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心理学-3

(4)家庭功能与家庭关系评定:如家庭环境量表中文版(FES-CV)、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量表中文版(FACESⅡ—CV)、家庭功能评定(FAD)、Olson婚姻质量问卷(ENRICH)、父母养育方式评价量表(EMBU)等。(5)抑郁及相关问题的评定:如Beck抑郁问卷(BDI)、Zung抑郁自评量表(SDS)、汉密顿抑郁评定量表(HRSD)、认知偏差问卷(CBQ)、老年抑郁量表(GDS)等。(6)焦虑及相关问题的评定:如Zung焦虑自评量表(SAS)、汉密顿焦虑评定量表(HAMA)、交往焦虑量表(IAS)、状态—特质焦虑问卷(STAI)、儿童社交焦虑量表(SASC)等。(7)自我意识与自尊的评定:如自我描述问卷(SDQ)、自我和谐量表、自尊量表(SES)、缺陷感量表(FIS)等。(8)心理控制源评定:如内在—外在心理控制源量表(I—E量表)、婚姻心理控制源量表(MLOC)、子女教育心理控制源量表、精神卫生心理控制源量表等。此外,还有烟草与酒精依赖、自杀态度以及儿童感觉统合能力发展等方面的评定量表等。二、诊断性会谈诊断性会谈,也称会面诊断,是指咨询者通过与来访者的会谈,弄清来访者问题的性质、程度、根源与实质的过程。它是心理评估的重要手段之一。(一)诊断性会谈的特点1.会谈目的是为了作出正确评估会谈是一种有意义的评估技术,这是因为了解一个人经历的最直接的方法莫过于去问他本人。诊断性会谈中,咨询者和来访者双方有较一致的认识,目的是确认问题。咨询者的兴趣是收集来访者语言报告,从中发现能够反映问题本质的重要线索。2.会谈的相互性会谈之始,就必须意识到它的相互性。会谈双方是互相依赖、互相影响的。一位紧张的、焦急的、愤怒的、冷淡的、防御式的主谈者,对受谈者会产生消极的影响;相反,一位热情的、沉着的、易接纳他人的、鼓励的主谈者,对受谈者有镇静和安慰的效果,并创造了宜于会谈的气氛。因此,有效会谈的第一步是积极的态度和适宜的声调。好的主谈者通常保持着既自信又坦诚、既自制又轻松自如的状态,这将会促使受谈者也处于相似的状态中。3.会谈的主体是咨询者咨询者在诊断性会谈中要掌握会谈的主动权,会谈能否达到预期目的取决于咨询者的知识、经验和会谈技能。若咨询者言语不当反而会增加来访者的疑虑,加重不适感,甚至产生新问题。所以会谈技巧是咨询者应掌握的一项基本技术,尽管现代心理评估技术进步很快,会谈仍然是确认问题的基础。在咨询过程中,咨询者能用各种微妙的方式影响来访者。因而,在会谈时,咨询者使用的语词乃至外貌、举止、风格、期望、习惯和言语方式等对不同来访者将有不同的含义。这些言语和非言语因素都是不可忽视的,它们都可能成为使会谈的结果出现偏差的原因。(二)诊断性会谈的方式1.标准化(结构式)会谈和非标准化(非结构式)会谈这是以有或没有固定的程序作为明显的标志而区别会谈的类型。在标准化诊断性会谈中,有着固定的程序,问题事先决定好,以同样措词和同样顺序向每个来访者提出同样的问题。这种会谈便于系统收集所需资料和统计处理,咨询者主观影响较少,数据较可信,也较省时,会谈结果可以进行比较。缺点是偏于主动查问,只能获得简单回答,难以取得深入的资料。非标准化会谈则没有固定的程序,咨询者提问的内容和次序都取决于对方的回答。这种会谈给双方很大的主动性,咨询者能根据来访者的反应提出对他似乎更有意义的问题,来访者能自由地暴露他的现象世界和倾吐内心的真情实感,这非常有利于咨询者了解其细节内容和深层次问题。缺点是容易顾此失彼,不好把握重点和方向,花费时间较多,且受咨询者主观影响也较大,难以对不同来访者的评估结果作客观的比较。2.谈话和观察常规的诊断性会谈包括与来访者谈话和对来访者进行观察两种方式,两者常常是同时并行的。咨询者与来访者会谈时不仅要听其言,还要观其情、察其行,既要重视言语信息,也要重视非言语信息。(三)诊断性会谈的要领诊断性会谈既是一门技术,也是一种艺术。咨询者和来访者建立良好的关系是会谈成功的关键。在会谈过程中,既要注意来访者的谈话内容,又要细心体察来访者谈话时的态度、姿势和表情等非言语信息。在会谈过程中要紧紧抓住所谈问题的主要线索。围绕着重点舍末取本,以取得可靠资料。在会谈过程中还应注意把过去和现在联系起来,把主观和客观结合起来,要善于处理特殊情况,使会谈能顺利进行下去。会谈时来访者的亲友不宜在场,会谈场所要安静、舒适。某些表述会使来访者转移注意力或与咨询者产生隔阂,这样的话应尽量避免。主要有两种表述应避免使用:(1)负面的判断性表述:即咨询者以“错”、“差”、“坏”、“讨厌”、“愚蠢”、“可怕”之类词语或埋怨的口气对来访者的思想、情感和行为做负面判断。如上述例子中,对来访者说:“你妻子让你给家里多挣点钱又有什么错呢?也许你也该替家里多做点事。”除非是特殊要求,如为防止来访者自我毁灭,否则这类表述只能带来消极的后果。它使来访者产生戒心,甚至引起争执,以致会谈不能继续下去。(2)过分的探查性表述:这类表述要求的信息超越了来访者自愿提供的范围,也常给交谈带来障碍。最常见的形式是以“为什么”开头,如果来访者不愿意透露过多的情况,这种提问会引起来访者的焦虑不安,或想好怎样一步一步答复,甚至只好撒谎;或者说了真相,随后又后悔而担心咨询者知道这些情况会怎么样,于是把咨询者看成是危险人物而不是盟友。此外,咨询者如果对来访者的诉述反应迟钝或采取轻视、厌烦、傲慢或粗暴的态度与表述,则会加剧来访者的不安与不满,甚至增强不适感。这是会谈中所不容许的。曾文星、徐静提出了5条会谈要领[17],其中前3条属于评估病人或来访者问题,即诊断性会谈。这3条会谈要领为:(1)专心倾听,设身体会。(2)小心导问,适当反应。应力求做到:要能充分追寻、检验病人所提出的主要问题;要系统、全盘了解病人的生活背景;要注意病人所关注的事情;要利用有关学理与知识去探讨;察言观色,追寻蛛丝马迹。(3)广泛思索,融会贯通。要特别注意:理好全盘背景,描出整套情节;要保持“现在”与“过去”的来回联系;要兼“意识”与“潜意识”境界;要综合归纳(来访者)行为反应的模型。有关会谈技巧的详细内容请参考第八章。附录一: “病史”采集会谈或收集资料式会谈的内容[18]Ⅰ. 身份信息求助者的姓名、地址、住宅和工作电话号码,紧急情况下可以联系的另一个人的名字。年龄,性别,文化,民族,种族,语言,健全/残障程度,婚姻状况,职业Ⅱ. 总体外观形象大约身高,大约体重,求助者的衣着、修饰、举止等。Ⅲ. 现在的问题(给每个问题进行记录)记录求助者目前的主诉(直接引用求助者的话):什么时间发生的?同时还有什么其他事件发生?发生的频率高低?相关联的想法、感受和行为是什么?何时、何地最常发生?有什么事件或人物促成问题的出现吗?它对求助者的日常工作和生活有什么影响?以前解决问题的方法或计划是什么?结果怎么样?这一次,是什么原因使求助者决定寻求帮助?Ⅳ. 以往的精神病史或心理咨询史治疗的类型,治疗的时间,治疗地点或人;当时的主诉;治疗结果和结束治疗的原因;以前的住院经历;因心理或情绪问题使用过的药物。V.教育和工作背景整个受教育过程中的情况:学业优、缺点,与老师及同学的关系;工作类型,工作时间,结束或换工作的原因,与同事的关系,为工作所进行的培训和教育,工作中的哪些方面最易产生压力和焦虑感,最轻松愉快的方面是什么?对现在工作的总体满意度。VI.健康和医疗史儿童期的疾病,以往的重病史、手术史;目前与健康有关的主诉或疾病,如头痛、高度紧张,针对现在的问题所接受的治疗——哪种类型,由谁治疗,上一次体检的日期和结果;求助者家族中的重大健康问题(如父母、祖父母、兄弟姐妹);求助者的睡眠状况,胃口,现在的用药情况(包括阿斯匹林、维生素、避孕药、保健药);药物或非药物性过敏情况;求助者的典型日常饮食(包括含有咖啡因的饮料、食物和含酒精的饮料);身体锻炼的情况。Vll.社会或成长史现时生活状况,居住条件,职业和经济状况,与他人的关系,社交和休闲时间的活动和爱好;宗教信仰,军队服役背景,主要价值观,偏爱和信仰,求助者提到的以时间为顺序的重要事件,早期的回忆;在下列发展阶段发生的重大事件:学龄前(0-6岁),儿童时期(6-13岁),青春期(13一21岁),青年时代(21-30岁),中年(30-65岁),老年(65岁以后)。Ⅷ.家庭、婚姻和性历史●父母的情况:母亲奖励和惩罚的方式,父亲的方式;是否受父母、兄弟姐妹或其他人的身体和心理虐待;与母亲相处时的典型活动,与父亲相处时的典型活动;父母之间的关系。●兄弟姐妹的情况(包括求助者在家庭中的排行顺序及地位):兄弟姐妹中,哪一个最像求助者,哪一个最不像求助者?哪一个最受宠于父亲及母亲,父亲及母亲最不喜欢哪一个?哪一个与求助者最融洽,哪一个最不融洽?●直系亲属中有无患精神病者及有过住院史;直系亲属中有无药物滥用者?●以往的约会,订婚或结婚状况,解除婚约的原因,现在与伴侣的关系(关系融洽度、问题、紧张、乐趣和满意度等)。●求助者有几位孩子,年龄大小。●其他与求助者在一块儿住的人或经常来往的人的情况。●描述以前的性经历,包括第一次(注明是异性、同性或双性经历)现在的性生活情况、手淫、性交等,注明频率,对现在性态度或性行为的想法及困惑。现在的性倾向。●女性求助者:取得月经行经史(初潮、现在的月经周期、在行经前和在行经过程中的紧张情绪和舒适程度)。●与父母,兄弟姐妹或其他人的性接触,或受到性虐待。