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阅读一本书(第二版)-4

笛卡尔是伟大的数学家,虽然某些观点可能是错的,也是一位值得敬畏的哲学家。基本上,他尝试要做的是为哲学披上数学的外衣—给哲学一些确定的架构组织,就像二千年前,欧几里得为几何学所作的努力。在这方面,笛卡尔并不算完全成功,但是他主张思想要清楚又独立,对照着当时混乱的知识氛围,其影响在相当程度上是不言自明的。他也写一些多少有点传统风格的哲学论文,其中包括一些他对反对意见的回应。斯宾诺莎将这样的概念发展到更深的层次。他的《伦理学》(Ethics)是用严格的数学方式来表现的,其中有命题、证明、系理、引理、旁注等等。然而,关于形上学或伦理道德的问题,用数学的方法来解析不能让人十分满意,数学的方法还是比较适合几何或其他的数学问题,而不适合用在哲学问题上。当你阅读斯宾诺莎的时候,可以像你在阅读牛顿的时候那样略过很多地方,在阅读康德或亚里士多德时,你什么也不能略过,因为他们的理论是一直连续下来的。读柏拉图时也不能省略,你漏掉一点就像看一幕戏或读一首诗时,错过了其中一部分,这样整个作品就不完整了。或许,我们可以说,遣字用句并没有绝对的规则。问题是,像斯宾诺莎这样用数学的方法来写哲学的作品,是否能达到令人满意的结果?就像伽利略一样,用对话的形式来写科学作品,是否能产生令人满意的科学作品?事实上,这两个人在某种程度上都无法与他们想要沟通的对象作沟通,看起来,这很可能在于他们所选择的沟通形式。(5)格言形式:还有另一种哲学论说形式值得一提,只不过没有前面四种那么重要。这就是格言的形式,是由尼采在他的书《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Thus Spake Zarathustra)中所采用的,一些现代的法国哲学家也运用这样的方式。上个世纪这样的风格之所以受到欢迎,可能是因为西方的读者对东方的哲学作品特别感兴趣,而那些作品就多是用格言的形式写作的。这样的形式可能也来自帕斯卡尔的《沉思录》(Pensees)。当然,帕斯卡尔并不想让自己的作品就以这样简短如谜的句子面世,但是在他想要以文章形式写出来之前,他就已经去世了。用格言的形式来解说哲学,最大的好处在于有启发性。这会给读者一个印象,就像在这些简短的句子中还有言外之意,他必须自己运用思考来理解—他要能够自己找出各种陈述之间的关联,以及不同论辩的立足点。同样地,这样的形式也有很大的缺点,因为这样的形式完全没法论说。作者就像个撞了就跑的司机,他碰触到一个主题,谈到有关的真理与洞见,然后就跑到另一个主题上,却并没有为自己所说的话作适当的辩解。因此,格言的形式对喜欢诗词的人来说是很有意思的,但对严肃的哲学家来说却是很头痛的,因为他们希望能跟随着作者的思想,对他作出评论。到目前为止,我们知道在西方的文化传统中,没有其他重要的哲学形式了。(像卢克莱修的《物性论》[On the Nature of Things]并不是特例,这本书原是以韵文写作,但是风格发展下去,跟其他的哲学论文又差不多了。不管怎么说,今天我们读到的一般都是翻译成散文的版本。)也就是说,所有伟大的哲学作品都不出这五种写作形式,当然,有时哲学家会尝试一种以上的写作方式。不论过去或现在,哲学论文或散文都可能是最普遍的形式,从最高超最困难的作品,像康德的书,到最普遍的哲学论文都包括在其中。对话形式是出了名的难写,而几何形式是既难读又难写。格言形式对哲学家来说是绝对不能满意的。而托马斯形式则是现代较少采用的一种方式。或许这也是现代读者不喜欢的一种方式,只是很可惜这样的方式却有很多的好处。※ 阅读哲学的提示到目前为止,读者应该很清楚在阅读任何哲学作品时,最重要的就是要发现问题,或是找到书中想要回答的问题。这些问题可能详细说明出来了,也可能隐藏在其中。不管是哪一种,你都要试着找出来。作者会如何回答这些问题,完全受他的中心思想与原则的控制。在这一方面作者可能也会说明出来,但不一定每本书都如此。我们前面已经引述过巴兹尔·威利的话,要找出作者隐藏起来、并未言明的假设,是多么困难—也多么重要的—事情。这适用于每一种作品。运用在哲学书上尤其有力。伟大的哲学作品不至于不诚实地隐藏起他们的假设,或是提出含混不清的定义或假定。一位哲学家之所以伟大,就是因为他能比其他的作者解说得更淋漓尽致。此外,伟大的哲学家在他的作品背后,都有自己特定的中心思想与原则。你可以很容易就看出他是否清楚地写在你读的那本书里。但是他也可能不这么做,保留起来在下一本书里再说明白。也可能他永远都不会明讲,但是在每本书里都有点到。这样的中心思想的原则,很难举例说明。我们所举出的例子可能会引起哲学家的抗议,我们在这里也没有多余的空间能为自己的选择作辩解。然而,我们可以指出柏拉图一个中心思想的原则是什么—他认为,有关哲学主题的对话,可能是人类所有活动中最重要的一个活动。在柏拉图的各种对话中,几乎看不到他明讲这种观点—只有《自辩篇》(Apology)中苏格拉底讲过没有反省的生活是不值得活下去的生活,以及柏拉图在《第七封信》(Seventh Letter)中提到过。重点是,柏拉图在许多其他地方都提到这样的观点,虽然使用的字数不多。譬如在《诡辩篇》(Protagoras)中,诡辩者罗普罗泰格拉斯不愿意继续跟苏格拉底谈话时,旁边的听众就表现出很不满意的样子。另一个例子是在《理想国》第一卷,克法洛斯刚好有事要办,便离去了。虽然并没有详尽的说明,但柏拉图想要说的似乎是:一个人不论是为了任何理由而拒绝参与追求真理,都是人性最深沉的背叛。但是,就像我们强调过的,一般人并不会把这一点当作柏拉图的一个“观念”,因为在他的作品中,几乎从没有明白地讨论过这一点。我们可以在亚里士多德中找到其他的例子。在阅读亚里士多德的书时,一开始就要注意到一件重要的事:在他所有作品中,所讨论的问题都是彼此相关的。他在《工具论》(Organon)中详细说明的逻辑基本原则,在《物理学》中却是他的假设。其次,由于部分原因归之于这些论文都是未完成的工作,因此他中心思想的原则也就没法到处都很清楚地说明出来。《伦理学》谈到很多事:幸福、习惯、美德、喜悦等等—可以写上一长串。但是只有最细心的读者才能看出他所领悟的原则是什么。这个领悟就是幸福是善的完整(whole of the good),而不是最高的(highest)善,因为如果是那样,那就只有一种善了。认知到这一点,我们可以看出幸福并不是在追求自我完美或自我改进的善,虽然这些在一些部分的善中是最高的。幸福,如亚里士多德所言,是一个完整生命的品质。他所说的“完整”不只是从一时的观点来看,也是从整体生命的所有角度来看的。因而我们现在或许可以说,一个幸福的人,是具现了生命的完整,而且一生都保持这种完整的人。这一点几乎影响到《伦理学》中所有其它想法与观点的中心思想,但是在书中却并没有怎么明白说明。再举个例子。康德的成熟思想通常被认为是批判的哲学。他自己将“批判主义”与“教条主义”作了比较,把过去许多哲学家归类为后者。他所谓的“教条主义”,就是认为只要凭着思考,用不着考虑本身的局限性,人类的知性就可以掌握最重要的真理。照康德的看法,人类的第一要务就是要严格地检查并评估心智的资源与力量。因此,人类心智的局限就是康德中心思想的原则,在他之前没有任何一位哲学家这样说过。在《纯粹理性批判》中,这个概念被清楚地解说出来了。但是在康德主要的美学著作《批判力批判(Critique o f Judgment)中,却没有说明出来,而只是假设如此。然而,不管怎么说,在那本书里,这还是他的中心思想原则。关于由哲学作品中找出中心思想的原则,我们能说的就是这些,因为我们不确定能否告诉你如何找到这样的中心思想。有时候那需要花上许多年的时间,阅读很多书,然后又重新阅读过,才能找到。对一个思虑周详的好读者来说,这是一个理想的目标,毕竟,你要记得,如果你想要了解你的作者,这还是你必需要做的事。尽管要找出中心思想的原则很困难,但是我们仍然不主张你走捷径,去阅读一些关于哲学家生活或观察点的书。你自己找到的原则,会比其他人的观点还更有价值。一旦你找到作者中心思想的原则后,你就会想要看作者怎能将这样的概念在整本书中贯彻到底。遗憾的是,哲学家们,就算是最好的哲学家,通常也做不到这一点。爱默生说过,一贯性“是小智小慧的骗人伎俩"(hobgoblin of little minds)。虽然我们也该记住这个非常轻松的说法,但也不该忘了,哲学家前后不一致是个非常严重的问题。如果哲学家前后说法不一,你就要判断他所说的两个想法中哪一个才是真的—他在前面说的原则,还是最后没有从原则中导引出来的结论?或许你会决定两者都不可信。阅读哲学作品有些特点,这些特点和哲学与科学的差异有关。我们这里所谈的哲学只是理论性作品,如形上学的论述或关于自然哲学的书。哲学问题是要去解说事物的本质,而不像科学作品要的是描述事物的本质。哲学所询问的不只是现象之间的联系,更要追寻潜藏在其中的最终原因与条件。要回答这些问题,只有清楚的论述与分析,才能让我们感到满意。因此,读者最要花力气的就是作者的词义与基本主旨。虽然哲学家跟科学家一样,有一些专门的技术用语,但他们表达思想的词句通常来自日常用语,只是用在很特殊的意义上。读者需要特别注意这一点。如果他不能克服自己,总是想将一个熟悉的字看作一般意义的想法,最后他会让整本书变成胡说八道又毫无意义。哲学讨论的基本词义就像科学作品一样,当然是抽象的。其实,任何具有共通性的知识,除了抽象的词义外,无从表达。抽象并没什么特别难的。我们每天都在运用,也在各谈话中运用这些抽象词义。不过,似乎很多人都为“抽象”或“具体”的用词而感到困扰。每当你一般性地谈到什么事情,你就使用抽象的字眼。你经由感官察觉到的永远是具体与个别的,而你脑中所想的永远是抽象又普遍的。要了解一个“抽象的字眼”,就要掌握这个字眼所表达的概念。所谓你对某件事“有了概念”,也就是你对自己具体经验到的某些事情的普遍性层面有了了解。你不能看到,碰触到,甚或想像到这里所谓的普遍性层面。如果你做得到,那么感官与思想就毫无差别了。人们总想想像出是什么概念在困扰他们,最后却会对所有抽象的东西感到绝望。在阅读科学作品时,归纳性的论证是读者特别需要注意的地方。在哲学作品中也是一样,你一定要很注意哲学家的原则。这很可能是一些他希望你跟他一起接受的假设,也可能是一些他所谓的自明之理。假设的本身没有问题。但就算你有自己相反的假设,也不妨看看他的假设会如何导引下去。假装相信一些其实你并不相信的事,是很好的心智训练。当你越清楚自己的偏见时,你就越不会误判别人的偏见了。另外有一种原则可能会引起困扰。