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读书网(www.book.d78i.com)整理第一册跟着兴趣走人们需要的是什么?跟农村的青少年一起干农活放牛的同时,我又开始到不同的县城和农村找初中学校,提出要免费当老师,我也找到不同地方的共青团组织并表示我愿意加入其中。他们都说很愿意接受我的帮助,也在记者面前说欢迎我加入,可是最后也没什么具体的结果。我也不知道他们在等什么。反正我自己一直在观察青少年的理想、愿望、发展、碰撞的问题等等。不管我和他们去干什么,我都在研究他们。我看到,我的一些老同学和他们的兄弟在毕业后,都有这样一种说法:理想是理想,生活是生活,在生活中没有钱时理想是没用的。他们都说,为了生存下去,为了避免在现实生活中吃亏,他们只能适应不老实的社会。他们也叫我一样地去适应,一样地“成熟”起来。在村里他们都很善良、很老实,可是如果他们到城市去打工,他们就会把自己从未见过的和不好的东西都接受下来,最后使他们自己也变得不老实。农民强烈的好奇心是他们为了学习需要的优点,不过同时也是他们的弱点,因为他们还不具备通过科学才带来的意识带来的抵抗力。“没有多媒体等于简陋!”因为在中国还没有出现自然科学发展对人的思想带来的危害,中国人还不知道孩子在学习过程的好奇有多么宝贵,而且多么容易通过高级技术把它毁掉。如果利用多媒体上课,多媒体的技术会吸引学生大部分的注意力,所以他们就注意不到多媒体要介绍的课程内容。看录像时很容易接受,因为不用特别注意也一样接受,因此也不能抗拒接受。而且接受的录像进入一个人没有意识的地方特别深。由于进入得这么深,能记得录像的形象特别清楚。可是想起来的只是形象,不包括几个形象之间在逻辑上的联系,因为这种逻辑联系是要发挥意识才能接受的。我们现在在媒体和信息的时代得到的印象越来越多。我还发现:一个人得到的印象越多,他的记忆力越差,因为表面上的印象会分散对意义的注意力。在西方已经发现:技术越完善,它越能让孩子的创造力萎缩。一种技术越简单,越能够发挥孩子的创造力。多媒体使学生的实际经验减少,是因为有了多媒体就不需要自己动手,不需要自己完成还没有完成的课题,自己的动作就被消极地接受代替。比如,一个村子里有了VCD机之后,小孩就不再有什么可玩的,也没什么可以施展手脚和锻炼感觉(知觉)的机会,都只是看屏幕。孩子在这样的环境中就会脱离真实的生活。我听一些老师说,县城的学校花很多钱实现了靠电脑完成的“高级课程”,因为他们认为,多媒体越完整,学生能接受得越多。他们不相信:这样让学生接受的都是没有活力的、已经脱离人与人之间反应的、死的知识。多媒体的课程越完整,学生为了接受课程需要思考的创造工作越少。多媒体没有给学生留下需要想象的空间,甚至也不给学生一个经过锻炼想象去完成课程的机会。能培养想象力的比如是中国画,因为中国画会给一个人留下很多能发挥想象的空间。其实还有比创造性更基础的东西,就是感觉(知觉):小孩和大人不一样,因为小孩在我们的物质世界上生活的时间还不长。刚生出来的小孩还不懂得运用自己的感觉(知觉)器官,比如两个眼睛还不懂合作,结果小孩看不出任何距离。这些他们需要在6年内锻炼出来。那么距离不变的电视屏幕上看到的又怎么会锻炼眼睛的距离感?我们通过手工课能慢慢地发挥对于不同物质材料本质的感觉,并从中了解了物质的特点和用法。可是电脑课不同,因为电脑的本质是小孩理解不了的。电脑的本质是一种标准思考的方法。电脑课不会发展在14岁之前需要发展的基础才能,比如感觉(知觉)、判断的才能等等,电脑只能发挥标准智力。孩子学电脑,实际上也只是培养能适应标准思考的能力,因为能不能用电脑的问题只是能不能把自己思想适应电脑软件程序。小孩需要认识物质的特点、需要通过感觉(知觉)和体验实际环境来认识物质世界的特点。为了认识世界,小孩还需要发现和理解不同事情之间的关系,需要通过比较理解一件事情的原因和结果。可是如果感觉(知觉)只是由媒体造成,还会有对物质事实的认识出现吗?电脑功能上的原因和结果对一个小孩来说是无法理解的,对他来说只能像魔术一样出现。如果想象工作不能和感觉(知觉)工作联系起来,那么人就会把自己的内心世界封闭起来,不能接受外部世界,使他的想象也是没有根据的。在与事实的环境分开的情况下发挥想象力怎么行?多媒体能帮助获得事实的感觉(知觉)吗?多媒体能帮助把内心世界和物质的事实联系起来吗?小孩也需要一个根据事实的环境去发展他感觉(知觉)器官的判断才能。可是多媒体给小孩的印象全都只是形象,不是事实,所以多媒体不会帮助小孩锻炼他们的感觉(知觉)器官,也不能给他们为了认识物质的世界需要的感觉(知觉)。多媒体课程的结果是,小孩自己的意识提高,感觉不到自己与环境的联系,也感觉不到他与自己身体的联系,使他身体越来越弱,越来越缺乏自信。所以接受多媒体太多的学生就会去寻找事实联系,来尝试实现录像上看到的动作,不管是打人还是干别的。西方校园学生枪杀同学的行为正是因为他们已经感觉不到生活的实际。他们通过“影响”自己的身体才能去感觉(知觉)。反过来,如果给小孩带来很多能感觉(知觉)的东西,比如在课堂上通过音乐的气氛、触摸等等手段尽可能让他们多方面的感觉(知觉)参与课堂,学生会特别地安静,也在整个生活中不会那么紧张。如果一个小孩天天玩电脑游戏,不断地射中所有在屏幕上出现的东西或者迅速抓起所有能抓起的东西,这还会怎么影响小孩的思考方式、思考习惯?这样的游戏只是在培养学生的冷酷性和自私的思想。而且小孩的思考方式还在形成过程中,使他很容易被影响。父母能帮助的只是给他一个合适的环境,让他从这个环境得到他需要的感觉(知觉)的机会和感情,让他感觉到什么对他的发展是没有利的。孩子在他身边需要他真正能崇拜的人,从榜样做的事得到他道德上的方向和归属。否则的话,从录像中接受的和父母对学习的要求之间的矛盾在孩子的感情和意志上会造成他解决不了的问题。如果让小孩和多媒体接触太早,感觉(知觉)的发展会受很大的影响,而且根据天性的本质,每个青少年都有得到感觉(知觉)的愿望。如果他在小时候没有能够正常地发挥他感觉(知觉)器官的才能,到了青春期就特别脆弱、特别容易追求并依赖吸毒和其他可以依赖的代替感觉(知觉)的东西,比如喝酒、吸烟、多媒体、暴食、赌博等等。创造性与课本1997年3月创造力在将来会越来越重要,因为在将来,自己的工作机会不是老板给的,而是每个人自己要创造和开发的。中国人跟德国人的追求本来就不同。比如在中国很普遍的VCD机在德国就没有市场。德国人喜欢买录像机。因为中国人喜欢看别人创造的,德国人喜欢自己录制,自己去创造。中国人喜欢看最好的,德国人喜欢看跟自己个人有关的。创造力是不是跟个人有关系?我就想研究怎么能把个人自己的和学习的内容联系起来,因为我认为这样才能让学生发挥他们的创造力。农村的青少年朋友对我说,他们的老师通过智力上的、有逻辑的话要求学生发挥创造力。怎么会产生这种矛盾呢?我认为是中国人对“创造”的理解有问题:我经常听到有人在看到一个完全创造出来的画或者文章时,他们说“这是乱画的”或者“乱写的”。其实我认为,只有智力逻辑以外的动作或者语言才能发挥智力以外的才能,而且像计划经济不能发挥能动性一样,有计划的教育也不能发挥创造性。因为创造工作的基础是想象力,所以我先想介绍它:可能中国人发挥的那种想象力往往是一种看了一个不具体形态的东西就在自己的想象工作中完成它,比如“这个山像一个獅子”。中国人好像一看到什么,马上就想象这个像什么他们另外知道的东西。这样的想象工作总是进入已经知道的一些具体的概念,不可能把一个形态只是看成形态,而免不了赋予它某种概念或定义。中国人这方面的想象比西方人的厉害得多。因此中国人的想象力往往是一种抽象而被控制的、很难创造没有见过的东西。其实,我想在这里说的想象力不是这些,我说的包括一种完全不靠物质象征的想象工作,比如想象“宇宙有没有限?”或者“想象世界上没有地球吸引力的生活”,就像我们做梦一样。这种在概念上无根据的想象是能发明新东西的想象。小学生需要的是很形象、很自由、很不具体、只有本质、包括所有可能的想象力(这里说的不是像媒体那种已经完整的形象,而是学生在接受时自己要想象而造出来的形象)。到了青春期的学生才需要尽可能具体的、很清楚的、只有一种可能的想象力,比如说:“假如,我们活在冰上...”这种。这里说的这种具体的想象力已经靠近有意识的状态。包括所有可能的适合小年龄的想象力更像一种无意识的过程。有意识是一种状态,可是创造只能是一种“乱发生的”过程。被反射的意识状态影响和阻碍人创造的、不可能有意识的接受过程。所以我们在想创造时需要把有意识的智力分出去,才有可能去创造。那么,如果想象工作要为创造服务,想象需要跟反射的思考分开。接近做梦状态的灵感的接受工作和创造工作不可能是有意识的。这里说的和灵感创造过程有矛盾的意识状态是完全清醒的状态。比如,如果一个人做一件事或者对什么反应,并不知道自己做什么事,会得到什么结果或者后果,如果他不是故意做的,也没有感觉(知觉)他正在做的,那么这个人做事没有意识。一个做事有意识的人对自己的做法会给环境带来什么后果和对自己的存在和整个世界的存在的关系都会很清楚。这样也能理解,一个已经意识到结果的人不可能进行创造形成的过程。“不能不发课本吧!”我的中国朋友在开学时就能看到整个学期要学的内容,这不止给他带来一种很累的感觉,也让他以为接下去要学的内容都已经知道了。这样就产生了一种任务感,而不会再有什么好奇感,也好像老师不会给他完全新的别的东西或者经历。当我看到我的朋友要做的那种英文作业时,使我也感到很烦。比如,一些高中学生对我说,他们要判断一句话有没有错误时,他们要考虑到所有的语法规律。如果我在说中文时总是要考虑到所有的语法规律,那么我说中文将是多么辛苦,多么地慢。不如凭感觉说出来,把思考能力放在说话的内容上。我自己判断一句话是不是错误的很简单:如果我在说这句话时有一种不舒服的感觉产生,这个句子肯定是错的。在我看到中国朋友的课本和练习本之前,我从来没有见过有错误的英文句子。我就是认为,我一辈子碰到的句子都是对的。只要我记得见过,我就知道没错。这给了我很大的自信和可靠。练习题上经常采用的题型是:在四句话(选择填空)中,其中有三句是错的。学生本来可能还有一些语言感觉,能够根据它和习惯很自然地写出没有错误的英文句子。可是看惯了三个错误的句子再来选一个没有错误的之后,语言感觉无疑被破坏了。还有我不理解的是:如果学生要在课本上填空,他们主要需要的才能其实只是适应课题的思想方式。经常有学生问我这句话应该写什么,因为有很多不同意思并没有错误,可是只有一种是符合课本思想方式的。例子是:“I___he knows my telephone number。”填: hope还是am afraid。另外例子是:“You must look ___ your things。”填:for、after还是at。或者:“He says, he will come to see us ___ 。”填:quite soon、later on还是by car。或者:“Can I help you to count the books?___”填:No, thanks还是OK, here you are。这相当于中文这样一个例子:“我必需去吗?不,你____去!”填:“不一定要”,“没有必要”还是“可以不”。这真是太不允许学生发挥想象力了。选择填空的题目只是影响学生表达自己的意思,什么都不能说。我偶然上他们的课并问他们一些事情时,只有我给他们准备两种能选的答案时,才有学生反应。