;IX.诊断结果(如果有的话)轴Ⅰ* 临床失常轴Ⅱ:人格和精神障碍轴Ⅲ:一般躯体症状轴Ⅳ:心理社会环境问题(注:社会政治因素也包括在这里) 轴Ⅴ:功能的总体评价分数(0—100)注:所谓“轴Ⅰ—Ⅴ”系DSM—Ⅳ的诊断分类编码附录二:会面诊断心理检查表[19]心理检查表(-)意识:清醒、模糊、朦胧、谗妄、昏迷仪表:整洁、蓬头垢面、奇装打扮接触力:主动、被动感知觉:错觉、幻视、幻听、幻嗅、幻触、幻味、感知综合障碍思维:联想障碍、逻辑障碍、妄想情感:自然、兴奋、呆板、淡漠;哭笑无常、自笑、倒错、矛盾、幼稚、衰败动作:正常、增加、减少、缓慢、腊样姿势、,戏谑动作、刻板动作、奇特动作、消极反抗、积极反抗、破坏行为言语对答:切题、答非所问、不连贯、缓慢、不答、发音不清、虚构言语表现:正常、散漫、增多、多辩、随境转移、音连意连、自语、唇语定向力:正常、减退、丧失自知力:正常、减退、丧失记忆力:远期记忆:正常、减退近期记忆:正常、减退计算力:正常、减退注意力:集中、涣散智力:正常、减退、痴呆状心理检查表(二)抑郁:心境恶劣、自我感觉不良、缺乏活力、兴趣丧失、自信水平下降、自责自罪、消极等死(观念、行为)恐怖:动物、广场、幽室、高空、赤面、不洁、出血、疾病、社交强迫症状:观念、情绪、意向、动作焦虑:不明原因的紧张、烦躁、易激惹、予感不幸事件的发生、突然惊慌、恐惧濒死感、窒息感、失去自我控制感疑病:总疑心有病医生诊断不出来,对身体的某一部分的功能过份关注、医生对疾病的解释或客观检查常不足消除患者的固有成见植物神经功能:面部潮红、四肢冰凉、发冷、自汗、盗汗、无汗、麻木感、瘫痪、痒、蚁走感性功能:尿濒、阳痿、早泄、性欲减退、性欲增强、月经不调、痛经、不育、不孕其它:口吃、手颤、头部抖动、肢体不自主弹跳、肌肉紧张、抽搐发作、附体感、神游、梦行、功能性感觉障碍、功能性运动障碍第七章 咨询目标的确立与咨询方法的选择第一节 咨询目标的确立一、确立咨询目标的意义(1)咨询目标为咨询活动指明了方向。目标可以帮助咨询者和来访者更明确地预知通过咨询能达到什么目的,以及不能达到什么目的。(2)咨询目标给咨询者提供了一些基本参照准则,以便他们能够选择和使用特定的咨询策略和干预方法。(3)咨询目标在咨询结果的评价中具有重要价值。它可以用来检验咨询的效果。(4)制定咨询目标需要来访者的积极参与,这本身就具有治疗的作用。虽然咨询者采用的每一咨询理论都有自己的目标观,但对于特定的来访者,咨询目标要建立在符合个人需要的基础上。因为来访者更愿意接受那些他们自己决定的改变,而不是别人强加给自己的改变。来访者参与目标的制定,会强化他们改变自己的意识和责任。二、咨询目标的类别心理咨询的不同理论流派,其咨询目标各有不同的侧重。现以精神分析学派、行为主义学派和来访者中心学派的咨询目标观为例加以说明[1]。表7-1 三种主要咨询流派的咨询目标咨询流派咨 询 目 标精神分析学派将潜意识内容意识化,重组基本的人格,帮助来访者重新体验早年经验,并处理压抑的冲突,作理智的觉察。行为主义学派消除来访者适应不良的行为组型,帮助他们学习建设性的行为组型以改变行为。帮助来访者选择特殊的目标,将广泛的目标化作确切的、具体的、可操作的目标来访者中心学派提供一种安全的气氛,引导来访者作自我探索,以便来访者能认识成长的障碍,能体验到从前被否定与扭曲的自我。使他们能更开放地体验,更相信自我,有进入咨询过程中的意愿,并且增加自发性与活力。心理咨询目标除了受各个咨询流派的理论倾向影响之外,还可依据某些标准进行如下划分:1.内部的目标与外部的目标所谓内部的目标是指那些来访者本人对自己提出的目标;而外部的目标则是由其他人对来访者提出的,比如咨询者、父母、配偶、老师等。通常,各咨询流派所提出的咨询目标,多为外部的咨询目标。有时,咨询者依据某一咨询理论和个人偏好而制定的目标与来访者的设想和希望不相投合,这样一来,外部的咨询目标与内部的咨询目标就容易发生冲突或不协调。但无论是什么情况,只要咨询能够持续进行,咨询者与来访者总可以在某种程度上达成一致的咨询目标。2.中间的目标和终极的目标心理咨询的终极目标实质上就是它的根本目标,即帮助来访者解决心理问题,增进心身健康,提高适应环境能力,促进个性发展与潜能发挥。而中间的目标则可以被看作是向着终极目标迈进的步骤,但要达到什么程度为止,则与咨询者及其所采用的咨询理论有关。在实际的咨询过程中,能够达到终极目标的并不多,大多数咨询往往只达到了中间的目标。其原因除了受咨询者所采用的咨询理论与方法的局限以及咨询者专业技能的制约之外,还与来访者问题性质、严重程度以及配合程度等因素密切相关。例如,来访者的某种症状的消除或缓解,即是一种中间的咨询目标;若在此基础上要进一步达到人格的重建和潜能的发挥,则是在向咨询的终极目标努力。3.一般性的目标与特殊的目标咨询目标可以是泛泛的、一般性的,也可以是具体的、特殊的。比如说要帮助来访者成长,自强自立,就属于一般性的目标。而特殊的目标都较为具体,比如在行为治疗中运用系统脱敏的方法就是这样,其目标会具体到某个具体地点或场合(比如使来访者不再怕在教室里与异性同学讲话)或某个具体时间(比如使来访者在考试前一天不再过分紧张焦虑)。对不同来访者而言,一般性的目标通常是相似的,特殊的目标则会因人而异。在咨询实践中,咨询者应力求达到一般性的目标与特殊的目标的结合。4.矫正、发展和预防的目标矫正的目标主要是消除或减少来访者身上存在的某些非适应性心理与行为;发展的目标又可称作增长的目标,它着眼于帮助来访者挖掘自身潜能,提高适应能力,促进自我实现等。马斯洛提出的成为自我实现的人,即是发展的或增长的目标;预防的目标就是要帮助来访者减少其产生心理问题的现实的可能性与潜在的可能性,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例如考试前的心理健康辅导,手术前咨询及放松训练即属于这一范畴的工作。5.综合的目标尽管各个咨询学派所用的专业术语不同、具体的咨询目标也有差异,但在咨询的终极目标上,存在着相当程度的一致性,即要使来访者成为一个心理健康的人。这可以看作是心理咨询的综合的目标。三、有效咨询目标的主要特征1.具体目标不具体,就难以操作和判断,目标越具体,就越容易见到效果。有时候,来访者的目标可能比较模糊或抽象,比如,希望自己更有魅力。在这种情况下,咨询者就应该和来访者共同讨论,了解对方的真实想法,比如,可以问他心目中有魅力的标准是什么?现在有哪些不足?经过分析,使模糊的目标逐渐清晰起来,通过一个一个具体的步骤来实施。这也是大目标与小目标的关系,大的目标可分为若干个不同层次的小目标,实现了一个个的小目标,就可以累积成大目标。2.可行目标没有可行性,超出了来访者可能的水平或超出咨询者所能提供的帮助等,则目标就很难达到。对于不可行的目标,咨询者要帮助重新修订以符合实际,比如调整目标或把目标分解为一个一个可行的具体目标。对于因咨询者自身条件而难以达到的目标,要向来访者讲清原委,或重新制定目标,或中止咨询,或转介给其他合适的咨询者。3.积极所谓积极,就是要对来访者有建设性、符合其长远发展的需要。这一条容易被人忽视,但意义很大。有些目标的达到虽然能暂时解决来访者的问题,但却是消极的解决。4.双方均可以接受无论是咨询者还是来访者提出的目标,都要经双方讨论、认可。因为双方可能有不同的价值观,如果目标有悖于其中一方,则咨询效果就会受影响。5.属于心理学性质心理咨询主要涉及心理障碍问题、心理适应问题、心理发展问题,因此,咨询的目标应该属于心理学范畴。对于有躯体疾病而又有心理问题的来访者,心理咨询的目标并不是解决躯体疾病,而是针对躯体疾病引起的心理不适,针对引起躯体疾病的心理因素。一般来说,心理咨询只帮助来访者自己去解决问题,而不直接去解决问题。需要说明的是,心理学的目标和医学的目标既有联系而又有明显的差别。在医疗机构,虽然也会涉及心理咨询的思想和方法,但本质上是医学模式的;而心理咨询中虽然有时也需要生物学的方法,但主要的是心理学方法。不容否认,对于某些问题严重的来访者,其咨询目标可能会与医学目标有一定的重合,某些来访者可能同时需要心理咨询与药物治疗,但心理咨询要始终坚持心理学目标这一点是不容置疑的。6.可以评估目标无法评估,则不称其为目标。及时评估,有助于看到咨询效果,鼓舞双方信心,也可发现不足,及时调整目标或措施。当然,咨询目标的达成,有些可直接表现为行动,有些则可能是观念的转变、情绪的改善,前者可通过观察获得,后者可以用心理测验等来评定。7.多层次统一咨询目标是多层次的,既有近期目标,又有长远目标;既有特殊目标,又有一般目标;既有局部目标,又有整体目标。有效的目标应是多层次目标的协调统一。只重视眼前的局部目标,虽可促进来访者的变化,但其改变可能是个别的、局部的、表面的、暂时的。只有把这些变化纳入到一个更庞大的变化、发展系统之中,才能使来访者发生更全面的、更深刻的、更持久的变化。四、影响咨询目标确定的因素咨询目标的确定,主要受制于来访者和咨询者两个方面。1.来访者因素从来访者的角度看,来访者的问题不同,其所寻求咨询的目的和希望达到的咨询目标也就不同。此外,来访者的经济条件、家庭和职业状况和可用于来访的时间也在某种程度上影响着治疗目标的确定。例如,某位来访者来自异地他乡,经济状况欠佳,不能因咨询而耽误工作或学业,但他的来访问题又比较严重,这种情况下,咨询目标就会明显受到限制。2.