哲学作品几乎没有不陈述一些作者认为不证自明的主旨。这种主旨都直接来自经验,而不是由其他主旨证明而来。要记住的是,我们前面已经提过不只一次,这些来自哲学本身的经验,与科学家的特殊经验不同,是人类共同的经验。哲学家并没有在实验室中工作,也不做田野研究调查。因此要了解并测验一位哲学家的主要原则,你用不着借重经由方法调查而获得的特殊经验,这种额外的助力。他诉求的是你自己的普通常识,以及对你自己所生存的这个世界的日常观察。换句话说,你在阅读哲学书时要用的方法,就跟作者在写作时用的方法是一样的。哲学家在面对问题时,除了思考以外,什么也不能做。读者在面对一本哲学书时,除了阅读以外,什么也不能做—那也就是说,要运用你的思考。除了思考本身外,没有任何其他的帮助。这种存在于读者与一本书之间的必要的孤独,是我们在长篇大论讨论分析阅读时,一开始就想像到的。因此你可以知道,为什么我们在叙述并说明阅读的规则、认为这些规则用在哲学书上的时候,会比其他书来得更适用。※ 厘清你的思绪一本好的哲学理论的书,就像是好的科学论文,不会有滔滔雄辩或宣传八股的文字。你用不着担心作者的“人格”问题,也不必探究他的社会或经济背景。不过,找一些周详探讨过这个问题的其他伟大的哲学家的作品来读,对你来说会有很实际的帮助。在思想的历史上,这些哲学家彼此之间已经进行了长久的对话。在你确认自己能明白其中任何一人在说些什么之前,最好能仔细倾听。哲学家彼此意见往往不合这一点,不应该是你的困扰。这有两个原因。第一,如果这些不同的意见一直存在,可能就指出一个没有解决,或不能解决的大问题。知道真正的奥秘所在是件好事。第二,哲学家意见合不合其实并不重要,你的责任只是要厘清自己的思路。就哲学家透过他们的作品而进行的长程对话,你一定要能判断什么成立,什么不成立才行。如果你把一本哲学书读懂了—意思是也读懂了其他讨论相同主题的书—你就可以有评论的立场了。的确,哲学问题的最大特色就在每个人必须为自己回答这些间题。采用别人的观点并没有解决这些问题,只是在逃避问题而已。你的回答一定要很实在,而且还要有理论根据。总之,这跟科学研究不同,你无法依据专家的证词来回答。原因是,哲学家所提出的问题,比其他任何人所提的问题都简单而重要。孩子除外。※ 关于神学的重点神学有两种类型,自然神学(natural theology)与教义神学(dogmatic theoloev)。自然神学是哲学的一支,也是形而上学的最后一部分。譬如你提出一个问题,因果关系是否永无止境?每件事是否都有起因?如果你的答案是肯定的,你可能会陷入一种永无止境的循环当中。因此,你可能要设定某个不因任何事物而发生的原始起因的别称。亚里士多德称这种没有起因的原因是“不动的原动者”(unmoved mover)。你可以另外命名—甚至可以说那不过是上帝的别称—但是重点在,你要透过不需要外力支援的—自然进行的—思考,达成这番认知。教义神学与哲学则不同,因为教义神学的首要原则就是某个宗教的教徒所信奉的经文。教义神学永远依赖教义与宣扬教义的宗教权威人士。如果你没有这样的信仰,也不属于某个教派,想要把教义神学的书读好,你就得拿出读数学的精神来读。但是你得永远记住,在有关信仰的文章中,信仰不是一种假设。对有信仰的人来说,那是一种确定的知识,而不是一种实验性的观点。今天许多读者了解这一点似乎很困难。一般来说,在面对教义神学的书时,他们会犯一两个错。第一个错是拒绝接受—即使是暂时的接受—作者首要原则的经文。结果,读者一直跟这些首要原则挣扎,根本注意不到书的本身。第二个错是认为,既然整本书的首要原则是教义的,依据这些教义而来的论述,这些教义所支持的推论,以及所导引出来的结论,都必然也都是属于教义的。当然,如果我们接受某些原则,立足于这些原则的推论也能令人信服,那么我们就必须接受这样所得出的结论—至少在那些原则的范围内如此。但是如果推论是有问题的,那么原来再可以接受的首要原则,也会导出无效的结论。谈到这里,你该明白一个没有信仰的读者要阅读神学书时有多困难了。在阅读这样的书时,他要做的就是接受首要原则是成立的,然后用阅读任何一本好的论说性作品都该有的精神来阅读。至于一个有信仰的读者在阅读与自己信仰有关的书籍时,要面对的则是另一些困难了。这些问题并不只限于阅读神学才出现。※ 如何阅读“经书”有一种很有趣的书,一种阅读方式,是我们还没提到的。我们用“经书"(canonical)来称呼这种书,如果传统一点,我们可能会称作“圣"(sacred)或“神书”(holy)。但是今天这样的称呼除了在某些这类书上还用得着之外,已经不适用于所有这类书籍了。一个最基本的例子就是《圣经》。这本书不是被当作文学作品来读,而是被当作神的话语来读。经书的范围不只这些明显的例子。任何一个机构—教会、政党或社会—在其他的功能之外,如果(1)有教育的功能,(2)有一套要教育的课本(a body of doctrine to teach),(3)有一群虔诚又顺服的成员,那么属于这类组织的成员在阅读的时候都会必恭必敬。他们不会—也不能—质疑这些对他们而言就是“经书”的书籍的权威与正确的阅读方法。信仰使得这些信徒根本不会发现“神圣的”经书中的错误,更别提要找出其中道理不通的地方。正统的犹太人是以这样的态度来阅读《旧约》的。基督徒则是这样阅读《新约》。回教徒是这样读《古兰经》。马克思主义信徒则是这样阅读马克思或列宁的作品,有时看政治气候的转变,也会这样读斯大林的作品。弗洛伊德心理学的信徒就是这样读弗洛伊德的。美国的陆军军官是这样读步兵手册的。你自己也可以想出更多的例子。事实上,对大多数人来说,就算没有严重到那个程度,在阅读某些必须要当作经典的作品时,也是抱着这种心态来读的。一位准律师为了通过律师考试,一定要用虔敬的心来阅读某些特定的教材,才能在考试中赢得高分。对医生或其他专业人士来说也都是如此。事实上,对大多数人来说,还在学生时代时,我们都会依照教授的说法,“虔诚地”阅读教科书。(当然,并不是所有的教授都会把跟他唱反调的学生判为不及格!)这种阅读的特质,我们或许可以用“正统”两个字来概括。这两个字几乎是放诸四海皆准的,在英文中,“正统”(orthodox)原始的字根来自希腊文,意思是“正确观点”。这类作品是一本或惟一的一本正确的读物,阅读任何其他的作品都会带来危机,从考试失去高分到灵魂遭天谴都有可能。这样的特质是有义务性的。一个忠诚的读者在阅读经书时,有义务要从中找到意义,并能从其他的“事实”中举证其真实性。如果他自己不能这么做,他就有义务去找能做到的人。这个人可能是牧师或祭司,或是党派中的上级指导者,或是他的教授。在任何状况中,他都必须接受对方提供给他的解决之道。他的阅读基本上是没有自由可言的。相对地,他也会获得阅读其他书所没有的一种满足感当作回报。其实我们该停止了。阅读《圣经》的问题—如果你相信那是神的话语—是阅读领域中最困难的一个问题。有关如何阅读《圣经》的书,加起来比所有其他指导阅读的书的总和还多。所谓上帝的话语,是人类所能阅读的作品中最困难的一种,而如果你真的相信那是上帝的话语,对你来说也是最重要的一种。信徒阅读这本书要付出的努力和难度成正比。至少在欧洲的传统中,《圣经》是一本有多重意义的书。在所有的书籍中,那不只是读者最广泛,同时也是被最仔细地阅读的一本书。第十九章 如何阅读社会科学社会科学的观念与术语几乎渗透了所有我们今天在阅读的作品中。譬如像现代的新闻记者,不再限定自己只报导事实。只有在报纸头版出现,简短的“谁—发生了什么事—为什么发生—何时何地发生”新闻提要,才是以事实为主。一般来说,记者都会将事实加上诠释、评论、分析,再成为新闻报导。这些诠释与评论都是来自社会科学的观念与术语。这些观念与术语也影响到当代许多书籍与文章,甚至可以用社会评论来作一个归类。我们也看到许多文学作品是以这类的主题来写作的:种族问题、犯罪、执法、贫穷、教育、福利、战争与和平、好政府与坏政府。这类文学作品便是向社会科学借用了思想意识与语言。社会科学作品并不只限定于非小说类。仍然有一大批重要的当代作家所写的是社会科学的小说。他们的目标是创立一个人造的社会模型,能够让我们在科技的发展之下,检验出社会受到的影响。在小说、戏剧、故事、电影、电视中,对社会的权力组织、各种财富与所有权、财富的分配都作了淋漓尽致的描绘、谴责与赞扬。这些作品被认为有社会意义,或是包含了“重要的讯息”。在这同时,他们取得也散播了社会科学的元素。此外,无论是任何社会、经济或政治的问题,几乎全都有专家在作研究。这些专家不是自己作研究,就是由直接面对这些问题的官方单位邀请来做。在社会科学专家的协助下,这些问题有系统地阐释出来,并要想办法解决这些问题。社会科学的成长与普及,最重要的因素是在高中与大专教育中引进了社会科学。事实上,选修社会科学课程的学生,远比选修传统文学或语言课程的学生还要多很多。而选修社会科学的学生也远超过选修“纯”科学的学生。※ 什么是社会科学?我们在谈论社会科学时,好像是在谈一个完全独立的学科。事实上并非如此。究竟社会科学是什么呢?有一个方法可以找出答案,就是去看看大学中将哪些学科与训练课程安排在这样的科系之下。社会科学的部门中通常包括了人类学、经济学、政治学与社会学。为什么没有包括法律、教育、商业、社会服务与公共行政呢?所有这些学科也都是运用社会科学的概念与方法才发展出来的啊?对于这个问题,最常见的回答是:后面这些学科的目的,在于训练大学校园以外的专业工作者,而前面所提的那些学科却是比较专注于追求人类社会的系统知识,通常是在大学校园中进行的。目前各个大学都有建立跨科系的研究中心或机构的趋势。这些研究中心超越传统社会科学与专业科系的界限,同时针对许多理论与方法的研究,其中包括了统计学、人口学、选举学(关于选举与投票的科学)、政策与决策制定、人事训练管理、公共行政、人类生态学,以及其他等等。这些中心产生的研究与报告,往往结合了十多种以上的专业。光是要辨认这许多种专业努力的结果就已经够复杂了,更别提还要判断这些发现与结论是否成立。那么心理学呢?一些划分严格的社会科学家会将心理学排除在社会科学之外,因为他们认为心理学所谈的是个人的特质问题,而社会科学关心的却是文化、制度与环境因素。一些区分比较没那么严格的学者,则认为生理心理学应该归类为生物科学,而不论是正常或变态心理学则该隶属于社会科学,因为个人与社会整体是不可分割的。附带一提的是,在现在的社会科学课程中,心理学是最受学生欢迎的一门课。如果全国统计起来,选修心理学的学生可能比任何其他课系的学生都要多。有关心理学的著作,从最专业到最普遍的都出版了许多。那么行为科学呢?他们在社会科学中担任什么样的角色?依照原始的用法,行为科学中包括了社会学、人类学、行为生物学、经济学、地理学、法律、心理学、精神病学与政治科学。