持在一定的航线上,使得风从筏尾吹来,把帆鼓满。如果木筏太朝着风的方向了,帆便突然转过身来,打到货物、人和竹层上,全筏也来个大转弯,变成筏尾在前,继续在同一航线上前进。这是一场艰苦的奋斗。三个人对付帆,另外三个划那长橹,把筏头转过来,避开风势。我们一旦把木筏转过来了,掌舵的人便要十分小心,免得在下一分钟内发生同样的事故。  橹有十几英呎长,搁置在筏尾一段大木块的两个橹座之间。当我们在赤道国的巴伦克河上漂送木料的时候,我们那本地朋友用的也是这种橹。那长长的海柳木橹柄硬得像钢,很重,如果掉入水中,会沉下去的。橹柄的尾部是一大片用枞木做的橹身,是用绳子拴上的。当海浪冲击的时候,我们要用尽力气才能把这长橹掌稳。为了要使橹身直立在水里,我们要抓紧,把橹柄转过来,抓得手指都累了。这问题后来解决了:我们在橹柄上拴了段横木,使得转动时有一种杠杆似的东西可抓。这时,风势越来越大了。  傍晚时分,贸易风已在全力吹刮。风很快使海面汹涌,从筏尾向我们扑来。这是我们第一次充分了解到,海真的来和我们碰头了。现在我们要咬紧牙关──我们的对外联络都已切断。事情是好是歹,现在全仗着筏木在大海中的优良品质。我们知道,从现在起,我们绝不能再得到吹向岸上的风,绝无机会转回去了。我们已在真正的贸易风的通道上,每天吹送我们出海,越吹越远。我们唯一能做的事是满帆向前航行;如果掉头往回走,那便筏尾在前,还是向海中漂去。可能的航线只有一条:乘风而驶,筏头对着落日。况且,说到最后,这正是我们航行的目的──跟着太阳的路线。我们猜想,康提基和古代的太阳崇拜者,从秘鲁被赶出来到海上的时候,情况亦复如此。  我们既高兴又放心地看到:当第一次汹涌的波涛飞沫吐泡地向我们扑过来的时候,木筏便升起来,从浪头上滑了过去。但是,咆哮着的波浪向舵手滚滚而来,把橹举得离开了橹座,或者把橹冲到一边的时候,舵手像是一个一筹莫展的杂技演员,被吊着转来转去,无法把橹掌住。在大浪涌起、倾倒在筏尾的舵手身上的时候,就是同时两个人也不能把橹掌住。我们想到一个主意,在橹身上拴两条绳子,分别系到木筏的两边,又用绳子捆住橹柄,使它不能离开橹座。这样,橹的活动范围受了限制,只要我们能撑得住,浪涛再凶也不怕了。  浪谷越来越深了。情况很清楚,我们已经进入亨伯特水流最湍急的一部分。海面的汹涌,显然不完全是由于有风,水流也有关系。水是绿色,很冷,到处都围着我们。秘鲁锯齿形的山峰,已在筏尾浓重的云层中消失。当黑暗爬上海面的时候,我们和大自然的第一次搏斗开始了。我们还没有摸清楚海的脾气。我们自己找上门来,和海这样亲近。我们还没法说定,究竟海是敌人还是朋友。黑暗吞噬了一切,我们听见周围海面上的一般的声音,突然被身边一个大浪的嘶嘶声盖住了,紧接着看见和竹屋顶一般高的一片白色浪花向我们摸索前进。我们紧紧地抓住了,提心吊胆地等着那小山般的水,冲泻在我们身上和木筏上。  但是每次都有惊无险,叫人松一口气。“康提基”安稳地翘起筏尾,若无其事地升向天空,那小山般的水从它两旁滚过去了,然后我们又沉入浪谷,等候第二个大浪。最大的浪往往两个三个接踵而来,大浪之间还有一连串较小的浪。当两个大浪前后紧跟着来的时候,第一个大浪这时还把筏头抛在半空中,第二个大浪接着就冲上筏尾。因此,我们定了一条必须遵守的法律:掌舵的人必须腰里拴上绳子,绳子的另一头紧拴在木筏上,因为木筏上并无船边,水一冲就可以把人冲下海去。掌舵人的任务是:把筏尾对着风和浪,使风吹满帆。  我们在筏尾木箱上装了一个船上用的旧罗盘,给艾立克用来考核我们的航行方向,计算我们的位置和速度。目前我们还无法肯定自己在哪里,因为天上云层很厚,地平线上周遭都是白浪滔天。两人一班,轮流掌舵。两个人肩并肩,要使出全身力气同跳跃着的橹奋斗,其余的人便可到竹屋里睡一会儿觉。  当一个真正的大浪来的时候,掌舵的人就得让绳子去管橹,自己跳起身来,抓住从竹屋顶上伸过来的竹竿,听任小山般的水从筏尾雷鸣而来,冲到身上,然后在木料之间或者在木筏的两旁消失了。他们就得立刻跳下来拿住橹,否则木筏会转过身来,帆也会横扫过来。如果木筏是偏着迎接海浪,海水就很容易一直灌到竹屋里。如果海浪对着筏尾而来,便碰到了那几根突出的木料,立刻散开,很少会一直冲到竹屋的后墙。水流过筏尾的圆圆的木料,就像水在一把叉子中间流过去一样。木筏的优点显然是:越漏越好。水总是从我们的地板缝里流出去,从不流进来。  午夜时分,有一艘向北驶去的船的灯光经过我们。早上三点,又有一艘经过,向同一方向驶去。我们挥舞着我们小小的风灯,向他们打手电筒,但是他们没有看见我们,船上的灯光缓缓地向北移去,移进黑暗,不见了。在船上的人很少会想到,有一只真正的印加木筏,就在他们附近,在波浪中跌撞。而我们在木筏上的人,也很少会想到,在我们到达大洋那一边之前,这是我们看见的最后一艘船,最后一点人类的痕迹。  我们两人一班,像苍蝇似地在黑暗中黏附在橹上,让清凉的海水从头发上倒下来,橹柄把我们前后身都拍痛了。我们的手,因为要用力拿住橹柄,渐渐发僵了。在这开头的几天几夜,我们经过了一场很好的训练,把陆地上的汉子变成了海员。在开始的二十四小时内,每人掌舵两小时,休息三小时,轮流不息,我们安排得使那两个掌舵的人中,每一小时都有一个刚休息过的人来接替。  在值班时间掌舵,身上每一根肌肉都用尽了力气。我们在推橹推得精疲力竭的时候,就转身到另一边去拉。我们的胳膊和胸部压得酸痛的时候,就用背去顶。橹把我们前后身都搓捏得青一块、紫一块的。好不容易撑到接班人来了,便昏昏沉沉地爬进竹屋,脚上拴根绳子,带着一身咸湿衣服,在没有钻进睡袋前就倒下睡着了。几乎在同一刹那间,有人狠狠地拉了一下绳子,三个小时过去了,你又该出去,接替那两个掌舵人中间的一个。  第二天晚上更糟,浪不是平息了,而是更高了。接连两小时和橹搏斗,时间太长,一个人到了值班的后半段时间,已经没有什么作用,海浪占了上风,把我们冲来刷去,水一直灌到筏上。于是我们改为掌舵每班一小时,休息一个半小时。开始的六十小时就是这样过去的:白浪滔天,一个接一个不停地冲击我们,我们不停地奋斗。高浪和低浪、尖浪和团浪、斜着的浪和浪上的浪。  我们中间最受苦的是纳德。他没有参加轮班掌舵,躺在竹屋的角落里,成了海神的牺牲品。他晕得不能动弹。鹦鹉在笼子里无精打采,木筏突然一抛,海水从筏尾直冲到墙上的时候,牠便用喙吊着,扑打着翅膀。“康提基”并不滚动得很厉害。它比任何同样大小的船都更能经得住风浪。但是每次木筏倾斜时,都无法预料倾向哪一边。它既被抛上抛下,又是滚来滚去,我们始终没有学会在筏上行动自如的本事。  第三天晚上,虽然风还是吹得紧,海面却平静些了。在大约早上四点,掌舵的人还没有来得及发觉的时候,黑暗中有一个出乎意料的浪头喷沫吐泡而来,把木筏冲成反方向。帆抽打着竹屋,快要把帆布和竹屋都打碎了。每人都到甲板上去把货物扎紧,拉帆索,希望把木筏再掉转头来,使帆得了风,平静地向前凸出。但是木筏不肯转过身来。它要筏尾先行,一点不让步。我们拉、推、摇的唯一结果是:帆从黑暗中横扫过来,差点把两个人打下海。  海显然已经平静了些。我们周身酸痛,手掌起茧,眼睛睁不开,人一点用处也没有了。还是节省我们的精力吧!好等天气变得更坏时,可以有力气对付。风云不测,谁也难料。因此我们把帆放下,用竹桁卷起来。“康提基”横漂着,海浪来时像木塞般抛动。筏上每样东西都捆紧了。我们全体六个人爬进小竹屋,挤在一起,睡得像罐头里的沙丁鱼。  我们没想到,我们已经把航程中掌舵最困难的一段挣扎过去了。一直等到后来,当我们已远远地行驶在大洋之中,我们才发现印加人在木筏上掌舵的简单而又灵巧的办法。  天已经不早了,鹦鹉在吹哨、打招呼,在鸟架上跳来跳去了,我们才醒来。屋外的浪还是很高,却是长长的、一般高的、山脊似的一片,而不像前一天那样又野又乱。我们看到的第一件事是:太阳照在黄色的竹甲板上,阳光使得我们周围的海洋显出明朗和友好的神色。只要浪涛让我们在木筏上平安无事,那它喷沫吐泡,涌起多高,又有什么关系?如果浪涛直掀到我们鼻子跟前,而我们知道,在一秒钟内,木筏会漂上浪顶,像压路机似地把喷沫吐泡的浪脊压平,同时那沉沉的、怕人的、山一般的水只不过把我们举到空中,然后在地板下面翻滚、呻吟呜咽,那又有什么关系?从秘鲁出来的古代航海专家们,不用一只能灌满水的空壳,也不用同时会被两个浪冲击的长形航具,是有真知灼见的。总的说来,筏木木筏是一架软木的压路机。  艾立克在正午测量了我们的位置。他发现,把我们扯帆航行也算上,我们向北沿海岸漂去了,离开正确航线有一大节。我们还是在亨伯特水流中,离岸刚好一百海浬。紧要的问题是:我们是否会漂进加拉帕戈斯群岛以南的险恶漩涡中呢?这是性命攸关的事。因为一到那里,我们会被流向中美洲海岸的强有力的洋流不知冲到哪里去了。但是,如果事情是按照我们所预计的那样发展,我们应该是在没有向北漂到加拉帕戈斯群岛之前,就随着主流,向西横渡过海。风仍是径直从东南吹来。我们扯起了帆,把筏尾迎着浪涛,继续我们的轮班掌舵。  这时,纳德的晕船已经好了。他和陶斯坦爬上摇曳的桅顶,用汽球和风筝放起神秘的无线电天线做试验。突然间,两人中有一个在竹屋放无线电的角落里叫道,他听到利马的海军电台在呼唤我们。他们告诉我们,美国大使的飞机,正从海岸上起飞出来,想最后一次向我们告别,并且要看看我们在海上是什么样子。隔不久,我们和飞机上的无线电话务员取得了直接连系,然后完全出乎意料地和这次远航的秘书格特.伏特谈起来。她也在飞机上。我们把我们的位置尽可能正确地报上去,又接连几个钟头发送寻找方向的信号。那架陆军119号飞机在附近兜圈子寻找我们,所以空中的声音时强时弱。但是我们听不到引擎隆隆之声,也始终看不见飞机。在浪涛的浪谷中要找到一只低低的木筏是不容易的事,而我们自己的视野也非常有限。到最后,飞机不得不放弃,飞回海岸。这是最后一次有人想寻找我们。  以后的几天,浪又大了。但是从东南嘶嘶发响涌来的浪涛,前浪和后浪的距离一律,因此掌舵就容易得多了。我们以木筏的左舷后半身迎着风浪,这样,掌舵的人可以少挨些海水冲洗,木筏走得更稳些,不会掉转头来。我们担心地注意到,东南方的贸易风和亨伯特水流,一天又一天地沿着一条通向加拉帕戈斯群岛的漩涡的航道,一直横过去。我们向西北方迅速前进,那几天平均每天走了五十五至六十海浬,有一天创造记录,走了七十一海浬。  “加拉帕戈斯群岛是个好去处吧?”有一天纳德谨慎地问道。一边问,一边看着我们的海图。海图上有一连串指示我们位置的珠子,珠子连在一起像一根手指。不祥之兆,指着该死的加拉帕戈斯群岛。  “难说,”我说道,“据说在哥伦布时代之前,印加的士巴克.尤班魁曾从赤道国航行到加拉帕戈斯群岛,但是他和其他的人都没有在那里定居下来,因为没有水。”  “好,”纳德说道,“那我们谢天谢地别上那里去。无论如何,我希望我们不去。”  现在,我们对波浪在我们四周跳舞已经很习惯了,根本不当一回事。只要我们和木筏漂在水面上,我们在万丈深海之上跳一点舞,有什么关系?要紧的是跟着来的第二个问题──我们能有把握漂在水上多久?筏木之吸水是显而易见的。筏尾的横梁比其他的木头都糟,我们可以把整个指尖捺进这根吸饱水的木料,捺到水溢出来。我一句话不说,劈一小块下来,扔下海去。木块悄悄沉下水去,慢慢地沉到深水中不见了。后来我看见,有两三人在以为没人看见的时候,也是这样办。他们静静地站着,看那吸饱水的小木片,悄悄地沉入绿绿的海水中。  我们动身的时候,曾注意到木筏的吃水线,但是在波涛汹涌的海上,因为木料一会儿被抛离水面,又一会儿深没入水,我们无法看到吃水多深。