咨询者因素从咨询者的角度看,每一咨询者所受到的专业训练不同,咨询专长和经验也有差异,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影响咨询目标的制定。此外,咨询者自身的工作时间长短(如每周只出诊一天),亦可能限制来访者的来访时间及会谈次数,影响咨询目标的确立。总之,咨询目标的确立需要咨询者与来访者共同参与:既要依据来访者的问题性质,又不能脱离咨询者的专业能力,还要顾及其他制约因素;既要有现实的可操作性,又要有一定的前瞻性,更要明了咨询目标的确立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会随着咨询的不断深入、推进而调整和改变。第二节 咨询理论和方法的选择一、选择有效的咨询理论和方法的意义心理咨询是一种高度专业化的助人工作,从业者仅凭个人的智慧、阅历和潜质是不足以胜任的。因此,咨询者要想创造性地发挥职业功能,就必须以有效的咨询理论和方法为基础。没有理论作为基础的心理咨询,其有效性大打折扣,甚至是无效的或有伤害性的。Boy和Pine在谈及理论的实践价值时指出,理论为心理咨询者提供了可供操作的指导框架。在这种理论的指导下,心理咨询者可以更好地满足其职业行为的需要,为自己的行为找到合理的依据。他们认为,理论在指导咨询实践中主要有六个方面的重要作用:(1)给咨询者提供了可操作的指导原则;(2)可有效地帮助咨询者发现不同事件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共性;(3)可促使咨询者对容易忽视的事件及其相互关系给予必要的关注和考察;(4)帮助咨询者更加关注有意义的数据或信息,有效地解释这些数据或信息所表达的含义;(5)帮助咨询者鼓励、支持来访者行为上有意义的改变;(6)帮助咨询者对新、旧理论、方法作出评价,是新的咨询理论与方法建立的基础[2]。二、如何识别有效的咨询理论和方法心理咨询理论和方法是在实践中得以发展、成熟的,对咨询理论和方法的评价是咨询者在咨询实践的基础上完成的。正因为如此。大多数心理咨询家认识到,没有任何一种理论和方法可以适用于所有的咨询情形,即便是同一种理论和方法,对同一个来访者也不会是长期有效的。因此,咨询者必须有能力去识别和选择恰当的理论与方法,定期地对这些理论、方法加以考察,并进行适用性评估。那么,如何对有效的咨询理论和方法作出准确的判别呢?J.Hansen认为一个好的理论和方法应该起码具有以下五个条件[3]:(1)清晰、易于交流和理解。该理论和方法应是连贯的、内部结构严谨,且无相互矛盾。(2)综合性。该理论和方法可以对多种现象作出有效的解释,具有广泛的适用性。(3)明确、具有启发性。一种有效的理论和方法可明确地指导研究。(4)独特性。在达到预期结果方面具有特效。(5)实用性。可以指导咨询者进行有效的实践。三、影响咨询方法选择的主要因素在明确来访者问题、制定咨询目标之后,咨询者要做的下一步工作就是选择合适的咨询方法或模式。咨询方法的选择,往往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具体包括以下方面:(一)来访者的特征1.依据来访者问题的性质和程度而选择不同咨询方法在第二章谈到心理咨询的作用机制时,曾指出各种心理咨询方法都具有能对来访者产生积极影响的因素,亦即都能产生一定的咨询效果,但每种咨询方法又都有对来访者产生积极影响的独特因素,亦即它们对来访者不同问题所产生的作用是存在差异的。一般说来,假如来访者主要问题是情绪不稳定,呈现焦虑、忧郁、恐惧时,宜采用支持性心理咨询,以此来稳定其情绪,减除其痛苦的自觉症状;假如来访者所出现的心理问题,是根据一般常情无法了解、解释的,似乎与潜意识心理症结有关,则宜采用分析与领悟性的心理咨询,以便探讨潜意识内容,寻找心理症结;假若来访者的主要问题在于改变行为或建立新行为,则宜采用行为疗法;假如来访者的问题起源于家庭人际关系,则需实施家庭疗法;假如来访者的主要问题表现为无法与人来往、接触,则团体疗法可能是较适合的选择。2.来访者的其他特征咨询者在选择咨询方法时,除了考虑来访者问题的性质与程度外,还要充分顾及来访者的其他特征:个性、智力水平、咨询动机、文化背景、信仰与价值观、自我效能感等。在选择咨询方法时,注意到来访者的文化背景、价值观和信仰非常重要,因为这将影响到来访者支持和反对使用某种方法,如果咨询者不能敏锐地察觉,并巧妙地解决这一问题,来访者就有可能抵制或不能完全投入到咨询中去。有的来访者会公开拒绝某种咨询和治疗方法:“那样对我来说很傻!” “那究竟有什么用?”“我根本不想试。”有的来访者会以非语言的方式委婉地表达出来,如通过改变脸色、眼或嘴的移动、呼吸类型、坐姿等。Caspar指出,制定包括选择咨询方法在内的咨询计划时,应要与来访者对其生活总的看法,特别是与其自主水平相符合。假如计划能增强来访者的自主性,那么它就比约束来访者自主性的计划更可行和有效。除此之外还要考虑到社会和周围环境的支持力度[4]。曾文星经过长期临床研究后指出,中国人希望为自己治病的心理医生是专家、权威者,有特别的专业知识,也有非同寻常的经验和办法,否则就不能满足来访者或患者的心理期待,若照搬由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创立的“来访者中心疗法”,就难为一般中国人所接受[5]。因为这一疗法倡导非指导的治疗方式,强调重视来访者自己的潜在能力,认为心理咨询者要做的是给来访者提供真诚、温暖和理解的咨询氛围和心理气氛,并以相信来访者自有解决办法的基本观念和态度,来间接地协助来访者自行发挥自己的潜力,去解决自己的问题,而不以“权威”或“专家”的身份居高临下地向来访者灌输、教导、医治。不把自己的价值观念作用于来访者,不指责、不评论。显然,这种治疗理论反映了现代美国社会里,特别是年青人的心理与观念,适合在这种文化背景长大的年轻人,对患有轻微心理失调的人,特别是缺乏自信心的知识分子较合适。但是如果把这种疗法照搬运用到中国社会,恐怕对不少中国人不适用,咨询效果是缓慢的。又如,由弗洛伊德创立的精神分析疗法把心理疾病患者的异常行为归因于患者潜意识中的矛盾冲突,其症状是被压抑到潜意识中的本能欲望(尤其是性本能)寻求满足的曲折的表现,也就是说,被压抑的本能欲望既然在现实中不能得到真正的满足,则只得以症状的形式得到某种替代性的满足。心理治疗的过程和目的就是通过挖掘潜意识,使患者破除对本能欲望的压抑作用,领悟到症状产生的真正原因。这种学说及其以此为理论依据的心理治疗方法曾在我国受到强烈排斥,这其中除了政治因素以外,也与我国传统文化密切相关。因为在注重压抑与控制的传统文化中,强调要节制人的欲望,以便使每个人的行为有所规范,社会有所秩序。对这种以“本我”为着眼点,过分强调“性”在人们心理与行为中的重要性,尤其是对于儿童的心理发展也染上了性的色彩的精神分析疗法,对于较保守的我国社会来说,不但不易被接受,还会引起反对[6]。再如,倘若来访者智力水平不高甚至智力低下,则其行为问题宜采用行为疗法。(二)咨询者的专长和偏爱在咨询实践中,咨询者对咨询方法的选择常常是基于他们所受过的专业训练以及对某些或某种咨询方法的偏爱,而不完全是考虑来访者的问题和咨询目标。他们这样做的理由可能有两个:第一,他们觉得运用自己所熟悉和偏爱的方法得心应手,游刃有余。俗语说,熟能生巧。另外,从道德的观点看,做符合自己的能力和经验的工作是很重要的。第二,咨询的效果,除了依赖于特殊性有效因素,即每种咨询方法所独有的咨询技术及其适用对象,也是建立在一般性有效因素之上的,如:来访者对咨询本身的期待、温暖和信赖的咨访关系、保证和支持、脱敏、理解或领悟、宣泄等。严格说来,无论咨询者对于某一咨询方法多么熟练和偏爱,都不应成为选择咨询方法的惟一考虑因素。咨询者可选择的方法越多,那么他在最低代价下获得最大收益的可能性就越大。因此,咨询者应学习各种不同的咨询理论和方法,学习如何能广泛且灵活适当地选择、改变咨询方法,来配合来访者的能力与需要,从而以最经济的方式,得到最有效的结果。更进一步地说,咨询者若能掌握和研究各种不同的咨询方法,了解何种因素、何种方法,对何种问题或何种对象有何种咨询效果,才能不断更新和改进心理咨询的技术。(三)随咨询进展而调整和改变咨询方法在咨询过程中,虽然是同一个来访者,也应随其问题的轻重、咨询的进展情况而调整、改变咨询的主要方法。比如:一个来访者起初心情很不稳定,无法维持日常生活,则咨询的重心在支持与辅助;等到情绪稳定以后,可开始进行分析性咨询,探讨、研究其潜意识心理症结,并给予指点、解释;接着,可将咨询方法改变为训练与学习,帮助来访者改善行为方式,直至咨询结束。当然,咨询过程并不一定总是按照上述先后情形逐步进行。有时先后顺序可改变;有时可一进一退,随机应变地改变咨询的重心与方式。Beutler和Clarkin发现,在咨询方法的选择上,咨询者的灵活性非常重要,这种灵活性要求咨询者对自己、对来访者以及两人之间的相互作用方式具有高度的意识水平,这些意识有的来自于直觉或本能,但有的就需要分析、计划,并向其他咨询者或指导者请教[7]。第八章 心理咨询中的会谈技术会谈是心理咨询(门诊咨询和现场咨询)的主要形式,心理咨询可能由几次会谈组成,也可能只有一次会谈。咨询者与来访者借助于会谈进行言语、非言语的双向交流,最终达到咨询目标。