我认为,课本只会影响学生个人的因素和创造性。如果除了小说以外不发别的课本,老师就要自己找出上课的内容。为了实现这一点,老师只能做研究工作。这种研究工作虽然是上课以外的时候做的,可是我想学生会感觉到,而且学生在感觉到以后,使他们能够从老师那儿接受到一种同样想去研究的兴趣。这样,学生就会得到参加课题的动力。老师自己都不感兴趣的东西,学生是永远没有兴趣去学习的。我认为,学校还在用课本的原因只是由于用课本管理学生的学习过程很方便。一本书应该是真有价值的文化,而不应该是定下学生每天任务的、甚至还包括有错误例子的书。如果有一些书,一边写文章一边写语法规律而没有写例子的话,这样还好。例子是需要学生自己写的。这是因为“理解”、“感情或者记忆力”和“创造”这个三部分需要分开地处理,处理之后让学生自己把他们联系起来。我偶然偷偷地给我朋友们在他们学校上了一节课的时候,我很明显地感觉到,课本只由例子来组成时,学生除了例子以外再没有别的可接受的。这是因为缺少了把三个部分联系起来的学习过程。英文课本上的图画有什么作用呢?我以前很喜欢设计我自己的图画。如果当时也有像中国学校使用的那种课本,我哪里还有机会把我画图的想象力跟课堂联系起来?假如是这样,我一定会放弃对课堂的兴趣。小孩都好动,喜欢说想象的什么东西,因为通过动和想象,他们能进入在表面上看不到的他们创造的世界。可是课本上连图像全都安排好了,并没有留下什么需要利用想象力才能完成的空间。其实有很多机会可以让学生创造地去学习。比如学生喜欢在课本上画画,那是因为他们喜欢创造。如果不发给他们课本,而是让每个学生自己写自己的课本,就不会浪费学生的兴趣。而且学生通过设计自己的课本不仅能创造地接受课文和知识,也可以通过这个动作把自己其它的写课本需要的才能跟知识联系起来,使学生能利用很多不同的理解方式来接受和表达课文。写自己的课本就是创造的表达,而且通过表达接受的知识才会成为再也不会忘掉的自信的基础。要求、标准与创造性如果学生能造出这样的句子:“Run like the kite”,“I can fly a bike”,这种句子多么能够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可是根据中国标准化的教育,这样的句子都是错误的。而且错误的理由只是因为学生这样写是离开了他们不应该超过的思想范围或者标准思想。我觉得,学生根据标准写的作业本一点价值也没有,在写完之后把它扔掉才合适。只承认标准答案的教育很适合数学,因为数学的性质只有一种可能。所以中国的数学教育也是全世界最厉害的。可是其他门课的性质是不一样的。也许一本课本真的考虑得和写得很好,不过怎么能说只要用它,课程就会好呢?怎么可能根据一个计划来定下学生和老师之间的反应和精神力?一次的成功做成下一次的计划不可能同样地成功,因为学生不是产品。我们的教育也不是让学生像电脑一样把知识保存下来,而是希望学生把自己的精神与学到的知识联系起来,再加上他自己个性的才能。创造性是不能直接给的,更不能计划出来。可以帮助的只是给学生一个发挥自己创造性的环境和榜样。我们可以引起创造的过程,不可能给创造性的结果。如果想离开计划,我们也不能从我们自己犯的错误找到教育孩子的计划。我的朋友带我去他们学校时,我也听过一些校长向全校学生讲的话。他说,因为教育局的要求,学校为了满足这个要求要搞一些绿化。好像所有的学习都只是为了上级部门的要求,所有的绿化也只是为了给教育局局长看。那么,学生学习真的只是为了某个部门领导吗?还是为了学生将来自己能做到的事、为了身边的人、为了理想?如果我去上这样的学校,我就会想:“这些和我有什么关系?”如果学生能感觉到学习内容与自己生活的关系,他们才会把自己的兴趣激发起来。上这所学校的朋友们对我说:“我们的社会只有一种标准的思考方式,只有一种标准的思想。谁的思想不同,谁一定会碰到问题。”另一个高中生说:“也只有一种适合社会的性格,每一个人都要学到这种开朗活泼爱说话的性格,而且谁学不会这个性格,谁就会被社会拒绝。”然后他们说:“如果我们想在社会上成功,我们就不能不放弃自己的特点。我们有一种感觉好像丢失了自己,出卖了自己。”难怪,中国也只有一种教育方法。其实,中国人不是不知道一种为了满足标准的教育会让学生自己的兴趣萎缩。他们对我说:“只是,如果没有标准化考试,学生就不学习。”这一点我相信,因为我认识的学生已经放弃了除了要求以外的。这样,考试事实上代替和排除了学生自己的理想追求。“我们家长有什么办法?”我问过中国农村的学生:“你自己觉得呢?”他就向我说别人对他说的看法,可是要很长的时间才能让他们明白我真的想知道他们自己想的。他们为什么不理会自己的想法呢?父母对于孩子的希望也是一种要求。父母希望孩子考上大学、挣钱、结婚、生小孩、满足社会看得起的一种标准,让全家从他们那儿得到好处,而学生则从这种标准中得到他要满足的某个角色。我自己觉得,目的这样被定下来的生活等于已经死了一样。小孩在长大的过程中往往发现自己其实不适合这个角色,所以导致精神失常或者对自己的生活变得失望。如果小孩不是带来了自己和别人不同的生活任务,那么,他为什么一生出来就具有和别的小孩不同的才能和个性?有的中国学生对我说,他们觉得好像父母不认真地对待他们,因为还是个“小孩”,不是“有权威角色的大人”。其实我认为大人才不那么认真。我觉得他们说的也不是心里的,只是社会角色而已。我不如和那些还有自己理想的青少年接触,因为从他们身上我可以了解到他们心里真实的想法。我想,学生的感觉很对:因为社会要求的只有一种标准的才能,追求这种标准的学习和他们自己无关。孩子到了青春期的时候,可能愿意把所有父母对于他的希望破坏和抛弃。我也专门为了不要适应角色,就在每次碰到问题后做事就好像没有遇上问题一样。这就是我想要的自由。所以中国人说我不现实,对我说我要变得成熟,同样的也说孩子要成熟,可是他们说的成熟的意思实际上是适应没有理想的社会,是放弃理想的。所以我不愿意成熟。一个12岁的小孩来对我说:“我觉得你一边很像小孩,一边也不像。”我觉得他说得很对。可是很多成熟的人就不相信,有了这样的经验怎么还能有这么天真的理想和从理想中萌发出来的力量。他们就断定我太幼稚。中国父母对于小孩的希望,我都没有满足,而且如果我满足的话,我就不可能做到我现在做的事。中国孩子的父母肯定会有意见而这样说:自己成家过得好比做社会上有必要做的理想的苦事重要。如果我的父母希望我满足社会承认的一种角色,我的做法也会让他们失望。世界上很多人看起来好像他们没有安排自己生活情况的能力。我的中国朋友经常对我说,“你帮不了自己,你怎么要帮别人?”他们不理解我。他们可能永远不会发现这种失败其实是一种特别强的优点,并给予了我能够不依赖任何腐败做法的能力。我虽然在社会中安排不了自己的生活,可是能做到超过角色的一些事。德国著名哲学家、作家席勒也属于这种情况。他在学校时是他们班语文最差的一个学生。我以前在上学时也是这样一个“失败者”。因为我的外语太差,我不能上高中。当时我也不想上。而且后来我从来没有赚过正常的工资,也好像永远成不了家。不过我现在在社会上干的事,别人不敢做。为了成为一个做特殊事情的人,需要在出生时已经带来特殊的才能。很多伟大的人,因为他们在小时候出现的特殊才能和普通标准的才能区别太大,老师就说他们不正常。如果老师成功地把他们“不正常”的特点给改掉,他成功的其实是把这个要成为伟大人物的人的才能给废弃了。如果学校不欢迎学生可能特殊可能不正常的“才能”,学生会以为自己是在犯罪而放弃他伟大的特点。一个人的生存,如果只是满足跟个性无关的要求,他永远不可能做到特殊的伟大的任务。特殊的任务在一个人的生存过程中也需要特殊的经历和特别的困难。还有另一个可以去理解的方式:每个人为了得到一种刺激都需要去冒险或者刺激自己的未来、需要经历过一些困难。有的人用抽烟、喝酒或者赌博等方式去跟自己的未来冒险。我相信,如果还有比这些更有危害的东西,肯定更好卖。我危险我自己未来的方式就是我的工作不挣钱,所以我不需要抽烟等等。如果老师不承认自己个人的良心和个性,只根据上级的要求去上跟他们个人无关的课,老师通过这样的做法只能让学生成为满足社会角色的----也就是说不真实的人。不用怕不统一的做法,不同老师不同看法之间的矛盾只会给学生带来丰富和兴趣。这时,我自己在学校当老师的梦想已经失望,因为我想,我这种人也不可能满足学校里期望的标准角色。我大部分的朋友们也不能继续读高中或者初中,因为他们家里没钱。我慢慢地想跟村里的几个青少年朋友边工作边学习,一起给社会介绍我们很多新的想法。我就想到跟那些青年人实现自己的一些作品。我想把艺术和手工联系起来1997年5月很多人告诉我,靠知识来进行竞赛、看谁懂得多谁就最厉害就是素质教育。我却想,如果我这样上课,一点培养感情的作用也没有。而且在比赛过程中最吃亏的、最没机会的实际上是最能自己创造新事物的人,因为一般情况下最有创造性的学生最不懂得参加以概念为题的比赛。我更希望能给学生为了创造自己的生活需要的在感情和意志上的基础。我见过的中国的校园设计都让我感到很累,好像被标准的电脑设计出来似的,好像设计者的大脑没有多少种可能,也好像他的脑袋是正方形的。中国的传统文化在校园建筑上的体现好像消失了。我见过的中国画都很有水平,很丰富,有多有少、有大有小、有浓有淡、有各种各样的变化。这是一种有规律的乱。可是中国校园只有直线,是一种没有根据的整齐。如果我的学生设计的房子的路或者走廊不只是为了满足某种标准的,如果它们不是直的,也不是平的呢?人不是机器,而是有感情的,所以不直、不单调的路和走廊会推动人的感情和创造性。其结果是:走的路虽然长一些,可是精神上并不感到累。同时圆形的路也是最适合人员流动的、最省材料的:一个走廊的开口不可能像走廊的头一样有交通的,靠楼梯的走廊当然要宽一些。这些都是学生在设计时能发挥创造性的机会。是不是校园的设计跟课程的道理一样?学校花很大力气把人流动跟自然绿化的面积分得很清楚,避免学生用所有的感官器官(包括走路感觉到地形)来跟环境接触和接受它。在标准的校园里和课堂上只允许学生听和看。如果不分开,如果让学生自己动手,让学生用上所有感觉(知觉)的可能,包括艺术上的感觉和校园里能爬上去的东西呢?在德国,人们因为有了自然科学技术就能够把自己的生活跟自然环境或者生产环境分开。他们说,这是不再依赖大自然或者苦力。不过,很多教育问题就这样产生了。我们的自然科学技术越发达,我们越需要注意让学生经过在环境中的工作得到多方面的感觉(知觉),得到他们跟环境之间的互相作用,因为人跟他的环境之间互相作用会有很好的心理教育作用。我希望我的学生在设计时能感觉到他们在设计自己的和自己负责的。只有其他人不去影响他们的艺术感,不要求他们“复制”什么标准,他们才能把自己的设计跟兴趣结合起来,才能创造。如果我对他们说,这样不行,那样不行,学生因为觉得没有自己的责任,心里就会放弃自己的想法,使他们创造不了。我能做的只是帮学生意识到和说出来他们作品的特点。有时家长为建设校园和学校的楼房出了很多钱之后,学生却不爱护它,并且去破坏它。我觉得,这不是问题,而是机会。我的学生不仅要设计自己的环境,也要自己动手把它实现。因为物质不像理论这么容易就改变或者适应,在物质上实现一个想法需要的耐心特别能培养学生的意志。另外,他们通过自己动手才能感觉到校园的价值。如果学生没有兴趣把自己的环境建设好,肯定是因为校园只是从标准设计出的,不能够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在这方面,那些最贫穷的、不能花钱修建校园的学校的教育反而是最全面的。