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未解之谜前言西藏是一个美丽的地方,雪域高原为它造就了无边美景。这里有神奇的雪山,辽阔的草原,宁静的湖泊,咆哮的河流,湛蓝的天空,洁白的云彩,巍峨的喜马拉雅山,雄伟的珠穆朗玛峰,神圣的冈底斯山,奔腾的雅鲁藏布江……西藏是一个神奇的地方,无数的传说为它披上了神秘的面纱。这里的天与地、山与水、人与物都弥漫着一种神秘的气息,以一种特有的美丽和神奇吸引着人们。在超级畅销书《鬼吹灯》之“昆仑神宫”里曾讲述了这么一个故事:摸金校尉带领的探险队要去昆仑山找古墓,途中经过了一座古格王城的遗址,在这里他们与荒废寺庙中的怪兽大战了一场。故事中的这座王城就是西藏阿里的古格遗址。只是,有着数百年历史的古格王城是如何消失的,里面埋藏了多少珠宝,为什么突然消失了,至今仍是一个未解之谜。因为,在古格王朝消失的几个世纪里,人类几乎不知其存在,也没有人类活动去破坏它的建筑和街道,修正它的文字和宗教,篡改它的壁画和艺术风格,它甚至保留着遭到毁灭的现场。不但如此,我们对于古格王国还是知之甚少,少量的历史传闻,残缺并且相互矛盾的记载,不仅没能揭开古格王国神秘的面纱,反而更增加了它的神秘感。古老的古格,像是一座巨大的迷宫,将西藏众多的秘密深锁其中……其实,有关西藏的神秘现象远不止这些。比如,被传得沸沸扬扬的野人之谜,能与鬼神通话的巫师之谜,耀眼的红雪之谜,神秘的珠峰旗云之谜,神奇的说唱艺人之谜,不可思议的虹化之谜,离奇消失的象雄之谜,数不清的寺庙之谜,说不完的神山圣湖之谜,以及神秘莫测的动植物之谜等。那么,在西藏这块神奇的土地上,到底有没有野人的存在?红雪和旗云又是怎么回事?虹化现象该如何解说?象雄文明是否存在?古格王朝是如何消失的?说唱艺人的记忆之谜该如何破解?美丽的香巴拉到底在哪里?巫师又是如何通神的?这里的神山圣水又给人以怎样的庄严和神圣?这里的花草树木、飞禽走兽又有何神奇之处呢?《西藏未解之谜》一书以西藏未解之谜为主线,通过科学、客观的角度,将有关西藏历史、民俗、自然、地理的未解之谜,一一呈现在读者的面前。毋庸置疑,对于西藏的未解之谜,我们只能以旁观者的身份来记叙它的存在、它的神秘、它的传奇,而无法以一个专家学者的眼光来解说它的缘由,给出一个科学的、有理有据的结论。这主要是由于:西藏,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神秘的地方,很少有人能真正了解它。它就是一个谜,不管是在蛮荒落后的古代,还是在先进发达的现代,我们都无法把它看得清清楚楚、说得明明白白。也许有一天,人类的文明会发展到足以解开这些谜团,但至少现在,它还是一个谜,有待人们进一步地探索和挖掘!第一章 野人之谜(1)西藏“野人”之谜是“世界四大谜”之一,曾被传得沸沸扬扬。尤其是近年来,在喜马拉雅山一带不断有人目击野人在活动,并发现有女性野人抢走当地男人婚配生子之事。那么,西藏到底有没有野人存在呢?西藏发现的野人是不是就是棕熊?至今仍是一个未解之谜。西藏“野人”之谜是“世界四大谜”之一,历来被各界人士所关注。早在1784年,我国就有西藏野人的文献记载。近年来,在喜马拉雅山区不断有人目击野人活动,并发现有女性野人抢走当地男人婚配生子之事。据看见野人的人说,野人体格健硕,2米多高,女性长有丰满的乳房,男性拥有雄壮的身体,浑身长满黑色或棕色长毛,不会说话但会直立行走。关于野人的传说,因为没有实际的证据来证明它的存在,更没有捕获过真正的“标本”。那么,在喜马拉雅山区到底有没有野人存在呢?有人怀有疑问,有人深信不疑,有人说西藏野人可能是喜马拉雅棕熊,但也有专家认为野人很可能存在,他们也许是巨猿的后裔,也许是猿与人之间的连接环。不管西藏野人到底存不存在,但它的传说带给世人一个又一个神秘而诱惑力十足的故事。神秘的墨脱野人墨脱县是雅鲁藏布江进入印度阿萨姆平原前流经我国境内最后的一个县,也是西藏东南部最为偏远的一个县。它位于喜马拉雅山脉东端南麓,面积约为1万多平方千米,境内居住门巴、珞巴等少数民族。墨脱,在藏传佛教经典中称“博隅白玛岗”,意为“隐藏着的莲花”,相传9世纪时莲花生大师受吐蕃赞普赤松德赞之请遍访仙山圣地,到了这里发现此处如一朵盛开的莲花,有圣地之象,遂在此修行弘法,并取名“白玛岗”。又传墨脱的地形极像一幅女神多吉帕姆的仰卧图,因此又有说法墨脱是一个人迹罕至的地方,也是野人神出鬼没的福地。这里是金刚亥母多吉帕姆用自己的身躯幻化出的,被佛教信徒视为圣地。在墨脱这个藏传佛教信徒向往的莲花胜地,有美丽的传说,有迷人的景色,有奇怪的动物,墨脱野人就是这片土地上最神秘莫测的一个。墨脱的门巴人称野人为“则市”,据他们说,野人特别高大,有2米多高,身有黑色长毛,能直立行走。在墨脱生活的人,平时的肉食、油等生活必备的物品主要靠打猎来获取,一个健康的男人一生有四十几年的时间都是在打猎中度过。由于他们在山中呆的时间比较长,因此在当地的几个村里,野人的存在并不是什么新奇的事情。当地人看到的野人身高比人高,头比人的大,额头比较突出,耳朵和嘴非常大,鼻子却很小。它们的头发比较长,可以垂到眼睛上,颜色为黑红、紫红和棕红色。野人的肩很宽,背比较驼,能像人一样直立行走,并且有自己独特的语言。野人手指和脚趾也像人一样可以分开,它们的脚很大,并且脚掌前宽后窄。当地的猎人称,这些野人还会使用简单工具,在遇到人时会挥舞木棍和石头示威。据当地人统计,原始森林里曾经住着11个野人,它们都是单独行动,从没有看到过有两个以上的野人同时出现。有人曾深入原始森林中去寻找野人,发现野人居住的草窝很温暖,均搭建在野兽不会发现的地方。睡的地方下面铺满竹子,上面垫了一层厚厚的稻草,而且它们只会在同一个睡觉的地方只逗留一晚。野人的粪便与人的粪便非常相似,从里面一些没有消化的食物残渣中可以看出,野人以野果、坚果为食。第一章 野人之谜(2)虽然当地人都知道野人的存在,但是却没有留下照片或其他类似于野人毛发的东西。善良、淳朴的墨脱藏民说野人是自己的“爷爷”,况且野人只生活在原始森林中,从没有进村去打扰过村民的生活,因此猎人在打猎时,就算看到野人也不会去猎杀或者伤害它们。与野人接触必然有故事发生,在当地至今还流传着一个感人泪下的故事:从前墨脱有位姑娘上山砍柴,被一个雄性野人抓进山洞里。野人对姑娘一片痴情,表现出很疼爱的样子,但又怕姑娘逃走,就时刻跟在姑娘的身边。它每天抱着姑娘一同去山林采野果,喝山泉。日子久了,野人感觉到姑娘不会再逃走了,便放松了对她的防范。姑娘见野人对她放松了警惕,便萌生了逃走的念头。有一天,姑娘指着洞顶上的一块巨石,用手比划着说,石头要是掉下来会砸伤自己。野人明白了她的意思,便迅速用双手托住石头。姑娘走出洞外,看到野人没有追过来,便乘机逃走了。一个多月过去了,姑娘养好了身体领着村里人来到了山洞。当他们发现野人已经死了时,它的双手仍顶着巨石矗立在那里。在墨脱,随处都可以看到这种令人感到阴森的纸符。虽然当地关于野人的传说非常多,但并没有留下什么有价值的证据,因此也有人曾经怀疑,村民看到的野人会不会就是棕熊呢?众所周知,西藏是全国熊种最丰富的地区,有3万多只棕熊。对于这个问题,有人提出疑问,因为墨脱的猎人都是有丰富打猎经验的猎人,也经常打熊。他们都表示,打猎这么多年怎么可能把熊错看成野人,况且熊叫的时候只会“呕欧呕欧”的叫,而野人的叫声高低起伏,有自己独特的发音。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人员提出,如果墨脱县的这个动物真的存在的话,他不是人也不是野人。这种动物最多是灵长类动物的一个旁支,和人类的演化没有任何关系,也就是说它很有可能是猩猩。可是,如果没有野人,那么墨脱村民看到的到底是什么呢?墨脱县的村民中怎么会世代流传有关野人的故事,并且有那么多人都称亲眼见过野人并描述出类似的细节呢?而坚持相信墨脱野人存在的人士则称,当地的原始森林里四季如春,里面长有多种可以食用的果实和坚果,因此野人有适宜的居住条件和丰富的食物来源。而由于当地复杂的地形并不利于人们对它们的寻找,所以才未能捕获。假如野人真的存在,那么采取群体性生活的可能性也比较大,为了防止近亲繁殖所带来的种群退化,必须要保持一定的种群数量和种群内个体数量才能繁衍。对于处于食物链顶端的动物来说,生态系统内的同类竞争压力通常都很大,那么野人在漫长的进化史中如何和现代人进行竞争,并保留有自己的一席之地呢?近几年来有人曾经对墨脱的野人问题做过考察,仍没有获得可靠的证据,墨脱野人的存与否,至今仍是一个有待解开的谜。珠峰上的雪人传说世界上所有神秘的动物中,最让人着迷、神往的就是传说中的喜马拉雅山雪人。雪人被称作“夜帝”(Yeti),意思是居住在岩石上的动物,藏语称为米贵,意为人形怪物。从公元前326年起,世间就开始流传关于雪人的种种传说。在偏远的喜马拉雅山山区,百多年来一直传称有“雪人”出没。第一章 野人之谜(3)在喜马拉雅山区,雪人被描绘成一种身材高大、半人半猿的传奇动物。它们高1.5~4.6米不等,头颅尖耸,红发披顶,周身长满灰黄色的毛。它们步履快捷,时而凶猛、剽悍,时而仁慈、温柔。虽然很多人否认了雪人的存在,但有关雪人的存在也有许多事实为证:1848年,西藏墨脱县西宫村的桑达被雪人抓死,留在他身上的气味臭不可闻。1889年,英国陆军少校沃德尔在喜马拉雅山西北区海拔5100米的雪地上,发现神秘大脚印,当地挑夫表示,那是一种叫“雪人”的人猿留下的。1938年,当时加尔各答维多利亚纪念馆的馆长奥维古上尉单独在喜马拉雅山旅行,突然遭遇了强劲的暴风雪。强烈的雪光刺得他睁不开眼睛,他又没有任何措施可以呼叫救援,所以奥维古只能等待着自己变成僵硬的尸体。就在他接近死亡时,觉得自己被一个近3米高的动物掩护住身体,保住了性命。慢慢地,自己意识清晰了,那个大体动物却神秘地消失了,临走时还留下了像狐臭一样的味道。另一个关于雪人救人的故事发生在1975年。一名尼泊尔夏尔巴族姑娘像往常一样在山上砍柴,但没有意识到远处有一头凶狠的雪豹已经悄悄跟踪她十几分钟。在姑娘放松警惕的时候,雪豹突然发起猛攻,没想到,一个凶狠的红发白毛动物冲出来,和雪豹殊死搏斗。姑娘这才得以逃回村子。很显然,这个红发白毛的动物就是传说中的雪人。如今,有关雪人的种种传说逐渐被动物学家承认,并吸引着无数探险家来到喜马拉雅地区,找寻这个给人类带来无限幻想的神秘动物。1951年,英国珠穆朗玛峰登山队拍下了第一张有雪人清晰的脚印的照片。这脚印是在坚硬冰面的薄薄一层雪上留下的,长31.3厘米,宽18.8厘米,拇指很大,并向外张开。另外,奥地利知名攀山专家梅士拿声称,1986年他曾在西藏东部跟一个雪人碰个正着。梅士拿2000年出版雪人研究的新书,认为雪人是种罕见品种的棕熊。2002年英国《泰晤士报》报道,动物学家罗波?麦克卡尔宣布,英国牛津大学的科学家在不丹喜马拉雅山区的一棵树上发现了一团毛发,对其进行的脱氧核糖核酸(DNA)分析,发现这是一团不属于任何现在已经定种的动物的脱氧核糖核酸。这次,似乎是确确实实的证据。2003年10月,情况似乎明朗化,至少证实这种传了百余年的怪兽,曾经存活世上。在西伯利亚偏远山区阿勒泰的永久冻土层上,人们发现一只保存完好的带毛断肢,科学鉴证显示断肢有数千年历史,而身份不详的断肢主人,跟人类有不少相同处。英国女人类学家玛拉?谢克雷博士认为,雪人是尼安德特人的后代。她研究了雪人的脚印,发现它似人,也似猿,与尼人更相似。它的大足趾很短,略向外翻。