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路撒冷三千年

书名:耶路撒冷三千年作者: [英]西蒙·蒙蒂菲奥里原作名: Jerusalem: The Biography译者: 张倩红 / 马丹静出版年: 2014-11ISBN: 9787513903509所属分类图书 > 历史 > 世界史 > 亚洲史编辑推荐克林顿年度选书,基辛格视若珍宝,最会讲故事的作家为你还原一座神圣之城的历史,让你了解世界格局如何演变耶路撒冷曾被视为世界的中心,今日的它与过去相比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耶路撒冷三千年》的作者西蒙·蒙蒂菲奥里力图中立,依年代顺序讲述耶路撒冷的故事,透过男男女女——士兵与先知、诗人与国王、农民与音乐家——的生活,与创造耶路撒冷的家族来呈现这座城市的历史。目的就是说出事实。按照时间顺序,本书讲述了这座城市的首领、战争、文化、艺术等,是一部关于耶路撒冷的百科全书。内容推荐读《耶路撒冷三千年》,了解耶路撒冷的历史,就会明白世界为何演变成今天的模样。耶路撒冷曾被视为世界的中心,是基督教、犹太教和伊斯兰教三大宗教的圣地,是文明冲突的战略要冲,是让世人魂牵梦绕的去处,是惑人的阴谋、虚构的网络传说和二十四小时新闻发生的地方。西蒙·蒙蒂菲奥里以客观、中立的角度,依年代顺序,生动讲述了耶路撒冷的故事。透过士兵与先知、诗人与国王、农民与音乐家的生活,以及创造耶路撒冷的家族来呈现这座城市的三千年瑰丽历史,还原真实的耶路撒冷……作者简介西蒙·蒙蒂菲奥里(SimonSebagMontefiore),生于1965年,曾在剑桥大学攻读历史。他是英国皇家文学学会研究员,耶路撒冷旧城外第一座犹太住宅区的建造者摩西·蒙蒂菲奥里爵士的曾孙,纪录片《耶路撒冷:一座圣城的诞生》(Jerusalem:TheMakingofaHolyCity)主持人。他的作品被翻译成三十五种语言,畅销多个国家,曾获得英国科斯塔传记奖、美国《洛杉矶时报》传记图书奖、法国政治传记大奖,以及奥地利克莱斯基政治文学奖等众多大奖。《新闻周刊》评论蒙蒂菲奥里说,他能将庞大的历史书籍写成极为好看的惊悚作品;他知道怎样才能让历史变得浅显易懂;他的博学、睿智使人忍不住想向美国国务卿推荐,聘请他担任幕僚。张倩红(译者)犹太文化研究专家,中国中东学会常务理事,中国世界民族学会常务理事,中国世界现代史研究会理事,河南大学副校长。其在犹太学领域所作的贡献获得国内外学术界的广泛认可,是首位在剑桥大学Journal of Jewish Studies上发表论文的亚洲学者,也是2008年以色列六十周年国庆大典上两位接到佩雷斯邀请的中国学者之一。马丹静(译者)法学博士,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现为河南大学犹太—以色列研究中心研究人员,主要从事犹太—以色列史研究。媒体评论你会忍不住爱上这座城市,它是人类的瑰宝。而这本书值得你一读再读。——比尔克林顿(美国前总统)西蒙蒙蒂菲奥里扎实的研究功底,栩栩如生的讲述能力,使得无论是学者还是门外汉,都将这本书视若珍宝。——基辛格(美国前国务卿)一部权威之作。蒙蒂菲奥里遍集奇闻轶事,详加考察,以生动的笔触写出耶路撒冷的历史,给读者以充分的阅读乐趣。——《经济学人》蒙蒂菲奥里的博学、睿智使人忍不住想向美国国务卿推荐,聘请他担任幕僚。——《新闻周刊》在丰厚的历史叙述中,徐徐展开千年古城的圣殿、市集、生活、战争、诗歌与悲泣。一个瑰丽澎湃的立体剧场。综合当代研究成果,编织出族群、宗教与帝国冲突的悲剧,令人赞叹!——金石堂年度十大好书获奖评语=================观察耶路撒冷就是在考量这个世界的历史;不仅如此,耶路撒冷的历史还是天国和尘世的历史。本杰明·迪斯累利,《坦克雷德》以色列地是世界的中心;耶路撒冷是以色列的中心;圣殿是耶路撒冷的中心;至圣之所是圣殿的中心;神圣约柜是至圣之所的中心;而奠定这个世界的基石就矗立在神圣约柜的前方。米德拉西·坦胡马,《为圣篇》10尘世的圣所是叙利亚;叙利亚的圣所是巴勒斯坦;巴勒斯坦的圣所是耶路撒冷;耶路撒冷的圣所是圣殿山;圣殿山的圣所是祈祷之地;祈祷之地的圣所是岩石圆顶清真寺。陶尔·伊本·耶齐德,《法达伊》耶路撒冷是万城之中最声名显赫的城市,但是,她也有不尽如人意之处。所以有人说,耶路撒冷是“一个爬满蝎子的耀眼金杯”。穆卡达西,《包括巴勒斯坦的叙利亚纪实》前言耶路撒冷的历史是整个世界的历史,它同时也是犹地亚山间一座长年贫瘠的小镇的编年史。耶路撒冷曾被视为世界的中心,而今它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名副其实:这座城市是亚伯拉罕系宗教之间斗争的焦点,是越来越受欢迎的基督教、犹太教和伊斯兰教基本教义派的圣地,是不同文明冲突的战略角斗场,是无神论与有神论交锋对峙的前线,是世俗瞩目的焦点,是惑人阴谋与网络神话的发生地,是二十四小时新闻时代里全世界摄像机聚焦的耀眼舞台。宗教、政治和媒体兴趣相互滋养,使今天的耶路撒冷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频繁地暴露在世人的目光之下。耶路撒冷是神圣之城,但给人以迷信、骗术和偏执的印象;是帝国的欲望与奖赏,但又不像他们所期望的那样具有战略价值;耶路撒冷是许多教派的共同家园,但每个教派都认为这座城市只属于自己;耶路撒冷是一座拥有许多名字的城市——但每个传统都如此偏执地排斥他者,仅仅尊崇自己的称谓。这个地方是如此娇美,以至于犹太人在其神圣经典中以女性的口吻描述它——通常把她说成是一个鲜活的尤物,一个地道的美女。但有的人也把她描绘成无耻的荡妇,或者是被爱人抛弃的受伤的公主。耶路撒冷是一个神的殿堂、两个民族的首都、三大宗教的圣地,它还是唯一一个拥有天国和尘世两种存在维度的城市:而地上之城的绝美无双与天上之城的光辉荣耀相比,又显得那样的微不足道。耶路撒冷既是天上城又是地上城的事实意味着这座城市可以存在于任何地方:新耶路撒冷可以遍布全世界,每个人都有自己心中的耶路撒冷。据说,亚伯拉罕、大卫、耶稣和穆罕默德这些先知和长老,都曾在这里的石头上驻足。亚伯拉罕系宗教在这里诞生,而世界也将于末日审判时在这里终结。对于“圣书之民”来说,极为神圣的耶路撒冷就是“圣书之城”:《圣经》从许多方面来说都是耶路撒冷这座城市的编年史,而《圣经》的读者,从犹太人和早期基督徒到穆斯林征服者和十字军,再到今天的美国福音派,一次又一次地改变着耶路撒冷的历史以实现《圣经》的预言。当《圣经》被翻译成希腊文、拉丁文和英文后,它成了世界性书籍,也使耶路撒冷成为世界之都。每个伟大的国王都成了大卫,每个特别的民族都成了新以色列人,每种高贵的文明都成了新耶路撒冷。耶路撒冷是一座不属于任何人的城市,但它又存在于每个人的想象当中,这是这座城市的悲剧,也是它的魅力所在。耶路撒冷的每一个梦想者,从古至今每一个到过耶路撒冷的人,从耶稣的使徒到萨拉丁(Saladin)的战士,从维多利亚时代的朝圣者到今天的游客、记者,每个人都怀着对真实耶路撒冷的美好想象来到这里,然而呈现在他们眼前的耶路撒冷使他们大失所望,他们看到的是一个兴旺过,萎缩过,被重建、被摧毁过许多次的,不断变化的城市。但由于这是耶路撒冷,是所有人的财富,所以只有他们心中的耶路撒冷才是真正的耶路撒冷,而那些被玷污的、被合成的现实必须加以改变;每个人都有权把自己心目中的“耶路撒冷”强加到现实的耶路撒冷之上——而实现这一梦想的手段,通常就是用他们手中的火与剑。14世纪的历史学家伊本·赫勒敦(Ibn Khaldun)既是本书中提到的一些事件的参与者,也是这些事件的史料来源。他注意到,历史被如此“热切地追捧,街头巷尾的人们都渴望了解它,国王和领袖们也愿意为它决一死战”。这对耶路撒冷而言尤为真实。不承认耶路撒冷是世界历史的一个主题、一个支点,甚至一根脊柱,就不可能书写这座城市的历史。在这个时代,互联网神话的力量意味着高科技鼠标和弯刀一样能够成为基本教义派军火库的武器,因此,就现在而言,我们对历史真相的追寻比在伊本·赫勒敦的时代更为迫切。耶路撒冷的历史必须是对神圣本质的探究。“圣城”这个词经常被用来形容对它的圣迹的敬畏,但它真正的意思是耶路撒冷已成为尘世间人与上帝交流的必要场所。我们还必须回答这个问题:在世界上所有的地方,为什么选中了耶路撒冷?这个地方远离地中海海岸的贸易路线;这里缺水,夏季阳光曝晒,冬季寒风凛冽,嶙峋的岩石参差不齐,而且不适合定居。但是,选择耶路撒冷作圣殿之城,不仅仅是人类自己的决定,也有着自然演进的因素在里面:随着时光的流变,它的神圣性有增无减,因为它已经神圣了如此长的时间。神圣不仅需要灵性和信仰,还需要传统与合法性。一个提出新想法的激进先知必须解释之前已经过去的那些世纪的历史,并用能为大众所接受的语言和神圣的地理来证明他的发现——对先前的启示和长期备受尊崇的地点的预言。没有什么比其他宗教的竞争更能提高一个地方的神圣性。这种神圣性为许多无神论游客所厌恶,在他们看来,耶路撒冷弥漫着自以为是的盲从,迷信像流行病一样折磨着整个城市。然而,否认神圣就是否认人类对宗教的深切需求,没有这种需求就不可能理解耶路撒冷。宗教必须解释快乐为何转瞬即逝、忧愁为何亘古恒久这个让人类既困惑又恐慌的谜题:我们需要感受一种比我们自身更强大的力量。我们敬畏死亡,渴望发现它的意义。作为上帝与人的相会地,这些启示录中提出的问题将在耶路撒冷得到解决——世界末日来临时,将会有基督和反基督之间的战争。届时克尔白将会从麦加移到耶路撒冷,将会出现审判、死者复活、弥赛亚的统治、天国和新耶路撒冷。三大亚伯拉罕系宗教都相信末世,但具体细节因信仰和教派不同而异。世俗主义者可能将这一切视为过时的繁文缛节,但事实正好相反,这些理念都是非常流行的。在这个犹太教、基督教和穆斯林基要主义盛行的时代,末世是当今世界狂热政治的动力所在。死亡是我们的永恒伴侣。长久以来,朝圣者为了死在耶路撒冷、葬在圣殿山周围,以为末日来临时的复活作准备而前往耶路撒冷,他们还在继续前来。这座城市被墓地包围并且建在墓地之上。古代圣徒的干枯躯体备受尊崇——抹大拉的玛利亚干瘪发暗的右手仍然在圣墓大教堂中希腊正教修会会长的房间里供奉着。许多圣迹,甚至许多私人住宅都建在坟墓周围。这座死人之城的阴森不仅源自恋尸癖,而且还与招魂术有关:这里的死人宛如活人一般,他们只是在那里等待复活。对这里无休止的争夺——屠杀、蓄意破坏、战争、恐怖主义、围攻和灾难将耶路撒冷变成了战场——用阿道司·赫胥黎的话说,是“宗教的屠宰场”;用福楼拜的话说,是一个“停尸房”。梅尔维尔称这个城市是一个被“死亡大军”包围的“头盖骨”;而爱德华·赛义德记得自己的父亲讨厌耶路撒冷,因为它“使他想起死亡”。这个天与地的圣所不是一直靠神意庇佑而发展起来的。宗教起源于向某位具有超凡魅力的先知如摩西、耶稣、穆罕默德展示的灵光。帝国的建立、城市的征服依靠的是某个军阀的活力和运气。从大卫王开始,某些个人的决定使得耶路撒冷成为“耶路撒冷”。谁也没有想到大卫的小小城堡,一个弱小王国的首都竟然会成为举世瞩目的焦点。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尼布甲尼撒对耶路撒冷的毁灭造就了这座城市的神圣——正是那场灾难促使犹太人记录并赞颂锡安的荣耀。通常来说,这样的大灾难会导致一个民族的消亡,然而犹太人生机勃勃,对自己的上帝忠贞不渝,最为重要的是,他们还在《圣经》中将自己的历史记载了下来,这些都为耶路撒冷日后的名声和神圣奠定了基石。《圣经》取代了犹太国家和圣殿,正如海因里希·海涅所说的那样,成为“犹太人随身携带的祖国,随身携带的耶路撒冷”。除耶路撒冷之外,没有任何城市拥有自己的圣书,也没有任何一部作品能像《圣经》一样如此主导一座城市的命运。这座城市的神圣性源自犹太人作为特选子民的“例外论”,即耶路撒冷是上帝挑选的城市,巴勒斯坦是上帝挑选的土地,后来这种例外论为基督徒和穆斯林所继承和接受。耶路撒冷和以色列的至高神圣性反映在从16世纪欧洲宗教改革到20世纪70年代宗教领域不断增长的对犹太人返回以色列的痴迷,以及西方世界对它的世俗对应物犹太复国主义的狂热上。自此以后,巴勒斯坦人的悲剧故事改变了人们对以色列的认知,对于这些人来说,耶路撒冷是座失落的圣城。因此,西方的固执迷恋,还有这种普遍的归属感可以朝两个方向发展——它有利也有弊,或者说是把双刃剑。今天,这种情况反映在对耶路撒冷更加强烈、更富感情的审视上,也反映在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的冲突上,其中的紧张程度与情感纠葛是其他任何事情都无可比拟的。然而,任何事物都并非表面看起来的那么简单。历史通常被描述成一系列的激烈变化与暴力更迭,但我想展示的是:耶路撒冷是一座具有连续性和共存性的城市,是一座有着混血人群和混合性建筑的兼容并包的大都市,这里的人们不符合各大宗教传说和后来的民族主义叙述的狭隘分类。这是我尽可能地以家族发展为线索追寻历史的原因——大卫家族、马卡比家族和希律家族、倭玛亚家族、鲍德温和萨拉丁家族,直到侯赛尼家族、哈立迪家族、斯帕福德家族、罗斯柴尔德家族和蒙蒂菲奥里家族——这种做法有悖于正统史学所注重的突发事件描述和狭隘叙事,但却可以展示有机的生活模式。在耶路撒冷不仅有相对的两方,还有许多相互连结、相互重叠的文化和不同层次的忠诚——它是一个由阿拉伯正统派、阿拉伯穆斯林、塞法尔迪犹太人、阿什肯纳兹犹太人、哈雷迪犹太人、世俗犹太人、亚美尼亚东正教徒、格鲁吉亚人、塞尔维亚人、俄国人、科普特人、新教徒、埃塞俄比亚人、拉丁人等等组成的多姿多彩、千变万化的万花筒。某个个体经常忠诚于不同的身份,耶路撒冷每个土层的沙石都能找到对应人群。事实上,耶路撒冷的重要性时盛时衰,绝非静止不动,而是一直处在变化之中,就像一种不断改变形状、大小,甚至颜色,但始终根植在原地的植物。最新的、肤浅的表现——耶路撒冷作为媒体所说的“三大宗教圣城,二十四小时新闻秀场”——是相对晚近的。有几个世纪耶路撒冷似乎丧失了它的宗教和政治重要性。在多数情况下,是政治需要,而非神圣启示再度激活了宗教奉献热情。每当耶路撒冷要被遗忘、变得无关紧要时,那些虔诚崇拜《圣经》、潜心钻研《圣经》的遥远地方的人们——不管是在麦加、莫斯科还是在马萨诸塞——都会将他们的信仰投射回耶路撒冷。所有的城市都是认识外部思维模式的窗户,但这座城市却是一面双面镜,她既能展示其内部生活,又能反映外部世界。不管是绝对信仰的时代、正义帝国构建的时代、福音启示的时代,还是世俗民族主义的时代,耶路撒冷都是时代的象征与角逐的对象。然而,就像马戏团的镜子一样,它反射的内容通常是扭曲的,有时甚至是怪异的。耶路撒冷有办法使它的征服者和访问者遭受失望与折磨。尘世之城与天国之城的差别是如此令人难以接受,以至于每年都有一百名病人进入这座城市的精神病院,所患之病是“耶路撒冷综合征”,即一种由期望、失望和幻觉组成的精神病。但耶路撒冷综合征也有政治性诱因:耶路撒冷藐视理智、现实政治和战略,耶路撒冷只存在于拥有贪婪情欲和无可匹敌情感的王国,理性在这里显得苍白无力。即使在这场争夺统治权和真理的斗争中,对其他人而言,胜利也只是增强了这座城市的神圣性。压迫者越贪婪,竞争越激烈,就越发能激起本能的反应。在这里,结果往往会超出预期。没有其他地方能够唤起这样的独占欲。而这种嫉妒心颇具讽刺性,因为耶路撒冷的大部分圣迹以及与此相关的解读,都是借来的或偷来的,它们原本属于之前的宗教。这座城市的过去通常是虚构的。实际上,每一块石头都曾屹立在另一种宗教久被遗忘的神庙之中,也曾屹立在另一个帝国的凯旋门上。伴随大部分但不是所有的征服而来的是在强占其他宗教的传统、故事和遗址的同时,抹去这些宗教存在的痕迹。耶路撒冷经历了许多破坏,但征服者通常不会摧毁之前就有的东西,而是重新加以利用并为它添砖加瓦。像圣殿山、希律城堡、大卫城、锡安山和圣墓大教堂这样重要的遗址没有出现明显的历史分层,它们更像复写纸和刺绣作品,里面的丝线是如此纵横交织以至于现在已不可能将它们抽丝剥茧。占有欲支配下的神圣性竞争导致一些圣迹先后对三大宗教都变得格外神圣;国王裁决它们的归属,人们为它们而牺牲——而今它们几乎被遗忘:圣殿山曾是令狂热的犹太人、穆斯林和基督徒敬畏的地方,但现在很少见到穆斯林或犹太朝圣者,它基本上再次成为基督徒的场所。在耶路撒冷,真相通常远不如神话重要。“在耶路撒冷,不要问我真相的历史,”著名的巴勒斯坦历史学家纳兹米·朱贝(Nazmi al-Jubeh)博士如此说,“若拿走虚构的故事,耶路撒冷就一无所有了。”在这里,历史的影响是如此强大有力,以至于它一再被扭曲:考古学本身就是一种历史力量,考古学家有时和士兵一样拥有巨大能量,他们被征募过来为现在的目的而盗用过去。一个以客观、科学为目标的学科可以被用来粉饰宗教民族偏见,为帝国野心提供辩护。19世纪的以色列人、巴勒斯坦人和福音派帝国主义者都曾犯下征用历史事件,赋予它们矛盾的意义和事实的罪行。所以,一部耶路撒冷的历史既是真相的历史,也是传说的历史。但其中有历史事实,而这本书致力于讲述这些历史事实,不论对一方或另一方而言是多么难以接受。我的目的是为普通读者书写最广泛意义上的耶路撒冷历史,不管他们是无神论者还是有信仰的人,是基督徒、穆斯林还是犹太人,而不存在政治意图,不考虑今天仍在上演的冲突与倾轧。我将按时间顺序,通过男男女女——士兵和先知、诗人和国王、农民和乐师——还有塑造耶路撒冷的那些家族的生活来讲述这个故事。我觉得这是把这座城市写活并展示其复杂的、意想不到的真相怎样成为这段历史之结果的最好方法。只有按时间顺序展开叙述,才能抵制住透过现在所痴迷的事物来重塑过去的诱惑。我试着避免以这样的目的论——证明每个事件都是不可避免的——来书写历史。因为每种变化都是对先前变化的反应,因此按时间顺序记事是搞清这种发展演变的最好方法,也最能回答这个问题——为什么是耶路撒冷?——并展示人们为什么会如此行事。我希望这也是讲述这段历史的最有趣的方式。借用好莱坞的一句套语:我何德何能,竟敢解构人类有史以来堪称最伟大的故事?在成千上万部关于耶路撒冷的书中,仅有很少的部分叙述历史。大卫、耶稣、十字军和阿以冲突这四个时代之所以为人们所熟知,多亏了《圣经》、电影、小说和新闻,但其中不乏曲解。至于四大时代之外的叙事,我的初衷是把许多被遗忘的历史带给新读者。这是一部耶路撒冷作为世界历史之中心的历史,它并非想成为有关耶路撒冷方方面面的百科全书,也不是每座建筑物中的每处壁龛、每个柱顶和每座拱门的旅游指南。这不是东正教徒、拉丁人或亚美尼亚人、伊斯兰教哈乃斐或沙斐仪学派、哈西德或卡拉派犹太人的琐碎历史,也没有以某种特定的观点来解读。从马木鲁克到托管时期,这座穆斯林城市的生活一直被忽略。耶路撒冷的家族一直由具有巴勒斯坦经历的学者研究,但它几乎不为大众历史学家所涉猎。这些家族的历史一直并且仍然是极为重要的:一些关键材料还没有英文译本,但我把它们翻译出来,并采访了所有这些世家的家族成员,以了解他们的故事。但这些仅仅是整幅马赛克的一部分。这不是犹太教、基督教或伊斯兰教的历史,也不是对耶路撒冷之上帝本质的探究,所有这些已经被其他人仔细研究过——最新的研究就是卡伦·阿姆斯特朗的优秀作品《耶路撒冷:一座城市,三种信仰》。这也不是巴以冲突的详尽历史,当今事件并不是我要探讨的主题。然而我要面临的挑战是不得不涉及所有这些东西,我仅希望它们所占的篇幅能够符合比例。我的任务是追寻真相,而非在不同宗教的神话间进行裁决。我当然不会以裁定三大宗教的神迹和经典是否“真实”的裁判自居。任何研究《圣经》或耶路撒冷的人都必须承认真相有许多层。