只是,如果他们不坚持到有好的结果,也起不到什么教育作用。另外一个培养意志的很好的机会是环境保护的活动。学生并不缺少对环保问题的知识。如果再上这些课,学生除了头脑里多了一个问题以外,基本上没什么变化。他们需要的是通过环保活动来培养意志。这样,环保问题也是一种机会。通过每天的、长期的实际环保工作,保护环境就慢慢地变成了习惯。同时学生的思考也慢慢被实际的环保习惯代替了。比如,如果学生习惯收集垃圾,这种习惯就比任何思考直接和强得多。手工课能达到批评的话达不到的效果,因为手工课不经过思考,而是直接通过四肢的动作习惯、动作需要的意志起作用。它起的作用是给学生一种对于物质环境和生活用品的感情,使学生会爱护这些东西。一个人通过发现不同事情跟自己做法的联系,就会产生对于社会的兴趣和责任感。手工课是能把想象力与事实联起来的一种方法。手工课能帮助学生控制手的动作,控制自己的做法,用足够的意志来完成那些不容易完成的事。手工课也能让学生把自己的做法跟某件事情联系起来,而且这种联系的才能如果在生活上得到某种任务,就显得更重要。学生产生的理想,只有通过手工课才能在物质上实现。在物质上不能实现的理想是没有用的。创造或者发明的才能和手工的才能是相互联系的。手指的动作支持、发挥头脑的动作和才能,艺术活动则支持和发挥创造。手工课包括很多方面,比如寻找主意、计划方案、设计、选合适的材料、手灵活地工作、富有耐心和坚持的才能把它完成,使学生感到自己有价值。手工课也能启发对艺术和几何的理解。改造校园的劳动不仅能美化校园和锻炼学生的身体,还能支持形成动作习惯和身体的结构:通过有意义的动作可以让被这个意义带来的精神进入身体来形成它的神经结构。所以对学生正在形成的头脑来说,为了形成有道理的结构,头脑也需要身体进行有道理的动作的机会。我非常走运,因为我的父母都知道并且重视这些。我记得自己小时候有一次过生日,得到的礼物只是一些木材,但我很高兴地用这些木材去做了一些自己创造的模型。“你怎么评价学生的成绩?”1997年7月我在村子里的一个朋友在小学已经留级了4次。他们在家里也不敢说再也不去参加期考的原因。每次他妈妈表示不满意、不想活下去时,这个小学生也只是站在家门口,眼巴巴地看着外面、也不去理会妈妈的这种情绪。这个已经14岁了还读5年级的青少年早就觉得,学校里上的课也不再适合他这种年龄的心理状态。我就不理解:为什么还要求学生拼命地参加期考并达到一定的水平,才给升到高一个年级?反过来,如果我们一起学习,可是我不给他们颁发毕业证,我找来的学生就不太理解学习到底是为了什么。我虽然也觉得他们需要一张毕业证,可是我想寻找一种除了考试以外的方式来发,因为学生为了适应考试的方法就无法从事创造工作。实际上考试的方法也只是为了把学生管理好,为了方便而已。标准的考试方法是考察一个人犯多少错误,不是考察他的才能或者表达能力。成绩的特点是:一个人的“才能”不可能超过100%,不能超过标准。那么,如果一个学生的才能超过标准(主要是创造方面),他应该能得比100%高的成绩。可是显然,中国教育并不承认没有计划到的才能。谁都知道,一个学生的成绩不能说明一个人对社会的价值,只能说明一个人能不能适应一种考试标准。比如说我自己,我在上学时也不能参加高中毕业考试,因为我的外语和其它门功课都太差。但实际生活上的结果是,我把三本书翻译成中文,也一个人写出这本书。我想,多给学生机会让别的同学看到他们做出来的事会有很好的心理调节作用。计分打成绩没有这样的调节作用,因为根据成绩不能直接看出能让人佩服的事情。成绩不给学生自己判断的机会。所以我想给学生一种能反映他们学习过程的“作品集”。如果学生把在学习过程中完成的作品记录下来做成一本作品集并给别人看,别人就能了解我学生学习的过程,也能自己判断他做得怎么样,不需要我来判断。我认为,通过打分得出成绩来让学生发挥他们的虚荣心不好,因为比较成绩是鼓励自私的,而且学校里的虚荣心是以后自私生活方式的基础。我还记得,我做学生时经常有机会偷偷把测试的内容抄下来。可是我感兴趣的不是成绩,而是做一个老实的人,所以我在看到正确答案时,还是故意写错。在中国,人家哪里会给这样有理想的傻瓜回报呢?考试和考试带来的恐惧对于还没到14岁的小孩的生命力的发展有很大危害。考试在推动心理状态和身体之间的联系,会使他们彼此影响。如果没有考试,学生显然会自信得多,而自信对于健康很重要。“你要想得现实一点”1997年6月到现在为止我在这个村已经住了差不多10个月,他们对待我就像自己家的孩子一样。我只是帮他们交学费,帮他们得到那种我觉得不好的教育,而且因为这时候经常有朋友想向我借钱、要求我又从别人那儿借、我又知道他们还不了,所以我为了不要影响我们的朋友关系从来不借给他们。在他们想向我借几千元的时候,我只送给他们几百。我在那个以前涨洪水才让我帮忙的村子也想招学生,可是我那边朋友的父母不允许我让任何人知道我想干什么。人家以为我朋友家很有背景,我才成为他们的客人,或者因为我朋友家能由于我富裕起来,所以人家才看得起他们。反正他们担心我跟他们自己的面子,所以不允许我说我想免费教书。而且别人说的话也很像:免费的东西不可能是好东西。这样怎么才能帮他们呢?我觉得,最麻烦最讨厌的是总是考虑“面子”、总是为了面子的考虑才做一些其实觉得不好的事情。他们为了面子的考虑是不是以为要做他们心里不想做的事情?这样的生活还有什么意思?我想要自由,我想做我觉得因为是好事该做的事情。否则,我对世界怎么会有贡献?我在南宁的朋友希望我做一个很成功的、大家都很看得起的人,所以他们又尝试说服我,说我免费帮几个农民没什么用。他们都说:“你这样做是没有效率的,是在浪费你的才智。你要想得大一些。你一个人能做的事起不了什么作用。如果你赚了很多钱,开办一个学校,那有多少学生能得到帮助!”可是我不同意他们的说法,而是说:“我和大家一样去追求钱才可惜,而且这样的效率太低”:如果我把我全部能赚到的钱都交给一个有理想的学生,他其实也得不到他应该得到的教育,因为找不到适合他的教育方法、也找不到能实践这样方法的老师。只有我自己去做,我梦想的那种教育才能变成实际的,而且我实践它不需要多少钱。我又慢慢地开始根据他们的意思找几个借口让我不用做我现在还不敢做的。所以我虽然找到了几个想跟我学的学生,可是又找了几个我知道不能满足的条件给自己做逃责任的借口:1、学生希望我带他们到城市去;2、他们的父母说,学习只是浪费时间,孩子要快一点赚钱、成家和生孩子。3、有的也说,“我们不需要你这种帮助,我们需要的是钱。”4、有关部门不允许我在农村开学习班。别人不承认学习是和学生一起生活并把学生对于世界的思维打开。5、我一年之前从德国银行转过来的钱被某家中国银行的一个工作人员骗走了,银行的工作人员把我的钱取了出来却对我说钱没有到。其实,这些产生问题的条件本来是可以不提出的,只是我还不敢开始做事、为了找到能放弃学习班的借口而不放弃条件。当时我心里还接受不了我的任务,所以我心里很希望碰到问题。“中国允许你教书吗?”1997年9月我去南宁市公安局想办外国人临时户口。我向他们介绍了我的情况,他们就把我的护照扣起来叫我次日再来。回来时他们对我说,我正在违法干两件事,第一:外国人在中国工作或者做事在没有办好就业证的情况下是违法的,不管干的是赚钱还是不赚钱的。第二,我的“多次访问”签证虽然没有到期,可是我必须起码每个月一次出国,再用同样的签证回中国。我已经很久都没有出国了。公安局的人说我可以选坐牢或是罚款,罚款金额5000元,几天以内离开中国。当时我非常伤心,想不到想帮中国人会得到这样的结果。第二天我就拿本来想用于开学习班的、可现在才拿到的钱去交了罚金3000元,离开了我带的那个青少年和其他学生,先给他们我省下来的钱,再离开了中国。别人都说:“你这么傻,这么天真。你干嘛什么都老实说出来,你干嘛要接受罚款?如果你聪明一点,什么钱都不用罚,也不用离开。”可我的理想就是:“人家问什么,我就老实回答什么”。他们想了很多办法让我避免接受这个事实,可是我愿意接受事实。我接受了事实之后做有道德的还是没道德的,这是我的自由。如果我因为感情上伤心就免不了以报仇的思想反应、打人,使得自己可能一辈子摆脱不掉产生的后果,那样才不自由。只因为有一次受不了,就变成一个凶手、一个说假话的人或者一个什么?回到了德国,因为一直很想回南宁的学校,我在德国时以朋友的帮助尝试办一个中国的就业证。劳动局虽然同意了,也收了手续费,可是因为公安局的人有意见,一直都没办成。有时我发现,如果没有经历过一种困难,也就没有机会学到一种才能。同样,一个人在一生中总要得某些疾病,而且只有从与这些疾病的对抗中才能使自己心理成熟。反过来如果自己已经做了需要做的,命运的事就没必要发生。可能我还不能做一个我自己喜欢的那种人,我不能总是要求成为一个帮别人的好人,为了让自己的良心好受去要求别人接受我的帮助。可能我的想象太过分了,可能我还要成为跟我自己想象不同的一个标准兴趣的人,而且如果我能成家,能有自己的小孩,教育他们不用通过什么部门的批准。这样会容易得多。在工作上发挥哪种意志1997年12月在德国农村我找到了一所孤儿院。其实这里的孩子大多数不是孤儿,只是因为被父母教坏了,所以政府儿童局把他们从父母身边带走送进来。在这里,因为我没学过教育,所以只能当实习生,可是我的工作跟那些学过教育的人没什么两样。这个单位在法律上是属于私立的,因为它不是国家办的,可是它的“主人” 实际上是一个没有领导人的非赢利性协会。所以我认为,这是一个实现真正社会主义的单位。在德国,每个俱乐部、很多学校等等的主人都是非赢利性非政府协会,申请时也不需要钱。我觉得,这个单位最有意思的是他们每星期的开会。会前,一个人都不知道在开会过程中会找到怎么样的做法。开会时每个人都说出他对于同事的意见,每个人都找出一些最好的解决问题的做法,而且因为单位里没有领导,所以每次都有很多同事会把内心里的想法透露出来。为了给孩子们树立榜样,也为了让他们看到人是可以改造环境的,每天上午我们4个老师都把时间用于建造一座给孤儿院用的两层楼房。我终于可以再次利用自己最好的才能,因为我的才能还是用手做事,而且孩子们可以参加物质上的改造工作,同时也在心里跟着改造。“你肯定有合适的教育模式”我在这个孤儿院专门负责一个9岁的新来的男孩。小孩9岁时意识正处在变换状态中,他再也不会直接相信大人说的话,因为他刚刚发现自己和环境之间的不同及彼此的距离。所以9岁的小孩需要一个认真的、在心里也支持自己说和做的事情的老师。这样学生才能感到世界的真理。可是我要管的这个小孩只知道殴打别人和通过挑衅比他年纪大的孩子让别人来打他。就是我也常被他打。他自己说过:“我需要紧张,需要压力”。他有意识地追求打和被打的关系,因为他觉得世界上没有比这更有意思的事情。有时他一边要求我保护他,一边打我,以打我的方式强调他的请求。我发现,所有的教育模式对他来说都是无效的,我只能慢慢地观察,从他的问题来找出我的做法。我想起:一个7到10岁的小孩还没有他自己独立的感情,因为他的心理动力还没出现。所以7到10岁的小孩还依靠年纪大的人们的感情来接受。然后我又了解到他父母是什么人,发现他们是那种经常流连忘返于红灯区、一点感情也没有的人。根据这个男孩思考的才能他已经比较成熟,可是他完全缺少一种能把生活中的事情和自己的生活联系起来的感情。我再观察那个小孩时就发现,他其实非常想得到感情,可是因为他从父母那里没有学会其它抒发感情的方式,他只能从别人被打和自己被打时的哭泣中体会到感情。打他的孩子打够了,他就暂时停止挑衅他们,打得不够时就会继续欺负他们。