但是,当我们拿把小刀插进木料,那使我们看了真高兴,离表面约一英吋的木头是干的。我们计算过,如果海水以这同一速度浸入木料,那在我们估计靠近陆地的时候,木筏正好还在水面下漂浮着。但是我们希望木心的树浆能起防护作用,不让水再浸入。  在开头几个星期中,还有一种危险使我们心绪不安,就是绳子。白天我们太忙,没有想到它;但是,等到黑暗降临,我们爬上竹甲板上的床的时候,便有时间去思考、感受和静听。我们每人一个草垫,躺在那里,可以感觉到身子底下的竹席时常和木料鼓了起来。在木筏本身抛动之外,那几根木料还各自活动。一根向上时,另一根轻轻地向下沉。它们的活动并不多,但是已经足够使我们感觉到,我们是躺在一只巨大的、呼吸着的野兽的背上。我们情愿顺着躺在木料上。起初两夜情况最坏,后来我们太累了,顾不得这些事。以后绳子在水里泡涨了一点,使那几根木料安静了些。  但是木筏和周围环境还是很有关系,木筏之上,照例没有一处是平的。当这个基础在抛上抛下、每一个关节都在转动的时候,其他的都跟着动。竹甲板、两根桅杆、竹屋的四面篱笆墙、竹片和叶子盖的屋顶──这一切,都只是用绳子拴住的,都跟着扭动飞舞。这种情况几乎是注意不到的,却是明显的。如果木筏的一角抛起来了,另一角就沉下去。如果有一半的屋顶把椽子都拉向前,另一半就把椽子拉向后。如果我们从篱笆墙望出去,更是有生命、有动作;那里是天,悄悄地顺着一个圈子移动着;海,正高跃向天。  绳子经得住全部压力。整夜我们听见它们在咯啦、咕噜地发怒、尖叫,黑暗中围着我们,像是一支吐怨诉苦的合唱队。每一条绳子,根据它的粗细和坚韧程度,发出它自己的声调。  每天早上,我们把绳子细查一遍。我们甚至于让两个人抓紧脚踝,自己从筏边俯下身去,头伸到水里,看看筏底的绳子是否出了毛病。但是绳子都很好。海员们说只能维持两星期,之后都要断的。但是,不论这种意见如何一致,我们至今还没有发现绳子有丝毫耗损之处。后来我们出海远了才找到答案。伐木极软,绳子渐渐地磨到木头里面,受到木头的保护,并不是木料把绳子磨坏了。  过了约一星期,海面渐渐平静了,我们注意到海面的颜色由绿变成蓝。我们已经不是向正西北,而是开始向西北偏西漂去。这是第一个微弱的迹象,说明我们已经离开了沿海岸的水流,有希望被漂出海了。我们单独在海上的第一天,便注意到木筏四周的鱼。但是我们那时掌舵还忙不过来,谈不到钓鱼。第二天我们碰上了一大群沙丁鱼,紧接着一条八英呎长的鲨鱼来了,在和筏尾碰擦时,翻过身来,白肚子向上。赫曼和班德正赤脚站在筏尾水里掌舵。牠在我们周围玩了一会儿,但是等到我们拿出鱼叉来,牠不见了。  第二天,鲔鱼、鲣鱼和海豚都来拜访我们。又有一大条飞鱼砰的一声跳上来。我们用牠作为鱼饵,立刻拖上两条大海豚,每条有二十磅到三十五磅重。这够几天吃的。在值班掌舵时,我们可以看到许多叫不出名字的鱼。有一天,我们看到一大群五岛鲸,多得好像无穷无尽,黑色的背脊滚来滚去,紧紧挤在一起,一直游到木筏边。我们从桅顶上望去,纵目所及,一片海面上都是牠们在跳跃。我们离赤道越近,离海岸越远,飞鱼便越来越多。到后来我们进入蓝海,波浪威风凛凛地翻滚着,阳光照耀,庄严肃穆,一阵风来,水面粼粼。这时,我们可以看到飞鱼从水里跃起,闪闪发光,像一阵弹雨,成直线飞去,飞到力量用尽了才没入水中。  如果晚上我们把小小的风灯放在外面,飞鱼受到光的引诱,大的小的就会飞到木筏上来。牠们往往碰到了竹屋或者帆,无法可施地跌落到甲板上。牠们不在水里是无法起飞的,只能躺在那里跳动,像有长胸鳍的大眼鲱鱼。有时候,我们听见甲板上有人突然说话很不客气。那是一条冷冷的飞鱼,很快飞来,出其不意地打到他的脸上。牠们总是很快飞来,鱼嘴在前,如果整条飞到脸上,会螫得脸发痛。但是受害的一方很快把这无理的攻击忘却了。因为,不管有多少缺点,我们是在神奇的海上世界里,精美的鱼肉菜肴会从空中飞来。我们经常把飞鱼煎了当早饭吃。不知是由于鱼味和厨师的手艺,还是由于我们的胃口,总之,把鱼鳞刮掉,吃起来很像煎小鳟鱼。  厨师早上起来第一件事,是出去到甲板上,把昨天夜里降落在筏面上的飞鱼都捡起来。常能捡到半打或者半打多,有一次我们曾在筏上捡到二十六条肥肥的飞鱼。纳德有一天很不高兴,因为他正站在那里拿锅子煎东西,一条飞鱼飞来,打到他的手,没有直接落在锅子的油里。  陶斯坦对我们和海的近邻亲密之感的充分了解,是直到他有一天早上醒来,发现枕头上有一条沙丁鱼的时候。竹屋里地方很小,陶斯坦睡觉没法不把头睡在过道上。如果有人晚上出去无心踩到他脸上,他就咬那人的腿。他抓起沙丁鱼的尾巴,毫不计较地对牠说,所有的沙丁鱼都能取得他满怀的同情。我们的天良被激发出来,第二天晚上把腿缩进来,让陶斯坦睡得宽敞些。但是又出了事,陶斯坦只得到安置无线电的那个角落里,在厨房用具之上,另找一个睡觉的地方。  这是隔了几晚的事。那晚阴霾四合,伸手不见五指,陶斯坦把风灯放在头旁边,这样,夜里值班的人在他头上爬出爬进的时候,可以看得见该落脚在什么地方。突然陶斯坦被灯打翻的声音惊醒了,觉得有一样又冷又湿的东西在他耳边拍动。他以为是飞鱼,黑暗中伸手去摸,想摸到了扔出去。他摸到的东西又长又湿,扭动得像一条蛇,他立刻像烫了手似的甩开了。这位看不见的客人自己扭着身子走了,走到赫曼那里。这时陶斯坦再把灯点上。赫曼也跳起来了,把我也惊醒了,心想是这一带水里晚上爬上来的章鱼。  我们点了灯,赫曼正得意洋洋地坐着,手里握着一条细长的鱼的脖子,鱼在他手里扭动得像一条黄鳝。这鱼有三英呎多长,蛇一般细,沉沉的黑眼睛,长鼻子,凶颚,满口长长的利牙。牙齿锐利得像许多把刀,并且可以折入口腔,这样就不妨碍牠吞东西。赫曼用手一挤,一条约八英吋长的、大眼睛的白色鱼,突然就从食肉的鱼的胃里钻到嘴里吐出来,不久又钻出这样一条鱼来。这两条明显是深水鱼,鱼身已经被蛇鱼的牙齿咬烂了。蛇鱼的皮薄薄的,背上是蓝紫色,底下是铁青色,鱼皮在我们手里一片片地脱落下来。  这许多声音最后把班德也吵醒了,我们拿了灯把那条长鱼送到他鼻子底下。他睡眼朦胧地从睡袋里坐起,严肃地说道:  “不是的,从来没有这样子的鱼的。”说完了,他轻轻翻个身,又睡着了。  班德的误断可以理解。后来才证明,我们这围着灯坐在竹屋里的六个人,是人类看见这种活鱼的第一批人。这种鱼的骨骼,偶尔在南美洲和加拉帕戈斯群岛的海边发现过。鱼类学家称之为蛇鲭,以为牠是生活在深海底层,因为没有人看见过活蛇鲭。但是,假使牠是生活在深水中,那一定是白天。因为白天阳光使牠的大眼睛睁不开。而在昏暗的晚上,蛇鲭就出来,高高地跳出水面。我们在木筏上的人有这方面的经验。  在那稀有的鱼落在陶斯坦的睡袋上之后一星期,又有一条来拜访我们。又是在早上四点,新月甫落,四周昏暗,但是星星还闪烁着。木筏很容易掌舵,我的班值完了,绕着筏边转弯走去,看看下一班人来的时候,木筏上是否事事停当。我是值班人,照例腰上围了一条绳子,手里拿着风灯,小心翼翼地在最外面的一根木料上走,准备绕过桅杆。木料既湿且滑,忽然觉得有人出其不意地在我后面抓住了绳子急拉,差点把我摔倒。我气极了,拿起灯,满肚子愤怒转过身来,但是一个人也看不见。绳子又拉了一下,我看见有一种发亮的东西,躺在甲板上扭动。这又是一条蛇鲭。这次牠的牙齿咬进绳子太深了,我把绳子上这条鱼抖下来,有几个牙齿断了。大概是灯光照在弯弯的白绳上,被我们这位从深海中来的客人以为是珍馐,便跳起来先尝一口。牠在一瓶蚁醛(注:即甲醛)液中了此一生。  一个人的地板和海面相平,又是慢慢地、静静地漂去,海就会给他看到许多稀奇事。一个猎人从森林中辟路回来,或许会说他没有看到一只野兽。另一个猎人坐在一棵树桩上等候,窸窸窣窣和嚓啦嚓啦的声音传来了,好奇的眼睛在窥探了。在海上的情况也是如此。我们平常航海时,引擎吼鸣,活塞上下,船头分水前进,浪沫四溅。然后我们回来说道,远出海洋,看不见什么。  而我们坐着浮在海面上,没有一天没有好奇的客人来拜访,在我们周围扭动摇摆。其中有几种,例如海豚和向导鱼,成为熟客,陪伴着木筏横渡大海,日日夜夜在我们周围。  夜来临,星星在热带的黑暗天空中闪耀,我们四周磷光浮动,和星星赛美。有一种单体的发亮的浮游生物,真像一团烧红的煤块。当这发亮的小球冲到筏尾我们脚边的时候,我们立刻不自觉地把我们的光脚缩回来。我们捞住牠们一看,原来是小小的晶莹的海虾。在这几天晚上,有时候把我们吓了一跳:海里突然冒出两只圆圆的、发亮的眼睛,就在木筏旁边,毫不闪动地,像要催眠似的一直瞪着我们。这样的客人常是大乌贼,冒出来浮在水面上;牠们那鬼怪般的绿眼,在黑暗中闪闪如磷火。但有时候这些发亮的眼睛是深水鱼的,牠们只在夜里浮上来,被牠们面前的微光所吸引,待在那里直瞧。有好几次海面平静的时候,绕着木筏的黑水中,忽然浮满了圆圆的头,每个直径两三英呎,躺在那里一动也不动,用大大的、发亮的眼睛瞪着我们。又有的晚上,看见水底有直径三英呎多的发光的球,不时一亮一亮地,好像是在打手电筒。  我们对地板底下这种地面下的或者水底下的动物,渐渐看惯了,但是每次一有新的种类出现,我们还是一样惊奇。有一天半夜两点,有云,掌舵的人都难于分清黑水和黑天,他看见水里有微光闪动,慢慢地成为一只大动物的形态。我们无法肯定,究竟是浮游生物在牠身上发光呢,还是这动物本身有一含磷光的表皮。但是黑水中闪动的微光,显出了那鬼怪般动物的模糊、摇曳不定的轮廊。有时候牠是圆形的,有时候是椭圆形、三角形的,又突然分裂成为两部分,各自独立地在木筏下游来游去。到最后,有三只这样庞大发亮的怪物在我们下面缓缓兜圈子。  牠们是真正的大怪物,单单是那能看见的一部分,就约有五英噚长。我们赶快集中在甲板上,看这鬼怪们跳舞。牠们跟着木筏走,一小时又一小时。我们这几位发亮的旅伴,神秘又无声息地,离开水面有一大段,大多数时间在右舷放灯的那边,但也常在木筏下和木筏的左舷边。牠们背上的微光,显出这个东西比大象还大,但牠们不是鲸鱼,因为牠们从不升到水面上来呼吸。牠们是否是巨型的海星,在水里翻滚时变动了形状?我们拿了灯,一直放到水面上去引诱牠们上来,想看看牠们究竟是什么东西,牠们却毫不理睬。而且,牠们像是正牌货的鬼怪,天刚破晓,就沉到深海里了。  对这三位发亮的怪客的夜半光临,我们始终找不到一个正确的解答。一天半之后,在中午大太阳中,我们又接待了一位来客,答案可能就在此。那天是五月二十四日,我们正在一片悠闲的大浪上浮漂,位置正好是西经95°又南纬7°。快到中午了,我们宰了早上捉到的两条海豚,把鱼脏扔下水。我正在筏头旁的水里游着玩,但是随时在注意四周情况,手里抓住一条绳子。这时我看见一条很粗的、棕色的鱼,六英呎长,在晶莹剔透的海水中好奇地向我游来,我立刻跳上筏边,坐在大太阳里看那鱼悄悄地经过。这时,我突然听见坐在竹屋后面筏尾上的纳德大声怪叫。他大叫鲨鱼,叫得喉咙都变了。我们的木筏旁边几乎每天都有鲨鱼,从没有引起这样的惊惶。我们都知道这准是什么非常特殊的东西,都跑到筏尾上去帮纳德的忙。  纳德本来是蹲在那里,在水里洗裤子,偶然抬头一看,面对面看见一张我们任何人有生以来从没有见过的最大、最丑的脸。这是一张名副其实的海怪的脸,庞大、难看之极,就是海老人亲自出马,也不能给我们这样的印象。这头又阔又扁,像是青蛙头,两只小眼睛长在两边,癞虾蟆般的颚有四五英呎阔,嘴角上低垂着长须。头后面是大极了的身子,跟着细长的尾巴,尾端是尖尖的尾鳍直竖起来。这表明这只海怪并不是任何种类的鲸鱼。