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则,我们来谈一谈人们心目中的美好事物吧。比如文学,看看是否能够离得开模仿。经过我们的深入比较和研究,发现美好的文学领域,运用模仿,比之其他任何领域都要有过之而无不及。有人可能会说,那只是二三流文人的所作所为,一流文豪才不会模仿呢!事实真的是这样吗?请继续往下看。在数百年前,我国古代的一本教人们如何写作的书《朱子语类》是这样告诉世人的:“古人作文作诗,多是模仿前人而作之,盖学之既久,自然纯熟。”古今中外,凡作文大家成名之前无不有一个模仿、借鉴的过程,屈原模仿前人,杜甫模仿屈原,白居易模仿杜甫,鲁迅模仿果戈里;莫泊桑模仿福楼拜,托尔斯泰模仿屠格涅夫,就是“诗仙”李白也是在模仿萧统《文选》的基础上,才建构起他“诗仙”的丰碑基石。无论你是否承认,几千年来,模仿早就成为了文坛里不争的成名捷径和潜规则。文坛迅速成名之潜规则在很久很久以前,模仿,就已经成为文坛上的一个重要表现手法。而且,它还盛传不衰,精彩纷呈,屡成热点。我偶看诗集,发现北宋著名词人秦少游之佳句“雨余芳草斜阳,杏花零落燕泥香”,其实是模仿温庭筠句“雨后欲斜阳,杏花零落香”所得。对秦观之模仿,“国学大师”王国维曾赞曰:“虽自此脱胎,而实有出蓝之妙。”李清照女士一日偶然看到欧阳修的《蝶恋花》中有佳句“庭院深深深几许?”心中喜欢,把玩不已,竟以首句“庭院深深深几许?”为头,连仿三首,首首绝佳。名垂千古的《膝王阁序》之作者王勃,模仿北朝庾信的《马射赋》中佳句“落花与芝盖齐飞,杨柳共春旗一色”,写出了“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绝句,至今传颂……古人谓:“浅者偷其字、中者偷其意、高者偷其气。”“偷”即模仿,“偷意”、“偷气”为模仿中的创新。中国古代的文人学习写作大多经历了模仿的过程。他们总要读过几百篇乃至几千篇名著,揣摩呻吟,出口成诵,烂熟于胸……回顾人类的文化史,古今中外,从“模仿”到“创造”,写出有新意的作品的例子举不胜举。我国四大古典小说都有比较清楚的模仿的著作或者底本:《红楼梦》模仿了《金瓶梅》,《西游记》和《三国演义》都有历代传下来的神话或者话本。郭沫若的诗歌模仿了歌德、泰戈尔和惠特曼三位世界大诗人的诗歌,他还告诉大家:“我有一个写作秘诀,就是先看人家的书再写。”鲁迅的小说也有不少属模仿之作,他的第一篇成名作《狂人日记》就是模仿了俄国作家果戈理的一篇小说。而巴尔扎克的《高老头》则是模仿了莎士比亚的剧作《李尔王》中表达父女关系的内容。对于模仿与借鉴,杜甫曾用这样的名句总结:“别裁伪体亲风雅,转益多师是汝师。”可见,历史上因模仿而后脱胎的大家可谓多矣!“一切写作都从模仿开始,未有不模仿而成为大作家者;一切模仿都必须有创新,未有不创新而成为大作家者。”这就是文坛中成名作家能够流芳百世的潜规则,当然,它也是每一个舞文弄墨者在文坛生存下去的潜规则。说它是潜规则,是因为:此义之大,放之四海而皆准;此义之秘,虽常见诸于实行却为人所忽视。在文学领域里,模仿的主要特点有:在体裁上,诗词歌赋、对联杂文、谚语民谣、灯谜酒令,凡所应有,无所不仿;在方法上,顺仿、反仿、别仿,形式多样,种类繁多,花样翻新,不一而足;在内容上,被仿作品大多都是古今中外名篇佳作,均为大众所熟悉,而仿作则有的是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有的是移置新义、翻出别趣,有的是讽刺幽默、入木三分……模仿得到位者,往往会为读者们所侧目。大凡在文坛上成名的人,或多或少都深谙此潜规则。尤其是那些早年成名之人,更是找准大家来模仿,便很快成名。也许,他们都听说过了民国女作家张爱玲的一句名言“出名要趁早”吧。也许是为了名,但根本是为了利,他们正确地选中了在文坛里快速成名的潜规则,也就是“模仿”一位或多位写作风格等令自己喜欢的大师,从而走上了文坛成名的不二捷径。文坛里的潜规则(2)吴墉畅销书的一大真相对图书行业一直关注的人也许会知道,当年,罗伯特•梅所著的《鲁道夫》一书,在5年间就发行了600万册,并且受到读者们的极大好评。但后来有读者指出,他的写作技巧与文思格调,都是照搬名著《圣诞节之夜》行文走笔的,两者的区别仅仅是,《鲁道夫》在内容上小有突破罢了。又如,在“模仿的巨人”日本那里,图书行业的模仿也是大行其道。有很多销售业绩良好的图书也有许多是与《鲁道夫》类似的情况。有一本在日本风靡一时、曾倾倒过百万读者的由著名作家大佛次郎执笔的《鞍马天狗》就是如此。最初,这部小说在杂志上连载时,就连日本东京大学的校长山川建次郎博士也认为,该书是文坛久未得见的成功之作。然而,后来有人指出,这部《鞍马天狗》却是脱胎于法国小说《夜的恐怖》,曾载于《新趣味》杂志。大佛次郎将原著的故事情节移为己用,只是将小说背景安排在了江户幕府末期,并把人物换上了近胜勇,于是,《鞍马天狗》便问世了。日本著名出版机构“讲谈社”的第一任总编筑波四郎曾讲过这样一件事:“恕我不能披露当事人的姓名,因为他是一位很有名的人,当然他也是一个模仿能手。他在进行创作时,往往是取他人成功之作作为自己的创作素材,然后将书中的山川、河流等固有名词换掉,再对时间、天气、地点加以改动,最后再对原著的风格、技巧进行改头换面,这样经过几番‘手术’,最后他的‘新作’就会与原著面目皆非了。”筑波四郎的这段话,道出了世界文坛若干成名作家在创作时的手法。这也一再印证了我提出的“文坛潜规则”。也就是说,作家绝对不模仿、不借鉴别人是不可能的,所谓的“创作”不过如此。这条潜规则,无论是古今中外的哪一位成名或无名的作家,都或多或少地受控,只是有的作家被控制的时间短一些,而有的作家被控制得长一点,有的甚至终身都遵循这条潜规则进行写作。是呀,“文坛潜规则”一再告诉我们,要想取得成功,就必须针对问题将选取来的材料统统据为己有,所要注意的是,不要机械地模仿,而要把它灵活地变成自己的东西,然后再加上自己的哪怕是一点点的独创,这就足够了!80后文学写手的模仿秀在看到了中国古人、外国名家们都是通过模仿走上成名之路后,你是否会问,今天的中国文坛,年青的文学后辈们是否继承了前人的优良传统呢?答案是肯定的。