小孩做事用的意志还是很直接的,因为发挥意志的是他非常同情的事情。我们都会同情我们想做的或者想要的东西。我们都能发挥这种好感。也可以说:意志是同情的才能。不过这个小孩在同情他正在做的事情时,他整个感觉(知觉)好像都被这个兴趣而控制,使他除了自己和所做的事情以外,什么都感觉和感觉(知觉)不到。甚至我说话时离他的耳朵只有几厘米他好像也听不见。人和动物本来不一样,人比动物能发挥的才能是认识自己做了什么事。为了得到认识的才能需要发挥的是反感。我照管的这个小孩缺少的才能是对于自己做的事情的反感,因为有了这种反感,才能把自己和正在做的过程分开、才能获得独立、才能有意识地和清楚地认识到自己做了些什么。小孩喜欢乱动是从对于动作的好感发挥出来的。可是小孩随着长大的过程也需要学会反感的才能,学会认识,使他不这么乱动。为了让这个9岁的小孩发挥反感的才能,我就给他尽可能多的他要面对自己做法的机会,也就是说让他面对从他自己的做法产生的后果,不是我给他的后果。为了解决打人的问题,我当然不能要求这个欺负别人的儿童有感情。他还没有自己独立地感觉到环境的能力,只能通过我接受和感觉到环境。所以我就把我的内心对他敞开,让他意识到我对于我们的环境的感情。感受到我的好感和反感就是他由于欺负想得到的,可是他需要的是我在艺术上和我对大自然的感情。可能因为在他家里没有感觉(知觉)的机会,他的感情也发挥不出来。我想,只有我让他参与我的感情,他才能发现环境内含的感情的因素,从这些感情发现道德,也根据我的感情学会判断一件事情。因为他和同学相处得很差,我先是每天和他到大森林里去,和他一起爬树、玩水、种菜来感受、感觉(知觉)和同情大自然的因素。我给他带来的在环境中找到的气氛能让他心理平衡稳定并同情热爱他身边的环境。在他发挥低级的意志时,我不去理会他的那些坏习惯,像我也不理会我自己对他的反感一样。只有在他表现高级意志时才理会他。一开始,他更加起劲地尝试来打我,因为他受不了我这个朋友怎么会这么“笨”,他要我让他看到我的反感和好感,希望我通过反抗来证明我是个起码像他一样厉害的也能打人的“英雄”。如果他以为,他有可能成功地让我发火、让我打他,他就做出所有我不允许他做的事情。如果我不理会他的坏习惯,也不根据我的反感反应,他就很难受,很失望地发火,把各种各样的东西扔到我身上,还说他会做什么不该做的事情。可是,如果我还是不理会他,他后边就不敢真的做到任何不该做的事情。这个问题过了之后,我就更好地去理会他高级的意志,帮它发挥而改造。在我要求他做到一些事情时,我还发现他的做法也直接依赖我的感情,依赖我的心理状态。有时,我要求他做一些事情,可是因为我在心里想:“我就是要让他明白他做不到,而且做不到之后我就有一个借口说我为什么不理会他,”结果他真的做不到。他需要靠我心里的、我感情中的力量才能做。有时我要求他做一件事,而且我心里想:“他一定能做得到。”结果他就能做得到,因为他可以依靠我心里的力量去做。我也直觉到,我个人并没有教育这个小孩的力量,而且因为我靠精神的力量超过我个人的力量,我个人来保护他未免可笑。我就让那个小孩的做法进入我的心里,让超过我个人力量的精神在我的心里跟他“斗争”。这样,当我在他身边时,他的不良做法一边找不到个人的对象,一边又碰到了精神的力量。这样就使得他慢慢地来寻找我的感情、来依靠我,并且慢慢地开始寻找到自己的感觉(知觉)、体验和玩法。在我们分别的那天,他妈妈来接他离开时觉得很奇怪:她的小孩怎么会哭、怎么会不愿离开我。他妈妈感到很可怕,她的孩子怎么会抱着我,不给他妈妈接他出去?她的孩子以前可都是很害怕和别人拥抱的。适合幼儿的教育手段0到6岁的小孩根据他天性发展的本质要改造他从父母遗传得到的身体,要把这个像照搬父母身体的“模型”改造成个人自己特点的身体。小孩在对付父母给他们遗传的、不适合自己的又不理想的作用时,有的小孩比较成功地发挥了自己的特点,有的也脱离不了父母遗传的作用。小孩得那种大人一般不会得的病也是消灭遗传作用的。为了支持小孩的改造工作,我们让他们多活动,因为由于身体的活动特别能进入和抓住并改造它。0到6岁的小孩主要是一个感觉(知觉)的小孩。他免不了特别地感觉(知觉)和接受他环境所有能感觉(知觉)到的东西、动作习惯、思考习惯、感情等等。由于他模仿的学习,先只能教育他身体的动作,将来他说话和思考等才能也能由于他身体的动作而引起。0到6岁的小孩还不会判断什么是好的,什么是坏的。他们以为什么都是好的,什么都是要模仿的。如果父母为了教育小孩骂他,小孩学会的是骂人。如果父母被小孩骂,所以惩罚他、打他,小孩又学到的是打人。小孩通过接受和模仿环境中感觉(知觉)到的,他构造自己的身体、构造自己的动作习惯、思考习惯、感情等等。所以只能通过给他一个能模仿的环境来教育这种年纪的小孩。小孩接受和模仿的才能是同情他环境的才能。如果教小孩用智力去判断,这是反感的才能,会破坏小孩为了模仿和接受权威需要的好感。可是孩子随着长大的过程需要依靠他的反感越来越多,以对付、打败从外界得到的和遗传得到的因素,从而建立个人的特点和价值。青春期的孩子已经需要自愿给自己定下生活的价值和自己做法的规则。外界和遗传的对他来说已经不是思想自由的。也可以这样说:年纪尚小的幼儿的感情生活在他的环境中,并意识不到他自己内心分开存在的世界。所以最适合他的教育让他感受到环境像大人感受到自己的内心一样。在儿童长大的过程中,他需要意识到自己内心的世界,他也需要更好地控制自己的身体,所以也需要更具体的对物质的意识。这样,他们才能在物质上塑造和做出来在小时候从环境中的精神接受的。教育随着小孩的发展也需要从环境中做梦的状态发展到有意识地抓住自己。青春期的孩子需要的逻辑思考和物质主义最多,可是过了青春期之后,思想又需要脱离物质主义的限制,再获得具有个人感情的活力。第二册这个世界需要我吗?我所做的不是我个人的成绩1998年9月过了半年,我还是说不清自己在这个孤儿院的任务是什么,所以他们说我的任务好像是在别的地方,然后就让我离开了。我又考虑回中国的事情,但我爸爸说,中国的事太难办到,还有另一些地方,比如巴西的办事条件很好,很容易办成。根据我爸的建议,我想去巴西圣保罗市的贫民区工作,一个住在巴西贫民区之外的女人也表示欢迎我到她那里去住。她说,她在贫民区工作、给他们讲课的目的是为了让穷人独立和学会安排自己的事。我在巴西那个贫民区开始教那些不能上学的孩子,每天上两个德文班,他们分别是14岁以下和以上的。我另外也教一些孩子设计和做衣服,比如他们自己穿的牛仔裤。我也教了他们一些电脑知识。我当时希望他们自己考虑在学电脑时可以完成什么赚钱的作品。在我的思考中,我都把黑人和白人看成一样的人,虽然在感觉上并不这样。可是和贫民区的黑人青少年一起生活时,由于我很喜欢他们,我在感觉上也学会了把黑人和白人看成了一样的人。请我到巴西的这一家人在他们的想象中全家都特别地和谐,只是我没有满足他们的想象。我当时陷入了一个这家人和贫民区之间本来存在的矛盾之中,并成了矛盾的导火线。有一天那一家的女主人说:“贫民区的人什么都做不到。如果他们能管好自己的生活,就不会在贫民区生活。”过了两个星期后,那里的穷人和我自己都非常希望搬到贫民区去住,并且有户人家因为父母没时间,就请我去照管他们的两个小孩,我也觉得这样就不用再麻烦请我到巴西的那个女的了。可是那个女的怕别人说她对我照顾不好,就问我“你什么时候搬家?”;在我说“7日,好不好”时,她却说“不,我们要求你马上回国”。对于穷人的意见,她说:“不行,他们虽然同意,可是我要负责。他们的区长只是说得好听,但说话不可能算数。”这个女的虽然经常后悔这样说话,可是却没改变她的做法。后来,穷人区的朋友包括区长叫我当天住到他的家,因为他们不希望我停止在他们区的免费教育工作。那个女的又对我说:“你为什么总是希望住在别人的家,你自己没有家吗?你为什么总是要给别人带来负担?你最好是回家,回你应该住的自己的家。你是不是在逃离自己的家?你是不是在家里犯了什么错误?”1998年10月最后那个女的干脆不理会穷人。因为每天要到贫民区去,我就说,住在和利用她的家不好,我想马上搬家到那边。那个女的就发火说:“如果你拿你的行李,我就叫警察”。我小声地回答:“可能最好让警察来解决”。不过她不敢叫,只是叫区长的单位让区长失业,也不让我和任何人联系。穷人这时很清楚,那个女的嘴上说是为了穷人独立、管理和决定自己的事,另一边却又利用所有的手段不让他们真正地独立,就不给他们机会来证明他们自己能安排我和他们的事。结果,我最后只能离开巴西回德国。而那个女的最后搞得自己很恼火,又为对我的做法难过,而且还让穷人生气起来,把她赶走了。假如我在乎个人的得失,穷人可能会对那个女的代表的慈善单位进行报复,这种结果才不好。在巴西有人问我:“你重复失败,受这样的罪不是很难受吗?”可我不觉得。我把自己的感情看成好像一部跟我无关的小说一样,我也已经习惯了个人的失败。我相信需要发生的事一定会发生,同时我很有兴趣地观察那个女的和别人怎么做到一切。我已经感到,我的命运是我很熟悉的家。如果没有我在巴西经历的失败,穷人怎能发现这个女的是在限制他们,他们又怎能独立起来?其实这个女的也达到了让穷人独立的目的,达到了穷人再也不愿依赖她的目的。我发现,我不用故意做什么事,靠故意做或者为了成功而做根本做不了好事。只因为我的存在,通过别人对待我的方式就有原本应该发生的事情出现。我发现,虽然对于我个人来说我的事情全是失败的,可是通过我的失败,别人却真的获得独立。“你还要失败几次?”1998年12月回到德国后,一个利用治疗教育的组织对我说,我回来得正合适。他们请我照管一个13岁的男孩。不管去什么地方,每天我都24个小时跟他在一起,也和他睡同一张床。因为适应不了跟同学在一起的生活,也适应不了上课的情况,所有的学校都不愿意接受他。三个照管他的专家后来也都被他控制了。我观察这个小孩的情况后,想起了中国农村的小孩,他们不是被教育者教育,而是被环境与生活上的自然必要教育的。我就想,如果德国小孩能到中国农村,也许很多德国教育上存在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我要照管的这个小孩喜欢玩电脑,因为电脑都听他的。他只习惯跟没有思想的电脑打交道,所以适应不了有自己想法的朋友或者同学。甚至教育他的老师有自己的做法他也受不了,于是他就利用扬言自己要自杀的办法来控制老师、让他们害怕,来满足他的条件和想象。其他老师想法中都存在着一个小孩应该是怎么样的概念,然后教育专家就用不同手段来把这个孩子变成他们想法中的那种。可是这个小孩对他们说:“你既然要我当那种小孩,那我也希望你满足我的要求。如果你不满足,我也不会当那种小孩。”这样,那些老师就被小孩而控制。不过,我不是教育专家,没有那种小孩应该成为怎样一个人的概念。所以他也没有办法向我提条件。比如他要求我帮他说一些不太诚实的话,我就告诉他:“我不要求你变成和我一样的人,可是我要求你承认我也不变成像你一样。”我让他发现,我不会适应他的想法、做法等,但我也不要求他适应我的想法。这对他来说已经有足够的教育作用。又比如有一天,他在一个离家很远的机场要求我向他爸爸施加压力,让他爸爸出钱马上帮买回家的飞机票。我就对他说,我不是那种向别人施加压力的人,不会去说服你爸爸。他大声地回答,并让整个机场的人都注意到他:“如果你不做,我受不了就自杀,而且因为你对我负有责任,你就会因此失业。”我对他说:“我给不给你爸爸压力是一回事,你想不想死是与这无关的另一回事。你可以自己决定想不想死。”说完这些,他就到路边去,我没追他。10分钟后,他回来了,并对我说:“现在我认识你了,希望你将来都住在我们家。”