在水面下的鱼身,看上去是棕黄色的,但是头和身子都密密麻麻长着小白点。  这大怪物悄悄地、懒洋洋地从筏尾方面向我们游来。牠笑得像条恶狗,彬彬有礼地摇着尾巴。那很大的、圆形的背鳍升出水面,有时候尾鳍也升出。当这家伙在浪谷中的时候,水从牠宽阔的背上流过,好像在冲洗一片水下暗礁。在广阔的颚前,游着一群身上如斑马般一条条的向导鱼,排成扇形,又有大印鱼和其他牢牢黏附在牠庞大身躯上的寄生物,都跟着牠在水里旅行。因此,这一大堆东西,看上去像是一批奇异的动物标本,围绕着一个像是浮动的深水暗礁似的东西。  一条二十五磅重的海豚,系在我们最大的六只鱼钩上,吊在筏后,原是钩鲨鱼用的。一群向导鱼直蹿过来,并不碰到海豚,只是闻了一闻,赶快回到牠们的主人、海中之王那里。这只大怪物像是机械化的东西,开动了机器,便悠闲地向海豚滑来,海豚就像在牠颚前,可怜得很的一点点东西。我们把海豚拉过来,海怪慢慢跟着,一直跟到木筏边。牠并不张嘴,只让那海豚在嘴边碰一碰,好像为了这一点点小东西把大门敞开,很不值得。这大家伙靠近木筏的时候,用背擦着那很重的橹,这时橹刚好举出水面。现在我们有了充分机会在最近的距离中细看这大怪物了。太近了,我觉得我们都疯了,看见这样完全是狂想中的东西,大笑得都傻了,大叫得不能自制了。就是迪斯耐本人,不管他有多大的想像力,也没法画出一只更令人毛骨悚然的海怪,超过这只突然躺在木筏边的、嘴大得可怕的东西。  这个怪物是鲸鲨,是我们今天所知道的世界上最大的鲨鱼,也是世界上最大的鱼。这种鱼是很少见的,只在热带的海洋中零零星星、这里那里见到几条。据动物学家说,鲸鲨平均长度是五十英呎,重十五吨。据说大的能到六十英呎长。曾用鱼炮打到一条幼鱼,鱼肝重六百磅,上下的巨颚中各有牙齿三千颗。  这只大怪物也在木筏底下绕着我们游起来了。牠真是大,看见牠头在木筏这一边,整个尾巴还伸出在木筏另一边。我们看到牠全部面貌时,牠真是显得不可思议地奇形怪状、迟钝、愚蠢。虽说我们都明白,如果牠来攻击我们,尾巴一甩,就可以把木筏打得粉碎,我们却无法不哈哈大笑。牠就在木筏下面兜圈子,渐渐地越兜越小了,我们只能坐在那里,不知会出什么事。牠出现在木筏另一边,和和气气地从橹下滑过来,把橹举到空中,橹身从牠背上轻轻溜过。  我们拿着鱼叉,站在木筏四周,准备行动。但是我们觉得,比起我们要对付的大怪物来,鱼叉像是几根牙签。那鲸鲨在我们四周兜圈子,紧靠着木筏,像是一条忠实的狗,似乎从没有想到要再和我们分手。我们之中没有一个人曾经经历过或是想到过我们会经历这样的事情。整个这次冒险航行,加上这只海怪在木筏后面和底下游泳,对我们来说,似乎是彻头彻尾不真实的,因此我们不能不认真对待。  实际上,那鲸鲨在我们周围绕了不过一个钟头,但是我们觉得牠好像拜访了我们一整天。到最后,艾立克紧张得受不住了。他正站在木筏角上拿着八英呎长的鱼叉,受到一些考虑不周的叫喊的鼓励,便高高举起鱼叉。当那鲸鲨缓缓向他滑来,鱼的大头正到了筏角之下的时候,艾立克使足了神力,顺着自己的两腿之间的空隙,把鱼叉深深插入鲸鲨的软骨组成的头。过了一两秒钟,那大家伙才明确知道到底出了什么事。霎眼之间,这心平气和的傻瓜变成了一座钢铁般的山。  我们听见嗖的一声,连着鱼叉的绳子飞出木筏了,又看见水涌如山,那大家伙正头朝下,直钻入深水。三个站得最近的人被震得满地乱滚。其中有两个的皮肤,被鱼叉绳飞出去的时候擦破了。这绳很粗,足可系住一只小船,飞到筏边卡住了,但立刻像细线似的被扭断了。几秒钟之后,一根断了的鱼叉柄浮出水面,离我们约二百码。一群受了惊恐的向导鱼在水里窜来窜去,拼命想去追随牠们的老上司。我们等了很久,等那怪物像一艘发怒的潜水艇似的,飞也似地转回身来。但是我们从此再看不见牠。  我们现在是在赤道南流中,在加拉帕戈斯群岛以南四百海浬,正向西行。再没有漂进加拉帕戈斯群岛水流的危险了。我们和这群岛唯一的接触是大海龟的问候。这些海龟无疑是从群岛远出迷了路的。有一天,我们看见一只大大的海龟,躺在那里挣扎,头和一只大鳍露出水面。海浪一涨,我们看见海龟下面的水里,有绿的、蓝的、金黄色的闪光,原来海龟正和一群海豚作生死搏斗哩。这场战斗显然是一面倒的:十二至十五条头很大、颜色发亮的海豚袭击海龟的脖子和鳍,显然是要把海龟搞得筋疲力尽。因为海龟不能接连几天把头和鳍藏在壳里。  海龟一见了木筏,便钻下水,直向我们奔来,发亮的鱼群在后面追着。牠一直靠到筏边,正想要爬上木筏,一眼看见我们已经站在那里。如果我们多有一点经验,在这只大龟沿着筏边缓缓划去时,就能不很费事地用绳子抓住牠。但是我们在紧要关头都在看热闹,等我们把套索准备好,大龟已经游过了筏头。我们把小橡皮艇掷下水,赫曼、班德和陶斯坦上了这只硬果壳子去追海龟,壳子比游在前面的那东西大不了多少。作为膳务员的班德,心里已在盘算许许多多盘龟肉和最鲜美的甲鱼汤。  但是他们划得越快,海龟在水面下溜得越快。他们划离木筏不到一百码,海龟突然跑得无影无踪。但是他们至少做了一件好事。当那小小的、黄色的橡皮艇在水面上跳回来的时候,那群发亮的海豚全跟在后面。牠们围着这新发现的海龟游行,其中最勇敢的突然来咬桨身(桨在水里像是龟鳍)。这时候,那与世无争的海龟,成功地逃脱了一切卑鄙的迫害者。第五章 半途  几个星期过去了,我们没有看见船的踪迹,也没有看见什么漂浮的东西可以说明世界上还有别人存在。大海全是我们的,地平线上所有的大门都敞开着,真正的和平和自由从穹苍飘飘下降。  空气中新鲜的咸味,围绕着我们的一片洁净的碧蓝,似乎把我们的身体和灵魂都洗干净了。对于我们在木筏上的人说来,文明人类的大问题似乎是虚假的──好像是人的头脑的邪恶的产物。只有大自然最重要。而大自然像是不理会这只小木筏,又像是认它为一个自然物体,它并没有破坏海的协调,而是像鸟和鱼一般,和水流大海适应了。大自然已经不是要和我们为难的、可怕的敌人,却成为一位可靠的朋友,始终不懈地、确定不变地帮助我们前进。风和浪推着、送着,在我们下面的洋流拉着,直向我们的目标而去。  无论在哪一个寻常日子里,如果有一只小船出海航行到我们这条路上,就会发现我们在带着小白浪花的波浪上静静地上下漂动,贸易风吹起橘红色的帆,一直驶向玻里尼西亚。  船上的人还可以看到,筏尾上有一个棕色长胡子的人,没有穿衣服,他不是拖着一条纠结的绳子,用尽力气和长橹斗争,便是(如果是好天气)坐在木箱上,在大太阳里打盹,懒洋洋地把脚趾搭在橹上。  如果这人不是班德,那班德就正俯卧在竹屋门内,读着他那七十三本社会学书籍中的一本。班德曾被派为膳务员,负责弄好每天的粮食。不论何时何地,总可以看到赫曼──带着测量气象的仪器爬在桅顶上,戴了潜水眼镜钻在木筏下面检查龙骨板的情况,或是在木筏后拖着的橡皮艇里,忙着弄气球和古古怪怪的测量器具。他是我们的技术组长,负责气象和水路的观察研究。  纳德和陶斯坦总在忙着弄被打湿了的干电池,擦拭焊接的铁片和周圈。他们需要运用大战时的全部经验,才能在离水面一英呎之上,浪花和雾露之中,使那小小的电台工作不辍。  每天晚上,他们轮流把我们的报告和天气观察所得发送到空中,由碰巧的无线电爱好者收得,转送到华盛顿的气象研究所或者其他地方。艾立克常是坐着补帆,编接绳子,或者雕刻木块,画长胡子的人和怪鱼。每天一到中午,他拿了六分仪,爬上木箱,看着太阳,算出我们从昨天起走了多少路。我自己要写航海日志,写报告,搜集浮游生物,捕鱼,照相,也够忙的。每一个人都有他一定的责任范围,谁也不打扰别人的工作。一切艰苦的工作,例如掌舵和烧饭,都平均分配。每人掌舵每天两小时,每夜两小时。谁当厨师是根据一张值日表。筏上的法律和规则不多,只有:夜里值班掌舵的人腰上一定要围一条绳子;救命的绳子必须放在一定的地方;吃饭都要在竹屋外边;“方便场所”只能在筏尾木料的尽头。如果筏上要决议一项重要事件,我们便依照印第安人方式,召开一次会议,大家商量之后才能算数。  “康提基”上的一个寻常日子的开始,是前一晚的夜班把厨师叫醒,他睡眼惺忪地爬到晨晖照耀、露水凝结的甲板上,先把飞鱼捡起来。按玻里尼西亚和秘鲁的吃法,都是把鱼生吃的,我们是在一个小火炉上煎了吃。火炉放在竹屋门外,紧拴在甲板上的一口空箱的底层。这口空箱是我们的厨房。东南贸易风总是从另一方面吹来,吹不到这厨房。只有在风浪过于向炉火耍弄神通的时候,火才会烧着木箱。有一次,厨师睡着了,整个木箱成了一团火,火延烧到竹屋的墙上。烟窜进屋子,墙上的火很快被扑灭了。因为,归根结柢,在“康提基”上取水,我们不用走太远的。  煎鱼的香味难得会把竹屋里打鼾的人唤醒。因此厨师必须用叉子去刺他们,或者高唱“早饭好了”,声调毫无板眼,谁听了都受不了。如果木筏旁边没有鲨鱼翅,那当天第一件事是跳进太平洋,赶快游一会儿,爬上来在筏边露天吃早饭。  筏上的伙食不算坏。烹饪分成两种,选单不同,一张选单是贡献给军需官和二十世纪的,另一张是贡献给康提基和五世纪的。陶斯坦和班德是第一张的试验人,他们的粮食限于小包包的特种口粮,就是我们塞在木料和竹甲板之间的那些东西。好在他们素来不爱吃鱼和海味。每隔几个星期,我们解开捆住甲板的绳索,拿出紧拴在竹屋前的、新的给养来。硬纸盒外面那一层牢牢的沥青证明起了保护作用。旁边那些密封的罐头,被经常冲洗我们粮食的海水钻进去泡坏了。  康提基当初航行过海的时候,并没有沥青或者密封的罐头,但是他并无严重的粮食恐慌问题。在那个时代,人们的给养也是包括他们从陆地上带去的东西,以及在航行中他们能取得的东西。我们可以这样假设:康提基在的的喀喀湖畔被打败后,从秘鲁的海边启航时,他心里存着两个目的。作为虔诚崇拜太阳的民族的神的代表,很可能他冒险启航出海,跟着太阳走,希望找到一片新的更和平的国土。他的另一个可能性,是驾着艇筏,沿南美洲的海岸行驶,想找一个他的迫害者达不到的新国家。他离开了危险的、怪石嶙峋的海岸,逃脱了岸边敌对的种族,会像我们这样,容易成为东南贸易风和亨伯特水流的俘获品。藉着大自然的力量,他会完全顺着这同一的、大大的半圆圈,漂向日落之处。  不管这些崇拜太阳的人在逃离祖国时的计划如何,他们肯定是为这次航行替自己准备了给养的。他们的原始食品中最重要的是肉干、鱼干和甘薯。驾驶木筏的人从秘鲁荒凉的海岸出发时,筏上带了充足的饮用水。他们不用瓦罐,多半是用经得起碰撞的大葫芦;而更合乎木筏上用的是大粗竹子。他们把竹子中间的隔子都打通了,在一头开个小洞,灌进水去,再用塞子或者松脂、树脂堵住洞口。三四十根这样的粗竹子,可以拴在竹甲板下的木筏上,既晒不到太阳,又常有海水冲凉──海水在赤道水流中的温度大约是华氏七十九度。这样的贮水,比我们在全程中所用的水要多一倍。并且还可以多带,只要在木筏底下水里多拴几根竹子就行了,既不重,又不占地方。  过了两个月,我们发现,清水败坏了,带有怪味。但是这时候早已过了少雨的洋面,新到的区域不时有倾盆大雨,保证饮用水供应无缺。我们每人每天配给满满一夸脱【注】水,常喝不完。  【注】一夸脱约为3.8公升。  就算我们的先驱者从岸上动身的时候带的给养不够,那只要他们顺着水流漂过海,便不会有问题,水流中鱼多着哩。在我们整个航程中,没有一天不是有鱼绕着木筏游,很容易捉到的。无论怎样,几乎每天都有飞鱼自动飞上筏来。甚至有很好吃的大鲣鱼,跟着浪涛,从筏尾游上筏来,水从筛子似的木料的空隙中漏下去了,鱼搁在筏上蹦跳。总之,饿死是不可能的。  当地的老人知道这样一个办法,大战时从沉船逃生出来的人也想到这办法:嚼食生鱼中的水分来解渴。把鱼切成块,包在一块布里拧,也挤得出汁水来。