其他宗教和其他时代的信仰对我们来说似乎很陌生,而我们这个时代和这个地方为人熟知的习俗通常看起来都颇为合理。就连被许多人奉为世俗理性和共识之顶峰的21世纪也有它自己的传统智慧和类似于宗教正统的东西,这些东西对我们的后辈来说将是不可思议的荒谬。但宗教及其奇迹对耶路撒冷历史的影响却是不可否认的真实,不对宗教持些许尊重就不可能了解耶路撒冷。有些世纪的耶路撒冷历史是鲜为人知的,它的所有内容都是颇具争议的。一旦涉及耶路撒冷问题,学术界和考古界的争议通常都会充满恶意,有时还会出现暴力,甚至引发骚乱和战斗。过去半个世纪所发生的事件是如此具有争议,以至于还诞生了许多诠释它们的版本。早期的历史学家、考古学家及一些爱好者对少得可怜的材料进行榨取、编造和人为加工,以服务于他们信心十足地树立的每一种可能的观点。我仔细研究了所有案例的原始材料和许多种理论,得出这样一种结论:如果综合研究每一案例,那么本书中最常见的词语将是“也许”“可能”“或许”和“应该”。因此,我不会在每一个合适的地方都把它们包括进去,但我希望读者明白在每个句子背后都隐含着庞大的、不断变化的文献,每一部分都由一位学术专家阅读并核实过。幸运的是,我在这方面得到今天仍在工作的一些最知名的教授的帮助。这些争论中最伤脑筋的是关于大卫王的争论,因为它的政治含义太容易引起激烈反应,而且与当今局势息息相关。即便以最科学的标准来考量,这场争论也比其他任何地方就其他任何话题所进行的争论更具戏剧性、更引人瞩目,或许只有关于基督或穆罕默德本质的争论差可比拟。大卫故事的来源是《圣经》。长期以来,他的历史被认为是理所当然的。19世纪时,帝国主义基督徒对圣地的兴趣激发了人们对大卫时代耶路撒冷的考古探索。这场考察的基督教性质被1948年以色列建国所改变,这一事件因为大卫作为犹太人之耶路撒冷奠基者的地位而被赋予了强烈的宗教政治意义。由于公元前10世纪的证据相当缺乏,以色列的修正主义史学家就缩小了大卫城的规模,一些人甚至还质疑大卫是否为一个历史人物,这令犹太传统主义者气愤不已,而巴勒斯坦政治家却深感欣慰,因为这样的结论削弱了犹太人对这座城市拥有权的合法性。然而,1993年但丘石碑的发现却证明大卫王确实存在。尽管《圣经》主要不是作为历史来书写的,但它仍是我用来讲述这个故事的历史来源。大卫城的规模和《圣经》的可信度在行文中有探讨,至于当代关于大卫城的冲突,请参见《后记》。需要说明的是,撰写19世纪的事情时不可能忽略爱德华·赛义德《东方学》的影响。赛义德是一个出生在耶路撒冷的巴勒斯坦基督徒,后来成为纽约哥伦比亚大学的文学教授和世界政治领域最早为巴勒斯坦民族主义摇旗呐喊的人,他认为“欧洲中心论者对阿拉伯-伊斯兰民族及其文化有着微妙而持久的偏见”,特别是19世纪的旅行者,诸如夏多布里昂、梅尔维尔和马克·吐温等,既贬低了阿拉伯文化,又为帝国主义开脱。然而,赛义德本人的作品促使他的一些追随者试图将这些西方入侵者从历史上抹去,这同样是荒谬可笑的。如上所述,这些访问者很少能看到并理解阿拉伯人和犹太人在耶路撒冷的真实生活,而我致力于展示这些原住民的实际状况。然而,这本书不是一场论辩,耶路撒冷的历史学家必须展示西方浪漫主义帝国文化对这座城市的决定性影响,唯有如此才能解释中东与大国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同样,我也描述了英国世俗主义者和福音传道士支持犹太复国主义的历程,从帕麦斯顿和沙夫茨伯里,到劳合·乔治、贝尔福、丘吉尔和他们的朋友魏茨曼,这些人支持犹太复国主义的原因很简单,因为它是19世纪和20世纪唯一一场最能对耶路撒冷和巴勒斯坦的命运起决定性影响的运动。本书的主干部分结束于1967年,因为“六日战争”基本上确定了今天的形势,起到了一锤定音的作用。《后记》部分大致概括了迄今为止的政治发展,以对三大圣地典型清晨的详尽描述收尾。但形势始终在不断变化,如果我要继续详述耶路撒冷迄今为止的历史,那么这本书将无法结尾,而且不得不随时更新。最后,我试图说明耶路撒冷为何会继续成为和平协议的核心与障碍之所在。这部作品是在广泛阅读古代与现代的一手文献,同专家、教授、考古学家、家族人物和政治家进行私人探讨并无数次拜访耶路撒冷、圣迹和考古发掘现场的基础上进行综合创作的结果。我有幸发现一些新的或很少使用的材料。我的研究带给我三方面的特殊愉悦:一是在耶路撒冷度过了许多时光;二是读了从乌萨马·本·蒙蒂、伊本·赫勒敦、爱维亚·瑟勒比和瓦希夫·贾瓦哈里耶到提尔的威廉、约瑟夫斯和T.E.劳伦斯等人的精美作品;三是和所有派别的耶路撒冷人——巴勒斯坦人、以色列人、亚美尼亚人、穆斯林、犹太人和基督徒成为了朋友,并在激烈的政治危机中得到这些人的充分信任与慷慨帮助。我感到我的一生都在为书写这本书作准备。从孩提时代起,我就经常绕着耶路撒冷转来转去。因为家族的关系(正如书中所提到的),“耶路撒冷是我的家训”。不管与耶路撒冷有什么私人联系,我在这里只是为了讲述真实发生的历史和人们相信的历史。回到我们开始的地方:一直都有两个耶路撒冷,天国的和尘世的,两个耶路撒冷都更多地受制于信仰和情感,而非理智和事实。但无论如何,耶路撒冷依然是世界的中心。我的写作方法不可能使每个人都乐于接受——毕竟,这是耶路撒冷。但是,在写这本书的时候,我一直铭记劳合·乔治给他的耶路撒冷总督斯托尔斯的忠告——斯托尔斯当时正在遭遇犹太人和阿拉伯人的双面夹击——“如果任何一方停止抱怨的话,你将会失去工作”。序幕犹太历阿布月8日,即公元70年7月下旬,罗马皇帝韦斯巴芗的儿子、率领大军围攻耶路撒冷达四个月之久的罗马将领提图斯,命令全军做好在黎明时分进攻犹太圣殿的准备。第二天,恰好是五百多年前巴比伦人摧毁耶路撒冷的日子。当时,提图斯统率四个军团,总共六万名罗马士兵和当地的辅助部队,决意要给这座持续抵抗且已伤痕累累的城市最后一击。在耶路撒冷城内,忍饥挨饿、苟延残喘的犹太人可能有五十万:其中一些人是宗教狂热分子,一些人是四处劫掠的强盗,但大部分是无法逃脱困境的无辜百姓。犹地亚之外住着许多犹太人——在地中海和近东地区都能发现他们的踪影。这场近乎绝望的最后抗争不仅决定了这座城市及其居民的命运,还关系到犹太教和少数犹太人信仰的基督教的未来——甚至还关乎六个世纪之后伊斯兰教的形成。面对圣殿的高墙,罗马人修建了一条条坡道,但他们的进攻并没有获得成功。那天早些时候,提图斯告诉他的将军们,他曾试图保存这座“异族圣殿”,但这一努力让他折损了太多的士兵,于是他命令将圣殿的大门付之一炬。大门上的银饰品熔化后,火势蔓延到木制的门廊和窗户,然后烧到圣殿过道上的木质配件。提图斯命令将火熄灭,他说罗马人“应该报复的是人,而不是无生命的物件”。夜晚时分,他回到位于安东尼亚塔断壁残垣中的司令部,这里可以俯瞰金碧辉煌的犹太圣殿。城墙周围的景象是如此阴森恐怖,以至于把它比作人间地狱都不为过。成千上万的尸体在太阳底下腐烂,散发的臭气让人无法忍受,成群的豺狼野狗则在饱食人肉。在接下来的几个月里,提图斯下令将所有的囚犯和叛徒钉死在十字架上。每天有五百名犹太人受刑。橄榄山和耶路撒冷周围陡峭的小山丘上塞满了十字架,以至于没有地方可以再多立一个,也没有树木可用以再造一个。提图斯的士兵们喜欢让受害者手脚伸展、姿势荒诞地钉死在十字架上,并以此为乐。许多居民急于逃离耶路撒冷,在离开时他们会以吞下钱币的方法来保护自己的钱财,希望在脱离罗马人掌控后能收回这些钱财,结果是“他们的身体因饥饿肿胀起来,就像患上了浮肿病一样”,而如果这个时候吞下东西的话,就会“爆体而亡”。一旦他们的肚子裂开,士兵们就会发现他们的肠子里藏着散发恶臭的财宝,所以士兵们开始在囚犯活着的时候取出他们的内脏,把它们切开,看里面是否有东西。而这些举动使提图斯感到震惊,他试图禁止这些开肠剖肚的掠夺行为,结果却徒劳无功。提图斯的叙利亚辅助部队虽是犹太人的邻居,但无恶不作,他们痛恨犹太人,也为犹太人所痛恨,他们喜欢这些令人毛骨悚然的游戏。罗马人和城内反叛者的残酷行径可以与20世纪某些最令人发指的暴行相提并论。战争开始后,罗马总督的贪婪无能使罗马的犹太盟友犹地亚的贵族们与有群众基础的宗教叛军结盟。叛乱者中有信教的犹太人,也有投机钻营的土匪,两者都想利用皇帝尼禄的倒台和他自杀后的混乱局面,将罗马人驱逐出去,建立以圣殿为中心的独立的犹太国家。但犹太革命很快被血腥清洗和帮派斗争所吞噬。尼禄之后,先后有三个罗马皇帝在混乱中上台,他们执政的时间都比较短。到韦斯巴芗成为皇帝,派提图斯拿下耶路撒冷时,这座城市掌握在三个互相征战的犹太军阀手里。犹太军阀一开始在圣殿的大院里激战,让这里血流成河,然后开始洗劫这个城市。他们的战士闯进富裕的街区,打家劫舍、杀死男人、伤害妇女——对他们来说这是消遣娱乐。权力的滋味、猎杀的刺激使他们精神错乱,可能是被劫掠来的葡萄酒灌醉了,他们“沉浸在女性化的放荡行为之中,妆点自己的头发、穿上女人的衣服、抹上油膏、在脸上涂脂抹粉”。这些粗俗的杀人犯,穿着“染色精致的斗篷”昂首阔步,凡挡道者皆被他们杀死。他们通过自己颇具创意的恶行“创造了非法行乐”。耶路撒冷沦为污秽之地,成了“妓院”与严刑拷打的刑场——但它仍然是圣地。不管怎样,圣殿继续发挥着自己的职能。就在罗马人围城前的4月,朝圣者已经陆续到来庆祝逾越节。耶路撒冷通常只有几万人,但如今朝圣者和战争产生的难民被罗马人围困,致使这座城市的人口有数十万之多。城里的叛军首领直到提图斯围城时才停止内斗,将他们的两万一千名战士集结起来,共同抗击罗马人。提图斯第一次从斯科普斯山(Mount Scopus)上眺望这座城市,此城以希腊语skopeo命名,意思是“观看”,用普林尼的话说,它是“从古至今东方最著名的城市”,是一座围绕着古代世界最伟大的圣殿而建的富裕、繁荣的大都市,城市本身就是一件精致的、规模巨大的艺术品。耶路撒冷已经存在几千年了,但是这座城墙众多、高塔林立、横跨两座大山、夹在贫瘠的犹地亚峭壁中间的城市,从未像它在公元1世纪那样人口众多且令人敬畏。事实上,耶路撒冷直到20世纪才再次恢复昔日的显著地位。这要归功于杰出而疯狂的犹地亚国王大希律,他的宫殿和堡垒的修建规模是如此巨大,它们的装饰是如此奢华,以至于犹太历史学家约瑟夫斯说它们“超出了我的描述能力”。圣殿本身使其他所有地方的神圣荣耀都黯然失色。当旭日初升时,闪闪发光的宫殿和镀金的大门反射出炽烈的光辉,使那些强迫自己注视它的人被迫移开视线。当陌生人——如提图斯和他的军团士兵——第一次看到圣殿时,它“就像一座白雪覆盖的山峦”。虔诚的犹太人知道,在这座城中之城的宫殿中心,在摩利亚山山顶,有一个极为神圣的小房间,房间里几乎没有任何东西,此处就是犹太人最神圣的地方:“至圣之所”,上帝的住所。希律王的圣殿是一个神龛,它也是这座城墙环绕的城市中的一座几乎坚不可摧的堡垒。受四帝统治之年罗马实力减弱的鼓舞,加之还有耶路撒冷险峻的地势、强大的防御工事以及迷宫似的圣殿作为辅助,犹太人迎战提图斯时信心十足。毕竟,他们已经与罗马对抗了将近五年。但提图斯拥有权力、野心、资源,还有完成这项任务所必需的天赋。他开始凭借一贯的效率和强大的武力削弱耶路撒冷。在圣殿西墙旁边的地道里发现的弩炮,可能是提图斯发射的,这验证了罗马轰炸火力之猛烈。犹太人不顾生死地守卫着每一寸土地,而提图斯拥有完备的攻城器械、投石器和罗马工程学的创造发明,他仅用十五天时间便攻下了第一道城墙,然后,率领一千名军团士兵进入耶路撒冷迷宫般的集市,并进攻第二道城墙,但犹太人突围出去并重夺此地。城墙不得不再次经受袭击。接下来,提图斯试图凭借检阅军队——胸甲、头盔、利剑、飘扬的旗帜、闪光的鹰旗、“盛装打扮的战马”,达到威慑耶路撒冷的目的。成千上万的耶路撒冷居民聚集在城垛上观看这场阅兵,他们羡慕罗马人美丽的盔甲和有序的队伍,但犹太人仍不屈服,或许是因为不敢违抗领袖的命令:绝不投降。最后,提图斯决定修建一座城墙,将耶路撒冷围得水泄不通。6月下旬,罗马人对圣殿上面庞大笨重的安东尼亚要塞发起进攻,然后将它夷为平地,只留下一座塔作提图斯的指挥部。时至仲夏,泡状和锯齿状的山上冒出成片的十字架,上面挂着沾满蝇蛆的尸体,耶路撒冷城内则被末日临近的恐惧感、奋战到底的狂热情绪、古怪的施虐心理和灼人的饥饿折磨。手持武器的匪徒到处流窜,寻找食物;孩子们夺走父亲手里的少许食物;母亲们偷走自己婴儿的小片珍馐。房门紧锁意味着里面藏有食物,战士们破门而入,用木棍直捣受害者的直肠,迫使他们说出谷物的藏匿处。如果什么都没找到,他们就像“受骗”了一样,变得更加“野蛮凶残”。即使作战人员自己还有食物,他们也会出于习惯去屠杀和折磨人,“以随时保持疯狂的状态”。耶路撒冷因猎巫行动而四分五裂,人们互相指责对方是叛徒和囤积者。约瑟夫斯亲眼目睹了这一切,他后来反思说:“自创世以来,没有哪座城市曾容许发生这样的不幸,没有哪个时代曾养育出比这更邪恶的一代人。”年轻人在街上游荡,他们“就像影子一样,全都因营养不良而浮肿,一旦不幸降临,便会立刻倒地身亡”。有些人在埋葬亲人时去世,其他人在一息尚存时被草率地活埋,饥荒吞噬着整户人家。耶路撒冷人眼睁睁看着自己心爱的人死去,“眼睛里却流不出泪水,嘴巴也喊不出声音”。深重的沉默和死寂的夜晚笼罩着这座城市——而那些逝去之人在临死的时候“双眼还紧紧地盯着圣殿”。街上堆满了尸体,很快,人们便不再顾及犹太律法,不再在这个庞大的藏尸所埋葬死者。耶稣在预言即将到来的世界末日时可能预见到了这一点,他说“让死者埋葬他们的死者”。有时,反叛者会把尸体扔到城外,而罗马人则任由这些尸体成堆腐烂。造反者仍在抗争。提图斯不是胆怯的罗马士兵,在人生的第一次战斗中,他就用十字弓杀死了十二名犹太人。那时他感到非常恐惧,非常吃惊:他只能向上帝低吟这一切并非他造成的。作为“人类的宠儿和开心果”,提图斯以慷慨大方著称。当他抽不出时间给战友送礼物时,他会说“亲爱的朋友,我这一天白过了”。他身体强健,性格率直,脸庞圆润,嘴唇丰满,下巴还有沟痕。事实证明,提图斯是一位极具天赋的指挥官,同时也是新皇帝韦斯巴芗备受宠爱的儿子:他们未经认证的王朝的前景要仰仗提图斯镇压犹太叛军的胜利。提图斯的随从里有许多犹太叛徒,其中包括三个耶路撒冷人:一个历史学家,一个国王,似乎还有一个和皇帝上过床的双料王后。那位历史学家是提图斯的顾问约瑟夫斯,约瑟夫斯是犹太叛军的一名指挥官,已经投靠罗马人,他是记录这段历史的唯一资料来源。那位国王是希律·亚基帕二世,一个正宗的罗马犹太人,他在皇帝克劳狄的宫中长大。希律·亚基帕二世曾是犹太圣殿的监管人,这个圣殿由他的曾祖父大希律建造,他经常在耶路撒冷的王宫居住,尽管他统治着横跨今以色列北部、叙利亚和黎巴嫩等不同地区的领土。国王的身边几乎总有他的姐姐贝勒妮斯相伴。贝勒妮斯是一个犹太国王之女,通过联姻两次为后,最近又成了提图斯的情妇。她的罗马敌人后来斥责她是“犹太人中的克里奥帕特拉”。当时她已年近四十,但约瑟夫斯却说,“此时正值她风姿最佳,容貌最美的时候”。叛乱开始时,她和她的弟弟住在一起(他们的敌人说他们两个有乱伦关系),二人最后一次诉诸理智,试图镇住叛乱者。现在,这三个犹太人无助地看着这座著名的城市经受死亡前的痛苦——贝勒妮斯是在毁灭者的床上观看这一幕的。囚犯和逃兵带来耶路撒冷城内的消息,这消息特别令约瑟夫斯感到沮丧,因为他的父母都被困在城里。就连作战人员也开始断粮,于是他们打起了尸体的主意,在死人身上搜寻黄金、食物碎屑,甚至种子。这些人“像疯狗一样走路跌跌撞撞、摇摇晃晃”。他们开始吃牛粪、皮革、腰带、鞋子和硬邦邦的干草。一个名叫玛利亚的有钱女人,在丢了所有的钱和食物之后变得疯狂无比,以至于杀死了自己的儿子,并将其做成烤肉,她吃了一半,准备将剩下的一半留着以后吃。食物的香味在整座城市弥散。造反者顺着香味找到这里,闯进她家,但是就连那些杀人不眨眼的刽子手在看到孩子被吃了一半的尸体时,也禁不住“颤抖着跑了出去”。犹太人的钱币上这样描述耶路撒冷的状况:疑神疑鬼和偏执统治着圣城耶路撒冷。胡言乱语的骗子和说教的大师时常出现在大街上,向人们许诺拯救和解脱。约瑟夫斯观察说:“耶路撒冷就像一头发疯的野兽,因为缺乏食物,现在开始吃自己的肉。”阿布月8号那天晚上,当提图斯躺下休息时,他的军队正遵照他的命令扑灭由银器熔化引发的大火,但是叛乱者却袭击了正在灭火的罗马军团。罗马人成功反击,把犹太人逼进犹太圣殿里。一个被“神圣愤怒”控制住的军团士兵抓住一些正在燃烧的材料,在另一个士兵的托举下点着“一扇镀金窗户”的窗帘和边框,这些东西与圣殿周围的房间相连。到第二天早上,大火蔓延到神圣的中心。犹太人眼看火舌就要吞噬至圣之所,他们“大声呼喊,跑去救火”,但为时已晚。他们只能把自己困在内殿中,默默地看着大火将至圣之所吞没。就在不远处的安东尼亚要塞的废墟里,睡梦中的提图斯被惊醒,他跳起来,“直奔至圣之所救火”。他的随从,包括约瑟夫斯,可能还有国王亚基帕和贝勒妮斯尾随而来,而他们身后跟着成千上万的罗马士兵——所有人都“震惊不已”。这是一场疯狂的战斗。约瑟夫斯称提图斯再次下令熄灭大火,但这位罗马人的合作伙伴完全有理由为他的庇护人开脱。然而,每个人都在呼喊,大火正在迅速蔓延,罗马士兵知道,根据战争法则,这座如此顽强抵抗过的城市最终的命运只能是被洗劫。他们假装没有听到提图斯的命令,甚至呼喊同伴把更多的火把扔进去。罗马士兵太冲动了,以至于许多人在嗜血的杀戮狂潮和对黄金的争夺中被踩死或烧死。而罗马人劫掠的黄金是如此之多,以至于东方的金价很快下跌。虽然不能救火,但对最后胜利的前景深感宽慰的提图斯穿过燃烧的圣殿,直到至圣之所。那个地方即使大祭司一年也只能进去一次。自公元前63年罗马军人政客庞培进去以后,再也没有外族人玷污过它的圣洁纯净。但是提图斯朝里面看去,“发现里面的东西远比想象的高级”,约瑟夫斯写道,事实上,“不比我们自己吹嘘的差”。于是,他命令百夫长鞭打纵火的士兵,但是“他们已经抢红了眼”。当大火将至圣之所包围时,提图斯被他的助手拉到安全处,“而此时再也没有人能阻止他们放火了”。战斗在耀眼的火焰中打响。饿得头晕目眩的耶路撒冷人迷茫、哀伤地穿过燃烧的大门。成千上万的平民和造反者聚集在圣坛的台阶上,等着战斗到最后或者只是无望地死去。所有人都被兴奋的罗马人割喉,仿佛这是一场大规模人祭,直到“祭坛周围堆满尸体”,鲜血顺着台阶流下去。共有一万名犹太人在燃烧的圣殿中死去。巨石和木梁因爆裂发出雷鸣般的响声,约瑟夫斯注视着圣殿的毁灭:烈焰滔天,夹杂着倒地的受害者的呻吟声,山丘之高加上燃烧范围之广使人们误认为整个城市都陷入了火海。接着是喧闹声,想象不出比这更震耳欲聋、更令人恐惧的声音了。有罗马军团呐喊着向前冲的战斗口号,有被大火和刀剑包围的反叛者的咆哮声,有惊慌失措只想奔逃却再次落入敌手的人们在面对死亡时的惊呼尖叫声,这些声音与城市中其他人的哀悼恸哭混在一起。外约旦和周围的山峦弹射着回声,从而使喧嚣更甚。你或许会想圣殿山已经从它的根基处开始沸腾了,因为到处都是火焰一团。耶路撒冷的两座大山之一摩利亚山,曾经是大卫王存放约柜,以及他的儿子所罗门建造第一圣殿的地方,此刻这里是火海一片,热浪冲天,里面的地面被尸体覆盖,而罗马士兵正踩着犹太人的尸体走向胜利。祭司们展开了反击,一些人自愿葬身火海。现在,狂暴的罗马人看到内殿被毁后,开始抢夺金子和器具,并在他们放火烧了其他建筑物之前移出他们掠夺的赃物。随着圣殿内院被毁,黎明来临,活着的叛军冲破罗马人的防线,进入迷宫似的外院,一些人逃进城内。罗马人出动骑兵进行反击,他们清理了叛乱者,然后烧毁圣殿的藏宝间,这里装满了金银财宝,这些财富出自从亚历山大里亚到巴比伦的世界各地的犹太人给圣殿交纳的税款。他们发现六千名妇女、儿童挤在那里期待末日来临——之前有个假先知宣称他们可以在圣殿里等到“救赎的奇迹信号”。罗马军队要做的只是将过道点着,并将这些人全部活活烧死。罗马人把他们的鹰带到圣山上,向他们的神献祭,并推举提图斯为他们的皇帝——最高统帅。此时,祭司们仍躲在至圣之所附近。