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宗教 历史 传记 科学 武侠 文学 排行
搜索
今日热搜
消息
历史

你暂时还没有看过的小说

「 去追一部小说 」
查看全部历史
收藏

同步收藏的小说,实时追更

你暂时还没有收藏过小说

「 去追一部小说 」
查看全部收藏

金币

0

月票

0

以下是“堪布索达吉”的相关搜索结果(9)
入行论讲记(第一册)
堪布索达吉16.4 万字
简介: 查看详情>
苦,才是人生
苦,才是人生
现代
0人气
索达吉堪布 14.9 万字
简介: 作者序认识人生之苦,才能找到幸福倘若将人的一生分成十份,不称心之时会占几份呢?古人说,占八九份。如曾国藩言:&ldquo人生不如意,十有八九。&rdquo佛陀也常常提醒我们:人生皆苦。且不论生、老、病、死都是苦,单单在日常生活中,就难免爱别离苦、怨憎会苦、求不得苦。或许有人不以为然:&ldquo明明人生还有很多乐趣可言,又何必夸大痛苦,紧盯着痛苦不放?&rdquo其实,佛教中之所以说&ldquo苦&rdquo,并不是不承认生活中的一些快乐。但这些快乐往往稍纵即逝,只是偶尔的&ldquo点缀&rdquo,却不是人生的&ldquo底色&rdquo。在我们的人生中,唯一不变的,就是什么都在变。位高权重的,会一落千丈;生死相许的,会势同水火;合家欢聚的,会曲终人散;寿比南山的,会撒手人寰。所以,一切的美好都难逃变化,变化就会带来痛苦,这才是&ldquo人生皆苦&rdquo的真谛。懂得人生皆苦,实际上,对每个人来讲至关重要。假如你一直看不清这个世界的真相,认为它应该充满快乐,一味地蒙蔽自己,以&ldquo苦&rdquo为&ldquo乐&rdquo,那永远也离不开痛苦。而只有认识痛苦、正视痛苦,才查看详情>
最新更新: 苦 才是人生-7
慧灯之光
慧灯之光
当代
0人气
慈诚罗珠堪布 142 万字
简介: 这篇文章准备给大家介绍三个内容:第一是佛教和外道的差别;第二是世间法和出世间法的差别;第三是大乘和小乘的差别。  这三个问题说起来比较简单,但不一定人人都十分清楚。对一个想修持正法的人来说,就有必要先了解这三个问题的答案。因为,无论平时行善的时候也好、打坐的时候也好,对这三个问题的不同抉择就会带来差异悬殊的结果,所以有必要讲一讲。  第一、外道和佛教的差别  如果从广的角度来讲,外道和佛教的见解、修法、行为都不一样,最后获得的结果也有很大差别。但最关键的差别,就是皈依三宝的称为佛教,不愿皈依三宝并具有其他信仰的称为外道。  外道虽然也讲了一些空性,但是,他们讲不出缘起性空的空性。他们所讲的空性,只是一些很粗大的空性,不是显空无别的空性。比如说:有些外道也说,现在我们眼睛看到的、耳朵听见的那些东西是如幻如梦的。但是,他们讲的大部分空性,都是不承认现象的单空,这既非龙树菩萨等所讲的单空,也非无著菩萨等所讲的明空无别的空性。他们的空性就是根本不存在的东西,如同人的头上没有角之类的空性,佛教并不认为这是真正意义上的空性。外道讲的空性就是这么简单。  这是正规的外道,也就是释迦牟尼佛住世时那些外查看详情>
弟子规另解
弟子规另解
当代
0人气
索达吉堪布 19.1 万字