前苏联人类学家切尔涅茨基也认为雪人是尼人的后代。当时,尼人在与智人的搏斗中,节节败退,一支逃入森林,成为野人,一支逃入高山雪峰,发展成为雪人。我国人类学家周国兴认为,雪人是巨猿的后代。他比较了雪人脚印和猿类脚印,认为雪人更像猿。他推测,古代的巨猿并没有真正的灭绝,它的一支扩散到雪山地区,成为神秘的雪人。而雪人还没有表现出具有语言的能力,只会发出一种模糊的声音,它们似乎还没有走进人类的大门。第一章 野人之谜(4)但还有些学者却否认雪人的存在。他们认为传说的雪人的脚印可能是熊的脚印,也可能是山上的落石在雪融化后造成的。时至今日,尽管有众多的雪人考察队深入喜马拉雅山区寻找雪人踪迹,但除了发现一些巨大的脚印外,几乎一无所获。他们没有拍到过一张雪人的照片,更没有人搞到雪人的标本,所以雪人是否真实存在,至今仍然是个谜。小个子野人的传说喜马拉雅山脉有着非常复杂的地形地貌,从海拔8000~1000米,垂直分布着非常丰富的植物带,适合大量的奇异动物在此生存。雅鲁藏布江流到喜马拉雅山脉的南迦巴瓦峰脚下时,突然由东向西南掉头,出现一个大拐弯,而就在这个区域形成的一些低海拔的峡谷中,诞生了小个子野人的传说。大拐弯所在地叫林芝县,是青藏高原海拔最低的地区,素有“西藏江南”之美誉。在当地的觉奴村里,流传着很多关于小个子野人的故事。村民们说他们见到的小型野人身高在1米左右,从个头和行为上看,很像山沟里上下流窜的猴子。村民丹松老人也看到过一只有一条腿的小野人,据说是模仿人在相互打斗中打掉的。曾经有三四个外地人到山林中挖虫草,由于当天赶不回去,便决定在山林中过夜。晚上,他们在树林中生火煮菜,有人突然觉得有什么东西拉他的包,一看,后面有个小野人在盯着他们看,他们把烧着的树枝朝小野人扔去,小野人跑掉了,谁知到晚上他们睡觉后,野人又过来抢他们的包了。在林芝的密林中,常有野人的声音从这里发出。关于野人的传说,大多数地方反映的都是巨人现象,而只有在南迦巴瓦峰脚下的山沟里出现的则是小个子野人,给人的感觉就像是千年的猴子成了森林里的精灵。所以这里的野人是否存在,是一个很难得出结论的问题。据有关专家介绍,这类小型野人与巨人类的动物应该有着不同的血统,它们专吃林子中的野生物,不吃肉,似乎更接近猴类动物的生活。那么,会不会是村民看花了眼,把一些较大的猴子看成了小野人呢?许多科学家认为,动物的高矮取决于骨骼学说,高大的巨人应该有高大的祖先,应该说巨人的祖先有可能是巨猿,而那些小个子野人似乎会有更多的祖先,但科学家在挖掘和复制古猿的时候却很难复制出那些小而粗壮的小型古猿,所以也无法确定小个子野人就是猴类。林芝县柏木村的村民说,过去在当地是很容易听到野人的声音的,现在由于森林砍伐太多了,进山的人也多了,所以不容易见到野人和听到它们的叫声了。如果小个子野人真的存在于这些低海拔的山沟中,那么与那些高大的巨人相比,它们为了生存得更为小心、谨慎。所以,也更不易被人所见到了。不单在林芝有关于小个子野人的传说,在云南和广西一些地方也有关于小个子野人的传说。云南傣族管这种小型野人叫“雅培”、“东都”,而广西少数民族则管它叫“山魈”、“山鬼”、“山娃子”……但这些人见到的到底是不是野人呢?至今仍无结论。与人相融相通的“野人”长期以来,直立行走和会使用工具被认为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的标志之一。在西藏,很多人见到过一种可以直立行走且会使用工具的动物,即老百姓口口相传的“野人”。显然这类动物不会是熊而应该是灵长类动物,虽然猩猩、狒狒一类的灵长类动物也可以直立行走和抓拿木棍,但不论是脚印还是行走的姿态都与目击者所见到的动物相差甚远。那么这种动物与人类之间到底又存在怎样的联系呢?第一章 野人之谜(5)在林芝地区生活的甲央活佛向人们讲述了这样一个传说:“我出生在林芝地区米林县卧龙乡,那里有个叫东阿普的山沟,据我父母说有野人出没,但那是在三代人以前的事情。野人白天站在山上观察人的行为,看村民劳动的场景,晚上下来模仿人的劳动,但糟蹋了农民的庄稼地。”山高林密的林芝,是野人活动最为频繁的地方。属于灵长类动物的“野人”除了善于模仿人的行为,比如直立行走、背背筐、抓拿木棍等外,还有会使用简单的工具,例如石器。在西藏,关于野人会使用石器、会打石头的说法也由来已久。无论是森林地区还是草原牧区,都会有这样的事例。日喀则俄尔勒寺一直保存着一块宝石,据说是野人使用过的(在寺院,凡是有传说的物品都会被当作宝贝,加以珍藏和保管)。这块被寺院密封在玻璃器皿里面的条石呈墨绿色,很像是一块玉石,也有点像古代的镇尺。野人使用的宝石藏语叫“欠多”,是一种可以作为武器的工具。按照传说,无论人、神、鬼,只要被这块石头打到,没有不死的。一旦这个东西丢了,野人自己也会死去。这种石头叫做肝石,有人说是因为形状像肝,有人说是因为颜色像肝,还有人说是因为大部分在野人的腋下贴着肝脏保存……究竟哪种说法接近真实,却不得而知。野人与人本来都是同纲同目的,但因为生存环境不同,彼此之间很难相处在一起。有人按照人们对野人使用的石器的描绘,打制出来一头尖、一头粗的石器。这样的石器显然是可以作为工具使用的,如果野人真的是在使用这样的工具,那么也完全可以表明这一类野人在历史的长河中已经进化到了一定的程度。1972年,科学家在非洲的肯尼亚找到了原始人的大脑化石,这个化石证明人类由于其智慧的早期发展,率先以特殊方式开始进化了。这块化石在科学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它证明是高级智商把人类与其他动物区别开来,大脑的发展从而引发了第一个重要的进化变化。我们可以联想,在石器时代,今天人类的祖先与那些今天被称之为“野人”的动物是有着许多相融相通之处的,甚至有过一段共同进化的时期。只是在人类不断前进的过程中,终于在某一天,人类与它们挥手相别,而那些数量一天天减少的“野人”或“巨猿”,一直到近代还保持和使用着那些古时期的旧石器。那些东西不仅是它们代代相传的宝物,也正好将他们定格在了原始时代。由于野人留给人类的证据非常稀少,除了一些不确定的毛发,就是脚印。脚印是目击者为科学家提供的间接证据,事发地留存下来的大量脚印都被科学家用不同的手法复制下来进行对比。科学家发现,虽然很难直接证明野人脚与人脚之间的相同之处,但还是可以论证这些脚印的形状与结构要比现代人落后,但比已知的高等灵长类动物的后脚要进化了很多。传说中的野人猛一看上去像猴子,仔细一看又像人。头的形状又长又尖,浑身长满棕色的毛,只有大腿内侧和手心上没有毛。脚很大,弓着身走路,身材比人高大很多。那么,野人到底该归属猿类,还是该归属人类呢?至今也未有定论。巨猿与“野人”有何关系在世界的许多角落,都有“野人”等类人生物出没的足迹。“野人”是一种直立行走的类猿似人动物,但与人类特征相差很远,与巨猿有较多相似之处。所以,有人认为“野人”应该是一种改变了原来生活习性的、残存的、已经被认为消失的动物——巨猿。那么,传说中的野人会不会就是巨猿的后裔呢?第一章 野人之谜(6)对此,有专家指出,巨猿与今天的“野人”可能毫无关系。首先是体型的差异。巨猿身高可达3米,而大多数被目击到的“野人”都不超过2米高,神农架和中国南方的“野人”通常只有1.5~1.7米之间。其次是分布区域不同。北美的“大脚怪”,尽管早就出现在印第安人的传说中,当地也基本具备大型动物生存的条件,但从化石证据来看,整个美洲从未演化出任何猿类动物。同样,游荡在喜马拉雅山的“雪人”也不会是巨猿的后代。还有最根本、最致命的一点:巨猿并不是两足直立的动物。在灵长类动物中,只有人类的祖先——南方古猿是直立行走,除此之外别无他物。目前,古生物学家已一致认为巨猿应该像猩猩一样主要以四足行走,偶尔才能直立起身体,而且前肢应该比后肢更长、更发达一些。因此,科学家的研究表明,野人是巨猿的后裔这一说法也是难以成立的。巨猿为什么会灭绝巨猿是巨大的、类似猩猩生活于地面的猿,很可能是世界上最大的猿,重量估计超过200千克,这种动物长有强壮的犬牙和巨大的臼齿,并有厚厚的珐琅层、高高的齿冠和矮牙尖。1935年,荷兰古生物学家G?H?科尼斯瓦尔在香港中药铺出售的动物牙齿中,发现了一枚被称为“龙骨”的巨大暗黄色臼齿。经过研究,科尼斯瓦尔确定这属于某种大型灵长类动物的牙齿,并将其定名为“步氏巨猿”。这枚牙齿比人牙大得多,但两者却有许多非常接近的特征。也正因为如此,人类学家魏登瑞曾将其改名为“巨人”,甚至认为它就是人类的直接祖先。但以后的化石证据很快表明,人类的体型进化趋势和大多数哺乳动物一样,是由小到大,而绝不是由大到小的。20世纪50年代以后,在中国南方和越南陆续发现了大量的步氏巨猿化石,但令人遗憾的是,科学界一直没有弄清巨猿的生存年代和灭绝时期。加拿大麦克马斯特大学的地球地理学教授杰克?里克对此很感兴趣,他带着疑问和先进的仪器,来到了中国广西地区的洞穴进行了实地考察。在当地科学家的帮助下,里克仔细地研究了巨猿的化石以及其生活的环境,并利用先进的电子旋转共振器以及高精度的绝对日期鉴别法推算出了巨猿的生活年代。里克教授表示,从这些化石的年代可推算出,这种史前巨猿生活在100多万年前,和早期人类在地球上共存过,直到10万年前才彻底灭绝。目前,虽然研究人员还没有发现整个的巨猿骨骼,但是他们通过对巨猿生活时代之前、同时代以及现代猿外形的认真比较,把巨猿的形貌进行了合理的复原。简单来说,复原过程就是根据牙齿和下颌骨复原出与之匹配的头骨,接着根据头骨复原出整个躯体骨架,然后再用皮肉和毛发加以“润色”。最后,复原学者们推测出,巨猿是一个高达3米、体重高达544千克的庞然大物。当这种怪物穿过森林的时候,它沉重的脚步引起地面的震动,足以将原始人类吓得四散奔逃。人们也许会担心,当时那么弱小的原始人类是怎样与如此高大、凶猛的怪物同处一个时代。里克称,早期人类可能和这种巨猿面对面接触过,不过,他们是比较幸运的,这种史前巨猿很温柔,根本不杀生,更谈不上吃人了。根据对其牙齿的化学分析,可推测出巨猿是彻底的素食者,最喜欢的食物是竹子,偶尔也吃吃树叶和果实。第一章 野人之谜(7)里克指出,实际上,身体巨型化在食草动物中是很普遍的一种趋势,个子大了既能减少天敌的威胁,也有利于食草动物间的竞争。因为,人们总会认为,越大的动物也会越凶猛,其实并非如此。50年前,大猩猩还被视作凶神恶煞,但现在已经证明它们是非常温和害羞的动物。依此类推,巨猿也应该是“和平主义者”。由于雌性巨猿的体型只有雄性的一半,那么它们很可能也像大猩猩一样集小群生活,以一只成年雄猿为领袖。那么,巨猿到底是如何灭绝的呢?一般而言,大型动物食量大、繁殖慢,对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较差。在巨猿生活的末期,正是冰河期反复出现,整个北半球气候多次剧烈动荡的时期,而它们的主要食物——竹子,还有一个几十年一遇的集体开花期,这些都给巨猿的生存造成了极大威胁。联想到大熊猫在受到人类充分“照顾”的条件下还生存得如此艰难,巨猿的灭绝也就可想而知了。也许还有一个不应该忽视的因素,那就是人类。根据“走出非洲”学说,现代人的祖先在80万年前进入东亚,在这里遭遇了庞大而迟钝的巨猿。过了50万年,巨猿消失了,而人类依然存在,而且更加强大。有研究人员认为,由于当时人类比巨猿更为敏捷,残酷的竞争迫使巨猿把竹子作为主要的食物,而狭窄的饮食结构使得巨猿在与人类的生存竞争过程中处于劣势,并最终导致了巨猿的灭亡。