有两个祭司跳进火里,一个祭司成功救出圣殿珍宝——大祭司的长袍、两只黄金烛台以及圣所每天焚烧的成堆的香料和肉桂。当剩下的祭司投降时,提图斯将他们处死,理由是“祭司应该和他们的圣殿共存亡”。耶路撒冷曾经是——现在仍然是——一座满是地道的城市。现在,造反者消失到地下,但仍控制着希律城堡和西边的上城。提图斯用了一个月的时间征服耶路撒冷剩余地区。当耶路撒冷陷落时,罗马人和他们的叙利亚、希腊辅助部队“冲向大街小巷,手握长剑;他们见人就杀,还烧毁房屋,在房子里避难的人也全部被烧死。夜晚的时候,杀戮停止,大火成为街道的主宰”。提图斯和两个犹太军阀隔桥谈判,这座桥架在圣殿和城市之间的溪谷上面。提图斯提出,如果犹太人投降的话就饶他们不死,但他们仍然拒绝投降。于是,提图斯下令洗劫并烧毁下城,事实上,城里的每间屋子都堆满了尸体。当耶路撒冷军阀撤到希律王宫和希律城堡时,提图斯修建土墙对其进行破坏。8月中旬,犹太历以禄月7号,罗马人开始袭击犹太人的防御工事。造反者在地道里坚持战斗,直到他们的一个领导人吉沙拉的约翰(John Gishala)向罗马人投降(他保住了性命,尽管等待他的是终身监禁)。另一个首领西蒙·本·乔拉(Simon ben Giora),身着白色长袍从圣殿底下的地道中走出来,在罗马庆祝胜利时,他在提图斯的凯旋中担任主角。在蓄意屠杀和之后的有序破坏下,一个世界消失了,只留下一些瞬间凝结在时间里。罗马人杀死了老弱病残;在被火烧毁的房子的门阶上发现的一块女人手骨,向人们展示了当时的惊慌和恐怖;犹太区的宅邸灰烬述说了这个人间地狱的境况。在通往圣殿的巨大楼梯下面有一条街道,在街道旁边的一家商店里发现了两百枚铜币,这或许是在城市陷落前的最后几个小时里居民秘密藏起来的。很快,就连罗马人都厌倦了杀戮,他们将耶路撒冷人赶到在圣殿的女院搭建起来的集中营中进行筛选:起义者被杀死;身强力壮的人被送到埃及的煤矿做工;年轻英俊的人则被卖作奴隶,或者被挑走送到竞技场上与狮子搏斗,抑或在凯旋仪式中作为展览品供人观看。约瑟夫斯在圣殿的庭院中搜寻可怜的囚犯,他在里面找到他的兄弟和五十个朋友,提图斯允许他把他们带走。他的父母可能已经死了。他注意到,他的三个朋友被钉在十字架上。“我心如刀割,将这一情况告诉提图斯”,提图斯下令将这些人从十字架上取下来,并找医生医治,结果只有一个人活了下来。提图斯决定像尼布甲尼撒一样将耶路撒冷摧毁,约瑟夫斯将这一决定归咎到造反者身上:“叛乱摧毁了这座城市,罗马人消灭了叛乱。”圣殿是大希律最令人敬畏的丰碑,拆毁它将是对工程学的一个挑战。皇家柱廊的巨大方石倒塌后压在新建的人行道上,将近两千年后,人们在巨大的岩石堆里发现了它们的存在,它们的形状和倒塌时一样,只是被一个又一个世纪的瓦砾碎片所掩埋。碎石残骸被倒进紧挨圣殿山的山谷里,这个位于圣殿山和上城之间的山谷逐渐被碎石填满,现在几乎看不出来。但是圣殿山的承重墙,包括今天的西墙却被保留了下来。从希律的圣殿和希律的耶路撒冷城中掉落的石头,遍布耶路撒冷,并被耶路撒冷的征服者和建筑者——从罗马人到阿拉伯人,从十字军到奥斯曼人,在之后长达一千多年的时间里一次又一次地重复使用。没有人知道有多少人死在耶路撒冷,而古代的历史学家在数字问题上总是粗心大意。塔西佗说,这个被围困的城市有六十万人,而约瑟夫斯则声称有超过一百万人。不管真实数字是多少,它都是非常庞大的,而所有这些人要么被饿死,要么被杀或者被卖作奴隶。接下来,提图斯开始了他恐怖的凯旋之旅。他的情妇贝勒妮斯和她的国王弟弟在他们的首府凯撒利亚腓立比,即今天的戈兰高地招待他。在那里,他观看成千上万的犹太囚犯互相打斗或者与野兽搏斗,直到死亡。几天后,他看到另外两千五百人在凯撒利亚海滨的角斗场被杀,在提图斯返回罗马庆祝他的胜利之前,更多的人在贝鲁特以玩乐的方式被杀。罗马军团“将城市剩余部分彻底摧毁,还推倒了它的城墙”。提图斯只留下希律城堡的几座塔作为“他好运的丰碑”。第十军团把指挥部设在希律的高塔里。“这就是耶路撒冷的结局,”约瑟夫斯写道,“它原是人类世界最壮丽、最具盛名的城市。”五个世纪之前,耶路撒冷被巴比伦国王尼布甲尼撒完全摧毁,在那次破坏后五十年间,圣殿被重建,犹太人也返回了耶路撒冷。但是公元70年的这次毁坏过后,圣殿再没有被重建——尽管中间有几段短暂的插曲,在将近两千年的时间里,犹太人不会再统治耶路撒冷。但这场灾难的灰烬里不仅孕育着近代犹太教的种子,还有耶路撒冷对于基督教和伊斯兰教的神圣性。根据后来拉比犹太教的传说,在围城早期,一位受人尊敬的拉比约翰南·本·扎凯(Yohanan ben Zakkai)让门徒把他放进棺材里抬出这个注定要毁灭的城市,借此暗喻新犹太教的建立不再以圣殿的献祭仪式为基础。仍旧居住在犹地亚和加利利乡间的犹太人,以及生活在罗马和波斯帝国大的社团中的犹太人,都在哀悼耶路撒冷的陷落。自此以后,犹太人更加敬畏这座城市,《圣经》和口传律法也相应地代替了圣殿,但据说上帝在上天之前曾在橄榄山等了三年半,以目睹圣殿是否会重建。这次破坏对基督徒来说同样具有决定性的意义。耶路撒冷的小基督教社团在耶稣的堂兄弟西蒙的领导下,在罗马人围城之前从这个城市逃了出去。纵然罗马世界生活着许多非犹太基督徒,这部分耶路撒冷人仍保留在圣殿边祈祷的犹太教派传统。而今圣殿被毁,基督徒认为犹太人已经失去了上帝的恩宠:耶稣的追随者彻底脱离母教,声称自己是犹太遗产的正当继承人。基督徒设想的是一个新的、天国的耶路撒冷,而不是现实中那个支离破碎的犹太城市。最早的几部福音书可能是在城市被毁后书写的,其中详述了耶稣是如何预见耶路撒冷被围困的:“你们将看到耶路撒冷被军队包围”,还有圣殿被毁,“没有一块石头留下”。被毁的圣所和犹太人的没落是新启示的有力证据。7世纪20年代,当穆罕默德创立新宗教时,他首先接受了犹太传统:面朝耶路撒冷祈祷并尊崇犹太先知,因为对他来说,圣殿被毁也证明上帝收回了他对犹太人的祝福,并将它赐给伊斯兰教。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提图斯摧毁耶路撒冷的决定帮忙把这座城市塑造成了其他两个圣书之民尊奉的神圣的模板,基督教和伊斯兰教信徒的圣地。从一开始,耶路撒冷的神圣就不仅仅是自我演变的结果,而是随着少数人的决定不断提升。公元前1000年左右,也就是比提图斯早了一千年的时候,出现了第一个决定耶路撒冷命运的人——大卫王。第一部分 犹太教耶和华的城,以色列圣者的锡安……锡安哪,兴起!兴起!披上你的能力,圣城耶路撒冷啊,穿上你华美的衣服。《以赛亚书》60.14,52.1耶路撒冷是我出生的地方,那里坐落着至高无上的上帝的圣所。圣城不是犹地亚这一个国家的母亲城,其他大部分邻近土地也都以此为母亲城,甚至还有遥远的他乡,包括亚洲大部甚至欧洲,更不用说幼发拉底河另一边的国家了。犹太国王希律·亚基帕一世,引自斐洛,《论特别法》没见过耶路撒冷之辉煌的人终其一生也见不到一个合意的城市。没见过圣殿全貌的人终其一生也看不到一座辉煌的建筑。巴比伦塔木德,《住棚节之短文》耶路撒冷啊,我若忘记你,情愿我的右手忘记技巧。我若不纪念你,若不爱耶路撒冷甚于我所最喜乐的,情愿我的舌头贴于上膛。《诗篇》,137.5-6耶路撒冷是东方最著名的城市。老普林尼,《自然史》5.701 大卫的世界第一任国王:迦南人在大卫占领锡安城堡时,耶路撒冷就已经很古老了。但是,当时它还称不上是座城市,它充其量只是一个小要塞,它所在的地方自古以来有许多名字——迦南、犹大、犹地亚、以色列、巴勒斯坦、基督徒的圣地、犹太人的应许之地。这块只有100英里(约161千米)长、150英里(约241千米)宽的土地位于地中海东南角和约旦河之间。郁郁葱葱的沿海平原为活跃在埃及和东方帝国间的侵略者和商人提供了最佳路径。但孤立、偏远的小镇耶路撒冷距离最近的海岸线也有30英里(约48千米),它远离商道,高高地耸立在悬崖、峡谷和犹地亚的山峦碎石之间,经受着寒冬和酷暑的洗礼。然而,这些冷峻的山上非常安全,下面的山谷中有条小溪,足以养活一个城镇。大卫之城的浪漫形象比任何可考证的历史事实都更加生动耀眼。在耶路撒冷的史前迷雾中,在陶器的碎片、幽灵般的崖窟墓、城墙的断壁残垣、久远的王殿上的碑文,还有《圣经》的神圣文学作品中,因相隔千年而只能让我们看到黑暗中人类生活的浮光掠影。偶尔出现的线索只能瞬间照亮消失的文明的某个时刻,对于接下来几个世纪的生活,我们一无所知——只能等到下一次闪光照亮历史上的另一番景象。只有山川、河流和峡谷依旧,即使这些东西,在历经千年的风霜雨雪、战争和人为破坏后,也不再是原来的模样。多少可以肯定的是,到大卫王时期,神圣、安全和自然条件,使耶路撒冷成为众人心中坚不可摧的古老堡垒。早在公元前5000年,人们就开始在耶路撒冷居住。在青铜时代早期,公元前3200年左右,当城市之母乌鲁克(Uruk,在后来的伊拉克境内)的市民人数达到四万人,耶路撒冷附近的耶利哥[1]成为一个设防的城镇时,人们将死者埋在耶路撒冷山间的坟墓里,并在小溪上方山上一座可能有围墙的村庄里开始建造四方形小房子。之后,这个村庄荒废了许多年。当古王国时期的埃及法老进入修建金字塔的鼎盛时期并完成伟大的狮身人面像时,耶路撒冷几乎还不存在。到公元前20世纪头十年,当米诺斯文明在克里特岛上日渐兴盛、汉谟拉比国王即将在巴比伦编纂他的法典、不列颠人在巨石阵中做礼拜时,在埃及卢克索附近发现的一些陶器碎片中提到一个叫“乌尔萨利姆”的城镇,它是夜晚星辰之神萨勒姆(Salem)或莎勒姆(Shalem)的一种译法。这个名字的意思可能是“萨勒姆已经建立”。在耶路撒冷,一个定居点在基训泉周围发展起来:迦南居民在岩石中开凿隧道,将泉水引到城堡中的一个水池。坚固的地下通道保证了他们的用水安全。对该遗址的最新考古发掘显示,迦南人是靠塔楼和厚墙来保卫基训泉的,他们的墙壁厚23英尺(约7米),是用重三吨的石头建造的。塔楼可能还充当神庙,歌颂基训泉的宇宙神圣。在迦南其他地方,身兼祭司一职的国王们建造了设防的塔寺。再往上走,已经发现城墙的残余部分,这是耶路撒冷最早的城墙。事实证明,迦南人在建筑方面的成就远远超过耶路撒冷的其他居民,只有大约两千年后的大希律可与之相比。公元前1458年,埃及占领巴勒斯坦,耶路撒冷人成了埃及的属民。埃及卫戍部队驻守附近的雅法和加沙。公元前1350年,心惊胆战的耶路撒冷国王请求他的宗主、新王国时期的埃及法老埃赫那吞为他提供帮助——甚至请求埃赫那吞派“五十名弓箭手”——保卫他的小王国不受周围国王和强盗的侵扰。国王阿布迪·赫帕称他的城堡是“耶路撒冷大地的首都,名字叫贝特·舒尔曼(Beti Shulmani)”,即“幸福之所”。“舒尔曼”这个词可能来源于城市原来的名字“萨勒姆”。在南有埃及人、北有赫梯人、西北是正在进行特洛伊战争的迈锡尼希腊人的世界,阿布迪·赫帕只是一个微不足道的君主。他名字的第一个字是西闪米特文——许多中东民族在人种上都是闪米特人,他们所说的语言也是闪米特语,据说闪米特人的祖先是诺亚的儿子闪。因此,阿布迪·赫帕可能来自地中海东北部的某个地方。人们在法老的档案中找到了他的借兵请求,从请求中可以看出阿布迪·赫帕的惊慌失措和阿谀奉承,这是耶路撒冷人首次见诸史端的话语:[2]我七次拜倒在国王的脚下,然后再七次。这是米尔基利和舒瓦达图做下的伤天害理的事。他们违背国王的法律……率领基色人的军队……国王的土地已经掌握在哈卑路人(四处劫掠的亡命之徒)手里。现在一个原属耶路撒冷的城镇已经由吉尔图的属下接管。希望国王听您的仆人阿布迪·赫帕倾诉,派遣弓箭手过来。后续之事我们不得而知,无论这个处在包围中的国王命运如何,总之一百多年后,耶路撒冷人在基训泉上方、俄斐勒山上建起了陡峭的阶梯状建筑——“城堡之基”或者说“萨勒姆的圣殿”,该建筑至今犹存。这些令人震撼的墙壁、塔楼和阶梯是以“锡安”之名闻名的、大卫即将占领的迦南人城堡的一部分。公元前13世纪的某个时候,一个叫耶布斯的民族攻占耶路撒冷。而此时,古老的地中海世界仍被来自爱琴海的所谓的海上民族的冲击波搅得四分五裂。在袭击和迁徙的浪潮中,帝国纷纷衰落。赫梯人倒下了,迈锡尼人不可思议地被摧毁了,埃及摇摇欲坠——一个被称为希伯来人的民族开始登上历史舞台。耶路撒冷的亚伯拉罕:以色列人在持续了三个世纪的新“黑暗时代”,一个奉行一神崇拜的、鲜为人知的民族——希伯来人(也称以色列人)开始在狭窄的迦南地定居并建立王国。从有关创世、民族的起源、希伯来人与上帝关系的故事中可以看出他们的发展。他们将这些传统记录在神圣的希伯来文献中。这些文献后来被整理成摩西五经,即犹太《圣经》的第一部分——《塔纳赫》,然后一代代传了下来。《圣经》是书中的经典,但它并非一部文献,而是一部文字驳杂的神秘丛书,由不同时代的无名作者怀着大相径庭的意图编著而成。这部跨越许多年代、经由众人之手编写的神圣著作包括一些可考证的历史事实、一些不可考证的神话故事、一些无限美好的诗歌,还有很多难解的章节,可能加密过,也可能只是因错译而显得神秘。它的大部分内容不是叙述历史事件,而是揭示更高的真理——一个民族和他们的上帝的关系。对信徒来说,《圣经》是神启的产物。对历史学家来说,它是矛盾的、不可靠的、不断重复的,但同时又极其宝贵的材料,因为它通常是我们能够找到的唯一材料——实际上,它还是关于耶路撒冷的第一本最重要的传记。据《圣经》第一卷书《创世记》记载,希伯来人的始祖是亚伯兰——书中把他描述成从乌尔(Ur,今伊拉克境内)过来,定居希伯伦的人。希伯伦位于迦南,这是上帝承诺给他的土地迦南境内,上帝还把他的名字改为“众族之父”——亚伯拉罕。在旅行的过程中,亚伯拉罕受到萨勒姆的祭司国王麦基洗德的欢迎,麦基洗德以至高真神伊利昂的名义欢迎亚伯拉罕的到来。这是《圣经》中第一次提到这个城市,这意味着耶路撒冷已经是一个由祭司王统治的迦南圣地。后来,上帝命令亚伯拉罕在“摩利亚地”的一座山上——摩利亚山,即耶路撒冷的圣殿山——拿他的儿子以撒献祭,以测试亚伯拉罕的忠诚。亚伯拉罕的无赖孙子雅各通过耍手段夺得了继承权,但在同一个陌生人的摔跤比赛中拯救了自己,原来这个陌生人就是上帝,他的新名字“以色列”——“与神角力之人”——由此而来。犹太民族正是起源于此,他们同上帝的关系是如此饱含激情又充满波折。以色列是移居埃及的十二个支派的始祖,在这些所谓先人的故事中有诸多矛盾之处,因此界定它们的历史时期是不可能的。四百三十年后,《出埃及记》将以色列人描述成为法老建造城市时受压迫的奴隶,在上帝的帮助下,他们在一个名叫摩西的希伯来王子的带领下奇迹般地逃出埃及(犹太人仍在逾越节庆祝这一事件)。在穿越西奈的时候,上帝授予了犹太人摩西十诫,并承诺,如果以色列人能够按照这些戒律生活、礼拜,他就把迦南赐予他们。当摩西试图探寻上帝的本质,问“您叫什么名字”时,他听到威严的、令人生畏的回答:“我就是我。”一个没有名字的上帝。希伯来语的表达是YHWH:雅法(Yahweh),后来基督徒把它错拼成“耶和华(Jehovah)”。[3]确实有许多闪米特人定居埃及。拉美西斯二世可能就是那个强迫希伯来人为他建造货栈-城市的法老。摩西是埃及人的名字,这至少证明他来自埃及。没有理由怀疑一神教第一位有魅力的领袖——摩西或者某个与他相似的人——确实接受了这种神启,因为宗教都是这样开始的。闪米特人逃避压迫的传说貌似合理,但无法确定日期。摩西从尼波山上看见上帝的应许之地,但他至死没有踏上这块土地。是他的继任者约书亚带领以色列人进入迦南的。据《圣经》所述,以色列人进入迦南是一个既充满血腥杀戮,又逐渐定居下来的过程。考古方面没有任何征服占领的证据,但这些游牧定居者确实在犹地亚高地建了许多没有围墙的村庄。[4]这群逃离埃及的以色列人可能就是其中之一。对他们的耶和华的信仰将他们团结在一起——他们在一座可移动的圣殿里敬拜上帝,圣殿是一个供有神圣木匣的帐篷,此木匣以“约柜”著称。他们可能是通过讲述先人的故事来确立自己的身份。从亚当和伊甸园到亚伯拉罕,这些传说中有许多后来不仅为犹太人所尊奉,还受到基督徒和穆斯林的尊崇——并在耶路撒冷落地生根。现在,以色列人第一次离这座城市如此之近。* * *注释[1] 耶利哥即今以色列城市杰里科,《圣经》中称其为“耶利哥”,本书大部分地方将采用“耶利哥”这个译法。——译注,其他注释若无此说明,皆为原注。[2] 这是地方首领用巴比伦语给离经叛道的法老阿蒙霍特普四世(公元前1352—公元前1336)写的三百八十个字符中的一些,这些字符都刻在烘干的泥板上。阿蒙霍特普四世一改埃及传统的多神崇拜,开创了太阳神崇拜:他将他的名字改为“埃赫那吞”。1887年,在他的新都埃赫塔吞、今开罗南部的阿马尔奈发现了他的外务部——法老通信院的皇家档案馆。一种理论认为,哈卑路人是早期的希伯来人(或曰以色列人),事实上,当时的中东地区普遍用这个词指代抢劫者——在巴比伦语中,这个词只有“流浪者”的意思。希伯来人可能传承自哈卑路人的一支。[3] 当圣殿屹立在耶路撒冷时,只有高级祭司能念出由YHWH这四个字母组成的词,并且他们一年只能念诵一次。即使今天,犹太人仍忌讳说出这个词,他们更喜欢用Adonai(主),或者仅仅用HaShem(不可说的名字)来指代上帝。[4] 以色列人入侵迦南是一个颇具争议的话题,通常在理论上无法予以证明。而对耶利哥的袭击似乎是虚构的,耶利哥的城墙在约书亚的号角声下轰然倒塌:这个城市比耶路撒冷还古老(2010年,巴勒斯坦当局庆祝这个城市建立一万年——尽管日期是随机选择的)。然而,耶利哥曾有段时期无人定居,目前也没有城墙倒塌的任何考古证据。很难按字面意思理解征服假说,因为在这个小地方经常发生战斗(正如《约书亚记》中所说的那样)。耶路撒冷附近的伯特利确实是《士师记》中为数不多的被征服的城镇之一,事实上,这个城市是在13世纪被摧毁的。以色列人可能比外界认为的要爱好和平和宽容许多。2 大卫的崛起年轻的大卫约书亚在耶路撒冷北部的示剑建立据点,在那里,他为耶和华建造了一座圣殿。耶路撒冷是亚多尼洗德国王统治的耶布斯人的故乡,这个国王的名字表明他是一个祭司王。亚多尼洗德虽然努力抗击约书亚的入侵,但最终还是被打败了。然而,犹大的儿子们不能将耶布斯人赶出耶路撒冷,他们和犹大的子孙们一起在耶路撒冷居住、生活,直至今日。公元前1200年前后,拉美西斯大帝的儿子麦伦普塔(Merneptah),可能是那个被迫释放摩西带领的以色列人的法老,面临着海上民族的袭击——海上民族将近东的古老帝国搞得天翻地覆。为了恢复秩序,法老突袭迦南。回国后,他将这次胜利铭刻在底比斯神庙的墙上,宣称他已经打败了海上民族,重新占领阿什克伦,并屠杀了一个到目前为止首次见诸史册的民族:“以色列被摧毁了,但它的子孙没有就此断绝。”以色列还不是一个王国。《士师记》中说,它是一个由长者统治的部落联盟,现在这些人遇到一个新的敌人,即海上民族之一、发源于爱琴海的非利士人。他们占领了迦南海岸,建造了五个富裕的城市,在这些城市里,他们织衣服,制作红、黑两色陶器,奉行多神崇拜。从小乡村过来的山坡牧羊人以色列人无法与这些见多识广的非利士人相提并论,非利士步兵身着希腊式胸甲、护胫甲和头盔,挥舞着能够挑战埃及笨重战车的短兵器。以色列人选出了富有魅力的军事领袖——士师们——同非利士人和迦南人作战。《士师记》中备受忽视的一节诗声称是以色列人攻占并烧毁了耶路撒冷;如果事实果真如此的话,可见当时的以色列人并不想保留耶路撒冷这个据点。在公元前1050年左右的埃比尼泽战役中,非利士人彻底打败以色列人,摧毁了他们在示罗的圣所,俘获了耶和华的神圣象征——约柜,并开始向耶路撒冷周围山区挺进。面对亡国灭种的危险,希望“和其他民族一样”的以色列人决定推选一个由上帝选择的王。他们向日渐年老的先知撒母耳求助。先知不能预知未来但能分析现在——在希腊语中,“Propheteia”的意思是“诠释神的意志”。以色列人需要一个军事指挥官,于是撒母耳便选择了年轻的勇士扫罗,用圣油为他施膏油礼。