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比姆黑耳朵-4

......夜已过去。这是一个长长的、令人烦闷的秋夜。鸡已经叫过头遍了。比姆等不及二遍、三遍,等不得那破晓的最后一遍鸡啼了。它站起身来,但由于胸中疼痛,它无论怎样努力也不能向前移动。但它仍然费劲地在原地活动了一下,两次卧下又两次爬起来,接着缓缓地迈开步子。它蹒跚向赫利桑·安德烈耶维奇家走去。爬过两个矮门坎,便登上了台阶,卧下了。房子里一点声音都没有。谁知道呢,也许它今天可以不离开这里,但就从它的身边,紧贴它身边,克利姆悄悄地,像小偷一样地走了过去。比姆全身抖动起来。它准备奋起自卫直到最后一口气。比姆心中升起一股视死如归的自豪感,它已经不会再失去什么了。但克利姆绕过廊柱,转身走了,口中还低声念叨着:"回来啦,这个黑耳朵。"他急急忙忙,胆怯地沿来路退去,看起来他还挺高兴。这时,比姆没有气力赶上去报那阴险而残酷的一脚之仇。它叫不出声,因为胸内的严重创伤不允许,它想叫,但结果只发出几声嘶哑的声音。然而,比姆不愿让那可能忽然转回来的克利姆有机会将它抓走。它当即站立起来,慢慢在院子里走了一遭,嗅了嗅小猪、奶牛、羊群,稍稍坐了一会儿,便走出了村子。它多么想再同小猪朋友起躺一会儿啊!鸡已经叫过三遍了。天亮了。一只狗朝着公路方向走去。它低着头,尾巴像疯狗尾巴似的无精打采地在后边拖着。从旁乍一看,真会以为它是一条病入膏肓的疯狗,似乎只要随便碰到一件什么东西就会跌倒,猝然死去。这就是我们的比姆,我们善良而又忠实的比姆。它是去寻找自己的主人伊凡·伊凡内奇。它准确无误地沿着被带来时走过的老路走着。从这个村庄到汽车站约有五六公里远,但走到半路时比姆又一次筋疲力尽了,它勉强挣扎到一个草垛旁。不知是谁夜间行窃时在草垛中掏了一个窟窿--比姆就钻进去了。它在那里卧了很久,大概卧了整整一天,直到太阳快落山时才从这个隐身之处钻出来。它渴得很,但是没有水。当它又一次上路时,虽然呼吸不那么困难了,头已经不昏了,但胸中仍然钻心地疼痛。走着走着,它碰到一蓬腊菊,它把几朵腊菊花也吃了,这是一些略微发黄的、干枯了的花,它们从开花期到成熟时,以及再往后历经严冬直至春天,颜色始终不变。接着,它又拔了一蓬牛蒡,但这蓬牛蒡上的花实是已经成熟的,到了嘴里一散开,刺得嗓子怪痒痒的,这样就更想喝水了。当它横过一条田间土路时,遇到一汪水洼,这是化了的雪水积在车辙里形成的水洼。就是一条土路也为比姆蓄了水!它喝足了水又继续缓缓向前走去。天黑时,它终于又来到公路上。稍坐了一会儿,它观察到那边有几辆亮着刺眼灯光的汽车,它知道了:应该向那边走。但是--夜间不能走。克利姆突然出现怎么办?碰到那灰脸的家伙怎么办?再说,还有狼呢!比姆决定不离开汽车路,夜间就在附近随便找个地方躲藏一下。它拖着沉重的步子到了汽车站,那里有一间倒了一面墙的小屋子,里边有几个挺宽的长凳。比姆钻到凳子下的角落里,默默地等待着。尽管它体弱疲惫,但整整一夜也没敢合眼。汽车一辆一辆地从旁边隆隆驶过--这条公路夜间也挺繁忙的。公共汽车在到站时(比姆就在车站旁)逐渐减速,但这里没有乘客上下车,汽车又继续向前驶去。虽然这一夜过得很不安宁,疼痛不止,但幸好还比较暖和--秋天又一次把冬天挤走了。* * *比姆不在的这一天一夜,村子里发生了什么事呢?赫利桑·安德烈耶维奇和彼得罗夫娜从集市回来时,天已傍黑了。阿廖沙不在家--门锁着。他们进了屋,仔细清点了从城里赚得的钱,暂时把钱藏在柜里,以便明天存入银行。这时,阿廖沙回来了。"你跑到哪里去了?"父亲问。"到克利姆家去了。""怎么,他没把黑耳朵带回来?""他打猎还没回来。""会回来的,会带回来的,他还能跑到哪儿去!"彼得罗夫娜一面安慰着,一面给阿廖沙比试一件新买的绒线衫。"那倒是,"赫利桑·安德烈耶维奇疑惑地说,"就是这个克利姆,咳,是个滑头......他怎么不从农庄那里弄一只狗,那里的狗不属于任何人,而他非要从农庄庄员手里借。唉,跟这种人打交道,算倒了霉啦。随便谁,都怕他三分。怎么就让他带黑耳朵去打猎呢,见他的鬼去吧,这个克利姆。""什么叫做不属于任何人,是我们大家的呀?"阿廖沙问。"当然啦,这个......我偶然说错......你说得对,是我们大家的......但是,我怎么跟你说好呢?那边的--是我们大家的,而这边的呢--是自家的。嗯,这么说吧:比如,学校,是大家的,那里的孩子是大家的,而你呢--是我的。或者,再比如,田地是我们大家的,而自留园子--是自家的......就这么着,牲畜也是这样,有一种是大家的,有一种是自家的。懂了吗?""对呀,这好懂,可你刚才说的是'不属于任何人'。""你说得对,完全不属于任何人,这是不可能的。"父亲总是像同成年人讲话那样来与阿廖沙交谈。阿廖沙也用同样的语调回答:"这就是说,克利姆应该从大家的那里拿,而不要从我这里拿。""事实上是这样,"父亲结束说,"我问你,我们是不是从大家的那里拿干草或者甜菜茎叶?我们拿。背着农庄主席,但无论如何是拿的。其实,农庄主席知道,队长也知道,所有的人都知道。我们也不隐瞒这一点:我们是从大家的那里拿。我们还问心无愧地拿去年的干草和拿取剩下的甜菜。拿了,又怎么样?牲口需要草料。""事实上确是这样。"十三岁的小农民表示同意。他已经放牧,照看"自家的"牲畜,能帮母亲搅黄油(当然这是在他空闲的时候),还能在寒冷天气中削"大家的"甜菜,还能挖"自家的"土豆。赫利桑·安德烈耶维奇继续解释说:"按照规定,该怎样办,咱就怎样办:那里是大家的,这里是我的。我把小羊拿到城里去卖,那又怎么样?供给居民吃喝--我们就是干这个的。还有,你妈妈去卖鸡蛋,卖黄油,这一切都是按照规定办的,按照计划办的。我说阿廖沙,咱的生活过得不错嘛,我们的穿戴不比中学教员差,不比农庄主席差,电视咱也有,钱也足够花。至于说我们为农庄干活,活是干得很多,可就是除了把身体搞壮实以外,什么也甭想捞到。不过我说可千万别喝酒。"他这话是用教训人的语调说的。"可是你自己却在喝,"阿廖沙有根有据地说道。"既然不应当喝,你自己就别喝。有什么好处!""你说得对,"父亲同意地说。"那回喝酒是为了招待队长,这也不是从咱家开始的......而克利姆干的是什么,他是小偷,跑到邻居家偷人家母鸡--这叫什么行为?简直是昧了良心。像什么样子!不可救药的人!"就这样,阿廖沙和赫利桑·安德烈耶维奇一面等黑耳朵归来,一面聊天,一直聊到晚上十一点。后来,他们围着院子走着,还不时地到小猪崽待的地方去看看,到台阶下面去瞧瞧(心想:也许黑耳朵从克利姆那里逃回来藏在什么地方了)。最后,赫利桑·安德烈耶维奇自己去找了。克利姆的妻子娜塔丽亚是个文静的、经常受丈夫毒打的女人,就是那个削甜菜时泪水滴到甜菜叶上的妇女。她愁眉苦脸地说:"他还没回来,这个到处游荡的人。不知又在哪个地方过夜,这个糊涂虫。要不,就是喝多了,该死的。噢,我真命苦啊!你看吧,他要到明天才能回来,不着家的人!不过,我知道,他不会把狗弄到哪里去的,他会把它带回来的。"赫利桑·安德烈耶维奇回到家,向阿廖沙叙述了听到的情况,两个人便睡下了。为了不惊动母亲,父子俩悄声说着话。他们没有听到黑耳朵走上台阶的声音,更没发觉克利姆偷偷走来又悄悄走开,自然也不知道他们新来不久的善良的朋友为躲避恶人而离去了。早晨,父亲把阿廖沙唤醒了:"起来,台阶上有新鲜的脚印,黑耳朵回来了。"两人开始寻找、呼唤、吹口哨,但黑耳朵已听不到他们的声音了。赫利桑·安德烈耶维奇差不多是跑着来到克利姆家,将他叫醒了。"我把它带回来了,带回来了。"克利姆哑着嗓子不满地说,"半夜时我把它带到你家,当时我不想把你叫醒......要不信,我带你去看脚印。而你却把我弄醒了,吓得我够呛。你想想,你这是人办的事吗?再说,你那只狗根本不是打猎的玩意儿,我才不需要它呢,以后我再也不带这样的狗出去了。"赫利桑·安德烈耶维奇没有争辩,同这样的人打交道算是倒了霉。他同阿廖沙走遍了整个村庄,寻遍了每个菜园,还到农庄大院去找(也许,黑耳朵在那里的狗舍做客吧)。但是,任何人也没看到黑耳朵,哪里都没有。黑耳朵失踪了。"说不定是克利姆殴打了它,它逃走了,"赫利桑·安德烈耶维奇猜想。由于怜悯和痛苦,阿廖沙的心像针扎似的难受。他开始仔细地察看台阶的地面:足迹已难辨认,但黑耳朵爬卧过的地方还是看得出来的。阿廖沙弯下腰,突然一边喊一边冲进屋里:"爸!血!"父亲跑出来一看:果然,黑耳朵脑袋躺过的地方,有一片已经干了的唾液和血的混合物的污迹。"禽兽!"赫利桑·安德烈耶维奇说。他想了一下,提醒阿廖沙:"以后可千万别和这种人来往--跟他打交道只有倒霉。现在这样:赶快沿途寻找黑耳朵,它不会跑多远的。"他们追到汽车站,沿路一边大声呼唤,一边四处寻找,后来在那里等黑耳朵,等了很久才回家去。他们想,如果它已经经过这里,那就走得很远很远了。这一天,他们从距离比姆,即他们的黑耳朵藏身的草垛不远的地方走了过去。晚上,阿廖沙一次又一次来到台阶上,等待,呼唤。后来他回到穿堂屋,坐在铺着干草的狗窝旁,哭了,像幼小的孩子那样毫无顾忌地哭了,呜呜咽咽,还用袄袖抹着那像是断了线的珠子一般的眼泪。赫利桑·安德烈耶维奇听见了,他来到穿堂屋,开了灯。"咳,是你呀,你哭什么呀?"他惊奇地问。"哭它,"阿廖沙颤抖着回答。父亲用木头般粗糙的手掌摸了摸儿子的头发,说:"好啊,阿廖沙......你还有良心,孩子......"彼得罗夫娜也出来了。"你可怜黑耳朵,是吗?"她问道。"是的,妈,可怜它......""他爸,你看孩子伤心成什么样子啦,"她嗓音沙哑圭I说。"我的阿廖沙,现在该怎么办呢?已经是这个样子]......是可怜哪......"......而在这个时候,比姆正躺在汽车站旁边破屋子虽的长凳下。它在那里卧了很久,一直在盼望着天亮时刻的到来。第十三章 森林医院。爸爸和妈妈。林中雷雨天刚破晓,比姆就试着站起来,但这可不容易,几乎是不可能的。最主要的就是:躺下时是蜷成一团的,现在想伸开腰却很困难,内脏似乎是凝在一起,粘合在一起了。它费了很大力气,先伸开一条腿,这动作像是母鸡从翅膀下往出伸腿,而不像狗的动作,然后又伸开另一条腿,两条腿蹬着墙壁,才从长凳下爬出来。又卧下暂歇一会儿,才走出破屋子。它坐下来,发麻的腿才渐渐恢复过来。它强忍住疼痛,轻声地哀叫着以减轻一点痛苦,向前走去--开始时很吃力,爪子在地面上拖着走,渐渐地步子变得稳当一些了。它试了试小步跑,胸内疼痛稍减。它便这样缓缓地碎步向前跑去。当然,从旁边看去,这只狗不是在跑,也不是在走,而是四只爪子在乱蹬,它的身躯差不多是不晃动的。这样比姆感觉稍微好受一些。现在它觉得,吃了些药草,活动了一下身子,总的说来病是好一些了。它迈着细碎的步子在公路边上走着。比姆顺着公路左侧,迎着对面开来的汽车走着。它显然是不懂"苏联公路交通规则",它自以为合理的行动中没有起码的逻辑与道理--对面来的司机很可能会这样想。是的,它的选择完全出于本能:带我来的时候走的是这一边,我回去仍然得走这一边。从汽车窗里一闪而过的乘客一定会想:"这条狗倒怪聪明的,--它还挺遵守交通规则,可惜,是条有病的狗。"而实际上确定交通规则中某一条款是否合乎安全要求,并不需要特别动脑筋。比姆迈着碎步走了很久,也许有三个小时,也许有四个jJ,日,-j-,走一会儿,歇一会儿,当然歇息时多半是躺卧的。它的速度大抵同人步行的速度差不多,也可能稍稍快一点。这就很不简单啦。走着走着,突然,出乎它自己的意料,它认出了一个熟悉的汽车站:每次伊凡·伊凡内奇带它去打猎时总是在这里下车,对,就是这个车站。车站票房附近站着几个等车的人。比姆停下脚步,没有走近,便向左拐弯,踏上了以前去打猎时常走的那条路。