他发现控制不了我之后就承认了我。另外一天,他想起我们正身处的国家会免费遣返犯罪嫌疑人回自己的国家。于是他就请我去警察局,问要犯什么罪才能被遣返回国。我叫他自己去问,只是同意当他的翻译。我们去的结果他并没有想到:欧盟内的居民只能就地坐牢,只有欧盟以外的才会被遣送回国。后来他等不及飞机票的有效日期,我们就乘船、公共汽车、火车等经过几个国家和用一个多星期时间一步一步地回到了家。在路上还发生了很多事,比如:他看见一种价格奇高的“高级饮料”,一定要我帮他买。他说:“1升这种饮料的效果就像5升水一样。”可是因为我们此时需要省钱,我就要他先向我保证这种饮料真的能代替5升水。过了两个小时,等喝完了1升这种饮料后他却说:“我很渴,当时不知道其实没有这种特别好的效果。”我就对他说:“不管你多么难受,你说的话要算数。”结果,他大声地哭了起来,而且走过来的人觉得他很可怜。他对这些人说,我这个老师是一个没有良心的、违反人权的老师。他还说,如果我不给他买新的饮料,他就会渴死,而且因为我在违反人权,他就要逃跑。逃跑之后,我的责任就大了。我只是回答他说:“我今天什么都没有喝过,在我还没有渴死时你也不可能死。另外,我不逼着你在我的身边,回家的票我已经给了你。反正过两个小时后我还在这,你可以回来找我。”然后他跑了,可是一个小时后就回来了。最后我发现,他需要的不是一个专门管他的老师,而是需要看到别人根据自己的想法说什么就做什么。在政府希望我继续教他的时候,我没再继续。1999年1月后来,我爸爸很担心我能不能安排我自己的生活,能不能赚钱,能不能在没有父母以后继续生活下去。这主要是因为我都没有想到过自己的未来,没有想到过结婚,也没有想到过我老的时候该怎么办。我觉得,因为我父母能领到退休金,这样我也不用赡养他们,我可以不管中国人对于生活任务的概念。所以我有利用这个机会的责任,去做一些为了人类的事情。我也想,一个人的生活价值不是由他的生命长短决定的,而是由他生活中做的事来决定。如果我追求每个人都会去追求的钱,等于又多了一个追求钱的人而已,对这个世界来说有什么意义呢?我当时觉得,应该让我爸爸看一下我去赚钱的空虚。于是,我找了一份我能找到的又能赚钱的,也就是那种低级的装卸货物到卡车上的工作。我爸爸就说去做那种工作太可惜,等于把我的才能扔掉了一样。可是我想,我怎么能又觉得不用追求钱,又觉得干低级的工作不适合我?我为了钱做是可惜的,不是工作低级可惜。我必须让他看到,我赚钱只是赚钱。所以我一边伤心,一边故意去跟那些没有学位的工人做装卸货物的工作。我就这样工作了两个月,每天需要装3000个包,回到家后,因为累、全身疼痛,只能倒头就睡。我赚的钱都交给了我爸爸。可是因为我爸爸不愿意我干这一些,而且我也不想为了自己的钱工作,这笔钱到现在已过了三年家里还没有谁敢碰。1999年3月我用管那个13岁小孩赚的钱第4次回到了中国。像上次一样,德国政府根本不知道我离开了德国,也不想知道。如果我留在德国或以德国某家公司的名义来中国,我将来会得各种各样的福利,比如医疗保险、失业保险、退休保险等等。不过,因为是以个人的名义来中国,我什么都不会得到,在老的时候也不可获得到退休金。这是在德国别人不理解我的。我一边像以前一样住一个老同学的宿舍,一边去找一些初中学校,看能不能免费当老师。另外我也到广西教育厅国际交流处找到处长。处长说,我的理想很好,可是学校要办一些手续才能聘请外籍老师。他建议我看一部感人的电影“一个都不能少”。我看过之后对他说,我很想像电影主人公一样地去最穷的学校,可是他回答:外国人不能去,我们对外国人要保证一定的生活水平和安全。听到这些,我就觉得好像外国人向雷锋学习是不允许的。其他官员还说:“你为什么不能和别人一样追求体面的生活?为什么偏偏要去那种不能去的地方?南宁二中不好吗?”我就是做不到和别人一样,我的追求就是不标准的。我想要我自己的想法不行吗?我知道,我这样也免不了总是得罪他们、总是碰到问题和总是得不到别人的理解。那个处长还写下广西三所能聘请外籍老师的中学给我。到了学校我想,他们的老师都比我好,我代替他们也帮不了什么。我在穷的、聘请不了好老师的学校才能起作用。为了能够去农村教书,我只能加入中国国籍吗?教育的基础与家长的焦虑1999年5月后来,我再次回到农村,跟一个农民朋友把《儿童的教育与改革》这本书从德文翻译成中文。城市的朋友都没时间帮我翻译。我发现农民的兴趣才是真正直接的兴趣。如果一个农民请我告诉他一件事,他特别在乎我给他的答案。城里人的机会很多,也知道得很多,正因为这样,他们能集中于一种兴趣的才能越小。我在农村的青少年朋友拿了一些试卷给我看,说老师在教英语时专门重视小问题。他们问我desks, trees跟sons里的“s” 的发音有什么区别,可我也不知道。我只认为,这种死板的方法在教育上有害于我朋友的主动性。学校为了尽可能快出现效果而让学生照搬标准的做法,是不是老师们不知道创造性的宝贵呢?我认为,国家的发展就是要看它能创造出多少新产品、新技术、新行业和新的流行性、新的市场需要等等。将来最值钱的是新的主意和观念,可是因为这样的基础不能马上得到,所以没有引起家长的重视。如果一个7到10岁的学生通过语感理解到外语的本质,他将来就不需要理解到外语组成的每一个小小部分。语感是一种能培养的感觉(知觉)器官。“现在的小孩都比我们聪明”如果研究小孩天性发展的本质就看到:从14岁开始,智力才是个人自己的和自由独立的。14岁之前当然也有发挥智力才能的可能,且能发挥的有很多,可是幼儿的智力还沉睡在环境中,也是从环境中接受的。不过,属于环境的不适合通过意识来教育,个人独立的才适合。如果有意识地去教育不属于孩子自己的东西,这些还属于社会的就会永远地遮蔽将来从他身上要出现的才能。也可以说,如果我们让一个还意识不到自己自我的小孩开发智力,他的还属于环境的思考才能将来也是属于环境的,永远不能变成个人独立的。这样的小孩以后怎么能想得到别人没有想过的事?7岁之前的孩子需要很多力量改造他物质的身体。如果我们要求7岁之前的小孩发挥智力才能,他本来要改造和建设物质身体的力量会用于发挥智力,生长改造工作就无法正常完成。如果小孩的身体改造和生长在7岁之前无法完成,到了青春期,他的身体就无法跟得上他智力的发展。如果我们要求7到10岁的孩子发挥智力太多,他这个年纪本来要发挥的生命力的力量会用于发挥智力,将来缺少的就是实施做法的基础才能,特别是缺少对于工作的兴趣和快乐、对于一切(包括环境)的爱、判断能力等等。不过7岁前已经完成了身体改造工作的力量在7岁后变成了普通思考的力量,所以在7岁之后可以用它来发挥记忆力、习惯和想象力,因为发挥记忆力等需要的不是发挥生命力的那种力量。那么,小学生主要需要背好尽可能多文化的东西,到了初中再也不用背,而主要需要把不同背过的东西经逻辑思考联系起来去理解。另外,重视智力太早的话,会造成儿童的自然呼吸过程紊乱起来。可以说因为只有精神上的“呼”而没有“吸”,会使儿童失去他的自然觉悟和动力,将来很容易患上影响呼吸的病。另外,智力的开发还影响到意志的培养。不理解为什么还要坚持一件事情时,我们最需要意志的力量。反过来,意志也是经过小孩不理解的任务才能培养出来的。如果从智力上说明道理来教育12岁以下的学生,他们可能会想:“已经懂了,为什么还要我做?”或者老师从智力给他讲为什么需要做时,学生也给老师讲道理,说明为什么不需要做。这一些学生就无法培养意志的力量,可能将来还会成为神经紧张的人。心理状态很好的人则是那种在12岁之前从不考虑为什么干才干的人。只要有任务就去干的小孩未来心理会很健康,会很有意志力。开发小孩的智力之前,我想通过感情和意志来培养孩子生命力的基础。我不担心他智力上的发展,因为根据人类天性的本质和现代社会,智力的发展是免不了的。发展的度在将来还要加快许多。我担心人的做法能不能跟上,人的意志够不够坚强,来让我们做到根据智力已经理解到的事。“什么比智力重要?”我担心社会的未来,因为我们利用智力上的才能追求感情上的享受,人的思考能力在建设生活情况时是为感觉上的享受服务。如果我们只教育学生思考能力,不教育感情,那么高级的思考能力只是为低级的感情服务而已。低级的、没有受教育的感情就是心情和脾气。如果我们不让感情引导智力,不让感情成为智力的基础,那么孩子的智力是非常没有根据的,也创造不了人们能共同生活的社会。如果我们没有学会用感情和意志去理解而做事,虽然在智力的逻辑上能理解,也知道有改变做法的必要,可是理解之后又按照旧感觉和习惯继续做事,就好像没有理解一样。很多学生在逻辑上愿意认真地学习,可是因为感情和意志跟不上,所以他们的思考往往成了一种期待。比如在农村,因为路边没有垃圾桶,别人就叫我把垃圾随便扔,但这样做我心里就有一种很不舒服的感觉,不敢扔。可是同学看到我把垃圾放在包里然后把它带在身上,他们又不舒服,叫我把它扔出去。开始他们的感觉和我的感觉不同。后来我就听他们的,不得不慢慢习惯乱扔垃圾,使我对于乱扔垃圾而不舒服的感觉也慢慢消失了。从这个经历,我体验到感情在教育上有很大的作用。我虽然知道什么不好,可是当那种不舒服的感觉消失,也会使我的环保知识不起作用。只有合适的具有意志的感觉,才会有根据它的动作。那么,这种具有意志因素的感情和习惯是被什么培养出的呢?那就是,被人在小时候的环境和动作习惯、艺术和做法起到的教育。如果做法被教育出了,小孩对自己做法的理解也会很自然地出现。智力是一种完全在意识状态中的范围,教育有意识的范围很容易。可是意志从人的做法才能表现出来,比如走路的具体动作。人走路时根本意识不到他肌肉很具体的工作,更意识不到肌肉里面消费的营养。他意识到的只是动作的想象。如果要有意识地安排这些,他就走不了几步。走路的动作和走路需要的意志处在睡眠的、有重复节奏的状态中。培养意志不这么容易,因为我们不可能通过有意识的过程教育睡眠状态的意志。思考能力不强的小孩往往在意志方面特别强,只是意志还在沉睡中。可是在现代社会,小孩意识状态的智力越来越强,沉睡中的意志越来越弱。因为沉睡中的动作都进行一种根据节奏重复的习惯,所以可以说:如果我让学生在无意识中自己动手并每天做同样的事,这样产生的习惯就要比一种思想强得多,而且很难受影响。如果一个小孩知道,今天、明天、后天都要做同样的一件事,而且只是因为有必要干而干,并不管能不能找借口干其他一些事,这个小孩的心理状态和意志在将来就会很坚强。为老师的威信去干就足够了,不需要理解什么道理才干。到14岁之后,了解才是代替威信的。所以给每个小孩一个长期的任务,一个月或者一年当中每天的任务,很有好处。任务能培养意志、强调威信和引导全班组织起来。这种任务比如是:升国旗,擦黑板,打扫卫生,锁门,给花浇水,管理好年纪比自己小的学生,晚上熄灯,写报告等。最有效的可能是打上课下课的铃声,因为这要做得很可靠,如果做不好,整个学校的秩序都很自然地会提醒。培养感情的是做早操和其他艺术上的习惯。我在14岁之前通过感情和意志去学习。当时我的智力当然比靠逻辑手段教育出来的智力差得多。那是因为我被教育的是处于睡眠状态的。在考试时,我学到的东西自己好像根本不知道一样。不过这只是在14岁之前,几年之后就可以在智力上把它发挥、唤醒起来。实行这样的教育只有一个问题,就是中国家长往往特别着急,一个学期内马上要看出好效果。他们等不了几年之后才出现的教育结果。急躁的教育不断地要求结果,同时又不允许(不给时间)有一个得到结果的过程。“精神的东西不会让人迷路吗?”中国的数学教育在全世界最发达,可是为什么它却发挥不了在社会上的作用呢?我想是因为它现在还缺少在精神范围与实际的、包括很多方面的生活的联系。