扫罗在基遍的一个山顶要塞上发号施令,此地距离耶路撒冷北部3英里(约5千米),这个“统帅我的人民以色列人的首领”通过打败摩押人、以东人和非利士人证明了撒母耳选择的正确性。但扫罗不适合当国王,因为“出自上帝之手的恶灵折磨着他”。面对精神不稳定的国王,撒母耳私底下将目光转向了其他人。他发现伯利恒的耶西的八个儿子中有一个天赋异禀:最年轻的大卫“脸色红润、面容姣好,堪当重任”。上帝也说:“起立,为他施膏油礼,所以就是他了。”大卫“在玩的时候也诡计多端,他是一个非常勇敢的人,一个战士,并且行事稳重”。在《圣经·旧约》中,大卫是最引人注目、形象最丰满的人物。这个神圣耶路撒冷的缔造者是个诗人、征服者、杀人犯、奸夫,具有圣王的特质,同时又是一个有缺点的冒险家。撒母耳将年轻的大卫带到宫中。大卫在这里接受扫罗王的任命,成为为国王执掌兵器的人之一。当国王发疯时,大卫展示了他的第一种天赋:他弹竖琴安抚国王,“以使扫罗恢复正常”。大卫的音乐天赋是他魅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些归到他名下的赞美诗甚至有可能就是他本人创作的。非利士人挺进以拉谷。扫罗和他的军队遭遇非利士人。非利士人派出了体型巨大的勇士——来自迦特[1]的歌利亚,他的全副武装与以色列人单薄的装备形成了鲜明对比。扫罗害怕双方发生激战,所以当大卫要求同歌利亚单打独斗时,扫罗松了一口气——尽管他对大卫能否打败歌利亚表示怀疑。大卫“从小溪中拣了五块光滑的石头”,他挥舞他的投石器,将石头投掷出去,砸在这个非利士人的额头上,直到石头陷进他的额头里。[2]他砍了这个倒下的冠军的脑袋,以色列人一路追赶非利士人,直到他们的城市以革伦。无论真相如何,这个故事表明大卫年纪轻轻就赢得英勇善战的名声。[3]扫罗给大卫晋升,但街上的妇女却吟唱道“扫罗杀人数以千计,大卫杀人数以万计”。扫罗的儿子约拿单视大卫如友,他的女儿米甲也爱慕大卫。扫罗虽然允许他们结婚,但自己却饱受嫉妒折磨,还曾两次试图用标枪杀死他的女婿。米甲公主让大卫从王宫窗户处逃脱,从而救了他一命,后来大卫又得到诺布祭司的庇护。国王追捕他,将祭司们杀至只剩一人,但大卫再次逃脱,逃亡中成为六百个强盗的首领。他两次潜伏到睡着的国王身边,但都饶了国王一命。他的行为使扫罗泣声说:“你比我正义!”最后,大卫叛逃到迦特的非利士国王那里,非利士国王将自己的领土洗革拉赐给他。非利士人再次入侵犹大并在基利波山上打败扫罗。他的儿子约拿单被杀,国王本人也挥剑自尽。* * *注释[1] 因为《圣经》的缘故,“非利士”这个词是以粗鄙无文的意思进入语言中的(尽管非利士人的文化修养非常高),而以“Gits”著称的迦特人也被纳入方言当中。但是非利士人把他们的名字留给了这块成为罗马巴勒斯提纳行省的土地,巴勒斯坦之名就是由此而来。[2] 当时的投石器不是儿童的玩具,而是一种有力的武器。埃及贝尼哈桑的铭文显示,投石手在战斗中同弓箭手并肩作战。埃及和亚述的皇室铭文显示,投石队是古代世界帝国军队中的正规部队。据说,有技术的投石手能够将网球大小的经过特殊打磨的石头以时速100—150英里(约161—241千米)掷出。[3] 大卫是个假名还是一个君王的名字?《圣经》中两次讲述歌利亚的故事,在第二个版本中,它称这个以色列少年英雄为伊勒哈难,这是大卫的真名吗?3 王国和圣殿大卫:王城一个年轻人来到大卫的营地,声称扫罗已经被他杀了:“我杀了上帝施膏油礼的人。”大卫杀了这个信使,然后在这首流传千古的诗歌中哀悼扫罗和约拿单:以色列啊,你尊荣者在山上被杀:大英雄何竟死亡!以色列的女子啊,当为扫罗哭号。他曾使你们穿朱红色的美衣,使你们衣服有黄金的装饰……扫罗和约拿单,活时相悦相爱,死时也不分离。他们比鹰更快,比狮子还强……英雄何竟仆倒!战具何竟灭没!在这黑暗的时刻,犹大的南方部落为大卫施膏油礼,立他为王,定希伯伦为首都,而扫罗活下来的儿子伊施波设接替扫罗统治以色列的北方部落。一场长达七年的战争之后,伊施波设被杀,北方部落也立大卫为王,为他施膏油礼。王国统一了,但以色列和犹大之间的隔阂只有大卫的魅力才能够弥合。耶路撒冷——因这里居住着耶布斯人,又称为耶布斯——就在扫罗的大本营基遍的南部。大卫和他的军队向锡安城堡进发,他们面对的是最近在基训泉周围发现的强大的防御工事。[1]据说,锡安城堡是坚不可摧的,大卫是如何占领它的仍然是个谜。《圣经》中说,耶布斯人让瞎子和瘸子列队站在城墙上,以警示进攻者这样的命运将降临在任何攻城者身上。但是国王不知用什么方法潜入了城内——借助一样东西,希伯来《圣经》称之为Zinnor,可能是条隧道,就是现在正在俄斐勒山上发掘的错综复杂的道路之一,也可能是某个神秘咒语的名字。不管怎样,大卫占领了锡安城堡,也就是大卫的城。这次攻城可能只是一场宫廷政变。大卫没有屠杀耶布斯人,相反,他把他们笼络到他的多民族宫廷与军队中。他把锡安城改名为大卫城,修缮了城墙,并把约柜(战争中夺了回来)迎回了耶路撒冷。约柜可怕的神圣性杀死了一个挪动它的人,于是大卫把它寄放在一个可信的迦特人那里,直到它能够安全搬运。“大卫和整个以色列家族的人在呐喊声和喇叭声中抬起上帝的约柜”。大卫穿上祭司的裹腰布,“在上帝面前尽情跳舞”。作为回报,上帝向大卫许诺:“你的家族和你的王国将永世长存。”经过几个世纪的努力,大卫宣布耶和华已经定居圣城。扫罗的女儿米甲嘲笑她的丈夫半裸着归顺上帝,她认为这是一种粗俗的虚荣。《圣经》的前几卷混杂着古代文本与后来追记的故事,但《撒母耳记》(下)和《列王记》(上)中所隐藏的丰满的、不英勇的大卫形象读起来却是如此生动形象,很有可能是基于某个宫廷侍臣的回忆录。大卫选择这个要塞做首都是因为它既不属于北方部落,也不属于他的南方犹大部落。他把从征服的敌人那里夺得的黄金盾牌带到耶路撒冷,在这里他为自己建了一座宫殿,他从提尔的腓尼基盟友那里进口香柏木,装点宫殿。据说,大卫征服了一个从黎巴嫩一直到埃及边界的王国,东至今天的约旦和叙利亚,他甚至在大马士革部署了驻军。《圣经》是我们了解大卫的唯一材料:公元前1200至公元前850年间,埃及和伊拉克的帝国湮没无闻,留下的皇室记录寥寥无几,但是,它们却留下一个权力真空地带。大卫当然是存在的:1993年,在以色列北部但丘发现的公元前9世纪的碑文显示,犹大的国王们以“大卫世家”著称,由此证明大卫是王国的创始人。然而,大卫的耶路撒冷非常小。此时,今伊拉克境内的巴比伦城占地面积2500英亩(约1012万平方米),就连附近的夏琐镇也有200英亩(约81万平方米),耶路撒冷的面积可能不超过15英亩(约6万平方米),城堡周围最多能容纳大约一千两百人。但最近发现的基训泉上的防御工事证明,大卫的锡安城比之前想象的要大得多,尽管它离帝国首都非常远。[2]大卫和他的克里特、非利士以及赫梯雇佣军一起征服的王国貌似也存在,但《圣经》还是有所夸大,大卫的王国只是一个靠大卫的人格品性团结在一起的部落联盟。后来的马卡比人将展示,在帝国权力真空时期,充满活力的军阀是如何迅速征服一个犹太帝国的。一天晚上,在宫殿屋顶上休息时,大卫看见一个妇人在沐浴,该妇人看起来容貌甚美。大卫派人打听这个妇人是谁,一个人说,这不是拔示巴吗?这个女子已经嫁给大卫的一个非以色列雇佣军首领,赫梯人乌利亚。大卫召见了她,“她投入大卫的怀抱,同大卫睡觉”,并怀了孕。国王命令他的指挥官约押将她的丈夫从今天的约旦战场上召回。乌利亚回来后,大卫命令他回家“洗脚”,其实他的真实意图是让他同拔示巴睡觉,以掩饰她怀孕的事实。但是,乌利亚拒绝如此,于是大卫命他把这封信带给约押:“把乌利亚安排到战斗最激烈的地方……使他有可能被杀。”乌利亚最后战死沙场。拔示巴成为大卫最喜爱的妻子,但先知拿单却给国王讲了一个拥有一切的富人仍去偷一个穷人家里唯一一只羊的故事。大卫被这种不公所震撼:“做下这种事的人理应去死!”“你就是那个人。”拿单回答说。国王意识到他犯下了可怕的罪行。他和拔示巴因为这个罪行失去了他们的头生子,但他们的第二个儿子所罗门活了下来。大卫掌管的宫廷远非一个圣王的理想宫廷,而是一个充满争斗的地方。像许多围绕强人建立的帝国一样,当大卫被病痛折磨时,帝国就开始分裂:他的儿子们为继承权争得你死我活。他最大的儿子暗嫩有望继承王位,但他最喜欢的儿子是暗嫩同父异母的弟弟,被宠坏的、野心勃勃的押沙龙。押沙龙的头发充满光泽,体形毫无瑕疵,在整个以色列,没有一个人像他那样因为美好而备受称赞。押沙龙:一个王子的崛起和倒台在暗嫩引诱押沙龙的妹妹他玛到他家里并将其强奸后,押沙龙命人在耶路撒冷城外杀死了暗嫩。在大卫悲伤难过的时候,押沙龙从首都逃脱,直到三年后才返回。大卫和他最喜欢的儿子达成和解:押沙龙在王座前俯首,大卫则亲吻了他。但押沙龙王子依旧不能控制自己的野心。在耶路撒冷,他乘马车招摇过市,让五十人骑马为他开路。他动摇了他父亲的统治——“押沙龙偷了以色列人的心”,还在希伯伦建立了自己的反叛朝廷。押沙龙像冉冉升起的太阳,人们纷纷投奔他。而今,大卫又重整旗鼓:他拿走象征上帝荣宠的约柜,接着放弃耶路撒冷。当押沙龙在耶路撒冷站稳脚跟后,老国王开始召集自己的力量,“看在我的份上,对这个年轻人温柔点”,大卫这样吩咐他的将领约押。当大卫的军队在以法莲森林屠杀叛乱分子时,押沙龙骑着骡子仓皇而逃。但是他漂亮的头发却最终导致了他的灭亡,因为“当骡子穿过一棵枝繁叶茂的大橡树时,他的头被橡树卡住,上不着天,下不着地;他身下的骡子也弃他而去”。当看到在空中吊着的押沙龙后,约押便杀了他,还把他的尸体埋在一个坑里,而不是叛乱王子为自己修建的石柱子底下。[3]“押沙龙这个年轻人还好吗?”国王悲戚戚地问道。得知王子已死,大卫哀痛地说:“我的儿子押沙龙啊,我的儿子,我的儿子押沙龙啊,上帝,我宁愿死的人是我,押沙龙,我的儿子,我的儿子!”当饥荒和瘟疫在王国蔓延时,大卫站在摩利亚山上,他看到死亡天使在向耶路撒冷逼近。他经历神显,获得神启,神命令他在那里建一座圣坛。耶路撒冷可能已经有一座圣殿,因为它的统治者被描述成祭司王。城市的原住民之一,耶布斯人阿劳纳在摩利亚山上拥有地产,这表明耶路撒冷城已经从俄斐勒山扩张到附近山上。于是,大卫用50锡克尔[4]银子买了牛和打谷场。大卫在那里为上帝建了一座圣坛并奉上燔祭和感恩祭。大卫计划在那儿建一座圣殿,并从提尔国王腓尼基人阿比巴尔那里订购香柏木。这是他帝王生涯的巅峰,让他的人民靠近上帝,将以色列人和犹大人团结在一起,并膏立耶路撒冷为圣城。但世事难料,上帝告诉大卫:“你不可以我之名建造殿宇,因为你是一个身经百战的人,你让别人流过血。”大卫“年纪老迈、疾病缠身”,他的廷臣和儿子们都在阴谋夺取继承权。另一个儿子亚多尼雅企图篡夺王位,一个身姿轻盈的童贞女亚比煞被带进来分散大卫的注意力。但这些密谋者都低估了拔示巴的能耐。所罗门:圣殿拔示巴声称她的儿子所罗门拥有王位继承权。大卫把祭司撒督和先知拿单叫过来,让这二人护送所罗门乘坐国王自己的骡子前往神圣的基训泉。在那里他们给所罗门施了膏油礼,任命他为国王。号声响起,民众欢腾。亚多尼雅在听见庆祝之声后,便躲到神圣的祭坛里,而所罗门则保证不会伤害他的性命。统一以色列、把耶路撒冷建设成上帝之城后,大卫走完了他不平凡的一生,临死前,他命令所罗门在摩利亚山上建造圣殿。是四百年后的《圣经》作者将大卫的不完美性塑造成圣王的本性,他们之所以那样做是为了让他们的时代引以为戒。大卫被埋在大卫城。[5]他的儿子与他完全不同。所罗门将完成那个神圣的使命——公元前970年左右,他以血腥的方式开始了他的统治。母后拔示巴要求所罗门允许他同父异母的哥哥亚多尼雅迎娶大卫王最后一个妃子亚比煞。所罗门讽刺地问:“把王国也给他吗?”他命人杀死亚多尼雅并清洗了他父亲的老卫队。这是大卫的宫廷史学家讲述的最后一个故事,实际上,它也是唯一一个从中可以看出所罗门作为凡人的故事,因为此后的他将成为一位传奇式帝王,是具有超凡智慧和雄才大略的典型帝王。所罗门所做的每一件事都比普通的国王更出色:他的智慧成就了三千则寓言故事和一千零五首歌曲,他的后宫由七百个妻子和三百个妃子组成,他的军队有一万两千名骑兵和一千四百辆战车。这些昂贵的军事技术的样板就驻扎在设防的几个城镇:米吉多、基色和夏琐,而他的舰队驻扎在亚喀巴湾的以旬迦别。所罗门与埃及和基利家从事香料、黄金、战车和马匹贸易。他同他的腓尼基盟友,提尔的希兰国王一同派遣商队远赴苏丹和索马里。他盛情接待率驼队远道而来的示巴(也可能是萨巴,今也门)女王,驼队载着香料、宝石和大量金子。黄金来自俄斐——可能是印度的某地;青铜产自他自己的矿井。他用自己的财富装饰耶路撒冷:“国王使耶路撒冷的银子多如石头,香柏木多如山谷的无花果树。”最能反映他国际声望的事件是他同法老女儿的联姻。法老们几乎不把女儿嫁给外国君主——特别是刚刚摆脱山区牧羊人首领身份的暴发户犹地亚人。但一度傲慢的埃及人正遭遇可耻的混乱,法老西阿蒙突袭距离耶路撒冷不远的基色,可能是因为发现自己孤军深入到离家甚远的地方,他把战利品连同他的女儿一起送给了所罗门,这在任何时代都是难以想象的荣耀。然而,他最引以为傲的杰作是他父亲计划建造的耶路撒冷圣殿。“上帝之家”伫立于庄严神圣的卫城之中,紧挨所罗门的皇家宫殿。正如《圣经》中所描绘的,包括黎巴嫩林宫和国王进行审判的圆柱大厅,其奢华的大厅与宫殿都被金子和香柏木所包裹,富丽堂皇。这不光是以色列人的成就。在黎巴嫩沿海独立的城邦生活的腓尼基人是地中海最老练的工匠和航海商人,以提尔紫——他们民族的名称(phoinix,意为紫色)源于此——以及发明了字母表闻名于世。提尔的希兰国王不仅供应柏木和香柏木,还提供雕刻金银饰品的手工艺人。一切都是“纯金的”。圣殿不仅是神圣之所,还是上帝在俗世的住宅,它是一个由三部分组成的综合建筑群,长约33英尺(约10米),宽约115英尺(约35米),周围墙壁环绕。首先是由两个高33英尺(约10米)的铜柱组成的大门,铜柱的名字分别是“雅斤”和“波阿斯”,上面装饰着石榴和百合,穿过大门,是一个巨大的、有柱子的开放式庭院,庭院三面都是两层楼的房间,里面可能装着皇家档案或金银财宝。门廊通向一个神圣的大厅:大厅墙上挂着十盏金灯,香炉前面摆着一个黄金桌子,上面放着无酵饼,以做祭神之用,一个水池和一个上面搭着毛巾的有轮子的水盆做清洁之用,此外还有一个被称为“海”的铜池。台阶通向至圣之所[6],至圣之所是一个小房间,由两个长着翅膀的智天使守卫,智天使高17英尺(约5.2米),用贴着金箔的橄榄木塑造。然而,所罗门更看重自己的荣耀。他花了七年时间建造圣殿,花了十三年时间建造自己的宫殿,后者要更大一些。上帝的住宅必须保持静默,所以“那里面既没有锤子、斧子,也没有任何铁质工具”。他的腓尼基工匠在把东西运到耶路撒冷前,就在提尔做好了装饰石头、雕刻柏木和香柏木及制作金、银、铜饰品的工作。所罗门王通过扩充旧城墙来加固摩利亚山,此后,“锡安”这个名字既用来形容原来的城堡,也用来形容新的圣殿山。当所有工程都完工的时候,所罗门把民众召集起来,观看祭司将盛放约柜的合欢树木匣从大卫之城、锡安城堡的帐篷抬到摩利亚山的圣殿。所罗门在圣坛前献祭,接着,祭司们将约柜抬进至圣之所,放在两个巨大的黄金智天使的翅膀下。除了智天使和约柜,至圣之所里面空无一物。约柜只有4英尺(约1.2米)长、2.5英尺(约76厘米)宽,除了刻着摩西律法的石板,里面没有别的东西。它是如此神圣,以至于它不是为大众崇拜设计的,在这空旷的地方住着简朴的、无形的神耶和华,这种观念是以色列人独有的。当祭司走出至圣之所的时候,神显之“云”、“耶和华的荣光充满了殿”。所罗门在民众面前为圣殿祝圣,他对上帝说:“我已经建造殿宇作你的居所,为你永远的住处。”上帝回答说:“我就必坚固你的国位在以色列中,直到永远,正如我应许你父大卫。”这后来发展成为犹太历中第一个参拜圣地的节日:“所罗门每年三次在他为耶和华所筑的坛上献燔祭。”那一刻,犹太教、基督教、伊斯兰教世界中的神圣观找到了永恒的家。犹太人和其他圣书之民相信,神之所在从来没有离开过圣殿山。耶路撒冷将成为世界上神人交流的最佳场所。所罗门:衰微所有理想中的耶路撒冷,无论是新的、旧的、天上的、尘世的,都是基于《圣经》对所罗门之都的描述。但是没有其他资料可以印证这一描述,也找不到所罗门圣殿的任何痕迹。这并不像听起来那样令人惊奇。因为不可能出于政治和宗教原因对圣殿山进行发掘,即使允许发掘,也可能找不到所罗门圣殿的痕迹,因为它至少两次被毁,至少一次被削平到基岩部位,又经过无数次改建。圣殿的规模和结构还貌似可信,即使《圣经》的作者们夸大了它的宏伟壮丽。所罗门圣殿是那个时代典型的神龛。它部分参考的腓尼基人的神殿是由成百上千的官员、神殿娼妓甚至内部理发师共同经营的蓬勃发展的企业,神殿娼妓的服务费是企业收入的来源,理发师则为那些把头发献给神的人服务。在该地区发现的叙利亚神殿的布局,连同它们的宗教设施,像洗濯盆之类,都与《圣经》中对所罗门圣殿的描述极为相似。圣殿里面黄金、象牙之丰富是完全可信的。一个世纪以后,以色列的国王们在撒玛利亚豪华的宫殿里主政。考古学家已经在那里发现了象牙制品。《圣经》中说,所罗门将五百个黄金盾牌献给圣殿,其他材料证明,那个年代黄金特别多——可以从俄斐进口黄金,埃及人也在努比亚开采金矿。所罗门死后不久,当法老舍松契威胁进攻耶路撒冷时,正是圣殿的黄金宝藏将他打发走的。长期以来,人们一直以为所罗门王的宝藏是虚构的,但现在已经在约旦发现他统治期间开采的铜矿。他军队的规模也只是可能性猜测——我们知道一个世纪后,以色列的一个国王推出了两千辆战车。[7]所罗门的尊贵气派可能有所夸大,但他的衰微却是无比真实的:睿智之王成了不受欢迎的暴君,他通过高额的税收和“鞭笞的惩罚”为自己的穷奢极欲提供资金。让两百年后编写《圣经》的一神论作者们厌恶的是,所罗门不光对着耶和华祈祷,还对着其他地方神祈祷,不仅如此,他还“爱慕许多稀奇古怪的女人”。所罗门面对的是南部以东地区和北部大马士革地区的叛乱活动,而他的将领耶罗波安开始策划在北方部落中举起起义大旗。所罗门派人暗杀耶罗波安,但这个将军逃到了埃及,并得到一个复兴帝国的利比亚法老舍松契的支持。以色列王国摇摇欲坠。* * *注释[1] 这是世界上被挖掘次数最多的考古遗址。目前,这次由罗尼·莱克(Ronny Reich)教授主持的围绕基训泉的挖掘活动是对该遗址进行的第十二次挖掘,这次挖掘发现了第一章中描述的迦南人的城堡。1867年,英国考古学家查尔斯·沃伦(Charles Warren)发现了一口从俄斐勒山直通基训泉的竖井。长期以来,人们都以为沃伦发现的竖井是人造的,是耶路撒冷人取水用的,但最近一次发掘推翻了以上所有结论。这次发掘显示,沃伦发现的井似乎是天然的。事实上,水是流到一个人造的、开凿岩石而成的水池里的,周围的高塔和墙壁保护着水池的安全。[2] 现在声称大卫城只是一个部落酋长的小城堡的极小派和接受传统圣经故事中的帝国首都之说的极大派围绕大卫城的规模争论不休。直到但丘碑文发现为止,极端的极小派甚至暗示大卫这个人根本不存在,他们指出,除《圣经》外,缺乏任何可以证明大卫存在的考古证据。2005年,埃拉特·马佐尔(Eilat Mazor)博士声称她已经发现了大卫王的宫殿。人们普遍表示怀疑,但她似乎已经发掘出一座宏大的公元前10世纪的公共建筑,该建筑和迦南人的城堡以及阶梯式建筑一起构成大卫的城堡。[3] 公元1170年,图德拉的本雅明(Benjamin of Tudela)首次提到汲沦谷中以押沙龙柱子著称的金字塔。该金字塔的建造时间不是公元前1000年,实际上,它是公元前1世纪的一个坟墓。中世纪时,由于禁止犹太人进入耶路撒冷,甚至禁止他们靠近西墙,犹太人就在柱子旁边祈祷。即使到了20世纪早期,路经此地的犹太人仍习惯于朝柱子吐唾沫或扔石头,以表达他们对押沙龙不忠行为的厌恶。[4] 锡克尔,古巴比伦及希伯来的衡量单位,1锡克尔约1/2盎司。——译注[5] 据说,几百年后,马卡比王约翰·西卡努斯为了用钱打点一个外国征服者而洗劫了大卫的坟墓。