在心理咨询工作中,咨询者一般都很重视会谈技术,认为它是一种必须掌握的专业技能,对于咨询的成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第一节 会谈概述会谈是指两个人或多个人为达到某种目的而在彼此之间进行的一种以对话为主的交流,咨询性会谈是指咨询者与来访者之间进行的会谈。每个人都有过会谈的经历,但心理咨询中的会谈,亦即咨询性会谈要比日常生活中的会谈复杂得多。因为咨询者的会谈对象(来访者)有着形形色色的心理问题或心理障碍,咨询者必须在不太长的时间内通过与来访者之间的言语和非言语互动,去发现错综复杂的心理问题背后的根源,并最终帮助来访者解决心理问题,增进心身健康,提高适应环境能力,促进个性发展与潜能发挥。一、咨询性会谈的特点(1)会谈的目的是为了达到咨询目标。(2)共情、积极关注、尊重与温暖、真诚、具体化、即时化和对峙等影响咨询关系的因素(亦即咨询特质)都是通过会谈发挥作用的。(3)咨询者在会谈中起主导作用。会谈虽然是相互的,但是会谈能否达到预期的咨询目标、取得良好的咨询效果主要取决于咨询者的知识、经验、技能以及天赋。即便是在非指导的咨询方式中,咨询者的主导作用也是毋庸置疑的,只不过咨询者在会谈中发挥作用的手段更加间接、隐蔽和巧妙。(4)会谈的技术既体现出咨询者个人的风格,也与咨询者所依据的咨询理论有关。例如,以来访者中心理论为指导的咨询者所采用的会谈技术与以行为治疗理论为指导的咨询者所采用的会谈技术就有很大的区别。二、咨询性会谈的主要类型根据会谈的目的和功能,可以将会谈划分为诊断(或评估)型会谈和解决问题型会谈1.诊断(或评估)型会谈它通常在会谈的初期进行,一般占用一次会谈即可,有时咨询者需要更多时间来了解来访者。目的首先是要区分来访者是否适合进行心理咨询,其次是要分清来访者的问题到底出在哪里,什么是对方的主要问题。与此同时,咨询者还要与来访者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诊断(或评估)型会谈是以后咨询活动的基础。有关这方面的内容我们已在有关章节中做过详细介绍。2.解决问题型会谈这类会谈的目的是帮助来访者产生某种改变。咨询者要运用不同的心理咨询的理论、技术与方法达到这一目的。这是心理咨询中耗时最多的一类会谈。在这类会谈中,咨询者仍要保持和发展与来访者的咨询关系。(二)根据会谈有无固定的程序,可以将会谈划分为标准化(结构式)会谈和非标准化(非结构式)会谈1.标准化(结构式)会谈这种会谈有着比较固定的程序,问题事先准备好,咨询者以同样内容和同样顺序向每个来访者提出同样的问题。这种会谈通常用于对来访者问题进行诊断评估,咨询者主观影响较少,资料较可信,也较省时,会谈结果可以进行比较。缺点是过于主动查问,只能获得简单回答,难以取得深入的资料。2.非标准化(非结构式)会谈这类会谈没有固定的程序,咨询者提问的内容和顺序都取决于对方的回答。这种会谈给双方很大的主动性,有利于咨询者了解来访者的深层次问题及细节内容。缺点是容易顾此失彼,不好把握重点和方向,花费时间较多,且受咨询者主观影响也较大。  三、影响咨询性会谈的环境(情境)因素和时间因素(一)环境(情境)因素2001年8月我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首次颁布试行的《心理咨询师国家职业标准》中明文规定:心理咨询师的职业环境为室内、常温[1]。咨询实践表明,会谈的环境(情境)对咨询效果具有一定程度的影响,所以对会谈场所要有一定的要求。会谈的环境(情境)应有助于来访者处于适度的唤醒水平。如果来访者对会谈环境(情境)产生低度警觉和中等愉悦的反应,则说明会谈环境的唤醒水平是适度的。在这种会谈情境中,来访者感到舒适和放松,从而能够探索自己的问题及暴露自我。如果来访者觉得不够舒适或者过于舒适,以致抑制自己探讨问题的愿望,则说明会谈环境使来访者处于较低或较高的唤醒水平,甚至出现过度应激反应。这时咨询者应当考虑通过移动室内陈设、改变色彩和光线、调节室温、强化语言表述来调整会谈环境的唤醒水平。一般来说,适宜的会谈环境(情境)能满足如下条件:1.会谈场所安静、隔音安静、隔音的会谈场所可以满足来访者希望保密的愿望,并使会谈不受外界噪音的干扰。2.会谈场所让来访者感到舒适首先,温度要适宜。温度过低或过高,会导致来访者出现强烈的应激反应,妨碍双方全神贯注于会谈本身。其次,座椅应当让来访者的心身感到舒适。比如,座椅要软硬适中;座位的摆放尽量不要设在背对房门的位置,以免来访者因不知背后会有什么事情发生而产生不安全感;如有可能,来访者的座位应放在靠墙位置,与咨询者的位置呈直角,这样可以减少咨询者对来访者的视线压迫;室内色调要适宜,灯光不应正对着来访者的位置等等。3.会谈场所中有能说明咨询者专业身份的标记公开咨询者的专业身份(如姓名、学位、专业职务、职业资格以及所受过的荣誉)既会对来访者产生某种暗示,有助于提高咨询者的权威性和可信度,同时也便于来访者对咨询者的监督,有助于增加来访者的安全感。(二)时间因素时间因素对咨询性会谈的影响作用,主要是与咨询者及来访者的时间知觉能力和时间观念直接相关的,尤其是与他们对会谈的及时性和延迟性感觉有关。一些来访者认为延迟或重新预约咨询时间表明了咨询者在搪塞,有的人却不以为然;一些来访者对咨询时间的延长觉得很合适、很值得,有的来访者则感到不必要、不理解。人与人的时间知觉能力是存在差异的,而且时间观念也各不相同。一些人的时间知觉能力强,且有严格的时间观念,所以做到准时会见咨询者(或来访者),而且对会谈时间的控制也较好;另一些人的时间知觉能力较差,时间观念上很随便,所以对咨询者未按时到达不觉得是冒犯或搪塞,也不认为咨询者会对他们的迟到感到不高兴。按事先约定好的时间来咨询室进行有一定时间限制的会谈,是欧美心理咨询的一种模式,而对我国的许多来访者来说,随意或顺便来访且对会谈时间不加限制的方式更为常见。还有的来访者愿意在心理诊所(室)以外的环境中会谈。第二节 会谈中的言语技巧咨询者在会谈中通常以两种方式作用于来访者,一种是言语表达,另一种是非言语表达。所谓会谈技巧,就是咨询者在会谈过程中巧妙地使用言语表达和非言语行为,并将两种方式有机地结合起来,以达到最佳的咨询效果。有效地使用会谈技巧是优秀咨询者的重要标志之一。会谈中的言语性技巧包括参与技巧和影响技巧两大类。一、参与技巧参与技巧(attending skills),也称倾听技巧(listenning skills)。倾听来访者的叙述是咨询者在会谈中最先做出的反应,咨询者虽然处于听的位置,但这是一种主动的听,是参与式的倾听,其作用至关重要。首先,咨询者的倾听强化了来访者的自我暴露、自我剖析和自我探索,否则双方就有可能讨论与咨询目标无关紧要的问题,或者咨询者就可能过早地提出干预策略;其次,咨询者的倾听表示了对来访者的关注和理解,它是建立咨询关系的必要条件;第三,咨询者可以通过倾听技巧将来访者的思路引向预定的方向;第四,对于某些寻求理解、安慰、宣泄的来访者来说,咨询者的倾听行为本身就具有帮助的作用,会产生一定的咨询效果。所以,倾听是咨询过程的基础,是咨询者主动引导、积极思考、澄清问题、建立关系、参与帮助的过程。常见的参与技巧包括开放性提问、封闭性提问、鼓励、澄清、释义、情感反应、概述等。(一)开放性提问一般来说,会谈开始或转换话题时大都采用开放性提问,这类问题被一些咨询者认为是最有用的会谈技巧之一。通常以“什么”、“如何”、“为什么”、“能不能”、“可不可以”、“行不行”开始,它能促使来访者主动地、自由地敞开心扉,自然而然地讲出更多的有关情况、想法、情绪等,而无须搜肠刮肚地回忆、思考,或者仅仅以“是”或“不是”等几个简单的词就结束回答。一般来说,咨询者以不同的词语开始的提问得到的来访者回答也不同。具体如下:(1)“那么以后又发生了什么事情?”“当时你有些什么反应?”“还有什么人在场?”这种包括有“什么”在内的提问,可以帮助咨询者找出某些与问题有关的特定的事实资料。(2)“对这件事你是怎样看的?”“你是如何知道别人的这些看法的呢?”这类带“怎样”、“如何”一词的问题往往会引导出来访者对事情经过的描述及其对此问题的想法和情绪反应。(3)“为什么你觉得这样做不公平?”“为什么你说别人都看不起你?”“你当时为什么那样做?”通过这类“为什么”的问题,可能得到多种较为具体的解释与回答,从中找出来访者对某事所产生的看法、做法、情绪等的原因。(4)“能不能告诉我,这事为什么使你感到那么生气?”“可不可以告诉我,你是怎样想的吗?”以“能不能”、“可不可以”、“行不行”开始的这类问题,可以说是最为开放的问题了,这种问题可促进来访者的自我剖析、自我探索。这类问题一般都会得到一个较为满意的答复,但也可能有的来访者会说“不能”、“不可以”、“不行”等等。如果发生这种情况,咨询者还可以进一步使用其他开放性问题,如“为什么……”等。当然这样的情况可能很少发生。虽然开放式问题给来访者的回答以较大的自由度,可能会得到不同来访者各种各样的答复,但开放式问题的目标都始终趋向于来访者问题的特殊性。通过这类问题的提问,咨询者可以掌握与来访者问题有关的具体事实、来访者的情绪反应、来访者对此事的看法及推理过程等。开放性提问要建立在良好的咨询关系的基础上,否则,来访者就可能产生被讯问、被窥探、被剖析的感觉,从而产生怀疑和抵触情绪。有些提问,尤其是要逐一提问时,语气、语调、词语的选择既不能过于随便,也不能有咄咄逼人或指责的成分,尤其是涉及一些隐私时更是如此。