行为科学特别强调对可观察、可测量的行为作系统化的研究,以获得可被证实的发现。近年来,行为科学几乎跟社会科学变成同义词了,但许多讲究传统的人反对这样的用法。最后要谈的是,历史呢?大家都知道,社会科学引用历史的研究,是为了取得资料,并为他们的推论作例证。然而,虽然历史在叙述特殊事件与人物时,在知识的架构上勉强称得上科学,但是就历史本身对人类行为与发展模式及规则所提供的系统知识而言,却称不上科学。那么,我们能给社会科学下个定义吗?我们认为可以,至少就这一章的目的来说可以。诸如人类学、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的学科,都是组成社会科学的核心,几乎所有的社会科学家都会将这些学科归纳进来。此外,我们相信大部分社会科学家应该会认为,即使不是全部,但大部分有关法律、教育、公共行政的作品,及一部分商业、社会服务的作品,再加上大量的心理学作品,也都适合社会科学的定义。我们推测这样的定义虽然并不精密,但你可以明白接下来我们要说的了。※ 阅读社会科学的容易处绝大部分社会科学看起来都像是非常容易阅读的作品。这些作品的内容通常取材自读者所熟悉的经验—在这方面,社会科学就跟诗与哲学一样—论说的方式也经常是叙述式的,这对读过小说与历史的读者来说都很熟悉。此外,我们都已经很熟悉社会科学的术语,而且经常在使用。诸如文化(比较文化、反文化、次文化)、集团、疏离、地位、输入/输出、下层结构、伦理、行为、共识等很多这样的术语,几乎是现代人交谈与阅读时经常会出现的字眼。想想“社会”,这是一个多么变色龙的词,前面不知可以加上多少形容词,但它总是在表达一种人民群居生活,而非离群索居的广阔定义。我们听到过失序的社会、不健全的社会、沉默的社会、贪婪的社会、富裕的社会……,我们可以从英文字典中第一个字母找起,最后找到“发酵的”(zymotic)社会这样的形容词—这是指持续动荡的社会,就跟我们所处的社会一样。我们还可以把“社会”看作是形容词,同样有许多熟悉的意义。像社会力量、社会压力、社会承诺,当然还有无所不在的社会问题。在阅读或写作社会科学时,最后一种是特别容易出现的题材。我们敢打赌,如果不是在最近几周,也是在最近的几个月内,你总可能读过,甚至写过有关“政治、经济与社会问题”的文章。当你阅读或写作时,你可能很清楚政治与经济问题所代表的意义,但是你,或是作者所说的社会问题,到底指的是什么呢?社会学家在写作时所用的术语及隐喻,加上字里行间充满深刻的情感,让我们误以为这是很容易阅读的。书中所引用的资料对读者来说是很熟悉的,的确,那是他们天天读到或听到的字眼。此外,读者的态度与感觉也都跟着这些问题的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哲学问题所谈论的也是我们一般知道的事情,但是通常我们不会“投人”哲学问题中。不过对于社会科学所讨论的问题,我们都会有很强烈的意见。※ 阅读社会科学的困难处说来矛盾,我们前面所说的让社会科学看来很容易阅读的因素,却也是让社会科学不容易阅读的因素。譬如我们前面所提到的最后一个因素—你身为一个读者,要对作者的观点投人一些看法。许多读者担心,如果承认自己与作者意见不合,而且客观地质疑自己阅读的作品,是一种对自己投人不忠的行为。但是,只要你是用分析阅读来阅读,这样的态度是必要的。我们所谈的阅读规则中已经指出了这样的态度,至少在做大纲架构及诠释作品的规则中指出过。如果你要回答阅读任何作品都该提出的头两个问题,你一定要先检查一下你自己的意见是什么。如果你拒绝倾听一位作者所说的话,你就无法了解这本书了。社会科学中熟悉的术语及观点,同时也造成了理解上的障碍。许多社会科学家自己很清楚这个问题。他们非常反对在一般新闻报导或其他类型的写作中,任意引用社会科学的术语及观点。譬如国民生产总值(GNP Gross National Product)这个概念,在严肃的经济作品中,这个概念有特定限制的用法。但是,一些社会科学家说,许多记者及专栏作者让这个概念承担了太多的责任。他们用得太浮滥,却完全不知道真正的意义是什么。显然,如果在你阅读的作品中,作者将一个自己都不太清楚的词句当作是关键字,那你一定也会跟着摸不着头脑的。让我们把这个观点再说明清楚一点。我们要先把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物理、化学等—区分出来。我们已经知道,科学作品(指的是后面那种“科学”)的作者会把假设与证明说得十分清楚,同时也确定读者很容易与他达成共识,并找到书中的主旨。因为在阅读任何论说性作品时,与作者达成共识并找到主旨是最重要的一部分,科学家的作法等于是帮你做了这部分的工作。不过你还是会发现用数学形式表现的作品很难阅读,如果你没法牢牢掌握住论述、实验,以及对结论的观察基础,你会发现很难对这本书下评论—也就是回答“这是真实的吗?”“这本书与我何干?”的问题。然而,有一点很重要的是,阅读科学作品要比阅读任何其他论说性作品都来得容易。换句话说,自然科学的作者必须做的是“把他的用语规定出来”—这也就是说,他告诉你,在他的论述中有哪些基本的词义,而他会如何运用。这样的说明通常会出现在书的一开头,可能是解释、假设、公理等等。既然说明用语是这个领域中的特质,因此有人说它们像是一种游戏,或是有“游戏的架构”。说明用语就像是一种游戏规则。如果你想打扑克牌,你不会争论三张相同的牌,是否比两对的牌要厉害之类的游戏规则。如果你要玩桥牌,你也不会为皇后可以吃杰克(同一种花色),或是最高的王牌可以吃任何一张牌(在定约桥牌中)这样的规则而与人争辩。同样地,在阅读自然科学的作品时,你也不会与作者争辩他的使用规则。你接受这些规则,开始阅读。直到最近,在自然科学中已经很普遍的用语说明,在社会科学中却仍然不太普遍。其中一个理由是,社会科学并不能数学化,另一个理由是在社会或行为科学中,要说明用语比较困难。为一个圆或等腰三角形下定义是一回事,而为经济萧条或心理健康下定义又是另一回事。就算一个社会科学家想要为这样的词义下定义,他的读者也会想质疑他的用法是否正确。结果,社会科学家只好在整本书中为自己的词义挣扎不已—他的挣扎也带给读者阅读上的困难。阅读社会科学作品最困难的地方在于:事实上,在这个领域中的作品是混杂的,而不是纯粹的论说性作品。我们已经知道历史是如何混杂了虚构与科学,以及我们阅读时要如何把这件事谨记在心。对于这种混杂,我们已经很熟悉,也有大量的相关经验。但在社会科学的状况却完全不同。太多社会科学的作品混杂了科学、哲学与历史,甚至为了加强效果,通常还会带点虚构的色彩。如果社会科学只有一种混杂法,我们也会很熟悉,因为历史就是如此。但是实际上并非如此。在社会科学中,每一本书的混杂方式都不同,读者在阅读时必须先确定他在阅读的书中混杂了哪些因素。这些因素可能在同一本书中就有所变动,也可能在不同的书中有所变动。要区分清楚这一切,并不容易。你还记得分析阅读的第一个步骤是回答这个问题:这是本什么样的书?如果是小说,这个问题相当容易回答。如果是科学或哲学作品,也不难。就算是形式混杂的历史,一般来说读者也会知道自己在读的是历史。但是组成社会科学的不同要素—有时是这种,有时是那种,有时又是另一种模式—使我们在阅读任何有关社会科学的作品时,很难回答这个问题。事实上,这就跟要给社会科学下定义是同样困难的事。不过,分析阅读的读者还是得想办法回答这个问题。这不只是他要做的第一件工作,也是最重要的工作。如果他能够说出他所阅读的这本书是由哪些要素组成的,他就能更进一步理解这本书了。要将一本社会科学的书列出纲要架构不是什么大问题,但是要与作者达成共识,就像我们所说的,这可是极为困难的事。原因就在于作者无法将自己的用语规则说明清楚。不过,还是可以对关键字有些概括性的了解。从词义看到主旨与论述,如果是本好书,这些仍然都不是问题。但是最后一个问题:这与我何干?就需要读者有点自制力了。这时,我们前面提过的一种情况就可能发生—读者可能会说:“我找不出作者的缺点,但是我就是不同意他的看法。”当然,这是因为读者对作者的企图与结论已经有偏见了。※ 阅读社会科学作品在这一章里,我们说过很多次“社会科学作品”,却没说过“社会科学书”。这是因为在阅读社会科学时,关于一个主题通常要读好几本书,而不会只读一本书。这不只是因为社会科学是个新领域,只有少数经典作品,还因为我们在阅读社会科学时,主要的着眼点在一个特殊的事件或问题上,而非一个特殊的作者或一本书。譬如我们对强制执行法感兴趣,我们会同时读上好几本相关的书。或许我们关心的是种族、教育、税收与地方政府的问题,这也是同样的状况。基本上,在这些领域中,并没有什么权威的著作,因此我们必须读很多本相关的书。而社会科学家本身也有一个现象,就是为了要能跟得上时代,他们必须不断地推陈出新,重新修订他们的作品,新作品取代旧作品,过时的论述也不断被淘汰了。在某个程度上说,如我们所看到的,哲学也会发生同样的状况。要完全了解一位哲学家,你应该阅读这位哲学家自己在阅读的书,以及影响他的其他哲学家的书。在某种程度上,历史也是如此。我们提到过,如果你想要发现过去的事实,你最好多读几本书,而不是只读一本书。不过在这些情况中,你找到一本主要的、权威的著作的可能,是相当大的。社会科学中却并非如此,因此在阅读这类书时更需要同时阅读许多相关书籍了。分析阅读的规则并不适用于就一个主题同时阅读很多本书的情况。分析阅读适用于阅读个别的书籍。当然,如果你想要善用这些规则,就要仔细地研究观察。接下来要介绍的新的阅读规则,则需要我们通过第三层次的阅读(分析阅读),才能进人这第四层次的阅读(主题阅读)。我们现在就准备要讨论第四层次的阅读。因为社会科学作品有这样的特质,所以必须要用这样的阅读。指出这一点,就可以说明为什么我们会把社会科学的问题放在本书第三篇的最后来讨论。现在你应该明白为什么我们会这样整理我们的讨论。一开始我们谈的是如何阅读实用性作品,这与其他的阅读完全不同,因为读者有特定的义务,也就是如果他同意作者的观点,就要采取行动。然后我们讨论小说与诗,提出和阅读论说性作品不同的问题。最后,我们讨论的是三种理论性的论说作品—科学与数学、哲学、社会科学。社会科学放在最后,是因为这样的书需要用上主题阅读。因此这一章可说是第三篇的结尾,也是第四篇的引言。上一页 目录页第四篇 阅读的最终目标第二十章 阅读的第四个层次:主题阅读到目前为止,我们还没有仔细谈过关于就同一个主题阅读两三本书的问题。我们在前面提到过,在讨论某个特定的主题时,牵涉到的往往不只是一本书。