此后两千年,就是十字军王国时代,在锡安山上修复最后晚餐处——就是耶稣享用最后晚餐的地方——的工人,发现了一个他们认为是大卫坟墓的房间。这成为受犹太人还有基督徒和穆斯林共同尊奉的地方。但大卫坟墓的真正所在地仍然是个谜。[6] 至圣之所到底在哪里?这至今仍是政治领域的一个爆炸性问题,也是任何倡导共同拥有耶路撒冷的巴以和平协议所面临的无法攻克的难题。就此问题存在许多种理论,主要是看后来被大希律扩建的圣殿山的面积。大部分学者认为至圣之所就在伊斯兰教圆顶清真寺的那块岩石上面。一些人认为这个神秘的、崎岖的黄色山洞最初是公元前2000年前后的一个墓穴,民间对此似乎保有记忆:公元前540年前后,当流亡者从巴比伦归来后,据说,他们发现了耶布斯人阿劳纳的头骨。公元2世纪的犹太口传律法汇编集《密西拿》称它是“深渊之墓”,因“害怕任何深处的坟墓”而将其挖空。穆斯林称它为“灵魂之泉”。犹太人和穆斯林都相信这是亚当被创造的地方,是亚伯拉罕差点拿以撒献祭的地方。可能在公元691年,哈里发阿卜杜拉·马利克选择在该遗址上建造圆顶寺,该举动至少部分地使圣殿成为伊斯兰教的遗产。犹太人将圆顶寺的那块岩石视为圣殿的基石。[7] 《圣经》中称米吉多、基色和夏琐要塞为所罗门的积货城。但在21世纪的争论中,以以色列·芬克斯坦为首的修正主义者认为这些要塞实际上是一百年后建造的叙利亚风格的宫殿,所罗门在这里没有任何建筑。在这些遗址上发现的红、黑色陶器是公元前10世纪晚期的作品,大致是在所罗门统治时期和所罗门去世后九年,法老舍松契入侵犹地亚期间。而对这些建筑所做的新的激动人心的分析表明,它们确实是巨大的、公元前10世纪的马厩,这貌似合理地证实了所罗门的骑兵力量和地中海的马匹贸易。不过争论仍在继续。4 犹大的国王们公元前930年—公元前626年罗波安对耶罗波安:分裂公元前930年,所罗门在执政四十年后去世,他的儿子罗波安把各部落召到示剑。北方部落让将军耶罗波安转告年轻的国王,他们将不再容忍所罗门的高额赋税,但傲慢的国王回答说:“我必使你们负更重的轭,我父亲用鞭子责打你们,而我会用蝎子惩罚你们。”十个北方部落揭竿起义,膏立耶罗波安为分离出去的新以色列王国的国王。罗波安仍然是犹大的国王;他是大卫的孙子,掌握着耶和华在俗世的住宅——耶路撒冷的圣殿。耶罗波安定都示剑,但经验丰富的他一眼便看出:“这民若上耶路撒冷去,在耶和华的殿里献祭,他们的心必定归向他们的主犹大王罗波安,就把我杀了。”于是,他在伯特利(Bethel)和但(Dan)建了两座小圣殿,这两座圣殿是传统的迦南式圣殿。耶罗波安的统治既成功又久远,但他永远无法与罗波安的耶路撒冷相比。两个以色列王国有时相互交战,有时结成紧密的同盟。公元前900年以后的四个世纪里,大卫王朝统治着犹大和圣殿王城耶路撒冷周围的小块地方,而更加富裕的以色列成为北部的一个地方军事力量,通常控制在依靠血腥政变夺取王位的御夫将领手中。其中一个篡位者还把前任君主的家人赶尽杀绝,“甚至没有留下一个男丁”。两百年后挥洒笔墨的《列王纪》和《历代志》的作者们从不关心个人履历或年表的精确,只依据是否忠于以色列的唯一上帝来评判统治者。幸运的是,黑暗时代过去了,如今在埃及帝国和伊朗帝国发现的碑文体现并印证了《圣经》那强烈的充满正义的呼喊。所罗门死后九年,埃及与历史又重新回到耶路撒冷。曾经促使以色列联合君主国瓦解的法老舍松契率军队沿海岸线北上,登陆后转向耶路撒冷。圣殿的富有使他的这次绕道获利颇丰。罗波安国王不得不用圣殿的财富——所罗门的黄金打发舍松契。法老攻打两个以色列王国,摧毁沿海城镇米吉多,还在此留下一块刻着铭文的石碑,夸耀他的征服活动:虽然仅存只言片语,但足以令今人玩味再三。回国后,他在卡纳克的阿蒙神庙中宣扬他的这次成功突袭。当时法老的首都布巴斯提斯的一段象形文字显示,此后不久,舍松契的继承人奥索尔孔为他的神庙捐献了三百八十三吨黄金,这些可能就是从耶路撒冷掠夺所得。舍松契的入侵是经考古证实的第一个《圣经》事件。经过五十年的争斗,两个以色列王国握手言和。以色列国王亚哈娶了一位腓尼基公主,这位公主成为《圣经》中的大恶魔,一个道德沦丧的暴君,崇拜巴力神及其他偶像。她的名字叫“耶洗别”,她和她的家族过来统治以色列——和耶路撒冷。他们为这两个地方带来的是杀戮和灾难。耶洗别和她的女儿:耶路撒冷的王后耶洗别和亚哈有一个名叫亚他利雅的女儿,他们把她嫁给犹大国王杰哈拉。亚他利雅到达耶路撒冷时,耶路撒冷正一片繁荣——叙利亚商人在他们的区域做生意,一支犹地亚舰队在红海上扬帆起航,迦南人的神像被清理出圣殿,但耶洗别的女儿并没有给耶路撒冷带来幸福或好运。唯有周围大国暂停扩张之时,以色列才能繁荣发展。公元前854年,在今伊拉克境内以尼尼微为中心建立的亚述国再次崛起。当亚述国王撒缦以色三世开始征服叙利亚诸国时,犹大、以色列和叙利亚结成反撒缦以色联盟。卡尔卡尔战役(Battle of Karkar)中,统帅一万名步兵和两千辆战车,并得到犹地亚人和叙利亚众王支持的亚哈国王,成功阻止亚述人向前进发。但此后不久,联盟瓦解。犹大人和以色列人联合攻打叙利亚;他们的属民举行起义。[1]以色列国王亚哈被箭射死——“狗把他的血舔得一干二净”。一个叫耶户的将军在以色列举起反叛大旗,屠杀了皇族成员——把亚哈七十个儿子的首级堆到撒玛利亚门前,他不仅暗杀了以色列的新国王,还杀了来访的犹大国王。至于王后耶洗别,她被民众从她的宫殿窗口抛出,葬身于双轮马车的车轮之下。[2]在以色列,耶洗别的尸体被用来喂狗,但在公元前841年左右,耶洗别的女儿亚他利雅王后掌握了耶路撒冷的大权,她尽其所能杀害了所有大卫家族的王子(她的亲孙子),只有小王子约阿施幸免于难。《列王纪(下)》和一些新的考古发现让我们第一次看到耶路撒冷生活的浮光掠影。当年幼的王子正躲在圣殿的建筑群里时,耶洗别半腓尼基血统、半以色列血统的女儿将国际贸易和巴力神崇拜引进她的小山都。我们曾在耶路撒冷发掘出一只造型极为精致的乳白色鸽子停在一棵不足1英寸(约2.5厘米)高的石榴树上的物品,它可能是耶路撒冷豪华建筑里某件家具的装饰品。在大卫城下面的岩石水池周围发现了那个时代印有抬头的信纸——上面有以印玺著称的腓尼基黏土印章,印章上刻着船只和诸如王位上方长着翅膀的太阳之类的神圣图腾;还有一万块鱼骨,可能是通过从事海上贸易的商人从地中海进口过来的。很快,亚他利雅就和耶洗别一样令人发指。她奉行偶像崇拜的祭司们在圣殿中立起巴力神和其他神的神位。六年后,圣殿的祭司把耶路撒冷的权贵们召集过来参加一次秘密会议,他在会上透露小王子约阿施的存在——这些人立即宣誓向约阿施效忠。这个祭司用仍然储藏在圣殿中的大卫王的矛和盾将卫兵武装起来,然后立这个孩子为王,大声疾呼“上帝救助国王”,并吹响了号角。女王听到“卫兵和民众的声音”,从王宫中跑出来,穿过卫城,冲到人满为患的圣殿。“反了!反了!”她大声呼喊,但卫兵们把她抓起来,拖离圣山,并在门外将她杀死。巴力的祭司们被以私刑处死,他们的神像也被打碎。约阿施在位四十年,直到公元前801年,他在战场上被挥师耶路撒冷、强迫他把圣殿“宝库中的所有黄金”交出来的叙利亚国王打败,并被杀死。十三年后,以色列的一位国王突袭了耶路撒冷,并洗劫了圣殿。此后,圣殿不断增长的财富使它成为众人觊觎的对象。然而,耶路撒冷微不足道的繁荣根本无法与在新王统治下焕发生机的亚述相比:那个肉食帝国再次走上侵略的道路。以色列和亚兰大马士革的国王试图通过结盟抵抗亚述人的侵略。当犹大国王亚哈斯表示拒绝时,以色列人和叙利亚人开始围攻耶路撒冷。他们无法攻破新加固的城墙,但亚哈斯国王拿出圣殿的财富向亚述的提革拉-帕拉萨三世求助。公元前732年,亚述人吞并叙利亚,洗劫以色列。在耶路撒冷,亚哈斯国王在屈服于亚述还是站起来斗争之间苦苦挣扎。以赛亚:集美人和荡妇于一身的耶路撒冷作为贵族、祭司和政治顾问的以赛亚建议国王耐心等待:耶和华会保护耶路撒冷。以赛亚说,王会有一个名叫以马内利的儿子——意思是“上帝与我们同在”——因为赐予我们的这个孩子将是“全能的神、永在的父、和平的君”,将带来“永久的和平”。《以赛亚书》至少有两个作者——其中一个的写作时间在两百多年后,但第一个以赛亚不仅是个预言家,还是一个有远见的诗人,在亚述侵略势不可挡的时代,他是第一个展望圣殿被毁后神秘的耶路撒冷景象的人:“我见主坐在高高的宝座上,他的衣裳垂下,遮满圣殿……殿布满狼烟”。以赛亚热爱“圣山”,将它看成美丽的女人,“锡安女儿之山,耶路撒冷之山”,有时正直,有时像个荡妇。拥有耶路撒冷是不乏神圣和体面的事情。但如果一切都失去了,“耶路撒冷也被毁了”,对散居各地的每个人来说,会有一个新的神秘的耶路撒冷,宣言慈爱,“学习行善,寻求公平,解救被压迫者,给孤儿伸冤,为寡妇辩护”。以赛亚预见到一种非凡的景象:“耶和华殿的山必坚立,超乎诸山……万民都要流归这山。”这个遥远的、可能被征服的山顶城市的法律、价值理念和故事将再次兴起:“必有许多国的民前往,说,来吧,我们登耶和华的山,奔雅各神的殿;主必将他的道教训我们……因为训诲必出于锡安,耶和华的言语,必出于耶路撒冷,他必在列国中施行审判。”以赛亚预言,当受膏的国王——弥赛亚降临时,会有神秘的末日审判:“他们要将刀打成犁头,把枪打成镰刀……他们也不再学习战事。”死者将复活。“豺狼必与绵羊羔同居,豹子与山羊同卧。”这首热情洋溢的诗首次表达了从古至今贯穿耶路撒冷历史的对世界末日的期盼。以赛亚不仅帮忙塑造了犹太教,还为基督教的成型作出了贡献。耶稣基督研究以赛亚和他的学说——从圣殿被毁与具有普世精神的耶路撒冷观念,到捍卫受压迫者的利益——这些理念都源于这个富有诗意的愿景。耶稣本人将被视为以赛亚所说的以马内利。亚哈斯国王去大马士革朝拜提革拉-帕拉萨,归来时为圣殿带回一个亚述式神坛。公元前727年,征服者去世,以色列举起反叛大旗,但新亚述王萨尔贡二世围攻以色列首都撒玛利亚三年,然后吞并以色列,将两万七千名以色列人放逐到亚述。十二个部落中有十个部落在北方王国居住,这些人几乎从历史上消失。[3]现代犹太人是以犹大王国形式存留下来的后两个部落的后代。被以赛亚称为以马内利的婴儿是国王希西家,他不是弥赛亚,但他拥有所有政治品质中最宝贵的一种——运气。至今仍可看到他的耶路撒冷的痕迹。西拿基立:扑向羊圈的狼希西家蛰伏了二十年以等待反抗亚述的机会:首先,他清除偶像,粉碎圣殿中屹立的铜蛇,并召唤他的人民在首次扩建到西山的耶路撒冷庆祝早期的逾越节。[4]城里到处是从垮台的北方王国涌来的难民,他们可能随身携带一些有关早期以色列历史和传说的古老书卷。耶路撒冷的学者开始将犹地亚传统和北方部落传统融合在一起:像希腊人记录荷马史诗《伊利亚特》一样,按照这种模式书写的卷轴最终成为《圣经》。公元前705年,当萨尔贡二世战死沙场时,耶路撒冷人,甚至以赛亚,都希望这一事件标志着这个邪恶帝国的垮台。埃及承诺给予支持;巴比伦城举起反叛大旗,并派使节告诉希西家,希西家觉得时机已到:他加入反亚述联盟并开始为战争作准备。然而,不幸的是,新的亚述王是一个具有无限信心和精力的军阀:他的名字叫西拿基立。他称自己为“世界之王,亚述之王”,当时这两个头衔是同一个意思。亚述统治着从波斯湾到塞浦路斯的广阔区域,它的内陆核心地区在今天的伊拉克,北有群山阻隔,西有幼发拉底河庇护,但南部和东部却易遭攻击。帝国就像一条鲨鱼,只有不断进食才能存活下去。对亚述人来说,征服是一种宗教义务。每个新国王即位时都要宣誓扩张他们所说的“阿舒尔神的土地”——这个国家就是以他们守护神的名字命名的。国王既是大祭司,又是司令官,亲自统帅二十多万军队,和近现代的专制统治者一样,他们不仅利用恐怖统治,还利用横跨整个帝国的流放来威慑他的臣民。西拿基立父亲的遗体始终未能从战场上追回,这是触怒神灵的可怕迹象,帝国也开始分裂。但西拿基立镇压了所有叛乱,当重新占领巴比伦时,他摧毁了整个城市。然而,一旦秩序恢复,他就试图加以巩固,他花费巨资重建他的首都——战争和激情之神伊斯塔的城市尼尼微,用水渠灌溉花园,他的宏伟宫殿无与伦比。亚述的国王们酷爱宣传,宫殿墙上炫耀胜利的装饰昭示了亚述人的胜利和他们敌人的惨死——集体钉死、剥皮和斩首。被征服城市的大臣们在尼尼微游街示众,脖子上用恐怖的项链串着他们国王的首级。然而,他们的掠夺并不比其他征服者邪恶:比如埃及人会收集敌人的手和阴茎。具有讽刺意味的是,亚述最残暴的时代已经结束,如果可能的话,西拿基立更喜欢坐到谈判桌上。西拿基立把自己的丰功伟绩埋在他的宫殿地基下。在伊拉克,考古学家已经发现他的城市遗址,该遗址显示,鼎盛时期的亚述依靠征服和农业致富,政府由具有读写能力的书记员来管理,这些人的记录就保存在皇家档案馆里。他们的图书馆不仅包括了帮助国王(或王室)做决定的占卜书及争取神之厚爱的咒语、仪式和赞美诗,还包括记录诸如《吉尔伽美什史诗》之类文学经典的石碑。实行多神崇拜、敬畏神秘雕像和鬼魂并诉诸占卜力量的亚述人研究医药,在石碑上开药方,上面写着:“如果这个人出现以下症状,问题出在……用药如下……”。在远离家乡、绚丽浮华的亚述城市里辛苦劳作的以色列囚犯,将这些城市视为“充满谎言、劫掠、从来不乏受害者的血腥”都市,这里有彩绘宫殿,有像巴别塔一样的通灵塔。在先知那鸿的描述中有“鞭声嘹亮,车轮滚滚,马匹踢跳,车辆奔腾”,现在,那些八辐条的马车、那些庞大的军队和西拿基立本人正向耶路撒冷前进,《申命记》中说:“如鹰飞过来攻击你。”希西家的隧道希西家知道巴比伦所遭遇的恐怖,于是,他疯狂地在耶路撒冷新区附近筑防。他修建的“宽墙”厚25英尺(约7.6米),有些部分至今依稀可见,但最引人注目的是犹太区的那段城墙。他为围城作准备,派两组工匠在岩石中间开凿出一个长1700英尺(约518米)的隧道,该隧道将城外的基训泉同大卫城下、圣殿山南部的西罗亚池连结在一起。多亏了他的这个新的防御工事,西罗亚池现在被划进了城内。当两组工匠在岩石深处会合时,他们刻碑庆祝,以此记录自己的惊人成就:隧道通了。这是隧道凿穿的方式。工匠们挥舞斧头,对挖隧道,当还有3腕尺就要凿穿时,他们听到一个人呼唤同伴的声音,因为右边的岩石有裂缝,左边的也有。当隧道凿穿时,采石匠同时砍向那块石头,两边的工匠面对面,斧头对斧头;水从基训泉流到西罗亚池的距离是1200腕尺(约549米),而工匠头顶的岩石高度有100腕尺(约46米)。[5]希西家在圣殿山北部的一个溪谷建坝,使毕士大的一个水池为耶路撒冷提供更多的水,他似乎还为军队分配好了食物——油、葡萄酒和粮食,可以说为围城和战争做好了准备。已经在犹大境内遗址上发现标着“lmlk”字样——意思是“国王专用”——的瓶罐把手,上面刻着国王的徽章——四翼圣甲虫。“亚述人像扑向羊圈的狼一样冲过来。”拜伦写道。现在,西拿基立和他庞大的军队离耶路撒冷非常之近。这个伟大的国王像大部分亚述国王一样,乘笨重的三驾马车,头顶是王室专用的遮阳伞。马戴着闪闪发光的头冠,而他身穿绣花长袍,头戴尖顶软帽,长胡子修成方形、编成辫子,手上戴着玫瑰花饰手环,他还经常携带弓剑,弓拿在手里,剑装在他腰带旁边配有狮子纹饰的剑鞘里。他更多地将自己比作狮子,而不是《圣经》中的秃鹰或拜伦诗里的狼。在伊斯塔神庙里,亚述国王穿着狮皮庆祝他们的胜利,他们的宫殿装饰着狮身人面像,猎捕狮子是伟大国王们热衷的运动。西拿基立绕过耶路撒冷围攻希西家的第二个城市——南部要塞拉吉。从尼尼微宫殿的浅浮雕中我们可以看出西拿基立的军队(以及犹地亚人)的模样:亚述人是一支通晓多种语言的帝国军队,他们头发编成辫子,身穿束腰宽松外衣和锁子甲,头戴用羽毛装饰的尖顶头盔,按御夫、长矛手、弓箭手和投石手排成不同的队列。他们一起发起进攻,派遣工兵破坏城墙,利用一种可怕的、锥形的围城器械破坏防御工事。当西拿基立的步兵爬上攻城梯拿下城市时,弓箭手和投石手停止了令人生畏的射击。考古学家已经挖掘出一个埋着一千五百人的坟墓,里面有男人、女人和小孩,就像浅浮雕中展示的那样,一些人被钉死或剥皮,成群的难民逃离这个人间地狱,此时的耶路撒冷知道自身将要面临怎样的命运。西拿基立快速击溃一支前来救援希西家的埃及军队,他洗劫了犹大,然后围攻耶路撒冷。他在城北的一个地方扎营,五百多年后提图斯选择了同一个地方。耶路撒冷城外的所有水井都被希西家投了毒。为他驻守新城墙的军队头戴包头巾,用束发带和长耳罩扎紧,身着短裙、护腿和靴子。当围城军攻进来时,城内毫无疑问出现了恐慌。西拿基立派他的将领前去谈判,因为抵抗是无望的。先知弥迦已经预见到了锡安的灭亡,但老以赛亚却建议人们耐心等待,他认为耶和华会伸出援手。希西家还在圣殿进行祈祷,但西拿基立却扬言他已经将耶路撒冷围得像“笼中之鸟”。不过以赛亚是对的:上帝介入了。玛拿西:地狱之谷的儿童献祭“当夜,耶和华的使者出去,在亚述营里杀人……清早有人起来一看,都是死尸了。”亚述人突然收拾他们的营地,可能是要去镇压东部的叛乱。“亚述王西拿基立就拔营而去。”耶和华告诉西拿基立:“耶路撒冷的女儿向你摇头。”这是耶路撒冷的版本。而西拿基立的年鉴中却说,是希西家的巨额贡奉促使西拿基立离开的,其中包括30塔兰特[6]金子和800塔兰特银子——他似乎是用钱把他们打发走的。西拿基立把犹大压缩成一个不比耶路撒冷地区大多少的地方,并吹嘘说他流放了二十万零一百五十人。围攻结束后不久,希西家去世,他的儿子玛拿西成为叙利亚的忠诚附属。他残酷镇压耶路撒冷的反对力量,娶了一位阿拉伯公主,推翻他父亲的改革,并在圣殿中配置男妓仪式和巴力、亚舍拉崇拜物。最可怕的是,他鼓励在耶路撒冷城南的欣嫩子谷中在烤炉旁拿儿童献祭,即“陀斐特”[7]。“他的确让他的亲生儿子穿越烈火……”据说,孩子被带到那里时,祭司们不停击鼓,以使他们的父母听不到受害者的尖叫。由于玛拿西,欣嫩子谷不仅成为死亡之地,还成为犹太神话,以及后来的基督教神话和伊斯兰教神话中的“吉赫纳(Gehenna)”——地狱。如果圣殿山是耶路撒冷的天堂,那么吉赫纳就是它的冥府。接着,公元前626年,一个迦勒底将领那波帕拉萨尔控制了巴比伦,开始摧毁亚述帝国,他在《巴比伦编年史》中记录了自己的丰功伟绩。公元前612年,巴比伦和米底联军攻克尼尼微。公元前609年,玛拿西八岁大的孙子约西亚继位,这似乎预示着一个由弥赛亚统治的黄金时代的到来。* * *注释[1] 以色列和犹大国王联合攻打反叛的摩押国王米沙,而在一块石碑中,米沙王声称,他牺牲了自己的儿子,成功击退侵略者。在差不多三千年后的1868年,某个贝都因人向一位德国传教士展示了一块黑色玄武岩石碑,这块石碑引发了普鲁士、法国和英国之间的考古竞赛,各国代表处心积虑地争夺这个颇具声望的帝国奖项。一个贝都因部落试图摧毁这块石碑,但法国最终获胜。为这块石碑进行斗争是值得的,历史事实有时与《圣经》记载相矛盾,有时则印证了《圣经》的说法。米沙承认以色列征服了摩押,但声称他反抗国王亚哈的统治,然后打败以色列和犹大——最新的译文显示,他称这两个国家是“大卫世家”,从而再次印证了大卫的存在。接着,他吹嘘说,他从一个被占领的以色列城镇中俘获“耶和华的船只”,这是除《圣经》外第一份提到以色列人之上帝的文献。[2] 《圣经》把以色列的耶户国王描绘成耶和华的恢复者、巴力偶像的摧毁者。然而,与现今考古学所揭示的权力政治相比,《圣经》对他与上帝的关系更感兴趣:耶户可能得到大马士革的帮助,因为其国王哈薛在以色列北部的但丘留下一块石碑,石碑上吹嘘他打败了以色列家族和大卫家族的前任国王,这是大卫王存在的考古学证据。但耶户不得不臣服亚述国王撒缦以色三世。在尼姆鲁德发现的、现存于大英博物馆的黑色方尖碑显示,耶户向头戴王冠、身穿绣花长袍、手握佩剑、胡子编成辫子,端坐于象征亚述权力的飞翼标志之前、宫廷侍从的遮阳伞之下的撒缦以色朝拜。撒缦以色说:“我收到金、银、一只金碗、一只黄金花瓶、几个黄金水桶、锡、侍从和狩猎用的长矛。”历史上以色列人首次登场的形象就是下跪的耶户。[3] 伊朗和伊拉克的古犹太社团声称他们是被亚述驱逐的以色列十个部落的后代,也是后来被巴比伦人驱逐的那些犹太人的后代。