它听到背后有人打口哨,有人喊着"呜什--追呀,还有人大叫着:"疯狗!"比姆全不在意,它甚至还想加快脚步,试着大步跑,但是它无能为力,速度不仅快不了,而且行走越来越困难。它的主要想法就是:快到那个伊凡·伊凡内奇去过或者可能将要去的地方,向那里前进。比姆迈着碎步向树林走去。到了树林边上它站下来,向四周环视了一下,才走了进去。走了-iJ,段路,它立刻找到了那块熟悉的林间空地,站在一个树墩前,呆立不动了。它站了一阵,用鼻子察寻了四周,围绕树墩转了一圈,一个劲地嗅着地面。忽然,它仿佛下了某种决心,在树墩旁的枯叶上卧下了:伊凡·伊凡内奇平时打猎前坐的正是这个树墩。比姆伸长脖子,将脑袋依偎在一堆发黄的树叶上,因为它的朋友的脚曾经在这个地方放过,当然,由于风吹雨打,从这里已经嗅不出任何原来的气味了。这一天,到处都暖洋洋的......* * *常有这种情况:已是深秋时节,甚至在初雪之后,还有一度夏日的回光返照。已经逝去的秋老虎的尾巴猛然一剪,这时秋天便溶化了,显得格外温柔恬静,犹如一只正被女人抚摩着的可爱的小狗。在这种时候,树林里刚刚落地的叶子、野蔷薇枝上红宝石似的粒粒果实、又酸又涩还发着苦味的琥珀一般的伏牛花果,还有那谁也没碰它就瘫倒了的白色的蘑菇(它饱含水分,香气袭人,令人回忆起前一段时期的天气),散发着瞬间即逝的清香。林中,松树向桦树微笑致意,桦树对橡树投去愉快友好的眼神,而橡树则用自己强大、坚定、稳重可信的神态感染着整个树林。在树林中,人们感到一种永恒的、磨灭不掉的气味,而在温柔、晴和、令人欣慰的、不久即将逝去的最后几个秋日,这种气味就更加诱人。啊,秋天,你摆脱了那使人厌烦的雨季,闪过了初寒的凛冽风刀和无孔不入的霜剑。一切都过去了,一切都成了过去。秋天入睡了,它仿佛梦见了夏日,并且也把我们带到那出神入化的美不胜收的梦境中去,使我们领略那大地散发出的生机勃勃的动人气息。谁若能从童年时代就在这种幽雅环境中陶冶自己,并使这种熏陶贯穿一生,点滴不漏地吸收大自然赐予的令人心旷神怡的雨露,那他该是何等幸福啊!在这种时刻漫步森林,人的胸怀会变得无限宽阔,他想宽恕一切,但对自己却会更加严格。内心的宁静使你和大自然浑然融为一体。在这种秋色夺人的美好时日,你内心里会不由得产生一种愿望:大地上倘无偏见与邪恶该是多么好啊!在这秋天悄悄离去的寂静时刻,沉浸在温情脉脉、睡意朦咙的晚秋之中,在这暂时忘却严冬即将来临的日子里,你能够理解的,只有真理,只有正直,只有纯洁的以及关于这一切的话语。而这些话语是为了那些以后要成为成年人的孩子们的,是为了那些还没有忘记自己曾经是孩子的成年人的。很可能正是因为这个缘故,我才写了一个关于一只狗的遭遇的故事,写它的忠实、正直和始终不渝的品德。我所写的这只狗如今在暖洋洋的秋日里正躺卧在森林中一个树墩旁边,沉浸在忧伤之中。* * *就这样,在一个自然界赐予的幸运的EI子里,森林里卧着一只不幸的狗--比姆。而这天的天气呢,简直是温暖极了。可是,地面还是很冷的,因此,比姆在树墩旁,就像在主人的脚边那样缩成一团,稍稍歇息了一会儿,然后便一声不响地进了森林,似乎在寻找什么。它想吃东西。看到一棵刚刚倒下不久的黑杨树,便去啃那汁水尚鲜的树皮,这种树皮是驼鹿喜欢吃的美味食物。比姆啊,你可曾想到过吗,这黑杨树皮竞也是治病良药?说实在的,人们可能想像不到,狗的极敏锐的嗅觉竟能够凭气味区别有益与有害的东西。比姆不去吃有毒的细辛草,却在一种拔地麻的根旁站住了。为什么狗和猫都喜欢拔地麻的味道?谁也不知道。而比姆在松软的、覆盖一层枯叶的地上挖了几下,咬断了一截细根,吃了。它挖了一些,都吃掉了。因为拔地麻的根扎得很浅,不费什么劲就可以挖到。比姆吃到适当的程度,决没有过量,就在原地打转转,仿佛要在这里踏平一片地,准备在此躺卧,但这块地方它不满意(不知道究竟为什么)。它兜了一圈,逐渐缩小圈子,看到一个旧日的前线战壕,壕坑内已填满了落叶,它下到坑内,又原地打转转,给自己备下一个深深的柔软的铺位,但看得出来,它并不想躺下,似乎在努力抑制瞌睡,可是不知为什么,它一头倒在这个窝窝里,立刻便昏沉沉地睡去了。这是拔地麻在起作用。在唐波夫州这种植物叫做峨参。但在任何一州,任何一省,健康的狗是从来不吃峨参根的,只有个别的狗用鼻子拱一拱便走开,而有病的狗却吃峨参根。虽然比姆是只有教养的狗,但在辨别药草的能力上也不比其他的狗差。它见到峨参根,立即吃掉了。因此,我恳请你们,安静些,再安静些,我们善良的比姆正在这壕坑里酣睡呢!比姆在这近三昼夜的时光里,除去野草以外,什么也没吃,由于疼痛与精神紧张也没睡觉;它已经好久没有这样安睡过了。壕坑内温暖而安静。森林以它秋日特有的寂静护卫着处在病中的比姆的安宁,用野草和清新的空气为比姆医治着创伤。感谢你,森林!比姆醒来时,已近傍晚。它从壕坑里走了出来。虽然走起来仍旧吃力,但比起早晨,已经轻松多了。胸中的郁结已经化去,但全身仍软弱无力。它走到那给它带来亲切感的树墩旁,坐了一会儿,又回到自己的窝里来。它坐下来,又一次用嗅觉核察四周,环视一番才确定:周围一片宁静。它再次卧到那温暖、舒适的深坑中。看来,比姆做了个好梦。是的,它正做一个好梦,你看,它刚才轻轻地、不易为人察觉地晃动了一下尾巴。它在这里睡了整整一夜,没有受凉。天亮时,一丝轻轻的沙沙声把它惊醒了。它略微将头抬起来,静听着:有个什么东西在树叶中翻腾着。它爬出坑,用鼻子搜寻着无风天气下很难发觉的极其细微的空气的流动,准确地判定:山鹬!狩猎者迫不及待的激情给它虚弱的身体注入一股力量,这种激情暂时地抑制住胸腹中难忍的疼痛。山鹬在距离五步左右的地方,不会再远。山鹬用爪扒开落叶,将它的长嘴插入松软的土地,非常准确地伸进软虫的洞穴,将软虫拖出来,有滋有味地吃掉了。这鸟的翅膀拖在地面上,看来,是被一个枪法差劲的猎人打伤了。像这样受伤的鸟,大约能活到入冬,以后或被狐狸吃掉,或者侥幸活到酷冷时节,最终仍被冻死。比姆一步步挪动着爪子--山鹬由于集中精力觅食,没有听到脚步声。比姆又迈了一步--埋头吃食的鸟仍没发现。山鹬也得尽力抓紧时间,因为只有像现在的暖和天气,才能使虫子向地面上爬,它们有时就伏在一层落叶的下边。比姆绕在树木后边,一点点接近它,然后一动不动地站住了。谁也没向它喊"向前冲",它自己就冲了过去,它本想一跃而上,用爪子抓住这只鸟,但没有跳成,它只是跌撞到鸟跟前,用牙抓住了山鹬。它叼着鸟儿,侧身卧着,然后趴下,将猎获物吃掉了。旁边只剩下一堆羽毛。比姆甚至连鸟的喙都吃了,在它感觉中鸟的喙也挺软的。这是怎么回事呢?一只在有经验的猎人手下久经训练、完全驯服的比姆,竟然毁坏了自己的声誉,把猎获物给吃掉了!是的,连我也在这样想啊。这里的原因就在于:即使是一只狗,也想活下去。难道说还能想出什么别的原因吗?食物给它增添了气力--这一点是很重要的呢!它口渴了。在任何一个好客的森林中都有数不清的水洼,比姆找到了其中的一个,足足地喝了一通。喝水回来的路上,它嗅到一只田鼠,又把田鼠作为补充的一道菜吃掉了。然后又开始寻找草吃。它先是用嘴折了一些已经半干枯的野蒜的茎,把它们吐掉,把蒜头挖了出来,吃了,一边吃一边皱眉头(不管怎么说,也是蒜呀!)。比姆在林中游荡,碰到它认为可吃的就吃一点。天哪,它怎么知道蒜中含有千分之二或干分之三的碘酊呢?谁也无法回答这个问题。只能做这样的猜想:两天以前,在它病重、几乎垂危的时刻,它遥远的祖先在早已逝去的许许多多世纪,大概还是在摩西时代就开始积累的经验,像神的启示一般暗示了它一些什么东西。这也是自然界的奇迹!比姆在这里又治疗了五天。它遇到什么就吃些什么,但它一直坚持自我医治。睡就睡在那已经熟悉的坑内,这个坑成了它临时的家。有一次,它甚至遇到一只睡着的野兔,但没能尝一尝兔肉的味道:那兔子骤然跳起,匆匆逃去了。比姆根本不想追赶它。一只健康的捕禽猎狗也不会去追逐野兔,更何况它还带病在身呢!它目送着跑去的野兔,舔了舔嘴唇,仅此而已。然而,森林并没有亏待比姆,它总还是能找到一些吃的--当然吃得不好,但总没有挨饿。虽然它变瘦了,由于疾病和饮食不足变得骨瘦如柴了,但是百草不负善犬,--比姆不但活过来了,而且还能够继续上路去寻找它的主人,它的朋友。它之所以这样做,并不是因为有特别的智慧,而仅仅是由于它心中思念主人,对他的忠诚始终不渝。比姆经常去察看那林间空地和那个树墩,这一次它来到这里,卧了一会儿,站起来,又卧了一会儿,又站起来。可能,它已得出结论:在这里是等不到伊凡·伊凡内奇的。它回到壕坑边,又从这里走到树墩前,这边站一小会儿,那边站,会儿,来回地走着。从它来回走动中可以看出它心中难耐的焦躁不安,而这种焦虑情绪在与时俱增。最后,它终于从树墩旁边跑了过去,没有停留,迈着小步,慢慢向公路走去。这时,黄昏已近,夕阳沉沉西下,要到山后去歇息了。* * *夜晚,比姆到了城里。城里的夜晚和在森林里大不一样,这里还很明亮,但也正是这个明亮,引起了比姆的不安。从前它是没有这种感觉的。它小心翼翼地走着,心中很是着急,在身体允许的情况下尽力地快走着,当然,是朝着回家的方向走,奔向自己的主人,奔向斯捷潘诺夫娜、柳霞和托利克,可能他们都在那里等它呢!但到了城边新住宅区,看到周围一幢幢一模一样的楼房,比姆自己也没有预料到它会决定绕开这一危险地区,它是不愿意经过灰脸住的房屋。它绕了一个圆圈,进了旁边一条街,没想到被一排篱笆挡住了。它刚要从这里绕出去,突然在一个小门旁站住了:这里有托利克的脚印。比姆非常喜欢的孩子刚从这里走过。他才过去不大工夫。小门关得紧紧的,比姆毫不迟疑地趴在地上,从门底下钻了过去,沿着它的小朋友的足迹走去。对,他刚刚过去,就从这里过去的。这里是一座很小的庭院花园,中间坐落着不大的二层楼房。足迹引向楼门。比姆向着托利克刚刚走进去的那扇门走去,按照自幼养成的习惯,比姆对任何一扇门都抱着信赖的态度,它走上前去,抓了几下门。没有回应。比姆根本不懂得,它在这扇门前的这种行为会被认为是幼稚的无赖行径。但它又抓了一阵,比刚才声响更大。门里边传来了一个妇女的声音:"谁呀?""汪!"比姆答道,意思是说:"是我。""托利克,你怎么搞的?有人带着狗找你来了,太不像话啦!""汪!汪!"比姆叫道:"是我呀!""比姆!比姆!"托利克一边喊着一边开了门,"比姆,亲爱的比姆!"说着他和比姆拥抱起来。比姆不住地舔着男孩的手、上衣、鞋子,直盯盯地看着他的眼睛。在这历尽险阻的狗的眼神中,有几多希望,几多信任,几多爱戴啊!"妈妈,妈妈,你看呀,它的眼睛多么可爱!简直是一双人的眼睛!比姆卡,我聪明的比姆卡,你自己找来了。妈妈,是它自己找到我的......"但是,妈妈却一声不吭,无视他们相逢的欣喜。而当孩子和狗的兴奋刚平定下来,她问道:"这就是你说的那只狗?""是的,"托利克答道,"这是比姆,它可好啦!""立刻把它赶出去!""妈妈!""快点!"托利克将比姆搂到自己身边:"妈妈,别这样,我求求你。"说着,孩子哭了。一阵悦耳的铃声响过,进来一个男人。他操着善良的但疲倦的声音问道:"你们在喊什么?托利克,你在哭什么?"他脱掉大衣,脱下皮鞋,换上拖鞋,走到孩子和比姆跟前,说:"喂,怎么啦,小傻瓜?"说着,他摸了摸孩子的头,抻了抻比姆的耳朵:"瞧,你看!一只小狗。一只多么......多么瘦弱的小狗!""爸爸,爸爸,它可好啦,它叫比姆。别赶它走吧。"这时,妈妈已经在喊叫了:"哼,总是这样!我说这样办,你偏说那样!这叫什么教育呀!这样就把孩子给害了!"她对他改称"您"说道:"谢苗·彼得罗维奇,到时候您再着急,再后悔,可就晚了。""等等,别急嘛,你别喊成不成!安静点。"他把她拉到较远的一间屋子,结果,她喊得更厉害了,而他却在一个劲儿地劝慰着。