辩论式、进攻式、语气强硬的发问与共情式、疑问式、语气温和的发问就可能会在来访者心里产生两种完全不同的印象,前者会被认为咨询者对自己有敌意,后者则被认为咨询者是真心实意地想知道事情的真相从而帮助自己。此外,咨询者要记住,询问是咨询本身的需要,而绝不是为了满足自己的好奇心或窥探隐私的欲望。还需要指出的是,提出开放性问题后,要给来访者足够的时间来回答问题,要知道,来访者可能没有现成的答案。让来访者产生急于回答的感觉是有害的,因为他可能为使咨询者高兴而回答问题。(二)封闭性提问当会谈内容较为深入,需要进一步澄清事实、缩小讨论范围或集中探讨某些特定问题的时候,可以适当采用封闭性提问。封闭性提问通常以“是不是”、“要不要”、“有没有”、“对不对”开头,如:“你喜不喜欢学校?”“你来这儿是否因为婚姻问题?”“你确实这样想过吗?”而来访者多以“是”、“否”或其他简短的语句作答。可以用来收集特别的资料,以澄清事实,由于这种提问限制了来访者的回答,所以它还可以制止来访者喋喋不休、漫无边际的叙述。除此之外,封闭式问题也可以帮助咨询者把来访者偏离某一主要内容的话题重新牵引回来。譬如,“我们能否继续接着讨论刚才的问题?”但需要注意的是,封闭性提问不宜过多使用。否则,会使来访者产生被讯问的感觉,压制来访者自我表达的愿望和积极性,甚至对咨询关系产生破坏性影响。因为来访者前来咨询的目的之一是向咨询者表达自己的感受,若总是处于被动回答的地位,就会降低它的求助动机。另外,一次不要提出多个问题,否则,会使来访者产生混乱,结果可能只回答了最不重要的那个问题。(三)鼓励鼓励是指咨询者直接、简明地重复来访者的话,尤其是重述来访者回答中最后一句话,或仅以某些词语如“嗯”、“好”、“接着说”、“还有呢”、“以后呢”、“别的情况下如何”、“我明白”之类过渡性短语来强化来访者叙述的内容,并鼓励其进一步讲下去。例如对一位受尽妻子委屈的来访者重述:“你在图书馆看了一天书,一回家你妻子就问你什么时候才能做点对家里有用的事!”那么来访者最有可能的反应是再详尽阐述他后一句话的内容。鼓励除了能促进会谈继续外,咨询者还可以通过对来访者所讲内容中的某一点、某一方面作选择性的注意而引导来访者向某一方向深入展开。一般说来,在来访者关于其困惑所作的漫长叙述中,其所叙述的最后一个主题,往往是较为重要的,至少来访者认为如此。(四)澄清来访者由于心理困扰而来求助,其表达的大部分信息出自内部的参照系统,因而这些内容可能是模糊而混淆的。特别可能引起混淆的信息是那些包括复数代词(他们)、含糊的短语(你知道)和一词多义的语句。如果咨询者不能理解信息的准确含义,则有必要进行澄清。澄清是指咨询者要求来访者对于含糊而模棱两可,或意义隐藏的语句给予详细、具体的叙述。它通常以疑问的形式表达,如“你是说……”“你能试着再描述……吗?”“你能澄清……吗?”“你指的是……”澄清的目的主要有两个:一是通过澄清使来访者表达的信息更加清楚,并确认咨询者对求助者信息知觉的准确性。只要当你无法确信自己是否明白来访者的信息,并需要详细叙述时,就应使用澄清技巧。二是通过澄清可以检查咨询者从来访者信息中听到的内容。特别是在咨询开始阶段,在做出任何结论之前,一定要澄清来访者的信息内容。例1:来访者:有时我真想彻底地摆脱它。咨询者:听起来好像你要与什么分开并且独处。来访者:不,不是那样。我不是要独处。哦,只是希望能从不得不去做的所有事情中解脱出来。在这个例子中,咨询者对来访者的最初信息过快地得出了不确切的结论。而如果咨询者在假设信息包含某种信息之前进行了澄清,那么会谈进程就会更顺利。如下面的例2。例2:来访者:有时我真想彻底地摆脱它。咨询者:你能为我描述一下“彻底地摆脱它”的意义吗?来访者:我有太多的事情要做——我总感到落在别人的后面,负担很重。我想摆脱这种难过的感受。在此例中,澄清反应帮助双方明确了来访者说出的和咨询者听到的信息内容。有关澄清的介绍,读者还可参考第五章第三节中有关“具体化”的内容。(五)释义释义又称说明或内容反应。是指咨询者对来访者的信息内容加以解释后,再反馈给来访者本人。换句话说,释义就是咨询者对来访者的回答内容进行再编排,换种形式向来访者再说一遍。释义的目的主要在于,一是可以让来访者知道,咨询者已经理解他们的信息,如果咨询者的理解是完整的,来访者就会进一步澄清自己的想法;二是可以鼓励来访者对一些关键想法或事实做进一步阐释,使他们深入地探讨某个重要话题而不至于分心。释义的步骤:(1)咨询者要在心中重复或回忆来访者的信息——他告诉了我些什么?(2)咨询者问自己“在他的信息中存在什么样的情境、人物、物体或思想”?这样来辨别信息中的内容部分。(3)咨询者最好是选用来访者言语中最具有代表性、最敏感、最重要的词语。(4)运用所选择的语句将来访者信息的主要内容或概念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注意要尽量使自己的语调听起来像陈述句而不是疑问句。(5)通过倾听和观察来访者的反应来评价自己进行释义的效果。如果咨询者的释义是准确的,来访者会以某种方式(言语或非言语)来肯定它的正确与有效性。例1:来访者:我知道整天坐着或躺在床上并不能消除我的抑郁情绪。咨询者:你已经意识到,你需要离开床铺到四周走动,以便减少抑郁。例2[2]:来访者:我该如何告诉我丈夫我想与他离婚?他会认为我疯了。我想我不敢告诉他。(说话声音单调)咨询者(内心对话过程):A.来访者告诉了我什么?(她想离婚,而又不敢告诉她的丈夫,因为他会认为她疯了)B.信息的内容部分是什么?——即来访者正在讨论的是什么人、物体、思想或情境?(想离婚但还没有告诉丈夫,因为丈夫将认为她疯了)C.应使用什么合适的语句?(来访者使用动词“告诉”两次、“认为”一次,所以我应使用这样的语句,如“你认为”、“我听到你说”、“它听起来好像”等)D.怎样将来访者的主要内容用我自己的语言表述?(来访者使用“想离婚”,咨询者可以用“散伙”、“结束关系”、“分手”来描述)E.如何知道自己的释义是有用的?(注意倾听来访者是否肯定它的准确性)咨询者的实际释义:咨询者:听起来好像由于担心你丈夫会产生强烈反应,你还没有找到告诉他你想结束你们关系的方法,对吗?来访者:是的,我已决定了与他分手,甚至找过律师。但是我不知道应当怎样开始告诉他这一切。他还以为一切都很美好。此例中咨询者的释义鼓励了来访者对自己主要问题作进一步阐释。(六)情感反应情感反应与前面的释义很接近,其区别在于,释义是对来访者言语内容(认知信息)的反馈,而情感反应则是对来访者的情感内容进行再编排后反馈给来访者。情绪的发生依赖于个体的认知经验以及个体对环境事件的解释和评价,咨询者经由对来访者情绪的了解可进而推测对方的思想和态度等认知活动。此外,咨询者还可运用这一技巧促进来访者对特殊情境、人物或事件表达出更多的(积极的和消极的)情感。一般说来,会谈中咨询者对来访者表达出的情感内容和认知内容(言语信息)的再编排是同时的。例1:来访者:我同宿舍的那个同学经常背后说我的坏话,这实在令我无法忍受。咨询者:你说你同宿舍的同学在背后经常挑拨是非。(释义)咨询者:你似乎对他很生气。(情感反应)咨询者:你同宿舍的同学在背后挑拨是非,你为此感到很气愤,是这样吗?(同时做出释义和情感反应)在会谈中,不少来访者会表现出相互矛盾的情感反应,如既爱又恨,既高兴又沮丧等。有经验的咨询者要善于发现来访者身上这些矛盾情感的具体含义及其影响后果,并予以突破。情感反应的步骤:(1)要注意倾听来访者信息中使用的情感词汇。(2)注意观察来访者传递言语信息时的非言语行为。下一节我们将会讲到,非言语行为线索(如身体姿势、面部表情和各种语音特征等)是来访者情绪的主要指标。事实上,因为非言语行为比言语更不容易控制,因此它们在揭示来访者的情绪方面更为可靠。当来访者的情感具有一定的隐蔽性或表达得比较微妙时,观察非言语行为更加重要。(3)咨询者要使用自己的语言,把由来访者言语和非言语线索获得的情感再反馈给来访者。选择反馈词语是情感反应技巧能否奏效的关键一步。例如,来访者者表示“烦恼”,可以用来替换的情感词汇有“困扰”、“烦扰”等,而“愤怒”、“疯狂”和“狂暴”等词要比来访者的情感程度更强烈。选择的情感词汇不仅要与来访者情感相吻合,而且与其强度也要保持一致,可以通过在情感词汇前加副词来控制强度,如“有些”、“相当”、“十分”等。如果咨询者高估或低估了来访者的情感强度,则会使来访者产生受威胁或被嘲弄的感觉。(4)咨询者在语句中加进情感发生时的情境。情境内容可以通过来访者者信息的认知部分确定。例如,来访者说到:“我就怕参加考试。尽管我努力学习,可是一旦考试我就非常紧张,总考不好。”在这个信息中,情感部分为紧张,认知部分为考试。咨询者反映情感部分时,可以说“你感到很紧张”,而加进情境内容后可以说:“不论你什么时候参加考试,你都感到很紧张。”(5)评估咨询者情感反应是否有效。通常情况下,如果咨询者能准确地反映来访者的情感,来访者就会以这样的方式加以肯定,说“是的,没错”或“是的,那正是我的感受”等。如果你没有反映出来访者的情感,来访者就会回答“不完全是那样”或“我的感受不是那样”或“不,我不那样感觉”等。当来访者否认情感时,这就意味着你的反映不确切、不合时机,重要的是咨询者要确定进行情感反应的时机。在咨询的初期,情感反应的影响太强,因而不能频繁使用,此时如果过分使用情感反应会让来访者感到不舒适,导致他们否认自己的情绪感受。但在咨询后期,则不要忽视情感反应的潜在影响和作用,此时关注来访者的情感会促进咨询的进程。例2[3]:来访者(中年男人):您不能想象当我发现妻子对我不忠时,我的感受是怎样的。