最新的基因研究显示,这些犹太人确实与大约两千五百年前的其他犹太社团不同。而对这些消失的以色列人的探寻衍生出上千种幻想和理论,许多人声称在许多没有可能的地方找到了这十个部落——从北美的美洲土著人到英国人。[4] 有两处新市郊在大卫城城墙外与圣殿山以外的地方发展起来:一处是马克特什(Makhtesh),位于摩利亚山与西山之间的提罗平谷底(Tyropaean Valley);另一处是米什内(Mishneh),位于西山上,也就是今日的犹太区。高级官员的坟地位于城的周围。“这是雅户,也就是家宰之墓。”希旺尔(Silwan)村里的一座墓碑上这么写着。“此处没有金银财宝,只有他与他的奴隶妻子的遗骨——挖这座坟的人必将受到诅咒。”诅咒显然无用:这座坟已经被掠夺一空,现在已成了一间鸡舍。不过,这名家宰其实是以赛亚曾经批评过的希西家的大臣,他指责此人为自己修建了华丽的坟墓,此人的名字应该是“舍伯那(亚户)”(Shebnayahu)。[5] 1880年,父母皆改信新教的年仅16岁的犹太少年雅各布·埃利亚胡(Jacob Eliahn),邀请他的一个校友潜水探测西罗亚隧道的长度。两人都是受《列王纪》20.20的圣经故事吸引:“希西家的其他作为,他的所有能力,还有他怎么建造水池、管道,怎么把水引进城市,这些在犹大国王的编年史中没有记载吗?”雅各布从隧道的一端出发,他的朋友从另一端出发,用他们的手指感受工匠们古老的斧凿记号。当记号转向时,雅各布意识到他就在两队工匠的会合处,他在那里发现了铭文。他从另一端出来时发现他的朋友早已离去。他的举动震惊了当地阿拉伯人,他们一直相信隧道中有巨龙或神灵。当雅各布把这个发现告诉他的校长时,消息传开,一个希腊商人潜入隧道,粗鲁地挖走石碑,对它造成了破坏。但奥斯曼警察抓住了他。石碑现在放在伊斯坦布尔。之后,雅各布·埃利亚胡加入宣扬福音派美国社区,并被侨民区的创始家族斯帕福德家族收养。雅各布·斯帕福德成为侨民区学校的一名教师,给学生讲述隧道的故事,但他从未提过他就是那个发现碑文的孩子。[6] 古代中东和希腊-罗马世界使用的质量单位。1金塔兰特相当于33千克,1银塔兰特约等于26千克。——译注[7] 《创世记》和《出埃及记》都隐晦地提到儿童献祭,其中包括亚伯拉罕自愿拿以撒献祭。长期以来,人祭同迦南人和腓尼基人的宗教仪式联系在一起。再往后,罗马和希腊历史学家将这个邪恶的习俗归咎于腓尼基人的后代迦太基人。然而,直到20世纪20年代早期我们才找到能够证实这一说法的些许证据。这期间两个法国驻突尼斯殖民地官员在田野里发现一个陀斐特,里面埋着骨灰瓮,上面还刻着铭文。骨灰瓮上写着“MLK”几个字母(molok,即“莫洛克”,意思是祭品),里面装着儿童火葬后的尸骸,还有受害者父亲留下的能够说明问题的话语:“博米尔卡将他的这个亲生儿子献给巴力。祝福他!”这些发现正好与玛拿西时代相符合,这意味着圣经故事是可信的。“莫洛克”在《圣经》中被扭曲成指代残酷偶像神的“摩洛”(moloch),后来在西方文学中,特别是在约翰·弥尔顿的《失乐园》中,又被扭曲成撒旦的一个堕落天使。耶路撒冷的欣嫩子谷不仅成为地狱,还是犹大不义之财的投资地,并且成为中世纪民众存放死者遗骸的地方。5 巴比伦的妓女公元前586年—公元前539年约西亚:革命的救世主这是个奇迹:邪恶的亚述帝国崩溃了,犹大王国自由了。约西亚国王可能将他的王国向北扩展到了前以色列王国土地上,向南延伸到红海,向东延伸到地中海,然后,在他统治的第十八个年头,最高祭司希勒家在圣殿的房间里发现了一部被遗忘的经卷。约西亚认识到这份文件的力量,它是《申命记》(希腊语中的“第二部法律”)的一个早期版本,可能是在以色列亡国后被带到南方,并在玛拿西遭迫害期间藏进圣殿,这是其中的一部经卷。约西亚把犹地亚人召集到圣殿后,站在有图腾标志的王室支柱旁边,在此宣布他与唯一的上帝立下的遵守律法的约。国王让学者们复述了犹地亚人的古老历史,将神话中犹太民族的先祖、圣王大卫和所罗门,还有耶路撒冷的故事融合成单一的过去,以照亮现在。《圣经》的出现又因此迈进了一步。事实上,这些律法是被追溯并归功至摩西的,但《圣经》对所罗门圣殿的描述无疑反映了真实的但时代较晚的约西亚的耶路撒冷——新的大卫城。此后,圣山仅仅是希伯来语中的ha-Makom,即“那个地方”。约西亚在汲沦谷焚烧了偶像,将男妓赶出圣殿;他打碎了地狱之谷的儿童炙烤炉,杀了崇拜偶像的祭司,并把他们的尸骸扔进他们的祭坛碾碎。[1]约西亚的革命听起来暴力、狂热,且严守清规戒律。之后,他以过逾越节的方式进行庆祝。“约西亚之前,没有王像他那样。”但是,他在进行一场危险的游戏。那时埃及法老尼科正率军向海岸挺进,约西亚担心犹大王国在摆脱亚述后,转而受制于埃及,于是他连忙前去阻拦。公元前609年,法老打败犹大人,在米吉多杀死了约西亚。约西亚失败了,但他乐观的、启示性的统治比大卫和耶稣之间的任何统治都更具有影响。但是,独立之梦在米吉多终结了,它也成为灾难的代名词:“哈米吉多顿(Armageddon)”即“末日决战”就是由此而来。法老向耶路撒冷推进,他把约西亚的哥哥约雅敬(Jehoiakim)推上犹大王位。但埃及未能阻止近东地区一个新的帝国的崛起。公元前605年,巴比伦国王的儿子尼布甲尼撒在迦基米施击溃埃及人。亚述消失了,巴比伦接手了犹大。而公元前597年,约雅敬国王发现自己有机会趁乱解放犹大,于是他下令进行一次全国性斋戒,以争取上帝的保护。在第一次悲诉中,他的顾问和先知耶利米警告说,上帝将摧毁耶路撒冷。约雅敬国王公开烧毁了耶利米的著作。[2]他使犹大与埃及结盟,但是,当新的征服者袭击耶路撒冷时,埃及并没有伸出援手。尼布甲尼撒保存在一块黏土板上的《尼布甲尼撒编年史》宣称:“在犹太历提斯利月,巴比伦国王向哈梯(Hatti,叙利亚)之地进发,围攻犹大的都城(耶路撒冷),在亚达月第二天(公元前597年3月16日)攻下这个城市并俘虏了国王。”尼布甲尼撒洗劫了圣殿,将国王和一万名贵族、工匠及青年男子遣送到巴比伦。约雅敬也来到了其征服者在巴比伦的宫廷。尼布甲尼撒是一个篡位者的儿子,但也是一个充满活力的帝国建筑师,他视自己为巴比伦的庇护神贝尔-马杜克在世上的总督。他继承了亚述帝国的残暴镇压模式,把自己提升为虔诚和美德的模范。在国内,“恃强凌弱乃是常见之事”,但尼布甲尼撒“日夜勤劳,博采众议,谨慎施政”,务使正义得到伸张,尽管如此,受害的犹地亚人恐怕还是无法认可这个自封的“正义之王”。流放到巴比伦的犹大人发现锡安与他们所在之城相比不过像个村子。当耶路撒冷有几千居民时,巴比伦自称有二十五万人住在这个如此宏伟、如此享乐的大都市,以至于传说中的爱和战争女神伊斯塔蹑手蹑脚地穿街过巷,在旅馆和小巷里亲吻她青睐的对象。尼布甲尼撒给巴比伦烙上自己的审美烙印。巨大、宏伟的雕像上涂着他最喜欢的颜色,那是波澜壮阔的幼发拉底河倒映出的神圣的天蓝色。伊斯塔门有四座塔楼,塔楼外面包裹着蓝色瓷砖,上面绘着黄色公牛和赭色龙图案,此门通向城市的凯旋大道——列队行进之路。他的宫殿装饰着巨大的狮子,用他的话说,这是一座“令人赞叹的雄伟大厦,闪闪发光的圣所,我的皇宫所在”。“空中花园(Hanging Gardens)”装饰着他的夏宫(summer palace)。为了向巴比伦的庇护神马杜克致敬,尼布甲尼撒建造了一座巨大的、七层阶梯式的、顶上带有平台的金字塔:这个天与地的基座平台是真正的巴别塔,描述它的语言之多样反映了巴比伦是整个近东地区的国际中心。在耶路撒冷,尼布甲尼撒将流亡国王的叔叔西底家推上了王位。公元前594年,西底家去巴比伦向尼布甲尼撒朝拜,但是,他一回来就发动了叛乱。先知耶利米不断规劝国王,他警告说巴比伦人会摧毁这个城市。尼布甲尼撒挥师南下。西底家向埃及人求助,埃及人只是派了极少的人来进行增援,而这些人很快就被打败了。耶利米注意到耶路撒冷城内的恐慌和疑惧,他试图逃出去,却在城门口被逮捕了。在征询他的意见和以叛国罪将他处死之间徘徊不定的国王把他关在王宫下面的地牢里。尼布甲尼撒洗劫犹大长达十八个月[3],他把耶路撒冷留到最后处理。公元前587年,尼布甲尼撒通过筑围墙、建堡垒将耶路撒冷包围起来。耶利米写道:“饥荒是城市的痛处。”年幼的孩子“饿昏在大街上”,并且已经有吃人的迹象:“我民的妇人倒成为残忍……慈悲的妇人,当我众民被毁灭的时候,亲手煮自己的儿女作为食物。”就连富人也很快绝望,《哀歌》的作者写道:“素来卧朱红褥子的,现在躺卧粪堆”,寻找食物。人们“像盲人一样”昏昏沉沉地在街上游荡。考古学家找到围城时期的一节下水管道:犹大人通常以小扁豆、小麦和大麦为食,但管道里的东西表明围城时人们吃的是植物和药草,因感染鞭虫和绦虫而病倒。犹太历阿布月9日,即公元前586年8月,在围城十八个月后,尼布甲尼撒攻入这个城市,城市惨遭焚烧,可能是用燃烧的火把和箭点着的(在今犹太区的烟、灰和碳化木头层中发现了箭头)。而吞噬房屋的大火把官僚机构的印章——黏土印玺烤得如此坚硬,以至于它们在被烧毁的房屋中侥幸保存了下来。耶路撒冷没有逃过沦陷城市被劫掠蹂躏的命运,而那些被杀的人要比那些忍饥挨饿的人幸运:“因饥饿燥热,我们的皮肤黑如烤炉。敌人在锡安玷污妇人;他们吊起首领的手。”南部的以东人涌进城里抢劫,他们在废墟残骸中幸灾乐祸、纵情狂欢:“以东民哪,只管欢喜快乐……你必喝醉,以致露体。”据《诗篇》137记载,以东人鼓动巴比伦人“拆毁、拆毁,直拆到根基……拿你的婴孩摔在磐石上的,那人便为有福”。巴比伦人摧毁了耶路撒冷,而耶利米在王宫底下的监牢里活了下来。尼布甲尼撒:行毁坏可憎之人西底家从紧挨西罗亚池的大门突围出去,向耶利哥前进,但巴比伦人抓住了他,把他带到尼布甲尼撒面前:“巴比伦王便审判他。巴比伦王在西底家眼前杀了他的众子,并且剜了西底家的眼睛,用铜链锁着他,带他到巴比伦去。”巴比伦人想必在国王的监狱里发现了耶利米,因为他们把他带到尼布甲尼撒面前,据说尼布甲尼撒审问了他,并把他交给主管耶路撒冷的帝国卫队司令尼布撒拉旦。尼布甲尼撒将两万名犹地亚人遣送到巴比伦,尽管耶利米说他把许多穷人留了下来。一个月后,尼布甲尼撒命令他的将军摧毁这个城市。尼布撒拉旦“用火焚烧耶和华的圣殿和王宫,又焚烧耶路撒冷的房屋”,并且“拆毁耶路撒冷四周的城墙”。圣殿被毁,里面的金银器皿被洗劫一空,约柜也永远消失了。《诗篇》74中说:“他们用火焚烧你的圣所”,祭司们也在尼布甲尼撒面前被杀死。正如公元70年提图斯所做的那样,圣殿和王宫必定被推到了底下的峡谷:“黄金何其失光!纯金何其变色!圣所的石头倒在各市口上。”[4]街道空无一人:“先前满有人民的城,现在何竟独坐。”富人变穷了:“过去锦衣美食的他们现在流落街头。”狐狸在贫瘠的锡安山上游荡。犹地亚人在《哀歌》中恸哭他们的流血牺牲,而“耶路撒冷……像一个月经来潮的妇女”,“她夜间痛哭,泪流满腮,在一切所亲爱的中间没有一个安慰她的”。圣殿被毁似乎不只是一座城市的毁灭,它还意味着整个民族的终结。“锡安的路径,因为无人来守圣节而悲伤:她的城门凄凉,她的祭司叹息……锡安城的威荣。冠冕从我们的头上落下。”这似乎是世界的终结,或者像《但以理书》中解释的那样,是“行毁坏可憎的”。犹地亚人本应当像被自己的神辜负的其他民族一样从此消失,但他们想方设法将这场灾难转变为强化耶路撒冷的神圣性,创造末日审判原型的成长经历。对三大宗教来说,这个可怕的东西使耶路撒冷成为末日事件的发生地和迎接神圣王国到来的地点。这就是耶稣将要预言的启示录——从希腊语中指代“启示”的单词演变而来。对基督徒来说,它成为一个明确的、永恒的期望,而穆罕默德将尼布甲尼撒之破坏视为犹太人失去神宠的标志,从而为他的伊斯兰教启示开路。在流亡巴比伦期间,一些犹地亚人继续保持对上帝和锡安的忠诚。与此同时,当《荷马史诗》成为希腊人的民族史诗时,犹地亚人也开始用自己的圣经文字和他们远在他方的城市界定他们自己:“在巴比伦河的旁边,我们坐下,心酸哭泣,当我们想起锡安。我们把竖琴挂在柳树上。”据《诗篇》137所说,就连巴比伦人都欣赏犹大人的歌曲:“是他们将我们掳掠到这里,还要我们唱首歌曲;那些残害我们的人想要听到我们的笑声,说,给我们唱一首锡安的歌。我们怎么能在异国他乡高唱上帝之歌?”然而,就是在这里,《圣经》开始成型。当诸如但以理之类的耶路撒冷人在皇家殿堂接受教育,当较为世俗的流浪者成为巴比伦人时,为了强调他们的不同和特殊,犹大人制定了新的律法——他们尊奉安息日,为他们的孩子行割礼,遵守饮食法,取犹太名字——因为耶路撒冷的陷落已经证明,如果他们不尊奉上帝律法的话会发生什么事情。在远离犹大的地方,犹地亚人正在成为犹太人。[5]流亡者称巴比伦是“世上的淫妇与一切可憎者之母”,这一称呼流传千古,尽管如此,亚述帝国仍一派繁荣,降灾给流亡者的尼布甲尼撒更是在位四十多年。然而,但以理却说国王疯了,他“远离人民,像牲口一样吃草,指甲长得像鸟爪”——这是对他所犯罪行的惩罚(也给威廉·布莱克的绘画提供了绝妙的灵感)。如果复仇不可能做到的话,流亡者至少可以对巴比伦生活的讽刺表示惊叹:尼布甲尼撒对他的儿子以未米罗达如此失望,以至于他把以未米罗达投入监狱,以未米罗达就是在这里结识犹大国王约雅斤(Jehoiakin)的。伯沙撒的宴会当以未米罗达成为巴比伦国王时,他把他的犹地亚王族朋友放出了监狱。但在公元前556年,这个王朝被推翻了:新国王那波尼德拒绝接受巴比伦神贝尔-马杜克,推崇月神欣并一反常态离开巴比伦城,定居远在阿拉伯沙漠中的提玛城。那波尼德得了一种怪病,想必是他(不是但以理声称的尼布甲尼撒)发疯了,因为他在“像牲口一样吃草”。据《圣经》记载,国王不在的时候,他的儿子——摄政王伯沙撒举办了一场堕落腐化的宴会,宴会上他用“尼布甲尼撒从耶路撒冷圣殿劫掠来的金银高脚酒杯”招待宾客。突然,他看见墙上出现了上帝的话:“MENE MENE TEKEL UPHARSIN”,这句话但以理解读后发现,意思是警告伯沙撒他的帝国寿数将尽。伯沙撒浑身颤抖。对“巴比伦的妓女”来说,这一切历历在目。公元前539年,波斯人向巴比伦挺进。犹太历史上充满了神奇的解救,这一次是最富有戏剧性的。他们“在巴比伦河畔”待了四十七年之后,有一个人的决定,在某种程度上和大卫的决定一样影响深远:他使犹太人得以重返锡安。* * *注释[1] 约西亚改革是犹太教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在欣嫩子谷的一座墓葬中发现了这个时期的两部微缩型的银质经卷:经卷里面刻着至今仍在犹太宗教仪式中被念诵的《民数记》6.24—6.26的祭司祈祷:“愿耶和华是我们的修复者与磐石。愿耶和华赐福给你,保护你。愿耶和华使他的脸光照你。”[2] 皇家侍臣在大卫城上面生活、工作。在那儿的一座房子里发现了一份由四十五块印章组成的档案,城市被毁时,因焚烧,这些黏土印章变硬,考古学家称这座房子为“印章房。”这明显是国王的一个秘书处:一块印章上刻着“基玛利雅,沙番的儿子”字样,这是耶利米书中约雅敬国王御用抄书吏的名字。危机时期的某个时候,国王去世,他的儿子约雅斤继位。[3] 考古学家已经在拉吉要塞城门口的灰烬层中发现承载大量信息的、以ostraca著称的破碎瓷片。这些碎片使人们认识到巴比伦军队的锐不可当。拉吉和另一个要塞亚西加抵抗的时间最长,这两处的守军利用烽火信号互相通讯并向耶路撒冷传递信号。困守拉吉的犹大指挥官亚乌什(Yaush)在被逐步消灭的过程中一直接受前哨基地的汇报。他的长官霍沙亚胡(Hoshayahu)很快注意到,亚西加的烽火信号消失了。接着,拉吉也在激战中被摧毁。[4] 圣殿里面的东西都还没有找到——除了权杖的一小块象牙头抑或起源于公元前8世纪列队行进时用的东西,此物被雕刻成石榴形状,上面写着“圣殿所有物”(尽管一些人声称这块碎片是假的)。但耶利米的记述却惊人地准确:为了治理犹大,尼布甲尼撒的心腹党羽在城市的中门位置建立了司令部,他们在耶利米书中出现时被称述的名字在巴比伦发现的一份文献中得到印证。尼布甲尼撒委任一个王室大臣基大利做犹大的傀儡统治者,但由于耶路撒冷还是一片废墟,他便从北部的米斯巴统治着这个地区,耶利米为他出谋划策。后来犹地亚人揭竿起义,杀了基大利,耶利米不得不逃到埃及,从此便从故事里消失了。[5] 公元前586年到公元前400年间,在巴比伦生活的神秘的《圣经》作者、抄书吏和祭司提炼、整理了在希伯来语中以“托拉”(Torah)著称的《摩西五经》,将关于上帝耶和华和乌尔的不同传说融合在一起。所谓的《申命记》重述了历史,重置了法律,以示上帝的至高无上、国王的软弱无能。此外,他们加入了以巴比伦为原型的故事,比如与《吉尔伽美什史诗》极为相似的大洪水,还有亚伯拉罕原来是离这儿不远的乌尔人,当然还有巴别塔。《但以理书》成书时间比较长:一些部分明显是流亡早期写的,而其他部分则是后来所作。我们不知道是不是有个人叫但以理,或者说他是一个复合体,但这卷经书也充满了历史混乱。在19世纪的考古发掘过程中,考古学家已经在巴比伦发现的证据的帮助下澄清了这些历史问题。6 波斯人公元前539年—公元前336年居鲁士大帝西波斯的米底国王阿斯提阿格斯(Astyges)做了一个梦,梦见他的女儿尿出一条金色小溪,这条小溪向他的王国奔流而来。他的魔术师,就是波斯祭司们,解释说这意味着他的外孙将威胁他的统治。阿斯提阿格斯把他的女儿嫁给了一个软弱的、不具威胁性的邻居——东方的安善国王。这场婚姻孕育了一个名叫库罗什的继承人,他就是后来的居鲁士大帝。阿斯提阿格斯又做了一个梦,梦见一支藤蔓从他女儿的大腿间蔓延出来,并将他覆盖,这是带有性和政治意味的《杰克与豌豆》的故事。阿斯提阿格斯命令他的军官哈尔帕格谋杀小居鲁士,但这个男孩躲到了一个牧羊人那里。当阿斯提阿格斯发现居鲁士没死时,他杀了哈尔帕格的儿子,将他做成炖菜拿给他父亲吃。这是哈尔帕格不会轻易忘记或原谅的一顿饭。大约在公元前559年,居鲁士的父亲去世,居鲁士归国并执掌王国大权。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乐于相信,波斯人的所有事务都是在性预兆或尿预兆的帮助下决定的,正如他所述的那样,阿斯提阿格斯的噩梦成真了。居鲁士在哈尔帕格的支持下打败他的外祖父,统一了米底和波斯。居鲁士并不理会南部伯沙撒的巴比伦,他首先要对付的是另一个强势的君主,西土耳其富裕的吕底亚国王克罗伊斯。居鲁士领着化装成驼夫的军队闯进克罗伊斯的首都,打得他措手不及。一闻到前进的骆驼的味道,吕底亚的骏马立刻脱缰而去。接着,居鲁士开始进攻巴比伦。尼布甲尼撒蓝光闪闪的首都为居鲁士打开了大门,他聪明地向被忽视的巴比伦神贝尔-马杜克致敬。巴比伦的陷落使犹太流亡者欢欣鼓舞:“因为耶和华做成这事;应当欢呼……众山应当发声歌唱,树林和其中所有的树,都当如此;因为耶和华救赎了雅各,并要因以色列荣耀自己。”居鲁士继承了包括耶路撒冷在内的巴比伦帝国:“世上列国君主,必须向我呈献珍贵的贡物,并且在我安坐的巴比伦亲吻我的脚。”居鲁士对帝国有新的展望。当亚述人和巴比伦人在屠杀和流放的基础上建立帝国时,居鲁士是以宗教宽容换取政治控制,从而将“各民族统一在一个帝国里”的。[1]此后不久,波斯国王出台了一份震惊犹太人的法令:“耶和华天上的神,已将天下万国赐给我,又嘱咐我在犹大的耶路撒冷,为他建造殿宇。在你们中间凡作他子民的,可以上犹大的耶路撒冷,在耶路撒冷重建耶和华以色列神的殿。”居鲁士不仅将犹地亚的流亡者送回家,保障他们的权利和律法——他是有史以来第一个这样做的统治者——还把耶路撒冷还给他们并提出重建圣殿。居鲁士委派末代国王的儿子设巴萨统治耶路撒冷,并把圣殿的器皿交还给他。难怪一个犹地亚先知把居鲁士奉为弥赛亚:“他是我的牧人,必成就我所喜悦的:必下令建造耶路撒冷,发令立稳圣殿的根基。”设巴萨带领四万两千三百六十名流亡者回到犹大省的耶路撒冷。