我们也一再非正式地提醒过,甚至其他领域中相关的作者与书籍,都与这个特定的主题有关。在作主题阅读时,第一个要求就是知道:对一个特定的问题来说,所牵涉的绝对不是一本书而已。第二个要求则是:要知道就总的来说,应该读的是哪些书?第二个要求比第一个要求还难做到。我们在检验这个句子:“与同一个主题相关两本以上的书”时,困难就出现了。我们所说的“同一个主题”是什么意思?如果这个主题是单一的历史时期或事件,就很清楚了,但是在其他的领域中,就很难作这样清楚的区分。《飘》与《战争与和平》都是关于伟大战争的小说—但是,两者相似之处也止于此了。司汤达的《帕玛修道院》(The Charterhouse of Parma)谈的拿破仑战争,也是托尔斯泰作品中谈的战争。但是这两本书当然都不是在谈这场战争,也不是与一般战争有关的书。在这两个故事中,战争只是提供了一个环境或背景,故事的本身所谈的是人类的生存与挣扎,战争不过是作者想吸引读者注意的手法。我们可能会了解有关这场战役的一些事情—事实上,托尔斯泰就说过,从司汤达所描述的滑铁卢之役中,他学到很多有关这场战役的事—但是如果我们的主题是要研究战争,就用不着拿这些小说来读了。你可能料到小说有这种情况。因为作品的特性,小说沟通问题的方法跟论说性作品不同。但是,论说性作品也有同样的问题。譬如说你对“爱”这个概念很感兴趣,想要阅读相关的读物。因为关于爱的作品很广泛,你要整理出一个相关书目来阅读是有点困难的。假设你向专家求教,到一个完备的图书馆中寻找书目,还对照一位优秀学者所写的论文,终于把书目弄出来了。再假设你进一步舍弃诗人和小说家谈的这个主题,只想从论说性的作品中找答案(在后面我们会说明为什么这样的做法是明智的)。现在你开始依照书目来阅读这些书了。你发现什么?即使只是匆匆的浏览,你也会找到一大堆相关的资料。人类的行为,几乎没有任何一种行为没有被称作是爱的行为—只是称呼的方式不同而已。而且爱并不只限于人类。如果你进一步往下阅读,你会发现宇宙中的万事万物皆有爱。也就是说,任何存在的事物都可能爱与被爱—或二者兼而有之。石头是爱,因为它是地球的中心。火焰会上扬,是因为爱的功能。铁刀会吸引磁铁,被形容为爱的结果。有些书专门研究变形虫、草履虫、蜗牛、蚂蚁的爱情生活。更别提一些较高等的动物,它们会爱它们的主人,也会彼此相爱。谈到人类的爱,我们发现作者谈到也写到他们对男人们、女人们、一个男人、一个女人、孩子、他们自己、人类、金钱、艺术、家庭生活、原则、原因、职业或专业、冒险、安全、想法、乡村生活、爱的本身、牛排或美酒之爱。在某些教材中,天体的运转被认为是受到爱的启发。而天使与魔鬼的不同就在爱的品质不同。至于上帝,当然是要来爱人的。面对如此庞大的相关资料,我们要如何决定我们要研究的主题是什么呢?我们能确定这中间只有一个单一的主题吗?当一个人说:“我爱起司。”另一个人说“我爱橄榄球。”而第三个人说“我爱人类”时,他们三个人所用的同样一个爱字,代表着同样的意义吗?毕竟,起司是可以吃的,橄榄球或人类是不能吃的。一个人可以玩橄榄球,却不能玩起司或其他的人。而不论“我爱人类”是什么意思,这个爱都与起司或橄榄球之爱不同。但是这三个人用的都是同样一个爱字。在这其中是否有深刻的理由?一些无法立即浮现的理由?就像这个问题本身的困难,在我们找到答案之前,我们能说我们已经确认了“同一个主题”吗?面对如此的混乱,你可能会决定把范围缩小到人类的爱上—人与人之间的爱,同性爱或异性爱,同年之爱或忘年之爱等等。其中的规则又跟我们前面说的三种爱法不同了。但是就算你只读了一小部分与主题相关的书,你仍然会找到一堆的相关资料。譬如你会发现某些作者说:爱只是一种占有的欲望,通常是性的欲望,也就是说,爱只是一种所有动物在面对异性时会产生的吸引力。但是你也会发现另一个作者所谈的爱是不包含占有的欲望,而是一种慈善。如果说占有的欲望总是暗示着想要为自己追求好东西,而慈善却暗示着要为别人追求好东西。那么占有的欲望与慈善之间,是否有相通之处?至少在占有的欲望与慈善之间,分享着一种共同的倾向,那就是渴望某种非常抽象的东西。但是你对这个主题的研究很快又让你发现:某些作者主张的爱是心灵的,而非肉欲的。这些作者认为爱是知性的行为,而非感性的行为。换句话说,知道某个人是值得仰慕的,总会引发渴望之心,不论是前面所说的哪一种渴望都行。这类作者并不否认有这样的渴望,但他们不承认那就是爱。让我们假设—事实上,我们认为可以做得到—在这么多有关人类之爱的构想中,你能找出一些共通的意义。就算是这样,你的问题还是没有解决。再想想看,在人际之间,爱所表现出来的方式其实是截然不同的。男女之间的爱在恋爱期间、结婚之后、二十多岁时、七十多岁时都相同吗?一个女人对丈夫的爱与对孩子的爱相同吗?当孩子长大时,母亲对他们的爱就改变了吗?一个兄弟对姊妹的爱,跟他对父亲的爱是一样的吗?一个孩子长大之后,对父母的爱会改变吗?男人对女人的爱—无论是妻子或其他的女人—跟他对朋友的爱是相同的吗?他和不同朋友之间的关系—像是某人跟他一起打保龄球,某人是一起工作的伙伴,某人是知性的伙伴等—是否各有不同?“爱情”与“友情”之所以不同,是因为其中牵涉到的情绪(如果这是它们被命名的原因)不同,才有不同的名称吗?两个不同年纪的人也能做朋友吗?两个在财富与知识水平上有明显差距的人,也能做朋友吗?女人之间真的有友谊吗?兄弟姊妹,或哥哥弟弟、姊姊妹妹之间真的能成为朋友吗?如果你向人借钱,或是借钱给人,你们之间的友谊能保持下去吗?如果不能·,为什么?一个男孩子能爱上自己的老师吗?而这个老师是男是女,会不会造成什么样的差别?如果真的有像人一样的机器人,人类会爱他们吗?如果我们在火星或其他星球上发现了有智慧的生物,我们会爱他们吗?我们会不会爱上一个素昧平生的人,像是电影明星或总统?如果我们觉得恨某个人,那是否其实是一种爱的表现?你只不过读了一小部分有关爱的论说性作品,这些问题就会浮现在你脑海中,其实还有更多其他的问题会出现。无论如何,我们已经说到重点了。在做主题阅读时,会出现一种很矛盾的现象。虽然这个层次的阅读被定义为就同一个主题,阅读两种以上的书,意思也是指在阅读开始之前,这个主题就已经被确认了,但是换个角度来说,这个主题也是跟着阅读走的,而不是事前就能定出来的。以爱这个例子来说,在你决定自己要读些什么之前,你可能已经读了好几百本相关的著作了。等你都读完之后,你会发现有一半的书其实跟主题根本无关。※ 在主题阅读中,检视阅读所扮演的角色我们已经说过很多次,阅读的层次是渐进累积的。较高层次的阅读中也包括了前面的,或较低层次的阅读。在主题阅读中,我们就要说明这一点。你可能还记得,在解说检视阅读与分析阅读的关系时,我们指出在检视阅读中的两个步骤—第一个是浏览,第二个是粗浅地阅读—也就是分析阅读的前两个步骤。浏览能帮助你准备做分析阅读的第一个步骤:你能确定自己在读的是什么主题,能说明这是什么样的书,并拟出大纲架构。粗浅的阅读对分析阅读的第一步骤也有帮助。基本上这是进人第二步骤的准备动作。在第二个步骤中,你要能够与作者达成共识,说明他的主旨,跟随他的论述,才能够诠释整本书的内容。同样的,检视阅读与分析阅读也可以当作是进人主题阅读的前置作业或准备动作。事实上,在这个阶段,检视阅读已经是读者在阅读时主要的工具或手段了。举例来说,你有上百本的参考书目,看起来全是与爱有关的主题。如果你全部用分析阅读来阅读,你不只会很清楚你在研究的主题是什么—主题阅读中的“同一主题”—你还会知道你所阅读的书中,那些跟主题无关,是你不需要的书。但是要用分析阅读将一百本书读完,.会花上你十年的时间。就算你能全心投注在这个研究上,仍然要花上好几个月的时间。再加上我们前面谈过的主题阅读中会出现的矛盾问题,显然必要有一些捷径。这个捷径是要靠你的检视阅读技巧来建立的。你收集好书目之后,要做的第一件事是检视书单上所有的书。在做检视阅读之前,绝不要用分析阅读来阅读。检视阅读不会让你明白有关主题的所有错综复杂的内容,或是作者所有的洞察力,但却具有两种基本的功能。第一,它会让你对自己想要研究的主题有个清晰的概念,这样接下来你针对某几本书做分析阅读时,会大有助益。其次,它会简化你的书目到一个合理的程度。对学生,尤其是研究生来说,我们很难想到还有比这更管用的方式。只要他们肯照着做,一定会有帮助。根据我们的经验,在研究生程度的学生中,确实有些人能做到主动的阅读与分析阅读。这对他们来说还不够,他们或许不是完美的读者,但是至少他们知道要如何掌握一本书的重点,能明确地说出书中的要点,并把这些观点纳人他们研究主题的一部分。但是他们的努力有一大半是浪费掉了,因为他们不知道要如何才能比别人读得快一点。他们阅读每一本书或每一篇文章都花上同样的时间与努力,结果他们该花精神好好阅读的书却没有读好,倒把时间花在那些不太值得注意的书上了。能够熟练检视阅读的读者,不但能在心中将书籍分类,而且能对内容有一个粗浅的了解。他也会用非常短的时间就发现,这本书谈的内容对他研究的主题到底重不重要。这时他可能还不清楚哪些资料才是最重要的—这可能要等到读下本书的时候才能发现。但是有两件事至少他已经知道其中之一。那就是他不是发现这本书必须回头再读一次,以获得启发,便是知道不论这本书多有趣又多丰富,却毫无启发性,因此不值得重新再读。这个忠告通常会被忽略是有原因的。我们说过,在分析阅读中,技巧熟练的阅读者可以同时用上许多技巧,而初学者却必须把步骤分开来。同样的,主题阅读的准备工作—先检视书目上所有的书,在开始做分析阅读之前先检视一遍—可以在做分析阅读时一并进行。但我们不相信任何读者能做到这一点,就算技巧再熟练也不行。这也是许多年轻研究生所犯的毛病。他们自以为两个步骤可以融合为一个,结果阅读任何书都用同样的速度,对某些特殊的作品来说不是太快就是太慢,但无论如何,对他们阅读的大部分书来说,这样的方法都是不对的。一旦你检视过,确定某些书跟你研究的主题相关后,你就可以开始做主题阅读了。要注意的是,我们并没有像你以为的说:“开始做分析阅读”。当然,你需要研读每一本书,再组合起跟你主题相关的资料,你在做分析阅读时就已经学会了这些技巧。但是绝不要忘了,分析阅读的技巧只适用于单一的作品,主要的目标是要了解这本书。而我们会看到,主题阅读的目标却大不相同。※ 主题阅读的五个步骤现在我们准备好要说明如何做主题阅读了。我们的假设是:你已经检视了相当多的书,你至少对其中一些书在谈些什么有点概念了,而且你也有想要研究的主题了。接下来你该怎么办?在主题阅读中一共有五个步骤。这些步骤我们不该称之为规则—虽然也许我们会—因为只要漏掉其中一个步骤,主题阅读就会变得很困难,甚至读不下去了。我们会简略地介绍一下这些步骤的顺序,不过这些步骤彼此之间还是可以互相取代的。·主题阅读步骤一:找到相关的章节。