聪明的“中国文人”,爱追名逐利的“中国文人”,又怎么会错失对“文坛潜规则”的利用呢?俗话说“一叶知秋”,我们试以“80后写手”为例,探讨一下。在当今中国文坛,有一股如飓风般声势浩大的写作群体,叫做“80后写手”。他们仿佛一夜之间来到世人面前,并从此经常占据各大文学媒体和文学网站的版面。他们声势之大,有如当年朦胧诗迅速“崛起”般,蔚为壮观。而在这些文学写手里,最为有名的,无疑是韩寒、郭敬明、张悦然、春树等人。既然只要身处文坛,就“逃不过”潜规则的控制,那么,80后写手们也不会例外。如果你对他们的代表作品稍加分析,就会发现,这些作品是完全按着我所提出的“文坛潜规则”之路走的。也就是说,他们都做到了“一切写作都从模仿开始”,当然,要真正能在文坛立足,他们要走的路还极其漫长。毕竟,模仿只是写作入门时采取的手法和出名的捷径,如果想急功近利,这种手法还非常奏效,只是,没有继续努力,在模仿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的风格,名和利都很容易来得快,去得也快。因在新概念作文大赛中获奖而一举成名的韩寒,是“80后”写手中名副其实的大师兄。其成名作是长篇小说《三重门》。然而,就是这部他最为人所称道也是其最为自得的《三重门》,里面据说是直承了《围城》的语言,甚至连他本人都不讳言出处,可见其对模仿“钱式风格”之执着追求。然而,令人遗憾的是,韩寒后来的作品不但没有在情节和思想上有所超越,连最初的语言魅力也仿佛一点点摇落殆尽。郭敬明是韩寒之后当之无愧的新贵。其作品《幻城》刚出现在市场时简直令人有铺天盖地之感,包括漫画版文字精装版在内《幻城》有N个版本。看过该书后我们知道,他与韩寒风格迥异,韩寒的手法带有明显单纯的钱式风格,而郭敬明则选择了杂糅:开头以日本漫画作为炫目的起手势杀入了文坛,而略带透明忧伤的语言质地又明显带有网络写手安妮宝贝的影子。他从不讳言自己喜欢安妮宝贝,因此带有她的痕迹就很容易理解了。只是他好象并不想把模仿对象停留在某一两个成功者身上,这在他的新作《梦里花落知多少》可以发现。这一次,他摇身一变,把模仿对象定格在了北京的京派女作家庄羽身上,装出一口地道的北京话,并以一个文艺女青年的口吻叙事,来表达他的作品。不幸的是,他模仿庄羽模仿得太像了,很快便引来了官司。相比于其他“80后”写手,郭敬明的语言模仿能力无疑是更胜一筹的;但是在急功近利的市场利益驱使下,把模仿变成了近似抄袭,就有点可惜了。另一方面,他没有选用文学大师作为模仿对象更殊为可惜!毕竟,想在文坛里走得更远,设立高标准的模仿对象,更为可靠。张悦然几乎与郭敬明同时出道。比之郭敬明的小资情调,她似乎离纯文学更近。那么,她又是通过模仿什么风格,让自己的作品进入人们视野的呢?这一点,从莫言为她的长篇处女作《樱桃之远》写的序言里可以发现:“在故事的框架上,我们可以看到西方艺术电影、港台言情小说、世界经典童话等的影响。”当然,其最大缺点是,利用这种种卖座讨巧的因素加在一起,仍旧不能弥补其思想层面的阙无和叙事能力的薄弱、语言的别致和辞藻的铺张。这里还必须提一下春树。一个北京女孩能够登上美国《时代周刊》封面,并凭一本“残酷青春文学”——《北京娃娃》成为美国人想象里中国年轻一代叛逆的代表,的确是有其与众不同的地方。只不过,她对自己文风中刻意追求模仿“伤痕文学”的写实风格,有点过犹不及了。她这种自我生活的剖面展示,不惜赤裸裸地暴露自己伤口,作为一个不具可重复性的半自传体文本,固然有其真挚动人处,却也容易为人诟病和视为媚俗的疼痛表演。是的,但凡初入文坛的新手,对心仪的前辈大师的模仿在所难免;如果细读他们的书,还能发现他们的书中会有若干语感非常好的句子,令人不禁叹服他们的精细。可惜的是,他们只是模仿到了大师们(也有非大师而只是流行作家)的形,却缺乏比较深刻的思想,对大师骨子里的东西并没有学到多少。这些毛病,常见于当下诸多“80后”文本。文坛里的潜规则(3)吴墉当然,上述这些还有我没有提及的所有“80后”写手们,能够成功实践了张爱玲的“出名要趁早”这句话,主要还是依靠模仿文坛大家们作品的形式和某些思想。也就是说,他们的成功,并没有逃出文坛快速成名的“潜规则”。战胜潜规则,方成真大师当你在大量地阅读了当代文学作品之后,你就会发现,这些作品大抵没有个性,题材雷同,风格近似。在几乎每一部作品的背后,都能找到一个确切的模仿对象。这种状况就像卡拉OK一样,每个作家都有跟着某位文坛前辈随声附和的癖好,所不同的只是经常篡改歌词,以吠影吠声之力,为求博得个“创作”美名而已。文学上的借鉴与模仿实属寻常,只是,当作为以写作为生的一员,要是真的成名了,就不要总是以模仿为根了,否则,极其容易付出丧失自我的创作个性的代价。是的,每一位走入文坛的作者,都是凭借一股借鉴模仿的冲动,走进了文学的大门,这是一件幸事,当然,仅仅是抓住这一条“绳子”,又会成为其不幸的根源。孔子曾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其意正说明君子能取长补短,但绝不盲从附和,惟小人亦步亦趋,不见个人风骨。我们遵从“潜规则”,也许我们可以活得如鱼得水,然而,要成为真正的文学大师,绝不会是从活得如鱼得水中来的,而是从思想上的“如鱼得水”中来。要是一位投身文坛的人,理想是成为真正的文学大师,从模仿开始是允许的,也是可以理解的,因为这的确是文坛成名最有效的捷径。只是,当他已经成名了,就应该向成家和独树一帜的方向努力为要。这就要求他必须打破文坛的潜规则。因为,真正的文学大师,永远都具有卓尔不群的创作个性。当一个人立志成为一名出色的作家,若仅仅满足于文学跟班的身份,绝对写不出名垂青史的杰作。这个道理简单得可以这样理解:就算是全民投身于卡拉OK,也永远培养不出一位帕瓦罗蒂。娱乐圈的成名捷径(1)吴墉曾几何时,我们开始热衷于“模仿”,模仿歌星、影星、笑星……娱乐节目铺天盖地的“模仿秀”入侵我们的视听。事实上,古往今来,在大多数领域里,“模仿”就是我们的一种生存状态。大数学家笛卡尔曾留给后人一句非常牛的话:“我思,故我在。”其实,对我们每一个平凡得不能再平凡的老百姓来说,有一句话更适用于我们,那就是:“我模仿,故我在。”话头回转,为什么娱乐业会比很多行业更热衷于模仿秀呢?