看到这个场面,比姆懂了:妈妈是与它作对的,而爸爸是支持比姆的,因此它暂时还可以留在托利克身边。其实,有时候人并不需要听懂话,甚至可以把他的耳朵堵住,而他虽然听不见,也能了解周围发生的事。更何况我们的比姆耳朵能够听得见,它还长着一双聪明的眼睛呢!它当然懂得。果然,托利克把比姆带到自己单人房间去了,这间屋里只有托利克一个人的气味。比姆和托利克谁也没听到妈妈和爸爸后来的谈话。他们搞的是什么名堂呢?"你为什么当着托利克的面说'害了孩子'之类的话呢?这对他影响太坏了。""哼,明明是一条病狗,野狗,它把个一尘不染的屋子弄得不可收拾,难道这影响不坏?你是怎么搞的--疯了吗?因为这条狗,托利克明天不知会传染上什么病呢,我可不允许这样做,现在就得把狗撵出去!""唉,做妈妈的呀,一点也不懂什么叫做策略。"谢苗·彼得罗维奇叹了口气。"您的策略是要落空的,谢苗·彼得罗维奇。""嗬,又来了......咱们动动脑筋,能不能做到又不伤害托利克,还把狗给撵出去?"后来,他悄声对她讲了几句,便说,"就这样定了,把它弄走。""你怎么不早说呢!"妈妈放下心了。"我当着托利克的面不能讲这话......而你哪,傻瓜,还一个劲儿地喊什么'您的策略要落空的'。"他轻轻拍了拍妻子的脸颊(就这样他们讲和了)。他们又回到托利克那里,妈妈说:"那就让它在这待着,恩?""当然,就待在这里,"爸爸也支持。托利克立刻高兴起来。他感激地望着妈妈和爸爸,后来讲起比姆的经历时,还让它把所有技能都表演了一番。三个人各自都满意了--这时他们家简直是个幸福的家庭。"但是,有一个条件,托利克,比姆无论如何不能在你的屋子里,它得在过道睡,"爸爸说。"好吧,好吧,"托利克同意了。"比姆非常懂得卫生,我很清楚这一点。"比姆当然已经发现了,爸爸是个好人,他沉静、稳重、胸有成竹。过了一会儿,当托利克领着比姆在几个房间走走,向它介绍各屋情况时,比姆当即发现,爸爸手中擎着报纸,一个人在吃饭,表情平静,胸有成竹。爸爸是个好人,他就叫谢苗·彼得罗维奇。托利克同比姆玩到很晚的时候,他给它梳了梳毛,喂了它一点吃的(爸爸不让多喂,他说"饿了很久的狗不能多喂,会撑坏的")。托利克向妈妈要了崭新的床垫,铺在过道的一个角落里,说:"比姆,这是你的窝,回窝去。"比姆驯顺地卧下了。它完全明白了:他将暂时在这里生活。少年给它的温暖与关怀使它心中热乎乎的。"托利克,该睡觉啦,睡吧!已经十点半了,快睡吧!"爸爸劝说着。托利克躺下了。朦咙中他在想:"明天我就到斯捷潘诺芙娜家去,告诉她,在伊凡*伊凡内奇回来之前,比姆由我来养着......"他还想起了前些日子的事:有一次,当他提起常到斯捷潘诺芙娜那里去,那里有个柳霞,他常带比姆一起玩时,妈妈便大喊大叫起来,而爸爸却对他说:"再也不许到那里去了。"当托利克哭了的时候,爸爸对妈妈说:"咱们忘记了,应该讲点策略嘛!"爸爸一边抚摩托利克的头,一边说:"现在有什么办法呢?应该把你养育成人,成为一个有作为的人,而不是一个养狗的人。我们也不希望你到处跑,去同一些老婆子打交道。毫无办法!"如今,比姆就要归他养了,也用不着同一些"老婆子"打交道了......他再到斯捷潘诺芙娜那里去一次,跟她讲清楚......对,还去看一下柳霞......她是个可爱的小姑娘,柳霞......比姆也许睡着了,它真好。托利克想着想着就睡着了,睡得是那么安详,那么愉快,那么幸福。......深夜,比姆听到了脚步声。它睁开眼,没有抬头,注意地看着。爸爸悄悄走到电话机旁,站了一会儿,听了听周围的动静,然后拿起听筒,几乎是用耳语说了几个字:"汽车......立即来。"当然,比姆不知道这几个词包含什么意思。但它发现,爸爸用焦虑的眼神看着托利克的房门,还不安地望了比姆一眼,然后到厨房去,又踮着脚从厨房走出来,手里拿着一根绳子和一个小包袱。比姆立刻觉得有点不对劲儿,爸爸的样子似乎变了,他完全是另一副面孔了。一种内在的感觉在提示比姆,应该叫唤,应该向托利克那里跑!比姆本来已毫不迟疑地要叫起来,但爸爸走近前来,用手抚摩着比姆(看来,一切都正常呀),然后,他将绳子拴在比姆的颈套上,穿好大衣,轻手轻脚地开了门,将比姆牵了出去。门前停着一辆没有熄火的汽车,马达在嘟嘟作响。比姆被安置在汽车后座上。前排的人操着方向盘,它旁边便是谢苗-彼得罗维奇。放在比姆身旁的小包袱里散发出肉味。比姆的脖子上拴着绳子。车上的人沉默着。比姆也一声不响。夜幕沉沉,天空堆着乌云,一片漆黑,简直就像赫利桑·安德烈耶维奇家中的铁锅一样黑,怪难看的。在这样的夜晚,狗在汽车里是无法看见道路,也无法记住回去该走的路。把它送到哪里去呢?比姆也不知道。看来狗不该关心去向,运到叨,就在哪儿吧。不过干吗用绳子拴着呢?当汽车开到林边停下来时,比姆终于心神不安了。谢苗·彼得罗维奇牵着绳子把比姆引向森林深处,身上还带着猎枪。他们沿坡向一个深沟走去,用手电筒照着林间小路。曲径蜿蜒,直至一处林间空地,四面耸立着巨大的橡树。这时,谢苗·彼得罗维奇把系着比姆的绳子拴在一棵树上,打开小包袱,从里面取出一钵肉放到比姆面前,一句话没有说,转身便走。走了几步,他回转身来,刺眼的手电光落在比姆身上,他说:"好吧,你在这里待着吧。就这样吧。"比姆目送着那渐渐远去的手电筒的光亮,沉默着--它惊奇不解,茫然不知所措,感到受了凌辱,十分苦恼。它丝毫不理解今夜发生的事。因而,虽然处在秋日少见的闷热天气里,它却由于激动不安而全身发抖。汽车开走了。"向那个方向开去了"--比姆听着那渐渐远去的越来越微弱的声音,心中盘算着。过了一会儿,声音完全消失了。这声音仿佛给比姆确定了一个方位--万一发生什么事,要朝那边跑。森林在沉默。在这伸手不见五指的秋夜,森林中大树的下边坐着一只被绳子拴着的狗。为什么非要在这沉沉黑夜发生这种事呢?罕见,实在罕见,但它却发生了。十一月底,不知从哪里来了这样一股反常的暖流。在很远很远的地方隐隐约约响起了雷声。开始,比姆坐在那里倾听着森林的动静,用它全部的警觉检察着周围的一切。对于一只狗来说,确定它如今所在的是哪一个森林,并不很难,只要它曾经到过这个森林,哪怕是到过一次也好。很快,比姆就弄明白了:这森林它来过,就是那次同主人一道来围猎狼的那座森林。不错,就是那个森林。但到目前为止,附近还没有发现狼的气味。比姆把身子靠在树上,隐没在令人抑郁的茫茫黑夜之中,与夜融成一体。啊,一只孤独的、无依无靠的狗,被人抛弃在漫漫黑夜中,它并没有做任何有损于那抛弃它的人的事啊!比姆的内心,它脊髓的深处有所触动,它本能地感到,目前不应该再去找托利克了,它现在要到自己的老家去,只有到那里去,任何其他地方都不去了。它是那样向往老家,甚至忘记了自己被绳子拴着,它用尽了最后一点点力量向前猛冲了一下,跌倒了。胸中的疼痛传遍了全身,它实在支撑不住了。它四腿蹬直,一动不动地倒在地上。但这样持续了不久,它再次站起来,坐到树旁,看来,准备听凭命运的摆布了。昏黑的夜空中又响起一声雷,声音已经很近了,就在已经落了叶的森林中滚动着,沉闷的轰鸣传向四面八方。起风了,树枝开始哀吟,仿佛预感到不幸的来临。细弱一点的树干在摇晃,最后各种声音汇成一片令人焦虑不安、使人感到气闷的喧闹,在这喧嚣声中可以清晰地听到那棵半枯萎的白杨的哀叹:它的根部咯吱咯吱发出有节奏的声响,这棵树就要被折断了,它快不行了,它的嘶哑、凄楚的哀叹比起整个森林的喧嚷更使比姆感到恐怖。森林在喧嚷,喧嚷,不停地喧嚷。在这漆黑的夜晚,风是这里至高无上的、惟一的主宰,它无情地刮着,吼着,连橡树也在低声呜咽。比姆感觉到,有一个黑黑的庞然大物在粗大的橡树林的顶上,在已经无望的、正在枯死的老白杨树的顶端,在它,比姆--一只被抛到这一严酷现实当中的狗的头顶上张牙舞爪。这个庞然大物用它那黑袍子的下摆猛抽着森林的顶端,它跨着粗野的舞步抓住一棵棵大树,狠狠地摇撼它们,它像巫婆跳神似的肆无忌惮地狂跳,上下抖动,狂暴无羁,呼啸,吼叫着。比姆害怕极了,它被吓得连身体的疼痛都暂时被抑制、被忘却了。它紧紧贴近树干,像是粘在树上一般。风开始向林中扇冷气,沿着大沟的底部,一股寒气在流动,比姆全身都被穿透了。这种风起来,总是寒冷骤然代替温暖。比姆挪动了一下位置,到树干的另一侧,迎风而卧,这样它便可以用嗅觉感触着上风端的情况,同时用眼睛观察着下风端的动静。然而,它面前是漆黑一团。比姆在发抖。突然间,一道闪电像剑一般地寒光一掠,劈开了黑夜,霎时间照亮了仍在执拗地吼叫着的森林。随后,天空中轰的一声,只一击,似乎把什么东西敲了个粉碎,哗啦啦散落下来,撒向森林,撒向四野八荒。闪电和雷鸣好像是在吓唬巫婆,她逃跑了,随着她逃去的脚步声,周围顿时寂静无声。这时雨点开始噼噼啪啪地敲打起树冠。这阵雨是短暂的、来势猛烈的冷冰冰的雨。只下了一会儿,便停了。风雨过后,森林在低声咕哝着什么,树枝在微微抖动,并且正慢慢地回复到原来的样子,仿佛刚才经历了一场战斗。突然,那棵白杨嘎嘎作响,发出一阵断裂的声音,擦着周围的其他树木,和众邻告别。一声可怕的声响,白杨倒在地上,它的枝干顿时折断了许多,仿佛发出了死前痛楚绝望的呼喊。经历了最后一场战斗,它倒下了。这棵白杨生长的地方距比姆很近。听着这棵树死去时发出的声响真令人心悸,更可怕的是,比姆一开始以为这棵树直接向它倒来。当时,它即刻向后退,想离开这棵系着它性命的橡树,将绳子拉得紧紧的......但绳子究竟是绳子呀!比姆,一只备受折磨的病狗,冷得一个寒噤接一个寒噤,就这样一直坐到天亮。它面前有·钵肉,但它连碰也没碰它一下。天亮之前,远处传来狼嗥。一只狼嗥了一声,森林里再没有别的狼按惯例来呼应它。这是那只最狡猾的、上次围猎时幸存的狼。比姆颈上的鬣毛竖立起来,它上牙敲打着下牙,在静听着,静听着,用嗅觉捕捉着周围的空气,深深地呼吸着。它准备着迎击。它丝毫也不怀疑自己有自卫的勇气,这种勇气便是困兽犹斗之勇(还记得吗,它曾咬过灰脸大叔,差一点把他扑倒)。但是,狼这一次没有过来。因为这时已经没有风了,野兽从远处嗅不到比姆,而现在看来还不是到它所在这一带来巡行的时间。但是,比姆在紧张地等待狼的到来,不知不觉地绷紧了绳子,颈套已经勒得它几乎喘不过气了。这时,比姆向回退了几步,臀部紧紧靠在树干上,用它长长的牙齿衔住绳子,狠狠咬着。它的牙齿,像刀子一般锋利。咬断啦!比姆自由了,尽管它在茂密的森林里是如此的孤独。在这种情况下,任何一只狗最终总是要把绳子咬断的。然而,不同品种的狗咬断绳子的时间是不同的:整年拴着的看家狗,如用绳子拴它,则会立即咬断,因为它天生就喜欢牢固的链锁;哈巴狗虽然不咬绳子,但只要用绳子把它拴到那里,它便胡乱挣扎,到处打转,号啕不止,有时甚至被绳子勒死;牧羊犬要考虑很久,但最终还是要咬断绳子;那些追捕珍贵野禽的文明狗,在被拴时能够一连几天等待主人的到来,只有在遇到危险或者一切情况已表明再也没人来救、它时,才在绝望中将绳子咬断。比姆就是这样做的:时候一到,它便做它该做的事。比姆小心翼翼地离开了那棵树,眼睛不断向四面张望,耳朵听着整个林子的动静。突然,近处有喜鹊喳喳的叫声:"来啦,它来啦,来啦,它来啦!"听到喜鹊的第一声警告,比姆立即在橡树幼林的深处停下脚步,在这片小橡树林当中有一棵粗大的老橡树。这时,它已感觉不到疼痛,这疼痛已经隐没到身体的最深处去了。它卧在枯枝落叶上,脖子伸得长长的,脑袋紧贴着地。喜鹊的叫声已经很近了,比姆已看到,那喜鹊就在那棵高高的树上。按理说,比姆应该一分钟也不耽搁地赶快跑掉,但是,喜鹊报警所指的危险是来自比姆应该去的那个方向。它心中忐忑不安地等待着,满怀着迎战的决心和对喜鹊的感激,它们及时地报告了敌人的到来。谢谢你,喜鹊!只有猛兽才咒骂它们。这种鸟生来尾巴上就带有电报机,是深得拥护的消息传递者,是森林中和平居民的志愿报信员。