如果鱼大了,那非常简单的办法是在鱼身边上挖洞,鱼的淋巴腺汁渐渐灌满了洞。如果有了别的饮料,这汁水是不好喝的,但是它含盐成分很少,足以解渴。  如果我们经常洗澡,湿漉漉地躺在有遮阴的竹屋里,需要喝的水就会减少许多。如果有一条鲨鱼在我们周围威风凛凛地巡行,没法从筏上跳下水去好好洗个澡,那我们可以躺在筏尾木料上,用手指脚趾抓住绳子,每隔几秒钟,就有一阵水晶般洁净的太平洋海水冲到身上来。  热天真渴得难受了,一般都以为身体需要水,便大量消耗准备定量分配的水,而不产生任何好效果。在热带碰到真正的热天,你可以向喉咙里大灌温水,灌满肚子,你还一样渴。这时身体需要的不是水,说来奇怪,需要的是盐。我们带在筏上的特种口粮中有盐片,在特别热的天常常服用,因为汗水把身体里的盐分带走了。我们定量分配的水够我们舀来喝得胃里发涨,但是,喉咙恶毒地还要喝。碰到这种日子,我们在喝的淡水中加上百分之二十到四十的又咸又涩的海水,真想不到这带咸味的水止住了我们的渴。喝了,嘴里的海水味久久不散,但从来没有觉得不好受。同时我们又大大地增加了水的配给量。  有一天早上我们正坐着吃早饭,一个浪出其不意地打到我们的麦片粥里,免费地告诉我们:麦片的味道可以大大减少海水的怪味!  玻里尼西亚的老人保存了若干稀奇的传统说法。根据这种传统说法,当他们最早的祖先扬帆渡海而来的时候,曾带了某种树叶,嚼了可以解渴。这种树叶还有一种作用,在紧急时期喝了海水不生病。这样的树不生长在南海的岛上,因此一定发源于他们祖先的乡土上。研究玻里尼西亚历史的人一再说到这件事,现代的科学家便去调查这件事,调查结果是:能产生这种作用的树,据现在所知道的情况,只有在秘鲁生长的古加树。在史前的秘鲁,这种含有可卡因【注】的古加树,印加人以及已经消失了的印加人的先驱者,都经常使用。这可以从在印加时代之前的坟墓中发掘出来的东西得到证明。他们在山区艰难跋涉或是在海上航行的时候,常带了许多这种树叶,连日咀嚼,来减少口渴和疲劳。在相当短暂的时期内,古加树叶甚至可以使人喝了海水而不产生问题。  【注】可卡因:有局部麻醉作用的有机盐基。  在“康提基”上,我们并没有尝试古加叶。然而在前面的甲板上,我们带的几只大篮里面装满了其他植物,其中有几种曾在南海岛上留下更深的印迹。篮子紧拴在竹屋墙下没有风的地方,时间一久,篮子里就钻出甘薯和椰子的黄芽嫩叶,越长越高,成为木筏上一个小小的热带花园。  当第一批欧洲人到达太平洋上群岛的时候,他们发现在复活节岛、夏威夷和纽西兰,大量种植了甘薯,其他的岛上也有种这东西的,但仅限于玻里尼西亚范围。在更西一些的地方,便不知道有甘薯。在这些遥远的海岛上,甘薯是最重要的农作物之一,当地人没有甘薯吃便主要靠吃鱼过日子。许多玻里尼西亚的神话都围绕着甘薯。根据传说,它不是由别人而是由提基本人,和他妻子班妮从祖先的故乡带来的。甘薯在故乡是一项重要的粮食。纽西兰的神话证实:甘薯是装在什么东西里航海来的,那东西不是独木艇,而是“用绳子捆在一起的木头”。  现在大家都知道,在欧洲人种植之前,世界上其他地方生长甘薯的,只有美洲。提基带到海岛上的甘薯,同最早时期印第安人在秘鲁种的完全相同。甘薯干是玻里尼西亚航海者和古代秘鲁人最重要的旅途食品。在南海的岛上,只有在人好好的照顾下,甘薯才会生长,它受不住海水。因此,把甘薯分布在这些遥远的海岛上的原因,解释成为它是从秘鲁随着洋流漂了四千多海浬而来的,是无稽之谈。语言学者曾经指出,在这大片彼此远隔的南海岛上,都把甘薯叫做“库玛拉”,而在秘鲁的古代印第安人中,甘薯也正叫做“库玛拉”。名字跟着这植物过了海。这是说明玻里尼西亚人起源的一个很重要的线索,更可以证明上述那种解释是站不住脚的。  我们带在“康提基”上的另一种十分重要的玻里尼西亚农作物是葫芦。葫芦的皮和瓤一样重要,玻里尼西亚人把它在火上烤干了存水用。这典型的庭园植物,也是不能单独漂流过海,到处繁殖的。然而古代的玻里尼西亚人民和秘鲁的早期人民都是有这东西的。在秘鲁沿海的史前荒墓中,曾发现变作存水器的葫芦。在第一批欧洲人到达太平洋群岛之前几个世纪,秘鲁的渔民就使用葫芦。玻里尼西亚人把葫芦叫做“吉密”,中美洲的印第安人也这样叫。而中美洲是秘鲁文化生根最深的地方。  我们在筏上,除了几种热带水果,还带了第三种植物。这东西和甘薯,在太平洋历史上关系最重大。我们有二百颗椰子。我们吃的时候,牙齿有了运动,又有了好饮料。有几颗不久发了芽。等到我们在海上过了十个星期,已经有半打小椰树,长得一英呎高,芽长出来了,成为厚实的绿叶。在哥伦布时代之前,巴拿马地峡和南美洲就长着椰子。编年史的作者奥维艾陀写道,西班牙人到达的时候,秘鲁沿海就有许多椰树。这时候,太平洋上所有的岛上,都早有了这种树。  植物学家还不能确切证明,椰树究竟是从哪个方向分布到太平洋上的。但是有一件事现在已经发现了:椰子,它那壳如此坚厚,也不能没有人的帮助而分布在大洋之上。我们甲板上篮子里的椰子,在去玻里尼西亚的整个航程中,都可以吃,能够发芽。但是我们把一半放在甲板下,和特种粮食放在一起,让浪冲洗着,个个都被海水糟蹋了。椰子漂浮过海,绝不可能比风在后面吹送的筏木木筏更快。椰子上有眼孔,吸了海水,椰子就烂了。满布海洋的拾荒者也不会让浮着的可吃的食物,从世界的这一部分漂到另一部分。  我们遇见了离开最近的陆地都有好几千海浬的海燕和其他能在海面上睡觉的海鸟。有时候,海面平静,我们在远远的蓝海上航行,会碰到一根漂浮着的白色鸟羽。如果我们靠近去细看,就可以看到上面有两三个“旅客”在随风从容驶去。“康提基”正要赶过去,这几个“旅客”注意到有船来了,比牠们原来的又快又宽敞,便以最高速度横过水面,爬上木筏,让那羽毛单独漂去。因此“康提基”不久就有许多不给钱的乘客,都是小小的海蟹,大如指甲,有的甚至比指甲大得多。如果我们捉得到,可以当作好点心吃。  小蟹是海面上的小偷。牠们一见什么可吃的东西,照顾自己从不疏慢。如果有一天有一条飞鱼落在木料中间,厨师没有看到,第二天就有八九只小蟹,踞坐鱼身上,用螯子挟肉吃。我们人一出现,牠们总是吓得赶快跑开躲好。在筏尾搁橹的木块旁边一个小洞里,住着一只很驯良的蟹,我们叫牠做约翰。  和人人宠爱的鹦鹉一样,小蟹约翰成为我们甲板上的社会人士之一。如果有人掌舵,天气晴明,背对竹屋坐着,没有约翰做伴,在这无边的蓝海上,便感到异常寂寞。其他的小蟹都偷偷地急忙来去,像平常船上的蟑螂一样偷吃东西。约翰不然。牠大大方方地坐在洞口,眼睛睁得很大,等候换班。每人来上班,都带一块饼干或者一块鱼给牠吃。我们只要弯下身去,在牠的洞口等着,牠就会直接跑到洞口,伸出手来。牠用螯从我们手里把东西夹去,跑回洞,坐在洞口,像一个小学生那样,把东西塞进嘴去。  小蟹像苍蝇一样,黏附在因发酵而破裂的、泡坏了的椰子上,也黏附在被浪打上木筏的浮游生物上。浮游生物是海里最小的有机体,在我们学会了怎样一下子可以捞到许多,够吃一口之后,对我们也是一种很好的食品。  可以肯定地说,这不计其数的、随着水流在洋面漂流的、小到几乎看不见的浮游生物,是极富有营养的物品。不吃浮游生物的鱼和海鸟,是靠吃别的吃浮游生物的鱼和海中动物过活的,不论这种鱼和动物的身体有多大。浮游生物,是千百种在海面上漂浮的、看得见和看不见的小小有机体的总称。有得是植物,有得是散开的鱼卵和小小的动物。浮游动物靠浮游植物过活,而浮游植物是靠从浮游动物尸体上发出来的阿摩尼西、硝酸盐和亚硝酸盐过活。它们自己是这样相依为命,但对于在海里和海面上活动的东西说来,它们都成了食品。它们在体积方面的缺陷,可以由数量方面来弥补。  在浮游生物很多的水面上,舀满一杯可以舀到几千个。不止一次有人在海上饿死,因为他们找不到大得可以刺取、网捞、钩钓的鱼。在这种情况下,他们很可能是名副其实地,在冲得很淡的生鱼汤中驶过。如果在钩网之外,他们有一样用具,可以在他们身在其中的鱼汤里筛滤,便会得到一份营养餐──浮游生物。将来说不定有一天,人们会像现在在陆地上收割五谷一样,想到海面上去捞获浮游生物。单单一颗粮食也是没有用的,但是数量多了就成为食品。  海洋生物学家巴吉可夫博士曾向我们谈过浮游生物,给了我们一张鱼网,是专为捞捕这种东西用的。“网”是丝制的,每平方英吋有约三千个网眼,缝成一个漏斗式,斗口缝在一个圆铁圈上,网面宽十八英吋,我们把网拖在筏后。像其他的捕鱼方法一样,捞获的情况因时因地而异。越往西去,海水暖了,捞获就少。晚上成绩最好。因为在阳光照耀时,有许多浮游生物都钻到深水里去了。  我们在木筏上,如果没有其他消遣,那躺着把鼻子凑到浮游生物网子里,就够有趣的了。并不是为了那气味,气味很难闻。也不是那样子诱人,样子是一团糟。而是因为,如果我们把浮游生物倒出来铺在筏面上,把它们分开了,用肉眼仔细一个个观察,便会看见无穷无尽的、不可思议的形状和颜色。  它们绝大多数是极小的、虾一样的甲壳动物和散浮着的鱼卵,但是也有鱼和贝壳的幼体,各种颜色的奇奇怪怪的小蟹、水母,以及不知多少、各式各样像是从迪斯耐《狂想曲》中取出来的小生物。有的像是用透明纸剪成的、带须头的、跳动着的鬼怪,又有的像是不生羽毛而长硬壳的、小小的红嘴鸟。在浮游生物的世界中,大自然琳琅满目的发明是无穷无尽的。就是一个超现实派的艺术家到这里,也只好自叹弗如。  我们在赤道以南、清凉的亨伯特水流折向西去的地方,每隔几个小时就能从网袋里倒出几磅浮游生物,堆在那里,好像是一块每层颜色不同的千层糕──棕色、红色、灰色和绿色。颜色种种,要看我们驶经的海面上有些什么浮游生物。晚上,如果有了磷光,那真像捞进了一袋珠光宝气的珍宝。但是,一旦拿在手里,这种像是海盗的宝藏的东西,就变成了千百万只发亮的小虾和有磷光的幼鱼,在黑暗中熠熠生光,像是一堆烧旺了的炭火。我们把它们倒进桶里的时候,这一堆软糊糊的东西像是用土萤煮成的一碗具有魔力的羹汤。我们这种晚上的捞获物,远看很好看,近看真难看,气味也很坏。但是如果你鼓起勇气,舀一匙放进嘴里,味道还真不错。如果这一匙里有许多小虾,那味道像虾球,也像龙虾、蟹。如果这一匙绝大多数是深海的鱼卵,那味道像鱼子,有时候像蚝。  不能吃的浮游生物,不是小得被水从网眼里冲走了,就是大得可以用手指拣出来。不能吃的是那小玻璃瓶似的胶状的腔肠动物,以及约半英吋长的水母,味道都苦涩,不能不扔掉。其他的东西都可以吃,或者生吃,或者用淡水煮成羹,煮成汤。各人口味不同。筏上有两个人认为浮游生物滋味绝佳,有两个觉得还可以,有两个连瞧一眼都不干。从营养的观点上看,浮游生物和体积较大的贝介差不多,如果烹调得法,那在喜欢海味的人吃起来,一定认为是一等好菜。  蓝鲸证明,这许多小小的有机体是含有很多热量的。蓝鲸是世界上最大的动物,然而依靠浮游生物为生。我们坐在筏上,看见一条鲸鱼游过,喷起一股水柱,牠是以牠那须牙作筛,把浮游生物留在嘴里,水从头顶喷出。我们是用一只小网捞捕,网子还常被饿急了的鱼咬破,比起鲸鱼来,我们的捕捉方法太原始了。有一天,我们那网丢失在海里了。  “为什么你们几位浮游生物的吃客不学学牠呢?”陶斯坦和班德指着一条喷水的鲸鱼,轻蔑地对我们四个说道:“只要把嘴装满,把水从你们胡须里喷出来,不就行了!”  我曾在船上老远望见过鲸鱼,也看见过博物馆里的鲸鱼标本。但是我对鲸鱼的感觉,不像大家一般对热血动物,例如马或象的感觉。从生物学上说,不错,我承认鲸鱼是真正的哺乳动物,但是实质上牠是一条又大又凉的鱼。在那大鲸鱼向我们冲来,直到筏边的时候,我们有了另一种印象。  