不过,也有学者认为,因为巨猿的头盖骨和大脑生长跟不上躯体发达程度,其进化便停止了,随后也在地球上消失了。爱模仿人的棕熊随着野生动物保护力度的加强,越来越多的野生动物出现在喜马拉雅山区。有人认为传说中所谓的“野人”,很可能是棕熊或黑熊之类的野生动物。那么,棕熊到底有着怎样的形态特征和生活习性,会被人误认为是“野人”呢?棕熊的藏语叫“哲猛”或“定日”,它们的体形健硕,肩背隆起,粗密的皮毛有着不同的颜色,例如金色、棕色、黑色和棕黑等。到了冬天,皮毛会进一步长长,最长能到10厘米,到了夏季则重新变短,颜色较冬季的深。有些棕熊皮毛的毛尖颜色偏浅,甚至接近银白,这让它们的身上看上去披了一层银灰色。棕熊体型较大,公熊体重300~500千克;母熊则通常只有公熊的一半。棕熊前爪的爪尖最长能到15厘米,不过比较粗钝。棕熊的吻部比较宽,有42颗牙齿,其中包括两颗大犬齿。和其他熊科动物一样,它们也是跎型动物,并长有一条短尾巴。棕熊能像人—样双脚站立起来观察周围的环境,并在树丛中行走,直立时身高能达到1.7~2.8米。棕熊虽然体形庞大,但通常都比较胆小,有时一个普通人就能吓走它们。然而,正因为它们比较胆小,所以也更具危险性,当棕熊受到惊吓时往往会发动疯狂的攻击,尤其是带着小熊的母熊;另外捕猎、争抢其他猛兽的食物时,或者交配季节的公熊都会比平时更加赋有攻击性。棕熊肩背上隆起的肌肉使它们的前臂十分有力,一只成年的棕熊,前爪的挥击可以击碎野牛的脊背,而且可以连续挥出好几下,足见其恐怖。另外,棕熊外表虽然笨重,但它们奔跑的速度却可达到每小时56千米,由于耐力甚好,它们可以用这样的速度连续奔跑几十千米。第一章第一章 野人之谜(8)棕熊的适应力比较强,从荒漠边缘至高山森林,甚至是青藏高原海拔4500~5000米的高山冰原地带都能顽强生活。棕熊是杂食性动物,它们的食物会随着季节的不同发生变化。一般来说,植物性食物占了60%~90%,这其中包括各种植物根茎、块茎、草料、谷物及各种果实等。其余则为动物性食物,例如昆虫、啮齿类动物、有蹄类动物(如麋鹿、驯鹿、驼鹿、野牛等)、鱼和腐肉等,有时它们甚至会杀死个头比自己小的黑熊充饥。棕熊奉行独身至上。它们都有各自的领地,且通常颇为广阔,因为广阔的领地可以让它们衣食无忧,也能更容易地找到心上人。季节的变化会带来食物种类和资源的变化,例如鲑鱼产卵和浆果高产的丰收时节,棕熊会步行几百千米,迁移到食物最丰富的地方饱餐一阵。这时候棕熊们总是大群地聚集在一起,而它们之间不同的等级也让人一目了然。级别最高的是那些体形庞大的大公熊,而级别最低、威胁性最小的则是那些刚刚独立不久的“青年男女”。带着孩子的单身母亲虽位列第二,但却是相当具有危险性的,出于对幼子的爱护,这些母亲们总是十分好斗。总的来说,棕熊们一般在晨昏时分外出活动,而大白天则躲在窝里休息,不过也有些不安分的家伙任何时候都可能四处溜达。棕熊的窝通常建在隐蔽性较强的山坡上,或是大石头底下,还有的在大树的树根间,它们有时会自己动手挖个窝,然后搜集一些干草之类的东西铺进窝里,把窝收拾得舒舒服服,而且一用好几年。10~12月,棕熊就会进入冬季的大睡时刻。不过这种冬季睡眠并非是人们过去所认为的冬眠,因为它们新陈代谢的速率不像那些真正冬眠的动物那样下降到很低,这些熟睡中的熊随时都会醒来。但即便如此,也不是所有的棕熊都会参加冬季大睡行动的。例如那些居住在南边的棕熊,气候不那么恶劣,冬季的食物也还算有所保障,它们大睡的时间可能很短暂,甚至无需这样的长时间睡眠。棕熊是相当好斗的动物,特别是在保护领地和食物的时候。为了保护食物,它们会赶走狼群和山狮;为了保护领地,它们也会打跑侵入它们领地的其他熊。不过多数的打架斗殴事件集中在交配季节。母棕熊为了抚育孩子,通常每隔3~5年才会交配一次,为了让母熊们尽早进入交配阶段,公熊们会找机会杀死这些母熊的孩子,尽管勇敢的母熊们在遭遇这些身型大它1.5倍甚至两倍的家伙时会奋力搏斗,但幼子死亡事件中仍有45%是公熊们的杰作。在野外讨生活的棕熊们寿命大约有20~30年,由于环境及生活条件的问题,很多棕熊在它们生命的最初几年就宣告结束。在圈养条件下,寿命最长的棕熊也只能活到50岁。此外,棕熊还是一个模仿能力很强的动物,特别是它模仿人的样子极为逼真。如棕熊能模仿人挥手打招呼的动作——有时它会头顶牛粪,在远处挥手,吸引牧童,远远望去仿佛是一个戴着圆帽的人在打招呼,但走到近处才发现原来是棕熊。素有“世界屋脊”之称的西藏是全国熊种最丰富的地区,这里有3万多只棕熊、黑熊生活在海拔4000米以上的“雪域高原”。因此,有人认为喜马拉雅山区所谓的“野人”就是棕熊。是野人?还是棕熊?第一章 野人之谜(9)自20世纪50年代喜马拉雅山脉发现“野人”的消息传出以来,神秘的“野人”就引起了世界各国科学家的极大关注。有人认为喜马拉雅山的“野人”就是棕熊,而当地许多有经验的猎人则坚信“野人”的存在。那么,到底是“野人”还是棕熊呢?我们且来看看认为野人就是棕熊的人是怎么解释的。据《悉尼先驱早报》报道,一名日本登山队员试图结束数十年来人们关于喜马拉雅野人是否存在的争论,他声称,经过长达数十年的研究,他已经揭开了喜马拉雅野人罩在人们心头的种种谜团:这种类似猿的神秘怪物实际上是棕熊!在西藏进行了20多年野生动物考察和研究的专家刘务林说,根据他在野外的考察和分析,传说生活在喜马拉雅山区的“野人”和“雪人”,很有可能就是与“人”体型相似的棕熊。据刘务林介绍,十几年来,他先后在西藏的墨脱、吉隆、朗县和珠峰附近的定日、定结、亚东等地10多次发现“野人”,经过实地考察后,发现都是棕熊。而一些保存下来的所谓的“野人”皮张和骨头,实际上也是能够确认的动物。例如工布江达县一寺庙的一张“野人”皮,其实就是棕熊皮,只是外表颜色和一般的棕熊不一样。而那些关于“野人”的脚印经过分析,都缺乏足弓,实际上是棕熊留下的脚印,因为棕熊后足仅具趾垫和掌垫,酷似人的脚掌。棕熊是属于我国重点保护的野生动物,多生活在海拔3500米以上的地带。由于喜马拉雅棕熊生活在自然条件恶劣的雪域高原地区,所以它和其他棕熊比起来,体格要更加的高大,耐寒能力也特别强,爬起山来如履平地,并且非常喜欢直立行走。而棕熊有许多看似人的行为的地方,所以,使当地许多老百姓受到迷惑,误认为是“野人”。现在藏北高原仍流传着棕熊与牧女的传说:雌性棕熊专害女人,雄性棕熊则喜欢劫持美女,并能与美女生下后代。确实,在现实生活中,藏北被棕熊伤害的大部分人是妇女,后来被猎人射死的棕熊又大半是雌熊。在西藏安多县,有一个被人称为“折蒙拉康”(意为“棕熊的经堂”)的天然岩洞,藏北草原上的棕熊每几年夏天都要在洞中聚会一次。届时,大小几十只棕熊从四面八方赶来,自觉排成单行长队,按顺序进洞,几天后又排队出洞,分散开去,其中原因迄今仍是个谜。在藏东一带,左贡、芒康、贡觉县的牧民把棕熊称为“人熊”,因为他们发现棕熊和人一样能“骑”马,会直立追人,学人戴帽等。专家认为,棕熊骑在马背上是为给猎物增加负重,而后制服猎物。一般棕熊很少从高山草甸下到海拔低的人类居住区活动,只是偶然前去觅食。一旦遇到人,它就站起来与人对视。因为人们通常很少见到棕熊,同时受传说影响,不敢仔细观察,事后只能依据印象描述,而所看到的红嘴巴、红鼻子、红头发的怪物,被认定为“野人”。棕熊冬天处于半睡眠状态,极易被惊醒,有的甚至不冬眠。它一旦受惊,或睡眠时过于饥饿,就可能出来到处游荡,甚至下到雪线以下觅食。喜马拉雅棕熊毛色变异很大,有的熊是灰白色的,老百姓猛然见到这种颜色的棕熊就误认为是“雪人”或“野人”。还有的棕熊毛色甚至灰白与棕黑相间,因此还被误认为是大熊猫。《辞海》中记载西藏有大熊猫,英国《大百科全书》认为存在一种“西藏大熊猫”,就是这个原因。专家认为,从动物学、生态学的角度看,一个物种如果在世界上只有2000个以下个体,又不经过专门的人工繁殖,几乎可以肯定要绝种。在一个封闭的小环境里,任何规模过小的动物都难以抵御自然环境的压力和近亲繁殖的影响,如果不像大熊猫一样抢救繁殖,必然会遭到自然淘汰。“野人”如果真的存在,它作为大型哺乳动物,有一个种群的最低数量极限,但目前各地发现的“野人”总体不超过200个,而且居住分散,环境恶劣,其近亲繁殖也不可能使他们生存到现在。由于西藏“野人”之谜被人们列为世界四大奇谜之一。几十年来,国际上组织了无数次考察队对“野人”进行了跟踪考察,但均以失败告终,迄今为止没有得到一张有“野人”的照片,除当地百姓外,也没有一个人说他亲眼看到过“雪人”或“野人”,而只是得到过一些所谓“野人”的足迹。专家学者对各类说法的质疑是有道理的,而目前为止,人们也不知道世界上是否存在野人,我们需要的是更多的证据。究竟有没有喜马拉雅山“野人”、“雪人”存在,目前仍然是个谜,刘务林教授的观点,也只是一家之言。这个世界奇谜,还将吸引有关专家学者进行进一步的探寻、考察。第二章 红雪之谜(1)雪通常是白色的。然而,有一次,当中国登山队员登上喜马拉雅山时,却发现在5000米以上的冰天雪地中,点缀着玫瑰色的红雪。那么,这些红雪到底是如何产生的?为什么只有喜马拉雅山才有红雪呢?对这种现象,科学家又做出了什么样的解释?红雪之谜是一件令人相当匪夷所思的事情。据发现者人描述,有世界屋脊之称的喜马拉雅山上,经常有一种灿若彤云的红雪出现,像玫瑰一样艳丽,又像血染的红绸,是西藏特有的神秘现象。那么,这些红雪到底是如何形成的?又是如何被人发现的呢?据科学家分析,喜马拉雅山上的红雪是由雪衣藻、溪水绿球藻和雪生纤维藻等藻类组成的。藻类是低等植物,它们具有色素,能进行光合作用。由于它们所含的色素比例不同,能呈现不同颜色。这些雪藻含有特殊的色素——血色色素。当白茫茫的冰雪被这些雪藻染成血红色后,在阳光的照射下,使瑞雪覆盖的喜马拉雅山,更加绚丽多彩,红若丹霞。至于红雪之谜的发现,则要感谢我们的科考队员。有一年,他们在喜马拉雅山考察。当太阳快要落山的时候,他们从一座5000多米的山峰上下来,抬头一望,发现喜马拉雅山的主峰变成了火一样的色彩,往日的白雪全披上了红色的外衣。从此,红雪之谜便传了开来。高山上的雪衣藻对于红雪之谜的产生,读者也许会产生疑问。那些含有色素的藻类植物一般都生长在湿润的地方。为什么在白雪皑皑的喜马拉雅山上也会有它们的存在呢?原来,在藻类植物中,有一种雪衣藻,它们不仅耐寒,而且还具有发光的作用。尤其是在永久性冰雪中,它们分布广,耐寒性强。零下36℃也不至于死亡,但在4℃以上反而难于生存。这些雪衣藻类生长适宜温度是0℃左右,常常在夏季冰雪融化时生在高入云端的喜马拉雅山上,能产生色素的雪衣藻在那里顽强地生存着。长最好。那么,它们又是怎样获得养料和抵抗低温而生活的呢?据植物学家们分析得出:雪衣藻周围的湿气是它们得以生存的主要源泉。由于它们含有特殊的血色色素,能吸收短波长的紫外光和蓝色光等,提高光合作用能力,制造大量可溶性糖,降低细胞内含物的冰点,使细胞的肢体结构在低温下不起剧变或被破坏,从而提高了抗寒能力。有的含有较高的脂肪。这些都可能是雪衣藻类在低温的冰雪中能生活的原因。在漫长的历史演变中,它们获得了这一特性,成为高山冰雪的征服者。在终年积雪的环境中,雪衣藻的白色小球一动不动地躺在雪里,虽然已经冻僵了,但仍活着。它们就这样沉睡着,当雪的表面在灿烂的阳光照射下微有一点融化时,才从梦中醒来。当白天充足的光和热使雪衣藻的红色素迅速积累起来后,雪衣藻便在喜马拉雅山,红雪与白云相互映照。大片大片地展现出红色的“雪”来。其实,这是由无数的雪衣藻聚成的。每一个雪衣藻都是静止的小球体。它的内部充满了红色素,外面是半透明的外壳。