简介: 弟子规》是我自学的,没有传承,但感觉内容非常好,就自己学了一遍,也给部分孩子传了一遍。它讲的虽然不是佛教道理,但与佛教并不相违,而且,即使是学佛的人,也可依此来完善人格,所以了解这部论典很有必要。尤其是汉地许多孩子,从小没有受这方面教育,甚至老师对此也非常陌生,所以希望通过这次的共同学习,很多学校也能开这门课,让大家了解古德先贤的做人道理。在传讲的过程中,我会借用佛教故事或其他教言在字面上作简单解释,以便于&ldquo文殊小学&rdquo为主的出家、在家的小道友们学习;同时,也会引用顺便想到的佛教公案、教证,来印证《弟子规》的内容。你们应该清楚,古人特别重视《弟子规》,汉族子弟的启蒙教育多开始于这本书。但在六七十年代,传统文化被&ldquo革&rdquo了&ldquo命&rdquo,以致后来成长起来的一代,都没有接受这种理念。我曾问过许多年轻的校长、老师,但回答全部是&ldquo没有学过&rdquo,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孔孟思想中虽没有佛教的因果正理,更没有大乘菩提心、空性及光明如来藏的甚深教言,但在为人处世、接人待物方面,许多地方很值得借鉴。现在的社会,怎么样孝顺父母、怎么样诚实守查看详情>
最新更新: 弟子规另解-9
残酷才是青春
残酷才是青春
当代
0人气
索达吉堪布3 万字
简介: 我们总会遇到痛苦,但痛过了,有些人就故意淡忘了,不愿正视它,更不愿提起它。其实,痛苦也是人生的一种&ldquo维他命&rdquo,认真反思它的人,可以找出苦的根源,痛过一次就够了;而不愿正视它的人,会接二连三犯同样的错误,遭受同样的&ldquo痛&rdquo与&ldquo苦&rdquo。青春为什么残酷青春为什么残酷?茫然、焦虑、无助的源头又是什么?真是外在的人或环境让我们受苦吗?不,这一切全是我执惹的祸!印度伟大的寂天论师曾说:&ldquo执我唯增苦。&rdquo只要执著&ldquo我&rdquo,就肯定会增加痛苦。世间的一切痛苦,都是从自利中产生的。所以,《修心七要》告诉我们:在生活中不管遇到什么苦,均应将其归罪于我执,而不要去责怪别人。若能除掉我执,再不顺的日子都会改变。既然我执如此可怕,我们不妨先观察一下:每个人拼命执著的&ldquo我&rdquo,到底是不是真实的呢?这个问题,柏拉图在《理想国》中,以比喻作了很好的解答--有一群人世世代代住在一个洞穴里。他们从出生起就犹如囚徒,被铁链锁在固定的地点,甚至还被锁住了脖子,不能回头或四下张望,只能永远&ldquo面壁&rdquo着。查看详情>
最新更新: 残酷才是青春-2
入行论讲记(第二册)
堪布索达吉16.3 万字
简介: 〖阿底峡尊者依次造了愿行菩提心仪轨。〗阿底峡尊者的观点则有所不同,他先造了愿菩提心的仪轨,又造了行菩提心的仪轨,这种认为&ldquo愿菩提心需要仪轨&rdquo的观点,与我们前译派全知无垢光尊者的观点比较相同。大家应该记得,无垢光尊者在《大圆满心性休息大车疏》中也讲过愿菩提心与行菩提心的仪轨,不同的是,里面的愿、行菩提心的仪轨只有一个,而没有分开,依此可以次第或同时受持两种菩提心。〖本论按照《释论》的观点来讲,是从殊胜补特伽罗的角度同时受愿行菩提心的仪轨。〗根据印度论师《释论》[1]中的观点,愿、行菩提心必须依靠仪轨来受,并且在同一时间内可以受。当然,&ldquo同一时间&rdquo是针对殊胜修行人而言的,如果自己的根基不是特别殊胜,既没有智慧也没有悲心,那不一定能同时受持两种菩提心。对于一般的平凡人而言,应该先受愿菩提心,之后再受行菩提心,这样的次第比较合理。所以,《释论》的观点是从殊胜补特伽罗的角度来解释的。查看详情>
入行论讲记(第八册)
堪布索达吉20.7 万字