我眼睛都冒火了!我应怎样做?以同样的方式扯平?离开她?我不能确定。(来访者说此话时声音激动,高声地说着,拳头紧握)咨询者(内心对话过程)第一步:来访者用到了什么样的情感词汇?(参考答案)没有,除了暗示性的情感短语“眼睛都冒火了”。第二步:来访者的声调和非言语行为暗示了什么样的感受?(参考答案)生气、愤怒和敌意。第三步:选择什么样的情感词汇能够准确描述来访者的情绪程度?(参考答案)愤然、发怒、大怒。第四步:与来访者使用的情感词汇相匹配的恰当的语句是什么?(参考答案)来访者使用了“想象”、“眼睛冒火”。第五步:来访者情感发生的情境是什么?(参考答案)发现他的妻子欺骗他。第六步:我怎样知道我做出的情感反映是否准确、有帮助?(参考答案)注意观察和倾听来访者的反应——他是肯定还是否认自己有发怒和敌意情感。咨询者实际做出的情感反应:咨询者:看起来你对妻子的所作所为是非常生气的。或:显然你对妻子的行为是愤怒的。或:似乎你现在又气又恨,因为你发现妻子与别的男人约会。假定在咨询者进行上述情感反应之后,来访者如下回答:来访者:是的,我确实很生气,但我不知道是否怀恨,尽管我想让她品尝一下我的感受。来访者对咨询者做出的情感反应给予了一定的肯定,但仍暗示“怀恨”一词在当时是过于言重了。(七)概述概述又称归纳总结,就是用两句或更多的释义或情感反应浓缩来访者表达的信息,换句话说,也就是咨询者把来访者的言语和非言语行为进行归纳整理,并以提纲的方式将它们准确地复述给来访者。通过概述咨询者把会谈中来访者表达的零散信息以一个或多个主题串联起来,而且也可使来访者再一次回顾自己叙述的内容,并进行补充。概述可以在咨询过程的一个阶段(包括几次会谈)完成时进行,也可以在一次会谈结束前或一次会谈中咨询者认为对来访者所说的内容已基本清楚的情况下进行。一般来说,第一种情况下概述的难度较大。概述的步骤:要想进行准确的归纳总结,就要能够很好地回忆出来访者此前表达出的言语和非言语信息。时间跨度短则几十分钟,长则可能有几个星期或几个月。具体步骤如下:(1)回忆来访者表述的言语和非言语信息,并在头脑中复述这些信息:来访者讲述了什么?关注些什么?尤其是反复强调的是什么?这是进行归纳总结的最关键,也是最困难的部分,因为它需要你注意到在整个咨询过程中许多变化着的各种信息。(2)从众多零散的信息中提炼出一个或几个主题。(3)以陈述的语调,用自己的语言将总结复述给来访者。(4)通过倾听和观察来访者对总结的态度,来评估概述的效果。例1[4]:背景:某中年男性来访者第三次前来咨询,在前两次咨询中,咨询者得知他酗酒很厉害并因此破坏了家庭生活,但尽管如此他仍无法把酒戒掉,因为喝酒让他感觉很好,帮助他减轻工作压力。来访者:我知道喝酒解决不了我的问题,而且也帮不了我的家庭。我妻子威胁说要和我离婚,孩子也怨恨我,这些我都知道。但我就是离不开酒,喝酒让我得到解脱。(语调低而弱,眼神沮丧,无精打采的样子)咨询者(内心对话过程):A.今天和前两次来访者讲述了些什么?关键内容:酗酒的结果对他本人或家庭都没好处。关键情感:喝酒让他感觉很好,焦虑减轻了。B.来访者今天和以往不断重复的是什么?亦即能将这些信息串联起来的主题是什么?尽管酗酒危害家庭,造成夫妻关系和亲子关系恶化,但为了减轻工作带来的压力,他仍继续喝酒。并且觉得通过喝酒来减轻压力比家庭更重要。咨询者完成内心对话后,开始为来访者进行归纳总结:(概述)——你认为喝酒能缓解你的内心压力,带给你舒适、欣快的感觉,所以即使与家庭闹矛盾也值得。——你感觉到继续喝酒使你在家庭里遇到许多麻烦。但尽管有这样的负面影响,你还是不愿意戒酒。——我觉得,不管怎么样,喝酒带给你的满足要多于家庭给予你的。如果来访者承认喝酒确实比家庭更重要这个主题,那么咨询者的总结便是有效的。如果他予以否认,咨询者可以让他澄清哪些地方不准确。不过要注意:一方面可能是总结确实不准确,另一方面也可能是来访者还没有准备好现在就承认这个问题。二、影响技巧会谈中的参与技巧(倾听技巧)主要是从来访者的角度或参照框架出发,对来访者发出的信息进行反应。这固然对帮助来访者的成长十分重要,但如果仅仅使用这一技巧,那么来访者的成长将是非常困难和缓慢的。在咨询进行过程中,咨询者总要在某个时刻超越出来访者的参照框架,从咨询者自己的角度出发,依据所接受的咨询专业训练,所具有的洞察力、感受力和人生经验,主动影响来访者,以使来访者的成长更快一些。我们将咨询者的这种反应称之为影响技巧(influencing skills)或干预技巧。与参与技巧(倾听技巧)相比,影响技巧对来访者的影响更为直接,它促使来访者意识到自己需要改变,而且需要一个更为客观的参照框架来指导自己行为的改变,这样一来,来访者的进步就会明显加快。另外,影响技巧还能体现出由咨询者引导而不是来访者引导的咨询风格。影响技巧包括解释、指导、提供信息、影响性总结、自我开放等。(一)解释解释就是咨询者对来访者思想、情感、行为和事件之间的联系或其中的因果关系的阐述。它与参与技巧(倾听技巧,如释义、澄清、情感反应和概述等)不同之处在于,其一解释是从咨询者自己的参考体系出发的,而不是从来访者的参考体系出发的;其二解释针对的主要是来访者隐含的那部分信息,即来访者没有直接讲出或没有意识到的那部分内容。咨询者要将来访者自己隐隐约约感觉到或没有感觉到的东西用语言表达出来。而参与技巧则仅仅针对来访者已经表达出来的内容。解释是最重要的影响技巧之一,它能帮助来访者超越个人已有的认识,以一种新的方式(或者说从另一个参照框架)重新看待它们自身的问题,从而对问题有更好的理解,甚至还可能使他们的世界观产生认知性的改变。解释也是最复杂的影响技巧之一。解释应该主要依据各种有效的心理咨询和治疗理论,但运用要灵活,要富有创造性,不能生搬硬套、牵强附会,要针对来访者不同问题,并根据咨询者个人的理解、领悟与实践经验,通过不断地修正,最终给予真正符合来访者情况的合理解释。一般来说,使用解释技巧要注意以下事项:(1)解释应该在充分收集了与来访者问题有关的资料(尤其是来访者隐含的内容及其意义)之后进行,且来访者表示愿意倾听和接受咨询者对自己问题的解释。所以,解释通常是在一次会谈的后期或几次会谈之后进行。(2)解释应建立在与来访者的良好关系的基础上。因为解释基于与来访者不同的参考框架,因而又可能导致来访者的阻抗。良好的咨询关系有助于提高来访者对解释内容的容忍、接受程度。反过来,解释技巧的妥为使用又会提高咨询者在来访者心目中的可信度和权威性,从而加强咨询关系。(3)虽然解释的目的是让来访者从一个与自己有所差异的方式重新审视自己的问题,但操作时要注意循序渐进,解释的内容不要与来访者的信念、文化背景存在过大差异或产生严重的冲突。此外,解释时的措辞要适合来访者。(4)解释的同时,注意观察来访者的反应,尤其是非言语行为,如沉默、微笑等。(二)指导指导就是咨询者直接告诉来访者做某件事、说某些话以及如何做或以某种方式行动。很多咨询者认为,指导是对来访者最有影响力的一种技巧。指导有多种多样,概括起来有两种类型:一种是根据各种不同的心理咨询理论,另一种则是咨询者根据个人的咨询经验做出的。在第一种类型中,精神分析取向的咨询者指导来访者进行自由联想,以寻找问题的根源;行为主义取向的咨询者要求来访者做各种训练,如系统脱敏训练、放松训练、自信训练等;合理情绪学派的咨询者则针对来访者的各种非理性观念予以指导,用理性的观念去代替它们;运用森田疗法的咨询者告诉来访者不要把症状当作自己心身的异物,对其不加排斥和抵抗,带着症状去生活。当然,接受非指导性咨询理论的咨询者不赞成使用指导技巧,他们认为这是操纵、控制和支配来访者。咨询者在会谈中主要使用参与技巧(倾听技巧),如鼓励、澄清、释义、情感反映等,以及非言语技巧帮助来访者认清、理解他自己的情感、态度和行为模式。而很少使用指导技巧,以避免代替来访者作决定,甚至对来访者的提问不给予直接回答,尽可能地要求来访者自己确定要讨论的问题。总之,他们认为指导就是把咨询者的意志强加在来访者身上,而这无助于来访者的真正成长。在使用指导技巧时,咨询者可依据各种咨询理论的指导模型和个人的咨询经验,灵活而富有创造性地加以运用,使之真正成为有效的指导。具体地说,咨询者应十分明确自己对来访者指导些什么?效果会怎样?叙述应清楚、明确,要让来访者真正理解指导的内容。同时指导要在与来访者建立良好的关系的基础上进行,对于那些受教育程度较高、思想比较深刻、自尊心强的来访者,咨询者进行指导时不要以权威的身份强迫来访者执行,以免引起对方反感而中断咨询。如果来访者暂时不理解、不接受,可暂缓进行。此外,在进行指导时,要充分利用非言语行为的影响力。(三)提供信息在咨询会谈中,来访者很多时候会提出了解有关信息。例如,一位自诉被丈夫虐待的来访者,需要了解关于法律权利和诉讼途径的信息,一位因被老板无理辞退的来访者,需要了解有关劳动保障法规方面的信息,一位已经中学毕业、正在寻找工作的来访者,需要了解个人职业能力倾向以及职业需求方面信息。提供信息在职业心理咨询、婚姻家庭咨询以及对教育过程出现的问题进行的咨询中更为重要。正因为如此,我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首次颁布试行的《心理咨询师国家职业标准》中,要求从业者必须掌握劳动法基本知识;民法通则中与心理咨询和治疗相关的法律条文(如隐私权、人身权等);现行婚姻法、妇女儿童保护法、未成年人保护法中与心理咨询相关的条文;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中与心理咨询相关的条文,以及心理评估技术[5]。