精神的东西不应该影响孩子的自我意识,而精神包括的高级范围能够发挥数学、艺术等等对社会的实际作用。如果只相信自然科学,这很像看书时只算出书上写了多少个“A”、“B”等等,可对字母代表的意义却不感兴趣。这个方法虽然在一些人的看法中很科学,也很累,可是有什么用?在把字母当成理解一本书精神内容的工具时才有用。我们需要感官的研究只是像我们想理解一本书也需要理解字母一样。可是我不想把自然科学的东西当作我的生活目标,而想把它看成一种可利用来追求精神东西的工具。甚至有人认为自己有理想主义或有精神主义的世界观,可是他们还是用物质方面的兴趣来看待精神世界。智力只能是了解物质的精神手段。如果用物质的兴趣来理解精神的东西,一定会产生误会,使精神只能危害人类。我最怕的是用精神学的知识来满足个人的物质享受。我认为,精神科学让人更清楚,让人找到更好的做事方式和兴趣,可是迷信让人不清楚,迷信让个人考虑怎样才能得到更多的物质好处。为了物质的迷信使人害怕。经常有人误会的是,他们喜欢依赖神,然后拜神并求助于他。一个人相信什么,什么对他能起很大的作用,而且由于这个人相信它,它也有对这个人的很大的权利。如果一个人相信不好的作用,不好的就能对他起作用。如果一个人相信条件,条件就能限制他。如果一个人相信物质,物质就来控制他的追求和做法。如果一个人相信自己能做到需要做的事,世界上的“需要”就能利用他,由他实现需要做的。所以我完全能理解现在的社会要反对精神,只相信自然科学。我还看到,在还没有个人独立的意识时进入精神的范围,一些人就被动地依赖精神的作用。他们消溶在环境的力量中。为了不要依赖,人们需要先破坏自己和精神范围太直接的联系,得到独立的意识之后再重新自愿有意识地进入精神的范围。破坏和脱离精神依赖并得到独立意识的手段就是相信自然科学。人们只有相信科学,他们才能独立思考,才能在精神方面获得自由。过去的人们在没有独立意识的状态下练功进入精神的范围,所以他们免不了依赖。独立的意识只能在离开精神范围时得到。一个意识上还没有独立的人进入精神范围免不了个人消失。睡觉时每个人都进入精神的范围,可是睡觉是受保护的。那么,意识的独立包括什么呢?很多本来感到自己属于什么的感觉都需要失去:1、需要自己独立思考2、做事不要依靠任何条件3、需要脱离对社会和环境的追求4、需要感觉(知觉)和意识到自己对环境的作用。在物质方面达到之后,还要在感情灵心和精神方面达到,才可以进入精神的直觉,也不受伤害。依赖精神或者信迷信的人总是能找到原因当借口而不去做应做的事。实际上,一个人做的事完全是自己决定的,并且是有意识地在做。如果了解精神上的萌芽,预感到精神上的本质,就可以有意识地实现精神上已经存在的一切。我经常发现,开始看起来好像对于我发生不好的事,可是后来看出来了它的需要。我发现,我能做到所有世界发展有需要的事,只是有时它需要和我自己想象的不一样。很多迷信上的误会也是教育上的误会,是一种提出条件的思想,即“如果我做什么,就得到什么结果”的思想。在精神上和在教育上我们不能提出这样的条件,结果不可能根据老师的计划、模式故意达到。故意采用固定的策略显然无效。感情、责任感与腐败1999年6月我在研究一个人怎样得到“客观”结果时发现:感觉(知觉)过程的结果被智力的意识接受之前,感觉(知觉)的过程在感情和意志的范围中发生,也被它们影响。反过来也能这样写:感觉是判断能力的基础。只有感觉到形态的美,我们才能判断自己的动作是否标准。或者说,如果人民在感情上不觉得自己国家的法律是对的,也不会珍重它,这个法律在事实上也没有效果。虽然我们只能用智力作出判断,可是判断的结果(法律)真不真实,只能靠感情得到肯定。有的农民上厕所不小心把它弄得很脏。第二次再去时,因为不敢进自己弄得这么脏的厕所,他就在门背后小便,再下一次干脆就在门前随地小便等。最后他就会这样说:“我们的厕所不行,在农村的生活不行,只能到城市才好。”可城市的厕所也被弄脏了呢?有了这样的生活方式,人把自己的家弄脏之后就会到想离开,而不是想改变它。我想问题存在于人的心里,而非物质条件。如果一个文明社会由于地震失去了一切,他们很快就会重新建设,可如果不文明的人到大城市去,他们去的地方很快就会跟农村的厕所一样。问题就在于,这些人往往没有感觉到“这是我们自己的、具有我们自己特点的小社会”。我想,只有老师去爱护学生扔掉的东西,生活方式才能变,农村才有发展的希望。我认为,人们缺少对自己环境的兴趣,是因为他们认识不到自己的做法、自己的环境和自己的未来等之间的联系。所有的认识都由于发现关系而发生。所以我也想,如果人们在物质主义的追求中预感不到自己跟宇宙的联系,人们超过个人自私事情的兴趣会从哪里来呢?就自己而言,如果我把道德上的理想跟精神范围的根源分得开,我的理想就会变得抽象,也会萎缩,像植物没有根一样,使我放弃社会,进入腐败。虽然物质主义为了帮我们获得独立的意识把我们从精神的根源分开是必要的,可是我也认为,只有老师让学生预感到一切在精神上的联系,学生才能对自己做法和社会发展之间的联系感兴趣,同时通过这种兴趣去发现细节的意义,产生对社会的责任感。我当然不能直接去说明精神上的联系,只能为了让学生自己发现它,把不同门课的内容联系起来。根据他们天性的本质,孩子在看到的每件事情中预感到它里面有深刻精神的意义表达出来。那么,如果孩子为了他的好奇去玩没有深刻道理的游戏,这使他理想的努力会受到多大的伤害?那么,怎样才能培养直觉一切在精神范围联系的才能?教育14岁之前的小孩可以用形象,因为这不是让孩子应该信什么。相信只会从孩子已经自由的自我意识产生。教育者只能用他自己的心来发挥孩子的精神力。不过,老师的心怎样能得到这种形象呢?如果理解到这样的事情,这会帮我们发挥对一切的兴趣:动物由于身体结构定下来的生活方式不允许它自由地改变自己的本能,使它无法发展。可是人不同:由于没有强调或者特别地发挥某个方面,人就能够自由地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能够改变,也能够继续发展。动物也离不开它身体形态具有的反应,老虎都是凶猛的,羊都是温柔的。可是人的身体不具有单一的特点,人能够自由地改变自己的反应。如果有人骂我,我可以反应得好像听不懂。我不需要考虑面子,不需要报仇,因为我可以自由选择我最喜欢的一种反应的方式。每个小孩的经历都需要经过我们人类经过的过程:青春期的年龄需要经过破坏、失去、分开独立和得到认识的过程。可是如果孩子在青春期之前预感到他和宇宙的联系,他14岁之后很自然地发现他心里有一些部分跟没有道德的部分发生“冲突”,而且他能“冲突”的动力不是从思考才得到的。发生了这样的“冲突”,他才能把生活真正改变。太多的直观的教育不理会每个孩子本来就具有的和精神范围的联系。如果课本只支持小学生用概念来说明自然科学上的逻辑,那么学习过程就会很自私地缩小学生对一切的理解范围,减少多方面的看法。现代人只建设物质的环境,可是将来,人们还要建设社会精神文明的生活。将来的学生需要比我们多得多的才能,也大不相同。新时代的人们带来对付新时代问题的新才能,现时代的才能只能解决现在的问题。所以我们不能根据计划来制订学习过程,只能注意不让社会的作用改掉新时代的人们带来的新东西和才能。所以经济、国家管理和自然科学不能当作我教育的根据。我们从环保问题已经知道自然科学离不开自然条件。同样,教育科学也离不开孩子天性的本质。因为社会对于学生的不良影响正越来越大,我想在学生的心里发挥足够的力量和意志,避免他们像我们一样地放弃年轻时具有的理想,让他们不依靠社会,并在社会上做出不同于社会的理想的事情。“如果没有校长,老师还去工作吗?”为了实现在公办学校当老师的想法,我经常要到广西教育厅等部门交涉,可是在他们无法管我这种特殊情况时,我觉得他们的生活和被他们管的人的工作需要好像也没有联系似的。在办公室里准备学生要填的各种表格倒是非常方便,因为这种工作可以完全脱离学生的实际需要。这样的工作很顺利,因为根据考试规定,是学生要适应表格,而不是反过来。如果不管个人根据天性本质发展的必要,只图管理方便,人们还能留下多少发挥的机会?如果要上一堂有活力的课,老师在办公室很难把整个课程准备好,更不能靠别人给他准备好的课程。如果我在一个学校当老师,我就想象我需要让校长和教育局的巡查人员满意。他们想得到我应该做怎样的工作呢?他们根据什么观点会判断“满意”或者“不满意”呢?这样想象时,我马上有一种感觉生起,好像不能根据自己的良心工作,也不能用上自己的兴趣和特殊才能,因为我总是要以对他们标准的想象来看我的做法。有可能我的想象不准确,可是有了这种想象,我从心里想实施的教育就不敢实现。学生会觉得我的做法不是真心的,会感觉到我只是以为需要和他们做什么而做。这样,我在表面上做的脱离我心里认真的想法不仅会破坏我在学生中的威信,也会伤害我的心灵。小学生感觉到真理是直接从老师的心灵产生的、带来心中热情的东西,不是老师表面上讲的话。如果只是因为上级要求就跟学生做什么,可是心里并不愿意,我的心里状态还会变成学生的学习态度,而且我自己会放弃我的责任感,更不敢去创造。我认为,因为不让老师们根据自己的想法做,他们才没有兴趣和责任感,才变得懒惰。而且只因为这样,才需要检查他们。为了避免种破坏,为了支持老师们的兴趣、意志、道德和责任感,需要让老师们负责更多自己工作方式的事情。学校的每个活动、教育方法、教材、放假、聘用人和对学生的要求都需要每个老师的支持,而且只有通过开会一起来决定这些事,结果才是每个老师心里支持的。不过,开会时中如果重视要达到的目的太多,轻视过程,能代替校长的交流就很难实现。创造和理想是要求不了的,只能培养。我自己选了这个任务1999年7月我当时住在南宁郊区一家违法的水泥袋厂。这里的老板让我免费跟门卫同睡一张床,也让我免费和工人吃。只是,这个老板总是对他的客户说,我准备在他们厂投资,而且老板那些喝醉回不了家的客户也要跟我们睡在一起。后来,这里的老板也喜欢拉我去跟其他和他做生意的老板见面。他们要求我和他们大吃大喝,同时我也目睹他们对自己的工人有多么凶,为了能请我吃饭却不给工人发工资。只因为我是个外国人,他们有时逼着我做他们的朋友,好像我是他们买的东西一样。我最怕这种对我特温和可是对工人很凶的人。这种两面派的人使我很想跑到我同情的工人那边。我真讨厌做个外国人。后来,我找了几个愿意聘请我的学校。见到校长时,因为我发烧了41度,只能躺着对他说话。在我请他让我当老师时,他高兴地请我上两节课后就决定接受我。他说,他们学校已经等我几年了。只是,这些公办学校没有许可证,而且因为他们不懂如何办手续,所以我帮他们跟广西教育厅和外事办的负责人联系。但因为他们满足不了上述部门要求的生活条件,到现在我还是没得到一份能帮助中国人的工作。到现在为止我还总是希望有人给我一个机会,来安排我做什么。我也考虑,如果没有人要我,我是不是该放弃、回德国呢。可是我现在也知道,由别人安排是不可能的了。我也已经明白,做别人安排、别人要求的事很容易坚持。这没有什么价值,因为在别人给压力时自己都不需要什么力、什么意志。那么,我为什么碰到问题还不放弃呢?因为问题要求我自己多付出一点力气做根据我责任感的事。如果因为没有任何人请我做什么,我就自己给自己一个任务。只是,这样的任务很难坚持,我只能靠个人的兴趣。可是我碰的问题会让我找主意,这才是一种真正的考验。那么,我怎么给自己任务呢?南宁市郊区一位姓李的副区长给了我一个好主意:如果有一个代表外国机构的中国办事处,我的生活就由办事处负责,而不是中国什么单位负责的。