皆因“模仿”是一条获名获利的捷径,这适用于大多数行业,娱乐行业这种“眼球经济”的代表者,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借“超级女声”重拾一个话题在“超级女声”红得发紫又紫得发黑后,那股热得让每一个人免不了发烫的热火才慢慢熄灭,直至如今趋于平常。忽然有一天,有人指出:“超级女声”抄袭了美国某电视热播栏目。我暂且不谈“超女”是否“抄袭”,而是想借这位朋友提出的“抄袭”话题,帮助我谈一谈娱乐圈里的成名捷径,那是一条由来已久且是公开的成名捷径,它的名字叫“模仿”。它包括娱乐节目的模仿,对明星的“模仿秀”,影视上的某方面或全方位模仿甚至“抄袭”等等。还在学生时代,老师就曾教给我一个很有名的比喻,我至今还记得很清楚,相信你也知道,那就是:“第一个把漂亮姑娘比作鲜花的人,是天才;第二个把漂亮姑娘比作鲜花的人,是庸才;第三个把漂亮姑娘比作鲜花的人,是蠢材。”没错,完全重复人家用过的创意,肯定免不了会被人视为东施效颦,可耻而又可笑。当然,如果你是李敖那样的才子,那就另当别论喽。在一位美人26岁生日的时候,这位老而不修送了25朵娇艳的玫瑰给她。于是,美人疑惑地问:“怎么只有25朵?”李敖在模仿中创新了:“你,就是那第26朵!”看,看,看,同样是把漂亮姑娘比作鲜花,但人家李先生就能马到功成地捕获美人芳心。皆因他把模仿的精髓移植了。所以,很多人,包括我在内,尽管均对一字不漏的抄袭不齿,但是在模仿中再次彰显自己的创意和特色,却不光是情有可原,还是每个学习者得到快速长进的必由之路。在娱乐业里,有这样一道“程序”,即“内地学港台,港台学日韩,日韩学欧美”。这是目前难以转变的流行文化的大趋势,是流行文化的弱势地区向强势群体学习的必然。因此,每想到这一“程序”,或者说是娱乐业发展的捷径,再来谈“超女”是否真的抄袭了美国某热播栏目,那就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了。看看“超女”火成那样,如果不是在国外有现成的模仿对象,而且该对象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功,那才叫怪事一桩呢。其实,从中国有了所谓流行文化以来,哪一个脚步,没有严重地模仿港台及海外的累累痕迹呢?从20世纪90年代各类风格的歌手不合格调地狂拍MTV起,到电视综艺栏目的全盘港台化,《非常男女》式的电视相亲栏目在各个省台几乎都能找到不同的版本,接着就是《Super Model》、《东方夜谭》等等,只要你愿意找,你都可以在海外的电视栏目上成功地找到原型,直到连那些娱乐主持人们,都慢慢地认为要是自己不咬着舌头开讲港台腔,就似乎不够娱乐似的。是呀,我们的流行文化,自改革开放以来,只有区区的二十来年历史,哪来的自我创造呢?而找到一个优秀的可以模仿的模式,自然是不能放过的,毕竟,那才是最有效的捷径。事实上,作为具有5000年泱泱中华文明且曾经深度影响和滋润了东亚、东南亚每一个国家的我们,也曾经引领过世界文化的流行。如果你在看如今满世界热播的《大长今》时稍加注意,自豪感就会油然而生。请看一个细节:一个中国来的香粉,在宫女中视为最时尚最能代言美丽的穷奢极欲的奢侈品,这大概要比现在我们眼里的一件香奈儿的皮包还要珍贵吧。遗憾的是,我们并没能够把流行先锋继续当下去,因为在近代史里,我们遭遇了一个流行文化的断代。而到了离我们不是太远的三四十年前,当美国同龄人的父母风华正茂时,成为了老嬉皮士,穿着喇叭裤,听着披头士,进行着叛逆阴暗与性解放时,我们的父母,正穿着土布衣服走在上山下乡的路上,或者进行着“文革时期”疯狂的文征武斗。在娱乐圈里,我们今天还处在落后的地位,处于弱势的位置,这决定了我们要以谦虚的模仿起步。谁先进谁强大,谁就有资格接受别人的学习与模仿。无论在哪一个行业,进步都是从模仿开始的,模仿并不可怕,也不可耻。当然,模仿的关键在于,你是否在模仿中,渐渐树立起自己的风格。如果你树立起来了,也许有一天,你的老师也不得不回过头来模仿你,这时,你就成功了。还是回到“超女”上来吧。是的,“超女”是模仿来的。然而,这些“超女”却可以令全国千百万各个年龄段的观众为之疯狂,试问这又有哪一个中国歌星可以做得到呢?因此,我认为,这一从美国模仿来的模式,绝对是中国流行文化向前迈进的历史上的一个奇迹,且必定会留下光辉一笔。请看看那些营销大师和市场分析家们是如何分析“超女”的成功吧。“超级女声”的巨大成功,又一次证明了:把别人的成功经验因地制宜地模仿到我们这里来,必定会取得成功,这是一条在娱乐圈迅速成名获利的不二捷径!尽管台上的孩子们还是用超级模仿的手法唱着欧美的歌,但是,当举国都为之发了一场严重高烧时,当它惊动了太平洋彼岸的《TIME》杂志时,你就不得不为之折服啦。娱乐圈的成名捷径(2)吴墉“明星模仿秀”绵绵无绝期这厢,“超级女声”这股在全国烧得红透半边天的大火还没有完全熄灭,余热尤在。那边,一场名叫“梅艳芳菲”的超级模仿秀又开锣了。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有一个节目被一家极具创新意识和开拓精神的电视台隆重推出,旋即成为品牌节目,各个地方台竞相接踵,以铺天盖地之势普及中华大地,老少兼宜,童叟同乐——这个节目名曰“模仿秀”。无数个有明星梦的人,仗着脸部的某些器官与某明星相仿,便自觉不自觉地模仿起明星的语言、神态、手势、眼神,待到有个谱了,便欣欣然挟以示众,到电视上去露一回小脸,以期换得“小华仔”或“小王菲”的称谓,从此或可跻身于娱乐圈。于是,大千世界又为人类制造出来了一条成名捷径,当然,获得的随之就是利了。明星的模仿者们打着别人的旗号来“混饭”吃,自然要比自己创立一个个人品牌省事的多。当然,尽管很多艺术都是从模仿中诞生的,但是区别在于,成功的模仿者是取其精华并臻以完善,而拙劣的模仿者往往偏爱于一些很表象的“特色”,并取其形而不得其意。“明星模仿秀”里的秀者们最爱模仿的往往是明星们的“特点”而非优点,比如成龙大哥的特大号蒜头鼻子,林忆莲的“矇猪眼”,苏永康的眼镜,赵本山一脚长一脚短的走路方式和宋丹丹瘪了嘴儿的“俺疙瘩那银儿啦”等等。流于表象的模仿造就了大量假星,从台上走到台下,这模仿的势头却大有燎原之势。