当然,我们假设你已经学会分析阅读了,如果你愿意,你能把所有相关的书都看透彻了。但是你可能会把阅读单本的书放在第一顺位,而把自己的主题放在其次。事实上,这个顺序应该颠倒过来,在主题阅读中,你及你关心的主题才是基本的重点,而不是你阅读的书。在你已经确定哪些书是相关的之后,主题阅读的第一个步骤就是把这些书整体检视阅读一遍。你的目标是找出书中与你的主题极为相关的章节。你选择的书不太可能全本都与你的主题或问题相关。就算是如此,也一定是少数,你应该很快地把这本书读完。你不该忘了,你的阅读是别有用心的—也就是说,你是为了要解决自己的问题才阅读—而不是为了这本书本身的目的而阅读。看起来,这个步骤似乎与前面所说的,为了发现这本书是否与你主题相关的检视阅读当同一件事来进行。许多状况的确可以这么做。但是如果你认为永远都可以这么做的话,可能就不太聪明了。记住,第一步的检视阅读是要集中焦点在你要进一步做主题阅读的主题上。我们说过,除非你已经检阅过书单上大部分的书,否则你无法完全理解这个问题。因此,在确认哪些是相关的书籍的同时,还要确认哪些是相关的章节,其实是很危险的做法。除非你的技巧已经很熟练,而且对你要研究的主题已经很清楚了,否则你最好是将两部分分开来做。在主题阅读中,能够把你所阅读的第一批书,与你后来针对这个主题阅读的许多本书的差别区分出来,是很重要的事。对后来的这些书来说,你可能对自己的主题已经有了很清楚的概念,这时就可以把两种检视阅读合并在一起。但是在一开始时,却要明显地区分出来,否则你在找相关章节时会犯下严重的错误,到后来要更正这些错误时又要花上很多的时间与精力。总之,要记得你最主要的工作不是理解整本书的内容,而是找出这本书对你的主题有什么帮助,而这可能与作者本身的写作目的相去甚远。在这个阶段的过程中,这并不重要。作者可能是在无意之间帮你解决了问题。我们已经说过,在主题阅读中,是书在服务你,而不是你在服务书。因此,主题阅读是最主动的一种阅读法。当然,分析阅读也需要主动的阅读方式。但是你在分析阅读一本书时,你就像是把书当作主人,供他使唤。而你在做主题阅读时,却一定要做书的主人。因此,在与作者达成共识这一点上,这个阶段有不同的做法。主题阅读步骤二:带引作者与你达成共识。在诠释阅读中(分析阅读的第二步骤),第一个规则是要你与作者达成共识,也就是要能找出关键字,发现他是如何使用这些字的。但是现在你面对的是许多不同的作者,他们不可能每个人都使用同样的字眼,或相同的共识。在这时候就是要由你来建立起共识,带引你的作者们与你达成共识,而不是你跟着他们走。在主题阅读中,这可能是最困难的一个步骤。真正的困难在于要强迫作者使用你的语言,而不是使用他的语言。这跟我们一般的阅读习惯都不相同。我们也指出过很多次,我们假设:我们想要用分析阅读来阅读的作者,是比我们优秀的人。尤其如果这是一本伟大的著作时,就更可能如此。无论我们在了解他的过程中花了多少力气,我们都会倾向于接受他的词义与他安排的主题结构。但在主题阅读中,如果我们接受任何一位作者所提出来的词汇(terminology),我们很快就会迷失。我们可能会了解他的书,却无法了解别人的书。我们也很难找到与自己感兴趣的主题的资料。我们不只要能够坚决拒绝接受任何一位作者的词汇,还得愿意面对可能没有任何一位作者的词汇对我们来说是有用的事实。换句话说,我们必须要接受一个事实:我们的词汇刚好与任何一位书目上的作者相同时,只是一种巧合。事实上,这样的巧合还满麻烦的。因为如果我们使用了某一位作者的一个或一组词义,我们就可能继续引用他书中其他的词义,而这只会带给我们麻烦,没有其他的帮助。简单来说,主题阅读是一种大量的翻译工作。我们并不是将一种语言翻成另一种语言,像法语翻成英语,但是我们要将一种共通的词汇加诸在许多作者身上,无论他们所使用的是不是相同的语言,或是不是关心我们想解决的问题,是否创造了理想的词汇供我们使用。这就是说,在进行主题阅读时,我们要建立一组词汇,首先帮助我们了解所有的作者,而不是其中一两个作者;其次帮助我们解决我们的问题。这一点认识会带我们进人第三个步骤。主题阅读步骤三:厘清问题。诠释阅读的第二个规则是要我们找出作者的关键句子。然后从中逐步了解作者的主旨。主旨是由词义组成的,在主题阅读中,当然我们也要做同样的工作。但是因为这时是由我们自己来建立词汇,因此,我们也得建立起一组不偏不倚的主旨。最好的方法是先列出一些可以把我们的问题说得比较明白的问题,然后让那些作者来回答这些问题。这也是很困难的工作,这些问题必须要以某种形式,某种秩序来说明,以帮助我们解决我们提出的问题,同时这些问题也要是大多数作者都能回答的问题。难就难在我们认为是问题的地方,作者也许并不认为是问题。他们对我们认定的主题可能有相当不同的看法。事实上,有时候我们必须接受作者可能一个问题也回答不了。在这样的状况中,我们必须要将他视为是对这个问题保持沉默,或是尚未作出决定。但是就算他并没有很清楚地讨论这个问题,有时我们也可以在他书中找到间接的回答。我们会得出这么一个结论:如果他考虑到这个问题的话,那就会如何如何回答这个问题。在这里需要一点自我约束。我们不能把思想强加在作者脑海中,也不能把话语放进他们的口中。但是我们也不能完全依赖他们对这个问题的解说。如果我们真的能靠其中任何一位作者来解释这个问题,或许我们根本就没有问题要解决。我们说过要把问题照秩序排列出来,好帮助我们在研究时使用。当然,这个秩序是跟主题有关的,不过还是有一般的方向可循。第一个问题通常跟我们在研究的概念或现象的存在或特质有关。如果一位作者说这种现象的确存在,或这种概念有一种特质,那么对于他的书我们就要提出更进一步的问题了。这个问题可能跟这个现象是如何被发现,或这个概念是如何表现出来的有关。最后一部分的问题则是与回答前面问题所产生的影响有关。我们不该期望所有的作者都用同一种方法来回答我们的问题。如果他们这么做了,我们就又没有问题要解决了。那个问题会被一致的意见解决了。正因为每个作者都不相同,因此我们要再面对主题阅读的下一个步骤。主题阅读步骤四:界定议题。如果一个问题很清楚,如果我们也确定各个作者会用不同的方式来回答—不论赞成或反对—那么这个议题就被定义出来了。这是介于用这种方法回答问题的作者,和用另外一种(可能是相反的)方法来回答问题的作者之间的议题。如果检验过后,所有的作者提供的答案只有正反两面的意见,那么这个问题算是简单的问题。通常,对一个问题会有超过两种以上的答案。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就要找出不同意见彼此之间的关联,再根据作者的观点来作分类。当两个作者对同一个问题有相当的了解,所作的回答却完全相反或矛盾时,这才是一个真正有参与的议题。但是这样的现象并不像我们希望的那样经常发生。通常,答案之不同固然来自于各人对这个主题有不同的观点,但也有很多情况是来自于对问题本身的认知不同。所以在做主题阅读的读者,要尽可能地确保议题是大家所共同参与的。有时候这会迫使他在列出问题的时候,小心不采取任何一位作者明白采用的方法。我们要处理的问题,可能会出现很多种不同的议题,不过通常都可以分门别类。譬如像考虑到某种概念的特质的问题,就会出现一堆相关的议题。许多议题绕着一组相互关联密切的问题打转,就会形成这个主题的争议。这样的争议可能很复杂,这时主题阅读的读者就要将所有争议的前后关系整理清楚—尽管没有任何作者做这件事。厘清争议,同时将相关议题整理出来之后,我们便要进入主题阅读的最后一个步骤。主题阅读步骤五:分析讨论。到目前为止,我们已经检验过作品,找出相关的章节,设定了一个不偏不倚的共识,适用于所有被检视过的作者,再设定出一整套的问题,其中大部分都能在作者的说明中找到答案。然后就不同的答案界定并安排出议题。接下来该怎么做呢?前面四个步骤与分析阅读的前两组规则是互相辉映的。这些规则应用在任何一本书中,都会要我们回答一个问题:这本书在说些什么?是如何说明的?在主题阅读中,对于与我们的问题相关的讨论,我们也要回答类似的问题。在只阅读一本书的分析阅读中,剩下还有两个问题要回答:这是真实的吗?这与我何干?而在主题阅读中,我们对于讨论也要准备回答同样的问题。让我们假设起头的那个阅读问题并不单纯,是个几世纪以来与许多思考者纷争不已的长久问题,许多人家不同意,并且会继续不同意的问题。在这个假设中,我们要认知的是,身为主题阅读的读者,我们的责任不只是要自己回答这些问题—这些问题是我们仔细整理出来,以便易于说明主题的本身与讨论的内容。有关这类问题的真理并不容易发现。如果我们期望真理就存在某一组问题的答案之中,那可能太轻率了。就算能找到答案,也是在一些相互矛盾的答案的冲突中找到令人信服的证据,而且有支持自己的确切理由。因此,就可以发现的真理而言,就我们可以找到的问题答案而言,与其说是立足于任何一组主旨或主张上,不如说是立足于顺序清楚的讨论的本身。因此,为了要让我们的头脑接受这样的真相—也让别人接受—我们要多做一点工作,不只是问问题与回答问题而已。我们要依照特定的顺序来提问题,也要能够辨认为什么是这个顺序。我们必须说明这些问题的不同答案,并说明原因。我们也一定要能够从我们检视过的书中找出支持我们把答案如此分类的根据。只有当我们做到这一切时,我们才能号称针对我们问题的讨论作了分析,也才能号称真正了解了问题。事实上,我们所做的可能超过这些。对一个问题完整地分析过后,将来其他人对同一个问题要作研究时,我们的分析讨论就会提供他一个很好的研究基础。那会清除一些障碍,理出一条路,让一个原创性的思考者能突破困境。如果没有这个分析的工作,就没法做到这一点,因为这个问题的各个层面就无法显现出来。※ 客观的必要性要完整地分析一个问题或某个主题,得指出这个讨论中的主要议题,或是一些基本的知性反对立场。这并不是说在所有的讨论中,反对的意见总是占主导的。相反,同意或反对的意见总是互相并存的。也就是说,在大多数的议题中,正反两面的意见总是有几个,甚至许多作者在支持。在一个争议性的立场上,我们很少看到一个孤零零的支持者或反对者。人类对任何领域某种事物的特质达成一致的观点,都建立一种假设,意味着他们共同拥有的意见代表着真理。而不同的观点则会建立起另一个相反的假设—无论你是否参与,这些争论中的观点可能没有一个是完全真实的。当然,在这些冲突的观点中,也可能有一个是完全真实的,而其他的则是虚假的。不过也可能双方面都只是表达了整体真理的一小部分。除了一些单调或孤立的争论之外(就我们在这里所读的问题,不太可能有这种形式的讨论),很可能正反双方的意见都是错的,一如所有的人可能都同意了一种错误的观点。而另一些没有表达出来的观点才可能是真实的,或接近真实的。