如果没有喜鹊,奔跑和飞翔的居民们就会完全丧失获取关于森林生活情报的可能。母狼来到林间空地的边缘,站住了。它的一条前腿跛着(很清楚,它曾经被人打伤过)。它一跛一拐地向前迈了几步,转过脸,正对着比姆,跑了几步......向比姆扑来。但由于跛足的缘故,它没有扑准。在它扑过来的最后一刹那,比姆一风跳到一旁。这野兽转过身来,三条腿蹦着又一次向比姆冲过来。但比姆灵巧地绕到橡树后面,它的背部触到一个空洞,原来是个树洞。它立即在母狼第二次扑过来时,一下子钻进了树洞,它露出牙齿,拚命咆哮,它这一生中还从来没有像这样地吼叫过--简直就像猎狗跟踪追击时的狂吠,像莱卡狗追到了熊窝时那样不住地猛叫着。比姆的声音在森林里回荡着,它在呼唤着两个谁都能听懂的字:"救命!救命!"整个森林到处发出阵阵回音:"救--命--!救--命--!!!"感谢你,森林!经过森林上空,喜鹊们一站又一站比电报还快地传递着一个令人焦虑的消息:"喳喳喳,它要被吃掉啦,喳喳喳,它要被吃掉啦!"护林所的看林人判定:绝望的狗叫声,罕见的喜鹊惊动现象都说明凶事临近。他拿起猎枪,装进霰弹,走向森林深处。看林人迈着坚定的步子走着,因为森林可以说就是他的家,森林里居住的动物都认识他。他也认识它们当中的很多个,他也认识那只母狼,但不知为什么他没有把它打死。"是不是哪个年轻猎人误入了母狼的合法的领地,是不是他因为害怕母狼而爬上了树,把狗扔在那里受折磨?"看林人一边大步走着,一边想。狗的叫声离这里很远,发自狼沟的最尽头。突然,叫声停止了。"它要动手了!"看林人心中想道,这时他虽然仍朝着那个方向走,但速度已放慢了。唉,应该动作再快些,再快些。而在那棵古老的橡树旁发生了什么事呢?母狼是个"诡计多端"的野兽,为了使比姆不再吠叫,它离开了树洞,因为它知道,狗这样不住地叫,一定会有持枪的猎人出现。由于母狼不再扑过来,比姆真的不叫了。过了一会儿,母狼逐渐移近,坐下,两眼直盯着比姆。两只狗就这样面对面地虎视眈眈:一只是野性十足的狗,比姆的远族亲戚,人的敌人;一只是离开了人的善待就不能生存的文质彬彬的狗。狼憎恨所有的人,而比姆几乎是爱所有的人,如果所有的人都对它怀有善意的话。两只狗,一只是人的朋友,一只是人的敌人,在这里怒目相视。母狼知道,这树窟窿它是钻不进去的,但它仍向树洞走去,把脸拉得长长的。比姆向洞里缩了缩,龇了龇牙,但这时它不再叫了,躲在这个堡垒里,狼奈何不得它。真不知道它们会这样相持多久。但母狼忽地用鼻子嗅了嗅四周,猛转身离开树洞,像面临某种危险似的向下屈了屈身子,然后一步步向林间空地走去,向着那棵曾拴过比姆的橡树走去。它拖着狼尾巴,提心吊胆地走着。在集中精力追逐比姆时,它没有留心这块地方,因为夜里的雨剧烈冲刷了林中的气味,现在一些地方开始风干,它便发现:树上有一根绳子,地上有一钵肉。噢,它明白这是什么意思了:这里来过人。绳子上有人的气味,那个圆圆的东西有铁的味道,脚印也发出那个人的气味。而肉呢,是骗局,是圈套,是捕狼的夹子。它稍稍站了一下,然后跳向一旁,就跑了,像是躲避极可怕的攻击似的。只有在发现了放置得笨拙、没有伪装好、气味不对头韵捕狼夹子时,狼才会这样跑开。森林中最后一只狼,一只凶猛、高傲的母狼从比姆身边逃开了。在整个世界上,狼憎恨的惟一生物便是人。大地上只有最后的一批狼了,而你,人,却在杀害它们,杀害这些从大地上清除废物、动物尸体,消灭疾病的动物,杀害这些森林和由野里酷爱自由的卫生员。要知道,由于它们调节了生活,使得大地上只有健康的物种才能够保存下来。最后的一批狼在活动着......它们到处活动,是为了消灭患疥疮的狐狸,免得它们再传染别的动物;它们到处活动,是为了使那些由于患棘球绦虫病而变得虚弱的兔子不能在森林田野中传播疾病,也不能再繁殖虚弱的劣种幼兔;它们到处活动,是为了在患兔热病的田鼠繁殖的年份,将这些田鼠大量地消灭。最后一批狼在大地上活动着。深夜,当狼发出愁苦、凄凉的叫声时,人们啊,不知为什么一听到这坦率直爽地向周围告知自己到来的叫声"嗷--我来了,嗷--我来了",你们的心就无端地颤动。人们啊,你们明明知道,母狼不欺侮正在吃奶的小狗,而是像对待自己亲生狼崽一样哺育它们;母狼也不欺侮婴孩,而是把婴孩拖到狼窝里,把奶头送到他的嘴边。狼把婴孩哺育成狼孩的事情,发生过多少起啊!胡狼就做不到,甚至连狗也做不到。在自己居住的一片地区内,狼是不是吃羊呢?从来不吃的。可是,人们,你们却总是害怕狼。人与动物的区别就是人有理智,而仇恨心理往往蒙蔽人的理智,有时甚至把人引到这样的地步:认有益者为有害,而认有害者为有益。但直至今日,最后的一批狼还在大地上活动着。其中的一只为了逃避那充满仇恨的、危险的气味--人的气味,而不是为了避开比姆,跑掉了。我们不知道,如若不是嗅到这种气味,狼与狗会相持到何时,母狼在树洞旁将要坐多久。说不定,它们会勾搭在一起呢(它是一只孤孤单单的母狼,而比姆--是只公狗)!好啦,我们不去扯那些未曾发生的事,只是提醒一下,人们不只一次地见到在狼群当中有狗。然而,比姆错过了这种机会。母狼跑掉以后,比姆的受了内伤的胸部顿时一阵剧痛。它感到呼吸困难,便从树洞中钻了出来,出来后立刻跌倒了--听天由命吧。它又一次卧下休息了一阵,已经能站起来了,但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它也没去吃那钵子里的肉。现在只有一个选择:向前走,拚着所有气力,向前走。比姆动身了。它沿着约有一公里长的大陡坡久久地、吃力地向上爬着。爬坡爬到一半的地方,它遇到母狼的足迹,它没有越过狼迹(母狼就是从这里走过去的),而是拐向浓密的难以穿行的荆棘,就在这时它......看到一只狼。就在自己跟前,它看到了一只死狼。这是上次围猎时进入了包围圈,受了致命伤的那只狼,当时母狼还一直围着它走来走去,不时地向周围表露自己的忧伤,阵阵哀嗥让人听了不寒而栗。比姆见到一只死狼,它的毛已经一片一片地脱落,这死兽的尸骸早已腐烂,只剩下一部分遗骸,只有爪子倒变得长了,光秃秃的,很可怕。比姆发现:甚至是已经死了的、腐烂了的狼,爪子仍然残存着,看起来令人毛骨悚然。比姆尽最大努力快走,它绕了一个半圆形,绕过了遇到的狼的足迹,重新回到那条小径。最后,它爬上了坡顶,在昨天停过汽车的地方站了下来,环视了一下四周,完全准确地走上了它该走的路--回家的路。走着走着,又没力气了,它有时在草垛旁歇息一下,有时在松树枝叶丛中卧一卧,并经常在沿路寻些野草吃。公路上一只瘦弱的、跛腿的狗在跑。向前,一直向前跑着,虽然很慢,脚步很沉重,但仍向前跑着。它向着那充满爱心的门Vl跑去。比姆多么希望能在那门口卧着,等着,等待主人的到来,等待着随之而来的信任与最最平常的、普通的人的爱抚。......托利克如何?那天早上他醒来之后怎样呢?他没来得及穿衣服,只穿一条短裤,便去看比姆,突然他喊起来:"妈妈,比姆在哪里?在哪里?!"妈妈安慰说:"比姆想撒尿,爸爸把它放出去,它却没回来,逃走了。你爸爸喊哪,喊哪,可它还是逃走了。""爸爸,"托利克哭了,"骗人,骗人,骗人!"他趴在床上,这个穿短裤的孩子喊着,责怪着,哀求着,他希望事情不是这样,"骗人,骗人,骗人!"接着,谢苗·彼得罗维奇开始安慰儿子:"会回来的,会回来的......它如果不回来,我们去找,一定给你找回来。一定找回来。会找到的,那是只狗,又不是一根针。"托利克止住哭,两眼发直。然后,他看了父母一眼,擦了擦眼泪,坚定地说:"无论如何我要找到它。"他说这话时信心十足,以至于父母亲担心地互相递了个眼色,他们在用眼神表示:"这孩子真有自己的主张。,,自从这事发生以后,托利克无论是在家还是在学校都沉默寡言,跟谁都不来往,对亲近的人也存有戒心。他在寻找比姆。人们在城里经常可以看到:一个穿得干干净净的、出自一个幸福的有教养家庭的小孩,仅仅凭面部表情有选择地拦住过往行人,问道:"叔叔,您没看见一只黑耳朵的自狗吗?"第十四章 回家的路。三条计策当比姆走近城市的时候,它的腿已经不听使唤了。它肚子又饿了,可是公路附近能找到什么吃的呢?什么也找不到。只有人家扔掉的西瓜皮,但这东西不顶饿,只能看看而已。像它这样的狗需要吃肉,吃美味的稀粥,吃汤和面包(如果吃饭时剩下的话),总之,它要吃的是一个普通的人所吃的东西。但近两个星期比姆一直过着半饥半饱的日子。它拖着被靴子踢伤的病身子,再挨这样的饿,简直是在一步步走近死亡。如果再加上同母狼搏斗时那条曾被铁道道岔轧伤过的后腿又被重重碰伤了这一情况,那么,就可以想像,当比姆用三条腿支撑着走回自己亲爱的城市时是个什么样子。但世上总还是有善良人的。在城边,它在一间只有一扇门和一个小窗户的小房子旁停下了。小房子附近像小山一样堆积着许多砖、石块、石板、木板、圆木、铁筋,什么都有。房子的另一面是一座盖了一半的大大的新房子,但是这房子没有窗,没有门,连房顶也没有。嗖嗖的风穿过窗洞,吹着层层叠叠的鹅卵石和砖块,从一堆堆木板的缝隙中呼啸而过,连那高大的起重机的顶端也发出呜呜的吼声--各种声音交汇在一起。看到这种景象,比姆一点也不感到惊奇,因为到处都在没完没了地盖房子。凭良心说,比姆在到处奔走时常到建筑工人那里去,而且还不止一次地求他们:"伙伴们,给点吃的行吗?"那些建筑工人懂得它的语言,总是喂它不少吃的。有一次,工人当中有个好开玩笑的小伙子在吃午饭时往一个罐头盒里倒了一小勺伏特加酒,让比姆喝:"我说,小狗,咱们为这里不偷盗的人的健康干一杯!"比姆感到受了委屈,把脸扭了过去。"做得对!"开玩笑的小伙子高兴地喊道,"你真聪明,这里没有值得为他干杯的人。这我知道得很清楚。"在场的人哈哈大笑,大家管那开玩笑的小伙子叫舒里克。而那个舒里克用刀子割下一段香肠--真正的、从商店买来的香肠,决不是泔水桶里捡来的--放到比姆面前:"黑耳朵,奖励你说出了真理,拿去,伶俐的狗。"穿着油腻工作服的人们又一次哈哈大笑。舒里克又加了一句似乎是更可笑的话:"老弟,说不定这堆木板今天夜晚又要干缩三分之一呢!"又是一阵笑声。而那小伙子却不动声色。比姆按自己的理解去听舒里克的话:首先,伏特加酒对狗来说是不好的,而如果你不喝酒,就会给你香肠吃。其次,所有这些身上散发着砖头、木板、水泥气味的人都是好人。在比姆看来,舒里克讲来讲去说的就是这些意思。想到这些,根据它从前熟悉的气味来判断,即凭它的记忆,虚弱到极点的比姆觉得没有危险,便卧到这个小房,即看料房的门旁。清晨,除去风声以外,四周什么声音都没有。过了一会儿,看料房里有个人咳了一声,自言自语起来。比姆站起身来,仍然按照自己的规矩,抓起门来。于是,门像以往那样打开了。门口出现了一个长着大胡子的人,他的皮帽子一边的护耳向下耷拉着,一边向上翘着,他的外套紧紧地裹住上身,这个人很快就赢得了比姆的信任。"唔,是个客人,对吗?看来,你受苦啦,是啊,是个无家可归的苦命。喏,进来吧。"比姆进了看料房,一声不响地卧下,几乎是跌倒在门坎上。看料人切了一块面包,放在一个小桶里,拌了点水,搅了搅,放到比姆跟前。比姆怀着感激的心情吃了,然后把脑袋靠在自己前爪上,看着这位老爷爷。他们开始聊家常。看料老头的生活是很寂寞的,无论他到哪里做看守,都是这样。而这时,一个活生生的动物以惊异的、人的眼光看着他,它的眼光中显出备受摧残、历经苦痛、因而使人感到吃惊的神色。"你的日子不大好过呀,黑耳朵,立刻就能看得出来......"老头先问道,"怎么搞的呢?或许你走运的日子还没来,或许是--嗯?而我,伙计,命运也不济呀,一个个好机会都放过去啦,我米海依仍然过着这种日子。我盖了多少幢房屋啦,可自己呢,从这里搬到那里,总是住这小工棚。你走掉之后,比如说,你想给我写封信,都没地方寄呀!