这样的球体生长缓慢,它们成熟后开始分裂,一个球体里的东西先分成两半,而后,这两半再照样分成两半。新生的小雪衣藻从破裂了的外壳中蹦了出来,开始其独立生活。雪衣藻的这种繁殖方式叫做营养繁殖,单细胞的种类经细胞分裂后,分成2个或4个子细胞,各成一个新个体,此时母细胞不再存在。就这样,在喜马拉雅山上,每当太阳下山的时候,雪上开始时出现鲜红的斑点,以后这些斑点占的地盘越来越大,最后形成一大片红雪。第二章 红雪之谜(2)神秘的绿球藻在前面的介绍中,我们知道,喜马拉雅山上的红雪主要是由雪衣藻、溪水绿球藻和雪生纤维藻形成的。虽然红雪构成的主体是雪衣藻,但溪水绿球藻也有同样的功劳,而且民间还有许多关于绿球藻的传说。远眺喜马拉雅山,经常有神秘的藻类植物闪闪发光。相传很久以前,在一个古老的部落中,有位美丽的女子,是酋长的女儿。酋长要女儿与一名男子结婚,但是她早已与另一位部族勇士相爱,酋长仍执意要女儿与他中意的男子结婚。婚礼之夜,酋长女儿远远听到勇士吹奏的草笛,依循着笛声到了阿寒湖畔,就在淡淡的月光下,两人乘着木舟划向湖中,约定来世结缘,然后就一起投入湖中。酋长和村人感受到两人的深情,转而为他们祈求永远的幸福。巍峨险峻的喜马拉雅山上,是高原藻类植物生长的最佳之地。两人相恋的魂魄在湖中化成了由两人名字合称的绿球藻,世世代代在阿寒湖底继续着他们至死不渝的爱情,因此绿色的绿球藻也象征了坚定不移的爱情与执著于幸福的努力。当然这不过是一个美丽的传说,现实中的溪水绿球藻只是绿球藻的一种,刚出生的绿球藻非常细小,一年的绿球藻也只有0.3毫米,一般是以每年5毫米的速度成长。绿球藻的生长期极长,要150至200年才能长得如棒球大小,世界上至今为止发现最大的绿球藻直径为30厘米,推估已有近千年的寿命。喜马拉雅山上的雪线说到红雪之谜,我们有必要了解一下喜马拉雅山上的雪线,虽然它们之间没有直接联系,但红雪的产生自然离不开长年累月的积雪,如果没有积雪,自然也无法看到红雪。那么,什么是雪线呢?其实,所谓雪线就是年降雪量与年消融量相等的平衡线。喜马拉雅山的雪线喜马拉雅山脉的雪线,北坡大约6000米左右,南坡约为5500米,北坡比南坡约高500米。从气温分布分析,南坡暖于北坡,为什么南坡的雪线反而比北坡低了呢?这是因为雪线高度是由温度和降雪两个方面共同决定的。南面迎风坡接受从印度洋来的潮湿西南季风,空气温和湿润,降雪比背风的北坡要多得多;北坡雪少,加上空气干燥,蒸发大。到了夏季,在阳光照耀下积雪容易融化,于是,就出现了北坡雪线比南坡高的现象。另外,从卫星云图上不难发现,喜马拉雅山山脉雪线以上不是处处地方天天都有雪的。这是因为在一些较陡的山坡上积雪薄,容易融化。此外,还有风的影响,珠穆朗玛峰地区冬春季节西风特别强劲,高山积雪常被吹落后岩石裸露。一般来说,喜马拉雅山的红雪大都产生在主峰的顶端,这是因为主峰离太阳最近,光线产生得最强,雪衣藻产生的色素也最多,所以看起来最红。第三章 虹化之谜(1)虹化是指得道高僧在圆寂时出现的一种神秘现象。虹化者临终时,打坐的身体不断发光,其形骸不断缩小或消失,最后只剩下指甲和毛发。也有得道高僧的尸体在焚化后只得到珍贵的舍利。那么,西藏的虹化现象到底是怎么回事?为什么只有得道高僧才能虹化呢?这就是虹化之谜给人留下的谜团。虹化是指得道高僧在圆寂时出现的一种神秘现象,或者叫虹霓法身。据说,修炼到很高境界的高僧在圆寂时,其肉身会化作一道彩虹而去,进入佛教所说的空行净土——无量宫中。虹化的基本特征是:虹化者临终时,打坐的身体会不断发光,在发光时形骸不断缩小,由缩小而渐至消失,最后只剩下指甲与毛发;在其肉身发光缩小之际,头顶上方出现一片红光缭绕。这便是藏密修行者追求的死后最高境界。尚有次等者,其肉身在发光中缩小到一定程度便不再缩小,剩下的形骸坚硬如铁。还有修行得道的高僧,死后火化,遗体全部烧光,连一点骨灰也不留下。这种十分特殊的现象,也可归入虹化一类。在藏传佛教中,有一个支派密宗,传说密宗修炼者修行达到一定境界后死亡时,肉身会在圆寂后几天内,自动化成五颜六色的光直至消失。这种现象被称之为人体虹化现象。虹化目前仅出现在藏传佛教范围内。但虹化现象为什么仅出现在藏传佛教范围内呢?藏传佛教与汉地、南传佛教又有什么不同之处呢?为什么会产生虹化呢?虹化时发出的光是什么光?一般情况下,凡发光的物质,分两类:一类是物质燃烧在高温下发光。发红光,温度至少要达到600℃;发白光,温度至少要达到1000℃以上。另一类是冷光,如某种射线照射下某些物质发出的光,以及自身发出荧光之类。那么虹化时发出的光,是热光还是冷光?发光的能量从何而来?能量如何转化?身体发光的同时如果脱水脱脂而收缩变小,那也只能是皮肤、肌肉和内脏萎缩,而骨骼又是如何萎缩的呢?发光时如果“燃烧”,那么自燃的原因何在?燃烧后一般会留下“灰烬”,为什么几十千克的身体会变成发光的舍利,或者缩小成坚硬如铁的形骸甚至“不翼而飞”呢?如果说虹化时发光是有电流通过身体,但我们知道,电流通过电阻丝时电阻丝会发热发光,电流断了而电阻丝依旧(当然在高温之下电阻丝会有部分氧化),虹化时若是电流通过肉身,但电流断了而肉身不存又是为什么?这一系列的疑团至今萦绕在人们的心头,也吸引着无数探究真相的目光。西藏本土上虹化的事例探索虹化之谜,我们可以先了解一下西藏本土的一些虹化事例。自莲花生大师将佛教密宗从佛陀的故乡越过喜马拉雅山脉带到雪域藏地,1000多年来,藏地成就虹身者不计其数。发生在藏传佛教高僧身上的虹化现象至今仍是一个神秘的谜团。1883年,藏传佛教高僧堆炯林巴和仁增白马玛堆兑的弟子中,有14人死时人体虹化。其中一个叫壤日克的弟子,虹化后只留下一片小指甲,至今仍珍藏在多康寺院里。1952年,德格益龙人索朗杰活佛虹化时,当时的西藏军政领导都在场。德格益龙人索朗杰虹化时的情景颇为壮观,十多年后担任西藏自治区区委书记的张国华亲眼目睹了当时的场面。当年张国华将军得知这位老活佛第二天早上要离开西藏,便去送行。可是当张将军等人到达后,只见德格益龙人索朗杰活佛端坐于大经堂中央,也不来接待客人。张将军一时不解,就和卫兵一起站着看。后见本寺庙的其他僧人也来了,围坐在活佛四周,等人都到齐了。活佛就从座位上腾起,先腾起又落回原地,第第三章 虹化之谜(2)人在虹化之时会出现彩光。三次腾起时产生了一声巨响,如打了一个大雷,随之活佛就消失不见了,只见一朵红云飞去,什么痕迹也未留下。1969年,壤塘县的俄未路活佛和班玛县的那希堪布乐活佛分别于修果寺和知钦寺圆寂,身体均缩小到30厘米左右,火化后,出现了五色舍利子。1980年,西藏昌都地区贡觉县的阿达拉姆和察维县的玉拉大姐,两人去世时分别成比例地缩小到20厘米和50厘米高,而且都坚如钢铁。1983年,色达县年龙寺的堪布索尔顿活佛圆寂后,身体也缩小成小臂高,火化后出现了五色舍利子。原西藏社会科学院宗教研究所的活佛索朗顿珠也提到,他的导师南开多吉逝世时,打坐处不断发出异常响声,并绚丽光化;声响之大,可谓惊天动地,最后只留下弥足珍贵的舍利子。此外,著名的藏传佛教学者堆炯?吉扎盖西多吉在《宁玛源流》一书中写道:“以南北大圆满库之道,得虹化者不计其数。”不论哪一派密教的修行人,在修炼密法到达很高的境地后,当他命终时,就会出现虹化现象。他的肉身会化作一道彩虹,朝天上飞去,进入佛教所说的空行净土——无量宫中。这在常人听来不可思议,在密教的修行者看来,却非常平常。透过长年的修炼,修行者的身体内聚集了巨大的能量,当他面对死亡之际,就让这能量把肉体转化为最初组成身体的光质,色身融化在光中,然后完全消失。不过由于所修法门的不同,修行者的虹化过程也会出现不同的现象。较普遍的有两种:一种是修行人圆寂前,要求独处,死后7天不要动他的遗体。房间里会充满奇异的彩虹般的光。到第8天,人们打开房间,只见修行人的遗体已经消失,只留下头发和指甲。另一种修行人圆寂前是要独处,但允许亲传的弟子在身边,修行人如常盘坐,身体自燃,一道彩虹冲天而去。无垢光尊者曾在《句义宝藏论》中指出过学密宗的上等瑜伽士,应有的四种成就相,即:1.无余微尘而成就。2.为度化他众以满天彩虹之光身而成就。3.光身消于虚空而成就。4.肉身直接消于虚空而成就。而这几种成就,实际上就是虹化。在《金刚萨埵意镜续》中也曾说道:“修密法者所得涅有二种,一为正等觉,二为现前觉。所谓正等觉,即是以无余肉身而成佛;所谓现前觉分有数种,即修密者圆寂时出现彩光、妙音、坚固舍利、大地震动等瑞相。彩光有二种:光环如虹幕相、光线如梯形在瑰丽的西藏高原,总是有许多天人合一的现象无法解释,比如“虹化”就是其中之一。相。若现光环相者,五日后安稳得现前成佛;若现光线如梯形相者,七日后现前成佛。妙音有二种:若轰然作响,七日后现前成佛;若有物体相碰声者,十四日后即现前成佛。”在西藏历史上,虹身成就的事例非常之多,其中最惊人的记载,出自于《前译光明史》中,据说从噶丹巴德协修建白玉噶托寺,而形成宁玛派中噶托法系后的700年间,竟然共有10万人获大圆满虹化光明身成就。即使到现代,西藏本土上虹化的事例,仍屡次出现。足可以证明虹化成就确实存在,绝非虚妄之言。何谓大圆满法一直以来,对于虹化现象,大都视为修习大圆满法,尤其是心髓后的奇迹,那么,究竟何谓大圆满法呢?第三章 虹化之谜(3)大圆满法历史悠久,于唐代传入西藏,历经灭佛劫难,其心髓又由掘藏师从岩洞中掘出。18世纪,在龙钦巴尊者的加持下,晋美林巴尊者打开了《龙钦宁提》的意伏藏,从此《龙钦宁提》成为最受欢迎的宁提(心髓)法本,在藏地得到广泛传播。大圆满法囊括了佛陀所说的所有教言,而宁提更是大圆满的精髓,是最便捷、最彻底的成佛之法。宁提分彻却和妥噶两大主修法门,彻却在顿悟中成佛,使心获得解脱;妥噶则使身化虹光,成就不死虹身。大圆满法是西藏密宗最神秘的教派——宁玛派的主要教法。这个教法主张顿悟一心,即悟此现前本体清净,本性光明的这个心。心不只空寂而且具有光明,明而又空。心体空是空,心性光明是有,心无体故非有,心有光明的性能和作用,是非无。这种非空非有不落于“空”的一边,也不落于“有”的一边,是远离两边的中观正见。他们主张“体性奉净,自性顿成,大悲周遍”。其大意是:认为一个人的心体(思想)就其本质来说是纯洁的,远离尘垢的,但必须通过修法,才能使心体不受任何干扰,在“空虚明净”中把心体安置于一个理想的境界,那就成佛了。这与佛教禅宗主张的“心静则佛”、“明心见性”有相似之处。不过宁玛派的修法极为繁琐,必须按照密传的次第才能修成。说到底,他们认为:众生心体本净,众生是佛,佛与众生只是迷悟之差,明空妙觉则无别。需要指出的是,后来创立的格鲁派不承认“众生是佛”,则认为“众生心有染污,离垢清净始有成佛的可能”。在起修方面,宁玛派主张“顿悟”,只要顿悟一心,自性元成,一切具足,不假修造。而格鲁派则反对本具之说,认为成佛要培积福德和智慧两种资粮,经过长时间修行,由种种因缘聚合方能证得。大圆满法“修以开悟”的次第大约如下:起初合格上师在了解弟子根器后,授以净化业障、圆满资粮的前行,弟子须受第四灌顶及修“上师相应法”,以变成正法器和完美的接收器,在修持期间向上师报告禅修经验,时机至时,上师会直指心性,有如一刀劈下,顿破累劫无明,刹那顿悟。“菩提自性,本来清净,但用此心,直了成佛”,所以大圆满前半部的“立断”倒和禅宗有许多相通之处,只是悟入的巧妙不同,法门保存的极完整,并且顿渐普摄,对各种根器的人都能循循善诱。对“明心见性”、“起用”、“证道”细微关键的印证,都交代得清清楚楚,师徒口耳相传。