换句话说,主题阅读的目的,并不是给阅读过程中发展出来的问题提供最终答案,也不是给这个计划开始时候的问题提供最终解答。当我们要给这样的主题阅读写一份读者报告的时候,这个道理特别清楚。如果这份报告就任何所界定并分析过的重要议题,想要主张或证明某一种观点的真实或虚假,都会太过教条,失去对话的意义。如果这么做,主题阅读就不再是主题阅读,而只是讨论过程中的另一个声音,失去了疏离与客观性。我们要说的,并不是我们认为对人类关心的重要议题多一个声音无足轻重。我们要说的是我们在追求理解的过程中,可以而且应该多贡献一种不同的形式。而这样的形式必须是绝对客观又公正的。主题阅读所追求的这种特质,可以用这句话来作总结:“辩证的客观。”简单来说,主题阅读就是要能面面俱到,而自己并不预设立场。当然,这是个严格的理想,一般人是没法做到的。而绝对的客观也不是人类所能做到的事。他可能可以做到不预设立场,毫无偏见地呈现出任何观点,对不同的意见也保持中立。但是采取中立比面面俱到要容易多了。在这一方面,主题阅读的读者注定会失败的。一个议题有各种不同的观点,不可能巨细靡遗地全都列出来。虽然如此,读者还是要努力一试。虽然我们说保持中立要比面面俱到容易一些,但还是没那么容易。主题阅读的读者必须抗拒一些诱惑,厘清自己的思绪。对于某些冲突性的观点避免作出明白的真伪判断,并不能保证就能做到完全的公正客观。偏见可能会以各种微妙的方式进人你的脑海中—可能是总结论述的方式,可能是因为强调与忽略的比重,可能是某个问题的语气或评论的色彩,甚至可能因为对某些关键问题的不同答案的排列顺序。要避免这样的危险,谨慎的主题阅读的读者可以采取一个明显的手段,尽量多加利用。那就是他要不断回头参阅诸多作者的原文,重新再阅读相关的章节。并且,当他要让更多的人能应用他的研究结果时,他必须照原作者的原文来引用他的观点或论述。虽然看起来有点矛盾,但这并不影响我们前面所说的,在分析问题时必须先建立一套中立的词汇。这样的中立语言还是必要的,而且在总结一个作者的论述时,一定要用这套中立的语言,而不是作者的语言。但是伴随着总结,一定要有仔细引用的作者原文,以免对文意有所扭曲,这样阅读者才能自己判断你对作者所作的诠释是否正确。主题阅读的读者必须能够坚决地避免这个问题,才不会偏离公正客观的立场。要达到这样的理想,必须要能不偏不倚地在各种相对立的问题中保持平衡,放下一切偏见,反省自己是否有过与不及的倾向。在最后的分析中,一份主题阅读的书面报告是否达到对话形式的客观,虽然也可以由读者来判断,但只有写这份报告的人才真正明白自己是否达到这些要求。※ 主题阅读的练习实例:进步论举个例子可以说明主题阅读是如何运作的。让我们以进步这个概念做例子。我们并不是随便找的这个例子。对这个问题我们做了相当多的研究。否则这个例子对你来说不会很有用。我们花了很长的时间研究这个重要的历史与哲学问题。第一个步骤是列出与研究主题相关的章节—也就是列出书目(最后出现的书单超过450本)。要完成这项工作,我们运用了一连串的检视阅读。针对许多书籍、文章与相关著作,做了许多次的检视阅读。对于讨论“进步”这个概念来说,这是非常重要的一个过程。同样的,对其他的重大研究来说这也是很重要的过程。许多最后被判定为相关的资料多少都是无意间发现的,或至少也是经过合理的猜测才找到的。许多近代的书籍都以“进步”为书名,因此要开始寻找资料并不困难。但是其他的书并没有标明进步这两个字,尤其是一些古书,内容虽然相关,却并没有运用这个词句。我们也读了一些小说或诗,但最后决定以论说性的作品为主。我们早说过,在主题阅读中,要包括小说、戏剧与诗是很困难的,原因有很多个。第一,故事的精髓在情节,而非对某个议题所秉持的立场。其次,就算是最能言善道的角色也很少对某个议题清楚表达出立场—譬如托马斯·曼的《魔山》(Magic Mountain)中,斯坦布林尼就对进步发表过一些见解—我们无法确定那是不是作者本人的观点。是作者在利用他的角色对这个议题作出反讽?还是他想要你看到这个观点的愚蠢,而非睿智?一般来说,要将小说作者的观点列人议题的某一方时,需要作很多很广泛的努力。要花的努力很多,得到的结果却可能是半信半疑的,因此通常最好放弃在这方面的努力。可以检验进步这个概念的其他许多作品,一如常见的情况,显得一片混乱。面对这样的问题,我们前面说过,就是要建立起一套中立的语言。这是一个很复杂的工作,下面的例子可以帮助我们说明这是如何进行的。所谓“进步”一词,不同的作者有许多不同的用法。这些不同的用法,大部分显示的只是意义的轻重不同,因而可以用分析的方法来处理。但是有些作者也用这个词来指出历史上某种特定的变化,而这种变化不是改善的变化。既然大多数作者都用“进步”来指出历史上某种为了促进人类朝向更美好生活的变化,并且既然往更改善的状态的变化是这个概念的基础,那么同样的字眼就不能适用于两种相反的概念了。因此,本例我们取大多数人的用法,那些主张历史上“非关改善的进展”(non meliorative advance)的作者,就只好划为少数派了。我们这么说的目的是,在讨论这些少数作者的观点时,就算他们自己运用了“进步”这样的字眼,我们也不能将他们纳入“进步”的概念中。我们前面说过,主题阅读的第三步是厘清问题。在“进步”的例子中,我们对这个问题一开始的直觉,经过检验之后,证明是正确的。第一个要问的问题,也是各个作者被认为提供各种不同答案的问题,是“历史上真的有‘进步'这回事吗?”说历史的演变整体是朝向改善人类的生存条件,的确是事实吗?基本上,对这个问题有三种不同的回答:(1)是;(2)否;(3)不知道。然而,回答“是”可以用许多不同的方式来表达,回答“否”也有好几种说法,而说“不知道”也至少有三种方式。对这个基本问题所产生的各式各样相互牵连的答案,构成我们所谓关于进步的一般性争议。所谓一般性,是因为我们研究的每个作者,只要对这个主题有话要说,就会在这个主题所界定的各个议题上选边站。但是对于进步还有一种特殊的争论,参与这种议题的,都是一些主张进步论的作者—这些作者主张进步确实发生。身为进步论的作者,他们全都强调进步是一种历史的事实,而所有的议题都应该和进步的本质或特质相关。这里的议题其实只有三种,只是个别讨论起来都很复杂。这三个议题我们可以用问题的形式来说明:(1)进步是必要的?还是要取决于其他事件?(2)进步会一直无止境地持续下去?还是会走到终点或高原期而消失?(3)进步是人类的天性,还是养成的习惯—来自人类动物的本能,或只是外在环境的影响?最后,就进步发生的面向而言,还有一些次要议题,不过,这些议题仍然只限于在主张进步论的作者之间。有六个面向是某些作者认为会发生,另外有些作者虽然多少会反对其中一两个的发生,但不会全部反对(因为他们在定义上就是肯定进步发生的作者)。这六个面向是:(1)知识的进步;(2)技术的进步;(3)经济的进步;(4)政治的进步;(5)道德的进步;(6)艺术的进步。关于最后一项有些特殊的争议。因为在我们的观点里,没有一位作者坚信在这个面向中真的有进步,甚至有些作者否认这个面向有进步。我们列举出“进步”的分析架构,只是要让你明白,在这个主题中包含了多少的议题,与对这些讨论的分析—换句话说,这也是主题阅读的第四及第五个步骤。主题阅读的读者必须做类似的工作才行,当然,他用不着非得就自己的研究写一本厚厚的书不可。※ 如何应用主题工具书如果你仔细阅读过本章,你会注意到,虽然我们花了不少时间谈这件事,但我们并没有解决主题阅读中的矛盾问题。这个矛盾可以说明如下:除非你知道要读些什么书,你没法使用主题阅读。但是除非你能做主题阅读,否则你不知道该读些什么书。换句话说,这可以算是主题阅读中的根本问题。也就是说,如果你不知道从何开始,你就没法做主题阅读。就算你对如何开始有粗浅的概念,你花在寻找相关书籍与篇章的时间,远超过其他步骤所需时间的总和。当然,至少理论上有一种方法可以解决这个矛盾的问题。理论上来说,你可以对我们传统中的主要经典作品有一番完整的认识,对每本书所讨论的各种观念都有相当的认知。如果你是这样的人,就根本用不着任何人帮忙,我们在主题阅读上也没法再多教给你什么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就算你本身没有这样的知识,你还是可以找有这种知识的人帮忙。但你要认清一点,就算你能找到这样的人,他的建议最后对你来说,在帮助的同时,几乎也都会变成障碍。如果那个主题正好是他做过特殊研究的,对他来说就很难只告诉你哪些章节是重要相关的,而不告诉你该如何读这些书—而这一点很可能就造成你的阻碍。但是如果他并没有针对这个主题做过特殊的研究,他知道的也许还没有你多—尽管你们双方都觉得应该比你多。因此,你需要的是一本工具书,能告诉你在广泛的资料当中,到哪里去找与你感兴趣的主题相关的章节,而用不着花时间教你如何读这些章节—也就是对这些章节的意义与影响不抱持偏见。譬如,主题工具书(Syntopicon)就是这样的一种工具。出版于1940年,名为《西方世界的经典名著))(Great Books of the Western World)的这套书,包含了三千种话题或主题,就每一个讨论到的主题,你可以按照页码找到相关的参考资料。某些参考资料长达多页,某些则只是几段关键文字。你用不着花太多时间,只需取出其中的某本书,动手翻阅便行了。当然,主题工具书有一个主要的缺点。这仍然是一套书目的索引(尽管是很大的一套),至于这套书没有包含的其他作品里什么地方可以找到你要的东西,则只有一些粗略的指引。不过,不管你要做哪一类主题阅读,这套书至少总能帮助你知道从何处着手。同时,在这整套名著中的书,不论是关于哪个主题,也都是你真的想要阅读的书。因此,主题工具书能帮助成熟的学者,或刚开始研究特定问题的初学者节省许多基本的研究工具,能让他很快进人重点,开始做独立的思考。因为他已经知道前人的思想是什么了。主题工具书对这种研究型的读者很有帮助,而且对初学者更有助益。主题工具书能从三方面帮助刚开始做研究的人:启动阅读,建议阅读.指导阅读。在启动阅读方面,主题工具书能帮助我们在面对传统经典作品时,克服最初的困难。这些作品都有点吸引力,我们都很想读这些书,但往往做不到。我们听到很多建议,要我们从不同的角度来阅读这样的书,而且有不同的阅读进度,从简单的作品开始读,再进展到困难的作品。但是所有这类阅读计划都是要读完整本书,或是至少要读完其中的大部分内容。就一般的经验来说,这样的解决方案很少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对于这类经典巨著,使用主题阅读再加上主题工具书的帮助,就会产生完全不同的解决方案。