不过,这也怪不得他们。毕竟,天下攘攘,皆为利来;天下熙熙,皆为利往。能有捷径可走,大多数人难免会趋之若骛。电视节目“模仿”成风近年来的电视综艺节目主要分为三类,一是欢乐类,以《快乐大本营》为代表;另一类是歌会类,以《公益歌曲大擂台》最为典型;第三类是交友类,以《非常男女》最为抢眼。前几年,这三类节目像个大“拼盘”一样出现在荧屏上,让观众看得津津有味。可是,再好吃的东西吃多了也会腻味。时间一长,那些节目就开始让人索然无味了,原因是类似的节目实在太多,像《欢乐总动员》、《绝对现场》、《音乐擂台》、《同一首歌》、《玫瑰之约》等等,同样的内容、同样的风格,有时候一个演员竟同时出现在几个节目中,这样的模仿不禁让人想起了《欢乐总动员》里的“模仿秀”,模仿的明星有人看,模仿的节目却让人倒胃口。这不由得又让我想到了前面提及的“玫瑰的比喻”,第二个把玫瑰比喻成女人也至少算是一个庸才,但第三个就只好是蠢才啦,除非你是李敖。毕竟,模仿确实是一条成名与获利的捷径,但是,模仿不是抄袭,模仿还是需要包含创新的,这样才会有更大的竞争力,才会有更长远的生命力。电视节目还是需要不断创新,不断变化,形成自己鲜明的特色,才能吸引越来越多的观众,才能成为人们熟知的品牌。当然,娱乐业里的电影和电视剧的模仿就更是由来已久且都早就已经成为了一条要在影响圈里迅速成名的最佳途径了,或许这也是公开的秘密。关于这方面,我还会在后面的篇章里详细探讨。娱乐圈里的模仿,与其他所有的“模仿”一样,都模仿:你不需要重新发明轮子吴墉轮子是人类最早发明的东西之一,也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发明之一。西方有一句著名谚语叫“你不需要重新发明轮子”,意即对已经被发明出来而且被证明确实有效的东西,人们就没有必要再从头摸索。只要适合我们,我们就可以大胆地奉行“拿来主义”,进行快速的移植和本地化改造,为我所用。聪明的脑瓜是宝贵的、有限的资源。当这个世界还充满着其他有待解决的有趣问题之时,我们不应该被浪费在重新发明轮子这些事情上。作为人类的一员,你必须相信其他人的思考时间是宝贵的——因此,相互间共享信息,解决问题并发布结果就成为了一种道义。这样大家都可以去解决新问题而不是重复地对付旧问题。同时,我们必须对自己的学习能力建立信心——相信尽管你对某个问题所知不多,但如果一点一点地学习、试探、借鉴和模仿着去做,你最终会比那些自己摸索的人要更快地掌握并解决它。记住,很多时候,你不必重新发明轮子!你不用摸着石头过河(1)吴墉在模仿与创新领域,西方最有名的一句话无疑是“你不需要重新发明轮子”,而在中国,同样家喻户晓的一句话是“摸着石头过河”。是的,无论是国家、企业还是个人,在改革或改变的初期,在没有理论与实践经验的情况下,甚至是和原有理论相抵触的情况下,往往容易在改革的历程中面临着若干的被动性,遭遇到重重阻力。在没有可资模仿的标准和借鉴的榜样时,为了突破各种障碍,自然需要不断地进行大胆的尝试,边干边学,“摸着石头过河”,这些都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但是,如果在改革或改变过程中已经暴露出了严重的问题,而且“如何改革(改变)”都已经成为了全民共识和自我接受时,还坚持“只摸石头不过河”,就未免会显得很荒谬很可笑。在人类已共同走过了数千年的今天,我们在大多数问题上,都可以找得到解决的答案,因此,我们完全可以找到过河的石头在哪里,然后迅速过河。很多时候,我们不再需要摸着石头过河,借鉴与模仿别人已经做得很好的成果,就可以了。告别“摸着石头过河”是到了该对“摸着石头过河”说拜拜的时候啦。“摸着石头过河”是革命者的发明,也是革命者的无奈。本来,所谓革命,就原本没有现成的石头可摸,手里摸到什么,什么就成了“石头”。而经济时代,恰恰是最不需要“摸着石头过河”的。市场经济时代,需要学习,需要借鉴,需要投资搞“拿来主义”,那些经济发达国家可以搞那么好,有现成的“石头”,我们就不需要“摸着石头过河”了,而是完全可以“踩着石头过河”。从前,为什么我们要摸着石头过河呢?因为我们没有可以模仿借鉴的榜样。如果没有先例,那么我们完全需要“投石问路”和“摸着石头过河”。也许,在政治上,由于我们要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因此,摸着石头过河很有必要,毕竟它没有一个现成的样板供我们学习、借鉴与模仿。但是,在企业经营上,我们则可以大胆地“师夷长技以制夷”地踩着对方的石头过河了。例如,美国不是经济、科技和军事都很发达吗?我们要向他们学习,大胆启用和引进人才,努力把留学的人才吸引回国,努力踩稳人家的硬石头好好地过自己的河,如此,中国人必定能够追上美国人。还有,你们日本、德国不是工业发达吗?我们要借你们的、买你们的或换你们的石头过我们的河。反正你们有的是成功的经验,直接拿过来就可以用,不需要自己再钻研、研究,无须重新来过。还有在文化方面,我们要学习好莱坞,学习迪斯尼,然后,我们要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这样我们就完全可以在文化上“踩着石头过河”……所以,我们现在早就已经到了该对“摸着石头过河”说拜拜的时候啦。毕竟,在“摸着石头过河”这句指导性的话里,“摸着石头”向前走只是手段与过程,“过河”才是最终目的。很多过河者,让你不用再“摸着石头”有时候,我们需要“摸着石头过河”,但是,很多时候有很多河流是别人已经趟过多次了,哪里有危险,哪里有可以助我们过河的石头,他们都非常清楚,这时候,我们就不必再浪费我们宝贵的时间去摸到石头,再慢腾腾地过河。是的,有人会说,“摸着石头过河”,我们以经济的高速发展和GDP的大幅度增加走过了改革开放的20年。然而今天,当我们面对一些就在眼前发生的事情时,我们忍不住会问:这些问题,国外不是早就发生过了吗?而且别人已经有了丰富的经验和避免的措施了,为什么我们还非要继续“摸着石头过河”呢?事实上,很多“河流”,我们没有必要浪费时间与资源,去继续“摸着石头过河”,学习、模仿与借鉴别人,然后与我们的实际情况结合起来,用就是啦。