首先是“四思维、人身难得、无常、因果、轮回苦”,使你的心能够出离轮回,趋向佛法;再来是“皈依”和“发心”,建立对上师三宝的“信心”和对众生的“慈悲”;之后修“金刚萨缍”,净化自己身口意的业障;再修“供曼达”以圆满自己的福慧资粮;修“上师相应法”以心印心。以上的修行是“因”,“果”就是能面见自性,悟入“大圆满见”。行者在证悟前需守戒律,止恶修善。在宁玛派僧人的心法中,大圆满是西藏密宗的最高心法,也是成佛最为便捷、最为彻底的法门。说它便捷,因为它不必经过不同次第的修习,而是直指自心,当下顿悟;说它彻底,因为它不但能引导修行者证得心灵的顿悟,还能使肉身化为虹光,获得身心双解脱。大圆满法高深玄妙,没有一定基础是难以理解的。第三章 虹化之谜(4)藏传佛教的特点从大量的历史记载和传说中,我们可以发现虹化现象大都只发生在藏传佛教的密宗修行者身上,而汉传佛教和南传佛教的修行者则未曾见到有关于这方面的记载。那么,藏传佛教与汉传佛教、南传佛教有些什么区别呢?藏传佛教与其他佛教教派相比,有些什么特点呢?转筒中国佛教主要有三大系统,即南传佛教、汉传佛教、藏传佛教。藏传佛教是其中之一,自称“佛教”或“内道”,清代以来汉文文献中又称之为“喇嘛教”。藏传佛教体系是藏民族最为重要的宗教信仰体系。藏传佛教,是指以藏语文为主要施教、学修工具,具有浓厚藏族文化特色的大乘显密佛教,藏传佛教在藏族社会文化生活中占有十分特殊的地位。作为藏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藏传佛教对藏民族文化的影响是深远而持久的。藏传佛教文化不仅影响到了阿里、卫藏、多康三藏大地,还远播到了蒙古高原、祖国南疆以及国外不少地方。佛教的传播、发展和演变经历了一个漫长而又波澜壮阔、起伏多变的过程。在佛教发源地印度,公元10世纪虽然密宗继续残存了200多年,但大乘佛教已十分衰微。到公元13世纪初,伊斯兰教统治印度,佛教在它的故乡失去了原有的地位。然而,在西藏以及更为广阔的藏族地区,藏传佛教经过艰难曲折的里程,最终走上了兴旺发展的道路。藏传佛教不仅继承了印度佛教的基本教义,而且结合藏地的实际,吸收当地文化,进行大胆创新,使之成为一种富有新意的、藏化了的佛教。藏传佛教极力倡导慈悲为怀、尊重生命、崇尚和平和反对战争等,它对传统的信仰习俗也赋予了具体的内容,如提倡仁爱、宽厚,以诚待人,以理服人等观念。这些正是芸芸众生所希望的,理所当然地被他们所接受。在世界佛教各流派中,唯有藏传佛教坚持显密兼修。藏传佛教不仅理论完备,体系严谨,而且在传承与实践方面也是最为完整。在佛教经典的翻译整理方面,《藏文大藏经》的质量也属首屈一指。它不仅翻译内容准确、严谨,所收经典的种类也最为齐全。从整体上看,藏传佛教更多地保持了佛教的原貌和佛教的特有精神。公元9世纪中叶,吐蕃宫廷内反佛教一派的大臣们,拥立朗达玛为赞普,在吐蕃展开了一场空前的灭佛运动(838~842年)。当时佛教受到无情的打击,僧人被镇压,佛经被焚,佛像被毁,寺庙被封。时隔6年,朗达玛被佛教僧人贝吉多吉所暗杀,处于低谷之时的佛教又得以抬头,吐蕃王朝最终在这场灭佛与兴佛的斗争中全面崩溃。史学界一般以朗达玛灭佛为界线,从佛教传入吐蕃到朗达玛灭佛这段时间,为藏传佛教的“前弘期”;从公元10世纪中叶开始,佛教再度兴起并不断走向兴盛至今,被称之为藏传佛教的“后弘期”。进入后弘期以来,藏传佛教文化呈现出一派繁荣的景象,尤其公元11世纪更是藏传佛教发展的黄金时期。藏传佛教的各教派皆形成于后弘期,在藏传佛教史上先后出现了许多教派,最主要的教派有宁玛派、噶当派、萨迦派、噶举派和格鲁派等,另外还有希解派、觉域派、郭扎派、夏鲁派和觉囊派等教派。但后面这些教派势力都比较弱,且无地方势力做靠山,后来先后融于其他教派或自行消失。迄今为止,在藏传佛教各教派中,以公元15世纪初宗喀巴创立的格鲁派影响最大,持续时间最长。第三章 虹化之谜(5)藏传佛教文化是一个兼容并蓄的文化体系。与其他佛教教派相比,藏传佛教有着三大突出的特点:1. 藏传佛教虽属大乘佛教,但它并不轻视和排斥小乘佛教,且完整地接受了佛陀的教义。正如宗喀巴大师在《菩提道次第广论》中所说:“一切教乘并行不悖,一切佛言均属教诲。”“三乘佛法都是应机教化的方便法门,没有一样无价值,没有一样不重要。”因此,藏传佛教坚持大小乘并重,显密双修,即外修声闻戒(小乘戒),内修菩萨行(大乘行),密修二次第(无上密二次第)。藏传佛教在理论和实践方面坚持佛教教义的完整性,坚持闻思修并重、戒行与正见并重、显法与密法并重、度众和自度并重等。2.藏传佛教出色地吸收了佛陀教义的两大精华,即密法和性空正见。藏传佛教认为,密法是佛教的精华,是解脱成佛的最高法门。性空正见是佛教的灵魂,但它并非世俗感知经验的范围,是一种符号语言,抽象概念性思维,一般在理解上有相当大的难度。藏传佛教内部在性空正见的理解上有着不同的派别,如分别派、经论派、唯识派和中观派等。3.藏传佛教确立的活佛转世制度。这种宗教领袖的继承方式,不仅在佛教其他教派中,即便是在世界各类宗教中也是绝无仅有的。也许正是由于藏传佛教更多地保持了佛教的原貌和佛教的特有精神,才使得修习藏传佛教的密宗修行者产生了虹化现象。不过,虹化现象到底是如何产生的,则缺乏合理的解释。密宗和显宗的区别我们从许多史料记载、新闻报道中看到,许多发生虹化现象的有道高僧都是密宗修行者,而却未曾见显宗修行者产生这种现象,那么,佛教中的密宗到底有些什么独特之处呢?它和显宗对比又有何区别呢?有些人认为,藏传佛教纯粹是密宗,与汉传、南传佛教完全不同。其实这种观点是错误的。藏传佛教包括密宗和显宗,它基本上保存了印度佛教的基本形态,如果说有什么特点的话,就是藏传佛教是大乘和小乘兼修。藏传佛教的理论可以这样概括,藏传佛教认为人想成佛是没有其他简单途径的,唯一正确的方法就是照释迦牟尼佛的方法去做,也就是释迦牟尼佛怎么做就应怎么做。因此藏传佛教提出“身口意”的修炼方法。所谓“身口意”的修炼方法是指,如果你在身体上、言语上和思想上都能做到和释迦牟尼佛一样了,那么你就一定能够成佛。这就是藏传佛教思想的核心。藏传佛教中的密宗和显宗在一致坚持“身口意”修行方式的前提下,有一个主要的差别。这个差别在于如何达到“身口意”与佛相同的途径上。显宗认为只要按照那些公之于世的佛经去做就可以了,所以显宗主张公开宣道弘法,显宗被称为显宗也是因为他们的这个观点。而密宗认为要想达到“身口意”,除了公开的佛教以外,还有一套秘密的方法,没有人传授密法,修行很难达到“身口意”。所以密宗强调传承、真言、密咒和灌顶。这就是密宗和显宗的主要区别。具体而言,密宗与显宗的区别可从下面的详细介绍中知悉。密宗是依真言陀罗尼的法门,修五相、三密等妙行,达到“即身成佛”目的的大乘宗派,又称真言宗。主要以《大日经》、《金刚顶经》为经藏,以《苏婆呼经》为律藏,以《释摩诃衍论》为论藏。相对于显教,此宗派通称“密教”,这是在凸显密宗所诠表的教理最为尊密,认为法身佛大日如来所说的金刚界、胎藏界两部教法是佛内证的境界,深密奥妙,所以称为“密”;又因不得对未灌顶者宣示其法,所以称为“密”。密教的学问与修行,称为“密学”;密教的宗师或修学密教的僧侣,称为“密家”;修行密教的信徒,称为“密众”;密教修学的道场,称为“密场”。第三章 虹化之谜(6)早在东晋前期,龟兹的帛尸梨蜜多罗译出《大灌顶经》;后来,在孝文帝太元年间,竺昙无兰也译出《陀邻钵咒经》等二十多部密宗经典。到了唐代,义净译出《观自在菩萨如意心陀罗尼经》、《称赞如来功德神咒经》等十多部,是唐代译出密教经典最多的一位。开元年间,善无畏、金刚智、不空等三人,先后把纯密传入我国,在长安译出根本经典,建立灌顶道场,他们三人被尊称为“开元三大士”,我国的密宗也由此成熟,形成以修密为主的宗派。后来,唐武宗“会昌法难”及唐末五代的兵火不断,密宗和其他佛教诸宗一样,典籍经疏都被销毁一空。在宋代,先后有法贤、施护、法天等人传译密宗经轨,但已不如唐代兴盛,而且朝向通俗化,崇拜特定的本尊,以诵持真言陀罗尼为主。到元代时,则以喇嘛教为主(喇嘛教是以密宗为骨干的西藏佛教)。由于元代的帝王十分尊崇喇嘛教,许多名利之徒竞相出家学密,因此导致腐化,于是有宗喀巴的改革,形成以黄教为主流的系统。就教义来说,密教和其他显教有很大的不同,显教是以“应身佛”宣说教法;密教则是以“法身佛”大日如来宣说教法。依显教修行的,一般多认为须经三大阿僧只劫,修六度万行,才能证得佛果;密教则认为如果能修“三密妙行”而圆满成就,现生就可以成佛。另外,密教为了彰显法身如来的自证境界,特别用图绘来象征,这就是胎藏界、金刚界的两部曼荼罗。胎藏界曼荼罗,是依据《大日经》所画的,表示大日如来的“理法身”,又称为“因曼荼罗”,中央画着大日如来,东西南北的四方画有四佛,在更外部配置有四百十四尊的菩萨;金刚界曼荼罗,是依据《金刚顶经》所画的,表示大日如来的“智法身”,又称为“果曼荼罗”,整个图划分为九部,每一部是一会,各会都配置着诸尊,总共有1461尊。密教的教义还有一项特点,就是特别重视各种咒语念诵、坛场供养,乃至密印、皈依等种种仪轨的修行,来达到即身成佛的目的。以密教仪轨繁杂的程度来讲,可以说是世界各宗教所少见的。在咒语诵持方面,通常一般佛教的僧团里,住在寺院的出家僧众,修身持律,或作课诵时,也诵持经咒,可以说是显密双修,即使念佛的人也要持诵往生咒。不过显教的佛弟子持密咒只是附带的,并非是专修。另外,有很多佛教经典,也都是经与咒合并记载,如《药师经》、《地藏经》、《法华经》等,都是在经文之后,附有咒文,例如《般若心经》的最后一段,就是“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的咒语。然而在密宗,持咒不但是主要的修行方法之一,并且赋予特别的意义和功用,很多密教经典的问世,也是为了咒语的广为诵持和流传。在显教,要成为正式的佛教徒,必须皈依三宝,就是皈依佛、法、僧。但在密教,由于重视严格的师承传授,认为如果不依喇嘛上师的引导,则不知有佛;如果不从喇嘛的教诲传承,则无法入于佛道。因此,出家的修行者于皈依佛、法、僧三宝之外,特重对喇嘛的皈依,而成为“四皈依”;并以自己的身、口、意三业完全供养归投于上师。从上面的介绍中,似乎正是密宗修行的方法不同于显宗,因为有人传授密法、咒语和灌顶才使得道行高的密宗修行者在临终时得以“虹身”。第三章 虹化之谜(7)但是也有人认为,显密两宗的教理是相通的,显宗祖师的证量和密宗大德的证量是一致的。比如达摩祖师只履西归,六祖惠能出现白虹、坚固舍利等瑞相也是属于“虹化”。神秘的舍利在我国的佛教传说中经常能听到某位大师圆寂后留下舍利的故事。在佛教中,能够留下舍利子,表明僧人修道有成,功果卓然。虽然这是一种宗教解释,但在普通人遗体焚化中确实尚未见到有舍利这样的东西。因此,有人认为,有道高僧圆寂后留下舍利和密宗修炼者出现“虹化”都是证得佛果的表现,只是方式不同罢了,他们认为留舍利实际上也是“虹化”,那么,舍利到底是什么东西呢?舍利子是一个人往生,经过火葬后所留下的结晶体。不过舍利子跟一般死人的骨头是完全不同的。它的形状千变万化,有圆形、椭圆形,有成莲花形,有的成佛或菩萨状;它的颜色有白、黑、绿、红的,也有各种颜色;舍利子有的像珍珠,有的像玛瑙、水晶;有的透明,有的光明彩人,就像钻石一般。佛经上说,舍利子是一个人透过戒、定、慧的修持,加上自己的大愿力所得来的,它十分稀有、宝贵。2500年前佛教祖师释迦牟尼涅,弟子们在火化他的遗体时从灰烬中得到了一些遗骨和84000颗珠状宝石样生成物。