只是,哪个办事处会要我?哪个办事处会同意派我去穷的学校呢?看来我只能自己设立一个办事处,自己来当这个办事处的代表人。我能代表什么机构呢?我想起了一个帮别人无名捐款的非政府国际慈善组织。别人想无名地捐款是因为他们想避免回报引起的浪费。几个月前,我刚帮这个组织和他们在南宁资助的一所学校办理了手续。我当时是义务提供帮助,以便让各种事项进展顺利。这个组织不像公司那样,它的人员不是聘请而是志愿工作的,所以他们不拿工资,也没有任何保险。每个人都自己负责自己的事。我以前从来没上过网,为了和他们联系,我第一次去了一家网吧。我请这个组织同意我当他们的代表人,而且因为不是他们需要我,而是我需要组织的名义,所以我也答应什么都不向他们要,也不会随意决定什么事。他们马上就同意了我的请求。为了能够自己负责自己的生活情况,我接着花了三个月时间每天从南宁郊区、用3到6个小时骑自行车进到城里,去广西教育厅、外经贸厅、工商局、公安局和税务局办事。教育厅对我说,他们管不了我这种情况,因为没有合适的部门来管一个做教育工作的非赢利办事处,只能由外经贸部门来管。1999年7月当时我并没有想一定要办成这个办事处,只因为朋友们希望我一定要成功,我才去办。这时,我也认识了一个新“朋友”,他说非常想帮我推广理想的教育,开一所学校。他说,筹建办事处缺少不了他的关系。只是,因为他经常迟到,大部分时间还是我一个人去办事。他帮我说的时候,因为有很多事他觉得说出来有害处,所以就不允许我说。他还说了很多与事实不符合的话,使整个过程出现的矛盾和误会越来越多。最结果,他在“帮”我时什么事都不顺。我一个人去办事时,只用说一两句实事求是的话,负责人就觉得很清楚,然后给我马上办。我拿了我个人的钱交给了广西外经贸、工商局等部门,他们总共收取了8000元。这笔钱本来是我在德国时管理难民赚的。如果1997年银行让我拿到它,我现在就没钱来筹建办事处了。因为当时的法律快要改革,再也不会批准一个外国机构的办事处从事教育工作。所以当时我不清楚自己能不能留在中国。后来,南宁郊区的李副区长和几个局长讨论了我的事,他们看到我给自己办事处制定的规定之后,决定在改革前的最后一天给我一个特殊的机会。我给我自己办事处的规定是这么写的:1. 办事处的工作是帮总协会和中国学校交流、翻译和提供一些对教育发展有帮助的资料、通过实际教育工作来研究和咨询中国教师、学校等机构怎样能改革教育,使学生能找到他们个人在社会上的责任。2. 德国总协会能够资助发挥注重孩子天性本质的教育和相近教育的活动。办事处只能帮助总协会安排,而且为了达到资助教育上的效果来帮助管理。3. 办事处的工作人员要通过实际教育工作来研究和发挥注重孩子天性的和与之相近的教育,通过自己的生活方式来证明:只要有足够的意志,在任何条件下都能实现。4. 德国总协会的董事会才能决定协会和办事处的工作方式和目的。其他工作人员以办事处的名义做出的事都要经过这个董事会的同意。5. 因为办事处是一个非经营、非赢利性机构,所以不能做对社会没有好处的事。6. 办事处在中国和所有国家都不能赚钱,也不能收费。办事处的工作人员不能以办事处的名义来赚钱。7. 办事处不能得到德国总协会的钱或者资助。办事处的工作人员不能得到办事处的财物或者工资。办事处的工作人员自己负责自己的生活费和工作上的费用。8. 另外还要注意德国对于慈善协会的法律、总协会内的规章制度和中国对于办事处的规定。1999年9月28日有了办事处,我就能够以办事处的名义派自己到想去的地方工作。而且因为办事处只有我一个人,所以我就能一个人决定办事处的事。因为自己的钱刚刚用完,从现在开始我得依靠家里每年给我的3000元人民币来维持办事处和我个人的费用。我不能要他们更多的钱,因为他们除了资助我之外还要资助其他在外国的项目,而且那些项目需要的钱比我需要的要多。我父母是因事而考虑的人,自己的儿子不一定更重要。我也不愿意接受任何别人或部门的钱,因为接受他们的钱也要满足他们对我的要求。我那个新“朋友”和其他朋友还想说服我开办一所学校。他带我去马山县找到贫困山区的学校时,乡政府的人对我说,不要去那些地方,那边太难帮助,好一点的、有公路的地方容易帮。他们不理解:我工作并不是为了容易成功。中国和德国不同,在中国办学属于投资,可我只对教育感兴趣。我不想从事管理方面的事情,也不想当校长。除了利用办事处去贫穷学校当老师和进行我的教育实验以外,我没有其他利用目的。我做实验的目的是想弄清楚在中国社会怎样才能把素质教育发挥出来,也研究一个普通老师在一所普通公办学校能做些。我的任务不是办教育和要达到什么效果。所以我说,还是你们自己来办学吧。“那你干了一些什么?”那个想帮我推广的“朋友”对我说,为了帮我,请我借给他2300元人民币。我当时就相信,他不会让我没钱去开展我的工作的。而且他写借条保证自己和别人不一样,肯定在一个月内还钱。我给了他钱后,我就走了。在南宁,我总有一种精神上饥渴的感觉,因为这时我做不了什么,都是空谈理论而已。只有能完成一种任务,我才能得到满足。而等待是最让我难受的。我想上完一年课之后再写成研究资料,然后就可以与别人交流了。1999年10月1日现在,我在我农村朋友以前带我去过的广西阳朔中学尝试实行我自己的教育。我选中这个公办学校是因为他们保证我在教育上的自由。不理想的只是,阳朔的外国人太多。当时,因为我要研究的教育强调艺术的重要性,我就很想当美术课老师,而且我学的专业也是设计。如果当时已经有综合实践活动、社会与职业和劳动技能课,我肯定想上这些。虽然我的英文只学到初中毕业、而且比我的中文差,可因为我是一个外国人,所以这个学校只让我上英文课:每星期8到12节课,大部分排在下午。我负责两个初一年级和两个初二年级的口语课。这四个班都是英语实验班。我的工作条件很好:直接在我学生的教室旁边免费住,也免费在学生食堂吃。工资我不能要,从德国也得不到钱。其实,我也不是为了钱才工作的。至于其他费用,我每个月大概花100元(如车费、邮费等)。能当初一和初二的老师,使我感到很骄傲。其实我这个人当教师的才能非常不好,因为我从来没学过教育,也是全班最害羞的一个。而且我经常好像一边在做梦,一边在上课似的。只是因为没有别的老师来实行新的教育,所以只能由我去做。第一天上课时,学生特别想接受,也特别有兴趣,可是不同学生之间却很难找到把大家统一起来的做法。接下来的两个月,因为这个原因我也很难跟学生一起建设我们的课题。不同学生的不同想法很难合到一块。我上英文课还有一个中国老师没有的困难:在上课过程中我感觉不到自己什么时候在用学生的母语说话,什么时候在用他们的外语说话,因为对我来说中文和英文都是外语。因此我会把它们混淆起来。有些学生因为认真所以回答我的问题,但另一些学生却因为好奇问我很多问题。我想,好奇的特点当然更宝贵。只是个人问题会影响全班的学习过程,所以我给他们的作业就是写信问我,而我帮他们把问题翻译成英文,再给出答案。开始,因为不相信我会认真地回答,所以没有学生写这样的作业,可后来有个学生发现我真的回答了他所有的问题,使得全班都很喜欢写作业。课程怎么安排在考虑该怎样安排我的课程时,学校的同事说,学生能注意课题的时间通常只有15分或最多30分钟。我想,学生只能注意30分钟是智力方面的学习,不是感情和意志的活动。所以我只用15分钟作为依靠智力意识的学习时间。在无意识的部分,我只让学生通过说话的动作习惯和欣赏听事实上的故事在感情上接受和创造。我想,如果学生有这样一种课程变换的规律,他们会知道什么时候需要注意和思考,什么时候可以“做梦”,就像让学生呼吸一样。这里我想介绍我在口语课上慢慢得到的节奏安排:两个初一班:1、每个星期朗诵一首同样的英文诗的一段。2、一起念一下上一节课主要连词的例子(复习)。3、使用英文连词,比如when, because, why等等。4、用英文表演一个必须是四个“朋友”来表达的即兴话剧。5、用英文来介绍自己的生活经验,同时翻译出来。然后同样地回答学生的问题。两个初二班:1、念单词。从11月20几日起开始练习念所有没有时态规律的动词。2、一起念一下上一节课的主要连词例子(复习)。3、使用英文连词。4、用英文来介绍自己的生活经验,同时翻译。然后同样地回答学生的问题。5、与学生一起尝试讨论前边说过的话,把它翻译成英文。除了写信给我以外,我没有让学生做作业。“我听不懂,我为什么要念?”我课程第一部分(集体朗诵英文诗)的作用主要是通过习惯和节奏帮助学生成为全班合作的整体,培养学生的语言感,所以我每天重复念一首诗的一段,每星期换一段。另外,我和初一学生在每次开始上课时一起唱一首我自己写的英文歌曲。孩子7-14岁时,老师需要支持和谐,也就是呼吸的节奏和身体器官内血液流动而吸收营养的节奏之间的和谐。不同身体状况的孩子,比如,胖的和瘦的孩子需要不同支持和谐的手段。孩子唱歌和说话的节奏能对此给予很多帮助。我在寻找诗的时候发现,学校只有意义上的而没有以气氛为基础的英文诗。可是意义上的诗又不能每天重复说。有了气氛上的诗,才能通过成为习惯的复习和多次的做法培养感情和习惯。适合初一学生的诗不是说明状态,而是有过程的。这个过程会是声音上的,比如一首只为了特殊的声音节奏念出来的诗;也会是故事上的,比如英雄的故事,就像他们自己想当的英雄一样。我常常发现:中国英文教材上的句子,一点深奥的道理也没有表达出来。同时老师对学生学习态度的要求又非常认真。这种矛盾的教育怎能成功呢?如果课题内容认真地重视学生能直觉到的一切,学生很自然地能直觉到认真的必要。所以我在口语课堂上没有利用学校的课本。我和他们一起念的诗,他们无法听懂。学生经常说,他们什么都要理解,我什么都要向他们说明或者翻译出来,因为他们已经习惯这样。可是学生并没有必要听懂所有说的话。我学中文也是先学会跟着别人说,然后才理解我说的话的意思。如果只让学生接受我能说明的和学生能理解的,学生能接受的其实很有限。实际上,一个人通过感情能接受很多逻辑上还不能理解的东西。比如电影《泰坦尼克号》,它在逻辑上并没有能接受的内容,可在艺术感情上却有很多不用付出智力也能接受的。甚至,通过感情比通过说明能接受更高级的东西。这种东西在7到13岁小孩的心里会起到很多调理作用。一个小孩只因为有必要而每天做同样一件事,这能培养小孩的自我决定力、意志或坚定力。而一个人通过一次的说明能理解的动作并不能培养他的意志和感情。所以,孩子需要能背下他并不能理解的东西。一个小孩学母语也是先有了说话的习惯,几年后才会在逻辑上理解语言的规律。如果学外语学得像母语一样,并不说明和分析太多,学生通过灵感的理解就能得到造句时需要的、感觉上的基础。而且他们也会习惯说。现在我上课遇到的最大问题就是学生一直在说话,可是要用到英文时,他们却一点也不习惯。所以我让学生跟我说很多他们还不能理解的话。“你对智力的教育是怎么做的?”对我来说,学生用的课本所包括的说明太复杂。比如关于“a”和“the”写了一大堆规律,而根据我的语言感,“a”是放在课文还没介绍的东西前,就这么简单。一个学生怎么能通过定义的方法得到对于语言的感觉和兴趣呢?兴趣是被想象引起的,可是注重小问题的做法会破坏想象的发挥。那么,我自己怎么办?我也知道,定义和所有决定的都影响活力的本质上的认识,所以我让学生自己去感受。为了破坏固定的概念,我专门让学生随便写出几种意思相同的、语法不同的例子:1.:It is difficult to study English language, because there is a big difference between Chinese and English. 