已经快五年了,过着没有住址的日子:'第十二建筑安装局,米海依'这就是我的全部地址。这哪里是什么信,这是对人的侮辱。吃喝嘛,--有,但马马虎虎;穿戴嘛,--有,甚至可以系上领带,在额头上戴顶帽子;可我在喔哪儿住呢,没地方,明白吗?有什么办法呢?暂时困难嘛......我叫米海依,米海依就是我,"说着他用手指指自己的胸口,然后举起酒瓶子,喝了一点(每当他讲话告一段落时,就这样喝上几口)。比姆按照自己的狗所特有的理解,听懂了米海依的这段独自。它是凭着他的表情、音调、他善良和纯朴的态度得出结论的:米海依是个好人。其实,懂话并不太重要(狗不需要懂得人讲的话),它需要的是了解人。比姆了解了老头之后,立刻打起瞌睡来,下边的谈话已经成了耳旁风。但是,出于对谈话人的尊重,它一会儿闭上眼睛,一会儿眼开眼睛,努力地驱赶着困倦。而米海依用同样的声调继续讲着:"你一睡着,就完事大吉了,而我可不行。如果突然来人检查:'米海依在哪儿?不在。把他解雇掉,一定解雇掉。'就是这么回事。如果你不在岗位上或者当班时睡觉,人家立刻就给你点厉害看看:'米海依在嗖儿?不在。解雇他!'那一切可就完了。"在睡意嚎咙中,比姆只听到几个字:"米海依......米海依......米海依......那一切可就完了。"米海依又喝了两口酒,擦了擦胡子,往面包上面撒了些盐面,闻了闻便吃起来,同时对比姆说:"我跟你这么说吧,黑耳朵,作为一只狗,倒容易心情舒畅,你不需要跟谁去讲话,自己可以跟自己开心......而我呢--我是看管材料的,我带着枪。现在就有个问题:如果来偷盗的不是一个人,米海依将怎么办?他任何办法也没有。那一切可就完啦......都说有法律,法律当然是好东西,抓住他,判他五年徒刑,活该他狗东西!哼!但是你得逮住他!这才是根本。怎么逮?关键就在这里。比如说你,你是只狗,我要是把二十只兔子从一个笼子里一下子全撒开,让你去捉。它们窜向四面八方--那不就一切都完啦。当然,你会逮住一只,而其他那些呢?全跑掉啦!"米海依富有感染力地哈哈大笑起来,致使比姆稍微抬起头来--其实它也可以笑一笑。但是,比姆顾不得笑了。门开了。进来一个人,也是看料人,他说:"到点啦。米海依,你躺下睡吧!"米海依爬上铺板立刻就睡着了。这个接班的坐到米海依刚才的座位上,待了一会儿便发现了比姆。"这还成什么体统?"他盯着比姆问,很明显,他在注意比姆的两只大眼睛。为了礼貌起见,比姆坐了起来,面有倦色地晃动了一下尾巴,意思是说:"我在生病,我在寻找主人。"这个接班的像很多不懂得狗的表情的人一样,一点也不理解比姆的意思,连回答也没有回答,而是打开门,用脚把比姆赶了出去:"走你的吧,丑东西!"出去以后,比姆清楚地知道了:这个接班的是个可恶的人。但它不能够走远:在米海依那里吃饱了面包渣汤之后,不知为什么全身更加无力,而且困得要站不住了。比姆强赶着睡意,走到那正在盖的新房子里,在一堆刨花屑上刨了一个窝窝,立刻睡熟了。整个白天谁也没有惊动它。这样它一直躺到晚上。黄昏时,它在一层楼内绕了一周,在一个窗子旁边找到半个大面包,它吃了一大半,已经饱了,它把那一小半叼到屋外,埋在沟边松软的土里。它做这一切是认认真真、有根有据的:虽然没有气力,但仍然必须遵守狗的规则:"储存一块面包,以备不时之需。"这时它感到可以继续向前走了。它向着自己的家走去。它向着自己的家门口,向着那自从它生下来就十分熟悉的门口走去。在这个家里有信任,有朴实而神圣的真理,有怜悯,有友谊与同情--这一切都非常自然,仿佛天生就该如此,况且确定这些寻常现象的概念是没有意义的。比姆何必去思考这些呢?第一,比姆不能够作为狗的代表来进行这种思考;第二,如果它真的打算上升到它所不可逾越的人的理智的高度,它早就会因为自己的幼稚而送命,人们会把它的幼稚看作是极端的粗鲁无礼,甚至看作是犯罪行为。实际上,比姆如果能思考这些,它当时一定会去咬卑鄙的坏蛋,去咬胆小的懦夫,它会毫不迟疑地去咬谎言的制造者,它会把官僚主义者撕成碎片吃掉,如此等等。况且,它去咬这些人会是自觉的,是在履行自己的义务,而不是像它咬灰脸那样,是因为灰脸狠命地打了它的脸袋。不,情况根本不是这样,它所向往的那个门口,是它存在的一个组成部分,是它的生命之所系。这便是结论。因此,世界上任何一只狗也不会把普普通通的忠诚看作是什么特别的品格。然而,人们却偏要把狗的这种感情抬高为某种功勋加以颂扬,这只是因为并非所有的人都是这样经常地具有对待朋友的忠诚品德和始终不渝的责任感,这是因为上述品德尚未成为人们生活的根基和生存本身的自然的基础,这是因为心灵的光明磊落还没有成为人们自然应有的状态。比姆向往的那扇门是它的朋友的门,自然,也是它比姆的门。它向着那信任与生命的门走着。它希望到达那扇门旁边,在那里或等到朋友的到来,或死在那扇门下:它已经没有力量在城里寻找他了。它能够办到的只是等待。只是等待。但如果在这个夜晚比姆仍然没能到达自己的家,我们能帮它做些什么呢?应该首先绕过灰脸所住的那个区,而为此一定要经过托利克的家。事情果真是这样。比姆到了它那小朋友家的门旁,它实在不能够像路过一个陌生人的家门那样随便走过。它卧在高高的砖围墙旁边,蜷缩成一团,脑袋歪向一边。任何一个过路人都会认为这是一只受了伤的狗,或者是一只命在旦夕的狗,或者就是一只死狗。不,不能,比姆不会走近这一家的门,它在这里卧一下仅仅是为了缓和一下疼痛,忘掉一些愁苦,然后上路回家。可也许......也许,托利克会出现在这里......难道我们有权责备比姆缺乏逻辑思维吗?逻辑,对它来说本来是高不可攀的呀!它就这样毫无逻辑性地用狗在愁苦时常有的姿势卧在这里。这是一个黑沉沉的夜晚。一辆汽车开了过来。黑暗中,它的前灯将围墙的一角照得雪亮,然后光线扫过整个围墙,两柬耀眼的光柱直落在比姆身上。比姆抬起头来,几乎是闭着眼,努力看着。汽车突突响着,声音很轻,有一个人走下汽车。由于油烟弥漫,无法确定向比姆走来的这个人的气味,但当汽车灯将这个人照亮时,比姆坐了起来:向它走来的是谢苗·彼得罗维奇。他走近来,确认出这只狗真的是比姆,说道:"到底还是出来啦,真行啊!"从汽车里又走出来一个人(就是雷雨之前把比姆送到母狼那里的那个人),看了看这只狗,善意地说:"是只聪明的狗,这样的狗可丢不了。"谢苗·彼得罗维奇一边解皮带,一边向比姆走来。"比姆卡,比姆卡......你真好,比姆卡,到我这里来,到我这里来......"且慢!比姆才不相信这一套呢,它已经失去了对他的信任,它不会走近这个人的,虽然他这次是抱着善良的愿望来领它的。很可能,由于理解了儿子的处境,谢苗·彼得罗维奇的确想把比姆还给托利克,但是不行了:比姆跑掉啦。比姆不是走开,而是为了逃避谢苗·彼得罗维奇,顺着围墙沿着车灯照亮的路,跑掉啦。它哪儿来的力气呢?!谢苗·彼得罗维奇前去追赶,另外一个人横穿过去截断比姆的路。比姆从有光亮的地方窜到黑暗之中,爬到排水沟里,这时它已在走,艰难地迈着步子。但它已经不是沿着那下沟前在亮光下所去的方向,而是朝着相反的方向逃去:在这危险时刻祖先的启示又来为比姆解围了:搞乱足迹!野兔、狐狸、狼和其他一些野兽都是这样做的--通常,在遭到追捕时这是第一条计策。狐狸和狼在类似情况下能够踏着来路的足迹返回一段,它们做得十分巧妙,只有老练的猎人凭着爪痕能够发现,但就是老练猎人也是在事后才知道自己上当受骗的。第二条计策是环形无头路:先向左去,兜一个圈子从右边回到原地;或者用"机灵跳"的办法:倒退着跑一小段,突然一个猛跳,跳到旁边去。第三条计策是潜伏:先把足迹搞乱,然后选个僻静地方隐蔽起来,听着,如果追捕者走了过去,就隐蔽不动,如果有人直接奔来,就要重新转磨,再行周旋。真正的猎人对这三条计策是了如指掌的,但谢苗·彼得罗维奇从来没打过猎,虽然他有猎枪,甚至每年还乘车出外参加猎季开幕仪式呢。事情经过大抵如此。谢苗·彼得罗维奇拿着手电照路,向一个方向追去,而比姆朝着相反的方向逃走,而且还有那救命的排水沟的掩护。水沟尽头是木板墙,墙旁边可以看到悬在空中的挖土机的掘斗。现在的情况是:它从沟底爬不上来了,它当时可以下来,但现在已经没有力气攀缘上去。两边是墙,正面还是墙。若是健康的时候,四条腿都顶用,那就是另外一回事了,现在可不成,它只能走出去,蹦也蹦不起,跳也跳不上去,只能走。我们的比姆坐了一阵又一阵,看着头顶上面的掘斗,费了很大气力用后腿站起来,两只前爪扒着墙壁,看了看前边的土堆,又坐下了。乍看上去,它在思考什么,但它只是在倾听,生怕有人来追捕。过了一会儿,它用同样的姿势站立起来,扒着另外一面的墙,这边没有土堆挡着,它发现:有个地方闪动了一下手电筒的光,左右晃了几下,熄灭了。它还看到一辆小汽车开过来,离它越来越近,从旁边驶了过去。比姆紧贴着沟壁,在角落里一边听,一边哆嗦。小汽车从离它非常近的地方开过去了。四周一片寂静。过了一会儿又听到汽车驶过的巨大但很短暂的呜呜声,还有有轨电车的丁当声--这些声音都是熟悉的、无害的。在这漆黑寒冷的秋夜,排水沟里蹲着一条狗。这时,世上任何人也不能给它一些帮助。而它需要,非常地需要回自己的家。它试着跳跃了一下,跌倒了。难哪!后来,它还是踏着自己的足迹原路踅回,轻轻地、小心翼翼地走着,一面倾听着周围的动静,一面不时地倚墙摸索前进。在一个地方它发现了一小堆土,它站在小土堆上,用后爪撑地站了起来,前爪已经能碰到沟上边的土了。比姆开始把沟上的土用爪子往沟下扒,垫在身子下边,它扒的土越多,脚下垫得越高。比姆休息了一会儿,又干起来。后来,它的胸部已经够到沟沿了,但这时近处的土也已扒完了,远处的够不到了。这时它只好顺着身下的土坡滑下来,躺在地上。它真想嚎叫,呼唤主人或者托利克,想粗野地狂吠,使整个城市都听到。但比姆此刻必须沉默:它已经搞乱了足迹,正在这里潜藏。突然,它果断地站立起来,从自己堆积起来的土坡向后退了两步,顿时忘记了疼痛,全身一纵,跳上土坡,后腿猛一蹬,蹿上了沟沿,跌落在它自己向沟里扒土时在沟上面挖下的小坑里。它是如何克制了难以想像的疼痛和虚弱而蹿上来的呢?真是难以想像......比如,它大概是像狼咬断自己被陷夹卡住的爪子那样做的吧?谁知道呢,这怎么可能--用自己的牙齿咬断自己的腿。人们只能设想:狼这样做是出于向往自由的本能愿望,而比姆忘记了自己是出于对善良与信任的门所寄予的不可遏止的热切期望。不管怎么说,比姆已经从沟底挣扎到沟外,现在它已经卧在沟旁的小坑里了。夜还是很冷的。城市在酣睡,但这钢筋石骨的城市就是在夜间,在睡梦中也还发出嘎吱吱的声响。比姆听了很久、很久。它打了个冷战,还是迈开步子走了。路上,它走进了一座房屋的开着的大门,这仅仅是因为它一定得稍稍躺一下,哪怕是就躺一小会儿呢--它已经虚弱得支撑不住了。躺在马路上是不行的,会被轧死的(它不只一次地见到过被汽车轧死的狗)。再说,躺在柏油路上也冷呀!而在这门洞里,它靠在暖和的散热片旁,睡着了。深夜,在别人家的门洞里睡着一只不知是谁家的狗。这是常有的事。千万不要欺侮这样的狗。第十五章 在最后一扇门旁。铁闷罐车的秘密天还没亮比姆就醒了。它真不想离开这个暖和的、如此令人留恋的地方,在这里谁也没有惊扰它的睡眠。它感到增加了一些气力,便试着站立起来,但一下子站不起来。它又坐下了。虽然能坐着,但脑袋又发昏了(就像那次在田野胸部被踢了一脚时一样):墙向着一个方向晃动,楼梯栏杆不住地抖着,一级级楼梯连成一片像座小山,又像一架小手风琴在摇摆着,灯连同天花板一道旋转着。比姆坐在那里等待,听天由命地等待着,低下头,呆坐不动。头昏开始得很突然,停止得也很突然。比姆肚子贴地沿台阶向下爬行。大门入口的门开着,比姆爬了出去,在冷空气中卧了一会儿,费了好大劲终于站了起来。由于几乎完全失去知觉,它已感觉不到疼痛,在一种人们所不能理解的狗的内在意志的支撑下,它像鼠疫患者那样一摇一晃地向前走去。