佛祖的这些遗留物被信众视为圣物,争相供奉。另外,修行有成就的高僧及在家信徒,往生后也都能得到舍利,如中国的六祖惠能,近代的弘一、印光、太虚、章嘉等大师们,他们都留下相当数量的舍利。神秘的舍利子据观察,舍利是一种骨质结晶物,其物质组成结构不详。舍利现象本十分罕见,但近年来,舍利现象屡有出现,成为当代佛教界的一个奇闻。1990年12月,新加坡华人高僧宏船法师圆寂,火化后,人们在他的骨灰中捡到480颗彩色的、类似水晶体的硬物,有些还闪烁着钻石般的光亮。据辨认,与佛门珍宝舍利子并无二致。高僧们火化后形成的舍利子大小不一,色泽各异,1993年5月7日晚,我国东北沈阳唯一藏传佛教喇嘛教实胜寺的79岁大经师召乌力吉高僧(蒙族),感觉身体不适,想回原籍辽宁阜新一趟,不料,寺里派人刚送他到沈阳火车站,他便悄然圆寂。高僧的遗体是送到沈阳文官屯殡仪馆火化的。火化后,在他的骨灰中发现红、绿、黄、黑、白等多色珍贵结晶体数十枚,大的如黄豆,小的似米粒,经佛教专家鉴别,认为是高僧圆寂留下的珍贵舍利。珍藏舍利子的器皿据说,有些高僧留下的舍利子多达万颗。1991年3月,中国佛教协会常务理事、山西省佛教协会副会长、五台山佛教协会副会长通显法师圆寂火化后,得五色舍利子11000颗。而有一些高僧留下的舍利子竟大如鸡卵。1989年9月27日,广西壮族自治区桂平县西洗石庵住持、93岁高龄的宽能法师圆寂,火化后得到了3颗碧绿色、晶莹透明的舍利子,每颗直径3~4厘米,好像绿宝石一般。尤令人称奇的是有的高僧圆寂后心脏火焚不化,最后竟也化成坚固的舍利子。1994年,在陕西省长安县喂子坪乡观音山法华寺修行的93岁圆照法师自进入6月份后,就水米不进。6月12日,他的神色突然异常兴奋、激动,晚上9点多时,他对前来探望的寺内众弟子演讲了一通佛法后,说了一句“我将心留给众生”,便悄然圆寂。4天之后,弟子们按照佛教教规,在寺内一大青石板上架起木柴,将法师焚化。大火烧了整整一天,法师法体形成百多颗大小不一、形态各异的舍利子和舍利花。舍利花颜色雪白,镶嵌着米粒大小的呈红、黄、蓝、褐色的结晶体。尤为神奇的是,法师心脏久焚不化,成为一个呈黑褐色的巨大舍利子。火化结束时,心脏尚软,之后逐渐变硬,当时在场的百名僧俗弟子全都亲眼目睹了这一切。随后,老尼的舍利和心脏被供奉进专为其修建的舍利塔内。据称,圆照法师是西藏密宗贡嘎活佛的亲传弟子,法师生前性情平和、心地善良,但饭量极小,每餐只吃一二两。第三章 虹化之谜(8)珍藏舍利子的玲珑塔关于舍利子的形成,历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有些学者提出,由于佛门僧人长期都是素食,摄入了大量的纤维素和矿物质,经过人体的新陈代谢,极易形成大量的磷酸盐、碳酸盐等,最终以结晶体的形式沉积于体内而形成。然而这种解释并不完全令人信服。世界上素食主义者成千上万,为何并无舍利子出现?佛门弟子不计其数,为什么不是每个人都有舍利子呢?还有,舍利为何有大有小?有多有少?舍利为何色泽不一,五光十色?更让人百思不解的是心脏久焚不化,由软变硬,成为一个巨大的舍利子。这在佛教史上也前所未闻。此外,为什么在那些潜心修行的佛教徒中会有这种特异的现象?所谓修行到底意味着什么?为什么会与常人有所区别?对于这一系列的疑问,目前科学也还无法做出合理的解释。舍利子是结石吗有一些学者认为,舍利子可能是一种病理现象,类似胆结石、肾结石之类的东西。事实上,舍利子只在佛教徒中见到,却从未在什么胆结石病人身上见到。舍利一般分为全身舍利、碎身舍利。全身舍利不需经过火葬,而全身不会腐烂,也叫肉身菩萨;碎身舍利,则是火葬后的遗骨,白色的是骨舍利,黑色的是发舍利,红色的是肉舍利,也有绿色或五色斑斓的舍利子。有的舍利纯净无暇,有的能凭空出现(天降舍利雨),有的会发光,有的能生长,有的大德能在骨头上显字,甚至肉身缩小或消失。它的各种神奇现象都表明不可能是结石。结石的主要成分是钙质或金属盐沉积,形态和水垢相似,也易碎(所以可以用超声破碎石),这些东西在高温下都会变成粉末状的氧化物。再者,人体内结石数量极少,否则会危及生命,但是高僧们有时候出现舍利子的数量却非常惊人,而且色彩和形态各异。如果一个人有那么多“烧不化的结石”,那他还能活到圆寂那一刻吗?况且出舍利子的高僧生前几乎都是身体健康、安详自在的长寿老人,而不少患结石症的病人,死后火化,却无一例有舍利子存在的。可见,舍利子是结石的这种解释也是难自圆其说的。目前,关于舍利子还无法用常理和现代科学来解释。而佛经上说,佛陀和高僧大德们留下舍利,能使我们怀恋企慕而生渴仰之心,信顺佛法。佛本来无生灭,之所以灭度而不久住于世,乃是一种方便示现,是为了避免众生升起依赖心,甚至升起厌烦懈怠的心。《法华经》云:“若见如来常在不灭,便起憍恣,而怀厌怠。不能生难遭之想,恭敬之心,是故如来以方便说,比丘当知,诸佛出世,难可值遇。”佛示现灭度后,留下舍利,让众生建塔供养,便是令众生供敬难遇之想,睹舍利而思见佛,乃至“一心欲见佛,不自惜身命”,由此而勇猛精进地修行。如果我们至诚恭敬供养佛的舍利,便会感应道交,感佛现身。虹化成就的渊源在佛教中,类似于虹化这种身体发光与自然焚烧的成就,并非只有大圆满法所独有。早在佛祖当年圆寂时,就已经出现。在《五灯会元》中就曾有这样的记载:“尔时全棺座而举,高七多罗树,往返空中,化火三昧。须臾灰生,得舍利八斛四斗。即穆王五十二年壬申岁二月十五日也。”而在后分《涅经》中,就有更详细的记载,即:“尔时如来,以大悲力,从心胸中,火涌棺外,渐渐荼毗。”第三章 虹化之谜(9)可见这种火光三昧的成就,是从心胸中,自放火光,而火焰也非常猛烈,甚至可以涌出棺外。这一点也与后世的虹化,非常相似。虹化成就的渊源之《五灯会元》而这种火光三昧的成就,并非佛祖所独有,也流传禅门之中,成为了一门历经数十代传承的法要。例如西土禅门的二祖——阿难尊者在圆寂时,也显示出相似的火光定成就。在《大唐西域记》中,就有这样的记载:“即升虚空,入火光定,身出烟焰,而入寂灭。”从那以后,禅门的西土祖师身上,屡次出现这种火光三昧的成就。《五灯会元》中对此有详细的记载:三祖商那和修尊者:“尊者乃现十八变火光三昧,用焚其身。鞠多收舍利,葬于梵迦罗山。”五祖提多迦尊者:“踊身虚空作十八变,火光三昧,自焚其躯。弥遮迦与八千比丘同收舍利,于班荼山中起塔供养。即庄王五年己丑岁也。”六祖弥遮迦尊者:“入师子奋迅三昧,踊身虚空,高七多罗树,却复本座,化火自焚。婆须蜜收灵骨,贮七宝函,建浮图置于上级。即襄王十五年甲申岁也。”十祖胁尊者:“祖付法已,即现神变而入涅,化火自焚。”十三祖迦毗摩罗尊者:“付法已,即现神变,化火焚身。龙树收五色舍利,建塔焉。”十五祖迦那提婆尊者:“祖说偈已,入奋迅定,身放八光,而归寂灭。学众兴塔而供养之。”十八祖伽耶舍多尊者:“祖付法已,踊身虚空,现十八种神变,化火光三昧,自焚其身。”十九祖鸠摩罗多尊者:“即于座上,以指爪剺面,如红莲开出,大光明照耀四众,而入寂灭。”二十五祖婆舍斯多尊者:“祖现于神变,化三昧火自焚,平地舍利可高一尺。德胜王创浮图而秘之。”二十六祖不如密多尊者:“跏趺而逝,化火自焚。收舍利塔而瘗之。”二十七祖般若多罗尊者:“尊者付法已,即于座上起立,舒左右手,各放光明二十七道,五色光耀。又踊身虚空,高七多罗树,化火自焚。”由于禅门西土初祖摩诃迦叶尊者是隐修于鸡足山中,所以,在其余的26位祖师身上,竟然有至少12位祖师是证得火光三昧成就的。从这么多的事例中,我们就可以看出,在印度禅门的流传中,肯定有类似于大圆满心髓法的修炼功夫,只是到了东土之后,或因传承之断绝,或由机缘之不合,使这一成就法门,渐渐不为人所知,而只能够隐秘于极少数禅师之手。而相反,却在大圆满法中获得重现,并结合密法之修行,终成一大要法。所以,虹化之成就,实际上是从火光三昧所渐渐发展而来。那么,何谓三昧呢?三昧,亦译“三摩地”,汉语意译“正受”、“定”,通指离散乱、昏沉的一切寂定心境。《大智度论》卷五解释说:“心注一处不动,是名三昧。”同书卷二十说:“一切禅定,亦名定、亦名三昧。”三摩地为梵文的音译,意译为“定”、“等持”、“正定”、“调直定”、“息虑凝心”等,为心持续凝注一境而不散不动义,包括佛教所说从最初级“欲界定”到三界定中最高的“非想非非想处定”的各种定境,一说包括所有的“有心定”即有观念的定境,而不包括“无想定”和佛教所说唯三果圣人方可达到的“受想灭尽定”这两种“无心定”——定中无任何感觉、意想活动的境界。火光三昧是佛道修炼到一定层次才有的境界。至于为何修炼到一定境界会出现三昧火而自焚,现在科学还无法提供合理的解释。虹化和火光三昧一样无法用科学语言去解释,就算有一些“解释”也无非是一些猜测、假说、想象等试探性的描述,让科学在虹化面前还是无可奈何。第四章 象雄之谜(1)象雄是公元10世纪在西藏高原上崛起的王国,曾有无数的辉煌。可就是这样一个繁荣的王朝,却消失得无影无踪,好像从来就不曾存在一样。象雄王朝的具体位置到底在哪?它到底被谁统治过?象雄文明是如何消失的?象雄文明对西藏文明又有什么影响呢?也许只有等待考古学家的进一步发现。象雄,意为“大鹏鸟之地”,汉史记载“羊同”,是西藏高原最早的文明中心。据考古学研究和史籍记载,象雄在公元前10世纪就已在西藏高原崛起,且早于吐蕃与唐朝建立关系。在公元6~7世纪,象雄已是以牧为主,兼有农业了。古老的象雄产生过极高的文明,它不仅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象雄文,而且还是西藏传统土著宗教——苯教的发源地,对后来的吐蕃以至整个西藏文化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象雄王朝鼎盛之时,曾具有极强的军事力量,其疆域包括了西藏高原的大部分地区和青海、四川的一部分,以及西部的克什米尔和拉达克。后来,吐蕃逐渐在西藏高原崛起,到公元8世纪时,彻底征服了象雄。从那时起,象雄王国和文化就突然消失了,其文字文献、宫殿遗址等至今无从考证。按说任何一个王朝的覆灭都会留下一些文字文献、王宫遗址,为什么象雄这样一个有着古老文明的鼎盛王朝会突然消失得无影无踪,就好像从来不曾存在过一般呢?史籍记载的象雄王朝具体位置在哪里?它到底是由谁统治的?它的人口市容、民情风貌、生产方式、文化艺术、对外交流等到底是如何?为什么说象雄王朝是苯教的发源地呢?象雄文明又是如何消失的呢?象雄文明的构成象雄文明具有丰富的内涵。据经籍《强玛》载,吐蕃赞普聂赤在位时,从象雄传入了十二“因派箴言”:1.神圣的箴言,保护的学问;2.恰的箴言,兴旺的学问;3.献祭,驱除魔鬼的学问;4.视觉世界的辛,召唤死者灵魂的学问;5.迁居的需要,洁净的学问;6.态度的箴言,消除的学问;7.医疗诊断,造福的学问;8.占星术的计算方法,命运的学问;9.九种仪式,咒文的学问;10.获得了高飞学问的鹿;11.九滴的占卜,预见的学问;12.神奇的箴言,云游的学问。苯教经籍的记载虽然难免带有宗教色彩,但是从中可以看出象雄文明内涵丰富,并且达到了相当的高度。根据目前的研究成果,象雄文明主要由苯教、象雄语言、象雄医学、象雄艺术和历算等方面构成。象雄是藏族的原始宗教苯教的发源地。苯教起源于公元1世纪,它是在藏族原始信仰的基础上,吸收萨满教和西亚原始宗教的一些成分形成的。8世纪以后,苯教受到佛教的影响,逐渐发展成为具有经典和神祗的系统宗教。苯教分为三派:笃苯、洽苯、觉苯。