主题工具书可以帮读者就他们感兴趣的主题,启动他对一些经典著作的阅读—在这些主题上,先阅读来自大量不同作者的一些比较短的章节。这可以帮助我们在读完这些经典著作之前,先读进去。使用主题阅读来阅读经典名著,再加上主题工具书的帮助,还能提供我们许多建议。读者一开始阅读是对某个主题特别感兴趣,但是会逐渐激发出对其他主题的兴趣。而一旦你开始研究某位作者,就很难不去探索他的上下文。就在你明白过来之前,这本书你已经读了一大半了。最后,主题阅读加上主题工具书,还能从三种不同的方向指导关系。事实上,这是这个层次的阅读最有利的地方。第一,读者阅读的章节所涉及的主题,能够给他一个诠释这些章节的方向。但这并不是告诉他这些章节是什么意思,因为一个章节可能从好几个或许多个方向与主题相关。而读者的责任就是要找出这个章节与主题真正相关的地方在哪里。要学习这一点,需要拥有很重要的阅读技巧。第二,针对同一个主题,从许多不同的作者与书籍中收集出来的章节,能帮助读者强化对各个章节的诠释能力。有时候我们从同一本书中依照顺序来阅读的章节,以及挑出来比对阅读的章节,相互对照之下可以让我们更了解其中的含意。有时候从不同书中摘出来的章节是互相冲突的,但是当你读到彼此冲突的论点时,就会更明白其中的意义了。有时候从一个作者的书中摘出来的章节,由另一个作者的书的某个章节作补充或评论,实际上可以帮助读者对第二位作者有更多的了解。第三,如果主题阅读运用在许多不同的主题上,当你发现同一个章节被主题工具书引述在许多不同主题之下的时候,这件事情本身就很有指导阅读的效果。随着读者针对不同的主题要对这些章节进行多少不同的诠释,他会发现这些章节含有丰富的意义。这种多重诠释的技巧,不只是阅读技巧中的基本练习,同时也会训练我们的头脑面对任何含义丰富的章节时,能习惯性地作出适当的调整。因为我们相信,对想做这个层次的阅读的读者来说,无论他是资深的学者或初学者,主题工具书都很有帮助,因此我们称这一阅读层次为主题阅读。我们希望读者能原谅我们一点点的自我耽溺。为了回报您的宽容,我们要指出很重要的一点。主题阅读可以说有两种,一种是单独使用的主题阅读,一种是与主题工具一起并用。后一种可以当作是构成前一种阅读计划的一部分,一开始由这里着手,是最聪明的做法。而前一种主题阅读所应用的范围要比后一种广义许多。※ 构成主题阅读的原则有些人说主题阅读(就上述广义的定义来说)是不可能做到的事。他们说在一个作者身上强加一套语言,即使是最“中立”的一套词汇(就算真有这回事的话),也是错的。作者本身的词汇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因为阅读一本书时绝不能“脱离上下文”,而且将一组词汇转成另一种解释总是很危险的,因为文字并不像数学符号那么容易控制。此外,反对者认为主题阅读牵涉的作者太广,时空不同,基本的风格与性质也不同,而主题阅读就像是将他们都聚在同一个时空,彼此一起讨论—这完全扭曲了事实的真相。每位作者都有自己的天地,虽然同一位作者在不同时空所写的作品之间可能有些联系(他们提醒说即使这样也很危险),但是在这位作者与另一位作者之间却没有明显的联系。最后,他们坚持,作者所讨论的主题比不上讨论的方法重要。他们说风格代表一个人,如果我们忽略作者是如何谈一件事,却只顾他谈的是什么事,结果只会两头落空,什么也没了解到。当然,我们对所有这些指控都不同意,我们要依序回答这些指控。让我们一次谈一个。第一,是关于词汇的问题。否认一个概念可以用不同的词汇来说明,就像否认一种语言可以翻译成另一种语言。当然,这样的否认是刻意制造出来的。譬如最近我们阅读《古兰经》的一个新译本,前言一开始便说要翻译《古兰经》是不可能的事。但是因为译者接着又解释他是如何完成的,所以我们只能假设他的意思是:要翻译这样一本被众人视为神圣的典籍,是一件极为困难的事。我们也同意。不过困难并不代表做不到。事实上,所谓作者本身的词汇是神圣不可侵犯的说法,其实只是在说要将一种说法翻译成另一种说法是非常困难的。这一点我们也同意。但是,同样的,困难并非不可能做到。其次,谈到作者各自区隔与独立的特性。这就像说有一天亚里士多德走进我们办公室(当然穿着长袍),身边跟着一位又懂现代英语又懂古希腊语的翻译,而我们却无法听懂他讲什么,他也无法听懂我们讲什么一样。我们不相信有这回事。毫无疑问,亚里士多德对他看到的许多事一定觉得很讶异,但我们确信在十分钟之内,只要我们想,我们就能跟他一起讨论某个我们共同关心的问题。对于一些特定的概念一定会发生困难,但是只要我们能够发现,就能解决。如果这是可行的(我们不认为任何人会否认),那么让一本书经由翻译—也就是主题阅读的读者—与另一本书的作者“谈话”,并不是不可能的事。当然,这需要很谨慎,而且你要把双方的语言—也就是两本书的内容—了解得越透彻越好。这些问题并非不能克服,如果你觉得无法克服只是在自欺欺人。最后,谈到风格的问题。我们认为,这就像是说人与人之间无法作理性的沟通,而只能作情绪上的沟通—就像你跟宠物沟通的层次。如果你用很愤怒的腔调对你的狗说:“我爱你!”它会吓得缩成一团,并不知道你在说什么。有谁能说:人与人之间的语言沟通,除了语气与姿势外就没有其他的东西?说话的语气是很重要的—尤其当沟通的主要内容是情绪关系的时候;而当我们只能听(或者看?)的时候,肢体语言中可能就有些要告诉我们的事情。但是人类的沟通,不只这些东西。如果你问一个人出口在哪里?他告诉你沿着B走廊就会看到。这时他用的是什么语气并不重要。他可能对也可能错,可能说实话也可能撒谎,但是重点在你沿着B走廊走,很快就能找到出口了。你知道他说的是什么,也照着做了,这跟他如何说这句话一点关系也没有。只要相信翻译是可行的(因为人类一直在做这件事),书与书之间就能彼此对谈(因为人类也一直在这么做)。只要愿意这么做,人与人之间也有理性客观的沟通能力(因为我们能彼此互相学习),所以我们相信主题阅读是可行的。※ 主题阅读精华摘要我们已经谈完主题阅读了。让我们将这个层次的阅读的每个步骤列举出来。我们说过,在主题阅读中有两个阶段。一个是准备阶段,另一个是主题阅读本身。让我们复习一下这些不同的步骤:一、 观察研究范围:主题阅读的准备阶段(1) 针对你要研究的主题,设计一份试验性的书目。你可以参考图书馆目录、专家的建议与书中的书目索引。(2) 浏览这份书目上所有的书,确定哪些与你的主题相关,并就你的主题建立起清楚的概念。二、 主题阅读:阅读所有第一阶段收集到的书籍(1) 浏览所有在第一阶段被认定与你主题相关的书,找出最相关的章节。(2) 根据主题创造出一套中立的词汇,带引作者与你达成共识—无论作者是否实际用到这些词汇,所有的作者,或至少绝大部分的作者都可以用这套词汇来诠释。(3) 建立一个中立的主旨,列出一连串的问题—无论作者是否明白谈过这些问题,所有的作者,或者至少大多数的作者都要能解读为针对这些问题提供了他们的回答。(4) 界定主要及次要的议题。然后将作者针对各个问题的不同意见整理陈列在各个议题之旁。你要记住,各个作者之间或之中,不见得一定存在着某个议题。有时候,你需要针对一些不是作者主要关心范围的事情,把他的观点解读,才能建构出这种议题。(5) 分析这些讨论。这得把问题和议题按顺序排列,以求突显主题。比较有共通性的议题,要放在比较没有共通性的议题之前。各个议题之间的关系也要清楚地界定出来。注意:理想上,要一直保持对话式的疏离与客观。要做到这一点,每当你要解读某个作家对一个议题的观点时,必须从他自己的文章中引一段话来并列。第二十一章 阅读与心智的成长我们已经完成了在本书一开始时就提出的内容大要。我们已经说明清楚,良好的阅读基础在于主动的阅读。阅读时越主动,就读得越好。所谓主动的阅读,也就是能提出问题来。我们也指出在阅读任何一本书时该提出什么样的问题,以及不同种类的书必须怎样以不同的方式回答这些问题。我们也区分并讨论了阅读的四种层次,并说明这四个层次是累积渐进的,前面或较低层次的内容包含在后面较高层次的阅读里。接着,我们刻意强调后面较高层次的阅读,而比较不强调前面较低层次的阅读。因此,我们特别强调分析阅读与主题阅读。因为对大多数的读者来说,分析阅读可能是最不熟悉的一种阅读方式,我们特别花了很长的篇幅来讨论,定出规则,并说明应用的方法。不过分析阅读中的所有规则,只要照最后一章所说的略加调整,就同样适用于接下来的主题阅读。我们完成我们的工作了,但是你可能还没有完成你的工作。我们用不着再提醒你,这是一本实用性的书,或是阅读这种书的读者有什么特殊的义务。我们认为,如果读者阅读了一本实用的书,并接受作者的观点,认同他的建议是适当又有效的,那么读者一定要照着这样的建议行事。你可能不接受我们所支持的主要目标—也就是你应该有能力读得更透彻—也不同意我们建议达到目标的方法—也就是检视阅读、分析阅读与主题阅读的规则。(但如果是这样,你可能也读不到这一页了。)不过如果你接受这个目标,也同意这些方法是适当的,那你就一定要以自己以前可能从没有经历过的方式来努力阅读了。这就是你的工作与义务。我们能帮得上什么忙吗?我们想应该可以。这个工作主要的责任在你—你要做这所有的事(同时也获得所有的利益)。不过有几件关于目标与手段的事情还没谈到。现在就让我们先谈谈后者吧!※ 好书能给我们什么帮助“手段"(means)这两个字可以解释成两种意义。在前面的章节中,我们将手段当作是阅读的规则,也就是使你变成一个更好的阅读者的方法。但是手段也可以解释为你所阅读的东西。空有方法却没有可以运用的材料,就和空有材料却没有可以运用的方法一样是毫无用处的。以“手段”的后一种意思来说,未来提升你阅读能力的手段其实是你将阅读的那些书。我们说过,这套阅读方法适用于任何一本,以及任何一种你所阅读的书—无论是小说还是非小说,想像文学还是论说性作品,实用性还是理论性。但是事实上,起码就我们在探讨分析阅读与主题阅读过程中所显示的这套方法并不适用于所有的书。原因是有些书根本用不上这样的阅读。我们在前面已经提过这一点了,但我们想要再提一遍,因为这与你马上要做的工作有关。.如果你的阅读目的是想变成一个更好的阅读者,你就不能摸到任何书或文章都读。如果你所读的书都在你的能力范围之内,你就没法提升自己的阅读能力。你必须能操纵超越你能力的书,或像我们所说的,阅读超越你头脑的书。只有那样的书能帮助你的思想增长_除非你能增长心智,否则你学不到东西。因此,对你来说最重要的是,你不只要能读得好,还要有能力分辨出哪些书能帮助你增进阅读能力。一本消遣或娱乐性的书可能会给你带来一时的欢愉,但是除了享乐之外,你也不可能再期待其他的收获了。我们并不是反对娱乐性的作品,我们要强调的是这类书无法让你增进阅读的技巧。