下面,试举一些“河流”,证明有很多领域,实际上不需要“摸着石头过河”。1. 股市。资本主义的股市已经存在了近百年的历史,中国的股市也在中小投资者的怨声载道和眼泪中摇摇晃晃地走过了近20年。但是,为什么如今还是将中小股民套牢得“涛(套)声依旧”呢?这条“河流”,不用再“摸着石头过河”,因为国外已经有比我们更丰富的经验,这些“石头”足以让我们把被河水淹死的风险大大降低了。2. 接二连三的银行贪污丑闻。有些人拿国家的钱拿人民的金钱如入无人之境,银行就好象是他们自己家开的?!早就应该管管啦,至于防治措施,外国多得是参考经验。3. 矿难接连不断。煤矿炸,铜矿也炸,个体的炸国营的也炸,小的炸大的也炸。内蒙的、山西的、江西的、辽宁的、四川的……一起接一起连续不断,好象一个月就有几十名矿工命丧黄泉……这条河怎么过,好像不用找国外的“石头”,中国也有很多了吧?4.“苏丹红”事件发生后,我们才知道目前中国“在食品中添加的化学品”根本就没有标准!大吃一惊!这些在国外已经早有耳闻,也许我们多关点心,这种事情就可以少发生。你不用摸着石头过河(2)吴墉在模仿与创新领域,西方最有名的一句话无疑是“你不需要重新发明轮子”,而在中国,同样家喻户晓的一句话是“摸着石头过河”。是的,无论是国家、企业还是个人,在改革或改变的初期,在没有理论与实践经验的情况下,甚至是和原有理论相抵触的情况下,往往容易在改革的历程中面临着若干的被动性,遭遇到重重阻力。在没有可资模仿的标准和借鉴的榜样时,为了突破各种障碍,自然需要不断地进行大胆的尝试,边干边学,“摸着石头过河”,这些都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但是,如果在改革或改变过程中已经暴露出了严重的问题,而且“如何改革(改变)”都已经成为了全民共识和自我接受时,还坚持“只摸石头不过河”,就未免会显得很荒谬很可笑。在人类已共同走过了数千年的今天,我们在大多数问题上,都可以找得到解决的答案,因此,我们完全可以找到过河的石头在哪里,然后迅速过河。很多时候,我们不再需要摸着石头过河,借鉴与模仿别人已经做得很好的成果,就可以了。告别“摸着石头过河”是到了该对“摸着石头过河”说拜拜的时候啦。“摸着石头过河”是革命者的发明,也是革命者的无奈。本来,所谓革命,就原本没有现成的石头可摸,手里摸到什么,什么就成了“石头”。而经济时代,恰恰是最不需要“摸着石头过河”的。市场经济时代,需要学习,需要借鉴,需要投资搞“拿来主义”,那些经济发达国家可以搞那么好,有现成的“石头”,我们就不需要“摸着石头过河”了,而是完全可以“踩着石头过河”。从前,为什么我们要摸着石头过河呢?因为我们没有可以模仿借鉴的榜样。如果没有先例,那么我们完全需要“投石问路”和“摸着石头过河”。也许,在政治上,由于我们要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因此,摸着石头过河很有必要,毕竟它没有一个现成的样板供我们学习、借鉴与模仿。但是,在企业经营上,我们则可以大胆地“师夷长技以制夷”地踩着对方的石头过河了。例如,美国不是经济、科技和军事都很发达吗?我们要向他们学习,大胆启用和引进人才,努力把留学的人才吸引回国,努力踩稳人家的硬石头好好地过自己的河,如此,中国人必定能够追上美国人。还有,你们日本、德国不是工业发达吗?我们要借你们的、买你们的或换你们的石头过我们的河。反正你们有的是成功的经验,直接拿过来就可以用,不需要自己再钻研、研究,无须重新来过。还有在文化方面,我们要学习好莱坞,学习迪斯尼,然后,我们要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这样我们就完全可以在文化上“踩着石头过河”……所以,我们现在早就已经到了该对“摸着石头过河”说拜拜的时候啦。毕竟,在“摸着石头过河”这句指导性的话里,“摸着石头”向前走只是手段与过程,“过河”才是最终目的。很多过河者,让你不用再“摸着石头”有时候,我们需要“摸着石头过河”,但是,很多时候有很多河流是别人已经趟过多次了,哪里有危险,哪里有可以助我们过河的石头,他们都非常清楚,这时候,我们就不必再浪费我们宝贵的时间去摸到石头,再慢腾腾地过河。是的,有人会说,“摸着石头过河”,我们以经济的高速发展和GDP的大幅度增加走过了改革开放的20年。然而今天,当我们面对一些就在眼前发生的事情时,我们忍不住会问:这些问题,国外不是早就发生过了吗?而且别人已经有了丰富的经验和避免的措施了,为什么我们还非要继续“摸着石头过河”呢?事实上,很多“河流”,我们没有必要浪费时间与资源,去继续“摸着石头过河”,学习、模仿与借鉴别人,然后与我们的实际情况结合起来,用就是啦。下面,试举一些“河流”,证明有很多领域,实际上不需要“摸着石头过河”。1. 股市。资本主义的股市已经存在了近百年的历史,中国的股市也在中小投资者的怨声载道和眼泪中摇摇晃晃地走过了近20年。但是,为什么如今还是将中小股民套牢得“涛(套)声依旧”呢?这条“河流”,不用再“摸着石头过河”,因为国外已经有比我们更丰富的经验,这些“石头”足以让我们把被河水淹死的风险大大降低了。2. 接二连三的银行贪污丑闻。有些人拿国家的钱拿人民的金钱如入无人之境,银行就好象是他们自己家开的?!早就应该管管啦,至于防治措施,外国多得是参考经验。3. 矿难接连不断。煤矿炸,铜矿也炸,个体的炸国营的也炸,小的炸大的也炸。内蒙的、山西的、江西的、辽宁的、四川的……一起接一起连续不断,好象一个月就有几十名矿工命丧黄泉……这条河怎么过,好像不用找国外的“石头”,中国也有很多了吧?4.“苏丹红”事件发生后,我们才知道目前中国“在食品中添加的化学品”根本就没有标准!大吃一惊!这些在国外已经早有耳闻,也许我们多关点心,这种事情就可以少发生。QQ是怎么来的吴墉说到中国的互联网,几乎都是从模仿开始的,电子商务是模仿eBay和亚马逊的,搜索引擎是模仿Yahoo和Google的,在线广告从按钮、横幅、擎天柱、页中栏、弹出窗口、飘浮、背投式广告都是模仿国外的。