笃苯和洽苯被称为黑苯,是原始苯教;觉苯被称为白苯,是系统化了的苯教,为苯教的主流,崇拜的对象包括天、地、日、月、星宿、雷电、冰雹、山川、土石、草木、禽兽等自然物,重鬼右巫是苯教的重要特征。苯教的经典有五宝库:基础宝库、高上宝库、纯洁宝库、总宝库、行宝库。苯教《大藏经》则是苯教经典的集大成者,其代表经典为《十万龙经》,分为黑、白、花三部分。因此,雍仲苯教的传播过程,也就是象雄文明的传播过程。据苯教史书记载,在聂赤赞普时期,象雄苯教传入吐蕃,而止贡赞普曾消灭苯教,后有布德贡甲又复兴苯教。传说中,象雄的苯教大师法力无边,能修火神法,可骑在皮鼓上游行于空中;能够用鸟羽截断铁器,显示各种各样的法术。第四章 象雄之谜(2)象雄不仅有发达的星相学,还有源远流长的医学。象雄医学是藏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据苯教文献记载,幸绕弥沃的8个儿子中,栖布赤西被认为是医学的始祖。藏医学的产生受到象雄医学的影响,至今藏医的许多药名,如“橄榄”、“苦参”等都是源于象雄的词语,并且,藏医针灸的灸法和主治内容,同汉地中医的针灸有所不同,而其中的许多原理和操作手段同象雄的医学却有着直接的关系。象雄的艺术也较为发达。岩画,在日土、革吉、改则都有发现,岩画点的海拔高度达4300~4800米,均位于现今的荒漠地带。岩画的技法传统可分为3种形式:雕刻绘制在崖面、崖阴,雕刻在天然石块较平整光洁的一面,用红色矿物质颜料绘涂于崖面、崖阴。象雄的疆域到底有多大象雄乃古代青藏高原之大国,雍仲苯教之发祥地。关于象雄的地理位置,目前还没有一个确切的地域,只能确定大致的方位。长期以来,广袤的阿里草原被认为是象雄国的发祥地。据汉文史料《通典》、《册府元龟》、《唐会要》等载:“大羊同东接吐蕃、西接小羊同、北直于阗,东西千余里,胜八九万。”藏史《苯教源流》载:“象雄与上部(即西部)克什米尔相连,北接于阗雪山及松巴黄牛部之静雪地区(青海西南地区),南抵印度和尼泊尔。”汉藏两史所载象雄地域基本一致。然象雄东接吐蕃,以何地为界,汉史记载不明,藏史《佛法铁注》补充这一疑难载道:“象雄与吐蕃,以后藏之卡日阿为界,藏西北大片地方皆为古象雄之辖区。”据苯教文献的传统说法,象雄由三个部分组成,即里象雄、中象雄和外象雄。据著名苯教学者朵桑坦贝见参所著的《世界地理概说》记载:“里象雄应该是冈底斯山西面三个月路程之外的波斯、巴达先和巴拉一带。在这块土地上有大小32个部族,如今已被外族占领(似指克什米尔地区)。中象雄在冈底斯山西步行一天的路程之外,这里有象雄国的都城——穹隆银城堡,曾为象雄18国王统治。因为这块土地东南和吐蕃接壤,有时也受吐蕃的管辖。外向雄是以穹保六峰山为中心的一块土地,也叫松巴静雪,包括39个部族和北嘉25族。现为那曲地区安多县大部地区,绝大部分牧民至今还信仰苯教。”神圣的冈底斯山关于象雄里、中、外的具体疆域及起止线各种说法不一,有些还大相径庭。朵桑坦贝见参在他的《世界地理概说》中给人们展示的是这样一个轮廓:象雄最西端是大小勃律(吉尔吉特),即今克什米尔。从勃律向东南方向沿着喜马拉雅山脉延伸,包括今印度和尼泊尔的一小部分领土。北邻葱岭、和田,包括羌塘,但东面的边界就不太清楚。如果按照佛教文献记载,东面只限于与吐蕃和苏毗接壤,则象雄的疆域就不包括多康地区。传说中的象雄领地汉文史料则分象雄为大小羊同,将苏毗静雪六区列为独立国。象雄本土即今日之阿里专区所辖全境。公元10世纪初,吐蕃王室后裔尼玛,避奴隶起义军,逃窜象雄,占其地,置为吐蕃王室分支属民,故改称为阿里(意为属民)相沿至今。象雄的民情风貌相传,当时的象雄有18万户,在仁波山峰修法典的米拉就有5225人,首席就是平措嘉措,据《象雄年续》中说,象雄有一支99万人的军队;《藏族人口史考略》一文中说,根据军队的比例,象雄人口应不低于1000万。这些,足以证明当时的象雄是如何繁荣,与今天阿里地区7万多人口,形成鲜明的对比。第四章 象雄之谜(3)阿里地区的首府——狮泉河镇古代的象雄与今天的阿里人口成反比,这到底是为什么?据分析,大致有以下原因:1.部落、王朝之间频繁的战争;2.因海拔升高,导致环境、气候等方面不断恶化,就发生人口大迁移(据有关资料、语系、人种等方面,现今的印第安人很有可能就从西藏迁去);3.当时的医疗条件非常差,人、畜患上瘟疫等病症,导致大批人员死亡;4.藏传佛教特别兴盛,很多人成为喇嘛或尼姑,不能结婚与生育、繁育后代,久而久之导致或影响人口减少;5.自然灾害(如雪灾、旱灾、水灾等)原因;6.生产力低下,征服自然、改造自然能力薄弱;7.杀牧祭神的陋习影响了农牧业的发展……但这些也只是猜测而已,至于象雄人口剧减的原因至今还是个谜。《西藏王臣记》载:上部阿里是大象与野兽区。现在森林已消失,大象在阿里已无迹可寻,这亦可说是阿里沧桑变迁的佐证。当时的象雄交通相当发达,共有道路4条之多,如南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北丝绸之路等。藏学专家研究得出,古象雄并非像今日偏僻封闭。那时,阿里依靠喜马拉雅山与冈底斯山之间开阔的绿色走廊以及南部的孔雀河、西部的象泉河,这三条通道,开通了与外部世界的交往。而此时此刻,行走在阿里高原上的人们,因举目皆荒凉,很难有所谓的文化长廊的历史感觉了。象雄民众,居帐篷和洞穴,以畜牧为业,以牛羊为食。松赞干布之妹嫁给象雄王李迷夏之后,用美妙的歌声唱道:“我们的一份饮食是鱼和麦子,吃也吃不完。”这说明,除畜牧业之外,还兼有农业,且五谷丰登,六畜兴旺。象雄为苯教之源。象雄人笃信苯教,重鬼神,喜卜巫,忌食野马肉。象雄盛世,即十八代鹏甬王之时,也是雍仲苯教盛行之际,雍仲苯教文化源远流长,遍及青藏高原,至今深深地影响着藏族人民的社会生活。苯教鼻祖为登巴幸绕,传说出生于佛教祖师释迦牟尼同一时代。苯教初由幸绕家族世代相传承,后改为师徒相传。苯教认为万物有灵,天有天神,天神为最尊,山有山神和山妖,树有树精,江河、湖水、山泉、地下皆有龙。人若有灾病,皆因得罪神鬼所致。其简单的禳解法,以煨桑开道迎请神灵,然后焚烧食物,神鬼嗅味而饱之,再不加害于人。若有疑难,以五彩靴带占卜,可知吉凶。以门窗涂黑色,门前画雍仲图案为镇邪。诸如此类,都是苯教的仪式,并非外来佛教的仪轨,现代人把藏族的一切社会现象,均误认为是佛教色彩,其实许多民间习俗,大量的是苯教仪轨,现已演变为民间风俗习惯,不易分清哪些是佛教的,哪些是苯教的。总之,吐蕃文化,说它是佛教文化,不如说它是佛苯融合的文化更确切些,研究西藏文化,必先研究象雄文化,才能寻其源解其密。阿里草原在苯教8000年的历史中,作为象雄的中心地阿里,很可能有众多的部落、部族生活在这儿。一些专家认为,若干年以前的阿里之东应是丰饶的大草原,狮泉河、象泉河、马泉河、孔雀河沿岸,曾有森林分布,应有比较发达的农业,若干年才退化至今天这个样子。如今的阿里,空荡荡的大山、无人区、大戈壁,很难让人想象这里曾繁华过、热闹过、辉煌过,更难相信曾有个象雄时代,在这里繁荣昌盛了几千年。第四章 象雄之谜(4)象雄王朝是如何建立的相传,当年鬼氏部族征服高原中部地区,吞并了穆族的大部分部落时,曾有一部分穆族人向西逃去。他们历尽艰辛,到达高原西部的腹地,翻过冈底斯山后停了下来。因为有冈底斯做屏障,他们才有了安全感并定居下来。这个地方就是后来名震遐迩的穹隆银。到达穹隆银的最初岁月里,他们扶老携幼,奔波中的劳顿和疲倦在多年以后都盘桓在心中无法散去,而那些陪伴他们而来的牛、羊、马和獒也因一路上眼睁睁看着自己的同伴悲惨倒下而心怀余悸,除此之外,他们还时常受到当地一些土著部落的骚扰和野生动物群的袭击。但穆族人在经历了最初的适应期后,慢慢地开始显示出他们原有的禀赋,即聪慧、性格坚定和骨子里的征服欲。穹隆银光秃秃绵延起伏的土质山丘,对于他们曾经习惯搭筑的浅穴窝棚已不再适用。于是,他们就模仿当地人,在山丘的中下部掏筑洞穴而居。居舍问题解决后,由于长途迁徙带来的牲畜数毕竟有限,于是他们就花大部分精力来狩猎。在最初狩猎一些凶猛动物受到挫败后,他们开始掌握并在实践中应用一种“分而治之”的方法。经过观察掌握了一些动物群的行动路线后,他们就组织人力埋伏在一定的地方,待动物群的主力过去,他们便像闪电一样,用最快的速度将尾群中的一些动物射杀,随即迅速撤离。由于他们比当地人更加善于运用智慧来与大自然进行搏斗,这使得土著部族开始对他们产生敬畏。他们不断地狩猎,在这个过程中驯化他们狩到的野驴,并通过认真的观察和了解,慢慢地认识到:有些动物肉不适用于人大量食用,但少量食用却能治疗人的一些病痛。他们还观察到一些受伤的动物通过吃某些野草后伤口很快就会愈合,于是他们把这种草带回家,如果自己有了碰伤之类,也模仿动物嚼食这些药草治疗伤口。在不断的适应和征服过程中,穆族人的牲畜和人口逐渐增加,他们变得特别有活力。起初他们回避与一些土著部族的冲突,但随着时光飞逝和他们诸种力量的恢复与壮大,他们不再畏惧那些土著部族的人群。他们开始挫败对方的骚扰,之后逐渐从防守转向反攻,一次次把那些附近的小部族打得惨败,最后长驱直入,占领他们的地盘,分掉他们并不太多的财物和牲畜。当然,这些行动立即引起周围更大一些部落的不安和愤怒,他们仗着人多势众,向穹隆银的穆氏部族扑来。这样的战争持续了很长一段时间,在那些对双方来说都是昏天暗地的年代里,频繁的厮杀不停地锤炼着他们的生命和意志。英勇的穆族人奋起迎战,在不可避免的以伤亡为代价的磨炼中,他们不断地取得一些胜利,并将对方驱逐到更远的地方。随后的一些岁月里,机警、迅捷的穆族人完全打垮了穹隆银周围那些土著部族,并且占有他们的妇女。除满足他们的欲望外,也为他们传宗接代,扩大了穆族的人口,并为穆族人和当地部族血统的融合和发展无意中起到了作用。随着穆族人口的大量增加,他们的势力大大增强。当时,在距离穹隆银较远的地方有几十个小部落,后来因为互相厮杀、吞并、分化到融合,到某一年冬天时,已成为39个部族。在这个冬天之前,他们也听说在穹隆银新出现了一个非常厉害的部落,但因为距离有些远,他们之间还未曾有过什么接触。第四章 象雄之谜(5)就在这个冬天,这39个部族的人们遭遇了一场前所未有的大雪,那雪足有一头岩羊高。野生动物也许提前就预知大雪对它们不利,早已顺着一条河谷向穹隆银方向转移了,茫茫原野再不见它们的踪影。起初,这些部族的人们还没有意识到大雪带给他们的危险,甚至觉得好奇,觉得好玩。许多天过后,下雪的情况都没有改变。由于天气寒冷,天空阴云密布,积雪不融,部族的烧火原料开始变得紧缺,食物也变得匮乏,牲畜和人开始死亡,人心开始躁动、惶恐不安起来,整个部族里气氛日益阴沉。最后,部落首领们经过商议决定撤离这儿,沿着相对温暖的河谷地带向穹隆银方向转移,到冈底斯山去避难。就在那39个部族准备迁移的时候,在穹隆银的穆族人注意到突然有成群结队的野牦牛、野马、野驴、羚羊,甚至狮、虎等众多动物沿河谷地带出现在穹隆银附近,并向远方转移。他们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但他们意识到动物们来的那个方向肯定发生了重大事情,因为他们从动物的慌乱中感受到了某种不祥的信息。但他们却并不慌乱,只是保持警觉,并乘机狩猎一些奔波中疲倦的野驴和野马,尽情享受并大量地储存了肉食。时隔一月后,39个部族的人开始陆续出现在穆族人的视野里。一个多月的行程已使他们极度的疲倦、饥饿,有的人甚至奄奄一息。但看到了冈底斯山,看到了活生生的人,他们的心中充满了希望和悲伤。