[2]与巴比伦的繁华相比,这里就是个荒漠。“锡安哪,兴起,兴起,披上你的能力,”以赛亚写道,“圣城耶路撒冷啊,穿上你华丽的衣服……要抖下尘土……锡安被掳的居民哪。”然而,居鲁士和回归流亡者的计划却因留在犹大特别是撒玛利亚的当地人的阻挠而无法实施。流亡者归国九年后,正值盛年的居鲁士在中亚的战斗中被杀。据说,他的仇敌将他的头颅扔进装满鲜血的酒囊里,以满足他对他人土地的渴求。他的继承人赎回他的遗体,把他葬在帕萨尔加德(今伊朗南部)的一口金棺里,他的坟墓至今仍坐落在那里:“他使他之前和他之后的所有国王都黯然失色”,希腊士兵色诺芬写道。耶路撒冷也因此失去了她的保护者。大流士和所罗巴伯:新的圣殿居鲁士帝国的疆域比之前的所有帝国都大,它的命运在离耶路撒冷不远的地方决定下来。居鲁士的儿子冈比西斯二世(又称“坎布吉亚”)继承王位,并于公元前525年率军穿过加沙和西奈,意欲征服埃及。在遥远的波斯,他的哥哥举兵反叛。在回国拯救王位的路上,冈比西斯在加沙附近神秘死亡;波斯那边,七个叛乱贵族在马背上聚首谋划夺取帝国大权。由于还未决定谁将成为他们的候选人,于是他们同意,拂晓过后“谁座下的马第一个嘶鸣谁就获得王位”。其中一个贵族世家的年轻子弟、冈比西斯的执矛护卫大流士的马第一个嘶鸣。希罗多德声称,大流士作弊了:大流士命令他的马夫把手指伸进一匹母马的阴道,然后马夫在关键时刻让大流士的马闻到一股致其兴奋的味道。因此,希罗多德激动地将一个东方专制君主的崛起归功于那只激发性欲的妙手。在六个同谋的帮助下,大流士向东疾驰,成功占领整个波斯帝国,并镇压了发生在各省的叛乱。但是内战“将在耶路撒冷建造上帝之家的工程推迟到大流士统治的第二年”。公元前520年前后,犹大末代国王的孙子所罗巴伯王子和他的祭司约书亚——原圣殿末代祭司的儿子,动身离开巴比伦,前去拯救耶路撒冷。所罗巴伯再次将圣坛供奉在圣殿山,他雇佣工匠、购买腓尼基香柏木,以重建圣殿。在巍巍升起的大厦的激励下,在帝国混乱局势的鼓舞下,犹太人禁不住做起建立新王国的弥赛亚梦。“那一天,万军之主耶和华说,我将接受你,我的仆人,所罗巴伯……使你成为一枚印章”,先知哈该写道,引述的是被所罗巴伯的祖父弄丢的大卫的指环印章。犹太领导人带着金银从巴比伦归来,称赞所罗巴伯(这个名字的原意是“巴比伦的子孙”)为“大卫苗裔”,将要“担负尊贵,坐在位上,掌王权”。在耶路撒冷周围和北部撒玛利亚生活的当地人民想要参与这项神圣的工作,帮助所罗巴伯,但归来的流亡者信奉的是一种新型的犹太教。他们把当地人当作半异教徒对待,轻蔑地称他们为“那地之民”。耶路撒冷的复兴所引起的惊恐,抑或当地人的收买,促使波斯总督中止了圣殿的建造工作。在三年的时间里,大流士赢得了所有挑战,成为古代世界最有成就的统治者之一。他建立了一个西至色雷斯和埃及、东到兴都库什的具有宽容精神的世界帝国——第一个横跨三大洲的帝国。[3]结果证明,这个伟大的新国王是征服者和管理者的罕见结合体。我们从他刻在岩石上纪念所获胜利的肖像中可以看出,大流士高额、直鼻,是典型的雅利安人。在岩画上,他身高5英尺10英寸(约1.78米),头戴镶嵌着椭圆形宝石的黄金王冠,刘海卷曲,耷拉着的八字胡弯曲下垂,头发梳成一个发髻,方形胡须打理成卷曲的四排,与一缕缕笔直的胡子交错。在衣着上,他身穿能盖住裤子和鞋子的长袍,手持一张鸭头弓。这就是所罗巴伯援引居鲁士的法令诉之以求的令人敬畏的统治者。大流士命人查看帝国卷轴,找到居鲁士的法令,下令:“任凭犹大人的省长和犹大人的长老,在原处建造神的这殿。我大流士降这旨意,当速速遵行”。公元前518年,大流士挥师西进,以恢复埃及的统治秩序。他可能在经过犹地亚时安定了耶路撒冷过于兴奋的犹太人,也有可能将所罗巴伯处死了,因为这个大卫家族的最后一人没有任何解释地消失了。公元前515年3月,祭司们兴高采烈地为第二圣殿奉献了一百头小公牛、两百只成年公羊、四百只羊羔和十二只山羊(以赎十二个部落的罪)做祭品。犹地亚人还借此庆祝了流放以来的第一个逾越节。但是,当对所罗门圣殿保有记忆的老人们看到这个寒酸的建筑时,他们泪流满面。这个城市不但规模不大,而且荒凉无比。五十多年后,大流士的孙子阿尔塔薛西斯一世的酒政是一个叫尼希米的犹太人。耶路撒冷人向他求助:“那些被掳归回剩下的人遭大难。耶路撒冷的城墙被拆毁。”尼希米的心碎了:“我坐下哭泣,悲哀几日。”当他再次在波斯首都苏萨的皇宫服侍时,阿尔塔薛西斯国王问他:“你为什么面带愁容?”这个犹太侍从回答说:“愿王万岁,我列祖坟墓所在的那城荒凉,我岂能面无愁容呢……王若喜欢……差遣我往犹大……我好重新建造。”尼希米在等待答案时“惶恐至极”。尼希米:波斯人的衰落伟大的国王任命尼希米为总督,给他建设基金并派军队护送他。但是,耶路撒冷北部的撒玛利亚人由他们世袭的总督参巴拉统治,参巴拉不信任这个从遥远的苏萨过来的宫廷秘使和归来流亡者的各种规划。害怕被暗算的尼希米在夜间视察了耶路撒冷破损的城墙和烧焦的大门。作为《圣经》中唯一一部政治自传,尼希米的回忆录讲述了参巴拉在听到重建城墙的计划时,是怎样地“嗤笑我们”,直到尼希米透露他就是新任总督。地主和祭司每人负责城墙的一部分。当他们遭到参巴拉的暴徒袭击时,尼希米设置警卫“以保证城墙在五十二天内完工”,他只将大卫城和圣殿山圈进城内,还在圣殿的北部建了一个小碉堡。现在耶路撒冷“广大”了,尼希米说,但“其中的民却稀少”。尼希米说服城外的犹太人抽签决定:每十个人中要有一个人定居耶路撒冷。十二年后,尼希米去波斯向国王复命,但在他返回耶路撒冷时,发现参巴拉的狐朋狗友正利用圣殿赚钱,而犹太人在与当地人通婚。尼希米将这些闯入者驱逐出去,阻止犹太人同外族人通婚,并强制推行新的纯净的犹太教。随着波斯国王丧失对行省的控制权,犹太人开始发展自己的半自治小国耶胡德。耶胡德以圣殿为中心建立,得到越来越多的朝圣者资助,它依《摩西五经》行事,由一个大祭司王朝统治。据说,该祭司家族传承自大卫王的祭司撒督一脉。圣殿的财富再次引起众人的觊觎。其中一个大祭司在圣殿里被他贪得无厌的亲兄弟耶稣(亚兰语中指代约书亚)谋杀,这一渎圣行为为波斯总督提供了进军耶路撒冷、掠夺它的黄金的借口。当波斯大臣们相互图谋除掉对方,弄得人心慌乱时,马其顿国王菲利普二世训练出一支强大的军队,他征服希腊城邦,准备对波斯发动一场圣战,以报大流士入侵和他的儿子薛西斯被杀之仇。菲利普被暗杀后,他二十岁的儿子亚历山大夺取王位,发动了对波斯的进攻,并最终将希腊文化带到了耶路撒冷。* * *注释[1] 居鲁士的一条宽容法令为他赢得“人权之父”的美称。后来这条法令被发现刻在一个圆柱体上,现在,它的复制品耸立在纽约联合国大楼的入口处。然而,居鲁士并不开明。比如,当吕底亚首都萨迪斯发生叛乱时,他屠杀了成千上万的萨迪斯居民。居鲁士本人信奉阿胡拉·玛兹达,阿胡拉·玛兹达身上长着翅膀,是波斯的生命、智慧和光明之神,雅利安裔波斯人琐罗亚斯德以他的名义规定,生命是真理与谎言、光明与黑暗的斗争。但是波斯没有国教,只有这个与犹太教(以及后来的基督教)并行不悖的对光明和黑暗的多神崇拜幻想。事实上,波斯语中指代“天”的这个词——paridaeza——正是英语中“天堂”的起源。他们的祭司——magi——为我们创造了“魔法”这个词。还有,据说是三个东方祭司预言了基督的诞生。[2] 这是《圣经》的夸大。成千上万的人选择在伊朗和伊拉克过犹太人的生活。从塞琉古人、帕提亚人和萨珊人统治时期,到阿拔斯哈里发王朝和中世纪,巴比伦犹太人一直是一个富裕的、有权势的、人口众多的群体。巴比伦成了犹太人的一个政治和学术中心,在地位上几乎和耶路撒冷并肩而立,直到蒙古入侵为止。巴比伦犹太社团在奥斯曼人和英国人统治下恢复了发展。但是从19世纪80年代起,巴格达(据说当时这里三分之一的居民是犹太人)开始迫害犹太人,在哈希姆王朝统治时期,对犹太人的迫害活动加剧。1948年,伊拉克有十二万犹太人。1979年,当伊朗国王被推翻时,这个国家有十万犹太人。这两个社团的大部分犹太人移居到了以色列。如今,伊朗仍有两万五千犹太人,而伊拉克只剩下五十个犹太人。[3] 大流士突袭里海以东的中亚地区,向印度和欧洲挺进,进攻乌克兰并吞并色雷斯。他在波斯波利斯(今伊朗南部)打造了奢华的皇城,提升了琐罗亚斯德教和阿胡拉·玛兹达的地位,筹铸了第一种世界货币(达里克),组建了一支由希腊人、埃及人和腓尼基人组成的海军,缔造了世界上第一个真正的邮政系统,并在从苏萨到萨迪斯的长达1678英里(约2700千米)的王道上,每隔15英里(约24千米)建起一座客栈。他三年统治的成就使他成为波斯帝国的奥古斯都。但是即使是大流士,也达到了他的极限。公元前490年,他试图进军希腊,但在马拉松战役中被打败,此后不久他就去世了。7 马其顿人公元前336年—公元前166年亚历山大大帝公元前336年,亚历山大的父亲被谋杀,在他死后的三年里,亚历山大两次打败决定东撤的波斯国王大流士三世。一开始,他并没有追捕大流士,而是沿海岸线进军埃及,并命令耶路撒冷为他提供军需。起初,大祭司表示拒绝。但这并未持续很久:当提尔起而反抗亚历山大的统治时,亚历山大围攻了这个城市,并在此城陷落后,将它的所有幸存者钉死在十字架上。亚历山大“匆忙赶赴耶路撒冷”,犹太历史学家约瑟夫斯很久以后写道。约瑟夫斯声称征服者在城门口受到身穿紫红色长袍的大祭司和身着白衣的耶路撒冷人的欢迎。他们把他领进圣殿,他在那里为犹太人的上帝献祭。这个故事可能是一厢情愿的:有可能是大祭司和半犹太血统的撒玛利亚领导人在拉什·哈·阿伊姆(Rosh Ha Ayim)恭候亚历山大,而亚历山大效仿居鲁士,承认犹太人有按自己的法律生活的权利。[1]随后,他继续前进,征服埃及,东征之前他在埃及建立亚历山大里亚市,但自此以后他再也没有回来过。在灭了波斯帝国,将他的霸权统治延伸到巴基斯坦后,亚历山大开始了融合波斯人和马其顿人,利用这两个民族建立精英统治的伟大计划。即使这方面不太成功,但他仍比历史上其他征服者更多地改变了这个世界。他将自己心中的希腊文明——包括希腊文化、语言、诗歌、宗教、体育竞技和荷马式的君主体制——推广到从利比亚沙漠到阿富汗山麓的每一个角落。希腊生活方式和19世纪的英式生活方式抑或今天的美式生活方式一样普及。从那时开始,即使信奉一神教、与希腊哲学体系和多神文化格格不入的犹太人也不禁通过希腊文化的透镜来观察这个世界。公元前323年6月13日,征服已知世界八年后,年仅三十三岁的亚历山大因发热或中毒奄奄一息地躺在巴比伦,他那些忠诚的士兵泪流满面地走过他的床前。当他们问他把王国留给谁时,他的回答是:“给最强的人。”托勒密:安息日劫掠寻找最强者的比赛演变成亚历山大的将领之间长达二十一年的战争。耶路撒冷在这些“繁殖世间邪恶”的马其顿军阀之间几经转手。在两个主要参与者的争斗中,耶路撒冷六次转手。独眼安提柯统治了耶路撒冷十二年,直到公元前301年战死沙场,而胜利者托勒密来到耶路撒冷门前,宣示自己对耶路撒冷的所有权。托勒密是亚历山大的表兄,一个跟着亚历山大从希腊打到巴基斯坦的老将领,他在那里指挥印度河上的马其顿舰队。亚历山大死后,埃及成了他的囊中之物。听说亚历山大大帝的灵柩正在运回希腊的路上,他匆忙越过巴勒斯坦,夺得灵柩,将它安放在他的首都亚历山大里亚。希腊的终极护身符——亚历山大遗体的守护人,成了亚历山大精神之火的守护者。托勒密不光是个军阀,他的钱币上印着他坚毅的下巴和呆板的鼻子,这掩饰了他的狡猾和通晓事理。如今,托勒密告诉耶路撒冷人,他想在安息日入城,向犹太人的上帝献祭。休憩中的犹太人中计,托勒密占领了这个城市,并以此方式向人们展示犹太人对宗教戒律的盲从。但是,当安息日太阳落山时,犹太人开始反击。之后,托勒密的军队横扫耶路撒冷——打家劫舍、强奸妇女,半个耶路撒冷变成囚笼。托勒密可能将马其顿卫戍部队驻扎在了圣殿北部由尼希米建造的巴里斯要塞,他还把成千上万的犹太人遣送到埃及。这些人在托勒密辉煌壮丽的首都亚历山大里亚建立了说希腊语的犹太社团。在埃及,托勒密和他的继承人变成法老;在亚历山大里亚和地中海地区,他们仍然是希腊国王。托勒密·索特尔以“救世主”著称,接受地方神伊西斯和奥西里斯,并采用埃及的君主制,将他的王朝提升为埃及的神王和半神圣的希腊君主的综合体。他和他的儿子征服塞浦路斯和昔兰尼加,接着横扫安纳托利亚和希腊诸岛。他知道,只有尊荣和文化加在一起才能让他享受正统和伟大。所以,他把亚历山大里亚建成世界上首屈一指的希腊城市,富丽堂皇、优雅时尚,他在这里建立图书馆和博物院,招募希腊学者,使世界奇观之一法罗斯灯塔投入使用。他的帝国延续了三个世纪,他们家族的最后一个人是克里奥帕特拉。托勒密活到八十多岁,他还写了一部亚历山大史。托勒密二世菲拉德尔福斯对犹太人颇有好感,他释放了十二万犹太奴隶,还寄送黄金给犹太人装饰圣殿。他深谙庆典和演出的作用。公元前275年,他以酒神和丰收之神狄俄尼索斯的名义为几位特殊来宾举行阅兵礼,期间一个用豹皮做的、装着20万加仑(约757立方米)葡萄酒的巨大葡萄酒囊和一个180英尺(约55米)长、9英尺(约2.7米)宽的巨大阳具图腾,同大象和来自帝国各个角落的国民一起参加游行。他还热衷于收藏书籍。当大祭司将犹太《塔纳赫》[2]中的大约二十本书寄到亚历山大里亚时,国王命人将它翻译成希腊语。他尊重亚历山大里亚犹太人的学术成就,邀请他们共进晚餐,商讨翻译问题,国王承诺说:“一切都会依你们的习惯行事,对我来说也是如此。”据说,在七十天的时间里,七十位学者每人完成了一份译文,结果译文完全一样。《七十子圣经》改变了耶路撒冷的历史,使后来基督教的传播成为可能。多亏了亚历山大,希腊语成了国际通用语;至此,《圣经》成了几乎每个人都能阅读的圣书了。多比雅的约瑟耶路撒冷仍然是托勒密帝国境内的一个半自治小国,犹大发行自己的钱币,上面刻着“耶胡德”。它不仅是一个统一的政治实体,还是一个由大祭司统治的上帝之城。这些声称出自《圣经》祭司撒督一脉的奥尼阿斯家族的后裔,伺机积累财富和权力,只要他们给托勒密进贡就可以达成这个目的。公元前3世纪40年代,大祭司奥尼阿斯二世试图瞒下他欠托勒密三世厄威革特的20银塔兰特,这为一个人脉广阔、决定开出比大祭司更高价钱的年轻犹太人提供了机会,他这样做不仅是为了耶路撒冷,还是为了整个国家。这个冒险家就是大祭司的亲侄子约瑟[3]。他启程前往亚历山大里亚,因为国王正在那里举办一场竞拍会:竞拍者承诺用最多的贡品换取对他们所居之地的统治权以及在那里征税的权力。叙利亚贵族嘲笑年轻的约瑟,但他用蛮横放肆战胜了他们。他设法率先觐见国王,让国王为他的魅力所倾倒。当托勒密三世开始要价时,傲慢的约瑟开出比他的所有竞争者都高的价钱,他的价是柯里叙利亚、腓尼基、犹大和撒玛利亚的总和。国王要约瑟留下人质,以确保得到他承诺的贡赋。“噢,我的国王,除了你自己和你的妻子外,我不会给你其他人。”这个狂妄自大的耶路撒冷人回答说。约瑟本可能因为傲慢无礼而被处死,但托勒密大笑之后表示同意。约瑟带着两千名埃及步兵回到耶路撒冷,他有太多东西需要证明。当阿什克伦拒绝纳税时,约瑟杀了它的二十名市民领袖,阿什克伦不得不屈从。约瑟就像他在《创世记》中的同名者一样,在埃及的高级领导人中纵横捭阖并取得胜利。他和国王在亚历山大里亚过从甚密,他爱上了这里的一个女演员。当他设计勾引这个女演员时,他的哥哥用自己的女儿替换了该女演员。那天夜里,约瑟喝得不省人事,当他清醒时,他爱上了自己的侄女,而他们的联姻也巩固了这个王朝。然而,他们的儿子西卡努斯长大后却变得跟约瑟一样无赖。尽管生活奢侈,统治严厉,赋税过多,但据约瑟夫斯所说,约瑟是一个宽容大度的好人,他的庄严、智慧和公正令人钦佩。他使犹太人摆脱了贫穷、卑贱,走向辉煌。约瑟对埃及国王来说非常重要,因为他们为了控制中东,同竞争对手马其顿王朝的塞琉古人开展了连绵不断的战争。公元前241年左右,托勒密三世在战胜敌人后,通过拜访耶路撒冷、恭敬地在犹太人的圣殿献祭来表达自己的感激,他无疑受到了约瑟的款待。然而,当国王去世时,埃及人发现他们正面临一个十几岁的雄心勃勃的塞琉古国王的挑战。安条克大帝:大象的碰撞挑战者是亚洲的马其顿国王安条克三世。公元前223年,这个年仅十八岁、四处游历的年轻人继承了一个华而不实的头衔和一个四分五裂的帝国,[4]但他拥有扭转颓势的天赋。安条克视自己为亚历山大的继承人,像所有马其顿国王一样,他将自己同阿波罗、赫拉克勒斯、阿喀琉斯,特别是宙斯联系在一起。经过一系列精彩炫目的战役,安条克重新征服了亚历山大远到印度的东方帝国,为自己赢得“大帝”的称号。他多次袭击巴勒斯坦,但托勒密击退了他的进攻,日渐年老的约瑟·多比雅也继续统治着耶路撒冷。但他的儿子西卡努斯却背叛他,并袭击了耶路撒冷。去世前不久,约瑟打败了他的儿子,不过西卡努斯仍继续在今天的约旦地区开拓自己的公国。公元前201年,四十多岁的安条克大帝从东方胜利归来。耶路撒冷就像“风暴中的一艘航船,在两个大国间左右摇摆”。最后,安条克赶走埃及人,耶路撒冷则张开怀抱迎接新的主人。安条克宣称:“当我们进入他们的城市时,犹太人热情款待我们,他们的长老负责迎接,还帮助我们赶走埃及驻军。”塞琉古国王和军队非常引人注目。安条克头戴皇冠,脚穿镶着金边的深红色系带靴子,头上顶着一顶宽边帽,身上穿着缀满金星的深蓝色披风,脖子处别着深红色领针。耶路撒冷人为他的多民族部队提供给养,他的军队包括手握萨里沙长矛的马其顿方队、克里特山地战士、奇里乞亚轻步兵、色雷斯投石手、米希亚弓箭手、吕底亚掷矛兵、波斯弓箭手、库尔德步兵、全副武装的伊朗战马和最具威望的大象——耶路撒冷可能是首次见到这样的景象。[5]安条克承诺给犹太人修缮圣殿和城墙,增加耶路撒冷这个城市的人口,并确保犹太人享受“按照父辈的法律”统治自己的权利。他甚至禁止外人进入圣殿或者将马肉、骡子肉、野生或驯养的驴的肉、豹子肉、狐狸肉或兔肉带进市里。大祭司西蒙当然站在正确的一边:耶路撒冷从来没有见过如此宽容的征服者。耶路撒冷人回头将这个时代视为由完美的大祭司统治的黄金时代,他们说大祭司就像“云朵中的晨星”。义人西蒙:晨星赎罪日当天,西蒙[6]从至圣之所出来,当这个大祭司走向圣坛时,他的身上笼罩着荣光。大祭司是作为受膏的王子、君主、教皇和阿亚图拉的综合体统治犹大的,而西蒙是大祭司中的杰出典范:他身穿镀金长袍和闪闪发光的胸甲,头戴类似王冠的包头巾,他在头巾上别了一朵金花——象征着生命和救赎,也是犹大国王头饰的遗存。《德训篇》的作者,同时也是第一个捕捉到该繁荣都市之神圣戏剧的作家杰苏斯·本·西拉把西蒙描绘成“参天柏树”。耶路撒冷成了一个“神权国家”——这个词是由历史学家约瑟夫斯创造的,用来描述这个“整个国家主权和所有统治权威都掌握在上帝手里”的小国。苛刻的规定支配着生活的每个细节,因为政治和宗教没有任何区别。在耶路撒冷既没有雕像也没有塑像。尊奉安息日是令人痴迷的事。所有违背宗教的罪犯都被处以死刑。有四种处刑方式——石刑、火刑、斩首和绞杀。通奸者要用石头砸死,这个刑罚由整个社团执行(尽管被定罪的人首先要被扔下悬崖,这样在被众人扔石头前他通常是不省人事的);殴打父亲的人要被绞杀;与母女二人都有通奸行为的被处以火刑。圣殿是犹太生活的中心:大祭司和他的政务委员会——犹太公会在那里聚会。每天早上,号角声通知大家开始一天的首次祈祷,号角的作用和伊斯兰教的宣礼吏一样。七个银质喇叭一天四次吹响,召唤信徒到圣殿跪拜。犹太人主要的礼拜仪式是每天早晚两次在圣殿的祭坛上供奉一只没有瑕疵的公羊、母牛或鸽子,与此同时,香坛上的香火连绵不绝。“大屠杀”(holocaust)这个词出自希伯来语olah,意思是“向上”,暗指整只动物燔祭时的烟“向上”飘往上帝。想必整个城市都能闻到圣殿祭坛散发的味道:香炉里混着肉桂的香味与焚烧动物的臭味。难怪人们要佩戴大量没药、甘松和香脂做香料。节日的时候,朝圣者涌进耶路撒冷。在圣殿北面的羊门,牛羊一起放牧,以为祭祀作准备。逾越节期间要屠杀二十万只羊。