咨询过程中的信息提供主要有以下几个目的:首先,当来访者不知道自己有哪些选择时,有必要提供其信息,这有助于帮助来访者明确其他的解决问题的方法。第二,信息提供也可用来校正无效的或不可靠的信息,如迷信观念。换句话说,当来访者对某事的信息有误时,应提供信息;提供信息还有一个目的是帮助来访者审视他们一直回避的问题。例如,一年来一直感到身体不适的来访者,当从咨询者那里得到忽视疾病治疗可能会带来严重后果的信息时,也许能促使他尽快进行身体检查。提供信息不同于提建议。提建议是给来访者推荐或策划一个具体的解决方法或行动途径,并让他照着去做。相反,提供信息则仅仅是告诉来访者与主题或问题相关的信息。例1[6]:来访者(一位年轻的妈妈):我发现真是很难拒绝孩子提出的要求,很难对她说不。即使当我明知她所提的要求是无理的,甚至可能会给她带来危险时,我也难以拒绝。咨询者(提出建议):为什么不从现在开始呢?开始时只对她的一个要求说“不”,这可以是你认为最好拒绝的任何一个要求,然后看看情况会怎样。咨询者(提供信息):我想我们可以讨论两个可能影响你处理这种情况的事情。首先,我们可以谈谈如果你说不,你感觉会发生什么情况。另外我们也需要了解,当你是一个孩子的时候,父母是怎样对待你提出的要求的。在家里你的要求是被怎样处理的。父母怎么对待我们,我们也会怎样对待自己的孩子,这种方式非常自然,我们甚至没有意识到事情是这样的。为了达到好的效果,运用提供信息技巧时还要注意以下几点:(1)选择合适的时机。在传递信息前,来访者应有愿意接收信息的表现。如果过早进行,所提供的信息可能会被来访者忽视。(2)咨询者还应明确什么样的信息对来访者来说是有用而切题的。总的来说,如果所提供的信息是来访者自己不可能发掘的,而且如果来访者有根据所提供的信息做出反应的能力,那么这种信息便是有价值的。(3)咨询者还应确定是否应按一定顺序提供信息。因为来访者往往对最先提供的信息记得最牢,所以可以首先呈现最重要的信息。(4)不要将信息强加于来访者,要考虑来访者接受信息的能力。尤其是要考虑到信息是否与来访者的文化背景相容。(四)影响性总结影响性总结是指咨询者将自己所叙述的主题、意见等经组织整理后,以简明扼要的形式表达出来。一般在会谈即将结束时进行。影响性总结与参与技巧中概述的不同之处在于,前者是咨询者表达的观点,而后者是来访者叙述的内容,因而,前者较后者对来访者的影响更为广泛而深远。影响性总结既可在会谈中间使用,也可在会谈结束时使用。有时常和参与性概述一起进行。比如,在会谈结束时,咨询者首先对来访者叙述的内容进行归纳,然后讲述咨询双方所做的工作,最后总结出自己的主要观点。这样会使整个咨询过程脉络清楚,条理分明,有利于来访者抓住会谈要点,掌握会谈中学到的东西。当然,这一工作也可以让来访者自己来完成,或者以咨询者提问让对方回答的方式来进行,咨询者借此了解来访者对咨询过程的了解、把握程度,并在适当时机进行修正。(五)自我开放自我开放,也称自我暴露,是指将自己的思想、情感、经验等有关信息告诉来访者。心理咨询中原来只强调来访者的自我开放,认为这是咨询成功的必要条件。后来发现,咨询者的自我开放在咨询中同样十分重要。咨询者适度的自我开放,能使来访者产生共情、温暖和信任的体验,增加来访者对咨询者的认同感以及对会谈的兴趣,有助于彼此建立相互信任和开诚布公的咨询关系。除此之外,在咨询者自我开放的示范作用下,来访者会有进一步的自我开放。自我开放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咨询者把自己对来访者的体验与感受传递给来访者,其中包括正性信息和负性信息,但传递负性信息时一定要审慎,要以良好的咨询关系为基础,说话时口气要委婉、含蓄,要充分顾及对方的接受能力。如:“你没有那样做,我有些失望,但我想也许你有什么原因?”第二种形式的自我开放是咨询者暴露与来访者所谈内容有关的个人经历和体验。如:“你目前的这种感受,我能想象得出来,因为我以前也有过类似的体验。”一般说来,这种自我开放内容应简明扼要,因为目的不是谈论自己,而在于借自我开放来表明自己理解并愿意分担来访者的情绪,促进来访者更多的自我开放。所以,在咨询者自我开放之后,应尽快把会谈话题转回到来访者身上来,进一步提出一个相关的开放性问题。也就是说,咨询者的自我开放是手段而不是目的,应始终把重点放在来访者身上。 此外,自我开放需要建立在一定的咨询关系上,有一定的谈话基础和背景,如果过于突如其来,反而收不到好的效果。另外,自我开放要有一定的限度。低于或高于这个限度的自我开放,既无助于来访者的自我开放,也不利于形成良好的咨询关系,甚至起破坏作用。尤其是过度自我开放,则会占用会谈中原本属于来访者使用的时间,而且可能会使来访者感到咨询者也是一个心理不健康的人,于是中断咨询。三、参与技巧与影响技巧的有效使用在咨询性会谈中,能否有效地使用参与技巧和影响技巧,直接关系到咨询效果的好坏。一般来说,咨询技巧的选择和使用主要受以下几种因素的影响:(一)咨询者所遵循的咨询理论与方法不同的心理咨询理论在咨询技巧的使用上存在一定差别。例如,来访者中心咨询学派认为一个人有能力指导自己,调整自己的行为,控制自己的行动,从而达到良好的主观选择与适应。其着眼点是帮助来访者进行自我探索,促进其自我概念向着更接近于自我的经验、体验的方向发展。主张咨询者放弃权威地位和指导者的角色,将最基本的责任放在了来访者身上。所以遵循该理论流派的咨询者主要使用参与技巧,而行为主义咨询学派认为,来访者的各种问题都是个体在生活中通过学习而形成并固定下来,因此,通过咨询者设计某些特殊情境和专门程序,使来访者逐步清除其问题行为,并经过新的学习训练形成正常的行为反应。所以遵循该咨询学派的咨询者不但使用参与技巧,而且更重视影响技巧。马建青曾对西方各主要咨询流派在使用咨询技巧方面的情况做过总结归纳[7],我们结合本书的内容对其做了某些删改。(二)咨询者个人的特点1.咨询者的经验和习惯每个咨询者在长期咨询活动中都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形成了某些习惯。这些都直接影响到他们对咨询技巧的选择和使用。比如,有的咨询者对影响技巧中的指导技巧使用得非常熟练、得心应手,而有的咨询者则擅长运用鼓励、情感反映等参与技巧。2.咨询者人格特点一般来说,具有主动、控制、支配型人格特点的咨询者比较偏爱使用影响技巧,尤其是指导技巧,而性情随和、耐心细致、平易近人的咨询者大多使用参与技巧。3.咨询者的人性观如果咨询者认为,人是理性的、善良的、可以信赖的,具有自我引导、自我调整、自我控制、自我成长与发展的天性,而某些“恶”的特性则由于防御的结果而并非出自本性。那么,在咨询性会谈中,他就倾向于使用参与技巧而非影响技巧。相反,如果咨询者认为人的行为是环境决定的,是能被控制的,那么他就可能比较重视影响技巧。(三)来访者的特点1.来访者问题的特点如果来访者的问题是由于缺乏知识和经验,比如一个曾经有过轻微手淫,但却从未有过性交经历的男大学生担心自己患了阳痿,咨询者应给予性知识方面的解释和指导;如果来访者的情绪反应强烈,思维比较混乱,用词不够准确,则咨询者除了给予情感反映外,还要运用释义和概述技巧;如果来访者的问题比较复杂或有深层次的原因,这就需要咨询者采用开放性提问、鼓励、澄清等技巧,促使来访者自我开放和自我探索,最后再给予专业性解释。2.来访者的个人生活状况在商业性咨询机构里,那些经济状况较差的来访者,可能希望咨询次数少些,针对性强些,多给些具体的答案,因而他们可能更喜欢接受咨询者的影响技巧。这一情况还适于那些工作或学习较忙,闲暇时间较少,无法抽出较多时间接受咨询,或者居住偏远、交通不便,或者急切想解决问题的来访者。3.来访者的社会文化背景一般来说,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较深的来访者往往希望咨询者是专家、权威,具有特别的专业知识和非同寻常的办法[8],对此,咨询者宜采用影响技巧,尤其是指导技巧。倘若只采用参与技巧,就不能满足来访者的心理期待,甚至导致咨询中断。相比之下,对于那些受西方文化影响较深、文化程度较高且问题比较轻微的来访者,则更宜采用参与技巧。 此外,选择何种咨询技巧还要考虑来访者的年龄、性别、受教育程度、个性等因素。总之,咨询者要掌握多种咨询技巧,而且要灵活而有针对性地加以使用。第三节 会谈中的非言语交流咨询性会谈属于人际互动的一种形式,会谈中咨询者与来访者之间在运用语言符号进行言语交流的同时,还利用非语言符号进行着非言语交流。有时,非言语交流甚至比言语交流更重要。一个有效的咨询者不仅要善于运用言语交流,而且要善于运用非言语交流。一、非言语符号的种类及其功能非言语符号的分类有多种,社会心理学家贝克(K. W. Beck)将非语言符号分为动姿、静姿和辅助语言与类语言[9]。也有人将动姿与静姿合称为身体语言或体态语言,还形成了专门研究身体语言的身势学;还有人将非言语符号分为视觉符号和副语言两大类。其中视觉符号包括身体运动及姿势、面部表情、目光接触、身体接触、人际距离、仪表、时间控制、实物与环境等。(一)身体语言身体语言包括无声的动态姿势,如手势、面部表情、眼神、体态变化等,或无声的静态姿势,如站立、倚靠、仰坐等,以及交往中的人际空间距离等,它在人际交往中起着重要的作用。