有一天,我们像平常那样坐在筏边吃饭,坐得离水很近,身子向后一仰就可以在水里洗漱口杯。突然间,我们后边有什么东西像一匹游泳的马那样大声呼吸。我们跳起来一看,一条大鲸鱼游过来瞪着我们,游得近极了,我们都看到牠的喷口里有一片亮,像是一只擦亮了的皮鞋。海里所有的动物都没有肺,都静静地游来游去,扇动着鳃;现在听到真正的呼吸之声,太不平常了。我们对远房兄弟──也像我们那样远出大海的鲸鱼──真有温暖的家庭之感。牠不似那冰冷的、癞虾蟆般的鲸鲨,连伸出鼻子呼吸一下新鲜空气的脑筋都没有。我们这位来客,使人想起动物园里喂养得很好、很活泼的河马。在没入水中不见了之前,牠真的呼吸了──这给了我一个最愉快的印象。  鲸鱼曾来拜访我们许多次。绝大多数是小小的五岛鲸和齿鲸,成群结队地在我们四周水面上跳跃嬉戏。可是有时候也有大真甲鲸(注:即抹香鲸)和其他种类的大鲸鱼,单独或结成小队出现。有时候牠们像一队船,在地平线上经过,不时把水柱喷向空中,但是有时候牠们直向我们游来。当第一次有一条大鲸鱼改变航线,好像态度坚决,直向我们冲来的时候,我们以为要发生危险的碰撞了。牠渐渐游近,在牠把头滚出水面的时候,我们能听到牠沉重地、长长地吸了气又喷出来。牠是一只庞大、厚皮、笨拙的陆地野兽,牠不像一条鱼,就如蝙蝠不像鸟,现在却分波拨浪而来,直奔左舷。我们都站在筏边上,有一个人爬上桅顶,叫道,他看见还有七八条鲸鱼向我们游来。  第一条鲸鱼的庞大、发亮、黝黑的前额离我们不到两码了,才沉入水底。然后我们看见那大极了的、蓝黑色的鱼身从我们脚下悄悄滑到筏底下。牠在那里停了一会儿,黑黑的,一动不动。我们屏住呼吸,低下头看这只哺乳动物的流线型巨背,比整个木筏长出很多。然后牠缓缓地沉入蓝色海水,沉得看不见了。这时候,那一群鲸鱼游近了,但是对我们毫不注意。鲸鱼发威,施展大力气,用尾巴打沉捕鲸船,大概是因为先遭到袭击。那天早上,牠们在我们周围到处喷水吐气,一点也不碰到木筏和橹。牠们在阳光之下、波涛之间,尽情嬉戏,自得其乐。但到了中午,大家好像得了暗号似的,都钻入水底,再看不见了。  我们的木筏下面,不仅可以看到鲸鱼。如果我们揭开睡觉用的竹席,从木料的隙缝中望去,可以一直看到晶莹剔透的蓝色海水。如果我们就这样躺一会儿,便可以看见一个胸鳍、一个尾翅游了过去,又有时候,整条鱼都看得见。如果隙缝再阔几寸,我们可以舒舒服服地躺在床上,手执钓竿,从我们床垫底下钓鱼哩。  和木筏最有缘的鱼是海豚和向导鱼。从卡亚俄海外水流中第一条海豚加入我们起,航程中自始至终,没有一天没有大海豚在我们周围昂首摆尾。牠们为什么对木筏着迷,我们不知道。或者是因为能在木筏的荫影中游行,上面的荫盖是移动的,海豚对这样的游行着了魔。或者是由于从我们的后花园中──从所有的木料上和那橹上,像花环似的挂下来的海藻和附着的小蛤之中──可以找到东西吃。这后花园开始时是一层薄薄的、平滑的绿色的东西,接着一丛丛海藻便以惊人的速度长起来了,使“康提基”看来像一位长须海神,在波浪中摇摆前进。绿色的海藻中,是小小的东西和我们那不出钱的乘客──小蟹的最好的藏身之地。  有一个时期,蚂蚁在筏上猖獗起来。几根木料中原来有些小黑蚂蚁。等我们出了海,水浸入了木料,牠们便跑出来钻进睡袋。牠们到处都是,咬我们,捣乱得我们受不了,几乎要把我们赶离木筏。但是渐渐地出海远了,更潮湿了,牠们才知道大自然对牠们不利,到后来我们到达彼岸时,只有少数几只还活着。在木筏上发展最快的,除小蟹之外,是那一英吋到一英吋半长的小蛤。牠们一生好几百,筏上没有风的那一边更多。我们刚把大的蛤子放进汤锅,小的跟着就长出来了。蛤子味道鲜美。我们还把海藻撷了当生菜吃,能吃,但不怎样好吃。实际上我们没有见过海豚在后花园吃东西,可是牠们常常把闪闪发光的肚子向上,在木料下面游动。  海豚是一种色彩斑斓的热带鱼,绝不可和另一种也叫“海豚”的东西混淆,那是一种小型的、有齿的鲸鱼五岛鲸。一般的海豚有三英呎三英吋到四英呎半长,身子很扁,头和颈突出很高。我们抓到过一条,四英呎八英吋长,头有十三英吋半高。海豚颜色华丽。在水里,牠像矢车菊,蓝绿两色发亮,鱼鳍金黄色,金光闪闪。但是如果我们拖一条上筏,有时候就会看到一种奇景。鱼渐渐死了,颜色也在变,变成银灰色带黑点,到最后,变成一色银白。这样维持了四五分钟,然后原来的颜色慢慢恢复了。就是在水里,海豚有时也能像变色蜥蜴似的变色。我们常看见一种发亮的、黄铜色的“没有见过”的鱼,再仔细一看,原来就是我们的老朋友海豚。海豚的高额,使牠那样子像是从两边夹扁了的猛獒。当这肉食的鱼像鱼雷般发射出去,追逐一群飞鱼的时候,牠那前额总在水面上分水疾进。牠在情绪好的时候,便侧过身来扁扁地卧着,飞速前进,然后高高地跳入空中,再像一块平摊的煎饼似的落下来,落到水面上砰的一声,把水激飞起来。牠一落下水,便又跳在空中,落下去再跳,这样一边在波浪上跳,一边游着走。但是,如果碰上牠脾气不好──例如我们把牠拖上筏──牠会咬。陶斯坦曾在大脚趾上扎了一块布,跛行了许久,因为他把大脚趾踩到海豚嘴里,海豚就利用这机会闭上颚,嚼了一下,嚼得比平常用力一些。后来我们回了家,听说人在海里洗澡,海豚会攻击人,吃人。我们似乎对此并无同感,因为我们每天在牠们中间洗澡,牠们对我们却从不发生什么特别兴趣。但是牠们是可怕的食肉鱼类,我们在牠们肚子里曾发现过乌贼和整条飞鱼。  飞鱼是海豚爱吃的食品。如果水面上有什么东西跳动,海豚就不顾一切地冲来,希望那东西是飞鱼。早上,我们还没完全睡醒,睡眼惺忪地爬出竹屋,半睡半醒地把牙刷往水里浸一浸,木筏底下常会闪电似的突然跳起一条三十磅的鱼来,闻一闻牙刷,失望而去。这一跳,把我们的睡意都打消了。还有的时候,我们正安静地坐在木筏旁边吃早饭,说不定就有一条海豚,来一次很猛的侧跃,把海水浇到我们背上,还溅到早餐里。  有一天,我们正坐着吃中饭,陶斯坦时来运转,使一切吹得天花乱坠的捕鱼故事为之失色。他突然放下吃饭的叉子,把手伸到海里,我们还不知道是怎么回事哩,海水已在沸腾,一条大海豚已在我们中间跳动。陶斯坦是捞住了一根悄悄溜过的钓鱼线,线头上吊着一条惊恐万状的海豚。这条海豚是在几天前艾立克钓鱼的时候上了钩,挣断了线逃脱的。  我们的周围和筏底下,没有一天没有六七条海豚跟着。碰到坏天气的日子,可能只有两三条,但是到了第二天,说不定就来了三四十条。如果我们吃饭要吃新鲜鱼,只要事先二十分钟告诉厨师,大概就可以了。他就会用一根短竹竿,拴上一段钩绳,钓钩上放半条飞鱼。刹那之间,一条海豚出来了,用头分开水面,追逐钓钩,后面跟着两三条。这是一种钓起来很有趣的鱼。刚钓到便吃,鱼肉细致鲜美,像是鳕鱼和鲑鱼合起来的味道。牠能放两天不变味,这对我们很够了,因为海里有得是鱼。  我们和向导鱼熟悉的经过不同。鲨鱼把牠们带来了,鲨鱼死后,留给我们收养。我们出海不远就有鲨鱼来找我们,不久之后几乎每天都有。有时候鲨鱼只是游上来视察木筏,在我们周围兜了一两趟,便离开觅食去了。但是最经常的情况是:鲨鱼在橹后水流中占一位置,一声不响地藏着,偷偷地从右舷游到左舷,有时候悠闲地摇摇尾巴,赶上木筏,木筏在静静前进。鲨鱼蓝灰色的身子,在阳光照耀的水里,看起来是棕色。牠总是随波上下,背鳍常竖出水面,很吓人。如果风浪大,浪会把鲨鱼举起来,高过我们的水平高度,牠向我们游来,模样威武,大嘴前摆着一群胡作非为的跟班──小向导鱼。我们迎面看到鲨鱼的侧面,好像牠是在玻璃水箱里。在几秒钟之间,鲨鱼和牠那有斑纹的伙伴们,像是会直接游上木筏似的。但是,这时木筏会从容不迫地倾向下风头,升浮到浪头上,从浪的另一边滑下来。  鲨鱼名气很大,模样怕人,我们对牠们先就不敢怠慢。牠那流线型的身子里藏有无穷力气。牠的身子是一大堆钢铁般的肌肉,残忍贪食,头又宽又扁,猫眼睛又小又绿,大嘴一张,可以吞下足球。当掌舵的人叫道“鲨鱼来到右舷”,或者“鲨鱼来到左舷”,我们常出来找鱼叉鱼钩,站在木筏边上等候。鲨鱼经常是在我们周围滑行,背鳍紧靠着木料。鱼钩扎到鱼背沙纸般的装甲上,钩子弯得像一根通心粉,鱼叉的尖头在激烈战斗中折断了。从此我们对鲨鱼更不敢怠慢了。我们刺进了鲨鱼皮,或者刺进了软骨、肌骨的唯一结果是一场恶战,四周海水沸腾,到最后鲨鱼挣脱跑了,水面上有一点油浮着,四散着。  我们把最后一根鱼叉尖头保留起来不用,拿了一大把我们所有的、最大的鱼钩捆在一起,塞到一整条海豚的肚子里,把这鱼抛下水,钓绳是加倍粗的钢绳,钢绳又拴到我们一根救命绳上。鲨鱼慢慢地、稳稳地来了。鱼头露出水面,张开新月形的大嘴,一下子把整条海豚吞滑下肚。下去便梗住了。战斗开始,鲨鱼把水搅得水花纷飞。但是我们抓紧了绳,不管牠怎样抵抗,还是把大家伙拖到了木料后梢。牠在那里躺着,只有喘气的份儿,好像在以牠两排锯齿般的牙齿吓唬我们。正好有一个浪头打来,我们趁势把鲨鱼拖下筏梢,木料上有海藻,比较滑。我们在鱼的尾鳍上拴上一条绳子,然后避开,等牠狂蹦乱跳完事以后再过去。  我们在这样捉到的第一条鲨鱼的软骨里,找到我们的鱼叉尖头。我们起初以为,这条鲨鱼的战斗精神稍差,是由于这个缘故。但到后来,我们用这个方法捉了一条又一条鲨鱼,每次情况都是这样轻易。即使那鲨鱼能蹦、能拖,拉起来重得非凡,只要我们能拉紧绳子,在和鲨鱼拔河中不让牠一寸,牠便会无精打采,驯服听话,从不充分施展牠那蛮力。我们搞上木筏的鲨鱼,经常是六英呎至十英呎长,有蓝鲨也有黄鲨。黄鲨一身肌肉外面的一层皮,我们用尖刀都扎不透,偶尔用足力气可以扎透,但通常情况下都不行。鱼肚上的皮和鱼背上的一样刀枪不入。头部靠后两旁的五片鳃儿,是唯一怕攻击的地方。  我们拖上一条鲨鱼的时候,常有黑色、滑溜的印鱼牢牢黏在鲨鱼身上。印鱼的扁头上有一个椭圆形的吸盘,吸得很紧,我们抓住鱼尾来拔,也拔不下。但是牠们自己能够在一瞬间脱开,转到另一处。如果鲨鱼没有回到海里的迹象,印鱼在这主人身上挂得不耐烦了,便跳下来,从木筏隙缝中钻下去游走了,去另找一条鲨鱼。如果牠找不到鲨鱼,便暂时附在别的鱼身上。印鱼的长度,从手指般长到一英呎不等。当地人碰巧能捉到一条活印鱼的时候,常在牠尾巴上拴一条绳,让牠游去。牠一碰到鱼便吸住了,吸得很紧,幸运的渔人因此可以拉住印鱼的尾巴,把另一条鱼也拉上来。我们试了这办法,运气不佳。每次我们把一条印鱼尾巴拴上了绳,放到水里,牠便一闪,牢牢地吸在一根筏木上,以为找到了一条特别好、特别大的鲨鱼哩。牠挂在那里,我们怎么拉也拉不下来。渐渐地我们有了一群这样的小印鱼,和蚌蛤一起,固执地挂在筏边上,和我们一同横渡太平洋。  但是印鱼又笨又丑,绝不能像牠那活泼的同伴──向导鱼一样,成为我们的宠物。向导鱼是一种小小的、带有斑马般条纹的雪茄形的鱼,常常成群结队,飞快地在鲨鱼嘴前游动。牠获得这个名称,是因为人家以为牠在海里为牠的半盲朋友──鲨鱼当向导。实际上,牠只是和鲨鱼同行。有时候牠也单独行动,那是因为牠在自己视力所及的范围内发现了食物。向导鱼跟从牠的主人,直到最后一秒钟。但是,牠不像印鱼那样黏附在大鲨鱼身上。因此,一旦牠的老主人突然在半空中不见了,不再回来了,牠便完全手足无措,心神无主地乱窜,到处寻找,但总是折回来,在筏尾鲨鱼腾上空中不见了的地方游着。时间过去了,鲨鱼再不回来,牠们一定要另找一位主人。没有哪个主人比“康提基”更近便了。  如果我们在筏边上俯身下去,头钻进透亮的水里,就看见筏底像是海怪的肚子,橹是尾巴,下垂的龙骨板像是团团的鳍。所有我们收养的向导鱼,都在龙骨板之间并排游着,并不注意那冒泡的人头;只有一两条很快地窜到一边,仰着鼻子窥探一下,便坦然折回,回到那急急游着的队伍里。  