最近的热门技术RSS聚合资讯、Blog个人网志、SNS社会性网络软件、书签共享都引来了一大批模仿者,国内出现了一大堆模仿Bloglines、Flickr、43things、del.icio.us的网站,有的看起来甚至像是把原有网站汉化一下而已,连页面都是一样的。但我想他们在模仿的基础上如果有自己的创新,或许会比这些被模仿的对象更出色。模仿ICQ出身的QQ,现在可比ICQ风光多了,QQ当初模仿过泡泡、UC、MSN Messenger,现在它们反过头来要模仿QQ。谁更出色,就要向谁学习。或许你不是这个技术的先行者,但你可以做它的追随者,如果你在追随的过程有更好的办法来竞争,你就能超越它,到时那些先行者倒要反过来向当初的追随者学习。学着学着就成了老大转眼间,运营那只“小企鹅”的公司已经走过了6个年头,就在2004末的央视经济频道播出的一个什么很重要的评选上,腾讯公司居为首位,接着便是谈谈感受。当说到QQ来消息的时候那“嘀嘀嘀”的声音是怎么来的时候,腾讯公司总裁马化腾大言不惭地说那是以前他的传呼机的声音,因为想到要在网上创立快捷的通讯方式,便录了下来,用在以后的QQ上了。其实那是以前国外很出名的即时通讯类软件“ICQ”中的声音,腾讯不但把来消息的声音设置成了和“ICQ”一样的声音,“上线”,“加为好友”的声音也惊人的相似。用过“ICQ”的人都知道,QQ的面板、按键等和“ICQ”中的几乎没有区别,而偏偏还在“ICQ”前面加一个“O”,“ICQ”是“I Seek You”的意思,“O”加在“ICQ”前面简直给人一种不伦不类之感,尔后腾讯把所有关于OICQ的信息换成为“QQ”,这样读的人多了,感觉就像是一个很“正统”的软件。再说QQ堂,玩过盛大公司游戏“泡泡堂”的人都知道了吧?把人物重做一下,地图改一下,道具改一下,这就成了。QQ的等级,按照网易泡泡做的,只不过“金币”换成了“星星、月亮和太阳”,那1500多小时的网费能买多少张会员卡?再说,为什么要买会员卡?QQ的活动标签,是和微软的MSN学的。……QQ之所以无人能敌,就是这样一步一步“学”过来的,“学的”很像,学着学着就成了老大。合理“模仿”,避免侵权为什么同是“模仿”专利行为,有的人安然无恙,有的人却因此破财惹官司,问题在哪里呢?这就要看你会不会合理模仿了。要想做到合理模仿而不被他人指控侵权,专利文献是你不可缺少的工具。专利文献告诉了你现有的技术水平,它划定了专利权的保护范围以及法律状态。当你欲“模仿”某一专利时,必须认真检索该领域的相关专利技术,研究其技术特征,跳出其保护范围,也就是站在他人的“肩膀”上开发出自己的新产品。广东顺德某装饰品厂注意到“升降式装饰蚊帐”专利产品在市面上销路很好,为了避嫌,该厂曾对该专利产品做了一些“改进”便生产、销售,不料还是被人状告侵权。后经专利明白人的指点,才懂得了如何规避侵权,在认真研究该专利的技术特征和检索了相关的专利技术的基础上,跳出专利的保护范围,开发出自己的新产品并申请了专利。创新的真相吴墉什么是创新呢?有一部分人每每容易陷入两种极端,当说到模仿时,他们会嗤之以鼻,认为那是很低级的勾当;当谈到创新时,又会敬之若神,觉得创新高不可攀。那么,创新的真相究竟是什么?模仿与创新又有什么样的辩证关系呢?究竟是模仿决定创新还是创新决定模仿?还是……读到这里,也许我们已经开始对“模仿与创新”有越来越多的疑问了,要是你想解开心头的结,不妨让我们看看那些先知先觉者的真切感悟吧。最好的创新就是率先模仿“最好的创新就是率先模仿”乃是陈东升的名言。陈东升何许人也?陈东升,曾经是中国嘉德拍卖公司的掌门人,如今是泰康人寿的一把手。如果看过他的个人履历,你会认为陈东升是一个干什么就能成什么的人。在把握时代赋予人们同样机遇的过程中,他总能干出一番事业。例如办杂志,他首创的对中国500家最大企业的评价,在企业界影响深远;办企业,他在1993年创办了全国第一家股份制拍卖行、今天已是拍卖行行业的老大——中国嘉德,之后他又创办了泰康人寿,成为《保险法》颁布后诞生的第一批专业寿险公司,并且这家公司连续三年保持三位数的增长率,创下了多项第一。现在,他每天都会在中国最黄金地段的长安街边上自己公司的办公楼里上班,他是16万员工的老板,拥有360亿元资产,所创建的泰康人寿已经成为中国最值得信赖的五大寿险公司之一,而他本人屡次被评为“最具创新精神的企业家”、“最具价值的经理人”、“新经济年度人物”。看到这里,你也许已经开始忍不住想问:他是如何做到这些的呢?他为什么能够在过去的10年里始终把握住时代脉搏,屹立潮头呢?要解开他的成功之迷,最好的方式还是听他是怎么说的。陈东升认为:“人需要有非常精准的方向感。无论干什么事情,眼光是最重要的,要看到事物发展的方向。品格、志向、知识的积累最后便会形成个人的判断力。很多人不成功就是因为他没有这种方向感,尽管他也很投入,可惜最开始的方向就是错误的。”陈东升具有很精准的方向感,他敢于放弃已经获得的成功,把成为行业龙头的嘉德拍卖交给别人打理,从头开始做“在世界500强里有很多的”保险公司。今天泰康的成功和可以预见的光明前景,已经证实了他的精准方向感和眼光。陈东升是个擅于学习而且很会学习的人。他那“最好的创新就是率先模仿”的理论被媒体广泛传播。他认为,在现阶段中国与发达国家经济发展水平仍然存在巨大差距的情况下,与其标榜创新不如“老老实实地照葫芦画瓢,找最好的葫芦画瓢。”模仿是为了超越,是为了有一天把这个葫芦打破——争取在学习中找到超越的机会,这是一个企业的后发优势理论,像经济学里的其他理论一样可以在实践中得到验证。在嘉德拍卖和泰康人寿这两个陈东升所创办的企业里,人们都能看到这种理论指导的痕迹,而且是成功的验证。他是个果断的行动者。他人生最大的格言,是把毛主席说知识分子的一句话“大事做不来,小事又不做”改成的“大事要敢想,小事要一点点做”。在泰康里,小到公司电梯间里的一个告示牌也是学习了国际上最好公司的方式,这也算是陈氏理论的又一次实践。在现实中,有想法的人很多,然而,真正能付诸于行动的又有几个呢?因此,成功的人自然少之又少了。陈东升曾强调他的人生是做事业的人生而不仅仅是做生意的人生。作为一个企业家,他认为:必须要摆好做事业与做生意的区别,要有不仅是赚钱而且是做事业的态度。他说,做事业就是要把一个企业做好,解决社会的就业问题,成为品牌,对社会有贡献,只有实现了社会的价值才能最终体现自己的人生价值。