2.:Studying English is difficult because of the big difference between Chinese and English. 3.:Because the difference between Chinese and English is so big, it is very difficult to study English. 4.:Because of the big difference between Chinese and English, it is difficult to study English. 5.:The difficulty of studying English is because of the big difference between Chinese and English. 6.:Because Chinese and English languages are very different, it is difficult to study English。在这个过程中,我经常要用英文的语法和中文的词来说出这个句子才行。如果我犯了小小的错误,学生经常会提醒我,看起来好像懂得比我多,可是我让他们说出例子、用一种语法结构造句时,他们连最基本的也造不了,因为他们还灵感不到英文的本质。我想,最能发挥学生智力才能的是通过比较的做法。如果学生能比较几句句式不同、可是意思相同的话,就会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而关系就是智力的道理。有几次,我非常成功地通过想象力发挥了初一学生的兴趣,因为我让学生发现,他们每个人都能在黑板上写一句说明同学之间关系的话,比如表示谁是谁的孙子等。而根据事实情况的句子在找语法例子时不能发挥这样的兴趣。另外,因为学生容易以为,一种语法结构和例子的意思有关系,并容易把它们混淆起来,所以我就把意思和语法分得很清楚,故意选那些与事实无关的例子,以便让他们发挥想象力。学生都要写自己的一句话时,路过我们教室旁的老师得到的印象肯定是:我的课上得很乱,很吵闹。可是我把这样的兴趣和别的老师上的课做过比较,发现另外课堂上的学生好像精神上很受压抑,所以我还是愿意用我的方法。我最讨厌的比如是这种句子:“这支粉笔是红色的”。因为谁都看得到,它对孩子的想象力和感情不起任何作用,所以它也不会发挥出创造地理解的能力。当时我希望自己说的每句话都能使学生产生一种心理反应。比如从通过把几个词连起来找到新的词,这样就不会破坏想象力、又能引起心理经验。学生经常问我:“你为什么不用国际音标?”我想,中文,特别是中文字,是一种意义上的语言。而英文,包括它的写法,是一种需要通过声音去接受的语言。学生不容易想到发音和写法之间的关系,而是把国际音标和写法分开地像一个密码一样记下来。所以他们练习听写才这么困难。利用国际音标来教学生英文发音只是浪费学习的力量而已,因为这样,学生先要学国际音标和英文发音之间的关系,然后再要记下所有英文单词国际音标的写法,另外还要记下所有英文单词的普通写法。其实英文的发音和英文普通的写法也有一定的关系。如果学生通过感觉和习惯接受这种规律,那他们只需要接受这种规律,再记下来所有词的写法或者发音。普通写法的规律当然没那么明显,还要像汉语拼音一样(yan, yang)看字母前后的其他字母才行,所以我跟学生做了每节课一个字母不同发音的练习。比如学“O”,不同读音最多的一个字母:potato, go, opera, know.tour, too, through, do.ought, toy, top, song.Son, come, brother.out, down, shout, about.Boat, coat, coast.station, nation, vacation.Book, look, good.为了避免他们记下一个词的写法而写出来,为了让他们从英文发音的本质来学习,我故意给他们念他们没有学过的或者根据规律自己发明的词。意义是中文字的本质。而如果接受了英文声音上的本质,就不需要学习那么多,能从发音找到写法,也能从写法找到发音。“你应该让学生对话才行”学校要求我教学生多一点日常用语。我也想,学生该具体做些什么呢?这不应该只是选填A,B,C或者D。我考虑的是:怎样才能把难学的东西通过活动很容易地进入到学生的反应习惯中。有一些学生对我说,他们很想模仿录音带,请我放给他们听。11岁的学生还需要在合适及不合适的情况下都能模仿和崇拜的句子。他们说这些话只是为了崇拜。他们其实很想根据想象的不实际的情况表达不同脾气和特点的样子。所以我为初一两个班级想出了可以表演的对白,让他们通过模仿、复习和多次重复学到基本的对话。如果被表达的不超过孩子自己的思想,青春期的孩子在这种幼稚的表演中心理会很不舒服。这是因为,他们正在寻找个人的理想、特点和个性。寻找的过程经过很多不同崇拜和角色状态,可是这个过程的目的却是脱离角色、找到自己的个性。所以这个年级的学生需要属于他们未来的内容。这当然只能在智力以外接受。在青春期快要结束时,他们为了自己个人的要厌恶并推开所有外来的安排。可是,如果他们个人自己的在环境中得不到承认,如果环境继续给他们一种不属于自己追求和理想的角色,他们就会把自己个人的隐藏、把自己的理想和才能永远锁闭起来。反过来我当时又想:为了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学生需要自己设计和安排自己的生活空间。对14岁以上的,是指让他们的想法融入全班的活动。对于12岁以下的,则是指让他们动手、全班合作。9岁以下的小孩特别想利用他们的手和腿去学习,因为一个人通过改造物质环境的动作最能了解环境中存在的力量和特点。容易悲伤的小孩经常好像不愿意动,不敢参加活动。我从自己的经历中知道,他们希望我给他们足够的原因让他们动。他们特别欣赏被动。他们不是把内心的表达出来,而是接受外界的事物,再仿造它。所以我们没必要认为他们不动就等于他们没有接受。可是这种通过动作去学习的方式只适合9岁以下的儿童。我那些12到13岁的学生想创造地安排,想通过跟我“作对”,才能锻炼出控制自己的意志。所以表演对他们来说应该是让他们自己安排活动,控制自己做法与合作的锻炼机会。我想出来的对白其实并不适合学生寻找个性理想的需要,只是为了表达方式。我想出的故事是四个代表四种性格的朋友在海上的经历。不过这样,学生表演出来自己的性格对脾气调理还能有作用。我在每节课让四个学生表演上一节课和表演剧在当天的新过程,同时由我翻译,再让全班念最后三节课的句子。为了让语言上的理解很自然地从习惯中产生,我们念得尽可能地多,比能理解的多得多。这样,最容易受害的发音在将来没时间管它时已经成了无法改变的习惯。再过一个学期,学生对我说,三天的重复还不够。我本来打算将来先说故事中的四个角色碰到了什么事,然后问学生对这些事会怎么反应,让四个角色的对白从学生的反应发展出来。最后再让学生表演自己反应的结果。于是,故事就成了一种被学生控制的活跃的表演剧。每个月我在两个初二班用整整一节课给学生讲一个故事,我先用英文讲,后用中文讲,再用英文讲。然后我让学生靠他们学过的单词和听见的话来写故事的主要内容。因为我帮他们修改后还给他们,并利用下一次上课来说明,所以通过这个方法他们可以学到跟自己表达方式有关的东西。不过很多学生不敢开始写或不敢交,也没有注意听。我从少部分学生交给我的文章看出,学生虽然有用英文表达一种情况的才能,他们写的我也都能看懂,可是大多数人还是怕会犯错误。他们自己想象的要求很高,又不可能写得那么好,于是就放弃了。他们说:“我们每个学生都能写出这样的文章,可如果别的老师看到,我们就会为所犯的错误挨骂。还不如不写。”学生喜欢利用想象力进入他们随意想象的角色,这是在学语法例子时能发挥的。所以我们的语法例子离开了事实。我课堂第5部分不一样:在课堂准备结束时我给学生讲的是通过感情接受的部分。学生对于真实的(不是专门为学习准备的)生活感兴趣,所以这里我谈一些事实上的有生活道理的经历。一个人(也许一个同学)经历过的生活情况能让学生通过同情而接受。所以开始一个多月,我给学生讲述我自己有很多失败情况的、又没让我失望的经历。如果学生习惯先翻译具体的词,然后才理解主要意思,语感就没有产生机会,因为学生听到英文时先翻译,然后会利用中文语感去理解英文的意思。所以我只向他们说出整句话的意思,没有翻译具体的词。有的老师说,给小孩讲故事时强调表情能增强他的接受工作。如果孩子的感情还没被动画片破坏,孩子自己会感觉到:讲故事时强调声音、表情的变化其实是在影响他自己创造着接受感情的想象工作,使他不喜欢这个讲故事的人。不要以为只因为我是他们的老师,他们就会同情我。学生需要一个真正的英雄。“学生会对英语感兴趣吗?”第一个月,我确实犯了很多错误,比如,我向初二学生介绍关于电脑的单词,又介绍了一种语法结构。他们虽然能理解所有的词意和语法概念,却不能用它们造句。我发现,缺少的其实是一种我应该给他们的说话的必要。他们需要一种可经历的过程,心里才能产生感情和反应,从而有说话的必要。学生先需要体会到表达自己心里反应的必要,然后找到词来表达,而不可能从单词找到要说的内容。英文只是一种交流工具,不可能只因为有工具就有产品。有时,学生因为正在准备跟我的课无关的活动,比如篮球比赛,使他们很难注意和听我的课。不过这样的情况下,外语还有一个特殊的优点:不管学生正在追求或准备什么,都可以成为外语课的题目,比如让他们用英文准备篮球比赛。这样,英文就成了讨论怎么准备活动的工具。学生能问“这是什么”和能回答“这是一辆自行车”有什么用?我想,世界上不会有人在看到自行车时还会问这样的问题。我觉得口语课本上所谓的“日常用语” 是没必要说的话。安排非常好的课题、课本或上课过程,如果跟学生的经历没关系,那有什么用?只是,因为初一学生刚开始学英文,他们到了青春期又不好意思说话,我就不能给他们根据年龄天性本质合适的课题。假如学生已经有足够的能力,我在这个年级就不用给学生说,而是支持学生间互相交流,我只是帮他们改正。12到13岁的学生还没有自己独立的看法,只有判断知识的能力。他们希望能向权威学习。可是我通过要求他们自己来判断我的经历消除了他们想依靠我的愿望,也破坏了我的威信。也许当时的课很吵闹,学生不想回答我的问题,因为他们想保留我在他们心中的威信。“肯定有很多人理解你!”1999年10月20日别人都说,我所做的正是中国长期迫切需要的事,还说什么“精神可嘉”和很多其他好听的话。他们为什么一边说我这种人难能可贵,一边又不想自己当这种可贵的人?他们有时还请我去什么地方,吃好的菜或要求我跟着去玩,不让我工作。除了学生以外,都没人请我干我真正想干的事。我为了做事需要的动力只能从学生的需要和我自己的内心得到。有些人总是要想办法先让我赚钱,再实行教育。他们为什么不给自己想赚钱的办法呢?已经有这么多人愿意做生意,却没人研究我想的那种素质教育。为什么他们说:我也赚钱才行。还有很多人这么对我说:“你推广教育方法的工作方式不对,你需要一部手机、一部摩托车,而且必须待在大城市才有机会,在农村是没用的。”可是我就希望根据自己的方式继续做我的研究,不想提出这些条件。让他们自己根据自己的要求去做。让我们互相承认个人自己的生活与行为方式吧。最后别人说我很笨,因为我不会同时追求几件事,不够灵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