我们的向导鱼分两队巡行,绝大多数在龙骨板之间游着,其余的排成一个漂亮的扇形,在筏头前面游。牠们不时离开筏头,蹿出去吃一些我们路上碰到的东西。饭后我们在筏边水里洗刷锅碗,就好像我们在剩饭残羹之中,倒了一大雪茄烟盒的有斑纹的向导鱼。牠们把每一点残余东西都细查过,只要不是素菜,就一口吞下。这许多奇特的小鱼,像孩子信任大人般地聚集在我们的羽翼下,使我们像鲨鱼一样,对牠们有父兄般的责任感保护牠们。牠们成了“康提基”的水中家畜,筏上有一条禁令,对向导鱼不能下手。  跟随我们的向导鱼群中,有许多确实在童年时代,不到一英呎长,大多数是六英吋长。当那条鲸鲨被艾立克的鱼叉刺入头部,闪电般冲走的时候,有几条老向导鱼转移到胜利者这边,牠们有两英呎长。在取得一连串的胜利后,“康提基”有了四五十条向导鱼跟着走,其中有许多喜欢我们这样慢慢走去,又每天有残饭可吃,便一直跟着我们在海中走了好几千里。  但是偶尔也有不忠心的。有一天,我正掌舵,突然发现南边海上波浪翻滚,看见一大群海豚像银色的鱼雷一般在海面上飞蹿过来。牠们并不像平时那样舒舒服服地侧着身子在水面泼剌前进,而是发疯似的冲来,在空中的时间多,在水里的时间少。蓝色的波浪被这群乱糟糟的、泼剌的逃亡者激成一片白沫。牠们后面来了一个黑色的背脊,做之字形突进,像条快艇。拼命逃生的海豚从海面上奔来,直到筏边。到了筏边,牠们都钻下水,一时有百来条紧挤在一起,转向东去,使筏尾的海面上,五色灿烂。在牠们后面闪闪发光的背脊,有一半露出水面,用一个从容不迫的姿态,一弯身钻过筏底,直向筏后的海豚群冲去。这是一条魔鬼般的大蓝鲨,差不多有二十英呎长。当牠走了的时候,我们的向导鱼有几条也走了。牠们投奔了一个更有作为的海中英雄,跟着打天下去了。  专家们最要我们当心的海中动物是章鱼,因为牠能爬上木筏。华盛顿的全国地理学会,曾给我们看关于亨伯特水流的一个区域内的报告和镁光照片,那里是大章鱼经常出没的场所,夜里常浮到水面上来。牠们贪食到这个程度:如果有一条章鱼去吃一片肉,被挂在钓钩上了,另一条章鱼便过来吃这被捕的同类。牠那几只脚可以制大鲨鱼于死命,也能在大鲸鱼身上留下可怕的伤疤,牠还有鹰隼那样的、魔鬼般的尖嘴,深藏在许多脚中间。人家告诉我们,章鱼在夜里浮在水面上,眼睛磷光闪闪,脚极长,即使牠不打算直接上筏来,木筏上的每个小角落牠都够得到。我们全都不喜欢有这么一天,觉得有一条冷冷的胳膊围住脖子,夜里把我们从睡袋里拖出去,因此每人都配备了一柄军刀似的大刀,准备在被章鱼脚抱住、惊醒的时候应用。我们在出发的时候,没有一件事比这更使我们不舒服的了。我们尤其不舒服的是:秘鲁的海洋专家也谈到这一问题,并且在海图上指给我们看,情况最糟的区域就在亨伯特水域中。  有一段长时期,无论是筏上还是海里,我们都看不见乌贼的踪迹。然后有一天早上,我们第一次得到牠们一定在这一带水里的警告。朝日初升,我们发现筏上有一条章鱼的子孙(注:指乌贼),小猫般大小的一条幼鱼。牠是在晚上自己爬上木筏的,现在躺在那里死了,几只脚卷着竹屋门外的竹竿。一种黏黏的黑墨汁把竹黑板染污了,又围着这条乌贼积成一潭。我们用这墨汁似的鱼汁在航海日志上写了一两页字,然后把那小乌贼扔下海,让海豚高兴高兴。  我们觉得,这次小小的意外事件,是更大的夜半客人的先遣部队。如果那小家伙能爬上来,牠那饥饿的父兄毫无疑问也能这样干。我们的祖先坐在帆船里想着海老人的时候的感觉,一定和我们现在的感觉一样。但是第二次意外事件把我们弄糊涂了。有一天早上,我们在竹屋的棕叶顶上,发现一条比较小的乌贼。这很使我们疑惑。牠不可能是爬上去的,因为唯一的墨印是在屋顶中央,染成一个圈。牠也不可能是海鸟掉下来的,因为鱼身完整,并无喙痕。我们的结论是:牠是被一个冲向木筏的浪打上来的,但是那天晚上值班的人,没有一个记得有这样的浪。一夜接一夜过去了,我们经常发现筏上有小乌贼,最小的像人的中指那么大。  不久,清早甲板上的飞鱼中,常发现一两条小乌贼,就是前一晚海面平静也是这样。牠们正是那真正魔鬼般大鱼的子孙,八条脚上带着吸盘,有两条更长的尖上带着尖刺一样的钩子。但是大乌贼从没有一点要上来的模样。在黑暗的夜里,我们看见漂在水面上的磷光闪闪的眼睛。还有一次,我们看见海面沸腾冒泡,一样像大车轮似的东西浮上来在空中打转,有几条跟随我们的海豚拼命跳到空中逃生。但是为什么小家伙夜里经常上来,而大家伙始终不来,对我们一直是一个谜。直到两个月之后(积累了两个月的丰富经验),我们离开了声名狼藉的章鱼区,才找到答案。  小乌贼继续上筏来。一天早上,阳光明媚,我们都看见一群发亮的什么东西,冲出水面,在空中像大雨点那样飞着,同时海里有海豚在追,海面沸腾。起初我们以为是一群飞鱼,因为木筏上已经有了三种不同的飞鱼。但是等牠们走近了,有的在木筏上空四五英呎飘过去,有一只撞在班德的胸口,啪嗒一声掉在甲板上。牠是一条小乌贼。我们惊奇极了。我们把牠放进一只帆布水桶,牠还一直在冲上水面,想飞出来。但是牠在小桶里施展不出力气,只能半个身子跳出水面。  大家都知道,乌贼游泳的原理,和以火箭发动飞机的原理是一样的。牠用身边一根有一头封住的管子大力抽海水,然后能够高速度向后弹去,所有挂在后面的脚都包着头,成为一长团像鱼那样流线型的东西。牠两边有两片圆圆的厚皮,平常是用来在水里掌握方向,慢慢游的。但是根据我们的经验,那毫无防御力量的小乌贼,是许多大鱼爱吃的食料,能像飞鱼那样,飞到空中来逃脱追兵。牠们早在人类中的天才想到这个主意以前,把火箭飞机的原理变成了事实。牠们通过自己的身子抽海水,抽到有了很高的速度后,把两片皮展开,当作翅膀,转一转身,从水面起飞。牠们和飞鱼一样,速度能维持多久,便在波浪上滑翔多远。这之后,我们便开始注意了,就常看见牠们单只、成双或者三只一群飞去,飞得有五六十码远。乌贼鱼能“滑翔”这件事,对于我们后来碰到的动物学家来说,都是一桩新鲜事。  作为太平洋上当地人的客人,我常吃的乌贼,味道像是龙虾和橡皮的混合。但是在“康提基”上,乌贼在选单上名列最末。如果我们在甲板上免费取得乌贼,就拿去换别的东西。我们的交换方法是把牠挂在钩子上甩出去,再拖进来,钩子上便有一条大鱼在跳动。就是鲔鱼和鲣鱼也喜欢小乌贼,而鲔鱼和鲣鱼在我们选单上的地位,是名列前茅。  我们在海面上漂行,所遇到的不仅是熟客而已。日记上有好几条这样的记载:  ──五月十一日。今天有一只大海兽两次升出水面,在我们旁边。我们正坐在筏边吃晚饭。牠在水里很怕人地搅了一阵之后不见了。我们不知道牠是什么东西。  ──六月六日。赫曼看见一条粗大的黑头鱼,身子又宽又白,细尾巴,带尖刺。牠在右舷那边跳出海面几次。  ──六月十六日。在筏首的左舷那边看见了怪鱼。六英呎长,最宽处有一英呎。长长的,棕色的。细细的鱼嘴,靠近头部有一大背鳍,背上中部又有一较小的背鳍,沉重的、镰刀般的尾鳍。靠近水面,有时候游起来身体扭动如鳝鱼。赫曼和我坐上橡皮艇,拿了鱼叉去追的时候,牠钻进水里。后来又上来,但又钻入水不见了。  ──第二天。正午十二时,艾立克正坐在桅顶上。他看见三四十条和昨天一样的细长的棕色鱼。这时牠们正高速度从左舷那边游来,在海上成为一大片棕色的、平扁的影子,到筏后不见了。  ──六月十八日。纳德看见一种像蛇一样的东西,两三英呎长,细身子,在水面下的水里竖立着直上直下,钻水时像蛇那样扭动身子向下去。  有几次我们在一大片黑东西旁边滑过,这东西有一个房间的地板那么大,牠丝毫不动地躺在水面下,像是暗礁。这大概是名气不佳的大鹞鱼。但是牠一直不动,我们也一直没有走近去看清楚牠的样子。  有了这种伴侣在水里,时间从来不会过得很慢。我们自己钻下海去察看筏底绳索的时候,更是有趣。有一天,有一块龙骨板松了,滑到木筏底下,被绳子卡住,我们无法伸手拿到。赫曼和纳德是最好的潜水家。赫曼曾两次游到筏下,躺在向导鱼和海豚之间,要拔出这块板。他刚游完第二次上来,坐在筏边上恢复呼吸,发现有一条八英呎长的鲨鱼离他的腿不到十英呎远,从水底深处一直上来,向他的脚趾尖游去。说不定我们冤枉了这条鲨鱼,但是我们怀疑牠存心不良,拿起一把鱼叉插入了牠的头骨。鲨鱼心怀不平,一场浪花飞溅的争斗开始了。结果,鲨鱼不见了,水面上留下一片油,那块龙骨板没有拔出来,还卡在木筏底下。  于是艾立克想到一个主意,做一只潜水篮子。我们并没有多少可以使用的原料,但是我们有竹子、绳子和一只原来装椰子的旧竹篮。我们用竹子和绳网把篮子加高了,然后人站在篮里,从筏边放下水去。我们一双有诱惑性的腿,这时便藏在篮里。即使上面一段绳网对我们和鱼都只有心理上的效果,在含有敌意的什么东西向我们冲来的时候,至少我们可以在霎眼之间蹲身入篮,让在甲板上的人拉我们出水。  这只潜水篮子不仅是有用,而且渐渐成为我们在木筏上的人绝妙的娱乐用品。它给了我们第一流的机会,来研究我们木筏底下的浮动的水族馆。  当海面波平浪静的时候,我们轮流一个个爬进篮子,放下水去,在水里等到憋不住气了再上来。水里有一种奇异的、变形的、无影的光流动着。我们的眼睛到了水里,光线就不像水面上的世界那样有其方向了。屈折的光线从上面也从底下射来;阳光不是在照耀──而是到处都有。如果我们抬头看筏底,处处照得亮亮的,那几根大木料和所有捆扎的绳索沐浴在一种神奇的光里,葱绿色的海藻像闪耀的花冠,挂满了木筏四周和那枝橹上。向导鱼像披了鱼皮的斑马,一本正经地列队游去。大海豚一刻不停地、警惕地以突然的动作兜圈子,一心想找东西吃。光线散乱地照在从隙缝中塞下来的龙骨板上,上面安安静静地栖息着一片白色小蛤,张着有边的、黄色的鳃肉,有节奏地在招呼氧气和食品前来。如果有什么东西走得太近了,牠们便赶紧把红边、黄边的壳关上门,等到牠们以为危险过去了再打开。  对我们在筏上习惯于热带太阳的人说来,水下的光亮柔和之至。即使我们向永远是黑夜的、深不可测的海底望去,也由于太阳的折光,觉得它是一片明亮的淡蓝。我们不过是刚在水面之下,却能看到清净的、蓝色的、很深处的鱼,真使我们吃惊。牠们可能是鲣鱼,还有别的鱼游得很深,我们没法看清楚。有时候鱼群很大。我们常在想:究竟是整个洋流中都是鱼呢,还是这许多深水中的鱼有意聚集在“康提基”之下,陪伴我们几天。  我们最喜欢的事是:当那金鳍的大鲔鱼来拜访我们的时候,跳下水去潜游。有时候牠们结成大群游到筏边来,但是通常是两三条一起,静静地围着我们游,除非我们诱牠们上了钩,不然能接连游几天。从木筏上看,牠们不过是又大又粗的棕色的鱼,没有任何可欣赏之处。但是如果我们钻下去到牠们身边,在牠们的大自然中,牠们的颜色和形状都自然而然地变了。变动得太令人迷乱了,有好几次我们不得不浮出水面,再度确定方向位置,看看牠是否就是我们从水面上看到的那条鱼。这些大家伙根本不理会我们──牠们照常泰然自若地、威武地巡游着──但是现在,牠们的体态优雅之极,我们从没有见过别的鱼可以和牠们媲美,牠们的颜色成了金属色,上面铺了一层淡紫。牠们像是威力极大的、银光闪闪的、钢制的鱼雷,各部分大小匀称,整个身子呈流线型,只要轻轻地动动一两片鳍,就能使牠们那一百五十至二百磅的身体,以无比优美的姿态,在水里滑行。  我们和海以及以海为家的东西越接近,便越不以牠们为怪,我们自己也便越觉得舒服自在。我们对古代的原始人起了敬意。他们的生活和太平洋声息相通,因此他们之了解太平洋,和我们的观点是很不同的。不错,我们现在已经测量了洋水的含盐成分,为鲔鱼和海豚定了学术上的名称。他们没有做这些事。尽管如此,我还是觉得原始人对海的知识,要比我们的更真实。  