走着走着,它遇到一个泔水池,一只个头不大的狗在池旁翻寻着什么。其实,如果不遇到这只小狗,比姆也不一定就能走回家。但已经遇到了,它就走过去,坐下了。这只毛茸茸的、身上弄得挺脏的小狗闻了闻比姆,晃了晃尾巴。"你到哪里去?"卷毛狗惊异地问。比姆立即认出了小卷毛--它是在草地上认识小卷毛的,就是卷毛狗啃芦根吃的那一天。因此,比姆信任地忧郁地用眼神告诉小卷毛:"我病得很重,朋友。"小狗回到泔水池旁,像是在邀请客人,它把头转向比姆,晃动着尾巴,意思是说:"这里有些吃的,过来吧。"你们是怎样想的?东一块面包,西一堆瓜果皮,再加上些咸鲱鱼头等零七八碎的东西--比姆还真的把肚子填饱了。它稍稍恢复了一点力气,舔了舔嘴唇,对小卷毛表示过感谢,很快就向前走去,脚步比以前稳当多了。在艰难困苦的时刻,一点点泔水也解决大问题呀!事实不正如此吗?从此,比姆或许对泔水池怀有敬意,但谁知......事物的发展是难以预料的。拂晓前的天灰蒙蒙的,由于昨夜的浓雾,直至清晨大地还在冒着薄纱般透明的淡蓝色的烟尘。比姆终于来到了自己的家^...前边就要到了!看,那是它家的窗户,它和伊凡·伊凡内奇经常一道站在窗前观日出。现在,他会不会出现在那窗前?比姆坐在街对面,看哪,看哪,满心欢喜、满怀希望地看着那扇窗。它的精神振作多了。它横穿过街道,虽然还是迈着不慌不忙的步子,但已是昂首而行,面带微笑,仿佛立刻便要见到日夜想念的朋友了。这是一种等待幸福到来的时刻。对所有动物来说,等待的时刻比幸福真正到来的时刻更令人心醉,事实不正是这样吗?就这样,在街中央,在可爱的家门口,在距离那扇门已经很近的地方,比姆为重新展现在它面前的希望而感到幸福。但是,它突然看到了可怕的情景:刁婶从这座楼的拱形门里出来了!比姆坐到地上,由于受到惊吓瞪大了双眼,全身都在发抖。刁婶抄起一块砖头便朝比姆打来。比姆赶忙向后退去,站到对面的人行道上。在这清晨时分街上还没有过往行人,甚至连手持扫帚的清洁工也没出来呢。只有刁婶和比姆相对怒目而视。她很明显地下了决心:站在这里,不放它进去,她为了站得更稳当,甚至两腿叉开,像一座石雕似的站在拱形门中央,双拳紧握,两手叉腰。她看着比姆,神色显得高傲,鄙夷,盛气凌人,不可一世,生怕人家看不出她的尊严、优越感与常有理的架势。比姆十分虚弱,但它身上还有确实可靠的惟一武器--这便是它的牙齿。在死前的搏斗时刻,牙齿也是令人生畏的武器。它知道这一点,它没有忘记这一点,正因为如此,它压低了身子,上嘴唇稍稍抬起来,显露出前边的牙齿。一个人和一只狗目不转睛地对视着。在比姆看来,时间过得太慢了。让我们利用这人与动物对峙,相互监视着对方每一个细小的动作的时候,讲一讲刁婶是怎样一个人,尽管我们在前面叙述比姆的经历时已经对她有所了解。刁婶是个完全自由的女人,她既不受资本家的剥削,也不懂得起码的社会主义义务,根本不参加劳动。但她也还是要吃饭的,况且她也不觉得吃饭是一项额外负担。除此以外,她有自己的必做之事。例如,在这座住户很多的楼里,她比谁都起得早,总是天不亮就起床。起来后便去履行她认为是首要的职责:观察。她留神地看着,谁在清晨从哪一个单元走出来;在大家还睡早觉的时候,谁家的窗子里已经亮了灯;谁去钓鱼或者去打猎了,同哪个人一道去的;谁趁天未亮第一个往垃圾堆里扔东西,然后,她还要去看一看,了解一下,扔到垃圾堆的是什么东西,凭此来判断发生了什么事:如果扔的是几个酒瓶--说明他背着老婆喝了酒;如果扔的是一件破旧大衣--说明他是个吝啬鬼,家里留着一些破烂儿;如果扔的是已经发臭的肉--那就说明这家女主人是个不会管家的马虎人,等等,等等。如果她观察到一个姑娘在天亮之前才回家来,这对刁婶来说真是如获至宝。她憎恨狗,也恨养狗的人,监视狗和养狗人也就成了刁婶所从事的最重要的活动之一,而且在监视他们时,她总是在他们背后骂着一连串不堪入耳的话,这类话她顺口说来,要多少有多少,这足以证明她记忆力之强与知识之渊博。所有这些对于她每天交流情报是绝对不可缺少的:她每天与一些和她一样悠闲的女人长时间地坐在精心油漆的长凳上,报告着观察所得,一个人也不会放过,一件事情也不会漏掉,真是天才啊!就这样,她坚持不懈地发布着此类不印成文字的每日快报。她把这件事当作自己对社会应尽的第二项义务。她的快报有时也牵扯到国际事件的内容(我亲耳听到的:要打仗啦,应该储备粮食,还有盐)。经过像她一样的女人们一传播,这类消息就越传越广,不过已添枝加叶地被说成是"某某"副教授讲的,他可从不扯谎,他是亲耳"听到"的。正是由于她从事这些活动,正像我们前面介绍过的,刁婶自称是"苏联妇女",满怀信心地以此自豪,认为这样做是理所当然的,她的无懈可击的良心正是别人学习的榜样。如果她能生一个孩子--这孩子必定是个大人物!但是,每个星期她有两个休息日:星期日她在集市上向集体农庄庄员购买一些东西,星期一将购买的这些东西卖出去。因此,她虽没有养鸡,没有种菜,也没有鱼网,但却在出售鸡蛋、母鸡、西红柿、鲜鱼和其他一些人们生活中必不司少的东西。由于履行了这第三项义务(而且是在休息日干的!),刁婶在银行中有存款,生活富有,因而能够从来不参加任何劳动。她在有全套设备的舒适住宅中生活,这些设备与她的高度文化是相称的。住宅中有两个大衣柜,三个穿衣镜,挂着集市上买来的名画《少女与天鹅》,有高大的陶瓷鹰鹫,钢刨花制成的永不凋谢的花,有电冰箱和电视机。她家中应该有的东西什么都有,不该有的东西一点也没有。就这样,刁婶站在拱形门的正中央,比姆不可能绕过她进去。它本来应该走掉,赶快走,但它不忍心离开这亲爱的家。它要这样龇牙等待,一直等到仇敌走开,不管需要多长的时间,它也要等,与她争个高下!然而,在灰蒙蒙的冰冷的晨雾中出现了一辆闷罐车,它突然在刁婶和比姆中间停住了。闷罐车是暗灰色的,四面都用铁皮包着,没有窗子。从里边出来两个人,径直向刁婶走来。比姆没挪动地方,注意地观察着。"谁家的狗?"一个有胡子的指着比姆问。"我的,"刁婶毫不迟疑地傲气十足地答道。"为什么不把它弄走?"另一个年轻的小伙子问。"你弄弄看。你没看见吗,它脖子上的绳头......咬断的。逢人便咬。疯啦,这混蛋。准是疯狗。""捆上,"有胡子的人说,"把它弄走!""我已经写了申请,还亲自去找过他们,求他们把它弄走。真不像话!纯粹是官僚主义,"她大声喊道,"这群官僚主义者能把人气死。""动手吧!"有胡子的对没有胡子的说。年轻人从汽车里拿出一支小口径步枪,有胡子的人从闷罐车侧面一个支架上取下一根长杆子,杆子头上是一个圆环和捕网,就像一个能扣住羊的捕蝶网。那个拿枪的先走近比姆,另一个持网跟了过来。比姆看到了枪。它摆摆尾巴,用这姿势说:"枪,枪,我知道枪是干什么的。""它向我们致意呢,"年轻人说,"根本不是疯狗,过去看看。"有胡子的走上前去。比姆闻到他的身上有狗味儿。"没问题,你们都是好人!"它的所有表情都这样说。但突然,闷罐车里有一只狗在苦苦哀叫,声音凄惨而痛苦。比姆一切都明白.了:这是骗局!甚至连枪也是为了骗人的!一切都是欺骗!它想向旁边窜,但已经晚了,它已被网子扣住了。比姆向上跳了跳,便落到网里,由于它自己跳动,网子一翻转,比姆便被卷在铁环的外侧了......比姆啃那绳子,牙齿磨得咯咯响,它嘶哑地拚命叫着,挣扎着,全身战栗,像突然发病那样抽搐着。但它的力气很快就耗尽了,过了一会儿便挣扎不动了。捕狗人把网子伸到闷罐车的门内,只一抖,便把比姆掀到车里了。门砰的一声关上了。有胡子的那个对面露喜色的刁婶说:"你笑什么?不会养狗,你也不该把它折磨成这个样子。你自己吃够了,青蛙脸,可是把个狗搞成什么样子啦,根本不像一条狗啦!"原来这有胡子的人还真有眼力:刁婶那宽大的嘴唇、向下耷拉的嘴角、扁平的鼻子和鼓凸的双眼,还果真像个"青蛙脸"。"混账玩意儿,你竟敢侮辱我,侮辱苏联妇女,你个臭套狗的人!"她越骂越起劲,那些根本不能写在纸上的骂人话从她嘴里蹦出来,是那么利落,那么自如,那么从容不迫,那么滔}舀不绝,看来,这些词儿在她那里是早就准备好了:只要一按电钮,现成的一套就出来了。"你别撒野!"那年轻的喊道,"要不然,我一网就把你弄到铁箱子里去。像你这样的人,一年当中至少得在这闷罐车里过上一个星期才好。"说着他真的抄起竹竿网环大步向刁婶走去。刁婶跑了。她跑去写申诉,说是受了侮辱。她的申诉是写给市苏维埃主席的,而且她在申诉书中对这位主席的指控并不少于对捕狗人的指控。她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负任何责任,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对社会尽任何义务,相反,却要求所有的人对她负责任。像社会上的一切寄生虫一样,她也以向所有的人追究责任为己任。......太阳升起了,这天早晨的太阳巨大而昏黄,放射着初冬的寒气与忧郁的光芒。它从清晨的雾霭中很不情愿地、懒洋洋地浮起来,城市上空这里一块那里一块地飘动着薄纱一般的瓦灰色的云雾,因而有的街道已是明晃晃的,有的街道仍然处在灰蒙蒙的昏暗之中。一辆暗灰色的、四周钉满了铁皮的闷罐车开出城外,转了个弯子,来到一座院落,院内孤零零矗立着一幢楼,四面是高高的围墙。大门上方挂着牌子:"闲人免进--小心传染"。这是一座检疫站。通常疯狗就送到这里烧掉。抓到的野狗作为传染病可疑传播者也运到这里来,这些野狗不烧掉,有的送到科研单位,有的提供皮毛。对于患有传染病的其他动物,凡有价值的则予以治疗,例如对于马,一直到死亡之前都提供药物,只有对患鼻疽病的马才予以消灭。这种病已属罕见病,因为这里所剩的马匹极少,没有得这种病的可能。那两个把比姆捉走的人是这个院子里的普通杂工。他们并不是坏人。而且,他们总是处在感染重病或被疯狗咬伤的危险之中。他们每日每时地为城市清除野狗或者应养狗人的申请去带走某些狗。尽管除了基本工资之外每抓一条狗他们都得到补贴,但他们仍然认为这差事是又繁重又令人烦恼。比姆没听到铁闷罐车开进院子,也没听到那两个人走出驾驶室到什么地方去了:它还没恢复知觉。 .过了两三个钟头,我们的比姆醒过来了。它身旁坐着一只我们早已熟悉的卷毛狗,就在清晨它们在泔水池旁还见过面呢!这时它正在舔比姆的鼻子和耳朵......狗--是一种令人惊叹的动物!往往,狗妈妈的一个小狗崽要死了,狗妈妈便舔它的鼻子,舔它的耳朵,舔哪,舔哪,没完没了地舔,舔了好久好久,还按摩它的肚子。有时小狗还真的活过来了。而且在狗看来,按摩还是照顾刚刚生下来的小狗所必不可少的一个措施。啊,多么美妙而神奇!小卷毛也是按照我们所不知道的大自然的启示给比姆舔鼻子和耳朵的。很清楚,小卷毛在自己的流浪生涯中也学了几手呢。很可能,它不是第一次被送到这里来,谁知道呢!一线微弱的阳光透过细细的门缝照射在比姆身上。它稍稍抬起头来。在这铁制的牢狱中只有两只狗:它和小卷毛。比姆抑制着胸中的疼痛,试着改变一下身体姿势,但第一次尝试没有成功。第二次试着动时,压在身下的四条腿能动一动了,一直贴着冰冷的铁车底的一侧身子抬了起来。小卷毛同样冷得发颤,它向比姆这边挪了挪,蜷成一团,与比姆紧靠在一起。两只狗在一起感觉稍微暖和点了。两只狗,躺在铁牢笼里,等待着命运的发落。比姆一直注视着那扇门,注视着那一线细微的阳光,那从光明世界传来信息的惟一通道。但这时从远方传来一声刺耳的枪声。比姆为之一震。啊,多么熟悉的声音!这使它想起主人伊凡'伊凡内奇,想起打猎的情景,想起森林,想起自由,--这是一声召唤!如果狗迷了路,或者过分醉心于追逐禽类、野兔时,主人便是这样鸣枪召唤的。比姆从哪里获得了这股力量呢?