而住棚节是一年中最神圣、最喜庆的一周,男人和女孩们身着白衣在圣殿的院子里载歌载舞,他们挥舞着点燃的火炬,在宴会上大快朵颐。他们搜集棕榈叶和树枝,在自家屋顶上或圣殿的院子里建造棚屋。[7]然而,即使在完美的西蒙的统治下,也有许多可能看起来像希腊富人的世俗犹太人,他们住在西山坡上以“上城”著称的希腊式宫殿里。被狂热的犹太保守派视为异教污染的东西,在这些见多识广的人眼里是文明的产物。在耶路撒冷,这是新生活的开始:她越神圣,就越分裂。两种生活方式相互交错,如此紧密,造成家族之间的恩怨情仇。现在,这个城市,以及犹太人的存在,遭受着自尼布甲尼撒以来最臭名昭著的怪物的威胁。安条克显灵:疯狂的上帝耶路撒冷的施恩者安条克大帝不能停下前进的步伐,他转而征服小亚细亚和希腊。但是,这个过分自信的亚洲之王低估了正在崛起的罗马共和国的力量,这个共和国刚刚打败汉尼拔和迦太基,以统治整个西地中海。罗马击退了安条克对希腊的进攻,强迫这个伟大的国王交出他的舰队和象兵部队,并把他的儿子送到罗马做人质。安条克去东方充实他的国库,却在洗劫一个波斯神庙时被暗杀。从巴比伦到亚历山大里亚的犹太人一年要给圣殿缴纳一次什一税,耶路撒冷因此变得极为富裕,然而她的财富不仅加剧了犹太领导人之间的权力斗争,还吸引了缺钱花的马其顿国王。亚洲的新国王和他的父亲一样名叫安条克,他火速奔赴首都安条克,夺取王位,杀死家族中所有觊觎王位的人。安条克四世在罗马和雅典长大,他继承了其父精力旺盛、光彩夺目的天资,但他尖厉的恐吓和疯狂的炫耀更像精神错乱、爱出风头的卡里古拉或尼禄。作为一个倒下的伟大国王的儿子,他有太多的东西需要证明。安条克长得漂亮,但精神错乱。他欣赏宫廷礼仪的壮观,却又受不了它的束缚。另外,他为自己令人惊奇的绝对权力感到骄傲。在大广场上,年轻的国王安条克喝得酩酊大醉,当众洗澡并用昂贵的油膏按摩;在公共浴池中,他和马夫、门童结为朋友。当一位观众抱怨他过度使用没药时,他让人用罐子砸破这个人的头;当民众因哄抢这种天价沐浴液而闹成一团时,国王只在一旁竭斯底里地笑。他喜欢穿着金色斗篷、戴着玫瑰花环出现在大街上,但是当他的臣民盯着他看时,他就朝他们扔石头。夜晚,他乔装打扮潜入安条克闷热的后街。他会自发地向陌生人示好,但是他的爱抚就像黑豹一样反复无常,时而和蔼可亲,突然间又变得残酷无情。希腊化时代的统治者通常称自己是赫拉克勒斯和其他神的后裔,安条克则更进一步。他称自己是“Epiphanes”,意为“上帝显现”,他的臣民则给他起了个绰号“Epumanes”,意为“疯子”。但是,他看似疯狂的举动却是有迹可循的,因为他想借助对一个国王、一种宗教的崇拜将他的帝国紧密联系在一起。他期望他的臣民崇拜他们的地方神,并将这些地方神并入希腊的万神殿和对他个人的崇拜当中。但是,犹太人的情况有所不同,他们同希腊文化有着一种爱恨交织的关系。他们虽然仰慕希腊文明,但却痛恨它的支配。约瑟夫斯说,他们认为希腊人怠惰、乱交、走在时代的前端,但终无大用,而许多耶路撒冷人已经过上了时髦的生活,采用希腊人和犹太人的名字以显示他们既可以是希腊人又可以是犹太人。犹太保守派人士不这么看,对他们来说,希腊人只是偶像崇拜者,希腊的裸体运动员令他们反感。犹太显贵的第一反应是竞相投奔安条克,争取耶路撒冷的统治权。危机起源于家族内部对钱和权的争夺。当大祭司奥尼阿斯二世出价竞标时,他的哥哥贾森比他多出了80塔兰特,这样贾森成为了大祭司,带着把耶路撒冷塑造成希腊城邦的计划回到耶路撒冷。为了向国王致敬,他把耶路撒冷改名为安条克-耶路撒冷。他贬低《摩西五经》的地位,并且似乎在圣殿对面的西山上建造了一座希腊式的体育馆。贾森的改革相当受欢迎。年轻的犹太人热衷于在体育馆里追求时尚,他们在里面赤身裸体地锻炼,只在头上戴一顶希腊帽子。他们想方设法改变自己与上帝立约的标记——割礼,并且佯装包皮已经恢复,这显然是为了追求时尚而不是舒适。不过,贾森终究还是失去了耶路撒冷。他派他的心腹迈内劳斯去给安条克进贡,但恶棍迈内劳斯盗取了圣殿资金,以比贾森更高的价钱买到了大祭司之位,尽管他并没有所要求的撒督家族血统。迈内劳斯窃取了耶路撒冷。当耶路撒冷人派代表向国王提出抗议时,国王处死了这些人,他甚至允许迈内劳斯派人谋杀前大祭司奥尼阿斯二世。安条克最关心的是筹集资金夺回他的帝国——他即将取得惊人的成功:统一托勒密和塞琉古帝国。公元前170年,安条克征服埃及,但耶路撒冷人动摇了他的胜利,他们在被废黜的贾森的领导下举起反叛大旗。疯子安条克撤军穿过西奈,攻占耶路撒冷,流放了一万名犹太人。[8]在他的心腹迈内劳斯的陪伴下,他进入至圣之所,盗取了其中无价的艺术品——黄金祭坛、光明烛台和放置无酵饼的桌子,这是不可原谅的渎神行为。更为糟糕的是,安条克命令犹太人把他当成神显者加以供奉,以测试许多可能受希腊文化吸引的犹太人的忠诚。接着,在将圣殿的黄金塞满自己的金库后,他返回埃及镇压一切反抗活动。安条克喜欢扮演罗马人,穿托加袍,在安条克举办模拟选举,与此同时,他秘密重建了之前被禁的舰队和大象部队。但决心统治东地中海的罗马人不会容忍安条克的新帝国。罗马使者波皮利乌斯·雷纳斯在亚历山大里亚会见国王时,盛气凌人地在沙地里绕着安条克画了一个圈,要求他在踏出圆圈前同意从埃及撤军——这就是成语“划清界限(draw a line in the sand)”一词的来源,“心怀不满和仇恨”的安条克在罗马的武力面前低下了头。与此同时,犹太人拒绝向神显者安条克献祭。为了确保耶路撒冷不会再次反叛,这个疯子决定消灭犹太人的宗教。神显者安条克:另一位行毁坏可憎者公元前167年,安条克在安息日展开偷袭,占领了耶路撒冷。他杀了成千上万的人,毁了耶路撒冷的城墙,还建起了一座新城堡阿克拉。随后,他把这个城市交给一个希腊总督,也是他的合作伙伴迈内劳斯。接着,安条克禁止在圣殿里进行任何献祭或礼拜活动,禁守安息日、律法和割礼,违者处以死刑。他还命人用猪肉玷污圣殿。12月6日,圣殿成为安条克献给国家神奥林匹亚宙斯的圣所——这真是行毁坏可憎之事。众人可能是当着他的面,在至圣之所外面的祭坛上为神王安条克献祭的。“圣殿里充满了喧闹,异教徒在此与妓女狂欢调情”,“在神圣的地方”私通。迈内劳斯默许这种行为,戴着常春藤花冠的人在圣殿中穿行,祈祷过后,就连许多祭司都屈尊观看运动场的裸体游戏。那些遵行安息日传统的人被活活烧死或者承受从希腊引进的刑罚:被钉死在十字架上。一位老人宁死不吃猪肉;让自己的孩子行割礼的妇女连同自己的孩子一起被推下耶路撒冷城墙;《摩西五经》被撕成碎片,公开烧毁:凡拥有《摩西五经》副本的人,一律被处死。然而,在一些犹太人的心中,《摩西五经》和圣殿一样,比生命更宝贵。这些死去的人引发了一场新的殉道潮,并激发了人们对世界末日的期盼。在耶路撒冷,“许多睡在尘土中的人将苏醒并获得永生”,随着弥赛亚——一个被赋予永恒荣光的人子的到来,善良将战胜邪恶。[9]安条克返回塞琉古帝国首都安条克,他在那里举办宴会庆祝他不算完美的胜利。穿着黄金盔甲的塞西亚骑兵、印度大象、角斗士和套着黄金马笼头的尼赛亚骏马列队穿过首都安条克,后面跟着头戴镀金圆环的年轻运动员、一千头献祭用的公牛、载着雕像的彩车和向人群喷洒香水的女子。当国王在皇宫中款待千名客人时,角斗士在环形广场表演,喷泉中流出红色葡萄酒汁液。这个疯子事必躬亲,他骑马在队伍中来回穿梭,亲自迎接客人,还同他的喜剧演员开玩笑。宴会结束时,喜剧演员把一个裹着布的雕像抬进来,放在地上。当第一个音符响起时,雕像上的遮蔽物立刻被拿掉,出来的竟然是赤身裸体、载歌载舞的国王。在这疯狂堕落之地的遥远南部,安条克的将军们正在执行他的迫害政策。在耶路撒冷附近的摩丁村,一个名叫玛他提亚的、有五个儿子的老祭司,接到命令要向安条克献祭,借此证明他不再是犹太人,然而,他回答:“即使国王统治下的所有民族都服从他的命令,我和我的儿子们仍照我们祖先的约去行。”当又一个犹太人上前献祭时,玛他提亚的“激情被点燃,他的血脉在颤抖”,他抽出剑杀了那个叛教者,然后杀了安条克的将军并拆毁了祭坛。他说:“凡是愿意守约的人,请随我来!”这位老人和他的五个儿子逃进深山,以义人-哈西德著称的极端虔诚的犹太人也加入他们的行列。起初,他们过于虔诚,以至于即使在战斗的状态下(灾难性的状态下),他们仍遵守安息日——这使得希腊人可能想着把所有战事都安排到星期六。玛他提亚不久后便去世了,但他的第三个儿子犹大在耶路撒冷周围山里承担起指挥大任,他接连打败了三支叙利亚军队。一开始,安条克对犹太人的起义并不重视,他忙着东征伊拉克和波斯,只命令他的总督利西阿斯前去平乱。但犹大又打败了利西阿斯。于是,就连远在波斯作战的安条克也意识到犹太人的胜利将威胁他的帝国,并宣告恐怖统治无效。他给犹太公会的亲希腊成员写信说,犹太人可以“吃他们自己认为合适的肉并遵守他们自己的戒律”。但为时已晚,此后不久,神显者安条克癫痫发作,从他的战车上跌落而亡。在此之前,犹大已经为自己赢得英雄的名号,这个绰号将成为一个王朝的名字:铁锤。* * *注释[1] 撒玛利亚人已经形成独立的半犹太宗教组织,它是以新巴比伦统治开始前形成的犹太教为基础的。波斯统治时期,撒玛利亚由参巴拉总督世家统治。撒玛利亚人不能进入耶路撒冷,这刺激他们在基利心山上建立了自己的圣殿,还为此与犹太人和耶路撒冷结下世仇。像所有的家庭恩怨一样,这些都是由一些微不足道的矛盾引发的。撒玛利亚人成为遭犹太人鄙视的二等公民,在犹太人眼里,他们堪比异教徒,因此耶稣说出“好撒玛利亚人”时,令人格外意外。至今仍有大约一千名撒玛利亚人生活在以色列。尽管犹太人的献祭行为早已终结,但21世纪的撒玛利亚人仍年复一年地在基利心山祭奉逾越节羔羊。[2] “塔纳赫(Tanakh)”是律法书、先知书和文集的希伯来语首字母缩写体,后来基督徒称这些书为“旧约”。[3] 约瑟出自一个具有混合血统的犹太人家庭,他可能是一个反对尼希米的亚扪人多比雅的后裔。他的父亲多比雅是一个与托勒密二世关系密切的富豪——一个名叫泽农的大臣的纸草文献显示,多比雅与国王有生意往来,他在暗嫩(今约旦)拥有大片地产。[4] 安条克是绘制亚历山大帝国版图的将军们建立的其中一个伟大王朝的继承人。托勒密一世争取在埃及建立自己的王国时,支持了亚历山大的军官之一、安条克的先祖塞琉古占领巴比伦。塞琉古和托勒密一样有天赋,他重新征服亚历山大的大部分亚洲领土——从而为塞琉古王朝取得亚洲之王的封号。塞琉古统治着从希腊到印度河的广大地区——只是在人生的最高点时被暗杀。托勒密承诺将柯里叙利亚让给塞琉古家族,但他拒绝交出这一地区:结果导致长达一个世纪的叙利亚战争。[5] 这是战象盛行的时代。自从亚历山大带着一群大象从印度战场归来,这些武装起来的厚皮动物对任何自视甚高的马其顿国王来说都是最具声望(也最昂贵)的武器——尽管这些大象经常踩踏己方步兵而不是敌方步兵。与此同时,在西方,来自提尔的腓尼基人的后裔迦太基人正同罗马人争夺地中海的霸权,迦太基人的杰出将领汉尼拔驱赶着大象越过阿尔卑斯山,入侵了意大利。安条克用的是印度象,托勒密手里的是非洲象,而汉尼拔使用的是产自摩洛哥阿特拉斯山、现在已经灭绝的体型较小的象。[6] 一些历史学家认为西蒙实际上在托勒密一世时期统治着耶路撒冷。原始资料相互矛盾,但他最有可能是安条克大帝的同时代人西蒙二世,这个人重筑堡垒,修复圣殿,并在圣殿山上添加了一个巨大的蓄水池。他的坟墓坐落在旧城北部、巴勒斯坦人的谢赫贾拉居民区。奥斯曼统治时期,那里一年举办一次由穆斯林、犹太人和基督徒共同庆祝的“犹太野餐”,这是民族主义兴起之前所有教派共同庆祝的节日之一。今天,这个坟墓是犹太人的圣所,是以色列在附近建立定居点计划的核心。然而,像耶路撒冷的许多遗址一样,这个坟墓本身就是个谜:它既不是犹太人也不是义人西蒙的葬身地。它是五百年后建造的,是一个名叫朱利娅·萨比娜的罗马贵妇的墓。[7] 犹太人的主要节日——逾越节、五旬节和住棚节——仍然在发展。逾越节是春天的节日,现在这个节日将吃无酵饼和讲出埃及的故事这两个传统活动融合在一起。在耶路撒冷,逾越节逐渐取代住棚节成为犹太人的主要节日。住棚延续至今成了今天的住棚节,住棚节时犹太小孩仍会搭建一个装饰着水果的收获小屋。圣殿的工作由利未部落的后裔,利未人和祭司们(摩西的哥哥亚伦的后裔,他们本身也是利未人的一个分支)分担。[8] 贾森再次逃脱,在他的支持者多比雅王子西卡努斯那儿避难。西卡努斯已经统治约旦大部分地区长达四十年,他仍然是托勒密家族的盟友,即使在托勒密失去耶路撒冷之后。他同阿拉伯人打仗,还在伊拉克阿米尔建了一个有着美丽浮雕和园林的奢华堡垒。当安条克征服埃及、重新占领耶路撒冷时,西卡努斯无路可走:这个多比雅家族的最后一人自杀了。现在他的宫殿废墟是约旦的旅游景点之一。[9] 《但以理书》是一本故事集,一部分出自巴比伦流亡时期,其余源自安条克占领时期:燃烧的炉火差可比拟但以理所遭受的折磨。但以理对一个谜一般的“人子”的新展望启发了耶稣。殉道热潮将在基督教兴起的前几个世纪重新上演。8 马卡比公元前164年—公元前66年铁锤犹大公元前164年冬天,铁锤犹大征服了犹大全境和除安条克新建城堡阿克拉之外的耶路撒冷。当犹大看到圣殿杂草丛生、无人管理时,他悲痛不已。他燃起熏香,重新启用至圣之所,并于12月14日恢复祭祀时主持落成典礼。在这个历经浩劫的城市里,没有足够的油保证殿中的烛台燃烧不息,但不知为何,烛台里的蜡烛一直没有熄灭。圣殿的解放和再次圣化至今仍在犹太人的哈努卡节得到庆祝——哈努卡节又称“净殿节”。铁锤——拉丁语中的“马卡比”[1]——转战约旦各地,并派他的哥哥西蒙拯救加利利的犹太人。因为犹大不在,犹太人战败了。马卡比开始反击,他占领了希伯伦和以东,在围攻耶路撒冷的阿克拉之前摧毁了阿什杜德的异教神庙。但是,塞琉古摄政王在伯利恒南部的贝特扎加里亚(Beth Zacharia)打败了马卡比,接着围攻耶路撒冷,直到他不得不撤军平定发生在安条克的叛乱。于是,他赋予犹太人“依照自己的律法生活”并在自己的圣殿做礼拜的权利。继尼布甲尼撒之后四个世纪,犹太人终于恢复独立。但是,犹太人尚不安全。塞琉古人尽管受内战折磨有所削弱,但实力依然强大,他们决定击溃犹太人,守住巴勒斯坦。这场凶猛复杂的战争持续了二十年。细节部分无须赘述,期间有许多名字大同小异的塞琉古王位觊觎者,也有马卡比几乎被全歼的时刻。然而,这个足智多谋、天赋异禀的家族总是能成功恢复元气并展开反击。俯瞰圣殿的阿克拉城堡仍然折磨着分裂的耶路撒冷。当号角吹响、祭司们再次进行献祭时,阿克拉的异教雇佣军和变节犹太人时常“突然冲出来”——据约瑟夫斯说——“杀死那些上山参拜圣殿的人”。耶路撒冷人将“所有邪恶的根源”大祭司迈内劳斯处死并选出新的大祭司。[2]但是,塞琉古人再次集结起来。他们的将军尼卡诺尔夺回了耶路撒冷。这个希腊人指着祭坛威胁说:“如果不把犹大和他的窝藏者交出来,我会把圣殿烧个精光。”为生存而战的犹大向希腊的敌人罗马求助,罗马很快就承认了犹太人的自主统治权。公元前161年,铁锤击溃尼卡诺尔,让人砍掉他的头和手臂,将它们带回耶路撒冷。他将这些恐怖的战利品放在圣殿展览,将尼卡诺尔威胁要将圣殿撕成碎片的手和被割掉的舌头挂在外头喂鸟,将他的头悬挂在城堡上。耶路撒冷人把尼卡诺尔日当作解放的节日加以庆祝。但之后,塞琉古人打败并杀死了马卡比,耶路撒冷陷落。犹大被葬在摩丁村。似乎一切都不复存在了,但犹大的哥哥们活了下来。西蒙大帝:马卡比的胜利逃亡两年后,犹大的哥哥约拿单从沙漠里走出来再次击溃塞琉古人,在希腊控制下的耶路撒冷北部的密抹建立了王庭。以外交能力著称的约拿单挑拨叙利亚国王与其对手埃及国王的关系,以收复耶路撒冷。接着,他修复了城墙,再次圣化圣殿,并于公元前153年说服塞琉古国王授予他“国王之友”这个名号,并任命他为大祭司。马卡比被施膏油礼,并在最热闹的节日住棚节戴上国王花环,穿上祭司法衣。然而,约拿单是一个与撒督毫无关系的地方祭司的后裔。至少有一个犹太教派视他为“邪恶的祭司”。起初,约拿单得到埃及国王托勒密六世菲洛梅特的支持。菲洛梅特沿海岸向北来到约帕(即离耶路撒冷最近的海港雅法),以法老之尊接见约拿单,而约拿单以祭司之尊会见了菲洛梅特。在仆托肋买(今阿克),菲洛梅特实现了自亚历山大大帝以来每个希腊国王的梦想:他被加冕为埃及和亚洲的国王。但是,在他胜利的那一刻,他座下的马一看到塞琉古大象便立即前蹄腾空向后仰,他从马上跌落而死。[3]当敌对的塞琉古人争权夺利时,外交家约拿单只能不停地转换阵营。被困安条克皇宫的其中一个塞琉古王位觊觎者向约拿单求助,他给约拿单的回报是耶路撒冷的完全独立。约拿单率领两千人从耶路撒冷出发,穿过今天的以色列、黎巴嫩和叙利亚,到达安条克。犹太士兵从王宫发射箭矢,然后从一个屋顶跳到另一个屋顶,穿过整个燃烧的城市,救出国王并恢复他的统治。返回犹大时,约拿单征服阿什克伦、加沙和贝特祖尔,并开始围攻耶路撒冷的阿克拉城堡。但是,他受引诱孤身奔赴仆托肋买,会见他新交的希腊盟友,结果后者抓住他并举兵向耶路撒冷进发。马卡比家族还没有弹尽粮绝:他们还有一个兄弟。这个人就是西蒙,他重新加固耶路撒冷并召集军队。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风雪使希腊人被迫撤退,但希腊人为自己报了仇:他们杀了西蒙被囚的兄弟约拿单。公元前141年春天,西蒙突袭并摧毁了阿克拉[4],用赞词、棕榈枝、竖琴、铙钹、六弦提琴和赞美诗在耶路撒冷庆祝之前,他将这个城堡所在之山夷为平地。“以色列摆脱了异教徒的枷锁”,犹太公会奉西蒙为世袭统治者,为他穿上金扣紫红色衣袍,除了头衔外,西蒙从各方面来说都已经是犹大国王。人们开始在契约中写道:“犹太人的领导人、最高统帅、大祭司,西蒙大帝统治元年。”约翰·西卡努斯:帝国的缔造者公元前134年,西蒙大帝的声望如日中天,此时他收到他女婿的晚宴邀请。晚宴上,马卡比家族第一代中的最后一人被暗杀,接着,西蒙的女婿抓住西蒙的妻子和他的两个儿子。刺客还企图抓住他的另一个儿子约翰——希伯来语中是Yehohanan——但约翰逃到耶路撒冷并控制了这个城市。约翰到处碰壁。当他尾随谋反者到达他们的大本营时,他的母亲和哥哥被当着他的面撕成碎片。作为家中的第三子,约翰没想过从政,但他拥有成为理想的犹太统治者的所有家族天赋,他有着“迷人的弥赛亚特征”。实际上,约瑟夫斯写道,上帝赋予约翰“三大特权”——统治这个国家、担任大祭司一职和预言的本事。塞琉古国王西顿人安条克七世利用犹太内乱重新夺回了巴勒斯坦,并围攻耶路撒冷。当西顿人国王为住棚节奉上金角公牛这样华丽的祭品,以示和谈之意时,耶路撒冷人已经开始挨饿。约翰选择求和,同意交出除犹地亚外马卡比家族征服的所有土地,赔款500银塔兰特并拆毁城墙。约翰不得不协助他的新主子同伊朗和伊拉克新崛起的力量帕提亚人作战。这次远征对希腊人来说是场灾难,但对犹太人来说却是神的赐福。约翰可能已经秘密地同拥有许多犹太臣民的帕提亚国王进行了谈判。希腊国王被杀后,约翰设法逃出这个泥潭,归国后恢复独立。[5]

上一章 下一章
目录
打赏
夜间
日间
设置
7
正序
倒序
耶路撒冷三千年
耶路撒冷三千年-2
耶路撒冷三千年-3
耶路撒冷三千年-4
耶路撒冷三千年-5
耶路撒冷三千年-6
耶路撒冷三千年-7
需支付:0 金币
开通VIP小说免费看
金币购买
您的金币 0

分享给朋友

耶路撒冷三千年
耶路撒冷三千年
获月票 0
  • x 1
  • x 2
  • x 3
  • x 4
  • x 5
  • x 6
  • 爱心猫粮
    1金币
  • 南瓜喵
    10金币
  • 喵喵玩具
    50金币
  • 喵喵毛线
    88金币
  • 喵喵项圈
    100金币
  • 喵喵手纸
    200金币
  • 喵喵跑车
    520金币
  • 喵喵别墅
    1314金币
网站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