陈东升身上的这些素质也许不仅对一个搞企业的人有用,对其他行业的人也有参考价值。他在做企业过程中有一个心得:“做企业,要敢想,要会做,而其中我认为眼光最重要,要看到事物发展的方向。”那么,他是怎样具备他所说的那种眼光的呢?陈东升这样描述了他培养“眼光”的方法:这与个人的分析判断能力有关,与你的知识有关。远见不是天生的,是后天积累的。它太复杂了,与你的品格、志向、知识的积累等最后形成你的判断力都关系密切。再说得透一点,就是人的方向感要很精准。认准的事情一定要去做。很多人是没有这种方向感的,你看他很投入地做事情,其实他并没有认准。他的同学圈里都知道他的几句有名的话:东升说过,美国今天火的,就是明天中国要火的。他在搞世界500强研究时发现,世界500强企业里有很多保险公司。所以,他就创办了泰康人寿。无论做什么事情,最有效率的往往是,给自己一个高标准的参照物。因为我们在判断任何事情或者任何人时,都必须依靠参照物,才能正确地评判和看出其本质。陈东升认为,要想让自己的眼光判断得非常准确,就必须依靠自己的知识和经验。他有几个判断:第一个是美国今天火的,一定是明天中国要火的;第二个很重要的判断是坚持专业化的道路。不能说今天这个赚钱就干这个,明天那个赚钱就干那个。那样的话,就会像狗熊掰棒子,结果什么都抓不到。也许,过去市场信息不发达的时候还有一些机会,但是当市场进入完全开放、信息对等的时期,就需要走专业化的道路。陈氏竞争法则:模仿——后发优势理论前面我们已经提到“最好的创新就是率先模仿”这条陈东升的至理名言。关于这条他认为是法则的名言,陈东升是这样解释的:“创新就是率先模仿这个理论,是我提出来的,有人说陈东升标新立异,错了,这是一个时代浓缩的一个理论,是一个后进国家在向先进国家过渡时期企业的后发优势理论,是一个落后国家向先进国家过渡的必经阶段。我们讲,经济有后发优势理论,例如有雁形理论,出口替代理论,企业也一样,怎么来赶超,提升中国经济呢?就是要找世界上最优秀的企业做标杆来进行模仿,尽快地让中国的企业接近世界水平。”在陈东升的人生记录中,有很多创新,很多第一,既然有第一,就会有第二、第三,就免不了要与他人竞争。那么,他是如何处理与竞争者的关系的呢?或者说他遵循了怎样的竞争法则呢?答案还是陈东升自己给出的:“关于竞争的法则,首要的,还是模仿,为什么说模仿就是最好的创新呢?我加了三个定语,第一,要善于模仿,就是说你是主动的。第二,要率先,就是说你必须是第一个模仿者;第三,还要找最好的模仿。合起来就是善于率先找最好的模仿。这个概念就是中国企业赶超世界先进企业的一个企业后发优势理论。”事实上,陈东升的这条理论法则,不仅仅适用于经营企业,也适用于所有事业上。当你还处于弱者地位时,陈东升的“最好的创新就是率先模仿”应该非常适用。创新的秘密吴墉如果你还是没有明白什么是创新,那么,请你继续往下看,应该能逐渐找到答案。什么是创新?人们往往谈之色变,觉得那是些高高在上,可望不可及的东西,那是天才的事情,与普通人无缘,其实,远没有那么复杂,创新不仅是创造,普通人甚至中下人群照常可以创新。譬如教学,有些优秀的教师,课堂教学生动活泼,学生参与意识强,课堂效果显著,总体教学成绩好,我们非常羡慕这样的老师,说人家聪明,学生又争气,可换了别的班级的学生,情况仍然如此,于是又不禁慨叹,人家真是天才,非我等俗人所能比也。于是难免会只有羡慕的份,认准了自己是个笨蛋。事实上,我们大可不必如此自惭浅薄,只要我们懂得了创新的秘密,我们完全可以像他们一样,甚至超越他们。那么,什么是创新呢?怎样创新呢?以教学为例,教学的目的无非是让学生获得知识,获得能力(这是最基本的也是最根本的),这一点,每一个老师都能做得到。好老师和差老师的区别就在于,在相同的时间内,谁能让学生获得更多的知识和能力,而且又不至于让学生感到疲劳和厌烦。如果学生在这段时间里不但获得了足够的知识和能力,而且感到这段时间过得舒服而快乐,那我们就说这位老师的教学是很有艺术性的,如果这位老师的教学方式还有很多不同于常人的地方,那这位老师便富有创新精神了。谈到这儿,也许有的人便颇有微词了:“要求也太高啦,无论如何我都是做不到的。”其实,没有做,你又怎么认定了自己做不到呢?你想做吗?你试着去做了吗?创新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创新者拥有先进的理念。而先进的理念,来源于向先进者学习,也就是把别人的核心理念模仿并融入到自己的思想体系中。理念是我们行动的指南,先进的理念更是创新的保障。“居高声自远,非是藉东风”,站的高,才能看得远、想得远,才会超出一般,才会创新。假如本身的理念是陈旧的,无论你如何努力,你还是走不出传统的误区,又哪里谈得上创新呢。我们必须拥有一颗学习与模仿先进理念和经验的态度,因为坐井观天的人永远只会闭门造车,造老掉了牙的旧车。创新缘于模仿。模仿每个人都会的,模仿的途径也有很多。但是,模仿也是要讲求技巧的。有句俗语说得好:“向上上人看齐,也许我只能做个中上人;向中上人看齐,我也许只能做个下等人。”所以模仿的对象一定要有选择性,也许对方不一定是最好的,但一定要有值得自己学习的地方。模仿众家然后博采众家,选择一条适合自己风格的路子,走一走,试一试,看看效果如何。如果效果不好,那说明我们模仿得不到位,因为我们模仿的往往是别人成功的路子,别人成功了,我们却失败了,那我们肯定和人家有差距。不断观察,不断反思,不断改进,也许我们就成功了。如果怎么努力,都不见效,那说明你选择的路子根本不适合你,你只好别寻他路,直到找到适合自己的路子,然后沿着这条路子走下去,你把这一步做好了,我敢说,你就已经不是一个平庸的人了。创新的境界有两种,简单的创新就是在坚持自己的路子的同时,借鉴、融合众家之长,记住是融合,而不是拼凑,要把别人的东西变成自己的。如果你做到了这一点,你肯定就会成为一名超越了一般人的优秀者。但这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创新。真正的创新,是在第一种境界的基础之上,结合自己的实践,多体会、多总结,挖掘自己的潜力,慢慢摒弃自己的缺点,不断改进原有的路子,发挥自己潜在的优势,慢慢地忘却原来模仿的东西,直到形成一套完全属于自己的崭新而完美的新路子,创新也就成功了。