在这里大海之上,并没有多少固定的标志。波浪和鱼,太阳和星星,来了又去。在南海群岛和秘鲁之间的四千三百海浬洋面上,原来以为是什么陆地都没有的。可是在我们驶近西经100°的时候,却发现在太平洋海图上画着一片暗礁,就在我们行驶的这条航线上,就在前面。这使我们大吃一惊。暗礁是用一个小圈标出来的,这张海图是当年发行的,我们便查看《南美航行指南》这本书。我们读道:“一九○六年和一九二六年都有报告说到,在加拉帕戈斯群岛西南六百英哩之处,即南纬6°42',西经99°43'之处有暗礁。一九二七年,有一艘汽轮在这地点之西一英哩处经过,没有看到有暗礁的迹象;一九三四年又有一只船从南面一英哩处经过,也没有看见暗礁。一九三五年机轮‘考利号’在这地点测量到一百六十英噚的深度,没有碰到底。”  根据海图,这地方对于航行船只还是一个可疑之处。一只吃水深的船靠得浅滩太近了,比我们用木筏要危险得多。因此我们决定直向海图上标示的地点驶去,看看情况究竟如何。图上标示的地点,比我们现在驶去的地点似乎更靠北一些,我们便把橹弯向右舷那边,调整那块方帆,使得筏头大致向北,我们以右舷那边迎接风浪。这一来,比起我们过惯的日子来,溅进我们睡袋的太平洋水稍稍多了一点,尤其因为这时候天气开始大变了。但是情况使我们很满意:只要风还在筏后吹着,“康提基”在风中可以周转的角度极大,筏身依然稳定。不然的话,帆要横扫过来,我们又得干那发疯似的马戏班的把戏才能使木筏重归掌握。  接连两天两夜,我们驾着木筏向西北偏北方向驶去。贸易风的方向,时而东南,时而正东,波涛汹涌,险恶莫测,但是,波浪冲来时,木筏便随波上下。我们在桅顶设了一个长期瞭望哨,每当我们漂在浪峰上的时候,地平线便开阔多了。浪峰比竹屋顶还高出六英呎。如果有两个大浪冲在一起,两相激荡,浪峰涌得更高了,成为一座嘶嘶发响的水塔,水塔随着泻下来,不知泻向何方。到了晚上,我们用装粮食的箱子把门口堵起来,可是这一夜的休息还是湿漉漉的。我们刚睡着,第一个冲向竹墙的浪头来了,千百股水从竹墙缝中像喷泉似的钻进来,同时一片泡沫飞溅的洪流冲到我们的身上和粮食上。  “打电话叫修水管的人来。”我听见一个睡梦未醒的声音说道。我们都抬起身来,让路给水从地板缝里漏出去。修水管的人没有来。这天晚上,我们床里积了不少洗澡水。赫曼值班的时候,确实有一条大海豚无意地上了木筏。  第二天,贸易风决定这时先吹一阵东风,波涛平静了一些。我们轮班爬上桅顶瞭望,因为估计在傍晚时分,我们可以到达那一地点。当天我们看到水里活动的东西比平常多。大概是因为我们望得比平常仔细。  当天上午,我们看见一条大旗鱼,紧挨着水面游到木筏附近。两片尖鳍露出水面,相距有六英呎,前面那像一把刀的鱼头,几乎和鱼身一样长。牠弯着身子游近掌舵的人,然后在浪沫中不见了。在我们吃着一顿又湿又咸的午饭的时候,一只大海龟的甲壳、头和伸在外面的鳍,被一个嘶嘶发响的浪头一直举到我们鼻子跟前。这一个浪头刚下去,另外两个立刻涌上来。这期间,那海龟便不见了,来去都突然。这一次,我们也看见水里海龟下面,有海豚在翻腾,海豚淡绿色的肚子在闪闪发光。这一带水里,一英吋长的小飞鱼特别多,大群飞行,常飞到筏上来。我们也看到单只的大海鸥,军舰鸟也常来临。军舰鸟尾部叉开,像大燕子,在木筏上空兜圈子。这种鸟常被认作是靠近陆地的标志。木筏上的乐观空气增浓了。  “恐怕那里真有一片暗礁,或者什么浅滩。”我们几个人想着。最乐观的那一位说道:“说不定我们找到一个绿茵满地的小岛──以前到过这里的人那么少,谁也不知道究竟。那我们就新发现了一个岛──康提基岛!”  从正午起,艾立克越来越勤快地爬上那当作厨房的木箱,站着用六分仪测量。到下午六点二十分,他报告我们的位置是在南纬6°42'又西经99°42'。我们是在海图上的暗礁以东一海浬。竹桁落下来了,帆卷起来放在甲板上了。风正向东吹,会慢慢地漂送我们直到那里的。太阳迅速地落到海里,满月接着发出一片皓光,照亮了海面。海天相接,海面在黑暗和银光交织中起伏。桅顶的视野很好。我们看见到处是波涛滚滚,但是并没有足以表示有暗礁或者浅滩的、一阵阵的澎湃的大浪。谁也不进屋去,都站在那里急切望着,桅上同时有两三个人。  当我们漂到海图上标出的该地区中心的时候,我们一直在测量水深。我们把筏上所有的铅锤,都拴在一根五十四支、五百多英噚长的丝绳的一头上。即使是木筏迎风,绳子下水是斜挂着的,但铅锤至少挂到约四百英噚深的地方。在这地区之东、正中、之西,都探不到底。我们对海面最后看了一眼,觉得可以有把握地说,这地区是探测过了,绝没有任何浅滩。我们便扯起帆,把橹转回它原来的位置,使得风浪又吹打到我们的左舷后侧。  于是我们和木筏又在它那顺乎自然的航道上前进了。波浪又像从前那样,在筏后木料之间来了又去。即使我们四周起伏的波涛奋力冲来,汹涌了好几天,同时贸易风在东和东南之间摇摆不定,现在我们又能睡干的、吃干的了。  在这次向那假暗礁小小的航行中,我们学得了龙骨板可以发挥龙骨的效能的若干经验。在航程的后期,赫曼和纳德两人同时潜水到筏底,把那第五块龙骨板拔出来之后,我们对这几块奇怪木板,知道得更多了。自从印第安人自己放弃这已被遗忘了的好办法之后,便没人懂得了。这木板起了龙骨的作用,使木筏对风成一角度前进──这是简单的航行方法。但是古代的西班牙人宣称,印第安人在海上的筏木木筏,在很大的程度上,是用“某种龙骨板来操舵,这种龙骨板是他们从木料隙缝中塞下去的”。这种说法,对我们以及所有考虑过这问题的人,都是难于理解的。因为龙骨板是紧紧夹在窄缝中的,并不能够转来转去当作舵用。  我们是这样发现这秘密的:风向不变,海面又平静了,因此有两天“康提基”径直驶去,用不着我们去碰那用绳子拴着的橹。我们把那块拔出来的龙骨板塞在筏后一条缝里,顷刻之间,“康提基”的航线变了,从西向西北偏了几度,然后顺着这新航线,不断地、静静地驶去。如果我们把这块板再拔出来,木筏便转回到它原来的航线上。如果我们只拔上一半,那木筏也只转回一半。只要把那龙骨板拔上插下,我们便能变动航线,长此行驶下去,用不着碰那柄橹。  这是印加人的机巧的航行方法。他们已经实践出一套简单的平衡方法。按照此法,风加在帆上的压力,使得桅杆成为固定点,桅前的木筏和桅后的木筏分别成为两根杠杆。如果木筏后半部的、所有插在水里的龙骨板面比较重些,那筏头可以自由随风转动;但是如果前半部的龙骨板面比较重些,那筏尾就跟着风转。当然,最靠近桅杆的龙骨板,对这杠杆和力量的关系,影响最小。如果风从筏尾正面吹来,龙骨板便失去效用,这时不继续掌握那把橹,便不能使木筏一直前进。如果木筏就这样笔直地躺在水面上,那它便太长了一点,不容易在波浪上漂浮。  我们完全可以让掌舵的人站着,把一块龙骨板从隙缝中拔上插下,来继续航行,而不用吊在橹柄的绳子上横来横去。但是现在我们已经用惯了那把橹,宁愿用橹来掌舵,而以龙骨板来确定一个大致的航线。  我们航行中的第二个伟大阶段,像只存在于地图上的暗礁一样,是眼睛看不到的。那是我们在海上的第四十五天。我们已从第七十八经度前进到第一百零八经度,离开我们前面最先碰到的岛,正好走了一半路。我们和东边的南美洲之间,有两千多海浬;和西边的玻里尼西亚,也是这个距离。不论方向,单讲距离,离得最近的陆地是东北偏东的加拉帕戈斯群岛和正南方的复活节岛,两处都在茫无边际的大海上,隔着五百多海浬,我们没有看到一条船,后来也一直没有看到过,因为我们不是在太平洋上一切轮船经常往返的航道上。  但是我们并不真正感觉到距离如此遥远。因为在我们移动的时候,地平线毫不使人注意地跟着我们滑行;而我们自己这个浮动世界始终不变──以木筏为中心,周围一个圆圈,向穹苍的拱顶涌跳;一夜又一夜,还是这些星星在我们头上转动。第六章 横渡太平洋(二)  当海面不太汹涌的时候,我们常乘着橡皮艇出去照相。我们总不会忘记那第一次,海面很平静,有两个人兴致好,把这气球似的小东西放下水去划动。他们刚划离了木筏,就丢下小桨,坐在那里大笑。波浪把他们抛走了,在波浪起伏中时隐时现,但每次一看到我们,便纵声大笑,笑声在寂寞的太平洋上回荡。我们莫名其妙地看看自己,觉得除了我们毛发蓬松的脸之外,没有什么可笑的;至于我们这副尊容,这两个在橡皮艇里的人也该看惯了。我们暗暗猜疑,是否他们突然发疯了。说不定是热昏了。这两个家伙笑得几乎爬不回“康提基”上来,喘着气,眼睛里都是泪水,要求我们自己去看个明白。  我们两个人跳到颠簸的橡皮艇里,浪来了,一下把我们抛离了。我们立刻蓦地坐下来,放声大笑。我们赶快爬回木筏,安慰那两个还没有出去过的人,因为他们以为我们都完全疯了。  这是我们第一次眺望这一摊子──我们自己和那骄傲的木筏──得到了一个可怜到极点的、可笑到疯狂程度的印象。在这大海上,我们从来没有站在一边看过自己。那几根木料,碰到最小的浪都会被淹没的。我们偶尔所能看见的,是那大门敞开的矮屋和蓬松的、树叶覆盖的屋顶,在波浪中浮沉。这木筏,看上去真像一个挪威的破烂的干草棚,可怜万状地在大海上漂荡。干草棚像黑店,里面都是给太阳晒黑了的长胡子凶徒。如果有人在海上划着一只澡盆跟我们走,我们一定会同样地抑止不住大笑起来。就是普通的一个浪,也会卷到竹屋半堵墙高,看去好像会一无遮拦地从敞开的大门里倒进去,里面长胡子家伙打呵欠躺着哩。可是这奇怪的木筏又升到上面来了,那几个毛发蓬松的流浪汉还是照常安然无恙,干干地躺在那里。如果有一个更大的浪冲过来,竹屋连帆带桅可能都在山一般的浪头后面消失了;可是,毫无问题地,隔一会儿那竹屋和屋里的流浪汉又在那里了。这情景看上去不妙。我们想不到在这样滑稽的木筏上,种种事情居然大致不差。  我们又划出去一次,再拿自己大笑一场,差一点闯了大祸。风浪比我们估计得要大些,而“康提基”破浪前进的速度,比我们猜想的要快得多。我们在橡皮艇里拼命在大海上划,要赶上这只不听摆布的木筏。木筏不能停下来等候,也无法掉头转回来。甚至在木筏上的人卸了帆,风紧吹着竹屋,木筏还是迅速向西漂去,我们在颠簸的橡皮艇中,用小小的、玩具似的桨用尽力气划,也难赶上。每个人的脑子里只有一个念头──我们一定不分开。我们在大海上追的时候,心里真是恐惧。后来我们追上了这只脱逃的木筏爬上去,到另外几个人跟前,又回家了。  从这一天起,如果橡皮艇上没有拴上一根长绳,紧缚在筏头上,大家便绝不许乘了出去。有了长绳,必要的时候,筏上的人可以把小艇拉回来。这之后,除非太平洋上风平浪静,我们从不走得离开木筏远了。但在我们去玻里尼西亚的后一半航程中,常遇到这种好天气:一片大洋,覆盖在地球上,浩渺无际。这时候,我们便可以放心地离开“康提基”,向天空与大海之间的蓝色空间划去。  我们看见木筏的黑色轮廓远远地越来越小了,那片巨大的帆,到最后缩成一个黑色小方块,模糊地出现在地平线上。这时候,常有一种寂寞之感爬上心头。大海在我们身子底下向远处弯去,海一片蓝色,海的上空也一片蓝色,弯到海天相接之处,蓝色汇集,成为一体。我们几乎像是悬在半空中。我们的世界一切都是虚无的、蓝色的。在这世界当中,除却毒晒我们的脖子的、金色而温热的热带太阳之外,并无其他固定之点。这时候,地平线上那远远的孤筏的帆影,磁石吸铁般地拉我们过去。我们划回去,爬上筏,感觉到又回到我们自己的世界里来了,这世界在筏上,却有稳固安全的根基。而在竹屋之内,我们有遮盖,有竹子和枯了的棕叶的香味。屋外阳光明媚,碧蓝、皎洁的景色,从敞开的门口传进来,使我们心旷神怡。