简介: 阿弥陀佛灌顶 上师课前开示 这次我们做了一些光盘,主要是法王如意宝1999年在居士林开"极乐法会"时灌顶的整个过程.这个光盘有非常殊胜的加持和利益,所以学习《阿弥陀佛修法》之前,大家应当好好聆听法王的灌顶,接受这个灌顶. 有些人可能想:"从光盘中能不能获得真正的灌顶加持呢"关于这个问题,我今年讲《入行论》传授菩萨戒时也说过,上师如意宝1993年去美国时,在一个寺院里,通过电视接受了第二世敦珠法王"观世音菩萨"的灌顶.当时上师说:"我虽然无缘得见第二世敦珠法王的尊颜,但有了这样的光盘,福报还是很大的,我们应该一起接受他的灌顶."于是当场所有的人,以真实灌顶的态度恭敬合掌,跟着电视里的上师一起念诵.灌顶圆满结束之后,上师说:"大家应该观想自己获得了真实的灌顶." 上师一生中对传法灌顶的要求非常严格,假如电视屏幕没有真实的利益,他老人家根本不会这样做.这一点,有些老道友也非常清楚.所以说,通过光盘应该可以得到灌顶,希望有缘的佛友接受这个灌顶. 个别道友以前没有因缘亲见上师如意宝的尊颜,也没有因缘亲闻他老人家的教诲查看详情>
苦 才是人生
苦 才是人生
现代
0人气
索达吉堪布10.4 万字
简介: 第一章 人怎么活才能不痛苦&ldquo苦难,到底是财富还是屈辱?当你战胜了苦难,它就是你的财富;当苦难战胜了你,它就是你的屈辱。&rdquo1、伟大和渺小只有一念之隔俗话说:&ldquo尺有所短,寸有所长。&rdquo再伟大的人也有自己的短处,再渺小的人也有自己的优点。所以,不必拿别人的优势,来和自己的短处比。你的长处,或许是他人永远也无法比拟的!很多人总是贪执自己的目标,达不到时就会去羡慕他人,过去叫&ldquo榜样&rdquo,今天叫&ldquo偶像&rdquo,觉得别人比自己完美,总想成为别人。就像庄子的《秋水篇》中所说:一只脚的夔,非常羡慕多脚的蚿能够行走;蚿,又羡慕没有脚的蛇跑的快;蛇,羡慕没有形体的风行的更快;风,羡慕人的目光特别快;目光,又极为羡慕心的快速,心一转念就到了。佛经中也说:&ldquo一切当中,心是最快的。&rdquo还有一则寓言,也阐述了这个道理:有只小老鼠,觉得自己太渺小了,特别希求最伟大的东西。有一次,它抬头一看,天空广阔无限,就觉得天是最伟大的,于是对天说:&ldquo你是不是什么都不怕?我这么渺小,您能给我勇气吗?&rdquo天告诉它:&ldquo我查看详情>
最新更新: 苦 才是人生-7
次第花开
次第花开
当代
0人气
希阿荣博堪布3.7 万字
简介: 自从我病情加重以来,菩提洲网站每天都收到大量来信,询问我的情况。我内心感激之余,也暗自庆幸在这岁末年初的时节生这一场病,令远近许多人发愿放生、供灯、持诵经咒,实在是病有所值。生病本是人生寻常事,这世上没有人不曾生病,但大多数时候也只是自己忍受病苦的同时连累身边的人一起担心操劳,谈不上有多少积极的意义。当身处逆境时,不妨有意识地训练自己以更加现实的态度去面对生活的考验,看看从逆境中能得到什么于己有益的东西。很多情况下,疾病会成为我们培养出离心和菩提心的好机会。根据佛陀的开示,解脱是从认识痛苦开始的。人在病中,也许能比平常更深刻地认识痛苦。日常生活里让人不如意、不开心、伤心、烦恼的因缘是那样的多。一年三百六十五天,非在愁中即在病中。但是,人们总是不愿意承认这个事实,认为探讨苦的话题是不妥的。遇到问题和麻烦,一般人惯常的反应是尽力逃避或假装什么事也没发生。然而一旦生病了,尤其是大病,就再不能说&ldquo一切都很好,没有问题&rdquo或者&ldquo那是以后的事,现在不用担心&rdquo。我们不得不暂停下来想一想,痛苦是怎么回事,而人生又是怎么回事。佛经上把痛苦分为三大类:苦苦、变苦和行苦查看详情>
本周C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