看,它站起来了,晃晃悠悠地向着那扇门走去,把鼻子靠近那细小的缝隙,吸吮着自由的空气。它已经站住了脚,看来,它恢复了体力。它开始跌跌撞撞地在囚车内从这个角落走到那个角落。然后,它又走到门旁,再一次透过那细缝儿闻着外边的气味,它终于判定:这院子里有令它焦虑的气氛。它又来回地走起来,爪子蹭着铁皮吱吱作响,它活动着腿脚,暖着身子,仿佛在酝酿着一个什么行动。这样过了多长时间,很难说。但比姆......开始抓门。这扇门可不像比姆以往所知道的其他的门。这是一扇钉着铁皮的门,上边有些地方已经破了,边缘十分尖利。但这无论如何也是惟一的一扇门,只有通过它才能向外呼救,争取同情。夜来临了。寒冷的夜。小卷毛哀哀地嚎起来。而比姆却在挠门。它用牙齿啃着铁片,然后又抓挠起来,这时已是卧着挠了。它嚎叫着,哀求着。天快亮时,囚车内静下来了:卷毛狗不再叫了,比姆也停止抓门了,只是偶尔似乎是凭着惯性,它的爪子抖动一下,抓抓铁皮。它是用尽了最后一点气力,疲惫不堪了,还是失却了希望,顺从地等待命运的摆布,心灰意懒了?我们无从知道。这是铁闷罐车里的一个秘密。第十六章 在寻找中相逢。比姆留在大地上的痕迹。四声枪响星期日,城里的人显然比平常日子多得多:步行的,乘车的,熙来攘往;买东西的,卖东西的,穿梭不停。在火车里,公共汽车上,无轨电车、有轨电车中,人们像桶中的鲱鱼一样拥挤。有些人拚命地往城外跑。到了中午,人群稍稀少一些,晚上,又开始拥挤:一些人从乡下,从森林里回城,另一些人从城里返回乡村、森林。因此,毫不奇怪,有一个星期天,赫利桑·安德烈耶维奇带着阿廖沙到城里来了。父子俩讲好了,父亲到集市上去出售产品时,阿廖沙去寻找黑耳朵。以前,赫利桑.安德烈耶维奇也带儿子进城来过,他总是放心地让他在城里玩一玩,孩子认得电车路线,知道该坐哪路公共汽车和在哪站下车,要说担心他惹祸嘛,没必要,他从没闯过祸。在到城里来的时候,阿廖沙可以拿到三个卢布,愿意买什么就买什么,在城里他可以到任何地方去--愿意看电影就看电影,愿意看杂技就看杂技。这一次,赫利桑·安德烈耶维奇亲自把十五个卢布塞到阿廖沙"里边的衣袋"里,说:"说不定能遇到黑耳朵,如果人家不肯给你,你就给他十个卢布。还不肯给,你给他十二个卢布。再不肯--把十五个卢布全给他。如果在这种情况下他还不情愿,你就问清他的住址,然后来找我,我亲自找他去。不要搞得太晚,四点钟以前到汽车站,如今天短了--我们回去要摸黑儿的。你问黑耳朵的事时态度要文雅点:'可以打听一下吗,同志?'然后再说明,怎么怎么回事......我们是从农村来的,是放牧的人,离开了狗我们很难放牧,可是狗却失踪了你告诉人家,是跑到城里来了。世上有很多好心人,你去问问吧,就这样,啊?"......一个彬彬有礼、结结实实的孩子在城里走着。他偶尔向遇到的人,当然是向他认为信得过的人问:"同志,可以打听一下吗?我们,这个,是放牧的人......"阿廖沙遇到很多很多胖人,特别是妇女,但他没有去问这种人(看来,她们不干活,所以胖得没个边儿)。但正是一个胖同志,听到这孩子向另外一个人打听时站住了,建议他到车站去问问,说那里一天当中有许多年轻人经过车站大门,或许会有人知道。阿廖沙凡遇到小孩,都一个不放地问过了。在这同一时刻,托利克也从家里走出来,像往常一样寻找着比姆。他已经坚持找了三天,都是下了课出来找,而今天是星期日,不去上学,他决定从清晨就出来找。一个有教养的家庭的穿得干干净净的孩子在城里走着。他一边走,一边望着过往行人的脸孔,仿佛在研究什么似的,然后他有选择地问着:"叔叔,请告诉我,您是否见到过一只黑耳朵的狗?白色的,有黄斑点......唔,没见到,真可惜。对不起。"尽管父母一再禁止,托利克还是到斯捷潘诺芙娜家去了一趟。他给了柳霞几支捷克铅笔,这种笔在任何一家商店都买不到,还给她一本图画册,他已经告诉她们,比姆曾到他家来过,过了一夜,以后又失踪了;他从斯捷潘诺芙娜口中得知,他从未见过面的伊凡·伊凡内奇很快就要回来了。今天晚上托利克一定要再到那里去一下,看看比姆有没有消息,再说,柳霞已经答应把自己画的图画--《我们的比姆>送给他。在离车站不远的一条街上,一个十三岁上下、晒得黝黑、长得结结实实、穿着一身按成年人式样做的新衣服的男孩子向托利克走过来,问道:"同志,可以打听一下吗?"托利克很喜欢这像是和大人说话的称呼,他高兴地答道:"可以,"然后反问,"你要问什么?""我们是放牧的人。我们的狗失踪了--跑到城里来啦。也许,你见到过?白色的,身上有黄斑点,一只耳朵黑黑的,还有一条腿......""狗叫什么名字?"托利克喊道。"黑耳朵,"阿廖沙答道。"比姆,"托利克说,"就是它。"不难理解,两个孩子很快就说通了。托利克了解到比姆在什么时候和什么地方被人买去,什么时候从农村跑掉;而阿廖沙则知道了到托利克家去过的正是黑耳朵,而不是别的狗。一切都对上号了:比姆现在在城里。他们两个人甚至根本没有去想,如果找到了的话,比姆将归他们两个人当中谁所有。最主要的是去找,赶快去找。"咱们先到车站去找,"阿廖沙建议,"有一个人这样向我建议。""那里人多得很,一定会有人见到过比姆,"托利克也同意了。很明显,这种找法太天真了,然而阿廖沙和托利克可不这样看。他们正直接体验着同心同德的精神,共同的愿望,对于比姆的共同的爱把他们联在一起,使他们相互信赖--这就是他们这些行动的关键。他们想像着,也可能比姆自己会跑到他们面前来。"然后,咱们到你那位斯捷潘诺芙娜家去,"一边走,阿廖沙一边说着,"它不会不到那里去的。实际上,它现在正往那里走呢,一定是的。看起来,它不会到别处去,一定在家。""好,我们一定去,"托利克表示同意。他十分喜欢阿廖沙,喜欢他彬彬有礼的言谈举止,喜欢他那天真纯朴的性格。这样的相识一生都不会忘的。对于一个孩子来浼,在街上萍水相逢而相识的人如果是一个善良的同志而不是一个骗子,--那是很幸运的。两个孩子已经问过上百人了,他们仍在继续有选择地向那些值得提问的人询问着。就在这天早晨,从快车车厢里走下一位穿褐色大衣的白发老人。他拄着手杖,汇入了车站前那拥挤的人流。从站前走过时,他站下来,向四周观望着。只有久别故土、重踏旧地的人才这样观望,他在看,一切依旧吗?有什么变化吗?正在这时候有两个他不认识的孩子向他走过来。其中一个一看便知是个农村孩子,他问道:"同志,可以打听一下吗?"白发老人稍稍向旁边扭了一下头,以免笑出来,回答说:"当然可以啦,同志。"第二个孩子,一看便知是个城市孩子,接着问:"请告诉我们,您是否看到过一只黑耳朵的狗,白色的,身上......"白发老人抓住这孩子肩膀,露着非常激动的神情喊了起来:"比姆?!""是的,比姆,您看到啦?在哪里?"三个人一起坐在站前公园的长凳上。三个人毫不怀疑,相互信赖,虽然两个孩子绝对不认得这位老人,不知道他就是伊凡·伊凡内奇,比姆的主人。如果他不做自我介绍,两个孩子是绝不会猜想到这一点的。其实,就是认识他的人也不会立刻认出他来。他变得有点弯腰驼背,脸瘦多了,皱纹增加了(他是动了心脏手术后回来的,又不是才从疗养院归来),但是他的眼睛依然炯炯有神,像要把人看穿那样凝视着一切。仅仅凭这双深棕色的眼睛才能够断定,这个人曾经是个黑发男人。而如今,他已是白发如雪的老人了。托利克把自己所知道的关于比姆的事全说了一遍,包括他见到它是跛腿的病狗那一情节。阿廖沙有条有理但又很简练地叙述了黑耳朵在农村的生活。孩子们和伊凡·伊凡内奇在一起感到很满意,他同他们讲话像同成年人讲话一样,有时把手搭在对方的肩上,还有,他听他们讲时从不打断他们的话,他们喜欢他那白发,他那很好听的名字和父名,最主要是因为他爱他们,爱这两个素不相识的孩子,--这是十分清楚的。最后,他非常自然地说道:"你们是好孩子。让我们做朋友吧......现在,到我家去。从各方面情况看,比姆已经回家去了。"路上,他细心地向孩子们问了些问题,很快就知道了他们是从哪里来的,家里是干什么的,知道了孩子们现在在家都做什么,有什么爱好,等等。"你放羊--这很好,阿廖沙。你还在学校读书吗?学习吃力吗?""要想使羊吃饱,得有本事,"阿廖沙做出父亲说话时那个样子回答道,"放羊可不是容易事,要使羊群散成一条线,还不能让它们把牧草践踏坏了,这可不是一挥手就能办到的,东奔西跑,有时腿脚酸疼得很。要把它们赶去,还得赶回来,总是天刚亮就得起床。真累人哪。带只狗去放牧就好了。它比一个不懂行的人要强多了,能帮很大忙。没有狗我们真是寸步难行啊。我们是牧人,有什么办法呢!""托利克,你干些什么呢?"伊凡·伊凡内奇问道。"我?"托利克有点惊讶,"我在学校读书。""你家里养什么动物吗?"阿廖沙问托利克。"什么动物都没养,"他答道,"养了一阵豚鼠,--妈妈不许可,说是有臊味儿......""你到我们家去吧,我给你看好多东西:我们家有米尔卡,它是一头很棒的奶牛,你钻到它肚子底下,它都不动一动腿。它舔人的帽子,还舔手掌。我们有只大公鸡,它是公鸡中的大王,名叫领头鸡,每天早晨它第一个打鸣,然后别的公鸡才跟着叫起来。这种公鸡真是少见......可是,我们没有狗。以前有过,死了。黑耳朵待了一阵,跑了,"阿廖沙叹了口气,"真可惜,这么好的狗......"伊凡。伊凡内奇按了按斯捷潘诺芙娜家的门铃。她同柳霞一起走出来,大声哭叫道:"哎呀呀,伊凡·伊凡内奇!我怎么向你交代呀,比姆不见了。三天前还在托利克家待过,可是它没回家来。""没回家来,"伊凡·伊凡内奇若有所思地重复了一遍,为了给孩子们鼓劲,他补充说,"会找到的,一定会找到的。"斯捷潘诺芙娜把钥匙交给伊凡·伊凡内奇,五个人都到他家来了。屋内和他走时一样,满墙壁的橱柜里到处是书,引起了阿廖沙的惊讶。写字台还在原处,甚至比原来干净些(这是斯捷潘诺芙娜辛勤操劳的结果),但屋里显得空空的--比姆没有啦。它原来卧着的地方有一张干干净净的白纸--伊凡。伊凡内奇给它写的信。斯捷潘诺芙娜连这张纸也还保存着。伊凡·伊凡内奇背对着客人们站立着,低着头,凝望着窗外。斯捷潘诺芙娜感觉到,他在低声呻吟。"伊凡'伊凡内奇,你路上辛苦了,躺一下吧,"老太婆建议说。他躺到床上,躺着,看着天花板,大家都沉默无语。斯捷潘诺芙娜问起了他的病:看来,手术做得还不错?既然你自己回来了,就是说。一切都会好的。""一切都好,斯捷潘诺芙娜,一切都好。谢谢你,亲爱的,谢谢你为我做的一切。上帝保佑,要是亲人们能像你对待非亲非故的人那样,那该多好!""哎呀,看你说的,你说些什么傻话。帮助一下邻居,也没做什么。只要一切顺利我就放心啦。"(斯捷潘诺芙娜听到人家夸奖她时甚至有点不好意思。)过了几分钟,伊凡·伊凡内奇起来了,看了看孩子们,说道:"孩子们,咱们这么办:你们在这里,在我们这个区找,问时要勇敢一些,比姆应该就在附近什么地方。而我呢......"他稍稍思考了一下,"我去一个地方......它会不会到一些看家狗那里去了......在什么个地方。"他们要出门时,柳霞给了托利克一张画--《我们的比姆>,托利克把画拿给阿廖沙看,阿廖沙惊奇地问:"你自己画的?""自己,"柳霞答道。"你是画家?""不,"柳霞笑了,"我才上五年级。"画上的比姆非常像真的:黑耳朵,还有一条黑腿,白身子上布满了黄色的斑点,大大的眼睛。看来,只是有一个耳朵画得比另一个耳朵长一点,不过这并不重要。就这样,阿廖沙和托利克又出去找比姆了。他们和原来一样根据行人的面貌去选择问谁与不问谁(如今是两个人共同商定),还是那样提同一个问题,向人家解释着比姆的长相特征。而伊凡·伊凡内奇呢,还在床上时他已经决定了,赶快到检疫部门去!事先向捕狗的人说明,告诉他们比姆有什么特征,给他们一些钱,好让他们发现比姆时通知一声。也许,比姆已经给弄到那里去了。它从托利克家出来时是星期三夜里......已经三天啦。