这时,你就是大师了。你看,创新人人都会,大师人人都可以做的,关键是你想不想做,有没有努力去做。迷信创新之败有的人赞同模仿,有的人则极力反对模仿,讥讽模仿,而迷信创新。事实上,模仿与创新,都只是一条桥梁或者手段,而不是目的。模仿与创新本身都没有必然的对与错,也没有绝对的正与邪,关键在于,在实现一个目标时,究竟是创新让你事半功倍而又能够持久,还是模仿让你更能够避免风险,节省时间和物质成本。对于一味吹捧创新的人,我们可以举一个例子:可口可乐公司的一次著名的失败就是发生在迷信创新上。1985年4月23日,可口可乐公司董事长罗伯特•戈伊朱埃塔宣布了一项惊人的决定。他宣布,可口可乐公司决定放弃一成不变的传统配方,原因是现在的消费者更偏好口味更甜的软饮料,为了迎合这一需要,可口可乐决定更改配方调整口味,推出新一代可口可乐。为什么要变呢?因为在上世纪80年代,可口可乐在饮料市场的领导者地位受到了挑战,市场增长速度从每年递增13%下降到只有2%,为什么会这样呢?主要原因是因为竞争对手百事可乐来势汹汹,超过了可口可乐的发展势头。但在“新可乐”上市后的第一个月,可口可乐公司每天接到超过5000个抗议电话,而且更有雪片般飞来的抗议信件,可口可乐公司不得不开辟了83条热线,雇佣更多的公关人员来处理这些抱怨和批评。有的顾客称可口可乐是美国的象征,有的顾客威胁说将改喝茶水,永不再买可口可乐公司的产品,更有忠于传统可口可乐的人们组成了“美国老可乐饮者”的组织,在全美国发动抵制“新可乐”的运动,而且许多人开始寻找已停产的传统可口可乐,这些“老可乐”的价格一涨再涨。面市后两个月,“新可乐”的销量远远低于公司的期望值,不少瓶装商强烈要求改回销售传统可口可乐。最终可口可乐公司决定恢复传统配方的生产,可口可乐的这一次创新遭受了巨额损失。可口可乐这一创新行为的失败,对执行有着很大的启发意义。执行就是把简单的事做到极致,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把简单的事做得不简单。但是很多人却不这么想,他们总觉得有捷径可以快速成功,而在他们的眼中,创新其实等同于走捷径。事实上,伟大企业的成功有多少是靠创新成功的呢?IBM不是计算机的发明者,但IBM却是计算机最大的受益者与领导者。为什么呢?质量管理是美国人发明的,但是真正受益的却是日本人。原因何在?又比如说计算机最好的操作软件来自苹果公司,但是真正领先的却是微软。这又是为什么?华为集团的任正非曾经讲过一句话:“方正有技术而无管理,联想是有管理没技术,华为既没有技术也没有管理。”在这三家公司里面,有技术没有管理的方正是最差的,联想有管理没有技术其次,华为没有技术和管理,反而是最好的。这种对应关系说明什么?说明优秀公司之所以优秀,不是技术,甚至不是管理,而是对业务的专注,对目标的专注!联想不专注,做多元化,有管理又如何?华为既没有技术也没有管理,但华为很专注,海外市场做到了100多亿元人民币,这是中国公司在高科技领域最大的突破。所以,经营公司重要的是专注于自己的核心目标,创新只是发生在重大变革的时候。很多企业成功之后,很愿意把成功的经验安上一个创新的帽子。其实,如果一家公司成功经营100年的话,那么创新只是其中的不到10年,大部分时间,这家公司是在沿着已经明确的道路在走,矢志不移,这才是公司的成功之道。这又一次告诉了世人:创新的真相究竟是什么?创新与模仿都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目的是利润增长与基业长青。拜师:学习自己还是学习别人吴墉世界上最重要的能力是学习能力。很多人都经常会问:“成功有捷径吗?”如果你认为捷径就是一步登天、一夜暴富,那么,这样的捷径当然是不可能有的。其实真正的捷径就是少走弯路,少走弯路就是捷径。向成功者学习,向优秀者学习就是成长的捷径。所有成功者都是阅读者,所有领导者都是学习者。这是所有世界富豪的秘诀!学历不重要,学习的能力才重要。只要有很好的学习能力,你就能够获得你需要的各种能力,最终成为赢家。比尔•盖茨在华盛顿大学商学院的演讲中曾对学生建议:“我不认为你们有必要在创业阶段开办自己的公司。为一家公司工作并学习他们如何做事,会令你受益匪浅。”模仿成功者就是成功的捷径!在一个人的成长阶段,薪资应是第二位的,重要的是要为成功的人工作,为适合自己发展的组织效力,并从中学习经验,然后复制这种成功,这就是捷径。出身于富商家庭的台湾巨富辜振甫,为了日后有更大的发展,在年轻时隐姓埋名,只身去到了日本,从公司最基层的员工干起,学习日本企业的管理经验,为日后管理家族生意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又如,中国企业要迅速发展壮大,捷径就是模仿,将先进国家的成功经验模仿来用。当然,要模仿其适合自己之优点。是的,善于学习中一种很重要的能力就是模仿。在人生道路上,一定要学会模仿,向对我们发展有利的人、企业甚至大自然学习和模仿。真的,独特并不是独一无二,而更多的是一种综合,一种借鉴。至此,你肯定明白了,“学习别人,还是学习自己?”其实,这早已不是问题。世界上最重要的能力是学习能力在这个世界上,最重要的能力就是学习能力。学历不重要,学习的能力才重要。只要有很好的学习能力,你就能够获得你需要的各种能力,取得进步。记得一场电影中的场景,独裁者问雇佣军中的少校:“说出你最喜欢的武器,我都能给你弄来。”少校回答:“才智!”的确,“才智”是所有武器中最厉害的武器,但“才智”是买不到的,要获得“才智”,惟有通过学习。世界上没有天才,一个人比他人更有能力、更成功,是因为他更爱学习,更会学习。现在很多人离开学校后,学习就画上了一个句号,认为学习结束了,再也不用学习了。其实离开学校时,人应该是一个问号,因为学校的学习只是让我们掌握了一些基础的知识和学会学习的方法,真正的学习是从毕业后才开始的。一个人停止了学习,就意味着停止了成长,停止了进步。我们只听说过成功者都喜欢学习,没有听说过不喜欢学习的人能成功。所有世界首富都是爱学习,善于学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