只是报导一些你不知道的事实,却没法让你增进对这些事实的理解的书,也是同样的道理。为了讯息而阅读,就跟为了娱乐阅读一样,没法帮助你心智的成长。也许看起来你会以为是有所成长,但那只是因为你脑袋里多了一些你没读这本书之前所没有的讯息而已。然而,你的心智基本上跟过去没什么两样,只是阅读数量改变了,技巧却毫无进步。我们说过很多次,一个好的读者也是自我要求很高的读者。他在阅读时很主动,努力不懈。现在我们要谈的是另外一些观念。你想要用来练习阅读技巧,尤其是分析阅读技巧的书,一定要对你也有所要求。这些书一定要看起来是超越你的能力才行。你大可不必担心真的如此,只要你能运用我们所说的阅读技巧,没有一本书能逃开你的掌握。当然,这并不是说所有的技巧可以一下子像变魔术一样让你达到目标。无论你多么努力,总会有些书是跑在你前面的。事实上,这些书就是你要找的书,因为它们能让你变成一个更有技巧的读者。有些读者会有错误的观念,以为那些书—对读者的阅读技巧不断提出挑战的书籍—都是自己不熟悉的领域中的书。结果一般人都相信,对大多数读者来说,只有科学作品,或是哲学作品才是这种书。但是事实并非如此。我们已经说过,伟大的科学作品比一些非科学的书籍还要容易阅读,因为这些科学作者很仔细地想要跟你达成共识,帮你找出关键主旨,同时还把论述说明清楚。在文学作品中,找不到这样的帮助,所以长期来说,那些书才是要求最多,最难读的书。譬如从许多方面来说,荷马的书就比牛顿的书难读—尽管你在第一次读的时候,可能对荷马的体会较多。荷马之所以难读,是因为他所处理的主题是很难写好的东西。我们在这里所谈的困难,跟阅读一本烂书所谈的困难是不同的。阅读一本烂书也是很困难的事,因为那样的书会抵消你为分析阅读所作的努力,每当你认为能掌握到什么的时候又会溜走。事实上,一本烂书根本不值得你花时间去努力,甚至根本不值得作这样的尝试。你努力半天还是一无所获。读一本好书,却会让你的努力有所回报。最好的书对你的回馈也最多。当然,这样的回馈分成两种:第一,当你成功地阅读了一本难读的好书之后,你的阅读技巧必然增进了。第二—长期来说这一点更重要—一本好书能教你了解这个世界以及你自己。你不只更懂得如何读得更好,还更懂得生命。你变得更有智慧,而不只是更有知识—像只提供讯息的书所形成的那样。你会成为一位智者,对人类生命中永恒的真理有更深刻的体认。毕竟,人间有许多问题是没有解决方案的。一些人与人之间,或人与非人世界之间的关系,谁也不能下定论。这不光在科学与哲学的领域中是如此,因为关于自然与其定律,存在与演变,谁都还没有,也永远不可能达到最终的理解,就是在一些我们熟悉的日常事物,诸如男人与女人,父母与孩子,或上帝与人之间的关系,也都如此。这事你不能想太多,也想不好。伟大的经典就是在帮助你把这些问题想得更清楚一点,因为这些书的作者都是比一般人思想更深刻的人。※ 书的金字塔西方传统所写出的几百万册的书籍中,百分之九十九都对你的阅读技巧毫无帮助。这似乎是个令人困恼的事实,不过连这个百分比也似乎高估了。但是,想想有这么多数量的书籍,这样的估算还是没错。有许多书只能当作娱乐消遣或接收资讯用。娱乐的方式有很多种,有趣的资讯也不胜枚举,但是你别想从中学习到任何重要的东西。事实上,你根本用不着对这些书做分析阅读。扫描一下便够了。第二种类型的书籍是可以让你学习的书—学习如何阅读,如何生活。只有百分之一,千分之一,甚或万分之一的书籍合乎这样的标准。这些书是作者的精心杰作,所谈论的也是人类永远感兴趣,又有特殊洞察力的主题。这些书可能不会超过几千本,对读者的要求却很严苛,值得做一次分析阅读—一次。如果你的技巧很熟练了,好好地阅读过一次,你就能获得所有要获得的主要概念了。你把这本书读过一遍,便可以放回架上。你知道你用不着再读一遍,但你可能要常常翻阅,找出一些特定的重点,或是重新复习一下一些想法或片段。(你在这类书中的空白处所做的一些笔记,对你会特别有帮助。)你怎么知道不用再读那本书了呢?因为你在阅读时,你的心智反应已经与书中的经验合而为一了。这样的书会增长你的心智,增进你的理解力。就在你的心智成长,理解力增加之后,你了解到—这是多少有点神秘的经验—这本书对你以后的心智成长不会再有帮助了。你知道你已经掌握这本书的精髓了。你将精华完全吸收了。你很感激这本书对你的贡献,但你知道它能付出的仅止于此了。在几千本这样的书里,还有更少的一些书—很可能不到一百种—却是你读得再通,也不可能尽其究竟。你要如何分辨哪些书是属于这一类的呢?这又是有点神秘的事了,不过当你尽最大的努力用分析阅读读完一本书,把书放回架上的时候,你心中会有点疑惑,好像还有什么你没弄清楚的事。我们说“疑惑”,是因为在这个阶段可能仅只是这种状态。如果你确知你错过了什么,身为分析阅读者,就有义务立刻重新打开书来,厘清自己的问题是什么。事实上,你没法一下子指出问题在哪里,但你知道在哪里。你会发现自己忘不了这本书,一直想着这本书的内容,以及自己的反应。最后,你又重看一次。然后非常特殊的事就发生了。如果这本书是属于前面我们所说第二种类型的书,重读的时候,你会发现书中的内容好像比你记忆中的少了许多。当然,原因是在这个阶段中你的心智成长了许多。你的头脑充实了,理解力也增进了。书籍本身并没有改变,改变的是你自己。这样的重读,无疑是让人失望的。但是如果这本书是属于更高层次的书—只占浩瀚书海一小部分的书—你在重读时会发现这本书好像与你一起成长了。你会在其中看到新的事物—一套套全新的事物—那是你以前没看到的东西。你以前对这本书的理解并不是没有价值(假设你第一次就读得很仔细了),真理还是真理,只是过去是某一种面貌,现在却呈现出不同的面貌。一本书怎么会跟你一起成长呢?当然这是不可能的。一本书只要写完出版了,就不会改变了。只是你到这时才会开始明白,你最初阅读这本书的时候,这本书的层次就远超过你,现在你重读时仍然超过你,未来很可能也一直超过你。因为这是一本真正的好书—我们可说是伟大的书—所以可以适应不同层次的需要。你先前读过的时候感到心智上的成长,并不是虚假的。那本书的确提升了你。但是现在,就算你已经变得更有智慧也更有知识,这样的书还是能提升你,而且直到你生命的尽头。显然并没有很多书能为我们做到这一点。我们评估这样的书应该少于一百本。但对任何一个特定的读者来说,数目还会更少。人类除了心智力量的不同之外,还有许多其他的不同。他们的品味不同,同一件事对这个人的意义就大过对另一个人。你对牛顿可能就从没有对莎士比亚的那种感觉,这或许是因为你能把牛顿的书读得很好,所以用不着再读一遍,或许是因为数学系统的世界从来就不是你能亲近的领域。如果你喜欢数学—像达尔文就是个例子—牛顿跟其他少数的几本书对你来说就是伟大的作品,而不是莎士比亚。我们并不希望很权威地告诉你,哪些书对你来说是伟大的作品。不过在我们的第一个附录中,我们还是列了一些清单,因为根据我们的经验,这些书对许多读者来说都是很有价值的书。我们的重点是,你该自己去找出对你有特殊价值的书来。这样的书能教你很多关于阅读与生命的事情。这样的书你会想一读再读。这也是会帮助你不断成长的书。※ 生命与心智的成长有一种很古老的测验—上一个世纪很流行的测验—目的在于帮你找出对你最有意义的书目。测验是这样进行的:如果你被警告将在一个无人荒岛度过余生,或至少很长的一段时间,而假设你有时间作一些准备,可以带一些实际有用的物品到岛上,还能带十本书去,你会选哪十本?试着列这样一份书单是很有指导性的,这倒不只是因为可以帮助你发现自己最想一读再读的书是哪些。事实上,和另外一件事比起来,这一点很可能是微不足道的。那件事就是:当你想像自己被隔绝在一个没有娱乐、没有资讯、没有可以理解的一般事物的世界时,比较起来你是否会对自己了解得更多一点?记住,岛上没有电视也没有收音机,更没有图书馆,只有你跟十本书。你开始想的时候,会觉得这样想像的情况有点稀奇古怪,不太真实。当真如此吗?我们不这么认为。在某种程度上,我们都跟被放逐到荒岛上的人没什么两样。我们面对的都是同样的挑战—如何找出内在的资源,过更美好的人类生活的挑战。人类的心智有很奇怪的一点,主要是这一点划分了我们心智与身体的截然不同。我们的身体是有限制的,心智却没有限制。其中一个迹象是,在力量与技巧上,身体不能无限制地成长。人们到了30岁左右,身体状况就达到了巅峰,随着时间的变化,身体的状况只有越来越恶化,而我们的头脑却能无限地成长与发展下去。我们的心智不会因为到了某个年纪死就停止成长,只有当大脑失去活力,僵化了,才会失去了增加技巧与理解力的力量。这是人类最明显的特质,也是万物之灵与其他动物最主要不同之处。其他的动物似乎发展到某个层次之后,便不再有心智上的发展。但是人类独有的特质,却也潜藏着巨大的危险。心智就跟肌肉一样,如果不常运用就会萎缩。心智的萎缩就是在惩罚我们不经常动脑。这是个可怕的惩罚,因为证据显示,心智萎缩也可能要人的命。除此之外,似乎也没法说明为什么许多工作忙碌的人一旦退休之后就会立刻死亡。他们活着是因为工作对他们的心智上有所要求,那是一种人为的支撑力量,也就是外界的力量。一旦外界要求的力量消失之后,他们又没有内在的心智活动,他们便停止了思考,死亡也跟着来了。电视、收音机及其他天天围绕在我们身边的娱乐或资讯,也都是些人为的支撑物。它们会让我们觉得自己在动脑,因为我们要对外界的刺激作出反应。但是这些外界刺激我们的力量毕竟是有限的。像药品一样,一旦习惯了之后,需要的量就会越来越大。到最后,这些力量就只剩下一点点,甚或毫无作用了。这时,如果我们没有内在的生命力量,我们的智力、品德与心灵就会停止成长。当我们停止成长时,也就迈向了死亡。好的阅读,也就是主动的阅读,不只是对阅读本身有用,也不只是对我们的工作或事业有帮助,更能帮助我们的心智保持活力与成长。

上一章 下一章
目录
打赏
夜间
日间
设置
4
正序
倒序
如何阅读一本书(第二版)
如何阅读一本书(第二版)-2
如何阅读一本书(第二版)-3
如何阅读一本书(第二版)-4
需支付:0 金币
开通VIP小说免费看
金币购买
您的金币 0

分享给朋友

如何阅读一本书
如何阅读一本书
获月票 0
  • x 1
  • x 2
  • x 3
  • x 4
  • x 5
  • x 6
  • 爱心猫粮
    1金币
  • 南瓜喵
    10金币
  • 喵喵玩具
    50金币
  • 喵喵毛线
    88金币
  • 喵喵项圈
    100金币
  • 喵喵手纸
    200金币
  • 喵喵跑车
    520金币
  • 喵喵别墅
    1314金币
网站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