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陈虻留下的资料,很费了一些时间。寻找、提炼陈虻的语录,花了更大的功夫。 我的博士研究生张海华曾就职于《新闻调查》栏目,对于这项工作,有着特殊的情愫。她花了近一年的时间搜材料、扒带子、敲文字。2009年底,我们曾经拿出八万多字的第一稿。但看过此稿的陈虻的同事们不满意。 我自己也不满意:初稿里只有骨头,没有肉。把陈虻生动活泼、有生命力的话语,抽离了背景和语境,局限在我们自设的一个概念化的框架中,几乎变成干巴巴的教条。 其实在开始做的时候,陈虻的部下、挚友李伦就提醒过:&ldquo陈虻的思想往往来自于实践中的刺激,所以他的工作、生活和思想间有很多纤细的联系,选择标准要既丰富又苛刻。&rdquo 停笔了一年。一方面寻找新的文本样式;另一方面也在思考做这件事是否有意义,我有没有能力承担。 为改进新闻教学的需要,2010年底我在新浪开了微博、2011年底开了博客。网络互动写作的快感和微博 &ldquo全民联播&rdquo的魅力,为我打开了一扇大门。有一天,突然想到:何不把&ldquo陈虻语录&rdquo放到网上试试深浅?看看网友反映如何? 于是,在陈虻去世三周年之际,我开始推出《陈
评论共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