我们对这自己的世界已经习惯了,住在里面很安心,要等到广阔的、皎洁的蓝色再来引诱,才会再出去。  这间单薄的竹屋,对我们的心理作用,是最异乎寻常的。竹屋宽八英呎,长十四英呎,又为了减少风浪的压力,盖得很低,我们在屋顶下面不能站直。墙和顶是结实的竹竿盖的,都扎在一起,支撑住了,上面铺一层用竹片编的、坚实的竹席。绿色和黄色的竹片,以及从屋顶上挂下来的枝叶,一眼望去很舒服,换了一堵白墙就绝不是那么回事。并且,虽然右舷边的竹墙有三分之一是敞开的,太阳、月亮能从屋顶和墙缝中透进来,这个原始的窝,比起在同一环境中的白漆舱板和紧闭的舱洞来,却能给我们更大的安全感。  我们研究这异乎寻常的事实的究竟,得到如下的结论:我们的良知完全不习惯于把棕叶盖顶的竹屋和海上旅行联系在一起。在浩渺汹涌的海洋和在波浪中浮漂的棕叶小屋之间,并没有自然的协调。因此,要么小屋在波涛之中似乎是完全不合拍的,要么波涛围绕着小屋似乎是完全不合拍的。只要我们在筏上,竹屋和它的热带森林的气味便是明显的现实,而滔天的浪涛似乎是一种幻觉。但是从橡皮艇里看去,波浪和小屋的关系正好相反。  木筏在波浪中漂浮得像一只海鸥,如果有浪打上来,水便一直从筏尾流下去。这情况,使我们对竹屋所在的木筏中央一片干燥之地,有着无可动摇的信念。航行越久,我们在这舒服的窝里越觉得安全。我们看着带着白色浪花的浪涛从我们大门外面飞跃而逝,好像那是一场使人印象深刻的电影,对我们毫无威胁之处。虽然这有隙缝的墙离开毫无保护的筏边只有五英呎,比吃水线只高出一英呎半,可是我们一旦爬进了门,便感觉到我们离开海已有很多海浬,卜居在热带森林之中,远远脱离了海的危险。我们在那里仰天躺着,仰观这奇怪的屋顶,像是被风吹得弯来扭去的枝柯,舒舒服服地闻着新斫的树木和竹子,以及枯萎的棕叶的热带森林气味。  有时候,我们在晚上也乘橡皮艇出去看看自己。四周墨黑的波涛矗立如塔,无数发亮的热带星星,从海水的浮游生物中得到一点微弱的反光。世界简单之极──星星在黑暗之中。至于它是公元一九四七年还是公元前一九四七年,突然成为无关紧要的事。我们活着,我们深深地、强烈地感到我们还活着。我们知道,在工业技术时代之前,人类的生活也是内容丰富的──事实上,在许多方面比现代的人更丰富、更多彩。时间和进化似乎已不复存在。今天一切实在的、关系重大的事物,在过去是如此,在将来也是如此。我们被历史的永恒不变的一方面──星群之下无尽无绝的黑暗所吞噬了。  黑夜中,在我们前面,“康提基”从波浪中浮上来,又沉到掀起在木筏和我们之间的黑水后面。月色朦胧中,木筏周围有一种飘渺奇特的气氛。坚实、发亮的木料边上挂着海藻,一片方帆的漆黑的轮廓,一间枝叶蓬松的小屋,筏尾一盏风灯的黄色光芒──这一切,像是神仙故事中的一幅画,而不是真的确有其事。不时间,木筏完全消失在黑浪之后了,然后又升起来,在星光中映出一个清楚的黑影,闪闪发光的水,便从木料中倒漏出来。  我们看到包围着孤筏的气氛的时候,便很能想像到:当第一次有人横渡这海时,一大队这样的木筏,排成扇形,远伸到天边,来增加找到陆地的机会。统治了秘鲁和赤道国的印加人士巴克.尤班魁,在西班牙人到来之前,曾率领一支几千人组成的木筏舰队,去寻找谣传的太平洋中的海岛。他找到两个岛,有人猜想就是加拉帕戈斯群岛。他出去了八个月,才带着他的许多划手竭力划回到赤道国。在这好几百年前,康提基和他的随从,一定也以这样的队形出航。但是他们发现了玻里尼西亚群岛,自无理由再挣扎回来。  我们跳回到木筏上的时候,常围着风灯,在竹甲板上坐一个圈,谈起一千五百年前从秘鲁出发的航海者,也有这一切类似的经验。灯光把长胡子人的大影子照在帆布上,使我们想起从秘鲁去的长胡子的白人。我们可以在神话和建筑方面追寻到这批人的踪迹,从墨西哥追到中美,追到南美的西北部,直到秘鲁。但在印加人到来之前,这神秘的文化,像摇身一变似的,在秘鲁突然不见了。然后在西方的若干孤岛上,这文化又突然出现了。我们现在正在向这些孤岛进发。这许多在大西洋彼岸的、开化很早的、有教养的流浪人,在很早以前,是否也像这样简单地,藉着西去的洋流和贸易风,从加那利群岛【注】一带,漂到墨西哥湾呢?这一段路,比起我们现在正走的一段来,确是短得多。我们已不再相信海洋是使人完全隔离的因素了。  【注】加那利群岛:在非洲西北的海中。  根据很有分量的原因,许多观察家认为,从墨西哥的阿兹特克人到秘鲁的印加人,这样伟大的印第安文化,是因为断断续续地受到敌人从东方渡海来犯而振兴起来的;所有的美洲印第安人,大体上说来,是亚洲的渔猎民族。他们在两万年或者两万多年以前,从西伯利亚渐渐渗入美洲。非常特殊的情况是:一度遍布于从墨西哥到秘鲁的高度文化,却没有逐步发展的丝毫遗迹。考古学家挖掘越深,出土文物所代表的文化程度便越高,然后到了一定之点,可以看出这古老的文化,是清清楚楚地从原始的文化中毫无根基地长出来的。  这古老的文化生长的地方,正当大西洋水流进来之处,在中美和南美的沙漠和热带森林区域,而不是在温带区域。无论在古代或是现代,在温带区域的环境中,文化总是比较容易发展的。  在南海的岛上,也看到这样的文物分布。离开秘鲁最近的岛是复活节岛。这岛虽然微不足道,又干燥,又贫瘠,在太平洋各岛中离亚洲又最远,然而岛上有着最深邃的文化遗迹。  我们走完航程一半的时候,正好相当于走完了从秘鲁到复活节岛的航程,复活节岛在我们的正南方,我们是从秘鲁海岸中部随便选一地点出发的,为的是仿效当年木筏出海的一般情况。如果我们在大陆更南一些,靠近康提基的田华纳科城的废墟那里出发,我们所得的风是一样的,水流便比较弱些,这风和水流会吹送我们漂向复活节岛。  我们经过了西经110°进入玻里尼西亚洋面;现在玻里尼西亚的复活节岛离开秘鲁比较近,我们离开秘鲁比较远了。我们是和南海群岛最外围的几个岛在一条线上。这些外围的岛是海岛最古老的文化中心。傍晚,作为我们发亮的指路碑的太阳从天空爬下来,渐次消失在西边的海里,余晖照耀,明霞绚烂。轻盈的贸易风,便为复活节岛的神奇故事带来了生命。黑夜的天空把一切时间观念都模糊了,我们坐着闲谈,长胡子的大头影子又映在帆上。  但是,在南方远远的复活节岛上,竖立着更大的人头,是石刻的,下颔浓须绕颊,面部带有白人的特征,像是在深思着许多世纪来的秘密。  一七二二年第一批欧洲人发现该岛的时候,石人已经这样竖立在那里了。根据当地人的传说,当目前的玻里尼西亚族前二十二代的祖先乘大独木艇登陆,把岛上早期居留的人杀掉的时候,石人已经这样竖立在那里了。这批新来的原始民族,是从更西边的海岛上来的。但是复活节岛上的传说认为,最早的一批居民,亦即该岛的真正发现者,是从远远的、太阳升起的地方来的。在这方向,没有别的陆地,只有南美。由于这许多不知名的当地的建筑家早被消灭了,复活节岛上的巨大石人头,便成了无法解决的古代神秘的最突出例证之一。在这没有树木的岛的山坡上,到处都有巨大的人像高耸入云。那是雕刻得很精美的石人巨像,是一块整石刻的,有普通房子三四层楼高。古代的人民怎能雕成、搬运、竖立这样巨大的石像?似乎还怕这问题不够麻烦,他们更在一些离地三十六英呎的头顶上,放了一块非常大的、刻成假发形状的红石。这一切是什么意思?这许多已经消失了的建筑家,能够解决对现代第一流工程师说来都是够困难的问题,究竟有些什么样的机械知识?  如果我们把点点滴滴集中在一起,以秘鲁来的木筏上的人作为背景,便不难解决这复活节岛上的神秘。那古老的文化在这岛上留下了痕迹,时间的巨齿还不曾把它啃掉。  复活节岛是远古一个熄灭了的火山的山尖。由古代有文化的居民铺成的大路,伸展到保管得很好的海边登陆地带,从路基可以看出,围绕着岛的水位,在当年和现在是一样的。这里不是一个缩小了的大洲的残余,而是一个极小的孤岛。无论是在成为灿烂的文化中心的当年,或是在今天,它都是一个这样小小的、孤立的岛。  在这锯齿形的海岛的东角上,有一个复活节岛火山熄灭了的喷火口。在这喷火口里,是一片令人惊异的、雕刻家的采石地和作坊。根据民间传说,当时他们匆匆逃到岛的东端,那里正在展开激烈战斗,战斗结果是现代的玻里尼西亚人的祖先得胜,成为岛的统治者,把原来居民中的成人都杀了,丢在坑里烧毁。现在这里的情况,和几百年前这群古代艺术家和建筑家离开的时候,是完全一样的。艺术家们工作的突然中断,使得我们可以清楚看到复活节岛喷火口中平日工作的一般情况。雕刻家的坚如燧石的石斧,散放在他们工作地点附近。这表明这支先进的民族,对于铁,和康提基的雕刻家一样,都是无知的。康提基他们从秘鲁被逐逃亡,在安第斯的高原上,留下了同样的巨大石像。在这两个地方,都能找到采石地。传说长胡子的白人在那里,用更坚硬的石斧,直接从山边凿下三十多英呎长的石块。在这两个地方,重达数吨的大石块,在崎岖的路上搬运了好多哩地,然后矗立在那里。那都是一尊尊巨大的人像,或者是把一块块大石迭起来,成为不知是做什么用的高台和城垣。  在复活节岛喷火口里的壁龛上,许多没有雕成的巨像还躺在当初动工雕刻的地方。由此可以看出进行这工作的不同阶段。那里最大的人像有六十六英呎长,在造这人像的人不得不逃跑的时候,快要完工了。如果这尊石像完了工,矗立起来,将和一所八层楼的房子一般高。每一尊石像都是从一块整石中雕凿出来的。从围绕着石像的雕刻家工作场所看来,对每一尊石像同时工作的人并不多。复活节岛上的石像和南美洲的大石像一样,都是仰卧着,双臂弯曲,两手放在肚子上。在从作坊里运出去,运到岛上安置的地方以前,这些石像的细节,都已全部完工。采石场上的最后阶段,是大石像和石壁相连之处,只剩背后下面一凸起狭条;到后来这一狭条也要凿去的,凿完了用石头把大石像支着。  很多这样的石像刚被拖下来,拖到喷火口底,放在斜坡上。但是有几尊最大的石像已经搬上去,运出了喷火口,在崎岖的路上运了好几哩,然后矗立在一座石坛上,头上放着一块特别大的、红色的凝灰岩石。这运输本身,就像是一个完全不可解的谜。但是我们不能否认确是搬运了的;我们也不能否认从秘鲁失踪的建筑家,在安第斯山中留下了同等大小的巨石像,这证明他们是这方面杰出的专家。就数复活节岛上的石像体积最大,数目最多,该岛的雕刻家又自成流派。这已经绝灭了的、有文化的民族,在太平洋其他许多岛上,也竖立了类似的、巨大的石人像。但是这些岛都较靠近美洲,而且处处都是把石像从远远的采石场搬到安置立像的地点的。我在马克萨斯群岛上,曾听到这些大石像如何搬运的传说。这些传说,与搬运石柱到唐加达布的巨门那里的民间故事完全相似。这便可以假设,这同一种族的人,在复活节岛上,会用相同的方法来搬运的。

上一章 下一章
目录
打赏
夜间
日间
设置
5
正序
倒序
孤筏重洋-托尔·海雅达尔
孤筏重洋-托尔·海雅达尔-2
孤筏重洋-托尔·海雅达尔-3
孤筏重洋-托尔·海雅达尔-4
孤筏重洋-托尔·海雅达尔-5
需支付:0 金币
开通VIP小说免费看
金币购买
您的金币 0

分享给朋友

孤筏重洋
孤筏重洋
获月票 0
  • x 1
  • x 2
  • x 3
  • x 4
  • x 5
  • x 6
  • 爱心猫粮
    1金币
  • 南瓜喵
    10金币
  • 喵喵玩具
    50金币
  • 喵喵毛线
    88金币
  • 喵喵项圈
    100金币
  • 喵喵手纸
    200金币
  • 喵喵跑车
    520金币
  • 喵喵别墅
    1314金币
网站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