要快,要快!他叫了一辆出租车,很快就来到检疫站大门IZl。这天是休息日,除了看门人以外,一个人都没有。看门人回答伊凡·伊凡内奇所提问题时态度自如,说得很详细:"星期四和星期五是不去捕狗的,昨天捕来的还在--还在闷罐车里。一共几条,鬼才知道,我没问过,反正有。明天医生来,他会说的,哪条送科研,哪条打一针安眠剂然后去扒皮,有时候也连皮一道埋掉。人家医生就是干这个的嘛!有啥说的!有时候,也烧掉一些。""猎狗也往这里送吗?"伊凡·伊凡内奇问。"少见。这类狗不处置,也不送科研单位解剖,而是先等狗的主人来认领,或者给狩猎者协会打电话,向他们说明情况,由他们处理。有啥说的!医生就是干这个的嘛!倒是有一只这样的狗,是只猎狗,--伊凡说过,白色的,身上长疮,没主儿的狗,说是女主人自己交出的。有啥说的!也许,她丈夫才死。""是不是它呢?"伊凡·伊凡内奇想着,便开始求看门人:"劳驾,让我到闷罐车那边去看看。我是在找自己的狗,是只很好的狗。也许,它在那里,让我去看看吧。"看门人无动于衷:"我们这里可不捕好狗。我们只捕有害的狗,以免传染,"他不容反驳地断言说,说得很坚决。这时他的脸色立刻变了;他摸了摸下巴,然后把手一挥,似乎要把来人推出门外,那来人站在大门的外边,愁容满面,无可奈何。就连一个看门人也不可避免地为行使权力的乐趣所引诱,正因为这样,他严肃地说:"你没看见吗,'闲人免进'!你看看就明白了,"他指着玻璃镜框内几个金字:"闲人免进,小心传染"。伊凡·伊凡内奇已经不抱进院去的希望了,但他还是说:"唉,你这个人哪,人哪......我才动过手术。还是战争年代留下的弹片呢,人回来了,但是比姆失踪了。""怎么回事?弹片在身体里二十多年?好家伙!"看门人突然醒悟过来,神态又和刚见面时那样温和了,"你瞧瞧,你若对别人说起这事,人家还不相信呢,唉,你呀......"他没说完这句话,便拿掉了门闩,以和解的态度请来人进去,"进来吧,不过,不要对任何人讲。"伊凡·伊凡内奇让出租车不要等了,他盘算着,他将要用绳子牵着比姆走回去。他向闷罐车走去。走这段路时他的确抱着很大的希望:如果比姆在这里,他立刻会见到它,和它亲切地相见;如果比姆不在这里,那就说明它还活着,活着就可以找到。"比姆,我亲爱的比姆卡......孩子......我的小傻瓜,比姆卡,"他一面走,一面悄声念叨着。看门人打开了闷罐车的门。伊凡·伊凡内奇倒退了一步,呆若木鸡......比姆脸冲车门趴着,嘴唇和牙床被铁皮的破边剐豁了,两只前爪上满是血痕。它久久地抓这最后的一扇门。一直抓到最后一息。它所要求的是多么少啊!它要求的仅仅是自由与信任--别无所求。小卷毛躲在角落里,叫起来。伊凡·伊凡内奇把手放到比姆的头上,放到他那忠实的、始终不渝地爱他的狗的头上。一阵稀疏的小雪飘下来。两片雪花落在比姆的鼻子上......一直没有融化。在这时候,阿廖沙和托利克更加要好了,他们满城奔走着。他们到处问呀,问呀,后来还到从前托利克带比姆去过的那个兽医站跑了一趟。在那里,他们从值班员口里知道了:这里什么狗也没有,如果狗丢失了,应该首先到检疫站去寻找,因为那里有捕狗的人。我们这里讲的两个孩子可不是那种往信封上写"乡下爷爷收"的无知孩子,因此,不到一个小时之后,他们已经从汽车站那边过来,穿过一片沙地,向检疫站的院子走来。伊凡·伊凡内奇正从那大门里朝两个孩子迎面走出来。看到孩子们,他加快了脚步,走近他们时问道:"你们也到这里来啦?""人家建议我们来的,"阿廖沙说。"比姆不在这里吗?"托利克问。"它没来过这里?"阿廖沙追问道。"孩子们,没有。没在这里......也没来过。"伊凡·伊凡内奇尽力掩饰巨大的悲痛与苦楚。处在这种状况中,要做到这一点是非常非常难的。这时,托利克抬了抬浓密的黑眉毛,皱起眉头,说:"伊凡*伊凡内奇......请......不要骗我们。""孩子们,比姆不在这里,"伊凡·伊凡内奇用更加坚定、更有信心的语调重复了一遍这句话,"应该去找它,去找吧。"雪还在飘落着。静悄悄的雪。白皑皑的雪。这冰冷冷的雪,覆盖了大地,一直到下一年周而复始的生命的起始点,一直到春天。在一片洁白的荒漠上,走着一位白发如雪的老人。和他肩并肩一起走着两个孩子,他们手拉着手去寻找他们共同的朋友。他们心中充满了希望。正如真理是神圣的一样,假话有时也是高尚的。一个就要离世的人,微笑着对他的亲人说"我现在感觉很好"的时候,是这样;一个母亲面带微笑对病入膏肓的孩子唱着快乐的歌曲的时候,也是这样。生活在前进。它之所以前进,是因为有希望在;没有了希望,绝望就会把生命毁掉。* * *孩子们整整一天都在继续寻找比姆。晚上,天已快黑了,托利克送阿廖沙乘电车到了"我们的"公共汽车站。"这是我爸爸。"阿廖沙向托利克介绍说。赫利桑·安德烈耶维奇向托利克伸出手:"我懂了。看来,找到了个朋友。怎么样,到阿廖沙家去做客?我们欢迎啊!"阿廖沙替托利克回答:"他以后会来做客的。我也会去他那里的......去看望伊凡·伊凡内奇。我们还要去寻找。""好啦,就这样。到家以后你再从头到尾好好讲一遍。而现在--喏,我们的汽车来啦。"上车之前,阿廖沙把十五个卢布交给爸爸。"全在这里,没有用上。""也是可以理解的,"父亲闷闷不乐地说。托利克在后面向起动的汽车挥着手。他既为同新结交的朋友分手而忧郁,又为有这样一个朋友而高兴。现在,在托利克的生活中增加了一项重要的新内容:期待着同阿廖沙见面。这是比姆在大地上留下的清晰的痕迹。到了家,托利克信心十足地对爸爸说:"比姆在城里什么地方。我们一定要找到它。我们会找到它的!""'我们'指的是谁?""阿廖沙、伊凡*伊凡内奇,还有我......我们会找到的,不信你等着瞧吧。""阿廖沙是谁?伊凡·伊凡内奇是谁?"妈妈问道。"阿廖沙是一个农村来的孩子,他父亲是赫利桑叔叔,而伊凡·伊凡内奇,我不知道他做什么工作......他很善良,......他是比姆的主人。""既然比姆的主人找到了,你还找比姆做什么?"爸爸问。托利克无法回答这个问题。因为这问题提得太突然,也太复杂了,他简直不理解这个问题。"我不知道,"他小声说。夜晚,托利克睡了,他在梦中看到阿廖沙的母牛正在舔他的帽子时,爸爸和妈妈还在远处那间屋子里争论呢。"你的儿子现在简直成了无人管的孩子了,"爸爸板着脸说。"你是干什么的?"妈妈反驳遭。"我天天上班。""我比上班还难受。你一出门,就完事了,而我呢?......光是搞卫生一项就能把人累死。"不管是谁,无论在哪里工作,他总是有他的职责,他总得忠实地履行职责。我说的是另一回事:谁去教育托利克?是你还是我?还是两个人都管?如果两人都管,咱们应当找到共同的语言。""很可能,既不是你,也不是我。""那么是谁?"爸爸紧紧追问。"一切希望寄托在学校啦,"妈妈已经比较温和地答道。"还有街道?"爸爸反唇相讥。"也可以加上街道。有什么可奇怪的?所有的孩子都在街上玩。""而诚实呢,我问你,谁去培养孩子成为一个诚实的人?"爸爸的嗓门越来越高。"给你,读一读吧。不,还是我来吧。你听着,"妈妈从报纸上选择了一些句子读着,组织性、一丝不苟的监督、严格的检查、全面的要求--这一切手段都是培养人们诚实品德所必须的'......'应该大力表扬诚实的人'......你听见了吗:表扬!可你们,见你们的鬼去吧!"妈妈脸朝下倒在沙发床上。爸爸已经不想进一步争论,他爱妈妈,妈妈也爱他,但首先讲和的总是他。况且,他们之间几乎没有存在过长时间的龃龉。这一次,他和解地说:"那么,只好想个办法解决喽。我试试找一找比姆。试一试。它的主人已找到了,托利克就不会再把它牵到家里来啦。如果咱们把它找到了,在托利克眼里我们的威望就提高了。"不,他说的并不是他的心里话,他不是这样想的。这天晚上,谢苗·彼得罗维奇已经不那么平静,不那么自信了。儿子长大了,对他视若路人,而他,亲生的父亲,在事物的演变中竞没发觉这一点。谢苗·彼得罗维奇在思考。谢苗.彼得罗维奇回忆起一件事:有一次他在河边一个啤酒馆旁见到一个青年人,还没长胡子的青年人,他站在墙根,一面摇晃着身子,一面乱蹬着双腿,又是喊叫,又是病态地啼哭一...'回忆起这事都让人感到可怕。谢苗·彼得罗维奇怀着恐惧的心理在设想,站在啤酒馆旁边的就是五年以后的托利克,想到这里,他感到胸中一阵阵的气闷。他走到妻子身边,坐在她身旁,用讲和的声调,轻轻地提出一个对她来说是意料不到的问题:"我们是不是给托利克买一只出色的小狗?......要不,我们向比姆的主人把它要过来,啊?多给他一些钱,你说成吗?""嗯,我不知道,谢苗,不知道。要不,就买一只吧。"当然,在这里谢苗·彼得罗维奇没有考虑到一个小小的情况:友谊与信任是不能够购买也不能够出售的。他也不知道,就算是他想找,也找不到比姆了。而比姆,我们善良的比姆在托利克的爸爸的心灵中也留下了痕迹。可能这痕迹是良心的谴责吧。任何人在任何时候也无法逃脱良心的检验,因为良心并不像理想中一根笔直的竹竿,人们不能把它弯成一个弓形,然后又随心所欲地把手一松,让它变直。而比姆,就是在夜间也还在惊扰着谢苗·彼得罗维奇的睡梦呢。这一夜,正是比姆还躺在钉满铁皮的闷罐车里的时候。明天,托利克的爸爸要设法寻找比姆了。他能够找到吗?能够发现铁闷罐车内的秘密吗?他能够理解比姆向往光明、自由、友谊与信任的全部力量与坚强不屈的精神吗?不,这种事情由于最简单的原因是不会发生的。第二天,即星期一的早晨,伊凡·伊凡内奇拿上装在套中的猎枪,到检疫站去了。在那里他见到了那两个捕狗的人,十分痛苦地了解到他们就是在他家门口把比姆捕走的。两个工人对刁婶的行为表示愤慨,狠狠地骂了她一阵,说了一些咒骂她的话。比姆成了诬陷和诽谤的牺牲品,这一点使伊凡'伊凡内奇感到心情十分沉重。他没有责怪这两个工人,他们只是执行自己的任务而已。看得出来,那个年轻的工人面有愧色,因为他至少是在责怪自己轻信了刁婶的话。"如果我当时知道......"他没有说完这句话,就向闷罐车发动机盖上猛地砸了一拳,"我怎么能相信这刁老婆子的话呢!"伊凡.伊凡内奇请求他们把比姆拉到森林里去,并答应为此酬谢五个卢布。两个人欣然同意了。在这闷罐车的驾驶室里出发了。他们来到林间空地,就是伊凡·伊凡内奇每次打猎前都来坐一坐的林间空地(每次他都坐在那树墩子上,倾听着森林的动静)。在这里,比姆伤心地等待主人时,还曾把自己的脸贴在落叶上面。就在离那个树墩几米远的地方,今天他们把比姆埋葬了。在新土上面,他们轻轻地细细地撒上一层搀和着雪的黄色的树叶。森林在轻轻地、有节奏地沙沙作响。伊凡.伊凡内奇解下了枪套,装上几粒子弹,仿佛稍稍考虑了一下,朝天空开了一枪。随着这声枪响,秋天的森林中爆发出震耳的、清脆的、但十分悲切的回音。这回音传向远方,像是一声短促的、骤然刹住的呻吟。主人又开了一枪,静听着随之而来的森林的呻吟。

上一章 下一章
目录
打赏
夜间
日间
设置
5
正序
倒序
白比姆黑耳朵
白比姆黑耳朵-2
白比姆黑耳朵-3
白比姆黑耳朵-4
白比姆黑耳朵-5
需支付:0 金币
开通VIP小说免费看
金币购买
您的金币 0

分享给朋友

白比姆黑耳朵
白比姆黑耳朵
获月票 0
  • x 1
  • x 2
  • x 3
  • x 4
  • x 5
  • x 6
  • 爱心猫粮
    1金币
  • 南瓜喵
    10金币
  • 喵喵玩具
    50金币
  • 喵喵毛线
    88金币
  • 喵喵项圈
    100金币
  • 喵喵手纸
    200金币
  • 喵喵跑车
    520金币
  • 喵喵别墅
    1314金币
网站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