1872年,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率先研究了人的面部表情,认为面部表情具有普遍的意义,在不同社会、不同文化中的人,至少能够通过相同的表情表达6种情绪:愤怒、幸福、悲伤、厌恶、恐惧和惊讶。以后,在这一领域中最卓越的研究者是美国的伯德惠斯戴尔(R. L. Birdwhistell)。他于1963年首创“身势语”的概念,认为人体的大部分动作就像组成词的字母和音素一样,是表达意思的组成部分。他把这些组成部分称为“身势语的最小表述单位”,由这些最小表述单位进一步组成“身势语词素”,由一系列动作构成,用来表达某一具体的含义,可以被看成是身势话语。身势语词素进一步按句法结构原则结合成扩大的、互相联系的行为组织,即复杂的身势形式结构,它有口语句法的特点。伯德惠斯戴尔进而认为这种有内在结构的身势语,随文化的不同而变化,是特殊的习得的而非本能的[10]。我国学者孙庆民采用实验法、开放与半开放问卷法和模拟表演等方法,研究了身势语的信息表达和译释问题。研究结果表明,在信息的身势表达方面,总的来说,被试表达某种信息的姿势并不止一种,即同一种信息可由不同身势表达出来,但每一项信息的身势表达均有一种主要的形式;在身势的译释方面,身势所表达的信息广泛而弥漫,显示出某种程度的复杂性和不稳定性,但被试对身势信息的译释均有一定的倾向性,而且,被试对身势信息译释的准确性程度均比较高[11]。在身体语言中,面部表情在人际交往中所传递的信息是大量而有效的。人类的大多数面部表情具有文化的普遍性和非习得性。但也发现,社会因素往往能够降低消极的态度和情绪的表情强度,使得那些本能性的面部表情受到严格的限制。在面部表情中,眼睛被认为是最能明确表达内心活动的,有人将眼睛比作是“心灵的窗户”,它在非语言交往中用途最广,往往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目光接触(也称视线接触)是人际沟通中极为重要的手段,其作用主要在于:①作为一种认识手段,表明对说话者十分感兴趣,并希望知悉、理解他们的话题;②控制、调整沟通者之间的互动;③用来表达人的感情及其在沟通情境中的卷入程度;④作为提示、告诫以及监视的手段。人们交谈的时候往往通过目光接触来了解自己的话语对他人的影响或者说他人对自己话语的反应。目光接触的意义可因以下因素的不同而改变:目光接触的时机选择、时间长短、强度以及双方的空间距离。交往中的人际距离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彼此间已有的或希望形成的关系。 美国人类学家霍尔(E. T. Hall)提出了“近体学”的概念, 用以概括对人类交往的空间距离问题所进行的研究。 他将人类沟通是互动双方的空间由近及远分为四圈:亲昵区(3~12英寸)、个人区(12~36英寸)、社会区(4.5~8英尺)、公众区(8英尺以上)。 霍尔进而指出影响人们交往的空间距离的4个主要因素:相互亲密程度、文化背景、社会地位差别和性别差异。 其中第一个因素是最主要的决定因素[12]。(二)辅助语言和类语言辅助语言,也称副语言或次语言,包括声音的音调、音量、节奏、变音转换、停顿、沉默等,而类语言则指那些有声而无固定意义的声音,如呻吟、叹息、叫喊、附加的干咳、哭或笑等。它能强化信息的语义分量,具有强调、迷惑、引诱的功能,弥补语言表达感情的不足。在许多场合下利用辅助语言和类语言表达同一语词的不同意义。例如“谢谢”一词,可感动地、喃喃地说出,表示真诚的谢意;也可以冷冷地、缓慢地吐出每一个字,表示轻蔑或不耐烦。非语言符号在人际交往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可以加强口头语言的力量,保证人际交往所必需的信息交流,使人际交往更加深刻、含蓄、丰富多彩。但是也应看到,由于非语言符号的使用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与交往情境、交往者的身份和地位及年龄、性别、社会文化背景等因素密切相关,因此在使用中必须与交往的内容、条件、气氛与场合相联系。在现实生活中,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是交织在一起的,这两方面配合得越好,交往越能取得良好的效果。二、非言语交流与言语交流的关系非言语交流与言语交流各有其作用,在人际沟通中往往是相互依存和补充的。有时言语交流的作用大些,有时非言语交流的作用大些。但近些年,社会心理学家越来越强调非言语线索的作用。例如,R.L.伯德威斯戴尔说,言语在交谈中只表达不超过30%~35%的信息。A.朱拉兵估计,情绪信息只有7%是通过言语表达的,55%由视觉符号传递, 38%由副言语符号传达。有的研究者甚至认为情绪信息的表达完全是通过视觉通道完成的[13]。在多数情况下,人际沟通中传递的非言语信息与言语信息是一致的,只不过在一致程度上存在着差异,有时非言语信息夸大了言语信息,有时非言语信息弱化了言语信息,使言语信息打了折扣。在少数情况下,非言语信息与言语信息之间发生矛盾,非言语信息否定言语信息。另外,还存在非言语信息与言语信息毫不相干的情况。Knapp和Hall指出,非言语行为和言语是相互关联的。它们的关联方式主要有六种[14]:(1)重复:非言语信息重复言语信息。例如:一边说“请进,请坐下”,一边用手势指着房间和椅子。(2)矛盾:非言语信息与言语信息矛盾。例如:说的话是“我喜欢你”,却伴着皱眉头和生气的语调。(3)替代:用非言语信息替代言语信息。例如,如果你向别人问候:“你好吗?”对方微笑,这微笑就代替了:“哦,很好。”(4)补充:非言语信息能够补充或更改言语信息。例如,一个人说他觉得不舒服,语速很快并发出呻吟声,这些非言语信息就强调了不舒服这一语言信息。(5)强调:非言语信息能强调语言并加强语言信息的影响。例如,某人嘴里说着关心、同情之类的话,同时辅以皱眉头和眼泪等面部表情和身体前倾、用手抚摸等非言语暗示,就能使其言语信息得以加强。(6)调整:非言语信息有助于调整交谈。例如,当一个人说话的时候,如交谈对象不停地朝他点头,则他会受到强化继续说下去;若交谈对象东张西望且不停地变换身体姿势或低头看手表,则他可能会停下来,至少是片刻的。一般来说,交谈的一方会根据对方某些确定的非言语信息作为判定其是否倾听的线索,来调整自己的谈话。许多研究表明,当我们得到的言语信息与非言语信息相矛盾时,我们会更相信非言语信息。具体地说,当言语信息与非言语信息不一致时,主要依赖于非言语信息;当言语信息与面部表情不一致时,则倾向于相信面部表情。总之,在人际交往中,言语交流和非言语交流都很重要,只是由于沟通内容、沟通情境等原因,有时非言语交流显得更重要些,有时则是言语交流显得更重要些。三、会谈中来访者的非言语行为咨询者应该掌握的一项重要专业技能,就是能够识别和理解来访者各种非言语行为及其可能的含义,并予以有效应对。这项工作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在咨询过程中,尤其是在对来访者问题的确认与分析、咨询干预效果的评估方面,来访者非言语行为所传递的信息有时比言语行为更有价值。在会谈过程中,来访者的许多非言语行为甚至连他自己都意识不到的,不像传递言语信息时需要经过有意识的选择和检查。所以来访者的非言语线索比他的言语信息更能“泄露”内心的秘密,有助于咨询者对来访者进行有效的帮助。会谈中来访者的以下几种非言语行为需要咨询者加以有效应对。(一)目光接触来访者与咨询者之间的目光接触具有重要意义。一般来说,目光接触可以是想要暂停谈话或想要说话的信号;同时互相看的次数越多,感情投入和舒适程度就越高;目光接触较少或眼看别处是回避、尴尬或者不安的信号,可以用来掩盖在表达被视为文化或社会禁忌情感时的羞愧;瞪眼或凝视意味着思维的僵化或全神贯注。眼球的快速运动可能是兴奋、愤怒或者是隐形眼镜不合适;眨眼过多(正常成人是6~10次/分钟)可能与焦虑有关;集中注意力和专心思考时眨眼频率一般会减少;目光转移——如从咨询者身上转到墙上,可能表示来访者在思索或在回忆某件事。在下列会谈情形中,来访者与咨询者之间可能发生较多的目光接触:(1)咨询者和来访者之间有较大的身体距离。(2)讨论的话题比较轻松,不涉及个人一些特别的隐私和禁忌。(3)咨询者与来访者之间关系融洽。(4)一方聆听多于讲话。

上一章 下一章
目录
打赏
夜间
日间
设置
9
正序
倒序
咨询心理学
咨询心理学-2
咨询心理学-3
咨询心理学-4
咨询心理学-5
咨询心理学-6
咨询心理学-7
咨询心理学-8
咨询心理学-9
需支付:0 金币
开通VIP小说免费看
金币购买
您的金币 0

分享给朋友

咨询心理学
咨询心理学
获月票 0
  • x 1
  • x 2
  • x 3
  • x 4
  • x 5
  • x 6
  • 爱心猫粮
    1金币
  • 南瓜喵
    10金币
  • 喵喵玩具
    50金币
  • 喵喵毛线
    88金币
  • 喵喵项圈
    100金币
  • 喵喵手纸
    200金币
  • 喵喵跑车
    520金币
  • 喵喵别墅
    1314金币
网站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