他们回头看看已走出的皑皑雪原,再看看前面雄奇、伟岸、安详的冈底斯,极度的喜悦和一种莫名的感激之情溢满身心。他们不由自主地跪下来,面朝着冈底斯痛哭流涕。穆族人见他们并不是前来进犯的土著人,派人过去问清了原因后,穆族人动了豪侠之心,他们马上把那些人接过来,安排在自己的窟洞里,把火生得旺旺的,把热腾腾的食物端给这些饿极了的人。他们在饱餐了一顿,体力略微恢复后,39个部族的首领们决定归顺穆族,和他们在这块土地上共同生活。在随后的岁月里,部落的人们在穹隆银附近共同建立了以窑洞为主体的四座城堡,即穹隆银城堡、普兰猛虎城堡、门香老鼠城堡、度邦渡磨城堡。39个部族的人和穆族人相互融合,慢慢地消退了那场雪灾留给他们的创伤。他们也由于相似的经历而同病相怜,因而异常团结。此后,穆族人在冈底斯山脚,以四个城堡为基地,逐渐滋生并壮大,孕育并最终形成了强大的象雄王国。在那些建朝的岁月里,他们东征西战,使象雄的疆域沿喜马拉雅山脉延伸,西至昆仑山,东面接近鬼氏王朝的疆域。象雄宗教的兴起和衰落苯教的源地是象雄,“苯”字有诸多释义,它与在汉传佛教里所谓的“去”、古印度梵文中的“达磨”、象雄文的“吉”、藏传佛教经典中的“曲”等字词的意思基本上是相同的。在象雄王朝之前,高原诸部族就有自己的祭祀仪式和主管祭祀的人,这些人通称为“苯”。“苯”在当时的词义为“念诵”,那些主管祭祀者,念诵那些从远古以来就流传下来的一些咒语,他们靠念诵咒语来祈福禳灾。在当时信仰“苯”的部族中,有的信奉魔,叫做“魔苯”;有的信奉一种叫赞的精灵,称为“赞苯”,但以苯和祭祀为主,联系着各部族的融合和互相交流。第四章 象雄之谜(6)苯教最初是在今阿里地区南部、古代称作象雄的地区发展起来的,后沿雅鲁藏布江自西向东广泛地传播到整个藏族地区。它的祖师叫“幸绕”,意思是最高的巫师。从内容上看,苯教是一种万物有灵的信仰,可以说是泛灵信仰在西藏的地方形式。苯教的标志符号为雍仲,形象一般为“卍”,旋转方向与佛教符号“卐”相反。相传与释迦牟尼同时,幸绕祖师于冈底斯山修道,在象雄地区创立了显密合璧的大乘“雍仲苯教”。在苯教文献中,幸绕创立的雍仲苯教被认为是正统的苯教。所谓雍仲苯教,就是以一切有情众生作为对象,断障除惑、破邪消灾、解今生来世之苦、得暂时究竟福乐和功德,心想事成的一个修行法门。苯教始祖幸绕是作为外宗化身来到人间传播以显宗为主的苯教的。传说幸绕诞生在人寿将近百年时的达瑟俄摩隆仁,是作为托格尔王和嘉西玛的王子降世的。在其诞生至圆寂期间共有12大功绩,特别功绩有60,分别功绩为108。其中他授予弟子们的九乘苯教和四门五库成为苯教庞杂的教规和理论的基础。苯教还分身、言、心三教。幸绕是身教的祖师,在他之后的木却德木周是言教的祖师,再后的詹巴南夸为心教的祖师。后两个祖师为苯教的传播曾做出过很大的贡献。总的来讲,幸绕佛祖讲授“苯门”的主要内容是求解脱、发菩提之心,大悲之愿,从而认识轮回之苦,弃轮回诸业及烦恼,永断一切烦恼和所知障。它告诫人们诸本无我,诸行无常,有漏皆苦,涅寂静等。讲授这些苯门的主要传源及集经有化身、报身、本身。内外密三续终究正源皆为三身。化身之外续为显宗,报身之内续为密宗,本身之密续为心识部,按集经可归纳为显、密、心识部三者。显密心三宗的主要理论为:《法相五部》、《律部》、《经部》、《俱舍论部》、《中观因明》。内密的主要理论为:《三界宣诵总集》、《了义之论》、《秘诀略论》、《教言中论》。密咒心识的主要理论为:《四类象雄耳传经传》等。九乘是:恰辛乘、蘘辛乘、持辛乘、斯辛乘、居士乘、仙人乘、阿噶乘、益辛乘、无上大圆满乘。苯教九乘主要分为三类,即《南藏九乘》、《中藏九乘》和《北藏九乘》。苯教的活动主要通过巫师来进行,巫师作法时离不开的法器是鼓,这让后来的藏传佛教也将鼓列为重要的法器之一。巫师在社会上很有威望和地位,从婚丧娶嫁、农耕放牧,到交兵会盟、赞普的安葬建陵、新赞普的继位主政,都由苯教巫师来决定。随着苯教巫师权力的膨胀,赞普的权力逐步被削弱。左右国政的巫师照例都是大贵族的子弟世袭担任,而巫师总是在关键问题上,假借神的意志支持贵族势力,打击王室。因此,吐蕃王室与苯教的矛盾日益尖锐。公元5世纪初,佛教传入藏区。从松赞干布时期,佛教受到王室的扶植。公元755年,赤松德赞即位后,提出让佛教和苯教的代表人物互相辩论两种宗教的优劣。当辩论结束时,早已明显地倾向于佛教的赤松德赞宣布,他认为佛教是有道理的,苯教是没有道理的,紧接着,他把信奉苯教的人集中起来,给他们指出3条出路:1.改信佛教;2.放弃宗教职业,做吐蕃王朝的纳税百姓;3.如果不愿意改教,又不愿意当平民,就流放到边地。苯教从此受到很大的压制。第四章 象雄之谜(7)公元9世纪,朗达玛即位赞普后实行禁佛运动,一度被压制下去的苯教又开始复兴。朗达玛被佛教徒暗杀后,吐蕃王朝走向分裂割据。公元10世纪20年代,吐蕃王室后裔班考赞被奴隶起义军所杀,其子尼玛衮,率百余人西逃象雄,控制其地,改称象雄为阿里。公元10世纪后半期,尼玛衮之子意希沃,在阿里扶植佛教,建立寺院,迎请阿底峡大师,弘扬噶当教,逐步削弱了苯教势力。随着佛教在西藏取得统治地位,苯教的势力逐渐被削弱。后期的苯教徒,改穿黄教袈裟,移居牧区和康区的边鄙地方,在黄教遍布的势力范围内进行布道,苯教徒在青藏高原被大力削弱的情况下,逐渐向佛教的方向演变。但是,苯教也采取了一些和佛教相反的做法。譬如,转经时,逆时针方向反转,面对神背部作祈祷,如此以示对佛教的反抗,以后,苯教在与佛教抗争中逐渐融合。现在,完全纯粹的苯教已不复存在。但是,苯教在藏族社会生活中的影响,依然是根深蒂固的。象雄文字是否存在据《漫话古西藏》一书中说,“象雄”一词,在象雄语中意为鹏地,即大鹏鸟之地。藏语称鹏鸟为“架琼”,与象雄语完全不同。根据古象雄人以大鹏鸟为图腾的情况来看,上述解释,完全可信。从藏传佛教浩瀚的历史著述中可以看出,在松赞干布以前吐蕃没有文字。《敦煌本吐蕃历史文书》载:“以前若没有文字,从此王(指松赞干布)开始……”。新旧《唐书》亦说在松赞以前吐蕃“无文字”,那在此以前象雄有没有文字呢?象雄文与古梵文一样,被认为是公元7世纪初松赞干布的年代所创制的藏文的渊源。现代中外藏学家竭力研究象雄史,其中研究象雄语言文字,更为突出。仅象雄人名和地名而言,象雄在10世纪以前的众多王臣名和象雄境内的60个地名,均为象雄语,现代人藏文水平再高,也难解其意。阿里地区至今仍沿用古象雄时代的地名,若要了解其意,不懂象雄语,难以知晓。近期,个别藏学家,将珍藏的、与松赞干布同一时代象雄王李迷夏的印文和部分象雄文字,出示为证,进一步证明了象雄文的存在。从苯教最初的经卷使用象雄文,尔后才翻译成藏文,以及今天有些苯教寺院的藏书中还有一些象雄文和藏文对照的苯教经文及两种文字对照的词汇来看,象雄是早于吐蕃就有自己的文字,产生的年代虽已无从查考,但在苯教的文献中,幸绕既是信仰的传播者,又是文字的创造者。虽然他创造象雄文字的经过存在着一些令人难以置信的传说,但他是苯教的创始人,而且象雄文最初就是用来记述苯教的。那么,我们就不得不相信这样一个事实,即使幸绕不是象雄文的创造者,至少可以说,在创制象雄文过程中他做出过很大的贡献。象雄文即先于藏文产生,那它和藏文又是什么关系呢?按照佛教文献的说法,藏文是吞米桑布扎根据古天竺的梵文创制的。而苯教文献的说法则是:藏文按照象雄文创制的。象雄文来自达瑟文,它们的演变过程为:达瑟的邦钦体和邦琼体演变成象雄文的玛尔钦体和玛尔琼体,然后再演变成现代藏文的有头体和无头体。既然,象雄文字确实存在过,那为什么象雄文在后来的历史中又消失了呢?有人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第一,从至今犹存于萨迦寺的古梵文佛经和本世纪初发现的敦煌出土文书中可以看到,从古天竺传到吐蕃的佛经是写在贝多罗树叶上的“贝叶经”,吐蕃用来写经和记述政事的则是羊皮纸和木简。说明公元7世纪以前汉族的造纸术还没有传入吐蕃,传入象雄则更不可能。用木简和昂贵的羊皮纸来书写经典和著述,其局限性可想而知,更不要说普及象雄文。第二,由于雅垅部落的崛起,继征服象雄及其他部落之后,又进行了强化统治,特别是佛教的兴起、苯教的衰落。随着吐蕃帝国的逐渐强大,根据蕃族语言创制的藏文大量地应用于政府文书和佛教经典,并加以广泛传播,藏文遂成为本民族通行文字而流传至今。第三,吐蕃王朝统一卫藏地区后,东面的多康和西面的象雄亦在其统治之下。但多康一带的蕃族仍信奉苯教,把象雄文的苯教经典翻译成藏文,渐渐地便信奉苯教却抛弃而不习象雄文。西面的象雄在吐蕃王朝崩溃以后,达磨的后裔柯日在那里建立了古格王朝,即后来的益西沃。这是个热心于弘扬佛教的人。他派仁钦桑保(仁钦桑保后来成为藏族文化发展史上一位贡献卓著的大译师)出国修习佛经,继后又邀请孟加拉高僧阿底峡来此传教,使得古格这个苯教的故乡成了朗达玛灭佛以后佛教复兴的一个重要据点。不仅如此,朗达玛另一个后裔在遥远的象雄西部建立了拉达克王朝,也极力弘扬佛教。这就使整个象雄都处在佛教势力的控制之下,这些既促进了象雄民族的藏化,也导致了象雄文的衰落,为藏文所取代。第四章 象雄之谜(8)象雄和吐蕃有着怎样的关系从大量的藏文文献中可得知,最初的“蕃”,只限于雅垅部落,而“象雄”却并非只限于今天的阿里;雅垅部落的兴起最早只能从聂赤赞普算起,而象雄王室的承袭早在聂赤赞普以前就存在了。如果外象雄东达多康的说法可以成立,那么古时候象雄的地理位置大致就是今天的大部分藏区。苯教起源于象雄中部,即以冈底斯山为中心的那块土地,然后向其他地方发展。至今多康地区还有很多苯教寺庙,拥有众多的信徒,并还渗透到其他民族。虽然象雄王室的势力是否曾扩展到这些地方目前还缺乏依据,但象雄最初包括今天大部分藏区,则是可信的。也就是说最初的象雄包括象雄和蕃两个民族。只是到了聂赤赞普时代,雅垅部落兴起,逐渐脱离了象雄王室脆弱的统治,加之苏毗的崛起,切断了象雄王室与东部象雄(多康地区)的联系,以后的象雄就只限于今天阿里和克什米尔了。关于象雄王室的承袭,据南卡诺布引用《玛滂湖的历史》的记载,幸绕是象雄王室的王子,他有8个儿子,其中贡氏妃子赤杰木的儿子雍仲旺旦继承了他的王位,而后依次继承王位的是其子周格加布、木本玉旦、木本唐多、杰洛查、辛卓巴、木卡布木布。据史书记载,聂赤赞普之子木赤赞普曾邀请象雄王木卡布木布到雅垅传教。这就说明木赤赞普和木卡布木布是同时代人。往上推算,幸绕则比聂赤赞普高五代,约早200年左右。此外,与象雄王室同时,在象雄众多部落中还出现过18个有名的国王,并且每个国王及其部落首府都有详细的记载,如象雄王幸绕的弟子辛唐玛俄杰曾做过18个国王之一赤怀拉杰的古辛(相当于护身医)。从而看出,当时这18个国王既与象雄王室同时存在,但又是不相统属的地方割据或仅臣服于象雄王室的部落联盟的酋长。18国王之后可能陆续被象雄王室统一,故再没有这些国王王位承袭的记载。在最后一个象雄王李迷夏被松赞干布消灭以前,象雄一直是个独立的王国,它的都城是穹隆银城。据有的文献记载,象雄的苯教早在聂赤赞普之前就已传到吐蕃,用轿子抬着聂赤赞普登上王位的十二贤人就是苯教徒。后来苯教在吐蕃日益发展,国王身边的苯教徒拉本(相当于经师)、古辛等人逐渐控制着相当大的权利,这引起止贡赞普的恐惧,决心灭苯。当时,他下令说:“在这块土地上,容不下我的王权和你的苯权,把苯教徒全部驱逐出去。”且可见当时苯教徒对王室造成的威胁。南卡诺布还认为,止贡赞普灭苯主要是慑于吐蕃的苯教徒及其后台的象雄王室的威胁才下这个决心的。